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教师该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质量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方面,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有良好的素质,更谈不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思维是学习的过程,掌握英语知识是学习的结果。过程和结果是互相联系、协同发展的。谁学会思维,谁就掌握一个思想的武器,掌握了一种以少胜多,以有限驾驭无限的科学方法,这就体现了发展思维在以及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下面就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1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以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
1.1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是人脑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过程,它是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窗口。认真仔细的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观察不但有助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储存丰富的表象,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观察逐步学会形象思维。小学英语教材上有丰富的图片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判断、选择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得信息。例如四下第三单元Readandwrite的阅读材料是一张明信片,教师可在不出示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提问:WhereisJohn’sdad?引导学生观察到袋鼠,思考它是来自哪里的。进行回答He’sinAustralia.在通过判断性问题提问“IsitrainyinAustralia?”促使学生对图片进行判断。No,itisn’t.It’ssunny.
1.2活用图片促使学生运用联想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这是一切事物或现象所共有的本性
联想就是事物普遍联系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一种反映,一种思维方法。联想是形象思维的最基本形式,联想为学生打开一扇形象思维的门。
2善于利用故事资源,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抽象思维即人们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来形成概念并确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故事本身具有情节性和完整性。故事情节的虚构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生不仅爱听爱看,还喜欢讲,喜欢编。在教学中运用故事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1通过对故事的预测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在故事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预测是很好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根据与故事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大胆预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阅读故事之前,老师可以就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性的猜测,这样的猜测激发学生想要迫切读故事的欲望。学生在预测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事件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条理性的思考和认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2通过故事结局改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可以称之为扩散性思维,或是说求异思维,是重要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故事结局的改编能有效得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故事结局改编。
2.3通过图片或图表帮助,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图表帮助学生总结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把这项活动化为讲故事,讲故事可激活学生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模块,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PEP六上Recy-cle2的故事阅读中,教师可利用教材的图表为学生提供了4个中国传统故事的提纲,并给这提纲配了图片,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表演中体验了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故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通过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事情的开始、经过与结局来帮助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获取信息,并在写作中得到运用。教学应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贯穿在英语教学中,在设计英语教学和安排教学活动时,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具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建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教师应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田地,提供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加强思维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外语教材的研发与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基于我国主要外语教材的分析与探讨[J].隋晓冰,周天豪.外语电化教学.2012(06).
[2]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情境运用[J].刘婷婷.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3).
[3]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杜新秀.教育学术月刊.2010(05).
[4]把握生成,让课堂充满活力[J].黄玉珍.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4).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策略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重视英语成绩,而忽视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填鸭式教育下,初中英语都是以提升英语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教师和家长都将眼光放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却很少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学习能力的思想,要以核心素养为引导,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英语课堂教学缺乏交流和实践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和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的机械化传授已成为教学常态。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缺少在课堂上应用语言交流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想和语言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多在课堂中,在课下很少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缺乏运用英语交流的实践。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堂教学探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想要培育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这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浸在语言学习中。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只是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另外还要向课外活动延伸,结合实际生活的英语教学素材,形成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方法。
(二)将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语言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感受到生活气息,就要充分地了解语言和生活的相关性。因此,教师应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充分地带动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1]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七年级“Myname'sGina.”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相片,在“Unit1Communicationlink(交流环节)”中,应用英语语言向大家打招呼和介绍自己。这样就可制造出生动的生活化英语课堂,还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引用生活化场景,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感受中领会英语语言的魅力,促使学生运用英语交流。在教学初中《英语》“Unit6Doyoulikebananas?”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询问他人喜欢或不喜欢吃的食品,讨论自己和他人在早餐、中餐、晚餐中所喜欢的食品,将学生的生活体会融入英语教学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面对生活化的情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能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同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得到锻炼。
(三)重视英语语言的传输
现今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大量信息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可通过互联网获得所需的英语学习材料,拓展知识层面和视野,更好地提高英语的朗读能力。朗读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重视,并从朗读资料、诵读教学方法、课本发掘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2]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Unit9Doyouwanttogotoamovie?”课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讨论各自喜爱的东西,和喜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的指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语言表达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即口语表述和书面写作。口语表述是当前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可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英语口语表述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练习的。在学习完每个单元后,教师可以举办辩论大赛或朗读比赛,创造“动口说”氛围,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口语作业不便被检测,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于是,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地练习口语,如利用英语词典进行词汇学习、词汇记忆、复习单词等。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互动口语教学,通过角色表演、设立游戏、竞赛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其口语表述能力。书面写作是学生表述思想的重要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书面写作教学中,要筛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写作题目。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教师在书面写作前,应让学生充分地积攒写作素材;写作完成后,应让学生通过互评来学习。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更好地实现他们语言的输出。[3]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Unit3Thisismysister.”时,首先,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单词sister、friend、brother等,让学生掌握与之有关的词句,为学生的书面写作打好基础;其次,教师要布置与生活有关的写作内容,如介绍自己的姐姐或者哥哥;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要运用所学的内容,完成写作作业。这样,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写作热情,不会有畏缩的心理。书面写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只有将生活情境导入教学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关键词 生物学核心素养 光合作用 科学史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那么,教师在具体的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呢?教材文本、探究实验、现实生活、自然环境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话视角。教材上有很多重要结论、原理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应用好教材上的这些经典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例,让学生感悟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细致的理性逻辑。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联系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在细胞层次和细胞器的水平上来认识光合作用,形成分子与细胞水平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关注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能大胆发挥想象,树立生命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中教师以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线索,以科学史中的若干个实验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分析、逻辑推理,进而得出结论。
1 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
1.1 设疑导入
教师播放有关幼苗逐渐长大成苍天大树的微视频,然后提出:幼苗是怎么长大的呢?这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光合作用又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300多年前,踏着科学家的足迹,领略科学家们展现出来的核心素养。
1.2 回眸科学史,共同体验光合作用研究过程中的思维魅力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幼苗是怎么长大的呢?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又怎样证实?
(课前已发给学生相关中英文资料阅读,并要求学生将资料整理设计成表格形式)
教师投影学生设计的表格。
教师追问:亚里士多德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是否合理严谨?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展示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通过柳树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并提出问题: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还应考虑什么因素?空气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教师展示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动画,引导学生思考:
① 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 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③ 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
后来很多科学家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是很多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的实验中找到矛盾的地方,正确的进行推理判断,培养学生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基于事实和证据,采用适当的科学思维方法去质疑,并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逐步培养提出生物学问题、在给出的现有资料中形成恰当的方案并实施的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教师下面有请1779年的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隆重出场,请他针对上述问题给大家作报告。
“英格豪斯”扮演者用课件演示并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提出问题:由于当时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英格豪斯并不清楚植物吸收、释放气体的成分,你们根据现有的知识,知道是什么吗?
