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容易对一个人的个性和认识进行培养,而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目前教育的主要方向,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数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经历相应的数学教育之后,所获得的相关数学知识,并且根据这样的教育,来对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数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数学技能,主要指的是需要有能够适应日常生活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数学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素养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2.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在一定程度的数学学习之后,能够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对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观察和解释,并且在遇到相应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方法来从数学方面对其进行思考,从这样来看,数学意识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数学意识的培养,除了基本的数学技能之外,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对世界进行思考,具体指的是将数学与相应的事件相互结合,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出旅游的时候说:“今天的天气真热,大概有35 ℃吧.”这样就体现出了一定的数学意识.

3.数学思考.数学思考主要指的是利用相关的数学符号和图形,来建立空g观念,并且对相应的问题,在合适的环境下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考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数学推测,并且对别人的思考方式进行理解和沟通.

4.数学语言.利用数学能够简单而又准确地表述相关思想,主要含义是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学交流.常见的数学语言主要包括符号和图形,而常用的数学语言交流方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并鼓励学生将数学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

5.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指的是利用数学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根据所学数学技能的不同,所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除了实际问题之外,也包括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而数学应用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的含义和主要目的,养成利用数学的习惯,并且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关的数学应用能力.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当中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数学教学.在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的问题都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结合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对“升与毫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各种容量单位的实际定义,可以建立这样的问题情境:老虎和狮子比赛喝酒,老虎喝了6杯没有醉,而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老虎和狮子的酒量谁更好?另外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同样容量的壶中装满水,再倒入不同大小的杯子当中,这样就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容量的定义,并且对不同的容量单位有着一定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开展实践活动.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而数学应用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看来,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理解,才能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所要学习的实际内容,开展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对加法和减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商品购买当中,通过钱币之间的交换,来对加法和减法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时期教育的主要要求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方向,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性的培养来源于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还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较大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培养其质疑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理解不彻底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比如说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对常规解法进行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他算法进行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碰到相应的问题后,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其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提高,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逐渐得到培养.

三、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本质是文化素养,其主要目的是开放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学习阶段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意识进行培养,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际生活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把握住数学素养的重点,展开合适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第3篇

摘 要: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动手操作的练兵场、合作互助的培植场、健康习惯的孕育场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外实践;核心素养;合作互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38-01

实践出真知,实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还要注重拓宽培育路径,将活动领域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提高认识。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健康、全面地发展。当前,部分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认识不够,较少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本文结合教学案例,研究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动手操作的练兵场

欧文说:“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劳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劳动让人手脑同时发挥作用,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发展智力,还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让课外实践成为学生动手操作的练兵场。例如,教师曾经组织学生开展“拥抱绿色,爱绿护绿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在植树节来临前的一个星期日,教师和学生一起扛着铁锹,捧着树苗,来到学校附近的一片空地开展植树活动。学生们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浇水,有的填土,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在学生们的辛勤劳动下,一株株树苗气宇轩昂地挺立在春风中。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心中充满成就感。课外实践为学生们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平时很少劳动,集体植树活动点燃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学生们在劳动中奋勇争先,有的小手磨出了水泡也不叫苦。植树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苦与乐,让学生学会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A。

二、合作互助的培植场

拉封丹说:“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合作互助,实现共赢,是一种制胜的法宝。团结互助是一种优秀品德,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而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合作互助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机会,成为学生合作意识与互助精神的培植场。例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前的一个周六,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了“学雷锋・庆三八”文艺会演实践活动。学生们带着自编自导的综艺节目,为社区居民进行演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场地的布置到节目的安排,从节目的表演到会演结束后的场地打扫,他们分工合作,井井有条。尤其是在节目表演中,他们更是精诚合作,大方演绎:一首优美动听的合唱《红蜻蜓》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仿佛把人们带回到童年;一段幽默风趣的相声小品,将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阅读为主题的日记情景剧《为漂流图书鼓掌》,更是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正因为学生的合作互助、凝心聚力,才使得这次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而圆满。同时,这次实践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促进了学生合作互助意识的发展。

三、健康习惯的孕育场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巨大而顽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所能获得的,而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不断积累,需要学生自己在丰富的体验中领悟与内化。课外实践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参与社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培养习惯的大好时机,成为健康习惯的孕育场。课外实践犹如一个行为习惯的冶炼厂,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历练、锻造,从而孕育出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曾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春天在手心里――彩泥”课外实践活动。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带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时态生态园”,开展了一场“神奇的彩泥”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有的捏,有的揉,有的搓,不一会儿,鲜活逼真的绿树红花、形态各异的动物在他们的巧手中诞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文明出游,友善相处,要求学生在活动场地不乱丢垃圾,不践踏花草,不乱涂乱画。于是,学生们在活动中相互监督、提醒爱护花草树木,自觉将垃圾丢入垃圾箱。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孕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达・芬奇认为:“才智是实践的女儿。”实践孕育了才智,实践润养了德行。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实践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它是动手操作的练兵场,是合作互助的培植场,是健康习惯的孕育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注重拓宽实践领域,在课外实践这个广阔的天地中精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桂荣,刘培国.开展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的尝试[J].当代教育科学,2009(06).

