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童健康自我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区儿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儿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儿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4.28±1.35)岁。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问卷(MHT) 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分量表。8个内容分量表包括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恐怖和冲动倾向。
1.2.2应对方式问卷(WCSQ) 应对方式问卷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解决问题、幻想、自责、退避、求助、合理化,总共62个题目,题目均采用"是"或"否"来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就意味着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总共有10个题目。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对所有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评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2,P
3 讨论
3.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提出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会造成他们人际关系差,容易焦虑,自卑,无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虽然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总分,但是差距不明显,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不过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方面焦虑程度都比较高,说明无论留守与否,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严重的学习压力,两者没有差异。但就孤独倾向来看,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的。
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差异不明显,这说明留守虽然给儿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可能因为一些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的调节,缓解了伤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差,原因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在身边的教导,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缺乏自信和鼓励,导致遇事退缩或应对能力差。在应对方式方面,留守儿童处理方式一般顺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由此可见其应对方式还是以积极应对为主,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此时的儿童自我意识比较强,渴望独立,渴望自主解决问题,渴望得到同龄人及别人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上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
3.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说明自我效能感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好的认同,心理更加健康。当个体认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自我效能感便高涨,遇到困难时,会尽更大的努力去解决困难,一旦困难被解决,那么就会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自卑,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从而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如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可以帮助缓解紧张,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此外,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能够更好的促使其积极的应对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应对问题。
综上所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应对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许华山,沐林林,谢杏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赵丽丽,许华山,焦东亮,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1:72-74.
[3]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2012,01:142-147.
[4]储,赵宜生,刘翔宇,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2,03:147-149.
关键词:“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独二代”往往被调侃为是“智商高情商低的一代”“自私霸道的一代”以及“无情的一代”。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之后,第一代独生子女在三十年的时间当中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婚嫁生育阶段,而“独二代”作为他们的孩子也开始逐渐地长大。面对着“独二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帮助“独二代”儿童进行自我情绪管理,从而全面提升“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1.针对“独二代”儿童实施感恩教育
现在的美术教材当中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因此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将其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出来,这样就将丰富的素材提供给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教师通过对素材的不断发掘,就可以以美术为基础针对“独二代”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现在很多“独二代”儿童都是在非常好的物质环境当中成长出来的,而且大多数的父母都给予了“独二代”儿童较多的溺爱,长此以往,就会使“独二代”儿童变得非常自私,并且是逐渐丧失了感恩情怀。所以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对深层次的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能够针对“独二代”儿童顺利地实施感恩教育。“独二代”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父母和长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够在细微之处感受到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爱。只有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独二代”儿童才会学会自我管理,在生活当中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控制,在与长辈和父母相处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为父母考虑,不乱发小脾气。[1]
2.针对“独二代”儿童实施阳光心态教育
在美术课堂当中,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不能够认为只要将美术课教好就已经完成了作为美术教师的任务,要对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具有充分的认识,对“独二代”儿童的内心世界予以更多的关注。比如,在将人物画作欣赏完之后教师就可以让“独二代”儿童以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为根据进行自由作画,“独二代”儿童就会将或怒、或喜、或悲的作品画出来,而“独二代”儿童的真实感受也会在这些作品当中被真实地传递出来。这时候美术教师就不能够将“独二代”儿童的感受忽略掉,要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询问和了解,要将友爱和宽容教会给“独二代”儿童,并且针对“独二代”儿童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坚强意志力的锻炼。[2]
教师必须要告诉“独二代”儿童,人生处处面临挑战和挫折,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不能气馁,要始终怀揣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各种困难克服掉,最终对成功的乐趣有所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独二代”儿童有效地进行自我情绪管理。
3.利用美术的独特魅力引导“独二代”儿童进行自我情绪管理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对美术的独特魅力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对“独二代”儿童的自我情绪管理进行很好的引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美的静物画、山水画等让“独二代”儿童去欣赏和观摩,并且对“独二代”儿童的审美情趣进行很好的培养,学生能够在这些画作当中感受到人生的美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独二代”儿童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陶冶“独二代”儿童的情操,使“独二代”儿童能够从画作当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并且将从画作当中领悟到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遇到不高兴或者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情,“独二代”儿童就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各种不良情绪,从而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当中的各种事情,最终成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情绪调控的人。[3]
在针对“独二代”儿童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必须要对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各种细节针对“独二代”儿童情感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从而能够真正对“独二代”儿童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蒙丽伟,刘春香.小学生自主管理[J].华章,2012(20).
