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9-01

1.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

1.1关于人文知识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人文知识基本处于了解状态,缺乏系统的掌握和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良好的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要素,是一个人发展成为全面人才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全面的人文知识作基础保证,很难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养成。

1.2关于情感态度方面。人性的善和美首先体现在人的情感上,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的敬重及对人的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己有的文化知识,而且是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调查显示,有80%的小学生赞同主动帮助他人;当同学取得好成绩时,24.2%的小学生非常高兴,而有28.8%的小学生较不高兴。说明都小学生己经认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他人的包容还认识不够深刻。

1.3关于道德方面。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的道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加教育和引导。

1.4关于审美方面。审美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调查显示,有 51.8%的小学生对艺术类作品的审美持赞同态度,但有37.0%的小学生较不经常阅读文学名著、艺术类书籍。由此可见,阅读课的设置很有必要。语文教学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审美。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2.1人格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动人的和谐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的人格来调的。"语文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是其他各种素养得以健康培养的心理基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才会具备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其它素养只有在它的浸润下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能。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2情感素养。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感染力。但是,应试教育下的很多语文教师却忽略了对自身情感的培养和发掘,使得教师仅仅是教书匠而缺乏为人师表的形象。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段话仍然切中时弊:"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情感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具有丰富的情感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们走进语文的情感世界。

2.3语言修养。语言是思想的直观体现,教学艺术首先表现为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并且也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宫殿的钥匙。准确是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难懂的道理,比直截了当、生搬硬套的提出更能引起学生共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气氛,创造出各种适合学习的情境,继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富有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还要强调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以便教师授课不仅能传递知识,也能传递情感,以充分发挥语言在表达传递情感信息方面的作用。

3.结束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中的人文素养也不例外。笔者在文中论述了我国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希望此文可以对自身工作的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菲: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神州(下月刊).2012,2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关怀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上网、出行等等都离不开对语文的应用。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部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阶段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是学生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语文教育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现代语文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做到将课本知识与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学生在成绩和精神得到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首先从学校方面讲,语文这门学科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随着教学的改革,学校相对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虽然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的知识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但是在诸多学科当中并不处于很高的地位。由于它本身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很多学校几乎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学校认为学生从出生就在接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根本没有学不好的道理,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并不困难,所以顺其自然的就把重点放在了其它科目上,认为其它科目对于学生来说会有更高的提升空间,这也就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灌输了语文学习的不重要的观点。

其次从学生自身情况考虑,在小学阶段,学生除了语文之外比如说英语等科目,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自身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些学科上,而对于语文,学生从小就接触语言,对语文的新鲜感早已消磨干净,对于其它学科英语、自然等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兴趣,而且学生由于从小就接触语文的原因,认为自己目前的语文水平就不低,学生潜意识里就忽略了对于语文的重视,认为学习语文并不重要,因此语文这门学科就被忽略了。

最后就是家长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对学生语文科目的成绩并不怎么关注,而更多的是关注其它的学科,而且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安排课下补习,让孩子上补习班,但很少有上语文补习班的,从家长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语文的关注度并不高。

二、怎样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1.改善教学内容,要想提高人文教学的效果,我们的教师需要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首先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开发学生潜力。对于和道德品质相关的知识,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得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文章或实例,对学生进行更深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2.小学语文老师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前提教师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前提,但自身素质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以德服人,传授知识的同时除了让学生学到要求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做到心灵净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来进行人文关怀的培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编者精心准备的,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本年龄阶段的学生,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阅读,所以教师要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知识领会其中的人文关怀,传递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关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加强人文关怀的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加强人文怪坏并不是否定语文的工具性,如果忽略语文的工具性将会影响学生认知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语文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在讲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分析课文的写法,带领学生整理思路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渗人所蕴藏的知识,像环境保护,个人品质的素养。不仅学习力课本知识,还渗透了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的教学。

