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经济状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生在妊娠20周后,其主要表现有高血压、蛋白尿,有的可伴有水肿,严重时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抽搐昏迷等,严重威胁母婴健康,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影响围生儿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据文献报道,我国发病率为9.4%[1],国外为7%~12%。我院地处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收入低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0.8%。笔者通过对低社会经济状况与本病发病风险增加密切有关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进行更好地临床监测和早期干预与预防。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孕妇分娩总人数4800例,其中确诊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520例,发病率为10.8%,发病年龄18~39周岁,发病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5+2周,本市居民230例,周边县农民290例。
方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以《妇产科学》[1]为准,520例患者中妊娠期高血压240例,子痫前期轻度组206例,子痫前期重度52例,子痫22例,分析孕产妇文化程度、产前检查情况(系统检查是指从早孕至妊足月共检查8次以上,未做产查或系统检查是指有过1次以上但不足8次的产前检查,未做化验及血压监测的)、营养状况(孕期是否补充微量元素)、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等。
结 果
不同文化程度、产前检查情况、营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与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病率的关系:文化程度低、无或未行系统检查、营养缺乏、家庭经济收入低者其子痫前期重度及子痫发病率明显高于文化程度高、行系统产前检查、营养良好、家庭经济收入较好者,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结果见表1。
并发症情况:本组24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孕产妇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组发生产后出血、急性肾衰,心肌病,胎盘早剥等并发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结果见表2。
讨 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是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基本措施:我院属基层医院,收治患者大多为农村患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围产期保健较差,且孕期未进行产前检查,入院时病情已较重,常伴有并发症,故发病率高。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尤其对农村偏远地区孕产妇应定期产前检查,监测血压,化验尿常规,及时筛查出具有中危或高危因素的孕妇,使孕妇掌握孕期卫生的基础知识,自觉进行产前检查。
临夏州是我省处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区,家庭经济收入低,导致孕妇营养状况较差,在妊娠期间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营养缺乏病的发生,引起以白蛋白减少为主的低蛋白血症、钙、镁、锌、硒等缺乏。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较轻者仅出现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常伴有多器官系统不同程度功能紊乱。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细胞内钙离子升高,血清钙下降,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血压上升。硒可防止机体受脂质过氧化物的损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细胞的完整性,避免血管损伤。
综上所述,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病我们应学会早发现、早治疗。①预防:加强妊娠期营养,多食蔬菜、水果、瓜豆类、肉类、动物肝脏及肾脏等食物,对高危因素的孕妇从孕20周起每日补钙2g,维生素E 400mg和维生素C 100mg。②轻度:主要是休息,左侧卧位。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每周做产前检查1~2次。水肿明显时可用双氢克尿塞等利尿药。③中、重度:住院治疗。治疗原则是解痉、镇静、降压、合理扩容和必要的利尿治疗;密切监测母婴状态,适时终止妊娠等。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8.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经济收入;城市融入
一、农民工的基本概况
(一)农民工的数量及地域分布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2012年初沈阳市共有约135万外来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0.51%。外地来沈阳打工的农民工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沈阳市农民工分布比较集中在和平区的长白、砂山等地区。沈阳市辖区内大约有85.9万农民工,占全部外来人口的94.7%。和平、沈河、皇姑和于洪区四个区的农民工都达到了10万人以上,其中沈河区的农民工达11.0万人,是全市外来农民工最多的一个区。
(二)农民工的来源地
在沈阳市工作的农民工有75万人来自于辽宁省内其他县市(占56%),有32万人来自邻近的黑龙江省(占12%)、吉林省(占8%)和(占4%)。山东(3%)、安徽(3%)、河南(2%)和河北(2%)等省份在沈阳市农民工人数均在2万人以上。四川(1%)、江苏(1%)、浙江(1%)和湖北(1%)在沈阳市的农民工均在1万人以上,来自其他省份的农民工占6%。
(三)农民工的行业分布
沈阳市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22.6%)、批发和零售业(占27.7%)、建筑业(占13.2%)、住宿和餐饮业(占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4.5%)。此外,农林牧渔业占6.5%,房地产业占2.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2%,采矿业占0.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5.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0.8%,其它行业占6.4%。
(四)农民工的年龄及学历结构
沈阳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在14岁及以下人口10.6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7%,15~45岁年龄段人口104.0万人,占77.1%,46~59岁年龄段人口15.0万人,占11.2%,60岁及以上人口5.4万人,占4.0%。沈阳市的农民工初中以下学历的人约20万人,占14.8%,初中学历的约60万人,占44.5%,高中学历的有18万人,占13.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37万人,占27.4%。
二、农民工的经济状况
(一)工作时间
沈阳市的农民工大部分都有固定的工作。常年有固定工作的占46.05%,工作不固定但可持续的占25.26%,工作时有时无的占14.87%,有工作就做没工作就在家闲居的占13.82%。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休息日,如餐饮、建筑业实行的是以天为单位计算工资,缺勤一天扣一天工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都多于8个小时,每天工作少于8个小时的人仅占少数,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农民工占34%,10~12小时的农民工占28%,12~14小时的占24%,甚至还有些行业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