[2]赵玉国.浅谈学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J].中小学校长,2012(07).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监护不到位,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活动没有兴趣,表现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园长亲自挂帅,安全管理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园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配班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的疏导,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四、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基于这种认识,田坎中心幼儿园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深入开展了关爱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举措,营造关爱氛围,着力解决普遍存在的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等问题,在生活、学习中对“留守儿童”倍加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性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快乐地成长。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滞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重养不重教”现象严重。二是心理失衡。由于与父母的分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突出。三是行为失范。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四是安全堪忧。如果监护人疏于管理、监护责任不到位,留守儿童将面临较高的安全隐患。
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其实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是五种关爱。这五类关爱是:
1、情感交流,在相关部门征集到的“留守儿童”书信中,“孤独”和“思念”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最高。
2、道德引领,处在道德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加重或催化其身上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问题。
3、学习辅导,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在书信里或接受访谈时提到,做功课遇到“拦路虎”时,爷爷奶奶和身边其他的人多难以提供帮助。
4、生活照顾,多数“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存在困难。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溺水、触电、打架斗殴等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5、安全保护,撤乡并镇以来,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孩子上学困难很大,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老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要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需要多管齐下,将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与缓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行为、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当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关举措:第一,尽可能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要将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有效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快速增长。依托县城建设一批中小城市,让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进而在新兴城市安居乐业,为农民工市民化和实现创业梦想创造机会。
一、现状: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安全隐患多。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成为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成绩差。由于父母远离,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他们在学习观念上淡薄,尤其是在学习时碰到困难,立即就会出现消极思想,认为父母也没有多少知识,照样走南闯北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心理素质差。父母外出后,总觉得要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很容易走上歧途。
二、对策
对于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一起来关注,让他们同样也拥有和同龄人一样的灿烂的明天。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周林、青永红认为:要使留守儿童工作取得实效,最根本的是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吴理财认为:最根本的举措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唐喜梅、卢清的观点是:从源头上杜绝留守儿童的产生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之策。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对策和建议。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从外部环境来解决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要的是加强儿童自我教育,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升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引导其有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促进其健康的成长。这是事物的内因,是改变留守儿童教育的治本良策。
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少年儿童正处于行为塑造、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假如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教育,必将终身受益。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德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实效。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当一个人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品质,便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生进步的内部动力。刚入学的学生还不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根本谈不上自我教育。入学后,随着知识与年龄的增长,懂得什么是对的,应该去做;什么是错的,不应该去做。并开始认识人的内心世界行为动机,逐渐产生自我意识,出现自我教育的因素。学生自我教育得以进行的前提是要唤醒他们的主体和自我教育意识。真正的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实施的行动,而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行为自律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兴趣,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高尚人物的生活或残疾人成才的事例,同时也要学生逐步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动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启发学生制订个人的锻炼计划,计划要切实可行。