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网络开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定位;建设目标;技术难点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System Analy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
Peng Kai
(Hunan X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Jishou416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s,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 of the paper medical records,and provides electronic storage of information,query,statistics,exchange and other functions,it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used in the medical field,but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hospital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system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the application,not on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services,and also greatly reduces the use of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Keywords: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system;Functional position; Building goal;Technical difficulties
电子病历系统是医学专用软件,医院应用电子病历可以实现对患者信息的电子化记录,它大大超越了传统纸质病历所能提供的服务。电子病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的必然产物,也是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网络式管理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全球化的当下,我国医疗机构逐渐步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先进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的普及是医疗机构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为电子病历系统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定位
(一)电子病历信息内容功能定位。电子病历信息内容的功能定位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临床诊疗资料全程记录,由于临床信息系统的欠缺,我国的电子病历是从病程记录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目前不少人还认为病程记录器就是电子病历,但实则电子病历与病程记录器有很大区别,电子病历融合了患者进行治疗的全程,其中不仅含有纸质病历中的内容,还含有医学影像、药品耗材厂家、检查设备等更为全面的医疗信息;病历信息仅限于医疗机构内部使用,电子病历是患者在某一个医疗机构就诊的全程记录,而且电子病历信息的记录涉及到法律问题,跨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信息与患者个人身体健康记录与电子病历无关,属于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电子健康档案能够实现基本信息的共享,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不属于同一范畴,它以电子病历为主体,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信息载体,实现了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可以划分为两大块,一是狭义的功能,二是广义的功能。狭义电子病历系统不负责病历内容的产生,它只包含信息的收集、储存、展示、检索与处理,这样一来病程记录器就不能纳入电子病历系统的范畴,应该归入临床信息系统的范畴;广义的电子病历系统不仅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展示、检索与处理,它还把所有与电子病历有关的系统都归入了电子病历系统的范畴,也就是说电子病历系统不仅要实现对资料的收集、储存等功能,还要实现产生医疗信息的功能,其中PACS、RIS、LIS重症监护、手术麻醉等刺痛都属于电子病历系统的范畴。
二、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目标
电子病历系统主要实现对患者治疗全程医疗信息的记录与反馈,它是建立在医嘱、医学影像、麻醉、护理等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基础上的,电子病历中记载的信息可以满足医生临床诊疗现场的信息需求,实现临床数据集成、展示并发展为电子病历的目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发展应用情况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建设水平、发展水平,因此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无纸化储存、一体化展示、智能化应用”。
(一)无纸化存储。取代传统纸质病历,实现医疗信息的无纸化存储是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必要条件,假若一家医院还没有实现医疗信息的无纸化存储,那就不能称作是电子化病历系统的应用,但真正实现无纸化电子医疗信息的记载也需要攻克许多的技术难题,本文后面会做具体介绍。
(二)一体化展示。电子病历主要是通过对各种临床医疗信息的集成,实现医疗信息的统一展示,电子病历用图形化的界面展示了病人就诊全程的医疗信息,避免工作人员多次打开多个不同系统实现信息的查找,电子病历能够快捷、有效的实现对医疗信息的查阅、检索、对比,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的需求,为医师利用患者的医疗信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医生工作站是临床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子病历系统的核心部件,它既能够提供必要的病历信息,也能够实现对患者医疗信息的展示,加强医生工作站的建设能够更好实现电子病历的应用。一个医生工作站,包含许多必要信息:科室综合浏览界面,这个界面可以有效的展示患者病情的变化,对于新入、手术、危重病人的信息都有详细的记录,通过这一界面的信息展示医生可以及时了解全科室的诊疗情况与重症病人的情况;患者综合界面,此界面以时间与事件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二维坐标,医生可以快速掌握患者入院以来病情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图形准确了解患者各类检查信息;患者体征浏览界面,在此界面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医嘱、检查等信息可以快速的被查阅,能够为医生的诊疗提供基本信息。
(三)智能化应用。智能化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生的临床决策水平,它主要表现在对医疗过程的管理、电子化临床途径、闭环医嘱等支持系统的应用。集成临床途径,临床途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的方法,它以缩短治疗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为前提,按照患者的病情设置最佳医疗护理方案,并安排住院时间与费用,临床途径的集成化管理不仅可以规范治疗过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治疗行为,还可以增强医疗活动的计划性;闭环医嘱管理,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生的医嘱是否顺利执行、医嘱执行的效果如何对于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子病历系统围绕医嘱处理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式的医嘱管理系统,从医嘱的下达、转抄、核对直至执行、结果、监控、反馈等都进行了有效的联合,对医嘱实现了全面闭环式管理,减少了医疗差错,保证药品使用的正确;电子病历系统中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系统就是临床决策系统,它能够为医生的各种临床活动提供信息支持,有效提高医疗质量,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合理用药,还能够为诊疗信息的决策支持提供帮助。
三、电子病历系统的三大技术难点与方案
电子病历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这十几年电子病历的研发与推广有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电子病历的认识与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电子病历在不断向上发展。然而市场上真正不错的电子病历产品确实屈指可数,因为电子病历系统的研发除了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外,还需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电子病历系统的独特性使得它对研发者的技术能力与经验有相当高的要求,在电子病历系统的研发中,主要有三大技术难点。
(一)病历编辑器问题。病历编辑器是电子病历系统的核心技术,也是电子病历系统研发中的重点与难点,病历编辑器功能的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效果的好坏。在病历的书写中,病历编辑器既要支持医学专业术语的结构化存储,还要支持自由语言的书写,同时还要支持图片与文章的混排,现有的文字书写工具很难满足病历的书写需求。
解决方案:要解决病历编辑的问题,就需要研发一套书写病历专用的编辑器,就如“病历宝典”这一病历编辑器就是对WORD的模仿,该病历编辑器不仅能够提供WORD所提供的所有功能,还能实现对医学专业术语的结构化存储,这主要在于此病历编辑器能够提供以下功能:支持文字的各项设置,支持段落的居中、居左等排版设置,支持表格的各项操作,支持格式刷等,这些功能能够满足医生书写病历的需求。
(二)结构化存储问题。结构化电子病历是指按照医学专业知识对将以自然语言形式输入的医疗信息按照医学专业术语要求进行结构化分析与整理,最终将这些语义结构以关系型结构的方式保存在数据库中。不能实现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不能称作是真正的电子病历,因为这些病历只是语义结构式的文本病历,在今后的数据处理中无法采用关系型的计算方法对它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医疗信息的检索、查阅、分析等功能。
