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课的必要性范文

劳动课的必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课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劳动课的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劳动法,课程,大学生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劳动法的作用日益凸显。实践表明,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不仅对大学生就业有直接的帮助,而且对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进一步的择业直至创业都将发生重要的影响。而非法学专业学生往往对劳动法一无所知,因此在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应当将劳动法作为必选课,以提高大学生在兼职和就业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或创业的谋生方式要求高校加强对《劳动法》的重视

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类专业所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自食其力,改变一直依靠父母或他人获得生活来源的问题。现在大学生毕业后找份工作不容易,所以很多学生只要有工作就会立即签约,不管劳动合同具体条款怎样,或尽管有些条款于其非常不利,也会毅然签下该合同;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条款从法律角度看是陷阱或是用人单位单方事先设定的圈套,一旦出现纠纷,大学生无法自救。

对于创业的学生来说,了解劳动法可以使其在创业之初就能完善公司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使企业正规化运作,为企业将来做强做大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绝不是靠坑害员工发家致富的,而是靠员工群策群力,靠企业创新提升竞争力赢得市场。

二、实践中存在的大量劳动纠纷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劳动法》保护自己

目前,我国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而其中工伤、职业病等以劳动者为受损害一方的劳动仲裁案件呈现急速上升趋势,同时案件的标的额也逐年攀高。面对工作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劳动纠纷,高校必须让学生了解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知道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使学生明白如何保护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高等教育中《劳动法》的教学不仅可以使毕业后的大学生在就业时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明确劳动合同的条款,维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更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时,能迅速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救济被损害的权利。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优秀劳动者的教育模式,劳动法的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当然内容,对未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资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大学生在未来的兼职和就业中提供劳动保护,为未来创业的大学生排除劳资关系的障碍。

三、劳动法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设置建议

(一)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突出劳动法课程的实用性

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劳动法目的是为了解决今后兼职或就业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劳动纠纷,事先能预防,事后能迅速救济受损的权利,实用性是首要的教学目的。当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后,课程设置就应当围绕这个目的,抓住劳动法的相关重点,对学生进行详略得当的讲授。例如在讲解《劳动法》时,对于立法背景、总则等概括性知识以及促进就业、对用人单位的行政监察等与学生今后工作联系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可以简略讲解;对于劳动合同的订立、工作时间的起算、工资标准及其计算方式、加班费的计算、福利待遇的保障、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和解决程序等与学生以后工作联系较密切、今后可能会运用的条款应该进行详细讲解等等。这些知识将会让学生受益一辈子,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二)结合具体案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法学课程本身不枯燥,但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相关的理论背景,法律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但如果结合案例教学,将大为改观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案例与法律条款相结合来讲解劳动法,既可以丰富讲课内容,使课堂生动有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但是教师在结合案例时,应当注意切不可将报刊、网络上搜集来的案例原封不动、不做任何修改地作为分析材料。应对案情进行一定的简化,例如省略案件发生地、将当事人名字简化等,同时抽丝剥茧,针对某一具体条款,将实际案例中的相关法律关系提炼出来,使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案情,并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其加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三)解释为主,重点讲授

我国1995年起开始实施的《劳动法》及相关解释,是我国劳动法体系的大纲。但是劳动关系同时还受《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以及民法中的其他法律规范的调整。例如,工伤问题,《劳动法》第二十九条、五十六条和九十三条对其进行了一般性的规定,而《工伤保险条例》作为特别法更为细化地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规制。再如,劳动者在工作实践中很有可能因为经验的积累和个人的创造性,而对某项产品进行改造,或者对某项技术进行改良,由此而产生的专利权归属(属于劳动者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问题,就涉及到了《专利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因此,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在以《劳动法》为主讲解的同时,适当扩展,将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融合进劳动法的内容当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2篇

【关键词】劳动法,课程,大学生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劳动法的作用日益凸显。实践表明,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不仅对大学生就业有直接的帮助,而且对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进一步的择业直至创业都将发生重要的影响。而非法学专业学生往往对劳动法一无所知,因此在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应当将劳动法作为必选课,以提高大学生在兼职和就业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或创业的谋生方式要求高校加强对《劳动法》的重视

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类专业所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自食其力,改变一直依靠父母或他人获得生活来源的问题。现在大学生毕业后找份工作不容易,所以很多学生只要有工作就会立即签约,不管劳动合同具体条款怎样,或尽管有些条款于其非常不利,也会毅然签下该合同;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条款从法律角度看是陷阱或是用人单位单方事先设定的圈套,一旦出现纠纷,大学生无法自救。

对于创业的学生来说,了解劳动法可以使其在创业之初就能完善公司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使企业正规化运作,为企业将来做强做大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绝不是靠坑害员工发家致富的,而是靠员工群策群力,靠企业创新提升竞争力赢得市场。

二、实践中存在的大量劳动纠纷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劳动法》保护自己

目前,我国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而其中工伤、职业病等以劳动者为受损害一方的劳动仲裁案件呈现急速上升趋势,同时案件的标的额也逐年攀高。面对工作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劳动纠纷,高校必须让学生了解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知道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使学生明白如何保护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高等教育中《劳动法》的教学不仅可以使毕业后的大学生在就业时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明确劳动合同的条款,维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更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时,能迅速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救济被损害的权利。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优秀劳动者的教育模式,劳动法的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当然内容,对未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资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大学生在未来的兼职和就业中提供劳动保护,为未来创业的大学生排除劳资关系的障碍。

