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

第1篇

IT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将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如果某一个行业的信息化或互联网化程度很低,那么这个行业的IT互联网产品需求则相对较大。纵观所有行业,农业是一个信息化水平非常低的行业,因而对于IT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增量市场。

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大背景就是,耕地面积每年都在下降,扎根农业的劳动人口数量也在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则是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还有新一代出身的农村青年不喜欢种地,所以土地流转就是大势所趋。因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提高粮食亩产和人均单产,来保障粮食安全。

信息化引领农业变革。从土地检测、作物生长情况数据采集、产量分析到农机自动化耕作、食品安全保障、农产品(咨询、买卖)电商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云端、卫星导航、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逐步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同时,未来3年,互联网将使农产品直达社区,省去中间环节,农产品品牌化,农民收益大幅上升。

第2篇

电子商务网络覆盖全国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在三年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l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这意味着,阿里巴巴要在今后几年以推动农村以线下服务实体的形式,将其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全国三分之一强的县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

阿里巴巴集团COO张勇将阿里巴巴下一步的农村工作重心分为四个要点,即投资基础、激活生态、创新服务和创造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在县村建立运营体系,加强物流,做好基础建设;帮助培养更多的买家卖家和服务商、做好人才培养;创新农村代购服务、农村金融、农资电商O2O等;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增加就业、实现新型城镇化。

根据阿里研究员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巡视员谢扬预测,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有望突破4600亿元。

农业信息化产业链机遇大

从农业信息化产业链角度来看,产业链可以分为前端数据监控和采集、平台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及后端涉农电商。国金证券则看好产业链的前端和终端,以及后端与涉农电商互联网巨头合作的企业。

分析师王小星认为,农产品电商是近年来发展的热点,随着电商品类的不断扩充,以及农产品对多销售渠道的需求,农产品电商发展迅速,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农产品电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电商除了传统的零售业务以外,还包括大规模的批发业务,甚至是预购,期货业务存在,所以农产品电商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各种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实验”,他指出,农产品销售对产品质量,物流服务的要求较高,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电商领域更多的还是扮演信息服务的角色,未来在与传统渠道和城商行的竞争中,还是要看企业的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如果能为农产晶制造商提供伞套的完整的一站式服务,方能取得优势。

涉农企业及电商机会将至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近年快速发展,目前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根据国金证券测算,假定未来的根底面积是在国家规定的耕地面积红线,即18亿亩。假设未来5年土地流传比例达到60%,每亩投入100元,则整体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1080亿。

另据2014年上半年商务部的数据,我国农产品的总交易额在4万亿元左右,食品工业产值约为10万亿元,实体农副产品价值总额为2.45万亿元,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仅为1%。

围金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员郑宏达认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或互联网化程度较低,则该行业的IT互联网产品需求较大。目前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给IT企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在千亿市场份额的吸引下,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纷沓而至,商业银行也正在计划以涉农电商为切入点,开展农产品直销、农资采购的一体化电子社区,意在依托大数据分析对生产、经营、物流、消费等环节提供信贷支持。

第3篇

2008~2010年各行业IT投资总额以及占比(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8,02)

整个IT市场都建立在各个行业应用需求基础上,所以分析行业市场的特点,了解各个行业市场用户的需求是IT企业推动业务创新和深化行业应用的前提。

改革重组带来新机遇

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告诉记者,政府IT市场未来将以16.3%的增长率增长,2010年达到1034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政府市场几大重点领域值得关注:大部委制改革,将推进政务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的集中、整合与共享;“十一五”规划实施,将带动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六大系统信息化以及各部委金字工程、各地区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进入。

金融机构未来必须应对金融市场带来的新的、潜在的各类风险打造一个安全、稳定、可靠与高效的金融信息化平台,使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银行信息化投资热点主要集中在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手机银行以开拓新业务新服务,引入SOA加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架构,适应银行业务创新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加强银行IT治理与IT服务管理建设。

面对快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各证券公司原有的信息系统面临着新的压力,新一代证券交易系统升级改造扩容,证券公司集中交易与集中风险监控系统建设,网上证券交易系统,信息安全与灾备建设将成为重点。保险业务内容的衍生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使保险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子商务与在线业务办理将成为保险公司信息化应用的亮点。

未来能源行业IT应用投资重点是大能源行业管理机构电子政务建设,能源分行业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能源行业监管系统建设。赛迪顾问预测2008~2010年,电力、石化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力、石化、煤炭IT行业应用规模将分别达到214亿元、142亿元、61亿元。其中电力行业改革与供需的“拐点”将推进信息化深入发展,一体化应用系统与集成平台将成为应用重点。各大电力公司集团内部将按照所处层次各有侧重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行业电力信息监管系统。

而石油石化行业将把ERP、MES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扩大,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受关注,企业应用集成与决策信息分析成为应用热点,信息安全,IT治理和石油石化勘探、计算、设计等专业应用都值得关注。煤炭行业中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是投资重点,ERP、EAM的应用需求将扩大,“煤矿数字化”是煤炭信息化发展方向,支持集团企业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受青睐。

电信行业重组在即,因此电信行业的投资热点是未来重组企业的信息系统整合,固网业务运营商的移动新业务系统建设,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建设,计费系统、客服系统和BOSS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分析型CRM、MSS与ERP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构筑强有力的商业智能系统以及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都值得关注。

物流、医疗行业值得期待

未来两年,物流行业IT投资的重点是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物流WMS、TMS等关键业务系统应用和RFID应用等。该市场2010年将达到102亿元的规模。

而医疗行业的IT投资重点从公共卫生领域看是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卫生电子政务建设;从医疗机构来看是各地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渐普及和升级,部分应用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医院在业务需求促动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部系统的全面整合,逐步增大对临床医疗系统(CIS)、医疗影像系统(PACS)的投资比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也开始逐步建设,数字化无线移动解决方案将逐步成为大型医院的投资热点。

赵刚预计,医疗行业市场2008~2010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9%,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8.3亿元。

农村和中小企业市场成亮点

2007年中小企业IT投资规模达到1829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5.7%。赵刚认为,中小企业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1%,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36亿元。

政府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增加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另外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为IT应用市场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中小企业整体运营状况良好,对IT应用的投资也将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将会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IT应用市场的发展。SaaS模式产品将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用户的青睐。

2008~2010年,中小企业硬件投入重点是升级与换代,ERP、电子商务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两大应用热点。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指导咨询、新技术培训,需求比例分别高达63.3%、57.3%。机械行业的中小企业将重点建立连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CAD、PDM、ERP、CRM、电子商务等系统。而纺织服装类的中小企业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纺织制造技术,全面改造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医药行业的中小企业则要求IT产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要符合国家监管机制和GMP标准要求。

2008~2010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将逐步到位,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也具有了推广的价值,信息将进村入户。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认为,农村市场到2010年将达到22.5亿元的规模。

IT投资重点包括建设连接农业部到省级农业厅的网络系统,建设完成延伸到县乡的一个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三个应用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大篷车,建设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建立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两类信息资源,建设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系统及配套环境,建立健全标准规范。

相关:

各抒己见

未来政府、电信、医疗、能源等行业需求层次提高,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强竞争、高需求的金融和政府行业,企业要靠综合实力来竞争。对于弱竞争的交通等行业企业则要靠专业化制胜,在低需求层次的竞争中企业要进行差异化竞争。

――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

关键词解读

改革重组

中央政府大部委制的改革将影响到政府、能源等大行业,带来信息系统整合和共享的需求。这将是这些传统的信息化应用重点行业焕发第二春的重要机会。

第4篇

Abstract: What electronic commerce specialized raise is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Needs to enhance the actual operation skill unceasingly through the practice.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background,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specialized employment avenue and the development.

关键词:电子商务 就业渠道 渠道拓展

Key words: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employment avenue channel develops

作者简介:谢刚(1983.8-),男,湖北随州人,学位: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工作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一、电子商务专业特点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电子商务专业培

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商务和管理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渠道分析

1.实务操作型

实务操作人员在传统商业活动中都有雏形,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网络虚拟市场的使用者和服务者,一方面要求他们是管理和营销的高手,同时也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必须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

(1)企业网络营销业务,代表性岗位有网络营销人员。

(2)网上国际贸易,代表性岗位有外贸电子商务人员。

(3)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代表性岗位有网站运营人员、主管。

(4)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代表性岗位有网站推广人员。

(5)电子商务创业。

2. 技术型

技术型人才要求有扎实的计算机根底,但考虑到最终设计的系统是为解决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服务,又需要分析企业的客户需求,所以该类人才还应该对企业的流程,管理需求以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而这将成为电子商务人才的特色所在。

(1)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代表性岗位有网站策划、编辑人员。

(2)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代表性岗位有网站设计/开发人员。

(3)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代表性岗位有网站美工人员。

3. 战略管理型

战略管理型人才则难以直接从学校培养,而是市场磨练的主物。

(1)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代表性岗位有电子商务项目经理。

(2)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代表性岗位有电子商务部门经理。

三、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渠道的拓展

1. 电子商务与具体行业结合

(1)农业电子商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信息化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不仅各省市普遍建立了《农业信息网》,还涌现了类似《中华十亿农副产品网》、《福州亚峰》和《南京白云亭》这样一些大型网上市场。网上经营的品种一改过去以粮食,化肥为主的局面。副料、家禽、农药、土特产、花卉、园林、水产品、茶叶、鲜果等全部上网,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作为电子商务学生未来在农业电子商务上可大有作为。

(2)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企业基于Internet 提供的互联网络技术,使用电脑计算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与企业购销网络系统联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商业活动。这是一种基于信息网络综合技术的信息流程与商务运作程序的结合形式。国内目前的携程、乐途、东方、艺龙、芒果和千龙等旅游电子商务网、自助旅行网等发展迅猛,必将拉动其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3)可视化电子商务。可视化电子商务也就是视频电子商务,是通过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商家把自己制作的产品视频广告,投放到互联网上,供经销商甚至是消费者观赏、了解,从而达到高效率、低成本、形象化的传播目的,考|试/大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供需双方迈出电子商务的第一步。专家指出,电子商务已经到了必须革新的时候了,商务视频技术的成熟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应用。

(4)移动电子商务。据CCW预测:当前移动商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0.7%。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为移动电子商务加速发展打开一路绿灯。移动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前景必将开阔。