例如,当面对一个屡屡迟到且当天又迟到的男生时,可以学习教育专家魏书生的做法,以友善的态度请他为同学们唱一支歌,并自然得体地对他表示细致入微的关心,使这个男生因内疚而主动改掉迟到的习惯。在执行中,教师要给予关心,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锻炼。此外,还要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进行评比,以提高学生要求进步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二)充分信任,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小学生虽然年纪还小,可当踏入校门,便从心里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渴望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有的教师觉得孩子小,缺乏自制力,因此事必躬亲,生怕自己一时不在他们的身边,他们便乱成一团。教师这种对学生的不信任行为,得到的回报是孩子的冷漠,造成孩子心理的压抑,引发孩子对教师的敌视,事倍功半,劳而无功。而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宽容和理解,对他们充满美好的期望,给他们的行为以自主表现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理解和尊重,在无形中便能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自觉性自然提高。
同时教师也可以发挥集体舆论的力量。良好的集体舆论,往往比教师个人的教育影响具有更大的作用,这种良好环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班集体这个固定的环境,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行为习惯很有效。合理的批评和赞扬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与责任感。为了恢复和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威信,学生会力求运用自我激励的方式,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消除缺点,积极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这也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三)体验价值,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意识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因为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驱动力。
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和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学生最初道德自我评价,还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善于运用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进行自我对比,并指导他们经常性地总结,进行自我监督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情感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生领会道德要求时,可以通过语言和表情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讲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动时,应用赞赏的语言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动给集体和个人所带来的荣誉并产生自豪、羡慕、向往和愉快等的体验。反之,在讲到不守纪律、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则用指责或否定的语句,使其产生羞耻、愤慨和不愉快的体验。学生铭记有关格言、警句,一旦发生错误之事,便会通过自我教育进行控制或克服不道德的行为活动。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感体验与道德行为训练相结合,产生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成立组织,加强留守儿童自我管理和教育。
“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伟大理想。在新情况下,传统的家庭教育约束力正走向衰落,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从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着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班级成立“互助小组”,发挥其影响,形成辐射,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我管理,自我锻炼,找到“家”的感觉。我们可以通过结对子、找朋友等自由组合等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自己诚恳地向小组内或班级中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优、缺点,虚心地请同学指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既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又能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潜意识状态下,参照群体中的先进典型,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水平,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激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以知识传授、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已无法解答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问题。我们必须在观念、内容、方式上更新,改善教育的环境,加强儿童自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努力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社会要为儿童自立自强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儿童自身找到突破口,为社会和谐造就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陆菊明,现任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内分泌专科中心主任,北京高血压联盟副会长。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总编。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1项,获吴阶平-杨森医学研究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他们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1型糖尿病,一般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胰岛素功能破坏,终身需要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与正常的生活。1型糖尿病在总的糖尿病人数中比较少,因为发病率少,所以对这类人群的预防也很困难。而患病者却很麻烦,因为儿童年纪小,饮食治疗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上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所以家长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这些儿童。因此,儿童糖尿病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很大的共同负担。
另一种是2型糖尿病,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通摄入过多能量,运动减少,导致了肥胖人群的增多。肥胖是引起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患2型糖尿病的高危家庭中,很多肥胖的孩子不足20岁就患有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并发症的发生与病程密切相关,患病10年之内对并发症的影响不会太大,15~20年以后这些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且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就很难治疗。
