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贸企业会计实务范文

商贸企业会计实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贸企业会计实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商贸企业会计实务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实务;新会计准则;影响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初颁布实施,首次引入暂时性差异以及计税基础这两个概念,并将资产负债表作为企业纳税计算的主要方法。其中资产减值转回这一特性与企业会计实务密切相关[1]。

一、新会计准则框架下的所得税核算方法

相比过去的会计准则而言,新准则与国际接轨,并依托我国当前国情而制定,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高效性与实用性特点,在所得税核算方面更加完善。由于新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上规定的所得税核算方式,所以能分离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为税法与会计两者之间的彻底分离奠定基础。此外,与过去相比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升。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表是用来核算所得税费的主要方法,由负载计税和资产计税两部分所构成。对于存在暂时性差异的应税所得以及会计所得,可通过对差异的原因和实质进行探究,来分析差异对期末资产负债所造成的影响。采用资产负债表进行所得税费核算时,首先应确定负债和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后计算两者的计税基础。通常情况下,企业计税基数与入账价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可通过其资产确定过程的顺利与否进行判断。而少数差异是由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间的细微矛盾所造成的。在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计算并确定后,将技术基础从账面价值中去除。由于暂时性差异数值与预期利率之积,等同于以负债或资产形式表达的递延所得税,因此可依据前者对递延所得数进行计算。而应缴的所得税值即为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税率之积。将本期应缴税与递延税相加,从中扣除递延税资产后,即得到最终应缴数目[2]。

二、新会计准则框架对债务计算方法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债务计算方法从企业自身出发,以利润变化作为依据,采用损益表法计算。而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表的应用,在计算方法上较之以前有着本质差别。由于两种方法均采用税会分离计算,要从应税所得与会计所得两者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比较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在债务计算上的优劣。由于计税数值会因某段时间内的税法与制度调整而导致口径不同,所以造成实际应纳税与税前利润产生差值,而这种差值一旦出现则无法回转,故而将其称为永久性差异。而损失、支出、收益等环节受到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影响而导致确认时间不同,也会造成实际应纳税与税前利润差异,然而有别于永久性差异之处在于,此类差异可采取抵减时间等手段回转。若企业负债或资产的核算中,未纳入计税基础和体现在账面上的负债与资产价值,则会形成暂时性差异。在资产负债表法中,时间性差异包含在暂时性差异之内,而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之间不会共存。

三、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债务计算方法的对比

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两种债务计算方法在概念、基本理论、核算方法以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等方面均有显著区别[3]。

1、基本概念差别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企业以损益表债务法进行债务核算。其基本概念是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后续各期间内采用递延方式将纳税金额变化量分割纳入。从而“回转”所得税金额所受到的时间性差异影响。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概念则有所不同,该法对所得税值变化量的计算,是依据转回年度中相关税项的税率进行的。从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的核心概念上可以看出,前者依据时间性差异核算所得税,后者依据暂时性差异核算。而从时间性与暂时性差异两者的精确度对比也可发现前者精确度较高。

2、基本理论差别

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两者在基本理论上具有共通性,业益理论是两种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而应收应付制则是两种计算方式的共同原则。然而两者对收益的定义不同,损益表法以费用与收入来定义企业收益,资产负债表法则认为收益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因此前者对费用与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更为关注,通过确认各阶段的时间性差异,来对受到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进行调整。而后者则以负债和资产作为关注对象,注重分析账面金额与计税基础之间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暂时性差异,并以之作为依据对企业负债和资产进行调整。

3、核算方法差别

跨期核算所得税便涉及到差异的回转问题。如前文所述,损益表法依据时间性差异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则依据暂时性差异核算。而时间性差异包含于暂时性差异之中,所以后者对所得税的核算更为全面。而对时间性差异以外的因素影响,资产负债表则可以在本期内将之回转。同类情况下损益表则无法回转,甚至造成所得税计税变化量成为永久差异。故而,从核算开始到递延阶段,两种负债计算方法对企业所得税所计算出的具体数目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值。

4、对利润的影响

相比资产负债表法而言,损益表法无论是在计算范围还是在可提供参考的信息等方面均有着很大局限。尤其是对企业的现金流动量、财务状况等方面,损益表法无法准确的进行预判和评价。对企业经营的财务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缺少准确的数据支持。而资产负债表以转回年税率计算的方式消弭暂时性差异对企业所得税所造成的影响,可逐一的对负债与资产所产生的递延税值进行确定,从而保障企业经营利润。总结: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对企业所得税进行跨期计算,不仅提升了计算准确性,更能在最大程度上回转资产减值损失。本文限于篇幅难以对会计实务在新准则框架下所受到影响做进一步探讨,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确有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丽萍.新会计准则框架下的企业会计实务影响分析[J].商,2013,12(04):108-108.

[2]潘线明.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探索和发现[J].财经界,2014,4(9):191-191.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实务;公允价计量;应用;价值;必要性

一、前言

从我国不断发展的会计信息化程度来看,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也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允价值应用在会计实务中,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实务的水平,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应用型,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并能够为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因此,在会计实务中有效合理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整个会计工作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目前在我国会计核算中,会计准则尚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运用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就存在着一些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这对会计实务效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型,高质量的完成会计实务操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

二、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强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所谓的公允价值主要是指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之中,以公平、自愿的原则对商品以及资产实施价格交换。在会计实务之中,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现金流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从而向企业提供全面的、及时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条件。这表明,在会计实务之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有效的应用其中能够大大的强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

(二)客观确认会计收益

促进企业良好发展,需要企业客观的、真实的、合理的掌握企业资产情况和负债情况,如此企业才能制定合理的经营决策,降低财务风险,有效落实经营活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可以对企业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促使企业财务状况清晰化、真实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提供依据。所以,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可以客观确认会计收益。

三、公允价值应用必要性

(一)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大多数都是以合约的形态存在的,这些虚拟金融产品和工具并不具有实物形态,也不具有货币形态,就使得历史成本法在计算这些产品的价值时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处理,即当交易双方共同确定一个价格或价值,就完成了价值确定的过程,而且对于没有真实发生的金融业务也是适用的,以此来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

会计计量的收益等于某个期间实现了的投入与匹配费用之间的差额;在经济学中收益所包含的范围要大很多,除了会计收益还包括并没有实现的利益。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可以计量资产负债结构中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和数量,而且也可以计量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而造成或产生的利益所得或利益所失,因此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应经济收益,提高相关企业决策人的决策质量,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现行企业在对收益与费用实施计量的过程之中,其所依据的标准与原则不同,如在收益的计量上,其所依据的是现行市场价值与现行市场价格,而在费用的计量上,其所依据的则是历史成本,造成会计的计量结果与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方法进行计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的出现,这是因为利用公允价值法对收益进行计量,能够良好的配比现实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费用。

(四)增强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资产的计价可以说是市场化的,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因而所得的会计结果与真实的业务之间相关性会更强,可以让企业决策人员根据更加贴近实际经济业务的数据进行决策,也可以使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此外决策的有用性也可以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

四、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会计实务中,要想切实有效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相对比较缺乏。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在实际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素质差的会计人员,未按照相关规定来展开价值计量,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效果不佳;还存在一些专业水平低的会计人员,未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会计信息分析和价值计算,导致会计工作效果不佳。因此,面对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效果不佳的情况,应当注意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可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才是确保国家经济利益,维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所在。但就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来看,其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不佳。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约束机制来说,其存在很多不足,导致无法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公允价值计量工作。公允价值计量监督约束机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监督约束机制中并没有详细的、全面的说明赔偿方面的内容。然后,监督约束机制中没有说明如何处罚违法违规行为。最后,监督约束机制没有树立足够的行政处分威慑力,也就致使公允价值在计量应用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三)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

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主观判断,而市场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交易容易确认或可以对类似的交易价格进行复制,有些无法复制而只能依靠主观估计。由于商业保密性原则的存在,使公允价值取得和判断难度增大,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

(四)可操作性较差

处于不同市场环境之下的企业,其资产种类可谓是十分的繁杂,因此,在市场交易行为下很难界定是否公平,也很难辨认其市场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能够对价值进行近似性的估计与操作。

(五)有形成利润操控的可能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在确定收益的时候容易受到当事人的主观性格的影响,而且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也不容易进行操作和推广,因此在某种程度使管理当局有进行利润操控的机会,进而降低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

(六)存在较高的信息成本

如若在相关要素的计量上采取公允价值方法则会大大的增加企业的会计成本。这是因为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财务要素的公允价值实施计量,如需要计量资产、负债等的公允价值,并且需要对一些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中会使信息成本增加,进而增加了企业的总体会计成本。

五、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市场信息体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金融衍生产品出现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而此种背景下,要想使企业能够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的维护和监督,可以使企业会计实务中切实有效的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债务计量,从而掌握真实、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调整经营活动创造条件,实现企业良好发展。

(二)加强会计法规建设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随意性增强,从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注意强化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从而真正实现会计行业相关规定和操作规定的完善、健全。

(三)完善市场体系

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能力严重不足,市场的信息不能充分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其公允性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致使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所以需要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在市场上有效流动,提高市场的有效性,使市场公允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另外,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全面增强会计人员运用公允价值方法处理会计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会计准则的细节

根据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知道公允价值具有一定的计量属性,虽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之中公允价值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规范,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能为公允价值方法的使用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加之指导性文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不具有强制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的使用,即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使公允价值方法大范围地或普遍性地使用。一方面,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细则,使公允价值方法的使用和推广具有理论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在大范围推广公允价值方法之前,应该在小范围或者是专门的试点进行使用。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法律支持,促使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合理、有效的落实,从而计量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会计信息。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会计准则过程中,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不能够完全的发挥出来,为企业提供的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出来。因此,作为企业来说,应不断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化体系、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学习等有效手段来充实自己,从而更好的解决和处理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合理有效的运用,并且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关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5(02).