其他学生回答:吸收CO2,放出O2。
教师: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可见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基础上。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去了?植物光合作用需要重要的外界条件是什么?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1845年的德国科学家梅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风采。
“梅耶”扮演者用课件显示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采用角色扮演的替代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扮演者的Z言组织、表达能力,并且身临其境的当了一回“科学家”,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感觉科学家离我们并不远,就在身边,严谨的科学思想更加容易被接受。)
教师: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释放氧气,还产生什么物质呢?
课外“科学家”小组代表结合录像介绍1864年的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过程及现象,并提出问题:① 暗处理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② 本实验是否存在对照组?若有,请指出单一变量。③ 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每个实验结论。
(此过程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综合排除无关变量,抓住变量分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且强化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原则;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主动合作,推进探究方案或工程实践的实施,并运用科学术语报告实验结果。)
“科学家”代表回顾: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图1)。
设计意图:回顾科学史中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得出光合作用的场所、动力、原料、产物。更重要的是体会在这些经典实验中映射出来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体悟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可以自己大胆的讲诉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2 光合作用研究的“现在”
教师再次结合光合作用的“过去”,引导提出问题: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于H2O还是CO2?从而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光合作用研究的“现在”。
① 采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光合作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氧气中的氧是来自H2O还是CO2中的氧?CO2是怎样固定并转化为(CH2O)的?光能是怎样被转换成化学能而被储存的?叶绿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② 运用“暗箱法”引入“鲁宾、卡门实验”和“卡尔文实验”。
教师让学生以“暗箱法”(图2)尝试从科学家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构建了光合作用的深层次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较为全面的探究能力。
③ 思维探究,模型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将光反应和暗反应结合起来,结合刚才的实验推理,构建出一个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图。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汇报,学生之间加以纠错。
(本教学片段通过“头脑风暴”、“暗箱法”、“模型构建”等系列有难度深层次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能够恰当选用并熟练运用工具展开观察,基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设计并实施恰当可行的方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记录,并创造性地运用不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在团队中起组织和引领作用,运用科学术语精确阐明实验结果,并展开交流,提升学生各层次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3 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
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将对收集的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因光合作用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材料进行简单介绍。例如:1954年阿尔农的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研究;英国的希尔光反应系统的研究;1982年西德生化学家米舍尔生物膜上的色素复合体的成功分离;德国科学家戴森霍弗、胡贝尔、米歇尔3位科学家测定出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膜蛋白―色素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出电子和能量的传递作用,这一成就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他们因此共同获得了1988年度诺贝尔奖。2016年5月18日的《自然》杂志,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他们获得了菠菜光系统II――捕光色素复合物(LHC-Ⅱ)超级复合体的结构,分辨率为3.2 ■。
(设计意图:① 目前在光合作用方面,经过了几百年的研究,即使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许多问题尚不清楚,光合作用的研究还有非常多的难题要去攻克,让学生知道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议题;② 结合本世纪以来,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资源、环境污染等,使W生能够负责任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通过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③ 引导学生大胆展望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促进沉重的课后继续学习,并学会用生物知识指导、解决生产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自主发展意识;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高等教育被学生、社会广为诟病的现象看起来不少,但w根到底,是没有充分研究社会飞速进步背景下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学情)变化。在“课程教学”这一核心环节进行“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发展”权利。
一、当前高校学情
(1)中小学教育奠定认知学习基础,对“宣讲式”教学最为反感。
(2)大班制教学锻炼机会少,自我表达意愿被压抑、信心不足、经验缺乏能力弱。
(3)中小学“咀嚼吐哺”式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勇气和能力都较缺乏。
(4)对学科分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逻辑不了解,迷茫无助。
(5)入学动机复杂,个人的爱好与就读专业严重错位,兴趣缺失、虚度光阴。
因此改革需针对学情,抓住两大关键展开:一是重拾经典教育理念,统领教学实施进程;二是切实改革“课堂教学”各要素,让每个学生受益。
二、改进方式
1.课堂组织模式改革
借鉴和应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学、心理学成果。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研究成果以及现代管理学中的团队组织模式等引入到课堂教学,促进个人成长与团队需求协同推进“自主管理”。
“团队游戏”又称为“团队沟通训练”,其“游戏性”的表象提升了愉悦度、配合度、参与度;其“仪式性”环节,能发挥团队自我管理的心理暗示作用;其“捆绑性”协作与荣辱机制,具有对现代社会组织和商业团队的模拟作用,在寓教于乐中形成全程的高效组织,将“管控”化于无形。
学生自主形成5~6人为单位的团队,在制作队徽队旗、提炼口号并进行团队展示等游戏中,极快地形成团队目标、凝集力,合作分工,士气明确显现。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团队得分和个人得分组成。并以团队为单位推选不同代表进行PPT汇报的方式取代传统的作业提交方式,增加自我表现的锻炼机会。汇报成绩将成为该团队每一成员的成绩。因此团队分工与内部演练均自然形成。个人独立作业更是拉出距离、彰显自我个性与水平的关键,因此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不遗余力。
2.课堂教与学模式改革
在“教”的层面,教师主要任务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一是对课程地位、目标、评价指标等进行充分解析,每个学生清晰了解本课程地位、任务、知识、能力目标及其逻辑关系。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奠定基础。二是在学习进程中“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在“学”的层面,重在“自主研究式”学习设计,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成为“导演”。一方面,教师将需要掌握的理论体系、技能项目和要点,不是以讲述而是以目录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团队以教材或参考资料为基础,围绕“目录”多渠道查阅、收集资料在比较、筛选、整理中完成研究式自学。另一方面,无论对理论还是技能学习,最终都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总结。集全体学生之力,完成的汇报,无论信息量、文本效果乃至PPT制作水准,都出现不少亮点。
3.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式改革
传统教学评价往往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指标,忽视职业素养和工作特征。但是,如“善于积累”“富于创新”“制作严谨”“积极协作”“善于表达”“易于沟通”……却是人一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素质与表征。这些素质恰恰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因此纳入这些指标,并采取自省互评、教师点评等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和逐步形成终生受用的核心素养,才真正夯实“自主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关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这一话题的研究也正在积极开展当中。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话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获得一定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种自觉的、长期的、不易转变的、稳定的数学意识和行为,包括观察能力、问题意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也包含创新意识、数学的美学价值等高层次内容。数学素养无法通过直接传授来获得,那么,小学数学教师究竟要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求知欲望,唤醒潜能,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很多时候教师担心学生年纪小,因此不敢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说是不相信他们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从来没有任何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呆板的填鸭式教育,无益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张口说出自己的问题,善于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结束之后,我在黑板上给出一个算式:39+57=96,请学生思考,根据这一算式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我采用抢答模式。学生跃跃欲试,有人说道:学校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观世博会,一年级去了39人,二年级去了57人,一共去了多少人?还有人说道:小明去商店购物,买文具花了39元,买水花了57元,一共要付给售货员多少钱?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陆陆续续提出不少问题。这实际上培养了他们的应用题意识,让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应用题,很容易地从繁琐的文字当中准确梳理出数量关系。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解题能力有效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近几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但是与这一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是,传统灌输式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背会了书上的公式定理,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是两眼一黑、无处下手。
实践操作能力一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室里“动”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讲解完长方体表面积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我为老师做粉笔盒”的数学活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对粉笔盒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然后需要准备纸张,并在纸张上绘制相应图形,最后裁剪张贴。
