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责任越来越重的同时,也需要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机制,现代经济管理模式不管是在内涵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根据新经济发展形势,经济管理工作关系着经济机构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经济管理质量工作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经济管理工作,继而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在竞争中能够博得一席之位。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1.1财务监督过于薄弱且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施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所以我国各大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是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因子。由于财务监督力度过于薄弱,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购买和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在缺乏农村商业银行整体预算基础上,无法使得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极致。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运用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因此常常出现收支不够平衡情况。财务监督过程中,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费管理存在诸多的随意性,很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等行为,再加上信息渠道反过于单一,所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进行监督比较困难。
1.2经济成本管理比较随意
现阶段来看,我国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最终使得成本管理比较随意,经济资源此时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用的整体效益处于低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在没有对市场的前景进行可行性分析,盲目进行规模扩张行为,导致费用支出超标和固定资产闲置等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经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却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经济水平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1.3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
从我国各大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结构层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专家和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和教授等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管理岗位。由于上述领导级的人员把精力都放在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中,难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安排在经济管理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逐渐落后,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经济管理团队,势必难以将更多先进的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全面。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将错过良好的发展时机,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工作水平不够高。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
2.1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来充分调动经济管理人员在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对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能力培养,逐步树立起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基础知识,充分调动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对财会和经济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经济管理人员在一些专业的机构中实地学习,与此同时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定期培训,及时更新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结构。农村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表现优良的员工,应该提供物质方面的奖励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基于此,不仅仅能够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还能够从社会中吸引更多的专业经济管理人才。
2.2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
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工作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财务监督工作不仅仅是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工作基础,与此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必须具备独立性和专业型,集法规政策和业务等为一体的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督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来执行,在充分了解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特点之上,考察农村商业银行是否能够进行高效率地组织,正确处理好财务关系。因此,可以说财务监督工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过程中起着重大的控制作用,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和整体效益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2.3树立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成本管理意识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需要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部门安排相应工作人员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进行专门的负责。农村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范围内营造出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树立起勤俭节约的管理意识,再利用诸多措施来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行成本。首先,贯彻成本管理责任人体制,细化每一个成本管理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科室之中,使得每一个银行工作人员能够负起责任。在清楚了解到成本管理的重大压力之下,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意识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其次,提高成本效益。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能够显著发挥经济资源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制定经济方案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中找到最为合适的成本效益平衡点。
2.4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营销战略
首先,需要加强品牌方面的战略。农村商业银行的各个方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某些问题,举例来说,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设备是否具有先进性,银行工作者的技术是否过硬等。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的首要工作必须在社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形象,打造出品牌效应。其次,需要加强服务战略。现阶段我国的诸多农村商业银行制度流程均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对各个流程的服务质量进行加强处理,农村商业银行定期组织培训之后能够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度。定期考核之后,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关键词 地方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 服务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地方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商业银行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1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意义
地方商业银行是为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是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地方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升级而来,自然而然地被赋予服务三农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大而全的国有银行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小而美的地方商业银行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很好,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开始向社区化、城镇化发展,农民开始向市民化、文明化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三农金融服务的市场越来越大。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潜力也S着越来越大。
地方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存在历史资产包袱较重、业务开展能力较弱、经营管理粗放、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在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今天,地方商业银行只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采取有力的改革举措,定能迎来灿烂的发展前景。
2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提升路径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农业产业升级服务。当前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发展规模化越来越大,农作物种植产业进一步调整,林业、渔业、牧业、养殖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商业银可以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发展。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当地工业服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第二产业规模超越第一产业规模。县域第二产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这些众多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盈利水平高,地方商业银行应给予足够的金融服务支持。地方商业银行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无法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大客户。而服务无数的中小企业正是地方商业银行的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当地居民服务。作为农民自己的身边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应大力开拓居民金融资源。农民的消费由以前的温饱型向舒适型发展,吃、住、行等都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社区化发展很快,一些地区楼宇经济雏形显现。发展居民商业住房信贷、自建房信贷、旅游信贷、求学信贷、创业信贷、信用信贷等,有着无法想象的市场空间。
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跨区域经营的思路。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变化末测,单一产业化将会大大增加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跨区域经营,既可以适当分散金融风险,又可以扩展业务覆盖面,成为金融服务的新的增长点。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着在县域以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区域多元经营活动。
地方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各个银行应实现比较竞争差异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只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市场战略。地方商业银行不追求市场规模,不比科技含量,不盲目追求市场排名,应扬长避短、挖掘自身资源,寻找差异化发展机遇。地方商业银行只能走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打造核心竞争力。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地方商业银行开拓市场的辅助手段。农民和农民工可以通过网络提交各种贷款申请,这将利于地方商业银行开拓市场规模。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也有利于地方商业银行挖掘安全客户,筛查风险客户。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可以在当地得到大力推广。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当前各地积极开展的股权改革,明确了内部职工和外部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关系,解决了法人治理机构的基本问题。董事会、行长室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相制衡。市场经济中,独立的法人可以自主地开展各类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自负盈亏。
专业人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保障。地方商业银行要加强引进学历高、能力强、开拓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的工作,给予他们事业上充分的发展空间,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同时,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素质。
政府必要的监管也是不可缺少的。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对业务正常、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可能出现严重财务问题、可能出现倒闭的地方商业银行实行不同的监管细则。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案件,防范区域性金融危机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经营实力的增强以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发展中越来越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发展战略。本文将分析现有金融市场格局以及在对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市场定位及竞争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金融竞争格局中的定位出现趋同化现象,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实际问题:一是自身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二是持续经营所必须的客户资源。三是竞争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其市场定位。其中,体制背景决定了滨海银行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政策约束;主体客户是滨海银行的服务对象,直接关系到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比较优势则是滨海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滨海银行只有找准了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实现持续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普遍存在趋同化现象:首先,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其次,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再次,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则兴趣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定位的基本哲学应该是竞争中并不是大家“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可以共存共荣,因为我们各不相同。主流经济学认为,各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是符合最优原则的;同样,各家商业银行能否在科学评价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化定位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效率。因此,滨海银行应认识市场的划分,明确其所在市场竞争状态,所处位置,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服务,降低成本,制定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二、案例分析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天津农村信用社,这是其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改制后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作社区精品零售银行。分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竞争环境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的差异性和优势所在是确立其市场定位的前提。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一下弱势:1.经营规模小、资本实力弱等弱势。这就决定着其抗风险能力、放贷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监管部门对单户贷款最高限额的规定更使得对一些大型项目望而却步。2.结算渠道不畅、经营范围有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主要是服务当地,虽然通过多种形式“借跑道”,但结算速度与便利程度仍不理想,限制了业务范围的向外扩张,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3.业务拓展受到多方面制约。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信用社,社会各界对其经营能力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一些国家部委明令禁止下属单位将资金存放到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只能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4.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也采取了审慎态度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某些新业务要逐级上报至银监会,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推出新业务时通过总行直接向银监会申报既降低了办事效率又延误了业务推出的时机。5.员工素质整体不高。尽管多年来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但与信用社时期相比员工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决策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强大的科技网络队伍、熟悉WTO相关法规及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以及具备银行、证券、保险综合化经营知识、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6.信息流量过小,监管起点较高。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信息的竞争。信息的准确与及时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有效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量有限,尽管决策层采取多种方式捕捉各方市场信息,但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仍不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而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是按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指标来进行衡量。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压力太大,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上也难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三、解决办法或方案