[2]陈忱,杨玉婷.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3(18).

[3]李延峰,章新蓉.政府资产公允价值应用展望[J].财会通讯,2012(01).

[4]章新蓉,蒋艳.金融危机下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1).

[5]梁国华,谢桃香.浅析公允价值应用优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5).

第3篇

一、全面收益的涵义

早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第3号(SFACNo.3,后被第6号所取代)《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提出了盈利和全面收益两个不同概念,盈利是指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全面收益(SFACNo.6中的定义)是指“一个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由于交易、其他事项以及来自除股东外的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除了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分配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之外,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全部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中”,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益(净资产)的变动。

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二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后者是未实现的),因此,全面收益不仅包括现行会计实务中确认的净收益,还应包括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如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未实现汇兑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等。或者说,全面收益将基本接近于经济收益概念。与传统收益概念相比,全面收益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而且包括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的交换与转让,以及因偶发事项、物价变动等的结果。

二、我国企业收益确定的特点

从现行会计实务来看,我國企业在收益确定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因此可以说,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历史成本原则。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已经的具体会计准则,从稳健性原则出发,要求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在其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减值路备,应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突破。

第二,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中规定,对于销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等,应在相关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要求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或可实现的、已赚取的。而对尚未实现的利得,如资产重估增值、权益法下的股权投资准备等计人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对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由于其在性质上是尚未实现的,因此,我国《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报表折算调整不计人当期合并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单独列示。

第三,净利润是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监督评价等方面都特别重视利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收益信息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我国许多法律法规都是以净利润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引入全面收益表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三、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与收益报告的改进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提高了,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广大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从长远看,应该把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摆在重要位置,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实际上,财务报告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

在所有可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与收益有关的信息,满足使用者投资决策需要是我国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葛家澍教授指出,全面收益的特点是除净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今后的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或全面收益信息比原先的净利或净收益数据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更为有用。根据国际上会计收益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情况,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立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研究探讨全面收益理论,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分阶段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现阶段,我国收益报告改进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系统地列示那些已经得到确认但未直接在利润表中进行报告的收益项目,二是收益表应当反映的项目内容。从当前和发展的观点看,报告全面收益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其意义在于:

1、报告全面收益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现行企业收益报告是按照传统会计模式反映的,主要反映企业的经管责任和业绩,已不能适应使用者对收益信息作为决策有用性的需求,而报告全面收益,则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需要。关于这一点在金融工具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广泛运用是不可避免的。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合理的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报告等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经验,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第四财务报表”或“第二业绩报表”或采用其他方式,即通过提供全面收益信息,反映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便于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

2、报告全面收益可以促进证券市场有序发展。投资者是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前提。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很普遍,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的业绩报告,无疑会起着严重的误导作用。全面收益报告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单独报告,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有用的业绩信息,以体现公允与充分披露原则,并可减少证券市场利得交易现象,限制上市公司随意操纵利润。

3、报告全面收益有利于实现会计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程中,始终注意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加入WTO,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商贸规则,会计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要求非常紧迫。为实现会计国际化,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接近国际化标准。我国已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具体会计准则,都很注重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了实现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对于财务业绩报告,从西方各国的改革趋势看,尽管各国的会计实务在收益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别,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在收益概念上已取得了一致,关于收益报告的方式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代表着业绩报告国际协调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已有经验,在条件成熟时考虑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改革的总体思路

由于我国某些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利润操纵问题,如果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编制收益报告,则让人们担心会加大企业利润的虚假成分。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全面收益不能等同于净收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他收益项目会逐渐增多;其次,会计准则的责任不是杜绝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而是为资本市场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利润操纵行为,收益报告就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现象,并通过适当、科学的分类,提供便于投资者分析利用的信息。当然,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规范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等等。另外,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也需要分几个阶段逐步进行。

纵观西方各国的改革过程,改革收益报告的总体思路是制定《全面收益报告准则》,规范全面收益的列示和报告方法,全面收益各组成项目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则由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予以规定,这是英、美等国家的作法。英国ASB、美国FASB和IASC采取的这种思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使得全面收益报告不够完整。因此,如果缺少相关准则规定,全面收益报告就会有名无实。

除了这一改革方式外,还可以制定综合性的全面收益准则,包括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这种作法可使收益报告内容比较系统。由于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会计问题,制定全面收益准则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资产和负债计量属性的确定,现行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条件,已产生但当期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能否确认,何时确认,等等。西方各国准则制定机构至今都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FASB和其他会计职业团体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收效甚微。我国财政部办公厅于2002年9月26日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虽然没有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编制收益表,但体现的也是规范收益列报方法的思路。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应借鉴西方国家的作法,只对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进行规范,条件成熟以后,如实行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后,再考虑制定综合性的全面收益准则。

第4篇

传统收益报告只反映已实现的收益,不能反映未实现的收益项目,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决策需求,因而遭到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强烈批评。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企业自身业务活动的复杂性,随着企业非经营活动收益的增多,符合实现原则的已实现收益则会相对减少。所以,全面收益概念代表着客观经济环境和使用者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方向。为此,西方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纷纷采取行动,对传统收益报告进行改进,形成了“第四财务报表”或称“全面收益表”。

一、全面收益的涵义

早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第3号(SFACNo.3,后被第6号所取代)《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提出了盈利和全面收益两个不同概念,盈利是指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全面收益(SFACNo.6中的定义)是指“一个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由于交易、其他事项以及来自除股东外的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除了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分配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之外,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全部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中”,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益(净资产)的变动。

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二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后者是未实现的),因此,全面收益不仅包括现行会计实务中确认的净收益,还应包括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如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未实现汇兑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等。或者说,全面收益将基本接近于经济收益概念。与传统收益概念相比,全面收益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而且包括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的交换与转让,以及因偶发事项、物价变动等的结果。

二、我国企业收益确定的特点

从现行会计实务来看,我國企业在收益确定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因此可以说,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历史成本原则。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已经的具体会计准则,从稳健性原则出发,要求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在其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减值路备,应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突破。

第二,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中规定,对于销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等,应在相关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要求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或可实现的、已赚取的。而对尚未实现的利得,如资产重估增值、权益法下的股权投资准备等计人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对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由于其在性质上是尚未实现的,因此,我国《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报表折算调整不计人当期合并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单独列示。

第三,净利润是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监督评价等方面都特别重视利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收益信息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我国许多法律法规都是以净利润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引入全面收益表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三、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与收益报告的改进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提高了,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广大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从长远看,应该把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摆在重要位置,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实际上,财务报告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

在所有可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与收益有关的信息,满足使用者投资决策需要是我国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葛家澍教授指出,全面收益的特点是除净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今后的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或全面收益信息比原先的净利或净收益数据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更为有用。根据国际上会计收益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情况,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立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研究探讨全面收益理论,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分阶段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现阶段,我国收益报告改进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系统地列示那些已经得到确认但未直接在利润表中进行报告的收益项目,二是收益表应当反映的项目内容。从当前和发展的观点看,报告全面收益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其意义在于:

1、报告全面收益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现行企业收益报告是按照传统会计模式反映的,主要反映企业的经管责任和业绩,已不能适应使用者对收益信息作为决策有用性的需求,而报告全面收益,则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需要。关于这一点在金融工具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广泛运用是不可避免的。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合理的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报告等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经验,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第四财务报表”或“第二业绩报表”或采用其他方式,即通过提供全面收益信息,反映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便于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