4.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质量,语文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限于文章知识的传授,还要费尽心思将小学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第二场所,教师应该提高学生语文课堂质量,把课堂变作学生实行人文关怀的地方,课堂与人文关怀两者相互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完成学习目标。老师通过提高学生对人文关怀的认识,选取多种方法。教师还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对此政策完成程度给予鼓励和惩罚,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人文关怀的质量。

5.注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人文关怀,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选取合适的阅读资料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灌输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写作也占据着很重要的比例,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多方面选材,根据不同的题材,指引学生写哪方面的文章,比如说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写作方式,最终完成自己的文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语文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小学语文教育决定着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小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很好的塑造学生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追求高质量的人文关怀以及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初中教学中人文关怀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永洪.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关怀.现代阅读,2013,(3).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鉴于此,创新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本人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浅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精心营造创新环境

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活动,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与氛围,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才能够出现,创新才有可能。有民主作风的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权威自居,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有民主作风的老师还应该时刻保持宽容的心态。每位老师接触到的学生很多,他们的意见观点也多种多样,其中不乏偏激甚至十分荒谬的思想。面对这些思想,老师应该具备容忍“异端”的品格,耐心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平等争论,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断定其为错误,然后再声色俱厉地加以批评指责。在互相信任,尊重的环境中,学生们才不会感到压抑,才会对求知欲更加强烈,其创新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二、活教教学内容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应当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即永不间断地渴求专业新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有更多的前瞻性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要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合理配置,并把这些知识理论进行有机地渗透,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是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对于应试教育,众人往往异口同声予以否定。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语文教师应当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积累素材,巧于设计,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需要消除创新的神秘感,也需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只要你不盲从,不迷信,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把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树立问题意识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内驱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疑以此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的结果。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活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树立问题意识。那么对于创新教育,我们也可以做得很好。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 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的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

现在是21世纪信息时代,不论从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发展上都在不断的前进着。既然是信息时代,那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教育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老师的教学更加的方便快捷,省去了不少的板书劳力,节省了上课时间等优势也一一凸显。可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是,虽然有技术性的变化,在教学方式上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改变。

(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二 教学方式创新改进的方法

(一)新技术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势必推进教育的进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对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改进提供了便利。之前我们已经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了,节省了许多时间、人力和物力。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仅仅的是做一些基本的课件,还是以照本宣科为主,又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创新教学的道路,一旦开始了讲课立刻回归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和多媒体可以做到的方式。多媒体授课不仅仅是个摆设,我们既然使用就要充分的运用它。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们的语文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我们的课文进行转换,以音乐,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与讲解,那么上课效果会比只是展示多媒体文字课件形象生动的多。

(二)教师的技能培训,素质提升

1 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的提升是语文教学方式创新的基础条件。还是要提到现在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经验缺失,在授课方面,对教学内容仅是浮于表面,缺少深层的实质性的理解,很难引起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但是青年教师相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说有一个优势就是在生活方面与学生比较接近,思想接近更便于交流。因此一旦青年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后有着老教师无法超越的优势。

2 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创新仍然不能脱离应试二字。所以老师的素质提升是教学方式创新与考试应对二者共同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老师的素质达不到,第一可能就是教师只注重考试,不敢去创新,固步自封,教学方式止步不前。第二就是,老师一味的探索创新教育,每堂课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花样百出,却忽略了学生还是需要考试这一重点,因此这两种的最终结果都是被淘汰。

三 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想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创新的改进,除了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在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文章开始我们提到,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比较散漫。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纠正学生们语文不重要的错误想法,要改变学生对待语文的现有态度。

除此之外,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在过去这种机械式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作者在已知的信息中通过自己的加工产生更多信息,从来源相同的信息中产生各异的输出。因此,求异思维就是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是思维呈现多角度多方向的方向发展,最终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的重要基础,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特视野,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富有个性的洞察力。而求异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创新的思想就要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培养。