(二)劳动合同签订
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远远没有达到政府规定的比率。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包工头方式这种非正规的用工方式,使得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于其他多数行业。在沈阳市的农民工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有口头约定的占18%,签了书面合同的占66%,签了书面合同而且有附加条款的占12%,既没签书面合同也无口头约定的占4%。
(三)收入水平
沈阳市农民工从事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收入较低的行业是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制造业,月均收入分别为1583元、1558元和1534元。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人均月均收入分别为2124元和2002元。例如,从2005年至2012年,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上涨六倍到十几倍,平均上涨了十倍。沈阳市餐饮业人员工薪水平排后,在44个行业中排在第34位。餐饮业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餐饮行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城里年轻人不愿意在餐饮行业就业。
个案一:放线员小赵来自辽宁省铁岭市熊官屯乡,初中未毕业。2006年到沈阳建筑工地做放线员学徒,月工资600元。2012年小赵的月工资达到1万元。去掉冬闲5个月,工作7个月小赵能赚到7万多元。
个案二:力工老赵是辽宁省阜新市大巴镇的农民。在2004年力工的日工资30元(同期木工日工资60元,瓦工和架子工日工资50元),而在2012年力工的日工资120元(同期瓦工和木工都以计件算工钱,日工资500元,架子工日工资150元)。
三、农民工的社会状况
(一)农民工的住房情况
在沈阳市大部分农民工都是租房。大约65%的家庭自己租房居住,大约20%的家庭是与他人合租住房。大有约10%的农民工居住在由工作单位提供的简易住房、仓库、锅炉房、收发室等。已购房农民工约占5%,多为年轻人,购买的多是3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大部分农民工的租房面积在24平方米以下。平房每个月租金在150~200元左右,楼房每个月租金在400~500元(一般是两家合租)。多数农民工家庭租住的是郊区等待动迁的平房,房屋狭窄潮湿,周边环境较差。例如,一位来自葫芦岛建昌的木工来沈阳8年了,一家4口住在郊区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冬天没有水,要到别人家去接水吃。
(二)农民工的社会文化生活
农民工大多居住在租金便宜的城郊接合部的农民出租房或者配套设施不全的社区,居住周边缺少公共文化配套,而所在单位有关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场所不足,缺少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渠道和机会。在闲暇时间农民工的主要娱乐是打牌、打麻将、喝酒、闲聊、看电视、闲逛,很少有人去公园或参加体育活动和读书看报。为了推进城市农民工的文化建设,新世界会展中心等10家工地成为了首批授牌的农民工文化建设试点工地。推进建筑工地农民工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改变农民工文化交流封闭的问题,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三)农民工的消费行为
流动性强、薪资低下限制了农民工的消费,教育制度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消费支出比例高,医疗保障制度导致农民工的医疗保健费用增加。农民工普遍形成了低消费理念,特别是有关非物质商品的消费很低。农民工每月的支出主要用于日常消费,消费在吃穿日常用品上的占25%,手机上网的占16%,交通占12%,房租占21%,给家寄钱的占11%,储蓄存款的占15%。一位农民工说,在城市生活花销太大,水煤电都得花钱,还要租房,要想攒点钱,就只能在吃穿上省了。
(四)农民工的社会交往
由于城市农民工处于整体较差的生活状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选择回避必要的社会交往,这种回避不只是简单的足不出户,而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对正常交往需要的忽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感到拘谨;对自身处境及身份的缺陷感受较为强烈、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不自信、害怕受到忽视与歧视以及对社会群体生活表现出消极心态等。
(五)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缺少法律上的细则规定,很多农民工基本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虽然融入了产业,但没有融入城市,其就业稳定性差,参加社会保险不积极,对参加养老保险在观念和认识上也有误区。截至2012 年5月末,沈阳全市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23998人,比1月份实现净增长8169 人。沈阳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1%、32%、47%和7%。
四、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一)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动因
大部分进入沈阳的农民工目的性强且集中,因“务工经商”进入沈阳市的占67.5%,有11.6%的人属于“随迁家属”,另有8.4%的人属于投亲靠友。这三部分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87.5%。调查看到,与上一代农民工打工挣钱的单一性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目的已发生巨大变化,求发展、开眼界成为主流,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
(二)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
沈阳市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各不相同,25.7%的农民工希望将来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13%的农民工希望能成为城市人,13.6%的农民工则希望能挣很多钱,13.6%的农民工希望自己能当老板,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则希望能得到社会和家人朋友的尊重,有的则希望在城里待几年后再回农村等。
(三)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
农民工虽然为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却不为所在城市社区所接受和认同。由于不能享受到与市民平等的待遇,适应能力弱的农民工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体会较深,对社会不公平的评价比其他人更消极。调查发现,大部分196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工,只有很少一部分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了。而大多数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则认为自己除了没有城市户口外,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四)农民工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
在工作方面,12%的农民工很满意,56%的农民工满意,20%的农民工不满意,12%的农民工很不满意。在生活方面,18%的农民工很满意,61%的农民工满意,15%的农民工不满意,6%的农民工很不满意。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农民工不愿意回答这类问题。
总之,农民工是中国当今社会特有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参差不齐,想法也千奇百怪,而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尽力想出现实可行的具体办法改善沈阳市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国家统计局网, 2013-05-27.
