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化体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信息化体系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体系 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关系到企业发展得各个部分,它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依据和可信赖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1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

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由制度、方法、信息、资源、活动、职责、组织结构等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密切的众多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律为目的建立的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控制和规范作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是按照标准,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结构,严格按照运作程序来具体实施,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

1.2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特点

信息化管理体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力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其内容普遍涵盖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既包括信息化建设从策划、实施和完成的整个阶段的建设,还包括如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等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因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它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严格依据其运行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文件是体现其标准化的形式。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模式,它将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严格遵循PDCA循环,强调过程的持续改进。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管理体系被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添加的内容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个这样开放的管理模式体系。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

l、管理职责。主要内容有: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针政策;合理分配各部门的职责;重点关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宣传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起自己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等内容。职责策划管理的重要输出手段是体系文件的制定,它为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和信赖的依据。2、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人力、资金、工作环境、信息数据和与其有关的一切设备,它是促进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不能忽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3、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地实施过程是以信息系统的实现为重点,最终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在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包括业务的监测和优化处理、革新管理模式和知识的管理。4、测量和改进的过程。测量和改进的过程简单的说它的内容就是测量过程和改进过程两个方面,通过内部审核,评价其运行的绩效水平和可靠性,促进企业改革管理方式,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价值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1、体系策划阶段。企业为了更好地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领导带头,相关的部门共同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具体步骤有企业的战略规划、信息化的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识别、建立总体结构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文件。2、体系运行阶段。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者以此为前提对企业发展提出规划。其运行步骤包括思想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中组织的调整、信息系统的实施。3、体系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其内容包括系统内部审核、信息化体系过程监测、信息化实施的绩效评估、应急措施和反应。4、体系改进阶段。根据体系评价阶段得到的评价结果,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编码;物料编码;企业信息化;编码规则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44-03

1 概述

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品种、结构、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各个方面都可能成为左右竞争取胜的因素。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企业需要采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发展产品品种,采用新的结构,采用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以达到高质量、短交货期和低成本的要求,这也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目标[1]。

信息化也是实现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企业信息化尤其是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而国家经贸委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调查中提出,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编码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

企业要实施信息化,无论是CAD、CAPP、PDM、ERP还是其他信息系统,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信息分类编码,它对企业信息化内部各环节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信息编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基础性工作[3]。

2 企业信息化的编码

2.1 物料分类方法

信息编码是一个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在编码技术中使用的分类法主要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和混合分类法[4]。

线分类法是根据编码对象的特征把编码对象划分成若干类,之后继续划分为子类,直至最后划分到物料的规格尺寸或规格牌号为止[5]。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属性作为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层级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4]。

面分类法把编码对象的若干特征作为面,在特征面上再进行逐层分类[5]。它把给定的分类对象,依据其本身固有的各种属性,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中都包含了一组类目[4]。

由于客观事物存在的复杂性,通常在制定编码体系是采用的是结合线分类方法和面分类方法的混合分类方法。

2.2 信息编码的意义

在制造业也信息化的实施应用中,为了排除人工管理中出现的二义性,要求企业的每一件事物都必须有唯一的标识,通过这一标识实现对事物的分析、统计、汇总和排序等作业。将需要处理的事物编码后,可进一步采用计算机目前可以识别的方法(比如转化为条形码)来实现系统对事物的自动化管理。既方便了计算机的识别,也为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2.3 信息编码的结构

一般根据编码的目的要求,将编码结构分为几个码段,包括分类标识码和特征码[1];分类标识码进一步细分为分类码和标识码,特征码按具体的特征可进一步细分。具体的结构可按实际出现不同的情形根据需要对这一结构进行调整。实际编码系统经常用到的码位结构[1]有树式结构、链式结构、矩阵结构、混合结构和柔性结构[2]。

2.4 编码设计的基本原则

合适的编码具有以下规则[1][5]:

1)唯一性:编码标识和编码对象一一对应是编码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每一编码标识仅能标识一个编码对象,同一编码对象仅能由一个编码标识。

2)合理性:编码的符号种类必须与编码对象和编码目的保持一致。

3)简明性:编码的符号、种类应简短明了,方便操作,易于使用,尽可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码位完成编码。

4)规范性:同一个编码系统里面的代码符号、编码结构必须规范统一。

5)扩展性:编码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可能遇到的新产品开发以及产品规格变更的情形,预留足够的伸缩空间以便未来扩充。

6)适用性:编码必须满足企业产品结构的要求,方便满足信息化平台各系统间的交互,而且应方便编码、方便记忆、方便计算机处理。

2.5 编码设计方法

企业信息分类编码在国内外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标准,在实际应用也有许多成熟的系统,因此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应用需求,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成果,将已有的系统标准作为范本,进一步修改作为自己企业实施的编码系统标准,这将大大加速系统的开发速度提高系统稳定性。这就是原型化方法[1]。

而重新设计一个编码系统往往按系统工程的原理采用系统生命周期法,开发过程有[1]:立项、建立系统目标及可行性分析、系统调查、分析信息分类编码系统的结构、编码系统的设计、试套、补充修改、投入使用。

3 编码方案

3.1 业务描述

3.1.1 编码对象

编码系统的管理对象,目前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中产生或涉及的物料和材料[6]。具体实际情况,则包含不同型号的上万条零部件设计特征、结构特征、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数据等信息。

3.1.2 编码管理

编码系统需要提供对物料增加、修改、删除等管理功能;提供编码的变更、转移、废止、合并、重新启用、删除等管理功能;允许按物料的分类设定允许的操作;提供对各个管理模块的权限控制,不同权限的用户允许的操作需要区分。

3.2 编码模型

编码体系由规则定义、编码生成、编码管理三大部分[6]。编码规则部分由码段定义和码段连接定义两部分构成;编码生成部分选择编码规则创建编码信息存入编码数据库;编码管理部分实现对编码库中的已生成编码进行查询分析与管理。

3.2.1 编码规则

对于给定的具体对象,必须根据一定的编码规则进行定义。只有预先设置好规则,才能根据规则来生成编码。编码规则定义可由码段定义和码段连接定义两部分来构成。码段定义需要根据码段信息来源和形式来定义码段的属性。而码段连接定义则定义了码段在编码规则中的先后排列顺序,以及码段的相互制约关系。完成了码段和码段连接定义,编码规则也就确定下来了。

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码段定义由下列8个类别组合而成:子码、输入部分、固定符号、流水号、类别码、时间码、标识码、校验码等8个部分。每个码段都有自己独立的规则项。

3.2.2 编码生成

利用前面定义的编码规则,通过对编码规则中各码段以及码段结点的取值定义和判断,将该规则下的所有码段值按照码段连接规则连接起来,调用相应的码段生成接口,通过规则解释器和推理机制实现动态调整和选取和码段值相关的信息,生成对象的编码值。这一过程可由导航的方式完成,也可直接手动完成或者自动完成。生成的对象编码需要进一步的审核,主要检验能否通过最后的编码值获得对象的属性信息。

3.2.3 编码管理

为了使生成的所有编码能够规范、统一起来,对所有的编码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必须的。编码管理人员负责对申请编码的规范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审核主要包含规则审核和属性审核两部分。如果没有通过审核,就需要删除该编码,并提醒编码人员该编码无效;如果通过编码规则审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属性审核,若没有通过,返回编码人员修改。只有通过编码规则审核和编码属性审核的编码才可以。

4 总结

编码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该文集合实际项目对编码的要求,提供了一个编码解决方案。该方案对于各种形式的输入及码段关系比较复杂的编码,均可灵活适用,是一个通用的柔性编码系统。在具体实践当中,该解决方案应该注意与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使编码能够深度满足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宗舜.制造业信息化与信息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金,宁彩艺,陈卓宁,等.基于动态模型的组件化柔性编码工具[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4(11):53-55.