解决方案:现在电子病历系统一般都引入了元素的概念,通过元素概念的引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电子病历的结构化处理,其中的元素包括简单元素与复杂元素,对于不同类型的元素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属性,通过对电子病历文档中元素的设定,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录入,还可以起到规范医学专用词的作用,提高病历的服务质量。
(三)医学矢量图。国内现有的电子病历系统中能够插入的医学图片大都是非矢量性图片,在进行图片信息录入时,一般都用专门的图形编辑器将图片绘制好,然后将这些图片以普通图片的形式插入到病历编辑器中,实现对图片信息的录入,然而在病历编辑器中却无法实现对这些图片信息的修改,如果发现错误只能重新绘制。
解决方案:在病历编辑器中嵌入一套专用医学矢量图片编辑工具,矢量化的图片编辑能够实现各种医学图片的快速绘制,同时还能保证图片是以矢量化的格式储存在病历中,后期对图片进行修改就十分简单。
四、总结
电子病历系统是科技发展的并然产物,它的应用也表明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电子病历系统对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方便快速的医疗信息查询有着重要意义。电子病历系统的推广主要是以“无纸化储存、一体化展示、智能化应用”为目标,在研发电子病历系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技术难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难点已经逐渐被攻克,相信电子病历系统还会有更高的发展,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金雄.医院CIO解读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J].商业新闻网,2010,7,30
[2]吴晓澄,龚海,张宇霞,李春雨,赵梦姣,沈海滨.浅析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和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办公自动化 开发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办公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办公需求,计算机网络自动化办公系统已经成为主要研究方向。随着办公管理事务的不断增多,办公信息在成倍的增长,办公单位处理信息的工作越来越繁重,传统的办公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量日益增长的信息化社会,所以,很多国家都在寻找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办公方法,自动化办公成为了新宠儿。要想实现办公自动化,就必须将计算机网络与现代办公方式联合起来协调进行,它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新型办公方式,是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产物。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不同单位、不同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可以跨时间、跨地域的协同办公。因为工作人员能够通过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及更加科学的信息管理方法来提升工作效率,最终能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与科学化的决策管理,所以,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办公自动化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已经不再单单是为了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而是要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信息事务管理中解救出来,让工作人员拥有更多的精力与实践去处理其它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办公自动化是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系统工程,它能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1)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供媒介;(2)提升信息的快速相应能力;(3)能够更加准确和科学的帮助用户进行决策;(4)节省办公费用。
2 系统组成
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5个模块分别为:
(1)个人事务处理系统。其包含待办事项、电子邮件、个人文档、个人通讯录以及日程安排。
(2)日常办公系统。其包括了文件发放管理、文件接收管理、报告管理、领导监督、通知管理、会议管理以及档案管理。
(3)资源管理。这一项中包含的内同比较少,只有资源中心、车辆管理进而会议室管理三方面。
(4)专业文件管理。专业文件管理包括:设备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综合系统其它模块的合成。
(5)系统管理。这一模块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最后一项,其包含的是更多的管理,比如:用户管理、部门管理、授权管理、备份管理等。
以上五个模块主要构成成了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其功能要比传统的现代化办公系统强大的多,这一系统的应用使信息化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极大地简化了办公步骤与方法,提升了工作效率。
3 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3.1 系统实用性
在设计开发计算机网络办公操作系统时必须要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将管理信息作为主体,面向办公单位的日常的信息处理,面向领导的管理决策,面向信息化社会服务,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最终实现无纸化的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此同时,设计的系统操作起来应该简单、方便,工作人员能够轻松上手使用。
3.2 具备安全可靠
设计系统应该进行分类授权,设置权限,运用自动存储控制等技术来确保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利用RAID技术和备份技术,保证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可靠。在信息文件的传递过程中,对每一次的改动都应该记录下来,等文件正式确定后,要和正文一起归档。
3.3 确保技术
应该使用基于Browser/Server的三层结构,客户端与数据进行连接的时候必须通过中间事务层,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又能提升处理事务的效率。中间事务层主要实现了系统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性能,降低了系统开发、维护成本,使系统操作起来更加的便捷。客户端将浏览器作为操作端,既保证了自动化办公系统的通用性,又不用对客户端进行维护。
3.4 系统的可维护性
在系统中使用中间事务层这类的服务构架,使系统能够依据应用需求的改变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更加便捷对系统进行扩展与升级,能够根据用户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工作流程以及文件信息的传递的格式,确保系统拥有更高的实用性。
4 技术的实现
4.1 三层结构
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标准的中间件接口,只有这样的接口才能为插件的研发提供标准接口。因为各个平台的模块的接口使用的是中间件,所以工作人员在使用的时候不需要将原本应用进行大范围的改动,就可以融入到OA平台中工作,表现出了自动化办公系统拥有非常好的兼容性。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使用WEB技术与中间件技术,符合了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此同时,使用这些技术也使系统具有更加优秀的性能。
4.2 自定义技术
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定义公文格式与工作表格,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我设计,这不但简化了系统的维护,还摆脱了对开发商的依赖,提升了系统的通用性,这一特性赋予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更加顽强的生命力。系统的修改编辑界面也直接与office办公软件相连接,更突出了系统的通用性。
4.3 安全机制
OA系统是利用信息交换的平台与数据的存储平台当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后台,中间层则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WEB是系统的前台应用的三层次结构。这个系统的后台拥有信息交换平与数据库双向的安全性。信息交换平台的安全等级为C级。数据库也拥有独自的安全机制,它针对用户的权限与密码制定了限制,阻止非规定用户进入。除此之外,OA系统本身也拥有一套完善的用户和权限管理系统,在不同的模块上设置不同的管理员与权限,可以给特定用户有限的权限,这样的安全设置既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又使系统操作更加的灵活,方便信息的传输与管理。
5 总结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工作人员使用先进的办公设备和优秀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使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更加快速、便捷。它的使用与推广不但能简化信息化办公的步骤与工作,还会为企业或单位节省开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继红.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6).
[2]包贵鑫,郭维威.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的初步探讨[J].科技信息.2006(04).
[3]张磊.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08).
[4]罗江洲.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08).