(一)关于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市场结构的认识
波特(Porter)提出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它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该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经济学家依据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将现实经济中的各种产品和劳务市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结构:1.完全竟争假设意味着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服从者。2.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厂商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3.垄断竞争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竞争是主流,“差别就是垄断”。4寡头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一个寡头的市场决策,总会对其他寡头决策的市场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其决策的效果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反应。决策的相互依存性是寡头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形成寡头行为异常复杂的原因。
(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现状及竞争战略
伴随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已全副武装准备进入中国,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正从传统的垄断性经营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处于卖方市场,坐等客户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与那些经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服务理念、营销方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吸引客户,求得发展,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加快改进服务的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组织结构状态是(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 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状态。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各自的生存空间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寻找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对应,金融行业的组织结构发展态势也必然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模式相匹配,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金融机构必然有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内外部优劣势的考虑可以进一步明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发展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制定与其市场定位相配套的发展战略,为每一阶段的改革确立目标,指明方向。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创新推动发展,以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充实管理内涵,以区域合作、内引外联拓展生存空间,以人才和知识为本推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科技与现代技术为业务创新的支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
1.短期发展战略――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努力成为系统内最优
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原有体制背景决定了其先天的弱势,这种弱势并非通过转制就能在朝夕之内彻底改变,而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付出。因而,在近期内,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是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增强综合实力,整合和积蓄人力资源,争取成为农村金融系统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坚持立足农村市场。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三农”有着骨肉相连的血脉关系。农村商业银行最熟悉的是“三农”,“三农”最需要的也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伴随“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惟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才能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满足经济的金融需求。
(2).逐步健全法人治理。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切实加强人才引进。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大多都是原信用社的职工,整体素质与国内其他银行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客户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仅靠原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不足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因而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每年吸收一批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员工队伍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4).努力培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与国内外优秀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还缺乏能体现其自身特点的从上至下统一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的服务品牌其背后必有该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理念做支撑。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其精神内涵也必然会通过服务、员工言行以及形象设计、环境氛围等“外化”为鲜明的银行品牌形象。
2.中期发展战略――优化机制,强化管理,向国内先进金融企业看齐
在实现短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拟定中期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一家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
(1).引进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是开展经营活动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经营思想的集中反映。经营理念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稳健、持续经营,而且关系到银行体系的稳定。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银行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的手段与工具。随着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改变以及周围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路,全面提升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准。
(2).在体制和机制上逐步与市场接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治理架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和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及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和岗位流动机制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3).凭借金融创新扩大经营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4).加强对外合作,拓展业务范围。银行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各家银行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国际银行业的兼并模式来看,大、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竞争正在发生由合作竞争对古典竞争的替代。通过对外合作,可以整合金融资源,节约技术成本,取长补短,实现地区性互补、业务性互补和产品交叉销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向外拓展,与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协议,包括战略联盟、技术合作、业务外包、银行共生、文化交流和统一培训等。
3.长期发展战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数字化整合,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经济危机过程中小微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受到各界的重视。我国农村小微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相关的金融业务需求也逐渐增加,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依据,提出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合理对策。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
我国小微企业繁荣发展,对小微金融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促进银行转型,也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做贡献。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农村地区还不够重视小微金融业务,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如何解决使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长足贡献。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村小微企业规模小,有时候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已经开始有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意识,还有其他的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整体上关于小微金融业务的经验不足,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过程中没有完善的规划,小微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制度和管理不严格,各项工作环节之间联系不够,这主要是对小微金融业务认识不足造成的;第二,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范围局限,推出的业务种类少,大多数脱离小微企业需求,也不符合小微企业的特点;最后,农村商业银行对办理小微企业的审核过程不严格,容易发生欠款不归还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是有必要性也有重要性。第一,小微金融业务的金额比较少,推动发展可以让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前来办理,积累客户量,增加银行收益;第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三,农村地区经济有限,一般金额数量多的贷款业务比较少,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可以促进银行不断变革,也可以提高服务能力,也通过办理小微金融业务的客户,为他们提供与小微企业相关的业务,保证银行正常收益。
三、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国家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提高重视程度
国家重视小微金融业务的发展,加大政策支持。一方面,各省市县镇政府加大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业务操作员工的专业能力,并定期对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开展情况做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推动其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开展业务过程中要了解当地小微企业的种类和规模,调查他们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关业务内容。
(二)农村商业银行变革小微金融业务的机构模式
上一点已经提到,要根据小微企业的种类和规模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在这个基础上变革小微金融业务的机构模式也是必要的。第一,不能硬性要求小微企业的规模和资金,要重视挖掘有潜力的企业。在了解当地小微企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他们发展前景的估计,有些企业可能暂时不符合办理条件,但是其日后会繁荣发展,所以要创新业务规则,挖掘有潜力的企业,从而丰富客户群体。第二,农村商业银行要成立小微金融业务团队,专设办理区域,严格要求团队员工的专业素质。此外,还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适当定制业务,这个过程要注意管理。第三,合理规划小微金融业务办理流程。农村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有限,对繁琐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理解不透彻,也容易打消他们办理业务的积极性,所以要让小微金融业务各环节流程尽量简化。
(三)农村商业银行扩展小微金融业务的种类,注意风险预防
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类型也繁多,相关的金融业务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扩展小微企业金融种类,这里可以制定不同类型的贷款方案,将贷款利率灵活化,让小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扩展小微金融业务种类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小微企业的特点,同时也要保证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不能一味图创新招揽客户。另一方面,在扩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时候,要注意风险预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工商部门和财政部门配合审核企业的营业执照、企业收益等是否属实。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是促进银行自身变革的新途径,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乡镇政府要重视发展农村小微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让他们根据需求办理小微金融业务,从而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郑旭琳 单位:江门新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一洪.立足行业及供应链金融发展小微金融——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探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
(一)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
一方面,贷款权和审批权的集中。随着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建立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大规模上收贷款管理权限,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多数基层行,特别是县支行没有贷款权。另一方面,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伴随着集约化经营改革,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信贷网点撤并步伐逐渐加快。据统计,2000年底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为120909个,到2004年底减少到77992个。
(二)经营资金出现集中趋势
为有效控制风险,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和优惠利率,将基层行吸收的资金集中到分行,统一调度使用。国有商业银行上存的超额储备利率一般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53个百分点左右,有的则高出2.61个百分点,大部分行在3至4个百分点。这样就出现了资金向分行集中,而基层行大多数则变成了吸存机构的现象。
(三)信贷投向行业的集中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面逐步缩小,新增贷款向少数行业集中趋势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投向一些优势行业、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烟草、交通、钢铁等)的集中。贷款行业分类统计显示,2003年金融机构全年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占贷款新增额的20.1%,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8.4%。[1]
(四)银行信贷客户的集中
从贷款的所有制性质及规模来看,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控股企业,即大企业、大行业。而对于我国经济贡献率越来越大的民营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各家商业银行则大多采取提高门槛的态度,拒之于门外。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超过了50%,但仅得到金融资源的30%;而创造GDP不足50%的国有大型企业却占用了70%的金融资源。[2]