2、报告全面收益可以促进证券市场有序发展。投资者是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前提。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很普遍,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的业绩报告,无疑会起着严重的误导作用。全面收益报告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单独报告,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有用的业绩信息,以体现公允与充分披露原则,并可减少证券市场利得交易现象,限制上市公司随意操纵利润。

3、报告全面收益有利于实现会计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程中,始终注意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加入WTO,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商贸规则,会计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要求非常紧迫。为实现会计国际化,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接近国际化标准。我国已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具体会计准则,都很注重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了实现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对于财务业绩报告,从西方各国的改革趋势看,尽管各国的会计实务在收益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别,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在收益概念上已取得了一致,关于收益报告的方式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代表着业绩报告国际协调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已有经验,在条件成熟时考虑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改革的总体思路

由于我国某些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利润操纵问题,如果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编制收益报告,则让人们担心会加大企业利润的虚假成分。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全面收益不能等同于净收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他收益项目会逐渐增多;其次,会计准则的责任不是杜绝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而是为资本市场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利润操纵行为,收益报告就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现象,并通过适当、科学的分类,提供便于投资者分析利用的信息。当然,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规范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等等。另外,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也需要分几个阶段逐步进行。

纵观西方各国的改革过程,改革收益报告的总体思路是制定《全面收益报告准则》,规范全面收益的列示和报告方法,全面收益各组成项目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则由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予以规定,这是英、美等国家的作法。英国ASB、美国FASB和IASC采取的这种思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使得全面收益报告不够完整。因此,如果缺少相关准则规定,全面收益报告就会有名无实。

除了这一改革方式外,还可以制定综合性的全面收益准则,包括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这种作法可使收益报告内容比较系统。由于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会计问题,制定全面收益准则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资产和负债计量属性的确定,现行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条件,已产生但当期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能否确认,何时确认,等等。西方各国准则制定机构至今都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FASB和其他会计职业团体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收效甚微。我国财政部办公厅于2002年9月26日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虽然没有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编制收益表,但体现的也是规范收益列报方法的思路。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应借鉴西方国家的作法,只对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进行规范,条件成熟以后,如实行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后,再考虑制定综合性的全面收益准则。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会计 问题 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深入到了各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给会计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的业务活动拓展到了互联网上,而会计工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电子商务的电子方式进行工作,利用一些虚拟的电子方式,如:电子货币、电子现金和支票、电子订单和电子结算方式等。电子商务完全改变了之前的经营方式,是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企业的核心,电子商务会计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电子商务下会计的概念和影响

企业电子商务会计是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产生的,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网络环境中完整的网络商务经营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为企业的电子业务提供会计决策信息。它只是进行处理一些在电子商务中的会计业务,而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还是存在的,所以说电子商务下的会计知识是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是新形势下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应用。它与传统的会计目标一样,具体讲:

1.电子商务节约了购销成本。由于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深入,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设置网点进行商品的推广,减少了商品的销售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相反,企业作为购买方时,根据材料的信息直接进行购买,降低了采购成本,这些材料成本影响着产品的成本,从而,加大了利润。

2.减少错误量。在整个购销过程中,所有的商务文件都由计算机来完成,防止人为操作时出现的错误,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根据资料显示,用计算机完成商务文件的处理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减少成本。

减少库存、额外收益

企业通过在网上的交流,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减少了库存上的成本投入。所有的活动都减少了成本,使得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其它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加大了公司实际效益。

二、企业电子商务会计的问题

1.企业业务凭证数据。在手工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凭证都是有形的,处理起来直观可靠。而电子商务中的业务数据都是以数据电子化存在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把传统的业务凭证的电子形式转化成一个高效的转换流程和标准,另一方面对初具电子形态的原始凭证,用更高效率的模式进行处理,让所有的数据真正的实现无纸化、智能化、标准化。

2.数据的安全性。对于企业来说,资料的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安全性已经严重的影响着电子商务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原始凭证数据都演变成了磁性介质,对电子数据的改写可以没有任何的痕迹,为原件带来不可预知的隐患,在发生篡改会计数据的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企业经济造成损失。

3.缺少复合型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合作,而电子商务会计缺少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电子商务的知识和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还要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而目前企业内负责电子商务的主要是学习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及缺既精通财会知识,又懂得电子商务的人,还要懂得财务软件的维护的负荷型人才,这是当前影响电子商务下会计发展的首要因素。

4.会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业务大多都在网上进行开展,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虚拟化存在的,对于这种虚拟化存在方式,企业就需要在实务中把虚拟数据进行会计信息反映,并对数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应该对互联网上的虚拟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研究。

三、企业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1.会计假设

(1)相对会计主体代替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以便于正确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电子商务中,会计的主体是一个虚拟的公司,所以,它与传统的会计主体范畴不同,很难对会计主体进行确定,这就需要转换概念,把传统的会计主体转化成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的临时组织,以便于该会计职能的完成。(2)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的提出是因为企业为了解决财产估计等问题而提出的。在电子商务中,可实时反映财产估价,多数进行的都是一次易,交易结束后就解散。所以,用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

2.会计实务的趋势

(1)账户设置。在电子商务中,由于纸货币被电子货币取代,所以企业不需要持有现金,交易的过程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而且款项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到达。对于以前的账户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但是,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还是要求设立一些账户,以便于系统、全面地反映会计对象。(2)会计内部控制。在电子商务会计下的会计工作,只要录入原电子数据,及所及就会自动的进行记账凭证、电子账薄和报表,省去了相互稽核的过程。对于会计数据中的修改,更加的隐蔽和不留痕迹,所以说,在电子商务的会计内部控制必须要有更多、更加严格的要求。(3)会计财务报表。对于传统的会计报表,只能反映货币的信息,而无法反映知识资本信息、企业背景、客户的经营状况、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各行业的分布、不同地区的情况信息,对电子商务十分不利。所以,改进会计报表的改革趋势十分必要。

3.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情况,首先,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还要重视培养人员对计算机、网络、会计知识等。其次,会计人员应该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使会计工作出现新的理论、新的问题和方法,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新水平。

四、总结

总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发展是时代的需求,它更加直观的反映一些经济信息,给企业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使会计工作更加准确和快速,所以说,它对企业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飞,孙亮.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工作;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5.8

电子商务覆盖较广的范围,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是新型商务模式之一,对于传统的企业会计工作、形式及方法等均产生较大冲击。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不断深入,会计工作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改革会计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电子商务定义和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一般是指广泛发生在全球各地的商业贸易活动的买卖双方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以浏览器应用方式为基础进行商贸活动,促使消费者在网络上购物、商户在网络上交易以及在线支付等商务活动、金融活动、交易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是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主要包括4种,分别是C2C、B2B、C2B、B2C。C2C指的是发生在消费者之间的商务活动,即两个消费者依托在线商务交易平成交易;B2B指的是发生在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即将企业作为主体,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商务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相互交易;C2B指的是发生在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即商家利用网络搜索合适消费者群,完成定制式消费;B2C指的是发生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务活动,即企业在网络上向个人消费者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完成交易。

二、电子商务环境对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企业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实务、会计原则这4个方面。

一是影响会计假设,即电子商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会计假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软件能自动生成财务会计报告,方便使用者随时通过网络获取,完全无需等会计期间结束再由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二是影响会计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这两种观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委托方有较多分散投资,较少关注企业资本的保值与增值,因而在受托责任观点上,委托方身份相对模糊。另外,电子商务环境使使用会计信息的人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投资者,还涉及债权人、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在该环境下有效提供决策者会计信息,这比反映受托者责任情况更为重要。换言之,电子商务使得受托责任观无法受用,慢慢转变成决策有用观。三是影响会计实务。电子商务环境会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重点、会计报表、会计组织等。传统的会计报表有较繁杂的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一系列日常业务,均需手工操作,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会计工作更加简单,工作重点从数据处理转变成未来分析、决策。四是影响传统会计原则,即电子商务主要影响着会计目标定位、持续经验假设、技术方法等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

三、基于电子商务环境改革会计工作的路径

(一)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企业信息化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网络会计的基础条件。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在企业的运作与经营管理中灵活应用网络技术,改革会计工作。从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情况来看,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很多企业依旧采取传统管理方式、会计工作形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理念,正确认识电子商务,分析电子商务对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加信息化投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转变会计工作方式,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优化财务会计效果。

(二)促进企业会计组织变革

电子商务对会计组织变革的4方面要求:一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即在电子商务环境里,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在网络上结算资金,显著提高利用会计信息的效率,增强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二是电子商务环境使得会计职能的发挥不再被交通等条件制约,彻底改变会计工作方式。三是电子商务使得部分会计工作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得以开展,企业需要适当调整、合并会计工作岗位。四是会计人员在电子商务环境里不仅只是优秀会计师,还应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操作多种软件,以便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三)建立健全企业会计职能

