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学素养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学素养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职业素养 “五位一体” 实践 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其中明确地指出了中职语文教学应具有的特殊职能——既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关键作用。但随着职校专业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职业教育的“重技能”理念日渐强化,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笔者意图通过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两者有机结合的方法,重新建构职校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确立语文在职校中应有的位置。

一、分析学情,探索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

“无缝对接”的关键

1.学情分析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职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书写不规范、理解力不强、口语表达水平不高、作文水平较低,用语不规范的现象相当严重,他们对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一定的厌倦感。很多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基本的口语表达、写作等素养还不能完全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这是中职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生普遍属于90后,喜欢用“非主流”方式与社会接触,渴望成功。故此,本文结合学情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深入论证在语文教育课程中结合职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2.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进行,笔者设计了课堂效果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校14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调查对象涵盖了学校高一、高二级的605位学生。发放问卷605份,回收593份,回收率98%。问卷内容涉及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如课堂现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并设有开放式问题。从综合调查结果来看,语文教学存在着如下情况:一是学生对语文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二是语文教学与工作岗位结合度不够,实用性有待提高;三是学生倾向于语文课堂教学采用活动体验、视频等方式进行;四是语文教学整体效果不够理想,部分老师授课倾向于传统教学模式,职业素养氛围不浓厚。造成上述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职校过分强调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的融合有待于在语文教育课程中实现。

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有效结合的具体实践案例

1.第一阶段:整合教材——“实用有效”的保证

职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生产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在此原则下,“务实、实用”便成为职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大指标。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向专业教师请教,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但语文教学必须保持“语文味”,保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增强语文教学实用性,旨在更好地服务于中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第二阶段: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的前提

情境教学法作为体验教育的一种方法,指教师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课文内容为蓝本,此时教师可以综合根据授课章节涉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贯穿热身活动、角色扮演、即兴对话等活动,把课堂教学变成“动手、动口、动脑、动情”的舞台。

3.第三阶段:活动载体——“树立自信”的基石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参观交流、职业生涯设计、心理调试、社团合作、时间管理等,组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体验空间,寓职业素养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从而自信地学习。

4.第四阶段:实践拓展——“延伸职场”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拓展活动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延伸到课外,以调查报告、学习卡、综合实践项目、课堂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反馈。如学完诗歌鉴赏单元,可举行配乐朗诵会;学完即席发言和交谈,可以让学生模拟前台客服进行表演。这样让学生口手脑齐动,使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和强化。

三、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的思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识到在语文教育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培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效果满意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如何恰如其分地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探讨和实践。下面笔者针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与激励结合,用赏识教育体现人文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认可看成是莫大的光荣。教师要学会赏识。评价学生不能单纯看“结果”,应侧重“过程”,还要关注态度、方法、价值观等。如今,90后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如果教师动不动就否定学生,甚至讽刺说“笨”“猪”等,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意和信心。对职校的学生,教师尤其要用耐心和方法挖掘其闪光点。笔者在模拟招聘的活动中,让一部分学生充当招聘人员,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应聘者。活动后,笔者充分肯定学生的出色表现和个性风采,并进行多元化评价:应聘成功的学生加10分;应聘不成功但积极沟通的学生加8分;应聘不成功也欠缺沟通技巧的学生加5分。笔者顺势提出交际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做乐观自信的人。教师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就能让学生都享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2.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有效性

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常见的典型案例,找准切入点,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研究,营造一个合作交流的环境,促进师生、生生的多向探讨、平等对话和有效互动。案例教学法既要求老师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功底,同时又要求教师了解专业,结合相应的专业素养要求,在教学中方能融会贯通。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可分专业以公司模式运行,区分部门职责,明确文种分类,设计案例,如人事部对应的文种有介绍信、证明信、招聘启事等。通过小组合作、团队比赛、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倾听和表达的技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引导了他们关注团队合作,同时又加强了认识自我、情绪控制、人际交往等德育的渗透。实践证明,将生动形象的案例搬到课堂,关注学科里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审美意识、洞察能力、严谨态度、沟通技巧等,可以使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整合资源,灵活运用,丰富时代元素

笔者认为,职校语文有效教学必须以“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为指导思想,强化知识、能力和情感体系;推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的特点。新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教师选取故事、音乐、图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生命。教师还可以将QQ、微博、微信等形式融进教学环节,设计操作性强的活动,如电子心意卡制作、社会调研等,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同时,广泛拓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伴我行”演讲比赛、“彰显身边的微文明”摄影比赛、“好习惯的养成靠自律还是他律”辩论比赛,以及“守纪之星”“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等等。利用实践活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共同分享感受和体验,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观察想象等诸种能力,为学生达到“升学有望、就业有路”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4.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德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克拉夫基提出:“教学不能像一道准备好的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好的知识,应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随着职教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语文教学走向“专业化”。因此,笔者尝试把任务驱动法运用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讨,学生可通过借助工具书、上网或请教老师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其扩大课外阅读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判断整合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善良》后,笔者在班上策划了一场辩论赛,主题为“善的影响力大还是恶的影响力大”。学生们都是参与者。实践证明,学生多方搜集整理资料和研究辩论策略的热情以及最后据理力争的激烈,让人大受鼓舞。对学生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启发大。从意义上说,教学重难点在活跃、丰富的活动中得以突破,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在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旁观者”,适时点拨引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同时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团队合作,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5.结合经典,熏陶情操,丰富职业素养内涵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底蕴深厚,培育了无数伟大的仁人志士。其中有数不尽的优秀文献,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诵读古典美文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于漪)之功效。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教育法》也提到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带头诵读经典,要利用各种形式解读经典。教师既要做好个人的提升,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学习,让中职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耳濡目染,从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褪去身上的陋习,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四、小结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多样的教材内容,通过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共进。要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满腔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促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19).

[2]吴孝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1).

[3]钟昌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EB/OL].

[4]李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EB/OL].