(五)信贷区域的集中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收缩基层机构网点,尤其是大量撤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机构,支持重点逐步向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大量撤并机构的同时,由于经营资金的集中,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调度上出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见表1)。
表1国有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分布地区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4)。
由表1可见,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余额的78.16,而中部和西部仅占14.12和18.73。据统计,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贷款新增18711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68%,中部地区贷款新增4182.7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西部地区贷款新增4195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各金融机构总行新增贷款562.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其中90%左右发放到东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较大的省(市)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山东,该六省(市)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各项贷款余额为7.5万亿元占全国的47%。信贷地域分配的不平衡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六)贷款期限的集中
银行存贷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而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则不断提高。2000年,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7931.19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28.11%,然而,2005年中长期贷款余额达87460.42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44.92%。数年间,中长期贷款共增长59529.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64%;而短期贷款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87%。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分析
(一)银行自身因素分析
1.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是信贷集中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受宏观形势影响,不少企业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偿债能力弱化,借破产改制之名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银行为保证自身效益,信贷资金投向必然进行收缩、调整。[4]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授信制度,普遍实施“双大、双优”战略,将新增贷款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大企业和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集中,抑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由此可见,信贷集中是商业经营行为理性选择的结果。
2.信贷管理体制的限制。一是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由于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省行以下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所有信贷政策及管理制度由总行决定,分行以下机构只有按照总行规定执行,极大地限制了基层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在总行大幅度上信贷权限和信贷投向逐步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倾斜时,各分支机构信贷必然逐步向少数企业、少数行业、少数地区集中。二是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度。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责任与激励机制不对称,导致信贷人员在审查项目时慎之又慎,对成长性企业往往采取少贷或不贷来回避风险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贷集中的形成。
3.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导致信贷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有效加强风险控制,将个人利益与风险状况直接挂钩,从而要求各行加大投入以增加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考核经营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争夺大客户、优质客户以获取更多盈利。大企业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既能给金融机构减少信贷管理成本,也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从而进一步导致信贷集中增强。
(二)银行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干预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配合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结构调整来实现。银行为配合国家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的政策,投放大量资金支持一批基础行业和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国债配套项目的生产,从而产生信贷集中。此外,地方政府的产业导向,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也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
2.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银行信贷集中。经济环境的好坏决定金融融资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信贷资金的投放。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信用状况好,吸纳资金能力强,就较易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大企业尤其是能源、交通、水电等国家支柱行业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效益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成为银行放贷的首要对象。特别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来,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信贷集中趋势日益明显。
与之对应,欠发达地区以及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宏观环境和自身经营等原因,发展前景不够明朗,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国家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健全,以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状况,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入。此外,部分企业利用不规范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加剧了银行的风险,破坏了银企关系。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考虑把贷款重点投向风险相对较小,信誉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影响
信贷集中是银行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结果,体现了经济发展状况对信贷需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具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信贷集中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点企业和基础项目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集中企业,一般都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一些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5]银行信贷资金的适当集中,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的发展,促进其优势充分发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绩效的提升。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信贷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与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信贷资金集中支持于优势企业,符合信贷资金配置的三性原则,经营效益逐步改观,有利于银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各行最基本的收息率和优化资产率。
3.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信贷资金集中于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及行业,有利于优质客户群体的培养,减少贷款投向失误,减少基层银行盲目放款的现象,保持信贷资金的稳健运营,规避信贷资源粗放扩张积累的风险。由于国家重点企业基本不存在倒闭风险,不易对银行造成较大金融风险,对银行信贷资产持续恶化的局面的扼制起到了明显作用。
(二)信贷集中的不利影响
1.信贷的过度集中,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由于实行二级准备金,资金逐渐向上级行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对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甚少,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对微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实际的贷款投向集中矛盾,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使这类企业因轻易获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和行业冲动,一定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风险。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的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期限风险。大额综合授信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由于时间越长,可变因素越多,带来的风险也越大。三是管理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行业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无法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则较低;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四是财务风险。目前,银行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贷款过度集中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的稳定性较差,内耗和银行经营成本增加,收益相对减少。
3.挫伤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分支机构的存款难以及时转化为贷款资金,使得基层商业银行功能退化为吸收存款以及清收不良贷款。信贷集中还导致信贷营销缺乏积极性,基层行不能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难以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和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缺乏其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信贷功能的逐步丧失,使金融组织体系出现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序的民间借贷的不断扩大。
4.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导致一般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目前,各商业银行通常常驻机构只对信用评级在A级以上(含A级)的企业提供新增贷款等业务支持,对A-级以下企业发放贷款时则从严控制,从而使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更加困难。[6]一部分有潜力的新兴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机构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得不到有力支持。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以信贷支持,造成信贷供求在时间上严重脱节,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和成本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5.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信贷资金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基础建设、公益项目和事业单位单位集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贷款安全系数,却降低了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资金需求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由于在欠发达地区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扶持,相当部分处于市场成长期、有潜力的企业无法良性发展,从而使当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进一步加剧资金供求结构的矛盾。
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适当限制商业银行向某些行业和地区增加贷款,对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防止对大企业及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的集中放贷引起的长期金融风险。二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努力把资金支持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有机结合,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鼓励商业银行运用资金定价手段,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三是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对一些由于银行为防范风险和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放贷的企业,可以允许贷款行适当提高利率,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以高收益来引导信贷投向。四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中央银行应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做出限制,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同时,中央银行也应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加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广银团贷款,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建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贷风险的出现;从自身发展着眼,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评级制度,在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分析,控制风险总量,并定期对集中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对授信风险的管理决策水平。完善贷款利率浮动风险管理制度,积极运用资金定价手段,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格变化预测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测体系,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分层决策管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等级划分,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行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信用审批操作流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既要考核存量和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例,也要考核活化的不良资产比例和创造的优质贷款比例,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激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四是基层银行应拓宽信贷领域。在继续支持优良企业客户的同时,扩大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等业务,培育优良个体客户,优化信贷结构。
(四)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第三是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其运作机制,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拓宽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同时,也可以缓解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五)加强信用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为长期保持吸引商业性资金投入的能力,应加快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树立保护金融债权的意识,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强化管理,加强协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第二,逐步健全金融司法制度,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法律支持。[7]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在司法上严格执行法法律法规,强化对金融债权的保护。第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符合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加强信用观念宣传与教育,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社会信用建议。第四,各地中小金融机构应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通过实行差别利率、降低准备金利率等方面,优化配置信贷资源,逐步建立以风险溢价为核心的管理机制。通过以上方式,把企业信誉、政府信誉、银行信誉有效结合,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国金融年鉴》.
[2]李妍娜.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影响及原因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5,(9).
[3]邱跃民,徐卫东等.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情况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5,(10).
[4]王爱民.对银行业信贷集中问题的理论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2).
