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作物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硝基复合肥;发展;现状;前景
0引言
硝基复合肥是我国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型环保农业化肥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在农业种植中有比重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硝基复合肥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收益。
1硝基复合肥发展现状
硝基复合肥是一种含氮元素与磷元素较高的肥料,其营养物质均匀,有效含量比较高,因此深受市场青睐,硝基复合肥具有一系列优势,一般具有肥效高,便于农作物吸收,且不容易使土壤出现板结现象的优点。因此,国家也大力支持化肥产业的相关政策,与尿素相比,其养分流失少,大多能被农作物吸收,因此受到国家化肥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目前国内硝基复合肥生产工艺大多是以硝铵为氮源,添加磷、钾等复肥原料,二次加工生产出的三元素高浓度复合肥料。硝基复合肥的生产方法有固体团粒法、料浆法和熔融造粒法三种,其中熔融造粒法可直接利用熔融硝铵加入磷、钾原料和防爆剂后制造出成品,适合于工业化连续生产。制约硝基复合肥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点:一是安全生产条例制约。这就要求生产企业要认真研究生产工艺和技术,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达到安全标准。二是认识上的误区。多年来,在许多消费者中一直存在施用硝态氮肥会使农产品(主要是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并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在这方面特别需要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为硝基复合肥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硝基复合肥发展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不断改革,硝基复合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硝基复合肥的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而且还要注重农民的利益,从而达到环境友好,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中国已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硝酸生产国,现有硝酸生产企业70多家,产能达到840万吨。同时由于近10年来国内正在迅速发展的化肥新品种硝基复合肥,使硝酸与农业、化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硝基复合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20 余家硝基复合肥企业的产量都不大,且推广不够,国内不少地区市场还是空白,因此生产企业应在品牌宣传、市场促销上多下工夫,尽快形成较为强劲的市场需求。首先,市场潜力大。目前国内氮肥构成仍以尿素为主,基础肥料复合化程度仅有15%~2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0%。国家要求2010年国内肥料的复合化率达到50%左右,这为硝基复合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因此未来硝基复合肥产业技术会逐步增强。首先,对于硝基复合肥的生产,可采用高塔熔融造粒工艺,对添加的复肥原料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仅投资省,而且一套装置能同时生产硝酸铵、硝基复合肥和尿基复合肥,具有产品品种和市场需求调节功能。其次,原料易得。与中国硫磺资源缺乏、自给率低的窘况相比,生产硝基复合肥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硝基复合肥可以减少中国对硫资源的过分依赖。最后,成本优势明显。与其他品种的复合肥相比,硝基复合肥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盈利空间,深受流通企业追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硝基复合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可观的,而目前我国生产硝基复合肥企业的并不多,并且产量也不高。因此,要大力开拓市场,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是硝基复合肥广泛地应用与市场,以提高我国农业的施肥水平,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庆.我国硝酸铵市场现状及2012年市场预测分析[J].化肥工业.2012(02):12-14
1、除草剂
炔草酸系列除草剂共有2个,分别为炔草酸和炔草酯。该类除草剂由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开发,现已过专利保护期。这是一种苯氧羧酯类手性含氟型高效低毒除草剂。主要通过抑制植物体内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达到效果,炔草酸作为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苗后茎叶处理剂,是防治看麦娘、野燕麦的首选产品,对其它恶性禾本科杂草(如稗草、黑麦草等)也具有很好的防效,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氟草烟系列共有3个,它们分别是氟草烟、氟草烟-丁氧基丙酯、氟草烟1-甲基庚基酯,该类除草剂是由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一种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现已过专利保护期,它具有内吸传导作用,苗后使用,敏感作物出现典型激素类除草剂的反应,可用于麦类、玉米、果园、牧场、林地、草坪等地,防除多种阔叶杂草,如猪殃殃、田旋花、荠菜、繁缕、卷茎草、马齿苋等。
磺草胺系列共有4个,它们分别是氯酯磺草胺酸、氯酯磺草胺、双氯磺草胺、双氟磺草胺。该类除草剂是由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三唑嘧啶磺酰胺除草剂,经杂草叶、根吸收,累积在生长点,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阻止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壳氨酸的生物合成,从而导致植物细胞停止分裂和生产。
氯酯磺草胺用于大豆田茎叶喷雾,对春大豆田阔叶杂草鸭跖草、红蓼、豚草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苦菜、苣荬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双氯磺草胺1998年上市,主要用于大豆、花生田苗前,种植前土壤处理,具有防除阔叶杂草效果好、用量低,对农作物安全等特点,其应用技术已成为农药企业研究的重点,潜在应用市场广阔;双氟磺草胺2000年上市,为苗后茎叶处理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广谱除草剂。
其它的一氟杂环类除草剂还有氟啶草以及Indaziflam。Indaziflam是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烷基嗪类除草剂,于2010年上市。它通过抑制纤维素的合成来达到除草的效果,主要作用于多年生作物,如果树、草坪、工业种植园和森林地区等,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2、杀菌剂
杀菌剂共有2个,分别为氟嘧菌酯和氟唑菌胺(Penflufen)。氟嘧菌酯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研发的内吸性茎叶处理用杀菌剂。它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来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应用适期广。可用于茎叶处理,适宜于禾合类作物,马铃薯、蔬菜、咖啡等农作物,对几乎所有真菌纲病害如锈病、颖枯病、网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等均有很好的活性。氟嘧菌酯应用适期广,对几年所有的真菌纳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应引起研发人员的关注和开发,早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的氟嘧菌酯在2009年的销售额为1.46亿欧元,2010年销售额为1.4亿欧元。Penflafen是拜耳作物公司开发的种子处理用杀菌剂,预计将于2012~2013年上市。
3、杀虫剂
Flufenerim是一种嘧啶类杀虫剂,主要用于蔬菜和马铃薯等农作物,对白粉虱、桃蚜、棉铃虫等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市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关键词]无人机 植保 实现方法 制约因素 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P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05-01
1.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的技术革命,还将实施更先进的数字农业。我国丘陵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大一部分,是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但是在丘陵地区采取普通的地面装备难度较大,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特殊条件和地形也不适合地面装备作业。所以我国要想在这些丘陵山区实现植保机械化必须结合现代化的无人驾空中作业技术。农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发展。由于农作物株高和密度的限制,机械很难进入地块喷洒农药,即使选用先进的农药喷洒机械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面积的损伤,影响产量,而人工操作则会出现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的应用正被迫切需求。
2.发展现状
在国外,无人机喷洒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日本等国家该技术已经特别发达,并且普遍应用。在国内,精准农业无人机正在逐渐兴起,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水平和国外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保护仍以人工加手动、电动喷雾机这样的半机械化装备为主,无人机植保在我国占比1.67%,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50%以上的水平。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我国目前的人工喷洒方式每年导致的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致死率约20%,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更为惊人,因此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图1)。
3.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应用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首先使用Pix4DMapper对航飞的农田影像进行处理生成正射影像,接着使用开源的飞控无人机系统在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规划无人机飞行路径,实现使用大型植保机对农田按照飞行路径进行农药喷洒。“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通过使用无人机厘米级精确定位、自动飞行、起降等技术,能够实现全自动喷洒农药。作业时能够变“三人操作一台飞机”为“一人操作三台飞机”,同时摆脱了飞手对植保发展的制约,还能实现夜间作业,在普通植保机的基础上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可以由目前的300(亩/天)提高到800-900(亩/天)(图2)。
