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竞技体育的魅力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find out of college in sports management aspects differenc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adop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ta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beneficial to China university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establish a suitable for China's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mode.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as studied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5.3建立大学生运动员专门档案,正确处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保证学生既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常训练,可以借鉴美国为每个学生运动员配备文化学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NCAA)Home page: 省略
〔2〕NCAA Student一Athlete Insurance program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省略
〔3〕【美】罗伯特・郝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l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王永盛 马宪英中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关键词:职业化;竞技体育;大众传媒;互动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97-02
Research on the Inner Impetu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LIU Wei-jun, MA Xiao-li, SHAO B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athletic sports and mass media becomes closer and closer at present. They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ne another.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inner impetus which promo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media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sides have the same main inner impetus, that is to say, both sides need to get enough capital for their own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iz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media; interaction
目前在职业化进程中的竞技体育与媒体在互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竞技体育项目不知如何主动与媒体互动,如何互动才更有效。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研究,以为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中解决竞技体育与媒体之间的诸多问题而提供理论参考。
1 二者都需要获取发展资金
由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积极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不再主动承担对传媒的保障,从而出现了对媒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鼓励,另外由于媒体数量的增加,从业人员的增加,提高技术水平所需费用的增加,政府财政也无力承担给媒体以经济保障的巨额费用。这样媒体在经济上逐渐没有了依赖,必须自谋生路。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媒体在对产业化运营方式的探索中逐渐意识到自身所面对的是一个有巨大获利潜力的市场,并且在实际的运营中,广告、发行、多种经营等经营活动也为媒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大众传媒越依靠自我谋生,就越需要更多地介入市场,这样,在媒体内部,产业化的动力就随着商业经营行为的发展而逐渐增强,直到产业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追求利益已经成为媒体以产业化方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对广告经营必然热衷与关注,但同时无论印刷类媒体还是电子类媒体,都在试图加强对受众的吸引力而力求有所创新,以往常被忽视的报道领域,如体育报道、社会新闻越来越受重视,这种日益关注受众的现象,除了大众传媒的自我觉醒外,还与广告客户面临更多的选择有关。而广告费用的上涨,迫使企业开始依据发行量、视听率等量化指标有目的的选择大众传媒,这些举措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可以说,当前在面临着国际、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下,媒体必须从市场中寻找机遇和发展的空间,“而一旦进入市场,媒体就必须把赢利写进工作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经济要求,也是严肃的政治要求。从根本上来看,依靠政府补贴和扶植,不可能形成广阔而持久的市场和受众覆盖。仅有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不能实现赢利的媒体也是无法维持自身的长久生存的。作为一项事业,我们必须依靠自己为未来的发展解决造血功能。归根结蒂,不能实现赢利,我们的事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职业体育也是以职业体育市场为基础、为依托的。在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共同的大市场中,双方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所有进入市场的经济行为者定然都是自身利益的追求者。因此,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报道,体育新闻的报道较少涉及舆论敏感问题,体育报道不像别的领域“”重重,可以说“体育报道是目前中国传媒领域中市场化最高,也是发展最充分的一部分”。体育传媒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大众传媒经济创收者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的结合是一种必然。