结束语: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当前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改进势在必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条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从学生自身来说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改变自己,适应老师不断改变的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学校来说,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学校的教育方法,设有综合学习时间,分有不同的学习类型,每周不同的日子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极大的丰富了老师和学生知识面。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现状,认识到我们教育方面的不足,在我们的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学习和利用。总之,我国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改进的道路艰难而又前途无限,这就需要我们社会、教师、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理论探索

引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时也世界闻名的的礼仪之邦,因此在我国的从古至今的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我国读书人眼里一直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的教育,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广大的学生。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一直都是重理论、重品德,这在今天的社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备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班主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在教育方面负总责的的位置,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从教育观念对其进行分析

在我国许多老百姓从小就特别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而直接能够了解孩子学习成绩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了。小孩子从开始认字起父母就特别的关心。尤其是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到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可以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从教育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在我国,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的是文道统一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渗透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词语或寓言故事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阶段性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思想品德是由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文道统一的基本概念就是把语文教育的知识和道德思想教育统一到语文教学中。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这一门语言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形象,并对以后的人生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也会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简单地说就在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树立起了无产阶级价值观念。

(二)从哲学方面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教育性质决定的。而这又和我国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在执政时期都是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因此来维护和巩固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地位。早在我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就通过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样,在我国时期,日本人侵略者也是在沦陷区实行同化政策和奴化教育,而这些政策的推行就是日本侵略者通过强行推广日语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达到维护其在沦陷区统治地位的目的。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和道德思想教育都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无论是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经济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都是目的都是要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这就突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文道统一的实用性和和目的性。

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分析

语文是一个人接触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其后面接受学习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树立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前提。要想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握好各个重点教学环节,重点把握好小学生在识字、说话、阅读、写作这几个环节的学习。要尽量做到使思想品德具有彻底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在学习识字阶段

在小学语文过程中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这个教育阶段大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识字过程中会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而许多字的这些内容都具有分析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进行了思想品德的学习。这在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和观念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二)在学习说话阶段

在学习用普通话说话阶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去表达和践行学习到的思想品德你。并使其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其思想品德水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在学习用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阶段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水平达到了可以进行阅读和写作以后他们的求知欲望就非常强烈,因为在经过前几个阶段学习之后已经基本上对语文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在使用过程中的乐趣和必要性。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例如;教小学进行看图写话,写请假条、写留言条、写通知等简单应用文形式的写作,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加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特别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做起。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将对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态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和我国在小学过程中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吻合。同时也可以在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我国在小学过程中实行的是班主任责任制,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班主任要求就会更高,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既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完成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春婵,邓国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人民教育,1990,Z1:55-57.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120-168.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考评 人文教育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却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充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有些学生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严峻的话题。考评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制约、影响着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它本身就具有人文性。本文,笔者想系统探讨一下考评中的人文教育问题。

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国家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语文具有双重性质,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映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了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一句话,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二、当前语文考评制度的弊病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最大的阻力是现行的语文考评制度,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基层广大语文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有人说,考试制度不改,人文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地实施。那么,现行的考评制度弊病有哪些呢?

1、导致教学中的重工具轻人文性

现行考试制度主要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标准化试题把丰富生动的阅读材料编织成枯燥僵化的ABCD,这就迫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最具人文内涵的文章肢解为一个个考点,教师上课胸有试题,目中无人;学生听课只关注考点,目无全文。题海战术盛行,猜题押题成风,以考代教,以考代学相当普遍,教师的教学目标已简单化为追求考试的高分。这样的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人文精神的培养处在非常次要甚至没有的位置。

2、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分数作为评价人的标准,而标准化试题的评分标准又是极其僵化、刻板、单一的。学生只能从命题人思考的结果中选择一个答案,以断定对还是错,其标准答案具有不容置辩的权威性。这种评分标准对于考查非文学作品还尤可,对于文学鉴赏题则有失科学性。因为同一作品,由于读者的学识、经历、心理等差异,会具有不同的理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这种考试却让千千万万个考生必须有一样的个性,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感情,得出的结论也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是错,试问,这样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鉴赏能力吗?非但不能,反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考试答案的标准化,从另一方面又导致教学中教师中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唯教参是从,不许学生质疑,不许学生才情的自由舒张,这同样是对学生个性、灵性、创造性的扼杀。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健全的心灵与人格吗?

