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营销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呼啸山庄》;改编;叙事;文化
英国知名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于2011年改编、执导的爱情巨制《呼啸山庄》以现代的电影叙事特点及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其在世界电影的发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影片成功地将小说叙事转化为现代电影叙事,刻意回避了传统电影照搬原著的叙事形式,让电影变得唯美感人的同时,也展现了导演对于宗教、人性等问题的思考。本文试图从电影《呼啸山庄》的个性化叙事特征角度入手,对这部经典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电影《呼啸山庄》的叙事特征
(一)电影采用较为单一的叙事视角,凸显价值和感情取向
不同于原小说超前的多视角叙事,导演在影片中故意将视角缩小为单一的全聚焦形式,导演阿诺德故意从希克利的男性视角出发,从他的眼中观察呼啸山庄及画眉山庄中各色人物之间的纠葛。影片删除了小说中洛克乌的外聚焦叙事的作用,消除了娜丽的内聚焦叙事身份,让整部电影的视角更加简单,矛盾更加集中。从小说多视角到影片单视角,导演故意删除洛克乌的外在叙述,来强化男主人公在影片发展中的作用,让其从被叙述转为主动叙述。同时,导演阿诺德让黑人来演绎希克利,以黑人的视角淡化小说中种族的意义,让电影在新的时代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这种改编是原作者在殖民主义的背景下难以企及的目标,可以说代表了现代的、先进的人权及种族观念,促进了现代观众的吸收。当然影片的成功与导演大胆地确定希克利的肤色,在影片叙事中关注时代语境下的种族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导演采用单一的叙事视角也成功地凸显了希克利与凯瑟琳之间超越一切的爱情及复杂多义的人性。影片让观众对于主人公之间的爱恨情仇、人性的堕落及回归历程有了明晰的认识,一目了然。导演阿诺德之所以采取固定、单一的叙事视角,主要是考虑了电影特性需求,在深化原著小说主题的基础上,完美地改善了电影无核心、无头绪的弊端。
(二)电影采用简单的叙事结构和情节,突出故事主题和色彩
电影《呼啸山庄》以符合影视创作规律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设计,摆脱了原小说对于情节的限制,让原来艾米莉独创的复杂叙得简单易懂,提高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程度。电影《呼啸山庄》中导演在叙事情节的安排上只保留了原小说的三分之一,对角色及剧情大刀阔斧地简化,将故事局限在希克利和凯瑟琳身上。虽然导演将电影的全部情节限制在129分钟之内,但是这种简化却突出了影片的爱情主题。为凸显浪漫的爱情,影片故意采用了现代观众更易接受的浪漫温馨桥段,如当凯瑟琳香销玉殒时,希克利将其拥入怀中遥望童年的“城堡”,这一情景不仅使得影片浪漫感人,也符合戏剧化的影视效果,让观众如醉如痴,同时也让观众淡忘了影片的悲剧色彩。尽管影片伊始大量快速切换的景深镜头让观众产生了疑惑感而略显突兀,但是也让爱情叙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让故事的叙事结构显得如行云流水,并以脱俗的、另类的故事结构打破了观众早已形成的既定观影思维和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满足感。虽然叙事情节和结构与原小说有所不同,但是让观众在观影中产生了更加美好的心情和心理,缓解了观众在现代社会的心理压力,不失为电影的点睛之笔。
(三)电影采用了互文性叙事场景和人物,实现了小说与现代影视的双重享受
