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开放式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新课程 开放式教学 实践
新课标的实施将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为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标,我在课堂上认真实践、探索开放式教学的全新模式。在实践中,我认识到新课标的精神主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围绕这一精神主旨,我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
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敢放、会放。例如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对于这一课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好奇,鉴于此,我决定运用悬念和质疑联想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例如讲到北京人,我并没有让他们直接从课本中读取知识点,而是让他们合上书本,看着黑板上被遮住的北京人图片(更增加了神秘感),想一想,对这个神秘的北京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这下可热闹了,各种问题涌了出来:“北京人长什么样?”“北京人穿衣服吗?”“北京人吃什么?”“北京人住在哪?”“北京人生活在什么年代?”“为什么他叫北京人?”等等。有了问题我们就逐个解决。首先是“北京人住在哪?”,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为北京人“构建”一个生活的环境。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北京人住在一片大森林里;有的说北京人住在山上;有的说他们住在一个山洞里;有的还认为他们的附近一定有水源……学生们各抒己见,综合意见,北京人的家就“建”好了。
然后我提供两条有关北京人的线索:
在北京人曾经居住的山洞里发现了:
1.十多万件经过打制的石器、石片,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
2.大堆大堆的灰烬,灰烬中发现烧过的骨头和树籽。
学生可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去推测、联想、想象,以“北京人的一天”为题,来讲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围绕线索同学们分组讨论热烈,每组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的组还将北京人获取天然火的场景改编成了生动的故事:“在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傍晚,打了一天猎的北京人正向洞穴走去,突然看见天外一道刺眼的白光……”对于这些方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对这些方案展开激烈的互评,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再阅读课本,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先是自由提问,然后尽情地畅想,小组内的讨论无拘无束,课堂上的互评是观点不同之争,没有答错挨批的后顾之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明显的主观意识影响,没有诸如“如果你这样答就对了”“你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一类指责的话语,对于任何问题先表明立场,对错是非讨论解决,解决不了再求助于书本或老师。这样的课堂气氛确实开放自由,在学生看来,课堂因为可以畅想而成为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言论自由”而成为展现自我的论坛,所以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最初创设这种自由、快乐的学习气氛却并不轻松,我在开始采用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时就碰到了难题。
首先是课堂中自由提问环节,学生们提的有些问题看起来是“不搭调”的,这是为什么?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的信息量有尽可能准确的掌握和判断,在这种掌握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换位思考:“对于这一点学生们会怎么想?”并以此为依据来引导学生提问。这样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思考时少走弯路,提问时就有针对性,不会“跑调”了。例如,在讲授《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若直接让学生对教材发问,则范围太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多,因而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让学生看内容标题置疑,学生们提出了“新航路何时开辟的?”“谁开辟的新航路?”“为什么开辟新航路?”“为什么叫新航路?”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对集中,且直击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疑问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开放式教学中最难控制的是互评环节,也是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环节。你方论罢我方驳,可有时因太投入以至“忘情”跑题,而这也正是大家所担心的“易放难收”的问题。或许有的老师还会问:“这样的讨论和互评的收效如何?”在这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由探索的方法,不是掌控他们的思维方向。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索即讨论和互评,是在与别人的观点交流甚至是冲突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这些思想交汇点和观点碰撞点,以这些点为坐标,再去指引他们探索的方向,就避免了跑题。这种探索获取的结果可能是教师要教授的,有可能是全新的方式,但也有可能是错的,而试错正是学生批判地自我教育的必经环节,并通过对自己观点的批判、重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探索的结果是在思想和观点的激烈碰撞中获得的,它留给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
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教师在开放式课堂中就可以收放自如,而学生也可在课堂上享受到思考与言论的自由,体味创造与获得的快乐。
二、开放式教学的延伸――特殊的作业延伸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兴趣如何保持并延伸到课外,让它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是教学中的另一关键。从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并将这种兴趣最终变成主动学习的动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收效颇佳。
例如在学习完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和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后,我布置的课外练习作业是这样的。
初中历史第一、二课课外制作题
1.石器:打砸、磨制石器均可(如打砸石器中的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磨制石器中的石锤、石斧等);
2.骨器类:骨针、箭头、渔叉、渔钩(可参照书第六页图);
3.陶土器:类型不限;
4.装饰品:木制、牙质、骨制、石制、泥制、贝壳制;
5.绘制商朝时大批奴隶、平民在田野的耕作图,或大禹治水图,或商汤灭夏攻战图,还可根据课本内容自选题材。
造型可参考书中插图和彩图册中插图,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课本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安全提醒略)
每件作品需附上标签:
作品名称: 材质:
班级: 小组名称: 制作人:
制作说明(含仿制作品背景资料):(略)
学生参与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周末过后,一件又一件“作品”送到我的办公室,有石斧、石锤;有骨针、骨鱼钩;有贝壳、石子挂件;有木制鱼叉和矛;有泥杯、泥盘;还有想象力丰富的绘画,真可谓品种繁多,且每一件作品都附有制作说明和仿制物品的背景介绍。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简单甚至有些粗糙的作品,它们的制作过程正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由理论到实践的主动学习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又例如,在讲授《春秋争霸》和《战功争雄》时,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绘制春秋、战国时期几次著名战役的征战示意图,内容包括战争双方、征战的目的、采取的计谋、征战结果。学生们绘制的示意图简单明了,并配有说明。
如晋楚城濮之战:
争中原战城濮
晋――楚
避三舍成霸业
又如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2求1攻
齐 赵 魏
3桂陵(围魏救赵)
简单的示意图,将复杂的战争瞬间简化,这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运用、凝练知识的过程。
在讲授第八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布置的作业是在家庭成员中做个历史知识普及情况调查,调查表范例如下:
1.您知道: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E.韩非子 F.孙武 G.庄子吗?
2.您知道孔子故事吗?
3.孔子是:()
A.大思想家B.大诗人 C.大教育家D.大交际家
4.您能说出几句孔子的名言?
5.您知道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吗?
这其实也是给学生在家长面前展示的机会,他参与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想要“卖弄”一下,就必须先熟知这些知识,“卖弄”的过程就是运用巩固知识的过程。
以上三个特殊作业的例子分别体现了三种巩固知识的方法:例一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例二是将知识由繁化简凝练的过程,例三是理解展示即运用的过程。采用这些方法巩固知识,比练习题来得更直观、感性,而巩固的效果比练习题更持久。以上无论哪一种方式的作业,都是对学生课堂中形成的兴趣的延伸,使它成为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历史知识在学生眼中就不再抽象、晦涩,而是生动有趣、直白,可表述运用。也就是说学生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对历史的掌握绝不是做几个问答题再死记硬背了,出于兴趣,他们将历史融入到手工作品中,将历史观点转变成自己的观点。