(5)文化电子商务。网上文化市场发展很快。网络传输的广域性,资源的共享性,参与的交互性,为网上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学,音乐,美术,绘画,收藏,集邮。钱币,工艺品及健美,休闲等网站林立。网上音乐会,MP3免费下载等,更为网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2. 网络新经济增加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机会

从整体来说,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经济”为社会创造了大量新工作岗位,许多职位以前没有,如网管、网编、网站设计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动漫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网络应用开发工程师、网游设计师等;许多工作带有鲜明的网络特色,如网络商业分析员、各类网络产品经理、网络产品渠道专员,网站运营、推广、客服人员,等等。

3. 金融危机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新机遇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称,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但此次危机对电子商务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则是不可多得的机遇,电子商务将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电子商务无疑成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最为可靠的手段之一。

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宅男宅女”的比例逐渐升高,衍生出电子商务“宅经济”的新概念来,势必会带动电子商务B2C等领域的发展,拉动岗位需求。

四、总结

作为电子商务学生应紧密跟踪商务模式的发展,跟踪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需求,寻找适合自身的切入点,积极调整知识结构,通过实践来锻炼技能,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市场的变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推动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是提到的互联网+制造业的突破口。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通过决定生产制造过程等网络技术,实现实时管理,它“自下而上”的生产模式革命,不但节约创新技术、成本与时间,还拥有培育新市场的潜力与机会。

“互联网+制造业”和正在演变的“工业4.0”,将颠覆传统制造方式,重建行业规则。在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涉及38个行业和21个地区。

汽车、家电、消费品等行业加快拥抱互联网,众包众设研发模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例如乐视等互联网公司就在工业和互联网融合的变革中,不断抢占传统制造企业的市场,通过价值链重构、轻资产、扁平化、快速响应市场来创造新的消费模式,而在“互联网+”的驱动下,海尔、格力等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迅速转型,产品个性化、定制批量化、流程虚拟化、工厂智能化、物流智慧化等都将成为新的热点和趋势。

中国农业品牌化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在2015年,农业与互联网的拥抱催生出了许多创新性项目。无论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还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农资农产品电商服务模式,抑或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都充分表明,农业现代化正在某种程度上以“互联网+”的新形式被践行。

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而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其中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都已在过去一年取得突破进展。

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也展示了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模式。不仅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而且运用无人机等创新设备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营销,最终将农业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互联网+农业”融合而成的电商平台,不再只满足于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售卖,而开始考虑对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革新,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以把握趋势。

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其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一年备受市场青睐。像如褚时健栽种“褚橙”,联想集团董事柳传志培育“柳桃”,网易CEO丁磊饲养“丁家猪”,潘石屹大卖“潘苹果”等等,专注于农产品领域的新兴电商品牌也由此获得巨大成功。例如三只松鼠、新农哥等等,都是在农产品大品类中细化出个人品牌,从而提升农业自身的价值。

2016年初,国家发改委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农村电商、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被广泛提及,也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政策有意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在线教育大爆发

根据艾瑞研究,2010-201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9.41%。而在2015-2017年,预计在线教育复合增长率约为20.20%。随着2015年“互联网+”战略的发展,国内的在线教育行业呈现了飞速发展的势头,传统教育行业也纷纷往“互联网+”靠拢,线上、线下交互的教育模式也开始受到众人的青睐,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疯狂涌入。创业邦创投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共收录国内在线教育领域投融事件126起,投融总额为16.78亿美元。

不同于之前以视频录播为主的远程教育式网校,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再次催生了在线教育的步伐。有别于传统在线教育1.0时代的视频教学和录播课,在如今的在线教育2.0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平板电脑APP直接和全国各地的好老师实现实时的互动学习。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搜集整理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结果数据,形成学生个人的学习轨迹数据,并借助智能诊断系统,帮助学生精确定位学习问题所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学,使在线教育从视频授课真正成为个性化教学。

对于教育平台,并不仅仅限于曾经的新东方等著名培训机构的在线网站。像K12在线教育、智能设备、在线职业教育等细分领域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互联网平台上掌握了高黏性人群的互联网公司,BAT也在转型在线教育,打造各门类的公开课平台,引入各高校教师资源,使在线教育从职业、外语等专门别类的培训,开始走向高质量的在线教学。

在传统教育行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多地开始加大教育投入,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项目落到实处,重点改善了义务教育段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据了解,仅2015年教育部就将为教育信息化投入700亿元。

由外向内颠覆的医疗服务

2015年,传统的医疗行业正在从患者问诊买药、医生职业方式、医院体系改革、医保体系完善等改革中生根发芽、蓄势待发。对医疗领域最强劲的推动,来自资本市场。互联网巨头们忙着抢占医疗市场高地,传统医疗产业链也忙着投身大数据。从业态模式看,互联网医疗颠覆了医疗服务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

按照应用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分类,移动医疗可划分为自诊问诊、医药电商、医生辅助工具、硬件设备、单科领域(如糖尿病等慢病治疗)、医联平台六大类。“互联网+医疗”的融合,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与部分医院签署的战略协议,所提出的“智慧医疗”和“未来医院”的畅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透明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网上挂号”作为移动医疗与医院对接的敲门砖,几乎成为主流医疗类APP的必备功能。即使未能与医院形成对接,也通过与医生直接对接,形成在线问诊模式。春雨医生、丁香园等轻问诊型应用的使用,则解决了部分用户的就诊难问题。加上电商平台药品O2O的介入,已经实现了患者足不出户看病买药的方便生活。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健康数据管理未来有较大的机遇甚至可能改变健康产品的营销模式。根据艾媒咨询《2015第三季度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42.7亿元,到2017年将达到115.4亿元。随着互联网个人健康实时管理的兴起,促使可穿戴设备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将会推动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向更加专业的移动医疗垂直化产品发展。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呈现了医改决策层当下对互联网+医疗的思考图景。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健康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便捷和普惠。

全民理财与微小企业发展

这一年是中国民众创业创新热情空前高涨的一年,在“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互联网金融迎来崭新发展机遇的一年。随着这一年金融行业的跌宕起伏,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都先后经历了发展机遇和市场危机。市场上也逐渐浮现了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宜信、点融网等主流平台。

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实际上本身就是符合互联网的长尾效应的定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金融产品的成交方式、盈利方式、销售规模、区域限制等,显而易见是一种提升用户体验和经营效率的集合,互联网+的概念核心也是如此。

“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将掀起全民理财热潮,低门槛与便捷性让资金快速流动,大数据让征信更加容易,P2P和小额贷款发展也越加火热。这也将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等普罗大众获得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实体,小微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0%,创造约80%的就业岗位、约60%的GDP和约50%的税收,“互联网+”金融将让小微企业贷款门槛降低,激活小微企业活力。

交通出行的资源共享

2015年是全国移动出行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国人使用移动出行的频率明显增加。滴滴平台数据显示,尤其是在天气状况恶劣时,大众的移动出行需求会呈现井喷式爆发。滴滴出行、人民优步、一嗨租车、易华录、罗计物流等一个个全新的“互联网+交通”的商业模式,这一年真正开始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交通的认知习惯。互联网+交通出行、互联网+货物运输,正在重建整个交通运输的生态圈。

滴滴出行首次对外公布的2015年全年订单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滴滴出行全平台(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的近两倍。滴滴出行官方表示,短短三年的时间,人们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的路边扬招转变为手机叫车,移动互联网已将出行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改造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并开始引领全球的新兴行业。

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过2015年一年的发展,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出行已成为交通领域的重要力量,交通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大众对分享经济的熟识,以及市场格局的稳定,2016年移动出行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中国的“互联网+交通”也将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地高速发展时期。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服务业;现状;模式;路径

现代农业服务业,一般是指在传统农业服务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的新型农业服务业,主要通过对农业的产前服务(信息、金融、种子、种养计划合同服务等)、产中服务(技术、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产后服务(产品销售、流通、储存、包装等服务)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浙江省在积极发展传统种养业,抓好增收致富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外部功能的拓展,积极推进以农林牧渔服务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流通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有力地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1)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提高。2011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293万千瓦,机耕面积1486.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以上。机械收获面积797千公顷,年均增长6.0%;农业设施大棚数量217万只,年均增长8.8%;设施栽培面积116万亩,年均增长10.7%。(2)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全省各市、县全面建立了农技机构,一些乡、村也设立了农技信息站,形成了全省上下联网、运行高效的系统服务网络。农技既是科技推广的载体,也是信息传导的渠道。到2011年底全省农技共受理答复各类农业技术信息377万人次,信息361万条。农技有效解决了农技人员与千家万户的连接问题,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3)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特色化发展,农业观光促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拥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2000多家,其中专门从事餐饮的有900多家,从事餐饮并提供住宿的有900多家,其中提供休闲度假综合服务的有200多家。近些年来,浙江省旅游局、省农办等通过树立典型,积极引导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先后开展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促进“农家乐”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4)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绿色、生态、循环、有自主品牌、高效管理、优化服务的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全市农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加强。据统计,2010年全市累计共有79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二、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规模小,发展结构不平衡。浙江省农业生产业各行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或机构为主体,或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存在,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农业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平衡。批发和零售业市场由于起步早,政府前期扶持力度大,行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像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业等,由于市场规模小,缺乏政策前期扶持,这些农业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2)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浙江省农业服务组织的形式,主要是以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基础,以乡镇农技站农业技术人员为依托。以村不脱产农民技术人员为补充,已经形成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服务体系。2011年,浙江省县(市)技推广中心为137个,仅比2009年增加了57个。(3)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生产实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本应该由社会承担的许多工作在家庭内部就可以进行,弱化了对生产的中间需求,这也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

三、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模式。(1)公共服务项目采用政府无偿提供为主的发展模式。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现阶段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这些民生类和生产类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靠企业和个人提供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由政府提供。因此,基础性、公益性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采用政府无偿提供为主的发展道路和模式。(2)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除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外,大量的生产生活类服务可通过市场来调节,在经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等地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应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在政府扶持下,由农民或经济组织组建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并根据其章程从事生产生活服务,以此发展壮大现代农村服务业。(3)经济较发达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走企业化发展道路,即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调节组建并壮大农村服务性企业,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按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来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提供农民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服务。这是江苏当前构建多元化新型现代农村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和关键,也是今后发展江苏农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

