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范文

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

第1篇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中设置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税收制度变化较大。增值税和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体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增值税而言,近年来进行了两次大改革:一次是增值税转型,自2004年在东北开始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过渡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试点,随后增值税转型在其他地区试点,最终2009年增值税转型推广至全国。另一次是2012开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这次改革在2016年5月全面推开。就所得税而言,2007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改革,完成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这两大税种的变化势必对会计实务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高层次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二、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现状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地位

从供给端看,目前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讲授与实践课程,对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重视不足。部分院校设置了税务会计,或税务会计与筹划课程。但从课程性质上看,此类课程通常为选修课。鉴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差异,税务会计课程的作用受到较大“冷落”。并且很多高校中税务会计相关课程在会计专硕研究生培养中的课时设置为一周两节课。庞大的教学内容与较少的课时安排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对于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认识

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对会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财务会计领域。在选修课程时,也更侧重选修财务会计领域课程。很多选修税务会计课程的学生的最初动机来自注册会计师考试和注册税务师考试。基于此,很多学生对于课程预期更多局限于各税种计算,而非税务会计核算。另一部分学生尽管认识到税务会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本科为非会计专业,缺乏相关基础,再加上课程设置课时偏少,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税务会计课程嵌入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变

在会计学专业硕士方案中,将税务会计相关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在会计专硕日常培养中,宣传与传达税务会计的重要性。邀请实务界专家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硕士校外导师,详细给学生讲解税务会计在实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深入分析高职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实践中开发出富有成效的就业导向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为地方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会计人才。

一、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一)进行会计专业调研,确定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进行会计专业调研,不仅能掌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还能根据调研资料确定有效的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我院每年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对地方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情况、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等众多问题进行调研。调研获取的大量信息成为调整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尤其是调整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可靠依据,并由此形成动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浙江省税务申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及时整合课程,将中国税收分为税法及税务法规与税务会计实务,同时增设了税务会计实训项目,使毕业生的纳税申报能力进一步增强;发现企业需要大量的出纳人员,就将出纳知识单独辟出,专设出纳技能实训项目等。

(二)根据会计岗位分工,设计实训项目

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工作任务逻辑,会计职业是典型的以岗位工作任务逻辑展开的。我院在构建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结合地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情况,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如先进行会计基础技能、出纳技能及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等,然后,展开会计专门化方向训练,如税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外贸会计实训、小企业ERP实施实训等训练,最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根据会计岗位分工情况,分阶段设计实训项目不仅能培养学生技能,而且能满足企业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需要。具体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

(三)理论课程设置为实践课程体系服务

学院经管系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设置为实践课程体系服务,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为培养会计职业岗位能力服务;理论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提供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强调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系,见下表。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逻辑线索,展开阶梯式实践训练

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能应用。三部分实训内容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由简单技能逐渐过渡到复杂技能.呈阶梯式上升,基本技能是基础,专业技能是专门化方向,技能应用是实践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三者相辅相成。

1.基本技能实训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出纳技能实训与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会计基础技能实训,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具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的技能。出纳是最基础的财会工作岗位,且实践性较强。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珠算、点钞、票据填开、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计算器应用、真假币鉴别的方法与技巧。学生能形成快速准确地核算企业货币资金业务、处理出纳相应业务的能力。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是对前面所学技能、知识的系统总结、巩固,让学生体会企业完整的会计核算一般程序和流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能独立地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完成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的工作,能对模拟企业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的能力。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实质上是专门化方向训练,是指学生在学习基本会计技能基础之上,再学习较复杂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电算会计、小企业ERP实施、商业企业会计与外贸会计等。

成本会计实训主要是让学生将所学的成本会计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从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人手,训练其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的能力;税务会计实训主要是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基础上,学生将所学的税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际经济业务的税务核算中去,锻炼学生从事企业税务核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电算会计实训主要以财务软件为依托,训练学生掌握财务软件操作方法和技巧,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小企业ERP实施实训,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小企业ERP软件实施的相关知识,对小企业销与会计核算进行电算化管理,掌握ERP系统实施的流程、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初步的系统实施能力;商业企业会计实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理解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与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异同,具备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贸会计实训,要求学生理解外贸企业的会计工作特点,掌握出口退税、进口业务、出口业务、外币业务的核算与管理方法.具备从事外贸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

3.技能应用

技能应用就是安排学生进有关公司、企业的财务部门、仓库、车间班组等实际会计工作环境.从最基本的会计岗位做起,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与技能。实习时,要求每一个参加的学生都必须按所在单位会计部门的要求.在各会计岗位以跟随或以助理角色或以正式顶岗等工作方式.完成实习过程;并要求学生以所在单位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及学校所学的理论,遵守操作规程,在所在部门领导或其指定人员的支持、指导下开展工作。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要根据实习过程写出自我评估报告。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能真正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的融合.并具备从事相关领域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学生进企业、公司顶岗实习.使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锻炼.为未来顺利过渡到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会计职业特点,独创“教、把、放”实训方法

我院根据会计职业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独创“教、把、放”实训方法,即: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三阶段实训内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能应用),把实践课程体系分为“教、把、放”三个层次。“教”为第一层次.主要由各课程的实验课组成,体现“验证式”教学的特点,介绍各项技能的原理与方法,多以教师“教”为主;“把”为第二层次,主要由各实训课程组成,强调各种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适当点评,体现学生主导式学习的特点;“放”为第三层次,即经过系统实训后,组织学生去公司、企业顶岗实习,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能运用基本的会计技能,并逐步过渡到分析、处理复杂的会计事务。学生通过亲自体会会计工作的环境和特点,积累实践经验,进而提高从业能力。

(三)专业实践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近年来,学院经管系积极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使专业实践课程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珠算证书、电算化证书及初等会计专业技术证书等),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专业实践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见图2。

(四)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校内实训场所与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校内实训设备建设情况

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个、税务实训室1个,审计实训室1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我院在重视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讯室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专业实验(实训)项目按教学计划安排,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大纲,并制定了严格的课程考核细则。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我院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建设与管理校外实习基地的经验,为学生进入企业、工厂等真实的会计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为加快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加强管理,首先,要对拟建立的实习基地的企业进行考查评估,选择技术构成较高、管理规范的企业。校企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签订合作协议书,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举行基地的成立挂牌仪式;实习基地成立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正常运行的措施。其次.要重视与实训基地的协调与沟通,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能为学生提供顶岗操作。在技术方面由企业工作人员实地指导,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起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第三,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我们与校外实训基地确立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职工提供多层次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建学校科研与生产联合体,使企业成为学校科技项目的来源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地、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基地,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

(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专业教师素质高低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大力引进高级职称教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选派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单位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选派教师进行短期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实现企业与教师及专业建设的有机结合,取得三赢的良好局面。

此外,学院还有一支来源和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均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上职称,主要参与本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由于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导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学生在接受指导过程中收获很大,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胜任岗位工作创造了条件。

三、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一)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扎实,满足企业需求

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生命力所在,学院自实施就业导向的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模式以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得到增强,历届毕业生珠算(普通五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初级)、用友软件应用证书(能手级)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率都为100%;在历年竞赛中也取得较好的成绩。2004年,在浙江省首届财会信息化竞赛中,会计专业选手荣获三等奖和优胜奖;2005年,在浙江省第二届财会信息化竞赛中,选手一举夺得全省12个一等奖中的个,另有两个组得二等奖;2006年,在浙江省第三届财会信息化竞赛中,本专业选手一举夺得四个一等奖。另有两个组得二等奖,再次获得全省最佳成绩。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赢得得了企业的青睐,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动手能力强、知识结构较为完善、综合素质较高,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第3篇

[关键词]税法 课程 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需重视税法相关课程

在我国,有近500家高校开设会计学专业,各个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有很多高校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税法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涉税相关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如果考察社会需要,就会发现对于会计学人才来说,纯粹的会计专业知识诸如来自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是必要条件,是否掌握税法知识是否熟知涉税实务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会计人员水平高低的标志。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写到:“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因此,要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社会所需,必须重视和加强税法相关课程。