作为原小说的视觉文本,电影《呼啸山庄》以对小说特殊的叙事时空及人物设计,表达出一种当下流行的情感阐述及文化阐述方式,以多变的视觉享受来映射原小说内涵,在文本和视觉两种形式上达到完美的契合和呼应。影片在场景的选择上煞费苦心,一开始就以阴郁灰暗的荒原及孤零的山庄为开场,借助影视直观的媒体技术,创造出风雪夜空中狂风的怒吼、幽灵哀怨的尖叫声,极为准确地展示了原著中世界的狰狞恐怖,让观众有种战栗感,同时也将观众引入对洛克伍德的好奇情绪之中。影片中,在画眉山庄及凯瑟琳的坟墓等多个场景中也同样与小说的场景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小说中的文字意象以逼真形象的视觉文字直接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步入了电影既定的情景氛围,身临其境地理解影片中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电影《呼啸山庄》与小说的呼应,实现了文本与视觉艺术之间共同的功能,让有该小说阅读经历的观众深刻领悟影片的情感和主题。与此同时,在影片的人物刻画方面,电影《呼啸山庄》完全借鉴了小说对人物的描述和刻画,将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肖像、心理及动作都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银幕上。以凯瑟琳为例,电影演员的气质、相貌、衣着和语言等精确地再现了原小说。当然,电影以黑人演员演绎希克利,其样貌及表情神态容易导致敌意和排斥,但是也丰富了小说原有的人物形象和内涵。同时依托影视的技术优势,《呼啸山庄》中导演将音乐效果及演员表演结合在一起,将希克利的自私、孤傲及爱恨分明的性格与凯瑟琳单纯、奔放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总之,影片迎合了对小说拥有阅读经历观众的审美喜好及思维,也让观众在影视和文本的对比中更能透彻地理解人物性格。
(四)电影采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增加了镜头的感染力
《呼啸山庄》中,导演采用了隐喻性的蒙太奇电影叙事风格的拍摄手法。影片通过多组镜头连续性地播放,达到类比、隐喻的目的,非常形象地将人物命运倾向和活动倾向表达给观众。例如,在影片中,希克利和凯瑟琳在荒原游玩之前,影片先将恩肖带着狗、牵着马,甚至空中还有鹰隼相随的无关镜头展示给观众。这些蒙太奇镜头看似在展示着狗、马、鹰隼的追逐玩耍,实际上是在隐喻男女主人公之间青梅竹马的感情。当希克利晚上偷偷溜到林顿家看望养伤的凯瑟琳时,也出现了一串蒙太奇的镜头,如花蕾凋萎随风抖动、溪流寥落、杂草败落、枯树孤立、狂风瑟瑟等。这一组镜头展示的事物好像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实质上都展示出萧条、孤独、衰败的迹象,这也暗示凯瑟琳逐渐改变的婚恋观,她必将与希克利出现感情裂痕,导致分手,而希克利的爱情之路也必将崎岖坎坷。影片中,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展示出极为强大的表现力和概括力,把迥异的事物间的联系性凸显出来,让影片拥有了强大的情绪影响力,激发观众的思考和联想,加深观众对影片寓意以及人物内心的理解。
二、解析电影《呼啸山庄》的文化意蕴
电影虽然讲述的是爱情和复仇,但是浪漫的故事背后却隐藏着影片对于宗教的质疑和颠覆、对自然文明的向往以及对超世俗爱情观的赞颂,这些无不体现出该影片深刻的文化内蕴,值得深思。
(一)电影蕴含了对基督教的文化质疑,颠覆了观众对于宗教的认识
影片中,无论是希克利还是凯瑟琳,甚至是亨德利等角色,都在剧情的发展中透露出对代表终极真理的上帝的怀疑及排斥。例如,影片中,希克利用自我的爱情动机及复仇动机摒弃了上帝所谓的福音,每个场景中希克利的活动都在抵抗着宗教的影响,甚至呐喊着要“打掉牧师的门牙”。同样,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影片中也毅然放弃了宗教中所向往的幸福终点,不承认天堂是她的归宿。凯瑟琳在影片中对于幸福的定义,突破了基督教的道德约束,以自己爱的本能取代了宗教意志的安排。除此之外,在电影中,各色人物大都矢志不渝地沿着自己设定的路在一步步地走着,无论结果是什么。例如,亨德利坚持自己的做法,从本质和形式两方面彻底地颠覆了宗教的教义和教规,在观众群体中衍生出某种虚无主义以及非道德化的意识倾向。可以说,影片透露出的反宗教文化内涵释放了观众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精神及价值观上的压力,让观众获得了暂时的、虚假的心理安慰,迎合了观众对抗命运安排的潜在意识需求。总之,影片《呼啸山庄》中对宗教文化的质疑让观众产生出对自我理想化的认识,知道自己并不是宗教的囚徒,自己的生活应该自己决定,即使困难重重,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要让自己的意志凌驾在所谓的“命运”之上。