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儿童糖尿病的危害性,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非常注重儿童糖尿病防治的宣传,政府也有一些强行规定,比如学校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出售碳酸饮料,禁止一些对儿童健康有危害的食品。我国在这方面认识还有不足,政府和卫生部门也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儿童青少年本身也应注意从小开始做预防工作。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能量食品的摄入。
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狠抓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少先队组织的队伍建设,推进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发展。
1、不断完善健全少先队工作运行机制。
2、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干部的作用。在学期初做好大队学生干部和各级管理队伍干部的改选工作,加强队伍培训,完善和强调队伍职能,增强少先队干部在学校、班级工作中的作用,每月召开队干部例会,进行学习、工作、思想的指导。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重新组建新一届“红领巾轮流监督岗”,加强对监督岗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每天对各中队的教室卫生、课间纪律、两操、红领巾等日常行为进行认真检查、监督并做好记录。密切督导队员与辅导员老师的联系,做到师生齐抓共管,双管齐下,提高班风评比成绩的真实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4、继续开展校园常规活动,并让常规活动更加规范化、秩序化。各班要认真做好旗手和主持人的选拔和训练工作,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旗下讲话有记录,并实行年段轮流制,讲话人员由各中队长负责,尽量挖掘新人演讲,充分发挥利用这个小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学习、得到锻炼,并通过国旗下讲话这个窗口,发现更多的人才。“两课两操”检查有记录;班级、责任区卫生检查记录及统计;文明监督岗检查情况记录;班刊、班级卫生抽查记录;好人好事、爱国、心理健康教育等宣传的广播稿件;大队部活动有记录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二)、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优势,着力提高少先队员的整体素质。
1、善于运用各种活动载体。要积极开展有益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诚信教育”、“荣辱观教育”、“绿色环保”等教育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内容,做到月月有主题,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丰富校园生活。继续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成立“小记者培训小组”、“美术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等,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美的教育,增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3、搞好少先队阵地建设,布置好新的少先队队室,给队员有“家”的感觉,为队员的活动提供良好的场地。严格队室制度管理,建立好开放制度,提高队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丰富少先队活动。
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节系列教育活动。利用植树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清明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开展、“我为妈妈献爱心”、“植树护绿”、“学雷锋做好事”等主题活动,让少先队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爱鸟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开展系列活动,加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
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培养绿色人才,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
(四)、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努力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品质。
1、狠抓少先队文明礼仪规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为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强化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礼仪教育与训练。以中队为核心,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载体,加大检查、评比的力度,引导队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人人争做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的好少年,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2、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安全是我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做好集体活动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主题队会、晨会、板报、展示专栏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三、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份:、
1、恢复常规工作(安全、卫生监督等)
2、大队学生干部选拔,设立“红领巾监督岗”
3.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各中队制定班队工作计划。
三月份:
1、庆祝三八妇女节:开展为妈妈献爱心系列活动。
2、月底各班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出一期板报,大队部出一期专刊。
3、3月12日,植树节当天,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植绿护绿活动
4、各中队出一期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黑板报:
5、启动校园集体舞活动。
四月份:
1、在世界卫生日宣传卫生常识(4月7日)。
2、开展“读英雄书、讲英雄故事、唱英雄歌曲”活动;
3、四年级中队出一期以“缅先烈,知荣耻”为主题的校园手抄报。
五月份
1、开展热爱劳动的教育。
2、筹备庆祝“六一”儿童节暨素质教育成果展示准备工作。
3、三年级中队出一期以“我劳动我快乐”为主题的校园黑板报。
六月份:
1、庆祝“六一”儿童节暨素质教育成果展示
2、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3、大队部做好学期末各项工作总结评比、量化考核、汇总工作。
图一中国各学龄留守儿童比例 图2中国留守儿童男女比例
在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约有73.4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16.3%。在部分留守儿童集中地区,比例甚至超过半数。这些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宠爱下成长的孩子,却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健康上的照顾,情感上的关爱,思想上的引导,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①健康问题。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却长时间缺乏父母照顾,加上过早承担过于繁重的家务,许多留守儿童都出现营养不良等不同程度的生理健康问题。但与之相比,更为严重和突出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主要表现为逆反、孤僻、自卑和道德偏差等一系列“留守儿童心理综合症”,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可怕后果。