二、税法相关课程体系

所谓“税法相关课程体系”是指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设置的税法相关课程的组成及相互衔接。参考国内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几乎所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税务会计方面的课程,有《企业税务会计》、《税务会计》、《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税务会计实务》、《税法》等等,这说明对于财会类专业的本科教育而言,税法以及税务会计知识已经成为其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为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培养方案中重视对税法课程体系的安排,并且税法课程体系应尽量完备,不可浅尝辄止,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实体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行政法制、涉税实务、纳税筹划。其中,涉税实务应不仅包含税务会计的内容,还应包括纳税申报等。在课程设置上,可设置成“税法”、“税务会计”、“企业纳税筹划”理论课程以及“税务实务”实践课程。在税法相关课程体系中,“税法”课程是基础课,应包含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行政法制以及各实体税法,通过该课程,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纳税意识,了解涉税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熟知各税种的相关构成要素。“税务会计”课程将税法知识和会计知识结合,使学生掌握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企业纳税筹划”是提升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纳税筹划的意识,掌握纳税筹划技能和技巧。“税务实务”实践课程则保证了学生具有涉税实务的动手能力,能够将所学到的税法相关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税法相关课程体系中,有理论有实践,有基础有提升,既相互联系有各有侧重点,能够有力地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税法相关课程教学安排

从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上看,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税法相关课程应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的后续课程。从课程体系内看,“税法”课程是基础课,内容多,更新快,应先开设“税法”课程。“税务会计”和“企业纳税筹划”课程可在“税法”课程之后开设,最后开设“税务实务”实践课程。

四、税法相关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在税法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突破传统的讲课方法,尤其要强调应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色角度去考虑税法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学生突破学生本身的角色,不断作为税法制定者、税收征管者、企业股东、记账人员、办税人员等去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形成涉税的管理意识,提升技能,增强竞争能力。

五、结论

本文就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时应重视税法相关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税法相关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方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加速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这对会计信息的编制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会计学习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共识。目前,会计课程不仅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所有经济、管理、社会学类专业(以下称为非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听课人数和授课学时来看,非会计专业的教育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会计专业的教育规模,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听课情况和授课效果来看,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通过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要求和当前会计教学的现状,探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行会计准则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要求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目标在于正确理解并有效使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解读和使用会计信息的难度,这些变化必然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现行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基础,在提高会计工作灵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理解会计信息的难度。现行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基础,允许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做账,以求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比如收入的确认仅提供了4个基本原则,实际操作难度大,不同的会计人员在具体业务的核算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经验和判断,做出不同的会计处理。而过多的职业判断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增加会计信息使用的难度。所以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刻理解会计所遵循的原则本质,才有能力评估会计所作的职业判断是否客观。这就要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要重视会计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学习。

(二)现行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辨识信息真伪的难度。现行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作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并购日趋普遍以及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模式。但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所以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刻理解会计计量的特征,掌握虚假财务报表识别的知识和技能。

(三)现行会计准则强调资产负债的重要性,在提高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分析会计信息的难度。现行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披露作了较大调整,财务报告主表由三个变为四个,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更加详细,全面反映了主要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及资金变化的明细情况。财务报告的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也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体现了股东权益为主导的会计理念,这有助于投资者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但是,随着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不断增加,信息的针对性就会降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利用报表进行决策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搜集有用的信息,还需要掌握复杂的报表分析方法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这样才能对具体决策有所帮助。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须了解复杂的报表结构,掌握专门的分析方法,以提高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非会计专业设置会计课程教学目标时,往往是根据会计专业要求制定的,强调会计实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学习,没有体现非会计专业的特点,更没有细化不同专业具体的会计教学目标。这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目的性不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编排缺乏创新。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那么与之对应的会计教材内容和讲授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目前专门为非会计专业编写的会计教材有很多,其叙述方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我国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从理论到实践模式,遵循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报表的顺序,这种体系理论较完整,但难以理解;另一种顺序恰好相反,先介绍报表的结构和内容,然后介绍编制报表所需要的会计技术知识,如账户、凭证和账簿等,最后介绍每个报表项目所应遵循的会计规范,这种方式容易被初学者接受,但系统性差。总之,无论按照哪种方式编制的会计教材均带有较强的通用性,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差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置有待完善。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中会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基础知识,需要有一定的相关课程作为支持。如企业管理、资本与货币、税收等知识对学习会计非常重要。可以说,不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就难以理解会计的交易和事项,不了解资本与货币市场就难以理解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不了解税收就无法理解税务核算。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课程学时相对较少,而且在先修和后续课程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强,有的甚至没有设置相关课程。学生普遍感觉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会计专业知识,比较困难,而且学完就忘,根本谈不上利用会计报表进行科学决策,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有些一看便知的内容,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反复强调,而学生仍然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印象深刻。这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而且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往往实行大班授课,教师面对近百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个性化需求,必然会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专业知识单纯靠满堂灌,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更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目的,是要懂会计语言,能看明白财务报表背后的经济管理信息。因此,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掌握会计术语,会看会计报表。二是通过会计学课程教学,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从会计的视角思考并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管理会计的有关内容,能够提升他们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能够帮助他们准确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以及融资风险。三是培养学生根据需要不断学习相关会计知识的能力。会计准则和制度会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要像会计人才一样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用好会计信息。

(二)选用定位准确的教材。不同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和信息系统专业虽然都是非会计专业,但对会计知识的应用要求是不同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懂得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中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要多讲,而信息系统专业则需要充分了解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学原理的部分要多学些。因此,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当有所区别,如果没有针对专业编写的教材,教师在选择通用教材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修订教学大纲,必要的时候还要自行编写讲义。

(三)调整课程设置和讲课内容。会计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安排。比如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先修课程《企业管理》,并且有后续课程《成本管理》,那么会计课程就要讲得更系统些,以提高学生的会计理论素养,使他们懂得如何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而对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专业而言,通常没有会计先修和后修课程,会计学教学内容要涵盖会计原理、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税务会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会计课程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建议根据各专业特点将相关知识整合成一到两门选修课,和会计学并行开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是依据课程内容,选用或自行设计能配合理论教学的相关案例,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会计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设计适合非会计专业使用的简明扼要的案例教学内容。其次,案例设计要有层次性,采用独立案例和综合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最后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案例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既要讲授基础知识,又要根据案例讨论的情况作必要的引导,还要在讨论结束后系统的总结。Z

第5篇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1会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不够合理

对于非会计专业来说,会计课程不是他们的主要专业课,再加上自身专业课程比较多,为了避免冲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课时较少,以淮阴工学院2007届经济管理学院非会计专业必修课中会计课程设置为例,具体情况为: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中,会计学和财务管理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仅为4.6%,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例为2.7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只占2.0%,从调查情况看课时数的设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据对我院相关专业的调查显示,81.38%的学生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其中42.6%的学生指出最主要的问题是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有些会计学科的教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这些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研究方向和侧重点缺乏必要的研究,致使非会计专业所用教材在结构、内容甚至要求上与会计专业都基本相同,按照统一的教材讲授,无法体现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从而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3会计课程教学难度较大

经对我院相关专业的调查,我们发现64.54%的学生表明他们所学的会计课程难度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性太强。由于现在的会计教材还是主要针对会计专业编制的,没有将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严格区分开来。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他们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计是一门专业课,他们需要深入学习会计知识,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分录的编制、报表编制和阅读,以及会计信息分析和应用等,他们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够较快吸收会计技术和创新,因而对他们的专业要求比较严格,教材自然要具备一定的难度。而非会计专业主要不是研究会计,他们学习会计的目的是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阅读会计信息,进行最基本的分析,强调的是会计知识在管理中的应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的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与会计专业不同,所以他们使用会计专业教材的话会觉得有一定难度。

4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小

因为非会计专业主要课程不是会计,因而很多高校对其会计课程教学没有给予很高的重视,虽然非会计专业也设置了会计方面的课程,但这些课程主要是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等,对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这些知识涉及较少。而在工作后仅有会计学原理的知识不足以胜任相应工作,据调查,毕业生中有67%的人认为他们在校学习的会计知识不能完全胜任其工作,有些专业在工作中甚至用不到基本原理,需要的是其他会计知识,所以现在的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有待扩展,需要引入更多的会计课程。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1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占主导地位,课堂上的主角仍然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多数高校采用合班教学方式,学生过多很难实现有效的讨论,因而多数学生只能接受理论知识,缺少主动思考,师生间缺乏信息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消失、兴趣减弱。

