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益活动推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益活动推广

第1篇

鬼屋经电视和报纸报道后,人气快速飙升,门票甚至要提前1周预定,许多人来上海旅游,也特地去鬼屋赶热闹。

鬼屋的创办者在中国开创了“成人惊悚娱乐”这一全新的娱乐服务品类,并在生意的推广初期制造了一轮成功的公关营销,充分利用了新闻机构与媒体的权威性,无论他是主动包装还是被动“曝光”,事实上已经制造了广泛的影响力与新闻焦点。

我们现在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如果没有这一轮的媒体曝光,出于扩大业务的目的,他们直接在媒体上投放广告,甚至是打折促销广告,情况会如何?

你可以认真地先问问你自己,看到这样的广告,你会去吗?答案基本上是“不!”,因为你会在心里想,这会好玩吗?你可能会和10年前上海锦江乐园里的儿童小火车鬼屋联想在一起,你没有把握,更不太可能为了验证这一可能性,驱车数小时去尝试一次,甚至更多的人会直接忽略这个广告,因为有太多的广告从眼前飘过。当然还是会有少部分人会被广告“说服”,这种命中率会低的让你窒息,很有可能一轮30万以上发行量的主流报纸的电话咨询量不过是二三十个,而这部分少数派就是所谓的“先锋人群”,他们往往对新产品、新项目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你当然也希望他们来体验,而他们也是你产品的“口碑”传播的初始种子人群,关键的问题是:传播成本实在太高了,你非常有可能上百万的直接广告投入仅仅换回一二百名“敢吃螃蟹”的体验者,甚至这个人群还达不到形成正向传播的初始量以抵消传播过程中的必然损耗,无法形成第二轮的复制,最后向阻尼振荡一样完全失去力量。

其实“成人鬼屋”模式并非他们首创,早在2006年10月,上海普陀区文化馆八楼,就有过一家名为“灵异空间”的恐怖主题游戏馆悄然开张,不过显然没有进行有效的公关与传播,每天只有几十名来客,连维持运营都有压力,最后不得不关门歇业,与现在这家的生意天壤之别。

可见对于新品的推广,公关活动不但必不可缺,而且力量巨大,不同时期的公关活动皆有不同功能,焦点也有明显的差别。

我们在市场上也常常能发现这种情况,许多初创者和发明人苦心经营却默默无闻,反倒是后来者成功启动了市场,最后成为了领导品牌。其实发现一个蓝海市场并不等于你能获得这个市场,关键是你的品牌代表的这一蓝海定位能否有效让客户认知,并抢占主流市场客户的心智,让他们认为你是这个品类中的首选。

新品初期的两个极端

初创者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从而失去了市场机会:

一种情况,创业资金极度缺乏,无法进行最必要的市场公关与传播,在没有启动市场的主力购买人群前,就经营不下去了。启动市场很像引爆一个核弹,需要必要的起爆量,才能形成持续的“连锁反应”,正向连锁没有启动之前,传播成本将远大于销售利润,很多人撑不过冬天就消失了,最后成了市场的“忍者”。

另一种情况是急于求成,在新品投入市场初期就开始大量投入广告,而换回的仅仅是少量的“先锋人群”,核心主力人群依然没有被启动,结果提前把宝贵的资金消耗光了,更可怕的是,许多新品在最初定义、渠道的建设上尚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致命的缺点,就如同没有经历临床实验的预防针,在前期没有做充分的市场导入实验就开始大肆推广,等发现问题已经无法补救与调整,最后成了教育市场的“先驱”。

其实品牌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像一棵小树最后长成大树,特别在新品类的创建、新品牌的导入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过早的大量施肥不仅会大量浪费资源,还会伤害品牌,夭折腹中。我们见过了太多在电视上昙花一现的品牌或者广告铺天盖地消费者却无动于衷的产品,从早年的的秦池、爱多vcd、到近几年的“联想CDMA”、“宝洁的清扬”、“茶研工坊”都是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新品推广公关活动必不可缺

新品推广初期,由于对产品或服务尚缺乏信任,直接的广告宣传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所以,初期公关的最主要目的有二个:建立信任、培养初始口碑人群。

如何建立客户对产品的信任?

最有效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新闻媒体的权威性,用第三方权威新闻媒体来建立信任,这里指的是报道,或者是软文等。当客户自身无法判断是否可以信任时,他会非常依赖他人对这个产品的评价。利用媒体的权威标签是最佳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社会行为学的权威服从特性与社会认同特性会同时发挥巨大的力量。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现场互动体验的方式,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超市中那些可以试吃、试用、有样品成列可以直接触摸的到的商品的销量往往是不提供体验的同类产品的数倍,这也是为什么汽车商如此重视车展和试乘试驾。

客户初期对产品或服务的信任就是通过实际体验产生直接的经验,形成信赖。而我们的目标也不是需要让每一个客户都有体验的机会,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我们做现场公关主要目的是培养初始口碑传播人群,他们说一句好,抵得过厂商说一百句,另外,口碑人群传播还有传播相似性的特点,可以帮你自动锁定焦点人群。

真正的主体广告投入应该放在前期的公关活动铺垫2-3个月之后。这时候,初始口碑人群加上衍生人群已经对产品有了认知与信任,广告才能直接拉动销量。

起爆量

初始口碑人群需要有必要的起爆量,前面也提到过类似核爆原理,因为传播过程中必然有传播阻尼消耗损失传播的力量,一般直接体验者的口碑传播力量是最强的,接受传播的第二波人群中仅有少部分会去主动体验,并成为新的口碑传播者,那些没有体验的受传播人群一般不会再次传播,即使有则传播的力量也会大大锐减,第三波以后将基本失去传播的力量。过少的基数还会导致传播周期过长,需要几代口碑的传播,才能影响较远区域或更多的人群。我们一般建议单个中心城市起码需要有5万左右的起爆人群,假设每个人有效传播5人,就能形成25万的基础人群,可以支撑品牌的起始销量。

微笑曲线

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在新品的导入期先做一轮针对初始口碑人群的公关活动,产品销量接下来会进入如缓慢增长阶段,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1年。这段期间,产品会被越来越多的第一批初始体验者购买和使用,不过初始期客户对产品的依赖度不强,或者喜好和信任感尚没有完全建立,反复购买度不高,尚没有进入惯性购买阶段,你可能看不到的销量的增长或增长不快。其实这背后不是同一批客户反复购买的结果,而是口碑效应形成的连续的不同新客户的尝试性体验结果,如同酒窖里慢慢发酵的美酒。很多品牌等不及就开始出手大量广告,急于开瓶,却发现广告拉动的销量有限,其实拉动的大部分就是前期受到口碑影响的人群,而如果充分“发酵”透,可拉动的人群还会更多。

市场导入期的尾声时,市场销量会突然明显放大,回头客大大增加,这时才应该是直接广告的推动期,结合适当的促销方案和现场促销型的公关活动,可以把前期“发酵”过的人群的购买力充分的调动起来。

所以公关活动对新品推广而言就像一个微笑者的销量曲线,前期的公关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初始口碑人群,广告投入期的公关活动才是为了放大销量。

强调创意

创意在公关活动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其作用不仅仅是强烈刺激受传播者的记忆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制造新闻题材,使得现场公关活动可以顺利的制造第三方的媒体报道,大大延伸了公关的力度。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进一步融洽政银企关系,增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金融生态建设和社会征信的重要性认识,营造全社会恪守信用、远离非法集资、全力维护金融稳定的局面,打造“诚信”,争创“金融信用区”,保持辖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二、宣传活动的主题和目的

主题为“诚信和谐金融”。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普及金融知识,让社会公众都来了解金融、关注金融事业、支持金融工作,学会运用现代金融知识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并为全区经济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宣传内容

(一)金融生态建设知识。介绍金融生态的概念、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介绍信用农户、信用村队、信用街道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内容等。

(二)征信知识。介绍个人征信知识的相关内容,包括征信的概念、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什么是个人信用报告、如何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如何拥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报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问题。

(三)打击非法集资知识。介绍非法集资活动的牲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介绍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引导公众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

(四)国债知识。介绍国债发行种类、认购方式、到期实物国库券的兑付网点、方式、政策等。

(五)人民币反假知识。介绍假币识别技术、货币真伪鉴别知识,开展反假货币法律法规、爱护人民币宣传等。

(六)利率知识。介绍利率水平、计息规则,我国利率市场化情况等。

(七)结算工具知识。介绍银行卡基本知识、安全用卡常识,常用支付结算工具(支票、汇票、本票、电子支付、电话银行)种类、特点,如何正确使用各类支付结算工具(包括社会公众跨行汇款可用的途径、价格及到账时间)。

(八)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知识。介绍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单位、个人)的种类及功能,如何正确开立各类银行结算账户,使用银行结算账户应注意的问题等。

(九)民间金融知识。介绍有关民间金融及其风险防范知识,引导合理的民间借贷和投资行为,提高对非法金融活动识别的意识和能力。

(十)外汇管理知识。介绍个人外汇相关知识,包括个人结汇和购汇的管理、个人对外贸易外汇资金管理、个人外汇投资管理、个人外汇账户及外币现钞管理等相关规定。

(十一)保险知识。介绍个人保险相关知识,如何读懂保险合同,个人如何投保与理赔及退保与风险防范等知识。

(十二)证券知识。介绍证券知识,介绍各种证券产品的特点与风险,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证券产品。

(十三)家庭理财知识。介绍个人理财的基本知识,认识各种理财工具,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十四)反洗钱知识。介绍洗钱犯罪行为特征及其危害性,宣传《反洗钱法》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内容,提高社会公众的反洗钱意识。

