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插花职业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插花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方法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是今后职业迁移和职业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前三种是方法能力,后五种是社会能力。这些能力能让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做人。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调查显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能的缺乏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所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对于如何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评价考核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下面对高职插花艺术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与界定,开发和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考核评价方法。
二、高职插花艺术基础课程中蕴含的职业核心能力
插花艺术基础是高职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插花艺术基础主要培养的是插花员,插花员的就业岗位有花卉市场及花店插花员或老板,宾馆、饭店或婚庆公司的插花员等。主要服务范围有会议、餐厅、宾馆大堂、丧礼祭祀、婚礼、庆典、艺术欣赏等。根据岗位和职业能力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基础理论与基础造型;礼仪花艺的设计与制作,装饰插花的设计与制作,艺术插花的设计与制作。
从岗位实际出发,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和实践。每个综合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小单元组成的,所有小单元完成后进行综合实训。例如,礼仪插花中的婚礼用花设计与制作是一个综合实训项目,学生要先学会一些基础单元,如:手捧花制作;头花、胸花、腕花制作;花车制作;婚礼现场插花制作,等等,然后进行一次综合实训,创设相应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进行作品设计,花材的选择和订购,作品的制作和展示。通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学生的沟通、设计、协调、表达和组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课程教学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教学设计,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改革现有高职插花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将学生自我学习、与人交流、团队合作与创新等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插花员技能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技能点的掌握是否准确。我在课堂上采取“讲、看、练、评”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加快学生掌握技能点的速度。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利用实物教学,一边讲解技能要点,一边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加深理解。接着学生独立操作,制作作品,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单独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再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技能水平提高较快,对基础造型作品制作的技能掌握比较牢固,半年下来,对所学的基础造型作品都可以独立制作,并可以综合设计,合理使用每一种造型作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以岗位标准要求学生,培养合格职业人。如对于各种花材的保鲜和插花中花材剪切口的剪切方法,花材插入花泥的深度,制作过程中周围环境清洁的保持,作品完成以后周围环境的整理,等等,都是关于基本操作规范的要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评价考核方法,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
考核评价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插花艺术基础课程特点,对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插花艺术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确立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的考核,重视过程考核兼以结果考核评价方案。具体方法:过程成绩占70%,结果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案,不仅加强了插花艺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实现了插花艺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如下表。
插花艺术基础项目化教学职业素质和学习过程考核评分表
[关键词] 苏州市;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分析;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农民的农业用地被国家征收后成为失地农民,虽然失地农民获得了国家的经济补偿和合理安置,但是由于土地流转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对土地补偿款的非理性消费,大量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未能再就业(陈丹等,2014),另外,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潘光辉,2010),在城市中谋得一份工作。而职业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促进失地农民工重新就业的重要手段(曾国平等,2011),因此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把握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培养和提升失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失地农民成功就业,是关系到失地农民生计、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二、数据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是在苏州新区人社局的协助下,在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班上采用集体施测的办法获得统计数据,问卷施测时采用统一指导语,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获得114份调查问卷,其中男性有51人(45.1%),女性63人(54.9%)人;年龄方面:20-30岁39人(36.8%),31-40岁48人(45.28%),41-50岁19人(17.9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4人(40.5%),高中30人(27.0%),大专学历23人(20.7%),本科12人(11.7%)。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培训满意度、培训效果、培训经历等职业培训总体状况,第三部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地点等培训需求内容。
三、调查结果
(一)失地农民职业技能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但也有39%的被调查失地农民表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另外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有57人持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占总样本量的56%,同时也有44%的农民表示没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
(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经历
在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前,有不少失地农民已经接受过有关的职业培训。调查结果表明,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共有56人,占总样本量的52%,而之前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则占到了48%;农民之前参加职业培训的主办方主要是就业单位(38%),职业院校(27%)和政府相关部门(21%),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相对较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主要来源于自费(51%)和企业承担(42%),政府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只占7%;从培训内容来看,职业培训主要包括上岗技能培训(47%)和创业培训(23%);对于培训效果而言,76%的人认为之前的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而24%的失地农民认为之前所接受的职业培训“没用”和“不清楚”;在职业培训满意度方面,失地农民对之前的职业培训认为“比较满意”的有21人,占总样本量的32%,而选择“不太满意”和“一般”的共占总样本量的68%。说明苏州失地农民对培训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就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而言,影响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费用太高和培训时间不合适,两者共占总样本量的65%。
(三)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
从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意愿、培训费用等方面考察了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在培训时间上,最容易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0天以内”和“11-20天”,两者共占样本量的69%。说明失地农民不希望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太长;在培训方式需求方面,失地农民最希望的培训模式是多种方式结合(48.2%),其次是老师讲授(47.4%)和现场实习(46.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学习也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学习方式来看,农民更倾向于的学习方式是面对面授课(74.6%)和现场实习(67.5%)。值得关注的是,有21人选择了网络培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代进步相结合。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自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66人,占总样本量的62%,说明大部分的失地农民想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文化和职业素质的意识强烈;而不愿自费参加培训的占总样本量的38%,说明相关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解决失地农民培训费用的问题。最后,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是“500元以下”和“500-1000元”,二者占总样本量的80%。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职业培训的灵活性
失地农民工职业培训基本上都是关于传统的技能培训,涉及到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很少,在互联网+时代,紧随时代步伐,增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培训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顺应时展要求,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学习方式来看,除了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网络学习也渐渐获得失地农民的欢迎,这样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也随之增多,形式也更加灵活。所以,为了迎合失地农民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讲授方式。
(二)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实现与失地农民培训需求的统一
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一半的人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说明某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样不仅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培训单位而言,这无疑也是时间和经费的重复浪费。由于培训经费的有限性,因此在进行培训前应当做好培训对象的选择,避免浪费。另外,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还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精选培训讲师;注重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最后应该进一步要保证培训的效果,努力提高学员的培训满意度。
(三)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体系,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获得技能所通过的渠道主要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就业单位、职业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在失地农民培训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参与,这就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就业培训体系。另外,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使失地农民能够实现就业或创业。在农民参加的培训机构中,仅有37%的人选择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服务,说明培训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这就需要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把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指导服务,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的有效统一,这样才能提高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的成功性。
(四)进行长期跟踪指导,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
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训后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数据来调整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首先,培训机构应该明确跟踪指导的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培训后学员的反应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可以采用面对面和在线指导的混合模式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网络优势,建立QQ学习群,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解答疑难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咨询等活动。培训结束后,不能将培训期间的成绩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要特别关注学员的知识、技能和教育价值观等有没有得到新的提高和发展。对跟踪指导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指导经验进行归纳,建立学员的跟踪指导档案,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陈丹,汪良,张藕香.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4(7):40-44
[2]潘光辉.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与供给:基于广东省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0(10):108-112
[3]曾国平,侯海艳,刘春鑫.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6):29-35
[4]叶继红.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4(8):77-85
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入下今年的工作中我有成绩也有不足.:
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培训站已经在同学中大力宣传.为了能够让同学持"双证"上岗,毕业时更具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工作的重点,所以我今年的工作也是围绕该重点展开的.本着为同学服务使同学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的宗旨,依托我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在今年的工作中我面向学校和社会进行了1期花卉园艺工(高级),2期插花员(高级),2期文秘(高级)和育婴师(高级)培训工作,共培训了570多人.年由绿色经济示范区组织的季季插花技能赛中我校职业技能站培训的同学3人获得了一等奖,获二,三等奖的同学7名,同时我校获得了优秀组织一等奖.由省人民政府主办,省花卉产业联合会,省贸易促进会承办的中国国际花卉展中我校师生积极参与成绩突出,荣获了组织一等奖.
并组织同学参加了5月20,今年我校培训站还在同学中大力宣传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21日和11月17,18日的全国职业资格证统一考试,有90多位同学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文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物流师"等的国家3级证书.
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年,1.先后组织了2期国家插花员(高级)和绿化花卉工(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国家插花员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第一家专业组织.通过培训,有250余人获得国家插花员(高级),44人获得绿化花卉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110人获得保育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显示花都高雅文化氛围,为展现多民族独具异彩花文化品牌.为培育花文化市场,引导民族花文化产品的消费,为宣传,宣传,宣传职业技能教育,校职业技能培训站与市绿色经济示范区,锦苑博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市"季季插花赛".全年共举办了5次比赛参赛人数达260多人,选手们技能水平在比赛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市民也在活动中感受到花文化的魅力,每一期的比赛中总有不少热心市民来到现场学习插花他都表示很喜欢插花艺术,表示今后将更多的关注插花活动,用鲜花来美化家居.
