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之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现语文教材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后习题既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的凭借,又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并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几乎不处理课后习题,学生对其更是视而不见,导致学生步入高中后很长时间也不能初窥语文的门径,对语文的学习摸不着头脑,未能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就为高三的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本文旨在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梳理,探究其知识体系与应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习题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其内容都紧贴教材文本,尽可能全面地涉及各知识点,实现与前后知识体系的衔接。高中语文主要涉及四类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语文教材中针对这四类文体所设置的课后习题也各具特点。

一、诗歌单元

诗歌单元是高中必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必修五外,其它四本教材中都有诗歌单元,所涉及的诗歌几乎囊括了我国诗歌各发展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各类诗歌形式,既有古代的古体诗、近体诗、宋词等,也有现当代的散文诗。这就保证了学生能够对我国诗歌的发生发展、特点变化、风格流派、鉴赏方法等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学习。从学以致用的角度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后,首先应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课后习题,因为这些习题在设计之初就是以贴近教材文本、易于学生知识转化为目的的。

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的课后习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这三道题分别涉及背诵、意象、联想想象、情感探究、人物形象、对比赏析等多个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此外,在各诗歌单元题型的设置上都力求紧贴高考,将诗歌鉴赏的六大类题型囊括其中。例如,必修三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风格问题、对他人评价的看法等,必修四第二单元重点题型有意境问题、手法问题、情感探究问题等。各单元课后习题的类型既有重复交叉,又各有侧重,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巩固新知识。当然,就知识体系而言,还不够系统,需要教师进行梳理总结。

二、小说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两个小说单元,分别是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从内容上来看,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六篇。小说因其特定的文体特点、丰富的知识体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相关的课后习题的设置也更加凸显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习题: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2.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3.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4.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有条件的话,最好读一读《红楼梦》全书。资料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资料二:“一部《石头记》──后来叫做《红楼梦》,本来就是以宝玉一生的遭逢经历为主体的书,雪芹十年辛苦,百种艰难,费尽精神心血、笔墨才情,所为何事?只为写出宝玉其人而已。……照一般情形v,作家既然竭尽心思去描写刻画他的主人公,那一定是把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颂扬他。……可是,曹雪芹却一反常例。他专门以贬笔写宝玉,他对宝玉很多不敬之词,一部书中几乎尽是说宝玉的坏话。”(周汝昌《红楼小讲》)这些课后习题所涉及的事件复述、人物分析、语言特色、自我评价等问题都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因此,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学课时及授课内容。如事件的复述与高考“理清故事脉络”一题相关,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脉络,并指明在概述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叙事顺序为佳。人物分析是小说鉴赏的核心,从课后习题中不难看出这一点。除第一题外,其他三道题都与人物密切相关。因此,对课文中人物的分析鉴赏就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据此加重课堂教学中有关人物分析方面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关题型的解答指导。此外,教师还应针对课后习题的内容有计划地通过预习做好“知识预警”,并在课堂学习中对所传授指导的小说相关知识、各类题型的解答进行学结。

三、散文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分为古代散文和现当代散文。在我省的高考题型中,现当代散文一直以来都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出现,自然其课后习题就很难被教师和学生关注。但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文学类文本也成为了必考题型,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的一种形式开始受到关注。

古代散文即文言文的课后习题在形式上与高考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大多数学生重课文翻译、课下注释背诵,却忽略课后习题的原因。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主要集中在以下题型之中:1.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2.对文本内容的考查;3.人物性格分析;4.背诵;5.断句。不难看出形式虽然不同,但高考的知识点却蕴含其中。

例如,《逍遥游》的课后习题:1.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2.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文言词语:若、是、斯、特、修)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解决上面三道题,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庄子的文风、思想,解决实词、虚词,明确鲲鹏意象,做好对比赏析,而且通过课后习题的训练还有助于明确文言文知识点的分布特点、文言阅读的注意事项、试题涉及的内容走向等。

现当代散文的课后习题是紧贴文体特点来进行设计的,这对于学生的散文学习有着极强的指向性。从设题意图来看,一方面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一方面注重训练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悟透了这些课后习题的内涵和设计意图,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延伸训练,自然就会使语文学习产生预期的效果。

四、戏剧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戏剧较少,只在必修四第一单元中出现了三篇文章。我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戏剧并不作为考查内容,学生可借助课后习题加深对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了解,并把戏剧中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法运用到对小说故事的赏析理解方面。除此之外,本文不再做更多陈述。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课后习题的作用,应将其视为学生实现知识转化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第一阶梯,这样学生才能由简到繁、由低到高,逐渐构建起知识体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第2篇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金油,也很难具有普适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热的大背景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些学科中被弃之不用,高中语文首当其冲。但“由于课文体裁不同,难易有别,由于教育对象程度不同,年龄大小有差别,因此教学不能一个模式,不能千课一面,应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该用则用,不该用决不滥用。

一、学生情况

高中生语文水平的差距普遍较大。写篇作文,文笔流畅者,信手拈来,滔滔不绝,文采亦有可观之处;功底不厚者,视写作为畏途,作文如挤牙膏,勉强凑足三五百字,通常也是错字连篇,词不达意。面对这群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高中生,均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奏效。况且不少学校还人为地分快慢班,不同班级学生语文成绩的差别就更大。在语文成绩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某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对于语文水平整体不高的班级来说,则不太适合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这样的班级授课,教师应该多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认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让学生扎实掌握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认真践行语文前辈所倡导的语文学习“八字宪法”。