四、宣传形式

(一)集中式广场宣传。2012年6月份,在武商量贩广场摆摊设点、悬挂标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周集中活动。要求全区所辖金融机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金融生态环境各成员单位参加。各街道同步在各自辖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二)阵地式网点宣传。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网点开展广泛宣传。各金融机构要在其营业网点采取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电子滚动屏幕显示、设置展板和宣传栏、散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形成金融生态宣传的常规态势。

(三)阵地式网站宣传。在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网站,开辟金融生态建设专栏,建设为常年宣传的窗口。

(四)阵地式电视宣传。适时在电视台设置专题活动,加强对金融知识和金融生态建设的宣传。

(五)流动式基层宣传。农商行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农村,要丰富宣传形式,深入各街道、重点村队开展巡回宣传。

五、组织领导

区金融生态建设宣传活动由区金融办和人行蔡甸支行组织实施;区金融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金融机构、各街道要创新方式方法,大造宣传之势。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推广;仪式;仪式感;读者服务

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的一种服务,与图书馆的其他传统服务的形态具有较大差异。范并思教授认为,这种差异可归纳为服务活动化和服务碎片化[1]。服务活动化指的是阅读推广这项服务需要采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来开展。在组织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中,笔者观察到,人们会自觉地进行仪式化的流程安排,组织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内容,仪式在图书馆举办的各类展演类、交流类、竞赛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广泛存在。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仪式”在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到国家的政治仪式、外交礼节、节日庆典,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餐桌礼仪,包括各类文艺表演、体育赛事、电视节目、纪念仪式等,都是仪式价值的广泛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仪式的相关学术理论及其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影响,考察仪式对阅读推广活动的价值和效用,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构建组织阅读推广活动。

1从阅读推广活动的角度看待“仪式”相关理论

“仪式”(Ritual)这种行为方式和实践活动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词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迄今在学术领域已经被各国学者研究了一百余年。早在1912年,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涂尔干就提出:仪式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2]。百年来“仪式”概念聚讼纷纭,很难界定。对此,我国人类学家彭兆荣用描述其特点的方式给“仪式”赋予了一个定义域:“(1)仪式具有表达性质却不限于表达;(2)仪式具有形式特征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3)仪式的效力体现于仪式性场合,却远不止于该场合;(4)仪式具有展演性质却不只是一种展演;(5)仪式展演的角色是个性化的,但却完全超出了某一个个体;(6)仪式可以贮存“社会记忆”却具有明显的话语色彩;(7)仪式具有凝聚功能,但却真切地展示着社会变迁;(8)仪式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但又带有策略上的主导作用”[3]。以上特点较为清晰准确地表明,仪式是社会活动中引导和塑造人们精神信仰的工具,这与阅读推广活动的宗旨可以说不谋而合。阅读推广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社会教育事业,我们应当着重对“仪式”在传播学及教育学领域的应用有所了解。美国新闻学家、教育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4]。他认为:“仪式”能够通过信息共享来达到对一个共同文化的维系。这种传播观念改变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更关注信息共享与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文化渗透和精神感染的目标。同时代的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同样注意到仪式在传播中的价值,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互动仪式是一种交流活动,其参与者得到了很强的关注,创造了一种共同的象征现实,他们在那个时刻,共同相信这一现实。其结果就是使他们带着一种再度充电后的社会团结感离开[5]。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是参与者同时在场、准入机制和身份认同、对事物或活动的共同关注、共通共享的情感体验,这四个要素。一场阅读推广活动想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就应通过这4个要素的实现,让参与者更加投入,增加他们的文化认同,在活动中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和社会关系。同时,阅读推广是一项社会教育事业,仪式在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应用,通常指的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如升旗仪式、成人典礼、毕业仪式、宣誓活动等。教育学者认为:“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让参与者回味和再体验,强化人的道德感和使命感”[6]。除了在大型和专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仪式教育之外,仪式在普通教育场景中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育的方式本身就带有仪式的特点,如讲台设计、教师授课中的展演效果和课堂的礼仪互动等形式[7-8]。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仪式设置,课堂建立了严肃认真的场合,形成传授知识的庄重氛围。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依托所属资源和场所提供的展示、演说、讲座、学术交流等继续教育活动,更是一种带有文化仪式性质的教育活动,也更需要仪式为社会人士带来受教育的道德感和文化的神圣感。

2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典型仪式现象分析

2.1展演类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仪式现象

图书馆日常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包含了大批的与阅读和书籍相关内容的展演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朗诵表演、话剧表演、书展、设计展、摄影展等形式。图书馆举办这些展演活动时,常常借助馆舍和书架形成宏大的文化背景,有时会辅之以仪式感强的古典音乐,给人以知识殿堂之感。另外,这类活动通常都需要在表演或展示的平台和内容上设计仪式环节,例如开场或者闭幕时由主持人讲述一个符号化的主题或者邀请嘉宾讲述活动的精神要义等。从传播学的仪式观点来看,这些仪式活动都在展演活动中充当着道德感、神圣感和文化感的提供者的角色,让参与者透过仪式中的展演内容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2游戏竞赛类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仪式现象

游戏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活动,它具有自由性、开放性、体验性,当代各类体育和教育领域的游戏竞赛是人们休闲娱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大学生以及少年儿童中,游戏竞赛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很多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针对读者的特点采用了游戏竞赛的形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且非常有效。如同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现代社会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等一样,如果游戏竞赛类阅读推广活动不加入仪式,那么就会大大影响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图书馆组织的游戏竞赛内容主要是围绕书籍和知识开展,仪式能够在游戏提供的趣味性之外为这些活动带来对知识的重视,强调阅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竞争中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在组织这些游戏竞赛活动中,不会直接无秩序地开始游戏,常有前后多个环节,例如,主持人或领导发言、竞赛规则的选读、选手入场退场、颁奖典礼等仪式内容。可以说,游戏竞赛类阅读推广活动,用游戏竞赛的形式来体现阅读的趣味性、增加吸引力的同时,用仪式的编排来凸显阅读的意义。

2.3互动类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仪式现象

阅读交流是阅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在领略了书籍内容后都会产生与其他读者交流、讨论的需要。对此,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包含了大量交流互动活动,如讲座、论坛、读书会、书友心得分享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绝大部分读者互相并不认识,对图书馆的组织者也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想要直接聚拢读者,让其敞开胸怀、互相交流常常成为活动的一个难题。因此,主办方常常需要先组织一个为参与者建立人际关系的活动,例如,讲座前安排主持人进行演讲者的欢迎仪式、读者论坛的开幕仪式、读书会的成立仪式、读者轮流自我介绍活动等。这种仪式的作用就如同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婚丧嫁娶、学校和单位的迎新送故仪式等,都是为了让社会和组织中的人去建立人际关系、继续互动、深入了解,充当着建立人际关系时的介质和平台[9-10]。

3仪式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功能

3.1仪式有助于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弘扬时代精神

2019年4月23日,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服务全民阅读,共创美好生活———中国图书馆界4·23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倡议书发出五条倡议,其中第一条倡议就是“坚持思想引领,弘扬时代精神”。倡议书指出,在当今时代,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所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应该有意识地承担起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仪式能够贮存“社会记忆”并且带有话语色彩,也就是说仪式能在国家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发挥引领和宣教的功能。宏大和神圣的仪式又能够大规模聚焦社会的共同关注点,将当前的时代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因此,要想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将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使命融入进来,就应该看到仪式的价值,借助仪式的力量,才能拥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3.2仪式有利于体现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的重要意义

当今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手机移动端占据着人们的大量休闲时间。移动端阅读仿佛成为将来阅读行为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移动端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效率并不理想。一方面,有证据表明目前纸质书的阅读品质和体验仍然要超过电子书[11]。另一方面,互联网终端的信息是融合式和快餐式的,用户并不容易深入专注于一项内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只有15.9%的人会利用互联网进行深度阅读与学习。调查显示,人们在手机移动端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社交、娱乐与购物,这3项内容占据着移动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份额[12]。面对这种现状,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仍应该更多地注重经典阅读与深度阅读方面的考量。在组织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推广活动时,我们并不应仅仅聚焦于一部分书籍的宣传或者获取书籍手段的介绍,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固本培元的目标,即让读者深刻认识到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对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而仪式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就是传达崇尚阅读观念的重要手段。符号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乃为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行为是一个象征性的活动过程,人们可以透过仪式的符号表象去理解、领会那些‘隐藏’在仪式象征‘背后’的要义”[13]。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家仪式、社会仪式还是学校仪式,仪式都能更强有力地传达组织者的观念。所有阅读活动中的仪式都不是为了庆祝而庆祝,而是要通过有秩序聚集的人群、聚焦的活动编排、主题的重复展演、氛围的文化熏染等,传达“阅读是神圣的”“阅读关系民族未来”等符号和要义。

3.3仪式能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阅读推广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要想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效果,就必须遵循“文化传播活动”这一社会行为的理论和规律。一方面,仪式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仪式场域,塑造仪式氛围这两方面,这两方面如果成功,那么一场阅读推广活动就能建立传播链条,达到传播效果。仪式场域“能够承载仪式传播过程,能为参与者营造特定仪式氛围,并表征社会关系现实的物理场景或心理情境”[14],仪式场域是一场精神文化活动的基础和背景,它奠定了一场活动的基调,直接影响了参与者社会关系的建构和心理情境的塑造。这种物质场域包括了讲台、舞美、观众席和背景布置等方面的设计,让参与者保持同样的心理情境,从而产生更投入、参与性更强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仪式化的文化氛围不足也是很大一部分阅读推广活动宣传效果差、影响力较小的原因。一场合格的仪式通常从其主持语言设计到环节编排以及背景仪式音乐都应该有统一和延续的活动氛围,以图在参与者心理上建立更持久的影响[15]。