4.制约因素
其一价格高,无人机性能需要长期维护保养,保证无人机的性能才能保证作业时的精度效果,无人机后续的维护程度也相对复杂,需要有操作经验的飞手来做处理,无人机目前的应用较少,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其二无人机本身续航时间短,需要准备多组后备电池更换,影响作业效率。其三,植保无人机企业大都规模较小,具备独立的、完善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企业更少,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5.市场前景(图2)
随着家庭农场、合作社、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以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对植保机械的迫切需要,为农用无人机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据专家预测,截至2020年末中国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量是10万架,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是40万人,无人机植保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兴农机行业,助推我们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据当前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50,000农民才拥有1架无人机,每1,430,000亩次的防治里才有一架无人机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在我国的使用和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我们的市场前景还很广阔,植保机还可以更大地分割市场这块大蛋糕。
参考文献
秸秆焚烧害处多 禁烧发现大商机
李应超1999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的十多年里一直从事设施蔬菜的生产,但受到雇工难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他逐渐意识到这个行当注定难以做大。就好像天花板,一眼就可看到顶!而每次大量农作物废料的处理问题更是成了他的一件烦心事。他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很多地方焚烧秸秆造成污染。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焚烧秸杆,可秸杆焚烧现象仍屡禁不止。能否找到一个合理途径使这些农作物秸秆得到循环利用,甚至变废为宝呢?李应超有了转行的念头。
在一次偶然机会里,李应超了解到生物质炭化作为新型环保的秸秆处理方式正在国外兴起。采用生物质炭化还田的方式,将生物质中的碳素沉降固定于土壤中,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土壤改良和修复。他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请教上海交通大学相关专家后,觉得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生物炭”产业化开发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原料足、成本低、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我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
孚祥公司抢先研发 秸秆炭化机性能高
2012年2月,李应超正式创办了生物炭研发及应用的科技型企业――上海孚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围绕农作物秸秆炭化工艺与设备、多元化炭基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为主,秸秆资源量大、分散、分布广,受到秸秆原料“运距远、运费高”等成本问题的制约,国外使用大中型固定式炭化设备的“集中制炭型”生产模式根本无法在国内推广应用。李应超决定独辟蹊径,因地制宜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型碳化设备,利用我国巨大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千家万户的农民为载体,建立农作物秸秆的回收、运输、炭化加工产业链体系,将其就地、就近利用。
经过两年多不懈地努力,李应超的公司围绕“原材料在产地就近炭化”的研发思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装、拆卸、运输方便的“可移动多联产式生物质炭化装置”。该装置可方便地运输到田间地头,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就地炭化,生产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外加能源,也不排出“三废”,彻底解决了长期制约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原料收集难、储运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同时,该装置既适于大规模集中生产,也适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可在广大农村,小到农户,大到村镇广泛建立中、小型制炭厂,实现农作物秸秆的产地炭化,显著降低生物炭的生产成本。
在此基础上,李应超的公司开发了以生物炭为原料生产环保型生物炭基肥的工艺技术,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同时,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提供炭化炉和制炭技术,进行农作物秸秆的就地炭化。农户再将生产的生物炭通过回收卖给公司制成环保型生物炭基肥。采取“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循环运营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秸秆焚烧问题,而且形成了废物利用、低本高效、环保节能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技术实力领先同行 全力扶持客户经营
如今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李应超的公司已拥有一流的技术团队,科研实力雄厚。公司不仅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围绕生物炭生产设备、加工工艺、高附加值炭化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高标准的中试研发基地,并花费巨资购买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权,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倍增。公司研发的“可移动多联产式生物质炭化装置”还荣获“2014年浦东新区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为了更好的发展市场,李应超提出了全力扶持客户的经营理念,把客户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公司对所有的客户都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确保签约一家、成功一家。加盟户购机后,公司上门安装,并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客户能够熟练操作机器和生产出合格产品。
(上海 赵林丹)
上海孚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下盐路祝桥620号
电话:021-60526168
61558169
18917525296
关键词:无公害管理栽培技术;农作物;应用
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在绿色和无公害理念的指导下,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1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农作物的生长进程中,对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或者替代的方式,尤其重视对肥料的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被称为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的栽培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而且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无公害栽培的管理中,相应的结构设施很重要,可是在设计和构建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在建造档次和设施的配套方面追求大型化,可能会制约无公害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些技术的效果都没有实际发挥出来,缺乏一定的集成效益,缺乏发展的规模和优势,特别是在栽培园区的技术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效益的提升必须依赖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阶段的中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处于瓶颈时期,效益比较低,在资金、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有不足,同时,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着重视数量和建设,而轻视质量和管理的问题,影响了产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1]。无公害蔬菜栽培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农作物栽培来创造效益,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太高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农作物的加工环节。农作物的深加工、储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滞后都影响了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此外,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基础设施投资大,但政府的补贴又非常有限,加之市场的波动又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对栽培管理技术是一个制约因素,并会阻碍管理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2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而且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土地污染。