[3] 张腾.企业信息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4] 张成.条码技术在电气制造企业库存和生产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第3篇

企业信息化是在企业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辅助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种信息的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经营过程对有价值信息感知、筛选和使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降低管理、运营等成本。

1.1 信息化水平

运用评价体系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将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等软件工具,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研制和行政管理等过程进行辅助,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②实施一些计算机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化水平;③使用互联网作为基本工具,通过统一门户网站等方式实现电子商务(在特定类型的企业中,不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1.2 信息标准化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信息化标准体系参与信息产品的研制、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

1.3 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的形成过程有指导和手册性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研制、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等,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纲领性作用,并且是技术依据和标准的提供来源,至关重要。

1.4 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组成要素较多,企业信息系统规模和需求是较为典型的基础信息系统,涵盖了一般信息系统根本的六个要素:物理平台、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平台、系统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1.5 信息化体系组成

根据企业信息化系统组成分析,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涵盖的标准既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运维管理过程和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使用和遵循的标准汇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

2 军工企业信息化

我国的军工企业与国外的同类企业不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国外的军事装备制造公司,比较著名的美国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他们的军品生产研制比重较大,但他们更多的还是民用产品,而国内的军工企业以大的军工集团的形式存在,近年来较少部分非核心军事装备、保障装备开始在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中研制生产。

2.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信息施用技术又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术语标准;识别卡标准;存储媒体标准又包括光盘、磁带、磁盘等介质标准;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设备标准;字符编码标准。

2.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其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元标准;元数据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标准;数据库标准;描述技术标准;目录服务标准;Web服务标准。

2.3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是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的依据,在基础建设的全过程中适用,这个标准体系是一个年轻的,快速发展的标准分类,国际上有主流的美国标准TIA/EIA和国际标准ISO/IEC标准两大体系,国内也有相应标准制定组织。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按公用标准和实际使用特性划分如下:

①共用标准:线缆标准、网络结构标准、配套设施标准。②IP网标准:TCP/IP标准,总体标准、协议标准以及MPLS、VPN、IPv6等。协议标准涉及接入层的Ethernet、FR、ATM、PPP/SDH、WDM,包括网络层的ARP、RARP、IP、ICMP、IGMP、IGP、EGP、PIM、IPsec等标准,传输层的TCP、UDP标准,应用层的FTP、SMTP、MIME、HTTP、SNMP、DNS、TELNET、RTP、RSVP、HTML、XML标准等,IPv6标准体系包括IPv6规范、地址寻址、逐跳选项、组播、MTU路径发现、报头压缩、建隧道传送数据包、域名系统、路由、邻居发现、自动配置、程序接口、映射、移动性、基于不同介质的IPv6、管理信息库、演进机制以及设备与测试标准等。③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技术是目前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主流技术,万兆以太网技术可能把该技术扩展到广域网应用领域。④移动网标准:移动通信标准体系包括GSM/GPRS、CDMA、WCDMA、CAMA2000、TD-SCDMA、EDGE、TD-SCDMA、TD-LTE、LTE FDD、数字集群标准等。⑤其他实际使用还包括ATM网标准、FR网标准、电话网标准、传输网标准、接入网标准、卫星网标准、业务网标准和支撑网标准。

2.4 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信息安全标准是军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为重点考虑的方面,作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行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的时候,都会以国家相关机关的标准为依据进行建设。

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组成模型,分析企业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构成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物理平台安全方面: 信息系统的综合布线标准、设备间及中心机房建设标准、电磁泄露发射防护建设标准,介质存放环境和介质销毁条件建设标准等;②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网络数据交换标准,远程数据传输防护标准,数据完整性要求等;③应用支撑平台安全方面:数据安全保障标准,包括存储设备、磁带、光盘标准等,安全数据库标准、病毒及恶意代码入侵防护标准、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和接入控制等标准;应用平台安全方面:应用平台既是企业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各类应用系统,应用平台安全是指在网络模型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包括网页应用安全、邮件安全、信息传输安全等,这些问题的防护以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建设为根本,通过在建设中遵循和制定协议使用标准、信息加密技术标准、抗抵赖和电子签名、电子标签标准等,实现应用平台的安全防护;④安全支撑环境方面:与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相类似,同时它是为物理层到应用层全局安全进行支撑的,应该包含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安全内容的设计、运维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标准,这些一般以国家标准、国家保密标准的形式出现;⑤系统安全管理方面:系统安全管理这里指对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BMB20-2007为主要依据,同时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制度,囊括运维管理的全过程。

2.5 应用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体系包括“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空间信息应用标准体系”三部分。

①电子政务方面:应用业务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②电子商务方面:术语、EDI参考模型等总体标准、业务操作标准、功能服务标准等。③空间信息应用:最为常见的是导航、地图服务、GPS卫星服务、北斗等这些内容,因为服务的主题不仅是企业,更多的是人,主题数量巨大,服务渠道众多,对标准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随着空间技术,太空技术、海洋资源等未来重要领域的到来,对企业对这类标准的掌握、应用提出很高的要求。

2.6 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包括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工程标准、验收与监理标准、测试与评估标准以及质量控制与认证标准等。

第4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化;烟草;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450-01

一、企业质量管理现况分析

市场竞争是品质的竞争、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竞争。首先,要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取胜,仅靠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变革和运行的创新是不够的,必须坚定的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会赢得客户并最终获得利润。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这条企业的生命线的建设。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检验把关。但鉴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的因素,使得质量管控严格性和有效性无法得到确实有效的保证。由于产品质量参数的高精度要求,是传统的检验过程管理所很难满足的。过程质量控制主要是事后检验,当发现质量问题时,已经无法补救,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全部管理过程中,自觉贯彻执行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将这些内容细化,依据这些制度制定本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并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地切实得到贯彻实施,使企业的安全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并持续改进,使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使企业的人、机、环境处于和谐,并保持在最好的安全状态下运行,进而保证和促进公司在安全的前提下健康快速地发展。近年来,烟草企业在国家局的组织领导下,全面开展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贯标认证,而这项工作与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密切相关。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贯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安全工作两种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手段。两者各有侧重,既不能偏废,也不能绝对,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安全管理的系统化规定了运行模式和内容,而安全标准化是贯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可以作为体系运行的规范和指导,为危险源的辨识、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方法和手段,使体系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它还可以作为评价体系运行质量的标杆,使体系运行最终达到降低职业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

三、信息化质量管理设计思路

企业通过MES项目建设,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和各种最优化技术,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不完善的方面,质量检验结果信息不能快速、及时的在各部门之间流转,报表绘制手工完成时间延时过长,导致实时性差,过程检验信息没有系统支持信息获取困难,无法有效的进行统计分析,领导及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信息等问题。