2 双方互动获得经济效益的途径
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获得经济利益是建立在对于受众注意力成功争夺基础上的。首先是职业体育凭借自己提供的精彩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观众,这一社会现象又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关注。“电视台、电台、报纸和杂志社通常都是体育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最大经销商,运动竞赛和表演的画面和与之相关的产品,通过媒体的窗口连接观众,连接广告商和赞助商,从而帮助体育组织实现最大的市场效益。” 媒体为职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激发了社会对职业体育更多的认同感,培育和扩大了职业体育的观众市场,积极推动了职业体育的发展。
媒介对职业体育经营的介入使得许多企业更加支持职业体育,企业通过赞助职业体育而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增加了在大众传媒上曝光的次数,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刺激大众购买自己的产品、提高销量、增加利润。因为媒介的特殊社会影响力使它成为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阵地,大众传媒对于职业体育的报道增加了企业产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对于树立自己的品牌是非常有帮助的,品牌无疑将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眼下,不少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体育竞赛的广告效力,能将企业形象、产品名称“印痕"般地刻在千万观众的脑海中。对于名牌的建立和新产品的推介,体育比赛场合的广告效力几乎立竿见影!对着眼于市场的企业来说,体育可以成为其展示自我形象与推销商品的最佳“传媒"。
职业体育吸引了大量的赞助商出资赞助比赛,使职业体育获得了充足的发展资金,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并且有能力加强运作和策划,提升自身品质,吸引更多的关注;随着职业体育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了更多更广的社会关注,大众传媒也能够从报道职业体育中吸引更多的受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得到更多的广告收益。发行量或收听、收视率的提高又为媒体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客户,从而使媒体获得了巨大收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3 双方互动互惠互利
媒介运作的实质是:媒介通过信息服务获得数量巨大的受众群,然后再利用受众资源与广告客户交换资金,而广告客户由此获得向媒介受众传达广告信息的权利。媒介所得的资金弥补媒介争取受众时在生产、发行成本上的损失,并为媒介带来收益。媒介营销的主要特点是二次营销:首先是媒介产品营销,在第一次销售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广告营销,这是第二次销售。第一次销售是为了引发广告销售的潜能。因此,传媒对节目内容的选择是关键,选择拥有庞大观众群的职业体育,获得高收视、收听率或发行量,就会有效吸引各类企业加入广告大战中。
电视媒体利用体育诱人的魅力提高收视率并以插播广告获取回报。如美国观众喜爱的“超级碗”橄揽球比赛期间,每30 s一个电视广告段售价超过百万美元,NBA的广告也令人咂舌,如NBA1996-1997赛季总决赛插播广告的费用为每分钟80万美元,1997-1998赛季美式橄揽球总决赛插播广告的费用为每秒4万美元,1999年超级联赛的电视转播中30 s的商业广告费平均为150万~170万美元。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决赛期间,电视广告费暴涨,每30 s为150万法郎。
职业体育竞赛所具有的吸引力加上电视转播对大众的辐射力,使利用转播体育竞赛插播商品广告成为广大厂商竞相争夺的广告方式。
大众传媒对职业体育的热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体育转播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纯粹是一种商业行为,传媒机构生存的出路就是要播出高质量具有观赏性的节目,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有了观众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企业商家出钱做广告。观众或读者、听众数量越多,广告就越有价值。媒体所获得的广告收入就越高。企业进行强势传播,是短期制胜的最佳方法。因此电视、广播、报纸等各大媒体在赛季都将成为焦点,也成为商家竞争的真正舞台,有效的传播必将成为致胜的关键所在。从我国中央电视台1997年全年的广告收入情况可见一斑,体育频道广告收入为4亿元,而加上一套、二套的总收入为6亿元。
《南方都市报》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连续43 d每天拿出包括头版在内的前1/3版面,精编精制“世界杯特刊"。数据显示,世界杯特刊的成功,使《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在当年底迅速从原有的18万份提高到38万份,当年实现广告收入2 000万元,是1997年(800万元)的近三倍。
而从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在职业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想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企业赞助的费用和电视转播费是不可缺少的两大主要经济来源。
当前,由于体育赞助给企业和体育双方所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诱人,因而这股风越刮越猛,如今已经席卷全球。问津体育赞助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赞助的方式越来越多,声势也越来越大。
“1998年足球管理中心得到的赞助收入为6 745万元,相当于国家拨款143万元的47倍。此外,体育赞助还是我国各类体育俱乐部来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例如足球甲A俱乐部的冠名赞助在800万~1 200万元之间,篮球甲A俱乐部的冠名赞助平均为380万元,排球俱乐部的冠名赞助为100万~500万元不等。大多数俱乐部的赞助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多年以来,电视转播费也是职业体育收入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在英国,电视转播权收入目前已经成为英格兰足球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2年,天空电视与超级联赛签下一份3.04亿英镑的5年合同,大俱乐部的转播收入增至每年300万英镑。在短短10年时间里,大俱乐部的转播收入增长了100倍。英超1997-1998赛季的电视转播费和电台实况报道费在英超创建8年来第一次突破2亿英镑大关。2001年,曼联的电视转播权收入达到3 120万英镑,占总收入的24%,是仅次于门票收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职业化进程中的竞技体育与媒体具有相同的主要内驱力,双方互动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是职业化中的竞技体育还是媒体都要积极改变观念,以主动与对方互动的形式适应市场经济,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在互动中得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忠,王芬,郑基松.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华容.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 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一、引 言