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背景下,应该加快创新的脚步,提升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根据技术管理的需求,要想做好增效工作,政府必须加大对温室和大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持,促进建设的设计标准化以及完善化,改善生产设施的建设,进而达到增值和增产的目的;在管理方面,促进栽培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扩大生产基地和园区的规模,进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各地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打造本地区的特色化和品牌化产品,重点开发一些生产条件较好、生产基础较好和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作物产品,不仅能够打造该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打造,在管理的基础上做好生产要素的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到项目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为打造无公害农作物的生产基地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加强对生产大户的教育和培训,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利用经营大户的榜样作用,加强对其他经营户的帮扶,做好示范和带头作用。做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宣传,比如积极引用一些新型的品种,在耐低温和抗病方面有种植优势的品种。在技术模式的发展方面,应该以高效、节能、安全和可持续为指导来提高农作物的发展水平。同时,应该不断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培养和宣传,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加强种植人员的种植技术和水平,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区的管理以及品种的选择等方面的培训来加强种植户的素质。在进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质量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加强产业园区的升级来提升农作物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质量,打造从生产到经营一条龙,在增强产业基础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打造品牌的优势[2]。提升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带动产品的区域化发展,进而提高自身品牌的价值和知名度,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从技术推广方面来说,如果以蔬菜为例,在育苗的过程中,加强对育苗场的建设,而且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力度,提高育苗水平,对技术和设备进行补助和补贴。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技术过硬和规模较大的育苗场进行奖励,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育苗场的扶持和帮助,提升优质种苗的开发。在无公害栽培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做好事先的防范工作,尽量降低风险给市场供销带来的影响,依据气候和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及时的预防。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保险工作的投资力度,提高无公害栽培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种植;种业;粮食蔬菜
1 千阳县种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千阳县种业发展基本是以国有的县种子公司为主体的国有垄断经营模式为主,高度集中了市场资源,发挥了国有龙头企业金字塔的作用。
(1)县种子公司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立种子门市部,在全县8个乡镇及有经营资质的个体门店签订委托销售协议设立了销售网点共35家,主要农作物种子以玉米、小麦为主。(2)是种子来源渠道统一集中、价格衡定,根据当年的种植业结构和作物播种面积,有计划调集供给,保障了全县农作物种植种子需求。(3)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作物优良新品种,为粮食丰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排斥和抵御了县内假、劣种子以及未审先推种子的渗透和侵入,规避了种子市场的意外风险,保证了全县粮食安全。
2 种子行业为农业的基础
然而,随着改革的紧锣s鼓,社会化的市场经济浪潮已席卷全国,种子行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也首当其冲。股份制、私有制等私有资本早已进入现代种业的发展领域。周边地区的种子产业已放开,种子品种的区域商已各就其位,并对其种子价格的操纵具有裁量权,甚至不需投入资本,商家送货上门,赊销、调剂、退货,等机动灵活;极大地刺激了种子销售市场的终端神经。由于这种多维模式的经营体制冲击,县种子企业当前只销不产的模式经营举步维艰。
3 种子公司的发展
历史回放:种子公司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过去不但经销优质的农作物种子,而且大量繁育生产了多品种、多批次的优质玉米、小麦种子。除满足自给外,大量往外销售;九十年代,在川道灌区(水沟、柿沟镇一带)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制种是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富裕了农民,发展壮大了种子企业,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种子公司连年获得省市先进单位荣誉。
年,我县遭遇了持续干旱天气过程,特别是进入8月份的持续高温伏旱天气长到60余天,对大春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据县农情专题调查统计,全县仅水稻作物受旱面积达3万余亩,成灾面积达1.5万余亩,绝收面积达3500余亩,损失稻谷产量达1200吨,造成粮食作物经济损失333.5万元。为弥补干旱损失,力争实现灾年不减产、不减收目标,各乡镇(街道)、县级相关部门务必抓好晚秋生产,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晚秋种植质量,增加晚秋粮食产量,确保全年粮食总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特提出我县年度晚秋作物生产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围绕“大春损失晚秋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有关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应种尽种、选好品种、突出样板、强化套种”的总体思路,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合理选择种植作物与品种,大干晚秋,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千方百计弥补因旱造成的损失,确保全年粮食总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种植晚秋农作物21.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3.66万亩、秋菜8万亩;力争实现晚秋粮食产量5.14万吨、农业产值21480万元(详见计划表)。
三、工作重点
(一)抓好秋洋芋种植
秋洋芋是城乡居民重要蔬菜之一,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今年各乡镇(街道)要突出抓好10万亩秋洋芋种植,平坝乡镇(街道)重点抓好稻草覆盖蔬菜型秋洋芋生产,适度推广连片示范种植,做到适时早播、适时早上市,实现效益最大化,力争全县稻草覆盖秋洋芋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实现产值2400万元。丘陵山区乡镇重点抓好间套种粮食型秋洋芋生产,努力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力争全县粮食型秋洋芋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产量2.4万吨以上,实现产值2880万元。
(二)抓好秋大豆——冬豆生产
冬豆作为我县重点晚秋作物之一,平坝乡镇(街道)要重点发展田埂冬豆生产,适度搞好连片示范,使之成为冬季农业开发利用的风景线,力争全县田埂种植秋大豆——冬豆面积达到3000亩,产量达到150吨,实现产值60万元。丘陵山区乡镇重点抓好间套种秋大豆——冬豆生产,力争全县秋大豆间套种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产量达到450吨,实现产值160万元。
(三)稳定再生稻
再生稻作为我县低海拔区域首选晚秋作物之一,不仅节约劳动力,且米质优、口感佳,市场前景好,价格优势强,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各乡镇(街道)要继续发展再生稻,其中等低海拔乡镇要重点发展,适度推行连片示范,力争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产量达到700吨,实现产值180万元。
(四)开发秋玉米
各乡镇(街道)应根据雨水情况,充分利用目前因旱灾改种的1.5万亩旱地,种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蔬菜型秋玉米,减少因旱撂荒面积。全县计划种植秋玉米13650亩,产量4600吨,力争实现产值1850万元。
(五)发展再生高粱
再生高粱生产是近年来我县农民反复试验开发出来的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高粱生产,能进一步减少农闲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促进酿酒业的发展。全县计划种植再生高粱7000亩,产量1500吨,力争实现产值450万元。
(六)努力扩大秋冬蔬菜
各乡镇(街道)要利用好因旱撂荒地,河谷地带,场镇周边区域,大力种植秋冬季蔬菜,尽量减少荒芜面积。全县计划种植秋冬季蔬菜8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七)重点突出间套种
主要抓好经济林园、玉米地等套种其他粮食作物,打造间套种样板3400亩,辐射带动21.17万亩;同时抓好苕套豆、玉套豆、果套菜等,全面落实晚秋作物间套种任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各乡镇(街道)要充分认识抓好晚秋作物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要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农民对晚秋生产的认识程度,增强多种、种好晚秋作物的自觉性,做到领导有机构、工作有安排、发动有声势、面积有保证、措施能落实。
(二)稳定面积,突出重点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因旱荒芜面积、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认真做好优势区域规划,选好作物种类,认真落实种植计划,确保有2片以上的百亩示范样板。要突出七大工作重点,以增收为主线,优化晚秋作物结构,实现晚秋作物增产增收。
(三)提升技术,增加单产
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作用,以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项目为契机,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推行农业新技术,落实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重要农业科技措施,不断提升增粮技术,切实提高粮食单产,为全县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秸秆焚烧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一是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二是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三是引发火灾。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导致“火烧连营”,一旦引发麦田大火,往往很难控制,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山林附近,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四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秸秆焚烧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田间焚烧秸秆破坏了这套生物系统的平衡,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破坏了地力,加剧了干旱,农作物的生长因而受到影响。