②安全问题。《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曾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遇难,其中就有11个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着实令人堪忧,一方面,因为缺乏监管教育,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差,导致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保护,留守儿童更易成为犯罪分子下手的目标。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占第二位。而留守女童案件,近年来更是屡见不鲜。
③教育、犯罪问题。由于80%的留守儿童处于隔代亲属或亲友监护下,教育监督十分有限,因此留守儿童成绩普遍不理想。由于缺乏教育,加上心理因素和各种社会因素作用,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据北方某省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占青少年犯罪比例高达20%,情况不容乐观。
今年两会期间,留守儿童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焦点,多名代表委员提出,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两会后,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到全国留守儿童家教示范点――南安市英都镇西峰小学看望了留守儿童。我省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颇见成效。南安市英都镇作为全国示范点,更是先行先试,开展结对帮扶系列活动,寻找“爱心妈妈”,发展“网络会亲”,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卡,开展“共享蓝天”“快乐驿站”等大型活动,让留守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国家与社会的温暖。
留守儿童工作虽然成效颇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依旧任重而道远。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必须由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留守儿童信息卡制度和结对帮扶活动,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制度,加大保护留守儿童工作范围,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一体化的监督管理制度,从法律与制度上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与基本权利。
二、社会各阶层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相关工作,充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爸爸、爷爷”,积极参加结对帮扶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自觉监督社会上有害于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个温暖的社会大环境。
三、学校则应该充当留守儿童工作的主力军,一方面,开展相关活动,如:心理辅导、课业辅导、才艺培训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该及时跟进留守儿童家庭、学习、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帮助,注意留守儿童的周围环境,保护其免受不良环境影响。同时,针对留守女童这个更加弱势的群体,可以效仿重庆某地区的做法,在学校建立“女孩屋”,教导他们自我保护等技能。
四、作为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外出打工前,应该三思,应该考虑到孩子作为留守儿童将会面临的种种困难。如果不得不外出,也应该定期回家或通过电话等通讯手段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身体、心理、学习状况。而家中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应该切实监护好孩子,遇到自己也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应及时向学校、社会寻求帮助,同时,必须真心关怀孩子,以满足他们心中对亲情的渴求。
今年5月3日是第18个世界哮喘日,在节日来临之际,上海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精心准备,在浦东新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14个儿童哮喘标准化示范门诊,示范门诊配备有肺功能评估等先进设备,派出了由儿童医学中心专家指导的高素质诊疗团队,对社区儿童进行哮喘专科诊断和治疗,为当地哮喘病患儿献上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大礼。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内科主任殷勇告诉记者,在上海,0?14岁儿童的哮喘患病率已上升到7.57%,超过20万人,几乎每十年翻一番,为全国之最。同时,哮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症,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和生长发育。约1/3至1/2的儿童哮喘可迁延至成人,其危害程度不可低估。
尽管哮喘危害大,但很多临床研究表明,只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在发作期快速抗炎、平喘、缓解症状,在缓解期坚持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避免触发因素并强化自我管理,是能够长期平稳控制病情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如今的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供需矛盾极为突出。大量哮喘患儿要花很多精力在大医院排队,做常规的雾化治疗。就医的不方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患儿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和规范性。有调查显示,我国哮喘患儿未控制和部分控制的比例高达90%以上。
对此,殷勇颇为无奈地说:“按照流行病学估算,仅浦东地区的哮喘儿童就有近5万名,任何一家三级专科医院都无力承受。其实,哮喘诊治中很多环节是技术难度不太高的常规治疗,社区医院和社区医生完全可以胜任。因此,小小哮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对儿童常见疾病分级诊疗的大需求。”
【关键词】 哮喘;知识教育;临床护理;生活质量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童疾病,往往反复发生,且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发展,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是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患儿有嗜酸性细胞浸润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且炎症滴注彼此相互作用,导致慢性气道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和喘鸣,并伴有呼吸困难,反复发生,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并多伴有气道的高反应性,发生可逆的梗阻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多认为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双重影响造成的。大部分患儿发病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及过敏导致,且主要表现为气道的高反应性。患儿经过反复的病情发作后,严重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患儿学习和生活受到妨碍,严重者还会影响其体力挥动。且哮喘患儿往往多处于智力和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因此,如何给予综合治疗,即从多方面给予患儿干预,加强患儿关于哮喘知识的了解程度十分重要。我院对收治的104例哮喘患儿进行了知识教育及临床关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哮喘患儿共104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2例,女性32例,患儿年龄在3.5岁-14岁之间,平均为11.54岁。患儿病程为0.5-11年,平均为5.2年。所有患儿均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2 方 法