第4篇

摘 要: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主要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4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10-01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现阶段思想品德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是以讲述为主,因而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门学科,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2014年被首次提出来,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格和能力。它指的是一个人必须全面地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发展。在教学领域中,它指的就是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学生的内在思想品德培养,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在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不仅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达到完善,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点就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增加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使学生具有优良的政治素养以及心理品质。总而言之,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健康成长,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涉及很多方面,它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以及思想品格,与学生个人的发展、生命意义和价值紧密相关,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改革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规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时,教师在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教师还要利用各种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相结合,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将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这一观念牢记于心。教师在教学思想品德时,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要注重收集社会信息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不再是“死读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即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品德的教学不应该只是理论教学,还应该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没有提高,从课堂的教学、从考试成绩中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要想学生的道德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就必须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时,教师在讲解过书本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关于法律的主题活动。教师先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小案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让学生指出自己扮演的角色在这个案例中有哪些违法的地方或者应该用何种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学生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加强对书上的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处理不恰当的地方,或者以后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该怎样合法维权。实践对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实践,书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段文字,当学生需要时或者思想出现偏差时,他们是没有任何意识的,认识不到自己正在犯的错误,也不觉得自己的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后,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新的认识,会反思自己,并进行改正,从而会使自己的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思想品格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思想品德时,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信息,主动学习。只有如此,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培B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向红.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研究[D].苏州大学,2012.

第5篇

当代小学生是新媒介环境下“受益人”,媒介既可以作为娱乐工具,也可以作为学习工具,但“负面”情况也随之而来。如何使学生成为“互联网+”时代具有媒介使用、媒介批判和媒介创制等素养,进而善于利用媒介发展自我,能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表达自我的现代社会公民是学校的必要工作之一。

一、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

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包括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并使之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刚好就包含于素质教育中,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果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使二者融为一体并肩齐走,那么就能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建立。

语文课――增加新闻理念、新闻载体和新闻事件的内容,使学生接触新闻选题、采访和新闻写作知识,并可亲自采访写新闻,张贴班级墙报栏,给学校广播站或者报社投稿,通过亲历新闻采访过程,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同时通过正向传播提升感恩意识。

信息技术课――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以及各种互动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初步掌握通过电子媒介表达和沟通的技能,力争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

数学课――可以学生为视角对错题、难题运用手机摄像制作微课,并在班级公共邮箱共享及课堂上全员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让老师感受被尊重的快乐与享受。

音乐课――儿童很容易沉迷于流行音乐,教师同样可以把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通过比较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研究两种音乐中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和商业含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开展媒介素养主题实践活动可在此课程中实施,如组织学生参观报社、到媒体融合室进行体验活动、到社区进行采访活动等,通过多元合作,学会观察身边人和事,对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人致敬。

学校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的媒介和不同的媒介信息所代表的不同涵义,学会正确地辨识、判断和选择媒介,学会有效地把握、运用和利用媒介,尤其要让学生清楚不同媒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价值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借鉴国外经验及参考国内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和使用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十二五”课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媒介素养》小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的基础上,编制我校各年段媒介素养校本课程教材,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专题通识教育,并在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实施,每个学期实施10个课时,体现学生自主、合作,达到真正落实懂媒介、用媒介、做媒介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回归需要;回归经验;回归思想;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93-01

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和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续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比的基本性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其核心思想是等值转化。

一、自问自省

教师往往把知识层面的教学看作是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学时要么先用几个例子让学生较快地概括出规律,再举例进行验证;要么从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入,让学生通过猜测得出规律并加以验证,然后通过相应的练习进一步体验规律、应用规律。教学中尽管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的联系,重视了情境创设,重视了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但总感觉学生是为了学而学,教师则是为了教而教。困惑之余,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自问自省。1)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2)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证明这个规律?3)分数的大小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怎样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自身需要、知识本身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尝试采用“回归需要――有效探究――反思完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内在需要去辨析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的过程与快乐,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核心素养。

二、学在中央

【片段1】回归需要,学在中央。1)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是否正确。

追问:计算整数、小数加减法时应如何对位?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出示: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小结: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都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直接相加减。

3)出示:

追问:与上面的题有什么关系?图形大小没变,但什么变了?现在你能计算了吗?为什么?还有什么方法?

方法二:0.25+0.5=0.75。

学生观察比较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辨析,体会到有些分数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于是,要探究的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这个学习需要是源于学生本身的,从而真正调动了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片段2】回归经验,学在中央。1)你还能找到与■相等的分数吗?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请你任选其中三个分数,小组合作:想办法证明它们相等,比一比哪个组的方法多。3)学生汇报。4)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而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他们的需要时,前期已掌握的分数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相关学习经验便会被积极调动起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了支持,从而生成有效探究。

【片段3】回归思想,学在中央。层次一:熟悉性质、完善性质。层次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1)把■和■写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说一说■和■的大小关系,两个数有什么区别?3)比较下面四个分数的大小。■,■■,■分数的基本性质其核心思想是等值转化,这一性质说明:不同表现形式的数可以归为一类,标准就是数值相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知识表象触摸到数学的内核,以达到化“知”成“智”、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真真切切的体验,实实在在的感悟。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和“错位就业”(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一直以来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具有“三自”、“三文明”、“三学”和“三创”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基础;二是意志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三是凝聚力,是与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是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和维系力,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四是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基础能力上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从就业到未来发展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的核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会做事、做好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是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独特性决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越大。

