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区域经济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区域经济情况

第1篇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区为统揽,以“跻身丘陵经济强区,争创中国西部百强县”为目标,牢固树立“依市兴区、市区一体、互动共融”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区、项目带动、环境兴区”战略,全力推动工业建园区、农业建基地、城市建新区、农村建新村工作,积极探索了城乡统筹、产业联动、富民强区、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XX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X亿元,增长X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增长XX%;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X亿元,增长XX%;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加XX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X元,增加XX元;城镇化水平达到XX%。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排位XX年位居全省丘陵县(市、区)第X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关键在工业。区委、区政府响亮提出“工业强区” 战略,“点”、“线”、“面”结合布局工业,着力在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投入、大服务上下功夫,增强了工业对全区经济的带动力。近年来,全区完成工业投入XX亿元,组织实施了千万以上的工业招商和技改项目XX项,竣工投产XX项,新增规模企业XX户,发展到现有的XX户。XX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XX亿元,是XX年的XX倍;规模工业增加值XX亿元,是XX年的XX倍;利税XX亿元,是XX年的XX倍,利税上XX万元企业XX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XX,比XX年提高XX个百分点;规模企业从业人员32181人,是XX年的XX倍;工业对XX贡献率连续XX年超过XX。一是抓“点”,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以企建园,孵化车产业企业集群。XX公司从濒临破产的企业,跃居全省同行业第一,全国第三,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并发挥核心带动作用,XX工业园聚集了XX、XX、XX等紧密型配套企业和XX等XX生产及配件生产企业,形成了以XXXX为纽带的汽车产业链,带动了50余户配套企业发展。建设XX工业集中发展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实施“百日会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园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XXXX等12个企业率先抢滩。XX镇聚龙石材工业园借鉴“蛟龙”模式,引入60余户石材加工企业入驻并生产,开创了我区民营企业领办园区的先河。二是抓“线”,沿交通线布局工业发展走廊。利用城市扩张的有利时机,依路建园、以园引企,沿国道XX、省道XX、二环路、外环线、马鞍路布局工业发展走廊,已有XX、XX、XX、XX、XX、XX、XX、XX等52户企业建成投产。三是抓“面”,以六大产业支撑工业发展。围绕壮大区域经济支撑力量,全力扶持做大做强造车、农副产品加工、建工建材、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纺织制鞋六大产业。XX年,六大产业聚集规模企业XX户,实现总产值XX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XX%。以XX、XX、XX、XX为龙头的造车产业,聚集规模企业XX户,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XX%;实现利税XX亿元,占总量的XX%。以XX、XX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聚集规模企业XX户,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占总量的XX%;实现利税XX万元,占总量的XX%,初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XX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了浅层次产业集群。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村建设,助农增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把“农村建新村、农业建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着力点,采取综合措施,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抓典型示范,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准确把握中央“20字方针”、省委“XXXX”、市委“XXXX”总体要求,结合丘陵地区示范区建设的实际,对全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了“12345”工作思路和措施。坚持区级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对区级重点示范村,每村落实一名区级领导干部包干负责,坚持整村推进、项目配套、多元投入、民主管理、和谐发展,建成了“XX”、 XX、XX、XX等29个产业有特色、群众有激情、发展有活力的示范新村。二是抓农业基地建设,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围绕建设生猪、蔬菜、水果、优质粮油、劳务产业全省“五类大区”,采取“依托企业建基地、依托业主建基地、依托协会建基地、政策推动建基地、项目带动建基地”等方式,着力推进河西片区10万亩特早熟优质蜜柑基地、河东片区10万亩优质伏季水果走廊、XX江河沿线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10万亩速生杨基地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壮大了特色产业。全区建成农业基地158个,获省级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66514公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整体认证开创了全省的先例。三是抓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实现提质增效。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完善“保底收购”、“订单收购、二次返利”、“寄养取酬、联养分利”等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畜牧产业“六方合作”机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全区建成“六方合作”工作站20个,参与企业13户,覆盖15个镇乡5300户,帮助参与农户增收1500万元。XXXX、XXXX、XX、XX等镇乡建成了1300户适度规模的出口生猪专用基地,带动全区20多万农户养猪,助农人均增收120余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XX。XX公司带动10万农户种椒、种豆,助农增收XX万元。XX米业在XX、XX等镇建立优质水稻基地,带动1.8万户农民种植“XX”、“ XX”等优质水稻,助农人均增收70元。四是抓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成效明显。以种植、养殖为循环支撑,以提供清洁能源、有机肥为切入点,以“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油”为循环模式,建成了XX、XX、XX、XX四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正在推进XX、XX,XX,XX,XX、XX6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建设。示范区内农业副产物、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6.7%,帮助农户户平年均节本增收500元以上。五是抓劳务产业,劳务收入快速增长。狠抓劳务培训,加强对外合作,提高输出质量,着力打造“建工之乡”,培育壮大“川妹子”劳务品牌,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劳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XX年,全区转移劳动力XX万人,实现劳务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XX%。