这一过程,第一是提高了计算能力;第二是加深了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第三是提高了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转化这一问题的认识;第四是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上解放出来,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对渗透核心素养培养也非常有意义。
三、关注过程,提高再造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机械学习变为积极自主的再创造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再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圆柱、圆锥体积的复习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扑克牌,以不同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至少可以得到几种圆柱?这些圆柱体积是否相同?学生很快发现,由于旋转轴的不同,所得出的圆柱体积并不相同。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组平面图形,并请学生思考,这组平面图形以不同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找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之后,我继续引导他们开展探究,尝试用自己身边的事物,亲自动手转一转,看可以得到哪些启迪。有的学生拿起数学课本旋转,有的学生拿三角板旋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相当和谐。
在这一复习过程中,将圆柱和圆锥体积知识同图形的旋转相互联系,不仅使圆柱和圆锥知识进一步升华,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实现了课本知识的再造,有力地促进了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对社会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未来社会中,人们应当在数学方面具备更高素养。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是适应数学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必然之举。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积O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1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05
一、认识化学核心素养
“素养”一般是指对传统“知识”、“技能”的扩展与升级,核心素养则是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核心素养的演变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褚宏启教授把“核心素养”简单界定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2]林小驹等中学教学专家认为,“核心素养”是指:每个人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具备的关键的、重要的、不能缺失的品质、知识、技能、才干、精神风貌等集合。[3]中学名师房宏则将中学 “化学核心素养”归纳表述为:化学学科最具学科本质的、化学科所固有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化学学习过程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最有用的化学知识、最关键的化学能力、最能满足终身发展的化学思维。中学 “化学核心素养”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和实践性等特征。[4]
二、探た翁媒萄培养策略
1. 关注两个前提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是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环节,要使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我认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关注两个前提:第一,化学核心素养并非神秘或遥远的,它就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应有强烈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意识,意识影响行为,教学中教师才会朝这个方向思考与追求。第二,化学教师应创设一个真正民主且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此课堂教学过程应具有以下特点:师生明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共同遵循认可的教学流程规则,在针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不同视角的探讨过程中,师生都能够充分地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展示,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欲望与机会,也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与展示方法。假如没有一个真正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为承载,课堂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空中楼阁。
2.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侧重培养
最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指出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维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五个维度”并非同等地位,更不是要求教师在某一节课中都必须要体现,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培养。例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所以在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而在物质转化的教学时,则适合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变化是化学的核心之一,任何的变化都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则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譬如在浓硫酸中加入足量锌粒,依次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因此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要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诸多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解与分析。再譬如,通过浓、稀硫酸的性质对比来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让学生知道浓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通过钠块在常温下与加热条件的不同产物,让学生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通过氯化铝溶液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研究,让学生体会反应物的量的不同会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等等。
3. 抓住化学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点,适合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培养。教师可以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改进、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例如,在氢气验纯教学时,我让学生探究除了“试管收集爆鸣法”外的其他方法。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又归纳出“塑料杯倒扣底部小孔点燃法”、“氢气气球爆鸣法”、“氢气吹肥皂泡法”等一些有趣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源自平时的积累与锻炼,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突然冒出的创新想法,不能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或者“与标准答案不符”等原因加以否定,而应给学生多一些指导或鼓励。例如,我在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教学时,为增强产物分层的观察效果,先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使之呈红色。收集乙酸乙酯后,振荡试管红色褪去,这时让学生探讨溶液褪色的原因,想借机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经过探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褪色是因为碳酸钠与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反应使溶液的碱性减弱造成的。这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提了一个很新颖观点:酚酞属于有机物,有可能被乙酸乙酯萃取,造成碳酸钠溶液红色褪去。这时候我并没有贸然否定他的想法,反而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因为能够产生这种观点,体现出该学生有较强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4. 突出化学核心素养中的能力培养
有人把化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证据推理”、“建模认知”都属于重要的“程序性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其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1)证据推理能力
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一般是针对问题提出假设,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手段找到证据,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得到合理结论。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锻炼学生证据推理能力。例如,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适量氯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探究其褪色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推断验证:假设1,氯水显酸性,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氯水后,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褪色;假设2,氯水有氧化性,可以将酚酞氧化,所以溶液褪色。进行推理分析:用试管取适量该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如果溶液又变红,则假设1成立,否则假设2成立;用试管取适量该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溶液变红,则假设2成立,否则假设1成立。
(2)建模认知能力
模型有多种,除了常见的分子结构模型、晶体结构模型等“实体类”模型,还包括解题方法模型、操作表述模型等“方法类”模型。笔者认为,在这一维度上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起到更好效果的,应当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模型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模型。例如在离子检验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建立离子检验的操作步骤表述模型(以溶液中SO42-的检测为例):取试样(用试管取少量的该溶液)加试剂(向其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说现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得结论(则说明该溶液中含有SO42-;否则,溶液中无SO42-)。而将沉淀洗涤是否干净的操作步骤表述模型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试剂(与洗涤液中某离子能产生特殊现象的试剂)如果无反应现象产生则说明洗涤干净;否则,洗涤不干净。通过建模的方式将知识规律化、程序化,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仍难以量化,以及在高考或日常测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制约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易产生功利化的思想,甚至提出“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口号,课堂教学仅是围绕如何“得高分”进行。所以尽快实施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评价方案,借此引导中学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真”,显得尤为关键与紧迫。“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课改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探寻“培养策略”的征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2] 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5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常态;小学;英语阅读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现状
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英语迎来了“核心素养”的时代。英语,作为未来世界公民在跨文化场合下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我们亦有必要从核心素养的理念出发,重新审视英语教育的本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即英语教育应将学生的成长置于首位,帮助其形成包括学习力、思考力、沟通力、创造力、人文力等在内的21世纪核心技能及素养。
