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规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设计 城市 交通 功能
Abstract: Urban road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road transport system is dependent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urb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ving. Therefore, attention to city road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road engineering.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design urban transpo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城市的血管――道路,在支撑城市正常运转、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增大,不少城市在积极建设新道路的同时也在抓紧进行对现有道路的改造,这就对新旧道路、新旧路网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要树立争先创优的观念,在工作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更好的完成道路设计工作,以便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
1.1城市道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交通广场、停车场、公交停靠站台、道路雨水排水系统、以及其他如交通护栏、照明设备交通标志等道路交通辅助设施。
1.2城市道路设计所涉及到的问题:
首先城市道路的设计应该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并且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所肩负的交通设施功能、公用空间功能、防火救灾功能、形成城市平面结构的功能等,要根据其功能多样化以及组成复杂,交通运行客流量大,交叉口多,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制约以及政策性强等城市道路的特点展开设计工作。主要设计到的问题有:(1)首先要确定设计的城市道路的车速,车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条道路的设计类别,一般来说,车速越高,耗费的资金越大。(2)根据设计的道路类别设计将来上路行驶的车辆的类别,一般是根据车的外型尺寸要将车进行划分。(3)确定道路的年限,包括道路流量的年限以及路面的使用年限。
2、道路工程的设计要点
2.1要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
在现代化的都市中,道路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的工具,除了交通性外,它还兼具着生活性和游览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以便使道路在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突出所在城市的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大部分城市正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而趋于一致,这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文化问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道路工程的设计中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
3、现阶段道路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设计思路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于路网的合理规划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追求道路的建设要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从城市路网均衡的角度去考虑不同道路的等级、密度和宽度标准,在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三块板和四块板,以至于很多城市出现了10车道、150m宽的道路。这样的设计从表面上看,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既确保了交通的顺畅也提高了安全性,但这也意味着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不再具备优先级,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区和商业区经常发生的拥堵现象就是这种设计带来的恶果。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道路建设时都将资金集中在主干道和立交桥上,而贯通性支路却往往因资金短缺等原因无法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这样一来,主干道所承受的压力就成倍的增长,不仅加重了交叉路口车辆间的相互干扰,也不利于确保交通安全。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注重路网的合理规划,以行车的安全性和城市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的首要条件,不可过于追求满足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使道路有主有次,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3.2 不重视交通分析
交通分析主要包括对流量、流向、车速、车辆组成、路网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是道路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设计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设计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按照业主单位的要求认真、详细的进行交通分析,或是在工程设计结束后才参照以往工程的调查数据编写调查报告,这种现象既发生在低等级道路的建设中,也存在于城市主干道的设计中。
3.3 横断面设计不完善
首先就是对于机动车道宽度的选择过宽。机动车车道占据着道路横断面的绝大部分,其宽度的选择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对于道路宽度的限定却远远高于应有的水平,有些地区甚至已经超过了高速公路的设计要求。其次是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问题。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共板意味着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将处于同一平面,由于这一设计体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因此被广泛的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当中。这样既能降低工程成本,又能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交通安全。
3.4 纵断面设计不完善
道路工程纵断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美观、行车舒适性和排水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许多城市地势平坦无法满足道路的排水要求,因此不少设计人员将纵坡设计成起伏状以确保道路能够顺利排水,这固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却严重违反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这部分设计时,可通过设置锯齿形街沟、加密雨水口和加大路拱横坡度的措施来解决道路的排水问题,进而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同时确保道路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性。
3.5 没有顾及到景观设计
在大多数城市道路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所关注的往往只是道路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如何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却忽略了对于道路的景观性设计。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居住地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道路工程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道路工程的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其次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3.6 没有做好管线的综合规划工作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增加,城市道路路面下的各类管线日益增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道路的设计往往不能与市政管线的设计同步,进而导致了广泛的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不但浪费了国家资源,也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切实加强城市道路与管线的综合规划就成了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首先,就是要加强城市道路设计单位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无论哪一方有了新的建设或设计任务,都要及时与对方联系,以便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尽量予以避免;其次是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转变城市道路设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真正建立综合规划的理念,避免过去那种只知道埋头设计的做法;最后就是要通过新方法、新方式来完成市政管线的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新铺设管线可能对道路造成的破坏。
结束语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血脉,道路工程设计的好坏,关系着交通运输能否正常进行,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水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道路工程也在有序进行。作为一种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道路工程的设计涉及到交通运输、公共设备敷设、城市绿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多方面问题。在勘探的基础上,要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拿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施工中,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熊广忠.论道路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8.
[2] 苏志忠.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4.
[3] 张金水.道路勘测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4.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机动车道;交叉口;人行道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影响因素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横断面形式的影响因素
1、道路功能定位
我国城市道路按道路在路网中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快速路主要承担快速、远距离区间交通,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以集散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支路主要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道路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殊形式断面,《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规定设计时应根据道路在路网中功能定位,选取适宜横断面型式。
2、交通安全
从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角度,为了保证道路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在道路横断面形式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路权问题、通行空间安全宽度、行人过街、绿化遮挡等影响因素。
3、道路景观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包括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其绿化形式主要取决于道路横断面形式,同时针对不同道路功能,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考虑绿化布置。
4、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对道路横断面形式影响,在既定道路宽度下,良好道路横断面形式不仅能够保证路面迅速排水,同时解决路拱横坡过大而造成行车安全问题,在选择道路横断面形式需要考虑路面排水影响。
5、市政管线
城市道路不同于公路,路下通常敷设各种市政管线,一般道路等级越高,所需敷设管线种类越多,对路侧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各部宽度要求就越大,故道路横断面设计时需要考虑市政管线的影响因素。
(二)横断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层面考虑不足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关于道路红线宽度,道路规划部门除在立交区或相交路口处将路口范围(70~100m)红线拓宽外,一般情况道路红线宽度全线一致,一般都会有几种固定数值,并给定几个对应标准横断面。而且规划部门制定路口红线拓宽原则较落后,并未及时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更新,给后期道路设计造成一定困难。
同时该阶段无交通量预测、综合交通规划等资料对确定的横断面进行数据支撑,车道数分析不充分。这样对后期设计人员指导意义不大,难以发挥控制和约束作用,从而导致规划与设计脱节。
2、缺乏道路功能及交通流构成分析
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仅局限于道路工程设计,缺乏交通工程设计理念,对道路功能以及所服务交通流构成缺乏分析,有时只简单根据城市道路等级,套用机动车道数,机械地布置道路横断面型式,不对设计道路在规划路网中功能作用、交通组织、机动车交通特性、周边用地性质、各种交通出行方式、服务对象及环境等因素进行细致分析,以致出现道路等级相同,横断面相同,道路横断面“千路一面”的现象。
3、确定横断面各部宽度时缺乏细致分析
横断面主要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大部分设计人员在确定横断面各部宽度时仅仅根据道路设计规范规定,考虑满足规范规定各部最小宽度即可,简单相加得出道路横断面总宽度,缺乏细致分析。
4、“以人为本”体现不充分
随着社会和时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为适应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需要,道路建设数量逐年增加,道路宽度越建越宽,主干路双向6~8条车道已是标配。因道路较宽,年轻人过街所需时间较长,老人和小孩则更长。但有的道路并未设置中央安全岛,若信号周期内,绿灯时长较短,行人过街需要小跑过街,给行人造成很大心理压力;若信号周期内,等待红灯时间较长,超过行人过街等待时间忍耐度,部分行人会闯红灯过街,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要点
道路横断面设计时,应根据人流及交通流特征,确定道路横断面中实际交通功能部分宽度,结合绿化景观、停车设施、地面市政设施布设及交通心理等非交通需求,并适当折减。针对在上位规划中安排立体交通道路还应对有效通行断面进行叠加。
(一)机动车道设计
1、单车道宽度
(1)路段单车道宽度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设计速度大于60公里/小时时,小客车专用车道宽度选用3.5m;大型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75m;设计速度小于等于60公里/小时时,小客车专用车道宽度选用3.25m;大型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5m。
(2)进口道单车道宽度
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最小宽度可取3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最小宽度可取2.8m。
(3)出口道单车道宽度
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不应小于路段车道宽度,宜为3.5m,条件受限制的改建交叉口不宜小于3.25m。
2、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确定
机动车车行道宽度是各机动车道宽度总和。通常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进行车道数分析,根据计算所得车道数乘以―条车道的宽度,即得到机动车车行道宽度。
3、设计中应注意问题
(1)车道宽度相互调剂与相互搭配:对于双车道多用7.5~8.0m;4车道用13~15m;6车道用19~22m。
(2)道路两个方向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过多会引起行车紊乱,行人过路不便和驾驶人员操作。
(3)路段圆曲线处、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二)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确定
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由几条自行车车道宽度和两侧0.25m宽路缘带宽度组成。自行车车行道宽度应根据该道路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自行车车道条数。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规定单条自行车车道宽度为1 m,每增加一条车道宽度增加1 m,那么能允许同时通过4 辆自行车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为4.5m。
确定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时还应考虑到少量机动车偶尔驶入及公交车驶入停靠站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适当加宽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
(三)人行道宽度确定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规定,各级道路人行道最小宽度一般值为3.0m,最小值为2.0m。根据其所处位置,例如在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长途汽车站等位置,可设置为3.0~5.0m。
人行道靠行车道边种植带宽度一般不小于行道树树穴宽度1.5m,再加上侧石宽度及路灯管线敷设所需预留宽度,该宽度一般不小于2.0 m。由此,人行道宽度最小也在3.5~4.0m之间为宜,再根据此宽度考虑管线布设情况来确定人行道合理宽度。
(四)规划设计层面合理考虑
在交叉路口,根据路通流特性,交通流合理通行空间、通行权、通行规则等做出详细规划;在路段上,考虑公交停靠车站、交通过街设施设置等所需空间做出详细规划。以交叉口为例,鉴于交叉口可通车时间相当于路段可通车时间的一半左右,导致交叉口进口道单车道通行能力与路段相比大为折减。为保障交叉口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规划时应增加交叉口范围内红线宽度,为增加进出口车道提供基础。建议城市规划阶段横断面参数只给范围,给后期横断面设计预留一定灵活性。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时,建议同步开展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在城市规划确定道路红线时,可以用综合交通规划中分析数据作为支撑,使规划红线宽度等要求更为合理。另建议道路横断面要从专业角度分析研究,充分体现专业性,减少或避免非专业的行政干预。
(五)注重道路安全性,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道路交通参与者中,行人属于弱者,要时刻考虑行人交通安全性,主要体现在行人过街安全新问题。
在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利用分隔带做安全待行区,并保留端部1~2m分隔带,对驻足行人起保护作用。在无中央分隔带道路,应压缩进、出口道宽度,设待行区(即安全岛),并以彩色涂料醒目标出,在安全区端部设置用于保护安全区防护栏或防护墩,以确保行人在绿灯尾期无法一次过街时在路中安全驻足。
(六)注意与市政管线布设的结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中规定: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应布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污雨水排水等工程管线可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且各类管线之间有最小水平净距的要求。
城市道路横断面确定时,要考虑各类市政管线布设位置,确定断面是否能满足管线按其规划规范的布设。
管线设计综合编制单位在布设管线在横断面相对位置时,也需注意管线布设后,是否会对沿线绿化等设施造成影响。尤其是机动车道下面需要敷设管线时,不可避免的会在路上设置检查井,检查井位置与机动车道位置关系,是否会影响行车安全及路容、美观等问题。
结语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基础内容,也是一项复杂工程,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文分析了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影响因素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要点。以期对其它正在进行道路交通建设的城市具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轻.北京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市政技术,2004.22.
