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药品市场需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国医药制造业 产业安全 内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②代晓霞:“中国药企迎来空前战略机遇期需关注三大挑战”,《望》,2012年10月22日。
医药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而很大一部分医药品的运输和仓储都有特定的温度、湿度等要求,由此,医药冷链物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也随之激增。2011年,我国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560.28亿元,同比增长25.53%。
中国医药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冷藏药品在医药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5%,而且随着高科技药品的推广,这个比重还将逐年增长。对于利润丰厚的医药行业而言,这块暂未开发的处女地蕴藏着广阔的市场机遇。
市场短板
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作为未来物流领域一个重要的利益增长点,如果辅以好的开发,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但不得不承认,现阶段该行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克服这些难题。
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统一标准、规范的缺失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物流行业而言,统一的标准意味着严格的要求、更高的效率和稳定的声望,而由于国内在这个领域尚属探索阶段,具体的规范还没有形成,自制的运输载体,各成系统、各自管理的储运方式普遍存在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不仅严重降低了任务完成的效率,抬高了冷链物流成本,甚至可能由于一些不符合规定的操作行为导致医药品本身的损坏,进而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当前,医药冷链设备相对落后,储存、运输冷藏医药品的技术在国内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总体上,我国缺乏对于现代化、专业化的储运器械的研究和探索,甚至很多企业都没有为运输冷藏医药品配备专门的车辆,而是以普通的冷藏冷冻车临时运输。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冷藏保温车在汽车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也成为了制约该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缺乏良好的市场整合。由于没有共同的行业标准,一方面导致市场上专业从事医药冷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稀少,大部分医药品生产企业都选择在自己公司成立相应的物流部门来承担其医药品的配送任务。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部门之间的交接过程效率低下、错误率高。而且由于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另一方面,相对分散的市场状态也导致专业性人才的缺失,企业执行医药冷链物流任务的员工并不具有成为合格医药冷链物流者的资质,甚至缺乏对这一流程的足够认识和重视,致使出现一些由于专业手段不足所引发的事故。
此外,该行业还缺乏足够的信息获取及交流能力。由于行业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个企业在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别,尤其在信息的选择方面可能会存在较为严重的误差。同时由于缺乏既有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得获取的信息也不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这严重地制约了物流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信息获取的不便性,对于整个储运过程进行监督的难度变得异常巨大,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由于信息错误所导致事故的几率。
商机所在
问题的存在其实也意味着机遇的存在。面对现阶段医药冷链物流行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谁率先进行改变谁就有可能赢得未来市场。当然,如何改变,改变什么,是每个想抓住机遇的企业应最先考虑的问题。
大力发展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对于医药冷链这一物流行业中比较特殊的领域,应该创建专门与之对应的企业,配合国家已经以及将要出台的相关标准,安排专业的人员以专业手段运作整个物流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医药品物流本身的水平,更可以提高部门之间的效率,控制整个物流过程的时间和成本。
采用先进的医药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国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专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强化储运水平,减少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浪费,更重要的是使相关监督部门可以大大简化药品配送过程中监督信息的获取途径,减少监督成本,提高监督质量。
推进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由于需要冷冻、冷藏运输配送的医药品具有时效性特征,所以信息交互平台对于医药冷链物流尤为重要,每一秒时间的延误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甚至生命上的损失。通过信息交互平台,可以快速完成医药品的调配工作,有效地预防突发事故的产生。同时,信息交互平台的存在,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之间的技术,有利于企业共同进步。
加速医药冷链物流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医药冷链物流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投入成本较大,对于眼下的物流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笔不菲的投入。但是,专业人才会拥有更加娴熟的技巧、卓越的技能和职业化的应对措施。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仅仅局限在医药物流的某一特定环节,而对整个行业流程有着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无论对于推动行业进步还是获取直观利益都将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医改进程对我国医药营销渠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我国医药营销模式的现状进行了优缺点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创新优化医药营销渠道的建议对策,对于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医药;营销渠道;现状;创新
一、背景前言
医药产业和国家政策之间一直保持很高的关联度,近些年的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更是对我国的医药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国家在医改过程中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开始着重管控医药用品的市场价格,对医药用品的采购实行集中招标模式以及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使得医药行业的市场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医药用品的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改变革新。众所周知,医药用品的营销渠道是紧密联系医药厂商和医药消费者的重要桥梁,医药营销渠道选择是否准确合适关乎整个医药市场的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各个医药企业的生死存亡。医药营销渠道可以说是医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正确的医药营销渠道可以提高医药企业的竞争力,使其保持持久且强劲的竞争优势,更能为整个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红利。国家进行中的医改打破了以往医药营销渠道的固有营销体系,突出了往常的营销模式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时刻变化着的医药市场格局的弊端。医改对各医药企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医药企业要想在医改过程中不被淘汰,只有积极面对挑战、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对落后不适应的战略及营销模式进行调整转型,合理规划医药营销方式,降低甚至规避市场风险,稳定推进企业健康运行。