关键词 高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054-02
随着信息网络化需要大量的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同时也迅速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新的增长点。但随着企业对计算机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很多应届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出现这个问题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开设的课程都处于一个系统化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广,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够,不能够独立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有必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进行思考以及重新定位教学内容,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设法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由此,职业教育课程应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结构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中就需要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其目的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形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建网”、 “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开发主要包括网站前台设计与网站后台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网页设计、网页美工设计等。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开发及艺术设计3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3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交替、“双证”课程的融合。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运作
3.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实训教学设施,开展各项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第二阶段为毕业实习期间。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3.2建立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课程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前进行,各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
第二步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
3.3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保障
为了加强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保障,我们建立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几年来,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建立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教学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关键词:医院 网络资源 原则 开发和利用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与普及,人们已经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受其巨大影响,医院也开始进入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与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从传统的模式转换为依托网络资源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医院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将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获取现金的医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上,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成为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医院利用网络资源的原则,并提出医院开发网络资源的措施。
一、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一)完整性和集成性
在强化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时,必须坚持完整性和集成性的原则,以实现医院各部门医疗信息共享为目标,促进医院各项管理措施的加强。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实现医院办公系统的智能化以及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因此,其内容必须保持完整一致,能够很好的处理医院内部各部门的日常操作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医院业务运作情况。集成性是指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应该是多方面内容的集成,系统的设计者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各部分的有机整合,提高医院整体的运作效率。
(二)标准化和可靠性
在强化网络环境下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时,保障信息系统的统一化标准是确保其可靠性的重要依据,是强化医院现代化信息系统管理的有效指导原则。医院要建立健全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保证系统内部各个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同时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强化医院网络系统的容错能力,可以对出现的安全问题和漏洞进行快速的修复。采取一系列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医院信息系统关键环节的监控,实现对数据库的及时备份,确保数据安全。此外,在统一的标准下,应该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确保医院能够建立起开放性和标准化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帮助医院各部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通过通信协议促进不同操作系统以及网络系统之间的通讯管理,有效加强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管理。①
(三)数字化和多样化
随着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医院信息资源又传统的纸上文字变成了电磁信号或者是光介质的光信息,这种数字化的存储模式,可以方便信息的传递和查询,信息存储密度高、容量大,并且不易被损耗,可以重复的被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距离的传输。传统的医院信息只能呈现在纸张上,而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使信息通过文本、视频、软件以及音频等形式展示,涉及的领域也不断增多,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
二、加强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
(一)建立专门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机构
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信息的种类也良莠不齐。因此,在医院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劣质信息的存在而导致医院经营管理的不良后果。医院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对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对网络中各种信息进行鉴定和筛选,保证优秀资源的利用,去除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保证医院网络信息使用的安全高效,实现网络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
(二)规划化网络建设目标
目前,我国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由门诊管理系统、住院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办公室管理信息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②其中,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了挂号、划价以及收费等多个项目;住院信息管理系统则包括了住院信息的登记以及相关费用的结算和药品管理等;财务管理系统则是对医院财务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办公室管理系统则是借助局域网互联,实现办公的智能化。在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时,应该设立规范化的目标,主要是在满足医院各方面发展需求条件下,对医院的虚拟网络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实时的监测网络中的流量情况,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并加以解决,保护医院网络环境的安全。②
(三)加强医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医院加强人才的引进,积极的与各高效合作,引进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专业人才,促进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及时的更新相关专业知识,切实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医院借鉴先进的医疗和管理知识,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人才引进,规范网络建设目标,切实提高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
1.1校园数字化,教材科学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化教学的开展而不断的完善,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包括校园环境、资源和各项活动等,我国的各大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点也是校园的数字化建设,校园的数字化建设是指将存在现实校园中的各项资源经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处理后形成一个虚拟数字空间,进一步延伸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在成人教育领域,计算机网络教学广泛的使用较为常见。因为成人教育中的受教育成员是成年人,大多有着自己的工作,从而造成其上课时间的不稳定性,所以大多数的成员首选的教学模式就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用的范围也广泛。教材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完善,其重要的作用被充分的发挥,传统纸质教材的成本较高,随着授课内容的不断更新,以纸质为媒介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传播,影响了知识对社会和人类的积极作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效的改善和处理,符合时展和社会的进步。
1.2学生主体化,素质综合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得到提高,增加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课堂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将教师任务通过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来自主体老师的知识灌输,对于知识没有全面的吸收和和利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大大的降低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开展能够避免这一问题,教学中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计算机网络教学改变了教学的地点,同时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不是自特定的教室。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教师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转变,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开发与应用
2.1计算机网络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立,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和视频等信息集成在一起,上传到网络上,使得不在同一空间时间段的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随时相互联系,从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以及角色是关键而又重要的,相应地教师的承担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教师为了准备好课程教育就要对现行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就涉及到实验设备、仪器、场地和资源的管理。而网络教育教学突破了以上资源的范围,借助网络教育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专注于对授课内容和技巧的应用,使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同时通过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源的灵活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之间,课堂内容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