由此可见,现行考试制度犹如语文教学中的“紧箍咒”,严重窒息了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考评制度进行改革,考评不改犹如坚冰难摧,人文教育的一江春水就难以奔涌起来。

三、如何在考评中注重人文教育

1、首先要转变评价观念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自由发展的健全人才,那么语文考评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语文考评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应有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从多方面着手,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

2、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与这种先进的考评观念相适应的是多种考评方式的综合。目前,我国只具有选拔功能的单一模式的考试,是“一考定终生”。这只是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对学生知识、能力做出评价),而不是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理想的、科学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实,在美国早已采用了这样的评价方式。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它在招生考试制度方面也体现着一种综合性,灵活多样性。高考录取时,除了看入学考试成绩外,还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生高中时期所学课程及得到的学分。(2)高中学业成绩。(3)社会活动能力、社区服务表现、工作经验。”(1) 特别是做过社区义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考生,更具有竞争力。这种考评方式,不仅考核了学生的智商,更考核了学生的“情商”,它对美国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笔者建议我国的高考、中考及平时的学期考试是否也应采用这种综合性考评?以语文的学期考评为例,除了卷面成绩以外,是否也应参看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课外阅读与参加实践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如何?最后的期末成绩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教师可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成长记录”,要详细记载,以便对学生做出准确的定性评价。这种综合性考评的优点是缓解了师生的升学心理压力,淡化了教学中的工具性、知识性,加强了教学中的人文性,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3、研制具有人文性的考试试题

考试是诸多评价方式的一种。我们说对考试进行改革,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让它对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变阻力为动力,同时又要使考试本身充满着人文色彩。

(1)简化试题结构。笔者建议应当识记、阅读、写作三大块为主,减少头绪,突出重点。“识记”可增加名句名篇默写,引导学生的文化积累。“阅读”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写作”既能考核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读、写、说),又可察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把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阅读”与“写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获得一种反馈,促进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良性循环。

(2)扩大试题范围。试题范围要冲出“基本课本”的重围,特别是阅读题中的阅读材料应以课外为主,这就避免了教学中教师抱着课文教,学生抱着课本学的封闭、僵化的局面,便于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

(3)实行试题题型及答案的多元化。笔者建议应废除标准化试题,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文学鉴赏一定要用主观表述题,作文应采取开放性试题,不进行命题作文。评分标准也应打破僵死、刻板的局面,特别是主观表述题和开放性试题,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承认文本解读和写作的主观差异,应该“意思对了即可得分,合乎情理即可得分”。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营造试题卷面的人文氛围。考试时,学生直接面对地是考卷。卷面的风格特色如何,对学生的情感、精神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001年湖北宜昌市语文中考在考试卷面中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卷面“大到文段选择、题干设置、小到版式设计、卷中提示”,都表现出丰富、美观、温馨的特色。阅读部分一共选择四个文段,一律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典范之作,其中三篇是涉及文学、艺术方面内容的美文,旨在让学生专心答题的同时,还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此外,还有提示语,让四个“幸运天使”全程陪伴考生,使考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完成一次考试旅行。书写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阅读题:“愿你读得沉醉,愿你答得轻松”;写作题:“看你读得有味,还望你写得精彩”;结束语:“是否可以交卷,请再检查一遍”。 (2) 其谆谆教诲,殷殷祝福,体现着“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即使在这命运攸关的考试中,也同样感受到仁爱的关怀,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刘淼 孙宁宁《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8期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任教师;教学用语