2. 异质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是决定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3. 专业性。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对拓展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4. 实践性。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5. 三创性。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靠的是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三创性最能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6. 稳定性。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处世态度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赶超,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7. 时代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01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通知精神,向全国高校推荐“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即“CCEP”项目,通过“CCEP”项目试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可达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如图1。

1.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定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一是基础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优秀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提高的水平,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实践性,以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且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

和社会需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三是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人生发展规划;四是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追求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知识技能实、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性目标。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课堂奠定、实训强化、拓展提升、行为内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素质拓展为提升,以行为引导内化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系列学习体验的“四位一体”模式,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如图2。

1. 构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成基础,应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等能力。

2. 构建实训式的实践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训练为主旨,开展丰富的实践培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二是建立模拟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

3. 构建灵活式的拓展提升模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科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决策与执行力、组织与协调力、适应与应变力等。

4. 构建渗透式的行为内化模式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因此,行为引导内化手段和过程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进行行为内化教育。通过开展感悟内化活动、“三自”行为自我修炼、“三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三学”学风建设、“三创”个性培养等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运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程、全方位、覆盖式教育。在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中,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机制。

“一理念”,即以学校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统领,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础”,即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大学期间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两个基础,经过系统培养,使毕业生力争达到零试用期就业。

“三融入”,即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大德育”实践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能力认证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合”,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结合;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学校与“CCEP”项目合作原则。

“五联动”,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程、职业生涯基础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为主导构建的四个课堂”联动;以基础项目训练为主体集中授课训练与开展定期系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各专业群之间、学院之间联动。“五联动”使多渠道信息相互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拓展。

“六种力”,即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引导内化训练,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学院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力、凝聚力、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注重选树、挖掘和培养各层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使榜样的力量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进而培养出职业素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实现普遍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52.

[2]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3]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211―213.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

新课改以后,针对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通过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而且对于其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分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意识进行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进行施展,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添加一些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知识,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启发,进而完成创新素养培养的启蒙。而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始阶段。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我们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增强自身的创新素养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开放性也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的时候,解法不止一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给学生分析例题,讲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只按照课本所给的例题的解法进行讲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把自己遇到的题目按做法分类、按照题型解决,这就是常说的“常规解法”。但是这种做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依靠我们的记忆,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新的解法解题,这样就能培养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教授小学数学的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就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常规解法。但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定创新思维的培养后,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新的解法,现笔者以课程实例来说明:

题目:已知鸡和兔共有15只,共有40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传统的解题思路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将其转化为习惯的解题套路,然后将鸡与兔分别设为x与y,然后建立方程,经过一定的计算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样的解法没有一定的新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一定创新性引导学生出现了新解法:

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就会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还会抬起一只脚,(25-15=10),这个时候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靠两只脚在那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

这一解法就完美地结合了数学思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这种解法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进行丰富的书面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体会如何创新,怎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付诸实践的创新能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在教授了一定的知识之后,让学生通过操作性的动手活动去学习知识。我们可以针对课堂知识巧妙地进行课程设计,让我们的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就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剪一剪、叠一叠、画一画,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很多创新的图形,这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自己树立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我们的学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借助一定的课程实践,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真正体会到创新思维的乐趣,这样他们就能真正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形成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第9篇

1. 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 最大的原因还是取决于课堂上,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听说的实践活动,教师一个劲地在讲解,有时候因为时间关系可能连播放录音的次数都会变少,这就导致是学生们想听但是又没得听,想读也没办法跟着度,这要求他们开口去说简直就是荒诞。好好的听力课变成了测试课,学习范围太小,方法又过于单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少之又少。所以才导致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能靠临时死记硬背,没有让学生从根本上去提高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

(2) 现在的课堂,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会听不懂所以总是喜欢用中英文混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其实是英语教学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长期的中英文混合教学使学生们没办法从真正意义上的角度去学习英语,使得一整节课都没有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长久下来,学生们就会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以至于影响学生自己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语感的发展,进一步的将会影响学生听和说的学习能力。

(3) 总的来说学生还是缺乏规范性的训练,语音不准是英语教学中的第一大难题。但是,教师也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去改善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去重视它。很多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时只停留在表面,学生们没有办法真正地去学会音标和拼读的规律等,更不要说他们会运用音长、重音、语调、抑扬顿挫这些节奏方面的东西。所以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学生看见认识的单词但是却不会读出来,有的会读但是却没有办法找到对的调子,这就大大挫败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对提高英语核心素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提高农村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 学习英语最主要的还是要说出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听和说的学习兴趣。比如,用英文讲故事、朗诵、角色扮演或者是演讲、唱歌才谜语等等,通过举办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去感受英语课堂,从而喜欢上英语。在课后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听说作业,例如让学生们坚持每天都去听一首英文歌,一个星期学会一首,让学生们可以在作业中自己去聆听和开口学唱,这样下去,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能直觉的提升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准备:①把学习任务制度化。其实学生们内心都是有表现力的,都想在班级里好好地展示自己。但是有的学生还是因为自信心的问题而不敢去参与这种活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的开导了,比如进行轮番的作业教学方式,每个学生必须要上台表演一个节目,一天一人,这样也给那些胆子小的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只要有一次上台的机会就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以至于下一次更加勇敢地走上台。②精心设计班级语言环境。班级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环境好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比如在班级里做一下英语黑板报,制定一个英语标语,让每一位学生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这样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③建立班级 “英语角”。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互相帮助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对话交流,从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使学生尽快走出英语困扰区。

