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与教育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其内涵会更趋丰富,影响也会进一步凸显,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会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而越来越大。那么,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我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实践者,多年来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今天将自己的拙见谈出来,以求方家指教。
一、艺术与素质密不可分
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瑰丽的珍珠,人类文明因艺术的出现、存在和发展而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如果没有了艺术,人类文明也就黯然失色,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美丽的光环,更不会多姿多彩。而素质又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适应社会发展和处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艺术水平也是人类基本素质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且是促进素质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艺术是素质的重要之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所以艺术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是结伴而行的,没有艺术的发展,人类的素质就不会快速提高,社会的进步也会因此受阻。
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教育构架,它是直接冲着应试教育而艰辛成长起来的,素质教育虽然也考试,但它并不是把考试作为衡量教育优劣的唯一手段。它重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如何去创新思维,如何开发自己的创造性;而应试教育则重在考试分数,它往往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优劣,衡量学校的教育水平,甚至作为对教师和学校进行考核的唯一尺度,从而使真正体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诸多因素都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这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以数字论英雄的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是格格不入的。在教育实际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艺术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这其中虽然也少不了教师和家长的种种干预,但是毕竟其重要的成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凝结成的,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大大开发。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实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的重要条件,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学校和教师绝不能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认为它仅仅只是组织学生写写、画画、唱唱、跳跳而已,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必须明确,艺术教育是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和联想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的提高,也有益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教育 文化
在多元文化语境发展的当代社会,艺术教育与文化问题始终是众多专家、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课题。人们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创新,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与传承,特别是近几年,人们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保护民间艺术,将经典文化搬上舞台。从不同层次入手,复兴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拓大放宽对舞蹈艺术教育研究的视野,在“艺术教育与文化”这个主题下展开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本文尝试对“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行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社会价值性
近几年, 随着消费观念转变,大众将消费视野转向了文化领域 ,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人们在浓郁的舞蹈艺术文化氛围中,寻求“多元化”的自身,或是观看舞蹈演出,抑或是参加各种舞蹈培训,抑或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或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与吸收着舞蹈艺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理念,与时代接轨。如今,会看到身边更多的人,从幼小的儿童到年轻的成年人,甚至到年迈的老人不同程度地参与着舞蹈的学习。人们对于舞蹈艺术、舞蹈艺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从而,使舞蹈艺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随之有了新的内涵与思考。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宏观艺术教育大系,舞蹈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类别一样,具有相同的艺术教育功能,如:韵味浓厚的审美认知功能,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和畅神益智的审美娱乐功能。然而,舞蹈这种以身体为媒介的独特表现方式,使其在整体教学中拥有了自身所独有的艺术教育特殊性——生命性、情感性、时空性等。其中,生命性、情感性二者离不开主观因素(人)与客观因素(民族、时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不同时代,其舞蹈艺术的形态、特点、价值等都各不相同。在观看印第安与希腊的婚俗舞蹈时,人们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思考。然而,当我们脱掉那层受限定的民族、国家的“外衣”,抛开时代的背景条件之时,剩下的那种唯一性的东西,即舞蹈本体。如是说,舞蹈本体具有着生命性,而这种生命性也以其特殊的方式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三、舞蹈艺术的“动态”文化性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反映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身体的状态……呈现的对于空间、时间、重力的态度,以及由这种态度所构成的语言学与非语言学的连续与非连续的表现与交流,呈现出生命千差万别的情调与色彩。”舞蹈是在多种不同因素的制导下形成的、演进的,因此,对于舞蹈的正确释解不仅可以解读一个人,而且可以解读一个人背后的文化、社会、国家,乃至民族等。
当代编导家张继刚的作品《献给俺爹娘》,晚会中舞蹈作品的创作基于淳朴的黄土地之情,从朴实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深刻地体现了黄土地文化、与山西农民的生命与精神。编导张继刚用动态的舞蹈,潜移默化地使一种无形的、静态的文化拥有了生命力,在无意识之中呈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
四、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
(一)传承与创新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一种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教育从本质而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舞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成果,深刻地渗透着民族内涵,传递着民族文化。舞蹈伴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等改变而变化,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舞蹈艺术就有多久,从原始简单的自娱自乐表现形式到今天舞台、广场上的多样化表现,从5000年前的舞蹈表现雏形到汉唐舞蹈文化的发展,再到今天56个民族舞蹈的不同舞蹈形态,无不验证着今天的舞蹈艺术所承载并蕴含着的深刻文化底蕴。“传统舞蹈由于沉淀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其纯粹的‘风格展览’本身就有着文化的意味。”①当今正在发生着的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身体塑造、审美的培养,从某种意义和角度思考,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舞蹈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制约与影响舞蹈艺术教育
不同文化机制影响着舞蹈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过程。
远古时代的人类舞蹈表现,虽然没有今天这样先进的舞台技术、绚丽的舞美灯光、华丽的服饰设计、多样的舞蹈道具等为舞蹈作装饰,但是人们那种简单的踏地为节,以鼓为伴奏,集体表演的环舞形式,却也很好的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与思想内涵。从中国历史中周代的“制礼作乐”与相应的教育机制,经历汉代“乐府”、唐代“梨园”、“教坊”时期,到近现代学制式的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彰显了不同时代与历史的文化对艺术教育的影响。然而,中国自古已有的“儒、道、释”三家精神的追求却始终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魏晋玄学的代表人阮籍的观点:不同时代的艺术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却没有改变。在这一点上,正像我们今天在舞蹈教学中所实践的民族民间舞、以身韵为依托的中国古典舞、以汉画像石、史料为依托的汉唐舞等,依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之中,不断的创新发展,然而却不失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
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训练解决人体各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也为了培养各种技术技巧、舞姿,并通过训练有素的身体表现思想情感,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性,舞蹈是对深层“文化”的“复活”,对艺术精神这种非语言文字的外显与解读,同时,更是对文化的创新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代设计