【关键词】土地调整,交通分析,路网密度
1、原规划解读及道路网络修改的缘由。
原规划中,土地性质比较多样性。以住宅为主,包含一定比重的商业和商住,以及教育配套用地。
原规划用地汇总表
从此表可以看出,商住和商业用地共占13.58%。商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对吸引人流和车流产生了积极意义,因此道路用地也相应配置达到16.80%。
但是根据政府和开发业主的需求,要将大型商业集中到南部区域,因此该区域不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集中性商业,主要还是以住宅和配套服务为主。
本着用地规划调整的前提,路网应与用地性质,人口人流的变化的变化想适应。
2、新旧规划对比
旧版用地规划(左)和本次修编用地规划(右)
由两版规划用地对比图可以看出,规划用地将集中型商业用地调整了一部分到本规划区外,将商住用地变更为了居住商业混合用地。增大了居住用地和教育配套用地的比例。
规划用地的调整,直接影响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变化。道路路网因此要调整,以做到经济和功能上的合理。
3、调整部分
3.1路网密度的计算
参照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划》( CJJ 37-201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原规划中路网的布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1)、主干道比例过高且北密南疏,,次干道比例合理,但支路比例严重偏低。
2)、城市道路过河桥梁过多,原规划为4座,其中两座为主干道过河桥。本次规划减少一座主干道过河桥梁。节约建设资金,增加可建设用地。
3)、沿河道路布置过于方正,且结合地形不够紧密。本次规划建议略微渠化河道,既可以规整出大量的可建设用地,又可以使河道显得视觉通透。并且建设一条沿河道路,让城市动静皆宜,生机乍现。
经调整路网密度如下表
:主干道的服务范围为整个隆化片区,如果按照片区密度计算,主干道密度为1.18 Km/Km2。
3.2主要调整部分交通量测算
(一)预测原则:
统计调查年平均日交通量(ADT)作为道路规划控制交通量。
2) 预测年度第30个高峰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DHV)。设计小时交通量为选取快速路、主干路按20年预测,次干道按15年预测。
3)设计小时期间内(早晚高峰)全部运行方式的交通量和方向分配(D)。
(二)相关依据
1)、《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3)、《交通工程手册》(1998年5月);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6)、《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
7)、《交通出行率手册》,交通出行率指标研究课题组编;
8)、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
(三)相关结论
1)、对于规划区连接北固片区的道路的服务水平:
通过交通小区划分,现状交通特征分析,机动车的发展预测,经济发展预测,交通产生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分配预测得出交通量预测结果:
通过上面相位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将渝南大道和隆济大道连接北固片区的道路相对弱化,可以满通量的需求,其中,隆济大道的服务等级为二级,渝南大道的服务水平为一级。
2)、对于联通凤嘴江东西岸的道路
原规划有四条道路连接凤嘴江东西两岸,其中主干道两条,次干道一条,支路一条。本次论证取消一条主干道是否对交通的通行造成不利影响。
因为是考虑凤嘴江东西岸的交通通行连接,距离又比较近,因此在小区划分时将东西岸分别考虑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证。
通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预测,交通量发展预测。可以得知:东西两岸的最大交通量为Nmax=7000Pcu。而规划交通基本通行能力为13100 Pcu。负荷度:V/C=0.53。服务水平为一级。属于基本上自由通行,但速度受限于起始段或交通状况。
如果取消最南侧的一条道路。形成一主一次一支的路网格局
V/C=0.71。服务水平为二级。属于交通流稳定运行,大部分司机可以选择他们自己需要的行驶速度。
如果再取消一条支路,V/C=0.87。服务水平为三级。属于低速稳定运行,运行趋于不稳定,司机难以控制行驶速度。
从以上论证得出:
原规划通行能力最好,但是修这条路(含桥)需要直接工程费用2300万。多占地270亩。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规划方案;实施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要点
1、要反映城市特色
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并且突出特色,注重城市的整体形象,尊重城市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这样既经济又可创造地方特色。
2、要反映功能特色
城市的道路设计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及游览性等功能,如深圳深南大道是深圳市最繁华的交通主干道深南路的延伸段,经过深圳市政府的近十几年的合理规划与开发,逐步形成以华侨城旅游为主线,深圳中心区为重点的旅游交通新干线。
二、城市道路设计的规划方案与实施
1、机动车道的设计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分为车身宽度与横向安全距离两大部分,设计时要考虑。还要考虑东西和南北垂直方向的直线通行。对于右转弯的机动车道,从东西方向上以一定坡度直线架起与南北路同一高度,这个高度的位置与南北路要有一定距离,然后再与南北路水平弧形连接。 为了方便南北方向车辆在各个生活区的上下路,可以设立上下道,此上下道设立在南的路的正中间,把架起的南北路和生活区环绕路以一定坡度上下连接。变左转弯为右转弯的迂回点可以设在上下道附近的空缺处。
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功能。作为城市道路设计师和建造师,首先要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及密实度,同时尽可能采用防滑砖铺砌。人行道与单位门口上车坡道的关系设计时,可以把单位门口上车坡道与两侧人行道采用坡道进行连接,用不同材料区分,提示路人注意。此外,由于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处于同一平面上,可把自行车道设计为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灰白色晶石彩砖。车行道与人行道高差较大时,一般高差在0.8~1.5m之间。一方面要考虑单位车辆进出,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人行道上的既有树木及电杆。可将车行道和人行道设计为两个纵坡,继续保留两者之间的高差。
公交站点的设立
当前公交车在十字路口的站点,为了不妨碍十字路口的交通,一般都设在离路口比较远的地方,所以,乘客需要在垂直方向上转乘时,就需要跑很远的路,并且大都还需要穿过十字路口。而直流通行的道路设计,因为各个方向的车辆和行人都互不妨碍,所以,十字路口的公交车站点可以设在十字路口的正中间的路边上,这样在架起的南北路和东西路的路边的垂直交叉处可以用阶梯式人行道上下连接,同时与南北人行道也连接。这样需要垂直方向转乘的乘客可以通过此人行道上到或下到另一个方向的路上。同时也可以通过转盘式人行道下到任意一个生活区。很明显,垂直方向的公交车的站点,相隔的基本上是上下道路高度差的距离,方便了乘客的转乘。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借助道路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采取“交通分离,交通流控制与调节、均衡布局,按交通流性质进行疏导”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区交通组织、单向道路交通、禁止停车路段、限速路段的设置,改善行人通道,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设置行人无障碍通道,设置中心安全岛或错位过街横道线,适当提前路口人行过街横道线等,使道路交通设计更趋人性化。
5、交通组织设计
交通分析是城市道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交通组织设计也是总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有利于道路设计满通功能的需求,内容包括人行过街间距、调头间距、公交车站间距、道路开口间距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人行横道的间距宜为250-300m。城市中的人流量大,道路的建设阻断了两旁的人行通行,适当的人行道间距有利于行车且保证行人安全。主干路上开口间距宜300m。城市道路两侧机动车交通需求大,要正确引导,不可盲目地开口,以免造成不应有的事故。
道路与休闲广场一体化
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的今天,市民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城市的绿地、景观太少,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压抑感。可在一些非人群聚散地区或靠近市民生活区的人行道上,在满足宽度的条件下,设置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休闲广场。
7、无障碍设计
城市道路的扩建或改建情况随时都出现在我们身边,然而很多设计人员往往忽略了缘石坡道及一些提示盲道的设计。《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范规定在城市市区道路、城市广场、卫星城道路广场、经济开发区道路及旅游景点道路的设有路缘石人行道及各种路口应设计缘石坡道,公交上候车站地段应设计提示盲道等。例如可在道路的人行道上设有缘石坡道,十字路口或重要路口设有音控人行横道提示灯,在公交车上的装置使得残疾人、老年人的轮椅电动车上下自如。在停车场最方便的地方为残疾人设置车位等等。这都是设计工程师应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8、道路环境设计
设计与绿化协调在现代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过多的人工构筑物和单调雷同的道路设计,往往使得城市道路景观枯燥而缺乏亲和力,特别是车辆拥挤的主干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区域,噪音、废气等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人居生态的平衡。其中部分原因是有些建设项目人们往往只看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视了它作为大地景观的有机构成之一的属性。
道路环境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还须适应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环境设计可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建筑特色,道路宽度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通过对道路路面结构、主体色彩、绿化、小品等设计,使道路与建筑物间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的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从而达到提升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
除此之外。绿化不仅是美化道路的重要手段,更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之一。应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来吸收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防减噪声,调节气候,遮阳,降温,从而改善城市环境。行道树木的栽植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还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因此,现在我们往往以大量植树、栽花、种草为手段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结论:
面对新时代下的新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设计人员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积极主动应对设计规范中不合理的规定。同时要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给予重视。相关部门也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鼓励合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在道路工程设计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韩鹰.浅谈城市道路生态化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5).
[2]刘滨敏.城市道路设计和景观系统的整合[J].新建筑,2010(2).
Abstract: Due to history,knowledge and economy reasons,our town and country road construction lags behind the transport demand. The road network traffic is becoming gradually congested.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vehicles over numbers the road load capacity,travel difficulties,frequent traffic accidents and a series of traffic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e planning of road system has become a noting issue which needs more attention from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construction workers.