3.4仪式可以帮助读者围绕阅读建立互动关系

第4篇

一、媒体与公益相得益彰

传播公益文明理念,推动关爱行动和公益项目的开展,是媒体的责任所在。公益理念的深化有赖于媒体的持续宣传与推广,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公益活动相比,新闻媒介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广泛调动和影响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公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媒体能够凝聚公民之心,有广泛的号召力和执行力。将潜在的公益趋向转化成实际的公益力量。

奉献爱心是大多数社会公民都愿意付诸行动的意愿和实践。基于各类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媒体只是将人们的爱心意愿与慈善需求搭桥,穿针引线,使之成为目标明确的具体行动。进而形成有影响的公益活动。媒体的力量可以让爱心资源放大,让愿意奉献爱心的人知道他的爱心意愿付诸何人何地。辽宁交通广播近年来连年推出系列主题公益活动,尤其是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活动,深受听众信赖,成为频率继频率标识、品牌节目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频率品牌。

从2007年开始,辽宁交通广播将为阿吉镇贫困学生送爱心纳入公益活动策划。2007年公益活动主题是《送给孩子们一堂有意义的课》。交通广播组织主持人和爱心听众,精心编排了五堂充满童趣和爱心的主题课。听众和孩子共同上一节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和语文课。跟孩子们互动上课的过程既是相互了解又是爱心实践的过程,使孩子们感受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社会的关爱。

这一次活动,不仅是个体的听众积极参与,也有众多企业参与其中,通过这类公益活动,获得企业形象的提升。媒体有影响力、公信力、动员能力、放大效应等这些独特的优势,因此,便于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把握公益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搭好平台唱好戏。

二、践行责任 重在创意

打造有影响的品牌活动,重在创意,并通过活动践行媒体责任。一个公益活动能否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实际上在考量团队的眼光、策划的视角、活动的高度、媒体的号召力和执行力。媒体的各类公益活动都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唱响主旋律。配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要求,反映群众呼声、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发挥媒体在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担当好媒体在公益事业报道中的角色。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不可将公益活动标签化、玩噱头,或是掺杂了过多的商业色彩,为吸引眼球的做无聊的炒作,这些都无益于媒体影响力。近几年,辽宁交通广播每年都要举办多场公益推广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聚集了可观的人气,有效提升了广播的影响力。获得的经验是,媒体的公益活动必须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第二次大型公益活动《阿吉中心校第二次爱心助学行》的策划过程中就坚持了这一思路:公益性、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阿吉镇中心小学建立一个电脑室。活动首先紧扣“交通广播的传播特色”,在活动开始之初确定了详细的活动推进方案:我们把本次活动将分以下六个阶段进行。紧扣“声音”元素,以新闻采访、节目热线征集、现场采集等手段,汇集了众多声音元素,做好活动的前期渲染。

之后电台又组织五十多辆的私家车到贫困学校举行活动,颁发“975爱心助学金”、电脑捐助、结对子助学等。爱心助学以后,车队将走进被捐助者家庭。感受与体验贫困生的家庭生活。建议这些家庭和贫困儿童长期结对子,给贫困儿童心灵上的安慰与帮助。

按照以往的活动惯例,似乎活动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为了进一步持续扩大活动的影响,正在“六一”儿童节这个当口,辽宁交通广播乘势推出第六阶段活动带阿吉的孩子去大连,实现他们的梦想,游玩海洋极地馆和大连发现王国,让孩子们过一个“梦想六一节”。通过这六个阶段活动的逐步推进,使这一公益活动与媒体的宣传目的有机的结合。活动内容和效果也逐步放大。打破自我封闭的思考习惯,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宣传,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层面,拓展传播效果。

三、创新主题 注重细节

公益活动影响的扩大化、持久化,除了有创意的策划,在操作中更要创新主体,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实践,将好做法机制化、常态化,在公益活动的细节上下功夫。细节决定成败,公益活动的细节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活动推出的时机要考虑细节,活动从前期采访到执行的全过程都要注意细节的优质。

1.把握合适的时机

公益活动时机选择恰当,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阿吉镇助学活动选择在“六一”之前,这是一个容易引发人们心理共鸣的时间点,这个时候有孩子的家庭都在考虑怎样给自己的孩子过一个不一样的“六一”儿童节,这也是一个敏感的新闻点,因而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2.强化执行,注重细节

为确保《阿吉中心校第二次爱心助学行》活动的顺利完成,在活动组织上调动了全频率的各部门的力量,但在具体分工上十分明确,方案设计、具体落实、新闻采访、跟进宣传、宣版制作、各个环节之间各部门各司其责又密切配合。

通过举办这样的公益活动,进一步塑造了电台以人为本、关爱百姓、守望良知的主流媒体的良好形象,增强了电台的公信力、权威性,提升了影响力。活动与宣传做到有机结合的另外一个好处:投入极低而收获丰硕。一些关键的节点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围绕重大战役、组织节庆报道,如两会、党代会、大型纪念日的报道等;针对各类城市热点、节日开展公益活动,满足城市人群需求搭建各类公益平台。

第5篇

【关键词】公益品牌;品牌传播;互联网思维

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经历的巨大飞跃,不仅伴随着物质与技术的发展、催化,而且伴随着思维工具的更新迭代。如今,大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思维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逐渐成为一种营销推广思维的起点。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回归人性,看重人的价值。随着近些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公益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公益品牌的推广也成为很多公益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借助于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思路来进行公益品牌的推广,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一、何为互联网思维?

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目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互联网将是创造明天的外在动力,创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变思想,通过改变思想创造明天。”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互联网其实是一种观念,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我把它总结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而如果能够更好应对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这种智慧就可以称为互联网思维。

二、利用互联网思维的五大利剑对公益品牌进行推广

(一)利剑一:用户思维:专注于经营理念和受众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围绕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展开。用户思维指的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以受众为中心”来考虑问题。

公益品牌的推广,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打动受众,让广大受众参与到公益项目或者公益行动中来。在公益领域中,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信息公开、透明,自己所捐赠的款项的透明程度和去向,而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公益组织,公益机构提供一个信息开放的平台,时时更新公布所募捐的款项,以及所有款项的去向。

其次,就是公益组织所设计的公益活动和公益产品要能站在受众的角度,相对大众所真正关心和喜欢的活动。例如,笔者随同善・行公益慈善传播研究中心成员走访的广州拜客,是专门专注于提倡绿色出行的公益组织,他们平常会组织一些“公益骑行”的活动,不仅有效的拉近了受众的距离,对自己的公益品牌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目前,拜客广州也通过互联网开发了自己的APP,专注于约骑活动,提供骑行地图,骑行交友等服务信息,这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使得受众的粘性更高,对品牌的认可度也大幅度提高。

(二)利剑二:平台思维:公益组织对商业化模式的借鉴

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战略的精髓,就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未来公益组织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活动内容的竞争,也包括平台与平台的竞争。在我们之前采访的一些公益组织和公益媒体中,很多都表示想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平台,连接公益活动与受众的平台。例如南都公益全媒体,就利用南都的公信力,不断的有公益组织找南都合作,南都就逐渐发展为一个平台,成为一个中枢机构。又如广州微乐益公益发展中心和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互联网志愿支持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普通人方便的搜索,可以有效整合大家的碎片时间,目前该系统的注册用户是120多万人,总系统是170多万人。广州志愿者联合会是希望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幕后的平台的角色。

(三)利剑三:简约思维:关于公益品牌和公益产品规划

在公益产品和公益活动的规划和品牌定位中,要力求专注和简单。而对于公益传播的内容设计,则力求简洁和简约,简约,意味着人性化。简约所追求的另一个层面则是专注。对于许多公益活动选择的设计,要专注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例如:青海淳公益,就专注于青少年校园防灾减灾的教育,又例如广州拜客,就专注于广州城市的绿色出行,提倡环保理念,就在这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简约思维另一个方面就是互联网传播的简约,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信息冗杂,用户需要的是马上了解公益信息与活动,如何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就言简意赅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公益品牌需要格外考虑的因素。

(四)利剑五:社会化思维:传播链的有效整合与优化

在社会化的时代,用户遗忘的情况经常存在。利用社会化媒体,可以重塑公益组织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关系,另外,利用社会化网络,可以重塑组织管理和公益新的运作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特征是人基于价值观、兴趣和社会关系链接在一起。公益组织面临的用户是以网状结构的社群形式存在的,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把各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联结起来,共享信息与公益活动,便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减少时间和沟通成本。

另外,社会化媒体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用户是使用者的同时也是传播者,利用新媒体网状结构的社群,能够更加迅速的进行公益品牌的传播,扩大公益品牌的影响力。

(五)利剑五: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成为公益组织资产与核心竞争力

第6篇

不能简单地认为,赞助与捐赠就能体现企业形象,提升自己的品质,现代企业应该把公益活动上升到企业营销与战略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如今,许多企业不断创造公益事件、公益活动来引导、塑造企业或品牌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但这些公益活动达成的手段与方式及其执行的效果,都与企业所期望的目标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没有认识到公益亦需要营销。