一、艺术教育与美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个人素质、修养为目的的教育。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已经在教育体系中显示其重要地位。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社会,“艺术教育”有狭义与广义的内容。从狭义来说,“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正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戏剧学院培养专业的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专业的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来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应该包含艺术史、美学、艺术鉴赏及收藏、音乐影视鉴赏、现代设计学、艺术理论以及艺术批评等课程的普及和学习。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理解与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歌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全面的素养,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全民的艺术观和创造力,提升生活的品味。许多人误以为艺术教育等同美术教育。其实不然,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在普通大专院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学习,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在中小学生的课程里,美术教育的培养是通过美术鉴赏和简单的绘画实践完成的。简单来说,艺术教育涵盖了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包含有美术,还包含了其他艺术门类。美术教育的培养是艺术教育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的环节。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而大专本科的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中小学生美术教师为目的的。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艺术教育包含了美术鉴赏、影视欣赏、工艺美术制作、书法等课程,面对的培育对象基本为在校学生。
二、艺术教育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没有很确切的定义,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其中包括现代建筑、现代工业产品、现代平面设计等等。现代设计出现的时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约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求,同时受商业营销、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等的影响,还会随着科技发展出新工艺、新材料而变化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是工业化的产物,明显的特点是机器批量生产。现代设计遵循了物性的作用,也重视人文关怀,同时注重人性化、理性化和实用性。现代设计应随当代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变,生产出更多适合人们生活的产品,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2.艺术教育对现代设计发展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设计师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表现。要做更好的现代设计,那么对设计师来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人是天生的设计师,设计师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设计师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求,人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之后,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对美的需求会有更高的提升,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提升人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不论是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现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培养。大众通过艺术教育能把日常生活过的更美好,而设计师则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东西来进行设计,从而服务大众。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大众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励着设计师创作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师凝聚个体的精神呈现出对时代的思考,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影响着人们,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艺术教育不仅使人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现代设计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和精神,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如果没有社会文化和内涵,是不会受到广泛认可的。设计师应该在更深远的层面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新观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发现并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总的来说,艺术教育是现代设计的土壤,有了优良的艺术教育的基础,现代设计才能很好的开花结果。
3.现代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展示空间和表现机会
现代设计强国的艺术教育水平也是顶尖的,比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德国的《基本法》明确规定,小学生不能进行小学前培训,而在读的小学生主要上培养素质修养的课程,强调思辨能力和学会独立学习、思考的方式,同时强调人全面素质的培养。德意志民族向来以理性、务实和逻辑性强著称,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下,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能出现闻名世界的包豪斯了。在美国,艺术教育也是被纳入法律规定的,这样艺术教育得以良性的发展。我国近几年有一种趋势,认为高中文化成绩不好,就可以报考体艺类高等院校。所以有很多体艺类院校的学生,本身就不太热爱本专业,仅仅是为了考取大学。我国在应试教育下,艺术教育的效果不理想,这类学生的艺术教育是不充分的,培养现代设计大师就吃力了。所以,这种模式培养出的设计师很难与现代设计强国的设计师相比较。我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必须依托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使艺术教育成为现代设计的土壤。现代杰出的设计师,往往也是颇具艺术修养的人士。例如,日本工业设计之父柳宗理,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等。他们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影响全球。所以,艺术教育成为现代设计的土壤,现代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展示空间和表现机会。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对社会必然是健康的、有益的,艺术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这有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经过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现代设计中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平台,彰显暖暖的文人关怀和熠熠生辉的设计水准。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一、对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关系”一词最主要的解释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因此本文除简要分析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不同之外,将着重阐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重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目标中的不同方面,他们各自具有其核心的教育计划和方式、方法。如在培养目的上,艺术技能的培养多是要求某一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审美能力,二是对人的情感的熏陶。在教育方式上,艺术技能培养多是通过灌输的方式,如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机械训练某一钢琴曲,某一舞蹈动作。但是审美教育的方式却有很多,除了课堂上的教育外,还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在教育成果的展示上,艺术技能多是显性的,能真实显现出来。如某学生可以弹奏一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以画一幅线条、明暗完美的素描,可以跳一段优美的傣族舞蹈等等。但是审美教育的成果却是隐性的,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以及最本质的人的情感的“真、善、美”。
另一方面,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艺术技能的培养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从属关系上,两者是相互包含,互为基础,不可分离的关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艺术技能的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一方面,也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要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中也包含着美育。如果没有相应的艺术技能、技巧,也就无法更深层次地理解某一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也就无法达到审美的目标。同时,艺术美是幼儿美育的核心内容,美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情感“美”,就无法判断某一艺术作品的品质和内涵。即两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艺术技能培养为审美教育提供坚实的欣赏基础;审美教育也为艺术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在终极培养目标上,两者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参加各种培训班训练各种艺术技能,还是去美术馆感受美的熏陶,都是为了幼儿增长知识和经验,提高其自身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丰富自身情感。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全面发展,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要求。所以其终极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既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也有互融、互动和互补的内在联系。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是内在统一的,他们对幼儿的发展共同起着促进作用,两者不可偏废或者片面发展。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必然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艺术才能的幼儿。以我国著名美术家徐悲鸿为例,他在素描、油画、国画中都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充分表达了内心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的情感“美”的表达。以他的著名画作《八骏图》为例,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与上述例证相反的是,如果将艺术技能的培养和审美教育对立,则必然会造成幼儿的畸形发展。过分强调艺术技能的培养,忽视审美教育,必然会导致一幅幅没有美感的“苹果”,以及培养一些只会画画的“工匠”,自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则可能在教育工作中走进某些误区,阻碍儿童艺术才能的全面提升。