(三)依托中等城市发展第三产业,城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抓住中等城市建设机遇,积极配合搞好城市建设与管理,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搞活商贸流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加快建设商贸流通平台。坚持用经营的理念、市场的办法,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立足产业支撑,突出专业特色,搞好片区功能规划布局,构建城区“黄金商圈”、“八条特色商品街”和“三大专业市场”,重点打造了XX、XX、XX、XX、XX、XX、XX、XX八个商贸重镇,更好地发挥了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全区城镇化水平达XX%,比上年提高了XX个百分点。二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用市场机制培育发展社区文化、医疗、教育、物管及其他社区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大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力度,搞活房地产市场,全区房地产业投资额达XX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实现XX亿元。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把项目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特别是以迎接省委工业工作会、省丘区经济发展现场会、工业强省工作会三次大会的召开为契机和动力,强化“三个量化”工作责任,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效。XX年来,共争取各类项目补助资金XX亿元,引进到位国内资金XX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实施项目XX项。一是抓项目生成。加强与企业家面对面沟通交流,及时掌握企业家扩张发展欲望,以此获取项目意向和招商信息,XX年共收集各类项目信息XX个,储备项目XX个,筛选了XX个项目分解给相关区级领导干部负责,组织小分队外出招商。XX年,新签约项目XX个,实际到位资金XX亿元,同比增长XX%。二是抓项目建设。通过项目挂牌、干部蹲点服务、督促检查、倒计时等制度,强力推进了XX、XX、XX等XX个项目加快建设。三是促项目投产。通过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促进了XX、XX等12个项目正常生产。XX年,全区新开工112个,实施项目200个,建成108个。

二、主要体会及经验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总结XX近年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经验,可概括为始终注重“五个突出”。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科学发展。XX作为丘陵农业大区,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快、发展不够好,最紧迫的任务是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近年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子,才能不断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工业支撑。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业强,竞争力才强,丘区发展才有希望;工业强,带动力才强,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才有强大动力;工业强,财力才强,建设“和谐XX”才有物质基础。实践证明,XX工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工业强区是推进XX又好又快发展的必须选择。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项目带动。项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没有项目的带动,特别是没有大项目、好项目作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必将缺乏后劲与动力。在推进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战略的眼光去谋划和推动项目工作,奋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第2篇

一、龙港经济发展概况

⒈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龙港依托先发的市场机制优势和快速的技术进步,十九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印刷、礼品、纺织、塑编等为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美元,工业总产值亿元,人均收入元,民间资金雄厚,至××年年底,全镇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目前全镇共有股份合作企业家、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家,年产值万以上的企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家,超千万元的企业家。

⒉产业特色明显。我镇印刷、礼品、塑编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特别是印刷业已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生产服务体系,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去年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中国印刷城”称号。全镇共有印刷企业多家,年,实现产值亿元,占全省印刷业总产值近。同时,近年来,我镇礼品业依托温州礼品城这一平台得到了迅猛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目前,我镇正在积极申报“中国礼品之都”。

⒊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龙金大道、温州礼品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一批与促进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随着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世纪大道、瓯南大桥等建设的加快,我镇对外大交通框架正在形成,区位优势将大大增强。目前,全镇共有个省级农业园区、个工业园区、多个专业市场,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服务功能齐全。

⒋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当前,国内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为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十五”规划已明确把龙港定位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去年以来,我镇投资信心明显增强,房地产逐步升温,资金出现了回流现象,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个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的启动建设,促进了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我镇今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龙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现有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虽然我镇在年被国家十一个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及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镇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协调,现有的城镇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二是经济发展不快,产业集聚度不够。投资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外流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三是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龙港是工业大镇、经济强镇,按照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要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工业园区等。由于受用地指标的限制,使一些项目无法安排或时效性不强。四是财政运行困难。建设项目和可用资金矛盾十分突出,影响了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今后的经济发展思路

龙港发展总体上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小渔村发展成为“农民城”,第二阶段由“农民城”向产业城发展,第三阶段最终发展成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我镇已基本完成第一、二阶段,正在实施第三阶段发展战略。今后几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国家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和国内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尽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必备的经济内涵和城市空间,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发展成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实现我镇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只有产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跨越。同时,产业支撑是城市化的基石,没有比较发达的产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今后几年,我镇要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的突破。