企业传统的会计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围绕会计事项的记账、核算、监督这几个方面,然而电子商务环境显著改变会计工作职能:一是企业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实现会计核算,在弱化会计核算职能的同时高度自动化处理会计信息,这就增加了会计管理职能。会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于会计信息的反映、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多个环节。二是信息管理职能愈加重要,因为信息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职能,而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对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三是凸显会计协调职能,因为会计工作在电子商务环境里协调着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个供应商、政府之间的管理工作,发挥显著的协调作用。

(四)快速发展财务会计软件

电子商务不但是竞争利器,还与生产力、贸易竞争力等有直接关联,所以应大力发挥财务会计软件的作用。国内发展电子商务主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即加大建设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的力度,保证国家信息安全,使电子商务获得优良的法律法规环境,并依靠企业的信息化,即在企业内部先建设信息管理、生产自动化等子系统,并将其联结起来,在外部依托Intranet和Extranet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网络互联。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因为资金流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对整体经营活动及各个运营环节进行管理,其成效对企业整体效益有直接影响;通过财务分析、财务预测所得的财务指标能对企业盈利能力做出准确的度量,并据此反映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为满足电子商务环境的要求,企业网络财务软件务必要具有全新特征。一是财务管理方式务必要实现业务协同、在线管理、远程处理以及集中管理等模式;会计工作方式务必要支持移动办公、在线办公等,并能理电子货币、电子单据以及网页数据等。二是网络财务软件务必要以现阶段的情况为基础提供远程查账、远程报表、网上查询财务会计信息、网上支付等功能,能支持在网上询价、采购、服务等,支持网上银行。按照信息系统实验,只要能密切结合企业管理业务并改造不合理业务的信息系统都能获得成功,否则将遭遇挫折。所以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使得网络财务会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五)有效识别会计造假信息

电子商务环境不仅影响企业会计工作,还对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产生影响,这就需要企业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审计者有效识别会计造假信息,应对电子商务环境的挑战。同时,企业也需改革会计工作方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有效应对审计。

一是使用会计报表的人员、开展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等要针对提供会计报表的企业开展复合性测试工作,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沿革,针对企业在该行业占据的地位、自身经营情况、是否频繁变更高级职员、是否有重大资产变动等,要依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综合评价并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包括规章制度、内部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程序等,同时比较当年与上一年同期的会计报表期末余额,明确是否发生较大改变。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这一系列内容,就能发现企业的会计造假现象,并合理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企业会计报表的重点,进一步识别造假情况。

二是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比较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和产生于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如果两者无法匹配,就表示企业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无法转化成现金净流量,即企业有会计造假行为,要重点关注企业的往来账项、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损失、递延资产等不良资产、投资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应实地盘点企业的存货、产成品,细致分析盘点情况,明确企业在年度某个时期或年末是否发生虚开发票虚增营业收入的问题。具体应依据《错误与舞弊准则》确认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三是分析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明确企业是否存在明显低于或高于市场价格销售产品的问题,如果有就要将原因查明,明确是否存在关联交易。一般的关联交易人大多是以低于或高于市场价格销售产品的方式为关联企业包装利润。与此同时,要深入分析会计报表附注的科学性、合理性。企业会计报表存在局限性,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往往是定量的,无法清楚表述一些定性的财务会计信息,这就要通过报表附注加以补充,包括企业使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的说明以及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的变更说明,还包括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与交易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分立与合并的说明等重大事项。企业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注册会计师依托报表附注将更容易理解报表内容,并验证报表编制与相应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从而验证企业是否存在不科学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变更包装利润的问题。

四、结语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工作受到较为深远的影响,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务必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理念,不但要明确会计工作受到电子商务的具体影响,还要提出针对性强的改革路径及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孟怡杉.电子商务条件下会计工作的变革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5(19):28.

[2]孟健.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的发展探讨[J].财会学习,2016(17):124.

[3]陈晓梅.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5(8).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影响

一、 前言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商品、服务和信息的购买、销售与交换。由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交易的方便快捷,全球贸易活动大幅度增加;电子商务有利于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即时生产和接近零库存等,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可以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地享受聚会、购物、看电影、玩游戏、收藏、讨论等活动乐趣,将以轻松的“点击鼠标”逐步代替“腰酸腿疼”的购物方式,并接受个性化定制服务。

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的电子化和无纸化,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也改变了传统会计运作的环境,给会计传统理论和实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 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影响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制定吸收了当代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前会计实务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动态,构建起了完整、统一的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从不同角度明确了整个会计准则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以及财务报告等六个方面。本文就电子商务环境对会计基础和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影响等进行探讨。

会计确认是指对经济事项是否作为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报告的认定。在电子商务买卖行为中,将实物形态存在的商品以数据进行传输,收入的确认已经不需要同时满足会计准则中的四个基本条件。

会计计量,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随着网上银行的兴起,实现了通过电子支付进行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纸货币流被无纸电子流所代替。

1、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期间假设,根据权利是否存在作为确认收入的依据。

电子商务时代,一方面,许多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这样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付时间基本是一致的,不存在费用的跨期摊配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时得到企业的实时报告系统,也减小了会计分期的必要性,削弱了权责发生制存在的前提,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出具的时点报告采用收付实现制更为合理。

2、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第一,货币是众多计量单位中最好的计量单位;第二,货币价值稳定不变。选择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共同尺度,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确定的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传统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投资者种类及数量大大增加,而且投资者进行分散投资,因此对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比反映受托者的责任情况更为重要。所以会计目标的主要观点从传统的受托责任观逐渐转变为决策有用观,这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目标定位的进步。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加相关信息的,会较多地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其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智慧资本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代替了传统的物质资本等有形资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将比传统商贸模式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地位的显著提高,会计核算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而且,企业利用新的技术方法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信息,而历史成本作为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反映滞后,经营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无法发挥。所以应在保持货币计量为主的前提下,建立多元化计量模式,增加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计量以及对员工素质、企业竞争力等的非货币计量。

最后,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因此传统的货币已无法满足对其的确认和计量。

3、对收入和费用的影响

首先,电子商务环境下,收入和成本费用的发生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如电子商务企业数字商品业务模式包括付费浏览模式、网上订阅模式、广告支持模式、网上赠与模式。付费浏览模式下,数字商品只是放在网站上供人下载,顾客只需交纳小额注册费。企业为客户开辟下载渠道,视为企业提供劳务;客户支付注册费,视为企业劳务所得,这是相对确定的收入模式。企业为获取数字商品支付的钱,作为数字商品成本入帐。而在网上订阅模式下,企业提供影视娱乐节目、报刊杂志等并要求顾客付费,企业是销售方,取得销售收入,但由于企业拥有的只是网站上的一个版本,每次销售成立时,存货成本无法立即结转,故不能立即确认为收入。

其次,传统销售收入的计量是依据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来确认,无合同或协议的,依据购销双方都同意或能接受的价格加以确认。而现代电子商务的销售均通过电子商务(网 络)的形式形成交易,网上的价格可以随时被修改、删除或变更,销售计量难以得到真实、合法的保证,且随时有收不到或收不足价款的可能。因此,电子商务的收入确认和计量在实际中难以进行。

再次,电子商务购销时间亦难以确定,传统的会计核算明确规定,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比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

最后,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应用项目所需投入的某些成本是传统企业所未出现过的,如风险防范成本、信用成本和网络发展滞后成本等,都使得费用的确认变得那么不确定。所以,费用确认标准应趋向多元化。

三 结语

尽管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发生的成本和所得的效益与传统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是电子商务会计作为新的应用性学科,不可能颠覆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笔者认为其应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从而确定电子商务时代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以进一步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即在原有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扩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清烈.电子商务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2]刘圆圆.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实务的变革[J].商场现代化,2009,(17).