关键词:城镇;道路;规划
Key words: town and city;road;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017-01
1现有的城镇交通特点
我们现有的城镇交通特点是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辆与行人同时混行,各种车辆逐年增多,特别是自行车、摩托车、出租三轮车用各种微型出租车,有的一家就有几台大小车辆,这些大小车辆,汇合起来,数量很大,出行频繁,有的同时进出城镇,再加上大量行人,特别是上下班时,行人熙熙攘攘,形成了城镇道路交通十分复杂的特点。各种车辆和行人在同一道路上混行,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在整个道路系统中,各条道路功能不分又是造成混行的主要原因,形成道路混杂的原因,主要是缺少道路和市政建设投资。二是没有全面规划观念,片面追求市容,有意在某一段公路两侧建一些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三是原有道路系统功能已混杂,过境公路和交通干道穿越闹市区。四是道路系统规划不合理,有些场地、厂房位置不佳。另外还有城市管理跟不上去等原因。
一般小城镇只有干支两套道路系统,而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大多数城镇仅仅有一两条穿城干道,其它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有的间距几十米,有的间距数百米,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许多地段是先建房,后通路,造成道路开辟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曲折、错位的小路多,机动车难以通行。
2道路建设落后于交通需求
路网级配不合理,就会导致城镇道路交通功能的紊乱。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镇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普遍表现为城市交通该快不快、该畅不畅、该通不通、该达不达;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重叠,机动车交通流与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流重叠,快速交通流与普通交通流重叠;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镇道路,机动车交通穿越市中心区,大片居住区成为公交盲区,商业中心公交、自行车、行人出行没有方便感、安全感等等。
由于城镇车辆种类比城市复杂,车速悬殊,因此我们要结合城镇交通运输的特点,按功能规划好道路系统,并且要按规划确定道路性质进行建设和管理,现在我们有些人认为道路宽就好,有的甚至将一段巷道拓宽到十几米,这样即浪费用地也给建设上带来困难。那么究竟城镇道路系统怎样分类好呢?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将道路分为三级,即一是主干道,二是次干道,三是居住区道路。但就城镇而言,我个人认为按一是过境路,二是交通干道,三是生活干道,四是一般街道五是巷道,这样的标准来划分为好。
3城镇道路网密度低、系统性差,不能适应机动化发展和智能化交通组织
城镇道路既是交通规划的主脉,又是城镇总体布局的骨架。城市道路网络担负着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以及地面有轨交通的运行,其网络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的大局。
要使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系统发挥功效,必须具备足够的路网密度,主次干道的合理间距应不超过400米。提供足够的路网密度和系统性要比单纯追求干道的车道数、宽度重要的多。而这一点却恰恰是我国城镇道路存在的另一通病。国内城镇道路网密度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加上各级路网系统性差,断头路很多,又加上混合交通干扰严重,使路网整体性功效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7.2.2条规定: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在规划项目实际编制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城市道路网布局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道路交通功能正常发挥的要求来讲,道路网络系统必须是一个有机协调的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合理的等级结构、功能结构和布局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应由各类道路应各司其责,有机结合,实现道路功能结构与等级结构的协调统一。其次,每一条城市道路都有多重特定的功能。城镇道路规划建设应以实现其合理的交通功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市政管线、绿化、景观、日照、防灾等其他附属功能。城镇道路应根据其应赋的道路功能来确定合理的道路红线、横断面形式和分配等,决不是越宽越好。第三,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影响甚至决定道路网交通容量的关键。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必须与路段的通行能力相匹配,否则,要么会造成路段通行能力的富余和浪费,要么造成交叉口的严重阻塞。第四,城市道路要慎重处理好于城市空间、土地开发、历史风貌、遗产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4城镇道路横断面设计不合理,导致道路功能效率不能有效发挥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道路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道路工程设计,缺乏交通工程设计的理念和要求,导致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尤其是横断面设计极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道路的功能以及所服务的交通流构成缺乏起码的分析。二是对道路交通流组织、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行车速度与延误等定性、定量的交通分析更是空白。三是对城镇道路分隔带设计中对交叉口渠化、港湾公交站台设置、市政管线布置以及绿化、景观、安全、环保等要求缺乏通盘考虑。四是对车道数、车道宽度与道路功能、行车速度等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分析研究,盲目机械地套用设计规范。
在规划城镇道路系统时,要因地制宜,不要拘于形式,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要与城镇用地布局相协调,这样才会有千姿百态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的道路网系统,同时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李朝阳.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关键字:城市道路;设计方案;规划实施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概念与特征研究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区域内依据不同道路与设施的功能特征,以交叉与连接的网络结构分布于不同道路区域的地面交通设施。而城市道路设计与规划有利于加强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修建城市主、支干路,提高路网密度,有利于改善城市道路网络。关于城市道路,我们应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去展开研究。
“点”即是城市道路节点,重点研究城市道路交叉口或节点;尤其是交通要塞应优先设计。为了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可在交叉口设置交通时差信号灯,或改造车道的功能,拓宽交叉口宽度,实现路口的畅通无阻。
“线”即为城市道路各分路段,主要依据各分路段交通运行特征及道路宽度要求,研究各路段的道路设施与交通组织设计。同时结合各路段不同时期的道路特征,合理设置交通组织方案与各通行干道道路宽度,为不同区域道路改造与建设提供参考。
“面”即指城市道路网,即由不同的“节点”与路段交叉和连接而成。城市道路网主要是通过分析城市道路与土地利用特征,和交通运行需求与特征,再依据交通路网评价指标以及路网密度指标,来研究不同区域用地情况和交通布线,以及人流出行效率与交通运行效率。
以这三项指标研究城市道路设计与规划,有利于我们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探索与规划城市道路。而进一步了解城市道路的交通特点是进行城市道路设计与规划的重要依据。首先要把握其交通特点,即生活出行与交通便捷度,一般以有目的、有关联的出入交通为主体,上下班为交通高峰期。考虑到城市居民出行需要,道路规划应优先考虑公交专用道。而生活性道路则以人行道为主,考虑到行人的安全有必要实行人、车行道分离,对于支路可视交通情况而定,适当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形式布置人行横道,有利于居民平面过街。
二、实例分析城市道路设计方案与规划实施
2.1 工程概况
拟建道路工程位于中部平原地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综合发展城市经济为基础目标,采取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综合发展为基本原则,建立城市“民-工-商”共同发展基地。所选用场地为湖南某城市边郊城区某待建道路场地。沿线筑路材料丰富,运输方便,有利于外购与内采,通过材料调查与外出勘察、试验得到基本数据。路段所经处为湘江等水质纯净的天然河流,供应充足可作工程用水所需,沿线电力供应充足,输电线路布设良好,还可自备发电,以备急需。
2.2 道路设计依据与指标
该道路工程根据我国公路设计与施工《规范》与《标准》,以及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与地质勘测报告来设计道路网。该道路设计的技术指标主要有道路荷载、抗震等级(分别为城市次干路Ⅰ级,BZZ-100,裂度Ⅴ度),限速(40Km/h),路面结构临界年限(30年),交通饱和年限(15年),停车与会车视距(分别为40m和80m),尤其要注意其路面防滑指标,在竣工验收阶段与设计年限内的摆式仪测定值分别为F0不小于45,和F不小于35,且构造深度TD=0.2-0.4mm,石料磨光值PSV不小于35.
2.3设计方案
在设计的初始阶段,首要任务是对城市道路作基本规划,主要可分为:平面规划、纵向规划、横断面规划与交通工程规划。而规划的重点则要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去分析,充分考虑道路的长度与宽度,起点与止点,节点与交叉口,坡度与高程,车道划分(人行道3*2m,非机动车道3*2m,机动车道18m)。而进行交通工程规划时,则要充分考虑车道宽度与路通控制。因此其设计方案也应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与路基结构,及材料与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
2.3.1 平面设计方案
道路平面设计可依据其基本规划的坐标体系,设置起点与止点桩号,再根据城市用地实况与交通需要在不同交叉口设置平曲线R=500,对于非机动车道结构要设置挡土墙,在人行道过街位置要设置相应的信号控制灯。
2.3.2 纵断面设计方案
根据基本规划,将纵断面高程定为21.8-22.8米之间,纵坡坡度为0.3258%。
2.3.3 横断面设计方案
横断面道路标准路段为30米,包括机动车道18米,非机动车道2*3米和人行道2*3米,其中机动车道坡度为1.5%,指向两侧,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则为2.0%,指向道路中线。
2.3.4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对于路基与路面结构设置可根据表1.1与表1.2的基本参数来设计,具体情况如以下两表所示。
表1.1 路基结构设计参数表
道路/结构 填方 挖方
车行道 0-80cm,93%;80-150cm,90%;>150cm,90% 0-30cm,93%
人行道 0-80cm,90%;80cm以下,87% 0-30cm,90%
备注:以上皆为管道沟槽回填土要求,上基回弹模量>20MPa,弯沉
根据以上参数分布来处理全线地基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工程路段的地质条件及拟建场地范围内的土层分布状况。
表1.2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表
路面 水泥砼路面 水泥稳定碎石 路面弯沉值
机动车道 22cm厚,f r=5.0 M Pa 30 cm厚,5:95 L g
非机动车道 18cm厚,f r=4.5 M Pa 20 cm厚,5:95 L g
人行道 6cm厚彩色步砖+2cm
M10水泥砂浆座浆 15 cm厚,5:95 /
备注:砼用42.5硅酸盐水泥,水泥稳定饱和压强度>3.0 M Pa
根据以上参数,配置相应材料时,还要进行相应的物理化学指标合格检验,对应的水泥、集料、砂料进行配比试验要符合合成级配要求。
2.4规划实施
2.4.1 公交站点与交通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公交车站点多设在离路口较远的地方不方便乘换,直流通行的道路设计 , 可使 十字路口的公交车站点可以其正中间的路边上 在垂直交叉处用阶梯式人行道上下南北连接;同时也可通过转盘式人行道连接任意一个生活区 。
2.4.2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应采取“ 交通分离,交通流控制与调节 、 均衡布局 , 按交通流性质进行疏导”的原则,一方面利用行政管理手段合理组织城区与单向道路交通,禁止停车路段,设置限速路段;另一方面借助道路交通工程技术设置过街信号灯、无障碍通道、中心安全岛,以及错位过街横道线 ,使道路交通设计更为人性化。
2.4.3交通组织设计与实施
交通组织设计第一步是对拟建场地进行交通分析,包括人行过街、调头、公交车站、道路开口等的间距,且依据相关设计规范,人行横道间距可为 250-300m,主干路上开口间距应不小于 300m。
2.4.4实施道路与休闲广场一体化
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的今天 , 市民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 城市的绿地 、景观太少 , 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压抑感。可在一些非人群聚散地区或靠近市民生活区的人行道上,在满足宽度的条件下,设置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休闲广场。
2.4.5无障碍设计与实施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定在城市道路设施中应设计缘石坡道,和提示盲道等人性化道路设施。在城市绿化带设置宽度为0.5m的盲道,转折点处设计相应的提示标示,圈围危险物和障碍物,便利残障人士通行;同时对于人行道缘石坡道部位应根据其不同类别分设坡度为1:12或1:20的缘石坡道,保持人行道平坦畅通。
2.4.6道路环境设计与实施
道路环境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道路布局、建筑特色与景观风貌形成美观的空间组合,以及对道路路面结构、绿化、主体色彩等设计,使其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提升整体环境水平。
三.城市道路路网规划方案评价体系
城市道路网的设计规划涉及到路网密度、交通运行效率、非直线系数与道路使用率等等指标;而路网密度反映了城市道路覆盖面积,反映不同等级城市道路的平衡程度,是最重要的指标。而本工程属于支路网建设还要以所在区域公共交通覆盖程度以及居民出行效率作为参考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检验该方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根据所设计的道路特征对路网的使用值进行汇总如下表1.3所示:
表1.3 城市道路网络密度指标使用值表
城市用地类型 研究对象 公交运行密度 道路网密度 备注
居住用地 公交停靠站覆盖范围、居民出行可容忍时耗及其在该区域内出行特征 4.5 13-14 一类住宅
用地
工业用地 公交线路服务范围、平均站距、工业占地面积 4.5 16-17 二、三类住宅用地
商业用地 商业建筑基本尺寸、公交线路平均站距、居民出行特征 6.67 14 大型商场、写字楼,建筑密度高,占地面积大
6.67 19 中小型商场、写字楼,建筑密度低,占地面积小
根据上表使用值对比国家规范标准判断达到了各道路模块用地标准,,也较适合拟建范围内居民生活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居民出行容忍时间,说明该设计方案是可行且具备一定优越性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路;城市道路;设计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海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市县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区面积的扩大,扩大面积范围内原有公路的使用属性改变为城市道路。各个建设主体单位不得不认真思考改造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改造工作主要涉及两大问题:一个是“标准差异问题”。公路遵循的是交通部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GB01―2003)等,而城市道路的建设遵循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等,不同的技术标准造成了公路与城市道路在技术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一个是“功能差异问题”。公路主要为交通功能而城市道路功能复杂不但须满通功能还须满足公交车站、交通换乘、城市管网、人行系统、路灯照明、景观绿化等多种城市服务功能。因此城市区域内公路改城市道路实际上面临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专题研究寻求系统解决方法。