2.1 知识教育 哮喘知识的讲解,其目的在于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使患儿和患者家属均能够做到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就诊,使医生可以早期干预,同时能够规范地遵医嘱进行治疗。耐心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每一种药物的特点,药物使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其能够做到自我护理、自我管理。护士每日在与患儿进行接触时,要反复地讲解有关哮喘的知识点和本质,并向其强调哮喘为慢性疾病,且容易复发,需要患儿和患儿家属长期坚持正规的治疗。此外,护士还要告知他们诱发哮喘的原因,个性化地对患者进行指导,如帮助患儿预防呼吸道感染、告知其要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保暖,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让患儿和患儿家属熟悉哮喘发生的先兆表现,如何在发生哮喘时紧急处理等。
2.2 建立档案 为患儿建立全面的档案,包括其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疾病病史,诊断方式,治疗方式和用药方式,有助于及时总结。这种规范的档案,还有助于医生和护士及时观察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提高其依从性。
2.3 建立随访复诊计划 为患儿建立较好的复诊制度。护士认真地填写患儿首页的病例,注意患儿的一般资料和病史等一定要详细,使其明确下次复诊的时间。对没有及时复诊的患儿,可以给予电话等方式联系,使依从性提高。
2.4 用药指导 指导住院患儿规范地用药。处理要告知患儿使用药物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外,护士还要使其能够明确缓解期药物及控制期药物存在哪些差异,药物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怎样去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等。检查患者使用药物的准确性。在进行用药指导时,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多夸奖。
2.5 指导患儿及家长填写哮喘日记 我院制定的哮喘日记,是用来记录每日患儿的症状和用药情况的一种方法。护士要指导患儿和患儿家属正确填写,以保证保证记录的完整和可靠性。告知患者在就诊时,要戴好哮喘日记。此外,家属还要注意调节患儿发病时的准确情况,寻找诱因,如饮食、活动,是否有过敏原等,每次发作的严重程度和天气变化等。此外,我们还增加了患儿发病时的情绪。
2.6 指导患儿使用和记录PEF仪 告知患儿和家属使用峰流速仪对哮喘的积极作用,并教会患儿如何正确地测量呼气峰流速。
2.7 定期开办哮喘知识讲座 定期组织哮喘患儿、患儿家属及专业护士进行活动,可以利用观看哮喘防治录像等方法,并鼓励患儿和患儿家属彼此交流。3 结 果
两组患者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随访患者1年,共92例患儿的资料较为完整。对比内容包括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全部缺课天数及患儿肺功能PEF方面,对比护理知识教育前后差异,发现治疗后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2组哮喘患儿护理知识教育干预后1年后结果的比较
组别 例数 门诊急诊次数 入院次数 缺课天数 PEF(占预计值%)
护理干预前 104 4.1±0.7 5.6±1.4 14.7±2.9 78.7±10.2
护理干预后 92 2.5±0.9 1.8±0.5 4.9±0.9 88.1±9.6
t 7.99 14.85 16.96 8.03
p
4 讨 论
本次研究发现,哮喘患儿在经过规范的教育管理和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就诊时间、住院的天数、肺功能均有较好的效果,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哮喘的控制更好,其生活质量提高。而儿童在经过哮喘的积极规范治疗和护理后,其症状控制较好。
哮喘是一种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疾病,以往的门诊和住院治疗,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哮喘患儿的防治,也长期停留在被动地对患儿急症进行处理的方面。因此,对患儿进行哮喘知识的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
研究发现,患儿和患儿家属对哮喘疾病的不了解,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正确地使用药物,或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均较为常见,直接影响了哮喘的治疗效果。此外,医务人员对哮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治疗哮喘的人员缺乏也是一项影响哮喘治疗的严重因素。因此,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比医生更具有优势,其更贴近患者,与患者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能够更好地告知患儿如何执行医嘱,回家后需要注意哪些内容等。
本次实验结果发现,对哮喘患儿进行规范的知识讲解,患儿门诊急诊次数降低,仅为2.5±0.9次,其住院次数降低,为1.8±0.5次,缺课天数降低,为4.9±0.9,PEF(占预计值88.1±9.6%),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采用系统的教育管理及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肺部功能较好,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培成,胡珍玉.128例哮喘儿童心身因素初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60-166.
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化 学前教育
一、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家长越来越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希望儿童在早期教育中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现在,许多小学取消手工课程,增设算数,拼音和计算机课程。这种措施导致幼儿教育具有小学化倾向,这种倾向,极易将家长的竞争心理传递给儿童,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化倾向在幼儿教育中的表现
古往今来,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给予很高的厚望。如今,让儿童过早接触小学内容的科目,如:计算,拼音甚至是计算机课程,改变以往儿童教育方式,使儿童教育超前发展。
(一)教学内容,幼儿课程增加难度和数量不合理
以往,幼儿早期教育重视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照顾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相关的幼儿教育的改革体制不完善,儿童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过早接触小学教育,授课内容难度加大,有悖于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有关规定。
(二)教学管理,幼儿教育采用小学制管理不合理
以前,幼儿教育中课余活动时间长于上课时间,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判断行为对错、开发自我管理能力,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规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是促使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根据以往教学管理经验,幼儿作息时间应根据儿童注意力时间较短、儿童好动等特点进行不同的课时安排。大、中、小班每日上、下午各一节课,大班幼儿上课时间是20至30分钟,中班幼儿上课时间15至20分钟,小班则是10至15分钟。而现在,幼儿学校按照小学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每天上课4到5节,每节课时40分钟,并且采用集中管理方式,课余时间远少于上课时间。况且许多幼儿园增设特长班,较多家长为了培养儿童更多才艺,为其报名各种特长班等。致使儿童平均每天参与各种各类教育活动8个小时之多,儿童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局限。