三、劳动法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设置建议

(一)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突出劳动法课程的实用性

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劳动法目的是为了解决今后兼职或就业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劳动纠纷,事先能预防,事后能迅速救济受损的权利,实用性是首要的教学目的。当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后,课程设置就应当围绕这个目的,抓住劳动法的相关重点,对学生进行详略得当的讲授。例如在讲解《劳动法》时,对于立法背景、总则等概括性知识以及促进就业、对用人单位的行政监察等与学生今后工作联系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可以简略讲解;对于劳动合同的订立、工作时间的起算、工资标准及其计算方式、加班费的计算、福利待遇的保障、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和解决程序等与学生以后工作联系较密切、今后可能会运用的条款应该进行详细讲解等等。这些知识将会让学生受益一辈子,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二)结合具体案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法学课程本身不枯燥,但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相关的理论背景,法律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但如果结合案例教学,将大为改观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案例与法律条款相结合来讲解劳动法,既可以丰富讲课内容,使课堂生动有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但是教师在结合案例时,应当注意切不可将报刊、网络上搜集来的案例原封不动、不做任何修改地作为分析材料。应对案情进行一定的简化,例如省略案件发生地、将当事人名字简化等,同时抽丝剥茧,针对某一具体条款,将实际案例中的相关法律关系提炼出来,使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案情,并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其加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三)解释为主,重点讲授

我国1995年起开始实施的《劳动法》及相关解释,是我国劳动法体系的大纲。但是劳动关系同时还受《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以及民法中的其他法律规范的调整。例如,工伤问题,《劳动法》第二十九条、五十六条和九十三条对其进行了一般性的规定,而《工伤保险条例》作为特别法更为细化地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规制。再如,劳动者在工作实践中很有可能因为经验的积累和个人的创造性,而对某项产品进行改造,或者对某项技术进行改良,由此而产生的专利权归属(属于劳动者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问题,就涉及到了《专利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因此,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在以《劳动法》为主讲解的同时,适当扩展,将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融合进劳动法的内容当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3篇

关键词:可撤销合同;无效合同;劳动合同

一、 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 26 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劳动合同法》没有对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劳动合同效力做出规定,没有规定劳动合同可予以撤销、可予以变更的情形,对胁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直接认定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仍沿袭了劳动法只区分劳动合同有效和无效的二元格局,对劳动合同效力的判断仍嫌机械呆板,刚性有余、弹性不够。

可撤销制度不仅包容了无效制度的全部功能,同时弥补了无效制度无法体现意思自治,难以保障受欺诈人利益的缺陷。它在柔化无效制度的刚性的同时,并没有丧失其本身所具有的制裁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功能。可撤销制度不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给予了各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还兼顾了社会利益与交易的公平,律规则设计上的精巧与法律制度所要体现的社会价值目标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乘人之危,使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只要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应将劳动合同效力的选择权赋予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在除斥期间内,撤销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权人愿意保持劳动关系的,则维持该劳动合同的效力;撤销权人要求变更的,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

《劳动合同法》没有建立可撤销劳动合同制度,而用无效劳动合同制度、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等取代了可撤销劳动合同制度。而可撤销劳动合同与无效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存在很大差别,可撤销劳动合同制度不可替代。

二、可撤销劳动合同与无效劳动合同的区别

可撤销劳动合同与无效劳动合同都是欠缺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合同,可撤销劳动合同一般是指对成立时已经生效的劳动合同,在具备法定的理由时,赋予当事人以撤销权,使合同自始不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制度。无效劳动合同属于绝对无效、自始无效,劳动合同成立时就不具备法律拘束力,是一种与当事人意思无关的不生效力。可撤销劳动合同其效力是否消灭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归纳起来,可撤销劳动合同与无效劳动合同有以下不同:

一是国家对这两种劳动合同的干预方式不同。国家对违公共利益及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劳动合同,从根本上否定,具有刚性。而对只事关当事人的利益的可撤销劳动合同,由劳动合同的当事人选择,具有柔性。即体现了对当事人自主意志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对劳动合同稳定性的维护;

二是权力行使的主体不同。可撤销劳动合同撤销必须由订立劳动合同中意思不自由的一方当事人提出,无效劳动合同自始无效,无需当事人提出,双方当事人、第三人等都有诉权;

三是成就条件不同。可撤销劳动合同以可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为条件,无效劳动合同以法律所规定的事由为条件;四是时间限制不同。可撤销劳动合同中,对行使可撤销权的时间进行限制;五是效力不同。可撤销劳动合同在被撤销前是有效的,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可以对抗除撤销权人外的任何人。只有在撤销权人依法行使其撤销权后,可撤销合同才被溯至自始无效。无效劳动合同自始无效;六是两者形成的原因不同。劳动合同可撤销主要适用于当事人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场合,劳动合同的无效主要适用于合同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违反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等情形。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法律传统和立法理念上的差别,各国对可撤销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也有很大不同。上述说明,可撤销劳动合同与无效劳动合同有本质的区别,应区别对待。

三、可撤销劳动合同与解除劳动合同的区别

可撤销劳动合同与解除劳动合同也有很大差别。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有效成立的合同,法律赋予当事人以撤销权或者解除权,都具有终止劳动合同效力的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可撤销劳动合同针对的是带有效力瑕疵的劳动合同,而劳动合同解除针对的是有效成立的完整合同;可撤销劳动合同的撤销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而解除劳动合同不一定溯及既往;可撤销劳动合同撤销的事由是法定的,而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双方约定的。上述说明,可撤销劳动合同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四、可撤销劳动合同的功能

劳动合同不同于民事合同,劳动合同立法不能以民法、合同法为依据,由于劳动合同的特殊性,劳动合同立法也不能以劳动法为依据。但如果不深入研究民法、合同法、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承继关系,就可能对劳动合同立法带来误区。可撤销劳动合同之所以为人们关注和期待,是因为该项制度既体现了法律对公平交易的维护,又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归纳起来,可撤销劳动合同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建立劳动合同可撤销制度,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实现合同行为中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的有机结合。

第二,从鼓励交易,避免浪费,鼓励就业,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角度出发,在劳动合同上不要过多地使用无效的做法,而是要尽量维护劳动合同稳定。

第三,可以避免《劳动合同法》法条之间的冲突。

第四,有利于劳动合同纠纷的处理和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巩春秋.浅议可撤销劳动合同[J].山东劳动保障,2009(10).