市的相关部门领导重视并亲临了"花送奥运,省.插花迎奥运,和谐彩"等主题插花技能赛,大赛在街头巷尾传颂,插花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比赛深入人心.参与策划并组织的几次大赛中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市劳动就业服务局等相关部门对技能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市人大主席陆玉珍,市农业局倪副局长,市区副区长等对插花技能赛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先后协助组织季季礼品插花技能赛5期10场,今年的工作中.其中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第二个星期日下午在桃源广场,真庆观广场等场地举行插花技能赛.中国国际花卉展过程中,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插花技能赛一场,少儿插花迎奥运表演5场.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期间,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插花技能赛一场.从年起开始的"绿色经济示范区"插花技能赛,选拔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插花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学员在省总工会组织的"省职工插花技能赛"中前10名选手中有7名是培训站的学员,比赛中展示了自己的插花技能,也为我培训站赢得了荣誉.
都市条形码,电视台在新闻.民生关注等栏目和街头巷尾等栏目多次报道了比赛.信息报》,晚报》,日报》,生活新报》,都市时报》等省,市报纸报道和宣传了比赛(见附件).数十家国家,省,市政府新闻网站及国内知名行业相关网站作了宣传报道.
立足,面向全省全国开展技能培训
走进千家万户,市插花技能培训工作在校培训站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也成为了市劳动就业服务培训的重要内容.校教师已经承接了劳动服务就业部门所有的插花和园艺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市今年培训插花员,园艺工初,中级超过500余人.
我与协会结缘,是在2000年4月新罗区肢残人协会成立之时,我有幸被选举担任该协会副主席。刚开始,我对协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同时也因为忙活于生意上的事,对协会的工作和活动参与的并不多,直到2001年,我开办了顺通职业培训学校和顺通网络培训中心(龙岩市新罗区首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来参加办公自动化软件培训和互联网等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越来越多,与残疾人朋友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慢慢地,我有了一个想法,何不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为协会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平台呢。市区残联领导对我的想法表示赞同并给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市、区两级残联经过实地考察后,正式确定顺通职业培训学校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005年12月学校被福建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先进民间组织”;2008年4月学校又被评为“省级残疾人之家”。自从学校开办以来,我就私下定下了铁律:凡是残疾人参加培训,一律减半收费,特别困难的全免,并言传身教鼓励残疾学生自强、自信、自力、自尊,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为培训学校课程实用,教学负责,收费合理,管理人性,受到残疾学员们的好评,一传十、十传百,“顺通”的美名不胫而走。培训学校开办至今已培训残疾人200多名,成功就业100多名,就业率达53%。
因为我所处城市是龙岩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为了给周边县市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2003年8月,经过悉心筹备,龙岩市肢体残疾人协会正式成立了,成为福建省第二家经民政部门批准的肢体残疾人协会。我被大家推选为协会的主席。在市、区残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在新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五楼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
为了给协会募集更多的经费,一方面我和协会几个负责人带头并号召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残疾人企业家慷慨解囊,另一方面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主线,通过在全国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期间多次举办助残现场募捐文艺晚会,让有一定文艺才能的残疾人表演节目和邀请市区领导与有关单位及社会有识人士献爱心。在丰富残疾人生活,营造关爱残疾人,携手共进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助残单位和爱心人士的良好社会形象,如新罗区西城西安社区居委会被评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中国太平洋保险人寿股份有限公司龙岩中心支公司、龙岩女子医院、新罗区南城溪南社区居委会等先后被评为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已为协会募集到善款近20万元,使近几年协会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有了较好的经费保障。
为了帮扶残疾人走出家门,我们积极主动与新罗区慈善总会联系,争取到专项康复经费10多万元,为20名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了假肢、为50名下肢残疾人赠送了轮椅、为50名听力残疾人赠送了助听器。同时还取得龙岩市交警支队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开办了福建省首批残疾人驾驶员小车培训班。目前已经有16位下肢残障的残疾人考取了自动档小车驾驶证。
为四川地震灾区的人们募捐善款,慰问龙岩学院和特教学校的残疾学子,协助东肖镇连圣村等成立残疾人协会,帮助新罗区肢残人成立创康好爱心之家,引进残疾人假肢矫形器装配服务定点单位――德林义肢股份有限公司,筹办残疾人职业培训班,针对残疾人的需求特点,专门开设了电脑、家电维修、手机维修、插花艺术、电脑维修、电工电焊、盲人按摩等科目,并专门培训了近两百名残疾人,为他们的就业和自强、自立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并协助安置残疾人就业达100多名。
【关键词】高新区(滨江) 职业培训 实践 发展对策
有生产和劳务的地方就必然有职业培训的存在。特别是在高新区(滨江)城市化高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换代频繁发生的时候,更不能没有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高新区(滨江)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职业培训由为重要。本文研究的职业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政府管理的再就业培训。
1 职业培训对高新区(滨江)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1 职业培训是非常有效的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失业是区政府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失业问题是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学家针对失业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已的看法,然而,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教育和培训。同时,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如果社会的失业类型是结构性失业,政府可以采用职业培训的方法,及时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以改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高新区(滨江)的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突出表现为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一方面由于打造科技新城,技术进步和创新、产品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大批技术性岗位空缺;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本地的初级劳动力由于劳动技能的缺失或者技术水平过低,而不能填补现有的岗位空缺;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政策措施应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以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失业压力,增加社会就业。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推迟青年人的就业时间,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高新区(滨江)总量就业的压力。
1.2 职业培训是实现平等就业促进民主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新区(滨江)由农村直接转为城区,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免费职业培训,促进低劳动技能人员提高劳动技能,达到相对平等就业。
1.3 职业培训对高新区(滨江)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
高新区(滨江)为浙江省最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集聚了杭州市60%以上、浙江省25%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高素质人才作支撑。目前高新区(滨江)缺少大量本地蓝领技术工人,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来解决本地劳动力技术提升问题;同时滨江区原有传统企业的产业工人也必须通过职业培训进行技术知识更新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
2 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新区(滨江)由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传统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以及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使得原有本地劳动力就业方面产生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自2000年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区政府目前采用“灵活就业补贴”方式来解决就业压力,这种办法虽然阻止或延迟了这种矛盾的激化,但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随着拆迁的全区化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签定“灵活就业补贴”的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显现,失业问题仍得不到根本上解决。
从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理念去分析,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大量隐性失业的表象背后,必然存在着劳动力的“供与需”、“量与质”对于就业市场的复杂性适应问题。如在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方面,由于高新区(滨江)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决定着要有更多工人要从事新的工作领域。再从高新企业对劳动素质的需求方面看,科技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较高技术水平工人的需求增加,与之相对照,而有相应较高技术能力的工人数量则相对较少。这是造成需求和供给矛盾的症结之一。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个人在教育、培训中参与的程度和接爱教育及培训的效果等,都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从而也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通过进一步研究高新(滨江)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种种复杂问题,得出如下必须由职业培训来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用职业培训解决“4050”老龄化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目前高新区(滨江)失土失业人口中,存大大量“4050”老龄化劳动力是供给模式中的主要特征。年轻人大都通过高等教育大量流动到其他地区就业,同时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降低,形成了年轻人相对于老龄化劳动者比例失调的现象,导致出现就业人口中老龄化问题。另外,由于传统企业的消退,“4050”老龄化劳动者由于劳动技能原因退出就业岗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滨江失土失业人员中将有大量的“4050”就业人人员存在,为了改变这种就业梯队倒悬的现状,滨江在劳动供给方面,面临着采用积极措施,提高劳动技能和开展人才储备的任务。这种积极措施就是改善职业培训体系,特别是加强职业再就业的工作,努力实现在就业过程中新老更替的平滑性,并努力为“4050”老龄化劳动者就业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由此可见,高新区(滨江)未来的职业培训任务显得十分重要。
2.2 用职业培训解决本地青年人失业问题
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人口中,青年人失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是由于高新企业对技术要求较高,而青年人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在当前的中等技校和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不愿花成本培训毕业生;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体制存在着侧重于理论教育和教学与就业相脱节,缺少职业实践。同时,高新区(滨江)本地居民由于家庭环境优,不少青年人不愿参加初级职业培训,加上当前职业培训学校能力的欠缺和简单劳动领域工作岗位锐减甚至消失等问题,使得本地学无所长的青年人陷入职业危机。本地青年人失业与青年人口的下降趋势,便得高新区(滨江)必须大量引进外地劳动者,这都导致对解决本地青年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3 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和职业培训绩效分析
3.1 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
高新区(滨江)自建区以来,政府历来非常重视职业培训。特别是两区管理体制调整以来,区政府不断加强对职业培训的投入。职业培训初期由手工编制、插花等低工种初级培训,发展到目前数控机床、电子商务等高技能、多工种培训;补助方式由财政部分补贴到区政府全额补贴;培训对象由失业人员发展到包括失土农民、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滨江全体公民。
(1)以技能培训券为依托,制定了较强操作性的职业培训经费补贴办法。高新区(滨江)自2003年4月开始发放面值为300元的技能培训券,2006年1月起标准提高到初级工培训500元,中级、高级工和技师培训在3000元以内;2009年7月后,实行区再就业技能培训全额补贴,同时,对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在半年内实现就业的,再给予培训补贴的50%作为实现就业奖励。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高新区(滨江)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立政府主导、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三方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方式。
(2)加强培训组织网络体系建设。以区、街道、村和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网络为载体,以社区广播、海报、网络等为媒体,加强区培训政策宣传,向各类培训者提供培训的各种信息。对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征地拆迁人员,按本人意愿选择统一组织到区定点培训机构免费培训,对高技能工种由全区统一报名组织开班。对个人报名自行参加区外学校培训的,采用个人先垫付或核发培训券的方式支付培训经费。通过这个组织网络,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失土农民都能享受每年1-2次的免费再就业培训。