小学阶段,由于教学对象自主性差,语文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引导者,参与者,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用语是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基础,“对话”是不是愉快,就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一、教师教学用语的定义

人们对教师教学用语的一般定义是建立在语言之上,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有逻辑和规范性,并且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促进教学开展,完成教学目标的语言。

二、教师教学用语的作用

毋庸置疑,教师课堂教学首要的就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知识。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师用语,以教材为媒介,向学生施教。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习得课本知识。教师的教学用语已经不简单只是教学用语,它还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向学生示范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会从教师的言语中模仿,以教师为榜样。

三、小学语文初任教师教学用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初任教师自身没有对教师教学用语给予一定重视,所以教学用语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口语较多,教学用语贫乏

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刚开始工作时,有一个从学校学习到走上岗位的过渡期。他们对岗位的不适应、对教材的不熟悉,在加工教材时就会比较吃力,即把教材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还显得困难。教师在讲授教材时通常以口语为主,有的时候甚至还出现地方方言,并且语言平淡,同一句话出现的频率很高。

2.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用语减少

在多媒体使用泛滥的今天,教师备课可能会把大量时间花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给学生看的多,自己说的少。一堂课全在使用多媒体,这样虽给新教师在课堂上减轻了负担,但也存在潜在的消极影响。一些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因为对现代多媒体课件的熟悉,不愿多用语言陈述事实,解释问题,直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但也能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过度使用多媒体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的不断发展。

3.无效用语多,事后反思较少

如何使用教师用语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语文老师,很多小学语文初任教师的批评用语和鼓励用语就是无效的。例如,教师的教学用语经常出现“你真棒”“你真优秀”这样的鼓励用语,若频繁使用就是无效用语。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备课方面,这些课堂上的问题在课下反思又比较少,容易被忽略。

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1.了解小学生,因材施语

教师要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至12岁。但是在这段时期,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心理素质都各有特点,教师要因材施语。例如,小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教师要恰当使用教学用语,把学生拉回课堂。小学生模仿力极强,可塑性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一个好的引导,使用教学用语要分对象。

2.向优秀教师学习,适当取舍

刚走上讲台的语文老师要知道自己不仅要吸取优秀教师的经验,还要在学习的同时适当取舍,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用语风格。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凭借着自己巨大的学习能力会着急地不加取舍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用语,但每个老师的教学用语风格是不一样的,面对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照搬照抄是不会有效果的。我们要以自身为基础,在学习他人精华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教师用语,多看书,多学习,多积累,灵活运用,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3.教学用情说话,情入文本

感人心者要先用情,教学用语只有生动、丰富,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深入人心,引起共鸣。在教学时,教师要用教学用语为学生营造课文的立体感、空间感,为课文注入生命力。小学语文初任教师的教学用语要极富感染力,才能把自己带入课文的同时,更能感染到学生的内心。当然,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要用内心真实情感表达出来的才具有穿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初任教师的教学用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口语表达与知识的积累都有巨大的影响。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在规范教学用语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自己的语言感染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使学生和自己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屠国平.教师口语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意识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人文意识教育是小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教育,也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出相应的人文意义,并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教育,笔者以为是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体验、感悟等从而获得精神文化层面的产物。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说过:"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问题和最完美的内涵。"①而小学数学教育正是运用数学中的精神去影响小学生的思维并实现其人文意识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着人文意识教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学中蕴含着人类思维中最严谨的理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数学教给学生以理性,由此学生才开始靠理性而非感觉去作出判断。在数学中,允许主观的臆测和想象,但是不允许任何不经严格推理、实验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数学中,凡事按照客观的规则,经过严格论证的结论,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而那些偏离客观规则,没有经过理性验证的主观结论,不管看上去怎样正确,也终究会被。而在一个结论被论证或一个假设被证实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讲求方法,具有勤奋、刻苦,顽强的探索精神。由此,数学的严格理性思索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