1现状及存在问题
定安县定富路道路工程规划设计为40米宽城市道路,本道路基本沿现有定南公路走向拓宽建设。定南公路(定安县定城至南勋公路)自北而南贯穿定安县三镇一国有农场,是该县西部的交通要道。这条县道原来为沙土路面,经过2005改造后为柏油沥青路面,路面宽7米,路基为8.5米,为三级公路标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定安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相应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规划不断调整,城区面积迅速扩大早些年修建的出入城市的公路因无配套管线、宽度不足、路面破坏、等级过低、无人行系统等原因需要改造为城市道路,但对改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还未见到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2功能差异、改造设计方法及原则
公路的主要功能为满足公路起终点及中间结点的交通集散作用功能较明确、单一。而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即服务道路沿线片区,是承担城市交通运输的系统工程,也是承担各类公共工程设施的综合载体。公路改城市道路的关键在于实现公路功能向城市道路功能的转变。
2.1城市基础设施管网
城市道路是承担各类公共工程设施重要的综合载体,其中包括给排水、电力、通信、照明、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管道。公路改为城市道路则需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网补充修建,使其更好地服务道路周边地区。公路所处位置为城镇的郊区,道路排水主要为排除路面的雨水,排水方式大多为设在路基两旁的明沟排放。公路改城市道路后,因道路周边地区开发,需将雨水明排改为埋设管线暗排方式;且随着道路两旁商住建筑的增加、居民活动的频繁,污水排放管线也需在道路上敷设。在基础设施管网改造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技术原则:
(1)增管网敷设前协调好各部门,统一规划设计,避免反复开挖减少对施工区域车辆、行人出行的影响。
(2)尽量将管道敷设在道路路肩、中央分隔带、新增人行道或辅道下面。
(3)开挖设计注意对城市环境的保护,考虑挖出的弃土和路面旧料的处理与堆放。
2.2交叉口及出入口
公路为点到点之间的服务,而城市道路为道路沿线片区服务。随着公路改造为城市道路服务性质的改变,道路的交通流向将由简单趋于复杂,因此需对交叉口及出入口进行改造。交叉口及出入口改造设计应注意:不随意增加交叉口及出入口数量,开口设置应通过经济技术论证,开口间距严格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程、规范的规定,设置在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总体服务水平不降低的原则下进行设计。
2.3人行系统
公路主要解决交通运输问题,而城市道路不仅是车流的载体,也是人流的载体。人流的主要特征为方向无序、分散。公路改城市道路时,道路周围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将聚集较多的人流,应合理解决好人流行走、横穿道路的需求。新增或改造人行系统采用以下设计方法:
(1)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必要、适用、经济、景观”的设置要求规划改造、新建人行过街设施,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使用便捷、舒适安全。
(2)公路改城市道路应增设行人步行服务设施,改善人行条,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改善城市道路环境和面貌。注意无障碍设施各方面需符合人性化建设的理念,注重无障碍设施及标志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规范性,大力提升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和生活的物质环境。
(3)改造处于城市区的人行通道、涵洞等。对原有人行通道内部及洞口装饰进行改造,增加通道内墙、通道顶及通道地面装饰增加通道内的照明设施,保证行人通行的安全。
(4)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发展趋势、人行交通流量流向,确定人行过街设施的选址及断面通行能力。切实照顾行人的交通需求,尊重大多数行人的心理与行为选择,构筑一个便捷、舒适、安全的过街步行环境。
(5)在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两侧醒目位置增设行人导向标志。
2.4附属设施
公路附属设施主要有交通标志、标线、标牌和车行护栏等。城市道路附属设施主要有交通标志、标线、标牌、交通信号设施、人行护栏、车行护栏、公交站牌和站亭设施等。在公路改城市道路的设计中,需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改善安全防护设施,保证行车和行人安全。公路改城市道路后,交通安全设施不仅要保证行车安全,同时也要保证行人安全。改造为城市主干道、快速道路后,未修建人车分离的护栏时,宜设置人性化的人行道护栏;对达不到标准要求高度的防撞护栏或人行道护栏需进行加长处理。
(2)改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和标牌,保证各种交通工程设施位置适当、准确、完整、醒目、美观。
(3)公路改城市道路后,在保证交通畅通、行车安全的前提下,需考虑居民出行方便,适当增设停车站以及相关的站亭和站牌。
2.5城市道路照明
公路因方向明确,且主要为满足车辆交通,一般均不考虑道路本身的照明问题。改为城市道路后,不仅车流向的复杂性增大,且作为行人的载体,需满足车辆及行人夜间在道路上顺畅、安全运行的目的,因此必须考虑道路照明。公路改城市道路后,新增照明设施需在满足照明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城市建设风貌、人文和自然景观相协调,并满足生态和环保要求,使照明系统与城市环境和谐。2.6绿化景观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道路的快速建设,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运用绿化手段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营造大片的城市绿地,不但可降低机动车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声,吸收灰尘,同时还可为从源头上解决城市“热岛效应”起到巨大作用。因此,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尤为重要。在绿化景观改造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1)对于未进行绿化的道路需进行景观设计,对层次感不强的道路绿化景观予以改造,以美化道路行车环境,营造园林城市景观,提高道路的整体景观效果。
(2)选择乔木和整形灌木搭配形式,使中央绿化隔离带简洁、美观、大方,使之形成流畅的视觉效果,改善道路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3)优先选用一些能够体现城市绿化风貌的树种,更好地发挥道路绿化的美化作用。
3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不断突破原有城市规划用地面积,面临大量公路改城市道路的建设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技术标准差异、功能差异及其相关性,提出了公路改城市道路的设计方法及一般性原则,希望能对公路改城市道路的设计,提高公路改城市道路的技术水平和建设效率,降低公路改城市道路的建设成本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覃光焱,黄华华,李量,林琳.公路改城市道路设计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 2010年04期.
[2]中建标公路委员会.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CJJ129―2009城市快速道路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思考
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为人们出行方便服务的,在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年代,城市道路设计的更多的是出于车辆行驶安全和工程质量方面的考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城市道路的设计在满足其主要使用功能外,还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1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城市交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日渐突出,单调的道路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相比较公路设计,城市道路的设计更具系统性,复杂性和功能性,在现代城市里,城市道路包括了各种类型的道路,交通广场,停车场,高架道路,人行过街天桥和大型立体交叉工程等设施。而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往往会忽视若干问题,其中包括:
1.1设计思路的问题
不注重路网合理规划是城市道路设计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全市路网均衡的角度设计不同等级的道路,往往一些城市只注重道路够不够宽,一味的拓宽道路,却不重视贯通性支路的建设,造成尤其是穿越中心区的干路时形成较为大的拥堵。
1.2不重视交通分析问题
为使城市建设与交通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考虑新建或改建项目在路网交通流量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对交通设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应具体分析这种影响在未来路网交通流量中所占的比例,使项目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做到既能使交通设施承受这种影响,又不妨碍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问题
市中两条以上不同方向的道路的相交处,是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同一平面上相交处,称平面交叉口;在不同平面上相交处,称立体交叉口。交叉口的设置妥当对城市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但一些城市的道路交叉口设置不合理导致交通状况欠佳。
1.4道路线路问题
好的道路线路直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交通运输状态及其使用的便捷性。从景观和安全角度来看,有些城市采用漫长的直线和短线是不可取的。而对于主干线道路,过多的转折同样不可取。一般的道路应设置较大的曲线使司机不至于过度疲劳而发生交通事故。
1.5人性化设计问题
人性化是城市发展的主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道路现代化,交通组成的变化,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交通的自由、方便与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噪声、大气污染、交通事故和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在道路设计中要把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及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人的交通活动需求,使道路交通不仅实用、安全、快速,而且能够满足舒适、美观和便利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的空间。
2 城市道路设计理念
2.1整体性理念
首先应以道路本身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应综合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道路两边的建筑设施综合考虑,一种良好的秩序感是一条具有整体统一性的道路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诸如青岛,厦门一些城市的古老街道,直到现在仍能给人以美的认同,主要原因主要是这些街道有种统一的整体感。
2.2连续性理念
当今道路设计的一大准则是可识别的道路,应当具有连续性。连续性的具体表现为:一般来讲,过于笔直的道路很难有强的感染力,只有秉承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设计,将所有的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曲折有度,错落有致的空间视觉,这样既不会使使用者在驾驶中过于疲劳,也会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和融入感。
2.3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是城市的主人,也是道路的使用者,所以所有的道路设计应围绕人这一主题来展开和发展。一条道路的设计最终取决于其能否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或者使用的舒适度。因此道路的设计应以人的角度为基本出发点,考虑市民的行为和需求,如在交通拥堵的地方多设置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分流,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全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景下,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主要指城市道路设计要有一个总的整体规划,要充分考虑可能对自然因素和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充分的体现社会的综合的效益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短期效应。这是当今多元化时代所决定的。
2.5生态设计理念
城市道路建设往往带来诸多的生态的破坏,如汽车产生的尾气,噪声,城市绿地减少引起的热反射等等,这些都给人们的居住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而生态设计理念,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所以在道路设计中应引入生态理念为城市解决问题,在道路设计中,要充分的重视生态效益。
3 城市道路设计方法
3.1机动车道的设计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分为车身宽度与横向安全距离两大部分,设计时要考虑。还要考虑东西和南北垂直方向的直线通行。为了方便南北方向车辆在各个生活区的上下路,可以设立上下道,此上下道设立在路的正中间,把架起的南北路和生活区环绕路以一定坡度上下连接。
3.2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功能。作为城市道路设计师和建造师,首先要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及密实度,同时尽可能采用防滑砖铺砌。人行道与单位门口上车坡道的关系设计时,可以把单位门口上车坡道与两侧人行道采用坡道进行连接,用不同材料区分,提示路人注意。
3.3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道路交通规划指的是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道路网的规划。在进行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前,需进行必要的交通分析,得出必要的交通流量数据。然后借助道路交通工程技术及行政管理手段,禁止停车路段,改善行人通道,设置单向道路等使道路交通设计更趋人性化。
3.4道路环境设计
绿化是美好道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的一种方法。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减少噪声,调节气候等等功能。另外道路环境设计应以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为主,过多的人工建筑物的道路设计,往往显得生硬而缺乏亲和力。环境设计应就景观风貌,建筑特色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从而达到提升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
3.5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的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范规定在城市市区道路、城市广场、卫星城道路广场、经济开发区道路及旅游景点道路的设有路缘石人行道及各种路口应设计缘石坡道,公交上候车站地段应设计提示盲道等。
4 结束语
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道路设计只能从一个方面改善道路交通的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因此,在完善道路设计的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长春.浅析幕燕滨江路设计[J].山西建筑,2010,(31).
[2] 李业根.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设计思路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
[3] 刘奕兰.对城市道路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青春岁月,2010(12).