四、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

在研究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实际与问题之后,本文认为浙江省要加快现代都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达到“农业产业倍增”的经济目标,必须全力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新路径。(1)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产品营销体系扮演着协调者、实现者、联结者三个功能。浙江要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就要合理充分地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必须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将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融为一体。目前,我省农产品营销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完善农产品流通和营销体系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需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引导和鼓励连锁经营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提高农产品在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2)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大力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以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3)持续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三部分。我省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将下列几个方面作为建设重点:一是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尽快建立一个包括农业环境检测体系、农业生产资料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生产过程监控体系和畜禽与良种质量认证中心等在内的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监测能力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二是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有条件的区域和农业大县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参 考 文 献

[1]WW Leontief.The Strueture of American Economy,1919~1929: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Equilibrium Analy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1:31~33

[2]刘峻岭.贵州省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7(4)

[3]黄瑞婵.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4]胡建绩.产业发展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2008(3)

第7篇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以塘堰、水库、沟渠等为主体的基本水利设施大都年代久远,无法承担起农业生产中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交通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一环,但总体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为运力不够、质量不高、道路宽度不够,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通车,没有形成交通网络。水、电、通信设施比较落后,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设施不能承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通信网络不发达,满足不了农业信息需求。

2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落后

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力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工具原始简单,大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土地还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从事种植业,品种单一,质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体制落后。农村农产品市场规模不大,运营不规范。农业市场不管是从规模、场地、监管还是农产品流通、产品质量来说,都处于初级阶段。农业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刚刚起步且发展缓慢,承担不起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乡镇企业虽有数量,但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只能进行初级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形成现代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化、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虽然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所发展,但规模普遍不大,覆盖面小,管理不健全,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严重,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23农业科技水平低、推广应用能力不足

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低,科技成果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处于低级阶段,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投入少、资源配置不合理。虽然建立有多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但与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规律相违背,人力财力集中在远离农村的省市级机构,而最需要支持的农村基层机构却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基本上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力量不足或没有,村级机构甚至是空白。政府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效益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政府属性没有改变,在技术推广中注重科研特性,而不是以应用到农户田头为己任,农业科研脱离生产实际,使得农业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成效不足。城市化的发展,大批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妇幼,农业人口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难。

24农业政策不完善

土地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影响土地使用效率,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流转障碍多。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粮食流通市场未完全开放,粮食品种顺价销售困难,粮补不到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滞后。

25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缺失,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惠及广大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大兴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农业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并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田间渠系配套。鼓励农业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奖励和补贴机制。第二,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增加国家财政投资,对乡村进行硬化,路面拓宽,进行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交通网络。加强农村自来水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信网络,促进农业信息化。

32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管理、加工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改变落后的农耕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第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改变纯种植业的单一农业结构,打造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并存一体化立体农业。在结构调整上推优淘劣,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第三,规范化建设。加大管理与培植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固定场所,扩大规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培植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第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入资本投入,加大技术升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管理能力,改变农产品初级加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供、产、销产业化的机制。第五,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良好条件。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各级农业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将农业发展效益作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主要考核标准,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县以下一线工业科技机构中,使农业科技人才真正面向一线。加大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的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的转化与应用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农业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施药技术;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积极开展农作物抗病虫害治理研究和种子选育。开展农业科技教育与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34完善农业政策

第一,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依法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加强农村土地的产权保护。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家庭承包制度为基础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加强市场引导,规范市场运作,加快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土地供求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第二,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深化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将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经营剥离,实现国企与其他粮食企业的同台竞争。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市场的一体化。全面放开粮食经营,敞开收购、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措施并举,加大农民种粮的给予直补力度,提高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补种粮农民的比重。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特色农业;品牌化

“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将带来巨大的价值。 “互联网+农业”将信息经济与传统农业产业结合,必将给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给涉农企业带来时代新机遇,给农民带来就业与致富的新契机。河南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被国务院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决定其必须加快探索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一、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机遇

河南省是r业大省,其农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具有绝对的优势与显著的机遇。

1.优势

(1)拥有巨大并且肥沃的土地资源。河南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耕地面积为687.1万公顷,名列全国第二,并且绝大多数土地土层深厚,营养元素含量丰富。(2)气候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河南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有充足的光热水资源。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产,其中小麦、玉米、薯类作物、水稻、大豆、棉花、烟叶、油料作物等是全国的主要产区,大部分产量居全国前两位。(3)特色农业种类丰富,并且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鄢陵的花木、三门峡的苹果、南阳西峡县食用菌、猕猴桃、山茱萸、方城裕丹参、邓州朝天椒、新乡封丘县金银花、新乡原阳大米、信阳毛尖、洛阳牡丹、新郑大枣、焦作怀山药、中牟西瓜、杞县大蒜、安阳滑县强筋小麦、驻马店平舆白芝麻、卢氏核桃、开封句话、许昌腐竹、禹州薯粉等。(4)国家战略地位优势显著。201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原经济区建设,将河南省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2.机遇

(1)互联网科技发展迅猛,与各行业的融合已初具成效,商机与价值凸显,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2)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3)河南电商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为农业进行电商化运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我国第三个“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获批落户郑州,高效便捷的陆海空立体化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网络已初步形成。2016年1月,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正式进入国家综合试点。(4)河南省大数据建设强力推进,为 “互联网+”与农业融合提供了大数据服务平台。2014年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河南中原云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搭建了“中原云”平台。2015年建成并启动了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该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建设精度最高的省级北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郑州)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相继建设,郑州正在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数据枢纽中心。(5)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有力。河南是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二类地区,全国7大互联网信源集聚地,4G网络实现全省100%行政村全覆盖,“全光网河南”2015年底已经建成。

二、特色农业应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借助“互联网+”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特色农业由于知名度高、声誉好,并有较大规模的消费群体和忠诚度,可以充当领头羊,作为标杆率先借助“互联网+”信息科技推进品牌化运作。

1.同时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大规模整体融合存在一定难度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河南省优势资源,应抓住互联网科技发展机遇,加快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带动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但由于农业规模巨大,农产品种类繁多,同时大规模推进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难度,比如,农业互联网人才目前非常缺乏,大批该类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大规模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与配套农业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大规模大数据及云服务平台的构建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遍地开花”的做法也具有很大的生产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及难度启示“互联网+”在与传统农业融合的过程中,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分阶段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农业整体的跨越式发展。

2.特色农业应充当“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分阶段逐步推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过程中,特色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应走在前面,以充当“领头羊”起示范作用。特色农业在整个农业中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相对优势:(1)规模相对较小,与互联网融合起来相对较简单、易操作,建设周期较短,见效快。(2)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技术学习能力,能较快地转变观念接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并能够快速付诸实施。(3)特色农业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声誉较好,消费群体规模稳定,忠诚度较高。在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能够更快速地被消费者接受,并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加快产品的周转速度,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快捷方面的消费诉求。(4)特色农业大多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提高消费者参与消费体验,融入田园生活,带来精神层面的消费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 “互联网+”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路径构建

“互联网+”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将生产、推广、流通、消费等环节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有效融合,以打破目前特色农业在生产、推广、流通、消费等环节相互割裂、消费者参与度低、体验性差的状态,使得现代特色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有机融合,快速推动品牌化发展。

1.“互联网+”下规模化、智能化、花园式的生产模式

现代特色农业在借助互联网进行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融入田园生态文化理念构建规模化、智能化、花园式的生产模式。(1)规模是品牌化运作的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现代特色农业在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比如婺源的油菜花之所以成为全国闻名的观光休闲景点,首先是因为它的规模可观。河南省特色农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与供给水平,合理规划生产规模。(2)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特色农业应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遥感观测作物生长态势、专家分析诊断、智能化解决方案、自动化控制灌溉施肥等,智能化机械管理、收割等,打造智慧特色农业。(3)由于特色农业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进行品牌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入田园文化理念,进行花园式生产。在进行花园式生产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专家咨询,设计科学合理的花园式生产结构,使得作物生产布局具有较强的田园文化艺术性。

2.“互联网+”下绿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

现代特色农业在借助互联网进行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融入质量可感知消费需求构建绿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消费者渴望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感知产品的质量,做到购买放心、安心。绿色、健康的产品也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所以,特色农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应:(1)树立并在生产加工环节突出绿色、健康的生产理念。(2)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对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的动态透明化展示。(3)建立产品追溯机制,让消费者充当监控者,一方面约束企业生产行为,另一方面把企业对产品绿色、健康的追求理念,对消费者真诚、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植根到消费者的心智,使得消费者放心购买、乐得消费。

3.“互联网+”下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广模式的创新在特色农业的品牌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特色农业应打破传统的推广模式,借助“互联网+”融入全民娱乐文化潮流构建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1)推广过程中媒体的选择与创新很重要。要不断创新利用网络新媒体或农业互联网信息推广服务平台,把与特色农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或活动,及时地传达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并了解。(2)研究并利用全民娱乐文化潮流,在推广传播过程中融入娱乐文化,让消费者在娱乐的同时不自觉接受特色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提高接受度和好感度。(3)结合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内容策划相关亲民化活动,并传播亲民化信息,真正的走进并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做生活中主动关心体贴的朋友。

4.“互联网+”下快捷、保质化的流通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消费者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快捷、保质永远是核心诉求。“互联网+”下特色农业品牌的打造必须结合消费者对物流的核心V求与新诉求,构建快捷、保质的流通模式。(1)建立农产品自有物流系统或借助已有物流公司,打通并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口感,所以,在流通过程中要注重物流速度的提升,一方面满足消费者对物流的快捷诉求,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产品的新鲜程度。(2)打造冷链物流系统,保证农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变质、腐烂的风险大大降低,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品质好的追求。

5.“互联网+”下观光体验、融入式的消费模式

特色农业在“互联网+”下可以结合文化创意理念,构建观光体验、融入式的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消费者内心对返璞归真,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渴望越来越强。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提升,让消费者走进各大景区、融进大自然,进行观光旅游、休闲放松成为现实。基于这样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业应把生产基地、加工园区甚至是现代化物流融通过程打包进行文化创意展示。比如,鄢陵的苗木鲜花生产基地,可以借助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推出不同主题的观光休闲项目或活动,吸引本省甚至全国的游客前来观光,走进花的海洋,体验各种以花为主题的各种创意活动或项目。鲜切花的生产加工工艺、花卉销售市场、现代化的物流过程展示,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有效地引导消费者体验,不但了解鲜花苗木,还了解整个产业,带来一体化的震撼效果。让消费者在不自觉中把花的相关知识或衍伸产品带回家中,比如:鲜插花、干插花、由花精制的护肤品、精油等,融入其日常生活。