2009年年末,在贵州电视台与甘肃广播电视总袂举办的客户联谊会上,贵州中天企业以80万元竞标获得《希望篇》公益广告制播权益。本来,这种公益拍卖活动较为普遍,无奇可言,但这次公益拍卖却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公益拍卖款项全部用于援建两所“贵视中天金鸽希望小学”,使传统的公益拍卖活动产生了实际有效的社会交应,同时也正式拉开了三省公益联播平台――中国首届金鸽奖电视公益广告大赛的序幕,很好地体现出媒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金鸽奖启动有了最好的诠释。80万元相对地产企业与电视媒体的经营额而言可谓是微乎其微的,但这次活动所产生的近期与远期效应是巨大的,也让更多媒体、企业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公益广告并非只停留在媒体,而是可以去纵深营销的。

从战略视角看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规划,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定位、需求而形成的战略,而不是盲目跟风各种捐赠活动和随意创造公益形象概念的策略。同时,公益营销还必须着眼长远而非眼前,保持相对长期和稳定的投入,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首先,企业以回报社会为已任的良好企业思想与理念是基础,公益活动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而非慈善活动,所以,公益行动也需非诚勿扰,否则事必其反。

其次,公益营销应把握住如下四个原则:广泛性、针对性、相关性、互动性。也就是说,公益活动与宣传要广泛引起关注,锁定目标群体,有效置入企业形象与品牌内涵,能够引起多方资源互动、积极参与和关注。

随着时代进步、消费者觉悟提高,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提升,公益营销对企业营销贡献度会越来越强。在一个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消费者主要通过对企业品牌的认可来认同产品,公益营销的基础是公益活动与公益宣传,体现企业文化、内涵与思想,把公益活动与企业的营销相结,通过公益活动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使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偏好。因此,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慈善事业,应是经过设计的营销活动,是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与价值认识的统一。

再次,公益营销要构建企业的公益营销系统。尤其是对较为成熟的企业与品牌而言,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公益宣传体系。许多民营企业家常常以个人身份从事一些公益活动。但企业家通过捐赠行为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在媒体上进行公益主题的号召与宣传,其实这只是一种公益行为,而非公益营销,个人身份与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不能等同。另外,一些企业对公益营销的理解,就是拿出一笔钱来做公益活动,用更大一笔钱宣传公益活动,然后就希冀能得到十分丰厚的收益。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事件营销,其目的是通过公益活动和公益事件形成新闻爆发点,然后进行放大,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达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因而企业必须制定公益营销的战略与规划,着眼长远而非眼前。由于公益营销投入的周期比较长,往往短期内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需要一个培养与引导消费者的过程规划。

最后,公益宣传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战略规划与推动,其实就是占领公益主题宣传的主导与领导地位。例如,捐助希望工程是摩托罗拉参与中国公益事业的活动中立项最早、投入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和在公司内部涉及面最广的项目。多年来,摩托罗拉共向希望工程捐款420多万美元,建立了70多所希望小学,其中两所还被评为全国模范小学,使1.3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培训了700多名希望教师,另外还资助了500名希望之星班的学生,此举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潜在消费群体。

从公益营销视角看中国电视金鸽奖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公益传播与营销模式也在经历新的发展模式转化与创新突破。中国电视金鸽奖公益作品评选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旨在全力打造“中国实效公益奖项”,寄希望于媒体搭建公益传播平台,集结多方资源,以媒体宣传拉动、线下活动开展的立体模式,开创新的公益传播整合模式,真正使公益宣传效果、效益最大化。

中国电视金鸽奖与传统的业界奖项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注重实效,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公益广告评选重作品质量与水平,更多是站在技术层面,从作品本身去评定。从而导致许多广告公司或制作公司创制大量“飞机稿”参赛,以获奖提升业界形象为目标,这种方式与做法本身已经脱离了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性与贡献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成为业界、圈内的自娱评选范畴,金鸽奖更多的是希望将作品奉献于大众,让大众作为评委,加强民众的参评作用,其核心在于参与和互动。

其次,传统的公益评选活动重结果,金鸽奖更重过程。过程参与、过程组织、过程推广,在过程中引发持续关注与参与,从而把许多媒体、企业、广告公司、社会团体甚至是个体都不断吸纳入整个体系中来,使得整个公益广告评选在互动参与性、公益线下实效活动推广、企业公益营销活动置入等多方面延展,整个过程将活动不断推向,资源平台将越积越高。

第7篇

首届论坛:良好开端启动未来

2008年11月22日,首届大学生世纪公益论坛在武汉科技大学举行。当时来自上海、南京、广西等省内外21所高校的28个公益团队,就公益活动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了交流。论坛持续两天,由开幕式、主题峰会、支教分论坛、防艾分论坛和闭幕式5部分组成。

主题峰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高校公益社团代表做了精彩发言。他们以“共享、交流和发展”为主题,围绕社团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展开分析,交流、分享了在“防艾”和“支教”活动中的经验教训。

尾声部分,多所高校代表归纳总结高校公益社团现状,一致得出“公益行为与当地群众接受能力脱节”、“公益活动类型和方式缺乏创新”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公益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的两项瓶颈。

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王兴芳、湖北省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部副主任徐静东、湖北省学联执行主席韩伟、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处代表、华桥基金会代表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士出席了论坛。首届论坛受到了媒体多方关注和报道。其成功举办的积极意义,也为“大学生世纪公益论坛”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发端。

本届论坛:关注灾区持久公益

今年5月22日,是第二届大学生世纪公益论坛的开幕时间,论坛主办地转移到5・12地震的大后方――成都。本届论坛计划将由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构成。

据了解,主论坛主题定为“从抗震救灾到持久公益”,旨在地震一周年之际,倡议大学生继续关注灾区,争做志愿者,为灾后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同时给予学生思考启迪,让公益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和价值体现。

分论坛由“健康防艾”、“助残扶弱”、“扶贫支教”、“环境保护”4部分组成,将分别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4所高校同步举行。

除了主论坛和分论坛,筹办方还计划设立“赢在公益”暑期实践创意比赛,全国性公益项目的策划、组织和设立大学生公益门户网站等活动作为补充,以期望将论坛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公益综合平台。

美好期许:建立平台共创明天

目前,大学生公益活动的现状是大部分局限在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城市,很少能通过组织间的合作而推广大面积范围内的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较小,各地区高校公益发展水平不一,中西部地区与外界的接轨有限并且资源不足,公益活动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同时,大部分高校公益社团的资金有限,好的公益活动构想不能得到实施;大学生公益活动尚未成熟,对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等。

基于这些现状,组织者表示期望通过本届论坛,创造一个大学生交流的平台,营造全国高校内的公益氛围,促进各高校公益社团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提高高校公益社团的管理水平和组织发展能力。

此外,促进、推动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公益事业发展,吸引企业与组织关注和资助大学生公益活动,建立大学生公益门户网站,方便各高校、各公益社团的交流与组织,扩大公益事业在大学生乃至社会群体当中的影响力,也是论坛目标所在。

届时,本刊将全程参与并全面报道此次论坛。有意向参与该活动、为推动大学生公益助力的企业或个人可与本刊直接联系。

链接

论坛亮点

举办此届论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华中及西部急需公益发展地区的公益社团的发展和进步。

主论坛“从抗震救灾到持久公益”届时将举办公益名人主题演讲活动,演讲主题为“抗震救灾中那些闪烁的人性光辉”、“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与价值体现”。

4个分论坛分别由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筹办,集中成都高校的力量,使论坛获得有力组织保障,保证论坛更具影响力。

论坛服务于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各高校团队有机会在论坛上介绍自己的公益项目并寻求与其他高校的合作,还可在论坛上针对公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集思广益,找到解决办法。形成具体策划,于暑期实施。

第8篇

【摘要】微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与传播方式。继微博之后,公益活动借力微信工具,出现了微信与公益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本文分析了微信公益活动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其在传递公益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以期为微信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微信 公益 现状 问题 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成为新的公益推动者,成为公民汇聚、释放爱心的平台,促进慈善事业向全民公益行动的转变。微信自2011 年1 月问世以来,从即时通讯工具发展成为传播平台,互动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更多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微信凭借传播的快速、精准、及时等特点成为许多信息者的首选平台,而“微公益”也通过这一平台不断传递着爱心正能量,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发展,使人人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微信公益活动的发展现状

1、线上与线下的多形式互动

细微的互动如果累积起来能产生惊人的效果。人们用“收听”“添加好友”这样的动作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网上世界,也因此阻隔了好友之外的信息出现在自己面前。而互动的行为突破了这一个个无形的界线,让有价值的信息能够由点到面。就像是一个放大器,放大着用户分享信息到社交网络后产生的结果。①

在社交网络中,互动是一种积极的双向激励。不仅是对信息的用户,也包括参与的人群。在微信公益传播中,人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发送朋友圈、腾讯微博、订阅公共账号、LBS 定位等方式参与其中。传统慈善活动只是捐款捐物,主体没有亲身参与到活动之中,微博公益活动虽然主体会亲自参与,但是互动形式不如微信多样,微信互动有其独特之处。

2014 年2 月21 日下午两点,“大爱近似阳光公益”微信群中一条题为“救救掉进锅里烫伤无钱看病的小生命” 的求助微信引起了大家的热切关注。微信一出,立刻得到群成员的积极响应,“救救烫伤儿童小鹏宇” 迅速成为微信群里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通过朋友圈和新媒体平台将消息出去,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许多好心人都通过微信等平台自发参与到了这场爱心救助之中。爱心志愿者通过微信上传照片,记录下小鹏宇的治疗过程,让关心他的好心人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情况。

