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老龄 居室色彩 人性化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16亿,约占总人口数16.7%,“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近期召开的两会上,有代表指出了“中国正在经历传统‘居家养老’到具有社会化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转变。家庭依然应该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此同时,社会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老龄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分析
1999年我国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按生活能力状态将老年划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种类型,自理老人是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 是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老人随着年纪增长一般是从自理逐步到介助再到介护的缓慢发展过程。
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总体较好, 2010年中国老龄委的最新数据中国内地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9千万,89.3%能够自理。2011年3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通过对20个省区市的80个县2万名老年人抽样调查,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根据这项调查,2010年末,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约为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为1080万人。
综合以上数据信息,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约为1.7亿,按此计算,其中约80%为生活能够自理,约13.6%为轻度至中度失能,约6.4%完全不能自理。换言之约93.6%的老人有自主活动能力,对居住环境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在环境设计中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方面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既要考虑方便老年人的独立活动,又要能在需要时得到及时的照顾与帮助,总体上创建一个能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生活的居住室外境。
1、生理机能:老年人无论在肢体、感官及智力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
2、心理变化:老年人退休后一方面害怕孤独寂寞,有求安全感和依恋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要求独立空间,体现自身价值,得到他人认可和尊重。
3、行为特征:老年人可自由支配时间显著延长,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空间范围,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健身、文体活动、休闲交往成为老年人日常行为的主要部分。
三、老龄化社会居室人性化设计之必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幸福。社区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势必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以家为中心,这对居室设计提出了历史性的命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观念要求室内设计师的目光不仅仅要关注室内本身,还要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在老年人居室设计中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充分考虑到老年使用者对形状、照明、色彩的特殊需求,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创建一个能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生活的居住环境。
以老年人为居室使用对象,在“人性化”设计理念指导下,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分析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解析在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运用色彩心理学、色彩构成理论及室内色彩计划方法等相关,对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解决,积极寻求对策。老年人是居室使用主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问题进行理论构建其实践意义在于,当前老年居室色彩设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发展远远滞后于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要,几乎是室内色彩设计领域内的“真空地带”。只有解决好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相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居室设计目标。
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应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以人性化设计理念为指导,以当前流行的居室色彩设计为参照系,从客观上系统地研究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特殊性以及面临的问题,探索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对策方法;把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方法研究为重点;把需求分析作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突破口;把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立足点;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重点在于分析在老年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给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难点在于,第一要提出有效的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推广性;第二要对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合理到位,不夸大不忽视;第三要坚持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总结老年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这种操作建议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推广性。
四、结语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现状特点 经济发展
我国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原因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状态,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统计65岁以上人口站到总人数的9%以上,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为更好的说明解决热门口老龄化的策略,本文先从我国老龄化特点说起。
一、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到2013年65岁人口占据总人口的14%以上。
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虽然老龄化时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国内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时期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时期初期,老龄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65岁人口占总人口9%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国值达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统计),与此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影响,下文具体讲述。
第三个特点我国老龄化问题存在阶段性和累进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在改革了开放以来鼓励生育,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导致出生率骤然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最后一个特点便是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指的是东西部、城乡发展老龄化不平衡,城市变现的老龄化要比农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在总体人口中占据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缺乏,表现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以利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就出现了“青年人赤字”现象,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将会在很多地区上演,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老龄化造成了总供养系数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国总供养素数在56.9,按照老龄化的速度,预计在2030年总供养系数将达到70.0,将会使社会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第三老龄化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家或是企业养老金支出加剧,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退休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费用严重增加,预计在2030年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费用将会达到73219.54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保持增长之势,严重影响扩大在生产。另外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对科技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限制影响。