[4] 韩鹰.浅谈城市道路生态化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5).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人性化
1 道路线形设计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 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道路平面线形的使用主要是直线、圆曲线、回旋线,对各种线形的选择,应结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直线是道路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线形,直线在设计过程中有勘测设计简单、距离短的优点,但直线单调。驾驶人员容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驾驶人员在直线路段一般都会加速行驶,故过长直线的运用不利于行车安全。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圆曲线线形要适合地形的变化,并能圆滑的将前后线形连接以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在选用较小的圆曲线半径时,应对相邻路段进行车速极差检验,对视距进行验算,给交通工程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以确保行车安全。
纵断面对工程质量、景观、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影响比较大。纵面线形应注意纵向坡度和变坡点处的竖曲线设计,在驾驶人员看来,与平面线形相比,在视觉上往往是影响线形质量好会的主要因素。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插入竖曲线或小半径竖曲线,这样容易产生驼峰、暗凹、跳跃和断背形象,造成驾驶人员的视觉中断,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总之,驾驶员作为道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了驾驶员这一 “人”的内在要求,只有体现了驾驶员这一道路系统中主体“人”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体现在设计中 “以人为本”的思想。
2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2.1 交通组织设计 是总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有利于道路设计满通功能的需求,内容包括人行过街间距、调头间距、公交车站间距、道路开口间距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 95) 规定人行横道的间距宜为250~300 m。城市中的人流量大, 道路的建设阻断了两旁的人行通行, 适当的人行道间距有利于行车且保证行人安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 CJJ37- 90) 要求主干路上开口间距宜≥300 m。城市道路两侧机动车交通需求大, 要正确引导, 盲目地开口不仅增加交通事故概率, 而且降低交通效率。公共交通是出行的首要选择,《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 90) 规定公交车停靠站间距一般为500~600 m,合理的公交站间距为出行提供便利,使人车分离的交通设计更容易实现,真正做到各行其道,提高交通效率。调头车道间距大概为1 km,与沿线的交叉口左转交通相辅相承,减少交叉口位置的交通压力和交叉口时间延误,提高路段的交通效率。
2.2 交通设施设计 交通设施作为传递交通信息的载体,应大力发展传递信息方式、手段,努力实现系统化,增加交通设施高科技含量,努力实现智能化,保证信息传递适时、快速、清晰、有效。此外,交通设施还要美观大方,与道路环境相互协调,努力营造优美、顺畅、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对于交通性道路,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 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 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
对于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可设立可变信息标志,实时提供道路状况,如道路拥挤或有事故发生,可及时告知驾驶员,提醒其提前绕行并避开拥挤路段,实现交通组织的动态管理。
对于生活性街道,由于此类街道人车混杂, 交通情况非常复杂, 所以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要细致入微。标志标线方面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路面,更有效地组织交通。街道的停车需求较多, 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停车位和组织交通尤为重要, 引导和限制性的设施是设计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路边、路中设置各种设施来控制车流、限制车速, 以换取居民更多的活动空间。
2.3 慢行交通设计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和非机动车,是交通中的弱势群体。人性化的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慢行交通需求,将慢行交通流与快速交通流隔离开,不仅避免了机动车流与非机动车流的互相干扰,也保障了慢行交通的通行权。慢行交通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3.1 一体化交通 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在同一水平面上,可用分隔带或栏杆将机动车道与慢行车道隔离开,而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间可种植行道树,并可采用不同铺装,以明确通行权。实现人、车分离,保证交通安全、畅通。
2.3.2 行人过街设施 行人过街设施包括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信号灯及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人行横道是城市道路中行人过街的基本设施,在平面交叉口一般均须设置,但人行横道,强制效力不够,仅能起到标识作用。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信号灯是以人行横道为基础,增设行人安全岛或安装行人信号灯, 通过安全岛的设置可以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 减轻行人过街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加人、车通行能力,减少人、车相互干扰,提高交通安全性的措施。折线形慢行过街横道设计形式,一方面可增加保护区面积,提高安全岛内部容量;另一方面可延长行人滞留在安全岛的时间,引导行人面向来车方向,从而减少冲突的突发性, 降低行人过街事故率。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是实行人、车分离,保证交通安全、畅通最有效的措施。
3 道路设施设计
3.1 无障碍设计 除了考虑一般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需求之外,对特殊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尤其值得关注。无障碍设计是城市人行步道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从盲道设置到缘石坡道形式,以及公共建筑无障碍出入口等, 无不体现设计师对残疾人的关爱。首先应在道路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并保证盲道的连续性,盲道上不能有障碍物,任何车辆不能随意占用盲道。还应在路面高程有变化的地方设计缓坡,为盲人以及其他残障人士提供方便。遇到交叉口时,可为盲人设置盲人过街语音提示器,以引导盲人安全顺畅地过马路。
3.2 街具设施 要合理设置绿化景观小品,为行人提供娱乐与休憩的环境。利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树穴间隙,可按一定距离设置电话亭、垃圾箱、行人座椅等,既提高了城市景观,又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3.3 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路绿化改善城市道路的行驶环境,对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美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实现人性化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既是构建“和谐城市”的现实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之一。人性化设计表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可谓无处不在。人性化设计要充分理解人的需要, 满足人的需求,给人以充分的舒适感和贴心关怀;设计要侧重于细部处理,把握人们心底的深层需求, 多考虑人的舒适度、人的目的。使人们在人性化道路上漫步时,心中会感到温馨、舒适和满足。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S].
关键词:道路横断面;城市;车道;汽车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1.道路横断面存在问题
1.1 道路横断面忽视对道路功能的考虑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在理论界就已经形成了共识,即以人为本,方便快捷的在单位时间内同行最多的人、物。
1.2 道路横断面宽度分配难以适应远近期过渡
在许多城市的道路设计工作中,道路的横断面宽度往往是全盘照搬详规,而在没有实实在在进行交通量调查和预测研究。随着我国家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以及公交优先政策的落实,居民出行更多的选择了汽车或公交系统,电动车、自行车数量逐渐减少。当前的道路设计方案能够满足中远期机动车出行需要,但是从近期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3 道路横断面布置在交叉口未做到“以人为本”
在道路横断面设计工作中,为使得道路看起来宽敞、顺直,仅使用双黄线分隔对向机动车流。在交叉口也不设置中央分隔的安全岛,造成机动车道过宽,交叉口行人步行过马路非常困难,行人绿灯时间不足以横穿很马路,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1.4 道路横断面机动车车道条数标准不合理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很多城市都进行了机动车道拓宽,但是拓宽过程中往往忽视行人和非机动车道的拓宽,仅拓宽机动车道,容易导致行人往非机动车上行走 非机动车道占用机动车道,并未能达到解决原有交通问题的目的,导致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变成了“拆东墙补西墙”,和机动车发展速度相比,城市道路拓宽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1.5 隧道式横断面设计中侧向净宽度考虑不够
在隧道式横断面中,许多城市设计的侧向净宽度不满足规范要求。侧向净宽度为路缘带宽度与安全带宽度之和。在设计时,侧向净宽度仅考虑了路缘带的宽度,这导致汽车行驶过程中偏向一侧,容易造成剐蹭,导致拥堵。
2.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建议
2.1 注重道路功能设计,提高城市道路的宜人氛围
道路不同,分配道路横断面时也应该不同,具体来说,不论是支路还是主路,行人的优先级都应该是最大的,相反,机动车的优先级则要适当减小。公共交通的优先级需要得到保证,这样公交系统的可达性才会得到提升,才会有更多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时,要敢于大胆尝试,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人行道宽度除了考虑道路功能、沿街建筑物性质、人流密度外,还应考虑在人行道下埋设的地下管线要求。不能仅仅从用地和投资角度,按最低值考虑。国内的道路横断面设计工作,一定要将居民步行出行是否方便作为考虑因素之一,景观设计要合理,相应的安全步行系统设施要落实到位,要在主干道、次干道之间设计分隔带、安全岛,应对老龄化社会对道路交通的新需求,提升交通系统的安全等级,切实做到道路设计以人为本这项基本原则。
2.2 合理确定机动车车道宽度,节约道路用地资源,降低工程造价
(1)在《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中,机动车车道宽度选择根据车速及车道类型有关。大型车或混行车道在设计时速大于60km/h,车道宽度最小值不为3.75m;大型车或混行车道在设计时速小于60km/h或小客车专用车道在设计时速小于等于60km/h,车道宽度最小值不为3.5m;小客车专用车道在设计时速小于等于60km/h,车道宽度最小值为3.25m。在一般城市道路设计中,建议机动车道宽度选择3.5m为宜。城市道路受到交叉口、非机动车等因素影响,设计时速不宜大于60km/h;而由于在城市中,交叉口间隔一般为300m~800m,小客车专用车道设置意义不大。在交叉口进口道,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选择交叉口渠化增加进口车道数,可将进口道车道宽度适当缩小,可节约道路的用地资源。
(2)据统计,至2013年6月,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突破200万台的有10个,其中北京520万辆居榜首。为改善交通,通常采用跨线桥、下穿隧道、高架快速路等。结合城市交通量调查,建议在高架桥上设置小客车专用车道和混行车道。以双向六车道为例,单幅机动车道宽度为2*3.5m+3.75m=10.75m,单幅高架桥路面宽度为机动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之和。应预留安全带宽度,满足侧向净宽要求。合理设置高架桥横断面的宽度,不但能够有效解决高架桥建设给道路、城市环境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居民日常出行带来便捷。
(3)建议在建设一般城市道路时,路缘带宽度设为0.25m即可,不过分隔带的障碍物设计一定要达到相关设计规范中的净空、净宽指标参数。为了最终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是大势所趋,在主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车道宽度不小于3.5m。当不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时,干道横断面布置应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车道总宽度(含路缘带宽度)不应小于3.5m。
2.3 考虑远近期结合
分流制度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目前各大城市的小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居民出行也大多依靠公交系统,用于分流干路车流的支路系统逐渐趋于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非机动车专用路”的条件已经满足了。为了让当前的道路资源满足未来车道功能转变的需要,三幅路、四幅路的横断面非机动车道宽度设计为3.5米左右较为适宜,即满足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单向最小宽度要求,又为远期撤销非机动车道改为机动车道预留条件。
3.结束语
本文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对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横断面的重要地位予以肯定。对于城市整个交通系统而言,道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道路相关的很多因素都会受到道路横断面的影响,例如道路通车量、交通安全、土地利用效率等等。笔者结合自己工作时积累的经验,对当前道路横断面设计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和不足展开了研究,深入研究了交通分析在设计横断面时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CJJ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物流园区;平面交叉口规划;交通岛设计;人行横道;实例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traffic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ial park, an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urban highway planning and design specific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planning of the typical intersection by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the necessary process of the two kinds of intersection planning in the transportation project planning phase. In view of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for the T-intersection traffic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shaped" crosswalk program.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ly used "mouth-shaped" crosswalk, this intersec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flict point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flow line.Key words: logistics park; intersection planning; the design of the traffic island; crosswalk; example analysis