2.2计算机网络教学创新了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如何,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可,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开展,将种局面彻底的粉碎,教育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优势在网络化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在网络教学过程过,课堂的主体转变为学生,而教师转变为辅的角色,帮助学生将知识充分的理解和吸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合作,共同处理学习上的难题,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知识的讲授也是计算机教学模式中的首要环节,这个环节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相似的,但是学生人数和授课地点对其限制较小,学生可以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录下来,反复的观看和学习,将知识点学会。辅导环节在计算机教学中也较为常见,它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教学,学生个人在学习中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大大的提高。
2.3计算机网络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满足学生的同步和异步学习的需要。其中同步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教学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课程的进度安排,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所谓异步学习主要是指老师和学生不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学习,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师生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通常以异步学习方式为主,因此更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性积极的参加师生学习讨论,利用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合作和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完成学习。
3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件开发网络课件是基于Browser∕Sern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开发的、能在Internet(互联网)或Intranet(局域网)上的CAI课件,其本质是一种应用程序。网络课件还实现了超媒体结构。超媒体是基于超文本支持的多媒体,多媒体的表现可使超文本的交互界面更为丰富,由多媒体和超文本结合发展而成的超媒体系统目前已成为一种理想的知识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课件设计采用超媒体结构,既方便了操作,又可以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由选择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一、网络课件的特点
网络课件除了具备与单机版课件相同的特点,例如交互性、多媒性、集成性、超链接性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1)可扩展性。课件的提供者能够非常便利地修改已有的课件组织结构,添加或删减课件的内容;
(2)易浏览性。网络课件组成单元的各相关部分可以互相链接引用,同时整个系统内部也能够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以方便使用;
(3)可移植性。可移植性,就是说网络课件能够支持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的计箅机访问。
二、网络课件的类型
根据网络课件表现教学内容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课堂演示型。课堂演示型的网络课件与单机版的课件一样,都是用来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其交互性不强,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情境的创设、提出的问题以及课堂讨论的引发等教学任务。这类课件多采用线性组织结构,操作简单,教学内容可由教师操作而逐步呈现。
(2)自主学习型。这类网络课件是为了辅助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其特点是它可以代替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它需要较强的交互性,并且所呈现的教学信息要全面。
(3)协作学习型。协作学习型网络课件的作用是在网络环境下,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协作学习工具,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以及知识的形成。协作学习型网络课件的重要环节是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协作工具、评价学习成果等。
(4)模拟再现型。模拟再现型课件的作用在于模拟自然界与社会中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某些规律,以直观的形式再现发生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这些自然现象。模拟再现型课件的开发包括物理过程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情景模拟等。
(5)测验评价型。这类课件的作用是通过对某些知识点的练习和测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从而评价学习者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
(6)趣味游戏型。这是一种将教学寓于游戏中的课件形式,集趣味性、挑战性和参与性于一体,对学习者有极强的吸引力。它的核心是对游戏目标、规则和竞争方式的设计。
(7)综合型。综合型网络课件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地发挥网络课件的优势,综合考虑应用以上所介绍的课件类型。也就是说课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上并不是单一的、这需要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信息用哪种方式呈现最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1)明确中心。基于网络的课件要以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为中心,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的自我选择上。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多的参与机会,同时又要发展和体现学生的原创精神。
(2)明确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做到有的放矢。
(3)明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和“问题教学法”为学习主线,注重“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明确评价。采取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提供结构化的定量的评价标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线测试与离线测试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及时反馈知识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5)明确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应该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并且发现问题时在课堂巡视中加以解决;教师应该能够及时控制课堂的发展,发现问题时,要准确控制好节奏,有力度、有特点地进行点评。
三、网络课件的开发流程
网络课件的开发流程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类似,都包括了确定选题、进行教学设计、系统设计、稿本的编写、素材准备、课件制作、试用评价和修改形成产品等过程,只是在具体环节上稍有出入。一般来说,网络课件的开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形成课件设计总体思路的过程,决定了后续开发的方方面面。课件设计过程所要遵循的所有原则,都要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总体设计要具有规范性,组织结构要具有条理性。
(2)教学设计。设计网络课件时,要遵循如下教学设计原则: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要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的策略设计。
软件设计:开发的网络课件要做到结构合理、开发技术先进、多媒体表现力强、多媒体元素配合协调,并考虑到对运行平台的兼容性。
(3)界面设计。界面设计即对屏幕上将要显示的信息的布局进行设计,包括主菜单、不同级别的操作按钮、教学信息的显示背景、翻页和清屏方式等。界面布局要合理、风格一致、色彩搭配协调。文本设计、图片选择要美观大方,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激情。
(4)编写相应的文字材料。完成课件的制作以后,还要编写相应的文字材料,如软件的内容适合于何种程度的使用对象,软件的使用环境,软件适用机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其他配套使用的文字材料等。
(5)网络。由于网络课件直接运行在Internet或Intranet上,所以必须考虑它在低带宽下运行的流畅性。常用的解决方法是采用“流”方式传输。
由于在传统实验室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实验,受到空间、时间、硬件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设计一个基于VRML技术,结合3Dmax建模工具,以及javaScript、asp、Access数据库等工具,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基础课虚拟实验室系统。
【关键词】网络 虚拟实验室 硬件展示 硬件组装
1 引言
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验技能都至关重要。在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学中涉及硬件的实验很多是纸上谈兵,通常是介绍CPU、主板、内存、显示卡以及一些常见外部设备的型号品牌、技术指标等,即使做实验大多也是用一些过时、淘汰、破旧的设备进行学生不感兴趣的实验练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不到训练和培养。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遇到计算机故障时,由于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再加上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更新,所以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根本解决不了计算机的故障。为了改变现状,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建立基于网络的虚拟的计算机基础硬件实验室,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教学成本,而且可以不断扩大实验范围和实验科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 计算机基础虚拟实验室实现方案
2.1 虚拟实验室特点和实验内容
计算机基础虚拟实验室创建一个基于Web的可视化三维环境,系统提供常见的计算机硬件三维模型,并且对颜色、接口传感器感应点等配置相应参数,将每一类可视化的三维物体抽象成一种实验对象。学生或教师通过注册登录进入虚拟实验室,通过操作鼠标、键盘进行虚拟实验,完成实验任务。这种设计理念,不但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技术支持,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
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式计算机基础课虚拟实验室,主要完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基本实验。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三维立体展示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并配以文字说明,主要有主板、CPU、内存、硬盘、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光驱、键盘、鼠标等。
(2)完成微型计算机组装实验。
(3)以二维网页的形式完成计算机网络组建实验,主要完成局域网组建、网线制作、路由器配置、ADSL连接配置实验。
(4)计算机基础课虚拟实验的教师管理。
2.2 系统实现方案
本项目基于VRML技术,结合3Dmax建模工具,以及javaScript、asp、Access数据库等工具,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B/S结构的计算机基础课虚拟实验室系统。
(1)根据系统总体框架设定各个模块的基本功能。
(2)构建三维虚拟实验环境。虚拟环境建模主要是三维视觉建模,使用基于VRML组件技术封装该模型,使得虚拟器件具有良好的独立性、扩展性和重用性。再适当地配备声音辅助实验中的交互效果,增加实验的真实性。虚拟实验的建模涉及到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两方面的建模。
① 简单模型的创建。
对实验室、实验台等本身结构不太复杂的模型直接利用VRML来建模。综合运用VRML语言中的Transform、Scale、Box、Cylinder等实现造型。由于用VRML建模形成的文件很小,这样有利于网上传输。
② 复杂模型创建及优化处理。
由于主机、主板、内存、显示器、显卡、打印机、扫描仪等结构比较复杂,直接用VRML语言完成困难,选用专业三维建模软件3DMax进行建模。由于3DMax对元器件描述的精度高,经VRML转换后形成的VRML文件存在大量垃圾代码,必须对该代码进行优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文件再通过VRML进行调用。
(3)交互式虚拟实验的实现。交互操作主要是基于事件驱动的,如鼠标单击、双击、右击、拖拽、键盘事件等,以及摄像机的位置变化等形式。通过定义接触传感器结点,确定部件间关联关系,通过详细的三维模型展示内部构造,并以动画、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硬件工作原理,形式直观,易于非专业学生理解。
虚拟实验过程通过接触传感器节点(TouchSensor)、VRMLScript编写的脚本程序实现。在各个需要交互控制的物体上,定义一系列的TouchSensor节点,相应的实验都要针对这些节点进行控制执行。将用户的输入经过程序转换,输出到特定的对象上,从而实现交互过程的完成。
(4)网上。将构建完成的三维场景进行集成,与网上其他媒体素材合成,形成一个控制方便、界面友好的虚拟实验环境。把虚拟实验放在Web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互联网就能对虚拟实验进行远程浏览和交互操作。
开发步骤简单概括为:利用3Dmax建模导出模型文件VRML编辑输出到Internet。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1 学生实验操作模块
学生经过注册后,才可以登录进入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浏览虚拟硬件设备、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操作并可以填写提交实验报告供教师查阅和评分。系统还提供软件下载的功能以及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疑难解答模块。
3.2 教师管理模块