(3)加强区定点培训机构和见习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各街道化教育学校和滨江区域内普通高校资源,基本形成了以各街道化教育学校、区社区学院为基础,以区职工培训中心、市妇联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重点,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定点培训机构网络,落实了区10家定点培训机构。加强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选择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效益较好、能提供相应实习条件的区内企业,分行业建立了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区技能人才就业基地。
(4)以项目促进职业培训。根据本区高新产业和新兴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了“数控技术”项目、“高低压电工”项目、为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双证制”项目、“阿里巴巴来了,您准备好了吗?”为主题的“电子商务“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的“1+x”创业培训项目。
3.2 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绩效分析
高新区(滨江)通过发放“技能培训券“,政府买单免费再就业培训实施以来,职业培训效果明显。据统计,几年来高新区(滨江)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400多期,累计培训人员约2.5万人次,一定程度上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有效解决了城市化高速推进中的一些社会矛盾问题。
(1)劳动力市场得到了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改善主要反映在本地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层次的提高和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多。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市场中,“4050”中老年人劳动力占有较大比例,这些人员通过初级职业技能培训,80%以上获得了初级及以上职业证书,充实到劳动力市场,大大改善了本区域内的劳动力结构。同进,通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使得一般性技术和特殊技术得到均衡的发展,一定程度缓解了高新企业对蓝领工作的需求。
(2)初级职业培训取得了成效。因区情特点,区政府特别重视对初级职业培训,先后推出多工种初级职业培训项目,如针对区餐饮企业、商贸企业、公共物业等企业用工需求。参加初级培训的人数不断增加,技能培训已由“要我培训”正向“我要培训”转变。同时青年人参加初级培训的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此外,初级职业培训的另外一个明显效果是改善了男女不同性别参加培训的平等机会。在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统计中,女性参加初级职业的比例占参加培训人数的60%以上,提高了女性的职业技能水平,改善了女性的就业环境。初级职业培训的推行,提高了本地农民的全民素质,为高新区(滨江)科技新城的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3)职业掊训提高了中小企业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高新区(滨江)很多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或是自我雇佣性质的。这种家族或是自我雇佣性质的中小企业在商贸、餐饮、物管等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种类型的就业,能缓解低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在促进家族和自我雇佣企业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提高方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由于这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员工的培训方面,通过政府免费大量对再就业人员进行初级培训,也是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4)以项目促进职业培训效果明显。根据本区实际设计各项目培训,利用具体的项目集中对一部分需要培训的群体实行针对性的培训,收到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如“数控技术”项目培训首期65名参加培训,43名通过培训被4家高新企业录用,成了高新企业“蓝领”工人;以淘宝网为主题的电子商务项目培训,使得一部分本地家族小企业把企业开到淘宝网上;针对社会教育层次低的弱势群体实施的“双证制”项目,不但提高了本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4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发展对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正确应对未来时期的挑战并抓住机遇实现区域大发展是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毫无疑问,职业培训在就业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4.1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职业培训的发展
确定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建立职业培训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新机制,将职业培训写进高新区(滨江)发展规划中。(1)为强化学习型社会而培训,“建立学习型城区”是高新区(滨江)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新城的定位,须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全民素质,职业培训能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增加对外竞争力;(2)加强服务经济而培训,高新区(滨江)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迫切需要职业培训工作方向的转变。职业培训必须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要让职业培训成为劳动者未来最为重要的社会生存手段。
4.2 将职业培训贯穿于高新区(滨江)积极就业政策之中
根据高新区(滨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制定详细职业培训发展战略政策。坚持职业培训的财政补贴政策,并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长期坚持。(1)坚持高级职业培训与低级职业培训相互结合的原则。在职业培训中,要兼顾高技能培训和低技能培训两者相并举。在低技能人才培养上,侧重于大力发展商贸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培训,解决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问题;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要重点培训一批各类企业争需的技术、技能佳的专业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性人才;(2)重视创业培训,促进青年人就业。在坚持免费创业培训基础上,应在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园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青年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
4.3 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结合,注重培训学校品牌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1)进一步加大对开展培训合作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拓展培企业合作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区内大型企业建立培训机构;(2)接产业门类选择区内典型企业,加快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建立公共实训基地从一开始就做到与企业相结合的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技能培训;利用实训基地面向全区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3)加强对区内培训机构的管理,鼓励区内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研究制定就业再就业培训品牌建设。
4.4 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大力开发项目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项目培训有很很强针对性,而且能激发培训者的热情。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确定培训项目后,要按照不同的培训项目,有计划的培育和扶持一批品牌培训机构,从而进一步推动培训项目的推广。目前,根据高新区(滨江)的定位发展,可以开发的培训项目,如动漫与网游项目,soho创意项目,奥体中心产业项目、物联网项目,电子商务项目等。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高职教育国际化;普适性教育;推动
1 国家政策背景的支持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必然趋势,而开展跨文化活动项目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着眼于“扩大教育开放”。鼓励各高校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旨在推动中国大学生在全球化环境下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获取知识并发展技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大背景下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建设新世界的桥梁。
2 跨文化交流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我们一直在思索探寻,进入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积极的教育?其实无论哪种教育,都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振兴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促进一个人终其一生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提到职业教育,以往我们一直重视对于基础学科技术的教育与发展,重视对学生应试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往往忽略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培养,忽视站在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而美学追求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积淀,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要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人文美学艺术的普及性及适用性也是大学教育中要积极建设与推动的。
3 本校韩国引智项目与交流活动介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中国与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在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中,逐步确立在职业教育中的领先地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以达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目的。推动跨文化国际交流,以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韩国的美容形象设计和插花艺术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自2013年成立中韩合作交流中心,2014年进行了首期韩国专家美容美发及插花引智项目。2015年10月是我校建校30周年,秉持“海纳百川,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开展了学生系列人文美学课程――韩国插花、美容交流培训项目。在项目中,我们邀请到来自韩国大学的美容形象设计和插花教授,分别进行了面向全校师生的通识性讲座,为大家介绍了韩国美容产业和插花艺术的历史与现状,职业教育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指出在韩国,美容业和插花艺术不但是一种高尚高雅的职业,更是一种提升幸福感的、感性消费等新型的消费趋势,同时也是一个飞速成长的产业。事实证明,韩国的这种迎合大众心理、提升大众审美取向的方式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与接纳,并引导人们向更高的层次提升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貌的正能量,并成为韩国的出口产业支柱。
通过以上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使我们的师生感受到来自不同地域新颖的教学内容与理念。我们邀请到的韩国项目专家不但具有专业培训资质及丰富的职业教育管理和实践经验,而且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与专业技术能力。美容、形象设计与插花都是艺术品位和个人素养的体现,通过大型公开讲座与培训,主旨意在为本校的师生服务,让师生们开阔视野。对于推广和普及美学知识与提升修养水平具有实际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 对人文美学艺术教学的启示与推动
通过全程组织参与这些交流培训项目,也引起我们对教学理念的反思。韩国教授强调指出,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普及插花与美容、形象设计这样的普适性教育课程,提升了韩国民众生活的品质与幸福感。这也让我们获得很多启示,无论未来从事哪个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受教育者不仅有更好更高的职业技能,更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助推其未来长远发展。大学教育绝不能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更要延展和影响到其离开校园后的人生之路。
我们在相关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信息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始进行逐步的改进。首先打破艺术类专业的界限,在工科类学院的选修课程里增加了职业形象设计与礼仪课程,使工科的学生也有机会去体验和学习人文美学的内容。在课程方面,强调在应用型教学的基础上,用创造性的、发展的观念统领教学计划与内容,注意普及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虽是选修课,但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尤其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讲非常有帮助。2015年4月~7月,我院进行了新疆中职师资班的培训工作。在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中重点安排了美容与形象设计课程,并适当引进融入韩国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受到新疆师资班学员们的广泛赞誉。同时,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也积极进行了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举办人文美学系列公开讲座、艺术展等,建立起一个艺术教育共享平台,使得人文美学得以更大层面的普及与应用。
通过与先进国家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促使我们搭建起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我们建立与不同地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状况,以及各个层次教育的实际培训情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职业培训教育研修的宝贵经验,应用于学院的专业与规划建设中,扩展学院的国际化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结语
在国际交流建设中推进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文美学教育不应也不能只局限于艺术专业,更要推广至每位受教育者,更要成为贯穿和影响其一生的积极的教育。因此,围绕具有实际意义的跨文化交流项目,通过人文美学活动来带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的普适性的推广与扩展,对于个人形象与人文美学素养的提升都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由此可见,积极开展跨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校教学的综合实力与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通过开放引进,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做法,引进优质资源,再加上我们的传统优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定会更好、更快、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龚金平.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反思[J].黑河学刊,2011(03).