第2篇

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背景下语文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进行了充分的突破,同时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让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进行了扩展,从而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如在学习《翠鸟》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了精彩绝伦的多媒体课件。在表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了三个词语,分别是“淡绿色”“深绿色”“翠绿色”。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三个词语,就算教师讲解得如何丰富,学生也无法理解这三个词语所指向颜色的区别。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这三种颜色的羽毛,然后通过这个具体的物象来告知学生什么颜色是淡绿色,什么颜色是深绿色,什么颜色是翠绿色,就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挖掘文本内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本学习中,会出现很多的空白之处,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对这些空白进行大胆而合理的补充,从而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扩展作品的内涵,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为我们留下的空白,深层次挖掘其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对《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让学生自己探寻文本内容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在反复阅读之后,有学生产生疑问:“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又出去了。父亲到底在忙什么呢?”而有的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为什么父亲没有戴眼镜,而且头发乱蓬蓬的?”等等。将这些问题弄清之后,就能对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含义。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同时要将这些“空白”之处进行充分的理解,然后找到填补“空白”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的独特作用。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感悟文本内容的优美之处,让学生受到文本内容情感的熏陶,享受到文本审美的乐趣,从而对文本优美之处进行深层次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管是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还是进行情感培育,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如果只是靠单纯的传授是不能获得相应效果的。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深层次挖掘文本内容的魅力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

第3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文学素养;教学策略

一、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现状

1.文学作品阅读量少

近些年,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以及阅读数量呈下降趋势,甚至于很多学生对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不知道,而知道有这些名著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分析能力不够,这些都造成了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文学素养缺失。笔者在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了解非常少,这不仅给文学教学的深入开展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

2.文学写作能力差

由于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不能够在阅读中培养自身的文学底蕴与文化素养,加上没有深入研读和学习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使得他们文学写作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的文言文文体、文学体裁基本上都不了解,写作起来更是随心所欲进行创作,举个例子来说,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连如何写信都不会。从目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文学写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语法错误和语义混乱,甚至影响正常阅读,更不用说语言的流畅及文学意境的营造。

3.人文精神衰落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其中蕴含浑厚的文化素养对于现代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能够发挥极为重要的价值。例如,我国汉乐府著名篇章《孔雀东南飞》与世界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存在极强的相似性,这种跨越地域与时空的精神表达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而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正是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如今,由于包括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很多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引起高校人文精神衰落。

二、应对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教学策略

1.完善文学素养课程设置

首先,《大学语文之口才实训》是当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文学素养教育的主要课程,其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基础文学素养的作用。因此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之口才实训》的作用,增加《大学语文之口才实训》课程的内容以及课时量,尽可能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加入足够丰富的内容,从而显著提升文学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其次,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应该结合学生文学素养的实际情况,立足与当前的教学设计,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之上,每学期适当开设《外国文学》《文学欣赏》《文学与艺术》等关于人文的课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这些人文课程的课程量,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学分激励的方式,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足够多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后,引入地方人文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宁夏地区的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大漠文化、绿洲文化等文化是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基础,将这些文化中的精髓引入到文学素养课程中,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对于文学素养课程学习的排斥感,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2.大力开发文学学习资源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有效开发文学学习资源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从目前来看,学校除了可以通过课堂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有效开发文学学习资源,采取走出去的战略,让学生来到户外,亲身体验相关的表演和活动,从目前来看,学校除了可以通过课堂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有效开发文学学习资源,采取走出去的战略,让学生来到户外,亲身体验相关的表演和活动,主动去进行民间采风,探访相关的艺人等来获取学习资料。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也应该更为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有效获取资源。高职院校要同社会、家长以及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联系,积极打造综合性的网络,完善相应的课程资源网络,从而有效促进人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3.完善考核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价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传统的以闭卷方式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采用更为多元的评价方式来展开评价。对于高校文学教学评价绝对不能够像高中生一样仅仅是对学生的字词句进行理解,高校学生更多的是毕业后参与工作,其升学的压力并不是非常大,因此,高校文学教学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试,例如可以利用竞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背诵文学,朗诵相关的文章,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加分的奖励。又如当前非常受追捧的电视剧作品如《甄嬛传》《琅琊榜》等,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然后进行相应的表演,将自己所学的文言知识有效运用进去,自己设定台词,对于表演优秀者给予相应的鼓励与加分奖励,在期末时再结合考试成绩及课堂表现成绩,综合性地评判学生的学习表现。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到学生的综合表现,从而更为客观地进行评判,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有效完善了学校教学评价模式。

4.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

在新时期,教师要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学校来说,应该重视文学教学内容,要加强对教师文学素养的培养,定期进行培训,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对于教师来讲,一方面要转变自身的文学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积极探讨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有效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教师要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空余时间大量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积累文言和文化知识,进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通过多阅读古代文献来修养身心,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学,可以从多角度,更高的范围来对学生分析文学知识,在老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升,也会被教学的文学魅力折服,更加愿意跟随教师展开文学的学习。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喜爱文学的心理,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文学教学活动,这种情绪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增加学生对文学知识的喜爱,这无疑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总之,教师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时,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到高校学生同普通生的不同之处,要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不是着重让其对文学语法的死记硬背。而教师也要进一步挖掘文学对于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让教学活动更为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霞.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

[2]田会敏,王密卿.培育学生文学素养构建和谐英语课堂——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现状调查与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4

[3]毛维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课程资源实践教学

一、准确理解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定位

目前,对儿童文学课程的定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很多师范院校不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或是仅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二是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学前、小学教育专业多把儿童文学课程定位为一门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鉴赏、创编能力的课程。这两个问题暴露出现阶段高校儿童文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儿童文学与幼儿、中小学教育之间关系不了解的状态以及漠视的态度。这种认为儿童文学与中学生无关,因而在以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为主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抛弃儿童文学课程的做法,实际是既不了解儿童文学、也不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表现。其实,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学前和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资源,也是中学语文课程重要资源之一。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按接受群体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而少年文学主要的阅读对象就是初高中生。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4]6,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4]15,同时,还特别提出了课外读物的建议:“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4]41。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虽没有直接提及儿童文学,但从我们对四川地区高中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儿童文学在他们的课外读物中仍占31%的比例,JK罗琳、JRR托尔金、杨红樱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仍是高中生喜爱的读物之一。这就要求以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为主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同样要着力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能力,应该将儿童文学课程作为他们的专业主修课程来开设。而只将儿童文学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和鉴赏、创编能力,虽然符合文学课程的规律,却忽视了师范生对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和活动指导能力培养的需求。对师范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儿童文学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未来职业的需要,他们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组织幼儿、中小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需要具备儿童文学作品分析、评价、讲解以及组织、指导幼儿和中小学生开展文学活动的能力。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也应该围绕这一核心任务来定位,所以儿童文学课程应该同时承担两方面的任务,既要培养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和活动指导能力。据统计,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包括课文和练习)中,儿童文学作品总计384篇,占总数的65.1%;苏教版总计208篇,占比为73.3%[5]。沪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中,儿童文学作品共计65篇,占总数的25%[6]。再加上前述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在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语言课程和亲子读物几乎清一色都是幼儿文学作品。所以,对于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三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会将所学儿童文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和活动指导能力,是他们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应是: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有厚实儿童文学理论功底和研究精神,有广阔儿童文学视野,较强文学活动策划组织能力和课外阅读指导能力的适应于现代教育需要的创新型人才”[7]。