2教学效果的评估手段有待完善

据调查,14.54%的学生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效果评估手段单一。现在大多高校的教学评估主要根据平时成绩(依据学生上课表现、作业完成的质量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综合评估,这种理论知识考核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但这种评定成绩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被动学习模式,致使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向上的学风,而且考试期间可能由于监管不力,给学生可乘之机,抄袭现象很难避免,达不到真实评估会计课程学习效果的目的,因而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手段需要改进,或与其他的考核方式相结合。

3会计教学模式枯燥单调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有83.16%的人认为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模式一般,不具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渐被各类高校采用,比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教学,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现在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和网络,很少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不同的教案,而是利用网上资源,直接下载相关教案不做任何修改,或者将所有讲课的内容输入电脑,上课时按照课件上的内容讲授,只是纯粹地讲授,不加入其他形式的教学模式(如演示实验、动画演示等),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习效果降低。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进

对我院相关专业的调查结果表明,73.72%的学生认为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有必要针对现状进行改革,其中60.21%的人认为要强化非会计专业人才会计实践能力培养,20.42%的人觉得需要完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结构。

(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1改善课程设置体系

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要想避免因课时少而无法完成全部课程或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会计课程的课时数,或教师在课前针对专业特点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选取与专业密切相关、对该专业非常重要的内容,保证教材内容能够按时按质讲授完毕,同时也实现会计课程与专业特点结合的目的。

2选择合适的会计教材

根据调查的结果,53.42%的在校生相信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的会计知识是会计报表的阅读,29.48%的人认为他们需要进行成本的核算,而毕业生中有67%的学生工作中需要阅读报表,由此看出非会计专业需要应用到的会计知识浅显易懂,因此他们只需要了解基本的会计知识,掌握其知识结构即可,不需要像会计专业那样深入研究、全面掌握。因而教材难度应该比会计专业的要小,教材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突出的重点内容是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并且引入会计报表分析内容。所以非会计专业的教材难度不应太大,教材难度和专业性要能让学生接受。

3完善讲授内容

现在高校的非会计专业学习课程主要是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对其他会计知识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涉及甚少,而且现行的会计教学主要重视财务会计的账务处理技术,而轻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针对会计课程的教材范围在学生中做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为分别有38.78%、33.42%和28.83%的学生认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应该成为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必修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应该引入补充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教学,方便学生日后在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同时还应包括财税、支付结算和报表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会计知识。

(二)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1结合个人投资,提高学习兴趣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投资感兴趣,很多人从大一就开始研究股票、证券,想在这些方面进行投资。投资者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他们需要通过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了解被投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会计信息分析能力,往往无法准确判断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投资时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投资失败。所以一方面他们需要学习较多的会计知识辅助他们判断行情,另一方面会计教学的枯燥却令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无法运用基本的会计知识进行基本的分析。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将课程教学与个人投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教学生如何对投资对象进行财务分析,从而判断其投资前景。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2丰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例如将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互相交流意见,典型的方式就是小组讨论、教师点评。例如,教师可以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呈现一个上市公司的报表,课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利用已经学过的会计知识分析该上市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周转能力等,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课堂上采取讨论的形式,分组讨论,派出代表阐述意见,最后教师点评。当然这个答案不是绝对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可以给学生一个参与讨论的空间。这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了解会计知识是管理者必备的知识,会计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

启发式教学的典型应用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其效果仍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3加强实践环节

据调查,毕业生中69%的人认为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一样重要,甚至还有18%的人觉得会计实践比理论更重要,所以在强调理论教育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会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和会计实习。

4理论与实践考核一体化

据前所述,14.54%的学生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效果评估手段单一。因此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丰富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并考核考试方式能更准确更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对促进会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应改变理论知识以考试为主、实训课以考查为主的考核方式,两者应兼顾,巧妙结合。非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考试可以适当转向撰写案例报告,通过网络查询一个具体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对财务数据分析比较,尝试发现其中不足,对其经营进行预测,既可以丰富考核方式又可以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晓凤.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探讨[J].财会与税务,2008(1).

[2]王如彩.高职高专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7(2).

第6篇

近年来,如何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已经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当前阶段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相关解决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主要指的是人们在从事相关职业时所需要具备的相关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任职能力、基本专业能力以及对其自身职业生涯的管理规划能力。而就会计专业而言,其职业能力主要指相关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在其任职过程中,将其分内的会计职业活动进行良好而顺利完成的能力。然而,由于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相关任职人员的语言能力,相关任职人员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相关任职人员的务分析能力等。因此,为了使我国会计行业得以更加顺利快速的发展,使我国会计人才得以良好的栽培,在我国当前阶段的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良好有效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阶段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认知存在相应弊端当前阶段我国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认知方面的错误,首先,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决策者没有对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而透彻的理解,其次,中职院校相关部门与相关教学人员没有将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要求进行具体规划,也没有对相关教学要求进行具体的了解,这便导致当前我国会计专业对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存在不明确现象,导致会计专业人才能以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由于我国中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所制定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导致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有效提高[1]。首先,中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没有对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而采取直接套用本科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方式,对其自身课程体系进行建立,从而导致中职院校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透彻的掌握。其次,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会计专业课程进行相关选取与分配时,没有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予以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其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

(三)教学方法与观念存在落后现象就当前我国的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而言,相关教师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沿袭,以教师讲而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将相应的教学知识强硬的灌输给学生,使学生难以对教学知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掌握。相关教师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采取忽略处理,从而使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逐渐丧失。

二、使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良好的树立若想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有效提升,首先,中职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其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良好的树立,而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其主要专业培养方向应当以社会对其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基本导向,因此,相关部门在对其培养目标进行相关树立时,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进行相应考虑,还要对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出的会计专业人才,其专业能力得以有效培养的同时,其职业综合能力也得以有效提升。

(二)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制定由于我国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所教学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相应制定时,不应当一味对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套用,而应当结合其教学对象实际情况,以及其实际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对其自身的专科课程体制进行科学恰当的制定。与此同时,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制定时,不应当将教学重心全部倾向于相关专业的理论教学,而应当对其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予以一定的关注,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以真正的培养与提升,使学生能够通过相应实践课程对其自身所需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其加以及时的改正与完善,进而使我国中职院系会计专业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其任职过程中符合其企业对于综合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三)对会计专业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转变对于提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言,以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显得十分重要[2]。首先,我国中职院校相关教师应当对其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良好的转变,应当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学生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并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行相应的尊重,使学生能够在更加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对相应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理解与掌握。此外,相关教师还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在专业教学课堂中妥当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们营造出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得以有效激发,使学生在情境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当前阶段得以有效提升,相关教学人员应当提高对教学认知,同时学校方面应当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制定,从而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如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5):15-16.

第7篇

关键词:会计 专业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34-02

一、引言

在第一节讲授会计专业英语课时,笔者曾这样形容会计专业英语:“Accounting is difficult, and English is difficult. They are two(too)difficult.”。会计专业英语是难上加难,但是作为新时代会计专业的合格人才,会计专业英语又是必备的知识之一。“Accounting is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这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一句话。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英语不只在生活中,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越加明显。对英语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设立了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

现在外语好、懂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上升为一种国家需求。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也都明确了英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多高校会计专业都将会计英语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07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会计专业英语作为必修课程,要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培养学生的会计英语能力。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目的是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协调运用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希望通过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如何通过英文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二、会计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1.会计在社会经济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要求会计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思维,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具有进行国际会计文化交流的能力。高校的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单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代表的含义都是不同的。单纯的大学英语课程强调的是语言的学习,与专业知识联系甚少。很多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和英语都不错,但是对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确知之甚少。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英语环境,很难运用专业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英语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会计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从2007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就将英语作为会计、审计和财务成本管理的附加题并计入总成绩,同时开设专业英语测试。为了迎合国际化会计的需求,我国已经逐渐提高了对会计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许多高校还专门开设国际会计、涉外会计等涉外型的会计专业或课程,目标是培养出具备国际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人才,同时具备熟练运用专业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会计专业英语对于学生而言,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教授会计的英文单词,或用英文讲会计知识。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训练学生利用会计中文知识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能读懂英文的专业文献,并能用英文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很多高校认为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就是用英语讲授会计内容,把是否采用英语教学作为评价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唯一标准。会计专业英语或是成为会计课程的延伸,或是成为英语课程的延伸,完全没有体现出综合性。没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会计专业英语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会计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讲也是相当大的挑战。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还无法摆脱“哑巴英语”,这使得在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困难,而且专业知识本身具有相当的难度,使得学生对会计专业英语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往往开始几堂课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时间一长,随着课程难度的深入,就丧失了持久学习的动机与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往往将课本当成英语的阅读理解,学习的重心偏向了单纯的英语理解,而忽略了自己的会计专业知识。这些情况的出现违背了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3.教师成为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时不言而喻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不仅有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要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目前,教师大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少专业知识与英语交叉融合,不能全面驾驭英语。在会计专业英语课堂上,英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要求教师的外语水平不仅可以讲授课程,还能讲解、辨析、例证会计专业内容,并开展相关会计实务的教授。但多数教师读懂专业英语教材不难,而用英语讲解、论证和答疑的困难却很大。