实验管理由教师承担,只有通过审核的教师,方可进行实验器件库元器件的增加、删除、修改,更新并进行虚拟实验项目的制定和管理工作。教师管理的数据库包括实验管理库和学生成绩管理库。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任务以及实验要求等信息存储实验管理库中,供学生调阅。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浏览、评阅,并将成绩存入学生成绩管理库中。
4 结束语
本文对虚拟实验室的设计进行了总体分析,将学生一步步带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硬件实验DIY世界的大门, 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入手,在操作中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有关参数与性能,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及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 企业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有效的管理,一直是企业组织活力的源泉。管理的不断创新,可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一种“导轮”的作用。我们的企业只要制定适合自身的知识管理战略,努力在信息网格技术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有可能取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求得创新发展。
知识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解决企业的问题而利用知识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按照美国学者马麦德和霍顿的观点,知识管理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一个最后阶段,是伴随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从信息管理中孵化出来的新的管理领域。它要求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开展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对于知识要素的管理,要远比单纯的企业管理来得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分析,跟踪最新科学技术,调研外部环境和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等。由于知识能够被迅速复制和分配,所以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取决于其学习的能力,即从已有的知识尽快产生出新知识的创新能力。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企业形式,全新的组织结构,全新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全新的企业文化。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是为知识资源的开花结果去创造条件,只有不断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强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相互结合,才会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1企业知识管理的支撑――开发信息技术
由上不难看出,企业的知识管理是要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调研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服务,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战略。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信息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对象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处理,能够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二是对人员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正因为信息技术是用以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所以在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全面渗入经济领域的情况下,这些信息技术加上迅猛发展的因特网、企业的内联网(Intramet)、数据库技术等,就成了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
2企业运营系统的设计――重组业务流程
在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业务流程的设置如果不适应情势的变化,就会运作不畅,效率低下,因而要根据市场需求对运营进行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构造,即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或称为企业重组。其实质就是对传统的分工理论重新加以审视,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重新整合起来,实行流程管理。而信息网络技术则是这种作业重组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2.1重组依据
其一,Inranet技术的兴起,沟通了企业内部各成员与各部门之间的实时联系,各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得管理指令信息和反馈信息。这样,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就不再是封闭式的金字塔型层次结构,而呈现一种相互交错沟通的分布式网状组织结构。在Intranet作用下,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将由单向的“一对多”模式转化为双向的“多对多”模式,信息无需经由中间环节便可到达沟通的双方,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这种新管理模式的特点:一是网络技术带动了数据库的发展,各职能部门通过网络能实现快捷的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二是网络技术能使中间管理层获得更多直接的信息,减少了内部摩擦对运作效率的影响。其二,Intranet作为对外联系的窗口及营销运作的重要途径,决定了营销的相当一部分内容要由它承担。网络主页的全天候服务及动态双向开放最新信息的功能等,是传统方式难以完成的。因此,在供需信息服务方面,可将原来的订货会、供销流程转移到网上,实现销售范围的拓展;在广告方面,可采用多媒体、动画、全方位产品信息分类、智能化查寻和促销方式等技术手段,在网站主页上展示产品的详细信息;在市场分析方面,则可利用网络的双向、动态等特点,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并及时反馈给整个管理层。
2.2重组方式
一是信息的传播正在演变为双向式的需求和传播模式,不仅是企业主动向客户展示自己的产品信息,而且用户也积极向企业索要有关的信息。这种与用户直接沟通、实现对用户的直接敏锐反映的方式,无疑会有助于达到快速反映市场的多边需求。二是未来的信息需求模式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需求及主动上网搜寻信息的特点,从而促进了推拉互动式供需模式的出观。一方面企业总会不断推出信息素材上网,另一方面用户也要经常从网上拉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开发技术
引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给予我国各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办公的逐步自动化大大提升了企业办公的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仍在快速的发展中,对人们生活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在企业的日常办公中也已经广泛使用,提升了企业的办公效率,也带动了企业全面的發展。
1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原则
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开发是必须要遵守以下原则:1.实用与适用原则。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被用于企业和政府等办公,但是由于每个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因此,在对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开发时应当要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开发出适应于相应单位的自动化办公系统。2.安全可靠性原则。在对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开发时,安全可靠是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一旦自动化办公系统出现数据损坏、丢失、泄露等现象,那么将会给使用单位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3.技术原则。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技术设计时应当要采取三层结构,即表示层:web浏览器;功能层:响应客户需求的web服务器;数据层:数据库服务器。当客户通过浏览器和数据层进行连接时,必须要经过功能层,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4.可维护原则。在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应用单位对办公范围进行改变或者增加的现象,这样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更新和改进,所以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可维护原则,能够按照客户需求对系统进行更改,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个性化办公需求。同时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开发人员也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
2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技术分析
2.1为办公自动化提供来自软硬件的全面支持
在企业的综合工作流程中,办公自动化涉及的业务主要与信息有关。此部分工作均要对计算机展开应用,不管是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设备,还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资源,它是办公自动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纸质办公的方式对比,通过计算机设备的配置,处理文本的办公软件或者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企业的文件管理带来了质的飞跃。与纸质办公对比,不但时效得到明显的提高,文本的使用和整理保存等都更为便捷清晰,使得企业实现自动化的办公文件管理。办公人员可根据办公室的实际情况调整办公室步骤,并修改文件,可以保留操作时间和历史痕迹。办公室工作人员收到官方文件后,第一步是进入文件管理系统,然后将文件转移到办公室、保存文件。归档完成后,可以通过文档的不同级别进行查询,文档管理系统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设置不同用户的查询权限。在此期间,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发送和接收文件的自动化,并根据不同的级别和权限共享一系列信息和文件的使用及保存。
2.2强化办公自动化管理体制
现代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办公的时候,对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办公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资金上的投入在短期内并不能实现良好的利润。当前,由于思想意识上的不重视,计算机操作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生疏,在简单的日常化信息处理中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无法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工作质量也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虽然目前计算机软件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中的经济收益较小,但是从长远看,具有十分可观的隐性效益,在选择计算机软件的时候,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办公的自动化进程,选择合适的应用软件进行安装和使用,增强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效果。
2.3图文制作
企业的日常办公有很多方面的工作,且需要大量的材料和信息,其中图文制作是办公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那么企业就可以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提升图文制作的效率和质量。图文制作要兼顾图像、语音和视频,从多个方面去完善成品。传统的办公模式下,员工在制作图文的时候都坏耗费较长的时间,首先手机材料和资源就会比较困难,没有可以借鉴和选择的平台;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也会花费较长的时间。然而在企业的日常办公中应用图文制作的软件,员工能够快速的找到合适的处理效果,并且能够接触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提升了图文制作的质量。
2.4系统功能分析
1.通知管理模块,这一模块的重要功能为信息和接受,办公人员主要通过这一模块公告以及查收工作消息。2.文件管理管理,这一模块的主要功能为文件的传送、接收以及处理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3.交流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功能为办公人员能够通过企业局域网进行工作交流、活动投票以及意见收集等。4.系统维护管理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功能为对其他功能模块进行维护和管理以及为各个功能模块设置权限等,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该模块只有管理人员才具备相应的权限。
2.5引人计算机技术创建信息平台
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企业加大自身信息宣传、沟通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许多公司引人先进技术来创建自己独特的信息平台,在平台上随时企业方面的各种通知公告和对外信息,如电子公告,电子论坛发帖和电子杂志等,均可大大加强信息的时效性。
2.6网络视频会议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中已经普遍使用视频会议,可以针对用户的实际隋况,分为网络、软件及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利用互联网进行视频通话,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和软件,虽然成本较低,但通话质量一般。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和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借助一定的软件实现双方之间的通话,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软件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但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当前,这种视频会议方式使用的范围最广,其中通话质量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只有在保证通话质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视频通话业务的快速进步与成长。因此,必须重视数据的传递与整合等相应工作,加大研究与推广的力度,实现视频会议技术的创新型应用。