在此背景下,英语课堂迫切呼疽杂镉煤褪涑鑫驱动的,基于真实情境的,促进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的足量的语言输入。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途径之一。 但是,目前国内英语阅读教学开展的现状是起步晚、实践少、手段和资源相对短缺,教师虽然已意识到需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存储式”的记单词、背语法、生硬互译为主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但是关于如何以英语阅读促教学创新的理念、目标、原则、流程、方法、资源配备等信息严重不足。
二、英语的阅读核心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为重要。
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在梳理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下,英语阅读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也是对个体品格、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鲁子问教授也强调我们教师必须要“远离无目的的教学”(FOR WHAT WE TEACH)!如果目标本身有所失真的话,那么未来构建核心素养的途径也会出现问题。 基于此,我认为,英语的阅读核心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
1.对文本符号进行意义的解码和建构
即学生搜集、理解基础信息。这一阶段是基础,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语言知识。
2.通过推理来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意义
学生需要做出思维判断,从作者说话的立场出发来推理话语中真实表达的意义。这一阶段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思维技能。思维技能具体表现为归类能力、序列感培养、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分析等。
3.通过思维判断文本阅读中真正有效的信息
学生需要将信息与自身认知结构相关联,进行思维理解。这一阶段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社会常识。
三、英语阅读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途径
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
1.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生活场景
Hello! (How do you do?) 你好! 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你好吗?我很好。谢谢,你呢?Good morning / afternoon/evening/night.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晚安。Excuse me。(sorry. I’m sorry) 打搅一下(对不起/不好意思)Thank you! 谢谢你!You are welcome. 不用谢。How are you today? 今天还好吗?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子啊?It’s time for class. 该上课了。
2.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经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知识层面。这个对每个同学来说都不难,也是非常显性,容易展示出来的。新接触的概念,多看几眼就能够记在心里;新学到的定理,做了几道练习题就可以熟练运用了。第二个层面,是技巧和能力层面。相对于基础知识来说,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周期长,而且,相对隐形,能力高低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出来的,往往需要通过不停地练习和巩固。第三个层面,比基础知识和技巧更深入的是模型和思维层面。对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了解,我发现他们有同样的优点,就是特别擅长预习和总结。预习帮助他们快速地提前熟悉课堂上所讲的基础知识,从中领悟到解题的技巧,而过后的总结把所掌握的知识点关联起来,把研究的技巧沉淀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具备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即培养学生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维技能的敏锐度
比如我在进行PEP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A部分 Read and write阅读教学时,因为本单元的核心话题为“四季”。本单元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在渗透巩固学习本单元重点单词spring,summer,autumn,winter等词的同时更可以利用细节的刻画引发学生思考,潜移默化的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在之前的阅读课中不断接触跳读,寻读以及细节阅读等阅读策略,本单元依然是对学生进行以上几个阅读技能的训练,所以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基础,难点在于对诗歌中一些语言的理解。所以,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应在课程标准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指导下展开。
四、结语
教师只有建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认知基础,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和思维范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核心能力。
我们教师在未来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将是我们落实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DD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英语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影响重大。当前,随着社会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关注与重视,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植根于课堂,立足于生本,依托于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有效传承与尝试创新。
一、核心素养概述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解“素质教育”基础之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理念开始流传于社会各界并获得广泛认可。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简单的说:应试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才”。社会进入21世纪,竞争更加激烈。应试教育要求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培训,从而保障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取得竞争优势。与应试教育相反,素质教育认为应“德才并举”。学生只有在全面学习,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之下,才能发展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应试教育重实践,缺乏人文情怀;素质教育呼吁全面发展,却又难以操作。“核心素养”,在价值理念上继承素质教育,在具体操作上与课程体系相互结合,因而扎根更深,更为有效。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一)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不言而喻,高中英语学习的首要关键,即是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作为英语学科素养重要构成部分的语言能力,应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一,教学氛围营造。语言学习,与周围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追本溯源,营造语言教学氛围的关键核心,是要全面、深入、及时、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热情洋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聪明有余,而柔韧性不足。英语学习循序渐进,想要显著提升英语水平,并不能快速性、跳跃式的达到,需要学生意志坚定、肯下苦功。许多学生告知笔者:“英语学习事实上并不困难,但长期的背诵、记忆过于枯燥,因此很难坚持下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转变教学风格,摒弃“一言堂”模式,让学生切实的参与进来。其次,整合学习内容。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中英语学习并没有固定统一的学习方法,而学习的内容也应拓展性的向外延伸。例如,阅读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英文报刊、英语成语、名人轶事、英语故事,乃至英语笑话等。听力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观看英语歌剧、歌曲、电影(最好是中英双字幕)等,扩大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素养必备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一,鼓励独立思考。理学大儒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高中英语学习,尤其是阅读教学,要做到此“三到”。然而,许多学生“眼到心不到”,只是盲目性的浏览,对于重点词汇、句型不加记录、思考。阅读过程中,遇见晦涩的词汇,不愿意翻动词典,也不联系上下文猜测,而只是一味依赖他人。为此,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心到”。其次,小组学习模式。一方面,小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组间同伴也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小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深远。构建小组成员时,教师应秉承“组间相似、组内相异”的原则。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确保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切实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例如,教学Module1 Unit3 Celebration Lesson1 Festivals时,笔者事前让各组成员,分别搜集各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上课伊始,笔者先作出示范,讲述了Mid-autumn Festival的来源,以及后世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在此之后,笔者让各小组学生模仿性的开展演讲,用英语讲述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等学生喜欢或熟悉的节日,让学生在在语境、活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当一个小组演讲之后,笔者要求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打分并补充。
(三)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英语学习并非单一的死记硬背。相反,英语学习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塑造,对逻辑思维的发散作用十分明显。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求知的第一步,即是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以问题为载体,进而才能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之外,还应重视课堂节奏的把握。比如,课堂应有“留白”,在客观上保证学生有思考、提问的机会。又如,课堂教学应尽量“放松”,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认真、浪嗟幕卮稹J率瞪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往往为教师的一句口头赞扬、一个鼓励眼神所触动。而相比较“万马齐喑”的课堂现状,笔者更喜欢学生个性张扬。例如,教学Module1 Unit1 Lifestyles Lesson4 City and Country时,笔者让高一学生续写及演绎续写故事。活动开始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笔者震惊,出现了各种离奇的结局。至于表演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每当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余小组及笔者会为其评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通过表演让其他小组同学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及合作的平台,学生尝试了角色,也取得了很多收获。