3. 提高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个语音录音的作业,让学生们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地认清自己的口语缺陷,然后再给他们播放正确规范的语音录音,让他们在听的基础上不断去提高自己说的能力。刚上初中的学生,语音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我每带一个新班级,就会把语音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地去指导学生的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语音录音,让全班学生一起评价,并做出改正,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2) 学习英语自然不能落下题海战术,多做试题,为不同的题型积累经验,在实际情况下培养学生们的听和说的学习能力。听和说的提高是要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综合多方面学习能力来促成的,所以有针对的训练对提高初中生英语成绩是非常有好处的。

总之,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听和说的学习,但是也不能漏掉综合的训练,要多做题,多实战,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实力,为最终的听和说打下基础,从根本上去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研究生培养;作用和地位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包含3个层面:在具体问题中使用相关信息;具有运用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源的知识和技能;利用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基本内容包括:要有信息意识、能主动鉴别各类信息、能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能将有用信息融合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具有开发传播信息的能力等。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在全国高校开展文献检索与运用课》拉开了我国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序幕,体现了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1]。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研究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造就具有认知技能、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研究生的重要手段。

1信息素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1加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将从学习、科研、文献检索和教书育人这4个角度,来探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从信息素养的定义看,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在知识海洋中学习并能获得有益知识的人。研究生信息需求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学科门类多而且交叉性强,获的信息既要有溯源性又要有新颖性,要满足这样特殊的信息需求,研究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并且能对大量的信息加以准确地比较、分析、鉴别、吸收和利用,而不至于迷失在网络信息的大海中[2]。

2) 信息素养能力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有调查显示,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排序,前5项依次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由此可见,信息素养能力在研究生科研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信息素养是其他几项能力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此外,良好的信息敏感度和迅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使研究者能更好地把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难点和趋势,推动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2]。

3) 从文献检索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是增强研究生情报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信息利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生是图书馆里最为活跃的情报用户,是我国高校中最渴求信息的群体之一。研究生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这一群体素质高、思维活跃、专业基础扎实,他们也成为我国科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群体之一[4]。然而现在许多研究生在获取文献资料时,常遇到各种困难。如有的研究生由于其文献检索知识尚不系统,对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工具掌握不熟练,检索技能欠佳,所以检索出来的文献往往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关联性差,真正需要的文献检索不出来[4]。因此,很有必要在研究生中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信息检索、分析和利用的教育,节省人力、物力和科研经费,缩短科研进程。

4) 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教育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

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研究生自我超越的创新本领。很多学生经过四年本科教育升入研究生阶段后仍不懂如何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写论文还需另外开课辅导。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由大学过渡到研究生教育后该如何发展,如何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短的局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充分体现出在研究生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渗透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

1.2加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将从个人发展、工作组织、社会发展和信息演化这4个角度,来探讨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人权,是终身学习的核心要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通过一系列活动倡导和推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2005年,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召开的“国际高级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研讨会”中将信息素养称为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便达到其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因此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对研究生提出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2) 从工作组织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是研究生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重要竞争手段。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成为继土地、资本、能源之后的重要资源之一,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成为当今劳动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无论是竞争性情报、知识管理还是学习型组织,其基本核心都是对信息的处理。研究生若要以后更好地参与信息社会的竞争,就必须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它不仅能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范围,而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作用,也就是终身学习所强调的“自我导向学习”。

3)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本质和迫切需要。

大量网络信息资源的产生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网络阅读、网络出书、网络购物、网络娱乐和网络交流等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社会的特殊性,一系列随之而来的若干问题也将在信息发展过程中出现,研究生作为未来新知识和新文化生产传播的重要力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需要掌握信息素养能力,并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或解决这些问题[2]。

4) 从信息演化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成员面对信息爆炸的基本生存能力。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特别需要信息素养的状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信息特别少而且分布比较分散,这种情况下需要获取、集中、组织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情况是信息特别多,已经到了爆炸的程度,没有信息素养的人会湮没于信息的海洋,这要求研究生除了要有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评估、分析、使用和创新,这也成为当代研究生能够走入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

2.1信息素养教育是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素质教育的核心

课程是一个国家“国民素养”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则是教育目标真正落实的切实举措。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具有大众化教育的性质。人们往往倾向于把那些大众化性质的知识、观念、本领和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体现在研究生课程设计中,且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广泛寻找可能的“载体课程”,将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有关要素或某些方法整合于其中,构建一个课程体系[5]。

教育的基点应定位于培养人们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则对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生素质教育还应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从而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进行的,那么将信息素养作为对研究生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则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针对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增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尤其是应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并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研究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和课程的自身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并将其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2.2信息素养教育是现今研究生教育“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础学力”这一术语是由日本学者率先提出并使用的,按照日本学者国分一太郎《捍卫基础学力》一书最初的界定,基础学力就是作为一切学习基础的3R(读、写、算)技能及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联系到教学实际,所谓的“基础学力”也可以理解成为原典性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它的高低成正比,即基础学力与专业基础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二为一的。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代表着全球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代表着它们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学习、教学研究的全方位渗透,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成为21世纪耳熟能详的词汇。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研究生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研究生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