[2]马力群.论可撤销合同的法律形式[J].辽宁警专学报,2012(06).

第4篇

方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方法

一、溯源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案例:三八妇女节这天,某广场上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以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为由拒绝了。男孩当场恼怒,大喊大叫,其他人前来制止,被男孩大声喝退。男孩转而又打又踢,直到母亲答应了买玩具为止。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堪忧。现在太多的小学生缺乏爱心,见到老人不让座,见到乞讨者吐口水,甚至虐待小动物;不遵守交通文明秩序,在大街上嬉闹,撞到行人不道歉;甚至对待长辈不礼貌,不关心父母,对人冷漠等等。

这些案例均表明一个现实:当前小学生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德育教育的缺失。

而我国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说教式。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在讲台上说得口干舌燥,学生翻开书,眼睛看着课本,好像在听老师讲课,其实心思不知道飞到了哪里。这种说教式教学方式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收效甚微。一例例鲜活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为教育的课堂,以生活现象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把品德需要传授的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心里。

因此,将生活化教学方式代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中,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二、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

1.大量搜集生活案例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为生动形象地开展课堂教学做了基础准备。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备课更需要精心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搜集大量案例,把最真实、最鲜活、最及时的案例搜集起来,然后经过仔细分析辨别,筛去不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和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负面感官和负面影响的案例,再结合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特性,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献给学生。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

除了网络上、新闻中报道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可以作为案例搬上讲台。而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就发生在某个学生身上的故事为案例进行讲解,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的凝聚力,这时,教材中需要解说的道理就通过学生之间的故事的分析和解决,随之融入学生的大脑和内心。

例如,班里的王×小朋友不小心碰了李××一下,却没有说“对不起”,李××随手回了王×一拳,结果两个人你一拳我一脚打了起来。在西师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讲解懂文明讲礼貌时,我把这个打架事件拿来作为案例,教小朋友学会养成及时说“对不起”“谢谢你”“没关系”等词。

3.做学生品德的榜样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时时修理着嫩芽歪枝。同时,教师也要做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榜样,为学生良好行为和优秀品德的养成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要想让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教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在和学生的交谈接触中,时时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词,在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学生也会很快学会。在教学生爱护公物、不浪费资源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粉笔不能用一点就换一根”“不拿粉笔乱丢学生”“黑板擦要轻拿轻放,不敲击破坏”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爱护公物,在课间追逐打闹时不学老师的样子拿粉笔或黑板擦丢同学。

4.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是爱的教育,是用心教学,是用情教学。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意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把这种行为无意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例如,在讲解“珍惜粮食”这一课时,正好我校品德课与劳动课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在学校操场的一角开垦出一块小菜地,带着学生种菜。讲课时,我讲到粮食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回想起自己种菜时一天天的等待、浇水时的辛苦、拔草时的认真仔细,再联想到“自己种这么一小块地就如此辛苦,那农民伯伯要种那么多菜供我们吃,农民伯伯太累了”,就这样,学生理解了农民种菜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了珍惜粮食。而这如果仅靠教师干巴巴地口传教导,而没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收获粮食的辛苦的。

总之,生活才是教育教学的活教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要以生活为教学基础和教学案例,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社会现象、通过生活事例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效理解,高效接纳,以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品德课,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懂文明、讲纪律的高素质小公民。

第5篇

沈立考

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只要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分类号 O1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743(1999 )S0-0043-45

《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 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 “四有”新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一条必由之路。

宣威市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普九”和基础教育的始终,利用三所职业高级中学和各乡(镇)教办的“三加 一”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实施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结合我市的职业教育 发展情况,对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应采取的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障碍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仍存在着用升学率评估办学好坏的倾向。家长、学生仍普遍存在唯 升学能成才的人才观,这严重阻碍了学校确立多渠道、多规格育才的办学思路;阻碍了学校确立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现实存在的状况是学校虽然也清醒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为确保办班效益 和所谓学校声誉,则很难冲破各种阻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仍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把“三加一 ”班办成了初中补习班。平时用两张课程表,一张按素质教育的目标安排课程,用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 。一张以中考要求安排课程,用于平时常规教学。这样,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成了一句套话。因此,要 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有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向社会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才是真正人才,学到一技之长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升学并不是唯一成 才的途径。

二、消除障碍的方法与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为学生打好身心 健康成长的基础。教会学生学习,打好进一步学习或终身教育的基础。对他们进行某种职业训练,使他们了解 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以及在社会中的所肩负的责任,有社会责任感,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不要害怕办 班效益差而偏离素质教育轨道,有一个教好一个,让学生既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健康的个性。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塑美。让学生毕业后用自己的实绩对 一些偏见作出回答以增强办学吸引力。