作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作业正是开放式教学的延伸――将学生课堂中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并让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开放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过去我们始终强调:不能直接“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但在开放式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让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自己摸索、确定适合自己的“渔”的方法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最好的东西是适合自己的东西。学习方法的获取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也许某种学习方法确实很好,却不适合所有同学,如果简单地“授之以渔”,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果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摸索、整理出学习方法,就可避免这种情况。
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职责,不再是“授之以鱼”,甚至不同于“授之以渔”,而是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尽可能自由地去摸索“渔”的方法。在自由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设计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为基础,自创方法参与,没有雷同的可能。课后生动有趣,方式多样的作业是学生兴趣的延伸和学习能力的检验,也是为不同学生度身定做的。在这样的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习方法是最适合他们的。更重要的是,这样获取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自我调整、完善;或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学科不同,不断更新。因此,在以上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是最好的。
通过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我认识到,教师要明确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责,课堂上做到“导”而不露声色,课后则要“导”而有声有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后,让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个开放的系统。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过分注重分数,强调"以本为本",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照大纲精神和教材特点,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进行小学语文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1.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开拓广阔视野在语文学科中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积极开展有效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活动,如:根据课文拓展延伸;根据兴趣选择补充、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使学生不仅对课本语文知识有了清楚正确的掌握,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无形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这是灌输式的传统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创造能力开放式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去交际,把"教"建立在"学"上,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更有利于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三: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善于抓住课内、课外知识的情感点,以自己饱含的激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在情感体验中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
2.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几项措施
2.1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所需,可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工作。新课程标准下的汉语拼音教学,每一课都配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图",提供学习字母的情境,用以指导学生观察,同时配有相应的"语境歌",帮助识记。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侧重之分,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生看图说话或背诵儿歌中,而要将声母、韵母和拼读练习作为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看懂情境图的过程中相机学习语境歌,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儿歌,切忌死记硬套,教师更应提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编语境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2渗透教材,加强校内外沟通作为教材的语文课本虽然大部分都是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生动形象,但也有少数课文中人物的背景或生平事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缺乏那个时代的体验,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本内容。因此,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教材上,不能受课本知识的限制,而应不断补充拓展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内容,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2.3融合教材,加强学科间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言文字是载体,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又使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传统的课堂教学割裂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制造了人为的分科教学。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
3.开放课堂要注意"度"的把握
3.1在教学目标的开放上,不能因为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而忽视"工具性"的作用。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要辩证和谐的存在于课堂。我们不能因为要改变原来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为了体现人文性和开放性,而在教学中对涉及到基础知识的内容便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
关键词:化学课堂开放式途径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开放式化学课堂教学宗旨是,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灵活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能力培养。结合实际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化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有效途径。
一、把快乐带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交流、合作中实现成果共享。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课时,我打破了以往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用途的教学顺序,先问学生:“你对二氧化碳知道多少?请大胆说出来。”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让他们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化学,强烈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二氧化碳不再是记忆的结果,而是通过四个浸有石蕊的干燥滤纸分别放入醋酸、水、二氧化碳气体中以及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主动的、印象深刻,这就是开放式教学的优势。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我还尽量挖掘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改变只在课堂上学习这种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探索。让学生发现新事物,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他们课内外的生活。
下面是《燃烧和灭火》教学片段:
师: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是黑暗趋向光明!火为什么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祖先如何取火?有如何保留火种?
生:火发出的光能驱赶野兽、邪恶。火发出的热能取暖,还可以把生的兽肉烤熟变得好吃。人类不断积累用火的经验,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陶、瓷,还学会了冶炼金属。钻木取火,敲石取火。不断在火上添加干树枝使火不灭。
师:谁能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解释?