二、课程类型

一般而言,在高中语文新课的讲授中,散文、小说、诗词鉴赏等课型比较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精选一些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而对于文言文教学、作文讲评课、试卷分析等课型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要慎用。例如同是文言文教学,其中基本的文言知识多适宜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以教师讲授、学生理解、记忆为主。而对于文言文所涉及的人文思想,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培养探究能力。

三、所教学段

从学段来看,高一、高二的语文课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高三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妥当。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共有五册必修。一般在高一学年学完必修前四册,必修五则安排在高二学年第一学期的前半段。高二余下的时间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安排选修内容。高三基本上全是复习课,中间穿插各类考试。高一、高二学习新课,知识点多为学生所未见,围绕这些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高三而言,由于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已学过,因而较难设置新颖的问题,因此高三语文复习课更应重视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巩固和拓展,少用小组合作学习。

当前,许多打着小组合作学习旗帜的高中语文课堂,对以上几个因素的考虑往往欠缺。这种浮躁的语文课堂,离语文的路子越走越远,非语文的东西却越来越多,致使语文变成了无所不装的筐。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很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高中语文课却是人文性过重而工具性不足。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应该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学习文章优美的字、词、句,积累成段的语言材料,甚者上升到仿写的高度。而有一节《荷塘月色》的评优课,教师用了约半节课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文章的社会背景,探讨朱自清写作此文的缘由。一旦有学生指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教师就如获至宝,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以为学生对这一问题已探究得相当深刻。“因为学习过语文,知道语文这样一种近乎垃圾箱和‘软柿子’的特点,任何政治家或者帮佣都可以将政治的任何东西强塞进教材之中。”而这节课竟得到了一些所谓专家的赞誉,让人大跌眼镜。

过热易伤身,推行须谨慎。小组合作学习热浪滚滚,我们很有必要给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降降温。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第3篇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的基础用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对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辅助学生进行文言学习的手段方式[1]。当前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文言基础的考查,忽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文言文课堂较枯燥乏味,学生兴致较低;第二,文言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字词积累,忽视相近字词的对照辨析;第三,教学内容局限课本,文言文拓展范围较窄。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对其教学措施的革新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一)背景知识介绍,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总结与归纳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可以基本了解苏教版在文言文单元设计中以文章内容为单元选择与编排的标准,同时遵循以文育人的编排原则,注重文章的人文情感及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单元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重挖掘作品的背景,对文章的时代信息、作者情感及人文意义进行深入探寻[2]。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背景导入,丰厚文言文的文学内涵,同时以淡化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时代跨越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探究的兴趣。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编排了文言文课文《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衰变化,反映作者对历史发展循环往复的感叹,借此警醒唐朝的统治阶级避免重蹈覆辙。语文教师可根据课文写作环境,在课前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杜牧所生活的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在大背景下,杜牧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在其主张的巩固国防、加强统一、富民强兵等政治理想落空后,杜牧针对唐朝的统治阶级写出了《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此警醒统治者正视唐朝政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背景导入,学生在课前对该文言文形成初步认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点字词对照,细化课程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注重内在的人文价值及情感态度,在内容方面,对文言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弱化处理。因此,在文言文的解读和梳理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辨析能力,包括字义、字形、词性等。具体可通过对照比较教学,指导学生对带有共性的词句进行差异性的比较,帮助学生审视并解决在课文学习中存留的问题,继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活动,最终实现对课文的透彻理解[3]。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编排文言文课文《师说》。该课文重点词句较多,具一定糅杂性。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可将字词句进行对照比较,梳理知识点。例如可首先进行古今异义的对照比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一词,古义中代表“用来……的”,而今义中为因果连词;又如对一字多义进行对照比较:“师”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作为名词,意为老师,而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作为动词,代表拜师求学,在最后一段“吾师道也”中,同为动词,但意为流传。教师通过对重点难点词句进行比较对照,帮助学生树立课程知识,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资源利用,优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多媒体科学技术已不断应用于高中课堂,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技术设备,目的在于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优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及课文内容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易产生疲乏心理,为集中学生精神,教师可在文言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4]。根据文言文内容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具体化,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的课文《蜀道难》,作者李白对蜀道的险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叙述,用词精准,想象力丰富,文章具有一定气势。同时,由于语言运用差异,学生在进行课文理解时可能面临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蜀道的真实场景进行直观的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蜀道各段路线的实景照片,播放旅游专题节目,直观表现四川蜀道的险峻风光。学生通过相关影像资料的观赏,将《蜀道难》中的文言文表述、自身的理解及真实的场景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第5篇

一.信任学生,体现特征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补充、拓展。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理清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的关系。选修教材的教学设计与校情、学情相结合,教学要求要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

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学生抱以不信任态度。总认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以完成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唐宋家散文(选读)》教材的编写是以人文色彩较浓,方便一线师生使用为特色的。每篇文章文下注释较为全面,针对性较强。本节课虽然文言字词难度较大,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结合文下注释和字典基本可以准确地解决字词问题。因此,在教授《唐宋家散文(选读)》时不能用原有文言文教学的“惯性思维”。语文教学必须保持语文学科特色,要以语文知识基础为核心,要以“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为最终目的。我们要重视选修教材内的文言知识点,但绝对要有一个度,“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

