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沼气池;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远程数据传输;云技术;智能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234-03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a large population which results in a relatively shortage of energy and hug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s a renewable energy, the development of biogas energy has a broad space on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front so that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se of biogas energy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However, at present the use of methane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 in China countryside. In turn,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biogas management system, such a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and ensuring the system security. The system designed is based on using STM32 as the main control chip,as well as the wireless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of methane tank can provide real-time, online services for multiple users. People can collect and monitor the inform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ethane concentration and pH-value in the monitoring environment by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Then through the 4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loud technology, it can analysis method and online data, giving a synthetical and overall evaluation of each index. Allowing authorized users through a variety of mobile terminal (such as mobile phone, PC, etc.) to master the real-time data, achieving remote monitoring.
Key words: biogas tank; multi 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remote data transmission; cloud technology; intelligent monitoring
1 概述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对能源资源消耗巨大,传统能源将越来越少。新能源沼气技术不仅能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问题,也可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1]。为了能顺利地解决众多能源问题、顺利地使农村地区走上可持续型发展道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能源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但因沼气使用的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不高,广大农户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比如:发酵池内部甲烷浓度、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均存在安全隐患;发酵效率易受温度、气体浓度和料液PH值影响,产气率得不到稳定保障;传统沼气发酵技术仅仅凭借经验,没有实现数据化智能化控制,同时缺乏预警系统,不能将该技术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如果能对多个沼气池内各项指标采集实时数据,并及时做出决策,则可以显著提升系统发酵效率、自动化程度和系统安全性。因此,本文提出了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实现对沼气池的远程智能监控。
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基本原理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MSIF)是目前我国信息领域一项颇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其主要过程就是将数据现场和多传感器采集的信息数据结合,在一定的准则下,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分析综合,达到所需要的决策和估计。它可以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可靠、更全面的综合信息。避免了单个传感器信息的不完整性,消除单个传感器的信息盲区,有利于提高多传感器信息处理结果的质量,实现最终的决策[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充分利用了多个信源,类似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对所采集信息综合支配和使用,实现对被测对象的统一解释[4]。该系统中信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信息融合将多传感器之间的冗余和互补信息按一定的规则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地配置和运用各个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来达到对监测环境的一致描述[5]。
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统计决策理论法、贝叶斯估计、模糊神经网络、证据推理法等等 [6]。
3 智能沼气池监控系统设计
3.1 智能监控系统结构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远程智能沼气池监控系统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分布在沼气池内的甲烷传感器(MQ-2)、二氧化碳传感器(MG-118)、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等构成的多传感器终端组成,用于池内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并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
第二层是云技术服务平台。运用多协议融合技术将数据汇聚到现场智能主机,并通过4G无线通信网络传入云服务器平台,完成特征级数据融合,并将分析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移动终端的用户或维修中心监测,实现云服务器与现场测控设备之间高速、平稳的数据交换。
第三层是由移动终端设备组成。提供监测服务时,允许授权用户通过手机、PC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云服务器平台,并能将用户或维修监控中心的控制信号传输给上位机,由上位机发出指令,实现远程监控。如图1所示是智能监控系统结构。
监控系统结构图
3.2 系统的硬件设计
系统设计中的普通传感器网络节点由TI公司的CC2431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外加相应的电路,包括数据采集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组成,用于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构成分布式无线多传感器网络系统。多传感器网络系统是整个信息数据融合的硬件基础,多传感器信息是它的操作对象,通过对信息进行综合优化,实现融合的核心操作[7]。
而作为传感器网络系统的主控制器选择了ATMEL公司基于ARM Cortex-M内核的STM32系列嵌入式处理器STM32F103C8T6,其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是作为嵌入式芯片的一大优势,便于将实时数据汇聚到现场主机。如图2,为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结构设计。
STM32F103C8T6作为现场主机内部核心芯片,使用了两个重要的串口,其中USRT接口与CC2431芯片相接,用于处理无线传感网络节点汇聚到现场主机的数据,实现快速数据交互,而另一个串口与4G无线模块相接,通过串口的AT指令使4G无线模块与网络相接,并将现场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同时接受云服务器发来的测控指令。图3即为现场数据无线传输系统图。
3.3 系统的软件实现
服务器软件的设计是本系统软件实现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云服务器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性能可靠的硬件设施(如数据采集终端、无线传感网络等),也离不开相应的服务器软件。因此,云服务器软件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到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用户可以随时访问云服务并进行资源管理,而不再受地点或设备的限制,从而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与此同时,通过实时接收云服务器监控结果,用户能够全面地掌控当前云服务器的运行状态[8]。
针对大多数的Windows操作系统用户,可采用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和C/S(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两种工作方式。基于Microsoft提供的标准网络接口函数(如MFC的CSocket类等),结合沼气发酵池中各数据采集终端的分布特点、指令和数据的传输方式,采用先进的多线程处理技术,设计出用于统一“监控中心”的服务器软件,实现数据的准确传输。集控制和管理于一体的智能监控软件管理系统如图4所示。
以基于B/S架构的客户端软件为例,应用软件应基于模块化设计,可扩展性好,适用于各种应用现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且具有“定时检测”、“实时检测”等多种用户自定义功能,允许授权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现场的实时监控,提供报表打印、数据分析等功能。对于C/S工作方式下的客户端软件,Android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具有开放性好、功能扩展性强,便于支持应用程序开发的优点[9],则可基于安卓开发环境中使用Java的整合型可扩平台Eclipsc来实现移动终端软件的设计,做出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的移动终端软件,便于用户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沼气池内部数据指标,实现远程智能沼气池监控功能。
4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设计的远程智能沼气池监控系统,应用了最新最热、使用前景广阔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国际上已有许多公司不断推出智能传感器产品,如美国的Honeywell公司固态电子中心(SSEC)开发的PPT系列的精密智能压力传感器具有数字补偿、组态、控制、通讯的功能,具有RS- 232C,RS485,USB串行接口或EPP并行接口,国内也有研究机构与企业已经开始开发智能化传感器[10]。
该系统的设计以沼气池内环境信息采集处理为目标,设计了三级处理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数据融合思想,对采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同质和异质融合,去除冗余信息,减少数据通信量,避免传感器采集冲突。采用了图形化界面,并在本地计算机上实现了服务器功能,通过手机端智能实时监测沼气池内环境情况。通过整个系统的有机运行,提高了发酵池内外应急联动能力,提升了自动化水平和发酵池安全性,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降低了系统能耗。可以预见,在未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环境信息的动态监测与分析将会广泛应用,可依据本系统进行相应功能的扩充与修改,必然能够得到十分有价值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飞,蔡亚庆,仇焕广.中国沼气发展的现状、驱动及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184-189.
[2] 李萍.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的能源、经济、环境效益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1-2.
[3] 周芳,韩立岩.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综述[J].遥测遥控,2006,27(3):1-7.
[4] 黄惠宁,刘源璋,梁昭阳.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概述[J].科技信息,2010(15):72-73.
[5] 孔军.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道路收费系统[J].电子技术,2003(1):55-57.
[6]高金辉,陈玉珠,汪晓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火灾报警系统中的应用[J].传感器世界,2008(6):41-44.
[7] 林月芳,吉海彦.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防盗报警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3(10):58-59.
[8] 薛琳.基于iOS 平台的云服务器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上海:东华大学,2014:1-2.