生:回忆曾经做过的燃烧实验,思考后回答: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师:板书:课题:燃烧和灭火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师:燃烧时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可燃物在什么条件就可以燃烧?从燃烧的定义上看,可燃物有了氧气就一定能燃烧吗?引用语文课本火烧赤壁的成语:为什么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演示:课本实验白磷燃烧,提问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时没有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时没与氧气接触。
师:怎样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生: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的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师:演示: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
生:观察现象:向水中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了。
师:欲使可燃物燃烧,需具备什么条件?(归纳: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2、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师:燃烧是不是只要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就可以燃烧呢?(演示: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根小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提问:玻璃棒为什么没有燃烧?)
师:燃烧应在加什么条件?
生:归纳出三个燃烧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2、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3、要有可燃物
这样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调动了同学们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我也不再强调“注意听讲”而更多的是问“谁知道这是为什么、谁能解释这种现象、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这样,同学们逐渐开始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时不举手或站起来就随时提问或说出自己突然想到的答案。
二、把自还给学生
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应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我引用市场推销人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的一段话表演学生的口才和才能:“同志,选用我们的铝材您就选对了,因为它不仅质轻,而且导热性能好、价格又便宜……”,“同志,您还是该从人民的健康这一角度出发,铁制的炊具不仅造价低,最重要的是能给人体补充铁元素,不会让人缺铁,造成贫血……”,“同志,用不锈钢做炊具材料才是您最好的选择,它是在钢中加入了铬、镍等多种元素,制成的炊具不仅颜色光亮、美观,而且具有不易生锈的特点……”通过这段话学生一定以为这是市场推销人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吧,没错,确实是有人在向“炊具制品厂的采购人员”推销、介绍原材料,但这里不是市场,而是在化学课堂。根源是我布置的课后作业:调查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刚刚这一片段正是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呢!学生的口才和表演才能不错,我作为他们的老师不仅为他们的新颖设计和精彩表演叫好,同时也暗暗吃惊于同学们思维的开阔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三,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如我讲鉴别“食盐和纯碱”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任务:食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了六套设计方案,然后共同对各方案进行了讲评,学生异常兴奋,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开放式化学课堂教学宗旨是,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灵活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快乐带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开放式”的学习内容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他们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老师不再提出问题,学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老师以亲切的口吻或商量的语调试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对那些问题感……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
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理解课文时,请同学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提出:盲老人在木牌上写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钱,而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以后给他钱的人多极了?有的提出:语言的魅力是指谁的语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儿?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语言?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
以学生的问题做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是他们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会提问的学生会学习”也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一课,学生在读课文后就提出:课文开头是清风扑面,细雨沾衣,为什么到了课文后就变成了风停了,雨住了,天空搭起了美丽的彩虹?学生能提出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既体现了学生读书细致能发现问题,又体现了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上对于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不断的启发、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从而进行创新活动。
二、“开放式”学习形式
老师站讲台,学生一人一位的学习形式整齐而有序,但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开放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自由学习等。改变传统的单行单列,把学生座位摆成四人一组、五人一组、六人一组,摆成方形、圆形、花形……,平时根据男女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自由结组,结成“问题小组”,即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一组;结成“伙伴小组”,即研究问题最为默契的同学一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意见、观点,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观点,集他人之长补给之短。老师作为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一员,也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一起思考、讨论、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民大会堂各个地方的特点,我把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分别写在小纸牌上,放在教室事先摆好的桌子上,每一处代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地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参观”,也就是学生自愿到任何一个地方,与那里的同学交流参观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极高,纷纷行动起来,走到教室各个角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宛如同学们真的来到了人民大会堂。这节课,学生在自主的意识下,在自由的形式下,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感受到了北京人的自豪。
“开放式”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获得了自由,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了青春活力。同时,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性格。
三、“开放式”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作为应答者,作为练习者,显然是把学生放在了客体的位置上,不利于对人的培养。在教学中,老师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课文大多是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悟理解。学生可以用读的方式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可以用演的方式表现语言文字的神情意韵,可以动手实践,可以配乐演唱,可以着色绘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自然其乐融融。