4.教材选用存在较大困难。会计专业英语的教材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原版教材虽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通过学习原版教材,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是,我国的会计体制和会计处理程序和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学过之后会对专业知识产生一些混淆,而且也无法应用于实务中。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国外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编写形式都与国内的教材存在差异,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国外的教材;国内的教材又普遍将会计专业英语定位于财务会计,许多学生就曾经反映会计专业英语教材是一本英文版的财务会计。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是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针对相关问题的建议

1.明确符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根据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要根据商院学生的实务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掌握国内会计专业知识,也能了解国际会计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或培养具备国内会计专业知识,又能读懂涉外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国内财会人才。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使学生能掌握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会计惯例和具体做法,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能看懂国外的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在全面考虑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首先是会计的专业教学而不是英语语言教学。因此,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在授课初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从学生普遍熟悉的基础会计知识逐渐拓展到财务管理等较难较深的专业知识。通过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加深学生对已学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了解国外会计专业的先进理念、会计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应注意向学生讲明国内外会计方面的差异,避免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混淆。

3.培养适合的教师,并配备充分的教学资源。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会计专业英语本身就是会计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深入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优秀的英语能力,能够用英语对会计专业知识进行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选定的教材,应该广泛阅读会计相关方面的原文教材和相关书籍文献。此外,教师要对外国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便于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教学资源也是完成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之一,任何专业的教学都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汉语环境中,学生学习厚重的英文教材是很困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推荐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向学生展示会计专业英语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关的BBS和博客论坛供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4.选择符合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合适的教材是实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认为原版教材比较好,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应该全面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和特点。特别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应作为选取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盲目地选用原版教材只会增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以及教学难度。

目前,会计专业英语教材主要是国内相关优秀学校出版的英文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国内的英文教材的编写思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比较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这些教材都是在参考了相当多的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编著的。例如,李少华教授编著的《会计英语》具有很高的综合性,教材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会计专业所有重点知识。如果选用国内的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会容易一些,但是会走入一个误区,觉得会计专业英语是英文版的会计教材,缺乏学习兴趣。相对而言,原版教材比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国外的原版教材对相关会计知识的介绍比较全面并附有相当多的案例,还介绍了相关专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学生从中可以领略到英语和会计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会计专业前沿问题的发展动态。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以及相关会计认识的差异,学生可能觉得原版教材很难理解,教学的难度更大。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的更全面一些,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少华.会计英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成云.浅析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J].学习月刊,2007(2)

3.王雪玲,隋玉明,王静,包红芳.高校英语专业+会计学专业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4)

4.朱靖.对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2)

5.吴向阳: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4)

第8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教学方法

一、前言

中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和企业的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对会计学这门专业产生了巨大的热情,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专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光明,社会需求非常大,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在中职院校中,还有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虽然这部分学生不是会计专业的,但是他们的专业发展也与之关,诸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药药剂等方向的专业,《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也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要对非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提升对《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定位

(一)教学对象的定位

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我们要明确中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面向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即明确教学对象,只有明确了教学对象,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非常基础也专业发展必须要求学习的,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药药剂等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相关会计基础知识,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运用会计学的基础知识,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定位是不同的,学习的层次和要求也因为专业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课程目标的教学发展分析也存在很大区别。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也应该要有准确的定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并非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专业的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纳税申报、审计等知识,而主要是引导他们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向的职业并不一定是会计工作。因此,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的基础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知识;(2)知识的综合性,虽然说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不会从事会计专业,但是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综合性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会计学的综合知识;(3)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非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引导性

教学方法的探索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更加直观的课堂,提升教学的引导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会计循环”这部分内容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化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学习“账务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起点原始凭证”认识不深刻,教师可以用PPT展示实际的凭证和账簿,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会计循环”。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围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方面进行教学和指导,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引导性。

(二)教学方法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特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面向的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习者不具备专业化的会计知识和理念,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特点,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理解会计学的相关知识。非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能够运用数据和信息,学会制作财会报告。《会计基础》的教学经常以制造企业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这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关的教学引导。例如,当在教授中药药剂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将会计学基础知识及账务处理与医药企业经营、医院药店药品管理等实践操作和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多讲解一些“医药市场”的内容,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者的专业发展相联系。这样,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的方向就更加清晰化,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够提升。

四、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意识的转变,会计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非常基础也非常自然的,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却要花费非常大的功夫。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难度是不同的,学习的层次和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这是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及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课程目标的教学层次的差异性。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来说,《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在结合就业发展的基础上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对教学方法也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特点,运用全方位的教学手段进行更加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东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5(01).

[2]熊原梅.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大学非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06).

[3]王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模式创新构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5(29).

第9篇

【关键词】能力本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输出地,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会计事业的发展。并且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重要目标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也正是高职院校倡导能力本文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而在能力本位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就需要在会计技术以及市场职业需求两个领域当中,结合实际会计教学特点以及任务,构建其以这两个领域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在高职院校当中真正的树立起以市场、就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以此来保障高校能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并透过这些学生在社会当中个人能力的发挥,来推进会计整体行业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出,以及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经过本文的总结,认为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对会计教学进行更好地管理。然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特点,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率,开始盲目地扩大会计教学的内容范围,从而使得相关人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扩大教学范围和添加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会计专业人才;第二,会计专业课程与基础性课程的比例失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很多会计学院增加了会计专业相关的课程,而且进一步压缩了基础性课程的课时设置,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会计专业的学习。

(二)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存在认识偏差,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教师认为会计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对会计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没有穿插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无法更好地体现会计教学的教学效果;第二,没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相关的教学,从而无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会计教学的兴趣不高,因此无法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三)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会计教学的参与主体,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会影响会计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学生在进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在过去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对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重大的依赖性,从而无法更加主动地进行会计教学内容的学习;第二,学生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特征,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内容。但是,当教师提出类似的问题时,学生无法更好地进行举一反三,从而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性特征。

二、能力本位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教学管理、教师及学生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了能力本位的思想,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好地突出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主要是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因此在使用能力本位教学思想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突出培养目标,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开始分为不同的会计专业,从而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可以对会计专业的教学进行细分,划分为会计专业的不同教学方向;第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例如:职业道德素质、沟通与交流相关素质等等。

(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就业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合理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能够及时地了解到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设置;第二,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且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进行不断地学习。

(三)高职院校提供相关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促进能力本文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资源,为了更好地构建能力本位下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其教学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第二,教师需要建设相关的实践基地,并且鼓励学生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学习,从而能够将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会计知识竞赛等活动,并且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相关的竞赛中。

参考文献

[1]基于能力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分析[J].程咏梅.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2]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探索[J].刘俊华,黄嬿.职教论坛.2016(17).

[3]能力本位模式下的高职JavaWeb开发课程改革探讨[J].王娜.科技视界.2015(05).