【关键词】云技术网络平台新能源开发利用无线传输技术系统三者互为系统平台的全立体交互式综合应用
一、云技术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上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云计算(Cloud technology)”是一个很时尚的概念,它既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体现方式。准确说,云计算仅描述了一类棘手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阶段,“计算与数据”跷跷板的平衡已发生变化,即已经到“移动计算要比移动数据要便宜的多(Moving computation is cheaper than moving data)”。《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结合云发展理论总结认为,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
二、新能源
新能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能源泛指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得的可利用能源,外延涵盖了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能源、核能、节能等。狭义的新能源指除常规性能源和大型水利发电之外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等能源的总成。现阶段对风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而对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利用除了将其转换为电能外,还应用于向热能和燃气的转换上。总体来讲,新能源的利用主要是围绕发电展开的。新能源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干净,除核裂变燃料外,几乎是永远用不完的。由于煤、油、气常规能源具有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按技术领域大致分为:无线能量(电能)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技术。
无线能量(电能)传输方式及技术原理:无线电力传输是一种传输电力的新技术,它将电力通过电磁耦合、射频微波、激光等载体进行传输。这种技术解除了对于导线的依赖,从而得到更加方便和广阔的应用。
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
①电磁感应―――短程传输。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的基本原理,变压器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进行工作的。利用电磁感应进行短程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为,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L2之间利用磁耦合来传递能量。若线圈L1中通已交变电流,该电流将在周围介质中形成一个交变磁场,线圈L2中产生的感应电势可供电给移动设备或者给电池充电。
②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中程无线电力传输方式是以电磁波“射频”或者非辐射性谐振“磁耦合”等形式将电能进行传输。它基于电磁共振耦合原理,利用非辐射磁场实现电力高效传输。在电子学的理论中,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导体的周围会形成交变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在电磁波的频率低于100khz时,电磁波就会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传输,当电磁波频率高于100khz时,电磁波便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且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形成较远距离传输能力,人们把具有较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称为射频(即:RF)。将电信息源(模拟或者数字)用高频电流进行调制(调幅或者调频),形成射频信号后,经过天线发射到空中;较远的距离将射频信号接收后需要进行反调制,再还原成电信息源,这一过程称为无线传输。中程传输是利用电磁波损失小的天线技术,并借助二极管、非接触IC卡、无线电子标签等等,实现效率较高的无线电力传输。
③微波/激光―――远程传输。理论上讲,无线电波的波长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弥散就越小。所以可以利用微波或激光形式来实现电能的远程传输,这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问题也有着重要意义。1968年美国工程师彼得格拉提出了空间太阳能发电(Space Solar Power,SSP)的概念,其构想是在地球外层空间建立太阳能发电基地通过微波将电能送回地球。
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方式及技术原理: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技术自身有很多优点,成本较低,无线通信技术不必建立物理线路,更不用大量的人力去铺设电缆,而且无线通信技术不受工业环境的限制,对抗环境的变化能力较强,故障诊断也较为容易,相对于传统的有线通信的设置与维修,无线网络的维修可以通过远程诊断完成,更加便捷;扩展性强,当网络需要扩展时,无线通信不需要扩展布线;灵活性强,无线网络不受环境、地形等限制,而且在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无线网络只需要做很少的调整,就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1)常用的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目前偏远地区广泛应用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有GPRS/CDMA、数传电台、扩频微波、无线网桥及卫星通信、短波通信技术等。它主要使用在较为偏远或不宜铺设线路的地区,如:煤矿、海上、有污染或环境较为恶劣地区等。
①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GPRS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是由中国移动开发运营的一种基于GSM通信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技术,通常称为2.5G。它是利用“包交换”概念发展的一种无线传输方式。包交换就将数据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包,再将这些包一个一个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寄包裹,其优势在于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是以资料量计价,有效的提高网络的利用率。GPRS网络同时支持电路型数据和分组交换数据,从而GPRS网络能够方便的和因特网互相连接,相比原来的GSM网络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的分组交换技术具有实时在线、按量计费、高速传输等优点。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由中国电信运行的一种基于码分技术和多址技术的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原理基于扩频技术。其最早是由于军事上对高质量无线通讯技术的需要而开发设计。CDMA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将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然后经载波调制将数据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进行相反过程的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从而进行解扩,以实现数据传输。其特点是抗干扰能力强、抗衰落能力强、信号隐蔽性强、抗截获的能力强、可以多用户同时接收发送。
②数传电台通信。数传电台是数字式无线数据传输电台的简称。它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数字调制解调、具有前向纠错、均衡软判决等功能的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电台。数传电台的工作频率大多使用220~240 MHz或400~470 MHz频段,具有数话兼容、数据传输实时性好、专用数据传输通道、一次投资、没有运行使用费、适用于恶劣环境、稳定性好等优点。数传电台的有效覆盖半径约有几十公里,可以覆盖一个城市或一定的区域。数传电台通常提供标准的RS-232数据接口,可直接与计算机、数据采集器、RTU、PLC、数据终端、GPS接收机、数码相机等连接。传输速率从9600到19200 bps,误码低于10-6(-110 dBm时),可工作于单工、半双工、时分双工TDD、全双工方式。无线数传电台是通信行业发展较早的通信方式,也是比较成熟的一项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在各行业取得广泛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铁路、电力、石油、气象、地震等各个行业均有应用,在遥控、遥测、摇信、遥感等SCADA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③扩频微波通信。扩频通信,即扩展频谱通信技术(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是指其传输信息所用信号的带宽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的一种通信技术。最早始用于军事通信。它传输的基本原理是将所传输的信息用伪随机码序列(扩频码)进行调制,伪随机码的速率远大于传送信息的速率,这时发送信号所占据带宽远大于信息本身所需的带宽实现了频谱扩展,同时发射到空间的无线电功率谱密度也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接收端则采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解调并恢复信息数据。其主要特点是:抗噪声能力极强;抗干扰能力极强;抗衰落能力强;抗多径干扰能力强;易于多媒体通信组网;具有良好的安全通信能力;不干扰同类的其他系统等,同时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等特点,特别适合野外联网应用。
④无线网桥。无线网桥是无线射频技术和传统的有线网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网桥是为使用无线(微波)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的点对点网间互联而设计。它是一种在链路层实现LAN互联的存储转发设备,可用于固定数字设备与其他固定数字设备之间的远距离(可达50km)、高速(可达百兆bps)无线组网。扩频微波和无线网桥技术都可以用来传输对带宽要求相当高的视频监控等大数据量信号传输业务。
⑤卫星通信。卫星通信(satellite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从而实现在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技术,它是地面微波通信的继承和发展。卫星通信系统通常由二部分组成,分别是卫星端、地面端。卫星端在空中,主要用于将地面站发送的信号放大再转发给其它地面站。地面站主要用于对卫星的控制、跟踪以及实现地面通信系统接入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可分为同步卫星和非同步卫星,同步卫星在空中的运行方向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方向及周期相同,从地面的任何位置看,该卫星都是“静止”不动的;非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大于或小于地球的运行周期,其轨道高度、倾角、形状都可根据需要调整。卫星通信的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广、工作频带宽、通信质量好、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其主要用在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领域,卫星通信的主要缺点是通信具有一定的延迟,比如打卫星电话时,不能立即听到对方回话,主要原因是卫星通信的传输距离较长,无线电波在空中传输是有一定延迟的。
⑥短波通信。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的划分,短波是指波长l00m~l0m,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短波通信是指利用短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又称高频(HF)通信。短波通信可分为地波传播和天波传播。地波传播的衰耗随工作频率的升高而递增,在同样的地面条件下,频率越高,衰耗越大。利用地波只适用于近距离通信,其工作频率一般选在5MHz以下。地波传播受天气影响小,比较稳定,信道参数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故信道可视为恒参信道。天波传播是无线电波经电离层反射来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方式,倾斜投射的电磁波经电离层反射后,可以传到几千千米外的地面。天波的传播损耗比地波小得多,经地面与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之后,可以达到极远的地方,因此,利用天波可以进行环球通信。天波传播因受电离层变化和多径传播的严重影响极不稳定,其信道参数随时间而急剧变化,因此称为变参信道。短波通信的特点是:建设维护费用低、周期短、设备简单、电路调度容易、抗毁能力强、频段窄,通信容量小、天波信道信号传输稳定性差等。长期以来,广泛用于政府、军事、外交、气象、商业等部门,用以传送电报、电话、传真、低速数据和图像、语音广播等信息。
(2)常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通信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并且传输距离在较近的范围内,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及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有:Zig-Bee、蓝牙(Bluetooth)、无线宽带(Wi-Fi)、超宽带(UWB)和近场通信(NFC)。
①Zig-Bee。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而建立的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来源于蜜蜂群的通信方式,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来与同伴确定食物源的方向、位置和距离等信息,从而构成了蜂群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距离近,其通常传输距离是10-100米;低功耗,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2节5号干电池可支持1个终端工作6~24个月,甚至更长;其成本,Zig-Bee免协议费,芯片价格便宜;低速率,Zig-bee通常工作在20~250 kbps的较低速率;短时延,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等。主要适用于家庭和楼宇控制、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农业信息收集与控制、公共场所信息检测与控制、智能型标签等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②蓝牙(Bluetooth)。蓝牙(Bluetooth)是在1998年5月由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等公司共同提出的一种近距离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标准。它能够在10米的半径范围内实现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传输,其数据传输带宽可达1Mbps。通讯介质为频率在2.402GHz到2.480GHz之间的电磁波。蓝牙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络中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如PC、拨号网络、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和高品质耳机等,蓝牙的无线通讯方式将上述设备连成一个微微网,多个微微网之间也可以实现互连接,从而实现各类设备之间随时随地进行通信。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办公环境、汽车工业、信息家电、医疗设备以及学校教育和工厂自动控制等领域,蓝牙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芯片大小和价格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弱。
③无线宽带(Wi-Fi)。Wi-Fi诞生于1999年,它是一种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有较广的局域网覆盖范围,其覆盖半径可达100米左右,相比于蓝牙技术,Wi-Fi覆盖范围较广;传输速度非常快,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1mbps(802.11b)或者54mbps(802.11a),适合高速数据传输的业务;无须布线,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在一些人员密集的地方,比如火车站、汽车站、商场、机场、图书馆、校园等地方设置“热点”,可以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用户只需要将支持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因特网;健康安全,具有WiFi功能的产品发射功率不超过100毫瓦,实际发射功率约60~70毫瓦,与手机、手持式对讲机等通讯设备相比,WiFi产品的辐射更小。
④超宽带(UWB)。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其传输距离通常在10m以内,使用1GHz以上带宽,通信速度可以达到几百兆bit/s以上,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 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其主要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发射功率低,功耗小;保密性强;UWB通信采用调时序列,能够抗多径衰落;UWB所需要的射频和微波器件很少,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性。由于UWB系统占用的带宽很高,UWB系统可能会干扰现有其他无线通信系统。UWB主要应用在高分辨率、较小范围、能够穿透墙壁、地面等障碍物的雷达和图像系统中。军事部门利用UWB技术已经开发出了高分辨率的雷达。据相关报道,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UWB收发器已经被开发出来,用在了能够看穿地面、墙壁、身体等障碍物的雷达和图像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检查楼房、桥梁、道路等工程的混凝土和沥青结构中的缺陷,以及定位地下电缆及其它管线的故障位置,也可用于疾病诊断。另外,在救援、治安防范、消防及医疗、医学图像处理等领域都大有用途。
⑤NFC。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新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由飞利浦、索尼和诺基亚等公司共同开发,其工作频率为13.56 MHz,由13.56 MHz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而来,它与目前广为流行的非接触智能卡ISO14443所采用的频率相同,这就为所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通讯方式。NFC采用幅移键控(ASK)调制方式,其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106 kbit/s、212 kbit/s和424 kbit/s三种。NFC的主要优势是: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与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其在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NFC的应用情境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类:A、接触-通过,主要应用在会议入场、交通关卡、门禁控制、和赛事门票等方面;B、接触-确认/支付,主要应用在手机钱包、移动和公交付费等方面;C、接触-连接,这种应用可以实现2个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实现数据的点对点传输;D、接触-浏览,用户可以通过NFC手机了解和使用系统所能提供的功能和服务;E、下载-接触,通过具有NFC功能的终端设备,使用GPRS\CDMA网络接收或下载相关信息,用于门禁或支付等功能。
四、三者互为系统的立体式应用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汽车产业 税收政策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的汽车产业税收政策,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现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环节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不够