3结语

高等教育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合格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的“网络公民”,它不仅应被视为是对研究生基本文化教育的一种补充,还应被视为是在信息时代对研究生教育观念的重新定义以及对研究生教育过程的重新设计和构建。鉴于此,如何在这短暂而又学术繁忙的研究生生涯中有效地巩固和提升信息素养,我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方主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考虑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教学手段和学习途径:

1) 在公共课程设置上,要将体现信息素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且教师要有以信息素养为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的主动意识,不能片面认识信息素养教育(如唯技术论与唯计算机论)。如可开设计算机文献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课程,文献检索课有两大环节,即文献检索与文献利用,文献利用作为文献检索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既是对学生文献检索技能掌握程度的实践检验,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4]。

2)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力求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方向有效地融合起来。由于很多学科领域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网站资源和数据库资源,因此可针对性地开设“课题查新”、“信息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等专题讲座,可采用讲授、实践与研讨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还可根据研究生信息素养上存在的具体问题,采用“理论+清晰演示+反馈和指导+后续发展措施”的模式,引导学生把信息理论和技能同各自专业的科研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提高运用信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或开设自己专业方向的学习论坛。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索、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筛选、评价、推理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和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4)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还处于各高校自行探索和实践阶段,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这导致信息素养教育停留在原有的分散、无序和低效率之上,信息素养研究也只能处于分散的、单打独斗的局面[1]。鉴于此,可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专门从事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站在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前沿积极促进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各地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协会则互通有无、共同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合作及经验交流。

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培养研究生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信息素养也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希望高等院校更加注重把信息素养纳入到研究生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之中,使得研究生自觉主动地把提升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江山.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性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8(3):55-56.

[2] 龙承建. 论网络时代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J]. 交通高教研究,2003(6):85-86.

[3] 孟万金. 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4] 沈梅,刘理顺. 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 图书馆学研究,2003(9):80-83.

[5] 张亚莉. 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73-76.

On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Course of Graduate Training

LIU Dan-qing1, REN Xiang2

(puter School,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0,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第11篇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质 培养 调研 路径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以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的陶冶功能;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为平台,重塑学生健全人格;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

第1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信息化社会里,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更替迅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等核心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职业素养。所谓核心素质是指,在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通用能力,包括自我管理、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竞争意识、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国际视野八项核心技能。它是个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岗位变换等必备的能力。无锡是全国经济强市,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期,技能人才需求发生着变化。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以跟上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步伐,是当前无锡职业教育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无锡职业教育

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升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首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其次,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再次,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另外,无锡居于长三角腹地、上海强辐射范围之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无锡可与上海形成衔接互补、错位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旅游胜地,打造现代滨水花园城市和智慧城市。随着无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走向高级化、高端化和规模化,无锡职业教育悄然发生变化。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将会产业出更多的就业岗,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多的人愿意投资职业教育。其次,受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目前,“无锡有职业院校44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生突破21万人。全市中职院校共开设56个专业,涵盖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3类。高职院校共开设90个专业,涵盖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5类。”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亚洲最在职业教育园区,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再次,由于新兴产业兴起,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也因此产生明显变化,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物流管理等新专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作用下,新的学科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传统专业群。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外向型经济深入发展,无锡职业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专业技能与核心从业素质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二、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还是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或是区域物流中心,这都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作为人力资源重要内容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着些许问题,不能满足当前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

1.忽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偏位

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一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法方针。受这种社会本位思想影响,无锡市各职业院校大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理论课学习和车间实训学习上,以培养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为顺利毕业和就业服务,而忽视了“人”本位的理念,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使人力资源开发发生偏离,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2.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体系不完善,影响人力资本形成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增加人力资本数量,加快人力资本增长速度,而各种形式的正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学生核心从业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培养过程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但当前,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还未建成,绝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未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学校仅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借助《德育》《就业指导》等少数课程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形成。

3.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水平不高,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能显著地提高产业资源转移弹性,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人力资本承载者较一般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生产环境。产业活力来自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真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新源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即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承载者。由此可见,创新的基础与源泉,产业发展的活力、动力在于雄厚的人力资本积累。调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环境里,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具有以下特点:理论课学习能力不强、个人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人际交往缺乏技巧、解决问题能力较低、国际视野狭窄、学生自控力不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这抑制无锡地区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影响地区产业活力的提升,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策略

当前,无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正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我们应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提高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从多方面入手,创造有利氛围,提升劳动力素质,为无锡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本要素。

1.中央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1)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将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为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多方位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我们可借鉴德国,从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早在1998年,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明确了职业核心技能的内涵并组织开发核心技能,做出一系列努力和尝试。就目前而言,这些努力和尝试并未带给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明显变化,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遇到了诸多阻力。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完善《职业教育法》,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写进职业教育法,发挥法律的强制力,促使地方政府和学校切实执行。(2)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制度吸取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经验,政府要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制定完善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相关制度,如实行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将获取核心从业素质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必备凭证,以推动各职业学校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同时,对职业学校学生实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计划,健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评价制度,批准成立学生职业核心从业素质培训机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环境中,将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深入发展。