中途分类号:U41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 引言
在交通工程规划阶段,平面交叉口规划在城市道路工程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近期实施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为平面交叉口规划提供了直接的技术约束,同时也为规划中对规划方案的设置预留了一定的弹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以工程的区位特征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相关技术规范,对弹性参数的取值和交通组织比选方案进行综合考量后,才能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施工设计提供实质性的方案指引。本文结合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工程规划案例,探讨物流园区内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的必要过程和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2 物流园区交通组织特征与要求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位于郑州新区西南部,规划面积约82.16平方公里。该园区是以国际物流和区域分拨为主要业务的高端物流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因此,该园区既有服务于物流和工业的机动车集散需求,又有不可忽视的生活与通勤交通需求。
2.1物流集散与生活通勤分流
按照“交通分流”思想,梳理园区内的物流集散通道和生活通勤轨迹,将园区内道路系统划分为物流集散子系统和生活通勤子系统。两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其中物流集散子系统服务于工业、仓储用地,生活通勤子系统服务于居住和配套服务用地。针对两个子系统的服务功能需求,可以对路网结构、节点交通组织和道路横断面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物流集散子系统主要由园区物流集散干道和物流次干道组成,生活通勤子系统主要由生活性干道和通勤集散路组成。在路网结构布局上,物流集散道路和通勤集散道路交替布置。在红线相对较宽的道路上布置物流集散道路,在红线相对较窄的布置为通勤集散道路。
2.2 干道过街设施间距合理
对于园区内的通勤出行和生活出行,应鼓励采用低碳的慢行交通方式。在通勤集散道路与规划区内其他干道相交时,应设置便捷的过街实施,减少绕行距离。
对于合理的干道过街设施的合理间距,现行技术规范对尚无形成统一的要求。《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交叉口处应设置人行横道,人行横道间距宜为250~300m。《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则要求,快速路和主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的间距宜为300~500米,次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的间距宜为150m~300m。《上海市城市干道行人过街设施规划设计导则》按照区域和干道等级进行分类控,参见表1。相比之下,该导则操作性和指导性更强。
然而,按照交通组织特征分类进行控制,更为符合物流园区这一特定建设环境下的需求。综合现行技术规范,建议人行过街设施的合理间距按如下控制:沿生活服务性和通勤集散道路间距宜为150米-300米,沿物流集散通道宜为300-700米。
表1上海市中心城区干道过街设施最大间距(米)
注:A类――中心区、市级副中心;B类――中心城区其他区域。
3平面交叉口规划的要求
按照现行规范,交通工程规划阶段的平面交叉口规划,必须对交叉口范围内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进、出口道各组成部分做整体规划。其中主要内容应包括进出口道车道宽度、长度和车道功能划分、交通岛设计,非机动车与人行过街横道、过街安全岛设计,及公交停靠站等交通设施的设计等。
1)进出口道宽度、长度
交叉口道路红线应尽可能参照上位规划确定的红线控制成果。结合进口道红线展宽或压缩绿化带,增加进口道或出口道车行道宽度;按照现行规范要求,进、出口道可不设置路缘带,新建平面交叉口的出口道和进口道的单车道宽度应分别不低于3.5米和3米。
2)车道功能划分
结合交叉口区位特征和周边规划用地布局,合理布置直行和转向车道,同时应使出入道与进口道的数量能够形成较好的匹配。
3)交通导流岛右转车道
按照交叉口各流向的形式合理确定交通导流岛。其中导流岛右转机动车道加宽后宽度,应依据转弯车道的设计车速合理确定。为了尽可能减少出口道合流交织点,提高出口道交通组织通行效率,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均按照一个车道进行设置。
4)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设置
行人过街横道、安全岛布局应依据相关技术规划进行布设,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5)公交靠站停车站设置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要求,公交停靠站设置应设置在出口道。当出口道右侧展宽增加车道时,停靠站应该在展宽段向前不少于20米处;当右侧无展宽时,停靠站在干路上距离对向进口道停车线不应小于50米,在支路上不小于30米。结合物流园区交通需求特征,宜结合出口道设置湾式公交港停靠站。其中,主干路上公交站台宜取35米或40米,次干路上宜取35米或18米。
4实例分析
限于篇幅,本文通过两个实例研究两类特定的平面交叉口。以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内的红日路与义通街交叉口作为干路与干路交叉口的实例,以红日路与规划支路交叉口作为干路与支路T形交叉口的实例。
4.1总体交通组织策略
1)区位、现状和规划情况
红日路位于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中部,无现状路,规划为城市东西向主干路,标准段道路红线50米,双向6车道,规划标准横断面为50M-3.5(人)-4.5(非)-2(绿)-12(车)-6(绿)-12(车)-2(绿)-4.5(非)-3.5(人)。义通街与红日交叉口、规划支路与红日路交叉口相距约204米。依据物流园区交通组织分析,红日路为园区内的生活性干道,义通街、规划支路为园区内通勤集散路。
2)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组织策略
红日路与义通街交口规划为拓宽渠化信控路口,红日路与规划支路交口为右进右出路口。
3)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组织策略
结合物流园区人行过街设施的合理间距范围,两个待研究的交叉口均应设置慢行过街横道,并设置慢行过街专用信号,同时红日路沿线交叉口信号应采用联动控制策略。结合郑州市居民的交通出行习惯,非机动车过街交通组织形式宜采用与行人相同的交通组织及布置形式。
4) “T字形”过街横道组织
干路与支路T型交叉口,通常采用右进右出组织,交通流线相对简单,为改善交通组织提供了条件。在实际应用中,T形交叉口通常采用“口字形”过街横道,本文建议采用“T字形”横道方案。与 “口字形”过街横道相比,“T字形”过街横道能显著减少交叉织点分布范围,并节约信号相位切换时的清空时间,从而减少交叉口延误,改善交叉口过街安全,提高通行效率。“T字形”过街横道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过街安全岛设计和过街横道的设计。
4.2干路与干路十字交叉口规划
以红日路与义通街交叉口为例。义通街规划为城市南北向次干路,无现状路,标准段道路红线40米,双向4车道,规划横断面为40M-5(人)-12.5(车)-5(绿)-12.5(车)-5(人)。依据上位规划,红日路和义通街进、出口道红线均进行双侧展宽,每侧各展宽3米,展宽段长100米,渐变段30米。规划示意图参见图1,设计要点如下:
1)进出口道宽度、长度:东、西进口到呈对称布置,南、北进口道对称布置。进、出口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宽度与标准段保持一致;各进口道中央绿化带均压缩3米,压缩段长度100米,渐变段30米。其中,东、西进口道机动车车道宽均为18米;南、北进口道机动车车道总宽均为15米。东西向出口道均为4个,南北向出口道均为3个。进口道单车道宽均取3米,出口道单车道宽均取3.5米。
2)车道功能划分与信控初步方案:按照交叉口区位特征,车道功能划分建议方案为:西进口―2(左)+3(直)+1(右),东进口与西进口相同。采用两相位或者四相位信号控制方案,出入道数量与进口道数量均能够形成较好的匹配。
3)交通岛设计:红日路右转车道设计车速取25km/h,按照《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规定,考虑公交车等大型车转向需求,东西进口道右转车道加宽后取5米;考虑到转向分流因素,右转非机动车道按4米计。因此,导流岛右转车道总宽度取9米。
4)慢行过街设施:结合交叉口导流岛,该交叉口规划采用“口字型”过街横道,行人和非机动车均采用二次过街形式组织,人行过街横道取5米,穿越右转转向车道处取6米。
5)公交停靠站设置:规划结合出口道展宽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交站台长取均35米。
图1干路与干路十字交叉口规划示意图
4.4 干路与支路T型交叉口规划
以红日路与规划支路交叉口为例,简要介绍“T字形”过街横道设计。规划支路为城市南北向支路,无现状路,规划道路红线20米,双向2车道,规划横断面为20M-3.5(人)-13(车)-3.5(人)。该交叉口规划示意图参见图2,设计要点如下:
1)过街安全岛设计:结合红日路右转车行流线、规划支路右转车行流线和红日路直行非机动车流线设置过街安全岛,其中右转车道加宽后宽度取8米,三角形过街安全岛面积约28平方米。
2)过街横道设计:结合过街安全岛设置过街横道,过街横道宽取5米,穿越右转转向车道处取6米。
图2 “T字形”过街横道设计示意图
5 小结
本文结合物流园区内某干路沿线的两个交叉口,实例探讨了两条干路相交的十字平面交叉口和干路与支路相交的T型交叉口规划的必要过程。同时,针对“T字型”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T字型”人行横道方案,与常用的“口字形”人行横道相比,有效减少了交叉口的冲突点分布范围,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但是目前该方案在实际案例相对较少,其工程应用效果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
[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方法
前言
城市道路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出行活动,理想的道路设计是即可以满足人们的交通运输需要又可以带给人们一路美好舒适的感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道路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创新,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道路设计人员的也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并且道路设计在整个城市的规划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城市道路设计原则
1.1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指的是道路中心线和边线等在地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它是由直线、曲线、缓和曲线、加宽等组成,反映了道路在地面上所呈现的形状和沿线两侧地形、地物的位置,以及道路设备、交叉、人工构筑物等的布置。
设计前应充分理解规范对于平面线性设计要求的意图,在符合规范强制性要求的同时,应尽量满足以下原则:①线形应适应周围环境、地形,尽可能简单直接;②平面应结合纵断面和横断面进行综合考虑;③尽可能采用和缓的大半径曲线,且线形各部分应保持协调,避免急转弯;④在高填方路段应尽量直线或缓弯;⑤避免采用曲率相差过多的复曲线;⑥避免设置断背曲线;⑦对于经过山坡起伏高差大,地形条件比较限制的路线,可结合地形设置回头曲线以取得必要的展长距离,控制最大纵坡。
1.2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是指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应根据规划和使用要求,确定道路的性质和等级,分析汽车类型,充分研究沿线地形及周边建筑地块状况,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要求等因素,在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确定路线控制点标高和纵坡的大小。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道路纵断面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①必须符合相关规范中对于纵坡的各项要求,如最大纵坡,最小坡长,竖曲线限制值等;②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以保证汽车安全平顺地通过;③综合考虑路线通过范围各地块的特殊要求,如避免地块内外高差过大,造成车辆行人出入不便;⑤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适当提高路基高度,避免路面积水;⑥条件宽裕时设计应注意土方平衡,降低工程造价;⑦应考虑为远期发展提供便利,使将来改建/扩建道路可以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层;⑧条件允许时,应控制路面标高低于两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避免市政道路雨水在路外积聚;⑨应综合考虑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条件,保证各类管线或构筑物的覆土厚度;⑩对于等级较高的相交道路或主要地块的出入口,应进行交叉口竖向设计,保证平顺、合理。
2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2.1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如同一台机器上的零件,任何一个零件出故障都会影响到正常运转。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是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以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2.2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排水、照明、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2.3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一个成功的设计员可使各部门的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3城市道路设计方法
3.1车行道的设计
城市道路车行道是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车行道宽度取决于设计速度、设计车辆、道路周边环境、交通量等因素,其组成和各部分尺寸应根据实地考察的地形、周边环境和预测交通量确定,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前提下,选用科学、合理的车行道宽度和各部分尺寸,尽量节省用地和投资。
3.2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功能。进行人行道设计时,首先要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及密实度,同时尽可能采用防滑砖铺砌。人行道与两侧上车坡道的关系设计时,可以把上车坡道与两侧人行道采用坡道进行连接,用不同材料区分,提示路人注意。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道路两侧居民区和单位车辆进出,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既有树木及电杆。车行道与人行道高差较大时可将车行道和人行道设计为两个纵坡,继续保留两者之间的高差。
3.3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道路交通规划指的是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定的交通结构与道路网的规划。在进行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前,需进行必要的交通分析,得出必要的交通流量数据。然后借助道路交通工程技术及行政管理手段,设置禁止停车路段,改善行人通道,设置单向道路等使道路交通设计更趋人性化。
3.4道路环境设计
绿化是美化道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的一种方法。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减少噪声,调节气候等等功能。另外道路环境设计应以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为主,过多的人工建筑物的道路设计,往往显得生硬而缺乏亲和力。环境设计应就景观风貌,建筑特色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从而达到提升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
3.5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对、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4结语
城市道路相较于公路功能要求多、组成元素复杂,行人及非机动车辆较多、并很难严格有效控制,各种交叉路口较为复杂,道路两侧建筑物密集分布,对景观设计、艺术效果要求严格,受城市规划及城市道路总布局影响较大,受当地习惯或政策性要求的影响较大。故在设计人员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努力设计出安全性好又兼具经济性的好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岳素平.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西部探矿工程,2010,(5):1222123
[2]赵国峰.关于城市道路横断面综合布置的探讨[J].交通科技,2009,(6):69272.
[3]吴汉杰,李琳.浅谈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J].中南公路工程,2010,27(2).
