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

传统制瓷工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制瓷工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制瓷工艺

第1篇

关键词:传统制工艺 术语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1-01

1 引言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优秀的、精湛的传统工艺,是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传承和弘扬景德镇这独特的传统制瓷工艺并成功地实现中西跨文化交流将之推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其中的行业术语具有独门和难懂的特点,在对外传播景德镇制瓷文化时就必定要探讨其行业术语的英译方法问题。

2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英译的翻译方法

2.1直译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

例1火膛:大匣钵内用于装烧瓷器。匣与外层耐火砖之间的空隙为烧木炭之处,俗称火膛。

英译:fire chamber

例2满窑:即装窑。

英译:filling a kiln; loading a kiln

例3铜花:即氧化铜,釉里红的主要呈色剂。

英译:copper motif

例4老油:即乳香油,色料在釉上彩绘之前需用它搓调至适用。

英译:old oil

例5理想区:景德镇窑的低温区,为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装烧处。

英译:ideal zone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某些术语可以采取英汉两种语言词对词和字对字的对应翻译。

2.2直译加注

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例1坯坊:传统景德镇制瓷作坊, 是成型操作的主要场所。

英译:biscuit house (traditional porcelain workshop)

例2廒间:为原料仓库,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地。

英译:granary (a storehouse of raw material)

例3码头:用于揉泥操作的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

英译:pier(a long bench or a bluestone table for hand kneading)

例4 渣饼:烧碗用的垫饼。

英译:fireclay cake (bedder for firing bowl)

例5 橘皮:一种瓷釉缺陷。

英译:orange peel(glaze defect)

例6 踩莲花墩:用赤脚有规则地踩炼泥料,沿边缘打圈向中心方向踩炼,要求一脚压一脚。

英译:tramping “the lotus mound” (tramp around the clay in proper order by feet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er of the clay and the workers are required to tramp foot by foot closely)

以上诸例显示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的过程中,对于汉文化当有的术语在英译时必须用英语加以适当适量的解释说明,否则其译文会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有所误解。

2.3意译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合主要功能相似的方法。使用意译法时需要兼顾原文的信息功能,不能删减或附加信息,不能影响文化的交流。

例1釉头:过厚的釉层。

英译:being glazed thickly; over-thick layers of glaze

例2挪泥: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为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

英译:hand kneading

例3把正:将泥团摔搭在陶车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抱紧。

英译:centering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用意译法也可以实现准确完整地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的术语。

2.4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用音位为单位在英译文中保留汉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

例1栽坯:拉坯成型后,在碗的底部用手指把碗坯与余泥捏断,斜放在长形料板上。

英译:zaipi

例2 不子:土坯

英译:dunzi

例3 渣胎碗

英译:“zhatai” bowl

由此可见,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术语时,若译语中没有对应语,音译法可以避免直译或者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它不但使用简便而且有助于对外介绍汉文化,但要考虑译文在译语中的可接受性。

3 结语

在英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行业术语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其行业特点,在保证译文准确流畅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地选择翻译方法以成功地实现景德镇传统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邓宏春.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文本英译的跨文化审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范文峰,李建华.陶瓷英语对当代景德镇发展的影响[J].景德镇陶瓷,2010,6.

[3]方文龙,胡颖群.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转化与区域品牌重构[J].科技管理研究,2010,3.

[4]胡d生.陶瓷术语的文化内含与英语译名[J].东岳论丛,

2005,11.

[5]胡玲, 熊伟.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J].中国陶瓷工业,2010,6.

[6]刘燕.陶瓷艺术作品汉英翻译技巧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4.

[7]刘亚军.创意产业是景德镇的发展新机遇[J].景德镇陶瓷,

2010,6.

第2篇

引言

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有序,并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中形成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本土风格,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不可避免地受到景德镇地域文化的深重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