二.创新求变,巧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之一,最大限度开发教材是教师的必修功课。苏教版教材按照文体为标准,以版块为单位进行划分。每一个版块之前有一个概括性和指导性的小序,每篇文章后安排了“评语选萃”、“阅读与探讨”两部分内容,每个版块安排了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选修教材,既给教师的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加深对课文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清文章。以《进学解》“阅读与探讨”为例,共设立三个问题:①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的不同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②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③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比较这三个题目,第一题笔者认为将“不同情绪”的比较对象改为“国子先生”两次发言的情感,可能更有助于对韩愈“自嘲”的理解;第三题,只是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句,较全文内容来看,有强加“人文”的嫌疑,让其单独为一个小题,显得“小家子气”。由此分析,笔者以第二小题为引子,以“国子先生”前后情绪比较为突破口,完成教学设计,第三小题放在自我小结中完成。这样的处理既符合由易到难的接受习惯,有易于归纳出作者写作技法和写作目的。

三.个性阅读,加强总结

个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形态。指导学生在文本的原则基础上进行深层次个性阅读,应该是选修教材交给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最大不同就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在文字的“感悟”、“质疑”等方面的能力。如上文所提及的“完”字。这样有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兴趣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的知识自我建构过程。

处理选修教材不可能像必修教材那样细节化。在落实知识点上,学生自我总结过程就十分重要。通过自我总结和交流补充,能够完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目标。对于选修教材而言,课堂总结不仅是知识的沉淀,也是深入思考的开始。在学生的总结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观点:韩愈的选材观点是存在时代局限性的,其不应该将人才选拔寄希望于“宰相之方”,而应该是制定一套完整的体制。这样的观点虽说稚嫩,但绝对是最美的思想火花。

第6篇

一、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特点

白银地区初中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北师大版的初中教材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课文按主题组合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单元中的所有课文都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所选取的,这样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2.突出“同类比较”。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较阅读,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

3.突出“自主性”。北师大版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性探究的深入。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了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4.突出“独特体验”。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二)高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富于立体化。教材编排内容注意了学习思维的各方面训练,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展现了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等多维一体的学习内容空间,使学习内容富于立体感。

2.多元训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关注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训练与形成、文化积淀与素养修炼。课前的提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课外的延伸提高,相关的知识连接,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收集、调动知识来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3.重实践探究性。整套教材编排体系,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鉴赏部分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在表达交流部分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法练习;在梳理探究部分里,课外延伸训练;在名著导读部分里,思考与探究,这些内容,无不有效地培训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突出了教材编写重难点,体现了时代精神与要求。

4.开放互动性。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学生在学习必修的同时,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时,又要充分地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互助合作下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这样开放性多元学习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教师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新教材的内在价值。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通过研究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对新课标精神的贯穿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致的,都比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毕竟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有着各自不同的编排体系和特点,加上初中生和高中生各自的特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怎么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语文老师要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老师只有弄清楚了初中语文教材在知识点设置、要求,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的特点,明确了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的不同要求,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的现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第7篇

【摘 要】2015年江苏高考文言复习要重视对课本的回归,仔细梳理知识点,同时要转变学生对于文言文本的阅读观念,改变方法,并辅以多样化的训练,以巩固复习成果。

关键词 回归;转变;多样化训练

江苏高考文言部分经过长达10年的固守,今年终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我觉得明年在这一块还会延续这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在复习应对上找准方向,找对方法,面对怎样的变化都不怕。我建议高三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回归课本

我这里所说的回归,不是指简单地“炒冷饭”,而是对高中课本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常见文言虚词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里都出现过,很多例句都很典范,但很多考生因为对学过的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所以面对试卷上的考点感觉很陌生,在考场上手足无措,就会胡乱猜测。比如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第5题A项: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这个“归”字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的《项脊轩志》一文中出现过,原句是“吾妻归宁”。再比如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第5题D项: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这个“矫”字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的《五人墓碑记》一文中出现过,原句是“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那些熟练掌握课本中已学知识点的考生,就不难判断出这两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所以这些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同学们一定要牢记,这些实词和虚词就像英语里的单词、词组一样,是我们读通读懂文本的关键,这些词掌握了,文本的整体理解就不难解决。所以,回归课本的工作一定要分册分课文仔细地进行梳理,千万不能一带而过,草草了事。

二、转变阅读观念

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本时马马虎虎,匆匆掠过,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文言文本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做题时在文本里漫无目标地乱找、瞎找的情况,这就是由于他们对文本缺少整体阅读的意识。我们应该把文言文本同现代文文本一样对待,是在读文章,而不仅仅认为是看文言阅读材料。我们在现代文复习时,会对学生强调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有效的整体阅读,这一点在文言文本阅读时同样适用。

比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第9题:

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如果考生不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就会对原因难以概括或概括不全,这时我们就需要像读现代文一样逐段分解,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文本的第一段主要分析了他不愿为师的两个原因:(1)难以承受的外来笑骂。(2)不够自信的内在修养。第二段以孔子、马融、郑玄和韩愈为例,再次表达了自身才能不足以为师的意思。最后一段则主要表达了可以彼此学习互为老师的意思。所以最终原因可以概括为:

⑴不愿承担老师之名⑵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⑶可以相互学习。

如果是人物传记,同学们就要从开始的人物简介,包括籍贯、家庭情况、性格等等信息看起,随着文本的深入,会逐一展开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这时就要读通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以及人物在这件事情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等等。这类材料范围比较广,从《史记》等史传类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训练文本。

如果是游记类散文,同学们就要像读现代游记类散文一样,抓住人物的行踪,沿途经历的事,所看到的景象以及人物的情感表达等等。同学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已学文本的复习,总结古代游记类散文的一些特点,比如必修课本中我们学过《游褒禅山记》,这篇文本就充分体现了古代游记类散文记游说理,借景立论的特点。作者借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作者是以游山来设喻,阐述无论是研究高深的学问,还是建立宏伟的事业,都要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志向。二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佚,后代人把前代的信息错误地传下去,导致后人再次重复同样的错误,而求学的人对于学问一定要“深思慎取”。本文记游后所作的议论,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积极的进取性,而且两者结合得非常自然,前半篇主要记游,后半篇主要议论,记游是议论的的依据,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程,由实到虚,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很多古代游记散文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方式,只是阐述的观点,悟出的道理各不相同而已。同学们要通过这类文本的阅读,积累经验,做到举一反三。

如果是论述类散文,同学们就要用到学习议论文的方法,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所用到的各种论据,论述的思路等等,这类文本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论证思路也不无可能,江苏卷这几年已经在现代文部分考查过思路题。

三、强化多样训练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我们在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这里所说的多样训练,是指训练目的和训练题型的多样化,每一次的训练都要有针对性,或考查整体阅读,或考查局部思辨,或考查单个知识点。老师们在备考时,可以通过小练习卷的形式,组合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一点可以参考上海卷的形式。

其实,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做的训练不在于题量的多少,而在于题目的训练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高效复习。

第8篇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2]。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3]。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参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一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一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5],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三)教学策略审理: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第9篇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五[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语法 优化 教学

一、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现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面临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多数高中学生谈及英语的词法、时态、句式句型时反倒很熟悉,却连自己母语的基本语法都不知道,尤其是涉及到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更如坠云里雾里,汉语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就高考语文试题而言,好多方面都涉及到语法知识。如:

1.多音多义字,近义词的辨析——涉及语素知识。

2.成语辨析——涉及词语、短语性质和结构知识。

3.辨析并修改病句——要求掌握系统的句子结构分析知识。

4.扩句与缩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运用和表达——要求掌握句子分类,句型辨析,句子成分分析,句群结构分析等方法。

5.社科文阅读——要求掌握提取句子主干,句群结构分析,辨析常见逻辑误区和逻辑推断方法,从而准确筛选和提取句段的关键信息。

6.文言文阅读——要求先掌握现代汉语词性辨析,句型辨析,句子成分分析等方法,并能辨析常见逻辑误区,会提取句段关键信息。

7.文学类阅读——鉴赏性阅读虽然以修辞为主,其实与“句子”和“句群”语法理论不无关系。

8.写作——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地表达和合理的布局谋篇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法和逻辑修辞知识。

事实证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离不开语法知识。然而,纵观先行初高中各种语文教材,尤其是新课标版是必修本,基本萎缩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内容:初中基本没有,高中还有一些,但大多显得零碎,只是直接针对高考中的病句辨析或改正题型的。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二、优化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

从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可看到:语文语法绝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促进学生掌握诸多语文知识点和提高多种能力的万金油。在二十多年的高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做过比较系统的学过语法的班级语文均分比不学的班级成绩总是要高出10-15分。语文语法教学已不是淡化或强化的问题,而是优化的问题。它在语文语法教学中有着如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迅速准确地提取句子的主干,理清复句间的关系它是辨析病句的尺度

2.有助于通过比较理解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它是学习文言文参照系

3.有助于理解现代文中结构复杂、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它是做好语言表达题的保障

4.有助于提高提取句段主要信息和推断文意的能力它是开启阅读理解之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说穿了就是要辅助学生达到读得懂、写得出、听得明、说得好的目的。当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可以达此目的,但这“百”遍能行吗?时间不充许。所以,能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捷径可走,何乐而不为!

当然,优化教学,就是要有事半功倍之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能熟练地掌握中学语法知识体系,有较深厚的语文语法分析功底。很多年轻教师对语法一知半解,对常见病句的语法病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从语法角度举一反三,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其次,要有新理念,创造新模式。传统的语法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但由于实际操作方面的淡化,只是让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大多数学过的学生觉得语文语法枯燥,用处不大。我认为,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六字方针这一原则。语文语法教学的新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语文语法对高考语文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明确其功利性,激发其学语法的动力,然后教师尽可能创造更新的语法教学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其学语法的兴趣。例如: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的语法(包括词法、句法)都存在很多相通的地方。我所要做的是运用比较法,找出三者间两两相似部分和两两相异的地方。让学生参照已知语法体系来掌握未知语法体系,运用探究学习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记忆理解。

1.可以现代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比较来掌握

2.把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汉语语法比较

3.把古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比较

再次,注意语法教学的层次和方法。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避难就易,讲练结合;讲清理性知识,调动感性认识。对初学语法的学生,不要交代过细,要避开语文学习中运用不到的、甚至有争议的语法内容,以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要边讲边梳理,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认识。更要注意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每讲一个知识点,教师要带动学生举出相应的实例,形成感性认识,并注意设置相应的练习加强巩固。