[3]何卓静.电子商务会计基本假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4]王惊雷.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会计之友,2009,(17).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岗位;技能需求

“十四五”时期,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行业实现了业财融合,会计管理逐渐规模化、集团化、融合化发展。面对这一变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化处理能力,形成立体思维,从海量的财务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分析预测,进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1调研情况概述

根据本校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本课题组成员以调研中小微企业为主,主要调研地集中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郴州地区、邵阳地区、常德地区、益阳地区等)、广东省(深圳、东莞等)和江苏浙江一带。对多个省市的企业、毕业生以及在校生进行了线上线下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参观等多方式的调研。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利用知网、万方等工具查找相关文献,确定基本调查方案;第二,以毕业生为突破口,联系了20余家企业进行线上线下的深度访谈,详细了解中小企业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需求以及企业对会计专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等;第三,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给企业会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此外,还与10位优秀毕业生进行了访谈。

2调研结果分析

2.1会计人员常见岗位所需核心技能。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进,财务领域一大批新兴技术影响着财务工作的方法与流程,会计工作由偏重核算的传统财税会计工作向智能财税业态升级转型。通过对“未来具备数字化思维素养的财经人才的需求”调研,会计人员由传统核算人员向智能财税型人才转型,必须满足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岗位、财务分析岗位、审计岗位、税务管理岗位职能的智能化需要。因此,财会人员应具备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战略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1]。

2.2中小企业会计岗位需具备的核心技能需求2.2.1素质需求。会计人员承担着企业主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访谈得知,企业对毕业生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尤为看重。由此可见,作为会计类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职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2.2.2学历需求。企业中对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五成以上的企业要求的学历是专科及以上,有17%对学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个结果是综合所有调研企业得到的,但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从所调研的中型企业来看,在引进会计人才时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但是本科文凭并不是必需的,有3~5年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更受欢迎;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硬性标准较低,基本定位于专科毕业,他们更注重应聘人员的业务能力。2.2.3资格证书需求。超过95%的企业认为具备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会计理论知识更扎实,会计实务技能更熟练,对于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书的应聘人员会优先录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是中小企业在招聘时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调研发现:被调研的企业都使用了财务软件,财务工作已全部变成了无纸化网络操作模式,财务人员必须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外语等级证书方面,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岗位的外语要求不高,未有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持有英语类证书才能就业的企业。图2企业对会2.2.4专业知识能力需求。从调研中可知,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①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②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③计算机、大数据基础、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等基础知识;④纳税实务、会计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财务大数据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实务、审计的理论知识;⑤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处理、云财务智能会计以及其他智能财务相关专业知识;⑥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计算机知识等。除此之外,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也需具备根据会计资料并结合企业实践找出问题、查出原因并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意见或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2.2.5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设置的岗位细化程度也不同,根据调研结果可知,按照单位类型,会计岗位群主要由会计核算岗、出纳岗、财务分析岗、税务管理岗、审计岗构成,具体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如表1所示。

3提升会计岗位核心技能的建议

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未来将需要大批精通大数据的高端人才,因此,会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拓宽知识,增强财务数据分析能力,以此来提升会计岗位核心技能。

3.1转变观念,适应发展。会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应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时政热点紧密联系,从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水平等多方面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2]。会计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要有公允、客观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3.2加强学习,培养较强的数据和信息敏感性。大数据时代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会计岗位群的核心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数据报表,更重要的是,要从财务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满足于完成本身传统的工作,同时也应摆脱传统思维模式,从企业需求出发,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财务技能[3]。

3.3立足高职教育,优化会计专业教学。基于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财会类专业所培养的主要是面向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财务人才。因此,要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将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分别更名为“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专业名称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新要求,高职会计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会计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望晓枢.大数据时代下财经商贸类岗位技能需求的转变[J].现代商业,2020(30):117~118.

[2]鲁怀珍.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转型分析[J].营销界,2021(24):162~163.

第9篇

[关键词]高职 会计实用软件 课程建设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为了和本科理论型教育相区别,我们将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调整为“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

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和新准则的掌握情况,并对达不到会计电算化要求的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补课,以适应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的要求。其次,在课程理论教学阶段,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在实务技能教学阶段,采用演示法和实务操作一揽子到底两种方法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教师演示结束后利用一揽子到底方法实际上机操作(即不分岗位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案例),这样学生能熟悉财务软件全部操作,实际操作更容易上手。遇到问题通过教师的随堂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财务软件的全部功能。第四,在校内实训阶段,采用岗位轮换教学,即先将学生分好组,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学生按照不同的会计角色共同完成实训案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要用手去做,动脑去想,深刻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划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财务软件的数据联系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正确把握财务软件操作的要领和精髓,养成爱思考、负责、合作的精神。第五,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融会贯通,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体会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在校外实习阶段,通过校企合作,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实务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问题可以向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请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每名学生均能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三个企业的三套账务,并通过手工建立完成“中联商贸公司”一个月的全部经济业务(合计四套账),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实现了与会计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同时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每年的会计电算化证取证率为100%,会计从业资格证取证率和珠算技能取证率均为100%,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第10篇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确已认识到社会对会计类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迫切需求,因而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融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往往忽略了毕业生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规,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专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岗位要求尚有一些差距。

2、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不能与时俱进,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财会领域新业务层出不穷,与财会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更新,企业会计准则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会计法规的经常修订和,导致会计专业教材建设,远远滞后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理论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对会计理论指导和会计实践的需要。而且,当前所设定的教学内容虽条目清晰,但系统性差,与实践应用的联系不紧密。这样的课程体系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财会理论,但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一套完整的体系,以致实际应用中无从下手,应用效果不佳。

3、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性环节。会计专业学生在校会计模拟实训往往只安排四周时间,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暑期进行,甚至没有教师指导;在这些有限的实习中,要达到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只能从书本到账本,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就业面窄,无法就业。

4、师资力量薄弱。近十多年来企业会计准则经历了三次变革,每次变革都带来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由此推动会计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对会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现有的担任会计教学的师资中,接受过正规新会计准则学习的还不多,要在短时间内全面理解掌握并传授给学生,并非易事,这也无形中给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最前沿的会计核算方法带来困难,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就业的矛盾和压力。

二、提高会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高职会计专业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并注重规范课程考核,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内涵和质量,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2、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努力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方面我院会计专业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并获取了许多经验。

3、加强专业岗位证书与等级证书的考前辅导和学历教育。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前,一般都能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看来,一些单位对在校期间具有工作经验、取得助理会计师或会计师资格的毕业生很是青睐,同样专业资格学历高者更受欢迎。所以,高职会计专业在教学中还应进一步提升专业证书考试的考前辅导水平,鼓励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专业证书考试和学历考试。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57-02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背景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成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环境,培养满足企业财务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进行实训教学环境创新的关键。淮安技师学院依托江苏省人社厅商贸服务专业中心教研组各院校资源,建设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及基层管理人员;在会计教学中树立全程实践的观念,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顶岗实训,突出能力培养。

二、当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课程设置与顶岗要求衔接不够紧密。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主要由“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两部分构成。“单项实训”主要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等)的理论教学中实施的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则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集中实训。在这两部分实训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综合训练时间过于集中,一个人往往扮演多种角色(如仓库管理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但由于对于企业财务运作缺乏清晰、明确的思路,实践中往往无法做到一人多岗的角色转换。二是“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建账、登记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程序,但对会计岗位设置薄弱且实训多以手工账处理方式为主,与会计证电算化科目考试脱节。三是强调会计核算功能而忽视会计监督和管理的功能。目前,实训教学缺少与财务岗位对照查找的审核、监督环节,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训练、评价和使用。四是实训教材相对陈旧,教材无法及时得到更新。特别是随着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从2013年起实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运输业税收“营改增”等。但教材未能及时根据政策和标准的更新,使教学实训效果难以达到完整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的要求。