景德镇地域文化和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略述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鄱阳湖流域的昌江中游沿岸,群山环抱,在长期的相对独立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德镇以陶瓷文化而闻名世界,被誉为瓷都。从总的文化圈来看,景德镇自古处于江南丘陵地区,属于江南文化圈范畴,自古有江南雄镇之称。从民俗文化上来说,景德镇的文化为江南文化圈中的赣文化与徽文化的融合,同时也涵盖了大量其他外来人口文化元素,具有显著的兼容并存的多元化特征。景德镇地域文化带有浓厚的陶瓷文化气息,其他文化大都围绕陶瓷文化来展开。景德镇早在东汉时期即开始制陶,景德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单一的传统手工制瓷而支撑了上千年经济发展的手工业城市。景德镇的民风民俗、、城市格局、建筑形式等等,都与陶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中国手工制瓷史中,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猛,在宋代时即已经跻身于中国六大窑系之列,以青白瓷而闻名天下。而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枢府白瓷、颜色釉瓷开始兴起。经过元代过渡以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宫廷在景德镇设立官窑进行皇家用瓷的烧造,景德镇一跃而成为天下瓷都,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状态。与其他产瓷区相比,景德镇是唯一自瓷业兴起后一直保持繁荣的城市,在2006年,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分工极为细密,主要工序达到七十二道之多,核心工序主要为拉坯、利坯、施釉、彩绘和烧造。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延续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地域文化对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影响

首先,地域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体系的独特性。景德镇地处江西东北部的江南丘陵地带,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独立的文化环境造就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景德镇工匠代代相传的手工制瓷技艺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是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所绝无仅有的,其中的许多为景德镇所创烧,如古彩、粉彩、青花玲珑、颜色釉等技艺.其次,多地文化所形成的行帮文化,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方式的二元化。在历史上,各地工匠为谋生而大量到来并聚居在景德镇,成为各地文化杂处地带,各种文化以陶瓷文化为中心,互相融合影响,为了维持手工制瓷技艺的稳定传承,二元化传承方式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得以精确传承的重要保证,但同时也使技艺传承被限制于较小的范围内。而行帮还对技艺传承设置了大量的规矩,这也大大限制了技艺传承,使部分技艺因此而可能失传。最后,皇家用瓷烧造所形成的官窑文化体系,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明清时期设立更具权威的御窑厂,打破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单调性,官窑带来了丰富而先进的技艺,民窑通过效仿官窑,模仿学习了大量新的技艺并进行传承,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内容。

新时期地域文化变迁对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微公益组织;概念;类型;传统慈善组织;比较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例如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道德底线滑坡、人际间情感冷漠等,这些是政府和市场很难通过自身单一途径和手段能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在此情形下,微公益组织应运而生,其出现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其通过非正式和非行政手段,以动员广大公众用具体的微小行动来扶弱济贫,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互联网技术来帮助人渡过难关。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微公益组织,参与微公益活动。

一、微公益组织的概念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公益”这个新名词逐渐被广大公众所认知。在对这个新生事物进行研究时,首先需要弄清其概念。关于微公益的概念,某些学者将其定义为“民间草根公益行为”;有些学者认为“微公益是借助于微博、微信这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行为”;有学者从社会募捐的角度考察,认为“微公益是指区别于名人或名企进行大笔捐助的募捐模式,而是社会人和某一公众,从十分琐碎的小事情着手,通过积少成多的方式为社会公共利益不断做出贡献的社会行为”;国内某大型微公益组织创始人提出,“微公益组织是指从看似十分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通过积少成多的公益模式来不断完善和满足公共利益的善举”。

综合众多学者在微公益方面所做的研究,笔者认为,微公益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延续并存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为平台,以公众个体为名义发起的,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与传统的主流公益行为比较而言,微公益的活动范围和价值观更为宽泛,不针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的人,而是对整个社会范围之内的一切具有公益特征的对象为服务受众;参与微公益的主体也更为多元化。究其原因和实质,它可以是一种个人自愿行为,也可以是群体共生而发起的群体行为,行为诱发的内在驱动是心灵中的公益伦理道德和公益精神,通过自身行为来达到公共利益的实现。

可见,微公益组织是在特定的区域和特定时间内,凭借现代信息技术,依靠广大公众自我治理、协同合作、共谋社会利益,从而践行社会公益理念的民间公益组织。

二、微公益组织的类型

目前,针对微公益组织的分类尚无严格的标准,加之大部分的微公益组织涉及的服务领域和对象不固定,使得划分微公益组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微公益组织的分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或动态性。笔者从对微公益组织的现有研究出发,大体可以从微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社会功能、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分类。

(一)按微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划分

可以将微公益组织分为助人类公益组织和文化与生态保护类公益组织。前者按照服务对象年龄划分,主要有孤残儿童救助、问题青少年矫正、老年人帮扶等方面,如南昌市仁爱之家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九江心语心特殊教育培训机构、九江博爱聋人学校、赣州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等等。这些机构均是为特殊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的专门组织。后者主要有环境保护类公益组织、文化传承和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等,大都涉及自然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二)根据微公益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