2.7文档保存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重要的文件文档,传统的日常办公模式下都是人力处理的方式来进行文档的存储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下会经常出现文件丢失和损坏的情况,并且在需要文件的时候很难及时的找出来,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然而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进行文档存储能够加大文档的安全性,减少员工的存储工作,再将电子档的文档进行合理的归类,也能够提升企业日常办公的效率,为企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教育;重要性
自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在教育技能方面历经二十余载的发展,计算机正以强大的势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加之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化和普及,也扩大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规模。1968年,由此,“软件工程”一词在北约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被众多学者提上了议案。目前,计算机网络教育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过程
软件开发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作,软件开发技术也经历了相当的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软件开发初期,对软件开发的认识上,人们普遍的都比较重视“软件危机”的解决措施。20世纪60年代末,由K.W.Dijkstra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大受世人的追捧,很多人认为这项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软件危机”,但面对大型软件系统,系统的重要性、稳定性、扩充性却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面向对象方法,使软件工程领域重获生机。对象管理组织OMG于1997年11月将UML正式作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自此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陈出新,造就了目前UML作为可视化建模语言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备受社会各界青睐。
随着SOA体系的出现和CASE技术频繁的更新,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持续更新和不断完善,在软件开发技术上及时出现了呈现出的飞跃,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网络教育。
二、现代网络教育的特点
从教育培训层次来看,计算机技术也逐步用于教育界,因此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也在教育形式方面影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短,因此“优势”也就意味着新技术的结束。网络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加快了教育模式的改革,使传统面授教育逐步过渡为网络远程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从使用传统的书本等纸介课件资料,逐步转变为采用网络资料、学习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从而做到了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使其按照自身条件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地学习知识;有助于自动化的进行教学管理活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从而使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三、软件开发技术对网络教育的意义
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以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前提,软件开发技术也为网络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支持。
1.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资源储备
当前,国内有很多种开发教育资源库的模型,获取资源的途径因此多样化,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资源库,为网络教育储备了足够的文献资源。传统的数据库管理模式限制了数据的重复利用,而且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工浪费。而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则使各类教育资源和资源数据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使资源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这一点是我国原有的管理工作无法企及的。
2.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网络教育的管理手段
先进的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丰富了教育资源,而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多种可选途径,极大的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使教育管理模式的软件化和信息化,获取信息的准确率和管理效率也因此大大提升,同时,也有利于管理信息的备份及存储带。此外,教育管理软件也被广泛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3.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针对性
我们一般都根据学科分类来划分教学内容,它可以按照学科类别将教学内容归类,从而细化知识点,拓宽知识面。所以,对于网络教育来讲,准确划分学科类别,积极开发并推广应用软件技术,有助于细化学科内容,从而有目的地开展网络教育。同时,学科分类软件的广泛应用也有助于整合课业资源,促使管理者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科学的划分知识层次和学科类别,以突出自身教学活动的特色。学科分类软件的应用,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氛围,教育者可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的循环中,也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突显教学个性。这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特点。
4.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灵活性
软件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辅助教学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实践应用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突显网络教育的时代特色。同时教学软件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意识,提高了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网络教育开创了现代教育开放、交互、自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软件开发技术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依据。实践证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将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乃至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等全方位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21世纪里,我们要探索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也不例外,它的改革与建设必须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有较大的改革,其力度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成效。课程体系和结构,将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因此,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对于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课程体系设计应满足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提。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了其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并对人才需求做了预测和分析,与社会上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顺利地进入IT领域相应岗位就业,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站建设相关职业,具有一定综合素质,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成才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专业计划中设置,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岗位职责”、“能力模块要求”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力模块课程框架体系。 对应的岗位职责:能进行计算机硬件的采购、安装、检测、维护。能进行企事业单位的网站设计、管理、维护工作,能进行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设计、路由器的设置,构建中、小型网络的方案.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维修能力;掌握网络系统操作能力,网络系统资源管理能力,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掌握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设计能力,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能力。该专业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实践环节,侧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课程体系要突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具有网络组建及维护、网络系统配置及网管能力;熟练掌握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能够开发和特定用途的网站的计算机应用的编程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从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参观和专业老师的宣讲,直接接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到专业的计算机企业的参观,初步了解一下今后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帮助学生初步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3 课程体系要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中,针对各门课程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例如专业课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授课时适时选择现场教学,有的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设置了各种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实训、实操、实验、讨论、社会调查等。 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
为了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课程的学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课时。在此基础上,该专业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行“双证”制度,学生毕业时除了拿到专业技能证书之外,还要拿到另外一项技能证书,以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
除此之外,专业紧跟社会现实,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全面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历教育和引进国外培训机构技能认证培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真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4 认真制定和贯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
教学的关键问题是质量,质量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标准问题,二是控制问题。没有质量标准就谈不上控制标准。关于质量标准问题,就共性而言,一定的教育类型和层级应该有一定的共同标准。从个性而言,我们要制定适应高职教育,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生源状况和办学方式、培养规格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的教育方针,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来制定培养方案,通过充分调研、论证,科学合理地理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加强素质教育,将职业素质教育写入人才培养计划,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处理好知识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要关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当然,专业改革与建设必须建立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尤其要以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核心,只有改革课程体系,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总之,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体系改革对教师岗位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下我要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胜任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技术应用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综述