经过了近十年的新旧媒体话题热之后,炙手可热的“媒介竞争”现象逐渐趋向合作、共赢,曾经一度媒体的存留问题,争来抢去的热度已回落。取而代之的是媒体间在寻求共存的同时,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差异和优势,来适应当前新旧媒体共同生存、融合互惠的新环境。编辑课在传媒类高校,尤其是注重应用型建设的传媒高校,一直被高度关注与青睐,各专业将编辑课结合行业特点,基本划分为平面编辑、广播电视编辑、网络编辑三大类课程,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是电视编辑。
《电视编辑》几乎是所有传媒类学科的必备课程,山西传媒学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了相关课程,本文立足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研究,总结了《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尝试的一些方法。《电视新闻编辑》依托编辑,有别于传统课目,在《电视编辑》基础上,为了凸显新闻专业要求、区别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目。教学内容分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电视编辑的基础认知、思维建立,重点理解电视编辑的概念、工作流程。第二模块,蒙太奇思维的渗透,重点理解蒙太奇的含义,电视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模块,画面编辑和声音编辑,这一模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深入理解画面编辑的原则,掌握镜头组接的方法以及学会合理运用各类声音。第四模块,作品节奏,重点掌握创造节奏的几个关键要素。《电视新闻编辑》的理论构架一定是源于《电视编辑》,但是又一定是与传统的编辑授课内容有所不同。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主要是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这两类岗位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在媒介大融合的今天,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真正培养一批理念与技术并进的传媒人才。
过去,《电视新闻编辑》实训大纲的内容里,不要求学生必须自采素材,起初的想法,是强调课程重点、节约实训时间,可是经过实践证明,不自采素材的剪辑,只能考查到学生对技术层面的操作是否熟练,是否会使用剪辑技巧,而这些技巧,是否真的适合作品内容,符合作品主旨,却有待斟酌。
经过思考,笔者开始重新审视并修订实训内容,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对“蒙太奇思维”的实践环节,笔者从给定影像素材转变为给定文本。在新闻报道当中,尤其是大量的可预见性选题报道中,记者采拍前首先是有时间看场景、读文本的,然后将眼前的场景、手里的文件用镜头说话,编辑师在采好的镜头里,筛选排序,最终形成完整的叙事。因此,笔者改变过去规定素材的方式,而是将事先准备好的文本,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将给定的文本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如“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递到嘴里,想要点着它,可是找不到打火机,他环顾房间,发现,在对面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火机。”学生可以依据此文本进行改编,结果显示,同一文本,26个组有26种不同的读解,主旨却统一在“找东西”这一核心点。这一方式,既考虑到节约学生找素材的时间,又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了学生实践起点的统一性,点评环节,学生们心服口服,面对同一文本,想象力、组织能力、镜头选择能力、镜头顺序的组接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笔者在其他实践内容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从几次实训改革中,笔者在《电视新闻编辑》课程教学理念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二、主动策划须跟进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诞生为分水岭,编辑师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的角色大扭转。过去,编辑师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在坐在机房默默串带子、剪片子的背影。而如今,新闻不断发生、滚动播出,编辑师逐渐地投入到节目的前期策划,以编辑的角度,思考哪些镜头是必需的,在可预见的选题报道中,编辑师也开始对素材提出要求。
过去,笔者认为,给定影像素材,可以节约学生的实训时间,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剪辑的训练上,可是,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循规蹈矩,不会出大的差错,但是也不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且削弱了学生的主动策划意识,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给定的镜头里选择,自然不会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镜头去表达,去叙事。作为高校教师,研究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把它放在行业当中去,特别是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教师更应当注重专业对应的岗位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基于以上综合因素,笔者开始思考,培养学生的编辑思维,不应该局限于已有素材之后的创造,而是要主动去寻找素材,以便翔实准确地报道。