可以将微公益组织分为“预防型”、“治疗型”和“发展型”三类。“预防型”微公益组织主要是帮助公众预防某类灾害或不幸事件的发生,教授公众一定的预防疾病或灾害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预防危害的发生或危害发生后能够减轻危害带来的影响,如艾滋病预防宣传公益组织、减灾防灾类公益组织等;“治疗型”微公益组织的目的主要是协助服务对象正确面对不幸事件,并协助其恢复正常的生活,该类组织主要有江西红丝带爱温暖家园互助工作组、江西又见彩虹感染者互助小组等艾滋病感染者关爱组织。“发展型”微公益组织主要目的是帮助有成长需要的个体或群体,通过资源的整合,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公益组织,如“好青年绿色公益发展中心”,该公益组织主要致力于青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乡村助学等活动。

(三)按微公益组织的运作模划分

可以将微公益组织分为网上微公益组织和网下微公益组织两类。前者主要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运作模式,通过网络平台相关活动信息,其组织和动员志愿者、最新反馈的信息均通过网络的方式;而后者尚未真正运用互联网技术,其运作模式大都是通过熟人间的介绍或街头的宣传而加入微公益组织,该类组织开展的活动大都限于少数熟人之间,其社会影响相对于前者较小。

三、微公益组织与传统慈善组织的比较

微公益组织和传统慈善组织两者在内涵上有一定的重合,但也有着微妙的差别。

(一)在共同点方面

两者均以“仁爱、公德、奉献”等高尚的精神作为内在动机,以无偿志愿的形式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行动宗旨。

(二)在差异方面

一是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传统慈善组织的目的更侧重于“扶贫济困,安老助寡”,即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及时的社会援助和救济。而微公益组织的着眼点更侧重于实施“博爱”,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根本性难题,尤其要解决当前热点社会问题,以营造公平、和谐、友爱的氛围,而不仅仅是像传统的慈善那样仅仅满足于公众基本的生存需求。此外,慈善通常需要将资源集中,比如募捐物资送往灾区或捐资兴建基础学校、大型公益设施等,而微公益不以资源集中为手段,相反更注重单个个体行动的可能性,要求发动每个公民参与公益行动,让每个微小的个体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或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仅如此,两者的运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慈善组织大都选择在特殊节日或灾难发生后,以官方或半官方背景开展慈善募捐。在传统社会的公益模式中,公益组织需要将数量众多的社会资源进行集中,实行分类运作。慈善组织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是整个流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会资本的调度和使用都是由慈善组织统一决定,受益人的覆盖范围受到慈善组织的辐射能力大小的制约。

相比而言,微公益组织的运作模式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沟通与传递手段,所有信息和公益行为决策是由网络用户自己完成的。网络交流平台让具有相同处境、相同诉求并有共同语言的用户进行充分交流、互动,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最广泛动员,以体现“微公益、大作用”的现代社会公益价值取向。它的价值精髓在于让每个公众都行动起来,并使公众都能从中受益。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没有传统公益组织运作过程中的中间人或中间行为,微公益组织仅仅是提供公益信息,并为供需双方提供网络沟通和信息传播的互动平台,而不是整个慈善活动的核心。它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是借助于分布在网络上的单个个体之间的协助以形成群体优势,大幅度提升公益行动的效率,也可以削减公益损耗和公益成本,降低公益寻租概率的发生。通过这种现代化的公益运作模式,公益逐渐演变为普通大众皆可为之的“微”行动。微公益组织的职责,也就跳出了传统慈善运作模式的范畴,承担着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服务,承担日常管理和硬件软件维护等服务性工作。

综上所述,微公益组织与传统慈善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它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蔓延到全国各地,微公益活动发起者和受助者可以实现无缝隙对接,其行为更容易被广大公众所认同。微公益所蕴含的相互协作和助人向善理念能在更大范围内唤起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将感恩之心化作具体的微小的公益行为,并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用更多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微公益组织,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作者单位:江西省民政学校)

参考文献:

[1] 罗莎.“微公益”,让民意传达更有力.中国财经报,2011-3-17,008.

[2] 陆一波.“微公益”:每个人都能做“一点点”.解放日报,2011-2-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