1.企业所得税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充分。第一,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较高,销售价格也居高不下,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环节,对研究开发费用投入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第二,与传统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相比,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企业所得税税率方面没有优惠。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由于尚未达到经济的生产规模,相比之下其税收负担较重。第三,目前缺乏对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免政策,税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激励支持作用与对传统能源汽车的约束限制作用未能有效结合。
2.增值税方面,企业研制并销售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首先,新能源汽车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中间试验产品销售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企业没有享受到增值税税收优惠,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不足。其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但企业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缺乏“先征后退”或“即征即退”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企业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不高。再次,新能源汽车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但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而新能源汽车由于生产成本较传统能源汽车要高,因此消费者需负担的增值税也多,购车成本也高,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
3.消费税方面,企业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的税收激励作用不明显。征收消费税的目的主要是体现“寓禁于征”的精神,对高能耗的小汽车征收消费税,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的消费税税率设置上,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一样,都是按照汽缸容量大小作为划分标准。这种设置方式,只体现了对生产购买小容量汽缸汽车的政策导向,但并未从本质上对生产购买新能源汽车起到激励作用。
(二)在新能源汽车的购置、使用环节税收政策导向作用欠缺
1.车辆购置税方面,税收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引导不力。随着普通民众购买汽车数量的逐渐增加,车辆购置税的征收已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产生了制约作用。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较高,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也就随之增加,这直接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不能有效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就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从而使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又进一步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
2.消费税方面,税收政策对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鼓励不够。在使用传统能源汽车时,目前的成品油消费税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使用成本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会引起消费者选择排量不同的传统能源汽车的差异,而不是选择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差异。在目前的成品油消费税税收政策下,消费者尽管使用传统能源汽车的成本在提高,但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能源汽车的购买价格优势明显,而使用成本劣势不明显。有鉴于此,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价格与使用成本相比之下还是选择传统能源汽车。
二、对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应从研发环节、产销环节到购买环节、使用环节等多环节着手,通过调整各相关税种的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政策对传统能源汽车的制约作用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激励作用。
(一)提高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环节与产销环节的税收政策优惠力度
1. 出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强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力。(1)提高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目前50%加计扣除或150%摊销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提高。从而利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2)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能源汽车生产涉及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应将新能源汽车纳入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按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3)减免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新能源汽车属于节能环保产品,应参照国家有关所得税政策规定,对企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经营所得,应自项目取得第1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通过此政策来增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激励其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4)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购置使用专用设备的税收抵免。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实际购置并自身投入使用的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专用设备,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至20%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通过此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税收负担,引导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投入。
2. 实施增值税减免政策,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首先,实施新能源汽车中间试验品减征增值税税收政策。通过减征销售新能源汽车中间试验品的增值税,可以减轻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的负担,鼓励研发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研发出性能更加优良的新能源汽车。其次,实行新能源汽车企业差别增值税税收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初期,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规模大小不同,其盈利能力强弱不同,新能源汽车价格高低也不同。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未形成规模前,企业研制并销售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弱,可实施增值税即征即退80%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初步规模时,可实施即征即退50%的税收优惠政策。再次,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增值税税率。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高,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通过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增值税税率,可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有利于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
3. 改革消费税税收政策,提高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量。消费税税收政策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从而引导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应充分发挥汽车消费税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更多地生产和消费新能源汽车。具体而言,对传统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实施差别化的消费税税收政策。对传统能源汽车,应进一步提高消费税税率,增加其消费税税负,提高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对于新能源汽车,应免消费税或者采用最低档的消费税税率,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通过消费税的一升一降,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完善新能源汽车在购置、使用环节的税收政策
调整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在购置环节和使用环节的税收政策,提高传统能源汽车在购置、使用环节的税收负担,降低新能源汽车在购置、使用环节的税收负担,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1. 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2014年7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税收政策能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为了获得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明显的持续价格优势,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税收政策应持续实行,而不应只是到2017年底,这样能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2. 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增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为了增强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消费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提高新能源汽车购买价格优势的同时,还要增强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的优势。为此,应进一步提高成品油的消费税税率,从而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凸显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的优势。这样可以增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刺激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总之,对于生产者而言,通过税收政策的实施,可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能力,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以增强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税收政策的实施,可降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减轻使用费用,从而增加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数量,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晶,李施雨.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措施[J].税务研究,2013,(10).
尽管新能源产业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但仍存在许多使用上的非技术壁垒。而公共政策和政治带领是帮助突破非技术壁垒、使新能源得到更大程度推广应用的有效手段。
一、新能源产业非技术壁垒
在目前的能源市场上,机构的设置和政策的制定仍然偏向于支持传统能源的使用。新能源技术也许能为社会和环境带来益处,但是公共事业的经营者通常拒绝使用新能源,他们一贯的思维只是建造大型的常规电厂。消费者通常忽略新能源系统,因为市场没有提供准确的新能源消费价格信号。有意和无意的价格扭曲也阻碍了新能源的发展。因此,比起技术和科学,文化和制度是阻碍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更为隐蔽和强大的因素。一些研究已经指出新能源使用存在一系列非技术壁垒,这些壁垒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在制度、政策和市场竞争上都处于劣势。主要的非技术壁垒包括:
1、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缺失,以及支持传统能源产业发展而阻碍新能源使用的政策的存在,使新能源产业缺乏发展动力。比如,石化燃料补贴,消费型新能源刺激不足,政府承保核电厂事故,新能源分区和申请程序的复杂化等。
2、缺乏信息宣传和消费者意识。对新能源产业的信息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新能源技术缺乏了解,消费者选择使用新能源的意识不足,使新能源产业缺乏有效的需求基础。
3、与传统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技术成本高。传统能源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应用,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普及率高,掌握相关技能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而新能源技术在开发、引进、建设、应用以及人员培训上的成本,都相对较高。
4、已建立的新能源系统被重重困难压倒。由于国家电网通常是为集中式电厂量身定做的,不能轻易融入这个网络的技术,即使他们本身在效率和收益上有优势,也是很难进入市场的。比如,以光伏能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就不适用于市场上大多数电网。而集中的大型新能源应用如果坐落在远离现存电网的区域,也面临市场困境。因此,由于技术锁定,引进和实施新能源系统面临许多困难。
5、新能源项目融资渠道有限,项目开发者、企业家和消费者都缺乏负担得起的融资。现有资本市场不完善,使常规能源成本内部化,空气污染、供应中断风险等成本被忽略,未在价格中充分体现。而新能源利润内部化的失败,使环境改善、能源安全等收益未被合理考量。因此,新能源在与常规能源争夺资本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6、劳动力技能和培训的不足。社会对新能源产业所要求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的投入不足,缺乏长期可靠的安装维护检修服务,教育系统也没有提供足够的针对新技术的培训,这也将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受阻。另外,新能源缺乏完善的标准和准则,缺乏与公用事业的互联指引,在能源选择和新能源项目上缺乏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的合作模式等因素也同样对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起到阻碍作用。
二、新能源产业的公共政策环境
在一个开放的能源市场上,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要承担他们所做决定的全部成本。但在许多经济和能源部门,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市场对自然资源服务的估价不足,也不尊重长期可持续产量的自然界限。比起长期,市场更倾向于短期,表现出对未来的关心不够。很多政策也扭曲了市场,使之有利于现存的石化相关传统能源技术。传统能源使用的历史激励在今天也继续带有市场偏见,掩埋了许多使用传统能源的真正社会成本。由于自由市场系统的功能局限性,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作用。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非技术壁垒范围广泛,很难找到一个单一有效的方法推动新能源的过度,所以,需要多种类型的政策工具的相互补充来克服这些壁垒。要达到理想的推动效果,必须建立一个政策框架来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并纠正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不平衡。这个政策框架既必须与能源部门的大趋势保持一致,又要反映特定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优先项。以下介绍几种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手段。
1、转移税负
转移税负包括降低所得税,同时针对环境破坏行为提高税收,从而创建一个更负责更有效的市场。这个政策手段被经济学家广泛的讨论和赞同。比如,一项针对煤相关产业的税收包含空气污染治理费用、酸雨危害费用和气候破坏费用等,这将有利于鼓励投资转向新能源领域。许多西欧国家已经逐渐进行了环境税改革,通过税收转移来达到环境目标。
德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一项为期四年的计划,逐步将税负从劳动力转移到传统能源,直到2011年,这个计划已经使传统燃料使用量降低了5%。它同时促进了新能源部门的增长,到2003年光风能产业就创造了45400个就业岗位,2010年增至103000个。2001年,瑞典开始了新的十年环境税收转移,将39亿美元的所得税转移到对环境产生破坏的行业上。法国,意大利,挪威,西班牙和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在新能源相关的税制改革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亚洲两大经济体,日本和中国,都在考虑采用碳排放税。
2、转移补贴
补贴本身并不是坏事,许多技术和产业都是在政府补贴方案的支持中出现或发展的。过去30年的20个主要创新,能依索的14项中只有一项是完全由私营部门资助的,有9项是完全由公共部门资助的。互联网就是公共资金资助的政府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网络链接的产物。加州的风电产业也是由联邦税和州税共同抵扣帮助建立的。目前,化石燃料和核能技术应用和研发仍然得到最大的经济支持。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需要将这些补贴转移到像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一样的气候和谐型新能源的发展上,纠正能源部门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偏向,促进新能源产业过渡。
有些国家已经终止或减少了环境破坏型能源产业补贴,比利时、法国和日本都淘汰了所有的煤相关产业补贴。德国也将煤相关补贴从1989年的54亿美元减少到2002年的28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煤炭消耗降低了46%。德国计划在2010年全部淘汰这些补贴。而各国对新能源项目贷款、投资和消费补贴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无疑会增强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促进其发展。
3、能源目标