2、微信与支付功能捆绑,提高了筹款效率

2013 年底,腾讯公益“十分祝福、十分爱”活动首次在腾讯内部展开。腾讯员工以及合作伙伴在收到中秋月饼时,只要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然后绑定微信支付功能并捐款0.1 元,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就会与之匹配捐赠0.9 元,合力为腾讯“筑梦新乡村”项目———贵州黎平铜关村527 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送上一套木制的侗族乐器,推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

随着微信5.0 版支付功能的推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借“十分祝福、十分爱” 活动启动的机会宣布公益慈善与微信支付相结合的消息,被认为是腾讯释放出的有意将公益慈善与微信支付进行深度结合的信号。微信筹款与支付功能捆绑,降低了捐赠人的成本,相比目前微博筹款中筹款宣传和捐赠分离的模式有极大的进步。只要微信绑定了银行卡,打开微信公益捐款的链接,人们就可以为感兴趣的项目捐款,款项很快就能抵达公益项目制定的公募账户。利用微信不仅可以自己很便捷地捐款,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微信个人、微博等通道将微信捐款链接发送给朋友。这个捐款链接可以转换成二维码,落附在海报、画册、折页、微博、电视、报纸、杂志、楼宇视频、饮料瓶等任何你所能想到的载体上,②以达到公益项目宣传和筹款的最大效果。

3、微信公益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手段微信作为第三方公众平台,从早期只具备即时通讯、分享照片的微信1.0 模式发展到今天兼具语音对讲、视频聊天、游戏中心甚至微支付功能的微信5.0 模式。随着微信人气的不断聚焦,许多企业及机构意识到微信平台的巨大营销价值。企业借力微信工具开展公益项目,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推广效果,以此扩大自身影响力。

2013 年10 月14 日-19 日,腾讯房产合肥站携手合肥信地城市广场掀起一场“信地健康早餐公益行” 全民健康公益活动,只要在活动现场拿出手机扫描信地城市广场官方微信二维码,即可获得免费营养早餐一份。众多品牌企业试水微信营销,微信精准营销的方式会颠覆传统的营销推广模式,带给企业不一样的助力与影响。

4、主题不局限于弱势群体,覆盖面更广

传统媒体的公益活动更多聚焦于弱势群体,关注对象单一,而微信的公益信息涵盖助学、助残、扶贫、赈灾、环保、健康公益、企业公益、公众人物慈善义举、志愿者活动等各方面。广泛而多元的公益主题聚焦社会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微信平台传播公益理念,激发了普通公民的慈善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微信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

1、微信公众号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退订率上升

微信公众号以公益慈善信息、组织话题讨论、传播公益慈善文化为主要内容。不能提供有价值、高质量内容的公众号难以获取读者的认同,必定会被读者所离弃。目前做得好的公众号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出现用户疲劳,推广难度大,退订率开始上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容生产,成为摆在所有微信公众号管理者面前的问题。

2、微信的传播半径有限,影响信息扩散

微信为自媒体人开通了一个内容平台,却没有给他们打开足够宽敞的传播路径。传统的微信传播途径十分狭窄,凭借读者对内容的认可,转发到微信朋友圈,从而吸引新的读者进行订阅。一些企业试图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提高自身形象,在利用微信传播时只能在现有粉丝人群中挖掘需求,无法很好地享受到活动信息扩散带来的更大收益。

3、款项安全性存在问题,监管难度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微信公益组织很容易被一些有不良企图的人所利用。随着网络组织的发展,在缺少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光靠公益组织自身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善款监督不力就是其中之一。募捐形式在“微公益”中屡见不鲜,大多以支付宝为交易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募捐者或是募捐企业、机构的信誉,一旦出现冒名或虚假的募捐信息,微信作为信息平台并不能承担责任。③

4、微信公益团队公信力缺失

公益是一个敏感的事物,近些年关于公益组织或公益活动的负面新闻常有报道,不少人对公益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所以,通过微信渠道实施公益项目,取得公众的信任是影响公益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微信借助的网络是个虚拟的平台,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更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感,微信公益活动在公信力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环境错综复杂,虚假信息、非法传播常常无孔不入,在网络中打着“献爱心”的名义私募善款骗取钱财、“网络乞丐” 等现象偶有出现,一旦有人产生质疑,负面情绪便会通过网络扩散,导致人们对公益活动及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降低。④

三、推动微信公益活动健康发展的对策1、内容创新,找准定位

微信自媒体的核心价值是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原创内容,以达到吸引读者订阅并持续关注的目的。⑤在大型社交网络中,任何一些细微的需求、信息都能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结果。所以微信公众号应找准定位,确定信息覆盖的人群的信息需求,提供垂直、细分的服务,也可通过后台的数据反观来内容。公众号里信息的传播途径基于微信朋友圈,真实、容易阅读的内容更符合朋友圈的传播特性。2014 年3月21 日,“公益慈善论坛”在推送的三篇文章前,都增加了“小编有话说”一栏作为推荐语,转载的文章标题都经过了重新加工,同时在正文内保留了原标题,文章的阅读量大大提高。

2、鼓励用户绑定社交账号

信息在圈子、好友等不同的关系链中流动的时候,更多好友被带到了外部的网站账号、资讯中去。因此,鼓励用户来绑定账号,并将信息带到更多的关系链中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业界之间互相达成的紧密合作与产品融合,也促使信息跨界流动在不同的产品中,如搜索引擎、微信、微博、QQ 空间,乃至外部网站的签名档中,带来潜在客观的流量。⑥微信账号与其他社交账号绑定在一起,利于信息快速流动分享。

3、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的监管

政府部门加强对网络公益团队的引导监督,对公益组织进行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规范其公益行为,对网络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有关人士提出,民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建立完善政府部门与网络公益团队的沟通协调机制,将团队活动纳入政府部门的监管下,使其活动得到政府部门“兜底”,同时还应通过表彰等方式提高团队公信力。⑦促进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使网络公益传播有法可依、秩序井然、健康发展。

4、公益团队自身需强身健骨

网络公益活动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需规范团队自身建设。其中提高透明度,规范并公开捐助对象信息收集、合适、整套流程,有利于公益团队在社交网络中建立高度的信任感,形成较高的忠诚度。《城市画报》为一位不幸患上重症肌无力的实习生筹集医药费,在其微信上发起了一场公益拍卖活动。从沟通筹备到活动开展,再到交易完成,每个环节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为了款项的使用更加公开透明,买主直接打款至患者母亲的银行账户,一方面规避了因为内部流程而造成的延迟,另一方面让买主真实感受捐助的整个过程。此外,公益机构应设置专职的传播人员,保证定时、定期、有质量地更新公益信息。

【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STP 项目;项目编号:2013004】

参考文献

①⑥徐志斌:《社交红利》[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②苏苏下午茶,《公益如何借力微信新工具》[EB].oiegg.com/viewthread.php?tid=1692337

③涂诗卉,《浅析微博时代的公益发展新契机———以新浪微博公益模式为例》[J].《新闻世界》,2011(7)

④郭枫,《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23)

⑤蔡永劲,《微信自媒体的两大致命弊端》[EB]sootoo.com/content/438735.shtml

⑦苏万明,《网络公益”:“正能量”为何难以“释放”?》[EB]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1/c_119442340.htm

第9篇

一、公益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

(一)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个体从思想认知到现实行动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一般来说,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基本的生活空间是校园,即使是当今信息时代,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大多是间接的、肤浅的,多数情况下只看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很少去思考和分析出现问题的社会根源,更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他们只有批判的权力而没有改造的责任。责任意识由外到内的转化需要一个桥梁,这个由此达彼的桥梁非公益活动莫属,因为公益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走出书本课堂、抛开利益、接触社会、增强亲身感受和体验、调整思想偏颇、深化认识的良好机会。

(二)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愿望,它来源于个体的良知和对利益的需要。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强大的感染性。近年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通过开展关注弱势群体、法制宣传、保护环境、义务支教等系列公益活动,使同学们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情感不断深化。而这种情感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是责任主体给予他人关怀的一种心理倾向。

(三)公益活动强化大学生责任行动的辐射作用

责任行动能否成为一个社会人们的常态、习惯和品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责任行动既可以辐射到自身也可以辐射到他人。责任行动辐射到其他人,是指责任行动对他人的示范作用(榜样力量)。我们认识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一个人说得好,也许能打动别人一时,但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就谈不上影响力。所以,一个人的责任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也能起到很强的辐射作用。

二、依托公益活动,创新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实践平台

(一)拓宽公益活动的有效领域

以公益活动为基础创新大学生责任感的实践途经,必须紧紧围绕实践育人环节,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有效领域,把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内容。高校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要创新活动思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社区公益活动是各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的领域,它的优势在于领域宽、时限少、体验多,收获大,它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基层,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因此,高校应结合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积极利用社区这一领域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

(二)加强公益活动的特色品牌项目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托一系列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设,其中也包括公益活动的品牌项目建设。公益活动作为一个品牌推向广大学生,推向社会,这个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社会责任担当文化氛围形成的影响力是任何说教都难以替代的。其中,一是促进责任自觉,在公益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增强大学生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参与公益活动,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和参与是关键和基础。公益服务活动源于心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二是培养责任技能,在公益活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适应社会的创造力。公益活动的成败最为关键的还是学生提供的服务品质。品质的优劣既决定了社会的认同,也决定了学生自我的认同,因此,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

(三)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协同作用

第10篇

国内开展公益活动企业的虽然很多,但是公益营销做得好的企业却并不多。相反,一些跨国公司虽然参与的公益活动并不是很广泛,但是公益营销取得的效果却非常好,比如玫琳凯的“反家庭暴力”、雅芳的“乳腺癌活动”等。嘉实传媒集团品牌推广部总监张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公益营销上的差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意识上的原因,或是归结于传统风俗和民族性上的差异,而是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在整体上的差距,是综合实力的差距。

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新营销》:与跨国公司深入人心的公益营销相比,本土企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里?