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了对烟叶产品的质量检验和控制,实时掌握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抽样点的质量情况,实现对过程质量的有效监视和有效管理,在保证过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产品的最终质量。实现质量的在线或离线控制,通过SPC(统计过程控制)手段实现质量监控、在线调节、质量预测功能,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并支持过程质量知识库管理。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制订完整、规范的企业生产经营执行标准,并严格执行,建立快速、准确的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及时掌握当前的质量控制状况,加强在线质量控制的力度,了解预测和监控过程的运行状态,排除发现的质量问题和隐患,达到产品质量受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质量检验采用自动采集加上人工检验结合的方式,在执行过程中对质量信息进行记录和汇总,实现对标准有效的质量监视,分析烟叶产品的质量情况,实现对产品质量有效改善。

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框架

(一)制定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实施计划,明确目标和行动方向。从人机环境上看,人:各层级组织机构、本级各部门(单位),分公司(营销部)、站所。机:车辆、机械设备、用电设备、办公设备等。环境:送货车辆的户外作业、员工的工作场所、交通环境等。通过人机环境分析,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与目标,并发相应文件加于控制。明确各个阶段的成果并进行验证,有计划、有控制、有验证,确保计划有效运行,达到知标、达标、用标的目的,突出“抓重点、重点抓”。

(二)全力查找隐患,积极整改,引导各部门全员参与。一是培训宣传到位,把安全质量标准的内容让全员知道,让员工知道自己的岗位上有哪些标准要执行。二是对标,现实状况与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具体要进行责任划分。三是整改,把对标出来的隐患进行分类,当前条件下能马上解决的,必须立即整改,不能马上解决的,制定整改计划,分阶段整改,突出“抓人人、人人抓”。

(三)建立有持久推动力的安全绩效考核制机,将责任落实到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与个人收入挂钩,在综合考核中,强化安全考核指标,实现单位、部门、人员三级考核机制,设计一系列科学的安全指标体系加于实现,实现量化考核,突出“抓反复、反复抓”。

(四)构建并不断优化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现代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平台,安全标准化建设需要信息化平台用于工作流程的固化,实现人管机器。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密切结合职业健康体系与PDCA工作原理,引入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实现对标、评标、整改、考核等一系列的功能,突出“抓系统,系统抓”。

参考文献

[1]提高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质量――精彩观点[N].中国工业报,2011-12-27(A04)

[2]王智坚.用信息化推动基础管理上水平[J].科技风,2011,(19)

[3]记者 郝风娟 刘洋.推动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促进质量管理体系上水平[N].东方烟草报,2010-12-20(001)

[4]烟草行业质量信息化建设案例简介[J].中国质量,2010,(9)

第5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 信息化 信息化评价 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178-01

1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目的

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科学、翔实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企业自身及其宏观管理部门提供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态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客观依据;发现差别,寻找优势,获取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企业肌体的良性循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采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由此可见,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

(1)帮助企业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诊断,对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2)有助于对企业绩效的横向比较,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从而找到自己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和研究产生差距的原因。

(3)帮助企业合理配置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佳的效果,促进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帮助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促进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推动建立企业自我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5)帮助政府主管部门掌握当地企业信息化的状况,为政府信息化投资、政策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2 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

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分为企业信息化评价对象、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评价数据以及企业信息化评价报告等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评价对象。企业信息化评价主要通过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效益来衡量,直接衡量比较困难,必须对他们进行细分,分解成若干个子指标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2)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模型。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是指如何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划分而形成能进行度量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信息化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模型有:诺兰模型,SW―CMM 模型,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等

(3)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一些关键性指标来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绩效,它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基础。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评价只是一句空话,评价将无从下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它应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相结合,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4)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是进行信息化评价的标尺。选用什么标准作为评价的基准取决于评价的目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一方面可以用以往的、现有的信息化评价数据来进行纵向比较,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和同行业企业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判断自身的信息化状况、水平,找出与标杆企业的差距,确定日后的优化和改进方向。

(5)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要按系统目标与系统分析结果恰当选择成熟、公认的评价方法,并注意评价方法与评价目的的匹配,注意评价方法的内在约束,掌握不同方法的评价角度与评价途径。

(6)企业信息化评价数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来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需要有指标的具体数值,这样运用评价模型、评价方法才能真正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定量指标可以直接测算,定性指标可以设计问卷或者请专家进行测算。

(7)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组织。企业信息化评价组织,是负责选择企业信息化模型、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设定评价标准的组织。评价组织通常由评价所需要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评价专家组成。参加评价工作的专家资格、组成以及工作方式等都应满足评价目标的要求,以保证评价结论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8)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报告。企业信息化评价报告是由评价组织完成全部评价工作之后,将企业信息化的水平、状况和信息化效益的评价结果,客观判断形成的综合结论的文本文件。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企业决策部门,作为经营管理改善和绩效监管的参考依据。

3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评价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评价方案,但是由于对企业信息化含义的认识存在分歧,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比较繁杂,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在很多方面相互交叉体现等原因,使得这些方案多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方面,或者过于强调软、硬件的技术条件,不太重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经营的结合;或者是指标体系过于定性化,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和量化程度不够。

企业信息化评价,可以从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信息化效益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用来对企业信息化的状况进行测评,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支撑系统建设、信息化应用状况、信息化人才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讲究效益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方面反映出来,有一点可以确定不能产生效益的信息化建设肯定是失败的。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正是用来检验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经济效益又细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4 总结

企业信息化正在不断地向着深度和广度推进,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致谢

该论文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第6篇

1.1指导思想建立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我国电力企业的具体需求,面向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信息化对电力企业业务发展的服务能力。

1.2总体目标结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宏观调控管理与自愿性相结合的电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为主体,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分工明确、协调发展。同时,电力企业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及应用,建设系统的、先进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和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结构合理、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1.3建设原则结合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为更好地建立电力企业信息技化术标准体系的顺利进行,在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时,提出以下基本原则:

1.3.1系统全面编制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充分研究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一切事物和概念,形成层次恰当、功能配套的体系结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配套系统。

1.3.2应用实践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适应和满足市场机制下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必须与资源配置和环境条件相适应,成为发展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使其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1.3.3可扩展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能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变动而调整、发展、更新,应具有预测性和可扩充性,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1.3.4持续优化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形势下的业务要求,也要考虑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对技术标准体系的优化更新。

2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1标准体系架构根据《电力行业信息标准化体系》(DL/Z398-2010),对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构建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2.2框架说明

2.2.1基础综合通用标准基础综合通用标准由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术语标准、软件工程基础标准、通用基础标准等三部分构成。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主要收录了国家、行业和企业对技术标准体系表及技术标准编制的相关要求和规范;术语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常用的信息术语标准,如信息技术词汇、条码术语、计算机应用词汇等;软件工程基础标准收录了软件工程过程标准、软件工程质量标准、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标准、软件测试规范以及软件开发的相关标准等;通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公司的信息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评价、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规划、设计、管控和安全等方面相关的基础标准和规范。

2.2.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标准主要由信息设备、硬件环境标准和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三部分构成。信息设备主要收录了服务器、存储、信息网络设备等相关标准;硬件环境标准主要收录了绿色机房环境、灾备设施标准等,如机房内外部环境等相关标准;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网络方面的标准,如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工程、网络接口、网络交换传输与接入、网络管理以及下一代互联网标准。

2.2.3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标准由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四部分构成。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分类与编码通则和各类业务中使用的代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信息模型的标准,如:公共数据模型等;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元与元数据的相关标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相关标准。

2.2.4信息应用信息应用标准由支撑服务标准、用户交互标准、信息集成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四部分构成。支撑服务标准主要收录了为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服务的标准,如信息表示和处理、资源定位、数据访问标准、目录服务、消息服务、事务处理、业务访问、流程控制等;用户交互标准主要收录了移动智能设备与终端、对外网站群、内部信息门户、可视化展示相关的标准;服务集成标准主要收录了公司一体化平台和相关应用集成的标准规范,如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业务应用标准主要收录了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相关的建设规范、技术规范。