二、如何协调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基于教师角度
从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之间关系的视角来透视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会发现,由于人们对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艺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幼儿审美教育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隐性位置,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很容易被忽视;幼儿艺术教育过于强调艺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的审美教育;或者过分重视幼儿的审美教育,导致了幼儿基本艺术技能的匮乏。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那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在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作为培养儿童艺术能力的引导者,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协调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教师应该加强新观念的补充
在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同时,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如李文馥教授提出的“自主性绘画”的概念,即引导幼儿依自己的意愿,按自行选择的绘画方式,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不能将艺术教育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幼儿习得一定的艺术技能和技术技巧,还要让幼儿学会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在教学观念中摆正艺术技能的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影响家长的观念认识,做到家园一致。毕竟教育儿童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长的辅助,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向家长介绍或者展示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家长摒弃那些以艺术技能培养为宗旨的陈旧教育思想,积极配合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
(二)教师要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在行为做法上应与观念保持一致,将正确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空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却在行动上仍然停滞不前。虽然平衡两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各种机会来平衡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为幼儿提供感受美的环境。
审美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美的环境。然而,幼儿的大部分活动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的,因此教师需要寻找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感受、多尝试,从而在丰富幼儿感官和生活的同时,为幼儿的审美提供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美丽的大自然、精彩的教室环境创设、造诣深厚的美术作品来营造美的环境。
2.为幼儿提供表现美的机会。
这种表现美的方式不是“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式,我们不要求幼儿画出和示范画一模一样的“春天”,而是彰显个性的“春天”。我们通过“发现”、“体验”的形式,让幼儿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春天”。例如,我们可以带幼儿去户外“发现春天”、“体验春天”,再在教师的指引下画出千姿百态的“春天”。
3.为幼儿提供创造美的可能。
创造美也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作为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创造美的机会,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教室的环境创设,让他们成为创造美的主人;我们也可以开展美术作品的展览、舞蹈表演等来激发幼儿创造美的可能。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师道 孝道 经典 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持反对意见者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对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二是由于年代久远,必然会产生一些流弊,这是人的原因,并不代表主流文化,且不可因人故而废其法。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者之间名词、名相虽有异,但理无二致。南怀谨先生把儒家比喻成开粮店的,把道家比喻成开药店的,把佛家比喻成开百货店的。“儒”字即人需要“仁”,就像人需要粮食一样重要;得了病不能不吃药,此病是不懂得爱物的“心病”,物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再广一点如山河、大地、宇宙万物,“物”与我们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百货店自然无所不包。三家的典集称为“经典”,这些典集并非是某个人的学术观点,所述都是古圣先贤之法,都是真性的流露。真性也叫真心,心、佛、众生不二,否定了经典也就等于否定了我们自己本身。
以传统文化注入艺术教育,并作为其精神内核,“真、善、美、慧”四字足以概括。“真”是真实之理,是人生宇宙的真象;“善”是完善,我们内心深处本来具足无限完美的智慧、德能与才艺(美、慧自然在其中)。“真、善、美、慧”这种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凭借经典的引导开发出来。
五、传统文化中的修学方式给予艺术教育的启示
从前有成就的读书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博学多闻;另一类是一门专精,众多的“典集”只学一部,一部经通达,部部经都通达。全部心思用于一门,久而久之心就定了,由定能萌生智慧,这种智慧深藏于心灵的深处,不是从外学来的,所以这种学习方法称为内学,经典又可称为内典。经典就是心灵深处智慧的外现,形于外的经典又可启发内在本有的智慧。这种本有的智慧也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善是完善,是本有而非从外学来的。这种优良的教学方式完全可以给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种新的启迪。它不但能使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能开发、增长智慧,的确是事半功倍。这种教学尤其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效果会更佳。人在少儿期,心灵是较为纯净的,接受外来事物快速。十二三岁以前是“黄金季节”,一旦错过甚为可惜。近现代以来,我们不知有多少代人在重演这样的悲剧 ,然而幸运者也不乏其人,如老舍、矛盾、鲁迅、朱自清等一代有成就的文人,他们的白话文文章写得好,都是从小读古文读出来的。清代的金农,五十岁才开始学画,能名留史册,全凭其深厚的国学基础;潘天寿在黄宾虹先生简介中提到:“先生幼年颖异,笃学好问,曾延宿儒馆于家,弱冠游学金陵扬州,得广交时贤文艺之士。能琴剑,擅诗古文辞治印,兼攻经史与图释老氏及金石文字之学,均深有造诣。”由此可见,黄宾虹先生的艺术成就无不得益于国学渊源。从小受过传统教育的有成就的人不在少数,而从小读白话文长大的敢称大家的又有几人?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不同的时代与人,如果今天的艺术教育能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获取更多的借鉴,对于促进艺术教育的进步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论语》,朱熹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2]《论语》,徐志刚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蒋金德等主编:《马一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南怀谨著:《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四书五经》,管曙光等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6]南怀谨著:《原本大学微言》,(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7]南怀谨著:《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师道 孝道 经典 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缺失,精神层次,实施机制
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广泛缺乏的一项必要教育,部分学校由于考虑升学或者就业的问题过于追求单方面的素质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全方面发展的追求。
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音乐艺术教育常常被边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抹去的部分。音乐是培养人的高层次的审美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理想通道之一;如果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导致人才素质的部分缺陷甚至和未来核心部分的缺失,严重耽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进展。所以,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明确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推进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音乐教育推进和发展的必然先导。
1.素质教育的概述
1.1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活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我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也不断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因从政府本身到学校和学生中都存在着缺陷,制约着素质教育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精神层次,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基础教育不能全面实施,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我国办学体制仍以公立学校为主,办学模式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第三,学校考试模式落后,导致学校仍无摆脱应试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碍了素质的发展步伐;第四,学生对于某些老师要求的专业学习而放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见,只有认清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层次分析