(三)课堂组织形式,幼儿教育采用“灌输”式教学形式不合理
早期教育中以游戏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幼师在游戏中教导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基本能力。游戏可以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编造出儿童的假想世界,教师可以参照现实世界,为假想世界增添幼儿需要了解的知识或者是刺激儿童兴趣的事物,这样既能够增强儿童的认知能力,又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提供每个儿童充分参与游戏的机会,促进其在不同层次上各有发展。由于幼儿园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目标,对幼儿教育管理逐渐倾向小学化,采用课堂为主要课堂形式,“灌输”其知识。扼杀了孩子的释放天性的权利。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孩子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是幼儿园时期。但是,我国很多幼儿教育模式小学化,对幼儿的超前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超负核压力势必对幼儿未来发展带来一定危害。
首先,幼儿在幼儿园时,学习了相关小学内容,待幼儿步入小学,当接触到那些幼儿时期接触过的并不陌生的小学初浅的知识时,容易产生学习懈怠心理,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也不认真,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对未来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不适应,或跟不上学习丧失了学习动力而厌倦学习,或因成绩不如别人导致自卑心理等等,这样的对幼儿超前教育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甚至给儿童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
其次,儿童在幼儿时期,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小学知识,课外活动时间较短,自身发展空间和时间受到局限,不利于培养幼儿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由于幼儿接受能力有限,超前学习的意义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幼儿从小没有学习积极性,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意识的加强和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急于求成的心理,会给童稚的幼儿辐射或多或少的阴影,使幼儿身心受到不良影响。幼儿时期生性好玩,受到家长老师的压制,这样幼儿容易产生紧张急躁的心情,长久以来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
四、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的规范化
国家教育部门深究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并针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讨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方案,避免此倾向的同时,促进幼儿教育正常发展。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并推动全国幼儿园采用实施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对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二)关心幼儿成长,是广大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同心愿
幼儿教育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幼儿的教育应围绕幼儿的心理、习性和成长规律等特点进行,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如,对于天真的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好动的孩子,选择游戏类科目,给孩子一个发挥天性、娱乐自我的活动空间;对于爱思考的孩子,给他们制造一个动手动脑的平台,加强他们操控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是每个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和幼儿的家长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幼儿的童年是美好的,关心幼儿成长,是广大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同心愿。
五、总结
采用合理的幼儿教育方法,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幼儿是祖国的花朵,要求他们绽放的更加美丽;幼儿是祖国的希望,要求他们在蓝天下健康茁壮的成长。所以,选择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尤关重要。
参考文献:
小学六一儿童节开幕词精选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全体同学们:
今天我们屈冢小学全体师生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少年儿童们自己的盛大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在此我谨代表学校祝全体同学节日愉快!祝辛勤培育你们健康成长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同时借此机会向关心、支持我校工作的中心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带着我校全体师生的的喜悦,伴着充满青春活力的运动员进行曲,和着刚刚接受完检阅的全校运动员、裁判员坚实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屈冢学校六一文艺汇演暨趣味运动会的隆重召开。
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在运动会筹备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活动的举办,是我校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给同学们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展示个性特长提供了舞台。这次运动会是对同学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验收,也是对全体师生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风貌的大检阅。我们深知每一个节目的排练,都凝聚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血,运动场上每一项奖励,都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和顽强毅力的结晶,但我们更懂得它是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为使这次夏季运动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代表学校对全体与会人员提出以下要求:
希望每位运动员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拼出成绩,赛出风格,让青春的活力迸发在赛场上的每个角落。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安全参赛、文明参赛,规范参赛。赛前作好准备活动,赛中遵守各项规则,服从裁判。参与就是成功、坚持就是胜利。好的名次值得骄傲,而顽强的毅力更是每个运动员的优良品格的展示,不论比赛成绩如何,我们将为每一位在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加油助威。
要求全体裁判员、全体教师忠于职守,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热情服务意识、严守规则意识。做到公正裁判、热情服务。为各项竞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
没有比赛项目的同学,要服从老师的管理,文明参观、主动服务,为运动员摇旗呐喊,加油助威,为争创精神文明代表队、争创优秀文明班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相信,有学校全体教师的支持,有全体裁判员、班主任的辛勤工作,有全体同学团结、友谊、拼搏、创新的精神,我们一定能弘扬体育道德,夺取体育比赛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最后,预祝这次文艺汇演和运动会圆满成功!