1凤城市现有秸秆资源情况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为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513平方公里,总人口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9.6%。全市拥有耕地93.1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1.2%。其中灌溉水田6.18万亩,占耕地面积6.6%;旱田86.9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4%;菜田0.66万亩。人均耕地1.6亩。凤城市农作物资源主要有粮谷作物、油料作物、薯类、烟草、果树、蔬菜、中药材、花卉等。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油料作物有大豆、花生;薯类作物有马铃薯、甘薯。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玉米的播种面积最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67.9%。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凤城市先后兴建秸秆气化站5座,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炊事采暖试点项目村18个,安装生物质炊事采暖炉2760台,生物反应堆0.5万亩,腐熟还田4.7万亩,秸秆还田9万亩。年C合利用秸秆21.46万吨。但还没有达到省发改委、省农委、省畜牧局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的到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的要求。
3凤城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基本途径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在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与生物质再生时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碳平衡,具有二氧化碳零排放的作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讲,目前我国能源战略迫切需要研究用非粮食类生物质作原料生产液体类,气体类燃料。开发出拥有自主知织产权和具有推广价值的实用技术,保障我国植物生物质能源的安全开发利用和经济昌盛繁荣。结合凤城实际,应主推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腐熟还田、秸秆沼气、秸秆饲料等技术。
一、全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全市总体上农业生产发展形势有所改善,2015年农业增加值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全年粮食产量达10万吨,相比上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农村农业在增产增收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可简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较为缓慢,生产率水平低
部分农村地区处于相对落后局面,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锄头、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仍旧被农民广泛使用,即使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如耕田机、收割机等,由于农村地势较为复杂,山坡、河谷颇多,很多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并不适用于当地的农业耕作。加之,一些农村地区技术信息传播不畅,农民缺乏对适宜技术的了解,不用或不敢贸然使用新技术。再有,新技术投入成本高,由于农民经济较低,即便是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也无力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要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一系列供给瓶颈限制,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受限,未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新的农业技术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当地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多为妇女、老人,他们的生产能力较弱,且受教育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接受能力不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部分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基本维持生活或略有盈余。
(三)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
都匀地处山地,人口分散,农民土地不集中,土地经营规模小,新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解决灾害问题的措施的实行有待加强。另外,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农业设施数量不够。农业设施投入使用后,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得不足,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此外,对农业技术生产研究的投入少,新技术、新产品引入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技术人员缺乏,农业快速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农田闲置,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相比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成本更低,所得到的收入更多。一些农民常年在外务农,土地无人耕种,或是留下的老人,妇女在家种植,他们无力全面有效的利用个人所有的土地,导致了一部分土地闲置,农田荒芜,一些承包农田的租户,通过向外出务工的农户租用不用的土地,进行规模性农业生产,但租户只是选用了一些地势条件相对平坦,土壤肥力好的地区种植,土地空置仍然是一个问题。
(五)农产品销售途径单一,产品经济收益低
最近几年,一些农产品在不同农村地区得到了推广。例如,规模性的葡萄种植,大棚西红柿、辣椒、蔬菜等的栽培,在当地生产效果好,产量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销售确成了一大问题。由于种植同种农作物的农户较多,总体产量高,而当地农民主要是到农贸市场销售,市场上同类型农产品供给大,价格低,农民只能以较低价格卖出去;加之储存技术不足,许多滞销的农产品只能浪费掉,并未达到所预期的高收益。
二、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方式的现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加快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引进和开发适宜当地使用的机械设备,优化农用设备,减少一些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确保与农业发展有关的信息传播到位,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减少农民购买设备的成本,激励农户使用新的机器设备;引导农民使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应用现代技术防治虫害,快速有效的提高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村农民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培养出多技能的新型农民,充分使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各地区分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实时的技术指导;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减少创业的风险,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此外,增加本市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引入农作物新品种和技术,留住农业技术人才,研究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的特色农作物并加以推广使用。
(三)闲置土地充分利用,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对于无人使用的土地,在自愿,依法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将小规模土地大规模化,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生产;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结合当地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合理的规划土地使用规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四)有效指导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减少盲目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些农户对销售市场了解不足,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市场销售状况分析有偏差,不能有效的选择农作物种植和控制种植量,导致了农产品产量过剩或产量不足,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偏大或偏小,影响了经济收入。由一些专业的市场分析人才对农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不同地区农民做一些选择和规模上的分析指导,减少农民盲目大量或少量生产,或是生产不合适市场销售的农作物,尽量使农民生产的农作物有地可销,经济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五)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保障农民收入不减
目前,农民销售农产品多半是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上自行销售,一般是此地生产并在此地销售的形式,销售范围不广并且销售渠道单一,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极其重要,以下是几点促进销售的方式:
1.组织农民自行合作销售。做好农民思想工作,让农民自愿参加合作销售,集中起分散的农业产品,进行统一的本地销售或外地销售。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问题;对策;湖北宜昌;夷陵区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58-02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的观念越来越被全社会认同。禁止焚烧秸秆,科学高效地利用秸秆资源,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将秸秆资源优势转化为可见的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村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和途径。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宜昌市夷陵区找准秸秆综合利用的切入点,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拓宽秸秆利用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