设置新能源目标是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目标通常通过新能源占主要能源结构或者发电组合的百分比来定义。欧盟将新能源目标描述为2010年达到欧盟整个能源结构的12%和电力消耗的22%。欧盟成员国也制定了各自的目标以期达到国际综合指标。其他发达国家也制定了国际或本国的目标。国际目标同样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巴西等,都参与设置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新能源发展目标,即使这些目标相对发达国家设定的目标要适度,但仍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虽然,在大多数国家新能源目标只是指示性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但它们对规范政府行为和管理框架起到了协助和指导作用。许多新能源组织建议让新能源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使之成为提高新能源市场渗透力的重要政策工具。
4、绿色经济刺激计划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府都将绿色经济刺激计划作为支持经济复苏的主要政策工具。在全球范围内,1880亿美元绿色经济刺激经费已经投入新能源产业和提高能源效率的部门,大多数新能源刺激经费将在201O和2011年投入。绿色经济刺激计划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新能源产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累计市场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使用转化。
三、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方向
1、合理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提高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的新能源发展意识,重视和鼓励新能源产业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投入,引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强制配额机制。
2、加大传统能源行业调控力度,纠正对传统能源行业的政策倾斜,引导市场合理认识传统能源开发使用的真实成本,鼓励资本向新能源产业流动,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定价
一、绪论
1.新能源的概念
一般认为,新能源是使用新技术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体指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外,直接或间接利用来自太阳、地球内部热能以及采取清洁方式产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能。新能源。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起步相对发达国家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比如太阳能产业,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己经达到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出口国,光伏产业己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光伏制品的第一生产国。又比如风能产业,目前我国国内的风机销售量远超1万台,风电的装机容量稳居全球第一。再比如核能产业,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超过10台,占世界核能利用的3%左右。
二、新能源产业定价的特殊性
与传统能源产业或者一般的行业不同,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新能源产业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这种强烈的正外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新能源产品比较环保,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消耗,具有环保正外部性;第二是新能源产业使用的是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技术正外部性;第三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会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形成冲击,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具有市场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效应对产业带来的影响就是社会边际收益高于产业边际收益,这样势必会造成产业的实际供给不足。
三、新能源产业定价策略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到,新能源产业存在市场失灵,产业定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当然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决定,原因有二:一是完全由政府来决定的新能源产业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完全由政府定价会削弱生产者的积极性,弱化我国新能源产业相对于国外的竞争优势,不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最优的方式应该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定价,随着产业的逐渐发达逐步增加市场化的程度。
市场对新能源产业价格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靠影响新能源生产者的供给和新能源消费者的需求,而政府对新能源价格的影响机制除了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之外,还包括通过对新能源以及传统能源市场的直接管制。从影响新能源生产者的供给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增加对新能源生产者的研发补贴或者价格补贴、减少对新能源生产者的税收或者对新能源生产者实施一定税收优惠等等。从影响新能源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对新能源消费者实施消费补贴、对传统能源生产企业增加税负并实现税负向消费者的转嫁等等。从对新能源以及传统能源市场实施管制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提高传统能源产品价格或者原料价格、降低新能源产品价格或者原料价格、对应当承担可再生能源发展义务的企业实施配额制管理、责令传统能源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等等。
四、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探析
1.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补贴,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产业的供给水平。美国政府在科学确定使用新能源生产电的价格的基础上,对电的价格进行一定的价格补贴,倡议电力生产企业使用新能源来生产电。德国政府规定电力公司不得通过提高联网费用等方式限制使用新能源发电,同时为使用新能源发电企业按生产的电量提供一定数量的现金补贴。
2.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惩罚,限制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美国早在2005年就划拨出近150亿美金的减税额度供企业使用,引导企业使用新能源。法国政府发动了“清洁汽车免税计划”和“建筑物太阳能计划”,对经检测判定为高污染的大型车辆征收高达双倍的行车执照费,而购买低能耗、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将得到两千欧元的现金补贴。
3.政府积极培育新能源市场主体,注重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市场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定价机制。许多国家采用了配额管理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配额管理制通常有以下特点:一是配额管理是在市场尚未完善之前强制推行的,有责任的企业都要无条件的承担。二是在配额本身的流转上实施市场机制,承担配额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节能减排的方式去完成,也可以通过支付一定款项向其他企业购买配额。三是监管和惩罚机制对于配额管理制的落地实施非常重要。
五、研究结论
根据对新能源产业定价的特殊性的论述、新能源产业定价策略分析以及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探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新能源产业具有环保正外部性、技术正外部性、市场正外部性等强烈的正外部性。正因为这种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新能源产业若由市场来完全定价,会导致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进而导致产业的实际供给不足,或者说是实际投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投资水平。
2.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也不能由政府完全来决定,一是完全由政府来决定的新能源产业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完全由政府定价不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定价既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同时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必要的调节,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最优均衡。
3.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补贴,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产业的供给水平。二是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惩罚,限制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三是政府积极培育新能源市场主体,注重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市场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定价机制。
六、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基于定价机制视角,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该努力提高财税政策的效果,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的定价作用发挥的关键就是政府正对新能源产业实施的各项财税政策和管制手段能否落到实处。建议政府多采用生产者研发补贴、税收政策优惠和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产品现金补贴的方式,直接有效地促进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消费。在加强对能源消费的管制上,政府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得到执行落实。
2.新能源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除非政府由相关限价约束或者指导性价格,应该尽量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供求和政府补贴合理定价,这样才能在将来真正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际最优均衡。此外新能源企业一定要切实提高产品质效。因为新能源的消费者大多在培育阶段,很多消费者对于消费新能源本身就有着很多的疑虑,新能源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旦有很多劣质品,势必会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破坏稚嫩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手段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R].北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6.
[2]江凯,杨美英.全球新能源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1~154.
[3]李靖. 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1(6):17~20.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汽车保险;发展对策
0引言
自2012年国务院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日益明确,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2015年至2017年均实现了大幅度整长,产量分别是34.05万辆、51.7万辆和79.4万辆,销量分别是33.11万辆、50.7万和77.7万辆。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辆分别为41.3万辆和41.2万辆,同比增长94.9%和111.5%。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在实际使用新能源汽车产品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保险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把新能源汽车与保险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保险的作用才有助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在此背景下研究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现状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加,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保险需求也相应快速提升。据中国保信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保险公司承保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急速增加,2013至2017年连续五年年均承保车辆增速达78.6%,年均保费增速72.0%。另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线路图》中预测,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8000万辆。据此数据推算,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费规模将高达4700亿元。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在动力系统、成本、性能、维修技术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应的风险结构与风险成本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然而目前保险行业并没有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专门保险。承保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公司在实际承保中都还是按照传统车险条款来操作,先有保险并不能准确覆盖真实风险,一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无法准确评估车辆的风险状况,容易造成责任认定不清,发起理赔困难。当前传统燃油汽车的保险业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但是保险产品的推出需遵循大数据法则,以大量的保险标的为基础总结所需数量规律,由于缺乏历史数据和成熟经验整个保险行业还没有推出为新能源汽车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
2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存在的问题
2.1投保时“车便宜,车险贵”
汽车险种主要有交强险和商业险,交强险保费是实行全国统一收费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但是不同的汽车型号的交强险价格会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汽车座位数”,所以交强险基本没多大区别。商业险大部分险种都是按照厂商指导价来核算,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价格差异较大,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价格远高于传统燃油汽车。目前购买新能源汽车是享有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双重高额补贴的,比如一辆北汽EU5R550顶配车型指导价格25.265万元左右,但是补贴之后只有不到16.19万的价格。但是在计算保费的时候却是按照补贴前的价格25.265万元来计算。并且各地补贴政策不同,因此保险公司都是采取直接一刀切新能源车保险投保标准与传统燃油车一致,都是按厂商指导价投保。相比于传统燃油汽车在来年的保险续费上,其中的商业车险会根据该车辆的总价值10%折损后,并且在上一年无出现事故或者不良记录等,来年的保险费用也会在总价的基础上打折优惠。新能源汽车即便是在上一年中并无出现事故、不良记录等,来年的保险费用也仍然会按照新能源汽车市场指导价进行计算,更何况新能源汽车的折旧率又高。这就导致了消费者感觉新能源汽车保费偏高。据中国保信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单均保费比非新能源汽车高达21%。
2.2投保时险种与新能源汽车特征不匹配
由于新能源汽车结构和使用性能的有别于传统燃油汽车,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也有别于传统车险。保险产品的需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的保险险种中,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并没有专门的“电池险”。相对而言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还没形成规模效应成本较高,电池成本几乎占到整车成本的50%,且动力电池技术还不够完善一旦出现技术故障很难处理,很多保险公司无法对动力电池做出风险评估,因而不愿也无法承保。其次,没有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桩、充电线等部件的对应险种。在使用中充电桩被偷或被损,下雨被淹,漏电造成事故,自燃发生事故等都是新能源车主使用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第三,传统燃油汽车的全车盗抢险、自燃险和发动机涉水险等对新能源汽车意义不大。目前新能源汽车大多车型都装配有定位系统及远程锁定等智能化配置,大多数生产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也实施了运行监控可实现实时数据传输;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安全试验室专家表示,当前出厂的新能源车搭配的电机,均需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动力电池的安装、布局、绝缘防护、碰撞、高压等进行内外力的测试,来确保整车的安全性,虽然还不够完善,但自燃的发生概率极小;新能源汽车没有了发动机,不涉及发动机涉水险;但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有涉水损失保险需求,却缺少对应的单独保险产品。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对全车盗抢险、自燃险和发动机涉水险的需求不高。
2.3理赔时“车险高,赔付少”
据了解,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多家保险公司对新能源汽车都实行“按补贴前价格投保,按补贴后价格赔付”,这已成为行业惯例。也就是说投保人使用新能源汽车出险理赔时,保险公司不会按照投保时的价格理赔,只能根据投保人购买汽车的实际价格及补贴后的价格进行上限赔付,而且赔付金额也不会超过投保车辆的实际购买价格;即便是新能源汽车因大事故严重受损或全损,也照样是根据购车发票上的金额对车主进行赔付,也就是按补贴后的价格赔付,而且还要算上折旧率。
2.4新能源汽车车险定损理赔水平偏低
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结构技术的特殊性对保险公司的查勘、定损、理赔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大保险公司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占公司全部营业份额较小,基本上还没有新能源汽车车险查勘、定损、理赔专员,由于新能源汽车结构技术的特殊性,车载设备电子化集成度高较高,新能源汽车保险领域维修标准化的问题也还没有解决,查勘定损人员对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了解不深,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确定哪些部件可以维修后继续使用,哪些部件必须更换,尤其是涉及“三电”领域的部件,一般维修难度较大,单次的事故零配件及工时费价格都较高。
3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对策
3.1借鉴国外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保险经验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