三、优化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

语法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是抽象的语法规律概括性强,作为思维模式和分析工具,学生一旦掌握将终生受益。怎样把抽象的规则化为“好懂”的知识,在“好懂”“管用”之间找到互通的桥梁,这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为使我们的语法教学真正贯彻“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我们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优化语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法教学质量。

采取“优化选择”策略,选择实用、关键的教学内容和分析方法是很重要的。从语法教学的经验和中高考的需要来看,汉语教学语法中最管用的知识莫过于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分(外加独立语)的分析,句子的构造便一目了然,迅速找出主干,进而可以检查成分是否多余或残缺、结构是否混乱、成分之间是否搭配。这对于学生筛选出句段的主要信息,理解文本主要内容,作文造句也是有直接帮助的。

采取“纵向联系”策略。目前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显得与课文内容脱节,似乎只是课文教学之外的附属品。实际上,语文课本中的现代作品都是遴选出来的、现代语法的典范,应该起到语法规范读本和教学语料库的作用。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课文内容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语料理解新学到的语法知识。

例如,在学习常见实词、虚词、教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时,由于教材中的例句较长或学生有时忘了语境,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通过熟悉的相关成语来举例助记总结规律,

文言句式:1.通过“草木皆兵、有口皆碑、四大皆空、人为刀俎、指鹿为马”等总结出:“A皆B”“A为B”一般是判断句式。2.通过“见弃于人、见笑大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人所制、为情所困、为我所用”等总结出:“A为B动”“见动于B”“为B所动”一般是被动句式。

第11篇

那么,与之相连接的大学课堂上的诗歌学习也应该因之求变。作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学师资力量的源头的大学生自然承担了更多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老师,当然责无旁贷。怎样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现状,更好地对几乎占据了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半壁江山的诗歌部分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达到学习与应用、体悟与传播的教学目标,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了解当今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情况就成为高校中文老师一项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备课内容。

一、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选用

山东17地市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理念、发展水平的不同,选择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也有差异,主要集中于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鲁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三个版本。比如济宁市、滨州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人教版,青岛市、日照市、淄博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鲁人版,聊城市、菏泽市、潍坊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苏教版。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不同导致各地区的古典诗歌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是重点的古典诗歌篇目重合率较高,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等,这些唐宋诗词中的名篇佳作都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讲授的重点对象。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就篇目分配而言,必修教材中的诗歌篇目相对较少,但都十分经典,多是某一诗人、某样诗体、某类题材或某种风格意境的代表性作品,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除了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有一本配套的古典诗词选修教材,以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当然,由于时间紧张,内容较多,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这些诗歌,并不是全部精讲,而是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典篇目进行选讲,剩下的则留给学生自学,以背诵、积累名句,增加诗歌知识含量为目的。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方法和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通过学习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养。“课程目标”一项明确表示,高中阶段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2.掌握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审视诗歌思想内容并进行评价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除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外,最主要的依据是高考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内容和方式。从2015年高考开始,山东的考生高考时开始统一使用全国卷,不再使用以前的山东卷。不过,不论是山东卷还是全国卷,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都以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这两种题型为主。名句默写内容80%来自于课本诗词,有时也会考察一些课外名句,比如2010年山东卷6分的名句默写5句来自课本原文,另外考了课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歌鉴赏这一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常考的题目主要集中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高考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教学内容主要迎合高考命题形式。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歌的篇目时,就主要围绕高考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进行。比如,为了应对高考名句默写,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古典诗歌几乎全部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级尤其如此。此外,为应对高考中诗歌鉴赏的题目,老师在授课时较为注重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比如,在讲授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从而分析诗歌情感和诗歌的语言特色,而对于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只稍作解释,不进行太过深入的解读。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接近考点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练习答题方式。可见,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与初中相比,大同小异,也是以背诵、默写为主,只是略微增加了一些诗歌字句欣赏的内容。

以人教版第二册中的《短歌行》为例,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导入。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出这首诗歌或引出曹操这位诗人。2.了解创作背景。引出诗人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曹操的其他作品,借此机会复习背诵已学诗歌。然后简要介绍曹操,并说明本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挥军南下攻打孙刘,想要统一全国。曹操虽有雄心壮志,但是担忧自己年事已高能力有限,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一愿望,因此他希望贤才志士能够归附于他,辅佐他统一全国。有了这个大背景做支撑,学生会对《短歌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3.正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会有把握不准读音的字,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查字典,而一些没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则凭自己的感觉读,因此,老师一般会领读一遍,或者播放录音,或者找学生读,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进行字词读音的纠正。4.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自己的理解,揣度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读结束后,如果时间允许,一般会找部分同学进行范读,然后老师做出相应的点评,并给出朗读建议,从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气和腔调来吟诵这首诗歌。5.学生对于诗歌的背景、节奏韵律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但是对于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还是很模糊的。因此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包括它的意思,它的艺术手法,蕴含的典故,它所表达的感情等等,都需要一一分析。由于是名篇,因此里边的名句也尤为重要,需要重点解读,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6.背诵、默写。通过对全诗进行解读,学生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涵,这样整首诗歌就讲授完毕,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学生加强记忆。老师提问背诵,然后默写,保证大部分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为了能够利用高一高二的时间把所有新授课讲完,以备高三进行全面复习,山东大多数地区的高中语文课时安排的都很紧凑。像这首《短歌行》按大纲及教参要求,应该是需要两课时完成,但是多数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尽力压缩成一课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自由诵读和揣度体悟等环节用的时间很少或干脆去掉,多是教师直接将诗歌中的重点字句加以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强化记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时,虽然教学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色,但因为有一致的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彼此之间互通之处颇多,部分地趋于模式化。反观学生的接受及反应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老师预设的教学要求,在全面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更多的学生则很难从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方面体会全诗,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老师、应对考试。