其二、数学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

正如前文所说,数学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唯物辩证的精神也在数学教育中有所体现。例如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唯物辩证精神就经常从数学的概念中体现出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着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理解概念的本质。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从而学会去除事物的表现,抓住本质,去伪存真。再如发展运动的观点在数学教学中也时常见到。数学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如函数思想、公理化思想等数学思想的确立和发展,无疑不体现这唯物辩证法中最核心的发展运动观。而这些本质观、发展运动观,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三,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美,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数学中有着丰富的美的因素。从形式上来说,数学拥有简洁、对称、平衡等形象美。尤其是几何方面,形式美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鉴赏形式美,可以使数学的教学过程变成欣赏形式美的过程。数学种还存在一种理性的美。这种理性的美表现在严谨的结构、严密的逻辑、巧妙的方法等等之中。数学这种理性的美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分析、归纳、解答才能把握。此外,数学具有一种创造美。数学的这种创造美是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发现数学知识并且应用到实践中去获得一种创造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情景,让学生在成功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自豪感,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纯洁。

既然数学教育中能够体现出人文意识,那么小学数学应如何进行才能在数学教育中彰显其人文影响呢?

第一、 教师要树立全面教育的观点,把人文意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作为施教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文意识教育观,把人文意识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树立人文教学理念。教师必须了解,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概念、公式、定理等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问题解答的过程,在过程中总结、归纳,抓住问题的本质。其次,教师要树立实践的观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第二、 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的人文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引导者、帮助者。只有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教学才更能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师生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成为主体,主动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更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中学习数学,避免单纯讲解公式、定理等数学知识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评价过程中更多的展现情感魅力,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评价。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目的不明确,更需要老师的积极评价,尤其数学这种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科目,更应当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数学的坚定信念。

第三、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单纯的知识教育只能培养出高分的学生却并不能培养出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是更偏重理性的学科,正是这种理性,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缜密、踏实、有条理的行为处事方式、一丝不苟的态度、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教师要注重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孕育了诸如秦九韶、祖冲之等等数学大家,这些数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相对应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揭示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的向学生介绍数学生产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独特作用,领略数学的人文魅力。事实上,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也更容易在学习中学习独立思考和与人协作。

"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②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的基础性科目之一,理应承担起对学生施行人文意识教育的重担。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浅显的研究,期待更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关注小学数学中的人文意识教育这一问题。

注释

①[美]M?克莱因,张祖贵译《西方文化中的的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②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7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多看多读

一切的作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个精彩的瞬间,这就需要教师为孩子多提供观察、实践的机会,比如,下雪了、刮风了、下雨了,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的都可以去看,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看得仔细,定会说得圆满。古人云:“书靠读,书靠背。”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读名句、名篇。认为好的背下来。读多了,背多了,就慢慢地成为自己的了。教学中可以开展读书会活动,读得好、背得好的孩子要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全班孩子读书背书。

二、多写多评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同样也是写出来的。天天写,日日练,下笔就会洒脱流畅。建议孩子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哪怕只是记录了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子。几句话写清楚了一件小事情,那都是收获。给孩子们评作文就是用笔和孩子对话,用心和孩子沟通。我经常评得最细致的是孩子们的初稿,小到一词一句。用心体会孩子的写作意图,用笔与孩子对话,提出修改意见。但要尽量保留孩子的意图,这对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不要让孩子按你的思路去写文章,教会孩子用文本的思路写自己的文章。一次习作完成后,要做出总结,把作文分文别类,找到各类文章的优点,让孩子们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别人的优点,最好的作品让小作者自己范读。

三、读中积累,读中掌握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校里应该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理解了词语之意,则丰富了词汇,加强了运用,是理解句意、领悟中心的基础,是朗读感悟的前奏。让他们背好的词语和句子。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句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取句式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如:让学生练习造句子,比如说用不是、是来说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学和写的兴趣。语言训练借助说话得以强化。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人文的熏陶,而且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四、抓住生活契机,随时写作。