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学校把办好“三加一”班作为主要工作之一来抓,并给予大力支持,给予相应 的倾斜政策,加大检查领导力度,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工作作风。校长应选派素质教育观念强,责任感 强的教师到“三加一”班任课。利用各种渠道鼓励骨干教师到“三加一”班任课。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到“三加 一”班任课的教师是教学业务较差的教师的不正确看法。这样,才能利用办“三加一”班搞好素质教育。

再次要走与上级学校(主职业高级中学)联合办学的路子。可输送部分学生到职业高中继续深造,满足家 长、学生的升学愿望,也加强了素质教育。职业高级中学向“三加一”班选派所缺专业课教师,提供必要的实 验设备,实习场所,既节约了办学经费,又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另外,努力争取有关部门、政府的了解与支 持,争取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和设施。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农村很多人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升学,跳农门,吃“皇粮”,可职高生一般不包分配(现高等院校也正 准备走上学校推荐和自主择业的轨道),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办班效益差,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学 校仍存在驱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现象,使得本来就匮乏的生源更加缺乏,招生数逐年下降。上级部门把招生任 务作为一项学校工作硬性指标,学校也为自己的办学效益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多招学生,以致出现个别学校不 择手段为追求入学率,去迎合家长、学生的心愿,向学生随意承诺毕业后的许多要求,有些是客观上不可能兑 现的,到学生毕业后不切实际的心愿不能满足时,就认为学校欺骗了他们,到社会上作些反面宣传,大大损害 学校声誉。在招生过程中,个别学校采取贬低他校来抬高自己的错误作法,一根藤上的瓜,一个是苦的,另一 个会甜吗?这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可信度,是在给自己的办学道路设置障碍。招生方式多采取普遍撒网的办 法,学校还硬性将招生任务分配到教职工身上,各学校大范围发录取通知书,教职工也通过各种关系发录取通 知书,有待到职中就读的学生会同时接到多张录取通知书。这既浪费了经费,也降低学校威信。这些作法,虽 可暂时多招几个学生,但无疑是“杀鸡取卵”,仍摆脱不了职中招生难的困境。只会使招生越来越困难。要改 变这一现状,除提高办学效益,从紧张的财政中多点投入,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外,还应从以下几方 面多作努力。

第一,合理设置专业。同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以农村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的需要 ,培养大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用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根据当地市场经济情况,社会需 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做到按需招生,按岗就业,让职业学校满足社会、家庭、学生的要求。

第二,选用适用的教材。合理选取教材内容,组织编写乡土教材,让所授内容能结合本地区实际,突出地 方特点,有利于地区潜在经济优势的开发。让学生学到适用于当地的知识,做到教师教有所指,学生学有所用 。另外,教学中应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要适应当地需要,过去不适用的专业该停则停,依据现实要求重新设 置专业。对于以往剩余的任课教师,可利用如下措施解决:①鼓励理论自修,组织操作短期培训。学校每年作 出下年度招生计划,预计教学的剩缺情况,动员过剩的专业教师进行转专业理论自修,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再组织操作培训,这样,既节约了进修经费,又达到了进修目的,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②分配借调相结 合。每年学校申请分配所需教师,如无分配指标,可从有关单位借用,当学校不需该专业教师时,又可以回到 原单位工作,这既补缺又缓剩的办法切实有效。③聘用。到有关单位聘请技术员担任专业课教师,聘请能工巧 匠作实习指导教师,缺什么聘什么。

通过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较高的知识水平、正确的教育 观念、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良好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能在课堂上抓住难点,突破难点,简明讲授,实习指 导中能熟练操作,准确示范,保证教学质量。

第四,运用劳务市场适时推销“产品”,并做好跟踪服务。向劳务市场介绍本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办 学条件、教学效果、学生质量等情况,组织学生参加人才交流洽谈会,广泛建立劳务信息网络,与用人单位建 立经常性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数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对毕业生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在事业上给 予扶持,这为在校生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学校信誉。

第五,端正办学态度。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宣传导向要正确,不要害怕暂时的招生困难,学校 只要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学到一技之长,以他们在当地经济建设中有所作为,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用 事实证明到职中仍有奔头,学校才会越办越兴旺。

第六,注重德育,加强管理。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抓好学生“学会做人”,抓 好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规范化管理,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养成文明习惯。同时,结合本校实际, 选准突破口,抓好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形成良好教育氛围;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课、劳技课以及家 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艰苦奋斗、勤 俭节约的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本领和技能。

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师 素质教育 农村中学 着眼点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07-02