三、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思路

总体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这一块儿,思路大体一致。高一高二新授课阶段一般都会重点讲授课本上的诗歌篇目,也会利用练习册做一些拓展练习。相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高中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已有较大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教学中会通过对诗歌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典型意象,比如月亮、柳树、莲花、竹子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字句赏析的方法,比如修辞手法、锻炼字句、意境用语等。这一时段主要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

高三诗歌模块复习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名篇进行系统梳理。比如,高中阶段的名句统一归纳,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诗歌题型,以及针对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等。这时候的诗歌教学不以课本为主,而是以做高考题为主,通过做题把握诗歌鉴赏题的出题动向和出题思路,对答题方式等也会作统一规范。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

第12篇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编者首先,要会取舍。语文教材最大特点是教学性,它适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故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别,而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注解,教材应当选取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注释。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不会表述得太过深奥。其次,要统一意见。编者在给教材作注解时应多关注容易引起分歧、误解的字词,这样的字词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统一注释内容和格式,否则会引起混乱,不便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最后,全面了解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教材编辑者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编辑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中学一线教师来配合完成调查任务,确保不忽视学生文言知识水平。

第13篇

例1:《兵车行》是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篇目,诗人饱含情感地叙事,鲜明而强烈地显示了诗人对穷兵黯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切。教学目标设置可为:鉴赏并积累名句;通过诵读理解作品内容;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诵读为线,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再现情境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例2: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时,可选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曰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首词为一组进行教学,把属于同一词牌但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词的风格,进而走入苏轼丰富而充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在鉴赏的过程中进行诗词鉴赏方法的梳理。

由此看来,同样是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但必修课的教学与选修课的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两类课尽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选修课提供给学生的能力培养空间更大,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主要途径。

怎样上好选修课呢?笔者根据我市在开设选修课的做法,以《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为例,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在其《训蒙大意》中,曾精辟地论述了古典诗词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妨将其作为《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即通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而且“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对于此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青岛二中的邹欣老师有过与古人相似的描述“如果经过两个半月唐诗宋词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李煜的凄婉,柳永的缠绵,周邦彦的雅致,李清照的清丽;知道沉淀千年的唐诗宋词全是富裕自由的大唐盛世、风雨飘摇的宋代王朝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食粮,从此对古典诗词产生熟稔亲近的感情,不再把学诗、背诗视为畏途,反觉乐在其中:这样也就够了。我们教一首诗或词,根本目的不在于翻译、背诵,而在于熏陶、感染,在于人格的培养和审美趣味的提高。”目前,选修课教学面临的困难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像必修课那样对各种知识教学点进行详细而充分的展开。因此,如果不能对选修课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很可能因时间紧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无法达成教学要求,更谈不上高效。为了解决好这一困难,提高教学效率,选修课教师可以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事先选择好每一个单元的切入点,从某一角度入手,把几个文本整合在一起读精研透,品精析透,同时把阅读鉴赏的方法贯穿其中,确保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

二、研究教法,确定怎样教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教师教着有劲,学生学得也有兴趣。但是相对集中地进行单一文学题材或体裁样式的学习时,很容易让师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这就要求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在课型的多样性上下功夫,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具体如下:

(1)起始课

应向学生说明《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目标,进行学法指导。如诵读、多积累、学习鉴赏的方法、多动笔写等。可以简要地梳理唐代以前的中国诗歌简史,如传统、魏晋五言诗、建安风骨、山水田园诗派等,为后面的诗歌鉴赏储备必要的文学史知识。每单元教学也要怡当地介绍唐、宋文学史。因为诗与史相联,要想充分地准确地理解唐诗宋词的内涵,教师讲授诗词必须深谙“知人论世”之道,如讲李白的诗歌,如果教师不讲李白的诗风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或讲不清楚,学生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体会就可能理解不到位。不把诗人和作品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教师就不能带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鉴赏诗歌丨如某教师在讲授《将进酒》时,因为没有介绍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结果导致学生与诗人的对话、与作品的对话等环节无法深入展开,致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和感悟只能是脱离文本的是自话自说!