6.“互联网+”下全链条、全方位式的产业化服务模式

为保证特色农业快速实现品牌化,必须借助“互联网+”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一个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服务性系统,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需求供给信息的收集、专家诊断与管理、专业的推广、专门的策划等。具体子平台可以包括:市场调研与分析系统、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专家诊断与策划系统、文化创意设计系统、推广系统、消费者体验系统等。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系统有效整合现代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有机融合,快速实现品牌化。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07)

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如何做到保质保鲜,成了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从菜农勾兑甲醛喷洒蔬菜保鲜,产生“甲醛蘑菇”、“翻新土豆”和“甲醛大白菜”,到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变质肉类重新返工,再次销售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加快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同时,通过冷链物流的发展对降低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腐损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产业和我国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内涵及特点

(一)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含义

我国“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以制冷技术、冷冻工艺、特殊装置为保障,严格要求运送方式和时间掌控的一种特殊物流方式,相对于一般物流形式而言,其物流成本更高,要求更严格,流程更复杂。

(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低温加工、低温贮存、低温运输、配送及低温销售四个环节。从保障作业对象质量和延长保质期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最终质量不仅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耐储藏性,而且与冷链运行过程的储藏温度和流通时间密切相关。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质量极易于受到外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必须按照不同产品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温度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复杂性。2、高成本。为了确保生鲜农产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流通各环节需要专门的设施和设备,为了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又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等,冷链物流建设资源投入较多。3、协调性。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而消费具有一定的集中性,生鲜农产品的时效性强,每一个冷链物流环节必须做到无缝对接,因此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性的要求更高。4、信息化程度要求高。生鲜农产品物流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技术。例如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采用RFID技术,实时监测产品和储藏环境的温度,定期记录温度数据,确保产品安全。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540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增长3.2%。全年禽蛋产量2894万吨,比上年增长0.6%。牛奶产量3725万吨,增长5.5%。2014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加,较上一年增长了近22%,达到11200万吨左右。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4年全国冷库总量达到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要淘汰老旧车辆600万辆的任务,商用车大幅升级换代,冷藏车2014年产销量达到2万辆,与2013年相比翻了一番。据中物联冷链委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运营的重点冷链项目超过40个,投资额已经超过550亿元。3、冷链物流环境得到改善。2014年由中物联冷链委负责起草的《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两项国家标准正式。《鲜活甲壳类海产品冷链运输规范》、《肉禽类冷链温控运作规范》、《药品阴凉箱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三项行标正式立项。《道路运输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2014年7月1日开始执行。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改善了冷链物流环境,加快了冷链标准化进程。4、生鲜电商发展迅速。2014年,随着我国冷链政策环境改善、互联网崛起,很多传统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进入冷链领域,不仅为冷链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和基因,而且对传统冷链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14年京东联手万家便利店,一号店则携手沃尔玛,顺丰依托“顺丰冷运+顺丰优选+顺丰嘿客”布局2500家门店,纷纷“入侵”冷链“最后一公里”。生鲜电商直接连接产、销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对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腐损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

1、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偏低。我国每年消费的易腐食品高达10亿吨,需要冷链运输的超过50%,但只有10%左右的产品实现了冷链运输。相关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较低,仅为19%,而发达国家的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在90%以上。其中发达国家肉禽、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为100%和95%,而我国仅仅为15%和5%。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大都处于常温环境下流通,产品腐损率较高,价值损失较大。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目前我国冷链运输车很大部分采用国际海运报废或即将淘汰的海运冷藏集装箱,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中国产业信息网的《2014-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冷链基础设施、设备匮乏、陈旧。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3320万吨,大多数冷库仅用于肉、鱼等产品的冷鲜储藏。据估计,目前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总需求的20%-30%,冷库容量约为美国的一半、印度的60%,人均冷库容量为美国的1/9,日本的1/4。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全国铁路冷藏车辆仅占铁路货车总量的1.1%;公路冷藏车运输占货运汽车比例0.3%。而英国、德国冷藏保温汽车占比分别为2.6%和3%。3、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小,信息系统建设缓慢,物流服务覆盖网络有限,冷链物流质量难以保证。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相关资料,2013年全国冷链百强企业总收入为109.02亿元,仅仅占到全国冷链总收入的10%左右,行业集中度较低。日前,我国冷链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攀升,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只约占20%。需求不足,是直接造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企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4、冷链物流人才缺口较大。由于冷链物流的时效性强和作业要求较高,作为冷链物流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员工,都必须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我国冷链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冷链物流人才需求也大幅增加。从北京、上海等地的冷链物流企业调查中发现,企业“无人可用”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不仅管理人员面临断层,货车司机和冷库作业员工也越来越稀缺难找,冷链人才出现脱节。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一)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要鼓励生鲜农产品农户建造使用微型冷库,果蔬恒温气库,完成现代化冷藏库,公路冷藏保温车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一大批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产业链条。同时,还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冷藏车与冷库设备,借鉴国外研制的公、铁两用,公、航两用等车辆,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的多式联运。

(二)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现代物流人才是我国最紧缺的人才类型之一,冷链物流人才缺口更大。学校教育没有跟上是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首先,要向冷链物流发达的国家学习科学、先进的冷链物流理论和经验,因地制宜地指导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实践;其次,建设冷链物流相关的学科,展开学术研究,形成学科体系;最后,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主体的职业培训,全面发展冷链物流相关的职业培训教育,改善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

第三方冷链物流作为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将成为今后物流发展的新模式。冷链物流作为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运作要求都较高的特殊物流模式,生鲜农产品相关企业更希望与具备完整冷链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因此,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促进冷链发展,落实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强化冷链规则的执行和监督。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要积极开展工作,引进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合力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逐步发展。

(四)做好生鲜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

生鲜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指的是农产品产地采摘后至移交物流运输之前,为了保持农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往往放弃农产品产地加工,把初加工和精加工放在综合成本居高的北上广沿海地区,使得生鲜农产品的整个冷链物流变成高成本的“长物流”,造成流通成本过高,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因此,做好“最先一公里”,事先控制农产品质量,才能根本解决产品品质差、损耗高的难题。

作者:王红梅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巩天萧.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68-69.

[2]王志刚,王启魁,钟倩琳.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展望[J].农业展望,2012,(4):56-58.

第10篇

    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

    1.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概况据Helga Willer[1]在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 700万的有机农业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最大的洲,约1 200万,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含12个成员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列支敦士登、爱尔兰、挪威、瑞士)以及土耳其等国约有805万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800万;亚洲有机农业发展快速,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315万;北美洲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245万;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105万。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位于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2]。全球1/3的有机农业用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国家,其次是亚洲和非洲国家。

    2.全球有机食品市场现状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Organic Monitor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总额达到了550亿美元[2]。根据SOEL-FIBL 2009年度调查,全球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了全球有机农产品销售额的97%,全球有机农产品一半的消费在欧洲,其中德国是欧洲有机农产品最大的市场,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有机农产品重要的生产者和出口者。在亚洲,有机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等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亚洲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也是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3]。

    二、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有机农业发展状况

    20世纪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试验探索阶段,因其产量低,效益少,当时的文献大多是对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发展情况的简单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农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世界各国有机农业运动蓬勃发展。如今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许多农场皆已具备直接加工和销售的能力,尽管有机产品售价高出普通产品的20%~30%[4]或更高,但却备受消费者的欢迎。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有机农业的发展的研究,逐渐由探索怀疑的态度转向肯定、支持并大力推广。现在北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等都设有专门的有机食品检测机构,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销售每一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和法律法规。

    1.北美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美国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为190.0万,占全美耕地总面积的14.4%,在世界排名第3位[2]。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生产者约有11000家,占美国220万农民的0.5%,有机农场数量为20437个,有机农产品商品总价值占全美的38.4%[5]。潘慧锋等[6]、唐其展[7]、马细兰等[8]对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有机农业的标准、有机食品的认证、标签、政府支持政策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出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陆婧等[9]介绍了美国有机食品是通过直接销售、天然食品专门店、超市连锁店、有机餐馆和自助餐厅食品服务消费进行销售的。焦翔等[5]指出,美国有机农业是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较高,大都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同时还活跃着大量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农业在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体系化、网络化、规模化和高度集约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加拿大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加拿大2006年有机农业面积达54.6万,世界排名第13位[10],大约有3 555家有机生产者,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有机产品零售额共计10亿加元(1加元约合6.22元人民币,2012),占所有食品零售总额的1%[11]。许勇[11]指出,加拿大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达到农业生产者的经济需求与社会环境保护目标协调统一的要求。任生亮[12]对比了中国与加拿大发展有机农业的差距,提出要改革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并建立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信息网。加拿大的有机食品主要通过传统商店、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和露天市场进行销售。

    2.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德国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95.0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3%,在世界排名第9位[13]。方志权等[14]、潘永圣等[15]介绍了目前德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第一是农户直销,农户直销中分3种方式:在农场内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了网上订购和邮购。第二是有机食品专卖店。第三是传统店设专柜、专区销售。德国有很多由农户自发组织的有机农业协会负责农户间以及生产与市场间的相互协调,及时提供各类产销信息、技术资料,刊登各类公益广告等。德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将有机食品推广到外食市场,特别致力于各级学校餐采用有机农产品,并办理各种推广活动、提供教材等[16]。张华建等[17]指出,德国现代化水平高、区域性强,政府采取补贴、强化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协会推动和严格检验把关等措施使得有机农业发展较快。借鉴德国经验,中国政府应转变职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明确有机农业的发展战略,加强检测监督,建立农业协会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法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法国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55.0万,在世界排名第12位[10],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有机农业经营者总数达到111万名。严会超等[18]对法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及发展有机农业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现状和实际,提出了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及加强政府扶持和资金支持等建议。法国有机农业食品销售渠道主要由自然食品商店、 专业市场和大中型超级市场等方面组成[19]。

    (3)意大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意大利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111.0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6%,世界排名第8位[13],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韩沛新等[20]指出,由于意大利农业的历史渊源,有机农业重要组分是谷类和畜牧产品,但是市场对果品的需求在增加。主要的加工产品是意大利通心粉、橄榄油和果酱。意大利有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直销方式和专卖店销售。

    (4)荷兰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荷兰2008年共有2.8%的农业用地用于生产有机产品,有机农产品市场占有量为2%。袁涓文[21]采用收集二手资料、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情况及社区支持型有机农场进行了介绍,指出政府对有机农业农场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控,实行补贴政策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以防止产销不平衡情况的产生。