2.地方政府做好统筹规划

(1)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教育和经济之间存必然联系,经济发展则决定了劳动力的需求,教育可以助推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教育,它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无锡市政府要不断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素质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2)利用市场主体作用,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无锡地区工业经济发达,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284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达804家。无锡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资源,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如让行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配合学校开发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制定培养目标,研讨培养方法;积极向学生提供资金、设备、场所等。这将会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主体,既可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也可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规章鼓励和要求行业企业积极性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如对那些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为毕业生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优惠,对那些拒不参与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应有的教育引导或一定惩罚等。(3)发挥职教资源比较优势,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本土研究由于有庞大的产业群的支撑,无锡地区职业教育发达,仅无锡市惠山区藕塘职教园区就集中了10余所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无锡市政府应发挥职教园区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组织一批职教专家学者结合无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无锡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开发利用职教资源,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理论研究,构建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指导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既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创新职业教育理论,又可丰富无锡地区教育实践,推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3.职业院校健全培养体系

在培养核心从业素质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紧密联系当地企业,紧扣职教改革主题,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调整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策略,培养“生长型”而不是“生存型”的人才,为他们的“完满人生”奠定基础。笔者结合无锡技师学院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紧盯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确立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开放的竞争市场里不管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当处在卖方市场时,可以用数量抢占市场;当是买方市场时,靠的是质量、品牌、服务去赢得市场。当今的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要紧盯无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与趋势,以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质量观,准确把握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确立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目标。

(2)利用市场资源,开发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

首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开发校本教材。无锡地区职业院校要整合各校师资力量,凝心聚智,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无锡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编写一套针对性高、实用强、学生易于接受的核心从业素质课程校本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可深入企业中,充分利用市场重要主体——企业的优质资源,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寻找教材编写的第一手资料。其次,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开发隐性课程。文化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态,文化是无声的课程,学校重视企业文化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让这种无声课程发挥出正能量。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校应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建设了企业文化室,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作用,丰富学校隐性课程内容,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中的企业文化知识,这是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必要前提。

(3)推行多种举措,提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保障

首先,与企业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提高师资力量。在核心从业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学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特别是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由于企业的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优势,学校可与企业建立人才定期交流制度,将教师送进企业学习,同时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解新兴产业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核心从业素质的要求。通过互动,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量足质优”的核心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师资保障。其次,加大硬件设备投资,搭建优质平台。完备的硬件设施设备是开展核心素质培养课程教学和相关活动的重要基础。学校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活动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加大各种硬件设备投资,着力提高现有的楼宇设施利用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建立学生社团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种活动中心,从而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提高搭建优质活动平台。再次,强化班主任角色,推动人力资本形成。班主任是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见证人”,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班主任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做到熟记于心,外显于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表率。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应有计划地开展班有主题活动,形成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班主任还应针对核心从业素质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从业素质。

(4)联手企业参与,健全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评价合理性,学校要联手企业,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力,建立社会、企业、教师、同学、自我四位一体的评价主体体系,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向行业企业咨询,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建议,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工学结合学生、冠名班学生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原则。学生核心素质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导向性的工作,职业院校应积极组建专业的评价体系建设团队,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实现有效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推进无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作者:杨磊云 韩仁美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第13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和医疗需求等均在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不但要加强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疗风险意识,强化伦理道德,提高临床技能和创新及写作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现行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逐步过渡到医生,但目前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轻视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象。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及社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严格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使其不但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懂得医疗法律法规、具有医疗风险意识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医疗法律法规教育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医疗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医疗技术发展水平本身的局限和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医疗纠纷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医患双方的利益,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医疗法律法规教育,使其懂得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医疗法规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等。同时,为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生还必须懂得和严格遵守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等。

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医疗风险意识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对所承担风险的认识程度,通过风险意识教育可使研究生明确医疗风险观念,有效防范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按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及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业务,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同时,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刻意用各种手段进行违法活动,侵犯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越来越多,加大了各种医疗工作的风险。

医学研究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加强研究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非常必要,培养研究生在懂得和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医疗风险意识,正确面对各种医疗问题,理智解决,学会保护自己。

三、科研诚信与伦理道德教育

医院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具有坚定的科研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遵守科研道德,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谨、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尊重前人的工作,不能抄袭或剽窃他人的成果,不把一切成绩据为己有。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基本原则,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医学研究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不仅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治疗患者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这就要求医者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在目前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式下,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要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医疗工作中,摆正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个体的发展,又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社会利益中体现个人价值。培养研究生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把“救死扶伤”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献身医学,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做到“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信仰和隐私保密的愿望。

四、临床综合技能培养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是目标中的核心指标之一。目前的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普遍不太高,临床知识视野狭窄,体格检查顺序不正确,手法不规范,病历书写不完善,病程记录不详,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病情分析缺乏逻辑性等。医院必须加强临床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带教经验。

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可由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科室负责人或导师本人主导,制定全面详细的临床能力培养方案,严格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全面的临床操作训练。要求临床研究生定时定点查房,接触患者,从接诊、检查到治疗,从门诊到病房,完全按整个医疗程序培训;要求研究生动手锻炼,规范基本操作;要求研究生珍惜临床实践和操作机会,跟随带教老师值班,掌握诊疗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术前讨论、会诊,以便获得各种临床经验和教训,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对于医疗病历书写

转贴于

质量的培养,最好根据病历情况进行个体化教学,认真检查研究生书写的病历,一对一指导,因人施教,及时纠正错误。

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医院要健全严格的临床考核制度、临床能力评价指标、考核指标和具体考核方法,定期进行考核,客观、有效、公正、公平、规范地评价。建议分学科系统进行,各有所不同或侧重,如外科系统主要考核手术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评估,内科系统主要考核辅助诊断方法及有关检查。