二、夯实儿童文学学科知识

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从教的基础,教师只有全面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在课程教学做出成绩。如前所述,目前各师范院校儿童文学教师多为客串兼职或改行,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训练,对儿童文学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了解较少,在教学中,他们难免会根据已有的古代文学等学科的授课经验来解析作品、处理教材、指导学生,这样就缺乏针对性,很难达到儿童文学的教学目标。因此,改变对儿童文学课程的轻视态度,构建完善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就成了当前儿童文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浙江师范大学的经验,他们“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就已形成了包括‘儿童文学概论’‘幼儿文学’‘中国儿童文学史’‘外国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创作论’‘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在内的儿童文学课程群”,后来“又陆续增设了‘青少年文学研究’‘童话美学’‘儿童文学艺术研究’‘儿童文学写作’‘儿童影视文学’‘童年史研究’‘儿童动漫制作与欣赏’‘儿童读物编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8]。这些课程,涵盖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批评和儿童文学创作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儿童文学学科体系。特别对于刚刚转行的儿童文学教师来说,这个学科体系是他们在教学前必须掌握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文学教师,就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

三、提高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水平

理论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的学术支撑,也是推动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把握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适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让人惋惜的是,由于师范院校儿童文学从教者大部分是兼职或改行而来的,他们研究的重心大多放在本学科上,很少顾及儿童文学,即使有少量的应景之作,质量也不高。改革开放以来,虽有王泉根、方卫平、刘绪源、朱自强等少数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分别开拓出了全新的话语空间,引领了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但与研究的繁荣相比,儿童文学研究显得十分冷清,且后继乏人。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为例,据张群星统计,1981年至2010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刊载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仅117篇,硕博论文仅80篇,且存在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等问题[9]。因此,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儿童文学各领域科研的长足发展,是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儿童文学课程的从教者,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建设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为根本任务,在了解国内外儿童文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特别要加强对儿童文学创作思潮、儿童文学接受理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将这些研究成果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的岗位上也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如此一来,教学和科研二者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就有保障,儿童文学学科就会有长足的发展。

四、增强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文学教材建设成效显著,仅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学团队就先后出版了“《儿童文学概论》(蒋风著)、《儿童文学原理》(蒋风主编)、《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等主编)、《少年儿童文学》(黄云生主编)、《幼儿文学原理》(黄云生著)、《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韦苇编著)、《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周晓波主编)等系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但一套教材无法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再加上教材特有的滞后性,使得教材不能及时反映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贴近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灵活使用儿童文学教材的同时,也要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多渠道拓展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加符合专业特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向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借”。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是对儿童文学创作和前沿理论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创作和研究经验是儿童文学教学中宝贵的财富,对师生了解近年儿童文学的创作状况和研究方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把他们请进学校、请进课堂,与师生一起交流、研讨,无疑会极大丰富课程资源,提升儿童文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师生儿童文学理论水平和分析、创编、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是到民间去采。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将采集到的作品转化为儿童乐于接受、有教益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但可以丰富儿童文学课程资源,也能锻炼学生鉴赏、解读、写作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三是到中小学、幼儿园中去找。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必须让他们对当前的幼儿和中小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有充分了解,组织学生深入调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文学阅读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未来的教学对象,也可将现阶段幼儿、中小学生喜欢的甚至是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收集起来,作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第5篇

关键词:张家口农村 中小学语文教师 职业素养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使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受用一生。因此,农村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和新课改实施的大背景下,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究竟如何?笔者希望能够通过现状调查发现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出良策。

一.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

依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张家口农村地区随机选取200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统计法等方法,力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为此,笔者编制了《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调查表》。该调查问卷共设计50道选择题,具体分为两个维度: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与职业素养现状。前者包括:语文教师的师资人数、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师缘结构、职称结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后者则具体从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三个方面着手。

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广泛的通识性知识(人文、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等知识);能力素养主要指:听说读写与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交流沟通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学习能力;情感素养主要指: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爱心和进取心。

二.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归因分析

1.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85%的教师认为农村地区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安排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相对较少,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专科和本科学历,极少有研究生学历;年龄结构偏于老龄化,不尽合理;师缘结构属于“近亲繁殖”,几乎都是毕业于本省内的几所师范学校,很难形成互补学习的优势;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足,难以形成教学梯队。可见,对农村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是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2.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构成的调查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一个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素质。在回答“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题时,92%的教师选择了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缺一不可。

3.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现状的调查

a.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调查。100%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82%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学爱好者,教师的文学偏好会影响学生,可见,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而且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越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越大。在回答“您认为自身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够用吗”题时,68%的教师选择了“一般,勉强够用,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这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充电储备知识。

b.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吗”题时,有95%的教师选择了“要系统学习”,有5%选择了“知道一点就行”。在回答“您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够用吗”题时,70%的教师选择了“不够用,需要学习”。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使教育教学工作少走弯路,更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

c.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通识性知识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掌握丰富的生活常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是教好语文课必须的吗”题时,92%的教师选择了“是”。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学科,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广泛通识性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内容实质,把知识准确灵活地传授给学生。

4.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现状的调查

a.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重要吗”题时,有93%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在回答“听说读写能力是成为合格语文教师的关键吗”题时,88%的教师选择了“是”。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反映着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只有掌握听说读写与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

b.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的调查。97%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75%的教师认为能力欠缺,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多接受学生建议,更好地设计教学。可见,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只有成功地将教法转化为学法,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c.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心理健康教育吗?自身能力如何”题时,96%的教师选择了“要经常交流,但工作中却做得很不到位。”可见,教师虽然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由于过分注重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d.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具备班主任工作能力吗”题时,85%的教师选择“有必要,有利于提高自己语文教学效果。”可见,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只有深入班级,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语文教学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e.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调查。教育研究活动是教师结合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活动,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回答“现阶段您的教育研究能力如何”题时,94%的教师选择“欠缺,有待提高”。可见,教师的工作重心都在日常教学上,没有时间进行语文学科的教育研究。

f.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的调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是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时展的必然要求。95%的教师表示,农村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基本上是“粉笔+黑板模式”;在回答“您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如何”题时,88%的教师选择“不太会,但愿意去学。”可见,要系统地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g.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自我完善与学习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题时,86%的教师选择了“自学”,14%的教师选择了“培训和进修”。可见,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学和自主发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5.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现状的调查