1 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
夷陵区是以柑橘、茶叶和粮食作物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农业大区,传统粮食作物和其他类型经济作物占有相当比重,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秸秆资源丰富。2016年度,全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79万hm2,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约37.91万t。其中,玉米秸秆量约16.15万t,占42.6%;水稻秸秆量约6.86万t,占18.1%;油菜秸秆量约3.06万t,占8.1%;蔬菜秸秆总量约6.67万t,占17.6%;薯类秸秆量约3.62万t,占9.5%;其他秸秆量约1.55万t,占4.1%(图1)。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运作机制,努力开拓秸秆综合利用渠道,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34.24万t,占全区可收集秸秆总量的90.3%。秸秆全量还田25.31万t,利用率66.8%(其中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利用7.71万t,利用率22.5%;腐熟剂熟化还田4.42万t,利用率12.9%;其他自然还田量13.18万t,利用率34.8%);饲料化利用5.85万t,利用率15.4%;能源化利用1.06万t,利用率2.8%;基料化利用1.0万t,利用率2.6%;工业原料化利用0.5万t,利用率1.3%;肥料化利用(传统沤制农家肥)0.5万t,利用率1.3%;未利用的秸秆量约3.69万t,占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的9.7%(图2)。
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3.1 大力推行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推行全量还田
农作物秸秆由于收获季节性强、产生量大、分散,收集储运难度大、成本高的特点,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因此,秸秆全量还田是目前就地解决秸秆出路问题的最直接的手段[1]。研究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利。夷陵区大力推行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主要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收获技术和腐熟剂熟化还田技术,全区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面积4.70万hm2,还田量25.31万t,还田率达66.8%。
3.1.1 重点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收获技术。以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为主要抓手,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对农民购置还田机械实施补贴,由区财政挤出专门资金,对新报装的秸秆粉碎还田机具实行叠加补贴,每台再增加补贴2 000元,补贴范围做到全区无缝隙全覆盖,全区现有的47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全部加装了秸秆粉碎装置。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对外来收获机械加强出入口的监管,没有粉碎装置一律不准下田作业,全面提高秸秆粉碎还田水平。全区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收获技术示范面积达1.33万公顷次,消化农作物秸秆约7.71万t。
3.1.2 以项目实施为纽带,促进秸秆腐熟剂熟化还田利用。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新技术示范。2016年度实施“夷陵区农作物秸秆还田腐熟项目”,采购秸秆腐熟剂233.24 t,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技术面积达 6 666.67 hm2。通过项目的实施,消化农作物秸秆约 4.42万t,增收稻谷547.5 kg/hm2,平减少化肥投入225元/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加大秸秆饲料化利用引导力度,增加秸秆附加值
充分结合现代畜牧养殖,大力推广秸秆青贮、秸秆养畜新技术,积极推行秸秆过腹还田,提高秸秆转化率,推进畜牧业向养殖生态化、资源循环化发展[2]。加大秸秆饲料化工作力度,协助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的奶牛场开展玉米秸秆青饲料收贮达2万t;协助“夷羊盛”和黄花镇“老高荒”等养羊专业合作社开展干枯玉米秸秆饲料的收贮等工作。全区秸秆饲料化利用量_5.84万t,有效提高了秸秆附加值。
3.3 促进秸秆工业化利用
积极探索水稻秸秆深加工利用,发展水稻秸秆生产草帘、草绳等转化深加工企业,通过工业化、市场化途径解决水稻秸秆出路,同时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在鸦鹊岭镇发展水稻秸秆加工企业9家,这些加工企业全年满负荷不间断生产草帘、草绳,用于蔬菜大棚生产、柑橘购销转运、花卉苗木生产等众多生产流通领域,产品畅销武汉、宜昌、荆州等周边大中城市,市场前景一片广阔。鸦鹊岭镇9家草制品加工企业每年消纳5 000 t水稻秸秆,解决666.67 hm2水稻秸秆的出路,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
3.4 鼓励基料化利用
鼓励区内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推广应用玉米、大豆秸秆袋料栽培食用菌技术,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产品,其投资少、见效快,受到农民欢迎。全区食用菌生产利用秸秆资源量约1万t,开辟了农作物秸秆增值利用的有效途径。
3.5 能源化利用
全区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层次较低,秸秆能源化利用总量约0.5万t,主要用途为传统农户炊事燃料,秸秆生物质能源、秸秆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
4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技术集成化程度低
近年来,夷陵区农业持续保持高产稳产,农作物秸秆总量在增加,而且秸秆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单一技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问题。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受农艺、工艺措施不配套的制约,秸秆气化、秸秆肥料、秸秆建材等工业化利用程度低,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加工成本高、效益低,消化秸秆的数量有限。综合利用集成化技术相对滞后,没能完全解决秸秆转化难题,秸秆过剩现象犹存[3]。
4.2 季节矛盾突出
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时期,正处于农村抢收抢种大忙时节,换茬时间短,需要大量劳动力。加之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农民大多年龄偏大,难以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秸秆收集困难、还田成本高。秸秆分散在千家万户,通过人工收集,较难以运输和存放;而秸秆的售价较低,再加上运输等费用,综合效益较低,农民自觉收集农作物秸秆的积极性不高,选择直接废弃或焚烧秸秆的现象依然存在。
4.3 资金投入不足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资大、长期见效益的工程。尽管这几年国家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和盈利机制,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由于缺乏有效资金的投入,目前部分相对成熟的技术还停留在成果库里,不能很好地推广[4]。
5 稳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对策
5.1 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继续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创新,力争“十三五”期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重点抓好秸秆全量还田肥料化利用,进一步提高肥料化利用率,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和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积极拓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推广“三贮一化”(青贮、半干青贮、微贮和氨化)技术和秸秆养殖技术;积极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拓展食用菌栽培、秸秆秧盘育苗、花木基质、草坪基料、温室大棚育苗等利用途径;稳步推进秸秆原料化利用,提高秸秆工业化利用水平;探索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试验发展秸秆沼气(生物气化),开拓秸秆能源化利用新途径。
5.2 积极建言献策,争取政策支持
积极向区政府建言献策,争取区政府统一领导和政策支持,以政府引导、财政支持、项目带动等有效形式,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打造秸秆C合利用产业链。拓宽财政资金引导范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作业机具补贴、还田作业补贴、施用秸秆腐熟剂还田补贴、收储体系建设补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新建企业补贴等多层次补贴的对象、范围、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补贴资金效率。研究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积极培育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主体,鼓励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企业[5-6]。
5.3 加大宣传力度,群众自觉参与
通过电视、短信、报纸、宣传册、群众大会以及示范等形式在秋收和夏收季节开展针对性的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好处,理解支持并自觉加入到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事业中,早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友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
6 参考文献
[1] 韦茂贵,王晓玉,谢光辉.中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资源量及其时间分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6):32-44.
[2] 彭春艳,罗怀良,孔静.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利用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14-20.
[3] 陈明波,汪玉璋,杨晓东,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4(12):66-69.