关健词:城市道路设计;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其他方面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city road design and its basic requirements, analyzes the design of route, roadbed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designs of other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improve.
Keywords: city road design; route design; roadbed design; designs of the other aspects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概述
中国城市道路设计过于重视后期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针对前期研究总体深度不够。在以往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工程方案侧重于支撑土木工程建设,并未从整个交通系统的角度去考虑,而规划阶段只是侧重于道路红线控制,对道路的交通功能并未阐述清楚。因此,现有的道路规划方案很难做到量化分析,不能全面反映道路建设涉及的交通系统问题,致使对工程实施方案的指导性不强,这一问题在重大工程建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而工程方案设计着眼细微之处,无法从宏观上对整个道路建设产生的影响进行估计,并且缺乏对交通问题的研究,因此方案设计重点不明确,得出的结论缺乏有力度的研究支持,并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路网规划与土木工程设计之间缺乏必要的环节――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在国外工程建设中非常普遍,是沟通规划和土木工程设计的桥梁。概念设计不同于简单的工程方案设计,其运用系统学原理,以上位路网规划为依据,采用一体化设计思想,联系规划和土木工程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规划意图。结合前文提出的城市道路设计基本要求,以目前中国城市道路基本设计流程为基础,融入概念设计思想,提出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新思路,见图1。
图 1城市道路设计流程
交通设计是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指导道路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路网规划条件确定的道路红线是保证道路空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交通设计是从交通功能出发,通过详细的交通需求分析明确系统中各部分组成元素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功能衔接。道路系统方案依据交通设计的相关要求逐步落实交通系统中的元素,合理分配空间资源,同时做好与相关专业的配合,形成可以实施的方案。因而,以交通设计指导道路系统设计,提出设计要点和具体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交通设计流程见图2。
图 2交通设计流程
图 3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流程
道路系统设计作为概念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在交通设计的指导下,针对道路系统中包含的具体设施进行设计,属于微观层次的内容。道路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道路空间综合布局及道路附属设施设计两部分内容(见图3)。传统的道路系统设计只是将地面部分作为重点考虑对象,未能从道路地面、地下、高架空间综合考虑。道路空间综合布局是以交通设计结论为基础,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出发实现道路各部分空间资源(步行、自行车及公共设施空间,公共交通空间,机动车空间,道路其他空间)合理分配,系统功能最优,这实际上优先保证了道路主体功能的实现,突出了工程方案设计的重点内容。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进行道路附属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传统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道路其他市政设施、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等,结合项目工程投资,最终确定工程实施方案,从而能够较好地保证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城市道路设计基本要求
2.1 用地要求
良好的道路设计应紧密结合城市用地和功能区,根据用地性质和功能区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务模式。
2.2 空间要求
城市道路空间应充分考虑地面、地下以及高架立体空间的综合使用,以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综合服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除承担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功能,还应承担生活功能、管线载体功能及景观功能,统筹考虑整个空间范围内道路所承载的功能,合理布置各种设施(包含高架、地面、地下空间设施),这一点与传统的道路设计内涵有所不同。依据空间功能,将道路空间划分为步行、自行车及公共设施空间,公共交通空间,机动车空间,道路其他空间,实现空间划分与系统功能的紧密结合,见图4。
图 4城市道路空间划分示意
2.3 路权分配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应从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转变为综合考虑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应根据道路等级及服务对象优先权的不同,合理分配各种交通设施的路权资源(见图5),保障各种交通参与主体的安全,体现路权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
图 5不同城市道路等级的路权分配示意
2.4 交通设计要求
交通设计不同于交通工程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交通功能。交通功能作为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应在道路设计中予以重视,传统的道路设计过于强调单个设施的功能而缺乏对各个系统的详细量化分析,致使道路方案设计重点不突出。交通设计通过量化分析各交通系统设施的供应能力,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为后续道路工程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5 风貌控制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加强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的衔接,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根据规划提出的远期控制目标和近期实施指导性要求,针对空间组合、景观风貌、建筑特色、道路宽度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通过对道路路面结构、主题色彩、照明、绿化、小品等设计,使道路与建筑物间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达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
2.6 精细化和人性化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人,设施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如无障碍设施、行人二次过街、交通稳静化设计等要求,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们获得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同时注重细部构造物设计,如挡土墙、台阶、树池等,体现精细化设计的要求。
3 路线设计方面的若干问题
3.1 平曲线半径的取用
平曲线半径的取用,最重要的是考虑曲线附近的运行速度及其前后衔接的线性指标的均衡性及连续性,并非越大越好。
3.2 同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的问题
在老路改造工程中,过分强调6v 的最小直线长度将浪费大段老路,造成新的拆迁量,使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大幅提高。
3.3 城市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不能仅考虑造价
暴雨考验着城市的排水系统,近期全国出现的强降雨使很多城市的道路积水严重,有些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有些城市的道路在水位较高的季节会出现雨水倒灌现象,如图6 所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道路纵断面设计偏低造成的。
图 6 高水位时雨水倒灌
3.4 超高问题
混合交通路段设置较大超高,易造成低速行驶车辆的倾倒事故。
(1)
其中,为超高模坡,为行车速度,为平曲线半径,为横向力系数。
①
②
③
④
⑤
由式(1) 可知,横向力系数值的选用是关键,从行车安全角度考虑,横向力系数 不超过0.15 即可。该方法在江苏省很多干线公路中已经使用,实践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3.5 老路改造中的平纵组合
条件受限时,尤其是在老路改造中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时,不应片面强调“平包纵”。
3.6 路线设计改进建议
平曲线半径超过8 km,则与长直线类似,容易使驾驶员产生单调感和疲劳感,一般平曲线长度宜控制在1~3 km。同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取值建议: ①可以将大于不设超高的缓和曲线长度归入直线段考虑。
②降低6要求,最小可至3 ( 实践检验可取) 。城市道路由于其特殊性应更多地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防洪、排水问题,不应过于考虑减少造价而降低纵断面设计的标准。
车辆在城市中行驶时,往往达不到道路的设计速度。因此,当道路条件受到限制必须设置超高时,横向力系数μ 的取值不超过0.15 即可。老路改造应尽量以拟合老路为原则,条件受限时可以不“平包纵”。
4 路基路面的设计
4.1 路基拼接
目前为保证新老路面拼接质量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挖台阶、提高新填土压实度标准、铺设土工格栅等。但是在软土地基路段不均匀沉降设计处理不到位的地方,经常出现纵向裂缝,如图7 所示。
图 7软基新拼接道路出现纵向裂缝
4.2 水泥稳定碎石层设计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基层,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开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开裂经常会反射到沥青路面面层,若这些裂缝不能及时处理就很容易导致路面破坏。
4.3 桥头跳车
桥头跳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很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但桥头跳车的直接原因是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异。处理桥头跳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加强地基(软基) 处理、提高压实度、设置大尺寸搭板、设置过渡路面结构等,本文同时建议设计时可以加强搭板处路面结构和路基顶层的处理。如图8、图9所示。
图 8传统的桥头搭板处理方案
图 9桥头搭板优化处理方案
4.4 路基路面设计改进建议
当存在路基拼宽情况时,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1) 根据理论计算和近几年道路实际使用情况分析,要控制道路拼接问题的出现需要控制新老路两侧的差异沉降,建议原有路基与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工后沉降增加值不应该大于0.5%。
2) 采用间接拼接方式,新老路基平面不分离,纵断面分离的路基拓宽设计,将拼宽路基沉降标准放宽,按照新建路基处理。既降低了填土高度,减少新征用地,又降低了软土地基处理费用。
3) 土工格栅在路基拼接中应用时,为了保护铺设在路基顶面以下20 cm 处铺设的格栅,设计时应该提出合理的施工注意事项,在压实95 区路基时不能使用路拌机进行现场拌和,只能另找场地拌和后再运来摊铺压实。另外,土工格栅在铺设时有张紧、绑扎等要求,如果不能较好地落实,将影响其效果。
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层设计问题,由于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2]中对石料要求过低,而对水泥稳定混合料强度要求偏高,导致必须采用高水泥剂量以满足强度要求,这就很容易造成基层开裂。如果不降低强度标准,应该提高石料品质,粗集料要降低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细集料要减少含泥量,提高砂当量(建议60以上) ,级配宜采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选取应该谨慎,水泥稳定碎石过高,基层容易开裂;若过低,在行车的作用下就会造成松散。当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也要注重早期养生等等。
5 其他方面的设计
5.1 车道宽度的设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已迅速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大车、客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车、私车为主。由于目前使用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制定的,当时城市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大车,行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等指标的数值都偏大,这对中心城区,特别是繁华地段的土地利用很不合理。如,城市道路小车车道宽度统一规定为3.5 m,相对现在是不合理的。
5.2 人非共板的设计
人非共板就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称之为“人非共板”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机动车道道路通行的需要,减少车辆堵塞现象。但这给行走在“人非共板”路上的人们增加了许多交通隐患。特别是现在出行骑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电动车不仅行车速度快且无声音,这样就会对行走在共板断面上的老年人更危险。另外,如果道路的出入口较多,非机动车行驶在人非共板断面上将会随着车道不断的上下起伏,影响车辆行驶的连续性和骑车人的舒适性。
5.3 人行道的设计
人行道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道路,但是目前有些道路过分追求景观效果,将人行道中的树池设置过大,占用了绝大部分人行道宽度,如图10 所示。
图 10优化前人行道设计方案
5.4 改进建议
城市道路在确定行车道宽度时,建议对用地紧张的路段,除快速路外,可以采用3.0~3.5 m宽的行车道,甚至澳门有2.8 m 宽的行车道。交叉口半径和设计车速也应该根据目前的情况有所调整。城市道路( 尤其是城区繁华地段的道路) 通常需要限制大型车辆通行,这样交叉口的转弯半径就可以适当减小,因此城市道路的设计规范除要以车速为依据外,还应该同时考虑该路段是否限制大型车辆通行。
人非共板断面应谨慎选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需要设置时可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分边石,防止非机动车越界行驶,以保障行人的安全。人行道需要设置行道树时,建议将树池设置小一些,或者将行道树移至人行道外侧,设置间距大于6 m 行道树,通过相应的设计后,完全可以在行道树之间停靠一辆汽车,这样可以在不影响道路景观且不增加道路用地的前提下解决一些城市车辆的停放问题。
6 结语
城市道路设计是道路交通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该文从城市道路设计角度出发,客观地指出和分析了城市道路设计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旨在抛砖引玉,扬长避短,改进不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设计者眼界开阔、经验丰富,同时要有前瞻性,并进行不断学习,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审美水平,逐步掌握城市道路设计的精髓,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37-19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关键字:城市道路 市政设计 城市特色 城市功能