三、解决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应对我国老龄化产生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向积极老龄化转变,我国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若是我国老龄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发挥的作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当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健康老龄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成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社会尽量建设一个以家庭为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就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家庭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而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优越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国仍然应坚持这种养老模式不动摇。另外为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还必须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称谓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第三是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老年立法,使得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还不够规范,法律的建设仍然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最后我国应实行比较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针对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可以有选择的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另外各地为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可以建立相应的老年人才,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老龄化问题在短期内还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研究仍然需要人员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莫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及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3,19(1):52-63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我国老龄事业,国务院日前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吉林省在“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为努力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议省政府在充分认识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基础上,以更高的站位审视社会老龄化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老龄工作。结合本省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构筑老龄战略对策体系,发展老龄服务体系,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建设老年健康支持体系,打造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六大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出台《吉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就进一步加快我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针对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改委和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2006〕6号)中指出,“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我省拥有的高校数量和师资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一些高校中开办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既可解决部分学生所学非所用的问题,又为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培养了专门人才。据调查了解,随着养老机构的增多和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化,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
当前,急需解决的是提高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基本专业技术水平和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建议切实落实培训和用工政策,逐步解决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和不持证上岗的问题。省里应统筹安排培训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招募的人员,提供一次免(半)费的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经职业技能考试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有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服务人员都应该持证上岗。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安排一些公益性岗位,使部分优秀从业人员可申请享受当地社会公益性岗位政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9-008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9.20
一、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困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我国人口出现严重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其表现为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升高。在发展中国家,如若总人口中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10%(发达国家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7%),则这一类型的人口通常称为老年型人口。
201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2%,相比2005年末提高了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39%,相比2005年末提高了1.67%。我国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出10%的界定标准达4.32%之多,表明人口老龄化已较严重,“未富先老”已成既成事实。专家估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还会上升至30%,届时60岁以上人口可能达4亿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保障问题
(一)劳动力数量逐渐下降,就业供需之间矛盾加深
与人口老龄化相对应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末最新数据及表1显示,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11年末下降0.6%[1]。由此可看出,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较大,短期内还有一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及生育率的下降,低龄人口补给的速度较慢,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日渐明显。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衰竭消失,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也会进一步加深。
(二)老年人口负担系数递增,社会与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少子化”的存在,也促使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负担逐渐加重。因为目前我国基本退休年龄为60岁,本文用60岁及以上人数(老年人口数)与15至59岁的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作为我国老年人口负担系数。近年我国来老年人口负担系数连年递增,由2005年的16.05%递增到2012年的20.69%,未来几十年我国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仍会递增,养老负担有加重的趋势。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较晚且不够完善,曾经为国家贡献了几十年的老员工们正相继退休,而国家的养老保险模式在上世纪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型养老体制转变时,转轨的成本没有明确由谁来承担及落实。另外,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且覆盖范围较窄,于是出现了混账管理、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等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额度已超过2.2万亿,若没有财政补贴,多个省市早已收不抵支。有专家分析,到2015年有可能出现支付缺口,足可见养老金空账问题亟待解决。
(三)空巢、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突出
在我国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多重政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其空巢化、高龄化、病残或失能化等特点明显。由于大批城镇或农村青壮年去异地读书、就业、务工、经商、居住等,造成空巢现象非常严重,这给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养老带来了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女不在身边,起居生活没人照料;二是不断延伸的精神需求很难满足。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已达4150万人,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70%。同时,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已达农村老年人口的37%,2013年这一比例将会进一步扩大。“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乃至许多农村地区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四)社会养老体系薄弱,“一床难求”普遍存在
民政部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已达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还存在养老护理员短缺且专业程度低的问题。据全国老龄办与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开展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万,预计到2015年达到4000万。因此,即使按4:1的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也需1000万名,而目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万,且近一半是文盲。虽然社会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问题较为突出,但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并不高,民办养老事业发展缓慢且缺少政府及社会有力的支持。总体而言,目前社会养老体系薄弱,难以满足我国快速老龄化引起的巨大养老需求。