2.校内实训的投入不足,校外实训难以进行有效补充。虽然大多数学校均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其配置一般未达到仿真要求,加之由于受经费条件制约,实训室数量不足、软硬件功能有限,缺少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导致会计实训与实际会计业务有一定差距;同时,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学习困难较大,原因在于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和保密性决定了实习单位不愿意、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机会。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切。如果会计实训教学只依靠“粉笔+教案+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则无法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中小企业的整个核算业务流程,无法让学生了解到会计运作的具体环节和会计、出纳、保管等岗位应履行的职能职责。因此,从教师方面讲,实训课教师至少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在讲授会计实训课之前有完整地处理一整套会计业务的经历并经常参与社会实践,这样,实训教学内容、方式才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4.学生对会计岗位职业意识导向不强、专业知识连贯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在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把通过会计证考试作为“合格”认证,在实习中发生学生随意更改错账、多笔经济业务的记录错误、不遵循管理规范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缺乏会计职业道德和从业规则意识。会计专业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但部分学生对于全部课程的统整及综合运用操作困难,无法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需要通过实训教学,将财政与税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工业会计、财会电算化等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岗位自主学习,主动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六个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实训教学唯有立足于校内顶岗实训,同时将校外实训作为有益补充,创设全方位的实训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实训教学充分发挥实效。基于此,职业院校会计专业需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形成以满足岗位实际需求和顶岗设计为导向,实现学习和工作两种行为、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教学和生产两种过程的融合;以客观、真实的经济运行业务过程和数据为导向,指导会计实训;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重新设计会计实训内容,强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1.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室建设。校内会计实训室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场所,目的在于创设真实的职场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由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转变的导向功能。实训室应兼顾多种功能且满足实训工位需求,如建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审计实训室、税务实训室、银行实训室、模拟企业综合会计实训室等。在加强设备设施硬件建设外,更应重视实训室教学环境建设。一是加强职业规范、实训管理建设。如明确教学团队转化为职业管理人员,学生转化为员工,完成身份互换、实训要求、职能职责(权利和义务等)等职业岗位要求。二是会计核算的取材真实、过程真实,让学生接触到真实材料,缩短学生与企业会计实务的距离。如建立校内大学生超市等由学生管理经营的实体机构,既能满足实训教学中经营实体会计业务核算的需要,又有助于通过实训分析促进其加强管理,促进实体的良性循环。三是实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工作状态,促进学生了解实训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定位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强化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内容。采取“课程基本训练+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方式,促进学生达到 “二保”(保考证、保上岗)“三会”(会写、会算、会处理一般的普通业务)的目的。其中,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是为了与一体化教学相配合,即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的理论教学中配以课程实训。如基础会计教学中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第一,在讲解完会计凭证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发票、银行结算凭证、主要费用计算表、纳税申报表及其他自制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审核方法,熟练掌握专用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和审核方法;第二,在讲解完会计账簿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明细账适用的业务范围、登记方法、结账方法、总账启用登记方法、结账方法以及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方法、错账更正方法;第三,在讲解完财务会计报告后,要求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种类,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技能,从手工到电算化进行强化教学训练。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重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达标训练、查找问题、优化结构。一方面,学校可通过综合训练考核进行学习效果检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结果与其他学校相比较进行效果检验。

3.构建科学的会计实训考评体系。会计实训课程考评体系由课程实训考核、“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相结合,各类竞赛成绩也可等同于或高于校内考核成绩使用。课程实训考核是将如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若干项目,在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各项目的考核,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分阶段分项目量化考核。专业课程考试由“卷面考试+实操考核”组成,成绩各占一半或分的比例。

“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是将理论考核融于实操考核中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实操考核可在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后,立即进行操作考核,以速度、质量作为评比标准。若学生其中一项表现不佳,可随时补练、补考,以反复考核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训练的重视。各项实操考核的成绩之和即为一体化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指学生学完会计实务等专业课程后,由专业教研室设计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业务,以任务的方式下达到“员工”组,实训教师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考核,以检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开展实训教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熟悉实践实务的教师队伍。一是制订和执行专业教师进修培训计划,积极主动建立校企、校校合作与交流,教师定期接受脱产培训学习,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管理与筹划。二是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一技多能,对获得技能证书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校内分配等上给予一定倾斜。三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地位,淡化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界限,促使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四是加强教师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坛与会议,及时了解会计行业的变化、发展动向及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加强校际之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实训交流,彼此取长补短。

与此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组建一批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或专家团队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切入点。一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专业指导专家和教师队伍,如积极引进高校教授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会计师,或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到学校兼职;二是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的联系与沟通,他们是联系社会对会计需求的中介机构;三是进一步细分所在院校培训毕业生的行业适应领域,以突出的专业建设优势提升毕业生在该行业的口碑和社会认可度。

第1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16-02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历程回顾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启用、禁用、重新启用三个阶段。回顾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及发展的历程,总结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

1.启用阶段(1998年―2000年):1998年6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之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正式出现在会计准则中。在此后的数年间,财政部先后颁布了《投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0项会计准则,其中有7项准则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应用,从而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正式启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对使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禁用阶段(2001年―2005年):公允价值的回避在公允价值启用之后,由于我国要素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在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修订以后,因其挤出许多利润水分并且方便使用而受到证券市场和不少企业的好评。然而,这样的修订只能是暂时缓解操纵利润的情况,从长远来看,放弃公允价值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相背离。

3.重新启用时间(2006年):至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公允价值又被重新引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势在必行。我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迫切需要从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为扩大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标准趋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财政部终于在2006年2月15日正式的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尽管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但是它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实质性的一步,同时也是我国会计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

1.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2006年2月15日,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39项企业会计准则正式,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据有关统计(参见表1),我国现行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35项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和/或现值计量,约占90%。许多准则都对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量做了规范。表1表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和现值的比例非常高,公允价值和现值的确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

2.实务中仍处于试探阶段。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虽然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等曲折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公允价值的使用仍是谨慎的。历史成本是会计人员一直以来经常使用的一种计量属性,他们可能安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或负债的状态,而不愿转向公允价值。2007年是新准则在上市公司施行的第一年,从实际披露的情况来看,公允价值对于该年度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较之新准则出台之初人们的预期要小得多。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显得非常谨慎,绝大多数公司在可以自由选择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时,均选择了后者。

据财政部会计司统计,从2008年1月22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布首份2007年年报开始,截至2008年4月30日,除*ST威达和九发股份两家公司外,沪深两市合计1570家上市公司(沪市861家,深市709家)公布了2007年年报。其中,非金融类上市公司1543家,金融类上市公司27家,A+H股上市公司53家。该年度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117.13亿元,仅占全年利润总额的0.86%。可以说,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中的应用还是非常狭隘的。此外,据相关统计,中小板公司2007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454.93万元、仅占所属年度利润总额的-0.14%,而且从分布范围来看,仅有27家公司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中增加利润总额的公司有16家,涉及金额7361.51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的公司有11家,涉及金额10816.44万元。从这组数据来看,相对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在中小板公司中的应用更加有限。

其次,公允价值应用的领域也是比较狭隘的,主要局限于投资性房地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两个领域,而且,即使在这两个领域,真正采用公允价值的企业也不是很多。据财政部会计司统计,截至2008年4月30日,在公布了2007年年报的沪深两市1570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有630家,占1570家的40.13%,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仅18家上市公司(占有此类业务公司数的7.86%)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通过这几组数据,我们发现,即使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新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但是,在我国会计实务当中,仍处于试探阶段。

3.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应用中的平稳过渡。为考察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净损益的影响情况,我们重点分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对税前利润金额与方向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该科目综合地反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于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影响程度。

从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的披露来看,共有256家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本期发生额不为零,其中169家沪市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87家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综合来看,在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沪市上市公司中,从占税前利润的角度而言,平均影响比例为4.78%,其中影响超过20%的有8家公司;在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公司中,平均影响比例为-1.84%,其中影响超过-20%的仅有4家公司。此外,在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169家上市公司中,如果将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在其税前利润中扣除,没有一家公司发生税前利润的符号反转。因此我们初步判断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不大,其披露的相关数据也应该是相对真实和公允的。

总的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实现了平稳过渡,未发现明显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是利润操纵的迹象,这是一种好的开端。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所依赖的市场环境不完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虽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实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交易的公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要素市场不成熟。加之我国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当市场交易不活跃或市场被分割时,金融产品价格受到扭曲,从而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导致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准确把握,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

2.计量不够规范、可操作性差。公允价值计量规范极度缺乏,可操作性还不强,尽管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应用了现值和公允价值,但这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估计的规定缺乏一致性。有些准则允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有些准则不允许,规定不能达到统一规范。此外,会计准则体系中确实在许多具体会计准则都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很不详尽和统一,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作为定价基础,就要依赖专业人士通过可靠的模型和基于现行市场的各项要素作出预测和判断进行价格评估。但是估值技术比较难把握,在估值技术应用范围最广的金融行业只有少数银行有自己的定价模型。估价技术的难题是上市公司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障碍之一。

3.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够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足以判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如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由于公允价值获取上的难度和获取方法的局限性,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特别缺乏,这是制约公允价值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容易出现指使或强迫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会计人员可能主动或迫于压力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进行虚假评估,甚至以欺诈、舞弊等手段来操纵利润。会计人员面临着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两方面的挑战。

4.公允价值计量成本高。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较高,影响了企业使用公允价值的积极性。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将大大增加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后续成本。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作出认定。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无疑要花费更多的代价,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还存在很多困难,但随着政府指导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提高,资产评估技术的不断发展,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将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

2.郭亚辉.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3.李小玲,王海燕。公允价值计量及应用浅探。财会通讯,2006(12)

4.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财会月刊,2006(4)

第13篇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规律

最近5年来在会计类核心期刊上有约60篇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文章,其中近半数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集中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选择及教学方法创新”这两个大的方面,但专注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还不多。依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改进培养计划,增加会计实践教学学时