如《一次成功的试验》一课,我找来“瓶子、铅锤”等物品,在学生了解课文后,让学生到前台做试验。学生有滋有味的亲身实践,深深体会到在危险时刻,只有大家团结协作,心中有他人,才能摆脱危险,把事情办好。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不用过多的语言,让学生亲身实践一下,其理自明。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我们的军长》时,让学生演一演,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胆量。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时,让学生根据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画一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让学生尝一尝杨梅的味道;学习《琪琪的心事》时,让学生辩一辩,是爷爷爱鸟,还是琪琪爱鸟。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或是老师指引,或是学生自己选择,都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
1.目标的多元性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围绕练习题讲解,还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教师不仅传授教材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良好习惯,引导他们走上成材之路。知识目标是静态的、单调的,而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开放过程,它是多元的。
2.目标的层次性
开放的目标还体现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上。由于遗传、环境、教育条件,学生主观努力因素的不同,教学目标的提出不应只在一个层次上,而要“划定底线,上不封顶”。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1.把握时代脉搏
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创造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是开放性教学与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内容开放提供了充分的前沿信息,因此,把握时代脉搏,向学生介绍一些的新知识,也是教师应尽的责任。
2.强化中西文化交流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西方的文化常识和习俗的理解难免出现疑惑,以至于他们在知识的接受程度上出现困难。比如:中国人见面是打招呼常问候对方吃饭没有,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打招呼常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3.打破学科界限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内容开放了,学生的思路也就开阔了。现代双话教学尝试便是加强学科间联系的典型例子。如讲解“加、减、乘、除”的英语表达法,可以凭借数学知识来巩固训练,学习“plus”这个单词时,可以让学生操练数学算式“three plus four is …”操练的同时,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全面掌握教材核心知识并加以辐射,要不断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在拓宽中理清模糊的理论,在开放中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学生机械接受为主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天赋无形中被扼杀了,思维被限定在老师安排的范围内。从学生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及思维方式,学习英语的方式便呈现出差异性。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德纳通过多年的观察实验创设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交际——交往等多项智能,但这多元智能对每个个体来说,并不是均衡分布的,个体在某些智能上呈现强势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就有可能呈现弱势。因此,教师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尽可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英语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自主地学习。
四、教学资源的开放
要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书本之外的各种资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利用存在于学校、社会、大自然、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由于现代化科技发达,学生学习渠道较广,知识面明显拓宽了。教师应结合这一优势,多组织一些活动,如“今天焦点”、“阅读笔记”、“天天英语五分钟”等模仿媒体节目,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一个利用网络知识的有效模式,进行网上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心讨论和提出疑问,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还要具有先进的知识技能,以适应信息化的社会。
五、教学评价的开放
评价应形式多样,避免公式化、模式化,评价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评价还应有延续性,避免中断,使学生始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切勿采用以“评优”为目的的单一评价机制,要从多方面入手,开放评价机制,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评价的内容不应仅从文化成绩入手,还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兴趣、态度、自信心、方法与效果、行为等能力,做到综合评价。此外,还要在形式上变换,如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师生互评等,开放评价机制,发挥发扬激励功能,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一、学生思维的开放
学生思维的开放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间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要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 来……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 达到这样的开放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 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 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 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 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问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笼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民主、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魁力。成果展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口头讲解、实物展示、幻灯片演示,其中比较好的是幻灯片演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幻灯片,交流时,通过电子教室系统进行示范转播,既直观形象,讲解起来又条理清晰。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协助、调控,也可以补充一些学生疏漏的内容。通过这种交流展示,学生不仅达到了语文课的认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思维,他们借鉴别人的经验,建构知识、能力领域新的不平衡,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资源的开放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以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00
开放式教学是创新的一种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积极思维,使其能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得到更好的发展。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参加更多的活动,同时也使水平较低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数学能力。
一、开放式课堂的含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3)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的学生。
二、开放式课堂倡导学生参与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开放性试题是实施开放式课堂的一个好途径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
(二)设计数学开放题的基本要求
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
(三)适度开展数学开放题教学
一、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就课堂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来看,进一步树立新的质量观、价值观、教学观至关重要。只有从封闭的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的开放式教学。在价值观上,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内在价值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观上,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二、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
开放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的理念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我们把开放的教学目标分为显性与隐性两部分,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我们还把开放的教学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把每堂课的“双基”定为短期目标,把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为长期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短期的、可检测的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显性与隐性、短期与长期、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目标。