(五)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影响未来经济活力与创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少儿人口(0~14岁)占总人口比重只达16.44%,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29%的水平,比2005年的20.33%已下降了3.89个百分点,且八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少子化”加剧问题比较突出。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与社会保障发展的机遇
(一)老年人消费需求增加,市场空间巨大
老年人口的增加势必推动老年人相关产品消费的增加。例如,近年来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护理保险、保险理财产品、老龄手机、助听器、电动车、纸尿裤、多功能拐棍、养老保健产品等,在市场上均取得了不俗业绩。2010年统计局公布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并且还会继续延长。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科技医疗水平发展,这一趋势未来仍将保持,这将极大地推动老年人市场需求。
(二)养老需求增加,带动社会基础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老龄化加速,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且逐步多元化。传统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不能满足老龄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需求。目前,国内的社会养老体系还较薄弱,基于老年人的生活居住、护理服务、医疗保健等需求,国家和企业对于养老机构和社区等的建设会带动建筑、家具装饰、物流运输、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等各大行业的发展。而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会推动老人教育、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老龄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老人出游意愿增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各大旅游公司竞相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以老年旅游为主题的各种旅游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因老年人口的特殊性及要求较高的老年旅游服务需求难以跟上,我国老年旅游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仍处于较落后的发展阶段。据中国老龄委调查,当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占我国旅游人口总数的20%以上。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有很大发展空间。
(四)刺激科技创新,弥补劳动力不足和满足老人的多元化需求
老龄化加剧造成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若没有替代品产生,劳动力不足将较为明显。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在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科技创新。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高科技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与机器人作为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二是为抢占巨大的老人市场空间,各大企业也会不断创新,开发各式各样的老龄产品,以满足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四、应对老龄化、完善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柔性提高部分行业的退休年龄,缓冲劳动力下降和弥补养老金支付缺口
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对老年的界定也有所变化,提高退休年龄已成为许多国家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举措。中国目前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岁,女性职工50岁(部分特殊行业另有规定)。201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4.83岁,而养老金缺口已达2.2万亿元。若柔性提高部分行业的退休年龄,既可缓冲劳动力的下降又能够弥补养老金支付缺口。据分析,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那么养老统筹基金便可增长40亿元并减支160亿元,即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3]。笔者建议,我国可以考虑一般退休年龄柔性推迟到65岁(男女可以试行同步退休),先在部分发达地区和行业试行,成功后再推广。但需注意两点,一是根据身体实际机能状况,鼓励支持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老龄劳动者,允许推迟退休到更高年龄,而对于实在无法继续工作者可以申请提前退休;二是参考发达国家对60岁以上的老龄劳动者建立养老金提前支取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尚未达到法定支付年龄的高龄者的需要和利益[4]。
(二)鼓励支持养老相关产业发展,严格监管确保数量与质量
发展养老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监督管理。鉴于目前国内各种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国家可以考虑加大对社会公办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适度扩大规模,解决“一床难求”的尴尬,重点帮扶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和空巢、失能老人。同时,积极吸纳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缓解社会养老工作的压力。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便捷服务以及相关技术指导,规范我国民办养老产业的发展。另外,可考虑与企业合作建设集老年教育、休闲娱乐、护理服务、医疗保健等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的养老社区和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居民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进行一对一帮扶,大力倡导和推动民间力量到养老事业中来。积极做好服务与监督管理,将部分地区成功的经验在全社会进行推广,推动整个社会养老及相关产业发展。
(三)鼓励创业、科技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劳动力不足
市场竞争及逐步老化的人口状况,会选择性地淘汰部分企业。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劳动力逐步下降局面。第一,出台部分鼓励扶持政策,奖励科技创新,扶持重点产业,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第三产业;第二,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给予一定幅度的税收减免及优惠,对有困难的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第三,基于创业解决就业和带动就业的双重效应,进一步加大对创业人群(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青年、下岗职工等)的支持力度,政府或者社会创业基金组织可给予创业初期启动资金的一定支持,并在初期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提供便捷服务,鼓励银行为其提供国家贴息小额贷款;第四,大力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并进行免费再就业培训。鼓励支持企业招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人、健康体能好愿意继续就业的老年人,根据招聘比例,对于其给予一定补贴或税收优惠。
(四)鼓励支持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完善配套服务及景点安全设施
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给予针对老年团体旅游业务的支持,如高速路通行及进城免费或者优惠,旅游公司老年团体旅游业务收入的税收优惠,以调动旅游公司积极性等;第二,政府和旅游景区开发公司联合完善景区安全设施,加强安保措施,提高其安全保障和旅游率;第三,保监会要鼓励保险公司针对老年人推出适当创新型旅游保险,并加强支持与监管力度;第四,加强对旅游公司老年旅游业务的安全监管,督促其做好安全配套服务;第五,旅游公司针对老年人团体做好旅游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老年人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属于健康保险范畴,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成熟,但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其一般规定是,当被保险人生病或者衰老时,因生活无法自理而需要专业护理或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其支出由保险人承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护理需求很大,且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我国在推进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时,可以考虑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双管齐下的模式。社会保险解决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商业保险解决有购买能力的人更深层次护理需求。在社会保险方面,建议把老年护理保险纳入医疗保险,通过制定相关费率和设定缴费起止年限(例如45岁开始缴费直至退休),在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的同时保障退休后的护理需求。同时,鼓励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支持商业护理保险的发展,例如,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协助其扩大市场覆盖率,以保障更多有购买能力的人的深层次多元化需求。
(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辅以差别化职业养老保险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劳动人口众多,职业千差万别,不同工作环境对身心的耗费也不尽相同,退休后的保障需求也有所差异,故养老保险在设计上有必要考虑职业差异性。笔者认为,这种辅助的差别性职业养老保险,应根据不同职业性质,设计不同的费率及相应的退休养老保障制度。这既能增进对不同行业劳动者保障能力的需要,又能很好地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满足国民退休生活的差异化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全国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R].2013.