[5]人民银行兰州支行金融研究处.如何认识到信贷集中问题[J].甘肃金融,2005,(1).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
(一)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
一方面,贷款权和审批权的集中。随着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建立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大规模上收贷款管理权限,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多数基层行,特别是县支行没有贷款权。另一方面,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伴随着集约化经营改革,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信贷网点撤并步伐逐渐加快。据统计,2000年底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为120909个,到2004年底减少到77992个。
(二)经营资金出现集中趋势
为有效控制风险,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和优惠利率,将基层行吸收的资金集中到分行,统一调度使用。国有商业银行上存的超额储备利率一般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53个百分点左右,有的则高出2.61个百分点,大部分行在3至4个百分点。这样就出现了资金向分行集中,而基层行大多数则变成了吸存机构的现象。
(三)信贷投向行业的集中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面逐步缩小,新增贷款向少数行业集中趋势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投向一些优势行业、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烟草、交通、钢铁等)的集中。贷款行业分类统计显示,2003年金融机构全年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占贷款新增额的20.1%,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8.4%。[1]
(四)银行信贷客户的集中
从贷款的所有制性质及规模来看,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控股企业,即大企业、大行业。而对于我国经济贡献率越来越大的民营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各家商业银行则大多采取提高门槛的态度,拒之于门外。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超过了50%,但仅得到金融资源的30%;而创造GDP不足50%的国有大型企业却占用了70%的金融资源。[2]
(五)信贷区域的集中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收缩基层机构网点,尤其是大量撤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机构,支持重点逐步向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大量撤并机构的同时,由于经营资金的集中,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调度上出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见表1)。
表1国有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分布地区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4)。
由表1可见,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余额的78.16,而中部和西部仅占14.12和18.73。据统计,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贷款新增18711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68%,中部地区贷款新增4182.7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西部地区贷款新增4195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各金融机构总行新增贷款562.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其中90%左右发放到东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较大的省(市)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山东,该六省(市)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各项贷款余额为7.5万亿元占全国的47%。信贷地域分配的不平衡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六)贷款期限的集中
银行存贷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而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则不断提高。2000年,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7931.19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28.11%,然而,2005年中长期贷款余额达87460.42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44.92%。数年间,中长期贷款共增长59529.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64%;而短期贷款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87%。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分析
(一)银行自身因素分析
1.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是信贷集中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受宏观形势影响,不少企业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偿债能力弱化,借破产改制之名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银行为保证自身效益,信贷资金投向必然进行收缩、调整。[4]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授信制度,普遍实施“双大、双优”战略,将新增贷款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大企业和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集中,抑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由此可见,信贷集中是商业经营行为理性选择的结果。
2.信贷管理体制的限制。一是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由于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省行以下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所有信贷政策及管理制度由总行决定,分行以下机构只有按照总行规定执行,极大地限制了基层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在总行大幅度上信贷权限和信贷投向逐步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倾斜时,各分支机构信贷必然逐步向少数企业、少数行业、少数地区集中。二是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度。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责任与激励机制不对称,导致信贷人员在审查项目时慎之又慎,对成长性企业往往采取少贷或不贷来回避风险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贷集中的形成。
3.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导致信贷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有效加强风险控制,将个人利益与风险状况直接挂钩,从而要求各行加大投入以增加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考核经营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争夺大客户、优质客户以获取更多盈利。大企业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既能给金融机构减少信贷管理成本,也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从而进一步导致信贷集中增强。
(二)银行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干预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配合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结构调整来实现。银行为配合国家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的政策,投放大量资金支持一批基础行业和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国债配套项目的生产,从而产生信贷集中。此外,地方政府的产业导向,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也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
2.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银行信贷集中。经济环境的好坏决定金融融资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信贷资金的投放。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信用状况好,吸纳资金能力强,就较易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大企业尤其是能源、交通、水电等国家支柱行业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效益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成为银行放贷的首要对象。特别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来,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信贷集中趋势日益明显。
与之对应,欠发达地区以及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宏观环境和自身经营等原因,发展前景不够明朗,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国家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健全,以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状况,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入。此外,部分企业利用不规范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加剧了银行的风险,破坏了银企关系。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考虑把贷款重点投向风险相对较小,信誉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影响
信贷集中是银行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结果,体现了经济发展状况对信贷需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具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信贷集中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点企业和基础项目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集中企业,一般都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一些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5]银行信贷资金的适当集中,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的发展,促进其优势充分发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绩效的提升。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信贷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与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信贷资金集中支持于优势企业,符合信贷资金配置的三性原则,经营效益逐步改观,有利于银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各行最基本的收息率和优化资产率。
3.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信贷资金集中于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及行业,有利于优质客户群体的培养,减少贷款投向失误,减少基层银行盲目放款的现象,保持信贷资金的稳健运营,规避信贷资源粗放扩张积累的风险。由于国家重点企业基本不存在倒闭风险,不易对银行造成较大金融风险,对银行信贷资产持续恶化的局面的扼制起到了明显作用。
(二)信贷集中的不利影响
1.信贷的过度集中,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由于实行二级准备金,资金逐渐向上级行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对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甚少,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对微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实际的贷款投向集中矛盾,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使这类企业因轻易获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和行业冲动,一定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风险。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的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期限风险。大额综合授信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由于时间越长,可变因素越多,带来的风险也越大。三是管理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行业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无法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则较低;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四是财务风险。目前,银行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贷款过度集中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的稳定性较差,内耗和银行经营成本增加,收益相对减少。
3.挫伤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分支机构的存款难以及时转化为贷款资金,使得基层商业银行功能退化为吸收存款以及清收不良贷款。信贷集中还导致信贷营销缺乏积极性,基层行不能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难以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和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缺乏其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信贷功能的逐步丧失,使金融组织体系出现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序的民间借贷的不断扩大。
4.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导致一般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目前,各商业银行通常常驻机构只对信用评级在A级以上(含A级)的企业提供新增贷款等业务支持,对A-级以下企业发放贷款时则从严控制,从而使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更加困难。[6]一部分有潜力的新兴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机构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得不到有力支持。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以信贷支持,造成信贷供求在时间上严重脱节,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和成本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5.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信贷资金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基础建设、公益项目和事业单位单位集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贷款安全系数,却降低了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资金需求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由于在欠发达地区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扶持,相当部分处于市场成长期、有潜力的企业无法良性发展,从而使当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进一步加剧资金供求结构的矛盾。