(四)加强交际,拓宽学生的文化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除了加强学生英语素养之外,还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识渗透。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教育应“德才并举”。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育人”的功能不可或缺。社会的进步,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精英。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正是完善学生“素质组建”的重要环节。从学生角度分析: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再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因素,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引导航。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当前的高中英语教材,收录有诸多涉及“文化”的文本主题。如关于人生、爱情、友情、历史等等。例如,对Module3 Unit9 Wheels Lesson 1 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的教学,该章节讲述的主题为环境保护等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人文价值理念。对于该章节教学,笔者在讲述教材内容之外,还借助网络搜集了许多相关图片、视频、文本等,希望能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更多环节“刺激”学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加深感知。教学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谈论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行为,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合理整合教材资源,筛选教材中与 “文化”主题相关的内容并加于丰富补充,组织学生以小品、戏曲等形式,来演绎或是诠释文本,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重视,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作为一线教师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探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英语的学习及应对全球化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对策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诚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的需求也越发的多样化,正是基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我们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方能为社会提供和输入大量合格的人才。而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极为重要,这就是我们题目中所谈论的“核心素养”问题。正是因为核心素养理念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在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实现良好的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一、核心素养理念对当前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那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之下,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1.自主性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和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之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课程、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这种自主能力的培养,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当代中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探究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方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这一点对于促进数学课程的改革,对于促进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创新性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创新是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现代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则是体现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国外的教育来讲,以美国为例,在七八十年代人家的教学改革就已经将人才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要重点。由此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因此,创新性也可以作为当前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4.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诚然,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让这些理论化的知R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实践性成为当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很多案例和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对策
以上,笔者主要是从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四个方面,阐述了现代社会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讲,不同的时代,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核心素养体现的,往往都是和时展相适应的关键能力。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呢?
1.强化自身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对于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是否和时展相适应,是否和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想适应。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水平,为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自身的学习,可以从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其次,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和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积极的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灌输式的,或者是题海战术式。尤其是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每天面临的都是大量的试题,做完以后面临的就是教师大篇幅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例如,对于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最终得出结果。这种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的手段是很多的,如课堂教学导入、情境教学法等的运用,都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交流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交流和反思是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必由之路。为什么可以这样讲?我们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里的当局者,我们可以认为是老师。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清楚,那和学生之间良性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最终为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而言,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良性健康发展。
在此指导意见下,专家们提出了中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方面: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笔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笔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所以围绕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和教学理念。下面就本人在核心素养体系下的4个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1.初一教学目标 “如何介绍一个人” 。This is Tom . He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 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this is的句型或者he和she的语法区分,而是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如果延伸到文化角度,在中国介绍一个人时思维框架序列一般是相反的――先介绍社会形象、 再是与我的关系, 最后才是姓名。 这个过程便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社会常识。 因此, 教师应该建立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和思维范式,真正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和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生活场景。二是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三是具备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即培养教师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维技能的敏锐度。
2.初二的Unit4,讨论after-school activities时,由于课外负担太重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减压,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然后再进一步讨论,如果不能及时减压,压力过大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
3.初三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谈到学生在走廊上不能跑,除了要学生学会be allowed to do sth.的句型结构,同时还应讨论为什么不能跑以及撞到人以后怎么做,这样就把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
4.教课外阅读文章Just One of Those Things, an Accident时,让学生提前阅读最近一周的报纸,找出类似的关于意外事件的报道,课堂上用英语向其他同学作简要地介绍。这培养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学完文章后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警方、Timmy的邻居或老师,询问他们对此事件的感想。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交谈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会对学生的行为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就文章中出现的或未出现的人物,确定谁最应对Timmy的不幸身亡负责,并说明理由。这个环节把学生置于社会大背景中,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非常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合理地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王亚峰(1978-),女,江苏无锡,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案例研究.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就迅速跃升为目前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细细研读过不少关于此内容的文章,目前理论性、方向性的文章不少,落实到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实施的文章并不多见.笔者基于目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中《汽化和液化》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以供同行探讨.
“物态变化”一章主要学习六种物态变化及特点,《汽化和液化》是本章中首先介绍的第一组物态变化.其概念的建立、实验的探究等内容和方法对后续的物态变化有引导性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教学设计除了要注意核心素养概念中最底层的“双基层”要求的落实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中间“问题解决层”的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核心方法,去解决后续物态变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利用汽化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汽化的特点,利用这样的学习过程体验,逐步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核心素养概念中第三层“学科思维层”的要求和目标.当然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课题引入等环节中,注意素材的选择和利用.基于上述的思考,本节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 课题引入,结合实际场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个体发展的能力
1.1 播放记录片:贝尔・格里尔斯在纳米比亚《荒野求生》中的@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很欣慰能够看到你们求知而带有兴趣的眼神.看过《荒野求生》的基本技能后发现,了解一点求生的基本技能,其意义远远大于沉迷于无聊虚拟的游戏中,来得有意义.所以合理有意义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很重要.
【设计意图】
第一:播放的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适应个体的终生发展;
第三:“荒野求生”视频涉及内容,也是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暂停视频画面,学生总结贝尔在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获得淡水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总结:他先挖一个沙坑,里面倒入足够多的海水,放上一个茶杯,坑上面覆盖一块塑料布,太阳照射下,一段时间内就搜集到淡水了.