(二)电影蕴含了人性的思考,揭示了社会文明秩序对人性的摧残
影片中亨德莱是山庄的新庄主,代表了所谓的文明秩序,他的出现让希克利进入了悲惨的黑暗时光,也促使与凯瑟琳之间悲剧的开始。导演阿诺德将亨德莱塑造为暴君,代表着男权社会中身披文明外衣的施暴者,同时也象征 “文明”对人性的扼杀。亨德莱言行的准绳是《圣经》,却在文明社会中代表了陈腐和粗暴,与其父老欧肖淡化希克利兽性的做法不同,亨德莱却以惨无人道的暴行激发了希克利的原始狂暴。亨德莱虐待希克利,让他体验到人世的冷暖,同时还让本来单纯的凯瑟琳产生了等级观念,让她意识到希克利是个黑人,与她并不匹配。 影片中,导演阿诺德个性化地呈现了她眼中的男女主人公,让希克利和凯瑟琳代表了人性的两面。希克利代表了人原始的野性,而凯瑟琳代表了内在文明的秩序性。但他们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受到外在文明的影响而形成的,阿诺德认为所谓的文明秩序让男主人公以抗拒、漠然的心态看待世界,也让凯瑟琳对世间的浮华和身份充满了无限的好奇。看似是亨德莱让男女主人公分道扬镳,其实是人性在文明社会遭受到了同样的压榨和打击,让同样单纯普通的人在文明社会的分岔路口有了不同的选择。影片中尽管希克利也曾身着绅士服装,却遭到他人的嘲讽。希克利主动地向社会文明妥协,却遭到无情的打击,导致其原始野性暴发。凯瑟琳却在这种文明中如鱼得水,这就凸显了两种人性的鸿沟。但影片结尾希克利奔向荒原的最深处时,男女主人公童年玩耍的镜头不断地回放,暗示了爱情最终会战胜死亡,也预示着尽管人生坎坷,但人性终将返璞归真。
(三)电影蕴含了迥异的浪漫主义韵味,展示着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
影片《呼啸山庄》一改小说中浪漫主义的自然描写,将原来较为鲜明的环境色彩予以弱化。影片中荒凉悲壮的荒原风光,不仅仅是主人公生存客观环境的视觉呈现。荒原自然景象就像一个凄凉而又阴郁的幽灵,和画眉山庄生机勃勃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是希克利管理下的山庄也显得那么冷酷和阴暗。在导演阿诺德眼中,自然荒凉的景色其实与人性的荒原一样,都指向了人精神的荒凉和无奈,充斥着冷漠与残酷的人性挣扎。除此之外,影片中导演将荒凉可怕的荒原视作希克利和凯瑟琳逃避痛苦和灾难唯一的避难所,无论是男主人公被亨德莱残忍地虐待后,还是在老庄主洗礼失败后,希克利和凯瑟琳两个人都会奔跑到荒原上。在荒原上,男女主人公仍建立了爱情与信任的栖息地,也寻找到最真实的自我。两个人的恋情就像荒原上的巨石一样奔放自然而又浑然天成。即使他们面对着狂风和阻碍,也仍然在坚持着对自然人性的追寻,希望找回原来的自由和纯洁,这也体现出影片对于现代社会中自由的渴望,也反映了导演独特的浪漫主义思维。
三、结语
电影《呼啸山庄》采取了一种更为现代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场景及拍摄风格,将相对复杂的原著予以简化,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让影片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能力。同时,影片融入了导演对于宗教、人性及浪漫主义的思考,让影片的娱乐性和文化性达到完美的统一。我国的影视界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个性化的叙事与文化意蕴融入电影中,促进本土影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羊青.女性的个人书写――英国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电影世界[J].当代电影,2013(02).
[2]覃志峰.约克郡荒原上的石楠花又开了:《呼啸山庄》别样的电影阐释[J].电影文学,2013(01).