有很多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认为习作是最难的。他们在习作中无话可说,三言两语就结束了。究其原因,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孩子平时见闻少,不善于观察,不善于积累。作为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鼓励学生及时记录,用笔表达。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材上的进度或要求选择写作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很接近,课文中的故事在很多同学身上都有发生。所以,这就是练笔的最好机会。我让学生写一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故事,从学生的习作中,我看到了往日对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同学也会乐得跃跃欲试。

第11篇

关键词:问题;朗读;品味;悟境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也是一座山,很难逾越,更难爬上峰顶。在小组课题展开研究的同时,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面发现了诸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问题之我见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而在这充斥大部分语文课堂中的五步教学法中,读通诗句无疑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也是问题最多的。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是趋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总会让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形式多样的朗读齐上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

4.朗读只求形式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名师引路见阳光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援疆教师推荐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古诗词言简意赅,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

2.在对比欣赏中品味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此外,还可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3.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因此,学习古诗不能浮光掠影。而需要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4.联系生活,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使我们每个对古诗词教学懵懵懂懂的年轻教师像是开了一扇窗,犹如春风拂面,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金光闪烁,励人意志,催人奋进。

第12篇

一、通过学习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所蕴藏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而作者在表现这种情感时都处于不同的场景,这就需要学生从中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创作意境,体验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例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时,他只通过短短的二十字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描绘了一幅独自在月光下思乡的情境,而以这样一种情境来表现思乡之情是恰如其分的。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也不能够局限学生的思维,应该让学生自己理解其中的含义,自己构思其中的场景,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怀。

二、通过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古诗词中不仅描绘了深远的意境,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诗人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含义。例如,当诗词中表现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就可以判断当时是处于一个动乱的时代,诗人忧国忧民,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这样的诗词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当诗词中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想象诗人远离家乡在外拼搏时的艰辛,以及想要回到家乡的迫切渴望。通过情境的想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诗中的含义,影响学生心中的情感意识,加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教育。

三、通过朗读诗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朗读和背诵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深刻地记忆和反复地熟悉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中,能够加深记忆,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教材中进行教学所选取的古诗词节奏感比较强,适合背诵。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平仄的划分,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知道其中的技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在不断的朗读和背诵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

四、利用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意识;课堂教学

一、小学数学人文意识培养的原则

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意识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过程性原则。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经历事件的过程,才能使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意识,除了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还要关注其合作精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其次,情感情原则。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就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成才先成人”的人才培养标准。最后,激励性原则。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及好胜心,因此,善用激励性原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策略

1.合理应用数学史料

学习研究数学历史可以对数学未来的发展有更准确的预测,而数学这门科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知识,相对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而言,数学史料的趣味性更强,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合理应用数学史料,可以有效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实现数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的数学文化起源早、发展历史长,因此,可以为数学课堂提供丰富的史料典故。比如,乘法口诀早在2000年前已经出现;现代的则有华罗庚、陈景润等知名数学家等。而国外的数学史料也十分丰富,比如符号、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等等。这些历史故事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漫长的历史渊源也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

2.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如果仅用单一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必然培育不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由于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强的特点,数学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强化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其实教师如果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关于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素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样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与语文相结合,通过小故事、小谜语引入新课内容;再比如,学习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应用图形自行设计一些简单的建筑作品等。在学习《位置与方向》一课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就在课堂上将我国三山五岳中的五岳标注出来,让学生了解每座名山的大概位置,知道位置的辨认方法,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三山五岳的相关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3.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任何学科均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其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人文意识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放学时到湖边,拿一个石子投入水中,石头激起的波纹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同心圆,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圆”的形象之美,对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在学习完“小数”的相关知识后,笔者要求学生到商场观察服装、用品等打折的情况,然后选出优惠幅度最大的产品。这个过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参与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彰显数学的人文内涵是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开展人文教育是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用艺术化的课堂组织管理渗透人文意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运隆.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J].甘肃科技,2010(24).