    (5)奥地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奥地利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32.9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2.9%,世界排名第16位[10],2008年奥地利有机农产品销售总额为6.27亿欧元。王宝锟[22]介绍,为了推动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奥地利政府专门推出了一项“有机作物生产区计划”,在全国共设立了113个有机作物产区。有机商品超市是促进有机农作物市场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带动了有机农作物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此外,政府出面主导,积极推动加强有机农业与销售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的伙伴关系,通过这些下游产业保证和扩大了有机产品市场。

    3.亚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日本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日本2006年共有0.5万农户被认定为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生产有机农产品数量是48 172t,占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为0.16%,共有4 611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获得认证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总产量的0.16%[23]。方志权等[24]介绍了日本本着兼顾“食”与“绿”,即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日本有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类:一是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实行直销;二是由专业流通配送组织实行宅配化;三是由生协组织配送;四是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销售;五是设立连锁专卖店进行销售;六是外食加工企业与日本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基地实行订单直销。罗芳等[25]从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证程序、经营情况、运行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农业可持续经营的做法,重点介绍了其生产者—消费者“提携”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直接对话与接触,加深互相了解,双方都要提供人员及资金去支持本身的运输系统,他们通常会设立运输站,使差不多3~10个家庭的消费者都可以取得已运抵的产品。作者从转变思想与观念、建立网状的有机农业协会、完善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3个方面提出了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陆建飞等[26]提出,随着日本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日本逐步建立起有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在该体系中设立一个运销流通公司来统一进行所有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经营方式,可以规模化运作,有计划地建立销售点和销售网络,但要维持这么庞大企业体系的运作是有相当难度的。

    (2)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韩国2000年有机农业面积超过14 235,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7%,韩国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6 000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55元人民币,2012),而且每年以7.0%的速度增长[27]。刘权政等[28]介绍,韩国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非常重视。近年来,为了对有机农产品进行促销,政府通过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补贴和对有机农产品的贸易费用进行支持的办法发展有机农业。

    (3)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泰国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土地面积约为15 300,约占全国可耕作土地面积的0.07%[29]。郭荣[30]综述了中泰两国有机食品认证、生产方面的区别以及泰国有机食品生产现状,介绍了泰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途径:一是有机农场与国内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二是送往有加工能力的大型有机农场;三是大型有机农场直销进入国内超市或出口。文中指出,泰国的有机农业大多以集体合作社形式和农场形式组织生产。

    三、国外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加大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 在有机农业市场发育不够健全阶段,政府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制定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法律法规,普及标准化生产方式,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17];其次要对有机食品的生产进行补贴,在生态环境建设、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中资金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保护和提高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再次要建立、培育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把农民、企业、科技人员、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31]。

    2.加强有机农业市场化建设中国应建立各级有机农产品管理中心与运销组织,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实行地区间的相互配合,采取产销联合、定点销售、开设专卖店等办法,建立便捷而完善的多元化流通体系[24],可重点建立和完善“销售龙头企业带动式”和“产销直挂式”相结合的流通模式[26],同时要开拓灵活多样的有机食品零售渠道,重点加强消费者服务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和销售保证策略的建设[32]。

    3.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有机生产基地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机农业基地才能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加快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治、有机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模式,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8]。

第11篇

关键词:温室;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11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Facility Agriculture

JIA Bao-hong, QIAN Chun-yang, SONG Zhi-wen, WANG Jian-chun, LYV Xiong-jie, LI Feng-ju, LIU Shao-wei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liminar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ain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OT bottleneck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applied research lacks is the key factor. Facilit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research to combine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mainly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ata accumula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suitable appli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for making a fool of Internet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crop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greenhouse; facility agriculture;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它利用各类感知设备,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动植物本体的相关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传输,最后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1]。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经涉及水产养殖与畜牧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与流通等农业领域。由于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助力设施农业实现精准高效,因此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前景十分广阔。

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的历史及现状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快,20世纪后期就已经有基于网络化、分布式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发的报道,这与他们先进的生产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研发出用于储藏室或花园温室的入侵警报系统和霜冻系统、通风加热控制系统、远程无线洒水系统等系列无线设备;日本研究开发出“Open Plannet,OP”双向远程监控系统,利用基于以太网的嵌入式网络技术实现了温室环境和视频的实时动态监控[2]。荷兰向花卉培育者提供植物生长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复杂环境下温室植物的个性化追踪管理。在美国,20%的精细农业都应用感知技术,在农业生产信息获取、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智能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加州研发出的“草莓培育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根据土壤和环境空气的动态变化,自动启动施肥浇水或温度调节等智能设施。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大面积推广精细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并针对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生长环境、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使得物联网技术可以无缝接入,应用环境较为完善[3]。著名的系统有英国开发的农业管理与决策选择系统、美国的作物决策管理系统等[1]。有此作保证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决策与控制。这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农业知识处理与应用系统开发方面,他们通过集成大量知识和农业生产流通第一线数据,来为品种选择、土壤营养诊断、水肥管理、病虫害诊断、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信息化服务。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几乎与国外发达国家同步进行,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领域也较为广泛。2011 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包括北京市设施农业在内的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3个省市被农业部列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4],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迄今全国已有8个省(区、市)(另外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承担的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先后启动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带动了各地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成绩较为突出的如:北京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开发了与农业技术结合的墒情监测系统,为政府决策、农户技术指导、公众消费和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提供了便利,实现了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用水精细管理[5]。江苏省则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侧重对设施农业、猪舍生产环境进行监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业设施的自动化管理,并逐渐开始进行规模推广[6]。天津市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农业物联网平台,实施了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工程。应用种植业设施环境信息监测、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总面积逾667 hm2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了约1 000栋节能温室的示范应用。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加入到农业物联网研发行列,如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顺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还提出了设施农业物联网体系解决方案来构建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以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生产需要 [7]。

2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发展瓶颈

虽然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成效较为显著,但农业物联网是项复杂的工程,在我国总体上尚处于试验阶段,目前主要在示范型农业、科研温室等系统中有所应用,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促进农业物联网蓬勃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优质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说:“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4]。”而且,国内产农用传感器良莠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又没有权威的评价标准,因此农业生产者很难信赖物联网设备。

二是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一次性资金投入大,需要长期更新维护,而且回报周期长。目前,我国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下,对于普通农民来讲,物联网设备价格偏高[4],过于“高大上”,很难大面积推广。只有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才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应用研究缺乏,急需“接地气”的生产应用参数及软件产品研发。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在设施农业生产上还主要停留在监测与初步分析环节,没有真正意义实现科学决策和智能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对数据分析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不够重视。

综合分析三方面问题,首先对于设备问题,我国的企业、科研机构普遍较为重视,相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批低成本、低功耗、性能好的各类农业传感器很快会在市场上涌现。其次对于资金问题,当前还是政府投入引导为主,随着设备成本的降低,政府补贴的实施(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4]),将会引入电信运营商、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社会力量的加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格局。因此,制约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最大瓶颈无疑是采集数据如何应用,物联网如何为农业生产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即如何打破“拿上来一大堆数据,却不知道干什么用”的窘况。重视“应用层”这个顶层设计,以应用为导向来做研发,是农业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必须引起重视的核心原则和目标。

3 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方向

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确立研究方向要结合生产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重点从5个方面研究入手。一是注重数据的积累与分析,通过分析各类型数据发现农业生产规律,建立设施作物水肥管理模型、病虫害发生预警模型等,用于指导生产;二是研究成本低、效果佳、面向不同作物栽培的各种类型设施的应用模式,包括研究设施内网络节点的布控、设备系统的集成等;三是开发适用于当地设施生产实际、扩展性好、操作简便的物联网管理软件,结合专家模型的嵌入,成为农民身边的技术管家;四是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为基础,制订操作性强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如针对不同设施蔬菜种植制定物联网栽培管理应用标准、蔬菜环境监测系统集成规范等,便于推广应用;五是加强作物生理生态信息的监测与研究,从长远来看,研究作物生理生长模型是提高设施作物生产潜力的根本和核心技术,有必要及早开始规划并实施[8-9]。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设备将会日臻成熟,但要大规模推广应用,得到市场的认可,还必须与各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操之过急。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产值高的行业入手,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应用层面的把控与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余欣荣.物联网 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 农业物联网知识读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4.

[2]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1):238-241.

[3]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4] 乔金亮.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N].经济日报,2013-11-5(13).

[5] 许世卫.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86-692.

[6] 刘家玉,周林杰,荀广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77-380.

[7] 李作伟.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

第12篇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15)

摘 要:现代农业的科技信息从供给到需求的数量、质量、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为了有效推动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的对接,需要农业人力资源、农业财力资源、农业物力资源、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制度资源、农业组织资源等的支撑;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

关键词 :农业科技信息;供给系统;需求系统;支撑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编号:14BJL004);河南省2013年度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知识溢出激发再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4HASTIT005);郑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41049)。

收稿日期:2015-04-29

1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资源基础包括农业人力资源、农业财力资源、农业物力资源、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制度资源、农业组织资源等,需要按照“政府支持、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原则,构建先进共享体系,以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主线,根据各类农业活动的需要,建立农业资源平台、数据平台、文献平台、自然资源平台、检测设备平台、环境平台建设,实现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稳定支撑农业活动(见图1)。

(1)资源平台。建设农业人力、农机、农资、土地、水利、财力、制度、组织等资源的共享网络,根据共同需要各种科技资源及其权益主体发挥各自功能,避免造成“见台不见物、有物不服务”的局面,通过整合价值链,使农业科技政策具有开放性和反馈性。

(2)数据平台。建设地形图、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遥感资料、统计图表、统计年鉴、文献文字报告、法律法规文件、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土壤数据、肥料试验数据、电子数据等农业数据共享中心和农业数据共享网络,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科技,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从需求上找准切入点,从农业数据应用效益和现实情况确定建设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科学数据整合、数据管理与数据应用的需要,在线服务提供“一站式”的数据发现服务。