张敏:我觉得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决策过程中,本土企业的决策过程是一种点性的决策过程,个人偏好的色彩很强烈,这种状况不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民营企业都存在,即使是在规模非常大的国有企业里,其决策也与决策者的个人喜好有很大关系;其次,在执行上,本土企业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这是本土企业公益营销的一个现状。所谓缺乏科学性,就是无法与企业的品牌、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相结合;所谓缺乏系统性,就是绝大部分公益营销都是一锤子买卖,不仅没有后期的持续运作,而且在决策过程中就没有考虑战略性和长期性;最后是在意识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一种经营的意识,对公益营销缺乏全面的认识。公益营销的主语是营销,定语是公益,它是用一种公益的方法和公益的内容去做营销。

《新营销》:很多本土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家,会以个人身份从事一些公益活动,而外界对此的理解是这些企业家个人在积德行善,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敏:我认为这就是企业家个人在积德行善,因为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财产。在这种前提下,他从事什么样的公益活动,都是他的自主行为。像这种捐赠,它不是公益营销,而是一种公益行为。如果说我们把企业家通过一个捐赠行为参与一个公益活动理解为公益营销的话,我觉得从营销的角度说,是不合格的。

因为公益营销不等同于公益活动。营销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即挣得钱越多越好;第二个是企业利润率的最大化,即越是轻松地挣钱越好,也就是所谓的品牌的力量。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盲目的或者没有计划的捐赠行为,是达不到营销效果的,甚至还会产生反面效果。

公益营销的误区

《新营销》:很多本土企业往往是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才大搞公益慈善捐款,对公益营销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你认为中国企业公益营销的误区还有哪些?

张敏:从根本上说,大部分本土企业主要是混淆了公益活动和公益营销的概念。公益营销和公益活动不是一个概念。国内的很多文章都把公益营销理解为公益活动。有些人对公益营销的理解,就是我拿10万元做公益活动,拿100万元宣传公益活动,然后得到1000万元的收益。当然,这是人们理解的一种良性的比较优秀的公益营销。但是,这种模式仅仅是公益营销中的一种,它采用我们狭义理解上的公益活动来进行营销,它的内核是通过公益活动形成新闻效应,通过新闻效应扩大公关和广告效果。实际上这是狭义的公益营销。

狭义的公益营销,也就是通过公益活动和公益事件形成新闻爆发点,然后进行放大。如果把公益抽掉的话,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营销。

《新营销》:从很多企业实际操作的公益营销案例来看,并非所有的公益营销都是灵丹妙药,有些企业的公益营销做得不到位,反而会引起反感。你认为本土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还有哪些薄弱环节?

张敏:最薄弱的地方在于缺乏一种价值观的指导。我觉得公益营销的本质是企业的一种价值观。也就是说,企业从一开始定位自己的企业时,就是一种公益的定位。比如说万科,它的定位就是让所有的人都住上房子,它对企业的理解本身就是公益的,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去考虑,在营销的过程中才能始终不渝地贯彻公益的内容。但很多本土企业对自己企业的定位就是一个口号,没有具体内容。有很多企业做得很大,但是对自己企业的认识,对员工的认识,对自己服务对象的认识,对自己产品的认识,对自己公关广告活动的认识,却很不够。而蒙牛的公益营销,我觉得就很纯粹,做得也很优秀,因为蒙牛一开始的企业定位,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喝上牛奶。在这种公益营销价值观的指引下,决策层、执行层以及企业的各种营销活动就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

“公益”与“利益”的矛盾

《新营销》:公益营销投入的周期比较长,短期内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而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希望自己的营销投入能很快地产生良好的回报,这与公益营销的持续性和长期性矛盾吗?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这一对矛盾?

张敏:公益营销要求回报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公益营销也的确可以产生短期的回报。既然公益营销可以理解为一种事件营销,那么要求短期效果也是正常的。只是,公益营销只是所有营销方式中的一种,在营销这个大领域里,公益营销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企业营销的全部,也不是必然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不应该寄予公益营销给自己带来太多的回报。事实上,不论公益营销做得多好,它在企业的营销手段当中,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因为消费者首先看到的往往是一个企业的广告。

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者觉悟的提高,以及企业自身要求的提升,公益营销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在一个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品牌的力量主要来自客户关系,消费者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认可来认识产品。我们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品牌力不强、议价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大家对企业的认识不够。

《新营销》: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公益营销?要从哪几个方面和角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公益项目或活动?

第11篇

【关键词】公益活动 电视媒介 央视

在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是一个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而公益活动对于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并发展公益活动。然而,由于公益这个概念在我国并没有十分普及,相当一部分人对公益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等同于捐钱捐物的募捐活动这个层面上。然而央视经济频道在07年的一次尝试令我们眼前一亮,下面就以“春暖2007”大型电视公益活动为例,试析电视媒介参与公益活动的一些特点。

“春暖2007”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发起的全国大型电视直播公益活动。本次活动联合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铁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等相关政府和公益机构,共同行动,旨在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激发社会的关爱行动,弘扬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温暖氛围,从而推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一、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贴近受众,体现人文主义关怀的目标定位(助残,助弱)

此次“春暖2007”有一个重头戏,就是2月4日连续17小时的电视直播。这其中,央视重点推出了9个爱的篇章,这里面主人公有云南丽江地区玉龙县的一个“妇保员”――熊芳;有在北京“水立方”奥运工地,默默为首都建设奉献的农民工梁玉民;有在危难时刻以生命的代价奉献爱心的“英雄”的故事,等等。这9个篇章里的主人公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人、农民等普通的劳动者。这样一个视角选择,无疑拉近了媒体与普通受众的距离,展现出一个与我们同呼吸,负责任的品牌形象。“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春暖2007”紧紧的将普通受众与媒体及企业与那些需要救助的人联在了一起。这一切处处彰显了电视媒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央视重点宣传这些人的事迹,在引导和谐社会潮流的同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组织公益活动,媒介走上前台引领关怀

与以往的传统公益活动相比较,“春暖2007”中电视媒介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发起、组织、具体实施操作的主力军。央视这种“电视媒体直播+公益慈善”的新模式,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合作,相互融合。这种转变,完成了媒体在公益活动中角色的成功转换,也是一种媒体自身能力的拓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大众媒介来说,议程设置是其常用的方法,通过议程设置,形成某个热点后,来吸引并引导公众持续关注此热点。也许大家都在媒体上见过类似的情景:贫困家庭孩子没钱上学、重症患者无钱治病、空巢老人孤独等待等等。媒介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困境的展示,间接影响那些有能力的人来帮助他们。但是此类节目究竟影响了哪些人、达到多大的效果,人们无从得知。因此,公益节目大多被看做是“媒体良好愿望和人文精神的一种展示,是向社会发出的一种呼吁”,仅此而已。以前,公益活动无人问津,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媒体参与意识,国家支持力度,全民公益观念等等。特别是媒介的参与意识,很多时候,媒介参与公益活动并不是一种主动行为,而仅仅是为一些公益组织或个人打打广告。其公益活动的规模和力度要看活动发起者的资金而定。但“春暖2007”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变媒介为公益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成为公益活动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三、整合各方资源,深挖公益潜力,方式多种多样,凸显明星效应

首先,央视力求最大范围地影响受众,来推广此次公益活动,整合社会资源。一般来讲,普通公益活动的影响范围受它们所能涉及的受众范围的制约。而大众媒介却拥有相对最为广泛的稳固的受众群体。由媒介发起组织的公益活动毫无疑问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影响到大范围的受众。这样的大范围快速覆盖,为公益活动取得最终的良好社会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春暖2007”中,除了与数十个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外,央视还邀请众多媒体一同成立爱心联盟。联合媒体的力量,共同推动活动。总共80余家来自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老总和负责人在爱心联盟倡议书上签名。这些媒体大多来自一线,其影响力十分可观。此外众多为广大受众熟悉的演艺界明星也纷纷受邀加盟这个活动,参与节目的制作,录制公益歌曲,拍摄公益广告,亲身参加公益活动,利用明星特有的“号召力”来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

其次,在形式上,“春暖2007”主要采取“电视直播+互动”的方式,分多个环节进行。这里面有晚会(“爱心总动员”、“我有一个梦想”两台晚会);有募捐(现场的、非现场的、有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也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倡议;有一系列的单独制作的公益节目专题片;有电视宣传片和公益广告;有公益歌曲;有央视组织的具体的社会公益活动等。央视经济频道的拳头节目例如 “非常6+1”等也纷纷制作专题片配合宣传。另外,央视在策划“春暖2007”的时候,还注意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利用网络社区来收集反馈信息,扩大影响。可以说,央视是在正确认识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调动社会上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利用其国家级电视有的资源优势和媒介特有的传播强势把这次公益活动做大做强的。

四、把握时机,注重时效性、持续性,时间跨度长,处处体现创新理念

“春暖2007”大型电视直播公益活动开幕选在2007年2月4日是有其独特用意的。那一天正好是中国传统的 “立春”节气,是一年之中天地回暖万物复苏的起点。其寓意不言自明。结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样的用心,易于得到观众的认可的。