良好的职业情感素养是从事语文教育的重要素质,那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包含哪些呢?95%的教师回答得既全面又准确,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有爱心、进取心,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大吗”题时,100%的教师选择“影响很大”。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满怀感情地授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吗”题时,86%的教师选择了“当然会”。在回答“您认为您现在的语文教学够积极认真吗?”题时,90%的教师选择了“不够,有些倦怠”。可见,农村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已经使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可行性措施

1.从农村实际出发,重视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语文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配置和效益。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兴建图书馆,配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满足语文教学的日常需求;另一方面,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培训或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有计划地选拔和培训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形成入门、合格、骨干、带头人等梯次教师队伍结构。

2.全方位地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不是空谈家,不是不学无术的庸才,而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专门家。”[1]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丰富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接受。

农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授给他们,从而保障教学的成功。如果教师不懂教育学与心理学,就如同一个心脏病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很难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育还处于教育启蒙阶段,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通识性文化素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在教坛上总是更容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教师特长和才华的每一次展现,都会引来学生多少钦佩的目光。”[2]可见,一个通晓古今的老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多么重要。

3.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教育研究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自我完善学习的能力。

现阶段的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新能力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而这正是教学研究能力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理应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教育科学的高度,认真加以研究,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师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两全其美。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3]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努力提升自我完善学习的能力。

4.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

高超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学科艺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的特性,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做到讲、练、听、实践的有机结合。

5.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破除职业倦怠情结,提升自身的职业情感素养,热爱所从事的文学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4]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所从事的是一份充满爱的神圣事业,是一个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不要因为身在农村而怨天尤人,而要心怀大爱,去真心地爱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力求让我们的汉语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情感素养呢?一方面,学校要定期举办师德教育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典型特例来感召每一位教师,坚定他们作为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号召学生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老师对他们的爱,让教师在心灵上得到爱的安慰,增强作为教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论人民教师的成长[M].北京:商务出版社,1955.

[2]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3]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抓住学习兴趣。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创造一个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这样,学生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提高智力能力。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很难设想,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实践证明: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是他们的智力很差,恰恰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针对这一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建立师生感情,培养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不仅要靠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学工作的精神感染,在很大程度上还靠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和友谊。一些学生喜欢的学科,往往与喜欢和尊敬该科的教师有紧密联系。正如,魏巍的纪实散文《我的老师》。文章用儿童的语言、心理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展示了老师卓绝的工作艺术和美好的心灵。热爱教育对象是为师的首要条件,第一件小事“假愠”,就把蔡老师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从动作及表情察觉老师“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忙用“石板一迎”,结果是“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这种亲娘打子式的教育既表明了老师温柔、慈爱的性格,也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批评艺术――不是触及皮肤,而是令人心灵感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感受,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在课下也要多找他们谈心,并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这样他们会在各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进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确实,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

2利用知识魅力,巩固学习兴趣

单靠师生感情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只有当学生由对事物外部特征的关注发展到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的探究感兴趣时,兴趣的稳定性才能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善于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不断加以强化和巩固。例如《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在讲之前,先让同学生们看了电影《地道战》。看电影时学生们完全被银幕上的故事吸引住了,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课上应了解的知识,解决了自己的疑难。小学生的特点是不喜欢单调的教学方法,好奇心强,总是喜欢新鲜的东西,求“新”心切,奇异的刺激对于他们总是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奇异的刺激物作用于他们的感官,他们自己就主动地要去探求。因此,笔者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多次出示幻灯,就很容易把一个饱尝饥饿、疲劳、寒冷和痛苦煎熬,在大年夜卖火柴并惨死在街头的可怜小女孩的形象,一幕幕展现在学生眼前。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对课文的内容和由此而提示出来的主题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精心设计练习,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习兴趣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裂变,自觉地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加强使命教育,升华学习兴趣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使命教育。通过语文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做好各项工作、为“四化”建设做贡献所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交际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技术。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要交流思想、表情达意都离不开语文。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进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诚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能引起学习的直接兴趣,有些内容是比较枯燥难学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即增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性、责任性和使命感的教育,使学习兴趣具有自觉性和方向性,从而转变为稳定内部机制,把学习兴趣升华到最高水平。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了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针对外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外语专业 人文素质 培养方案

一.外语专业的人文素质

1.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到底是什么?人文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B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人文素质就是人对于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品质,以及随之产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的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它所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注重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具体来讲,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由此看来,人文素质对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储备充足的人文知识,充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的精髓,发扬人文精神,随时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外语专业人文素质的界定。

外语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对外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包含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还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双管齐下,才能造就优秀的外语人才。但是,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民族精神。所以,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另外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之本,不能忽视学生对本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西方文化和语言环境的熏陶之下,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讲,人文素质培养尤为重要。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是对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人文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也就是提高其人文精神的涵养水平。由此可见,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在学习外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国内外人文常识,从而掌握人文思想的精髓,在理想、信念、意志、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上有所追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1.人文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大学生对人文知识不了解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语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不仅表现在学生不熟悉中国传统经典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常识,而且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外国文学、历史文化、经典著作等知之甚少,甚至某些专业学生连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不可谓是外语专业教育的“缺憾”。

2.课程设置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某些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于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对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表现为涉及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文素质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小,或此类课程的课时较其他课程偏少。大大影响学生对这类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英语专业为例,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会倾重于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等专注于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如英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则涉及不多。造成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误差,更专注于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削弱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研究,导致学生人文基础薄弱,批判性能力和思辨能力较弱,对西方和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十分肤浅。

3.人文精神的“弱化”导致价值判断的“畸形”。

社会不良风气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社会中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倾向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实用主义学习观”在校园中备受吹捧。在外语学习中,某些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通过相应的语言等级考试,多数时间用来做习题或进行技能训练,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则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人文知识匮乏,阻碍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此外,人文思想的衰落导致人文精神的“衰退”。由于缺乏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理论、方法的系统训练,造成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性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以人为本”人文精神逐渐衰退。

三、外语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对策

1.完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首先应该完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设立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丰富人文主义知识、展现人文精神的科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优化人文素质的舞台。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将外语专业的特点和其人文学科属性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在巩固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加强人文思维和方法训练,逐步养精神。重视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更新,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要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鼓励和引导外语专业学生侧重于学习中外历史文化知识,领悟其人文主义观念,提高人文主义素养。努力让学生成为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而且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还要增加人文类课程,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人文类课程的增加可以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经典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化常识,促进学生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国外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构建以增强人文思想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决定了在外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和掌握,否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K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任何语言教学都离不开文化信息的大量输入。例如,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汉语中大量俗语、歇后语和习惯用语和我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名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语学习亦是如此。对中国学生来讲,另一种语言的文化意识不可能自然习得,需要靠教师通过各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教授。教师是学生与人文主义知识的纽带,所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能力提高,又要加强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应努力探索、不断挖掘所授知识点的文化渊源,并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极大活跃了外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氛围,学生在文化内涵中发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进而转化成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外语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心理倾向,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动力。