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适当限制商业银行向某些行业和地区增加贷款,对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防止对大企业及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的集中放贷引起的长期金融风险。二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努力把资金支持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有机结合,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鼓励商业银行运用资金定价手段,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三是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对一些由于银行为防范风险和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放贷的企业,可以允许贷款行适当提高利率,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以高收益来引导信贷投向。四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中央银行应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做出限制,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同时,中央银行也应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加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广银团贷款,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建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贷风险的出现;从自身发展着眼,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评级制度,在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分析,控制风险总量,并定期对集中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对授信风险的管理决策水平。完善贷款利率浮动风险管理制度,积极运用资金定价手段,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格变化预测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测体系,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分层决策管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等级划分,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行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信用审批操作流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既要考核存量和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例,也要考核活化的不良资产比例和创造的优质贷款比例,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激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四是基层银行应拓宽信贷领域。在继续支持优良企业客户的同时,扩大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等业务,培育优良个体客户,优化信贷结构。
(四)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第三是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其运作机制,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拓宽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同时,也可以缓解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区域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86-02
一、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
区域性商业银行是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主要服务于所在地的企业和普通居民,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组织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在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利润越来越薄的情况下,区域性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努力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中间
业务。
二、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存在的几个问题
银行本身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认识不够,在观念上就缺乏深刻的理解。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尤其像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其成立之初就有着深厚的地方政府背景以及和一些地方企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银行主要靠吸收储蓄以及向本地企业发放贷款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存贷利差就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长久以来,区域性商业银行都不太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展,甚至有些银行把中间业务当成是其开展存贷业务的附属手段。
中间业务的开展基本上是在模仿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没有在客观地认识自身情况的条件下开发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区域性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无论是在业务规模、资产规模、风险防范能力还是在市场定位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区域性商业银行没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自身条件,单纯的模仿和跟随不仅在和国有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连自身的一些先天优势也会白白浪费。
缺乏一批具有综合能力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依靠其优越的待遇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依靠这些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创新上要比区域性商业银行具有巨大的优势。反观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工作人员总体综合素质偏低、学历普遍不高,至于创新能力几乎是
空白。
技术服务手段比较落后,缺乏相应的电子化设备。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于一体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业务,它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软硬件”。虽然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近年来在建设电子化方面步伐较快,但这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及服务功能这几方面。
品牌认知度偏低。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品牌认知度低,其中大多数银行的中间业务缺乏品牌产品。各家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基本上处于复制仿制阶段,产品趋同化。尽管各家银行的品牌不同,但它们并没有根据客户进行有效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导致客户对理财产品的品牌缺乏认识和了解。
三、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建议
各个商业银行应该尽快转变传统观念,不能再把中间业务只看做是资产和负债业务的附加业务。应该积极将中间业务作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并能合理规划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战略,而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维持这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以满足客户的日益增多及多样化的需求为目标。区域性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人脉优势及信息优势等一些先天优势。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对中间业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吸收并利用这些优势之后在原先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做出一些具有独特优势的创新,使这些经过创新的中间业务能够反映区域性商业银行特色和差异性,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复制和仿制。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市场定位,在中间业务领域开展一些能够符合当地客户实际需求的新业务,并能通过这些新的中间业务与企业客户和居民客户产生一些良好的互动。通过与客户的互动能获得客户的第一手需求信息,商业银行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些信息,那么在下一阶段的中间业务创新上会有更加理想的效果。
区域性商业银行应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中间业务创新模式以及战略方法:
第一,按照商业银行明确的定位方向,应该把客户重点放在本地的优质企业和优质普通居民客户上。(1)银行自身要明确哪些本地企业是优质企业,如在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市场份额、财务状况等方面要比其他一些企业要好。(2)随着居民收入水平高,中高端客户群体也已初步形成,这其中包括一些民营企业家、金融机构的中高层管理者、会计师、律师等。
第二,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创新上也要以如何满足本地优质企业和优质客户的需求为服务宗旨。(1)根据所处的地区,企业的类型也不尽相同,需求也不相同。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应该开发一些符合本地具体情况的业务。比如,在浙江沿海地区虽然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但他们很大一部分的业务是做出口尤其是义乌、宁波和温州。这些地方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做中间业务时应偏向于做国际业务方面,如可以做一些国际结算,外汇业务,信用证业务等能够为企业出口贸易提供便利的中间业务。在开展这些中间业务时,银行不能完全复制和仿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使之符合本地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为他们在出口贸易的提供便利。(2)地区的经济差异同时也有居民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商业银行在面向普通居民是不是仅仅能提供存贷款业务而是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由于东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地处东西部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就应该在各自的收入水平上积极创新具有特色能够符合实际情况的中间业务。
第三,在中间业务创新模式上也应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前景。中间业务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学习和考察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这些中间业务之中挑选一些符合区域性商业银行特征的业务进行改进和创兴。这些经过创新和改进过的中间业务能较好的适应本地区的客户需求,有利于商业银行在本地区开展其他业务及长远发展。第二种就是区域性商业银行仔细考察和分析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客户需求和制约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瓶颈,再针对这些因素自行开展具有独特功能的中间业务。第一种模式较为节省成本但效果如何有待考察,而后一种则需要很大过的成本但其效果要好于前者。如果说前一种模式是“引进来”,那么后一种模式就可以称之为“自立根生”。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区域性商业银行应该在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后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第四,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关键。中间业务品种的广泛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复合性、多种适应工作的能力。所以要大力引进和培训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以及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1)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2)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3)要积极过好人才招聘工作。区域性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加年轻,氛围更加活跃,更能容许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年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还要给予这些人才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银行也要同时做好相应的工作以留住这些专业人才长期稳定地为银行做出贡献。
第五,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新的中间业务时应该做好相应的市场营销工作和品牌推广,提高中间业务的认知度。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推出新的中间业务时往往需要很多时间向企业和普通居民详细解释该业务的功能、特征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此时,银行便需要做好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工作。商业银行可以把新的中间业务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树立不同的商业品牌进行推广。让客户先熟悉这种业务之后产生兴趣,再与客户办理相关业务。客户办理了中间业务之后,商业银行通过调差客户满意程度及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中间业务来满足更多的客户。
第六,中间业务创新工作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硬件条件还不能跟得上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加快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其他地区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流并建立起信息网络平台,以便于各个地区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合作和扩展市场空间。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一般都在本地区,网点辐射范围有限,地理上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开展和创新。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与其他地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合作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如“云端”数据库平台,这就可以使银行摆脱地理条件上的限制,可以把中间业务拓展做到商业银行自身不能触及的地区和业务领域。
四、小结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项风险小、效益高的新型业务,对于商业银行在日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而言,要把中间业务的创新与本地区的实际环境结合起来,把业务创新的目的与客户的需求结合起来。所以说要想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创新必须在制度上不断深化改革,在管理上不断优化创新,在技术上强化支撑,在人才上加大储备,同时为了避免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自己的中间业务产品,商业银行也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始终保持自己中间业务的特色和创新优势,这样才能促使中间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赵淑芳.浅析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7):46-47.
[2] 张亚龙.试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3,(3):130.