[关键词]文化节庆;活动;特点;效应
深圳市文化部门在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的原则下,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服务对象的公众化和服务队伍的社会化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便利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2005年出台的《深圳市重大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经过近12年的运作,常设性群众文化节庆如外来青工文体节、少儿艺术花会暨学校艺术展演、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元旦、春节、“五一”、“八一”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效应突现,社会影响力空前,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每年举办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超过千余场次,观众达几百万人次,初步形成了重大文化节庆、常设性群众文化活动、流动演出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展演网络,全市各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实现市民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权利,极大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一、常设性群众文化节庆活动体现了公益性社会意义
《深圳市重大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经过12年的努力,迈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快车道。在当年举办的深圳市第六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首次尝试由政府进行文化采购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招标,取得成功。从2005年开始,深圳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大型庆典晚会、大型文化节庆、精品节目的创作演出、重点文化艺术展览演出活动、政府慰问性文艺活动、送戏(展览、电影、图书)下乡活动等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通过信息,经资格认定、专家评审、授权实施、监督审计等一系列规范程序,以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的原则,交由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及社团、民间组织来承办,使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规范运作程序,扩大运作范围,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群众文化建设行列,初步形成了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格局,推动了文化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同时,群众参与文化热情高涨,家园意识进一步增强,安享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和福利,有利于社会稳定,对于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引入社会力量,不仅不会减弱政府财政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保障、削弱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反而会弥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有效地引导、吸引和调动社会文化资源,做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增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客观主体,从整体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效率和效益。
二、常设性群众文化节庆活动体现了品牌创新特点
(一)常设性群众文化节庆活动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运作
“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是深圳市常设性的每两年一届的大型群众文化工程项目,从1992年举办首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政府机关联合主办,深圳市文化馆等承办单位共同承办,每一届均有活动主题,呈现不同活动特色,展现了“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和谐家园”的文化成果,在全市范围内造就了一道颇为壮观的文化艺术风景。经过政府采购确定的活动项目由各区、社会民间团体、企业单位等十几个单位分别承办运作,活动内容涵盖社会各个层面,充分调动了社会文化资源,发挥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如第十三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共演出43场,展览3个,讲座7场;685个舞台节目和1946幅参赛作品参赛,共有6165名参演者和946名参赛者参与各项活动。发动面、参与人数和活动规模空前。
每年一届的外来青工文体节于2005年首次e办,其中的“全国外来青工风采”摄影大赛是“文体节”唯一的一项全国征集作品的大赛活动,由深圳市艺术摄影学会承办,为全国专业业余的摄影者开辟了一个摄影园地,特别增设“外来工拍外来工”摄影活动更是每一届其中的特色和亮点,深受外来工摄影爱好者们的欢迎。从一届比一届来稿之踊跃、作品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质量之高,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外来工的关爱,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第十三届外来青工文体节围绕“展外来青工风采,绘中国梦想蓝图”为活动主题,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将开展25项全市性重要活动和19项文体赛事,展现了外来工的艺术风采和技能。一年一度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外来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外来工的文化素养。常设性群众文化节庆活动对于营造我市文化艺术氛围,壮大各区群众文化队伍,促进群众艺术创作和挖掘培养艺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常设性文化节庆活动体现了群众性和深圳特色文化风采
深圳市常设性群众文化活动明确时间,明确对象,深圳特色明显;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规范运作的模式;实行面向社会,繁荣文化的宗旨;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享文化资源,创新群众文化为目标。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作为常设性的具深圳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活动面和参与人数每届大幅增长;在活动内容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群众认知度和满意度逐届提高。第十三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以各区街道办文化站为基层报名单位,各社区、各民间社团、各企业以及以家庭为参赛单位的,参与者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6岁,11个活动项目吸引了50余万观众观看。如老龄文艺汇演全市参演队伍39支,参演节目54个,逾千名老龄人参加演出。年龄最小的50岁,最大的72岁,54个决赛节目是从250个初赛节目中评选出来的,节目量比上届增加了30%,显示了活跃在各社区的老龄文艺队伍不断成长壮大。以比赛促精品,以活动提高文化品位,为广大市民展现艺术才华搭建平台。本届艺术节11个活动项目,突破了传统艺术局限,活动面涵盖社会各个层面,涌现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展示了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风貌。如由港龙舞蹈发展公司和深圳市国标舞研究会承办的“交谊舞大赛”共有3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分业余组和专业组、中老年组、少年组和青年组,集中展现了深圳国标舞的发展水平。在流光溢彩的皇岗村文化广场的决赛现场,近4000名辖区居民欣赏了一台高水准的艺术表演。具有深圳特色的活动项目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体验文化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体现以人为本,交流民艺民情的活动特色。这与承办单位高度重视,悉心策划,狠抓落实,措施得力密不可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经费上给与扶持补贴,确保活动圆满成功。
(三)常设性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办节内容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全面创新
每项常设群众性大型文化品牌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群众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群众艺术创作繁荣发展,艺术人才层出不穷,社区文化建设向前发展的可喜成绩。在活动内容上,创新办节理念。深圳市少儿艺术花会创新小戏专场比赛,参赛作品含盖了快板剧、小京剧、小黄梅戏、采茶戏、东北二人转、小粤剧、小音乐剧、童话音乐剧等7大戏种,具很强的观赏性,展现个学校小戏创作蓬勃兴旺的可喜景象。在运作机制上,结合深圳的实际,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对文化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规范程序,以项目补贴的方式将节庆活动项目授权于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社团和企业承办,政府搭台,社会参与,企业协办,促进了公益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运作手段上,扶持和壮大民间团体。深圳市艺术摄影学会、群文学会等多家民间社团参与承办,形成了公平竞争的机制;同时鼓励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协办活动项目,用好用活文化品牌,体现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活动宗旨。
(四)常设性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展现民间艺术特色和本土文化创新意识