当前会计实践教学领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日益增加的实践课需求与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的矛盾。实践课时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够充实,学生浅尝辄止,大大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对此,一个直接解决方法是修改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门数或学时,压缩不必要的理论课课时。但当培养计划短期内无法修改的情况下,一个变通的办法是在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把相关业务习题设计为纯原始单据形式,不给过多的文字描述,这样多少可以达到部分以习题代替实训的目的。另外,笔者比较推荐的一个方案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训软件的B/S架构,平时保证服务器一直开通,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期通过远程登录的课外作业形式来完成实训项目。这样既不挤占理论教学学时,又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助于强化实践课程效果。

二、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选择,注重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

各高校开设的会计实践课程一般有这样的几种模式:纯手工实训、电算软件实训、计算机软件模拟手工实训、企业模拟沙盘实训、企业认知实训等。这几种课程模式都各有利弊,恰当地选择实践课程的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比如,对于刚接触会计理论的大一或大二学生来讲,在开设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训课时最好选择纯手工的实训模式。因为纯手工的实训模式最能体现从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当学生进入到大三阶段后,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模式,到大四阶段可以考虑企业模拟沙盘综合实训模式。

在注重教学模式选择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做好实践课程的横、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联系是指,要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能互相呼应,在理论课开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实验实训课程。比如,会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理论学时上完后,在同一个学期就可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这样安排实验课程,一方面可以分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差异化内容,另一方面又把两种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当然,也可以考虑不专设集中实验课程,而是把实验实训课程打散,融入到理论课程教学学时中去。比如开设总学时为64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配套上机实验教学26学时,老师每讲完一个专题就开始一小段实验课,如此交替进行效果也不错。

而所谓的纵向衔接是指实验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问题。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理论上应遵循如下次序:首先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是“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在大二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课程,在大三开设“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和“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分岗综合虚拟实习”课程,此思路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从通用技能到专业分岗这样的教学规律。除上述必修实验课程外,可以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细分方向,在高年级开设诸如“房地产企业会计实训”“商贸物流企业会计实训”等分行业的专项实验课。

三、明确实践教学细化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规划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务动手能力、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下,实践教学应分解出更为细致且有针对性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这对提升实践课堂效果、教师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考虑树立如下四个实践教学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一)单据辨识与分类整理的能力。以往的会计本科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到的业务处理也多是文字描述为题干,会计分录为解答。这造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连基本的原始单据的辨识力都不具备,对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具备何种原始单据缺乏标准概念。虽然对业务单据(比如发票、领料单、合同等)的理解并不难,但在实践课程里应首先强调业务单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辨识并分类整理各种原始单据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记账凭证做好铺垫。

(二)梳理业务流程的能力。会计工作不是一个孤岛,会计信息是前端业务流程的专业标准化结果,做好一名会计必须了解企业的其他业务环节。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强调企业其他工作业务流程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训中要加强会计工作前端业务流程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会计工作,让学生明白规范的业务流程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如在采购业务会计实训项目开始前,教师应先介绍采购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前端业务单据生成的来龙去脉。通过阅读分析学生的课后实训小结,笔者发现学生对老师先讲解业务流程再动手实训的模式很欢迎,我们认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确实有利于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会计实践课程一个必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即便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会计工作也应纳入实践课程计划,循序渐进地夯实学生会计实务基础。比如银行金融原始单据的填写,教师在实训作业检查时应严格打分,任何一个错、漏都不允许出现,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于那些眼高手低的学生也应及时提醒与批评教育。实践课程突出学生多动手、更细心的教学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

(四)账簿报表数据分析能力。当学生具备相当的会计实务工作技能后,实践教学的目标应适当向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方向倾斜。当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训课程,较清晰地了解到财务数据生成过程后,在部分课程里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比如,在高年级的本科实训教学体系里,加开商战类模拟对抗实训。这些实训轻数据生成,重数据分析与决策,通过编制预算、利用财务指标分析结果引导进一步经济决策,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这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新方法。笔者指导的挑战杯虚拟经营大赛的学生在参赛后,普遍反映通过参与决策对抗类实训及竞赛,他们对会计的核算的目标与意义又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新认识。

四、加强理论研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实务

不断增强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已逐渐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不断改进的情况下,教学理论建设应尽快步伐。笔者认为,理论上理清下面两种差异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一)实践教学规律与理论教学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一般都包括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每门课程的基本都在一个学期内结束。如果实践教学照搬这种理论教学规律,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笔者曾连续对两届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对以前实训的具体内容在毕业前是否还记得?”,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是由于课时不多且时间相距较远,已不记得以前会计实训的细节内容。笔者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在安排上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重复性,而不是理论教学那样的一次性。对关键知识的适当重复练习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即类似于“熟能生巧”这样的常识性概念。比如,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训,除在该理论课开设的那个学期安排一次外,在大四阶段可以考虑再开一次或尽量利用电算化实软件完成其他会计实训教学。

(二)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比较成熟,其课程体系建设也较完备。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会计实践教学设计相比要落后。一些本科院校在开设实践课程时简单照搬高职教学模式,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太大区别。但事实上本科四年学制和专科三年学制存在诸多不同,会计实践教学理应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异是,由于本科教学理论性要求多于高职高专,实践课时分配不多,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本科教学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题海式的教学方法。比如,为更好地解释不相容岗位职责需分离这一内部控制基本要求,在学生做完几笔出纳业务后(如存、取现金,备用金借支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启发式提问:为什么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可以是出纳负责登记,而你们刚做的出纳业务里却没有凭证生成工作?在实训课上,当学生做完几笔业务后应及时总结,老师要启发并指导学生把刚做的实训项目与已学过的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最近5年来在会计类核心期刊上有约60篇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文章,其中近半数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集中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选择及教学方法创新”这两个大的方面,但专注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还不多。依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1 改进培养计划,增加会计实践教学学时

通过对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连续三届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不但对实践教学感兴趣、认可实践教学的作用(比例为92.71%),而且普遍希望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要更多些(比例为81.49%)。同时,我们对近三十所高校(包括一二三本)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收集与统计,一本院校平均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16.52%,二本院校该比例平均为20.36%,三本院校该比例平均为24.87%。总的来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课学时只占所有课程总学时的1/5到1/4。可见,当前会计实践教学领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日益增加的实践课需求与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的矛盾。实践课时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够充实,学生浅尝辄止,大大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对此,一个直接解决方法是修改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门数或学时,压缩不必要的理论课课时。但当培养计划短期内无法修改的情况下,一个变通的办法是在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把相关业务习题设计为纯原始单据形式,不给过多的文字描述,这样多少可以达到部分以习题代替实训的目的。另外,笔者比较推荐的一个方案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训软件的B/S架构,平时保证服务器一直开通,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期通过远程登录的课外作业形式来完成实训项目。这样既不挤占理论教学学时,又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助于强化实践课程效果。

2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选择,注重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

各高校开设的会计实践课程一般有这样的几种模式:纯手工实训、电算软件实训、计算机软件模拟手工实训、企业模拟沙盘实训、企业认知实训等。这几种课程模式都各有利弊,恰当地选择实践课程的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比如,对于刚接触会计理论的大一或大二学生来讲,在开设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训课时最好选择纯手工的实训模式。因为纯手工的实训模式最能体现从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当学生进入到大三阶段后,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模式,到大四阶段可以考虑企业模拟沙盘综合实训模式。

在注重教学模式选择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做好实践课程的横、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联系是指,要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能互相呼应,在理论课开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实验实训课程。比如,会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理论学时上完后,在同一个学期就可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这样安排实验课程,一方面可以分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差异化内容,另一方面又把两种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当然,也可以考虑不专设集中实验课程,而是把实验实训课程打散,融入到理论课程教学学时中去。比如开设总学时为64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配套上机实验教学26学时,老师每讲完一个专题就开始一小段实验课,如此交替进行效果也不错。

而所谓的纵向衔接是指实验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问题。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理论上应遵循如下次序:首先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是“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在大二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课程,在大三开设“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和“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分岗综合虚拟实习”课程,此思路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从通用技能到专业分岗这样的教学规律。除上述必修实验课程外,可以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细分方向,在高年级开设诸如“房地产企业会计实训”“商贸物流企业会计实训”等分行业的专项实验课。

3 明确实践教学细化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规划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务动手能力、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下,实践教学应分解出更为细致且有针对性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这对提升实践课堂效果、教师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考虑树立如下四个实践教学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1)单据辨识与分类整理的能力。以往的会计本科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到的业务处理也多是文字描述为题干,会计分录为解答。这造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连基本的原始单据的辨识力都不具备,对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具备何种原始单据缺乏标准概念。虽然对业务单据(比如发票、领料单、合同等)的理解并不难,但在实践课程里应首先强调业务单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辨识并分类整理各种原始单据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记账凭证做好铺垫。