关键词:丰收小额贷款卡 发展优势 发展瓶颈
小额丰收贷款卡是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为广大农民“量体裁衣”定制开发的一款惠农、利农产品,除具有丰收借记卡各项金融功能外,还具有小额个人循环贷款功能,颇受农户欢迎。为了让台州的丰收小额贷款卡业务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人民银行台州市中心支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丰收小额贷款卡的现状、优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交流、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1.台州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发展现状
浙江省联社台州辖内共有9家分支机构,据2012年2月的台州市金融统计指标概览显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月份本外币贷款达到509.27亿元,占台州全部贷款的14.4%,居台州银行机构首位。截至2012年年初,拥有378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4545人。一线信贷人员兼做丰收小额贷款卡营销人员,履行贷记卡的调查职能,一线临柜人员则履行受理岗职能。
丰收小额贷款卡自2008年12月25日在临海首发后,三年来,发卡量平均增长率为128% ,贷款金额平均增长率达到181%。其中2011年度,台州丰收小额贷款卡发卡量达到209521张,占全省发卡量的23.22%,超额完成20万张的年度发卡目标,覆盖面达到77.88%,授信金额为151.87亿元,贷款金额达到132.09万元,用信率高达86.98%。
丰收小额贷款卡业务的开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冠于浙江省2010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全国服务小企业及三农十佳特约金融产品等荣誉。2010年,丰收小额贷款卡首次被纳入全市新农村建设考核范畴。
2.台州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发展优势
2.1客户资源丰富,发展前景良好。台州农信社(合作银行)网点遍布城乡,大部分农民未接触过贷记卡,如果能将这部分资源深度挖掘,市场潜力非常乐观。另外台州乡镇的中小企业经济发达且数量众多,现在由于种种原因都面临着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若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发展为中高端客户,对促进小额丰收贷款卡的快速健康发展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
2.2功能强优惠多,市场基础稳定。丰收小额贷款卡具有强大的通存通兑功能,顾客可以通过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联网网点、自助设备以及与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联网的金融机构,安全、快捷地办理各项存取款业务。此外,通过免收开卡工本费、账户管理年费及跨行ATM取款手续费等优惠措施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2.3手续方便快捷,凸显惠农优势。小额丰收贷款卡与农村创建的“信用工程”相结合,已授信的借款人持小额贷款卡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辖内的所有网点,在其授信期限和额度内,按需在柜面办理贷款,无需抵押担保,一次授信,循环使用,不必每笔贷款都要办理手续,有效期长达5年,手续方便快捷。此外,小额丰收贷款卡还具有办理“小额农贷”功能,农民可以在授信额度内购买农资,也可以在具有银联标识的ATM机、POS机等各种渠道办理相关业务。
3.台州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发展瓶颈
3.1防范措施欠缺,小额贷款卡风险频发。一方面由于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客户群主要是收入不稳定的农户,且农户的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欠缺,于是就经常出现违约、不良贷款等现象;另外由于持卡人风险教育不到位,安全用卡知识匮乏,电话、ATM机等自助转账工具存在风险漏洞,往往被不法分子钻了孔子,高科技犯罪频繁。
3.2睡眠卡占比高,用卡环境有待改善。由于银行机构一贯盲目地追求数量、不追求客户质量的错误营销理念,小额丰收贷款卡的发卡量虽大幅度攀升,但睡眠卡占比高达30%左右。另外一方面,农民用卡意思淡薄,消费观念非常保守,多数农户认为丰收小额贷款卡只是存折的替代品,转账、贷款等其他功能经常被忽视。另外一些特约商户顾及到手续费问题,经常拒绝农户用卡消费,也对丰收小额贷款卡的用卡环境大打折扣。
3.3营销策略滞后,激励措施急需提高。由于工作强度大,发卡行目前对丰收小额贷款业务不实行绩效考核,在营销手段上缺乏统筹规划,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受到台商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三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的影响,大部分用卡客户片面追求“最高取现额度”,与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发放初衷相违,同时,与三大商业银行存在同质目标客户的恶性竞争,营销难度非常大。
4.台州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发展建议
4.1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规范发卡管理,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切实保障银行卡信息安全;二是金融机构通过完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来加强风险管理;三是金融机构利用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化解部分贷款风险。农户在办理小额丰收贷款卡后,信用社可以为该农户投保,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成本负担;四是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制度,根据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民小额贷款实际规模建立对应的风险补偿金或者农信担保基金,从而为信用社的农户不良贷款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担保后盾。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力
一、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范畴
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于批发银行业务而言的,通常来讲,商业银行对个人客户提供的、零星的、小额交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称为零售银行业务,而对企业客户提供的大量的、金额较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称为批发银行业务。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零售银行业务的定义,本文将零售银行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电子银行等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必要性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具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广阔的农村市场急需得到开发。面对国外投资者的竞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2、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可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接受信用消费,投资理财的观念,尤其是文化素质较高,收入稳定的年轻人,称为了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群,而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只在大城市中出现,在广大的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相较于其他的投资,银行因为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一般人的首选。
3、科技水平的提高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日星月易,科技水平的不断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从而增加消费主体的数量和消费量,使信用消费的规模日益扩大,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面临的问题
1、零售业务的产品种类较少
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产品种类还较少。发达国家银行我们可以称之为“全能银行”,尤其是投资业务、中间业务更为发达,其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开发具有盲目性大、模仿性强的缺陷,很多金融产品的运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产品种类少、形式少、技术含量低。
2、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商业银行的服务渠道仍以柜台业务为主,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滞后,服务质量不尽人意。近些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为提高竞争力纷纷加快了营业网点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商业银行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排队问题的长期存在,对一些不熟悉银行业务办理手续人的指引工作不够,再有零售业务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
二、江苏宜兴地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力调查
(一)概况
江苏宜兴位于太湖沿岸,是一座具有活力的县级城市,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宜兴这座太湖西线第一城的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该地区商业银行分布相对集中,竞争激烈。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近几年多家股份制银行相继进驻宜兴,到目前为止加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该地区的商业银行共有12家,尚无外资银行。
(二)实例的比较分析
1、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优势
(1)与零售业务客户的关系上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分散的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因为有着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富有活力和具有竞争力的潜力群体,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位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大有空间。从2007年到目前为止,宜兴市已有上市企业12家,其中境外上市11家、境内上市1家,由此可见,县级城市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中小企业市场广阔。
(2)具有与客户联系密切,熟悉客户信贷与经营状况的优势
与具有强大市场功能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迅速,与长期的合作中对刻画经营状况的了解,信息相对对称有关。大银行因为经营需要,地方分支机构经理经常调换而降低对地方企业了解程度,或了解经营情况,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经营信息,使其对地方企业的联系相对较弱。导致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产生差距。而消费者为什么倾向于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办理业务,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客户心中,后起之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服务态度,办理业务效率等方面都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具有竞争优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柜员大多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的活力也能感染客户,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中柜面上的老员工,虽然办理业务时会比较熟练,但是态度比较冷漠客户更愿意选择去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在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大厅经常会有排长队的现象,再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职员会给顾客更多放入介绍一些理财产品,让客户更好地了解金融商品。客户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由,如表1所示。
(3)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经营灵活,决策效率高的优势
相较国有商业银行,中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决策层较少,业务相对集中,决策效率高,业务调整快,可以为企业推出更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种类,如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信息调研、结算便利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带来可观的非利息收入。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灵活服务体系,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设计金融产品,依照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银行竞争力。
2、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劣势
(1)在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上劣势明显
相比较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资产状况上看,截止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仍在50%左右,而存款总量仍然保持在60%以上。聪慧银行网点上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收经营地域的限制,经营范围较小。开展零售业务时,市场拓展的空间有限无法与大银行抗衡。
(2)进驻时间较晚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进驻县级城市较早,拥有了一大片较为稳固的大客户,出于熟悉度和情感因素,这些大客户不会转而去选择后来进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启示与思考
(一)不断创新,加快零售业务产品的研发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要坚持不断创新,要加快零售业务产品的研发,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加快产品研发将是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主题,此外,银行在加快产品研发的同时,还要注意对金融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开发一揽子金融产品来提高新产品的吸引力,银行通过不断地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表2显示了抽样调查的客户对银行推出新产品抱有的态度,完全不感兴趣的只占22%,银行可以抓住剩下78%的客户,推销新产品。客户对银行新产品的兴趣调查,如表2所示。
(二)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争创一流的服务水平,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严格的管理相结合的过程,要对银行职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都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大力推广以旧带新,老员工对年轻的新员工传授熟练的业务操作。
(三)优化营业网点布局
打破过去按行政区设置营收网点的做法,结合本市,本行的实际,按照经济区划和经济效益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适当撤一批,建一批,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繁华的闹市区、城郊区新建、改建一批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高标准营收网点。实践证明,外部装潢精美、室内窗明几净的营收网点,不仅是银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给客户带来安全感、舒适感、认同感,能有力促进业务发展。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刚刚过去,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还是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界的领头羊,正接受着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在一些中大型城市中还要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监管指标的刚性化,占据银行绝大部分资产的传统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逐渐受限。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调整业务结构,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DB/OL].