素质教育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根本,是塑造新世纪人才的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必须培养能适应新形势下发展需要的中学生。随着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如何着眼于当前的素质教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一、明确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育,应放在首位,而德育的先锋理所当然落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上。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纠正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其他任课教师只需搞好本职教学工作的思想。长期以来,许多农村中学的教学围绕着高考、中考转,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和素质教育,从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如有些升入大学的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时有发生的大学生犯罪等现象。只有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先锋力量,才能在实践中完成德育的任务。第二,转变学生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长期以来,不管是社会、家长还是学校,都仅仅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导致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只盯着分数看。有些学生甚至教师形成了“分数好什么都好”的错误想法,结果只会培养出一些畸形的所谓“好学生”。笔者有一名学生,成绩优异却不爱帮助学习后进的同学,甚至当同学向他请教问题,他也推说不懂或没空;而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认为升学无望,“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启发他们成功的道路不只一条,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合格的中学生。第三,思想品德教育是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主阵地。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许多实惠的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也随之而来,侵蚀着社会主义三观。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学生在各方面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大。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对其一生影响极大。因此,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素质教育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中,这一原则显得尤为突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这方面应如何去做?首先,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把教材内容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和现象联系起来。例如,在解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增强学生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体会和认识。讨论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个体店方便群众生活,有的学生却碰到个体户短斤少两;还有学生谈到家人在私营企业打工的艰难遭遇等。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和分析,指出个体私营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深入分析外出务工在不同性质企业当中可能存在的劳动待遇差别及其原因。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可能性,而其中的关键是转变择业观念,不能将择业分为三六九等。另外,许多技术类工种却无人问津,形成“有些工作没人干,有些人没有工作干”的怪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放下身段、架子和面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善于抓住契机,从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有学生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我国的经济应处处充满生机活力,但现在确实存在择业难的问题。就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析诸如“局部经济泡沫”“产能过剩”等现象,并解读中央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分析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工人下岗现象,指出他们再就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价值观。第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适当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利益。比如,在学习八年级“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一课时,就可以结合学生具体生活,来激发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热情。尤其是农村法律意识更是淡溥,这就要求农村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例如,通过让学生扮演“小法官”来处理身边常见的民事纠纷,可以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为形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是围绕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编写的,是一套很好的素质教育教材。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完全可以坚持以教材内容为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素质教育寓于智育过程。有时会听到以前的老教师说他们教出的学生没礼貌,街上遇到了视而不见,一声招呼都不打。其实,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就有“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这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从小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应当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在讲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述时,可以让学生列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神舟”飞天,“蛟龙”入海等。但同时,也应通过对南海冲突,争端等事件的解读,激发学生读书报国热情,形成德育促进智育、智育带动德育的良性循环。

四、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动

素质教育不仅必须抓课内,也要抓课外。只有充分调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真正思想三位一体联动,才能在农村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取得实效。在学校里,应该合理利用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可以使学生学会爱护国旗、尊重国旗,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每周安排的劳动课,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教师应该注意学生课余活动的安排。笔者所在学校就通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献爱心”活动,鼓励同学们向贫困学生伸出友谊之手,积极参与爱心传递;开展各种主题演讲比赛,让德育之花深入人心;组织“红歌”比赛、书画展览等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建设并开放学生阅览室,组织学生阅读有益的杂志书报,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与联动,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国家对中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交流思想教育方法和学生在家表现,让素质教育深入家长内心,并且让家长也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言行垂范的作用。在寒暑假,可以组织“学生志愿服务队”进行社会调查、法制宣传,帮扶五保户、贫困户等有意义的活动;组织学生欢送参军青年,亲身感受履行服兵役,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与光荣。这些做法既可以丰富农村学生的假期生活,又有利于对中学生的素质教育。

五、加强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率先转变观念,更新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标准,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必须从行动上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改变单纯依赖书本的教学方式,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授课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善于肯定和赞美学生不太起眼的小优点。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自身的行动教育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关心民生社稷。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以朝气逢勃的形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牢记“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孜孜追求,才能在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才能体现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才能培育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倩.农村中学素质教育小议[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四),2016: 238-239.

[2]汪宏林.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1,01:44-45.

[3]王保国.论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素质[J].延边大学学报,2014,04:127-133.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体育途径;措施;重要性

在大部分农村中,很多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生存意识,教师在对其进行的教学中,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意识,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生存意识的输入,并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将生存教育进行体育课堂的引进,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在对学生们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们的生存意识,逐渐对其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才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过程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生存教育内容概述

(一)生存意识

生存意识是对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直接感受,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很难拥有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对于每位学生们来说,自身家庭因素的不同,在面对生存危机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应对措施。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生存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提升他们的生存意识,还需要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日后面对事情时有一定的应对措施。

(二)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自身的社会能力,主要是独立生存的能力。对于留守儿童们来说,有一些学生们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一些人是自己独自生活,所以也需要更好地提升自身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倾向,让学生们掌握一定的生存能力。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增强学生们自身的素养,培养自己的体力,并进行相对应的体育练习,在提升学生们体力的而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应对技能。不仅如此,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当地的情况,适当的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定的野外生存练习,逐渐的提高学生们自身的生存能力。

(三)生存思维品质

学生们随着自身心理年龄以及实际年龄的增长,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思想品质,这些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日常的生活,因此教师在学生们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们的三观,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们日后自身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农村留守少年生存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一)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的概念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系和照顾,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也没有强大的生存意识,在很多事情方面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对于生存教育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帮助学生们提升自身的生存因素,可以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健康成长,在面对一些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中,可以更好地应对并处理,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身的留守生活不受到影响,

(二)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的目标

首先,需要从思想上帮助留守儿童,进行相关危机意识的树立,才能让农村留守儿童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设防,明确自身生活中可能会存在的危险,需要积极重视并应对这种危险,不能随意轻视自己的生命;其次是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进行较多的体育锻炼,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最后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服父母,并好好的生活,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更好地生存和进行自身的发展。

三、生存教育中体育价值的体现

(一)古代社会中体育在生存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体育运动的锻炼,可以提升人类的体能。在古代,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低下,需要更加强壮的身体才能适应生存的需要,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通过一些锻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可以将生存教育理解为体育训练,也正是通过了各种体育练习,才有效的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这也是古代原始的生存教育。