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次、智力层次、劳力层次;第一层次是精神层次,德、美和体属于第一层次里面的品质要求。第二层次是智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的体现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给予他们聪明才智。第三层次是劳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的是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教育杂志网。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正是美育的一部分,属于人素质教育高层次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正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极力缺少的一部分。
2.音乐艺术教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发展
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等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开展尽管在各地区有顺并且很好的开展着,但是美育的开展方向、延伸度、广度是远远没达到要求的,效果更是敷衍的状态。
在学生眼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美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能看看、玩玩,抱着随便的态度去想和思考,带有很漠然和无视的态度来看待美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领导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于美育的投入微小,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差,不仅耽误了学生的美育提高,也耽误了一批从事美育老师的就业。
2.2 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但是从体制和规模或者重视程度上一直都是欠缺的。主要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社会教育体制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虽然最近快女和超女等在我国各地非常火,而且他们有些是艺术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但是对于音乐才能的培养的更多的来自于从小的熏陶,我们这里探讨的“音乐艺术教育”跟音乐专门才能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的是强调老师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技能,为社会培育面向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据我对各大学校探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很有兴趣,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和敷衍。
3.音乐艺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机制
大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口号声音喊的很广泛,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它的实施机制并没有得到妥当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建立全国教育的新观念精神层次,既音乐艺术教育必须得到普及的理念必须得到充分的推广,让国人都知道,就好比当年的计划生育一样,得到全民的响应。
其次,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说明事情已经做了,但是事情最后的结果和反馈如何,以及将来我们该如何行动,都是依靠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的;同时保障机制还能保障这些理念的顺利实施,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和打扰。
最后,我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好的模式,来本地化后为自己所用,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然后最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思想,到底想不想把事情做的彻底和更好些,这点显得格外重要。
4.结论
经过对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建立相关的实施机制,来最后分析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是我对两者关系的认同和思考,希望后来者能够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形势继续研究,已取得更卓越的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实践;素质教育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艺术并且参与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培养学生的方式上有着特殊性,因此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艺术实践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区别。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艺术实践在促进艺术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个体成才三种需要的综合作用下,目前正朝着制度规范化和组织科学化的趋势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学校艺术实践和素质教育的主体。
1 素质教育的概念
关于素质的定义,人们见仁见智,做出了多种界定,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基本意思是指“作为活动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由于学术界对素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指依据人和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高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继续,但又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2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工作概述
2.1 高等艺术院校把大学生艺术实践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育是主体,在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教学延续,起着教学辅助的效果。在艺术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大学生艺术实践是最直接的途径。学校要选择条件较完备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演出团体作为大学生的艺术实践基地。其次要加大对这些艺术实践基地投入和联系。为了充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学生参与实习之前,学校要尽可能的提供条件让学生参与校内的艺术实践。
2.2 高等艺术院校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大对艺术实践的指导力度。课外的艺术实践主要是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及能力的活动。主要有艺术考察、艺术调研、艺术服务等,同时也包含在学校内参加一些社团、协会活动等。校园内的大学生艺术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参加一些艺术上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大学生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服务艺术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这个大舞台也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发挥自我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2.3 高等艺术院校鼓励学生个体参与艺术实践,完善艺术实践的方式和方法。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客观的对自己能力作出评价。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管理能力,强化自己的就业择业意识,改善他们的心理、创新素质,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通过这样的艺术实践,学生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并且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3 艺术院校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探索和完善是素质教育在艺术院校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艺术实践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学生艺术实践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对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有助于明确教育目的,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学生艺术实践已成为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艺术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思想道德体系的不断强化,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教育引导到主动参与上来,使艺术实践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德育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使广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2 艺术实践有助于广大艺术院校学生了解新体制下的国情,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才能认清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改造客观世界,正确审视艺术和自身,才能以全面的眼光观察、选择、运用、思考和创新。
3.3 艺术实践有助于广大艺术院校学生陶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操,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艺术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启迪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知行统一。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到达基层、生产第一线去调查和演出,能够在志愿者服务、义务性劳动中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一些参观性、考察性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身上捕捉到闪光点,汲取精神力量;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 顾成昕.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形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94-95.