三、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
实施开放式的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要纠正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课堂教学中的“师道尊严”,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教师只有语言亲切友善、态度和蔼可亲,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才能信任你,才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学习中,和你一起探讨、交流和研究数学问题。同时,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主动地探索求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开放式教学。
四、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已愈显重要。开放式教学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教学社会生活化”。努力设计开放性的内容,理性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1.用活例题,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时事新闻、民富国强的实例等作为新知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运用书本例题展开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社会生活化。
2.联系现实,体现生活内容数学化。引用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应用数学知识予以解决,把知识灵活运用到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的生活实际中去,实现社会生活内容的数学化。
3.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有所用、会学能用的数学本领。通过学生融入社会亲身调查、综合实践、实际应用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学习的本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共同的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开放性的教学原则。
1.开放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放教学手段,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现教学的创新,这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更是优化教学过程、成功实施开放教学的重要表现。我们充分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并连接Internet,利用网络资源的声、色、艺、动画等功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的网络化。另外,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采用动手实践、实际操作、研究讨论、实验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内自主探索、自我发现、合作研究。
2.开放学习形式。开放的学习形式是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我们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秧田式”的学习座位改为“圆桌型”、“马蹄形’’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开放教学空间,倡导课堂教学以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学习形式,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同时,在教学环境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努力营造出了自由的民主的氛围,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成功地实施了开放式课堂教学。
六、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合理联想,及时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隐含关系等,从各种角度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理解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现在一题多解方面,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架设桥梁,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在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这类开放题综合运用了三角形全等、等边三角形、平行线、外角、角平分线等知识点,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借助图形的变换来反映图形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让图形动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讨,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开放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课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是知识的载体。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该让教材向学生靠近,而不是把学生拉向教材;应该让教材向学生开放,而不是把学生引向封闭。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做到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首先是课前开放。教师可以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来,从而降低知识的坡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上发现,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第二十八章“相似”这一节概念时,教师在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验,先作大胆的猜想,再列举事例、现象、图形;由学生概括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再提炼出新概念的名称,给“相似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下定义,设计了让学生由模糊走向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在课中出示CAI课件,从而引发探究,如,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中,人物的形状改变了吗(出示图片)?两个足球的形状相同吗(出示图片)?它们的大小呢?两张大小不一的中国,其国土面积相同吗?大家从刚才看到的图形中,发现每一对图形中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观察,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然后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性的文字,最后将同学们的论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整堂课教师主要作指导工作,学生却由于亲身体验所得的直接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使他们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而不用死记硬背。其次是在课后开放。也就是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以自己的发现来彰显自己的智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二十五章“概率”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1O个黑球和4个自球,这些球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提问;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摸出一个(1)你会摸到什么球。(点名让学生猜:我肯定摸黑的,我肯定摸白的……)(2)若两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出,那么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带着上述的两个问题让全班同学参与了摸球游戏,并做到记录、汇总,最终得出摸到黑球的概率大于摸到百球的概率。这种以游戏形式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
新课程向我们呼唤着教学方式的改变,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师要教得活,学生要学得更活。因此,实行“开放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所谓“开放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灵活、开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帮扶为主线,教师的点拨、监督、检测为辅助手段的全新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模式。它可以使优秀生更优秀,中等生发展为优秀生,差生也得以全面发展;可以让厌学的学生变化,进入愿学、乐学的群体,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好”的教育难题,使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得到施展,精神得以解放,让他们在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挖掘思维潜能,释放思维能量,发展基本素质,提升生存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行“开放式”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课堂管理形式的“开放”