二、研究目的
营销渠道的正确选择是当前各医药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一个重要资源。营销渠道的效率高低、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能力以及医药生产厂商和销售企业之间的适应匹配性是决定医药企业选取何种营销模式的关键要素。因此目前很多医药企业逐渐改变自身原有的营销模式,试图降低医药市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未知风险,并以期壮大企业实力增加销售量及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普及率。本文主要基于对市场营销和营销渠道多年的学习知识,结合目前新医改的背景环境,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医药营销模式的现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分析,对医药营销模式与企业的战略定位如何紧密融合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找到一个高效稳定及可持续的创新型医药营销模式。
三、我国医药营销渠道的现状
我国目前存在的医药营销渠道主要是三大类,分别是总经销模式、制和自身直销制。以下分别分析:
(一)总经销模式
总经销模式就是药品的生产企业在营销管理系统中,选择授权一个或几个医药中间商成为自己企业生产的药品在全国或某一特定区域的总经销商(大客户),使其成为本企业产品在全国或特定区域销售的最终配送商。在该种营销模式中,药品生产企业和总经销商之间的拥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制药企业负责对全国或特定区域内的营销渠道进行兴建和定期维护,而医药产品的总经销商则负责对产品的中前期宣传推广开发以及完善医药产品的贷款支付流程。这样药企和经销商各司其职,制药企业集中资源及精力专心于产品的研发,更能保证医药产品的安全生产,而总经销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全权推广产品也有利于产品的广泛推行。目前我国采用这种营销模式的药企主要是中外合资的药厂、进口的药品以及新型制造企业。采用这种营销模式的优点在于:
(1)我国医药品经营需要具备药品经营资格,只有取得医药品经营许可证才能向医院或药店等销售产品。采用总经销模式可以利用总经销商已取得的经营资格,节约制药企业在药品流通层面的投入,降低产品的运营费用,集中力度专注于产品研发。
(2)有利于减少市场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及假冒伪劣药品的情况,很好的维护市场形象。并且采用总经销模式,可以加强巩固制药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及时得到消费者对药品的市场反馈,及时修正企业战略,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采用总经销模式的缺点在于制药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由于总经销模式是制药企业将产品委托给一个或几个经销商,如果经销商对药品进行了虚假宣传,而且制药企业很难对经销商的营销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将会大大损害制药企业的市场形象。同时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较小,对产品的营销积极性不及自身营销高。
(二)制
医药营销的制模式是指制药企业生产出药品之后,通过公开招标招商的形式来选择自己产品的经销商,并委托经销商对自身产品在一定区域或者全国范围内进行销售和营销管理工作一种营销模式。一般商可以分为独家商和多家商,多家是指在特定区域获全国范围内制药企业可以选取多家药品经营商作为自己的产品,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制的优点在于商拥有丰富的在区域内开发市场的资源网络,制药企业可以与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而且该模式可以使得药品在区域内能快速打开市场,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提高营销效率。制的缺点在于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一旦某个商发生较大产品问题后,制药企业可能就会失去这个区域的市场占有份额,而且再次进入这个区域市场面临着比初次进入更高的门槛压力。而且制药企业由于对市场的掌控性不高,不能及时收到市场信息反馈,同时商可能专注于自身利益,不去用心维护制药企业的品牌口碑,做出有损制药企业品牌形象的举动。
(三)自身直销制
制药企业自身直销制是指企业避开中间厂商,不选择经销商或者商,而是直接与医院、药店等零售商销售产品的模式。目前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制药企业并不不具备营销药品的资格,这里的直销是指制药企业通过成立独立的医药公司并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书等方式,从事自身药品的营销。该种模式可以使得制药企业直接与市场接触,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变化情况。厂商销售自身产品能够获得全部利润,不必向中间商支出一部分利润。但制药企业自己构建销售渠道需要付出巨额成本,并且需要外派较多的人力去管理各销售点,成本代价较高,因此目前我国的医药自身直销制并不十分普遍。
四、医药营销渠道的模式创新
(一)创新医药产品的定位
优质的产品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做好了产品才能让消费者乐于消费,并会被广泛宣传。企业要想获得更大利润,需要明确自身产品的定位,并且对产品存在的卖点进行创新型宣传。首先从医药品的原材料选取提炼卖点,好的原材料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基础。然后对药品的生产技术流程进行宣传,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科学流程的应用会加大消费者对医药品的认可程度以及对制药企业品牌的信任度。接着对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行宣传,目前国内医药品的价格偏高,制药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医药品的价格优势,利用价格优势去抢占医药市场。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是对医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宣传,只有做成良心药才能真正让企业不被淘汰,企业需要利用自身产品的优质质量,形成自身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二)营销渠道的扁平化创新改革
在传统的分销模式下,制药企业将医药品的经营销售权授予一个或者几个,而这几个就会发展下线,逐渐形成金字塔班的多级经销模式,医药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之间需要经过很多环节,使得产品的流通周期较长,这也是造成医药营销渠道效率低下的原因。针对这一模式存在的缺陷,需要将原本松散亢长的营销流程进行创新型扁平化,舍去其中存在价值不高的中间环节,拉近制药企业、经销商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得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通更加迅速且更加透明,在有效提高医药营销渠道运行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获利空间,实现多方共赢。
(三)提升营销渠道的稳定性
企业营销活动并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行为,而是处于企业综合经营管理运行模式中的一个环节。企业通常将产品的定位策略、产品的价格策略和营销策略融合在一起进行集中综合考量,以此来提升营销渠道的稳定程度。企业首先需要加强对核心客户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搜集,加强对核心用户关系的维系以此利用核心用户的“口碑效应”产生的辐射作用,吸引更多消费用户。然后是要协调好产品内销和外销的比例关系,全面分析本产品的独特品质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情况,综合考虑医药品的质量及内外销之间的收入成本的情况,合理的分配内外销的比例,进一步通过增加营销渠道来抢占医药市场并且最大程度的分散营销风险。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