第10篇

【关键词】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专业课程

《会计学原理》是高等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该课程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专业方法,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并且往往感到比较枯燥。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专业入门课,以后的很多专业课程都有类似的特点,他们能正视学习《会计学原理》的种种困难,而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情况很不一样。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多的挑战,教师也感觉有更多的困惑。如何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是教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多年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现对该课程的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大学前填报志愿时就对会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认为他们毕业后应该是从事会计工作或从事与会计相关联的工作,这个观念在入学后的有关教育中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会计学原理》是他们以后有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必须要学好该课程,不然直接影响以后的专业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对《会计学原理》课程非常重视,不用过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很强。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之前,可能只听到过“会计”这个词,而不知其内涵,认为会计就是企业里做账的,学会计就是学做账,觉得自己不是会计专业的,学做账应该是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的,因此,很多学生对教学计划中开设《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感到不好理解。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会认为,我毕业后是做营销的,学会计干什么?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能就更不理解了,认为自己应该好好学计算机,怎么还要学会计?因此,他们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就行,没必要好好学懂、学通,学生以这样的学习目的去接受该课程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学生对该课程的预期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了会计就会做会计,所以他们会认真学好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学会计是为了识别和使用会计信息,因而他们对会计做假很感兴趣,往往不重视正确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处理的理解,在课堂上他们对做假账和查假账很关心,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如何用正确合理的会计方法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他们不愿意认真理解和掌握,总是过多地要求和期望老师在课堂上讲如何做假账和识别假账方面的问题。以这样的心态和目的去学会计学原理这门课,不仅影响老师教学的安排,也影响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三)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原则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易于使学生产生枯燥感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及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会计核算程序、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的组织等方面的常识,这些知识和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问题区别很大,这些方法与日常的思路存在很大的分歧,很多专业术语都难以通过非专业的日常思路去理解,如借贷记账法中的“借”和“贷”,与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借”和“贷”的含义完全不同,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也很少用到会计中“借”和“贷”的含义。再如,会计六要素中的“收入”,与日常的家庭收入中的“收入”的含义相差甚远,因此通常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另外,还有需要会计科目与经济业务相对应,这使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其他很多专业课程都可以课后自学看懂,而会计学原理如果想通过自学来掌握和理解,难度很大,一般来说,学生对上课时老师的讲解要能完全跟上来都已经很有难度了。因此,学生学起来觉得概念难以接受,方法难以掌握,思维难以转变。

该课程在内容上往往是对基本原理的介绍、对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规范的解释和应用的讲解,内容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内容还是案例的应用性讲解上,都显得相对具体而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强的枯燥感,趣味性相对较差,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相关背景基础知识较为缺乏,增加了本课程的学习难度

《会计学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习中会涉及到公司、经营、货币、税收和证券等相关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应该以一定的相关课程作为支持。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一些基础知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不具备,而有些基础知识,学生又只是一知半解,理解不准确,这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对会计的高度重视,虽然一样不具备太多基础知识,可是学生知道,公司、经营、货币、税收等知识是他们专业知识的基础,在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在教学中涉及到,他们会非常有兴趣,上课时没有理解的问题,往往会在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来弄明白。而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教学中涉及到也不感兴趣、听过就忘,课后也不会去查阅资料来理解相关基础知识,他们更多地认为,现在是学会计学原理,对这些相关基础知识,他们会在以后的相关课程中再学,或没必要学。然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又不会再去巩固会计学原理的学习了,以后也可能再也没有会计方面的课程了,这使教学和学习效果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应对障碍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开始就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之母,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时对会计学课程充满好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第一堂课首先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再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以往毕业生(非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进修成为会计工作者)中成功者的事例,联系自己或身边其他人员发生的事例,讲解会计对非会计工作者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会计对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另外,对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强调会计学原理还是有些后续课程的基础,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程管理和金融学等专业,在他们以后的专业课中还有财务类的课程,会计学原理为这些后续课程打基础,这样使学生能高度重视本课程,从而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除此以外,笔者还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完本课程后应有哪些收获。学生对这门课有了初步了解后,感觉自己与其距离拉近了许多,并树立起学好本课程的决心和信心。

(二)澄清学生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说明会计需要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举例说明同一业务,用准则所规定的不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后所得到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明白会计并不是都规定死了的,同时使他们明白看懂会计信息是一门很有学问的知识,他们应该学好会计,以更好地识别和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还要讲解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讲解会计处理中很多方面需要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灵活性与会计做假的区别,并且注意强调学生应该要知道正确的会计处理是识别假账的基础,如果正确的会计处理都不会,做出来的是错账而不是假账。

2.在前面几堂课中就要讲解会计学的体系,会计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有盈利组织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之分,在财务会计体系中又分基础会计、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并举例说明各分支的应用范围,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不会涉及到会计专业方面的有关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则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一一开设会计专业课程。通过这样的分析,使非会计专业学生能有效认识会计的全貌,澄清对会计的认识。

(三)讲解尽量生动,方法力求多样

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有时候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情节或是某些电脑游戏,适当幽默一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趣味性,并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如可以在适当时候,在课堂上念一段以会计术语书写的情书,表面上看来是引来了学生的一片欢声笑语,实际上可以使学生觉得会计并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呆板和枯燥,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可以联系当前流行的网络游戏“摩尔庄园”游戏,讲解和分析有关固定资产、收入、费用等概念,同时将游戏中的“偷菜”引申到对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会计主体等概念分析。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口味”的变化而产生新鲜感,在充满新鲜感的过程中去学习,可减少他们对学习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计学原理》本来枯燥感就比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要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尤其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变化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求教师除了运用常规的讲授方法以外,还要结合多媒体技术方法、作业布置和实验法等的合理运用。在对有关实务操作方面的内容,如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户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方法和实验法。首先要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素材发到学生手里;然后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好相应的课件,对这些实务性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并且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素材按照演示过程去操作一遍,这样通过“看一遍,做一遍”以后,使学生对相关性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易于理解和掌握有关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从而能达到看懂会计信息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这正好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因此,也有利于该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方法对有关内容的演示,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后通过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补充相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四)讲解力求通俗,并尽可能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根据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在《会计学原理》的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或常识出发,用平实的语言来阐述理论,做到深入浅出而通俗易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举例,并且尽量从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引开,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中联系家庭中电费的缴纳情况为实例来讲解有关内容,教学效果较好。两年前,本人家庭中的电费是每季度从工资中扣缴一次,学校到每个季度末来抄一次电表,根据电表数据计算电费,然后从该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中扣除该季度的电费,如在2007年12月份的工资中扣了电费300元,这300元的电费应该是10、11和12月份三个月的电费,如果平均分摊的话,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每个月应该是100元,但是钱是在12月份支付的,电费相当于一项费用,在家里的电费账中12月份的电费应该记100元而不是300元,10月份的电费应该记100元而不是0元,大家都能很好地理解并接受。而在2009年本人家里的电费是用IC卡,先买电再用电,本人于2009年10月1日正好电表报警没电了,于是用300元买了500度,结果用了三个月。这种情况和前面的情况就不同了,2009年10月份的电费应该记100元而不是300元,12月份的电费应该记100元而不是0元。前者是先用电后付钱,后者是先付钱后用电,在记账时,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分别用预提费用(应付账款)和待摊费用(预付账款)进行处理。可见,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预提费用(应付账款)和待摊费用(预付账款)等内容的理解。

(五)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确定科学的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的学习目的与会计专业学生明显不同,因此,在教学目的与内容上,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相比应作较大调整。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要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要能具体应用计账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还要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设置、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系统全面地对所有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要让学生领会“会计的全貌”,即会计是做什么的及如何去做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如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对掌握会计具体核算方法和实务操作等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着重在于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其学习目的主要是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了解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流程,能够看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以能对财务报表包含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而不是侧重于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读懂会计信息,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所以在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组织《会计学原理》教学时,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内容的安排、内容的讲授顺序等方面都要作相应的调整。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时情况,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的职能”“会计的任务”,“会计的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发展历史”等内容可以不作课堂教学内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成本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可以只作了解;可适当增加“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方面的内容。重点内容放在“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假设”和“简单的财务分析”等内容上。

在内容的讲授顺序上,最好的办法是从“会计目标”入手,然后展开。会计是为会计信息使用人服务的,为他们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信息使用人(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而会计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依据是账簿,登记账簿的依据是会计凭证,填制会计凭证的依据是经济业务。因此,会计信息是根据以下流程产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根据这样的分析,在安排讲授顺序时,第一步是介绍“会计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二步是介绍“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明确会计目标和领会“会计的全貌”入手来开始本课程的学习。第三步是开始对重点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会计处理的对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第四步是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账务处理程序”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进行介绍,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有关素材,向学生发放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材料,让他们能体会到会计信息载体的实际面貌,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操作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来龙去脉,会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会计信息能力和教学目的的实现。第五步是让学生了解有关“财产清查”的一些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最后,还要安排有关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艺,以使其能更好地运用会计知识,从会计报表中提炼出对工作有用的经济信息等实用内容。这个讲授思路层次分明,一环扣一环,既能满足非会计专业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又不会打破其整体性和系统性。

(六)注意适当迎合学生的心理预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对会计做假很感兴趣,在课堂中引入日常生活的实例,如“学校老师买了私家车,能不能作为学校的资产记账啊?”学生都认为不能,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引深到公司里,职工家里的家用电器不能记入公司的账里去。同理,公司老总或股东的家用电器一样不能记入公司的账,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老板的家产往往以公司的名义报账,这是不对的,违背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这样的解释和分析,既联系日常生活实例通俗易懂,又和学生所关心的公司做假账的心理相迎合,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会计主体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对有关会计信息的理解。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企业实际会计做假事例来分析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有关内容。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根据职业判断的要求来选择会计处理方法,通过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下的不同数据结果,使学生体会到会计处理方法的灵活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并提醒学生在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翊覃.浅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84-86.