首先,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回走动,可以找最能帮助自己的同学为其讲解,不管该同学坐在哪里。这样的学习环境,为中等生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在别人帮助下,解决自己学不懂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从压抑、呆板、禁锢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
其次,当老师认为优秀生已学会,可以进入自主提高阶段时,可把差生集中到教室的前排进行二次训练,而让优秀生到教室的后排自主练习,这一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差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积极上进的热情。因为在此环境下,差生原来不会的知识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可以得到完全解决,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周围同学的帮助彻底弄懂。同时差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也使他们找回了自信,激发了进步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勇气;并且差生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老师的平等、民主与博爱,感受到爱的升华。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差生往往被调至最后一排,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里,受到同学的歧视、老师的怨恨,他们的心灵在承受着各种打击和折磨,人格得不到尊重,长期被冷落,哪里还有自信,从何产生学习兴趣,又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呢?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学校所做的以各种形式转化差生的工作往往都收效甚微。而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这些现象可以得到彻底的改观,不会的学生可以随时请教别人,并且不拘形式,学生的压抑感得到彻底解放,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同时当差生坐到前排受到老师的特别优待时,内心一种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意识到如果再不努力,真的会对不起大家,对不起自己,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发自肺腑的学习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必然推动差生在学习上的根本改变,使转变差生的口号变为现实。
二、 学习方式的开放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80%的知识是从老师的讲授中得来的,而在“开放式”课堂上学生知识的80%是通过自己或是同学间帮扶得来的。他们确实参与到了学习的进程中,思维潜能得到挖掘,思维能量得到释放。这是因为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新授课的第一环节是自学,一般为10-15分钟;随后便进入第二环节——帮扶,此时,教室里完全像超市一样,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寻找自己的老师,对自己进行帮扶,在这个学习环境下,连最差的学生也在请教别人,他们时而让老师讲解,时而再写写画画,还能不断提出几个为什么,让老师一个个为其解释。由此发现,在这看似乱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每个学生都在参与的学习活动,在这看似乱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中等生的思维细胞不断地被激活;在这看似乱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这样的情形有谁不为之兴奋,又有谁不乐而为之呢?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帮扶环节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静观其学,而应该在学生中间巡视,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对部分学员进行检测,提高帮扶效率,为下一环节(教师点拨)做好准备。其间的监督和检测很为重要,因为学生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效果也只有在教师认真负责的监控下才能显现出来。
“开放式”的数学课堂使培优学生效果更加明显。在自习课上,让优秀生到教室的后排进行自主提高练习。因为在传统的自习课堂上,老师布置同样的练习内容,优秀生很快就能完成而无所事事,浪费时间。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不为其明确布置任务,这就为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进行提高练习,遇到疑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讨论解决,节约了大量时间,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极其有利的帮助,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在“开放式”课堂复习中,学生的学习形式是开放的。首先是教师明确目标、任务,然后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同样是15分钟左右),因为是复习课,所以学生不会的问题要少。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可以让不会的学生叫上自己的教练到教室外面进行帮助,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差生不浪费时间,把有限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变厌学为愿学,也可使中等生的疑问得到及时的帮助,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向优秀行列靠近。这种学习方式用在以后做作业时,可以消除学生作业照抄现象,逐步使中差生在教练的帮助下,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提升自己的思想、学习品位,逐渐步入能够自立的群体。
【关键词】开放式 小学藏语文 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封闭、教条等问题,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小学藏语文的教学应该根据学校自身以及学生的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藏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提倡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知识,师生共同付出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在当今新的社会形势背景下,这种开放式教学可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它丰富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分融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开放式教学不是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优化的教学模式,它集合多种教学结构的优势,为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而奋斗。小学藏语文课堂中开放式教学的实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充分整合各种对教学有利的资源,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小学藏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将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二、小学藏语文课堂开放式教学的具体路径
1.营造放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开放式小学藏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愉悦的教学环境。传统藏语文教学是老师通过课堂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联想实际情况,这样的学习环境比较低沉和压抑,无论是师生还是学生之间都缺乏交流,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悉和掌握。老师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主体,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开放式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创新教学目标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小学藏语文的教学目标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年龄性格特征,并且要根据实际状况灵活的改变教学目标。小学藏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各多方面的系统,它既要有完整的教学目标,又要灵活调整小的教学目标,开放式教学模式恰巧符合这一学科的特征。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小学藏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就是每一位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能力标准,发展目标是针对每一位不同水平的学生而制定的,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目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突破教学时间的局限