(3)文献平台。文献资源平台建设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应将服务农业、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和信息保障程度作为核心任务,政府对农业期刊杂志、农业专业书籍、农业文献收藏、农业报刊报告等文献信息进行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明确文献平台公益性定位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关系,支持将文献平台及其服务嵌入其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积极开发个性化服务工具和信息增值服务,多渠道、深入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4)自然资源平台。自然资源中的植物种质、动物种质、微生物菌种、人类遗传、生物标本、岩矿化石标本、实验材料与标准物质等进行整合,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在不改变现有资源权属及行政管理格局的前提下,以“国有资源是核心、组织机构是基础、共享安全是前提、绩效考核是保障”为指导,以自然资源保存库、馆、圃的整合为主线,以自然资源共享平台增值服务为目标,全面构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自然资源共享平台。

(5)检测设备平台。平台建设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仪器设备、分析测试服务、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等为对象,以集成共享为主线,以专业测试服务为特色,致力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统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协作共用仪器设备的开放服务运行,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网络环境平台。农业资源基础平台要与全国网络互联与对接,形成信息资源加工处理利用体系、网络协同研究公共支撑体系、基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示范试点。通过平台网站信息、动态、需求、政策和会议等信息,借助论坛、沙龙、讲座、见面会、培训班、研讨会或信息会等各种活动,实现互享、互补、互荐与互助。

在农业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交流互动平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综合性的信息需求,满足信息咨询、网络检索、导航、信息分析、交流协作的功能,采取防火墙、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等安全技术,确保信息不被黑客攻击,不被删除、更改等,更准、更快、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信息对接服务。

2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方的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作为需求方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户而言,地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在我国表现为重资本轻劳动,而农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很少有资本收益,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协会缺少政府支持往往难以持续,农民缺乏参与动力。因此,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见图2)。

(1)农民参与机制。发挥农民自主性,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与对接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参与立法制度,参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对接领域事务并且坚持民意主导,对些关系到众多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尝试利用新的网络媒介参与,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参与全面性,保障公民监督权。

(2)培训经费筹措机制。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中的需求方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是发生对接偏离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依靠政府投入往往经费不足,经费随着某个培训项目的开展而投入,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益性质,盈利部门不愿意大量介入,但有特定领域的企业或者社会部门进入该领域。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方经费筹措机制,优化投资主体、投资配置、经费实施等子系统。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体现国家的职能;其次,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家庭投资主要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投资,包括生育投资、幼儿抚养投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知识学习方面,个体投资大多在技能学习方面;第三,企业及社会投资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投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捐助和赞助属于社会投资。从上述三种方式看,个人、集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政府、集体为主承担社会保险,个人予适当付费。政府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农民自己负担商业保险,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要加大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在制定财税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

(3)问责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定要素及运作庞大而复杂,必须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节、内容和目标展开绩效评估考核,其量化的评估考核指标使政府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第三部门评估作为实施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和作为受益者的农民,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问责操作程序,以绩效目标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民意沟通渠道。

(4)市场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可以构建市场机制来实现、调整和优化,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制度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寻求劳动力产权投资行为,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建立农村所有制身份制度、人口失业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适当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家创业,以此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5)产业化机制。政府要应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养殖种植和特色养殖种植,据此组建农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各类集体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实施符合其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按照农业特色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色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材料、机械化农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效应,增强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3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金融市场支撑,除个人储蓄、票据结算、发放贷款等项目外,还要办理各种中间业务,增加贷款种类,注重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允许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的自助合作金融组织,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见图3)。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内涵丰富的农村市场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分工可以积累金融资源的规模,金融资源开发门类也就越多,金融资源开发结构也就逐渐优化,就可以有效防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就是要发展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经济发展受制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微观市场供求是由无数个层次的供求总和。市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总资本存量扩大,储蓄水平相应提高,金融资源的数量增多,金融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增大。市场规模的扩张带动农村金融资源开发逐步由小变大,产生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由弱变强,效率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金融法规、规范的金融监管是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的外部要素,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有害的市场投机行为,以合法手段谋取经营利润,减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负效用,及时控制金融风险,倡导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金融波动,金融机构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创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支持功能,依赖于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弹性的价格机制、金融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是由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组成,构成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构。金融市场中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大,风险过于集中的资本垄断一旦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受到影响,支持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保持市场竞争性。弹性的价格机制促使从事生产的最基本激励因素,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健全的价格机制是利率机制的基石,应当放松对农村商业性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进退机制是指采取必要的市场进入退出限制。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制定的限制性规定,如注册许可、特别许可等,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限制金融机构的进入是必要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迫使金融业进行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机制就是以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使制度壁垒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利用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金融企业进行分拆、收购,但市场强制退出是主要方式,政府强制退出是次要方式。

(3)维护农村金融市场活动。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受到金融市场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深度、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深深影响。农村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指的是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金融监管与调节等方面的变革,必须改善金融资源分配状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提高金融效率。金融技术创新指的是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质条件的变革。金融产品创新指的是交易载体、金融资源分配形式的变革,金融创新是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拓宽农村金融的成长空间,提高金融调控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活动在于成交量大而且稳定的买方和卖方参与市场交易,有效的金融市场活动能刺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深度。农村金融市场的高度深化,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制约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金融商品的种类及数量都可使人找到投资组合,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信息,平抑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高效金融市场中的中介机构可以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转化为生产或消费资金,实现供求均衡。有效的金融市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馨芬.促进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

2 郑鹏.农超对接中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及规制[J].农业经济问题,2012(9)

3 李建平.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

第13篇

【关键词】交易模式 大数据 大数据结构化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05.009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5-0041-04

引用格式:李骥宇. 大数据交易模式的探讨[J]. 移动通信, 2016,40(5): 41-44.

1 引言

大数据应用已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对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和运用,将提升社会生产力,引起新一轮的社会产业变革。大数据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初级阶段,2014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约285亿美元,增速在50%以上。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约为84亿元,2015年将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1]。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达到9.5亿,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所掌握的数据将占到全球整个数据量的20%。根据《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被受访已使用大数据产品的企业一致认为大数据应用将提高效率与决策能力,有效降低风险与运营成本等。其中,50%企业的大数据资源从内部获取;32%企业通过外部购买;18%企业通过政府公开市场获得。

由此可见,中国大数据拥有量庞大,而且已使用大数据的企业都认为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如何将这些大数据作为资源销售成为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大数据的市场需求正逐渐扩大,谁先进入市场,谁将获得市场的主动权。而大数据的价值需要通过交易才能实现,大数据实现交易将打破行业信息壁垒,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深度推进产业创新。因此,下文将首先根据数据结构化程度,总结了目前四种大数据交易模式,随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亦提出了几条发展建议。

2 大数据交易模式分类

本文所提及的大数据交易主要是指将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各种交易方式转移到需求者手中获得收益的过程。总结国内外各种大数据交易,根据大数据结构化程度,目前大数据交易模式主要分为四种:

(1)原始大数据交易模式。常见的有国内的百度与国外谷歌关键词的搜索;国内微博与国外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个人评论足迹的追踪、统计;知网、维普的学术数据检索使用。这种模式交易的特点就是以大数据使用权交易为主,能够实现多次交易,价格相对较低,主要是大数据需求方通过向产生数据的企业以大数据在线租赁等形式实现。例如,美国Factual公司不仅向大公司提供数据,同时也面向规模较小的软件开发商提供数据。目前在中国,作为创业公司的数据堂公司的数据商城平台,以电商的形式实现大数据资源的在线共享与交易。

(2)经过分析、甄别处理后的大数据交易模式。其特点是分析、甄别处理后的大数据交易主要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有数据出租、买断、收益等形式。这种交易类似于信息交易,已具有信息交易的雏形,受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5》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0%企业选择自建大数据平台,37%企业选择购买云服务来构建大数据平台。由此看来大多数企业都希望获取基础大数据,然后研发大数据技术获取分析、甄别处理后的大数据。例如,沃尔玛就是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公司天睿的分析来获得营销的灵感与创新。

(3)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方案交易模式。这种模式交易的特点是以大数据拥有权的决策服务提供、一次易为主,主要提供商为大数据企业,目标客户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如图1所示),价格相对较高。国外主要有麦肯锡公司提供市场分析、性能基准测试和定制研究,以帮助能源公司做出战略投资、交易和操作的关键决策,而且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先进的电子、航空航天与国防、化学制品等。IBM不仅提供大数据技术,出售分析后的大数据及行为决策,同时还提供大数据的技术指导服务,其特色服务是提供简便的方式来访问Hadoop集群上的数据,构建应用程序以及分析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的水平更是领先于国内的大数据厂商。目前多数国内面向大众的分析平台技术只能分析结构化数据,如国内蓝讯的数据集中备份解决方案、数据库集群解决方案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等。

(4)大数据中间商交易模式。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作为全球第一所大数据交易所,本身不生产数据,而是通过与提供大数据源的企业合作,将大数据出售给会员,收取手续费,这是大数据新交易模式的探讨。截至2015年12月,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接入的数据源企业超过100家,会员单位达300家,大数据总量超过10PB,交易金额突破6000万。大数据交易所是中国大数据交易模式的新探讨,作为战略部门在政府的扶持下正快速发展。可以说,这种大数据交易模式是中国的创新,为数据供求双方搭建桥梁,带动大数据产业的继续向前,现有企业大数据模式如表1所示。

根据大数据产权转让,分为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种交易模式:

(1)大数据使用权交易模式。数据主要以租赁、检索等形式进行交易。常见的形式为数据库的出租,企业可以将数据库数据销售给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如国内知网的学术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期刊数据库、UMI提供的学术研究图书馆与医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大多以出租的形式让消费者在指定的时限内使用,超过时限若继续使用就要续费。大数据企业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再次加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给其他消费者。

(2)大数据收益权交易模式。主要是指大数据需求者对数据使用后得到的利润需要与大数据提供商进行利益分割。就目前而言,这种以大数据收益权为交易对象的相对比较少见。一般是大数据供给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后,形成基于大数据的解决方案,提供给某个用户的个性化定制产品服务。

(3)大数据所有权交易模式。指的是大数据需求者获得大数据产品的使用权,如决策分析报告、大数据技术服务等,以大数据的所有权进行交易的产品一般是形成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产品,针对性很强,对于数据买家的创新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大数据交易模式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企业面向个人应用市场的缺乏。个人消费者是目前中国的大数据企业最容易忽略的群体,因为个人消费者大数据获取的投入难以与企业或政府相比,但个人消费者却是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未来中国大数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集中在个人消费市场。当前,面向个人消费群体的大数据企业主要是提供搜索引擎、数据检索等免费服务,通过广告推广的形式实现盈利。而国外不缺乏能够让个人消费者主动付费的大数据产品。美国的孟山都公司,搭建以“种业+农药”为核心,集农资一体化、农业信息化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根据土地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民就如何优化及提升种植产量提供农业咨询、市场信息、天气预警等,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挖掘了个人对大数据的需求。因此,挖掘个人对大数据产品的需求并为消费者提供大数据产品成为中国大数据企业个人市场方面今后发展的方向。