[4] 方放,李想,石祖梁,等.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2):228-234.
关键词:菊芋;果糖糖浆;生产;开发;加工
中图分类号: TS2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的果糖糖浆生产领域,大多企业都将菊芋列为主要的原材料,究其原因是因为菊芋本身具有超高果糖与低聚果糖的特征,其生理保健功能十分明显,因此在功能性食品生产中常被使用,已被世界多国称之为新世纪高科技生物产品,它在国际上的工业生产价值非常高,且发展速度快。经过国内外众多专家与学者研究得出,这一农作物对人体双歧杆菌的增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人体机理平衡、恢复肠胃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着突出作用,这也为其果糖糖浆生产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菊芋深加工开发生产果糖糖浆的相关工作要点做深入、详细的阐述。
一、菊芋概述
菊芋因为其内部低聚果浆和超高果糖特征明显,且结构明确的特征被各种食品加工及保健品生产行业关注,成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在国际上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我国菊芋是与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由于这一农作物种植技术起步晚、发展快的特征给其在各行业的应用构成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少行业对菊芋本身的特征及功能认识不够,下面我们先对菊芋的成分做一简单介绍。
1 菊芋。菊芋也被广泛的称之为五星草、洋姜,是向日葵属宿根性草本植物,秋季开花且伴有黄色形状如的小盘花,一般都用于块茎繁殖,其地下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聚糖以及果糖等物质,因此块茎是菊芋的主要产物,不仅有食用、入药和保健的功能,而且可以将其作为食品、果糖糖浆加工原材料。
2 菊芋的果糖糖浆加工市场前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对低聚糖产量需求的不断增加,菊芋的应用范围和市场需求量都在不断的增加。以日本为例,在果糖糖浆生产当中每年对菊芋的需求超过500亿美元,其果糖糖浆的生产主要涉及低聚果糖、超高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菊芋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而我国由于菊芋引入时间晚,是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的,至今只有短短的20多年时间,菊芋种植技术、种植范围迅速扩大,也形成一定规模的种植标准。虽然如此,但由于我国国情的影响对于超高果糖、低聚果糖的推广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涉及到医药、保健品、化妆品以及食品等方面,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观念的革新,菊芋因为上述种种优势其市场必然会发生一定的优化,还可以进一步的开发其他的产品,这也给菊芋果糖糖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宽广的市场基础,可见菊芋也是一种新颖、可靠的食品生产资料。
二、菊芋深加工开发生产果糖糖浆的研究技术要点
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对菊芋功能越来越重视,也采用了许多研究技术和方法。但是时至今日由于我国菊芋引进时间不长,各种开发与利用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仅仅是用于制作各种咸菜、饲料,而对于更进一步的入药、果糖糖浆生产研究还处于浅层次,这也就给我们研究菊芋深加工开发生产果糖糖浆技术提供了市场基础。下面我们就这一研究做了简单的实验。
1 实验材料与方法。(1)基本材料。选择了武汉、保定、后湖三地9月份、10月份和11月份采收的菊芋,新鲜菊芋在收购之后采用深埋贮藏的方法进行存储,在冬季过后采用-20℃的冰柜进行存储,并在水分烘干之后将其切成片状只放在100℃的烤箱中烘干。同时在试验中还选择了其他的一些菌种和TS-O发酵罐。(2)试验方法。参照Uhm报道的具体方法将50mL的菌液只放到450mL5%的菌粉溶液中,并且在55℃的保温箱中置放10分钟,取出之后又采用沸水浴5分钟进行灭酶,然后测定并还原糖浆。这种糖浆生产方法在1mL的条件下还原成为一个菌粉酶活力单位。在具体的测定中直接采用了葡萄糖氧化酶法。
2 结果。(1)菊芋成分分析。由表我们可以明确得出不同地区的菊芋成分。具体的不同地区菊芋成分比较表见表1。(2)菊芋汁成分分析。具体成分对比见表2。(3)糖浆成分分析。在上述居于成分及菊芋汁成分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糖浆用高校相色谱分析法进行分析,用葡萄糖、果糖、蔗糖做标准样品进行对照发现,糖浆中的主要成分是果糖,由于葡萄糖含量比较低,并且与果糖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因此葡萄糖的出现被果糖覆盖而并没有独立形成相关成分。
结论
本研究根据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消长和菊粉酶活力的变化、通过发酵条件控制,提出了菊芋汁发酵生产果糖糖浆工艺,并通过发酵罐模拟试验。在发酵的早期,菌丝体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向发酵液中分泌次级代谢产物较少,发酵30h产生的菊粉酶(3.8u/ml)足以达到水解残余菊粉多糖的要求,所以适时发酵,除菌保温对提高还原糖产量很重要,上述工艺实质上是将发酵产酶和酶催化水解两过程合二为一的方法。在发酵过程中消耗还原糖量为10%以下,总糖得率为90%左右,并且果糖产品风味良好。此工艺待进一步中试、完善有推广应用价值。
结语
总之,我们通过对菊芋深加工开发生产果糖糖浆进行研究得出,菊芋在这种生产加工中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它既可以进一步降低果糖糖浆的生产成本,而且防止各种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对其进行深入、科学研究。
关键词:发展;青稞产业;探讨
1甘南州发展青稞产业化的意义
大麦是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青稞作为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营养成分也较水稻、小麦、玉米为高,是食用、饲用、酿造及药用兼用的作物。近年来,科学家对青稞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证实青稞是世界上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麦类作物。甘南州是甘肃省青稞主产区,种植青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总结多年来我州青稞及其产业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于提高农民增收,配合全州“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结合我州实际,根据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规律性要求,本着突出重点抓特色,抓优势,抓出亮点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好甘南青稞产业化的发展目标,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使甘南州青稞产业尽快取得规模效益,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甘南州青稞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生产现状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湿润,自然条件差,青稞以其中早熟、耐寒、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成为适宜甘南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势作物。主要分布在除玛曲县以外的合作、夏河、卓尼、临潭、迭部、舟曲、碌曲等县,常年播种面积23万亩左右,占各类作物种植面积的28%,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各类农作物之首,是甘南州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广大藏族同胞不可替代的主要食粮。其秸秆质地柔软,蛋白质含量达40%,是牲畜的优质饲草。我州种植的青稞品种比较多,有矬青稞、长芒青稞、白浪散、油青稞等,近年来当家品种逐渐被康青3号、甘青2号、肚里黄所取代,其播种面积约占青稞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
2.2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我州属于青藏高原裸大麦区,地形地貌复杂,境内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形成了多样的农业生态类型。州内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低温、霜冻、干旱、雹灾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脆弱,设施农业和农田装备仍十分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青稞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保障程度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