在网络系统下,软件开发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环境中,可供利用的技术资源也更加丰富,在这样的局面下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也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层面。软件开发是以满足使用需求为目标的一项智能技术,与网络环境相互结合,可以更灵活的下载资源,软件投入使用后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自动更新,保障了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潜能较大,在进行软件开发时,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在保障数据库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其他开发任务才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影响到最终的功能实现。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软件开发技术具体应用形式
1.软件生命周期法。应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首先要对基础框架进行设计,观察在设计过程中数据库的运行稳定情况,根据所需要的不同功能来进行软件程序汇编。生命周期法是在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的全部使用功能进行确定,进行全周期设计,不仅仅要实现初期的使用功能,更要对未来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达到更理想的功能实现效果。全生命周期需要自动更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在系统运行中发现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更好的解决,进而实现综合控制管理能力的提升,生命周期法中会对软件的使用漏洞问题进行修复,以免影响到运行使用。
2.自动形式系统开发。在应用软件技术进行系统开发时,应用自动更新技术可以帮助节省大量的软件运营维护时间,发现问题时也能自动更新数据来解决。对各个功能层之间建立联系体系,无论是功能实现还是数据库更新,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自动运行。自动智能技术是当前软件开发中比较常用的,也符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更新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软件系统配合问题,网络系统在其中发挥着控制的作用,对各个功能层进行相互串联并完善软程序,这样在运行古过程中网络系统的信息更新功能也得以实现。
3.原型化法。原型化需要了解软件的开发目的以及功能要求,保留其中最基础的功能,不需要继续拓展。原型化的有点是软件运行使用相对稳定,缺点是在功能拓展方面并不理想,同时涉及到多个功能实现可以对软件开发设计方法进行配合,不但能够实现功能优化,更可以提升系统功能实现的速度,在解决当前比较常见的功能优化控制方法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突出。但并不是所有的软件开发都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是使用功能复杂,统一控制软件模块同时控制多项功能时,则要结合自动更新技术,以免在功能实现上出现冲突矛盾问题。技术方法整合应用所占用的网络资源更多,设计前要保障其运行速度不受到影响,必要时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以免受到网络病毒攻击时信息丢失。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原则
开发软件系统时,以功能实现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观察是否存在网络信息资源浪费的现象,设计一个最合理的软件优化配合运行的工作模式。其实是网络环境下运行安全性的保障,观察各个系统之间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对功能模块进行相互控制时观察需要完善的程序,进而实现最最终系统之间优化运行功能的实现。技术组合除需要完善功能之外,更要考虑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帮助营造出更适合功能实现的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环境,提升系统的运行速度,数据库加密是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来进行的,自动检测技术应用要从数据信息优先获取中进行。
结语
通过以上文章论述的内容可以发现,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化,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巨大无比。计算机强大的功能背后,是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有力支撑。计算机要发展,长远性发展,在于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方可创造有力的条件,提高计算机的社会服务价值。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开发应“以人为本”,实现软件开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杨岭.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1):77-7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Open Edu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Methods Study
Yan Yuehai
(Yancheng Campus Yanche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5,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Computer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combined with their years of vocational teaching experience,in-depth discussion summarizes some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Capacity building;Teaching methods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一)应用广泛,实用性强,适用专业众多。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其基础是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计算机网络》不但已经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还是电子类、信息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从事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二)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抽象不易理解。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互相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所涉及的概念既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也有通信技术方面的,因此理论比较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介绍当前的主流技术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三)实践性强,应用环境复杂,技能不易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实用技术,尤其是组网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必须通过实地观摩考察、亲自动手实训才能掌握。必须让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
二、教学方法
(一)讲清讲透重点概念。《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众多,其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同步机制无疑是两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计算机网络原理主要讲述的就是各层的功能及其协议和服务。最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OSI/RM和TCP/IP参考模型。
ISO定义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对推动网络协议标准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TCP/IP参考模更为简单,实用性强,Internet的广泛应用使TCP/IP参考模型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作为实用技术,应重点讲解已经成为主流的TCP/IP四层网络体系结构。此外,IEEE802标准是局域网的体系标准,学习局域网必须重点掌握该标准。
此外,分组交换、突发、面向连接服务(虚电路服务)、无连接服务(数据报服务)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二)牢牢掌握实用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主要有局域网及其组网技术、广域网及其接入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等。
局域网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以太网采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虚拟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局域网组网技术。此外,各种应用服务器的搭建与配置也应是必须掌握的一门实用技术。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防护与网络攻击之间的斗争也将更加激烈,这就对网络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用技术。
(三)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面对不断更新变化的网络技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教学实践中,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还可以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操作,与岗位对接,突出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层次化分阶段实施,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综合使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构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具体包括:
(一)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组织课堂教学,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比较好地把抽象、复杂的协议、工作原理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学习网络知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广泛应用的技术,为了说明网络中的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实时展示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所有网络课程中的授课和实训中都接入Internet,并把有关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资料、教学课件、录像等)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资料、进入论坛探讨等方式完成网上作业,教师也通过网络提供指导和答疑,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网络的功能与应用。这样学生们便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过程中,积极辅助多种实践手段,包括案例讲解、实地参观考察、现场教学、示范教学、实物演示、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等。
在讲解服务器结构时,将服务器拿到教室拆开来讲解;讲授网络拓扑结构时,将学生带到校园网或其它现场进行教学;讲授光纤熔接技术时,教师做示范教学;讲授网络设备和综合布线时,到网络中心机房参观考察。
加强创新和开放实训,引导学生从实训案例开始,快速入门与提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第3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
>> “计算机图形学”教改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与学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建设探究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思考 论“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探讨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双语教学感想 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及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与实践 浅析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与可视化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探讨 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浅析 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面向游戏开发方向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建设探讨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图形学》教学之探讨 系统案例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双语教学实施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孙迪,余胜泉. 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J]. 开放教育研究,2005,11(2):71-77.