(二)鉴赏课

一要特别重视诗词的诵读。诵读对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审美与想象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要在尊重诗歌、尊重作者的前提下进行鉴赏方法的指导。新课改决不意味着无边无际的盲目散放,要有前提,要尊重古典诗词阅读的规律与本质。学生自我的感悟与生成的前提是与文本、诗人展开对话,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三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学生对诗词的合理理解与对诗词意境的想象。

下面是学生通过扩写的形式对《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理解。

又踏上路途,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花已不再攒动,收拾着残蕾凋瓣,小小的杏子隐现枝头,和着风儿与春天招手。春天?噢,已渐行渐远了吧。枝上的柳绵追赶春天的步伐也不那么清晰了吧。路途茫茫,燕子斜飞,寻找着艳丽的风景,时而失望地盘旋,天涯何处无芳草,待到江南赶上春,再和春天永住。

碧绿的池水绕着人家,墙里传来阵阵少女的欢笑,秋千的忽高忽低引逗着她迷人的笑颜和醉人的银铃,围绕着高墙的周围,企盼着“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_村”,眼前能展现佳人的芳踪。高高的围墙无法攀越,欢乐的笑声如花香般时时飘来,演绎出风情万种,你可知我的情义我的醉迷。

笑声终于渐渐停息,佳人呵,你的芳香将我陶醉,你的相貌在我脑中连缀成优美曲线,你可知我对你的_往深情?

(三)探究成果交流课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要到位,要让学生动手去搜集材料,组织筛选材料,并能形成较为成型的研究性小论文。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可多可少,但不能不做。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如小论文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如李杜研讨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要对此作出评价,并可将此计入学分。在一个学段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中,有的学生写出了诸如《千古明月人间情一浅谈苏轼词中“明月”意象》《刚柔相济的苏词》《水一样的东坡》《李太白与月》《我眼中的李清照》等高质量的小论文。

(四)“小先生”课

这是把过去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变成让_些诗词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来组织课堂的学习。

具体安排如下:事先教师将要讲诗词分配下去,并提供部分参考资料,而把备课、讲解、检查、反馈等教学环节全部交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及时地查缺补漏,最后予以全面的总结评价,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讲课的学生由于从以往听课的学生暂时变成了讲课的老师,课堂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既怕讲不好,又担心讲得不如其他的学生,因此全部准备得都非常认真、充分;而听的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他们不仅要参与课堂的学习,还要评价讲解的情况,主动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三、遵循循序渐进、引而不发、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

古典诗词选修课教材因其内容与形式本身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古典诗词必修课的教学,也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教学,前者有充足的课时逐步攻克语言难点,后者则基本没有文史常识障碍,因此,对于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而言,“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书理会-遍,方与讲解,只用俗浅,如闾阎市井说话一般。至于深文奥理,天下国家,童子理会不来,强聒反滋其惑。今之学者,只是虚套相欺,可哀也己。”(明?吕坤《四家翼-养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更是主张“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朱子语类》)。古人讲授古典诗词之循序渐进之法,即使今日亦有借鉴之必要。

由于学生受自身学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蕴含于古典诗词本身深层次的人文问题缺乏应有的自觉,而这怡好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学生健康地迈入古典诗词的人文殿堂。《礼记?学记》上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以小鸣,叩之以大者以大鸣”《孟子?尽心上》所谓“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讲的都是启发、设问的重要性。古典诗词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向知识的广度涉猎,向知识的深度探索,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引而不发的教学平衡,始终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动力状态。

由于选修课的教材篇目较多,很多语文知识点与必修课重复或接近、相关,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为了取得“善师者,学逸而功倍”而非“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懂得并能熟练运用“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宋?苏辙《新论下》的教学艺术。

四、鉴赏与写作的结合,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造有的学校将《唐诗宋词选读》的基本教学思路定位

在“铺垫?渗透一诵读?鉴赏一落实?拓展一碰撞?生成”上,并通过诗词写意(或素描)、文学小评论、写颁奖辞、仿写古典诗词等方式来感悟诗人以及其艺术人生。这种鉴赏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较为扎实的诗词鉴赏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仅使学生在选修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评价能力,提高了鉴赏水平。

第14篇

关键词:高考 语文 教材 识记 阅读 思考

一、扎实根基,在识记积累中增加语文积淀

识记基础,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性,借助教材构建知识体系,编写知识清单,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重要的字音、字形、成语等,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通过辐射法、比较法延伸到课外,将生活类常用词语纳入其间,反复记忆,夯实根基。对教材中的文言课文烂熟于心,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注重文言知识的储备,归纳整理、温习巩固一定数量的词语和句式,在广泛识记的基础上,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迁移于课外。

强化积累,心领神会。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一一落实过关,不留盲点,在内化之后,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些经典言语引用或化用到文章中,活学活用,加深记忆。同时,教材中涉及到的作家、人物各具个性,各有所长,他们大都经过历史的淘洗,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个传奇,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材料进行认真梳理,灵活运用,让教材真正成为材料的“活水之源”。

二、品味内蕴,在深度阅读中提升语文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原点,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只有脚踏实地,扎实阅读,才可能仰望星空,思维腾跃,才可能使语文能力真正得以提升。在阅读教学中,特别强调两点。

1.点面结合,注重阅读过程的引导

循路识真,局部深读。“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作者提供的材料,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机械式术语套用题越来越少,文言阅读、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都强调学生在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深读,读得有层次,读得有亮点,读得有深度,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由此,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教材中不同课文的文体特征、呈现方式,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教,具体而言,一堂课是要让学生透彻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巧妙过渡、组织行文,是分析文章选材、表达上的独特匠心,还是品味文章深处隐藏的内蕴,体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教师在反复权衡、大胆取舍之后,要善于抓住阅读过程中的“关节点”,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怎样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钩玄提要,适当精读。以名著阅读为例,目前,必修教材一到五册单独设立“名著导读”板块,导读内容涵盖作者生平、主要情节、典型人物、主题探讨、艺术特色等方面,在复习阶段,这一板块有效地起到了强化学生对中外名著整体内容把握的积极效果。由此,我们在重视“面”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着力精读其中有代表性的精彩章节,具体来讲,针对同一章节,学生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在阅读中书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就原文的同一处勾画可进行多人次多角度的品评交流,也可就章节中的多处圈点,集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我们相信,只要学生认真读了,就能在答题中折射出他的阅读状态,就能在文字中显现出个人的独特体验。