[2] 黄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07).
(一)项目设置中的职业技能要求
世界技能大赛比赛规则中提出:“技能的类别总数和实际类别是根据2006年技能大赛组织大会正式批准的指导原则决定的,这些指导原则保证比赛中的技能种类体现世界技能组织的使命和比赛目标,并代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能要求。”
2009年开始,世界技能组织将大赛竞赛项目划分为六大领域:运输与后勤;结构与建筑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信息与通讯技术;创意艺术和时尚;社会及个人服务业。能够体现上述六大领域竞赛项目的技能有:竞争与经济成功所必需的现代技能;知识社会中必需的信息通讯技术与革新的技能;工作中必需的社交技能,包括创造性、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交流等;发扬传统和文化遗产的技能。
世界技能组织致力于延续平衡的技能大赛,主要是尽量运用世界上国际领先的各项资源,同时又要利用好有限的空间和物质资源。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类别有:正式项目、演示项目、展示项目、主办国恢复项目、展览项目。除展览项目外,其他项目都有对应的技能衡量标准。正式比赛项目的技能衡量标准包括:现代技能、必需技能、社交技能及传统和文化遗产技能;演示项目的技能衡量标准包括:设计技能、制造技能、交流技能及市场营销技能,其中设计技能、制造技能两项技能为必须具有的,另外两项中至少还要具备一项,也就是至少包括三项;展示项目的技术衡量标准为展示其比赛的创新面或一种可能的新技能;恢复项目的技能衡量标准为等同于正式项目或演示项目技术要求。
世界技能组织指导原则明确,在大赛的间隔期,至少25%的技能项目要接受外部针对其与全球经济相关的审核检测。这样每四届大赛(每八年)就对100%的技能项目进行检测。大赛质量审查员的报告与技术委员会的推荐一起作为参考来决定接受外部审核的技能项目的先后顺序。保障了赛项反映着技能领域的最新变化。
世界技能组织鼓励新项目的引入,并且在每届大赛上保障有最低数量的演示项目。新的演示项目要包括该技能所要表达的衡量标准、实际操作以及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能在六大领域中取得平衡(一致)的技能项目可以获得优先地位。
(二)竞赛项目技术标准的要求、变化与进步
世界技能大赛对竞赛项目技术标准的制定,要求体现该技能所要表达的衡量标准。制造技能的标准指的是在已完工的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所运用的技能。设计技能的标准指的是产品或零件的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营销技能的标准指的是涉及对一项产品或服务进行营销的技能。交流技能标准指的是涉及交流或在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技能。
世界技能组织明确,在众多技能项目中,技能标准要体现以下方面的变化和进步:从主观评分到客观评分;从个人竞赛到团队竞赛;从传统的技能到现代的技能;从单一的技能到多元化的技能;从以训练为基础的竞赛到以职业实践为基础的竞赛。
(三)竞赛项目规则中的职业技能要求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分单项赛和团体赛。单项赛的选手参赛当年年龄为22周岁以内,团体赛为25周岁以内。参赛者只能参加技能大赛中的一项,且一生只能参加一届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比赛。其意义在于为更多的世界青年技术工人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技能和培训的交流机会。
世界技能组织对竞赛项目制定了引入、退出和恢复的规则,并履行着严格的执行程序。
技术委员会决定新技能的准入。世界技能大赛中所使用的新技术必须在现场比赛情境下被测试,该技能称为演示性技能。演示技能在两届大赛后要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需要在赛前成为准备测验项目。准备测验项目的基础是技术说明和前两次比赛中专家组的测验项目。要以ISO-A和ISO-E为检测测验项目内容的标准。每个测验项目必须要有与评估标准相匹配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在技能分类中可以查到。
世赛制定有严格的技术评分规则。评分规则由测试项目的设计者指定。详细和最终的评分规则由所有专家共同确定。每个测试项目必须遵循“评估标准”所规定的的评分制度。评分规则应在竞赛前录入CIS。
世界技能组织在技术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世界技能大赛赛项技术需要定期进行有关技术说明的更新,以使其包括最新的技术进步。并且更新的生效必须得到不少于80%的专家的签名承认。技术说明不能违背比赛规则,任何情况下都要考虑比赛规则。进一步说明世界技能大赛致力于发挥对全球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引领作用。
世界技能组织还鼓励成员国发展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并希望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世界技能组织考虑到大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成本管理,对于那些要求过多空间与基础设施的新项目能否举办,世界技能组织与主办国有最终决定权。说明世界技能组织考虑竞赛项目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二、项目设置、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的对接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的依据是职业发展情况,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对接着产业发展。世界技能大赛将比赛项目划分为六大领域,就是兼顾了企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大多数技能项目。既设置有高端科技项目,如机电一体化、飞机维护、模具制作等,也设置有新兴职业项目,如移动机器人、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设计、企业IT软件解决方案等,同时兼顾传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如焊接、印刷、汽车喷漆、砌砖、木工、插花、烹饪、美容美发、护理等。
从近5届的比赛项目设置情况看,不仅项目数量有变化,大赛还对项目进行了增删或升级。见表1。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一部分项目被取消,如材料绿色化导致2009年加拿大大赛上铅管工项目的消失;而另一部分项目被添加进来,如随着技能精细化程度的加深,建筑类和艺术类自成一派,2009年世界技能组织将技能比赛项目划分为6大类后,石雕技术具体化为建筑石雕;还有的项目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开发进行了转型升级,如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系统实现网络化,以及企业为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最优化,将工业控制引入到制造和工程技术领域。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013年德国莱比锡大赛上,增加了塑料膜工程项目。因为塑料包装及其产品,特别是复合塑料软包装,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并且各行业对塑料薄膜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世界技能大赛还设置大赛举办国的特色化项目。2007年在日本静冈举行的第39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代表主场优势的移动机器人项目被纳入比赛项目,之后便成为每届大赛的热点赛项,不仅使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在世界上得到推广,也体现了全球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走向。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技术说明明确,项目解决方案要遵循相关行业标准、ISO标准以及该领域的最新规定,如:确保模块的特征能反映现代工业的特点、测试项目的图纸必须采用ISO-E和ISO-A标准、提供真实的加工零部件、项目设计侧重“专业术语”,例如尺寸和比赛标识等,确保测试涵盖各种技能特征和能力,既反映全球培训情况又能反映实际操作情况。对选手的能力检验,直接对接着产业技术工人的素质标准,以“制造与工程技术项目”为例,对参赛选手的能力要求为:掌握制造和技术加工的质量标准、车间的环境、安全、卫生环境及防护措施、技术设计、对机械工程的识图能力、操作加工技术、精度检验技术等,以及仿照企业真实场景布置大赛场景:“客户和技术人员会面”,即由客户(专家组)带着图纸和库存材料来见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首次与客户见面时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竞赛项目的内容完全来源于行业或企业的实际工作。
三、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技术标准和规则对中国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一)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成为中国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途径之一
借鉴世界技能大赛成功的办赛经验,服务于我国竞赛制度建设,已成为我国举办国赛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人社部召开的“2012年职业技能竞赛技术工作研讨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刘丹在“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改革和完善”的讲话中提出,要统筹推动国内国际竞赛协调发展,将国内竞赛与世界技能大赛衔接起来。提出中国大赛赛项的设置,在坚持行业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设置一些与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相关的职业(工种);在竞赛标准上,进一步熟悉并掌握世界技能大赛规则标准,使中国竞赛规则标准与其相衔接;在竞赛组织实施上,要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组织程序规则和开放办赛的好办法,改进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模式,促进国内竞赛更加科学、规范和开放;在选手选拔上,做到早发现、早培养。依托中国技能大赛竞赛活动,为世界技能大赛培养和选拔优秀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大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培养力度,建立后备人才队伍;要建立竞赛成果转化和共享机制,确保竞赛成果转化为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技术标准,促进产业生产力提高,促进人才成长。
在2013年2月颁布实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中,明确大赛要以岗位或目标任务要求的技术技能综合(组合)运用水平、比赛任务完成指令以及选手素质水平为评判依据,设计比赛的形式、内容和设置奖项;将理论素养水平测试融入比赛,以理实一体的方式体现职业岗位对选手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要充分发挥赛项专家组的作用,根据相应产业主题岗位的核心要求,结合产业发展最新趋势研判,不断调整完善比赛内容、评判标准和组织方式。研究世界技能大赛要求,提升赛项质量。
上述内容表明,在世赛的影响下,我国举办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从竞赛制度、竞赛内容上开始借鉴世赛经验,也从项目设置、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上,逐步体现世赛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对接世赛,成为我国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对接产业标准提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水平
“世界技能竞赛的命题原则是来源于生产实践,高于生产实践,对选手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陈远芝:《更新办学理念强化职业素质》,《中国培训》2012年3期,第44至45页)。世界技能大赛对竞赛项目设置及技术标准的要求,既是产业标准,同时也要体现世界技能领域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以大赛引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为世界青年技术工人搭建交流平台,成为世界技能大赛的办赛宗旨。我国举办国赛也是以此为目的,积极发挥对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依据产业发展设置竞赛项目,提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水平,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正逐步学习和吸纳世界技能大赛办赛理念和经验,积极推动竞赛项目与产业的结合,吸引企业、行业参与大赛。
从2008年开始,大赛重视发挥相关企业、行业对大赛的支持工作,企业主要通过赞助商的形式、行业主要以专家担任裁判的方式来参与赛事。2009、2010年开始形成“企业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的共赢态势,部分赛项由企业单独冠名,同时建立了企业对大赛优秀选手招聘机制。2011年,各个赛项都实现了由行业、企业参与、教育部门配合的工作态势。全国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得到2800多家企业的支持。(刘红:《以竞赛促进全面改革以改革助推内涵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22期,第39至55页)在赛项的设置上,体现为紧贴国家产业、行业发展需要,不仅设置了反映新兴产业的比赛项目,也涵盖了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国家调整振兴行业。这十大产业囊括全国80%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GDP比重超过3成,是实打实的国家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生计。这一切表明,大赛与产业的对接,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也必须以产业标准来培养技能型人才。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的讲话中提到,“职业教育水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对国家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密切合作,实行‘教产合作’,是职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的理念。”
全国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成功举办,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技能大赛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大赛对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培训的引领作用受到局限。与世赛相比,说明我国大赛在制度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世界技能大赛不仅制定有竞赛规则、技术标准,而且每项竞赛项目有完备的技术说明。以“钣金技术”项目为例,项目说明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1.名称与技术说明(技术说明、应用范围、相关文件);2.能力及工作范围(能力要求细则、理论知识、实践操作);3.测试项目(项目模式和结构、项目要求、项目开发、项目/模块的设计者、评分细则、项目确定、项目的选择、项目的公布、竞赛的准备环节、项目的调整、材料和厂商说明);4.技能管理和沟通(论坛、参赛者信息、测试项目、日常管理);5.评测(评测标准、主观评分、技能评测细则、技能评测程序);6.具体技能的安全规定;7.材料和仪器(基础设施列表、参赛者工具箱中所含材料、设备和工具,由专家提供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竞赛场地禁止的材料和设备,竞赛布局图)。我国大赛竞赛项目虽然也制定了规则要求,但是与世赛标准比,内容缺乏明确的项目技术说明细则。此外,大赛中突出的问题集中在比赛设备上。由于大赛指定统一的比赛设备,这些设备提供商又都是赛项的参与者或是赞助者,为了夺冠,一些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参赛学校不惜重金购买,并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逐渐地在三者之间形成了利益链。此外,大赛虽然制定各赛项评分标准,但是评判标准中明显带有主观性,且过程不透明。往往比赛结束还要集体商议,比赛结果不公布分数,只是宣布获奖选手的名单。(杨诚:《对接产业发展,引导教学改革——“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项回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30期,第64至67页)为此,我国大赛可以借鉴世赛评判标准,使赛项评判标准体现客观性、公平性。世界技能大赛制定的技能标准要体现五个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其中就强调了竞赛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所以,对接产业标准设计技能大赛赛项,就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变革,提升职业培训水平。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我们重视竞赛的技术难度,而世界技能大赛更加重视质量和精确度。“以数控项目为例,第41届世赛上中国获得第8名,排在前三名的为日本、韩国、泰国选手,得分为97、96、95。这意味着4个工作件上总共有120多个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粗糙度的要求中,他们只丢2-3个尺寸要求,可以看出他们平时训练的准确率应该接近100%,而中国选手只能达到90%左右,在完成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 (车明朝:《行业企业参与大赛,产教结合贯穿全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22期,第59至70页)这说明,通过技能竞赛,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改变原有的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训练的模式,既要重视人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标准,教育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产品的加工、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树立产品的质量和精度意识。所以,参照世赛项目技术标准,引导学校深化做学一体化模式改革,应成为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培训效果,实现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做学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演练、操作结合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夯实了理论基础,也让学生掌握了实用技术,并通过操作练习提升技术水准,既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学习的差异,也充分体现了技术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有效性。
职业院校开展做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既是对接中国产业发展,培养实际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的宗旨和职能。职业培训就是按实际生产领域的技术标准进行的实操训练,否则职业培训就失去原本的职能。