开放式教学方法要打破传统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要把所有教学目标集中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这样会使学生对小学藏语文课堂产生惧怕心理,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开放式教学方法要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做好一节课的铺垫工作,引领学生进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并发现答案。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找寻资料,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要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多思考问题,培养自身思维能力,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候做出总结,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4.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合理的小学藏语文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作为学习的载体,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小学的课堂教学资源丰富,课本、以及课外的书籍、网络、报刊等资源丰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都是贴近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知识,其内容生动,但是某些课文当中的内容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学生缺乏对该内容的理解,无法很好地吸收这部分的知识。教材的改革一定会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开放式的藏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而且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选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开放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学科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开放式小学藏语文课题教学模式必须要将其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不能够单独将课本的内容孤立起来,而是要通过将生活的实际情况、社会和自然当中的人文特性内容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或实物,将课堂学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实际物体、图片、课件、电影、音频等方式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开放式教学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藏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增强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也更加自信。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开放学习内容,改变传统的口头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内容,想象、联想出文章的意境教师将日常藏语文教学的抽象文字具体化、生活化,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养成了自己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发现文章中的美的习惯。
总结
开放式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在校老师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真知,去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放式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为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学习藏语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课堂;教学;研究;分析
一、开放教学目标
在现代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目标中,应开放式地培养和创造学生的感性思维,提高对语文教学特有作用的重视,完善和发展现代小学素质教育。目前,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必修课,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直观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自身的感性认识,从小培养起良好的文学素养,形成缜密的语言思维,因而,开放式的互动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领会更多的语文学习乐趣,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要求。
二、开放教学环境,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的是单向式的传授模
式,以教师单纯的讲授为中心,这一方面严重忽略了小学生对于语文世界领悟的主体性,更加不利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和互动,影响了知识的贯通性;另一方面,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上来讲,这种讲授式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从小培养起对主科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较好地理解语文世界的文学性和丰富性。
三、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延伸课堂知识
新课改要求增强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实践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到丰富的语文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对语文相关知识的了解。因此,在面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开放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和延伸课堂知识,拓宽视野,使学生在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式改革背景下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在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营造现代化的开放式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对于现代语文开放式课堂的重视,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语文思维的过程,
开阔眼界,推陈出新,为未来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打下坚实的
基础。
参考文献:
1.问题的提出
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一堂好的体育课,学生获得信息总量要大于教师的输出量,因为学生不仅接受来自老师的信息,还接受来自于同伴的大量信息,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艺术策略运用新颖,启发得当,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气氛就活跃,师生会迸出闪耀的智慧火花。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坚定不稳地惯彻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摆脱"竞技化"与"应试化"的倾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开始探讨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的研究。
2."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解释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开放式的动态结构,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创造性学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自由度",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在练习方法上允许学生商量是否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等形式,使体育课堂教学"统而不死""活而不乱",从而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
"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要研究"围绕学,优化教",就是要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协调一致,就是要研究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快乐体育和乐教乐学的教育思想,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使其逐步达到启能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能力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着眼于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的研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三方面问题,一是"爱学",即学习的能动性,二是"会学",即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善学",即学习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艺术策略构成了激励性教学艺术策略,自主性教学艺术策略和探索性教学艺术策略三个策略体系。"开放式课堂教学"艺术策略就充分体现了体育课政精神,是课堂教学艺术策略体系的具体体现。
4."开放式课堂"艺术策略的思考与研究
体育课受场地器材,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体育课堂常规,既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能防止运动伤害,但是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课堂常规过分严厉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实施"皮筋"艺术策略,目的是解除课堂常规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通过比较宽松的常规管理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体育课堂常规的特殊性,多运用身边实例警示学生,培养正确的纪律观念,其次要营造宽松和谒的课堂氛围,队伍调动,讲解示范,练习实践少用些军训阵势,多运用些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对待学生违纪和失误要宽容,要以平等的心态,发展的眼光正确地看待学生的学习表现,再次体现教学民主,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练的空间和时间。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提问,自主实践,充分弘扬个性,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5."开放式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的研究教学效果