除此之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等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文主义素养的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的输入,提高外语教学整体质量。背景材料应包括相关课文的人物简介、地方文化、社会生活及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在日常精读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方法,将对背景知识的查阅留给学生课下进行。学生可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将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然对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带到课堂上和别的同学探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更有价值的背景材料,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导入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师资队伍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师在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完善人格和提升道德品质的指路明灯。所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然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以自身的高尚形象、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刻的人文情怀、批判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外语专业教师在及时掌握和了解语言发展变化规律,夯实语言技巧的基础上,开阔知识视野,及时补充人文知识,培育国际眼光,用科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学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导的学习观”的形成有社会不利因素的误导,主要原因还是全社会没有完全形成弘扬和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良好气氛,没有形素养培养的精神家园。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因此,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的正确树立可以在高校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得以实现,这种引导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最终有助于学生实现人文知识与道德传统的内化、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人文教育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外国人文知识,了解其历史文化常识,培养正确的辨析能力和人文精神,更要运用中国深厚人文精神和底蕴润色自己,实现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融合,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以此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以后提供更好的语言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菊.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

[2]叶杰林.如何通过文学选修课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

[3]刘加媚.论英美文学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4).

[4]陈君静.历史的知识功能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0(6).

第8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学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人文素质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它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初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特色。一些学校因而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首要位置,而对人文素质教育往往不够重视。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一个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身心、智力、情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社会是难以立足的,更何谈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因而五年制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负载了最宽泛的教育性内容。无论是对身心的全面性,还是对分析为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全面性,或者对人格基础素质的全面性而言,语文内容都有涵盖。语文教学负载着求真、向善、立美,具有完美人格生成的意义。有人认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是从属性的,只强调其工具性,不强调其人文性,这是有失偏颇的。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所谓“人文”,原是出自《周易》“贲”卦的卦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本意主要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教化天下苍生。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和发展为受教育者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结合人文主义内涵,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即外在的人格形象和内在的文化修养。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

对职业学生而言,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力争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三个方面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即在人文知识上有较多的积累,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较强,具有较为稳定的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实现外在所具备的健全的人格与内在所涵养的丰富的人文的完美统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过这样经典的论述:“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他点出了教育的目的和特征即通过教育启迪人的心智,关注人的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锻塑。美国学者在1961年得出结论:“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的专业领域之内。他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作为主题,要求培养青年一代面对挑战并具有责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建设即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修养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文知识严重缺失,对文学、艺术、文史知之甚少。

五年制高职生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从年龄上看,高职生一般处于15岁到18岁;从生理上看,高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成熟阶段,他们的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迅速发育成熟,有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总体来说刚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较为勤奋刻苦,学习成绩较好;从心理上看,学生已脱离少年阶段,从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心理渐趋成熟。这一时期也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思维方面已开始运用“经验”对人生进行思考。但往往是靠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能够使他们在分析是非曲直等问题时做到全面和深刻,而常常出现思想偏激和情绪不稳定。

这主要归结于,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性教育的弊端,忽视或者对人文知识的修养不过多投入精力,同时相对于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薄弱,自我要求不严,学习动力不足,功利性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以致人文素养整体状况不良。而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学会做人”诸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的素养养成,却是一个慢工夫,需要长期的、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是惠及一个人一生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令人担忧也就不难理解。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适应职业学生的学习要求

开展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本体特征,更是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对新一代应有素养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展现客体情境、解决存在问题、体悟客体语言艺术、实践客体运行思路,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多要回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而现代企业要求技术工人能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革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因而更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吻合职业学生的心智特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在1998年所作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这说明,综合实践活动更适合具有应用倾向的学生,而中职学生大多具有应用性学习的特点,更适于通过开展各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学习目标。

(三)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和实用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语文课堂常常以教材为中心,注重传统知识的灌输,过于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学效果不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能反映社会生活对职业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重复低效”的被动局面,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写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笔者结合已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鲜活案例,以《计划》为例,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职业教育语文课堂中,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能改变五年制语文教学现状的途径,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活动目的

关于计划的学习,笔者结合江苏如火如荼开展的公民教育,将标题拟为“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使学生学习不囿于书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肩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

任务: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

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计划的写作;(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3)掌握计划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二)分组学习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主要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并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开展调查“外地老人能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做准备。因此,进行活动之前的计划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向学生展示例文,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从中了解计划所包含的内容及实施的步骤和措施。通过这些国内外的成功人士的人生规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每个班的人数的多少,适当分为4-6组。学生分组在项目学习中显得很重要,因为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拼,能够激发学生竞争和合作的意识。

(三)调查研究

应用文与社会广泛联系,在开展公民教育活动之前,我让学生做出初步的调查研究,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深入社会,最后制订了“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进工厂、社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四)制订活动计划

各个小组的项目方案确定后,各个组的成员根据确立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并着手撰写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学习计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计划的目的”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进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又如“计划的步骤”主要确定此次活动开展的地点、活动的时间。在撰写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任务演练

通过前面四步充分的工作,学生的活动计划已经基本制订好,为接下来的师生互评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小组间分享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六)师生共同评价

在这一步骤,通过以组内自评、组与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计划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状,呼唤高职语文教育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让学生在语文学科里获得深厚的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面对学生“人文贫血”现象的日益凸显,语文学科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虹,胡弼成.教人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核[J].云南高教研究,1998,2:68.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3.

[3]夏红梅.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5,4:32.

[4]陈蓓蓓.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入中职语文课堂[J].读与写杂志.2012,9:166.