论文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形式与项目;师资队伍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门类齐全、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所和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项目,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而将职业技能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美国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中学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个出发点,美国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教育,并不涉及专项职业技能。中学前两年是职业基础教育,主要教学目标是讲授并练习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技能是不同的。中学后四年是职业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说,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某些岗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并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职业高中,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文化课为辅;二是综合高中,既开设一般文化教育课程,也开设若干职业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小部分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中心。在美国进行职业教育需要专门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每个中学都不可能举办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项目,一则经费负担有困难,二则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很多,因此,往往由一个学区或若干个学区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职业教育所得学分与文化课所得学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要自己选课,一般到高中毕业需要30个学分,在职业教育方面最多选修9个学分。
二是社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或二年。具体也有几种不现的类型:一种是社区学院,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职业教育课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升入高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技术学院,主要进行职业培训,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一般大学和学院都有附属的二年制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成人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时间性很灵活,短则一周,长则一两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失学、失业人员和在职员工,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或寻找更好的职业,有的则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爱好。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要,职业教育中心、技术学院、社区大学甚至一般大学都举办有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很灵活,白天、夜晚和周末均可开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学习,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很受社会的欢迎。
四是合作教育。训练对象主要是失学、失业人员,常常是由劳工部门提供经费,由工厂企业进行训练。对劳工部门而言,这比自办职业培训所花费用要节省很多,而且训练出来的职员也适合工厂企业的需要,就业较为容易。对工厂企业而言,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部分劳动力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又能掌握学员的情况,便于从中招收自己需要的职员。这样训练与就业可以较好地衔接,能提高参加训练者的就业率,是就业培训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职业教育的项目
美国中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五花八门,常常一个学校有十几个职业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完全根据社会需求,每个项目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要依据职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每个职业教育项目都有相应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教师、职业岗位能手及社区相关企业的代表,每年开三四次会,研究本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是义务的,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把职业教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从职业教育的教室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室分为资料室和工作室两部分,资料室兼教室,里面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参考书、资料、电子计算机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档案。工作室里有各种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学生作品。以“插花技能”职业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共分为9个模块,学完这9个模块至少需要6周时间。教学是从实训室开始的,首先做一些辅工作,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在同一实验室里有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老生带新生,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才能。学生的手工作品通过自己的插花艺术门市部出售,也接受订单。在整个活动中,有详细的劳动投入、资金投入和销售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要计算出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和资金回报率。
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必须有实地岗位技能培训。如选择“营销艺术”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每年必须去相应的公司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实地工作,并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学生开始工作前,必须有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与合约,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公司经理必须严格按计划与合约中规定的内容去做。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可以跟同事或教师探讨,教师将定期对在岗培训的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实际问题,一般会自己独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也有的将问题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以求获得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教师。一般情况下,教师并不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供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相对较高,文化课教师一年只有9个月薪金,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有12个月的薪金,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责任也更大,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教育项目,并要保证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技能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师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失败,没有学生选择他开设的课程,他就会面临失业。
美国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他们必须完成作为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需要达到b级(85分)以上的成绩,并通过州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申请到中学的职教部任教。在任教的前三年为试用教师,在这三年中,每学期要由校长评估两次,经三年评估合格的教师,才能转为正式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后,每学期评估一次,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到相关学院选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并通过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为正式教师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中县职业中学校长勒格特先生认为,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一定要在所教职业教育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要有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师必须有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学习与借鉴
教育管理应以地方管理为主美国的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是以州政府管理(教育部门)为主,联邦教育部门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其拨款也为数很少,而州的教育工作则根据立法进行。由于教育事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州一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进行征税,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学校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当地经济发展快,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大,教育经费也就多。另外,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通过地方议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办学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针对社会需求和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人员的需要,举办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职业教育项目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主要是为人们创造就业条件,因此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职业教育项目。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密切合作,劳工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作出预测,供职业教育部门参考。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都设有职业咨询办公室,对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以供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参考。
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整齐与高素质美国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选择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帮助教师学习,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个职业教育项目都设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同时,为了巩固教师队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大力解决教师质量、教师进修培训与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形式与项目;师资队伍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门类齐全、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所和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项目,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而将职业技能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美国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中学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个出发点,美国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教育,并不涉及专项职业技能。中学前两年是职业基础教育,主要教学目标是讲授并练习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技能是不同的。中学后四年是职业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说,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某些岗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并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职业高中,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文化课为辅;二是综合高中,既开设一般文化教育课程,也开设若干职业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小部分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中心。在美国进行职业教育需要专门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每个中学都不可能举办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项目,一则经费负担有困难,二则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很多,因此,往往由一个学区或若干个学区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职业教育所得学分与文化课所得学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要自己选课,一般到高中毕业需要30个学分,在职业教育方面最多选修9个学分。
二是社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或二年。具体也有几种不现的类型:一种是社区学院,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职业教育课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升入高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技术学院,主要进行职业培训,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一般大学和学院都有附属的二年制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成人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时间性很灵活,短则一周,长则一两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失学、失业人员和在职员工,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或寻找更好的职业,有的则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爱好。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要,职业教育中心、技术学院、社区大学甚至一般大学都举办有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很灵活,白天、夜晚和周末均可开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学习,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很受社会的欢迎。
四是合作教育。训练对象主要是失学、失业人员,常常是由劳工部门提供经费,由工厂企业进行训练。对劳工部门而言,这比自办职业培训所花费用要节省很多,而且训练出来的职员也适合工厂企业的需要,就业较为容易。对工厂企业而言,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部分劳动力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又能掌握学员的情况,便于从中招收自己需要的职员。这样训练与就业可以较好地衔接,能提高参加训练者的就业率,是就业培训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职业教育的项目
美国中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五花八门,常常一个学校有十几个职业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完全根据社会需求,每个项目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要依据职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每个职业教育项目都有相应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教师、职业岗位能手及社区相关企业的代表,每年开三四次会,研究本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是义务的,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把职业教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从职业教育的教室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室分为资料室和工作室两部分,资料室兼教室,里面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参考书、资料、电子计算机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档案。工作室里有各种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学生作品。以“插花技能”职业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共分为9个模块,学完这9个模块至少需要6周时间。教学是从实训室开始的,首先做一些辅工作,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在同一实验室里有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老生带新生,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才能。学生的手工作品通过自己的插花艺术门市部出售,也接受订单。在整个活动中,有详细的劳动投入、资金投入和销售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要计算出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和资金回报率。