(2)梳理业务流程的能力。会计工作不是一个孤岛,会计信息是前端业务流程的专业标准化结果,做好一名会计必须了解企业的其他业务环节。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强调企业其他工作业务流程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训中要加强会计工作前端业务流程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会计工作,让学生明白规范的业务流程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例如,在采购业务会计实训项目开始前,教师应先介绍采购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前端业务单据生成的来龙去脉。通过阅读分析学生的课后实训小结,笔者发现学生对老师先讲解业务流程再动手实训的模式很欢迎,我们认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确实有利于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3)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会计实践课程一个必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即便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会计工作也应纳入实践课程计划,循序渐进地夯实学生会计实务基础。比如银行金融原始单据的填写,教师在实训作业检查时应严格打分,任何一个错、漏都不允许出现,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于那些眼高手低的学生也应及时提醒与批评教育。实践课程突出学生多动手、更细心的教学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

(4)账簿报表数据分析能力。当学生具备相当的会计实务工作技能后,实践教学的目标应适当向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方向倾斜。当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训课程,较清晰地了解到财务数据生成过程后,在部分课程里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比如,在高年级的本科实训教学体系里,加开商战类模拟对抗实训。这些实训轻数据生成,重数据分析与决策,通过编制预算、利用财务指标分析结果引导进一步经济决策,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这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新方法。笔者指导的挑战杯虚拟经营大赛的学生在参赛后,普遍反映通过参与决策对抗类实训及竞赛,他们对会计的核算的目标与意义又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新认识。

4 加强理论研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实务

不断增强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已逐渐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不断改进的情况下,教学理论建设应如快步伐。笔者认为,理论上理清下面两种差异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1)实践教学规律与理论教学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一般都包括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每门课程的基本都在一个学期内结束。如果实践教学照搬这种理论教学规律,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笔者曾连续对两届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对以前实训的具体内容在毕业前是否还记得?”,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是由于课时不多且时间相距较远,已不记得以前会计实训的细节内容。笔者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在安排上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重复性,而不是理论教学那样的一次性。对关键知识的适当重复练习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即类似于“熟能生巧”这样的常识性概念。比如,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训,除在该理论课开设的那个学期安排一次外,在大四阶段可以考虑再开一次或尽量利用电算化实软件完成其他会计实训教学。

(2)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比较成熟,其课程体系建设也较完备。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会计实践教学设计相比要落后。一些本科院校在开设实践课程时简单照搬高职教学模式,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太大区别。但事实上本科四年学制和专科三年学制存在诸多不同,会计实践教学理应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异是,由于本科教学理论性要求多于高职高专,实践课时分配不多,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本科教学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题海式的教学方法。比如,为更好地解释不相容岗位职责需分离这一内部控制基本要求,在学生做完几笔出纳业务后(如存、取现金,备用金借支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启发式提问:为什么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可以是出纳负责登记,而你们刚做的出纳业务里却没有凭证生成工作?在实训课上,当学生做完几笔业务后应及时总结,老师要启发并指导学生把刚做的实训项目与已学过的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曹中红,魏朱宝,王书珍.“跑偏”与“纠偏”——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第15篇

摘要:江苏省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开展7年会计技能大赛。毋容置疑,大赛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会计技能大赛投入大、覆盖面窄、产出低,只是少部分师生参与这一现实情况。如何依托会计技能大赛,寻找切实可行操作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将技能大赛作用充分发挥,是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 :会计技能大赛;课堂教学效果;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资源开发的研究”(项目编号:B/2014/06/063)

作者简介:周会林,男,南京财经学校注册会计师、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为财务会计教学与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37-02

一、会计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与会计技能大赛关系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是会计岗位需求,也是用人单位招聘会计员工的门槛。[1]显而易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远远大于会计技能大赛奖牌的争夺。因为有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不一定会做会计,但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就不能去从事会计工作。

(二)会计技能大赛覆盖面过窄

“普通教育有高考”,若要想参加高考,100%的普通高中生均有机会参加;“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若要想参加会计技能大赛,职业学校学生参赛机会5%都没有;技能大赛成为少部分学生培训、精英教育,将广大教育资源配置在极少数学生身上,有失教育公平、公正。会计技能大赛覆盖面过窄成为现实。

通过多层次、全覆盖地举办技能大赛,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师生齐参与,全国有大赛”的局面,覆盖到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名学生,从而快速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但这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景。

(三)会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单一

从江苏省会计技能大赛学生组参赛对象实际调查结果分析,90%以上的学生均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较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态度好,整体素质高,并且这批选手参加完中职组比赛,有较强的比赛基础,还可以参加高职组比赛。如此看来,单纯中职学生组比赛就落空了,与我们事先设定的目标有背离。

(四)五年制高职学生参赛时间设置差异较大

目前,中职、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三年级均可能参加会计技能大赛,从赛制设定方面看,中职学生组没有什么问题,但五年制高职学生则存在问题。五年制高职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考虑五年一贯制的,第一年以开设文化课程为主,第二年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年级才开设会计专业课程。高职学生为了能够参加三年级的技能大赛,参赛学生的专业课程必须提前开设,显然参赛学生与不参赛学生的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差异比较大。学校不可能因为少部分学生参赛而整体调整教学课程进程表,结果就是仅有少部分参赛学生提前学习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技能大赛覆盖到每位学生的愿望就会落空。

(五)会计技能大赛设计内容不够科学

根据《2015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财经商贸类财会专业暨第三十五届珠算技术比赛竞赛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及内容规定的经济业务范围包括中职学生组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组。

中职学生组与五年制高职学生组的大赛考核形式基本相同,包括: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建账、会计凭证整理和装订。但考核内容有所差异:(1)中职学生组会计技能大赛内容。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应收款项减值);存货(实际成本计价);固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清查);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费用和成本(包括要素费用、制造费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分配、产品成本核算品种法);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收入、利润和利润分配(包括销售商品收入、销售材料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期间费用、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所得税费用、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利润表的编制)。题目类型是模拟小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2)高职学生组会计技能大赛内容。在中职学生组经济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如下内容: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题目类型是模拟中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

从近几年省会计技能大赛的赛卷内容设计来看,存在一些问题:涉税业务过于繁杂,超出中职、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比赛内容出现较多的偏题、怪题;高职、中职题目类型仅以中、小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来区分,不够科学合理;部分会计业务已经超出课程标准要求,令授课教师无所适从;参赛学生停课训练,放弃学习文化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影响参赛学生的后续发展。

二、会计技能大赛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处理好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与会计技能大赛关系

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是职业学校所有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完成的共同目标,也是学校面上的工作任务,通过率的高低直接衡量学校教学成果优劣。[2]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后,如何弥补会计岗位操作能力不足?南京财经学校与南京市财政局培训中心合办会计实务操作培训班,通过岗前会计实训模拟,将技能大赛成果嵌入日常教学,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取得会计实务操作资格证书,克服有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不一定会做会计的缺陷,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二)解决会计技能大赛覆盖面过窄问题

为避免技能大赛成为少部分学生培训、精英教育,不仅仅需要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进行学业水平抽测,更是需要进行统测。在中职“2.5+0.5”学制下,应将学业水平统测(会计实务操作)安排在第五学期期末进行,在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下,应将学业水平统测(会计实务操作)安排在第九学期期末进行,考试成绩将作为学生是否如期毕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此安排将解决会计技能大赛覆盖面过窄问题,能够促进学校领导、师生共同关注会计技能大赛,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师生齐参与,省市有大赛”的局面,覆盖到每位教师、每名学生,从而快速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和技能。

(三)解决会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单一问题

将中职学生与五年制高职学生参赛项目分列,五年制高职学生只能参加四年级(或五年级)的比赛,不能参加第三年的中职技能大赛。如此安排,江苏省许多职业学校就会重视三年制中职学生会计专业的技能教学和技能比赛,而不至于放弃中职。另外,也解决了五年制高职学生参赛时间设置问题,五年制高职学生可以按照省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设置本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第一年以开设文化课程为主,第二年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年级开设会计专业课程,从而顺理成章的参加四、五年级的会计技能大赛。有效杜绝高职一年级就开始选苗子,停课训练,重点培养,荒废了文化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

(四)解决会计技能大赛设计内容缺陷问题

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技能大赛不应成为个别领导比拼业绩、政绩的平台。[3]所以,会计技能大赛的内容需要调整,将真正切合企业会计岗位需求、符合实际的经济业务内容纳入比赛范畴,那些在中小型企业中根本不会发生的经济业务绝不会出现在赛卷里,杜绝偏题、怪题的出现,将极大减轻会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参赛选手的压力,也避免了学校有限资源的无限浪费。

参考文献:

[1]周霞中,李加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教改之“风向标”[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41-142.

[2]葛涛.技能大赛视角下的会计课程改革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