第9篇

【关键词】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

我认为,要科学地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形成,必须革除上述弊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前提是增强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决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指南,对施教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发挥教学目标的真正作用,同时又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了解课标和教材要求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水平,然后确定全面、合理、明确、具体而又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还要让学生知道,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依据,才能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的教学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教学时,把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出示给学生,既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内化学习动机,又有利于学生自我矫正,还有利于教师在了解各类学生掌握目标的认识前提下,调节课堂教学深浅度,实施目标有效控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明确后,教师再认真去研究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明白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制定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乃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形成的前提。

2. 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唯书”、“唯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遇到实际问题不能独立思考,束手无策,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要有所发现,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不合常理”的思维要加以指导和鼓励。就拿课堂阅读教学来说,不仅要让学生看到“雪”联想到“冬天”,还要联想到“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比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说到愚公精神,我们常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像愚公那样子子孙孙搬山不止,这样算不算智呢?就此,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果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吗?不妨启发学生联想到,与其搬山,何不搬屋呢?又拿作文教学来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设法引导他们在立意选材到语言表棕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展发散求异思维。如:说到“诚信”这一话题,学生往往都从“诚信不可丢或做人要诚信”这个角度来立意;说到“贫穷”这一话题,学生往往从“战胜贫穷或远离贫穷”这个角度来立意,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掉过头来谈:“不诚不信不为过”,“贫穷也是一笔财富”这样立意更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要有理有据,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

3.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创设素质教育氛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要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善于思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使学生瞄准未知点,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展开积极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方向确定后,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他们就能抓住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的“催化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想问题,探索未知。启发学生动脑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目的,创设素质教育氛围。

4. 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来进行的。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享的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要有目的针对性地采用商量口吻与学生交流。教师只有把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才能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其次,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情绪。再者,要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氛围,教师还需一些鼓励语言,如有“你说得真好,连老师都没想到”“你的理解有不同之处,让人耳目一新”、“没关系,你动了脑筋,相信你下次说得更好”等。

构建合作探究学习行为评价机制。构建合作探究行为评价机制,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性,指示方向,且可以控制、反馈和调节教学活动和鉴定教学效果,使师生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课程标准设计激励性评价机制,要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对探究学习中有不同见解,有创见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调动评价中的积极因素,激励自觉有意识有目的参与教学活动。

加强语文学法指导。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不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摸到门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加强语文学法指导,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选好例子,搞好演示;其次是抓好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去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质;现状分析;培养策略

一、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素质指的是人文精神方面的综合修养和素质,也称为人文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的职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怎样充分利用高中历史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既是一个老话题,却又充满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人文素质相结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教学过分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和优秀率,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高中历史教学脱离现实,学生不能通过学习历史而认识现实;最后,历史人文素质的教学方式单一化,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1.强化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涌现了很多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很容易出现浮躁的情绪和心理失衡,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文化正以无坚不摧的架势迅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大部分高中生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却不愿意吃我国传统的美食――粽子,每当圣诞节和情人节到了,他们都要去过节,长此以往,他们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的越来越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讲授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孔子的事迹,向学生传授“仁爱”的思想,通过讲述范仲淹,向学生传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世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把历史作为高中必修科目,开设相关人文类选修课

在笔者看来,高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该开设历史这门课,把它作为必修课,强制学生重视历史的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遗产的了解和继承。与此同时,高中还可以开设一些人文类选修课程,把他们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文类课程,规定学生修够一定的人文类选修课学分,从而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3.加强高中教师师德教育

所谓教师的师德,有很多衡量的标准,但是,教师的善良和公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教师的善良指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其学生关怀,教师在致力于解决学生知识上的疑惑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生活上的难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只有当学生信赖老师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且积极地掌握它。所谓的公正,指的是教师公正、公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特殊优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爱或溺爱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忽略班里的后进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公正的待遇。

总的来说,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发挥历史课堂的教育职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高中历史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8-100.

[2]朱恒夫.教学是一门艺术[M].同济高中出版社,2006:45-46.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6-02

引言: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文课程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吸收人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涵养和品德。

1.高职语文目前的定位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并没有对大学语文进行统一的课程制定,但是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表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语文对人的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征,适应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这说明我国大学语文着重于对人文素质的教育,以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提高。

尽管我国的本科语文和高职语文都属于公共基础课领域,但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仍旧存在着知识水平和素质上的差距,所以对高职语文的定位与本科语文的定位有所不同。高职语文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首要任务的时候,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还要注重对语文的学习,培养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要注重语文教育带来的重要性。在教学方面,除了要发挥出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语文在未来工作中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特点更好的去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并且,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健康积极的品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目前高职语文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不足

高职语文教育是学生在未来生活、工作以及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学好语文是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是过分偏重对专业技能的教育,忽略了最基础的语文教育,并且在语文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实用性不强、写作能力差等问题。许多问题综合在一起,导致高职学生在语文表达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直接暴露出来。当前高职语文教育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学校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现如今,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过分注重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提高。在高职学生进行选修课课程的选择时,一般都会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而不会选择人文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久而久之,会使得许多学生失去了陶冶心灵的机会,最后导致思想境界不高、审美能力不强、缺少理想和信念,没有优秀的文化素质,在未来的工作和竞争中缺乏自信和创新精神。这种人文教育的不足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2.2 在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欠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将会导致学生因平时的知识需求不够,写作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学生读书少,使其文学素养能力不高,素质水平普遍低下,急需基础的教育来引导和提高。而且在学生毕业之后,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也不理想,心理承受能力低,导致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3.高职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

3.1 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学。语文虽然只是一门普通的基础课程,但语文具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人文教育能力,语文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通过语文的教育,激发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道德;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汲取经验和智慧,得到充足的精神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2 充分表现语文对人文教育的精神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人文教育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优秀文化中的力量,引导学生坚持理论要联系实际,并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的学习并创新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3 将文学作品作为根本,加强对学生精神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将文学作品作为基础点,引导学生理解人文基础理论知识,并对人文精神有一个大体了解和掌握,并通过古今中外的文学杰作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结合所学习的课堂内容和杰作,去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人文教育的分支课程,逐渐填补在人文方面知识上的不足。

结束语:高职语文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担,降低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饶和平,徐旭红,吴忠勤,徐春岳,范晓江,姚瑶,汪苏亚,周贞.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 护理研究,2011,30:2743-2744.