据了解,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会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特殊的优惠费率,且保费的一部分还会用于公益事业,以呼吁更多车主使用。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于购置环节,新能源汽车保费偏高的根本原因是新能源汽车成本造价较高引起的,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过渡阶段,国家对保险公司承保新能源汽车保险相关业务提供优惠,保险公司提供汽车保费折扣优惠,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将是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有力措施。
3.2政府主导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费率系统
从国外发达保险市场来看,国外新能源汽车保险费率都是建立在一整套成熟的车型风险等级评价体系和人员风险等级评价体系上。这样一方面充分保障了保险人和投保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引导了驾驶员安全驾驶。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产业之一,相关数据资源比较封闭,保险公司没有获取途径,无法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认识与风险管理。新能源汽车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保险公司无法依据相关准则统一损失类型、损失配件价格等内容。另外新能源汽车保险不仅仅涉及保险领域,还涉及科技、金融、法律、外贸、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新能源汽车保险也算是一种公共产品。鉴于以上影响因素在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的研发初期单靠保险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取得成效。开发初期,必须由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支持,搭建保险体系,构建专门研发团队,建立新能源汽车保险相关数据的收集测算系统,为科学选择新能源汽车保险参考指标和科学厘定保险费率提供依据。
3.3“量身定制”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
为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和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商业险服务和保障,更符合社会大众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中国保监会的《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商业车险创新型条款。央行等八部委联合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中也特别提出“推动保险公司尽快开发出更符合新能源汽车风险特征的专属保险产品”,建议保险行业加快研究推出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量身定制”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取消发动机涉水险,根据新能源汽车有别传统燃油车的结构组成、维修技术、使用性能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险条款,根据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更换成本界定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另一方面是增加电池、电机、充电设施等装置的附加险。特别是电池的自燃、短路、爆炸、老化、碰撞损失,充电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第三者损失等赔偿标准要做出明确约定。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问题;提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汽车行业按照分类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在政府的扶持下,汽车行业成为了支柱型产业,我国汽车市场非常广阔,但是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汽车又是高耗油的产品,因此,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由于新能源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上比较自由,但是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对发展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还不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面不仅关系到企业行业未来的发展,还关系到了国计民生,所以政府对方向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结合行业的发展动态,制度发展方向时要谨慎。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面不明确,会造成占领市场时机的延误,影响产业布局和资金的投入等等,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都不是很成熟。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现阶段,混合动力型汽车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混合动力汽车的成本较低,较为经济和实惠,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但是混合动力型汽车的优势是建立在传统汽车基础之上的,除了传动系统和动力系统以外,其他的技术都是依据传统汽车设计的,和国际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相比,我国的混合动力型汽车发展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充电站数量有限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使用汽车时,对充电方便与否较为关注,如果不能解决配套设施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面临瓶颈。
(三)市场占有率有限。由于新能源汽车是新型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市场占有量十分有限,很多消费者都是持观望态度,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主要因素就是价格和需求特性。对于进入市场不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在初次购买时,由于对汽车的性能和优势不是很了解,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更加慎重,很多消费者宁愿花同样甚至更低的价钱去买“保险”的传统汽车,这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近些年来,由于媒体的推广,人们已经慢慢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优点,这也是一个进步。
(四)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能够有效缓解能源与环境问题,需要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在2010年,政府的补贴政策才出台,政府的补贴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补贴的力度与新能源企业的预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补贴的覆盖面较窄,金额也比较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十分诱人,使得国内汽车厂家积极生产新能源汽车,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补贴力度较小,还需要加大力度。
二、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一)发挥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市场培育期短,但新能源汽车也有不可磨灭的优势。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根据国家的市场实际进行的,比如日本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欧美发展发动机优化的新能源汽车,我国则适合发展电动汽车。我国地大物博,能源储量丰富,种类繁多,电池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需要的锂电池,锂电池的价格比国外便宜,使得电驱动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为电驱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加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规划,国外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应该加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我国在全线产品规划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对抗,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可以从本地优势入手,加上政府的扶持,在价格和节能减排上做文章。新能源汽车往往在补贴之后虽然价格仍然要比普通汽车高,这个价格与其他车型的竞争力相比,由于受到消费者购车喜好的影响,对小型新能源汽车来说,外观方面不比其他汽车的劣势明显,却更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所以这样往往更能够抓住消费者心理,成为明星产品。
(三)创新营销推广手段。企业根据生产产品的不同,选择的营销推广手段也是不同的,传统汽车主要是靠销售来营销,因为传统企业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人们也普遍接受,这都带动了传统汽车的销售额。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在价格方面无法展示给消费者优势,因此不能像传统汽车那样去销售,而是应该选择精准的营销方式。营销活动与市场调研是分不开的,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研究市场动态,关注市场客户的差异性,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激发消费者的价值需求,增加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在营销推广中坚持以人为本,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为新能源汽车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机会。
(四)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成功的企业不但具有质量一流的产品,更是具备一流的售后服务,现代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从以往的只重视产品质量过渡到关心产品的售后服务。新能源汽车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尽量的争取更多的消费者,这时周到的售后服务就会给新能源汽车加分。企业应该重视售后服务工作,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并对售后服务人员做好教育工作,宣传服务精神,让消费者在开心购买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服务,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
三、总结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顺应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迎合了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政策,由于是新生事物,人们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是光明的,我国汽车行业应在未来发展中努力克服新能源汽车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出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光富,胡冬雪.绿色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以新能源汽车为对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中译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一、农村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指的是利用新的材料和技术,对传统能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可再生的新能源的开发与推广,代替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通常情况下,除了石油、煤炭等基本能源之外,太阳能、小水电、风能等能源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而新能源在农村的推广与应用,可以极大的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问题,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的费用,从而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清洁性。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或者产生很小的污染,对于环境有很大的保护作用;第二,储量丰富。新能源通常都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储量丰富;第三,开发技术要求高。新能源的分布较为分散,而且对开发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先进的技术做依托;第四,新能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比如太阳能、地热能等,不能完全受人类的控制。
二、农村新能源推广模式
1.能源推广模式的创新。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种植业、养殖业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新能源的建设与推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农村新能源推广进程中,起步最早的是农村沼气能源的推广,而如风能、太阳能等其他新能源的推广,也需要在沼气推广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新,积累沼气技术推广的经验,建立起适合不同新能源的推广模式,从而促进农村新能源的积极推广。
2.拓宽新能源技术的推广范围。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依靠国家的资金扶持,因此在农村新能源推广方面的投资也十分有限,除了沼气这种推广力度较大的新能源,在其他新能源的推广方面还仍然缺乏足够资金支持。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国家在农村新能源推广方面的投资力度也正在不断加大,以期通过新能源技术推广范围的不断扩大,可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新能源的需求,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沼气,适合在农村加大推广力度的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成型燃料、小型风电和水电、地热能源等等。在新能源的推广方面也要拜托传统思想的束缚,从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拓宽新能源的推广范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促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农村新能源的推广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和保障,目前来看,我国在新能源建设与推广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两部法律体系中,但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仅仅是将新能源的推广作为一个法律框架,从理论的层面上进行规范,但是却缺乏具有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的指导文件,因此,为了推动农村新能源的大力推广,需要过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方面加大例如,对能源、价格、建设体系、推广模式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在系统的规范基础上,需要分别制定针对不同类型能源的开发和推广战略,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等,可以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也可以使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与推广工作具有更多的指导和依据。
4.政府财政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模式。农村新能源的建设与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民难以负担其高昂的费用,而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在推广期间注入较大的资金力量,有利于保证新能源的顺利推广。比如在太阳能的推广方面,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资金困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政府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用来进行购置设备和推广技术。同时,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也应当走市场化道路,当新能源的推广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可以适当的推行市场化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经济自给自足,不仅可以为新能源的推广创造更有效的运行条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能源的持续推广和应用。
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力度是影响农村新能源推广的重要技术基础,为了实现农村新能源技术的有效推广,必须要解决科技这一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民用建筑中普遍应用太阳能,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也仅仅是依靠其集热作用获得热水,而对太阳能的其他方面的利用却十分匮乏,比如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因此,要实现农村新能源的有效推广,要突破其技术瓶颈,实现科技创新,才能推动新能源推广模式的创新。
6.加大宣传力度。农村新能源的有效推广,需要以农民这个群体为根本,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对新能源的认识,并且认识到新能源推广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对于新能源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存在排斥心理,所以导致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对此,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现场讲座、技术咨询等方式,让农民对新能源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积极宣传新能源为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并且注重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展示,可以让农民群众对新能源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以此来增强宣传的效果。
7.加强新能源推广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掌握程度,还需要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的重要思想,并且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与相关技术单位、科研所等进行技术交流,实现科技人员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为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推广队伍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解决好新老交替的问题,积极实施干部交流制度,在选用领导干部上实行公开竞争、量才任职、双向选择、合理配置、逐级聘任,始终保持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队伍的活力。