.2.5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标准由安全基础标准、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七部分组成。安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了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标准,例如安全的基本术语表示,安全模型,安全框架、可信平台等;物理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从物理角度阐述安全的保障标准,包括通信和信息系统实体安全的标准(如设备安全、机房的安全技术要求等);网络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网络安全防护优化、内外网安全隔离、互联网出口安全、无线网络安全防护与检测技术、移动安全接入防护等相关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应遵守的相关技术标准,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病毒防范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数据安全主要收录了保密安全技术、文档加密与推广完善、数据备份与恢复等相关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主要收录了等级保护、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应急与灾备等相关的标准及技术要求。

3总结

第7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教育培训体系 信息化 构建

电力企业人才的短缺,目前已经是阻碍电力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电力企业应如何在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随时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与考验,无疑已成为新时期电力企业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提高竞争力的内在因素即为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电力企业人才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就在于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来临,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来为电力企业量身定做适应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电力企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一、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将一些培训制度、培训人员以及培训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大部分的教育培训工作,因此,要实现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应首先加强电力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企业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信息设备人均拥有率。让职工对教育培训信息可以做到及时和有效把握,避免由于信息资源的局限而导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从而降低信息化教育培训效率。

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运行不理想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职工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只专不广,很多人员只能完成自己熟悉的操作流程,对其他业务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在实现设备人均拥有率达标的基础上必须要加强操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要让他们不但能够熟练的使用相关设备,还要能够对具体的教育培训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进行合理取舍和及时更新,能够找到教育教训信息化建设与电国企业发展的契合点,使教育培训体系能够健康有序的正常运行。

二、全力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

体系是一系列单独系统的组合,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具有强大功能的集合体。而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也是由许多单独系统所构成的,要加强体系的教育功效,彰显体系的构建意义,电力企业就必须要首先落实体系建设的主体框架,即开展对“单独系统”的建设工作。

第一,建立电力企业内部局域网,搭建开展对职工培训教育的重要平台。内部局域网是由多台电脑所组成的“计算机组”,利用局域网中的文件共同管理、资源共享、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网络化。

第二,建立职工档案数据库,全面了解职工的动态,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宏观来讲,档案数据库就如同一部融合了多种文献的百科全书,其中,档案题名、索引、责任人、页码、来源、分类号、主题词、摘要等是构成档案数据库的重要内容。在工作实践中,电力企业档案管理者应做好对档案的分类工作。同时,将档案数据库视作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产品,并依照生产产品的管理方式,通过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监管。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将管理内容通过组织协调组建一个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管理者将档案数据库维护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进行管理,并建立评价机制,采用模拟检索形式审查数据库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检查数据是否完整、准确,评价在数据收集、录入、备份等环节是否提升了工作效率,等等。

第三,制定信息化教育培训方案。电力企业在落实上述前提下,应立即制定信息化教育培训方案。首先,企业应充分利用内部局域网,建立企业主页,并将主页划分为数个模块。如思政宣传模块、思想交流模块、技术交流模块、企业文化模块以及教育培训模块等等。其中,在教育培训模块中导入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图片或文章,引导职工阅读并发表个人感想,从而起到对职工的教育作用。其次,企业还可利用E-mail box、微信、飞信、MSN、QQ工具等建立教育培训信息化平台。在实践应用中,E-mail box、微信、飞信、MSN、QQ等网络工具的应用大同小异。例如,企业管理层可定期或不定期向职工发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可以是祝福、鼓励、交流、提出建议和意见等等。再如,企业可利用微信中的“朋友圈”功能,与职工分享工作经验,或不断导入一些与电力工作相关的小常识,如此,则有效建立了教育培训网络载体,优化了教育方式并加强了教育力度,从而为医院的健康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电力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既包括人力资源建设,又包括了制度建设,以及用于构建教育载体的硬、软件系统建设。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进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企业管理效用,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斌. 山东电力推广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J]. 供电行业信息, 2012, (10): 21-22.

第8篇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特别是在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的风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损失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难题。

1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风险控制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单独的技术可供使用,其基本目的是以某种方式驾驭风险,保障项目可靠、高效的完成。由于项目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和超前性等特点,风险控制应该围绕项目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控制系统。对于不同的风险有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

1.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就是事先估计风险产生的可能程度,判断导致其出现的条件和因素,并在行动中尽可能予以避免或改变行动的方向。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规避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方法。虽然项目风险是不可能全部消除的,但是借助于风险规避的一些方法,对一些特定的风险,在它发生之前就消除它发生的机会或其可能造成的种种损失还是有可能的。

1.2风险转移

在项目风险管理中,不仅需要规避风险,以控制风险的发生和消除风险的损失,有时还需要面对风险。此时,就必须借助于其它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转移就是直面风险,而又能有效地处置风险的措施之一。风险转移是设法将某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他方。

1.3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又称减轻风险,是指将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后果降低到某一可以接受程度的过程。风险缓解包括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控制风险的损失。

1.4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接受,是指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态度,在不影响企业根本利益的情况下甘心承受。具备完备的风险信息是风险自留的前提,同时要求企业有必要制定后备措施。风险自留一般在事先不对风险进行控制,但是有必要制定一个风险应对计划,以备风险发生之用。

2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立项启动阶段风险控制

在项目的立项启动阶段,石油销售企业可以依据对信息化项目风险因素和风险驱动因子的分析,进行这一阶段各风险因素的控制。

2.1环境和资源影响因素风险控制

①对于信息化项目在环境支持度方面的风险,石油销售企业在进行项目立项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是否有利于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要在完全了解石油销售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才开始信息化项目立项的前期工作,避免因对环境和政策的错误了解而使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蒙受巨大的损失。

②对于技术支持度方面的风险,石油销售企业首先要对信息化项目方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确保方能够在技术上达到企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项目论证小组,对该信息化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该技术在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上的适用性方面做出充分的论证,避免项目在技术上的失败。

③在企业资金支持度方面,石油销售企业在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就应建立完善的项目资金预算和管理机制,并且在项目启动阶段严格按照资金预算和管理机制进行,以杜绝项目在资金支持方面出现风险。

④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离不开企业基础设施和加油站网点建设,因此对于这方面的项目风险,应该对企业目前的基础设施和加油站网点建设情况,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使信息化项目的需求完全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避免信息化项目与石油销售企业基础设施的脱离。

2.2内部管理体制的风险控制

对于这方面的风险,应该从两方面来控制:一方面,信息化项目的需求分析要建立在企业目前已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让信息化项目去适应管理体制的要求;另一方面,石油销售企业应该从公司整体战略出发,对现有管理体制做出适当调整,以信息化项目建设为契机,逐步调整管理体制,使公司的管理体制得到创新和发展。

2.3信息化系统兼容性风险控制

石油销售企业在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和启动阶段,就应当对公司内部现有子系统和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相关问题作详细的前期调查,如软件接口情况、数据传递协议、加密协议、数据仓库共享等,以减少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兼容性问题的发生。