(2)大数据企业面向政府的大数据交易较少。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没有意识到大数据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价值,导致政府缺乏对大数据产品的购买。2012年,欧盟委员会在“欧洲数字化议程及其挑战”中制订了大数据战略。美国为了提高政府数据的公开,成立了政府公开的数据网站,截至2012年11月,Data.gov共开放出了388 529项原始数据和地理数据。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大数据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行业内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政府部门中,如果大数据运用到公共领域,欧洲政府每年可以减少1000亿欧元的开支,每年可以提供15%~20%的支出下降空间,在未来十年可以创造1500亿到3000亿欧元的价值,效率能提高0.5%。西班牙将大数据用于救援、打击罪犯等,能有效地缩短救援时间和破案时间。大数据在政府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府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不足,使用度低。面向政府的交易模式应该是由政府公开数据,引导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加强对决策应用型数据的购买。

(3)企业对企业的大数据交易多以技术出售为主,数据产品出售欠缺。目前,国内的大数据企业交易仍然以提供原始的大数据为主,数据商品的应用价值有待提高,即数据经过挖掘分析后的信息和知识产权出售相对较少。中国大数据产业目前处于大数据技术发展阶段,数据分析处理的工具提供商众多:阿里巴巴的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等技术提供商,但本身并不对数据处理后进行出售,这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的大数据交易仍然以基础大数据的使用权出售为主。

4 大数据交易模式的发展建议

(1)扩大产业规模,吸引个人用户。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收购不仅能扩展大数据业务的领域,而且能够扩大企业的规模,最终降低大数据交易成本,提供个人消费者能够负担的且愿意购买的大数据应用。

在企业收购方面,国外的科斯塔公司拥有浩瀚的房地产数据信息,为了提升自身的数据资产竞争力,在2012年并购在线房屋租赁销售网站―环球在线;2014年收购了数据化分类广告企业。这些决策活动主要是为了数据业务的扩展,而不在于人员与技术的流动。与此同时,科斯塔的盈利也在收购后得以增加。HIS公司本来是提供有关航空领域的业务,从2010~2013年累计收购了31家公司,实现数据业务领域的延伸,涉及化工、科学技术、海事物流等领域。这也给了中国的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大数据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或并购实现数据的流动,数据质量倍数增长,从而实现企业大数据交易领域的延伸与扩展,最终降低大数据的交易成本。

(2)大数据的技术提供商转变为数据提供商。腾讯云在大数据技术分析上有所发展,开始提供有关游戏开发领域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但这远远不够,不仅涉及领域过于狭窄,而且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技术更是不如国外。同样的大数据检索服务,国内的百度与国外的谷歌对同一个关键词的检索,谷歌的检索结果是百度的3倍多。因此,今后大数据的技术提供商转变为数据提供商不但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企业对分析处理后的大数据提供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3)政府应适当增加相应的大数据购买。目前,大数据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各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扶持当地的大数据企业。其次,政府大数据的公开能进一步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数据公开化程度都相当高,这些国家都有各自的政府公开数据网站,使得数据获取更加便利,从而增加整个社会对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中国各级政府大数据公开是今后大数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5 结束语

目前,我国大数据交易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流通过程中的产权界定、交易模式都不成熟。随着数据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大数据交易商品化与产品化成为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对大数据交易模式的探讨将有助于确立大数据产业交易的规则,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大数据交易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3个问题,并就产业规模、技术发展、大数据公开3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R]. 2015.

[2]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恩・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 杨琪,龚南宁. 我国大数据交易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 大数据, 2015(11).

[4] 赵彦云. 对大数据统计设计的思考[J]. 统计研究, 2015(6): 3-10.

[5] 余来文. 大数据商业模式[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4.

[6] 徐晋. 大数据平台:组织架构与商业模式[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7] 何廷润. 大数据商业模式的现状与挑战[J]. 移动通信, 2015(13): 25-28.

[8]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Z]. 2015.

[9] 张引,陈敏,廖小飞. 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11): 216-233.

第14篇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39-03

本文为2006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城乡非对称流通结构中墟市物流中心节点地位研究》阶段性成果(06FJY020)。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农产品开始面临各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强有力的挑战和竞争,如何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千家万户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送达消费者手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整合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的所有相关环节,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的价值,有效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来实现。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从农产品形成的源头(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用户)的整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以达到降低用户成本的目的,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变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一、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1][2]

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APSLCM)的涵义为:围绕农产品物流中心,以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增值服务为目的,通过对农产品物流过程的信息流、物流、价值流进行优化控制,从农产品生产者开始,经过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由物流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将生产者、物流企业、物流中心、零售商、加工厂、制造厂,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通过物流、价值流、技术流、信息流的管理,达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目标,使农产品价值增值链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实际上是成本优化管理,其最终目标是用系统的管理思想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成本最小化),获得最大利润(利润最大化),同时使用户的价值最大化和用户的成本最小化。因此关于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基于价值增值和用户满意的管理思想。如果用一个表达式来体现供应链的绩效,则为:

供应链绩效指数=价值增长率×用户满意度

与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比较,供应链管理不仅着眼与企业内部成本控制,而是从农产品形成的源头(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用户)为止,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就是最终达到降低用户成本的目的的过程,企业的竞争力就变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农产品的销售多为分散式,农产品物流竞争力很弱。同时农产品的分散采购和销售的方式具有自发的盲目性,导致实施利用率低,货损率严重,物流成本过高。我国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过高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农产品的不合理物流严重,供应链体系不完善,使得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大

我国农产品流通量虽然很大,但是80%的生鲜品采取的是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据统计,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蛋损失15%,加上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3]:①物流中间环节过多,方式落后,降低了交易效率,在中国批发市场仓储等硬件不够先进的情况下,损耗自然会变大;②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如缺乏代表农民利益的有效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等的规范程度低。中国农产品生产者未能完全介入农产品的物流中,只能被动的听从中间商或经销商的安排来组织生产。根据牛鞭效益,面向最前端的农产品生产者的订货量往往要大于需求量,而且中间环节越多,差额就越大,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信息失真,农产品生产过多,卖不出去, 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损耗。③流通的服务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的流通服务机构。[4]运输硬件和方式低下,限制了运输半径,加之物流中间环节过多,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小批量多批次运输,因此存在重复运输、重复装卸的问题,运输时间的延迟和重复装卸都会增加农产品损耗;再加上农产品运输设备落后,不能根据产品的特点合理安排运输工具,更不能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即时跟踪,使运输过程中因运输工具安排不合理或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而导致的农产品损耗增大。

(二)农产品加工比例偏低,不能通过就地生产缓解运输压力和降低损耗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低,品牌数量少。品牌及包装产品一般是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是以散装原产品为主。未经过加工的农产品,既不利于产品的流通,并且产品的增值空间也比较小,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水平。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多数农产品不经过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初级加工即进入市场,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和增值能力低。[5]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尚不足30%[6]。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①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中农产品销售组织、农产品中介组织和农产品配送组织大多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对于农产品的经营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②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有限,拥有现代加工技术的企业很少,使得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即进入了流通领域。(三)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7]:一方面,对于农民而言,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加大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失去信任。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市场规模小、各个流通环节信息意识差等原因,使得整个农产品市场缺乏系统的信息收集、整理、体系,产销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由市场来完成。然而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有效连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致使批发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很好起作用。②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习惯听从行政号召,从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③物流信息缺乏同一的标准,供应链上个环节的参与者无法实现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降低了物流信息的利用率,造成资源浪费和信息失真。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措施

现行农产品运作模式关注于生产运输过程,忽略相关企业的影响因素:供、运、销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各企业基本上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存在重视本企业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脱节、扭曲;信息系统落后,库存管理落后,系统协调性差,企业间缺少战略合作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农产品物流企业现行运作模式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优化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模式,从供应链的角度制定农产品物流计划、运作、量化管理,更加符合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优化农产品的流通,改变农产品“重生产,轻流通”的现状。[8]

寿光是全国闻名的蔬菜批发生产基地,当地企业主要是运用以下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一是大型蔬菜批发商对购买的蔬菜经过储运、加工、清洗、冷藏、包装等程序后,直接配送到全国的各大超市;二是中小型批发商、本地的零售商通过蔬菜批发市场将产品销售到中小型超市及各类服务行业;三是蔬菜加工公司或大型超市在城市郊区建立货物集中配送中心,将产地批发商从生产者那里采购的货物集中起来,分级、包装后送往各连锁零售店。同时通过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蔬菜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学习先进的市场交易方式和先进的物流技术等方式,不断推进寿光蔬菜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带动整个寿光经济的不断发展。

通过借鉴寿光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

(一)发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主体的优势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

农产品物流主体中,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由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能减少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之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产品农户或产品生产企业直接放到零售商的货架,甚至是消费者的菜篮子里。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可根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对农户或农产品生产直接下订单,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真正实现“订单农业”。

(二)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优化农产品的营销

大多数农产品农产品一般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链条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①大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品牌形象。要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中,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同质化。同时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加强品牌推广和扩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市场竞争力。②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环节,引进科学的加工和包装技术[7]。在农产品的精加工、细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储藏时间,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农产品的最终价值才会得到明显提高。③将现代、科学的营销手段有效运用到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中。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应积极建立销售网点和对外窗口,发展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同时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

(三)加快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节点企业高质量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信息流对物流的调节、控制作用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真正达到信息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从而减少信息冗余和错误,提高信息流动效率,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参与者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高效、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就必须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先进的EDI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等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四)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带头作用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主要就是弥合链上各企业间的矛盾和冲突,协调好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供应链的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链上各个贸易伙伴从竞争关系发展到“竞争――合作――协调”关系。在形成这种关系的过程中,总有一个企业充当发起者,成为供应链的核心,成为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同时还必须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主要发挥以下作用:①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②通过对物流的协调管理,降低农产品的损耗;③使农产品在从田头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制的状态,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④核心企业通过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可以树立其该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⑤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⑥为发展“订单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中最主要的一个障碍就是比较落后的农村整体信息系统,。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就必须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点来抓,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计算机联网、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通过建立信息化批发市场和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加速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 供应链管理[M].广州:经济出版社,2002.