【关键词】社会经济状况差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38―04
一 目标县、乡、镇情况概述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先后走访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乡转山包小学、镇雄县以古镇岩洞脚小学等103所小学,从中选出23所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学校,如镇雄县场坝镇孙家寨小学等,和28所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学校,如昭通市鲁甸县茨院乡田合小学等。场坝镇位于镇雄县城西南面,距县城23公里,是通往以古、坪上、安尔三乡的交通枢纽 。茨院乡是一个回族乡,是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后新建乡之一,位于鲁甸县城东北部,与昭阳区的永丰镇、苏家院乡以及鲁甸县的桃源乡、文屏镇、小寨乡毗邻,是鲁甸仅有的3个坝区乡镇之一,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本次调查是对23个目标县、乡、镇进行课堂观察,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二 设计过程
1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能为课堂研究和教育学研究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国外一些国家,课堂观察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已较为成熟,各种完备的观察体系为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广为使用,相比较来说,国内对课堂观察方法的重视及其研究显得十分欠缺。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包括有意和无意)。[1]课堂观察是在一般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现代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接受专门的职业培训,而且要求教师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我们经常看到,在课堂上教师非常忙碌,很少有那种职业需要一天与人发生千次以上的互动,而老师们几乎天天如此。而且在频繁的互动中,老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传授上,致使老师们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意识,无论这些教学行为有效还是无效。课堂观察在促进教师增强自我反思意识,研究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它帮助老师们提高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从而帮助老师们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加强有效行为。比如,“提问”是我们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式,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有不少老师的提问往往使用一种固定的程式,而自己并没有自觉意识到。他们提问有时可能只是为了调控和管理课堂,或者大多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足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对学生的帮助不大。所以我们需要细致的对提问的类型、提问发生的情景、提问的语言、提问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等活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无疑这样细致的观察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实实在在的发展。
2 评价方法有很多,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教学的评价一般都是定性评价,受国家SBEP科研项目的启发,在弗兰德斯课堂观察量化表上进行改进,做出量化评价表,在每两分钟内记录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课堂表现行为。
弗兰德斯课堂观察法(如表2.1)是一种把课堂的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的量化方法(即表示这类行为的数字),即通过量化表获取课堂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基本呈现行为。 br>
3 将弗兰德斯课堂观察量化表改进,求参加听课的两位教师能够在每两分钟内记录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课堂表现行为,按计划准时到教室,坐在教室后排。按照听课记录表的程序。保证每两分钟教师和学生表中起码有三个勾(即三种行为)。表2.2-2.4为教师行为观察表,表2.5-2.7为学生行为观察表。
三 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方法
将收集来的课堂观察表的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画钩”记为1,“未画钩”记为0,录入完毕,用SPSS对Excel表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得到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数据,使用SPSS与Excel交互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各类活动的统计数,并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其中序列1(蓝色)代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地区的学校,序列2(紫色)代表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地区的学校。同时笔者就差异较为明显的项进行理论和实际的分析,如下所示:
教师行为情况统计:
由图3.1可以看出,在教师教学组织上,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和较差地区没有明显差异,课堂组织形式基本相似,都以全班学习活动为主;由图3.2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地区教师提问开放性问题(图3.2中的B4)和做出开放性反馈(图3.2中的B6)要明显多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地区。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可能有许多答案全都对,通常是教师要求学生去想象或分析,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将新知识在自身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完全吻合;由图3.3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教师演示和展示明显多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而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教师巡视明显多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这说明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教师更体现出了课堂组织者的作用,而过多的巡视即留给学生过多的自由时间,不利于小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过,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行为情况统计:
由图3.4可以看出,在学生行为教学组织上,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和较差地区没有明显差异,课堂组织形式基本相似,这与教师行为的数据和图表是吻合的;由图3.5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图3.5中的B4)要明显多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回答开放性问题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的学生向老师澄清提问明显少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这表明师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障碍较少,笔者根据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查,认为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地区学生向老师澄清提问过多也与该地区普通话水平较低有着极大的关系;由图3.6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地区的学生用教科书作练习(图3.6中的C3)要明显多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地区的学生,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地区的学生观察老师或同学活动(图3.6中的C5)要明显少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地区,这说明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地区课堂要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地区的课堂更加有序、充实。
四 结论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最佳发展为宗旨,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力求高效化、特色化、最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从本次调查来看,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和较差地区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地理位置上,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学校通常在乡镇上的中心校或完小而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学校通常远离乡镇,从这个统计上来说,教师行为的变化更应该关注远离乡镇的小学(如村小、教学点等),那么师训也应该放在这些学校群的教师。
参考文献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