2.浸润心灵,重视阅读的审美功能

以文言文阅读为例,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言”“文”并重。“言”即是文言知识,对“言”的测试,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学以致用”;“文”即是对文意的理解,即“品之内蕴”,从中感受文章的思想魅力,体悟内含的精神力量。古文阅读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字、句的简单疏通,重点实词、虚词的罗列总结,知识点的单纯讲解,文言文教学还应有非常重要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即吸取文本中精神成长的养料,内化人物的人格精神,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必修教材中许多古文篇章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彰显出特立独行的作家们非凡的个人气质与深厚的文学修养,如老庄的“超乎象外”“游方之外”;王羲之的兰亭感言,大彻大悟;屈原的独清独醒,志存高远……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怀着虔诚之心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咀嚼韵味满香的文化经典,体味千年来作家的人格魅力,在心灵的浸润中提升思想高度,增强审美意识。

三、勤于思考,在交流探究中丰富语文内涵

“课标”中明确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学习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语文不是以知识性为主的学科,它以能力性、实践性为主,主要考查言语表现能力。言语表现的核心是思想,有思想才有深度,才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让思考贯穿课堂,培养探究意识。2013高考现代文阅读第18题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这既要求考生进乎文内――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又要出乎文外――联系现实,将思考点滴形成文字。高考试题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仅局限于文本类阅读显性的题目当中,细细品味其它很多命题,会发现探究思想融入其间。由此看来,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先看到学生看不到的细微之处,充分利用文本中蕴含宝藏的“资源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解读,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难度,层层引导,步步推进,让问题存有思考的价值,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思维训练到位,探究意识增强,才能以不变以万变,真正立于不败。

第15篇

一.明确复习目标,把握目标要求与方法

1、把握复习依据

在语文复习时,应以《考试说明》为总复习依据。因为这规定了学生的不同能力目标,使我们明白“考什么”及“如何考”。如①识记与理解:识记课文中的作品、著名作家及相关文化与文学常识;理解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默写古诗词中的名篇名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与作用等。②分析与综合: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课文结构、思路、写作特点;概括文章要点、主旨、作品要点等。③鉴赏与评价:鉴赏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艺术形象等;评价作品思想及艺术价值等。

2、明确复习要求与方法

第一、明确复习的目标要求。具体如下:①目标应清晰、明了。每个单元、每节课、每个专题以及每项复习活动等均应明确要求,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如: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专题复习:把握文体特点——“颂”;把握语言与结构特点等。②目标应可行。这需结合学生实际,因才施教,因材施教。③目标应集中,不能贪多,每堂课重点解决一至两个问题。④注意连续性。依据知识的联系性与相关性,有序列、有计划制定复习目标,实现知识整体化与系统化。⑤应有针对性,把握复习难点与重点,发现学生薄弱环节;⑥注意可量性,以便控制与评估,矫正与反馈。

第二、明确复习的目标方法:这可基于终极目标,按照复习阶段来确定中程目标,再将其分解为即时目标,而后指导学生围绕即时目标来进行复习与评价。如:专题纵向复习的开展,可根据《考试说明》专项内容的顺序确定专题的中程目标,再根据知识点分为一些即时目标,指导学生展开复习训练。

二.加强复习训练,提高学生复习效果

第一、进行单元训练。就是按照书本单元或根据题材自编单元而展开训练。这应明确目标,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与《考试说明》相符。训练题型根据高考题型来设计,需定量定时,问题具有层次性。

第二、开展课堂训练。如抓“诗眼”训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释] 氛垢:尘埃。在该诗的第三联上下两句中,写的最传神的分别是哪一字?并简要分析。

第三、展开专项训练。这涉及了基础知识、能力以及写作等专项训练。训练时,内容应集中,连续而有梯度。对重要专题可反复训练。主要适用于第二阶段纵向复习。例如:文言文的专项训练,教师先梳理基础知识,然后设计专项习题: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翻译等。

第四、注重综合训练。即考前模拟训练。其具体要求为:①题量与时间需等同于高考;②试题的难度、题目信度、试题效度、题型区分度应与高考等同;③根据《考试说明》来确定命题思路、角度、内容;④试卷结构、长度以及分值应与高考试卷切合。⑤注意题目的递进性、连续性、序列性,训练以7至10套题适宜;⑥练后及时反馈与矫正。

第五、加强现代文阅读训练。这是高考重点与难点。①注重课堂阅读训练,教授学生阅读方法。适时补充课本知识,以精读、跳读、泛读、评读等方式展开训练。②强化语言训练。掌握篇、段、句、词、字的表面含义及深层意义,学会分析与评价文章表达技巧与思想感情,筛选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③加强语段训练。主要分析语段层次、内部结构,某一词语于句段中的意义,句和句间的联系,语段的中心句,概括段意,语段对文章的作用等,从而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分析、阐释、归纳、综合等。④加强自读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