2.2.2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科研单位选育出一个新品种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但投入生产后,由于农业部门经费少,待遇低,乡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相对不稳定,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及时得不到良种和有效的技术指导,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只能自己留种,加上栽培管理技术跟不上,投放下去的良种2~3年就造成品种间严重混杂,种性退化,丧失增产潜力。
2.2.3新品种选育速度慢,推广效率低。多年来,甘南州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在青稞新品种选育、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科研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匮乏,育种方法和手段滞后,科研育种力量薄弱,致使低水平重复研究过多,特别是品种改良在很大程度上凭经验进行,品质和抗性育种几乎没有开展,研究出的品种远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对品种多样性要求,成果推广转化率低。
2.2.4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服务流通体系不健全,青稞种植效益低。耕作粗放、施肥不足,栽培技术水平低,即使有了良种却因不得法,降低了产量。农牧民观念落后,惜本思想重,多为懒种田,造成管理粗放、投入少,同时,比较先进的栽培技术应用少,使其生产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农牧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3甘南州发展青稞产业化的优势
3.1比较优势我州在国内为青藏高原裸大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青稞的主产区。青稞产品又是藏族群众的主要食粮、传统的酿酒原料和重要的旅游餐饮食品。青稞是部分高海拔地区能够种植的唯一作物。全州常年面积23万亩以上,占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8%;总产3.60万吨,占全州粮食总产的35%,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各类农作物之首。
3.2结构调整稳定和扩大青稞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促进规模化生产,是正确处理我州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3.3生产潜力在我州高海拔地区已出现了一些小面积的高产典型,在稳定和扩大青稞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良种良法配套,青稞产量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
3.4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具有优良品种的支撑。现有康青3号、甘青2号、甘青3、甘青4号、肚里黄等优质高产的青稞品种得到大力推广。二是正在实施的甘南州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建成青稞生产基地11.50万亩,为青稞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三是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州内目前已有青稞酒厂4家,其产品在州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青稞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3.5市场前景据测算,全州每年食用、饲用、种用、酿酒用需青稞9.60万吨,而目前年产只有3.60万吨,缺口达6万吨,供需矛盾很大。随着州内青稞酒厂的兴起和州外对青稞系列产品的开发,对青稞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副产品秸秆也随着“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供不应求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市场前景看好。
4对甘南州青稞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4.1加大科研力度,实现青稞栽培技术优质化加强以育种为中心的科研工作,增加对青稞育种的经费投入,提高青稞育水平,加大优质、专用青稞新品种选育力度,注重研究与品种相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同时推广应用于生产。
4.2加大政府资金扶持,整合资源向产业集中政府投入资金是支持重点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国内外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做法。州县政府要研究制定资金倾斜的政策,通过整合农业资金,用于青稞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广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
4.3加强产业示范园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园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各项新技术新品种的组装配套和产、销衔接。州、县、乡围绕重点产业,分层次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完善的示范园,使其成为青稞产业建设的窗口和展示新技术的基地。
这次我们的实践地点是香猪果园农场,目的是了解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前景及当前形势。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个期待已久的农场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失望,至少我是这么感觉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像样的大门,里面杂草丛生,农作物种植得杂乱无章。与印象中果实累累,鸡鸭成群,布局整齐的农庄差距明显。走到一个屋舍,我们见到了农场的工作人员,从她那得知农场主需要到次日中午才能赶过来。没办法,我们只能将调查工作推到明天。随后我们就在附近转了转。在农场转了一阵子后,便开始吃晚饭了,其实就是一个菜—豇豆,无它!此时我心里就是一个感受—失落!一天50元换来的就是一盘素菜,实打实的花钱买罪受。虽然孟阳一直提醒我这是有机食品,但我心里仍然很不甘心。渐渐的,我对这个农场失望,不屑,甚至鄙视。
一大早我就被鸡鸣声吵醒,洗漱过后我拿着相机到外面转了转,过了半个小时其他组员也起来了,我们吃完跟昨天晚餐没两样的早餐后,到农场周围转了转,清晨的郊野真是让人感觉舒服,依稀的蝉鸣,湿润清新的空气,挂着露珠的花花草草,让人心无杂念。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真好。一路上跟组员唠着嗑,心想就要见到农场主了,真想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能是昨天没休息好的原因,今天感觉浑身无力,散完步,一躺在床上就睡了过去,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高高瘦瘦的人把我叫醒了,原来他就是农场主,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我跟着他来到遮荫棚与其他组员汇合了,于是我们在这里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据了解,这个农场是XX年开的,已经近XX年了,里面的所有蔬菜都是非转基因品种,在生长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撒农药,是完完全全的天然食品,相对的,没施化肥,这些蔬菜的生长周期较那些批量生产的蔬菜长,所以产量也非常有限,成本也很高,售价不菲。对于草根百姓来说,这种天价蔬菜是他们不能承受的。所以一开始这个农场的产品就是面向高端人群的。对于农场作物的奇怪布局,农场主解释说,这是为了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因为批量化的大生产本身就是有悖于自然客观规律的,所以一旦发生虫灾,农作物基本上都会毁于一旦。而农场多种作物搭配种植,遵循了大自然的法则,一片地物种丰富,害虫与其天敌相互制衡,作物在这种动态平衡中得以生存。这是一种高度稳定并且环境友好的种植方式。
引用农场主的一句话:蔬菜种植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为。需要补充的是,农场主是一个太极拳师,对道家思想有一定研究,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思想支柱也是他能成功管理这个农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渐渐的,我对农场有了好感,也对农场主产生了一分崇敬。
关键词:五大连池市;经济作物;发展概况;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43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7-1
1 经济作物的概念
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2 经济作物发展概述
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3 五大连池市发展经济作物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外入种子的依赖性较大