新能源的是相对传统能源(也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成熟的能源)来说的,指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实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2009年6月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会上,对新能源进行了明确界定,除上述普遍达成共识的新能源外,还把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形成的新的能源也纳入新能源的范畴,包括煤炭的清洁高效使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新能源产业是指包括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科研、实验、推广、应用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等,是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非传统能源实现产业化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简单说,新能源产业就是指包括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内,一切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在内的一切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与生产经营活动。
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和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关资料表明,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在2020年中国将需要一次能源32亿吨标准煤以上,能源消费比2000年增长2.5倍多。如果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在不久的将来,能源的开采、转换和利用对环境、公众身体健康、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二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
江西省的新能源产业起步相对其他省份来说不算太早,但近年来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江西要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项就是要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而且在2010年7月12号的《江西工业三年强攻规划纲要》中,新能源产业再一次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培养和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江西省新能源产业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具体成果,江西正形成了包括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骨干的新能源产业群。
在江西的整个能源产业中,新能源产业正逐步茁壮成长,目前在风能、光伏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光伏能方面,到2011年11月12日为止,投产光伏产业的企业达73家,其中包括赛维等光伏巨头。江西正在加快打造光伏产业基地。
年产值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年产值不断增加,2006年江西省新能源产业产值为108.34亿元,2007年增加到119.02亿元,之后不断增加,分别为2008年148.77亿元、2009年154.53亿元和2010年的177.05亿元。
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其在行业内所占的比重。尽管江西省整个能源产业正快速发展中,但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在整个能源产业中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比重。在2006年,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占能源产业的比重为16.5%,2007年这个比重为12.8%,之后依此为2008年占13.0%、2009年占12.9%和2010年占13.9%。而且可以期待其比重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壮大还会进一步提高。
另外,随着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尽管GDP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它的年产值在整个GDP当中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比重。
【关键词】 新能源 税收政策 启示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以及能源和环境的关系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新的世界能源格局必然会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造成制约,而我国又是传统能源的消费大国,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成为解决我国传统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法宝。税收政策是促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我国新能源产品的研发、生产、消费等环节的税收政策扶持,可以加强企业在新能源产品方面的投资信心,使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部分国家新能源课税制度的分析,为我国改革完善新能源税收政策提供相关建议。
1. 我国新能源税收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现行新能源产业的税收政策
1.1.1增值税政策。目前,我国只是对部分新能源产品给予了增值税优惠政策。比如,人工沼气的增值税按13%计征;小水电的增值税按6%计征;风力发电的增值税按8.5%计征;生物质能源的垃圾发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岩岩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60%的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50%;对经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变性燃料乙醇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在2011—2020年期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
1.1.2消费税政策。对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变性燃料乙醇实行免征消费税政策。在2011-2015年期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消费税。
1.1.3关税政策。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鼓励并转让技术的外商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2012年我国将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这些商品中就包括了能源资源性产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如喷气织机、涡轮轴航空发动机、小轿车车身冲压件用关键模具等。
1.1.4企业所得税政策。我国目前在除统一规定将所有的新能源制造和生产企业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外,更多地运用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和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手段促进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加速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比如,产品属于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可再生清洁能源、核能及氢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将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率;对设在国务院规定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属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项目的,可以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相关目录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规定的资源,从而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2现行新能源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2.1新能源税收政策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新能源的税种,散见于各税种的零星的、不系统的规定虽然有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但作用的范围和力度还远远不够。比如,我国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限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关税、消费税等个别税种,并且没有在新能源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税收优惠链,这样就会造成新能源产业链条上不同经济体的税收待遇差异,从而影响税收优惠政策的效率。
1.2.2新能源产业和产品的界定不明晰。我国应该对新能源产业和产品有个明确的界定标准,并且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还应该对税收政策重点倾向的新能源产品予以明确。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政策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1.2.3部分新能源税收政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比如,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的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但是从新能源企业自身的营利发展特点看,最初几年难有盈利,因此企业实际上享受不到年免税期的优惠待遇。
1.2.4部分新能源税收优惠政策使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积极性受挫。比如,风电场在建成后六年都是免税,这样地方政府在很长期间内将无法享受到企业带来的收益,从而就会挫伤其发展风电的积极性。
2. 国外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税收政策
2.1美国
美国在支持新能源发展方面已形成完善、系统的财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抵免、直接补贴、贷款担保等。这些政策激励力度大,较好地调动了各方投资和应用新能源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
2.1.1税收抵免优惠。主要有:根据《2009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允许纳税人对新建装置可再生电力生产税抵免、投资税抵免以及联邦基金之间任选其一;对符合条件的用于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研发设备安装、设备重置和产能扩大项目的投资,都可按照设备费用的30%给予投资税抵免;对新建的可再生电厂投入使用前10年中,每生产出1千瓦时电量可获得1.9美分补助;新型火力发电厂可以享受到不同种类的投资税收减免;根据《2005能源政策法案》规定,生产能力小于6000万加仑的小型燃料乙醇生产商和生产能力小于1500万加仑的小型生物柴油生产商,可以享受每加仑0.1美元的生产所得税减免等。
2.1.2直接减税优惠。主要有:对太阳能和地热项目永久性减税10%,但这一规定对电力公司是无效的;对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为期10年的产品减税,即每发l千瓦时减少1.5美分;对购买汽油-电力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减免税收;凡在国际能源节约规范(IECC)标准基础上再节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房可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等。
2.1.3加速折旧优惠。主要有:根据美国《1979能源税法案》,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可以根据联邦加速折旧成本回收制度享受加速折旧优惠;根据《2008联邦经济刺激法案》,对一些符合条件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给予50%的额外折旧,可以一次性将相关费用的50%予以折旧,其余部分的折旧按照正常折旧程序操作。
2.2德国
德国的传统石化能源比较缺乏,政府制定了与之想适应的能源政策,其政策目标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替代能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在税收政策方面,德国的生态税改革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态税改革主要是对矿物能源在征收消费税的基础上再加征生态税,从而达到抑制传统能源的开发,鼓励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的效果。比如,对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免征生态税,对生物柴油的生产、销售予以税收减免,对不同能源产品和行业实行差别税率,对一些低赢利的环保行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2.3英国
面对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随之带来的污染问题,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促进计划,旨在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解决污染问题,摆脱对矿物燃料的过分依赖,建立一个多样化、安全和可持续供应的新能源产业。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以工业、商业和公共等耗能部门为对象的气候变化税以替代化石能源税。气候变化税实行从量计征,其中,电力每千瓦0.43便士,天然气每千瓦0.15便士,其他燃料每公斤1.17便士。二是向供电公司征收矿物燃料发电税,用于补贴新能源的发电。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税率为2.2%,苏格兰的税率为0.8%。三时对企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支出给予税收抵免等优惠。
2.4日本
日本是全球能源消费大国之一,也是能源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采用研发补助、资助企业和公共团体发展新能源、用户补贴、所得税减免等方式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9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其适用对象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及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前三类车被日本政府定义为“下一代汽车”,购买这类车可享受免除多种税负的优惠。比如,购买混合动力普锐斯可享受到的最高优惠为免除新车100%的重量税和取得税,个别车辆还有50%自动车税的减免。日本政府还规定,只要新车的排放水平比政府规定的2005年排放限值低75%,且油耗比2010年度油耗标准低25%或15%以上,即可减少75%或50%的机动车吨位税及机动车购置税。
3. 国外新能源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上述各国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共有的特征,从而对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起到借鉴作用。
3.1新能源税收政策的系统性、全面性
即税收优惠政策从新能源产业的研究开发到最后消费的整个阶段是系统的,全面的。通过对技术研发阶段的税收优惠可以使企业在新能源产业科研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从而提高新能源产品科技含量。在消费方面的税收优惠,又会加大消费者在新能源产品方面的购买力度,从而推动新能源行业整体发展。因此,我国应该从研发、生产、市场、消费四个环节入手,构建全面覆盖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阶段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3.2对新能源的激励政策和对传统能源的约束机制相结合
西方国家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新能源研究、开发、生产、消费的同时,还注重抑制传统能源消费需求。如英国征收气候变化税和发电税,丹麦征收能源税和碳税等。通过降低新能源税负,同时增加传统能源税负,可以起到调整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相对价格的作用,从而推动能源利用结构的转变。
3.3新能源税收政策的法制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通过法律手段将新能源税收政策予以规范化、制度化,在法律条文中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作出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新能源税收激励措施具有确定性和可行性,防止新能源税收政策效力层次低、政出多门等现象。我国现行新能源税收政策的法律层级偏低 有必要加强立法。
4. 完善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4.1新能源产业投资阶段的税收政策
4.1.1对符合一定标准的新能源企业的生产用地,可以通过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给予一定的免征或减征照顾。
4.1.2对企业发展新能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允许加速折旧。
4.1.3对新能源产业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给予一定的减免。
4.2新能源产业产品研发阶段的税收政策
4.2.1对新能源技术、新能源产品、新能源工艺应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项目中予以明确,使新能源企业可以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甚至可以对新能源产业“三新研发费”给予100%加计扣除。
4.2.2对从事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可以考虑减征或免征营业税。
4.2.3除统一规定将所有的新能源制造和生产企业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外,更多地运用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手段促进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加速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4.2.4对新能源产业人力资本投资,如引进技术人才给予一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4.3新能源产业产品生产和销售阶段的税收政策
4.3.1应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对现行资源税、消费税的税目做一定的调整,扩大征税范围,对一些旧有资源或者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资源课以重税,以起到寓禁于征的作用。比如,适当调整现行消费税的税率水平,提高大排气量轿车的消费税税率,适当降低小排气量汽车税率,对节能减排效益明显的新能源汽车实施零税率的消费税政策。
4.3.2可以借鉴增值税中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特定类型或特定流程的新能源产品实行在一定期限内的增值税减免政策或即征即退、先征后返政策。
4.3.3在出口环节,对于我国向国外出口的新能源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和产品标准的,可以考虑施行较高的出口退税率,提高我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4.3.4通过对相关优惠内容的修改或对相关目录的补充,使新能源企业享受所得税减计收入或税额抵免的优惠。
4.3.5对受让新能源车、船的纳税人给予一定的新能源车、船保有和使用环节的车船税优惠。
参考文献:
[1] 朱晓波.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 [J]. 税务研究,2010,7.