师:画出贝尔・格里尔斯获得淡水的示意图,结合刚刚同学的总结,概括贝尔海水提纯装置图,沙坑内的海水在高温下变成水蒸气,遇到塑料布又变成小水滴,滴入下面水杯中.(ppt出示)
1.2 演示实验──污水提纯
师:(模拟贝尔的海水提纯过程,海水水蒸气淡水自制装置,如图2)这里有个烧瓶,烧瓶中有一些污水,现在给水加热使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管的输送下,送到右侧烧杯中,途中有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注意观察右侧玻璃管口的位置.看到什么了?
生:右侧玻璃管口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获得了清水.
PPT:污水水蒸气清水
师:对照 海水水蒸气淡水
物理学上: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板书:液态汽化气态液化液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具体过程.
PPT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是水先汽化变成了水蒸气.相对而言,前者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方式――蒸发.后者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设计意图】
由《荒野求生》的视频过渡延伸到 “污水提纯”实验,不仅能形成物理概念,总结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迁移知识,得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同时还渗透环保的理念,落实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新课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基于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教师手里有一块湿毛巾,如何让它快速的变干?
生:摊开、晒、电吹风吹……
师:很好!摊开的目的是增加毛巾的表面积;晒的目的是提高温度;电吹风吹的目的是增加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同时还提高了液体的温度.
师:分析上述做法,我们可以得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b.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2 蒸发致冷的特点
师:医院里打针时,医生总要用酒精棉在打针的地方擦一下.当时你有什么感觉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用棉签沾点酒精擦在自己的手背上看看,什么感觉?
生:凉、冷……
师:从这一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生:蒸发的过程中吸热,所以冷.
师:上面的实验使我们感受到蒸发会吸热致冷?如何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呢?
生:可以利用温度计来测量.蒸发的过程中,温度是否下降?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沾上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即可.
(进行实验,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
板书:蒸发的特点:吸热、致冷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实验观察到的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的现象通过图像大致地描绘出来?其中自变量横坐标应该是什么?纵坐标应该是什么?
生:横坐标是时间(t/min),纵坐标是温度(t/℃).
板书画该实验中,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图像.
师: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一直下降么?
生:不会.一段时间后会回升.
教师完善图像.
根据图像获取“室温”等信息.
师: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蒸发致冷”呢?
生:游泳上岸后感觉冷、洗澡后感觉冷、夏天的狗吐舌头纳凉……
【设计意图】
对初二的学生而言,该部分坚持基于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毛巾的例子,复习回顾小学阶段关于“蒸发”的已学知识,通过手背滴酒精的实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做出合理的猜想,再利用温度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具体测量,最后总结得出“蒸发致冷”的特点.这些做法,意在培养巩固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方法.借助实验,定性地了解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后面的沸腾图像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准备.同时培养学生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
3 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提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3.1 课本实验装置的设计
对“蒸发”了解以后,我们一起再来探究一下另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沸腾”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典型的是“水的沸腾”.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水在沸腾前后水中气泡是如何产生和变化?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什么情况下水可以沸腾?
学生虽然对沸腾现象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平时观察不够仔细,有困难......
师:看来我们还需要再一次地仔细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这里有一杯水,如何让它沸腾?
生:酒精灯加热
师:直接加热?
生:添加石棉网.
师:石棉网、烧杯等直接拿在手里?
生:放置在铁架台上
师:如何安装?安装注意事项?
生:从下而上.
师:温度变化的特点如何观察?需要添加什么仪器?
生:温度计
形成课本实验装置见图4
3.2 沸腾实验装置的改进
师:这样的实验装置,存在着“加热时间过长”、“装置过于复杂”、“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缺点,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沸腾仪器,来改进我们今天的实验?
生:养生壶
师:很好!
PPT出示:“课本实验装置”,呈现安装顺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呈现“改进后实验装置”,以便学生熟悉使用的实验装置.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同时在遇到“加热时间过长”、“装置^于复杂”、“现象不够明显”等问题后,引发学生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利用生活中的“养生壶”改进我们设计的实验室装置,激发并提高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3 沸腾实验
利用“养生壶”、铁架台和温度计,四个同学一组,讨论分工,进行实验.
同学A:70℃时发出开始计时指令、 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B:根据A开始计时的指令,对照黑板上计时器每次隔20s告知同学A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C:观察水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特点;
同学D:将读取的温度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并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线.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为了既节约时间又能明显的看出实验现象,养生壶内装有400ml水,养生壶功率设置为600W. 告知学生,养生壶显示的是底盘温度,和中间的水温稍有误差,所以以温度计读数为准.3分钟左右,学生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关闭实验电源,作图连线.
老师组织学生分工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沸腾的特点.