这次公益活动还有个突出特点就是时间跨度长、连续性强。给受众带来了全方位、长期的信息轰炸。活动从2007年2月4日开始,持续整整一年。这也是与以往公益活动的一个显著区别。有了这样的时间跨度和持续性,就能对公众进行长时间的信息冲击,最大限度地唤醒公众的公益热情,进而培养公众的公益意识。

创新是“春暖2007”的又一大亮点。央视在策划这次公益活动时提出了“用创新的理念和机制做公益”。首先,这次活动做到了宏观上的创新。通过对整个公益活动的策划,央视推出了“电视直播+公益活动”的独创模式。电视直播节目有个优点:它能最大程度地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是一种对客观世界高度符号化的模拟再现。它能够以其逼真性和即时性,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以往电视媒体参与的公益活动多是以新闻报道或广告的方式呈现,时间短、影响小,难以形成一定的氛围。而此次公益活动和直播的结合得当,全方位、多层面的展现,使相对静态的爱心事件变为动态的过程,形成强大的传播声势。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一闪而过的新闻播报,而是晚会、广告、直播、互动……这些亮点,也是本次公益活动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央视做到了微观上的创新。在形式上,充分结合电视媒体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影响的节目:例如大型公益晚会《春暖2007――我有一个梦想》;非常“6+1”的特别节目;连续17小时的直播。在内容上,注重与社会力量合作,把公益场景与感人故事有机结合,多层面彰显爱心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媒体组织、企业、明星、公众共同参与的良性循环。例如晚会现场的互动――拍卖活动:奥运冠军熊倪捐出自己的金牌用于拍卖;诸多企业老总也纷纷慷慨解囊;刘翔的一双跑鞋更是拍出了28万元的高价。通过直播,人们可以看到明星慈善演出、商场义卖、医院免费手术、志愿者上门服务、义工上街募捐、市民无偿献血、企业捐赠等等场景。在具体操作模式上,“春暖2007”采取全国多点直播,主持人体验的方式,打造品牌公益符号。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的创新,才使这次公益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 语

电视虽然是一种综合性媒介,但是其主体其实是视觉。事实证明,媒体对人的听觉注意所造成的影响远远小于视觉注意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是电视媒介一个突出的特点。利用电视媒介来进行公益活动,其主要就是运用连续的视觉冲击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从而使其接受说服,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在信息传播领域,媒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这样的主流媒体,属于强势媒体。这次,央视经济频道把这种“议程设置”的力量用在了扶助弱者、维护公平上,这背后,是对媒体责任的自觉认识,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总体来说,公益活动需要全民参与,电视媒介要强化公益活动的意识,把公益活动当作一种经营理念,运用公益活动这一形式,提升品牌形象,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主流媒体形象。■

参考文献

①《CCTV春暖2007――立春版》,省略

②(美)乔•马尔科尼著,邱斐娟译:《公益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③潘泽宏著:《公益广告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

第12篇

一、直接推动和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行动

1.每年推动和参与数百个爱心慈善活动

在中国直销行业推动公益文化与实践的集体行为中,首先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肯定的就是直接推动和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活动。在这些参与的活动中,第一方面就是每年中国直销行业各个企业都会参与数百个爱心慈善活动。其次,直销企业涉猎社会公益领域之广,参与项目之多,在众多行业中名列前茅,既有常态化的捐建学校、敬老爱幼,也有建立英烈基金、高考交通问题等。再者,更多的直销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公益慈善基金,每年对相关公益慈善项目进行投放,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流程。总之,在今天中国每一个年度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即哪里有公益慈善活动哪里就会有直销企业和直销从业人员的身影,直销与公益事业已经成为每个年度中国公益事业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2. 每年推动和参与国家重大民生公益项目

根据公众传播信息和诸多直销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每一个年度,许多直销企业都要参与和推动国家一些重大民生公益项目。在这些重大公益项目中,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其中,如环保公益项目,安利公司十多年始终在该领域内进行公益投入与发展,曾经参与组织的“登峰造极”公益项目在中国环境保护方面就产生了巨大反响;如参与西部救助项目,完美公司多年如一日,始终不遗余力推动“母亲水窖”项目,成为西部公益项目中一个标志;如在关注中国农村留守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公益项目中,三生公司、安利公司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积极参与“放心午餐”“安全校车”等专门公益项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充分展示中国直销行业参与中国公益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3. 自然灾害慈善与公益项目的常态明星

在中国直销行业所直接参与和推动的慈善公益活动中,它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在我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各直销企业总是行动快捷。不仅企业参与,更加重要的是,每个企业的直销从业人员都能够积极跟进。在此过程中,他们或者捐钱,或者捐物,或者自动组成志愿者队伍深入灾区,在一线参与各种救灾活动和灾后的各种重建工作。在我们关注到的感人事迹里,天狮集团、新时代公司、隆力奇公司每次灾后一到两天装满救灾物资的专车都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完美公司、富迪公司、中脉公司的企业负责人胡瑞连、陈怀德、周希俭等每次都是在灾后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赶往灾区进行一线慰问。可以说,在每次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每一个直销企业的管理总部和全国的分支机构都是捐赠现场,每一个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一股救助力量,中国直销行业整个社会责任的正能量在祖国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比其他行业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让人充满敬意。

二、启蒙公益思想,培育公益习惯

1. 把爱心教育作为所有从业者的必修课

中国的公益文化大规模启动比较晚,在走向成年、独立承担家庭与生活的压力时,我们很少有机会接受纯净的“公益与爱心教育”。公益与关爱等崇高思想教育正逐渐被湮灭在高速运转的现实生活之中。但是,中国直销行业却在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在直销进行的社会化教育中,一直将“关爱他人健康、生命与生活品质”基础上的爱心教育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其次,在所有直销企业中,它们每年都要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各种公益和爱心实践活动,直销企业不仅自己带头,更是每次都呼吁、倡导自己的直销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再次,很多直销企业在企业文化乃至核心价值观方面都把“爱心奉献”作为主要内容,这使直销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自然成为这种“爱心与公益文化”的长期接受者和传播者。

第13篇

关键词:太极;公益活动;健康;社区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40―02

一、现状分析

(一)实践背景

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太极拳作为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日益被社区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和上班族所钟爱,成为健身运动的首选。太极运动作为强身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太极运动对各个年龄段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作用。太极运动与人体身心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经常习练太极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多有益的影响。大学生走进社区投身太极运动指导的公益活动,不仅能让社区群众收获健康,还可以让大家走下楼就能接受正规的太极运动指导,而且还能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这项运动,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不良体质。

(二)实践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尽可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预防疾病的运动,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影响,不仅能加强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减少体内淤血,还能改善消化作用和新陈代谢过程。因此,太极运动深受人们喜爱。

经过我们对晨练的社区群众的调查和观察,他们没有一个系统的锻炼体系,许多人都是盲目地晨练,没有一个专业的太极运动组织者、倡导者、传授者。大学生走进社区可以针对那些将要学习、正在学习或者已经学会的太极运动爱好者进行一个系统的教授和指导,不仅可以让社区群众达到锻炼身体的功效,还可以让太极运动得到推广。

(三)实践意义

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途径,不仅可以陶冶心灵,还可以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增加社会经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活动内容

(一)具体内容

我们将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社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了解社区群众开展太极运动的情况,并且深入探讨指导工作开展策略,制订一套符合社区群众的太极运动指导方案,以便更好地开展太极运动指导。

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太极拳(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太极扇和太极剑的套路动作。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协商,勤思考、多请教,保证每个动作的规范性。提前与社区负责人讨论研究活动的时间、地点,然后通知大家此次活动的详情,切实帮助群众学习和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和动作及益处。做到耐心指导、耐心示范。

(二)实施效果

1.保证团队完全有能力指导太极运动

在学生公共体育分档教学课上教给学生太极运动及与太极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每个太极动作的质量,让学生完全有能力指导他人。

2.走进社区

组织带领学生在晨练时间进入周边社区和公园等活动场所开展有关太极运动指导的公益活动。

3.充分发挥活动效应

让学生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体会快乐,燃起对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锻炼和培养为社会群体服务的能力,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他人受益,达到共同受益的效果。

4.观察了解社区活动现状

深入到社区和公园等晨练场所,观察、了解群众的训练现状,分析现状,并研究出一套适合群众晨练的方案,保证晨练效果。

5.发挥优势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教育优势,切实地帮助社区群众。根据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开展指导工作。

6.明确分工

在平时学习太极运动过程中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根据他们的优势划分出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指导小组,进行分类教学指导,保证指导活动更好地进行。

(三)特色与创新

1.课堂学习与群众表演相结合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开展集体表演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太极运动,推广太极运动。将课堂带到社会,体现活动的宗旨。

2.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指导相结合

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帮助和指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太极运动,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

3.自主学习提高与公益活动相结合

不断从学习中揣摩动作内涵,领悟动作要领。勤向指导老师提问,多思考动作的套路,在公益指导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4.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太极运动中,让他们体会到太极运动的益处,了解太极运动,传播太极运动文化,提高全民健身的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此项公益活动的开展,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参与公益活动的乐趣,同时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为社会群体服务的能力,提高了自身沟通协调能力,积累了社会经验,可谓受益匪浅。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通过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

太极是一项全民健身运动,同时也成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喜欢的一项健身运动。青少年练太极可强身健体,达到全面发展;中年人练太极可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练太极可活动筋骨、延年益寿、安度晚年。作为对太极运动热爱和深知太极运动可给身体带来好处的大学生,应继续对社区中的太极运动晨练群体进行公益指导,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扩大队伍,形成全民健身。

(二)建议

第一,从小抓起。太极运动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同样适用于青年人,而且青年人的参与更加有利于太极运动的发展与普及。

第二,全面宣传。使人们认识了解太极运动,让太极在人们心中树立正确的形象。

第三,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迎忠.太极拳的三合六进[J].武当,2006(07).