[2] 熊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3):105.

第11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其提供的信息已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管理人员更需要会计知识以做出相应决策,各大高校都在增加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方面的教学,由于非会计专业培养的是有别于会计专业的,其对会计知识需求不同于会计专业人员,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会计知识,培养他们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而目前这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却不尽如人意。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现状

(一)因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区别较大

教学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实践中,教学目标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注重知识的培养,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学生学习完成之后,仍难以真正理解会计的作用,更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会计信息。第二类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认为他们将来主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相对于培养他们产生会计信息的能力来讲,培养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更重要。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能该能够阅读、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

教学目标的不同导致各大高校非会计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时有很大差别,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财务报表的分析与利用,另一种则是注重会计及相关知识的综合讲解,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基础会计为主,介绍通用的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以财务会计为主,介绍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第三部分以管理会计为主,介绍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运用。[1]

(二)相关教材适用性较差

目前,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学教材适用性较差,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能体现非会计专业的特征。有些教材内容注重讲述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而忽略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应用,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体现不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缺乏专业特色。二是不能区分不同非会计专业。有些教材具备了非会计专业的特征,但又因其通用性而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适用性较差。

二、优化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途径

(一)准确制定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优化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必须首先准确制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正如上文分析那样,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整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常学习会计学一门课程,不像会计专业学生那样还要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和经济法、税法等相关课程,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一本书就要解决所有的会计核算和相关的管理知识,教材内容覆盖面宽泛一些较好。

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涵盖会计学基本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税收等课程中最基础的部分,然后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实践中可以尝试分以下两大部分:

1. 会计基础知识

会计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特色,侧重融和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领会会计工作过程。内容方面按照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一顺序加以展开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基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直观的方式,学会阅读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基本功。因此,在讲述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俗地讲解6大会计要素的现实经济含义和作用,剖析三大报表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要求非会计专业学生能看懂会计报表,理解会计报表的重要现实意义。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比如对于金融专业侧重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企业营运能力、生产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 ,学生能看懂基本会计信息,理解会计核算对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决策支持作用,能运用所学会计知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2. 会计相关知识

会计相关知识侧重会计相关知识的讲解,融合税收和经济法的相关知识。税收方面应包括各种常规税种的计税依据、税率、 计算方法、征缴办法等内容,尤其要侧重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涉及的主要税费及每一个税种对企业的实际影响 ,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和合理避税的意识。 经济法方面,着重介绍企业法律、合同法律、市场运行法律、知识产权法律和金融法律等。

(三)建设科学合理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材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建设需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写,应本着基础性、通俗性和实用性的特点[2]。依据“必需”、“够用”原则,教学内容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内容方面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述会计理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用性要求教学内容能直接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案例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内容分为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相关知识两大部分,其中会计基础知识模块中的报表分析部分可以结合专业不同,编写金融学会计、工商管理会计和营销会计等等。

总之,非会计专业学生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应明确为培养其相应的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优化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会计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并建设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教材。(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23-124.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职业道德

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将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高职高专的诸多专业中,会计专业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有会计工作的人员因自己职业操守问题锒铛入狱,接受法律的制裁,这些现象不得不重新关注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操守的教育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忽略会计职业道德操守的现实教育。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在设定专业大纲和实施教学计划上,大多数院校强调会计学专业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是按照要求开设。只是因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列为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的时候,为了学生考试成绩才开设,而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切合实际与会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体系。即使开设这些课程,如《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讲授上也是较为陈旧,老师讲授的大多是许多法律条文以及比较枯燥的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学生也是仅仅为了考试背诵而已。由于缺乏对会计人才培养内部的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结构等关于职业操守的教育,定会导致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陷入困境。

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忽视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诸环节的实训。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尤为注重学生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的取得,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却严重缺陷,缺乏职业操守教育的文化氛围。虽说部分院校采取案例教学中,引入个别会计人员触犯法律后收到惩罚的案例,但是对此分析较少,只是举例子而已,没有认真分析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加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构建科学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结构模型。由于审视角度的不同和划分方法的差异,学术界产生了诸类的职业道德构成理论模型。作为一种职业,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的结构模式主要有三个层面:首先是知识层面,这是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知识、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等。其次是行为层面,这是会计专业以后工作的实际能力,主要包括会计实践能力、会计工作中应急能力、会计工作中创新能力等。最后是职业操守层面,这是会计专业学生发展的潜能体现,也是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身心素质等方面。这样的职业模型,是把知识和能力作为前提,职业操守处于核心地位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现在各院校突出的实践结构体系,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下,会计专业的职业操守放在首位,不仅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明显表现出来。

第二,在基础课程讲授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职业操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关于职业道德最为基础的课程,所以说在这门课讲授的时候,教师就要全面介绍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法律文献,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采用“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而是教会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让他们在了解与财经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该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高度的清醒,自觉抵制违法行为现象的发生。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凸显职业操守教育。会计专业课虽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每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比如《基础会计》这门课,我们在讲授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会计的时候,有很强的职业道德观念。再如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应该增加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等相关的法律内容相互参照讲授,在让学生分清道德、审计准则和法律之间的界限的时候明确违法的严重性。

第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训环节,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尤为突出专业的实训阶段,而忽视道德操守的实训,认为道德操守只要我们讲授了,出现问题是学生自己素质,乃至道德问题与学校教学无关。这本身就承认道德操守的虚无观,其实在实训阶段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在法律规定或许可的范围内,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该做哪些工作,一旦触及法律将受到怎么样的法律严惩,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去避免这些问题。所以可以设计一个真实市场环境,将会计人员模拟在一个主体多样、关系复杂的真实的外部环境中,怎样使他们学生既遵守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又要努力完成会计的目标。同样,在教育的方法上,要不断丰富教育方式的内容体系,如聘请会计学界的专家学者、各大公司的会计总监以及公安系统的经济侦探专家等进行讲座,采取警示教育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监狱与那些曾经从事会计已经相关工作因违法,而受到惩治的人,进行交流,让学生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作者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莲.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第13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基础会计与实务 教学改革

0 引言

《基础会计与实务》是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体会,就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 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确定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为主线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由此可见,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以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技能为能力培养目标,以正确生产会计信息为目的,也就是要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账务处理程序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需要生产会计信息,但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非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涵盖于两个方面:一是懂得本专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或会计资料)中体现;二是能通过财务报表知晓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