五、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是医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出医学人才、医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从事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临床阶段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医院要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提供条件,组织研究生选修科研设计与方法的课程或参与有关的科研讲座,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掌握必备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同时完善培养的激励机制,对有创新思路的研究生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发创新意识,催生创新成果。

指导老师要启发、诱导研究生对科研选题的思考,鼓励主动寻找方向,主动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途径。老师不干涉研究生对实验设计的想法,鼓励有独立见解,但要关注,放手不放眼,不能由其胡思乱想,要有科学的态度。选题是保证课题质量的基础,要求研究生在查阅本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领域文献资料达一定数量之后,结合文献和临床实际,考虑有无创新性来确定科研选题。注重选题与临床的关系,与过去和将来研究的联系,确保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以形成系列研究,既易于出成果,又易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研究生开题后,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要严格监管科研实施的每一个过程,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和指导。

六、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培养

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作为衡量其成熟度的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所做工作和进行科研的总结,是多年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语等每一个部分各有要求,论文要有创新性,文字要明白、通畅、精炼,反复修改,达到发表水平。为了提高研究生论文水平,可组织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情况,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医院可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评选优秀研究生可作为先决条件。

七、个人素质培养

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与社会、人文及其他自然科学交叉、融合,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要求医者从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院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研究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对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具有人文科学的知识与素养。

1.着装举止

医疗工作中,医生的个人形像非常重要。要培养研究生注重仪容仪表,个人的面部、头发干净利落,不留长指甲,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态度诚恳,面带微笑,与患者谈话时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适当安慰性接触患者,以证明自己值得信赖,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医患间的沟通及交流障碍是导致患者不满引起医疗诉讼的首要原因。现在的患者应被看成是生物的、社会的、有主观意识的个体,有学者做了这样的研究,患者诉讼的主要原因80%以上是由于沟通和交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医院要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可举办有关医患沟通的讲座和实地训练,或者组织研究生观看指导老师如何进行医患沟通,要用患者熟悉的词汇简洁明了地解释病情、治疗手段、检查目的等,熟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医患间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拉近医患关系,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行为中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得到充分配合,利于诊断和治疗,出现问题时也能协调解决。

3.换位思考

人们的健康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患者对医

转贴于

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日俱增,医生不仅治病,还要“治人”,不仅是健康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还是健康教育者。“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指导老师不仅要做好良好医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还要培养其学生成为具有精湛医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仁心医者,学好做人,学好本领,大医博爱。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换位思考,不凭想当然地不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而实施治疗。多替患者考虑一点,双方矛盾随之减少一点,医患关系则会得到缓解。

4.正确处理几大关系

现阶段的研究生大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整体协作能力不强,医院要鼓励研究生融入团队活动,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包括与指导老师的关系、与所在科室及轮转科室主任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关系、与同学、同事的关系。培养研究生尊敬长辈和上级,虚心请教、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能在高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健康、开心、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5.终身学习习惯

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变,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医院要培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技巧和阅读技巧,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电”,这是成为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一个基本条件。

第14篇

【关键词】高素质;校企联合;机制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高素质人才,关键看是否能成为公司的核心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其次是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水平,英文水平,计算机水平,是否有驾照和驾驶经验,有何种特长等等。另外还需要有一些相关的工作需要的精神,比如敬业精神,诚实,坚持,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等。

近几年来,我院在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积极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机制,以期适应企业、行业需求。

一、创建“学院+政府+行业+企业”的专业建设机制

创建“学院+政府+行业+企业”的专业建设机制,以学院为主体,通过政府协调,在行业的指导下,引导和调动物流企业参与,通过企业调研,明确区域产业或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按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建设原则,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真正体现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使学院成为企业的“员工教育中心”,企业车间成为学院的“学生实习基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通过系统设计,按物流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完善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了行业专家论证,已建成3门核心课程,开发5门工学结合课程,形成了一大批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在该机制的指导下,物流管理专业主动融入了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信任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

二、健全“两结合” 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的快递运输企业延伸,吸收快递和运输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健全“院内与院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引导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三、完善“三共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反馈与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管理。

(一)完善校企共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机制

引入快递运输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院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二)完善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依托行业、企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产品销售等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运行机制。成立校企成员岗位互聘的组织机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四、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四平台”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院、处室、系部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院、系部、专业、快递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构建了由“创新教育课程平台”、“学生技能竞赛与创新实践平台”、“创新素质师资平台”和“社团活动平台”构成的“四平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系统,重点探索专业群、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成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人士、一线技师、工程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教学文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学院、处室、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五、建立“四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吸收行业协会、快递运输企业等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与快递运输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各专业群成立教学质量工作机构,行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1/10,充分发挥社会的评价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企业、学院、学生”四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通过 “探索、启动、计划、实施与控制、反馈”五循环过程,逐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不断丰富、完善“四融合、学做融通”培养模式。

六、发挥数据平台监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逐步完善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依托数据平台,开发“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与在线互动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学院与20多家快递运输公司建立人才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并以每年新增1-2家公司的趋势逐年递增,公司回访及教学验收评估率平均达95%以上,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校企合作互动式人才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第15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1-02

一、导言

在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现代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得能力、网络信息检索能力,这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如今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全方面的提高。