[2]吴仁逵.精英管理中的太极五式[J].教育,2008(27).

[3]视线栏目.太极好风光[J].健身科学,2010(06).

[4]王力泉.太极拳桩步健身[J].健身科学,2001(03).

第1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micro lov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rand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of material support team member service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put forwar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elf construction, brand promotion of the brand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ree aspects.

Keywords public welfare; association; brand

高校公益社团是基于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兴趣和爱好,在高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自发组建成立的非营利性学生组织。随着社会各界对社会公益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公益社团成立并开始参与公益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公益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大学生公益社团仍然存在着经费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内部机制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促其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研究新热点。

1 微爱志愿服务团队的基本情况。

南京晓庄学院微爱青年服务团队(以下简称微爱)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和策划下于2015年3月成立。微爱青年服务团队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青年志愿者精神,以爱心、公益为团队宗旨,针对南京市江宁区城村特殊人群,开展孤寡老人探访、精神病人娱疗陪伴、智障儿童及抗战老兵慰问、社区公益服务等公益活动,希望带动更多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将每个人微小的爱心凝聚成大爱,共筑和谐美好家园。

经过多年不断的传承和积淀,微爱团队得到了长足发展,团队注册志愿者由最初7名发展到116人。2016年微爱顺利与南京市义工联签订项目合作协议,让团队拥有了7个固定公益服务项目。目前,微爱团队正向建设一个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的大学生公益服务品牌而努力发展。

2 微爱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制度建设不健全,成员流动性大、团队管理有难度。微爱团队成员流动性大导致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加上团队内人员培训制度、考核奖励等制度不健全,导致团队管理难度加大。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微爱是一个自发性的学生组织,工作环境松散,成员流动性大,比较完善的制度难以形成和执行。第二,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年级,他们性格各异,加入团队的目的不同,对志愿精神、公益服务、团队价值文化方面的理解也不同,团队内部容易发生矛盾和分歧,增加了团队管理难度。第三,开展的公益活动层次较低,团队内又缺少必要的专业培训,志愿者在进行公益活动时,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技能,极易产生挫败感,丧失活动积极性而退出团队。第四,缺乏优秀团队负责人,团队在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因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容易引起团队内部不合,导致部分成员流失。

(2)经费来源渠道少,活动经费不足。微爱团队经费主要来源于团队成员自筹,学院拨付和社会赞助。但由于“民办”身份和自身的发展,微爱团队能够获得学校的经费支持和社会赞助有限,影响和制约了团队的长远发展。其主要原因有:第一,“民办”微爱团队与“官办”团队相比,在校内活动经费、场地等得到学校支持力度有限,校外在争取社会赞助方面也处于劣势。第二,团队经费来源渠道缺乏保障。首先,团队成员全为大学生,没有收入,自筹资金有限;其次,校内公益团队数量众多,学校用于支持公益团队的经费少,微爱团队很难持续获得学校经费支持。最后,微爱活动社会影响力有限,很难获得社会资金赞助。第三,微爱经费过于依赖外部“输血”,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加上团队资金运作能力有限,经费容易造成浪费,导致经费更加紧张。

(3)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活动建设不足,社会影响力有限。微爱目前开展的公益活动项目虽然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项目内容仍然存在与其他公益团队同质化现象,创新性不足,再加上微爱缺乏多途径宣传的能力,宣传力度不够,两者导致团队公益品牌活动凝练和提升难度较大。究其原因有:第一,组织的公益活动缺乏创意,有些公益项目是模仿或跟随其他公益团队的项目,导致微爱开展的很多活动难以吸引大众媒体的关注。第二,团队经费有限,很难支付相对昂贵的宣传费用去邀请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来对团队的运作及活动进行深入报道,只能通过自制海报、团队的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宣传,由于受众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3 微爱公益团队品牌建设的应对策略

(1)努力寻求各方资源支持,筑牢品牌建设的物质基础。充足的活动经费是大学生公益团队开展公益活动、培育志愿者队伍、促进团队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一是要努力争取学校和所在学院对微爱团队品牌建设的大力支持。微爱团队自身可以先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精品公益活动,获得学校的关注,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并借助学校里各方资源开展公益活动,提高在校的知名度,吸纳更多志愿者加入微爱,促进团队发展。另外,作为草根社团,微爱可在校内邀请有学识、有经验、有威望的教师担任团队指导教师,不仅可以为团队的发展提供十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而且通过指导老师也可以为团队发展争取更多的校内资源。二是要走出校门,适当开展“有偿服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学校对微爱团队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微爱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校内,更要着眼于校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下,不少企业都希望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微爱团队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取更多企业的支持和赞助。微爱团队甚至可以主动挖掘一些企业资源,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热衷公益事业的企业提供市场调研、企业产品宣传等有偿服务,既可以锻炼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为团队筹措活动资金。

(2)加强微爱团队自身建设,夯实品牌建设的组织基础。微爱要建设品牌社团,还需从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两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队伍自身建设。首先,要建立志愿者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微爱团队要主动吸收热心公益事业,认同团队的工作理念和目标,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加入团队,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的日常管理,对组织纪律涣散,参与公益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进行劝退,不断纯化志愿者队伍,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微爱团队可根据自身公益活动目标和内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目标,通过专家讲座、互动交流、现场培训、实地实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培训,让志愿者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践行公益的能力。最后,要着力培养优秀团队负责人。一个优秀的团队负责人是关系到公益团队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在团队建设中,挑选出优秀的团队骨干参与团队管理,逐步培养成为团队负责人,这不仅保证团队管理有效,又能提升团队成员积极性。

二是健全制度建设。制度是团队正常运转的有效保证。首先要健全团队档案制度。由于志愿者流动性很大,人员更替频繁,要让团队更好的运作和健康发展,健全档案制度是?P键,如建立团队章程、管理条例、志愿者名单、干部名单、会议记隶、活动安排、总结等,通过档案的建立,及时掌握志愿者情况,总结反思团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助力团队健康发展。其次,建立团队成员选拔、考核和激励制度。在团队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工作成绩考核,团队干部选拔机制等,及时对团队成员的工作成绩进行考核,选拔、培养优秀团队骨干成为团队负责人。最后,健全对外交流制度,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如加强校内、外公益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促进和提高,谋求共同发展。

(3)重塑团队品牌理念,建立团队品牌活动,强化品牌营销推广。

一是要构建团队理念。微爱团队是一群有着共同志向和兴趣的大学生组建的团队,要打造品牌团队,就需要构建大家认同的团队理念入手,立足于南京市江宁区城村孤寡老人、精神病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为他们提供公益服务,并着力整合各类资源,做好长远规划,扩大微爱品牌在社会上的应用和转化。

第15篇

日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启动了国内互联网界最大的公益计划,其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开展一系列以教育援助为核心的公益帮扶计划。

这项被命名为“腾讯新乡村行动”的计划于今年6月启动,第一期项目已在贵州省黔东南的雷山县和黎平县开展,预计该计划的总投资额将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据腾讯首席行政官陈一丹介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发展问题,已经在全国12个省共援建31所学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公司自身逐渐发展壮大,它们对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也越发积极。自去年5・12地震以来,互联网公司倡导公益活动也越来越积极,此次台湾因“莫拉克”台风受灾,它们也踊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腾讯、网易、凤凰网等都积极参加了捐赠活动。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的增多,它们也在思考公益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实业型企业不同,互联网企业所能捐赠的除了资金,还有网络平台。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公益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已经被不少互联网公司追捧。

腾讯也积极利用自身网络平台的优势,为网友搭建进行公益活动的平台。早在2006年底,腾讯投入2000万元资金成立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并于2007年6月正式了“腾讯公益网”。该网站还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国内多个知名公益基金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它们提供公益资讯传播、在线捐赠、网络义卖和在线社区一站式平台。同时,腾讯还首次提出了公益2.0的概念,意在呼吁人人都参与到互联网公益活动中来。

除了腾讯公益网这个平台,腾讯慈善基金会也正在借助整个平台的优势,动员每个网友参与公益事业。如前不久刚推出的“公益月捐计划”就是一个小额捐赠项目,QQ用户只要每月通过网络向公益项目捐赠10元,其QQ头像旁就会出现一个“爱心图标”,用户捐赠金额越多、持续时间越长,该图标的等级也越高。

腾讯称,上述“月捐”的善款是直接捐给QQ用户选择的捐赠项目的公益组织,腾讯仅为公益募捐项目搭建网络捐赠平台,且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腾讯公益“月捐”计划的平台上已经集结了“5・12”灾区伤残学生激励计划、e万行动一农村孤儿助养、壹基金月捐计划等项目,中国红十字会、爱德基金会等均与腾讯公益网络捐赠平台展开了合作。

聚集网民的力量,共同关注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捐款捐物的层面,对于困难地区的帮扶还应当有人才和爱心方面的持续关注,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发展。

此次腾讯新乡村行动香格里拉捐助项目,就是一次在公益模式上的全新探索。从一次性的捐赠变为长期持久的投入,将持续做好香格里拉教育方面的问题,不仅在师资、教学软件等方面予以帮助,还将发挥腾讯的人才优势促进帮扶项目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