2.4加油站作业管理风险控制

对于加油站作业管理风险控制,石油销售企业应采用风险规避策略,从加油站营销模式和作业流程两方面加以控制。

①针对目前加油站主要靠油品销售的运营模式,信息化项目在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就应该主要满足这样的运营模式,信息化系统以充分满足加油站销售业务为主,同时辅以相应的扩展内容,如便利店销售系统、以车为主的综合服务系统等,这样既能控制对企业运营模式理解不当造成的风险,又能使企业的运营销售模式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②针对目前大多数石油销售企业均采用以顾客为中心的作业流程,信息化项目在进行立项需求分析的时候,就应该处处以顾客了为中心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同时满足加油站服务现场管理、交接班流程和卸油操作流程等日常作业流程,以保证加油站业务流程的全面性要求,减少项目风险。

③对于加油站油品计量和设备管理的风险控制,信息化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加油站油品实际计量方式和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结合加油站的设备参数和工艺流程,设计出符合加油站实际的作业管理系统。

2.5安全管理风险的控制

信息化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QHSE体系的结合情况和项目自身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反应速度上,这方面的风险控制,应主要采用风险规避和风险缓解的控制策略。

①信息化项目需求分析应完全理解、掌握石油销售企业QHSE的管理精髓,以着眼于持续改进、着眼于事故预防、立足于全员参与为原则,把QHSE的具体内容完全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去,实现质量保证、无事故、无污染、物职业危害的目标。

②对于信息化项目的稳定性、及时性问题,由于信息化系统自身特点和企业现有软硬件资源的限制,这方面的风险控制主要采取风险缓解的策略,尽量在满足系统全天候运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减少这方面发现的产生;而对于信息化系统所产生信息的准确性问题,在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的时候,就应该正确的把企业现有资金流和信息流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同时队系统本身的结构和算法进行优化和完善,达到最终规避信息化系统准确性风险的要求。

2.6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的控制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要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规范化、技巧化的服务现场管理和以提高客户忠诚度为目的的客户关系管理。

①信息化项目的需求分析要始终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规范加油站服务现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核心服务理念,使信息化系统能满足石油销售企业的客户服务需求,规避客户服务风险。

②对客户关系的风险控制,就是要使信息化项目具有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发现新的市场和渠道,提高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客户利润贡献度、客户忠诚度的功能,在与客户的互动管理中规避客户关系管理风险,实现企业利润的提高。

2.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控制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控制主要围绕企业人员素质、能力风险控制和员工关系管理风险控制两方面进行。

①对于企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风险,主要通过石油销售企业自身建设来控制,如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新入员工的素质、能力要求等,同时,信息化项目的需求也要考虑企业员工的实际素质和能力,使设计出的信息化系统与员工素质和能力水平相当。

②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风险控制,要求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员工绩效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的思想,做好石油销售企业培训管理薪酬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在系统开发中的作用,控制企业员工关系风险的发生,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团队。

2.8成品油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

成品油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主要从成品油供应链现状和成品油规划两方面来进行控制。

第9篇

中国钢铁行业从2000年起,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宝钢等先进典型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经过自主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绩效已经逐渐显现,这些重点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使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向决策支持、市场创新开拓、综合节能减排等深度应用方向拓展,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加快与企业战略融合、与管理业务融合、与生产制造融合,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但是,中国钢铁企业的大多数,还远未达到上述先进企业的水平。由于国内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各企业的战略、规模、工艺各异,信息化建设起步早晚不一,因而带来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是相当明显的。根据《中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1年度)》,在71家样板企业中,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的多达34家。笔者调查了不少处于一、二阶段的钢铁企业,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共同的,即都缺乏信息的整体架构与综合应用,具体表现为:

(1)信息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撑度不高,业务之间的衔接全部人工进行;现有信息化系统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整体架构。

(2)现有绝大部分系统是为满足单个部门业务管理需要建设的,缺乏整体规划,绝大部分系统为独立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3)很多业务运作信息尚未实现全公司范围内的共享。目前信息共享主要依靠网上、电话、纸张等方式,难以充分满足管理层掌控生产、调整生产等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

改变这种信息孤岛现象 ,建立高起点的整体信息架构,就成为处于一、二阶段,乃至三阶段的钢企,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中国钢企需要引进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国际上成功的大型冶金企业以美国美钢联公司和日本新日铁公司为代表,其信息系统一般采用五层计算机系统应用架构。这五级系统分别为:第一级为基础自动化系统,第二级为过程控制系统,第三级为生产执行系统(或车间级制造执行系统)(MES),第四级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第五级为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横向上覆盖了供、产、销以及财务、人事、设备维护、项目管理等环节;纵向上从最底层的生产设备、生产线及物料控制系统,一直向上延伸到企业的最高决策层。

五级系统之间相互集成、相互协调:第四级系统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资源状况,制定综合管理计划,并将相关计划下达到第三级系统;第三级系统接收第四级系统下达的各类生产计划,并根据现场的情况实施车间生产计划的动态调度与优化,并将相关的生产指令下达过程控制系统;最后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启动生产设备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同时,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实绩信息,通过基础自动化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汇总到第三级系统,第三级系统经过处理后反馈到第四级系统。这样,各层级系统的功能紧密衔接,信息实时交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第四级系统的第五级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数据分析的平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实践证明,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同时有助于规范业务运作,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ERP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库存下降30%~50%,库存周转率提高50%;

?延期交货减少80%,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

?采购提前期缩短50%,制造成本降低12%;

?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又根据国际制造执行系统协会(MESA)的调查统计,使用MES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降低制造周转时间35%

?降低测试数据输入时间36%

?减少在制品 (WIP) 量 32%

?缩短交货周期67%

?缩短前期准备时间22%

?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缺陷)15%

中国钢铁工业要在应对危机中寻找机遇,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融合无疑能够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然而,对于中国钢铁企业的大多数而言,实现信息化,必须解决缺乏整体构架的问题,必须使那些尚处于起步阶段、单项支撑阶段以及初步综合应用阶段的企业达到信息化的较高层次的协同、创新阶段。为此,应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五级架构理念武装这些企业,势必成为必由之路。

三、中国钢企如何建立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提升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尚未建立综合信息系统的企业,必须以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为目标,先行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总体规划,做好信息化框架设计,然后在统一框架的指导下进行信息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首先要从制订符合这一架构的信息化规划入手。

信息化规划是指企业信息化一定阶段内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制定出的相关措施和工作计划。它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企业信息化规划应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规划要有适当超前性,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开放性以及整体集成性,要能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能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规划不是一次完成的,应该遵循“规划――实施――评价――再规划”这样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以先进、成熟的五级体系构架为模型,又要脚踏实地,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针对钢铁企业不少处于一、二阶段的现状,改变单项信息系统彼此孤立、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的局面,对已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往往是规划的重点之一。

从规划蓝图的技术路线层面讲,与国内已经建立五级架构的先进企业对标,因企制宜找准问题,努力赶超,持续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促成企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越的一条捷径。

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流程制造是钢铁行业的特点,在这个特点下适应复杂的工艺装备,适应按合同组织连续生产,同步处理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求。这就需要在成熟的五级体系架构中着重产销一体化建设。

这种应用系统总体架构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全厂制造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紧密集成的;通过系统之间的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同步。

中国钢协根据对十家已经建立五级体系钢铁企业的调研结果《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绩效研究》显示,依据此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在支持企业发展战略、财务业绩、业务流程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绩效。

信息化建设尚比较薄弱的钢铁企业按照此五级体系架构实施信息化工程后,应该会产生类似标杆企业的效益。总体而言,预计可以带来的间接效益如下:

1.加快目前用户订货――质量评审――合同签订――订单下达等流程,通过系统中建立的产品规范、冶金规范,瞬间即可完成整个用户的订货评审工作,为企业争取客户、缩短生产周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执行按用户最终要求(标准+α)的质量体系,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控制了产品实物质量水平,降低质量异议的发生率,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

3.规范了备品、备件的采购管理,降低库存,节约成本降低采购成本、加快了整个企业的物流,降低了储备占用进而减少财务费用、缩短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进而降低流动资产占用。

4.由于加强了原料、中间在制品、成品的管理,降低了在制品、成品库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5.规范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由原来的月底通过统计数据进行成本核算变为由相应的业务系统实施“抛帐”进行动态成本核算,提高了管理的精度与水平。

6.实现设备标准化管理,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和设备维修费用。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新时期下,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中运用日渐深入,给企业现代化建设与快速发展带来了无限动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与企业升级进步的重要保证和标志[1]。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安全问题,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

1企业信息化概述

所谓的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行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2]。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部门,其主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完善企业内外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内外知识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可见,建设企业信息化体系,不但可以及时有效的提供各种数据信息给企业决策层,也为企业未来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还有利于企业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动力。

2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信息安全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1)当前,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安全防御系统,导致企业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易遭受外部网络系统的攻击,引发企业信息资料被他人截获、篡改与伪造等问题,甚至企业信息系统中出现通信线路、硬盘设施以及其他文件系统遭恶意破坏现象,上述问题的发生不但致使企业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而且其内部机密信息易发生泄漏,造成企业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2)针对邮件系统攻击防不甚防。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电子邮件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子邮件接收与传送,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内部间与外部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然而,电子邮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典型的如电子邮件病毒、垃圾邮件、机密信息泄露以及电子邮件炸弹等,给企业信息传输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因此,电子邮件安全问题不可忽视。(3)漏洞攻击日益严重。按照漏洞问题发生原因可分为软件漏洞和协议漏洞两种,其中软件漏洞主要是受外部不法分子攻击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造成企业信息泄露等问题;而协议漏洞则主要是由于TCP/IP协议自身在安全机制方面存在的诸多漏洞问题导致,外部不法人员通过攻击TCP/IP协议漏洞,致使企业信息系统遭受破坏。目前情况,很多企业对自身信息系统缺乏成熟的漏洞检测手段和能力,往往事发后才采取补救措施。(4)是Web服务安全问题突出,根据Web服务流程,其发生安全问题的主要组成包括Web服务端安全问题、浏览器客户端安全问题两种。其中,Web服务端安全问题主要是企业Web主机遭受外部不法分子侵入,导致企业保密信息遭窃或者企业部分信息遭受非法篡改等;浏览器客户端安全问题则是企业浏览器客户端遭外部非法分子侵入,致使部分机密信息与数据遭窃等。

3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因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1)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信息安全问题重视度严重不足。一方面,受传统经营观念影响,企业管理层偏重于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有形资产给予关注与重视,而忽略了企业知识与信息资料等无形资源,导致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各项投入严重不足,进而造成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在面对信息安全问题时,存在着盲目乐观现象,认为信息安全问题不至于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无法上升至企业发展规划战略之中,进而造成信息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2)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健全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受此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一方面无法得到有效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是一旦发生信息安全问题,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与解决对策。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策略,使得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意识与业务素质能力,致使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软硬件工作质量与效率明显不足。上述两个因素,导致企业无论是从人员配置,还是资金与技术投入方面都严重不足,受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不足、信息安全技术方法落后以及配套的资金缺乏等影响,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措施、手段偏低,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4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为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具体有[5]:(1)转变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观念,在企业内部管理层从上至下加强对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并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等,增强全体企业员工信息安全意识,确保企业保密信息不外漏;另一方面,逐步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各项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策略,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2)不断的推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的实现,同时引进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确保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任何网络信息系统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安全漏洞问题,而保证其不受外部不法分子侵入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安全防护技术的运用。通过选用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信息系统抵抗外来攻击,避免企业信息遭受窃取、篡改甚至破坏等,对于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3)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管理体制。一方面,针对信息安全问题,应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系统找出影响其安全的因素和漏洞,并制定出最佳的对策,降低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此外,加强相应的网络管理,防止外来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侵入企业信息系统。(4)根据新时期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企业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训,提高企业内部相关人才业务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招聘人才,引进具有先进信息技术型人才;此外,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用人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5小结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安全事关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对于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增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作者:吴捷 单位: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毛志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安全形势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8,8,(1):43~45.

[2]纂振法,徐福缘.浅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24~28.

[3]谢志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4(06):132~133.

第11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提升企业在市场中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无限动力。然而,受企业传统经营理念以及信息化技术水平等影响,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信息安全问题,例如信息风险与攻击、网络漏洞以及Web服务安全问题等,给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安全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就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导致因素,着重就如何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新时期下,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中运用日渐深入,给企业现代化建设与快速发展带来了无限动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与企业升级进步的重要保证和标志[1]。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安全问题,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

1企业信息化概述

所谓的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行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2]。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部门,其主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完善企业内外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内外知识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可见,建设企业信息化体系,不但可以及时有效的提供各种数据信息给企业决策层,也为企业未来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还有利于企业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动力。

2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信息安全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1)当前,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安全防御系统,导致企业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易遭受外部网络系统的攻击,引发企业信息资料被他人截获、篡改与伪造等问题,甚至企业信息系统中出现通信线路、硬盘设施以及其他文件系统遭恶意破坏现象,上述问题的发生不但致使企业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而且其内部机密信息易发生泄漏,造成企业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2)针对邮件系统攻击防不甚防。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电子邮件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子邮件接收与传送,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内部间与外部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然而,电子邮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典型的如电子邮件病毒、垃圾邮件、机密信息泄露以及电子邮件炸弹等,给企业信息传输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因此,电子邮件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3)漏洞攻击日益严重。按照漏洞问题发生原因可分为软件漏洞和协议漏洞两种,其中软件漏洞主要是受外部不法分子攻击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造成企业信息泄露等问题;而协议漏洞则主要是由于TCP/IP协议自身在安全机制方面存在的诸多漏洞问题导致,外部不法人员通过攻击TCP/IP协议漏洞,致使企业信息系统遭受破坏。目前情况,很多企业对自身信息系统缺乏成熟的漏洞检测手段和能力,往往事发后才采取补救措施。

(4)是Web服务安全问题突出,根据Web服务流程,其发生安全问题的主要组成包括Web服务端安全问题、浏览器客户端安全问题两种。其中,Web服务端安全问题主要是企业Web主机遭受外部不法分子侵入,导致企业保密信息遭窃或者企业部分信息遭受非法篡改等;浏览器客户端安全问题则是企业浏览器客户端遭外部非法分子侵入,致使部分机密信息与数据遭窃等。

3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因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

(1)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信息安全问题重视度严重不足。一方面,受传统经营观念影响,企业管理层偏重于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有形资产给予关注与重视,而忽略了企业知识与信息资料等无形资源,导致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各项投入严重不足,进而造成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在面对信息安全问题时,存在着盲目乐观现象,认为信息安全问题不至于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无法上升至企业发展规划战略之中,进而造成信息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2)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健全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受此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一方面无法得到有效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是一旦发生信息安全问题,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与解决对策。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策略,使得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意识与业务素质能力,致使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软硬件工作质量与效率明显不足。上述两个因素,导致企业无论是从人员配置,还是资金与技术投入方面都严重不足,受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不足、信息安全技术方法落后以及配套的资金缺乏等影响,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措施、手段偏低,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4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为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具体有[5]:

(1)转变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观念,在企业内部管理层从上至下加强对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并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等,增强全体企业员工信息安全意识,确保企业保密信息不外漏;另一方面,逐步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各项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策略,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

(2)不断的推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的实现,同时引进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确保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任何网络信息系统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安全漏洞问题,而保证其不受外部不法分子侵入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安全防护技术的运用。通过选用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信息系统抵抗外来攻击,避免企业信息遭受窃取、篡改甚至破坏等,对于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3)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管理体制。一方面,针对信息安全问题,应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系统找出影响其安全的因素和漏洞,并制定出最佳的对策,降低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此外,加强相应的网络管理,防止外来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侵入企业信息系统。

(4)根据新时期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企业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训,提高企业内部相关人才业务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招聘人才,引进具有先进信息技术型人才;此外,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用人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5小结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安全事关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对于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增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毛志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安全形势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8,8,(1):43~45.