经过反思,改革之后的实训效果,从整体上看,实训作业的质量有所提升。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具体的文本符合学生从文本叙事到镜头表达的思维转变,给了他们主动创造的空间。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没有经过艺术培训的文科生,他们长于写作,理解文本的能力普遍较强。比如,一组学生依据文本,拓展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他们将打火机换成了钱包;增加了一个盗窃钱包的人物;场景由一个房间扩展为在超市、操场两个空间之间进行转换。从发现钱包丢失到回忆,再到最终发觉被盗过程,其间,考查到学生对镜头剪辑点的选择、场景的转换,以及主客观镜头的衔接,作业效果达到了实训要求的目标,收到了很好的反应。
三、慎用技巧重思维
过去,甚至现在,很多人对编辑工作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编辑一部作品一定要用技巧,一定要体现机器、软件的高级性能。相反,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恰恰不是因为技巧而突出,换句话说,技巧隐含在了内容里,反而更显作品的高级,作者思维的高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强调,编辑作为内容的终端,一定要考虑如何呈现及呈现的效果,但是,切忌滥用技巧,华而不实,反倒影响内容的传递,尤其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编辑依据素材叙事,应当把思考重点放在如何连贯剪辑、流畅叙事。一次实训中,笔者将实训范围规定在大学校园内,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大学生,发现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现象和事件,最终完成一部短片。大部分的小组,多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展现了大学生热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有一个小组别出心裁,全片以访问的形式,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是“你有闺蜜吗?”“你有哥们儿吗?”第二个问题是“你们会是永远的朋友吗?他(她)是你心里最重要的人吗?”第三个问题是“父母是你的朋友吗?”第四个问题是“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会想起谁?”短片前半部分,气氛轻松,甚至诙谐,很多学生都能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找到共鸣。渐渐地,回答变得迟缓,作品节奏慢了下来,所有的受访者都不认为父母可以是自己的朋友,而如果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都是求助于父母。全片几乎没有用到可见的剪辑技巧,而作品节奏有张有弛,最终以“please share more with parents”这个主题结束,发人深省。
整个短片,几乎没有使用画面编辑的技巧,几处声音编辑运用了导前和延后这样的基本方法,通过声画组合的变化,来突出主题。在课堂讲评中,这部作品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作者观察生活后,运用视听语言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能力,是值得赞扬的。笔者作为教师,既要对实训的要求做清晰的说明,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捆绑学生,所以,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提出一个宏观的要求,然后跟随每个小组的进度,逐步地引导,扩散思维,最终让每个小组在他们自身基础上,做到极致。笔者始终认为,编辑工作要靠一定的悟性。俗话说,处理事情讲究艺术性,作为编辑师,他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有能力从小人物小事情上去讲朴素的道理。经过实训,笔者发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远远比只教会他们使用技巧,实用且长久。
四、针对辅导全面提升
就整个学科来讲,《电视新闻编辑》承担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基础教学环节,因此,教学成果是否明显,在后来的采写及综合创作课目中就会相应得到检验。同时,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备课不仅仅是认真备教材,备该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更要备学生。
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课程与课程间的关联与互补,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实践中,都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完成一部影视作品,或者是完成一次新闻报道,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非一门课程所能及。这一点,笔者认为非常重要,并且一直坚持。而在备学生方面,过去,笔者仅是站在课堂的角度,审视讲授内容是否满足当下学生的接受,是否满足学科整体的目标和要求。费尽心思,每个班却只能看到一两部可心的实践作品,有时甚至很懊恼,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讲课过程,收效却是这样。经过了数次实践,再加上分班授课后学生人数减少,笔者开始换位思考,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起点和特点,不能急于求成,力求全班都达到一个高度,于是,笔者从学生出发,展开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比如实践作业的讲评环节,笔者做了一些调整。实践作业讲评环节是课程的重点,也是特色。每次讲评,26个组的作业依次播放,就有26种思维在课堂内激荡。过去,轮到讲评环节,笔者总是在班内展开评比,一个学期两次实训,总是个别同学领先于其他人,无形之中,削弱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事实上,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纪实报道,个体差异必然存在。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笔者改变了讲评思路,转变为全班观摩,纵向评比的模式。也就是说,一个组,在一个学期内,两次作业之间是否有进步,作为评比的考虑因素之一。改革之后,每个组的成员都在暗暗地摩拳擦掌,修改作业的主动性明显提升,频次加快,作业质量提高显著。在这次改革中,笔者获益良多,分班授课只是在课堂容量上进行了硬性改变,而教师,要动脑筋,在方法上,思路上,真正做到授课人数少而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依据,教师才是带领学生入门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其继承性,而作为新时代、新的媒体环境下的传媒学科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创造力,立足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原创方法,思考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契合点,真正做到理论和实用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