[2] 廖奎,贾政翔.美国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J]. 中国财政,2012,2.
[3] 方海洲,胡研.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分析[J].汽车科技,2009,5.
[4] 范玲玲.国外开再生能源财税支持政策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借鉴[J].市场周刊,2007,9.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一、低碳经济相关概念
(一)低碳经济概述
1.低碳经济概念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随之引起了国际关注。本文将低碳经济定义为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在涉及的与生产活动有关的传统能源减排技术、新能源开发与使用、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与生活有关的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
2.低碳经济特征
低碳经济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低碳经济相对于高碳经济;二是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化石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低碳经济相对于人为碳通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二)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
当前,继美国之后,中国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高排放、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在依靠新能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换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两者之间合理有步骤的转换,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持。
二、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1.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
顺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与发挥成都比较优势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新能源产业由于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而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一,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雄厚;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辐射功能较强;
第二,成都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基础,四川大学、研究院所以及一些龙头企业都具有新能源产业发发展较好的研究基础,可以充分得到新能源发展所必须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
2.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传统能源,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都市新能源发展面临以下劣势:
(1)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强制性市场保证政策缺失,新能源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对外合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2)技术产业化转化能力较低
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导致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和技术化转化能力程度低,产品附加价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2]。
(3)新能源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成本高,创新能力弱
在成都市新能源企业中,企业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益不好,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有一定规模的和名牌支柱产品的企业(集团)较少。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与威胁
1.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
当下国内外的新能源发展的新态势,对于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多种机遇。
第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推动成都市相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二,“碳金融”服务业的广阔前景,为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前景看好,国内外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升温带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
2.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概念,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现阶段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企业规模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相比武汉以及东部沿海城市,成都市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经济方式依赖较强。
(2)企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明显
由于新能源产业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现有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而发达地区的产业已经处于相对稳定发展阶段,技术方面的差距,使得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外部威胁。
三、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议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针对成都市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采用“三维一体”的框架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层面――积极扶持
基于全球能源现实,成都市新能源的战略定位可以围绕国家能源定位。坚持有步骤的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进一步强化新能源的战略中心地位;同时,根据成都市实际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应有所侧重的发展。
(二)行业层面――集群发展
以功能互补、适当错位、集群发展为原则,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目标,逐步建立“生产基地与产业园区互补”的格局,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跨区域产业集聚,打破不同行政区划之间产业发展限制,鼓励跨区域产业集聚的形成,实现优势互补,壮大产业集群。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新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同盟,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企业层面――管理创新
在整合利用先进技术资源的同时,开展自主创新、内联外引与产学研结合;开发新能源产业下游产品,扩展产业价值链。大力引进顶尖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人才梯队,保证人才效能的最大发挥。加快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传统能源 新能源 发展 创新
近年来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每年8%的GDP增长速度,传统能源的贡献占了很大比例。赵丽霞等人[1]将能源作为新的变量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能源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要素。王旭晖、刘勇[2]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检验对1978—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尽管短期内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波动关系,但是长期内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郑永琴等、王保忠等[3.4]应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分别对贵州省、山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因此,伴随经济增长对能源不断提高的需求,为满足能源需求,储量充足或清洁可再生、对环境伤害较弱的能源项目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焦点。所谓新能源是指相对传统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传统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以及水电和低效率直接燃烧的秸秆、薪材等能源,而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等可再生能源都是新能源,还有一部份新能源是指利用新技术对常规能源的新利用,如生物质能、洁净煤技术、智能电网、车载新型燃料等。同时,新能源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新能源在若干年以后也会变成“传统”能源。新能源有两大最突出的特征:一是可再生性和生态友好性,人类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新能源,同时新能源来自于大自然,最终会回归到大自然,具有极高的生态友好性,这是传统能源所不能比拟的。二是可供开发的能源储量非常大,如太阳能、氢能等,和常规能源的储量相比完全不是同一个数量级。这两大特征为新能源的开发带来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传统能源使用的初始阶段,其成本主要是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很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稀缺,此时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将急剧升高,呈加速上升趋势。目前全球传统能源显然已经是处于后期使用阶段。但与人们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仍然还只是经济成本。而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基本上只有经济成本,其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由新能源的特性所决定的。但新能源在使用初期其经济成本是十分高昂的,原因是新能源产业除了是属于生态友好的绿色产业外,它目前还属于高技术产业,因此技术研发成本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新能源所转化的电能成本要远大于传统能源所转化的电能的原因所在。
但是,蓝澜等[5]基于LCOE方法对中国风电与火电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新能源鼓励性政策补贴与传统能源环境外部性不计的前提下,风电项目比火电项目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的结果。即使考虑风电厂的弃风率,从长期看风电项目在成本上仍然优于燃煤发电。如果考虑燃煤电厂的外部环境成本,风电厂的发电成本优势更加明显。但是,阻碍我国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发展的根本因素其实不是发电成本,而是来自电网。由于目前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大部分用电负荷较小,大规模风力发电面临当地电网难以消纳的问题。从用电量来看,目前西北、东北、内蒙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用电量相对较少,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2010年,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完成装机总量516万千瓦,其中并网装机仅130万千瓦。为解决风电外输问题,甘肃省电力公司计划投资建设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但也只能够满足94% 概率条件下的516万千瓦风电送出需要,仍然有6%的时间需限制风电出力。而酒泉市计划到2015年底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71万千瓦,2020年增加到2000万千瓦以上,即使是西北电网也难以消纳。因此新能源的发展需要重点解决新能源发电效率不高和并网传输难度较大的问题,发展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
由此可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的研发、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就短期而言,传统能源的成本仅就经济成本而言比新能源成本要低,但从长期来看,新能源的成本要远低于传统能源成本。因此,为了人类的未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从目前的10%升至15%以上,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从目前的1.5%升至6% 以上。由此看来,新能源虽然前景广阔,但在未来数十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仍较轻。这也同时说明,传统能源在中国未来的消费结构中,将长期占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来说,传统能源生产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有长足的发展潜力,但也仍需顺应新能源时代的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作出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现实切入点。这方面发展的潜力很大,应当重点给予支持 ,力求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但是,新能源的良好应用前景并不意味传统能源的大规模被替代,尤其是在未来的数十年里,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例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实际上,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看上去似乎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和竞争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协同、优势互补的。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积极在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各个新能源板块均衡发展,这种发展的多元性,不但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持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优化调整了能源结构。而且,发展传统能源所积累的经验、资金和技术,可以帮助新能源变得更加有效和实用;反过来,新能源的发展,也会催生各种清洁技术,促进化石能源更加清洁地加以利用。两者相结合,将使我们的能源更加清洁、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推动现代文明和生态环境共同向前发展。因此,传统能源行业应该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中找到自己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1]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15-21.
[2]王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 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5):57-62.
[3]王保忠,黄解宇.能源供给、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技术经济,2010(2):57-62.