⒈建平台。抓好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示范印刷工业园区、 城东工业园区、塑编工业园区建设,做好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特别要抓好金田集团、瑞田钢业不锈钢生产线等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落实和服务工作,帮助它们早日建成投产,在龙金大道规划建设平方公里的印刷、礼品产业基地。抓好专业市场建设,启动温州礼品城二期、家居装饰材料市场、劳务市场等建设,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使龙港大道两侧尽快形成商贸区。建立水产养殖和大棚蔬菜基地,完善农业科技、资金、信息服务体系,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⒉重招商。龙港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在激发内力的同时,大力吸引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重点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主动承接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的文章,通过加强对龙港的投资环境的宣传,经常性地到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千方百计地做好接收产业转移工作。要加强对在外苍南人、龙港人和周边地区的招商,将在外苍南人经济转化为龙港经济。积极探索工业园区业主制成片开发的机制,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带动与之配套企业的引进,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效果。

⒊打品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开拓市场,拓展产品领域,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保持龙港印刷业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有影响力的印刷会展和产品交易会,建立“中国印刷城”商务网站,办好中国(龙港)印刷文化节,进一步扩大龙港印刷业的影响力,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充分利用温州礼品城的优势,建设礼品加工园,促进礼品城由单一的市场销售转变为产、销、研并举的格局,实现产业和市场的联动,办好每一年一届中国轻博会礼品展,积极争取“中国礼品之都”落户龙港,进一步打响龙港礼品业的区域品牌。

⒋求创新。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新产品研制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引导企业实行管理和体制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⒌优环境。积极做好吸引企业投资的各项前期工作,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哪里建设”、“什么用地价格”、“什么时候能动工”等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对入园区的企业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适当降低企业进入园区的门槛,全面整顿搬运装卸业,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城市化不是人口的简单集聚,重要的是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有效整合。城市化构筑产业化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加快龙港城市化进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不是简单的谋求行政体制上的突破,而是为了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尽快构筑城市框架

一要高起点搞好规划。规划是城市的灵魂。要站在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继续抓好城市中心区详规和工业园区规划、龙港商贸区规划、夜景规划等,完成通讯、绿化等专项规划。二要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龙港要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必须搞好道路网络建设,构筑城市框架。因为,道路网络是整个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建设中见效最快的建设工程。它可以规范城市的用地性质与布局,促进土地增值,就位城市的各种管线,带动整个市容市貌、交通状况的改善。我们要构筑的城市框架是“一心”(城市中心区),“二轴”(世纪大道和中央大道),“六纵六横”(六纵:东海大通道、彩虹大道、龙翔路、人民路、中央大道、龙金大道,六横:龙港大道、西城路、白河路、站港路、海港路、世纪大道)。城市框架拉开后,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今后几年,要加快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瓯南大桥、世纪大道、康居工程、白河输变电工程、电力调度中心、龙八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三要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卫生等管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城市的特色,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四要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全过程,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⒈土地资源市场化。采用政府垄断、市场运作的方法,对规划区内除工业用地和公建项目用地外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⒉投资主体多元化。把专业市场、宾馆等公共配套设施推向社会,吸引民间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⒊基础设施效益化。将广告经营权、停车场(点)、公交线路营运权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实现收益型项目效益最大化,支出型项目节约化。⒋政府投入产出最大化。把政府的资金重点用于规划、道路、广场、绿化等能使城市资产整体升值的建设项目,使政府投入成为带动社会投入的导向者,成为激发再投入的源投入,实现城市建设的有效扩展。

⒉深化改革,创造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龙港于年被国家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行政管理、财政管理、工业管理、计划管理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龙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人口、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的不断膨胀,龙港面临着政府管理职能滞后、财政运行困难、企业融资渠道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深化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龙港集聚。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按照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推进观念、体制等创新,大胆突破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新的设市标准将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

三、关于加快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⒈要加快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和实力的强弱,与其内部的中心城市的实力和辐射力直接相关。鳌江是温州市三大水系之一,其流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流域,而且距离正 在不断拉大。鳌江流域苍南、平阳、文成、泰顺等个县总人口近万,占全市近,而财政收入仅为全市的。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鳌江流域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一些小城镇缺乏对自身的合理定位,盲目地争夺区域的制高点,相互之间存在“功能重复”的浪费性损耗,一直以来缺乏一个足够号召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缺乏龙头带动。而无论从区位优势或城镇规模和经济总量以及城市的总体布局来看,龙港、鳌江在鳌江流域的龙头地位是不可置疑的。温州市“十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市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出加快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但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举措。因此,市委、市政府应尽快成立组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专门机构,开展各项实质性的工作。