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必须有实地岗位技能培训。如选择“营销艺术”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每年必须去相应的公司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实地工作,并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学生开始工作前,必须有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与合约,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公司经理必须严格按计划与合约中规定的内容去做。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可以跟同事或教师探讨,教师将定期对在岗培训的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实际问题,一般会自己独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也有的将问题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以求获得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教师。一般情况下,教师并不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供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相对较高,文化课教师一年只有9个月薪金,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有12个月的薪金,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责任也更大,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教育项目,并要保证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技能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师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失败,没有学生选择他开设的课程,他就会面临失业。
美国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他们必须完成作为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需要达到B级(85分)以上的成绩,并通过州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申请到中学的职教部任教。在任教的前三年为试用教师,在这三年中,每学期要由校长评估两次,经三年评估合格的教师,才能转为正式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后,每学期评估一次,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到相关学院选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并通过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为正式教师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中县职业中学校长勒格特先生认为,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一定要在所教职业教育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要有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师必须有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学习与借鉴
教育管理应以地方管理为主美国的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是以州政府管理(教育部门)为主,联邦教育部门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其拨款也为数很少,而州的教育工作则根据立法进行。由于教育事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州一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进行征税,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学校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当地经济发展快,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大,教育经费也就多。另外,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通过地方议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办学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针对社会需求和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人员的需要,举办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职业教育项目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主要是为人们创造就业条件,因此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职业教育项目。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密切合作,劳工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作出预测,供职业教育部门参考。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都设有职业咨询办公室,对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以供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参考。
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整齐与高素质美国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选择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帮助教师学习,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个职业教育项目都设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同时,为了巩固教师队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大力解决教师质量、教师进修培训与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
围绕妇女就业再就业,我局充分发挥就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力量,开展多专业、实用性和短平快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使广大妇女实现充分就业。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52827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3910人。其中,促进2068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重点帮助3204名“4050”特困群体实现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5360人,其中转移到省外6732人。以上人员中妇女占很大比重。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逐步扩大。新增生育保险参保人员1.4万,参保职工累计31.8万人。审核生育保险待遇2044人,支付待遇1238.21万元。切实维护了生育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市劳动监察机构通过举报专查、劳动保障执法年审、专项检查、巡视检查等监察方式,重点解决使用童工和危害未成年工劳动保护权益的问题。共对28370户用人单位及职业介绍机构实施了劳动监察,共清退童工20人。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导妇女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妇女同志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摆脱依附心理,放弃不切实际的择业观,重新定位,先就业,再择业,积极踊跃地从事社区非正规就业,通过一些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方法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开拓就业出路。使自己在市场闯荡中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妇女自身素质。随着现代高科技、文明化的出现,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专业技术和能力的运用。失业妇女普遍存在文化偏低、技能偏差等问题,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符合培训对象的就业意愿,符合就业条件的灵活多变的培训模式,对妇女进行系统、实用、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她们掌握再就业的本领。昆明市建立了培训超市,根据妇女的特点,开办家政服务、插花、园林绿化、计算机、烹饪、茶艺等专业,让妇女自己选择适合和喜欢的专业参加培训。在石林、宜良、禄劝等县,还充分发挥旅游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办导游服务、景区摄影、歌舞表演、餐饮服务、清洁、绿化、培训班,同时,与职业介绍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把培训合格的学员推荐就业,使“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培训模式规范化、系统化。
三、鼓励和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女性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从去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创业培训机制,为适合创业的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小额贷款、事务等“一条龙”服务,落实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针对农村女富余劳动力开展就业前引导性培训。重点帮助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妇女结合就业意向掌握就业技能,为农村女富余劳动力提供再就业帮助。
五、保障妇女在就业中的平等权利。劳动保障部门始终将保障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作为工作重点,继续实施和完善有利于妇女就业的政策,改善女性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认真解决拖欠工资、女职工特殊保护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关爱活动和维权服务,严厉打击侵害女性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加强维权宣传,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通过上街宣传,发放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有关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形成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劳动部门每年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春风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并在外来人员较集中的南坝劳动力市场,设立了法律咨询窗口,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还专门印制了《务工人员手册》,在法律法规、城市相关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为外来人员提供指导。
七、强化维护妇女儿童劳动权益的执法力度,通过强化日常巡视监察、开展专项检查等活动,清理整顿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规范用工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用人单位侵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中外专家聚首工贸 共论技能人才培养
人社部张立新司长在发言中指出,2015年8月,中国代表团在巴西圣保罗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了5个项目金牌、6个项目银牌、4个项目铜牌和11个项目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取得了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体现了中国技能人才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因此,我们要以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工作为抓手,推动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向前发展。
张立新强调,技能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技术技能的重要传承者。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和选拔优秀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弘扬世界技能大赛精神,加快培养技能人才队伍,全力备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做好世界技能大赛申办工作。
广州市人社局局长杨秦为大会致辞,指出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支撑,举行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会是广州技工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与世界技能组织、台港澳地区交流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增进彼此交流和友谊的盛会。本次活动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举行是对该校几年来一直对广州市,特别是对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做出的优秀成绩给予的褒奖和鼓励。
西蒙在主题发言中引用坦佩雷大学、牛津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对技能竞赛的共同研究成果,指出了世界技能大赛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发展、完善职业培训的意义及作用。他指出,中国近年的发展让世界震惊,但中国仍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人,特别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年轻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的培育方面,广州技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中国所有的技工院校都以工贸为范例,那么中国职业技能人才将会快速增长,并推动中国的产业技术革新,提升经济转型的效度,推动整个经济的运行。
汤伟群院长在主题发言中分享了学院将世界技能大赛中隐含的世界技能人才标准及选手培养方法,转化、应用到普众的技能人才培养上,同时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突出成果,“通过世界技能大赛研究成果的应用,我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选手,他们在世界技能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技能水平”。
广州选拔战幕拉开 工贸精英脱颖而出
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承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制冷与空调、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设计、信息网络布线、商务软件解决方案、平面设计等7个项目广州市选拔赛在学院中心校区拉开战幕,吸引了广州各大技工院校的共100多名技能精英参加。
经过2天的激烈比拼,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参赛选手发挥出色,一举拿下7个项目第一名,包揽制冷与空调、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设计、信息网络布线、商务软件解决方案、平面设计等6个项目第一、二名,囊括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设计、信息网络布线、商务软件解决方案、平面设计等5个项目前四名。这些表现卓越的选手将代表广州市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并将继续努力,力争代表中国参加2017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
技能展示精彩连连 现场体验欢乐多多
一、全面认识下岗失业人员的思想障碍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思想积极乐观,精神面貌良好,适应能力强。下岗失业后,仍能坚持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支持改革与发展,能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通过劳动力市场尽快实现再就业,并且还有不少下岗失业人员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了勤劳致富。
但也有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存在消极悲观情绪,主要表现为:
1、信心障碍。一些年龄较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的下岗失业人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市场竞争能力较低,缺少迎接挑战、寻找新工作的信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领域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先富与后富、有工作与没工作、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难以避免,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负面影响,使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理想信念淡漠,对前景失去信心,感到无所适从,不能把握好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对前途感到迷茫。
2、角色障碍。下岗失业后,原有的正常生活秩序打乱了,一部分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不能适应从“企业人”到“社会人”角色的转变。生活空间的变化和影响,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心理上产生失落感。