小学六一儿童节开幕词精选二
.亲爱的少先队员、同学们: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同学们的祈盼中到来了,这是少年儿童们自己的盛大节日!气球带着心愿迎风飞扬,礼花带着希望尽情绽放,在这个阳光灿烂,姹紫嫣红的日子里,我代表大石佛庄小学的全体教师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向新入队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们祝贺,向辛勤哺育你们健康成长的少先队辅导员、大队辅导员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你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有这么多人一直关心着你们的健康成长;你们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因为你们的人生历程是与新世纪的前进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的你们是天真灿烂的红领巾,明天的你们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新世纪的少先队员是末来世界的主人,希望你们树立理想的航标,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养成道德好习惯;希望你们拥有强健的体魄,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希望你们插上智慧的双翼,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随父母进城,留在了农村,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现象。这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据《教育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是2037.4万,占全国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总数的12.5%。其中,中小学生1360.8万,初中生676.6万,分别占当年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比例的15.4%和15.5%。可见,在中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多数留守儿童很懂事,自立能力很强。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监护人普遍文化层次较低,留守儿童学习上缺少辅导。二是行为上缺少管束。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重养轻教,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情感上亲情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消极心理,个别甚至出现极端性格。因此,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
这些孩子的不良表现主要表现为:
1.人格发展不健全
一是自卑心理严重、依赖心理极强、性格冷漠孤僻、缺乏亲情;胡乱花钱、随意浪费、不讲卫生等是普遍行为。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于是,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便纷沓而至:什么星期天偷摘果子,什么上学时践踏庄稼,什么工地上丢了材料等等。
2、思想品行问题较多,依赖心理较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 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老人过分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3、安全隐患较多
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自制力差,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很多儿童少年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该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从学习方面:
(1)培养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学时我们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对于根本听不懂的孩子,教师应给他们做个别辅导;对于自制力差,爱走神的孩子,教师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夫;对于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指导孩子记好课堂笔记,大担提问。
(2)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愉快地、自觉地按要求完成作业。其次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性”:一是目的性,即作业应突出知识点,提倡少而精;二是阶梯性。
(3)健康使用网络良好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进行网上阅览与学习。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网络上愉快的学习。
(4)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家长一起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研究激励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
(1)开设学习行为习惯培养队会课堂,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培养目标,并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农村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如体育比赛等。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如“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充分发挥儿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3、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
首先,通过妇联、学校、班级等组织,尽可能多地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其次,要适时适度地通过家访、通电话等情感教育的形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来自社会的关爱。
4、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学校在建立好留守儿童管理档案的基础上,教师应多方位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注意他们的心理波动,及时和儿童交流,对他们的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在学校能安心学习。
5.寄宿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新港湾。
目前来看,对留守儿童比较好的监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把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就读,由学校来统一管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显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芳华中学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晓蓉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芳华中学有一个有一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叫黎绍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县城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仍在探索实践阶段。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在调研的几所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的统计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部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双箐口中学从思想教育、“五老”进校园、模拟家庭、师生、生生结对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建立学校教育服务制度。发动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与监护人签定《监护人责任书》;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定《自我承诺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村社取得联系,各村设有留守儿童村社联络员;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如三岔河小学的太琼仙、飞丛仙老师,一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学习下降,就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亲自为学生做饭。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如龙海乡共有小学生3215人,20__年为1085贫困学生减免各种费用20__0多元,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免费教科书也优先向留守儿童发放;
(4)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5)“五老”进校园活动。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学校对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下一步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对__农村教育投入,帮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小、中学新办或巩固原有的寄宿学校,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吃住集中到学校,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59-0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我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试点学校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必将赋予改革以新的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我校而言,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逐年增多,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省,每天只喜欢看电视、打游戏、无节制地玩耍等,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极易出现偏差,在去年我所教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父母均外出打工,他被留在家里由祖父代为照顾,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使这个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出现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而且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极差,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不专心,爱打架,撒谎,老师多次教育也是屡教不改,产生了叛逆情绪,而由于照顾他生活的爷爷没有文化,教育起来也感觉到力不从心。诸如这样,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全部推向了学校,给学校的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障碍,使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出现了断层,增加了学校的压力,这一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探究留守儿童常见的行为偏差,分析其成因,加以预防和化解辅导,力求主动权,把心理困惑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对策及建议
1.关注留守儿童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合作。首先最为迫切的就是改变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开展家校合作课题实践、建立留守儿童基地、进行广泛的家访、编订家长教育读本、开展家校联谊等方式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合力。其次,在学校层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比如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同时学校可以尝试学校教育家庭化,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搞好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第二,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再次,就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第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设立一个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项目基金。第二,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办厂环境。使农民工有就近就业的可能性。最后就是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比如通过各大媒体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增加社会各界对这一新弱势群体的了解和关注。社会还可以通过支持一些民间组织的建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如“麦田计划”“春蚕计划”“希望工程”北师大的“农民之子”、联合国儿基会的“西发”项目等都是很好的民间行动,体现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价值。另外,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功能与附近农村学校之间的联系,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村官活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工程、欠发达地区扶助工程等,都体现了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2.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