[2]纂振法,徐福缘.浅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24~28.

[3]谢志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4(06):132~133.

[4]秦海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05):61~62.

第12篇

论文摘要:简述了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其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0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其显著的标志是它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企业供、产、销、储、运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实现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企业运营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统一。通常我们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广泛使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物流活动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核心竞争力。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理。目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涵盖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货物识别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构成了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在积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物流信息平台来协调和科学管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则是为了加强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提高物流效率,不断实现信息价值增值等方面的客观推动力。

1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

当前,企业决策层都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投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信息系统。一个好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适应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简单认为拥有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的企业就是一个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企业。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才可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否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束缚了企业所应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敏锐性。建立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业务需求信息化和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使得企业能够以业务解决方案为核心,更系统地、更有目地性建设和更好地发展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2建立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物流企业生产水平发展的需要。而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其目的是解决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概念化、随意性问题,因此既要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有很多一般性的原则,如安全性、先进性、兼容性等,更要体现一些物流领域的特点,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

2.1科学客观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首先,要与当前社会客观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挖掘竞争潜力。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应成为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信息系统、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力工具。

2.2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反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既要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又要正确评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因此,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也是评价指标的一个衡量标准。

2.3先进性原则

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要满足当前企业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求与企业未来发展相适应。一个能够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就要求把握好行业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从供应链的高处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综合评价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时应综合考虑影响评估水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制定界限,使其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根据标准确切的赋值和计算。

3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将评估系统分为三个体系和四级评估层次。具体结构见图1。我们将整体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体系、企业业务信息评价体系以及与系统本身相关的安全性能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当前企业管理和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本身功能所划分的,同时兼顾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因此将对系统安全的评估纳人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中来。

物流信息系统是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一个集成系统。我们所选择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系统评价项目中主要突出的是物流企业在实现自己领域中区别其他企业ERP方面的管理体系,这包括指标U1, U2和U3都是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其中由于物流企业多元化和多种业务关系,针对不同的物流企业,ERP项目的评价指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删减。例如,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只考虑U2和U3评估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支持作用的支持信息系统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可以简单定性为有无。关于先进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当前的企业业务需求而产生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支持策略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

业务信息系统评价系统是对评估物流企业日常运行所必须的信息系统的一个衡量准则。电子商务评估体系是对企业在电子交易平台上所具有的订单处理、帐务结算以及与工商税务等政府机关所建立的网络办公系统的评估项目。网络资源信息系统评估指标是针对企业在互联网上所能获取的资源和能力的评估。同时,作为物流企业需要对流动的物资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建立了的电子货物跟踪系统,包括与智能交通相对应GIS , GPS、射频技术系统、运载货物工具的信息系统,以及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为主,能够快速准确识别货物的识别系统的评估指标。

系统安全本身是对所有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评估体系根据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系统兼容性及其网络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划分成S6, S7,S8三个子体系。目前国际组织和我们国家对数据安全和认证,以及通信安全等方面都要有相对完善的准则,例如《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信息技术一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和《工具检测用软件评定准则》等,这些方法和准则在制定具体标准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其中。

4评估方法

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指标列人物流企业等级评价体系中去,而物流企业等级评价系统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况且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甚少。评价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模糊性指标,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等客观原因,也有评价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例如性格、偏好、价值观念和认知程度等主观原因。为此,我们将模糊集合论的方法进行评估处理。图2是专家评审系统模型。

专家在评审的时候通过网络将评审选项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去。同时,数据处理中心也接受到由系统安全检测设备对信息系统的评估结果后进行统计计算。针对不同时期的评估对评估项目的加权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当前根据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我们把PG ={G1,G2,G3},Pg,为第一层加权值,同样还有Ps和Pu作为第二层和第三层加权值,其中对于Pu如果为定性衡量的值为{0, 1}如果为定量衡量的话取值在「0, 1]区间之间。同样建立专家评审结果的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rij表示在第i位专家在第j选项投票结果。将PxH就得到我们需要的评价结果。最后对处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结果。目前社会上将物流企业评估等级划分为:AA A_AA级、AAAA级、AAA级、从级、A级五个等级,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要把划分成五六个区间,最终计算结果都在这几个区间内。最后经过专家评审组的认可就完成最终的评定。

第1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化 问题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信息化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为了及时规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如商业风险和管理风险的隐患应运而生的。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基本借鉴了美国COSO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即: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中控制目标我国在吸取了美国COSO委员会所确定的目标精髓的同时,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及企业现状,将其确定为: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备,保障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最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企业核心业务、作业流程和人的信息化。虽然企业的存在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上各有差异,但必然都有自身的主要经营范围,也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是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过程是其作业流程,这也是信息化改造的重点;人即是信息化改造的主体也是改造的对象。企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效益形态较传统技术改造也所转变。传统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针对生产线产品质量、产量的提高,效益是直观可见的;信息化的进步旨在推进企业整体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带来的效益是深入到企业各个环节的。

(三)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内部控制的范围受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在传统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对象是对企业的现金、存货、设备及账簿等有形资产实施监督控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信息应用系统、数据等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控制的对象也不仅局限于有形资产,同时也包括企业的信息系统这些无形资产。内部控制的时间也有所延伸,传统的内部控制大多是对事后的监督检查,没有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是不断向事前和事中延伸,大大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信息化环境使企业面临特殊的风险

只有对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和防范才能保证企业实现创造价值的目标。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较以往有了巨大变化,及时识别风险的差异,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已成为内部控制的首要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企业信息化环境使内部控制环境更复杂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既是企业所处的环境也是企业员工所处的环境,是企业各种要素的基础。在信息化不断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由传统的集权、规范化模式逐渐趋于扁平化的组织机构,这种变化增加了内部控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得管理运营可变环节增加,管理的有效性就会降低。

2.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没有适宜的信息化软件做支持

由于信息化已经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要想使内部控制与现有的环境相匹配内部控制也有适宜的信息化软件做支持。尤其是大型的集团型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内部控制就很难实现有效性。但是由于企业间组织模式不同,规模大小不同、所处行业差异,就很难有一款内部控制软件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不同情况。

3.授权方式的变化给内部控制带来更大挑战

传统的授权方式是逐级审批领导签字,这种授权方式虽然具有成本高,信息滞后等缺点。但由于每个人手签不易模仿,减低了舞弊的风险。而信息化环境下,各个软件系统基本以口令授权的方式,虽然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同时带来了舞弊的风险。口令一旦泄露,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对策

1.树立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理念

随着信息化在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深入,企业内部控制的理念也应作出同步的调整。企业应将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作为制度,执行安排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对企业内部控制人员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操作培训。

2.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系统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内部控制目标及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可预见风险建立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跟踪控制。企业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风险防御系统划分为不同模块,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对风险进行全程跟踪识别,通过各个不同的分析模块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进行整合,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达到防患于未然大效果,同时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成本。

3. 对信息系统加强控制,实施有效的信息系统审计

在信息化环境下,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实施必要的控制是企业平稳运营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是对传统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信息系统审计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在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操作、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

4.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统一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一般都是从财务信息化开始,逐渐向其他管理体系延伸,最终实现各个管理体系的顺利对接。在这种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业务流程的建立、岗位权限的设立、人员配置等方面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性问题,将可能的矛盾消化于框架的建立阶段。

参考文献:

[1] 程玉梅.企业信息流程与内部控制系统适应性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12).