实验结论:
(1)沸腾前,烧杯底部形成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小;
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
(2)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不变 (该温度称为沸点).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不断吸热
2.4 不同种物质的沸点
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了解不同种物质的沸点不同.同种物质,其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设计意图】
该部分主要内容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总结实验结论.首先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各自研究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在探究问题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懂得协作、合作、管理、组织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必备能力和要求,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实验操作中关注差异、及时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其次,经历由实验现象到问题剖析、观念提炼、结论总结的过程,再次培养初学者物理思维的方法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具体到物理学习而言,广大的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始终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指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节堂,把握物理学科的特质,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观下的教育就会落到实处,定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姓名: 工作单位:江西宜丰天宝中心小学
学科年级:六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优势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初步掌握了阅读方法。
不足但由于家庭条件以及阅读习惯的原因,学生阅读量太少,而且没有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因此知识面太窄,从而影响到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堂改进行动目标
通过加强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改进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夯实基础:优化课堂教学的系统设计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阅读环境,教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互动质量通过阅读打卡,做好阅读笔记,积累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落实重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丰富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素养的重点。
四.分阶段实施步骤
第一步:建立图书角,创设阅读环境。
第二步:提出阅读要求,建群打卡,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
第三步:提升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第四步:结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五步:通过阅读分享,提高学生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爱上阅读。
第六步:总结阅读方法,结合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 责任教育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核心要素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以培养高度责任精神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指出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高度责任感和强烈责任意识为宗旨,引导和培养学生群体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指出,责任教育根据其愿景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核心要义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先进观念,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与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鉴于此,我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责任意识培育中,增强主动学习情感
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和培育学习对象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心,使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和科学施教,更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入参与和积极配合,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能动情感进入其中,展现主体地位和风采。在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工程中,能动、自觉的学习情感培养是重要内容。积极的学习情感是高中生课堂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因此,在责任教育进程中,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切实增强高中生自觉、主动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场景的布置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充分点燃他们的内在能动意识,提振他们的主动积极情感,让高中生将学好数学作为内在自觉行为,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现实应用特性设置了“某冶炼厂为节省采购经费,根据新工艺采购金属矿产原料”教学场景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在视觉、听觉及认知上受到“冲击”,深度感知数学学科的现实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方面切实增强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使自觉学习内化为自主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挖掘出高中生深入学习、探析的内生潜能,自觉担负起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责任和要求。
二、在责任行为教育中,锤炼勇于探究素养
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具体行为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现。不少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探求进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疑惑、困难等险阻,经常表现出“畏惧心理”,缩手缩脚,不敢、不想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无功而返。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未能树立勇于探究、勇于克难的素养。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中,将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克难求进等素养作为学习情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责任教育进程中将责任行为教育与勇于探究素养合二为一、有机整合、同步发力,利用数学学科问题案例及数学实验等资源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探究、选择和推导等操作思维活动,有序引导高中生进行解题或验证的操作实践、评判反思、调控学习等,从而逐步培养高中生责任行为,以此获得探究实践的时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的技能和信心,锤炼和提升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解析式为f(x)=2 cosxsin(x+ )。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的对称轴方程;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题任务和要求,以此增强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通过自主解题及合作探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问题解析活动,高中生在探求解析过程中产生“如何获得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单调性”认知解析的“疑惑”。教师向高中生指出:“要运用转化思想,借助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探知”。此时高中生经过深刻思考和综合研析,得到解题过程为:“要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对称轴方程,可以通过问题条件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图像的对称性等求得;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单调性特征求出。”教师进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及图像的对称性等内容,运用转化思想是关键。”高中生在亲自参与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等责任行为下,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进一步积淀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探究实践信念。
三、在责任能力教育中,培树尽职履责情怀
能力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技能作为方法指导。责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履行和完成责任、任务、活动的本领,它是责任意识得到深化、学习情感得以深厚、责任行为得到落实的关键。责任能力应体现在学习实践进程中,应展现在尽职履责实践活动中。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到学好数学的职责。而这些是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生主体履职尽责良好品质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开展探索性验证、集体性合作、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意在强化责任能力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学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之中责任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高中数学教师应巧借责任教育这一新型理念,利用数学教学资源,挖掘先进教学理念,对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及生成机制梳理,有效施教,促进高中生掌握丰富数学知识、形成有效数学技能、生成良好数学情感。
参考文献: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
核心素养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见图1)C=(S+K)A,即核心素养是人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乘积,不是简单地相加。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是素养量的聚焦,更是素养质的提升。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已初步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质?答案只有一个,聚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
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学就是触及教学的底部和本质的教学” 。既然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多维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的底部必然指向知识的依托地“学科教材”、技能的生发地“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涵养地“学生心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教学是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生兴趣与情感和学习建构与发展交互融合的“S3”教学模式。(见图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特点
根据深度教学内涵,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深度教学的特点有:
(一)从学科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任何教学如果不能触及学科教材本质,其教学效果必然是浅显的。李松林教授认为:“知识涉及四个层面,即符号系统、信息系统、逻辑系统和意义系统,形成知识的四重结构。”(见图3)
地理符号系统是指地理教材的图表和文字,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地理符号所传递出来的内容,地理逻辑系统是指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综合,地理意义系统是指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初中地理教材有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知识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之问今天又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议题,深度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学习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世界按尺度不同可划分不同的区域、二百多个国家,如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一一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教材提供五个国家和五个地区的地理知识,显然不能代表对世界地理整体、全面、系统的把握。编者提供一洲、五区和五国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洲、地区和国家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地在于把握地理学科教材本|,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的羽翼,一言简之,就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理念上要树立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上要重视地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的设计,教材分析上要挖掘教材蕴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教学方法上要以地理思想和方法为指导设计学法和教法,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评价。
(二)从学生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主体兴趣和情感的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的热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被教育的境地,深度教学不可能真正发生。深度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内源性学习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始于新奇,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度,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他们探究动物独特性的奥秘;情感重在共鸣,中东地区战火纷纷,儿童失去亲人的痛苦眼神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急切探究这个富饶却又充满血泪的地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决定着学习的持久度,持久的学习是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天地人事,育价值观念” 是深度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从学习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过程建构和发展的教学
M.戴维・梅里尔指出:“尽管当今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但每一个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机制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习本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能够认识地理事物?为什么能够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影响地理课堂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李松林教授把心灵结构分成心智、心意和心事,心智是心灵理性部分,而心事是心灵感性部分,心意则是心智和心事共同作用的意义结构。脑科学研究表明,脑是学习的器官,左脑是语言脑、逻辑脑、知性脑,右脑是形象脑、直观脑和感性脑,左右脑在间脑的作用下,共同建构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心灵具有天生的意向性,大脑具有寻找和建构意义的功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心灵的官能,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把地理感性学习和地理理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完整建构地理意义。(见图4)
意义建构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如学习《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时,学生最先感知的是地理景观图片,西北地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学生对其抽象为气候干旱;学生通过西北地区绿洲农业、塞上江南(两个平原),抽象为西北地区农业为灌溉农业;通过西北地区优良畜种,看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这是学生第一个层次抽象,再把抽象的三个要素进行联系,发现本区干旱的气候制约着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进行了第二次抽象。通过西北地区景观东西部的差异的比较,也直接抽象成第二层次差异性。地理意义的建构联系,既有同层横向联系,也有异层纵向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以归纳的方式实现意义建构,从抽象到具体以演绎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见图5)