利用地域文化和客家文化特色,在创作上涌现出不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民间艺术特色浓厚的佳作。如龙岗区有良好的民间艺术活动基础,基本形成了“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为主题的基层文化格局。龙岗街道的“民间舞龙之乡”、横岗街道的“交谊舞之乡”、坪山街道的“麒麟之乡”、南澳街道民间艺术“水上迎亲”、“舞草龙”、坑梓街道“腰鼓”、坪地街道“客家山歌”、大鹏街道“舞狮”等民间特色表演和本土民间艺术精华之作,成为一道丰富的民间文化盛宴。其中在民间艺术汇演中获得金奖的沙头角的民间舞蹈《渔灯舞》和南澳的《水上迎亲》,充分体现了本土文化艺术的精髓。《渔灯舞》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对“沙头角鱼灯舞”这个国家级保护项目进行艺术再创作,创编成少儿版《鱼灯戏鼓》和舞台精品《海角鱼灯》,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创作了广场版鱼灯舞《鱼S人欢》,深受群众欢迎,并广为流传,吸引了香港新界山咀公立学校240名学生来到沙头角沙栏吓村学习鱼灯舞。由深圳市少儿艺术团创编并排演的《鱼灯乖乖》亮相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获得评委的高度评价,一举夺得金奖。此作品就是根据沙头角鱼灯舞重新创作的少儿舞蹈精品。鱼灯舞这种本土文化项目经过艺术再创造,在现代生活中得以不断传承发展。本土民间艺术作品经过艺术创新,成为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文化品牌。充分展示深圳招揽八方英才,藏艺于民的地域特色,展示了深圳人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结语
深圳市重大文化节庆工程公益化运作卓有成效。每年由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元旦、春节“关爱行动”、“五一”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八一”深圳市宣传文化系统慰问部队等专题文艺演出活动均以节庆为重点,活跃节日期间居民和打工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持之以恒,成为深圳市常设性节庆文化品牌活动,文化特色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对于营造全市文化艺术氛围,壮大各区群众文化队伍,促进群众艺术创作和挖掘培养艺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全市各区形成辐射,为基层服务的功能定位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24-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时期积累、沉淀、凝聚起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独特特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里更为重要,如何规划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 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从总体上看,高职的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文化底子偏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偏低。很多高职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2)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学习习惯不好,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3)活动性较强,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虽然文化底子偏差,但大多活动性较强,动手能力普遍较好;课堂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较短,这也是导致他们文化底子薄弱的原因之一,课堂讲授效果不理想,因此,旷课、迟到、上课睡觉、考试作弊等平时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事件屡见不鲜。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与技能培训相关的实训课程效果反而较好。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
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更感到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网络游戏、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也有不少新生入学以后听高年级学长、老乡的一些不负责任、不正确的言论,说大学很自由,上课可以逃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或采取作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强通过,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降低,反而把学习当做了副业。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高职学生的特点,原先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主渠道的课堂教育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校园文化建设反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育人的力量,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起他们健康的人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教育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形式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是美育功能。高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追求美、热爱美的年龄,但他们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应当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比辅导员(班主任)在课堂上以师长的身份强迫学生改变他们的审美观念更为有效。最后是实践功能。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种种考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各种竟赛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实力,也能使学生在这些校园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3 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规划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更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具有高尚的德育素质、品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第二,是具有正确审美能力的可造性人才;第三,是具有合理的知识与人文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校园文化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更好地弥补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增强德育、美育、实践等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紧抓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价值观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影响教育下,在个体成长经历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成熟的价值观,包括对各个方面事物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体系。而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则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其基本要素包括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价值理想、职业价值目标、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及道德品质。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感恩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关爱教育、成长教育、职业人生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性,形式要有多样性,在学生的每个阶段达到不同的目标,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当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审美导向。
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组织活动时,应把握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多样性,保证学生的参与面,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保证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现,学校还应把抓好学生社团活动导向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学校要在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不断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面,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除了发展文体性社团(如,篮球协会、街舞社、乐队等),还要着力发展公益性社团(如,义工站、志愿者协会等)、专业性社团(如,电子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等),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阵地。
(3)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文化”这一独特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这种定位,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比普通本科生要强,技术水平比中职学生要高。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主旨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定向性,人才培育的途径要体现三个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结合。由此,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双师型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运而生。实际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显职业文化这一特色,围绕“三个结合”,不断改进文化融合方式、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细致、系统的工程,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而高职学生的独特性与其职业特性则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提升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科学、合理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规划之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