5.1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开放式课堂教学"更大的激活了师生的创造激情,更好的提高了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自立学习的积极性,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5.2体现了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开放式课堂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体现了乐教乐学的教育思想。
5.3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本领。"开放式课堂教学"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分析、相互调节和相互完善的教育提高过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5.4反映了21世纪新型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自主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学生快乐体育的需求。
一、合理选择开放式教学内容
药理学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对症下药”,这种思想放在教学思维上就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需要什么样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此,地理教师在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时,首先应当合理地选择开放式教学内容。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为例,这是一个兼具严谨逻辑运算和丰富地理现象的章节,像晨昏线的判断、区时的公式计算法、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类知识,是有一个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运算体系的,这种相对不变与严谨的内容就不适合开放式。与之有别的是,像太阳系的组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这类知识,是强调现象c由来的,它需要学生有一个感性动态的过程认识,这种教学内容用来作为开放式教学的素材就再合适不过。
二、充分引入探究型学习方式
开放式教学意味着课堂上有更多的可能与无限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由学生来充当无限可能的主体最为合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引入探究型学习方式来“变现”开放式课堂教学。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为例,这个章节讲的是“人口”这一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在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设计成不同研究课题的探究型学习活动。比如在《人口迁移》这个章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被迁入,出城市的容量变化、由人口迁移所引发的系列城镇形态与模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变化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与分析。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所需要的就是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再由各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切入点。从研究课题的选定到研究成果的汇报这整个过程就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设计与实践,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潜能就能更好地被激活与释放,也更容易进发出创新的火花。总的来讲,充分引入探究型学习方式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三、全面调动多样化教学工具
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全面调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为例,这个章节里面介绍到了许多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有一些是我们生活中会接触、使用到的,比如简易化的定位技术就是手机中的GPS。运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来开展这个章节的学习是非常符合生活实际的,然而教材中所讲到的部分技术却是离我们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视频、微视频、场景模拟等来阐述与诠释各种地理信息技术。受此启发,学生本人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进行开放式研究。从而降低了知识内容的抽象性。全面调动多样化教学工具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双翼。
四、高度重视过程性学习体验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让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使能力较低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这个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发展学生利用旧知质疑释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为了适应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开放式”,反对一言堂、齐步走的“封闭式”教学。笔者试就本人所做的尝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主体作用,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只有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学生才能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氛围,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
1.巧创激趣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在开放性教学的课堂中,激趣造境的创设有效地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按情感需求与教学需求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使生成性的内容更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
2.强化内化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开放性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强化训练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皮亚杰认为,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演化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让学生强化这种内化的意识,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有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二、强化交流合作,开展开放的教学活动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山东杜郎口中学“教育超市”式的学习小组模式就证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能使学生自由地驰骋于课堂,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2.优化小组学习的任务布置。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优化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避免任务的随意性、不切实际性,把真正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使每个人都有所长进。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探索发现,教师不能只是草率地对它瞧一眼,随便来个评价就草草了事。教师要从完成的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要适时地和学生交流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利于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能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技能。
3.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要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三、积极打通壁垒,确定开放的教学内容
数学开放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目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开放度的重要途径,但是,数学开放题与常规题并不是壁垒森严的,完全可以良性接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常规性题目改头换面。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成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宽,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先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
2.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最佳发展。
3.适度开展开放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