[3]杨延茹,张亚丽,李峰泉.关于增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探讨[J]. 科技博览,2007,(3):88-89.

[4]尹柳营,杨志红.供应链的构建及相应问题[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50-51.

[5]庞胜明,魏朗,岳同霞.时效性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及环节优化研究[J]. 物流技术,2005,(10):157-159.

[6]贾冬青,柯新生. 信息流引导下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10):263-267.

[7]曹 瑛. 引进现代物流,助力新农村建设[J]. 生产力研究,2007,(7):33-34.

[8]徐 玮,王 瑜. 实施供应链管理,构筑新型工商关系[J]. 江苏商论,2004,(10):14-16.

On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Wang Yan,Yang We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第15篇

关键词:兰白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40-04

2009年,甘肃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①的区域发展战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兰州白银和酒泉嘉峪关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兰白经济区在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推动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实施区域战略发展规划,提出首先要做大做强兰白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全面整合要素资源,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②的中心作用,引领甘肃经济快速发展。

兰白经济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包括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行政区域和武威市天祝县①。在中央“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兰白经济区的发展,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其中的重点产业之一,其发展对兰白经济区以及整个甘肃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的延伸,摆脱农业仅提供原料与初级产品的基础地位,成为一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关联产业发展,建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兰白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兰白经济区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概况

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兰白经济区内各市(州)、县都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各自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域民族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状况、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情况等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特色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品的数量、质量都有提升,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生产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农业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以优势产区为中心的产业区域分布特征凸显。目前,兰白经济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使之成为中国优质专用马铃薯和啤酒大麦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羔羊肉生产基地和小杂粮产区。以这些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初步形成了定西马铃薯、中药材加工,兰州和白银的畜禽、果蔬加工,啤酒生产,临夏的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分布格局。可口可乐、康师傅、伊利乳品、南京雨润、草原兴发等一些知名企业入住该地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骨干企业正在兴起,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二)兰白经济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兰白经济区位于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整体来看,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仍然相对处于劣势,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原材料的背景下,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1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比较落后。首先,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相对较小,规模整体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尤其系列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更少,使得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大多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大都以初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创造的附加价值较小,致使特色资源流失。其次,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大,导致资金融通能力有限,筹资渠道有限,发展资金短缺,影响了先进设备的引入和加工工艺的创新,使得加工总量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升级受到限制,阻碍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第三,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新技术的引进相对落后,使得产品的市场适应力、竞争力较弱。

2各市(州)、县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尚未做强做大,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专业化程度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产品的档次普遍不高,与发达地区以及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创造的价值较少,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不够,好产品打不开市场,能形成品牌化经营的产品较少,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没有真正步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规模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另外,吸收劳动力较少,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远离大城市,交通不便,以致运输周期长、运输成本高,再加上甘肃省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影响了特色农产品跨区域、跨省外销,导致特色不够“特”,优势不够“优”。

3市场营销方式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有限,促销方式有限,促销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没有形成有效的流通体系,对现代化网络体系的利用程度较低,使得产品的知名度不高,产品销售不畅,市场占有率低,同时加工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很多企业虽然具有原材料优势,但由于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而不能将其转化为知名品牌,只能低价出售,降低了利润率。

4中介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现有专业市场规模较小,功能还不齐全,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提供专业市场信息统计、分析、研究和报告的机构少,难以定期权威、可靠的农产品信息,降低了市场化程度,科研、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健全。由于农产品大多对保鲜的要求较高,但目前物流体系还不够发达,导致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坏损较为严重,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快兰白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兰白经济区作为甘肃省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核心经济区,当前又处于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始阶段,给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这一战略机遇期,要使兰白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成功转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实现特中选优、优有规模的目标

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前景、区域农业资源条件以及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筹规划、集中布局、区域互补、突出特色,达到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总体的竞争实力。具体通过培育种植、养殖特色农畜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经济,达到产业转型,提高当地经济增长水平,改善收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品,为培育特色产业提供动力。应该从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品入手,选择那些围绕畜牧养殖基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兴办的,与农户形成比较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质量过硬、市场销售顺畅的加工企业,在税收减免、土地征用、解决资金、产品补贴等多方面重点扶持,扩大生产规模,使其成为产业的“龙头”。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林、畜、科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并与外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密切联系,帮助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量和质量,做优、做精特色产品,积极与外地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嫁接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品牌,走名牌战略之路。经济区内已经有较多具有一定品牌价值的特色农产品,比如兰州百合、靖远羊羔肉、定西马铃薯等,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品牌是无价之宝,是地域经济发展的旗帜,是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特色资源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核心。

二是促进兰白经济区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经营。从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努力构建和延长产业链,进一步细化加工程序,进行深、精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研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加工产品的种类,增加产品的功效,实现多元化发展。同一类产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从而达到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实现产业化经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品还可以广泛进入电子、采矿、化工、制药以及造纸印刷等大型工业企业,应积极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增强核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统筹结合农户、生产基地、公司各方的利益,建立“农户+基地+公司”的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带机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拓宽产销渠道,提高信息技术,提供种子、种苗及技术。目前,兰白经济区内各市(州)县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链,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有目标、有步骤地实现产业化经营。

兰州市计划重点发展蔬菜加工链、百合加工链、玫瑰加工链、粮食等加工链以及畜产品加工链。

白银市主要培育发展马铃薯、大枣、枸杞、小杂粮、啤酒大麦五大区域优势产品加工业。

定西市计划重点发展马铃薯加工链以及特色药材加工链。

临夏州重点扶持清真牛羊肉加工、乳制品加工、饮品加工以及农产品加工。

天祝县计划重点发展以白牦牛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加工链以及以高原绿色蔬菜为主的食品加工链。

(二)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同时,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发展相应的科研学科方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兴利避害,使之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加工程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五是要引进高科技人才,同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转变经营方式,改变经营理念,提升管理能力。

(三)加强兰白经济区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首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互联网技术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同时加大对产品的宣传,提升区内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让其他城市乃至全球的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品的质量、功能,增加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不断扩展需求量,开拓市场。其次,通过信息服务体系将产、供、销快捷有效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兰白经济区内农村移动通信网络、广播电视覆盖全面,电脑和互联网络应用在条件较好的农村迅速发展,农村电子政务也开始起步。在“甘肃农业信息网”、“甘肃新农村网”、“甘肃兴农网”、“甘肃农业网”、“甘肃农业经济网”、“甘肃新农村商务”、“甘肃扶贫网”、“甘肃科技信息网”、“甘肃动物防疫网”、“甘肃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等省级网站的基础上,各地政府为了突出区内农产品的特色,相继建立了彰显产品特色的专业网站。白银市重点打造“数字白银”重白银农业信息化体系,创建了“白银神农通”模式,水川镇建立了“白银水川蔬菜信息网”。定西建立了“甘肃马铃薯信息网”等。结合已有的成绩,区内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增加网站内容,具体提供农业资讯、政策法规、科技推广、农业专家、供求信息、视频点播、农经管理、价格行情、农业项目、农民培训、分析预测、数据资源、经验交流,增强交流等模块,进行电子政务农业信息管理,同时更要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搜集、分析、预测,明确定位,使之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户,有助于农户及时调整生产,确保做出正确的生产决策,提高农民的收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形成需求,同时注重加强疏通信息互通渠道,方便企业、农户、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以销定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扩张效应,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四)加强兰白经济区内现代化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首先,充分利用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基础交通设施相对健全的优势,以及兰州作为西北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利用各种流通业态,尤其是各大型、中型超市,形成“农超对接”,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农产品进行运输配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运营,从而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结合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有效地连接农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促进和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接见面,跨越农产品及加工采购中的信息沟通障碍,取得商品采购渠道的优势。在区内结合各自的产品特色,鼓励建立各种形态的“加工企业+商户”、“运销公司+商户”、“配送中心+商户”的购销组织,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不断强化供应链发展模式。其次,相关部门还要注重产品的零售市场,加强零售市场的管理,改善市场的卫生环境,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始终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确保质量,推动长远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收益。第三,在流通领域还可以通过建立专营店的形式,建设兰白经济区内特色农产品的专营网络,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宽市场,确保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工企业还要利用“兰洽会”等销售形式,积极展销自己的产品,吸引各地的销售商,形成更广阔的市场。例如,定西市马铃薯加工企业就形成了物流配送中心,以“一个配送中心,连接两点”的配送操作方式来对马铃薯进行配送。“一个配送中心”主要是指马铃薯经济合作社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对马铃薯加工企业进行配送,“两点”主要指的是马铃薯加工企业与农户。该模式目前整体发展状况较好,产品已经远销国外。

(五)树立品牌营销策略,提升竞争优势

兰白经济区内的各种特色农产品尽管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消费者也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品牌营销模式,因此,为了推动区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积极利用品牌营销模式,在现有品牌名称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新的品牌,要更注重凸显产品的地域、稀有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加强品牌定位,找准市场的需求群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种类,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者,进一步增加市场需求。培养企业形成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品牌是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要不断做强做大品牌,从品牌的创立,到品牌的发展壮大以及品牌的维护上实现全局管理,提升兰白经济区内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创造更广阔的市场。

(六)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建立由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各级职能部门应当从现在开始逐渐淡化行政影响,抓紧研究建立以宏观协调和规范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工作机制,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更加规范,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得以实现和稳固,从而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规以及扶持、服务政策,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及龙头加工企业要不断宣传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竞争力。

注 释:

①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②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参考文献:

[1]梁青玉.发展甘肃特色农产品的战略选择[J].物流工程,2008,(10):98-99.

[2]李兴江,肖锋.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培育的技术创新机制分析[J].兰州学刊,2009,(6):94-97.

[3]2011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OL].(2011-02-16)[2011-08-07]..

[4]2011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R/OL].(2011-01-18)[2011-07-30]. 省略/ Item/ 28022.aspx.

[5]吕萍.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战略[J].前沿,2008,(6):64-66.

[6]王燕飞.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分析[J].北方经济,2010,(4):50-51.

[7]蔺全录,王翠琳,梁青玉.甘肃中东部特色农业经营现状及对策[J].发展,2003,(11):55-57.

[8]冯蛟.特色农产品物流管理方向的探讨――以宁夏枸杞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2009,(5):90-91.

[9]王兴.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培育的模式选择[J].学术纵横,2010,(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