第3篇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考察组在外期间,先后拜访了苏黎世金融投资公司英国分公司、法国欧中贸易及文化交流协会,与当地投资公司基金经理及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投资基金的运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英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是较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历史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区域政策的运作也比较规范,成效明显。通过考察,我们对欧盟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有了一定了解,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研究和制定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苏北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法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英国、法国一直把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从1987年到20__年,英国和法国通过参与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社会基金、农业指导保障基金等方式对欧洲欠发达地区进行了援助和帮扶,使生活在欧洲最不发达地区的10%的人口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国内生产总值从占欧盟平均水平的67%上升到79%,初步达到了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划定扶持地区,使各欠发达国家普遍受益。英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经济较发达国家,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家确定扶持对象,而是根据欧盟的统一规划,积极参加欧盟区域经济合作。欧盟按照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有关指标分为250个地区,再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等条件分成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最不发达的地区、相对劣势的地区、发展滞后地区、特别不利的地区等等,以此确定扶持对象和扶持的先后秩序。这样就确保了对欠发达区扶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欠发达地区能够真正受益。

(二)建立专项经费,确保帮扶资金到位。欧盟每年拿出超过35%的预算,建立结构基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20__-20__年结构基金的总额为1950亿欧元,平均每年约280亿欧元。结构基金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效果极为明显,也得到了受惠国的普遍欢迎。

(三)明确目标,突出帮扶重点。英国和法国对本国及欧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目标和定位十分明确。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基础建设。重点扶持欧盟欠发达地区的道路、机场等基础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扶持农业。他们每年要拔出专款帮助本国和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国家发展农业,尤其是帮助他们克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英国20__/20__年度对农业的公共支出高达31.82亿英镑,主要是对农业和农场主的直接补贴,以20__年种植业为例,按播种面积计算,小麦和大麦的补贴金额均高达222英镑/平方千米,油菜子和亚麻子分别高达337英镑/平方千米和422英镑/平方千米。另外就是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扩大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是劳务培训和输出,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劳动就业率,从而增加收入。

(四)加强培训,提高受教育程度。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始终坚持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政策。他们的政府积极要求欧盟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高新技术等领域。通过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创造力,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英国和法国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9年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16个地区培训中心。目前,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并有不少农学院毕业生加 入农业劳动者行列。法国也有900多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7万多人,此外,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

(五)强化责任,完善对扶持资金的监督。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把资金交给欧盟后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通过资金运作程序,强化监督,加强对扶持经费的管理,以对纳税人的资金负责。一是严格审查欠发达国家提供的扶持项目。在欧盟会议上,英国和法国等成员每年都要派专人,主要是经济专家负责对援助国项目的分析、评估和审定。一旦认为所申请项目不符合援助计划,就提出调整或否决。二是通过成立监督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跟踪。欧盟为了使区域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确保扶持资金使用的质量与有效性。英国和法国以成员国的身份参加该委员会,并通过技术、财务和成果评估对扶持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三是利用激励机制,保障资金高效使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为了鼓励各成员国高效、成功地使用扶持基金,采取资金提留的办法,即从分配给各成员国的扶持资金中提留4%,对效果优异的项目进行奖励,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三、加快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省虽然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客观存在,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小康的基础还不牢,以20__年为例,苏北地区人均gdp为848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人均本外币居民储蓄额44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0%。“十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苏北的发展在我省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全省“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江苏在新世纪的地位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我省富民强省和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苏北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学习和借鉴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苏北地区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从发展的角度看,越是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的地区,越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快的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确立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一方面,苏北地区的广大干群必须要有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立足点必须首先要放在自力更生上,尽力把优势发挥好、条件利用好,不要“等、靠、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强北南经济合作,营造有利于对外开发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意识,重点向苏南等发达地区全面开放,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快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骨干企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支柱产业。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临海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立新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部门,退出和淘汰已丧失优势和没有市场的落后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能够体现苏北群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振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合理和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加速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农业优势,而工业化刚刚起步。因此,在构建产业结构时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赶发达地区,更不能照搬苏南的模式,而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一方面要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相对集中开发某种农副产品的区域性规模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区域化的特色生产;另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大财政对苏北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公司+农户”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合理配置、利用和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前后关联的连锁反应,可进一步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协调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现阶段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和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积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秩序,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推进城乡经济联合,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苏北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城市化也仅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卫星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培植中心城镇,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连接点,推进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六)加快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科技和人才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推进苏北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各级人才运作市场,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 人事关系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