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广大的学科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应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根据Jia & Wen(2008)[1]综合研究结果,当代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标准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知识层面:要具备一定的信息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基本了解电脑软硬件构成、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及多媒体工作原理,同时警惕信息安全问题,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另外,要掌握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的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管理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新策略和评价教学效果。

技能层面:一方面要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也就是说,会操作电脑和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整合;同时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能。另一方面,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设计以及综合管理教学资源、学生数据等。

态度层面:包括对互联网信息的认知度,网络知识产权的态度,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效度的把握;网络信息在课堂运用的认可度以及如何看待利用互联网信息终身学习的问题等。

国家充分意识到了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进而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教师进行教师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旨在提高其信息综合素养。

二、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现状

(一)硬件设备匮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电脑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普及。可是就河北省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仍然存在很大的缺憾。学校虽然开始重视配套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在教学资料、设备、教室等方面的需求,一半左右的学校能做到尽量想办法解决,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很多学校并不能为多数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不能满足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教学需求。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难以正常开展。这种情况下,教师接触多媒体的机会也就很少,教师也就缺乏相应的基本信息知识。

另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农村地区开始逐步普及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学校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能够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某些学校规定其使用仅限于学生,甚至仅限于公开课。因此,即便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也因为学校政策而弃之不用,选择传统的纸质教案,粉笔黑板,久而久之,习惯了传统方式,也会规避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二)培训覆盖面小

河北省每年针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有一到两次大规模集中培训,以省级培训和国家培训为主,并且河北省也逐步意识到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的问题,在名额分配上,对处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培训课程专门设置了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课程,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特意添加了《信息检索》,《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应用》等课程用来专门集中提升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但由于每次培训人数有限,能够获得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另外,很多学校不愿意因为外出培训耽误正常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即便获得培训名额,学校也不批准,错失培训机会。同样的原因,免费师范生、顶岗实习、免费教育硕士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师范生实习支教等诸多政策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受训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由于培训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影响。

(三)培训意识淡薄

农村地区本来就不具备硬件设施的优越条件,学校的师资也相对较弱,因此在生源的抢夺中不占优势,大部分优秀学生都流向了师资和硬件相对较强的市或县里。因此,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分数提高才能带来生源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分数是唯一评判标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没有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对于缺乏信息素会逐渐被社会淘汰而产生的危机意识与紧迫感。因为信息素养的培训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分数的提高,他们把教师培训当作额外的负担,不情愿甚至是被动地参加培训。缺乏了内在驱动力,自然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淡薄,也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四)缺乏后续性指导

很多受训教师反映,即便参加了培训,甚至也顺利通过了培训考核,但却仅仅是为了培训而学习,没有办法把所学到的多媒体应用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主要原因是,虽然教师接受了相关培训,可是学校的硬件措施上不去,没有使用和操练的机会。另外,集中培训的弊端是,培训时间短,没有后续的跟踪实践活动,缺乏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日后的教学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受训教师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浪费大量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放弃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三、培训模式研究

Nancy Dennis(2001)[2] 指出:“对于在职老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不应该凭空假设老师的需求,而应该帮助老师创造独立获取信息的渠道。”我们可以把培训的重点从传统的单纯讲解如何获取信息的讲座转为创造需求机会,帮助老师们自己构建选择信息的标准。结合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需求,总结前人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应该从参训老师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参训老师需求为中心设计活动,帮助他们实际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检索、甄选和综合利用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参训老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一)提高信息素养的第一步是要让参训教师理解网络信息的分类和用途。通常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第一步便是检索,因此在培训第一部分,参训老师首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同一检索网页陈列出的信息源进行甄别。这部分培训的目的在于告知参训老师网络信息源各有目的,并不是所有存在的都是正确或毫无偏见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拿来就能用的。判断网络信息源与书本信息源的标准是不同的。网络信息源的质量和其呈现形式是无关的。

(二)相关度是指信息源呈现的内容和我们检索的关键字之间的相关程度。越是相关自然越会引起注意。围绕可信度展开的问题有:作者的信息陈列方式是否清晰、可理解?援引的数据是否有出处?Johan Olaisen(1990) [3]提供了几个辨别可信度的指数:作者的专业,作者所在单位的素质,出版商或网站的名誉,专业机构的担保,政府信息等等。知识的外在体现形式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并确定信息的类型,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认知工作。

(三)信息检索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检索出来的信息源的相关度。新型学习理论中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认知网络一般有三个层次组成:输入层,内隐层和输出层;输入层接受输入的表征,输出层提供输出应有的表征,而内隐层则存储网络所学习到的知识表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检索过程显然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另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是否受信息的影响取决于自身的信息处理方式。经验式-系统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描述了两种人类信息处理的方式: 经验式和系统式。经验式信息处理方式是决策者缺乏相应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只能以简单的决策规则进行判断。系统式信息处理方式,是指决策者会投入更多的脑力劳动,能够全面综合地做出决策。通过这部分的培训,希望参训教师能够不单单利用经验,而更能侧重运用系统式信息处理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四)培训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培训的完结。短期集训之后,应该设立专门的论坛或者qq群为广大受训教师提供后续的可持续发展。一来,教师们在遇到问题后可以咨询;二来,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四、结语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不再拘泥与书本。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扩大自身的信息储备,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养迫在眉睫。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开展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也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培训学校和教师本人需要共同努力。一定要看到当前的现状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Jia Rong Wen&Wen Ling Shih.Explor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puters&Education,2008,(50):787-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