学生这个建构过程还必须遵循阶段发展理论。“发展乃是指一个人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学前知识、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定为现实水平,通过独立阅读图表完成任务定为实际发展水平,在同伴和老师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定为潜在发展水平,在两种水平之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适切压力,才能激发学生挑战精神,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建立在学生特定发展水平之上。(见图6)李松林教授把知识分成经验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相应每类知识也有五个层次水平,即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价值水平。这就告诉我们地理课堂知识的学习呈进阶式,“设定怎样的学习序列,学习者依此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而逐渐进阶,最终达到较高水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观念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从初中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呈螺旋式、渐进式、阶梯式发展,最终指向培养地球村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施
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和特点,深度教学应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好(effective)、效率高(efficient)和参与度大(engagement),应该具有怎样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施深度教学达到e3最大效度教学?我们可以借鉴M.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李宗录老师的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图探式”地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途径。
(一)图探式教学结构原理(图7)
1.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探究教学。
地理教材由图像系统、文字系统和数据系统组成,地理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标准共94条,其中明确提到“运用地图”的有50条; 2012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412页,而图幅数量为555幅,这就充分说明地理教学是一部图学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不能主动去阅读地理图表,他们只关注文字系统。如何突出地理图像系统?关键在于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去阅读地理图表。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在现实世界问题或者任务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教师要精心研究图文系统,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地理问题成为学生与图像之间的纽带,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的再造。
2.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学。
梅里尔认为:“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同伴教学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观察、思考、讲解、分享、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中心,学生系列活动是为了建构意义,对话学习是建构意义的核心。佐藤学认为“在对话学习中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 对话交流的活动成功完成对真理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识。佐藤正夫认为:“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与用于深思的时间空当所组成。”要求学生围绕情境问题深入思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深度的体现指标就是学生对话交流内容的深度、质疑的深度、表达的深度,离开学生深思熟虑,深度教学无法形成。
3.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深度反思的建构教学。
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反思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在情境问题解决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要反思自己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不足,并寻求问}解决思想和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建构知识网络时,我们习惯性让学生进行课堂学结。这一环节的学生反思,李松林教授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回顾、归纳、追究、批判。多数学生能够把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出来,处于“回顾”层次,个别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知识网格,达到第二个层次“归纳”,却很少有学生对知识进行追究和批判,这是我们图探式教学课堂深化努力的方向。
(二)图探式教学课堂流程
根据“图探式”教学聚焦问题、对话交流、反思建构等原理,我们设计了图探式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见图8。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具体内涵;课堂教学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素养研究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课程命题当中。加强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必然之举,接下来,本文就对这一课题展开细致分析。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探究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命题之前,有必要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详细分析。自2014年教育部门文件颁布以来,有关化学核心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各位教学工作者都对学生应当具备的化学核心素养做出积极研究,这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由于相关教学实践有限,在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定义上,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综述,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做出大致定义。
1.核心素养的含义
21世纪初,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就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相继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命题应当紧紧联系核心素养模型建立问题,在发展受教育者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展开分析。随后,欧洲经济联盟进一步对核心素养命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应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
(1)母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谈不上核心素养培养这一问题。
(2)外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另一语言素养,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掌握一门外语是素质人才必备的技能。
(3)信息技术素养。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
(4)公民与社会素养。受教育者毕业之后最终需要走向社会,决定其能否被社会接纳的最重要标准乃在于其公民与社会素养的高低,这是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基本科W素养。每名受教育者为自身发展、融入社会以及胜任工作需要具备不一而同的科学素养,例如,一名化学教师和一名化学技术开发人员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存在差异,但我们可以较为笼统地将其归结为学科素养,包括探索本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6)学习能力素养。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普遍盛行的今天,社会愈来愈向学习型社会发展,学习能力素养已成为核心素养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7)合作交流素养。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一个人融入社会、融入工作岗位应当具备的基本人际交往素养之一。
(8)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良好的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对于受教育者利用所学知识改造世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2.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
化学是一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课程,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核心素养8个方面内容,结合化学课程本质,我们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代入可以得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指的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完美人格所必需、指导学生从更高境界上自我发展的一种素养,包括不限于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合作能力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等在内的基本素养。
在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定义时,考虑到母语素养、外语素养的常见性以及易获得性,不在本文中作过多阐释。同时,公民与社会素养涉及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因此,也不在本文进行具体介绍。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分别对应核心素养当中的信息技术素养、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核心素养当中的学习能力素养、合作交流素养具有共通性,出于阐述便利需要,在化学核心素养中将其归结为化学合作能力素养进行研究。
二、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化学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化学工艺的迅速发展,化学信息这一概念外延进一步扩大,主要有:互联网、数据、图表、书刊、模型、装置图、有机合成路线、工艺流程、反应设备等。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化学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化学信息、甄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的能力。
纵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经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高考压力太大,不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所以教师应当将概念、原理、方程式、实验要点等内容一一整理出来,学生照着笔记背诵就可以。从表面上看,这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依赖教师获得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大大降低,对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致命伤害。
教师应当为学生积极创设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高一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章节是高中化学入门知识,理解难度不是非常大,同时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科书、互联网、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展开自主预习,了解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原子结构等方面知识,从而实现整理化学信息、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能力进一步提高的教学目标。
2.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是化学核心素养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化学概念、原理,了解化学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对这些化学现象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这是高中化学课程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本质属性。这些属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正常情况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即可,除此之外,化学学科素养还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普遍意义上的化学方法,有矛盾分析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等,一般化学方法,有观察、归纳、分析、联想、分类、推理、演绎、实验、比较等。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多种途径,渗透过程与方法教育,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归纳化学思想的教育:铁的获取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磁铁矿、赤铁矿、炼铁高炉等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给出的提示,归纳从自然界获取铁、工业冶铁的基本方法。由于有图片提示,学生归纳起来比较顺利,这一过程中归纳这一化学思想渗透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达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化学态度、学习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化学学科素养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当对此方面内容引起注意。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合作能力素养
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工作当中,具备合作能力素养的人总是格外受到青睐。想要取得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
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普遍采用讲解法,课堂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地位。同时,学生之间也缺少合作学习意识,不懂得取长补短,对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高中化学课程应当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合作能力素养之必要,教师应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例如,高二化学《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3人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分别对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进行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指正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师生之间有了互动,合作能力素养的培养才可以成为可能。
4.化学能力素养
化学能力素养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这里的化学能力素养主要指应用学科知识的基本素养。过去的高中化学课堂一直笼罩于应试教育雾霾之下,教师拿着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照本宣科进行讲解,学生将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迟迟难以提高。考试时,只要题型稍微变化一些,他们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实验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重要途径,高三实验化学整本教材都围绕实验展开,教师应当有效利用这些实验,促使学生在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应用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发展化学能力素养。
例如,实验化学专题三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课题1“牙膏和火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开展探究性实验,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内巡回走动,适时为学生进行解答,保证实验探究质量。
总之,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核心素养教学认识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教师所采取的落后教学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现阶段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研究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全体教学同行应当加强对化学核心素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认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
[2]梁永平.化W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
[3]毕华林.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