[2] 谢志芳、王忠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119-121.
[3] 张豪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书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102-104
论文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的目标与素质特征具有一致性,它在感化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培养创造才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一、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书法艺术包罗万象,意趣无穷。书法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技法、技巧,如执笔、用墨、结构、布势等训练,还应挖掘其蕴含的深厚的美学精神和人生哲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栋梁之材。
一幅书法作品,给人的表面感觉往往是静止的。然而书法的创作过程是运动的,作品所表现出的体势、精神等在欣赏接受者的眼里、心里却产生着运动着的形象,并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丛》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为论石刻或者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式,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的形式,却是动作的结果、动的形势。”可以说,书法的生命在于运动,而不是黑白线条的固有编织,也不是千人一面、一字万同的既定模式,这就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事物发展“运动”着的辩证观点。
纵观中国书法史,自从汉字问世以来,对字体书体变革和发展的乐章,便在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客体中无间断地奏响了。书法艺术也正是在从象形符号、大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书体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和东方艺术的一朵奇葩。值得指出的是,书法艺术转化的形式与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诸如象和意象的转化、形质与神采的交迭、量变与质变的飞跃等等,都体现着人类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感悟。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便感悟了草书的节奏韵律;褚遂良以锥画沙领悟笔法的藏锋之妙;颜真卿看壁上水滴悟出“屋漏痕”笔法;怀素观夏云奇峰创造炳耀千古的《自叙帖》;黄庭坚视船夫荡浆顿悟“笔随势转”的原理;鲜于枢路遇泥中拉车,体悟用笔遒劲的道理。这些名家书圣自觉地把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灵感转化到书法创作上,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总之,通过书法课教学,这些处处蕴涵着的辩证、客观的道理,能够让大学生领悟到人生、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重要的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出了对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极大关注。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当代大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大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书法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来说,以其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美感染学生,给大学生以情感的陶冶。书法艺术作为精神食粮,它既不同于政治课的直接说教,它是通过欣赏过程中以其动人的魅力作用天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书法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之美的陶冶,以及书法家精神气质,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不管欣赏者愿意不愿意,他的思想感情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作品的洗刷。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历来重视“字如其人”,把人品与书品相提并论,而历史名垂千古的书法大师,几乎无一不是正直廉洁、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学生鉴赏他们的艺术作品,评价他们的生平事迹时,则可“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书法家的崇敬心情,并由崇敬产生学习效仿的行为。
三、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书法,历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相对应的狭义界说。立足教育角度,书法首先是从“蒙童识字习字”开始。凡有文字,既有书写,必有美恶。书写的美恶,既是实用的需求,也是审美的嬗变。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初学者。如何入门?入门后可有发展之前途?不少爱好书法的大学生都为之焦心。自古以来,不少书法家都提倡从楷书入门,因为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规范的字体,其笔画、结构都是其它字体的基础。那是否就非得按千百年来的说法:从楷书入门呢?回答是:对于古人是肯定的,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是不一定的。古代“蒙童识字习字”,即“文化学习”也是“艺术教育”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他们首先要识字,而楷书是首选,楷书没有明显的审美提示,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征。
现今的大学生,言其不识字颇欠妥帖;十八、九岁,已是成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已成熟,因此不存在手不受控制的生理问题;至于心理,“完全成熟”是无法界定的;但就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都不是难题,加之其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可见,书法中充满了美的基因。它不仅表现为线条美,而且涵蕴着内容的美、神采的美;不仅是抽象的美,而且是应用的美、创造的美。
四、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书法学习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从执笔用墨开始,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到各种技法的娴熟掌握,最后达到浑洒自如,都是时光砥励和毅力的磨练,张芝“临池学书”,怀素“颓笔成冢”都说明了这一道理。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大学阶段,是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综合上述,高师书法教育在素质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现代教育中,如不加强书法教育,不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不会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一定加强探索以书法教育育人,把大学生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全面发展道路。这是书法教育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光明.沙孟海论书道与道德教育之关系[J].书法艺术,1992(2).
[2] 张传进.中师书法教学激趣综论[J].青少年书法,1999(3).
[3] 李小龙.鲁迅书法艺术初探[J].书法研究,1992(3).