2 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需要对专业的职业岗位作职业能力分析,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基础会计与实务》是财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他经营管理类专业根据本专业的需要也开设了这门课。但在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与其他经营管理类专业(以下称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基本趋于一致,这显然不能满足“能力本位”的要求。笔者认为,虽然是同一门课,但非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该区别于会计专业,应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传统的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与实务教学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没有根据各专业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会计教师对经管、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与实务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基本相同,无法体现出非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要求,缺乏特色和创新,针对性不强,内容的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照搬会计专业的内容,教学侧重点不应该是掌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而是要让学生以会计规范为基础,以会计报表为目的理解会计原则和实质,增强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内容上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与实务有所不同,重点应是讲授会计学概论,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会计循环、会计报表等内容,还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色,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应强调综合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 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此,很多学者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双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应针对非会计专业各专业的特点,结合师资等情况采用适合各专业的方法。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和手段的优势,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1 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较复杂、理解较困难、课时较少,要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不能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思考、分析问题。笔者曾尝试过预习自学法。每次课后,把下一次课的知识要点提出来,让学生根据笔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并在下次课上课前根据预习的结果进行解答,让学生提出问题,笔者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对于比较简单易懂的章节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学,根据自学的结果提出问题,再由笔者对于具体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了解。自主的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3.2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与实务的兴趣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以兴趣为基础的热爱才可能强烈、持久。教师是指导者,可为学生指出方向,但能走出多远,全在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努力程度。学生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充满好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第一堂课首先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再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以往毕业生(非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进修成为会计工作者)中成功者的事例,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除此以外,笔者还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完本课程后应有哪些收获。并告诉学生教师会采用启发、案例、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教师会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这门课有了初步了解后,感觉自己与其距离拉近了许多,并树立起学好本课程的决心和信心。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得要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3.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或有所侧重地使用或进行优化组合。运用得当,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减少疲劳,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在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过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凡是具备案例教学条件的授课内容,就应积极地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使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容易理解,教学变得声情并茂、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比如基础会计中错账更正的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将错账类型、适用的更正方法一一讲解,虽做练习,但是只做一下分录,没有涉及具体实务操作,只是从理论上掌握了错账更正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真实凭证、账簿记录反映在屏幕上,教师操作鼠标查出错误的地方,用图、文、声并茂的方法提示错误,并让学生亲自在计算机上对错帐进行更正,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轻松、积极、自然的状态中,清晰、灵活地掌握了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了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3.4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有的教师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不是其专业的主打课,从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敷衍了事。实际上,非会计专业的教学,是一个侧重于把握会计核算思路的、直接服务于对业务的会计处理结果作出推论和判断的、多方位的会计实训活动。因此,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应从两方面出发:①加强师德教育,端正教师教学态度和教风,树立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重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杜绝敷衍了事。在会计教学中,开展优秀课竞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大部分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走向讲坛,缺乏在企业中的具体实践机会,并由于教学任务繁忙,缺乏继续进修的机会。学校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加大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知名的财经院校学习和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选拔教师到大企业、集团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实务操作水平。加强教师使用计算机、会计软件的能力,采取各种形式吸引优秀的会计人才充实会计队伍,最终达到教师熟悉并正确理解现行的法律、行政规章、相关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现行的法律、行政规章、相关政策,对国家当前的改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通过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与实务》课程教学的积极探讨,有利于本课程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使《基础会计与实务》知识融入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4 模拟实践

首先应端正思想,提高对非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在会计模拟实践中,应采用手工会计处理与计算机电算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训环境,建立企业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实践教学计划,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实践教学教材。

5 课程考核方法

现行的考试制度,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成绩,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定乾坤,这一考核方法既不能完全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试应定位于:结合平时考察、期中测验、期末考试及模拟实践技能考核、解决与本专业相关问题能力等项目全面评估学生,改变只局限于笔试的传统评估模式。积极编写基础会计模拟标准化题库,并制作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整体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14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12-02

高校的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是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一个渠道,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会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很多该校在人才的培养的方面还不能更好地建构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更好地跟上社会的需求,不利于高校会计教学的有效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就业的更好进行。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不管是研究型的、教学研究型的还是教学型的高校,人才的培养都是最首要和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最关键的,应该处于一个首要的地位。应用型教育的开展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的发展目光,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要凸显其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对于应用型教育来说,它会更加关注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社会发展对其的需求,因此它的存在是可以满足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对于应用型的本科会计专业来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面,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开展。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说,应该是以培养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自身专业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可以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少

课程的设计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如果课程的设计不合理,那么对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在高校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很多高校没有充分地考虑各个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衔接性,有的高校甚至先开设《资产评估》课程,再开设《财务管理学》,这样的一个顺序会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存在较大的困难。近些年来,在高校当中,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某些重要课程的学时在不断地减少,例如《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这个课程难度大,但是又是这个专业的一个基础性学科,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个课程的设置当都由原来的84个学时缩减为32个。受到放假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学透这个内容。

高校的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基础课主要以公共课程为主,包含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等等。专业课是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一些专业课程,而实践教学基本上就是学生的实习。有的高校在学生的相关实践活动中,仅仅通过实习来进行,这样的一个局限性的实践教学开展不利于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从高校的教学体系来看,一般学生的实习都是在毕业季进行的,这对于一开始就学习的理论知识来说,是较为容易遗忘,使其得不到良好的实践检验的,不仅仅影响了高校自身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就业工作的有效推进。此外,在课程设置上面还缺乏了与学生职业资格考证相关的课程,一方面使得相关的证书培训教材成了摆设,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考证得不到教学方面的有效帮助,不利于就业。

(二)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应用型会计专业重在应用,应用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变化,但是在高校当中,很多高校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方面都没有能够跟着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进改造,相应的教学大纲也没有进行更新,使得专业特色的建设非常地缺乏。有的高校在该专业的建设中,连续十来年都是采用同一套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人才的培养难以跟上社会的需求,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在就业中得到良好地去向。每个专业的特色都是不一样的,如果高校在这个专业的特色打造上效果不好,那么整体的专业发展就会过于平庸。

(三)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推进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如果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良好,那么相关的教学工作开展状况就会比较良好,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会更加有效。在双师型教学模式的背景下,高校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有从事实际会计工作、审计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在实践经历方面较为缺乏,因此在教学中难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教学经验,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的教师即使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也只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不能提供一个全面的实践教育。在会计专业学生的考证方面,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经验对学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如果高校不能打造一支理论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队伍,那么⒒岵焕于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很多学校都缺乏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良好的评定,为学生自身的提高和教师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和帮助。很多高校在相关的教学考核和评价工作中,都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进行衡量。从考试的角度和作用出发,它只能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并且考试的评价方式会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并非是绝对客观性的。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人才的需求是综合和全面的,如果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健全,过于单一,就会导致人才的培养不能凸显综合性,从而降低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从专业的设置上来说,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凸显专业培养特色是必需的。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师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规划设定的,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参考和计划。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考证的相关的培养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市场的调查,从市场的需求角度对会计的人才培养进行一个调整,划分好学生的基本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考核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相关的实践操作要求和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在就业相关课程方面,不仅仅要保留传统的实习和就业讲座,还应该在专业课程方面加强实践配能的培养,例如相关会计软件的使用等等。切实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来从全局规划的角度给予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更好地帮助和推进。

(二)对专业特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在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建设上面,首先要对专业特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切合高校所在地区的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进行特色的建设,从而使得高校的专业建设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在专业特色的建设上面要抓住针对性和准确性,例如,对于矿业类的高校来说,在应用型本科会计的专业建设上面就应该融进矿业的特色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贴近矿业的会计工作,服务于矿业的发展,更好地争取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机会,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的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学习良好进行,考证顺利获得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高校应该注重校园实训基地的一个建设,通过建设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的水平。会计专业的学习内容复杂,但是会计岗位在社会发展和市场发展中又是有着特殊的作用的。在基地的建设中,高校还应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担任导师,由他们在基地中建立内记账公司,为企业的工作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真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教学提升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提高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效果,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双师型”作为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在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方面,首先,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假期的时间推送教师到企业护着会计事务所的财务会计部门进行挂职,通过实践性的操作来增强教师的实践水平,为他们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教师通过这样的实践,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会得到一个良好的提升,从而可以在会计的教学课堂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实践经验。其次,高校还应该从企业中选拔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到高校来从事教学工作或者开展相关的讲座,为学生讲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从而刺激学校的教师不断地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的素养。

(五)对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学的调整和教学有效性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作用,间接影响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状况。在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开展市场调查,摸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会计从业人员的评价标准,最终根据评价标准来确定课程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过于依赖于闭卷考试,但是从实际的工作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要求,更多会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会计案例分析水平和相关的实践操作情况,因此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仅要完善,更应该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对于应用型会计专业的教学来说,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思考,常常出现一份课件年年使用的情况,教学的方式也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角度促进教学的改进,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调整更有方向和依据,同时也可以确保调整的效果更加突出、有效,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提高。

第1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 survey on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accounting of non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y questionnaire,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carried out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nd summed up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accounting of original non-accounting major,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rom accoun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updating teaching outline,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dding non-accounting major, etc.