2、叶滨.国内中小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4).
3、曹彤.财富管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9(5).
一、当前我国信贷市场形式的分析
随着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的可支配资金也多起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变,不再是仅仅满足衣食无忧,对教育、住房、以及家电的需求猛增。这样原来的几千的小额贷款不再使用,贷款数额越来越大。一些农业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更使得农业贷款情况发生了深刻改变。总的来说,农村信贷已经朝着大额度、大规模、产业化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农村市场的变化始终被银行业关注,各个银行也都发现了农村这一巨大的市场。银行筹备了大量资金,投入这一市场。按照正常的推理,在有市场,有资金的情况下信贷应该是蓬勃发展,遍地开花,但实际中这种局面并未出现,反而是借贷方借不到款,而银行大量资金闲置,造成极大浪费,究其原因我们给出以下几条:首先,借贷需要抵押物,正是农民最缺乏的,现实中我们的农村确实缺少这样的抵押物,这对银行现有的借贷体制提出了挑战,这就造成了有业务,但银行不敢做。其次,贷款利率高。根据农村的借贷情况,大多数的借贷属于短期的,这样农民只是当下需要而不是长期的,高的贷款利率使农民可望而不可即,加之抵押物的评估费用,借贷的资本很高。另外,借贷的额度,也是银行不愿接受,农村毕竟没有大批量的资金需求,大多数是零散的几千元的借贷,银行的效益得不到保证。还有就是贷款的品种,银行针对农村市场的定制品种很少,传统的几个样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最后,农业发展靠天吃饭,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大款方无法偿还贷款,这种风险没有保障机制。这些情况使得银行“惧贷”、“惜贷”,农村信贷被严重限制。
二、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分析
政策的快速转变和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留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时间并不多,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对新市场的认识和判断上存在严重不足。在新的形势下,信贷体制的改革跟不上步伐,旧的体制不能适应新市场,反而限制了市场,在这样情况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借贷减少。要想扭转局面,我们就必须做出以下几点改变:正确认识信贷市场,正确理解“四优”战略,改变借贷机制,扩大借贷业务;平等对待法人客户和自然人,提高服务质量;继续改革信贷的管理机制,对新的规则深入研究,正确认识风险,不能畏手畏脚,大胆开拓市场。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市场上有效的借贷需求实际上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虽然就全国的市场来看,单凭数量,确实贷款增加了,但是增幅远远不及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尽管国家政策性调低存款利率,但是居民存款还是一路高歌猛进。这说明市场投资和居民的消费情况非常糟糕,对贷款没有需求。所以,我们的信贷市场的借贷规模在缩减,增速明显回落。另一方面,运营良好的企业,在日趋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再一味依靠借贷缓解资金压力,发行债券、股票等新的融资方式成为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职工集资,发放给职工股票的方式缓解压力,总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经营不好的企业,负债高无法偿还贷款,农村商业银行也不可能担得起那么大的风险。同时,另外的三家国有银行以及众多的地方银行和商业银行进军农村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从当前的数据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信贷这一块的份额正在缩减。实际上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营销前景并不乐观,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信贷市场营销的优势
尽管有众多的不利因素,但这些因素其他银行也同样面对,我们还需要发掘自身的优势,并利用我们的优势抢夺市场,重新占领制高点,下面阐述几点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
1、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转变升级而来的,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服务农业发展为宗旨,多数业务都是围绕农业发展展开,几十年来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国家的政策服务。农村商业银行经历了从国有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农村商业银行根据中央指示,对原有的体制和机构组成进行了重大改革,这其中农业发展银行和信用社业务的分离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农村商业银行已经脱离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成为了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原则改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不再单纯的围绕农业展开业务。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服务品种齐全、服务功能先进、服务手段现代化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是国内知名大银行,在国际上也已经成为500强企业,这足以证明我们的实力雄厚,完全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的改变。
2、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是一个政策性的银行,受制于国家的政策。因此,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实际可控资金很短缺,这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信贷市场。经过了这些年的改革,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农业发展银行和信用社的分离同时也将不良资产脱离出去,留下的客户和业务大多是优良的资产。例如,对某个农村商业银行分行的调查发现,改革前,资产负债比例达到了百分八十左右,加上一些非法项目占用的资金,甚至造成银行“没钱”的局面,经过改革后这一比例降低到百分三十以下,这样银行的资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资产无论是量上还是质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这些不良资产的分离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农村信贷市场奠定了资金基础。
3、随着国家对各个国有银行的改革,各银行也在进行机构的缩减。根据中央要求,各个银行改革后要根据自己的业务优势,推出更具特色的业务,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必要时缩减现有的业务范围,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优势业务。在这一要求下,工行、建行以及中行都做出了调整,尤其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分行和业务进行了缩减,这对我们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是个不可多得机遇,对于这些真空地带要尽快做出实质性调整。据调查一些不发达的县区已经没有了建行,这就为我们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会。那么,对这些并不是很发达的县镇如何拓展业务,如何对已有的业务进行拓展,更好的为当地的客户服务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总之,虽然市场化加剧了竞争,但它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机遇。
从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报表看,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利润3314.6亿元,净利润同比平均增幅60%以上,大大超过上市公司平均利润增长水平,也超过其他行业的业绩增长幅度,可环比下降也较为明显:14家上市银行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为1179.42亿元,第二季度为1119.4亿元,第三季度为1015.8亿元,季度环比分别减少60亿元和103亿元。
14家上市银行有9家银行第三季度的单季度净利润环比出现负增长,其中下降幅度分别是:招商银行为16.92%,兴业银行为16.60%,中国银行为15.93%,工商银行为9.76%;而继续保持正增长的银行有5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为12.37%,华夏银行为6.52%,深圳发展银行为2.94%,宁波银行为1.31%,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最大是浦发银行为153.35%,其次,中信银行为137.30%,第三是民生银行为100.3%。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除深圳发展以外,其他上市银行拨备普遍高于100%。
据中国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为59.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0.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49%,较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余额为731.6亿元,比年初减少12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9%,比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
但在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龙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变化尤为值得关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季上升态势。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33.6亿元,二季度末这一数据增加至11031.7亿元,截至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至11173.8亿元。季度环比分别增加98.1亿元和142.1亿元,估计这种态势还要延续今年第四季度甚至明年上半年。
存贷差收窄致盈利放缓
最近的3次下降存贷款利率 ,法定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为3.06%,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利息收入环比增幅延续第三季度下滑。利率下降致使存贷差收窄,上市银行存贷差缩小幅度大约在22至27个基点,2009年净利润影响平均为-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影响幅度分别为-5%、-9%和-6%。
显然,今年第四季度银行规模与盈利增长放缓将成定局,部分银行面临着不良资产增多压力。规模与盈利增长放缓是基于规模与盈利增长速度下降,银行业赚钱速度有所放慢,但毫不怀疑或动摇银行业发展潜力和银行股巨大投资价值。
银行业前景依然看好
无论是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或是已经取得的盈利,还是从未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由于目前我国生产力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决定着资本裂变的中国银行业其安全性、盈利能力与成长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国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绝大多数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金充足率8%),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2009年上市银行资本金充足率要达到10%,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将在2010左右实施新巴塞尔协议(资本金充足率12%),刘明康还表示,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银监会将开始要求那些“拥有相对较多境外分支机构”的国内银行执行新的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Ⅱ将于2008年到2011年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步采用,主要作用是加强银行系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抵御风险的能力。