[关键词]广告学 教学改革 网络课程 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日常教学中来,网络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广告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作为向广告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广告专业教育,面临着“优化教育机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广告师资水平,改革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广告新媒体研究,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的任务。建设广告学网络课程,可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优势,探索新型的广告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此,我校的广告学系列课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借助学校提供的4A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尝试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目前已初步建成《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3门网络课程,并已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本文结合上述3门广告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就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4A网络教学平台是先进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
4A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所谓网络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网络为媒介的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
4A网络教学平台始于国家教育部2000年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学振兴行动计划”,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负责研发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它是学校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进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全面教学资产积累、全面教学风采展示的校园课程资源管理中心。
4A分别指代Anyone(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方)、Anytime(任何时间)、Anything(任何内容)。4A网络教学平台在功能设计、技术架构和用户数量方面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主流网络教学平台之一。主要由课程管理系统、作业系统、答疑系统、考试系统、评价系统等组成。其设计理念先进,设计基本出发点在于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在网上,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同时,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答疑、笔记记录等,都能在网上得到良好的支持,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了全面的工具支持。
我们的广告学网络课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借助了这一平台实施了广告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网络化。由于我校的广告学专业以艺术类招生为主,学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较差,理性思维相对较弱,理论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而我们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切实提高了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广告学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的设计策略
1.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网络教学结束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它改变了教师的施教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已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因此,我们在建设广告学网络课程时,始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喜欢怎么学,愿意学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依托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有效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照顾到个性差异,等等。为此,我们在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
2.课程内容设计:自主化、情境化
网络教学突破了以教室为中心而形成的“同一时间和地点内教与学”时空的限制,建构起了无围墙无时空的“虚拟教室”。网络教学提倡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处在分离状态,如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教师在这“虚拟教室”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对此,我们在“课程信息”模块中将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核及评价方法等在线,要求学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日程安排、课程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在“课程学习”模块中,我们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系统和完整,更注重向学生告知每门课程每个章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并使每章的内容都设有扩展知识,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对多样看法进行交叉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良好的开放性,我们将广告学界与广告业界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上转补充到扩展知识中,做到课程的教学资源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状态,以期教会学生对信息及资源进行思考、整合和吸收,为学生营造了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鉴于广告学理论课程比较抽象难懂,艺术类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的现状,我们结合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通过将理论教学情境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研究表明,文字描述性的情境或案例由于表述的过于简化以及不够准确,所以容易使问题脱离了原本复杂的真实情境,并容易导致学生的片面理解,妨碍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迁移。多媒体形态,尤其是视频形态的情境、案例可以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有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的内容作补充与拓展,在“资源库”模块中分别对《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安排了相关的视频广告资料,借助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形式对理论内容作了形象化的演绎与延伸,使抽象的广告原理、规则、概念等变得具体化和可视化,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切合了艺术类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学习特性。
3.教学活动设计:参与式、竞赛式
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将更进一步实现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助学、导学作用,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是网络课程的一项设计原则。在《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的活动设计中,我们首先在每个章节的内容之后都附有课后练习与思考题,并在4A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交流”模块中设立了讨论区,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场所。网上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深受年轻学生的喜爱,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在讨论区中,学生分别对课堂上有疑难的内容提出问题,或就课后思考练习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及时回复,对学生的疑难与看法进行一一解答,并可将它们进行再次延伸,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与此同时,我们还把《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近几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上传到“作业”模块供后学者学习讨论,并欢迎后学者进行点评,教师则认真做好讨论的组织和引导工作。这种教学活动因消除了课堂教学中面对面发表已见的顾虑,同时又因可比性和借鉴性较高,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涨,唇枪舌剑,各抒己见,有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学习经验的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广告实践的能力,我们结合《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广告大赛。为了便于组织参赛,我们以课后作业为形式要求选修课程的同学全体参加比赛,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各类比赛的信息、开展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和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近三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广告大赛,如世界华人大学生广告“金犊奖”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获奖颇丰,捷报频传。通过竞赛,使学生运用、检验了所学的广告学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结语
通过《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4A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体会到网络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优势,“实现了从手段到环境、内容、方法的质的变革”,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为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局,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J].现代广告,2008,(6).
[2]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
关键词:实践教学 创作空间 评价观念
如果素质教育不断的推进中,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各高校教育中的主要目的。从古至今高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也是创新思想和观念交流的地方。然而为了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需求,开展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培养出创新型的设计人才,创新思维教育是其关键的手段。如果一个设计师,没有创新性,那么他无法创造出独具匠心、脍炙人口的设计作品,也无法满足如今经济市场的要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和作用。[1]
一、创新思维教育中的前提
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主要是来自其对学科的兴趣。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兴趣不减、知难而进是创新思维教育中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需要常常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对潜能进行发展。教学过程将学生的创造兴趣激发出来,是最关键和主要的。兴趣是创新活动中的前提,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他们能够主动的学习,具有良好的创作激情。每个人都是具有兴趣的,它们都在学生身上蕴藏着,需要人们去积极的将其引导出来,这样就能够把兴趣很好的利用在创新思维教育中。[2]
二、创新思维教育中的基础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门具有很广阔的创作空间的学科,要求学习设计的学生,需要具有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果他们的知识面不宽广,创作出来的设计作品,通常都会没有深度,在人们眼里看起来就很肤浅。具有宽广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设计人员,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将思想的火花闪耀出来,想象力是随着经验和知识面的增长而增长,能够很好的开拓其创新的思维。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必要到的艺术知识和专业的技能,还要把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展,加入更多方面的知识,专业以外的知识可以进行基本的了解,因此这些知识都是可以为以后设计的创新提供灵感和资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其实基础就是将各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汇总,这些知识就是设计中的语言,将语言进行提炼、运用、组织和设计可以创新出独具匠心、脍炙人口的作品。[3]
三、创新思维教育中的重要手段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对其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利于学生发展创新型人格。学习评价的标准中,应该制定能够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标准,创新思维教育的教师的评价观念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例如:在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把创造能力当成是智力的特征,创造能力是代表中人格中的一种特征,它和智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和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设计教育的学校中,学生的创新行为得到了适当的鼓励,那么会提高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创新精神就会进一步的发扬。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利用穿心思维来进行指导,评价中需要对作品的美观和思想表达的效果进行评价,还有对学生的创作过程的创新和探索精神进行评价。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除了教室评价,还可以使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形式,来开展学习评价。
四、创新思维教育中的坚强后盾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中对教室的要求也很高,要求教育具有扎实的理论修养、敏锐的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创新思想教育中教师是主导的地位,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直接也需要是创新者。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更新,利用个性、独特和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只有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获取到最新的知识,才能保持直接的创造思维,因此创新思维教育中强啊的师资队伍是其坚强的后盾。[4]
五、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渠道
加强实践教学,将创新思维教育进一步的落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从实践教育、创作实践、项目实践、社会和行业实践来进行开展,让学生通过这些方面,能够接触到社会和实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都转化成专业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市场竞争的需求。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发展和模式的阶段,相信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思维教育的不断城所,国内艺术设计事业会快速的发展,能够站在平等地位上与国际市场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徐云.浅谈艺术设计教育造型基础课程中的创造性和衔接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62-63.