[2] 王科豪. 以文学名著为载体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平台建设研究――以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82-85.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秘专业;人文素养;重要作用;良好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青睐人文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秘书人才。人文素质是指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特质,是人们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道德、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积淀和内化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与行为表现。而具体到文秘专业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协调个体与社会、明晰思想以及醇化素养能力等方面实现它基础培养的功能。而传统文化课程在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内容将在剖析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传统文化对提高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1.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文秘专业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统文化中所涵盖的人文精髓如立志、修身、勉学、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章句,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能够有效加强文秘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现代企业秘书应具备忠诚、机敏、稳重、随和等心理品质,而中国文化则崇尚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人文精神,显然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正契合了现代企业对优秀秘书的素质要求。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借古鉴今,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等。

2.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秘专业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孔子、孟子、老子等众多著名文化伟人,到《周易》、《论语》、《道德经》等一部部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文学名著,都使得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并对他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任务和挑战。

二、传统文化视野下培养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充分发掘理论文化中的人文因素。当前我国部分职业学校偏向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殊不知离开了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就有可能缺乏勇气、信心、诚信,在社会竞争中必然会遭到淘汰。因此,在文秘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汲取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注重对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商务秘书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提出工作任务:“上司要求你到机场完成接待任务,但因为你的工作疏忽遭到了客户的埋怨,第二天上司一上班就严厉批评你,这情况你如何处理?”在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的进程中,教师要予以专业的指导,首先教授学生以规范的商务接站、接待程序,使学生掌握秘书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再提出新的课题:“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如何{整工作中的心态?”,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适时将古往今来涉及到人际交往的典型事例教授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与领悟,培养学生良好的秘书职业素养。

2.改革与完善课程设置,重视文学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欣赏》、《现代汉语》、《书法》等文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帮助文秘专业学生积累文学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修养,培养出温文尔雅、恬淡从容的职业气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开辟专供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将历史典故、传统风俗、名人轶事等上传于网络平台上,以供学生查阅与赏析。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方法组织教学:预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加工,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探讨他们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和现象,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从而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语言的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正是文秘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3.将人文素质教育嵌入到文秘专业的教育实践中去。文秘专业与工科类专业相比 , 前者的服务对象多是人,后者的主要工作对象多为物。因此,文秘专业除了扎实的秘书职业技能训练外,更需要针对该专业的工作特性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文秘专业教师除了在日常授课中注重提高与夯实学生的的人文知识素养,还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嵌入到文秘专业的实训实践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教学,例如组织学生游览人文景观、开展文学点评、观赏传统艺术表演、举办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组织兴趣小组等形式,让学生在现场观摩与亲身学习中总结与感悟到更多的人文精髓,体会到“幽默而不滑稽,谦虚而不自卑,热情而不轻浮,庄重而不冷漠”的秘书职业个性,从而使得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强而有力的铺垫。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优秀人才的竞争。传统文化的涵养熏陶对于有志于献身文秘事业的学生有着特殊的价值,对文秘工作自身的建设也有积极意义。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途径和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培养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孔伟琼.《浅谈文秘专业学生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知识经济.2011(05).

第13篇

摘    要: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医学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近代医学认识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医学本质的文化特征被揭示出来。在现代人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生物科学和技术,而且是现代社会的文化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类的生死、疾病和健康,甚至是生存和发展。因此,医学的定位应该能够反映现代医学的全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社会因素在空间上的参与作用,体现医学与社会的融合点。这种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为现代医学寻找价值,而且在于避免在科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代迷失现代医学的方向。“人性”是医学的内在含义,或者说是医学的内在因素,是医学的必要医学条件。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 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德培养

人文医德素养培养概述古代哲学中有医学,医学中有哲学,而哲学是医学,医学是哲学,这就实现了医学与人文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文与医学的统一是一种低层次的、原始的或原始的统一,虽然那个时代也产生了许多医德名人和名言,甚至许多著名的医德名言警句或医德思想,如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词和中国古代医德经,如大医的诚信,仍然具有影响和道德价值,但这种原始医学与人文的统一,无论如何都是与时俱进的,只是当时医学的具体反映,由此形成的医患关系,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与之统一的医德知识和思想,都只有历史意义和特定的时代价值。当医学以及其他学科,如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脱离自然哲学时,它开始沿着自己的路径进化,并开始沿着一条远离人文学科的路径前进[1]。事实上,无论离人文学科有多远,人文学科始终是医学的核心,这也是医学领域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与人文的分离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它是医学学科乃至整个社会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理解和把握医学人文特征的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而不是人文学科与医学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所谓医学人文学科领域。

医学生医德素养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当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医疗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私人资本进入医疗事业,现代医学面临着伦理道德的挑战。临床研究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即研究中的医生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这种冲突表现在医务人员之间,也表现在作为研究对象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医学研究的产业化扩大和加强了研究人员的私人利益。医学研究的产业化导致研究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忽视了改善人类健康的研究旨趣。不道德行为,例如科学研究中的欺骗行为,也在增加[2]。医院文化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了解行为规范、价值观和各方面的制度。医院文化是医院意识的综合体现,是医院的灵魂,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医院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此,医务人员的热情、文化活动的传承也会在医务人员的荣誉和骄傲中发挥作用。优秀的文化背景也加强了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医学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医学人才,更需要具有深厚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临床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与培养是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社会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建立医院文化,不仅能促进医院回归公益,为患者提供负担得起的优质基本医疗服务,而且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规范其行为,增强归属感,充分发挥其凝聚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医学生和临床教师的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以及对人文素质和医院文化建设现状的评价,探讨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生医学生医德素养培养措施探究高职的医学生作为一个职业定位很强的大学生群体,将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的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在纲要的指引下,我们无论是在校的理论学习还是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都把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必修内容融入授课、见习、实习中,这将对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医德素养和在执行医疗任务过程中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临床见习、实习和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实践育人,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医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来说,在进行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在医学日常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临床技能教育与医学生的医德素养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遵守各项临床规范,践行医务工作的职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维护医学伦理。在技能训练、考核、竞赛等教学环节,要把医德素养融入教学内容、考核题目,培养、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运用临床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考查学生的沟通、协调和人文关怀的能力;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医院概况、医院文化、医患沟通技能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了解预防医疗纠纷等培训内容的第一堂课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包括“融入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意识”“加强医德素养与医患沟通、培养医者仁心的大医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岗位上”等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对岗位需求会有初步的认识[3]。(2)优化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的育人功能:实践育人是落实育人成效的试金石,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服务意识,我院医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到乡镇、社区卫生院开展社会实践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等现状,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服务型人才。暑期在指导教师、附属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医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开展免费诊疗查体、乡村医生、护士培训、普及健康知识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医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贫困地区基层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培养学生扎根川陕革命老区,服务基层的职业担当。近几年,医学生在实习阶段有专门的实习宣传、患者护理志愿者活动、先进医学专家讲课、换位思考、阅读讨论、患者协会、人才展示等形式,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支持;通过学习贯彻医疗法律法规、医院人文关怀要求等制度,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舒适的医疗环境,营造鲜明的形象和人性化护理口号[4]。很多医院的文化实践让医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只是医生,而是从多角度去感受患者的需要,理解医学人文的真正内涵。近年来医院进行文化的收集提高和锻炼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精神支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文教育和培养是医学生必备的内容,进入医学界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以医学人文为基础、与医学实践相联系的临床医学生;这个医院文化的人文精神应融入医学教育中,关爱人性,健全人格,做一个好医生;我们是医学实践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者,我们是既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又要培养人文精神,开展人文医疗实践。学着与人相处、交流,和其他同事协作开展医疗工作。要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3)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反复的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所以针对医学生的特点,抓住思想脉搏,创新定位模式,灵活运用新媒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所以展开例如社会实践、加强医学人文课程学习、人文沙龙患者访谈、个人管理技能与团队合作、人文知识传授等人文实践活动,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医学人文精神在诊疗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医学生自觉教育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意识,提升高职医学生医德素养[5]。综上所述,在当今,医德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医德也是一种医疗技术;是创新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的现实需要。医德素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的发展要求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现代医学必须人文精神才能加强以人为本意识,营造医学人文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把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德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医教协同培养贯穿医学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医德素养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尤其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调整和优化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基层卫生人才。参考文献[1]张梦.“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引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20.[2]雷先辉.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3]姜翙.医院文化引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分析[J].数码设计:下,2019(7):266.[4]杨敏.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效路径研究--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智库时代,2019,171(3):155-157.[5]巨鲜婷.浅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6):74-75.