(二)当代社会中体育在生存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现代的生存教育,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对其进行价值观的提升,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身生存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生活的信息化发展,人们也需要在顶受压力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合理的进行压力的化解,同时通过相关的体育活动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体育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留守儿童掌握生存技能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并不能快速的做出反应。需要教师在自身的体育教学中,进行相关生存教学知识的引入,让学生们对于生存教育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对学生们进行生存意识的提升,并进行体育课堂的运动。学生们在进行相关生存运动的时候,也需要教师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的练习,并对这些内容有充分的把握。在条件以及学生们实际需要符合的情况下,适当的带领学生们进行野外的拓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更多技能的提升,有效地提升学生们自身的生存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

生存教育不仅仅需要对学生们进行身体上的保护,更多是对学生们自身心理上的保护。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自卑感和不自信感,在情感上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对学生们进行生存教育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对于学生们情感上的关心和开导,让他们更多的进行心情开导,并积极的参与一些活动;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也可以进行更多的趣味性的内容活动,有效的帮助学生们进行自身的心理调节,让他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在的生活,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学会自身进行心理调节,并且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价值观念

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生存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们进行相关价值观的引导,需要学生们在进行生存教学学习的时候,养成良好的三观,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为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们准备一些智慧项目的练习,让学生们可以在体育课堂的这些游戏中,通过和学生们的交流互动,团结合作,共同的完成一些体育项目,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三观的培养,促进学生们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完善自身的生存意识。

五、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中,首先是进行生存教育课的开展,由于该课程自身的性质,以及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因此对于生存教育课程,各个地区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针对性课程的安排,并进行相关教材课程的编写,更好地适应学生们的实际需要;其次是在其他课程中进行相关生存教育内容的渗透,教师也需要在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进行相关内容的融合,通过适当的举例以及内容的拓展,进行生存教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在进行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更好地吸收生存教学的知识,完善自身生存意识的建设;最后是需要根据生存教学,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劳动课程,通过劳动课程,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增强他们的见识,完善他们的生存意识,还可以进行相关的体育项目的教学,不断地对农训留守儿童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加积极向上,有足够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心态和办法。

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存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们在家庭以及学校中都没有接受过生存教育的教学。在相关的法律政策方面,也没有对此进行相关政策的规定,导致很多地区并没有对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的教学。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学生们进行必学知识的教学,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生存教育的开展。

(二)生存教育的实施途径单一

首先是生存教育课程在日常教学中,不受到重视,缺少排课量,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其次是在进行教学中的课时问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快速的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对课程设计的时候,也需要更好地进行适当的课时安排;最后是学校在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场地以及经费的问题,并不能有效的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生存教育教学。

(三)生存教育考核机制缺失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们来说,生存能力教学也没有专门的考核机制设置,无法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教师还是更多的利用成绩来判断学生们的好坏、身体素质以及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相关专业性考核机制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们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及时地了解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考核。

七、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的体育方式

(一)生存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生存能力农村留守儿童在进行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自身身体的素质应该更好地在学习中,因此在学生们进行生存教学的时候,在强身健体方面,可以采用体育教学进行,并对学生们的学习训练增加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们可以直观的面对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身生存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的成长。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适当的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让学生们更好地挑战,从而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生存教育中的相关概念进行学科知识的融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们心理建设。

(二)制定符合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生存技能的掌握

国内的生存教育教学还不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然而国外的生存教育教学较为丰富,因此国内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没更好的进行生存教学的教学。不仅如此,教师也不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单一化的教学,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分模块的划分,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并有效的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更好地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们可以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以及生存技能,这样才能真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并仔细的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一些自然灾害逃生的演习,组织学生们进行相关自然灾害的演习,并告知学生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不仅如此,教师也需要告诉学生们这些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自然灾害有着不同的应对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们进行生存知识的学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防身技巧的教学,让学生们在面对人为灾害以及社会灾害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自我的保护。

(三)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成长

学生们在进行生存教学的时候,也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们在自身的生活中,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障碍,这些来自他们的家庭,也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们进行自身的心理教学和指导,让学生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生存教学课程的时候,需要将一些心理知识进行教学的融入,学生们都不愿意也不希望自己在心理上有问题,因此对于很多事情并不敢主动的倾诉,根据这一现象,教师也需要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式教学,让学生们更加充满自信,对于一些心理有些问题的学生们,教师们也需要运用智慧的语言,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和交流,帮助他们进行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四)进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生存教育的实施

在对学生们进行生存教学的同时,体育教师也需要善于运用体育中的内容,帮助学生们进行相关学习目标的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因此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需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性建设,首先,需要保证自身专业知识的能力,高效的掌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可以通过教学增强学生们自身的生存能力。其次,需要将心理知识、生存知识有效的融入体育知识的教学中去,才能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并引导学生们良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生存能力的掌握。最后,对于学校来说,也需要增强对于教师的培训,定期为教师们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并对教师的技能进行考核,完善教师们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生存教学知识的掌握,不仅如此还需要定期的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们进行相关讲座的开始,更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五)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推进体育生存素质的教学

学校对于生存教学,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生存技能的掌握,才能更好地让自身明白自己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够从这些日常的评价和考核中,更好地了解学生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好的针对性教学,因此进行相关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学校有必要进行的内容。

(六)有效利用体育明星作用,带动学生们的生存能力学习

在现在社会,越开越多的学生们追星,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的体育明星,因此学校可以对学生们进行相关体育明星赛事的播放,以及一些体育明星的相关纪录片播放,利用体育明星,带动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的进行自身生存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面对今后的社会生活。

八、总结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保障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05-06

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海尼曼(Heyneman)在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质量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并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担忧。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普遍存在着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由于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其质量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保障机制、保障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确认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但是,对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难以确定保障重点并运用到中职教育实践。因此,科学确定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保障策略,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增强中职教育社会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兴办“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调查与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原理