第14篇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13-02

人文教育概而言之是指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技工教育而言,如果说技能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事,让学生掌握能够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那么人文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做人,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实施人文教育的重任。

一、当前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一是严重忽视人文教育。当前不少技工院校注重学校发展规模和速度,强调学生技能水平,忽视了“以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师生人文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深入思考,尚未形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由于该类院校教职工大多是理工科专业背景,他们也是对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更为注重,在自身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等软实力提升方面有所忽视,所以,要求他们在专业教育中自觉实施人文教育有一定困难。就现有的课程设置来看,技工院校并不欠缺人文学科教师,而是欠缺针对人文学科师资的素质提升培训。

二是学生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质基础较差。由于技校生源或是文化基础分数未达到高中录取线,或是无力继续高中学业的学生,他们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意志较为脆弱、学习效率不高。另外,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紧密挂钩的特点也容易助长学生轻人文重专业的功利心。

三是人文教育运行机制的缺失。由于没有专门设置负责组织实施人文教育的部门及人员,加上组织安排相关活动时的困难,很多教育活动无法组织,就少尽可能安排了,这就造成了人文教育表面上的意义重大,而实际上的可有可无。另外,人文教育教学效果难以考核、见效慢、实用价值不明显也导致实施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促进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语文教学因其人文属性的特性,在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能够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效率,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实施人文教育也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要求。技工院校应贯彻落实“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国家政策的要求,以语文等人文学科为主力重点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三是语文教学是人文内涵体现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教学形式。较之其他教学因素,语文教学因其人文性、审美性、开放性、互动性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优势。教材收录着古今中外人文底蕴深厚的优秀作品,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语文・第五版上册》教材文章为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与丑腿》《天堂与地狱比邻》传导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活在当下、乐观向上。通过教师的挖掘引导,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以综合实践活动,强化人文教育

语文活动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氛围、合作、互动、策励、竞争等因素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兴趣、能力、情感、认识、意志等,成为学生最乐意接受、最主动投入的一种学习选择。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无论是在学习教材第二单元时开展的“体悟职业――参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信阳航天标准件厂(694厂)并采访数控人才楷模”主题活动,还是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师生共同设计集国画、书法作品、古曲、影像、相关文学作品、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于一体的课件,都实现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育、合作精神的养成、探究热情的激发,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创造性发展,形成师生互学互助的默契。

(二)以创新写作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人文意识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0-01

前言: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不断推广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对于学生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及空间立体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意识教育,能够强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人文意识教育概述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以人性教育为主,以涵养人文精神为核心。在人文意识教育中,需要关注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过程性原则,指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各种教学活动的把握,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意识的提升和改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情感性原则,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进行评估,将其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在整个数学学习阶段,小学数学是非常基础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过程和方法教育为辅助,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放在第三位,以迎合当前素质教育“成才先成人”的观点;三是激励性原则,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于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熟悉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等,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励措施为手段,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中人文意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其学习过程及学习水平,关注其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针对学生出现的厌烦心理,应该及时进行疏导,使得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故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突出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同时,赋予其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确保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2.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学科自身的科学性与人文意识教育的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实现人文意识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注重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鼓励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主义精神,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对多项式的乘除进行教学时,考虑多项式自身的复杂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多项式进行分解,然后对分解后的单项式进行运算,最后将其结合在一起,得出最终结果,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再次计算,找出最为简单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3.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及心理特点出发,实现生活化教育,将其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从而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意识教育。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带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应的生活场景:小明和小华到新华书店买学习资料,一共两本数学习题集,每一本5元,三本参考书,每一本6元,一本字典15元,小明给了售货员53元,应该找零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列出相应的计算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相应的人文教育观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意识教育,从本质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教学活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魏运隆.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J].甘肃科技,2010,26(24):193-194,19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