该协议反对者曾经认为过于严厉的巴塞尔协议Ⅱ只是为G10国家设计,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来说并不适用。中国银监会之前曾经表示在整个银行系统做好准备之前继续执行巴塞尔协议,但在2010年我国将执行巴塞尔协议Ⅱ,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新型农村城镇化 农村商业银行 支持能力 因子分析
一、引言
我国在实现农村城镇化这条道路上有过艰辛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道路开拓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地政府的贯彻执行,更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持。考虑到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现状及竞争实力,农村商业银行在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支持力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果。目前针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和经营效率分析较多,对于现阶段新型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力度的分析也都在定性的分析之上,所以对我国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关于对新型农村城镇化的支持能力在定量方面的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一些学者也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改善意见。其中,许涛,张文强等(2011)通过湖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金融服务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及原因,并指出了金融助推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王士伟(2011)通过对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概述,针对当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张童炜(2009)分析了美国社区银行竞争优势与影响江苏省农商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AHP方法建立了江苏省农商行竞争力的评级指标体系,得出江苏省3家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业务创新能力薄弱、盈利能力薄弱、人才缺乏以及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最后给出了提高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杨青楠、解晟实(2011)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国内几家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效率评测,得出了除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规模效率低),其他农商行在总体上的运营效率及在现有的条件下的管理水平普遍有效。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及金融支持瓶颈
随着2001年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单位成立,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由当初的3家试点银行发展到了100多家。根据银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最大的省份是江苏省、安徽省、广东省。东部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中西部地区在农村商业银行这一块还留有很大的一块空白需要发展。
四、我国现在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还存在着一些支持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支持资金供求矛盾存在;2、农村贷款环境的制约(农村贷款者的经济实力较差,易出现不良贷款);3、政府提供的拨款有限(政府担心“免费乘车”现象出现);4、农村金融机构数目较少,类型较为单一,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和邮政储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较少,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竞争;5、农村传统借贷观念的影响(如:“欠债还钱”、“父债子还”等传统观念)。
五、因子分析法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支持能力评价
(一)样本及指标选取
由于一些农村商业银行是最近一两年才建立的,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便选取了2012年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等十七家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数值为样本。影响到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城镇化的支持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支持农村城镇化的硬件设施、为农村城镇化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村城镇化提供贷款的盈利能力等等。所以选取的指标有:设置机构数量、ATM设立点数量、员工数量、总资产、总贷款、净利润、涉农,小微企业贷款额(涉农贷款额+小微企业贷款额)、涉农,小微企业贷款率((涉农贷款额+小微企业贷款额)/总贷款)、存贷款比率(贷款总额/存款余额)、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利润贡献(涉农,小微企业贷款率×净利润)。这些指标的作用方向都为正向。
(二)数据标准化处理
不同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不同,所以需要对输入的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通过SPSS(17.0版)实现了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三)进行因子分析
1.变量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软件中操作可以得到 “相关系数矩阵”,其中大部分相关系数都较高,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就是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其中原假设是:该相关系数矩阵是单位矩阵,不适合作因子分析。若对应的伴随概率值(sig)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反之则不适合。KMO检验就是衡量这组数据相关程度的总体水平。本文中,通过SPSS软件中的操作,可以得到 KMO的值是0.701,符合Kaiser给出的常用的KMO度量标准中的一般水平,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伴随概率大约为0,是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的,应该拒绝原假设,是可以通过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故原有变量是可以作因子分析的。
3.提取公共因子
提取公共因子的原则是信息的保留量为原始信息的85%以上。通过运用软件多次提取,最后得出提取三个公共因子便可以能保留91.91%的原始信息。
4.因子的命名解释
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根据SPSS软件操作后得到旋转成份矩阵,即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员工数量、ATM设立点数量、涉农、小微企业贷款额、净利润和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利润贡献在因子1上有较高的因子载荷,第一个因子F1可以命名为农村城镇化服务的动力支持。设置机构数量、总资产、总贷款、存贷款比率在因子2上有较高的因子载荷,第二个因子F2可以命名为农村城镇化金融支持的保证能力。涉农贷款率在因子3上有较高的因子载荷矩阵,第三个因子F3可以命名为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深度。
5.计算因子得分,进行因子排名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本实证分析通过SPSS软件操作可以得到如表3的因子的分系数矩阵。
根据表三,利用各个标准变换后的值乘以在各个因子下的得分,然后再求和便得到了各农村商业银行不同因子得分及排名,结合各个因子得分又可以计算综合得分F=0.44472×F1+0.34341×F2+0.13098×F3以及综合排名,即表4。
六、结论
结合表四可以得出17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因子F1(农村城镇化服务的动力支持)得分较高的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在因子F2(农村城镇化金融支持的保证能力)得分较高的是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在因子F3(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深度)得分较高的是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和沧州融信农村商业银行。同时也可以看出并不是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对于农村城镇化的支持深度就越强,主要是因为资金实力较强的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城镇化的资金支持占该银行总的资金利用的比例较低。
在综合得分与排名方面: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和广东顺德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较高,对于农村城镇化的支持能力较高。可以看出对于新型农村城镇化支持能力最强的农村商业银行大都分布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特别是集中在4个直辖市;而发展起步较晚或者实力较弱的银行在支持新型农村城镇化上的能力就较低。通过比较沿海地区和非沿海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对新型农村城镇化的支持能力,大体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对于新型农村城镇化的支持能力要比非沿海农村商业银行(如:沧州融信农村商业银行、新余农村商业银行和淮北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持能力高。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更存在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已经成立或者准备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应就农村城镇化服务的动力支持、农村城镇化金融支持的保证能力和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深度这三个方面下工夫,特别是对于综合得分较低的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这三个不同的方面找到与其他农村商业银行的差距,一一进行改善和提高,最后达到对新型农村城镇化支持能力的综合提高。在不断提高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支持能力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在自身不断盈利发展的情况下,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许涛,张文强.金融助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 三农金融,2011.
[2] 王士伟.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11(7).
[3] 王全达,王华龙,黄勇,万金. 农村城镇化发展与银行服务能力建设[J]. 现代金融,2010(11).
[4] 陈万海. 浅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机遇[J]. 现代经济信息,2010.
[5] 张童炜.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2009.
[6] 杨青楠,解晟实.基于DEA方法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J]. 科技与管理,2011(1).
[7] 李东.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华北金融,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