本研究采用DEMATEL(Decision-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研究法分析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该方法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在深入探究系统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以此计算出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以及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重要程度,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模型运用和实际案例相结合,被学界广泛应用于系统影响因素确定与分析工作。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1.确定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基于殷海涛的研究结果实施。殷海涛在初步了解影响中职教育质量因素的基础上,面向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10所(每市5所)中职学校312名专任教师进行了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Likert)的5级等级评定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生源与师资、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物质投入、校园文化、社会贡献等7个维度、36项影响因素中,共有22项达到了显著影响程度。

2.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

本研究采用DEMATEL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22项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将22项因素分别命名为 a1,…,an(n=22)。其中,物质投入维度3项、社会贡献维度1项、校园文化维度1项、课程与教学维度6项、教育管理维度4项、职业能力培养维度4项、生源与师资维度3项。

本研究在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中职学校选择10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选择5名专门从事中职教育质量研究的专家,共15人逐一判断某影响因素(ai)对其他21项因素(aj)的直接影响程度(xij)。xij分别用0,1,2,3表示没有影响、影响程度弱、影响程度中等、影响程度很强。若 i=j,则xij=0。视15名专家判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为直接影响程度,依此构建了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X。

3.建立影响因素标准化矩阵及综合影响矩阵

对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X的行元素进行求和,除以最大的行和,得到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标准化矩阵G。计算公式如下:

G=■X

运用公式T=G1+G2+… +Gn= G(I-G)-1,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T(其中,I为单位阵),用于比较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描述各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程度。

4.确定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

为描述各影响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据矩阵T求得各影响因素所对应的综合影响指数。其中,某因素影响度(Influence Degree,ID)为对应矩阵T中该元素的行和,为该因素对其他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值;被影响度(Influenced Degree,IDD)为对应矩阵T中该元素的列和,为该因素对其他所有影响因素的被影响值;原因度(Reason Degree,RD)为该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差,体现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若某因素原因度值大于零,则判定其为原因要素,说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起主导作用;若原因度值小于零,则判定其为结果要素,说明受其他因素制约;中心度(Centrality Degree,CD)为该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和,用以描述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中心度越大作用越大。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及中心度结果见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影响度分析

由表1可见,各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职业能力、生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3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5.0,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目标、实习实训设备、实操能力、实习实训课、工学结合、专业课、教学设备等9项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4.0,创业能力、教职工管理、校园文化、办学经费、教师教学热情、教学管理、德育、文化课等8项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3.0,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两项影响因素影响度均在3.0以下。

2.被影响度分析

由表1可见,各因素被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教学目标、实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6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超过5.0,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教师教学热情、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习实训设备、教学设备、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课程体系等10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超过4.0,德育和安全管理2项因素的被影响度超过3.0,而校园文化、文化课、办学经费、生源质量等4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在3.0以下。

3.原因因素分析

DEMATEL分析方法原理表明,如果某一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可确定该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的其他因素有影响,可将其定义为“原因因素”。原因度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的影响越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小。由表1可见,在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中,有8项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可确定为原因因素。各原因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源质量、办学经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文化课、职业能力。其中,生源质量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3.10;其次为办学经费,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达到1.36;再次为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和文化课程,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均超过0.50,而职业能力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仅为0.36。可见,优秀的生源质量、充足的办学经费、合理的课程设置、向上的校园文化、较高的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更新的实习实训设备、必要的文化课和优秀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中职教育质量之源。

4.结果因素分析

DEMATEL分析方法原理表明,如果某一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可确定该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结果因素。原因度越小,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的影响越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大。由表1可见,在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中,有14项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可确定为结果因素。其中,学生管理、创业能力、教师教学热情等3项因素的原因度小于-1.00,表示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安全管理、专业课、实操能力、教学管理等4项因素,其原因度小于-0.50,表示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居中;其他7项因素原因度也均为负数,说明也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5.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表示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中心度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关系越紧密,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大。由表1可见,学生素质、教学目标、职业能力等3项因素的中心度均大于10,说明这些因素在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实操能力、实习实训课、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课、工学结合、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设备等8项因素,中心度均大于9。再次为教师教学热情、教学设备等2项因素,中心度均大于8。而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生源质量等5项因素,中心度均小于8、大于7。其他4项因素中心度均小于7。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总体状况

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22项因素中,学生职业能力、生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3个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应作为中职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关注的重点。教学目标、实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6项因素被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应通过改善其他因素状况实现相应因素的优化。

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22项因素中,生源质量、办学经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文化课、职业能力等8项因素为原因因素,其他14项因素为结果因素。中职教育实施主体应高度关注8项原因因素的优化工作,力促其对结果因素产生正向影响。应围绕中心度较大的因素确定工作重点,发挥相关因素“以点带面”功能以及与其他因素的联动效能,共促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具体因素

1.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14,2.04,7.18和3.10,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2位、第22位(倒数第1位)、第18位(倒数第5位)和第1位,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2.办学经费

事实上,实习实训设备投入也属于办学经费因素范畴。办学经费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73,2.37,6.10,1.36,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16位、第21位(倒数第2位)、第22位(倒数第1位)和第2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实习实训设备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4.79,4.21,9.00,

0.58,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7位、第13位、第11位和第6位,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4.98,4.04,9.02,0.94,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居于第4位、第16位、第10位和第3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课程体系所包括的文化课因素看,其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44(倒数第3位),2.88(第20位),6.32(倒数第2位)和0.56(第7位),应引起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78,2.97,6.75,0.81,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其影响度居于第15位,被影响度和中心度均居于第19位(倒数第4位),原因度居于第4位。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与中心度相对其他因素较低,但其原因度依然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