[2]王莉.浅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J].教育探索,2010,(3):32-33.
【关键词】艺术教育 校园文化 相互影响 相互协调 培养情操 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2-01
和谐育人的校园,必定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是学校的精神支柱,也是学校迥异与其他事业的独特特征,更是学校影响、教育师生的意志。所以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校园和谐的程度。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多角度地去开发并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小学艺术教育,是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艺术素养的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升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的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不能只单纯地依靠说教和课堂上生硬的书本知识来完成,应当从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艺术发展方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有机地、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效应和相互协调关系,注意根据小学教育的特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逐渐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确保小学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艺术教育的先进性,能够打造校园优良文化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受到生活的压抑。因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对于当今的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悦、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师生的情绪状态,使人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情感的抒发,从而形成良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使自己从容面对各种困难。艺术教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小学艺术教育又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源头,作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基础教育的校园文化,必须是既先进,又和谐,充满活力,同样具备文化的统领性和全面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本身的魅力才能得以有效的融合和利用。
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都应以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的精神道德素养的形成和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优良的校园文化过程,通过艺术教育和学校先进文化的相互促进,才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
三、艺术教育的各类元素,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通过音美的内涵作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艺术教育与综合素质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艺术教育具有多样性,它不仅代表师生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还通过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学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平台,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具有政治色彩和娱乐性。我们要紧紧抓住艺术教育这条主线,通过健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扎实有效地开展以艺育德、以艺益智、以艺养性的各项工作,使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从二年级起学校就要开设艺术必修课。比如:书法、国画、染纸、各种粘贴画、版画、卡通画、刮蜡画、电子琴、声乐、器乐、舞蹈、棋类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选择课程。将普及艺术教育和争创艺术特色相结合,以“艺术育德,潜移默化;艺术育智,健全人格;艺术育健,全面发展;艺术激情,张扬个性”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
艺术教育给学生带来的这些元素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构架,对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小学教育的灵活性开创新路,形成积极向上、民主和谐、鼓励竞争、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
四、突出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的校本特色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管理艺术;教育艺术
在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班级管理的优化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出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班级氛围和环境,还要保障师生、生生能够在双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相互促进。中学班主任在当前阶段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仍然难以完全跳脱出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在学生管理教育目标、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
一、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核心实施者,学生是主体,班主任应该发挥好自身对学生主体引导、规范的作用,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进步进行管理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引方向,发现学生的错误认知、行为、习惯,及时予以纠正。同时,既要通过自身学识、人格魅力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要与学生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和爱护学生,在民主的基础上领导学生,即成为民主化的领导者。
其次,班级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环境,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主要场所,所以,班主任要在明确班级管理方向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言行一致,起到表率的作用,获取学生的尊重和信赖,让班级的精神面貌和风气变得越来越好,更具凝聚力,即做好科学的管理者。
最后,顺应时展变迁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围绕学生需求及时转换自身角色,将学生看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完整个体,尊重其在学习成长中的主体地位,用发现、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来维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即做个合格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二、实现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艺术性的有效途径
1.班主任方面
首先,一方面,班主任要全面深入的理解、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一方面,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情感需求的基础上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和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对学生实行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办法。
其次,班主任应培养学生班级属于大家,管理人人有责的意识,注重班级干部的培养和任用,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还可以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
最后,班主任不能简单地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要走入学生中间,深入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点和优缺点,在尊重、肯定、鼓励的基础上纠正学生错误。此外,班主任还要充分发挥出组织协调的作用,将责任意识和领导能力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只有亲其师之后,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此,中学班主任在管理教育中要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心和爱心同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中的一员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注重班级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形成一个友爱互助的班级集体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班级中进行自由、顺畅的对话交流与沟通。
3.重视人文方面的关怀
其一,在班级组建的初期班主任就要利用最短的时间认识、了解和熟悉班级内的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姓名、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并将其记录整理出来,随身携带[3]。其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与性格特质、个性心理以及认知理解能力、智力水平、思想品德、健康状况等多方面情况。最后,利用面对面谈话、学生侧面了解或是电访、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背景,以便更了解学生,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都能发挥作用,在学习中都能获得相应进步。
其二,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或打击时班主任要抱着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多关注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其三,想要学生学会倾听班主任,班主任首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尊重、理解和支持、鼓励代替训斥和打击。