对于经济效益好容易销售的经济作物,就会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与青睐,种植面积将会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就会带来种子的供应问题。当种子的供应渠道单一、不畅的时候,就会影响经济作物种植。下面是有关德国甜菜种子3418的案例。由德国研制的“3418”甜菜种子是五大连池市极具经济效益的品种。它的产量大、含糖量大、价格高,逐渐得到当地农户的认可,因此被广泛种植。但是2010年由于德国制种产地出现失产现象,所能供应的种子只是2009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种子的供不应求,黑市交易逐渐频繁,假种子也多次出现在市场上。种子的价格上扬,影响了种子市场秩序。农户对于趁机涨价的现象十分不满,投诉不断。五大连池市相关部门为了降低农户的利益损失,积极联络其他品种进行替代。但是与3418相比,其他品种产量减底,价格不高,效益低下。这种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五大连池市对外入种子的依赖性太高,引入种子渠道狭窄,预见性较差造成的不良后果。
3.2 盲目种植,形不成产业化经营
无论是对传统作物的种植还是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我国都存在种植的盲目性。农民缺少对风险意识的预判和对市场的调研。他们习惯了跟风种植,缺乏市场的导向性。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为分散,没有根据当地土壤特点、市场状况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这样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五大连池市也同样存在这类现象,从不进行市场调研,只是盲目的跟从。在高投入的情况下,低成本卖出。
4 促进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规律对资源进行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规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节,需要政府的监督、监管的。市场规律体现在商品上主要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规律对商品价值进行调节,即商品价格。但是市场规律不是万能的,存在功能缺陷和不足。因此,政府的调节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1.1 完善市场机制
4.1.2 促进市场信心畅通,纠正市场的不合理分配
4.1.3 保证市场商品价格的公平
4.1.4 价格部门应当加强价格监管
4.1.5 农业部门应加强对种子特许经营制度的监管
4.1.6 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扶持种子、农产品的龙头企业
4.1.7 公安部门应严厉打击买卖伪劣种子的行为
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强有力的打击了市场黑市交易现象,保证了市场中商品的公平交易。这样经济作物在投入市场时,可以获得公平的价格,从而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4.2 建立经济作物专项网站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对于农民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建立供农民参考的网站是十分必要的。要把网站内容分成不同的版块,尽量不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农民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阐述。分成不同的版块包括:专家有关经济作物的论坛、经济作物的市场前景、国际有关经济作物的专项座谈经验交流、经济作物病虫害的解答(在线解答)等版块。
参考文献
[1] 田锦善,贲显明,戴春红.甜菜品种的选择[J].农业科技通讯,2008,(3):96.
1.杂粮生产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人们饮食逐步讲究营养化、保健化、卫生化的新形势下,杂粮生产具有独特优势,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杂粮属于无公害绿色粮食,使用价值极高。农民对杂粮产量不刻意追求,极少使用农药、化肥,是一种消费者公认的靠“天收”的无公害绿色粮食。
(2)杂粮具有特殊的食疗食补价值,倍受青睐。杂粮由于无污染,被我国及世界食品界公认的具有特殊食疗食补作用的天然绿色食品,倍受食品界和消费者的青睐。当前,不仅在我国还是世界,食用杂粮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
(3)杂粮品种繁多,易于加工转化增值。杂粮不仅在世界上,而且在我国品种也比较繁多。同时,还易于加工转化,特别是经过包装后,身价倍增,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2.我县当前杂粮生产现状
梨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在农作物结构上除了种植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之外,杂粮面积相对较少。我县种植的杂粮品种主要有高粱、谷子、向日葵、红小豆、蓖麻及绿豆等。近几年,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玉米价格逐年攀升,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高涨,面积逐年扩大。相对而言,大豆、花生、杂粮无论是原料还是其制品市场低靡,价格低位徘徊,经济效益低下,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面积逐年下滑。我县农作物耕作面积418万亩,据统计,梨树县2007年种植杂粮作物面积为5.85万亩,2010年杂粮种植面积仅为4.5万亩。随着杂粮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供需十分紧张,多数依靠外进。2010年下半年以来,杂粮价格一路攀升,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新高。所以,抓住机遇,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抓好杂粮作物的生产发展,调整好区域优势结构,满足人们基本生活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发展我县杂粮生产的优势
近几年,玉米的效益出现了稳中有升的势头,因此,一些杂粮作物的面积相对减少,但从栽培上看,杂粮产业还是优势产业。杂粮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才能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种植杂粮作物,有利于合理轮作,做到土地用养结合。
3.1适宜的土壤条件是种植杂粮外在基础
梨树县的林海镇、刘家馆子镇、沈洋乡和四棵树乡部分地块土壤类型以风沙土和淡黑钙土为主,比较贫瘠,漏水漏肥,种植主产作物玉米,只有加大投肥量,才能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即使如此,玉米的产量和效益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干旱年份,效益明显降低。而杂粮则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对瘠薄风砂土适应性强。
3.2杂粮抗灾能力强是栽培的内在因素
一些矮秆作物如荞麦、谷类、芝麻等,不但抗旱,而且抗风、抗雹;豆类、向日葵等对轻盐碱地有较好的适应性。其中,抗旱是最关键的一方面。2009年在林海镇的绿海村,砂岗地在完全没有水浇相邻地块的玉米不足1米高,几乎绝收,而种植黄金谷的地块公顷产量可达5500公斤,这充分证明了谷子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优势。
3.3杂粮的效益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
从近几年的生产上看,杂粮的效益总是高于玉米,并且随着面积的减少,市场经济的自然调节,杂粮价格上涨使杂粮的效益更好。
3.4杂粮还有省时、投入低,与主产作物不争工、轮作养地、出钱快等很多优势,增加了杂粮发展的必要性。
3.5种植杂粮有利于我县生态农业建设
杂粮间套在主栽作物中,可以增加对地面的覆盖率和土地利用率;杂豆类作物都有生物固氮的作用,固氮量最低每亩可达2~2.5公斤,高的可达 8~8.5公斤。
4.杂粮生产发展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杂粮已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相当比重,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专家近期提出了杂粮经济新概念,表明杂粮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抓住良好机遇,结合地域特点,做大做好杂粮经济,变杂粮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杂粮特色产业,势在必行。
4.1要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和产量
针对目前生产上存在的杂粮品种退化、新技术更新慢等问题应以品种为突破口,加强对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抓好种子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多用途品种,以满足人们不同需求;同时,抓好杂粮配套高产新技术的普及。
4.2抓好示范基地,推进规模种植
杂粮产业化开发需要规模种植,需要建立生产基地。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优势,做好杂粮区划,有计划地建设各种杂粮基地。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品种,发展优势产品和市场需求旺的产品。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绿色优质杂粮,特别是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指导农民生产优质、安全、卫生的杂粮。
4.3突破加工利用,提高杂粮档次
要针对有些杂粮适口性较差,家庭直接消费不方便,消费量有限等特点,发展杂粮生产应在加工利用上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