一、市政道路特色设计
1、我国市政道路设计应反映城市特色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城市特色问题伴随着经济建设逐渐发展为城市文化问题。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市政设计时,尤其是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并积极突出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文化代表性,注重整个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并充分利用城市的优良条件,充分利用城市自然的地形等条件,达到既经济又具有特色的双重效益。
2、我国市政道路设计应反映城市功能特色
城市道路市政设计要从城市交通性、生活性等各种功能出发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明确设计主要方向和目标。例如,深圳深南大道,是以深圳市最繁华的交通主干道深南路进行延伸,在经过深圳市政府的长期合理规划和开发中,逐步形成了以华侨城旅游为主线的交通新干线。
二、我国市政道路的功能
市政道路主要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几大类。其交通特点是:达到最佳的目的性和相关性出行状态;道路上流动人较多,主要以上下班为主,因此,需要考虑人们的需要,那么就要充分考虑公交车,在进行道路设计时要建设公交车专用车道;如果是自行车流量较大,则需要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同时考虑交通安全的人车分离,行人采用平面过街,采取一幅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商业性道路,其道路的两侧一般商业很发达,拥有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因此,在进行此类道路的设计时,要具有一定的商业性道路要求,并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全方位考虑安全、购物及交通,采取双向四车道;在人车之间应该具有较宽的隔离,以减少干扰。景观性道路主要以休闲和绿化布置为主,在设计时可以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相结合的布置,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对称。
三、市政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1、交通性道路
交通性道路的设计主要以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设计的宗旨是要保持道路的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设施的简洁明快,并突出其使用功能。在进行交通标志和标线的选位时,应该具有一定的提前量,保证驾驶员能够在驾驶过程中及时了解前面的路况。
2、生活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往往是人车混杂,交通情况相对最为复杂,在进行此类道路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前期规划,尽量考虑全面,做到细致入微。道路标志和标线,要做到充分利用路面现有的资源,对各种类型的停车位和交通组织进行合理布置,道路设计中对设施的引导和限制性是其主要的手段和方式,一般是在道路路边、路中进行设施设置,以此来控制车流和车速。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依靠城市空间功能和环境功能设计,依据城市的整体规划来进行。例如,广场等形成路沿线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的空间体系,在广场进口及绿化用地景观前后相互呼应;在道路的交叉口,保持宽阔的空间,以便视线通畅使车辆在进入路口时有明显的舒适感,达到道路交叉口和广场景色的一体化。同时,在道路设计中,将道路两边设计为微地形的绿化安全带,普草坪及低矮灌木,从而扩大绿化效果;然后,充分结合景观水道,把沿途的桥梁设计成轻型的架拱桥,使之与景观遥相呼应。
四、城市道路市政设计的新思路
1、加强自主创新
在进行城市道路市政设计时,由于很多业主单位往往对施工图的完成进度过紧,使得设计师进行设计和论证的时间过短,更不用说去进行设计的创新。目前,大部分道路市政的设计基本上都是根据现有的套路和规范进行复制和调改,有些设计院内部缺乏激励创新机制,项目的设计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对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等重视不够,随着人们对社会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加,环保节能问题日益突出,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及业主部门应积极倡导自主创新,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投入使用,奖励创新设计,鼓励创新在市政设计中的发挥。
2、加强设计灵活性
我国既有的市政道路设计标准是按照全国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或公路有关的设计规范来执行。相关单位和设计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规范来进行设计,由于诸多规定的限制,使得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思维空间受限,灵活性相对缺乏,甚至不免出现设计的雷同性。因此,加强设计的灵活性,提高设计师的设计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城市道路市政设计的优化
1、车道数的设计
通常情况下,车辆超车、绕弯、停车等,都会对交通的通行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道路的小瘫痪;针对不设立中央分隔带的同向车道而言,通过不断增加车道数量来缓解道路拥堵的方法并非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般而言,城市主干道的双向机动车的道数最好不要超过8条,如果道路交通压力尚未得到缓解,则应该考虑对路网进行改善和调整,合理改善城市布局来缓解交通负荷。
2、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设计
在我国某些城市和地区而言,其公共交通相对并不发达,那么在后期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地方仍然会以非机动车出行的方式较多。因此,为了减少非机动车和行人对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在设计时就要尽量遵循宁宽勿窄的原则,积极修剪非机动车的专用道,合理完善网络交通,实现非机动车和人行道在同一平面上的布置;在通过交叉口拓宽来增加进口道的机动车道数时,要充分利用原有断面的非机动车道空间,积极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3、综合管线的设计
在进行道路市政设计时,应遵循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原则,实现局部和整体的协调发展。管线布置要采取先人行道后车行道的顺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加强对地面、地下的管线系统布置,积极完善道路沿线的环境。在城市主干道设计中,可引进国外成功的设计经验,将各种地上、地下管线系统地布置在共同沟内,这样就可以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有效解决道路横断面的布局受道路红线宽度制约的状态,消除后期隐患,提高道路防火、防灾的综合能力。
4、完善公共交通设计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环节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为目标;但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公共交通建设对机动车交通所产生的冲击力,因此,在进行公共交通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原非机动车道的行车空间来进行港湾式公交停车站的设计,形成具有相对独立的通行和停靠空间,进而有效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
参考文献:
[1]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绿色交通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M].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1月.
[2]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12(10):46-48.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0TGD63-200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关键词:山区、丘陵、城市道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范业宏(1972年-),男,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道路桥梁工程设计
山区丘陵城市道路的种类
城市道路有多种分类,设计规范中有详细描述,为便于总结设计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山区丘陵地区城市道路所处的总体环境及发挥的功能来分类,共分2类:
1.1城区道路
城区道路是指为城区配套道路交通功能的城市道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有较大规模的新建开发用地,与之配套的城市道路建设也有较大的增长。城区道路的特点主要有:有完善的规划条件;总体地势条件较好,建设场地坡度相对较缓;通常形成道路网布局,各等级道路配合布置,交通布局较合理。
1.2区域间联系道路
区域间联系道路是指由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地形特点,城区形成若干片区,各片区之间通常由山岭分隔,为便捷区域间交通而修建的联系道路。区域间联系道路的特点主要有:总体地势条件不好,建设场地坡度相对较陡;交通流集中,交通量较大,交通对其依赖性较强,可替代道路较少。
山区丘陵城市道路的设计特点
城市道路的相关设计规范也针对此有较全面的规定,总体上应该遵循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本文是在遵循现行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设计经验和心得与业者共同探讨研究,因此规范中已明确的内容本文不再一一赘述。以下就城区道路及区域间联系道路两种类型分别进行说明。
2.1城区道路的设计特点
2.1.1符合整体规划
符合整体规划是城市道路设计的总体前提。道路工程与周边地块在平面、竖向、横断上均应互相协调一致,不可发生矛盾。例如道路位置与周边规划建筑平面位置冲突,发生重叠,会在后期建设过程中造成很大困难和经济损失;道路设计标高与周边地块不协调,会造成周边地块交通出行衔接困难等问题。因此符合规划要求在城市道路网设计中非常重要。通常应该取得本区域的道路规划条件,然后再进行道路工程设计。在总体遵循规划的同时,设计者可从区域交通组织和道路网功能发挥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对总体规划的建议。另外当规划条件暂时缺乏或规划条件无法满足道路线形标准时,也应做出合理的道路设计方案。这些建议、方案等均应提供给规划部门审批通过,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工作。
2.1.2平面线形设计
满足城市道路线形标准要求:在符合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平面线形的调整余地相对较小。但线形设计仍应满足城市道路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因此有可能会对规划线位进行微调优化,通常情况下中心线偏离的调整范围宜在0.5米范围内,尽量不应超过1.0米。如对规划线形微调后仍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可在规划线位的基础上做出满足标准的设计方案。另外规划线形往往不考虑设置缓和曲线,设计中应注意按规范设置。平面半径较小处应注意超高加宽设置。以上这些工作都有可能使道路红线偏离原规划红线,应报规划审批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设计工作。
2.1.3竖向纵断设计
满足城市道路线形标准要求:相对平原地区,山区丘陵地区的地形坡度较大,保证规范标准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抱侥幸心理,不可违背规范的相关规定降低设计标准。规范对普通地区、高原城市及积雪寒冷地区都有明确的规定,工程实践证明突破规范指标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由于山区道路坡差较大,为保证纵断视距和行车平顺性,在竖曲线设置上应采用较高标准,不宜过小。较大的道路纵坡易导致合成坡度超标,特别是在有超高位置路段处应注意控制。
道路网竖向设计方案应兼顾整体地块的土方平衡:山区丘陵地区的道路网竖向标高设计应采取随山就势的原则,同时应注意路网的标高往往决定了整个地块的标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道路本身的土方平衡因素,还应兼顾整体地块的土方平衡,才能得到更优的竖向设计方案。
2.1.4排水设计
城区道路排水设计应按城市排水规划进行,另外山区丘陵地区应有相应的防洪设计,对山区洪水专门处理,保证城区不发生洪水灾害。因此进行道路排水设计的时候应收集齐全以上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道路排水设计与整体排水的协调统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建设顺序不同步,有时候在整体排水和防洪设施尚未建成前,需要道路先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除在道路段预先修建前述相关的排水设施(如规划桥涵)外,还应针对现状地面的排水沟渠设置临时性的排水通道(如管涵等),以免对新建路基造成洪水灾害。
2.1.5平面交叉口设计
由于山区丘陵地区道路纵坡相对较大,相应的对平面交叉口设计造成一定困难,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交叉口范围内道路纵坡往往超出规范建议值(3%)。山区丘陵地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纵坡建议值,同时应做好交叉口竖向设计和设置减速标志标牌,保证行车安全。
2对进入交叉口之前的道路线形应加以注意,不出现视距受限的线形,保证通过交叉口的安全性。
3相交道路对主线道路的横断一致性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建议在主干路交支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保持主干路横断不变,支路顺接主干路边缘标高的设计方法。在顺接设计中应设置适当的竖曲线保证顺接平顺。除主干路交较支路的其它交叉,仍建议维持原纵断设计坡度,采用交叉口竖向设计处理。
2.2区域间联系道路的设计特点
2.2.1符合整体规划
区域间联系道路仍需符合整体规划。由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区域间联系道路往往位于山岭重丘区,周边建设开发用地较少,因此具有相对较大的选线自由度。在实际设计中,参考规划路线的同时,可做多个路线方案,综合评比后选出最优路线,然后将此路线设计方案提供给规划部门审批,通过后可以作为最终设计路线。
2.2.2平面、纵断线形设计
由于与公路有着相似的周边环境条件,区域间联系道路的平面、纵断线形设计可参考公路线形设计方法。虽然地处山岭重丘区域,由于交通流较集中,交通干扰较少,实际运行车速通常较快,因此在线形指标、平纵配合等方面均应进行充分优化。建议选取较高的设计指标,尽量优于推荐指标,不宜采用最大限制值。
2.2.3横断面设计
应提供较强的交通功能:由于区域间联系道路通常有交通流集中、交通量较大、交通对其依赖性较强、可替代道路较少的特点,因此在横断设计中应注重提供较强的交通功能,在设计年限内提供较高的服务水平。除根据预测交通量来确定车道数以外,根据以往经验,区域间联系道路的车道数宜设置为双向6车道及以上,困难情况也应为双向4车道。
对于非机动车以及农业作业车辆较多时,可参考公路模式设置硬路肩供非机动车行驶,以减少对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干扰。
横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提供足够的市政配套管线空间:由于有着区域联系的特点,道路地下也成为铺设市政配套管网的较佳选择,横断面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提供足够的市政配套管线空间。为避免管线维修影响车行交通,一般推荐不在车行道范围布设地下市政管线,通常布设在2侧人行道及绿化带范围,因此人行道及绿化带宽度的设置应有足够的宽度容纳规划的市政地下管线。
应设置人行道:除城市快速路外,区域间联系道路应设置人行道。区域间联系道路位于市区山岭重丘区,尽管人行较少,也有一定的人行需求,而区域间联系道路中大量快速的车行交通对行人的安全威胁较大,因此应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宽度可选取较小值(如2.5米宽)。
2.2.4排水设计
由于区域间联系道路处于山岭重丘区,通常缺乏沿线的排水规划,因此其排水设计应参考公路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方法。以下对路面及路基排水分别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