3、思维障碍。从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下岗失业的部分职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铁饭碗“思想影响较大,一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就业的新机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寻找新就业岗位的主动性。
对下岗失业人员存在的思想障碍和心理压力,我们应当予以充分的把握和理解,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鼓起希望的信心和奋进的风帆,才能逐步走出阴影,采取正确的对策,重新走上就业或创业的岗位。
二、做好下岗失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心理辅导咨询。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则,以调整情绪、改变认知或态度、增强自信心,以及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胆走自谋职业之路。下岗失业职工大都有一种失落感,没有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思想上苦闷,心理上不平衡。因此,要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当今社会就业靠竞争,多一门技能就多一条生路的道理。无论在岗的还是下岗的都要有一种危机感,都需要积极参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各种培训。要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自强自立,把下岗作为重塑自我的机会,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低廉的学费保障了全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利
澳大利亚公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政府投入占97%(其中联邦政府投入1/3,州政府投入2/3),自筹经费占3%。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占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培训。企业首先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派人与企业的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经公司认可后,由职业培训学院照此实施。因此,澳洲本国学生的学费很低廉,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园艺类课程,学费大约2澳元/小时,34周/年,2小时/周,150澳元/课程,一年修4门课,一周8学时,学费600澳元左右,占当地居民年收入的一小部分,一般家庭都能负担。澳洲各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多家赞助单位,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赞助单位就有:堪培拉工业和商业会所、堪培拉政府工商业发展部、澳洲国家博物馆、澳洲国家资本当局等。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培养学生能力标准设计方面的渗透
(一)在职业教育各环节中的渗透
在澳洲国家资格认可标准中,在每个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中,都把“公共职业素质能力”定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组织能力;②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能力;③计划并管理个人行为活动的能力;④团队合作能力;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⑥数学应用能力;⑦实践动手能力。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特别强调所有的职业教育培训包中,都必须把7个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合进去,明确7个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培训包开发者、培训项目设计者、教师和学员,都必需把核心素质要求始终贯穿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能在工作中充分、有效地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为将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打下基础。
(二)专业设置和专业能力标准与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行业协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是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最高的管理机构,下面设有11个由各行业专家组成的专门的行业委员会,行业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其任务就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课程及其能力标准(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确实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行业委员会与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着长期的合作,每年公布一次该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情况调查及预测报告,指导该行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的调整,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确实是符合市场的需要,符合行业的需求。如澳洲农业食品委员会2010年度的行业报告中指出:根据有关研究预测,到2014年前,食品加工业的劳动力需求每年增幅为5.1%,而农业生产和渔业养殖增幅为1.9%。职业教育与行业专业委员会和企业的合作,促使专业设置和技能标准制定时能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为劳动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动力和资源,保持了职业教育系统自身的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三)环境保护能力成为专业培训包中的任职资格能力标准之一
澳洲农业培训委员会遵循被广大行业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操作过程中。因此,在澳洲国家职业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的职业能力标准中,包括了“环境影响报告”,要求学员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能够预见工作场所和生产活动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利用环保知识和技能,制定或执行相应的环保措施;采用环保生产方式,尽量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如园艺类专业,环境保护能力主要体现在节水灌溉、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化学物质正确的应用、土壤适当耕作、包装材料的收集处理等方面。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是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之一,初级阶段的学员要求能识别、报告工作场所的环境问题,执行环境保护行动;高级阶段的学员还要求能因地制宜分析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澳洲把环保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全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最直接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的渗透
根据有关专家对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方法的分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最为接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这需要教育组织者和教师都要懂得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整合到日常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工作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赋权”,即给学员选择和决策的空间。如对学习专业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选择等,学生自由选报学习专业、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分制考核都是“赋权”的体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澳洲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赋权”就体现得更为深入。
(一)学制方式多种多样
学制有全日制、工学结合的学徒制、业余学习班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以修满学分为准。全日制主要针对应届高职毕业生和国际学生的专职学习,但考核仍然是学分制。学徒制是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的学徒制学生,每周有4天在单位工作,工作过程配有专人指导,只到校学习一天。这些学徒制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高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园艺工作的爱好,并在实习时被企业主选中,从而选择了这种学习方式。大部分学徒制学生的学费都是雇主资助的。业余学习班的学员主要是在职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班后或晚上,但周末不安排,学生修够学分就可取得相应的资格或学历证书。
(二)教学方式体现因材施教
澳州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本位”为原则,教学中没有固定的课本,老师根据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要求,针对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材料,一般都是以实用为主,通常教师会推荐辅助教学材料,但不强制,或在课堂上分发授课章节的学习材料。因为学院提供的专业众多,且都是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课程,加上澳洲严格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使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广泛的生源。澳洲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海外学生。如笔者参观的一个园艺专业的苗木繁殖课程,一个班15个学员中,有30多岁的家庭妇女、40多岁的公务员、50多岁的苗圃经营者、60多岁的退休教师等,学员每周上课2小时。学员在课堂上与教师配合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实训课上,学员认真地按要求操作,一点都不马虎,教师也喜欢教这样的学员。而另一个学徒制班的学生,都是澳洲本国的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大专层次,一周到校学习一天,其他时间在公司工作,公司指定师傅。当问到他们为何选择职校而不去大学学习时,有的说自己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边学习,边挣钱(学员每天可收入100澳元),毕业后,可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
(三)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这首先得益于实训条件的保障。尽管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观简单而朴实,但走进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就会明显感受到澳洲人务实的精神。实训基地的材料、工具、设备一应俱全,井然有序,甚至是培养花木所用的土壤、农家肥、沙子等都设计了专门的堆放地点,专门的沙池供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练习地下供排水网管的布设技术,还有供30个学生同时练习木工技术的木工室。花艺室常见的插花模型、剪刀、彩带等工具一应俱全,很多教室就设在实训基地内,理论讲解与实训紧密结合。其次,教师大多数都具有行业工作的经历,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懂得教学。教学过程通常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有效地组织教学,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公共职业技能。
园艺专业学生培育出来的苗木,都挂上标签,标签上印有植物名称、花或果实的图片、栽培和管理技术的要点等内容。苗木除学生利用实习时间进行管理外,学校也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日常土、肥、水、病虫害的管理,苗木将来都销售到市场上,回收的资金用于试验实习材料的再投入。这不仅保证了实践学习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四)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中明确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理念,即承认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所学过的课程。澳洲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培训包所规定的专业能力标准,是对学员进行成绩考核的标准,将被检测的能力将与该能力标准进行比较鉴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通常采用的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自评、面谈等方法来评价学员的在校学习成绩外,学员以前从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与所申请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作为能力的证明。学员可用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工作经历证明、专家评价、工作报告、奖状、视听材料、照片、所承担项目的说明等,来证明自己具有与所申报资格相匹配的能力。评价指南中明确规定,培训和评估机构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员收集相关的证明材料。对语言表达有障碍、文化背景不同的学员,在不违背其所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考核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不是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学员若对评价结果不服,可进行申诉。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把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澳洲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结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其教育体系中设置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很明确,而且之间连接很畅通;学院与行业专业委员会的结合,保证了专业设置和技能标准的制定,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且不断更新,保持了教育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二)政府保障下的低廉学费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
政府支持下的低廉学习费用,保障了大众接受职业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的权利,在适应社会和工作要求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三)务实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融入了教育的整体性理念
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及其务实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条件,促进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承认家庭、社会、非学校教育的成效,体现了对教育整体性的认识,提高了教育的成效。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贫困县乡村的划定,目前,我县有省级插花贫困乡3个,贫困村20个。2005年初,全县20个乡镇场有贫困户5181户20465人(人均收入低于882元以下),占全县总人口的5.64%。从地理环境分:三个重点贫困乡20个重点村有贫困户2824户12155人占总贫困人口的59.4%,其它乡镇场有贫困户2357户8310人;从致贫原因分:因无生产资料致贫2313户10191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9.8%;因病致贫1562户606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0%;因灾致贫103户436人;因无劳动能力致贫317户632人;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其它原因致贫502户231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1.3%。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个贫困乡,占总贫困人口的59.4%。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资源匮乏。这些区域人均耕地(草场)少且土(草)质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缺水、缺电、缺市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成果共享程度低;
二是劳动者素质差,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依然存在;
三是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2005年初在册的贫困户中,有68%的贫困户家中有18-40岁的男性劳动力,而外出务工人员不足3%;
四是扶贫开发局限性强。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丘陵区、灾害高发区、高寒牧区,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差,扶贫效果不明显;
五是我县不是贫困县,但与其它县(市)相比,贫困人口最多,占全地区贫困人口的16.5%,而上级扶贫资金投入有限(2000年-2004年共计投入647万元)且县级财政困难,制约了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
六是由于扶贫防御体系不健全,返贫现象严重。2000年初我县在册贫困人口220户1201人,经过5年的扶贫工作,实现7639户38046人脱贫,而2005年初在册贫困人口却有5181户20465人(动态脱贫标准线由650元提高到882元后统计);
七是陈规陋习致贫(如大操大办“红白”事)。
三、扶贫机制及设想:
(一)进行分类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共331人,其中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
(二)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围绕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支持重点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利用我县畜牧业优势,集中力量,加大畜牧业的发展,提高肉、蛋、奶产出率,使其成为带动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来源。