5.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03、4.39、9.42、0.64,其原因度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第5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与民众认知的“名师出高徒”理念一致。

6.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19、4.83、10.02、0.36,其原因度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第8位。杜凤伟基于用人单位的视角,面向京沪粤冀鲁苏豫晋等8省市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基本职业能力维度方面,用人单位认可度较低的是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关键职业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评价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积极上进和统筹规划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用人单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角色转换等问题也较突出;臧臣基于对口招生高校的视角,以河北省6所对口招生高校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任课教师认为对口招生高校中职生源学生素质多数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三、保障策略

(一)定位中职教育质量目标

定位质量目标对理清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方向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实施质量控制活动和保障活动的前提。中职教育质量目标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教学目标是质量目标的具体落实和体现。研究结果显示,教学目标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的影响度较高,达到4.81。可见,定位质量目标在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应是社会各级各类组织以及广大民众对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的具体反映,是各方利益协商的结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对中职教育质量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实施全方位分析,反复权衡。政府及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将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定位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中职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持续增进,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行业企业则将质量目标定位于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中职学校将教育质量目标定位于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可见,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具有不同的诉求。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诉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中职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尽力满足各方不同的教育质量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发展性素质”。

(二)持续加大中职教育投入力度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至2013年间,我国中职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中职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因此,从横向比较看,我国中职教育投入状况亟待改善,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强化中职教育投入保障,需要遵循政府投入“提级增量”、社会投入“积极引导”的思路。“提级”就是针对目前我国县级政府财力难以保证中职教育运行需求的实际,改中职教育投资“以县为主”为“以市(设区市)为主”,进而增强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增量”就是逐步增加中职教育的投入总量。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2015年底前,依法出台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这些政策为促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各地应加强落实力度。同时,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及行业企业以各种形式投资中职教育,大力发展“承办制”“股份制”“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体制,通过投资、入股、联营、借款、捐助等多种方式筹集中职教育发展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等现代融资手段,推动一些社会知名度较高、具有影响力的中职教育机构上市,扩大资金有效供给。

(三)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

研究结果表明,生源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原因度分别为3.10和0.64,均属于原因因素,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职生源质量与师资专业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只有不断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才能切实保障中职教育质量。

在生源质量方面,目前,我国已将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职学校招生难以做到优中选优。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有效提升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优化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应从小抓起、从早抓起,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技术课程及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劳动意识。其次,从改革招生制度入手,改变中职教育是末端教育的现状,积极推进普职沟通,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再次,采用弹性学制,采用远程教育、半工半读、短期培训等形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在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保障我国中职师资队伍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看,我国中职教师专业素质仍存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较差以及“双师型”教师较少且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中职教师专业素质,需要完善准入制度,拓展教师招录渠道。在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等要求,要求同时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等。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职教育专业建设需求,面向社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扩大中职兼职教师比例,增加兼职教师数量,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此外,要切实加强在岗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注重实践教学培训,突出中职师资培训的特色。

(四)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改革

研究结果表明,课程体系和文化课的原因度分别为0.94和0.56,均属于原因因素,也是影响我国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多数中职学校课程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行业企业极少参与中职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企业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质量也难以得到全面保障。因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中职学校应积极推动中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此保障中职教育质量。首先,应重构中职教育课程标准,促进中职教育课程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适应与衔接。应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中职学校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等各方人员实施通力合作,并充分考虑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重构中职教育课程标准。其次,应重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促进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适应与衔接。从岗位需求转向职业需求,将课程结构标准化,推动课程内容整合化,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再次,应不断推进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中职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以及实习车间的融合,逐渐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讲授法”,采用“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模式,用项目作载体、任务为驱动、行动为导向,充分体现中职教学的过程性、主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发展性、情感性等特点。最后,要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教育共同体建设,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其它相关部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中职课程与教学活动,使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潜在动机转化为现实动力。

(五)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众多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环境的总称,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校园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客观存在,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是推动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无穷力量。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原因度为0.81,属于原因因素,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当前部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制度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中职学校功利意识和娱乐化倾向突出,难以发挥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并逐步形成质量文化,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环境保障。

中职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行质量责任教育,通过传递国内外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信息,激发广大教师追赶先进水平的内在动力,引导广大中职教师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声誉、生存与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树立对学校、对学生的负责态度,激发个人的成就感。二是加强经常性的教师专业培训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职教育质量标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中职教师必须加强经常性业务培训,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三是强化质量管理教育,使各层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全面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遵循教育评价赋能理论,只有充分尊重和科学授权于广大中职教师,建立和完善全面质量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保障中职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高水平上运行。

(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因度为0.36,属于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原因因素。因此,可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构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必须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保障重点。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将学生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水平,认为只要传授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即可,或是采用其他教学辅助手段,就能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显然,这些认识均具有片面性。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感知过程的情景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学习理论知识,获取实际操作技能。目前,教育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可促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在企业师傅的亲自带领下,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是学习过程的岗位化。中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均是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如三年级安排顶岗实习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具备了企业员工身份,可有效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职业行动的完整化。通过设计“完整的职业行动”这一教学载体,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本身,而且能够迅速产生知识迁移,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激发其意识形态层面的感知,使其不知不觉地被职业环境所熏陶,实现自身职业能力的持续增进。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赵伶俐,陈本友.质量与保障:坚守高等教育生命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殷海涛.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专任教师调查[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3]杜风伟.基于用人单位评价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