4.通过激励促进学生自我认同和成长进步
在学习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学班主任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要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来使学生抱有积极自信的心态,营造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局面。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信任式
班主任要学会信任学生,肯定学生价值、赞赏学生人格,尤其是对于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仍然信任,这样班主任才会慢慢赢得学生的信任,既能够把班主任当做知心朋友,愿意把心事、想法分享给班主任,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班主任的理解和认识,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拉近距离,齐心协力一同进步。
2.目标激励式
在设定管理教育目标时,既要在大方向上确定一个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总目标、大目标,又要将目标具化和细化成阶段性的小目标,其中大目标要能带给学生希望和动力,让学生充满憧憬,阶段性目标要将难度适中的各小目标依次递进,做到既能对学生起到调动作用,又能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为此,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定分层次的目标,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与自己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目标,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结束语
无论是在班级管理还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班主任都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新时期,班主任要在深刻认识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趋势,将自己在以往管理教育中专制、绝对主导的角色转变为组织领导者、科学管理者和称职的教育者,通过提升自身素养、认识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注重人文关怀以及信任式激励、目标式激励等多种途径提升管理教育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张卓.新时期下关于如何做好中学班主任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5(16):227.
[2]赵成义.浅析中学班主任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5(2):1-1,2.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教育
一、明确“一个”目标
常言道,“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教育中,班级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工作量大、任务细碎繁琐。从管理对象上来看,班级中的全体学生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对象,由于受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经济背景等方面因素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智力表现出不同特点,性格迥异,很难开展整齐划一的教育工作;从工作内容上来看,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心理动态等,都在其管理范畴之内,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其情况也是层次复杂,种类多样。加之现代初中生多为“90后”,追求张扬个性,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因此现代班级管理工作面临更多考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明确目标,抓准重点。对包括学生个人情况、家庭背景、学习情况、个性特长等做好档案,对班级集体特点与倾向、学生区域分布情况等有所了解,基于此,制定一套完整的班级管理计划,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阶段性规划,根据学生特点与班级管理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树立清晰的班风,成立班干部领导核心。
二、建设“两个”环境
班主任与其他科任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对班级进行管理中,除了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学生生活、思想给予较高关注。目前大多数初中生的校园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室和宿舍两大区域。加强教室学习环境与宿舍生活环境的管理,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两个着手点。
(一)营造勤学向上的学习环境。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基地。教室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情绪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通过张贴名言警句、班级管理条例、定期设计主题黑板报、开辟进步显著者专栏、优秀作品展览栏、温馨提示栏、图书借阅角等,对树立良好班风,营造班级文化效果显著。在充满了学习氛围的环境里,学生不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二)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列宁曾经说过:“一个不知道休息的人,也不会知道如何工作。”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学习,首先必须休息好,只有带着清醒的大脑、愉悦的心情,学习才能高效、快乐。因此,一个优雅、舒适的宿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是被班级管理“遗忘的角落”,离开了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视线,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不受控制,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班级管理必须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在寝室长的协助管理下,要求每个寝室都能做到干净、安静。干净整齐是寝室卫生环境的基本要求,安静则是高品质休息的重要前提。
三、处理“三个”关系
(一)生生关系。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校园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是树立班风的基础。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实施合作教育,而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则是竞争教育,要想彻底转变这一模式,班级管理生生关系的处理是最佳突破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加深学生彼此了解,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师生关系。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教师自身素质与个人魅力在教育中的影响作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准确定位,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才能在学生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才能在无形之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规范学生言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三)师师关系。班主任是联系科任教师间的桥梁,重视师师关系的建立,在各科任教师间形成互助协作的关系,有助于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使科任教师对班级中的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取长补短,深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四、注意“四个”不等式
(一)宽容≠纵容。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更容易发现学生行为习惯中的缺点和弱点,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尤其要对“学困生”和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更多关注,常沟通、常交流,相信宽容的力量。但同时要明确,宽容应有度,在具体问题面前,要具体分析,对于违纪违规的行为,必须严厉批评,要知道,一味宽容就相当于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最终极易带来不可挽回的恶果。
(二)惩罚≠体罚。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严厉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但并不是不能惩罚。对于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错误,班主任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其加以教育,使之明白犯错就应该承担责任。惩罚要讲究方法,更要讲究策略。
(三)关爱≠溺爱。生本理念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应给与学生更多关爱,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能够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常用激励性评价,应当注意的是,一味关爱,而忽视学生错误的行为,最终会走向溺爱,不仅对学生无益,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助长其固执任性的推手。
(四)帮办≠包办。班主任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有困难的学生一定帮助,但在事情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不能事无巨细一律包办,应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五、结束语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是联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具转折性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实现角色转换的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因而各类问题较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应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班级管理并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创新管理模式,关注落实细节,加强管理力度,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学校、社会对其的关怀,形成优秀的品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