关键词: 会计学;教学改革;非会计专业;教学方法

Key words: accounting;teaching reform;non-accounting specialty;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33-03

0 引言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经类专业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公认的专业。即便到目前为止,会计专业仍然是每年高考中的热门专业。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各大院校的非会计专业中开设了会计学课程。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由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对会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一条较为创新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则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向授课的非会计专业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运用实践调查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非会计学专业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掌握情况,以有助于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有力推广。学术界已经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过探讨,如孟祥英等、张慧、侯日敬、张健、李云梅、郝迎金、赵馨燕[1-7],但是基本是从理论视角来探讨的,本文将从实证角度来研究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改革和建设,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 《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会计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也会影响到会计学的教学实践。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而在2008年和2010年均作了修改,这无不说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逐步接轨。这也必然要求在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家的这些新的政策内容。因此,从外部政策的要求上体现出《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此外,《会计学》课程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通过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可见该课程从自身知识结构和内容上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学是管理类的一级学科,《会计学》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会计的内容。因此,该课程已经成为各大院校中管理类和经济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作用不容忽视。

2 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情况

2.1 问卷的设计 为了准确的了解我校非会计专业对于《会计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本教改项目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头脑风暴会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不断的修正调查问卷,在2011年问卷的基础上,2012年6月再次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6个部分,涵盖了26个方面的内容,每一部分都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问卷的要求所设计的。即这六部分内容分别为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及相关知识储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教学与教学课件。

2.2 问卷的发放 问卷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了发放,主要发放的对象是我校2010级信管专业、行政专业和国贸专业三个专业的班级。

2.3 问卷的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69份问卷,回收了169份,但是其中有一份问卷由于填写不完整作为无效问卷,其他168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了99.4%。由于教改项目的问卷发放非常具有针对性,采取现场填写、现场监督和现场回收问卷方式进行,因此问卷的回收率较高,有效率也较高。当然,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均采用匿名方式来填写问卷。

3 问卷的基础性分析

3.1 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了解及知识储备情况分析 调查中发现,有39.05%的学生在修本课程之前对会计相关知识不了解,而有43.20%选择的是一般,可见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会计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后期对本课程的学习。在调查学生是否在学习本课程前选修或者辅修其他课程时,有95.86%的学生之前没有选修或辅修过相关会计的课程,这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基本相呼应。而学生对于以后有机会选修或者辅修相关课程的内容选择和排序方面也不尽相同,其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是学生比较愿意选修的课程。

3.2 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分析

①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有62.13%的学生认为非会计

专业有必要设置该课程,有21.8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非会计专业有必要设置会计学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得到了认可。②关于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选项中,学生们的意见不尽相同,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注:1: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2:熟悉常见的业务核算知识;3: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4:成本核算;5:其他.

从图1可以看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非会计专业学生比较愿意获得在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常见的业务核算,体现了学生对本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正确认识。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非专业学生对于期望的了解程度非常基础,而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成本的核算等内容的了解需求不是很强烈。这可能与他们不是会计专业有很大的关系。

③课程开始时间方面:有28.99%的同意在大二上学期上该课程,27.2%的同意在大二下学期上该课程,也就是说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在大二以前上《会计学》课程。不过,也有23.67%的学生同意在大一下学期上该课程。

④课时安排方面:有72.19%的学生对该课时比较满意;有15.98%的学生认为课时有些太短,需要增加;有11.83%的学生认为课时太长,需要减少。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目前56个课时是较为满意的。说明原有课时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

3.3 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会计专业目标应该定位在什么角度上,不同的学生答案也不一致,但是通过调查也基本看出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关于会计的的教学目标,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作出了规定,其根本意思是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和会计管理的工作,而其他管理类学生培养目标是在企业具体职能部门从事广泛的管理工作[8]。据此可以看出,会计学针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其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经过调查发现,有46.75%的学生认为《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在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应该保持一致,而50.89%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一致,两方面意见支持率基本相同,各占50%左右,这样可以考虑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基本保持一致。此外,有37.22%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应为了解财务知识,有43.05%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看懂财务报表。

3.4 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个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的调查中,针对“数字总结法”有

19.53%的学生认为是非常科学有效,66.27%的学生认为是有效的,还有13.61%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0.59%的学生认为是无效的。也就是说,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第二个问题:对采用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的调查。其中有23.67%的人认为是非常满意,有57.4%是满意,18.93%认为一般。也就是说针对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值得继续推广的。第三个问题:针对非会计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会计模拟实验的问题。该问题设置了5个答案,为了后期的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将调查结果统计如图2所示。

由于非会计专业是我校修《会计学》课程而不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的专业,通过对图2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50%以上的学生愿意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目的是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5 教学内容上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教材内容是否完整方面的问题,有53.8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完整,34.32%的认为一般,8.28%的学生认为非常完整,只有3.5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不完整的。从总体上来说,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完整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的是教材内容较为完整的,但也需要作一些调整。针对老师讲解中是否结合新的会计政策方面,有86.98%的学生认为是讲解结合了新的会计政策,学生也基本领会到了新的会计政策。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关联性的调查中,有56.21%的人认为是有关联的,有11.83%人的认为是关联密切的。另外,有83.43%的学生认为教材不需要增加太多的内容,这也与前面的调查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3.6 多媒体教学和教学课件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会计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课件的完整性、课件整体设计的合理性、课件内容和设计的形象化五方面作了调查,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和设计、以及课件内容和设计的形象化方面均是非常优秀的,值得继续坚持和推广其教学经验。

4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教学大纲的陈旧和缺乏针对性 原有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从会计的六大要素来分别进行讲解,大纲的内容设置更适合于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要求不一样,通过调查发现,信管专业的学生更加侧重于了解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的内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了解会计业务的处理,国贸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对税收会计方面业务的处理等。原有的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安排。

4.2 原有教学方法的陈旧 会计属于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并且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会计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的话比较枯燥,学生也不容易掌握,况且旧的教学方法过多的重视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没有进行案例教学,更没有将其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4.3 原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原有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在调研有些高校时,也有些高校用到的是多媒体教学。但是针对《会计学》这门基础课程来讲,只用板书教学,或者只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不科学的。每种教学手段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板书教学比较枯燥,针对会计知识点过多,书写内容较多,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时间过长可以造成学生上课疲劳,教学效果也不是最完美的。

4.4 原有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针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般是了解会计专业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熟悉掌握会计销等各项业务的核算过程,对报表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最终可以从事简单的会计工作。而旧的教学大纲主要集中于从会计六要素进行讲解,作为初次接触会计的非会计专业学生,难度较大,这样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针对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建议

5.1 教学大纲应具有针对性,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大纲内容的确定应该具有针对性,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即在大纲中尽量体现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税法、新内部控制规范等内容,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在内容的深浅安排上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样更有助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会计学知识。

5.2 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学课堂教学的手段不断增多,有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但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还是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针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应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板书教学,这样学生不会一味的去记录教学内容,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况且教学中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增强上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对《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

5.3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均肯定和认同教改项目的两种方法,即“数字总结法”和“实践教学法”。本次教改项目中首次推出了“数字总结法”,由于会计与数字联系最为密切,并且会计的知识点较多,运用传统的方法不容易记忆。因此,“数字总结法”将会计学每章的内容运用数字有效的总结出来,通过总结后使得学生对于会计所有的知识点很容易记忆,也容易扎实的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在掌握了会计理论知识后,并不是会计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最终目标是能将理论有效的运用于实践工作中,因此,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中,应该推广课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5.4 增设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在我校的会计模拟实验专业中,除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外,包括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但是没有信管专业。通过前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信管专业中有82.09%的学生愿意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因为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将理论知识,在模拟实验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另外,国内也有些高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是部分进行会计模拟实验,部分不进行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对西安工程大学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也可以从也一个侧面反映出非专业学生应该都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因此,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也应该在全部非会计专业中开设,这样也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另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孟祥英,谭旭红.关于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6-17.

[2]张慧.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25-127.

[3]侯日敬.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103-105.

[4]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0(10):149-151.

[5]李云梅.《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125-127.

[6]郝迎金.以实用性目标为导向探讨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学,经营管理者,2011(22):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