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

第1篇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办学特色重在突出实践环节,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实践课程评估是实践课程正常运作的控制措施,是引导、鉴定实践课程的开发、建设、实施全过程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学校实践教育的基本环节,保证了学校实践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能否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符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是关系到课程建设能否沿循预定的方向发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2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构建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一个刚兴起不久的领域,对高职教育课程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在最近几年才逐步引起人们重视的。课程评估理论和实践都有了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实践课程建设,推动了评估理论研究工作等等,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2.1高职教育实践课程在评估中占的权重较轻:我们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实践教学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国现有对实践教学的评估是包含在对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的,这有助于在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中对实践教学进行总体把握和评估,但现存的问题是实践教学在评估中占的权重较轻,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多项二级指标中,与实践教学直接相关的只有“教学条件与利用”一级指标下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建设与改革”一级指标下的“职业能力训练”两项,权重系数只占总额的13%,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不太相称。此外,对实践教学评估的重点和核心也只仅仅局限在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估。而对课程评估更提及很少。

2.2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问题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可以明显的看到,在相关的专著与学位论文中,仍然难觅高等职业实践课程评估类的作品,很少有专门的篇幅对实践课程评估做阐述,虽然目前的教学水平评估已从单一的教育评估开始向课程评估迁移,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程评估领域,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专门研究明显不足。

2.3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估理论准备不足: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我们都注意到了对评估及其相关理论的学习,但仍不够充分。目前,依然有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估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与互评的经验水平上,尚不具备科学规范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评估方式缺少统一的评估标准,导致课程评估质量不高、评估过程不严密。在设计方案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难以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在评估实施中,对样本的把握、对评估负影响因素的消除,都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在课程评估某些根本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课程评估的经济性、系统性及其优化等问题对我们的困扰等等,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对评估理论学习、研究的欠缺。

2.4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有待于建立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的核心问题,是关键点,也是难点。通过广大学者的努力,我们已制定、论证了各式各样的高职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但多数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高职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继承了高职教育课程评估的现存问题,又因认识不清、定位不准、重视不够、研究不足等原因,缺乏自身特色。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过一部标准的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对课程进行评估还仅仅只是做为一小部分出现于教学评估或是专业评估中,而对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是有待于加强。

3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发展趋势

从总体上来看,课程评估的发展趋势是其所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随着课程评估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关注正在与日俱增。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将在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上取得新的进展。对于课程评估制度的研究从评估机构、评估程序、评估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课程评估制度;加强课程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致力于建立与课程评估对象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相适应的明确具体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方案。总之,建立一套适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符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指日可待。

4结束语

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是实践课程正常运作的控制措施,是引导、鉴定实践课程的开发、建设、实施全过程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学校实践教育的基本环节,保证了学校实践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能否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符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实训课程评估体系,关系到课程建设能否沿循预定的方向发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构建高职教育实习实训课程评估体系,通过对实习实训课程质量的有效评估,发挥评估的监督、导向和激励等作用,促进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充分重视实习实训课程主体评估地位,不断增加对实习实训课程的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参考文献

[1]陈玉馄.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职教论坛,2005

[3]刘高山.对增强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05

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覆盖面

课程内容设置关乎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造与完善及知识创新应用能力[12]。美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发现新问题[1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资料表明,美国有26所医学院校完全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或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或实行人体器官系统模式,或实行整合模块化课程,或实行社区基础模式,或实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课程名称和设置已与传统名称大不一样[14],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15]。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6]。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开设量比较充足,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各专业课程涉及的前沿进展则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框架,公共课程的设置上除政治理论、英语外,还应开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性、方法类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使他们学会如何做研究[17],核心课程应突出研究生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应具备的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专业课程要有本领域发展起源、历史、现状及最新研究的知识和技术,选修课程则实行开放性选修策略,体现宽泛而自由的原则,研究生可结合自主学习和科学兴趣选修。

3.4 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框架

当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领域而是从其他学科中寻求突破思路,获得创新灵感[18]。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颈的主力军,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必须要做到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深度和实现创新不落伍。在美国医学高校,普遍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基础》[19],研究生入学后通过高强度集中学习,很快能够掌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打破以学科开设课程的壁垒界限,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备的知识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知识、前沿进展和实验技术,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开拓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灵感。

3.5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高强度课程教学始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提供大量专业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导师也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可采取高强度集中教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可以讲座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前沿问题、重难点问题和学术争鸣问题为选题的探究式研讨。同时,还应举办各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论坛和暑期学校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1-24]。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辅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刘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9] 陈h,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刘斯伟,许烨婧.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05-111.

[13] 马舜,陈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其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6(2):94-99.

[14]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吕媛.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0-25,112.

[17] 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莹,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等.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66-469.

[20] 李泽.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的LPC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6):16.

[21] 王苹,唐燕.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书,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医基础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113-115,119.

[23] 姚珍松,唐永超,江晓兵,等.仿真模型模拟操作联合模块式教学法在研究生学习椎体强化术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6):45-47.

第3篇

>> “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 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研究 浅析水文学的应用及研究 河流水文学研究综述 Excel在《工程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普通水文学”课程教学与实践初探 《水文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水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研究生运筹学教学探索 以科研促“工程水文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水文学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提高高职水力水文学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初探 “工程水文学”选修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高校同位素水文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水文学教学策略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高职院校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该参考书协助学生理解水文学经典理论及水文学的发展 历史。

④该参考书协助学生理解各类典型的水文过程,以及水文 学在各类工程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Ben-zvi-Assarf O,Orion N.A study of junior high students'perceptions of the water cycle[J]. 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2005,(4).

[2]Bourget P G.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 ent curriculum in the United States:results of a recent survey[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Water Research & Education,2006,(1).

[3]Achieve,Inc.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available at:http:///next-gener- ation-science-standards(last access:23 February 2013),2012.

[4]丁婧t,赵文武,房学宁.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J].应用 生态学报,2015,(4).

[5]吴昊,张震宇.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水资源管理探讨 [J].江苏水利,2013,(6).

[6]姚海娇,周宏飞,苏风春.从水土资源匹配关系看中亚地 区水问题[J].干旱区研究,2013,(3).

[7]柯长青,李满春,王结臣.与时俱进 培养地理信息科学 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8]Wagener T,Weiler M,McGlynn B,et al.Taking the pulse of hydrology education[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7,(13).

[9]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 学,2012,(7).

[10]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 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11]赵华荣.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 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8).

[12]方樟,马矗肖长来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 学存在问题及教学改革――以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 工程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5,(1).

[13]Gregory J M.The seven laws of teaching[M]. Veritas Press,2004.

[14]Nash J E,Eagleson P S,Philip J R,et al.The education of hydrologists(Report of an IAHS/UN- ESCO Panel on hydrological education)[J].Hydro- logical Sciences Journal,1990,(6).

[15]王景才,黄红虎,方红远.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专业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15,(6).

[16]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17]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18]欧嘉文,李江滨,纪贤严.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