The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Web-based Course of Computer Graphics
DU Hui, SHU Lian-qi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Hangzhou 310018, China)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系统;浪涌保护器;开发;技术路线;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 TM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36-01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是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计算机网络设备集成度高,抗过压能力低,对雷击电磁脉冲极为敏感,每年由于雷击计算机网络设备导致的损失难以估计。因此,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防护是现代雷电灾害防护的重点内容。
1 浪涌保护器开发的目的和内容
计算机网络系统浪涌保护器开发实施的目的在于当电源线路受雷击以及机房设备受强电磁感应而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浪涌时,使设备的损失减到最小。计算机机房的电涌安全防护主要从电源和网络两方面进行,包括计算机电源的精细防护和通信网络的精确箝位漏流。
1.1 UPS电源保护器的开发内容
UPS电源保护器的开发内容是在电源方面采用多个抽头的绕制和无电涌冲击时C元件隔离的LC滤波电路,多个电阻压敏器件并联并通过均流装置使其达到能量分配基本一致,令残压极大降低,达到40 kA、8/20 μs冲击时残压不大于900 V,并通过特有的创新技术绕制的电感,充分满足设备功率要求。
1.2 信号浪涌保护器开发内容
信号浪涌保护器开发内容是在信号线路方面采用模块化的保护方式,即对每一对双绞线用一个模块的保护方式,减少了每一对双绞线的线间干扰,在保护模块上采用特殊的整流电路,减低其线间或地/地的结电容,大大地减小了传输衰减值,数据传输率真正达到100 Mbps,而且不影响防雷的效果。网络终端口信号浪涌保护器达到八线保护,速率为100 Mbps时的衰减值仅为0.5 db才能完全满足信号高速传输的要求,并在1.2/50 μs、3 kV电流冲击下残压 ≤35 V才能完全满足计算机网络设备信号系统端口的抗过压要求。开涌保护器可使计算机网络受到因雷电电涌的冲击而造成的损坏大大降低,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1]。
2 浪涌保护器开发问题和技术路线
2.1 网络接口受到安全保护问题和技术
在网络的接口端增加电涌保护器,使接口受到安全保护。该技术提出计算机机房安全保护的2个重要指标。一是保护设备电源在40 kA电涌冲击下不损坏,瞬间电压水平控制在900 V以下。二是统计资料和实验数据表明,网络接口最多只能承受的25 V/500 μs冲击电涌,因而必须使网络接口在5 kA电涌冲击下,瞬间500 μs以下电压小于18 V。采用串联式结构,使电源输出电压在受冲击时达到指标,同时解决插入电源的功率损耗[2]。
2.2 线路的泄流、降压和箝位问题和技术
技术上解决线路的泄流、降压和箝位3个问题,可以采用LC缓冲技术,使瞬时强电流冲击,平缓滞后,有利于泄流。在电源方面泄流降压的措施包括LC缓冲和多级泄放。选择恰当的LC参数能够满足设备的功率要求,又能使电涌在经过LC电路时,L(电感器)能够产生强大的阻抗作用,C(电容器)能够在瞬间平滑高电压,削去电涌的尖峰。箝位的作用使L、N之间的电压保持在900 V之内。为实现以上目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的技术:LC的制作;降压元件的匹配;多级降压产生的线间击穿处理;降压元件的安全脱扣。
2.3 网络接口方面损耗问题和技术
在网络接口方面,信号浪涌保护器要在100 Mbps以太网上,接入设备的损耗在0.2 db之内。需要解决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元件有一定的泄流能力的同时,极间箝位电压不能影响100 Mbps速度。二是内部构建一个降压、箝位网络。三是多个电阻压敏器件并联并通过均流装置使其达到能量分配基本一致。LC元件的制作是该技术的关键,既要保证线间不被击穿,又要考虑功率损耗,拟采用多个抽头的绕制方法。LC元件的功率损耗问题,拟采用无电涌冲击时C元件空隔的方式。
3 浪涌保护器开发实现的技术指标
3.1 UPS电源浪涌保护器开发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UPS电源浪涌保护器开发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具体应符合以下几个参数:工作电压(AC)为220 V±10%/50 Hz;负载功率为2 kW;保护方式采用L-N/L-PE/N-PE方式;最大通流容量(8/20 μs)为20 kA;限制电压(8/20 μs,40 kA) ≤900 V;残压比为1.5;响应时间<25 ns;接线方式为串联方式。
3.2 信号浪涌保护器开发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信号浪涌保护器开发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符合以下参数:额定电压UC为6 V,标称放电电流ISN(8/20 μs)为300 A(线/线)、300 A(线/地)、5 kA(屏蔽/地);最大放电电(下转第38页)
(上接第36页)
流IMAX(8/20 μs)为400 A(线/线)、400 A(线/地)、10 kA(屏蔽/地);ISN时电压保护级别UP≤35 V(线/线)、UP≤35 V(线/地)、UP≤700 V(屏蔽/地);响应时间tA≤1 ns;数据传输率VS为100 Mbps;保护线数为8;接口方式为RJ45。
4 浪涌保护器开发的创造性和先进性
所开发的浪涌保护器的先进性在于能够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耐压低、绝缘度差的特点,提供电源线路、网络线路的浪涌防护。目前,国内应用的一些技术仍存在一些缺点。一是电源方面。普遍存在残压输出高,器件老化后不能成功脱扣,甚至引发火灾等缺点;二是信号方面。数据传输率达到100 Mbps时衰减极大,即达不到真正100 Mbps的传输要求[3]。所开发的浪涌保护器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性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在电源方面采用多个抽头的绕制和无电涌冲击时C元件隔离的LC滤波电路,多个电阻压敏器件并联并通过均流装置使其达到能量分配基本一致,令残压极大降低,达到40 kA,8/20 μs冲击时残压不大于900 V,并通过特有的创新技术绕制的电感,充分满足设备功率要求;在信号线路方面,采用模块化的保护方式,即对每一对双绞线用一个模块的保护方式,减少了每一对双绞线的线间干扰,在保护模块上采用特殊的整流电路,减低其线间或地/地的结电容,大大减小传输衰减值,使数据传输率真正达到100 Mbps,且不影响防雷效果,模块中包含快速反应半导体防雷器件、TVS瞬间二极管,利用其超快速的导通时间(≤1 ns)、准确的箝位电压对网络端口实施有效保护,在屏蔽层与地之间采用大通流容量的防雷元件——陶瓷放电管,将雷电流泄入地。
5 结语
对于UPS浪涌保护器,其功率受到限制。由于UPS浪涌保护器是串连安装,对于功率大于2 kVA的设备不能使用。并且由于雷电通流容量的限制,只能安装在电源防雷的第三级,未能对设备进行更全面有效的保护。按国家规范要求,计算机机房电源需安装三级防雷。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B+C+D复合型三合一电源浪涌保护器[4]。对于网络浪涌保护器,由于元器体(TVS管)的电气特性,影响了传输速率(≤155 Mbps),不适用于千兆计算机网络[5-6]。如果单纯采用气体放电管,传输速率是可以达到千兆,但从保护效果来说就大打折扣。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元器件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6 参考文献
[1] 虞昊.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5.
[2] 肖稳安.雷电与防护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4] 张小青.建筑防雷与接地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