新能源汽车营销竞争力营销理论一、新能源汽车
所谓新能源,是指区别于人类以往长期使用的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近些年刚刚研发并小范围使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2009年,我国信息化部对新能源汽车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它是指那些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或者使用常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动力装置,汽车的动力控制和驱动系统均使用了先进技术,而且属于新技术、新结构的先进汽车。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
汽车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所以该行业的科技水平与发展状况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在工业领域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出现了在中国市场,使得我国成为了当前世界汽车生产及销售最大市场,汽车行业也成为我国除房地产行业之外的又一很重要经济支柱。汽车市场的繁荣在给国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大量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石油安全、交通能源、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会随着汽车市场的越发繁荣而越发严重。据权威部门预测,我国将在未来30年后出现严重的能源问题,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并解决能源替代问题,届时我国不仅仅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还会成为世界污染大国。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为了能够转变对传统能源依赖,降低汽车碳排放率,改善大气环境所提出的重大科技项目。“十一五”规划依赖,我国已经在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逐一问世,而且纯电动汽车还实现了批量出口的目标。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相较于世界上传统汽车工业强国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遇见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传统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人们的生活条件刚刚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家庭正在逐渐地将传统汽车融入进去,在这一时期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推广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构建还不是很完善,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层面都尽如人意。就拿电动汽车来说,虽然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很多充电站和充电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不足以满足全国范围内的电动汽车能源供应。
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系统和整车设计上都应用了大量的高科技元素,相应的汽车的价格要比传统汽车价格高很多,而且后期的维护成本较高,从汽车使用费用的角度出发,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高。
三、营销理论与提升新能源汽车营销竞争力的关系
市场营销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和营销。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创新能力是根本,营销能力是关键。从理论的角度出发,中国新能源汽车想要提升营销竞争能力必须要同时满足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技术上是否具有创新是否能够始终保持着创新的能力,以使得同行业领域内的竞争对手无法模仿。也就是常说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其次,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形成自我营销的价值增值链和产业链,并依靠其独特性在市场中具有很强的渗透和推广能力,社会上对于该产品具有独特认识,能够形成独立的思考空间;第三,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的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可靠地服务,用户使用该产品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四、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营销竞争力
1.提升市场趋势预判能力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国际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有很多自身优势可以利用的。现在国家已经将电动汽车作为第一个新能源汽车推广类型,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面发展电动汽车。我国是世界上已探明锂资源排名第二位的国家,而且稀土资源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近些年,我国手机电池、电脑电池、电动自行车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电池产业可以说是世界领先水平。而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绝大部分的锂离子电池价格要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这对于电动汽车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国的电动汽车完全可以跨越镍氢电池这一阶段,直接发展锂离子电池,从而能够更迅速的缩短与国际汽车工业强国之间的差距。
2.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涉及到很多产业链,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不论是从基础资源加工,还是汽车动力和驱动系统研发,再到新能源汽车整车装配,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竞争力。所以,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对于我国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至关重要。
3.提升协同合作能力
协同合作能够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少走弯路,能够全面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竞争能力。近几年,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能源管理方案及相关服务机构,并且号召社会节能环保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大力发挥高校在该行业中的作用,结合不同高校的办学优势,模块化新能源汽车各个环节,为最终提升整体新能源汽车技术含量提供最佳的协同合作框架。
4.提升产品规划能力
产品规划要迎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考虑到中国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热点。在这方面介入到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汽车工业大公司已经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规划,这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营销竞争力提升面临更大的挑战。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可以从地域化优势出发,借助我国政府给予的相关政策、资金支持,从价格和节能方面提升自身营销竞争力。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中小型排量的新能源汽车是当前该消费群体的关注重点。10~15万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不论是从性能上还是外观设计上,都与传统常规燃料汽车差别不大,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相对较低,这样既环保又低碳的低使用成本,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该领域最具竞争力的车型。
参考文献:
[1]刘力钢.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8-4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产业战略 路径依赖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汽车产量2372万量,占全球的27.2%。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能够带动就业、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2014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已达50000万吨,且逐年增加,但国内产量仅200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9.5%,汽油消费占比20%。中国经济过去20年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几年雾霾问题尤其突出。根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占城市污染物的31.1%。能源及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此背景下有快速发展的必要。
二、现状
自2009年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试点,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3.11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7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万辆,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500万辆。2015年新能源汽车数据还未达到《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离设定2020年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在市场经济中,从产业创新链角度考虑,其至少包括基础研发、技术研发与示范、市场示范、商业化、市场积累、市场扩散等6个步骤。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在市场示范和商业化初期,现阶段是关系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能否市场化的关键。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发展模式是“政府+市场”型,政府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市场示范,通过政策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通过多种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
三、遇到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尽管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能源、环境问题,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传统能源汽车路径依赖效应短时间内很难打破。
技术和制度演变过程中路径依赖效应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物体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属性。尽管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对于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而言,新能源汽车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不确定性,而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信息更容易获取,市场参与者结合历史经验,思维惯性的选择传统能源汽车。尽管从长期看这并非是最优的选择,但决策者往往认为技术选择的工具理性比价值理性更重要。传统能源汽车经过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网络效应、适应性预期四个阶段持续自我强化,报酬递增,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市场领导地位。传统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基础设施、质量标准等方面与新能源汽车有较大差异,其中关键设备与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巨大,专用性强。如果现阶段强行进行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资源将会闲置,重置成本极高。传统能源汽车产业拥有技术锁定和制度锁定优势。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汽车技术经过长期发展与完善, 已经成为主导技术,伴随着其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不断的适应融合,形成“技术-制度复合体”。“技术-制度复合体”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既得利益者阻碍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传统能源汽车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强化,短时间内很难打破。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高度不够。
我国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主要目标导向是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弯道超车”,并非追求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具有排他性,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支持国内企业,封闭的利用本地技术,阻碍了先进资源的引进与吸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主体科技及产业发展部门,环境资源部门并非主导力量。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主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有:安全性、续航里程短。整体来看,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仍相差较远。我国传统汽车工业技术较国外差距较大,而现阶段新我国能源汽车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汽车动力系统做替代,对整车其他部位改进较少,混合动力汽车表现尤为明显。
新能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有待提高,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整车控制技术跟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电池能量密度较低、充电时间过长、安全性不高、使用寿命较短、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
(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展缓慢。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相关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属性,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相关利益参与方分歧较大,相关技术和建设标准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政府激励方向不明确,补贴资金分配上,建设企业与运营企业还存在较大分歧,且补贴资金力度存在不确定性。充电、换电设施建设还远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进度。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跟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从以下4点提出建议优化战略。(1)把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2)打破新能源汽车发展封闭环境,改革开放,调动市场参与各方积极性,破除仅以发展地方经济为惟一目的的狭隘观点,引进先进产品及技术,才能激活市场,优化资源配置。(3)商业化初期创新运营模式,使商业模式适应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4)加大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宣传,增加公众对新能源汽车认可程度,最终实现产业经济利益与改善环境质量双重目标。
(二)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突破。
新能源汽车实现对传统能源汽车替代的基础是其自身技术和性能的完善。只有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才能够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提升其汽车性能,实现对传统能源汽车替代。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需要注意两点:
(1)注重专利池和标准工作,发挥技术标准下专利池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2)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作为研发主体,搭建高校、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研发平台,通过产学研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三)优化政府政策制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应加大新能源汽车供给端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投入,尤其是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的投入。激励企业技术研发方面,注重“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工具利用,降低企业技术风险。环境支撑端方面要积极鼓励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封闭环境思维,促进基础设施合理科学建设。需求端政策结合长短期策略,通过政府强制措施快速进行市场示范,尽快实现商业化,为长期私人采购新能源汽车做好基础。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配套施舍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弥补等多层次投资,政府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加大配套设施补贴力度,多方受益。
(五)支持技术兼容策略,建立缝隙市场,破除路径依赖效应。
既得利益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希望维持现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消极怠工。技术兼容可以顾及各方利益,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兼顾传统汽车方利益,也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创造条件,创造缝隙市场。以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突破口,快速到达临界容量,破除化石能源汽车非良性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张贵群,张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J].工业技术经济,2014(2):75~80.
[2]卢超、尤建新、戎柯、石涌江、陈衍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26~35.
[3]谢志明、张媛、贺正楚、张蜜.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9):127~141.
[4]张政、赵飞.中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研究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4):531~535.
1 销售现状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超过2013年全年数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85辆和1177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07辆和8700辆。
2 国家政策
我国2001年将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列入“863”计划,以此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随后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除了往年提出的优惠政策外,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将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同时,国家公务用车也明确将进行“新能源化”,中央国家机关及示范推广城市,3年内公务用车中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低于30%;而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从今年起采购比例不低于15%,并逐年提高至30%以上。
3 新能源汽车的特点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两种类型,其中纯电动汽车既能实现节约能源又能实现真正的零排放,是各大汽车厂商主要的研发力量所在,也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趋势。
下面以纯电动汽车为例,与传统汽油车相对比,来分析其优缺点。(见表1)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特点是“低碳”“绿色”“环保”,这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最大差异和突出的亮点,也是新能源汽车优势所在,应该以这个理念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特色进行宣传。
4 营销策略
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首先应了解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销售情况及国家相关政策,同时要立足于消费者,详细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者普遍关心购车成本、运行成本以及维护保养费用三个方面。从购车成本来看,由于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因此购车成本相对可以降低。从运行成本分析,电动汽车无疑更加节能,但由于目前基础设施不全,导致电动汽车充电成了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而对于维护保养费用,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各大汽车品牌的研发能力及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体系是否完善。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策略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特质以及消费者的购车心理来制定,应区别于传统汽车的销售方式。
4.1 明确消费对象
明确消费对象是制定正确营销策略的第一步。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对象主要应该锁定在年轻群体、中高收入家庭及一些环保人士。
一方面,首先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价位相对较高,同时我国目前正处在发展初期,而年轻人更易接受新的思想,敢于尝试;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主要倡导的是节能环保,因此一些环保人士也应列为消费对象。
4.2 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目前我国轿车的主流仍然是汽油发动机车,大部分人对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及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些偏激,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非常重要。比如营销人员应侧重对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和国家优惠政策的宣传,同时可以为消费者计算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成本,通过数字对比,使消费者可以更为直观的发现新能源汽车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在销售门店内利用电子屏广告或者海报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举办一些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活动,比如有奖问答,试乘试驾等,让消费者逐渐了解新能源汽车,认识到它的优势,进而才有购买的可能。
4.3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车主购车后,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售后服务、经销商的处理态度。我国现在还处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各大品牌除了研发新技术来提高品牌竞争力之外,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途径。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积累较多的客户,必然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处于优势地位。比如经销商可以进行定期的电话回访,关怀车主的用车情况,指导用车注意事项及保养方法,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
4.4 成立新能源汽车车友俱乐部
车友俱乐部提供了车友与车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新能源汽车有别于传统汽车,因此经销商可以专门成立新能源汽车车友俱乐部,供大家交流学习,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