第14篇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为了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能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将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此外,企业要能及时的分析信息化建设问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确保企业员工能根据相关的制造要求和方案,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基础上,有效的解决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能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制造业企业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跟随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调查,现如今,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状况并不是十分的乐观,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严重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现阶段,部分制造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没有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规范性。2.企业员工缺乏合作意识良好的合作观念不仅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使企业能够及时的解决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但是,制造业企业员工却缺乏良好的合作观念,在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和员工各自为政,只完成属于自身的工作任务,这样则很难提升工作效率。3.制造业企业缺乏完整信息化建设方案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缺乏了解。在实现信息化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功能交错,信息无法及时的共享。这样企业就很难利用信息化建设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

二、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对策

1.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建设要想促使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并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润,企业领导就要重视对管理方案的构建。完整的管理方案能促使企业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因此,企业领导要能站在企业发展角度,深入法分析信息化建设方案,并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现状,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信息体系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加具有规范化。此外,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企业领导要能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进而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规划企业的发展流程。2.规划布局,展开方案实施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员工的努力,同时也在于良好的规划。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要放眼未来,做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规划方案。按照先简后繁的建设流程,逐步展开方案的实施与管理,确保每个阶段都能按照方案展开工作。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过程中,要能根据建设的情况,适度的对方案进行调整和规划。另外,企业领导要能深入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控制每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并提升质量和效率。3.选择符合自身的需求的供应商在选择信息系统供应商的过程中,制造业企业要能充分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供应商。而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确定所选择的软件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样才能长久合作。需要企业关注的一点则是,因为制造业所需要的软件不同,因此,在选择软件公司时要能保障其具有强大的软件技术,这样才遇到问题时才能及时的解决。4.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才能为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无论是基础员工还是管理层的工作人员都应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而如何使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企业则应制定明确的方案,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度相应的管理方案,进而在增强管理的过程中,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基础员工而言,企业要能进行全员培训,让员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另外,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工作观念。只有让员工得到相应的提升,才能确保员工能够更好的把握信息,并利用信息获取更大的经济,这也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而对于管理层方面的研究,企业需要引进优质的管理人才,确保其能为企业合理的有效的管理员工。5.识别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风险因为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因此,其存在的风险也较为明显,如果要能确保企业能顺利的完成信息化建设,企业则要能做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识别风险、解决风险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制造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建设目标,构建完善的建设体系,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方案,增强对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培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做好企业管理等相关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快速的展开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企业要能发现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发现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实际问题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了制造业企业发展,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旭.企业信息编码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2,(1):20-40.

[2]《企业信息编码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2,(03):70-90.

第15篇

1.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1.1意识与需求

随着市场机制的转变,市场压力逐渐递增,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感受到信息的作用。从整体来看:认识正在逐步加深,但是事实上重视程度差距很大。面对中小企业的环境变化,必须从信息化中寻求出路,只有降低成本,提高信息技术成熟度才能改善企业信息化水平。同时,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为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搭设了良好的条件。和正处在成长期间的中小企业相比,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力度相对较弱,革新后的中小企业因为智能化力度高、管理理念好、市场观念强,信息化建设始终较好。这类中小企业不管在信息化效果,还是水平上都比传统的老中小企业更具有优势。外向型、效益高、具备国际拓展水平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要更加强烈,而竞争狭隘、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则对信息化要求相对较小。随着中小企业竞争压力与环境日趋复杂,它们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有了更多的要求,但是事实上经济效益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与投保有很大要求。

1.2应用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中小企业中得到了普及,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与信息处理,同时很多大中型企业也拥有了较好的技术设备,培养了大批综合人才。由于工程信息技术水平与普及都相对较低,所以中小企业的应用成果并不尽理想。在信息化的应用与投入上并不均衡,特别是财务与设计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决策部门管理相对欠缺,大部分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而中小企业的生产、供应与销售大多数属于空白,这让整个企业呈现出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局势,也就是战略层与决策层缺乏,战术层相对较多。在信息化普及上,受区域、行业等因素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从整体来看:经济水平、技术含量与文化程度相对较好的地区,其普及力度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较好,管理较差的中小企业,其普及力度与信息化水平相对较差。

1.3技术实现

在集成与单元技术上,近年来已经获取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在体系研究上已经获得了突破,但是在技术与产品转换上,很多科研成果被搁置,根本没有发挥成效。随着各种科研技术与新型设施的应用,尤其是不同软件与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生产、管理与设计都不能有效交流,这就造成了数据孤岛、信息脱节等问题。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除了技术,和管理理念也有很大联系。流程随意、管理欠科学、法制与人治混淆,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病。对此,怎样充分利用企业管理,解决信息集成问题,做好领导更新就成了各级单位必须面对的问题。

2.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

从中小企业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和大企业相比,它们在环境上面临很多不确定与动态性,将企业内在要求的标准化与中小企业的不确定性整合,促进中小企业个性与标准协调逐渐成为影响中小企业系统建设的重点。

2.1对运作与生产高度依赖

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很多中小企业都成了辅助制造商,从而也就决定了对较大企业的依赖,同时这种依赖也决定了中小企业外在与内部供应链。中小企业必须整合大企业生产对其进行恰当的重组与安排,所以小企业很难控制销售、采购与生产流程。和大企业不同的是,中小企业能否除了好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控制问题,直接影响着ERP体系实施与运营。

2.2管理职权模糊

现行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在部门与层次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企业的关键部门对部门决策与运作也有很大影响。中小企业主要针对企业策略,当然也影响经营与生产。

2.3能及时应对外部变化

在中小企业经营中,必须考虑到外界因素,灵、快、小作为影响中小企业生存的重点,它是与大企业进行竞争的优势。该运营特征与大型企业信息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3.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3.1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

在考虑企业软件应用时,必须结合自身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问题。目前,很多企业依然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对此,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管理方案进行全面的诊断与应用。在分析企业信息规划前,明确建设要求与系统范围,更好的解决问题。在人、物、财力有保障的条件下,根据软件任务书与供应商需要,做好软件选型与文件指导。

3.2确保企业软件需求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因为财力、规模有限,只能考虑国内中小信息软件。虽然这些软件也有相关牌号,但是受投入力度、开发商与软件等因素影响,软件性能与功能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不同的生产类型,软件要求提出各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在ERP软件购买时,必须考虑软件功能。

3.3做好信息化整合,选择优秀的伙伴

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革新、重组、管理与改造结合起来,让企业基础、先进管理与业务运营有机的整合在一起,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及时引进并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选择优秀的伙伴,让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高效、顺畅。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