(三)实施整村推进战略
以贫困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优质草场、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用于贫困乡村的基本建设,各行业部门的专项资金要重点向贫困乡村倾斜,力争到2006年,使全县20个贫困村90%以上实现“五通”、“五有”、“五能”的奋斗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充分利用“缺项补项”方案,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为低收入群众经济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继续实施“贫困户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
提高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意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户。
1、利用扶贫资金为无房户、危房户新建或维修5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和0.7亩地的宅基地。力争每户有2头生产奶牛,每人4只生产羊,并饲养一定的鸡、鸭、鹅等家禽。农区每人有2亩旱涝保收的口粮,牧区每人有1亩口粮田且每人有30亩以上的草场。
2、发展庭院经济。山区半山区的低收入户庭院保证种植5分地以上蔬菜。凡适合经济林气候的地方,每家种植10棵以上果树或其它经济林,力保庭院无空闲地。对干旱缺水的地方,尽力帮助打水井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缺水问题。
3、培育低收入户从事手工业,如:铁匠、木匠、泥瓦匠、修鞋匠等,扶持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地方特色的花毡、地毯、花帽、剌绣、小刀、马鞭、马鞍等特色产品。
(五)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除以工代赈资金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自筹资金都进村入户,具体用于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发展庭院资金短缺问题、购买生产畜、科技培训等方面。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力争发放到贫困户。各项资金的使用按照申报项目执行,不随意改项、不挤占、不挪用扶贫资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加大科技扶贫和培训力度
突出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调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安排科技培训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通过夜校和种类短期培训,增强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反对封建迷信,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积极稳妥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职业培训,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各贫困村每年力争组织户均1个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确保年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资收入等情况,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
(八)实施移民搬迁
对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的贫困乡村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牧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阶段实施搬迁扶贫,并坚持自愿搬迁原则,尊重搬迁户的意见,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内涵;核心;关键;目标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分为学历性的职业教育、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包含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对农民工的培训、创业培训、特种行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高职学院等职业院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源于对职业教育的性质、特色、地位、作用等不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精髓。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我国民间手艺人,如铁匠、石匠、木匠、砌匠、工匠、裁缝、理发匠等,都是以师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技巧传授模式,是职业教育的萌芽。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以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升华为“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等。
从国内外职业教育涵义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从广义上说,它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职业态度、职业素质,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说,即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受训者进行的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以使受训者将来能顺利适应某些职业岗位需求,成就职业生涯。职业素质内涵有以下几点:
1.职业素质的广泛性。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是一般职业(Vocation),而不是专一的职业(Profession)。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电脑技术能力、汽车驾驶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是当代职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如职校文秘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文秘、档案、行政管理类等工作;财会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财务、会计、出纳、统计、审计、行政管理类等工作;园林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园林、花卉、生产、设计、施工、预算、决算、营销、企业管理类等工作。职业教育的每个专业是对应着一系列的知识与技能和职业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
2.职业素质的专一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以获得某种职业为主要目的。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专一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职校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如车工、钳工、电工、模具工、汽车驾驶、家电维修、厨师、面包师、美发师、绿化工、插花工、植保工等等,均要求学生具有专一的职业素质,才能较快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古今中外的职业教育,无不以学生获得职业为自己的主要目的。我国“十五”教育振兴计划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3.职业素质的兼容性。职业素质具有内涵的相对性和外延的包容性,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素质是人的生存素质之一。职业素质的内涵是相对其他教育,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言的。与职业教育比较,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具有永恒普遍价值的知识、观念、工具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在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为非定向的,称为“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意识和劳动态度及动手能力。职业教育是以职业素质为目标,其外延又与其他教育范畴有重叠,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存在一定的包容性、互补性、序进性。
4.职业素质的可变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职业是不断变化的,对人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变化的。社会职业岗位在变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在变化,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在变化。绝大部分人不可能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职业教育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人对职业的态度、职业素质和转岗再就业的能力。所以,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长期的终身教育,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素质内涵。在这一点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包容、相互补充。
二、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素质
当前我国技术类人才稀缺,这是职业教育的巨大任务。市场上技术类毕业生的工资很高,-一个优秀的厨师或者美发师,所挣工资应该也是高收入阶层。教育与行政部门要下大决心,从改革考试选拔制度人手,更新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素质内涵,鼓励那些优秀的学子以学习技术为荣,这样才能培养出我国制造业大国、创造业强国所需的职业人才,破解目前的畸型培养体系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现代职业素质不仅要求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且要求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科技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创业能力等等,其中就包括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与职业教育有同源性,因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广泛,关键不在于手头的功夫和机灵,而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上,也就是知识与技能型人才。社会上往往把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看作是相互冲突的,其实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不能过于偏重职业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要把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作为职业教育、职业素质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场所的创新,以及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修养,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且可以在教育目的中达到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齐头并进的教育效果。
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职业素质
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是:生源质量差、办学设施设备条件差、实验实习仪器缺乏、专业教师不足,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没有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所以,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职业学校师资大部分来自于普通的师范类大学,小部分来源于普通大学,少数专业课教师毕业于专门的技术师范学院,其中文化基础课教师属于前者。整体上,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还不能全面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学生的较高职业素质,首先要求教师有很高职业素质。职业学校教师应须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1.熟悉职业内涵,联系实践教学
有科技知识、会教学是职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条件;有职业素质、会操作是职校教师队伍的核心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及职业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职业素质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特色亦十分强烈。因此,熟悉职业特色、行业特色、岗位要求,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职校教师队伍的显著职业素质特征。职校教师要善于从理论或技术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不管是讲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讲授技术操作课,都要紧扣“应用”。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将理论深入浅出的能力、较强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并能巧妙地将这些能力转化、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素质之中。
2.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言教身教结合,品德风范感召,工作生活影响,视学生为学习伙伴。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将直接步入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个“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企业界青睐的是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均强的员工。所以,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广泛的职业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群体,是行业中的名师、大匠。
3.不断更新职业素质,善于传授职业素质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将不断涌现,原来职业岗位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对人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职业学校的教师要站在职业素质的潮头,必须不断学习行业新知识与技术,紧密联系行业的职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才能传授给学生先进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学校教师还必须努力探索职业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课堂与行业生产实践对接、知识技能与职业现场映证、职业素质与人才市场呼应。通过以职业现场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将教师的职业素质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素质之中。
4.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完善职业教育资源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社会、学校、个人对职业素质的理解还在逐步完善,家长与学生对职业教育仍有较大偏见。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当前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职业教育的教材、实验仪器、实训条件、实习基地等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探索职业教育模式,深究职业素质规律,创新职业教学方法,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资料,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参加行业职业工作实践活动,分析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需求,把握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素质内涵,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学体系,将职业教育的根深深地扎于职业素质教育之中。
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鲜明特征要求,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根本,以职业素质为主体,以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为最高标准。从根本上说,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与能力水平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学生具有持久的职业发展能力。因此,反映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而不是某狭隘的工作岗位。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是:
1.一定的基本素质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身心健康、必备知识与理论、职业技能水平与获得职业资格证等内容,核心是看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必备的理论知识
必备理论知识是指学生按教学计划应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及应用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标准。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一定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和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不断学习、持久发展、成就人生的重要基础。
3.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胜任职业岗位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困难的能力;合作能力与公关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职业应变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