第14篇

关键词: 经典诵读 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

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成员面临文化、信仰、信念等重新思考,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逐渐失落、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等问题,亟须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改革和组织建设,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高地的高校和将要承担国家重任的大学生,要在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高职院校来说,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是新时代我们要面临的一项新课题,通过对经典诵读的深入探究将有助于充实这一课题,而经典诵读尚未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的客观形势也加大了此课题的研究价值。

1.经典诵读与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1.1经典诵读的内涵和意义。

经典诵读是对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及讲解。从2007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举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活动,实现了经典诵读进校园、进部队、进社区、进基层的目标,让更多的人亲身参与了诵读经典、书写经典、讲解经典活动。2010年以来,“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已成为一个传统品牌项目,在传承中华经典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在引领民众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成效显著。

1.2经典诵读在高职院校的开展现状。

自2009年5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联合启动“中华诵”进高校校园工作后,通过高校的申报,国家语委研究确定了11所直属高校为首批经典诵读试点单位,全国总计69所省属高校参加学校试点工作,其中高职院校数量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就浙江省而言,仅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一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经典诵读试点学校。由此可见,经典诵读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尚未广泛开展,有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开展的前景。

1.3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1.3.1人文素养的含义。

所谓“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1]

1.3.2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见,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学生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还需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然长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部分高职院校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更为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部分大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2]

就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而言,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3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欠缺,学生因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认知而变得浅薄,其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已对当代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不提高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支庞大的队伍进入社会后将会制约各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2.经典诵读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必要性

2.1国家政策的要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弘扬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担当社会栋梁的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学习及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淀文化功底,培养及提高人文素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2高职院校经典诵读开展现状的现实要求。

经典诵读营造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结合其在高职院校中尚未广泛开展的客观形势,全面开展经典诵读将是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次有利尝试。就我院而言,自被确定为经典诵读试点学校以来,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高职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如我院吴倩芸同学参加2010年全国“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喜获全国一等奖,我院林孝待同学在2012年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3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的要求。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需要通过经典诵读等活动来弥补。如我院是浙江省内一所通信类的高职院校,与许多理工科类高职院校一样,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而我院毕业生遍布全省乃至全国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多数将成为这一行业文明窗口的代言人,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做支撑,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民和社会。通过诵读经典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经典诵读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有独特的必要性。

3.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15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师 人文素质 培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热点论题,但要培养出大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大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没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大学教师不可能培养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脱节,那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的意识,缺乏中西文化素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从自身和专业两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在品德和能力方面树立好的榜样,更好地折射出人格魅力。

一、大学教师要树立人文观念的态度,做到以人为本

美国哲学家、演说家罗曼・皮尔论述人们在工作(职场)上所需要树立的9种态度,它们包括学习态度、求变态度、积极态度、自信态度、行动态度、进取态度、胜出态度、乐观态度、创富态度。它们大多数都属于我们提倡的人文态度,是我们教师应该修炼的。爱心是人文态度的基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们的关注,所以,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爱业,以积极的人文态度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在教学工作中时刻用人文的观念武装自己,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高尚观念。教育教学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使学生整体上得到自由自觉的发展;其次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使每个学生个体都得到自由发展。

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一个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师所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一名语言教师具备的文化素质,更应具备适应外语教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专门素质。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而且包含了词汇教学、语音教学及英美国家和社会文化教学的许多方面。从这一点来说,英语教师也是异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的传播者,所以自身对异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的培养与提高是外语教师不可缺少的环节。英语教师只能教语音、词汇和语法,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关于本族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常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立场,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解答能力。英语教师作为外国文化传授者,其人文素质越高,英语教学的长远效果才有可能越好。具有良好情商的语言教师更易培养出拥有较好人文素质和语言文化悟性的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如能以自己热情开朗的心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学生、感染学生,那教与学的关系就会变得更融洽、更和谐,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反之,如果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为师素质。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民族意识,要勤于钻研、不断创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以探索和开拓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语言是人文活动(Bolinger.Language is human.1962:177)。语言教学是一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天地。学习外语的过程则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的过程。在今天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大部分学生整天都在记单词、看语法,应付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在进行题海大战,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他们创造力,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严重地隔离开来。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人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风格――以坦诚、耐心、平等的态度组织教学,有效地实现人文教育。教师应将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发掘出来,并有意识地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知识与学做人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探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比如在学习“Somebody Cared”(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逐一列出文章中的主人公教师对其学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无私帮助,以及学生成长之后如何回报良师和社会的例子。然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师总结出课文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那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之不至于掉落生活的夹缝中。学生要有感恩之心,以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社会和所有关心他们的人。通过这样有效的学习,不仅融合了师生感情,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人精神的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比如外国电影欣赏、文化背景讨论等。通过欣赏国外优秀的影片,学生可以了解东西方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体会到人文精神的博大,对人文精神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影片的观后感,体验一下对电影看法。有时,教师会惊奇地发现,学生对影片人物的精辟理解分析,往往比教师还要透彻。

每个人的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教师也不例外。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的结果。当然人文素养还包含着人的直接经验体会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教育。大学也就是半个社会,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要以优秀的人文文化素养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增强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这是极其重要的。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我们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使命,那就是利用好教材,要有创新意识,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需求,让学生感触到由外语教师带来的独特的语言文化关怀,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种融语言、文化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语言教学才是我们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M].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