关键词:老龄产业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
Abstract: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influence o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elerat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ging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re indispensable. Enterpris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ging consumption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of developing aging industry change idea, seiz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seize the huge space between the current aging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occupy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market. Common effects only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vigorously developing aging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promote stead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Study on population aging industrializ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一、 政府在老龄产业发展中的策略分析
1、政府在老龄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依赖的是政府创造的一系列适宜的产业发展条件这就需要政府明确的角色定位。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当区分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从产业的角度考虑生产、消费和就业等问题,按照市场规律来发展老龄产业。在支持老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老龄产业的特殊性出发来确定政府在老龄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老龄产业服务的对象是老龄人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老龄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是需要政府支持和干预的。这就决定了老龄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老龄产业具有盈利性和非盈利性(低盈利性)、市场性和政府宏观调控性等。老龄产业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政府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处理老龄产业中的市场化原则与非盈利性、微利性的矛盾。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当在老龄产业发展的初期进行推动、扶持和指导,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作用,避免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盲目投资,利用一切可能手段培育、拓展老龄市场,提高老龄产业的有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当考虑到老龄产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对老龄产品和服务进行质量、价格管制的同时,应当在法律、政策等方面向老龄产业有所倾斜,鼓励企业进行老龄产品和服务的投资。
由此可见,老龄产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老龄产业中地位的特殊性。与其他产业相同,老龄产业作为一个产业,由市场来运作,但政府在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干预比对其他产业更多一些。政府需要在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老龄产业中企业的盈利之间进行平衡,既不能为了老龄人口的需要而过度的限制老龄产业中的企业,因为如果不能盈利的企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而老龄产业也不能发展起来;同时,也不能完全不顾老龄人口的购买力状况而放任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导致老龄人口的各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老龄化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因此,政府虽然不是老龄市场的主体,但是政府在老龄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却是至关重要的。
2 、政府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策略建议
老龄事业是指政府发挥其公共职能而向社会老龄人口提供的福利性、慈善性物品和服务的政府行为活动。为社会老龄人口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义务和职能之一,在面临老龄化趋势时,政府应当加强这一方面的职能,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还不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老龄事业的发展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仅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影响了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从全国老龄办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出的我国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数据来看,2006年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比率为78.0%,农村为4.8%,城乡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增长幅度仍然偏低。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还处于建立之中,不仅覆盖面窄,而且保险金额较低,特别是广大农村基本上还被排除在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外。医疗保障方面,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离全面覆盖还有较大差距,而农村则不足一半。老年人的长期专业护理和社区照料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而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未能真正健全起来。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依旧温暖亲和的笑容,依旧爽朗干脆的话语,依旧迅捷有力的手势,依旧心系国计民生的满腔牵念――将军的刚毅、女性的柔韧与学者的睿智完美地融合在范利委员身上,构筑起了范利委员鲜明的人格魅力。与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她时,她重点关注国民心理精神疾病问题那样,刚一落座,范利委员的话题就谈及了她今年向全国“两会”提出的《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建议》。
“中国式老龄化”的“两大特点”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全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
连范利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个“头衔”,但她在言行举止间,处处透露出的鲜明的个性,依然是军人的本色,这从她说话时清晰的条理与遣词用句的特征中,就可见一斑――采访一开始,她谈到我国的社会化养老问题时,使用了与其几乎毫不相关的“战略准备期”这个词语。
“我之所以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建议’,是基于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之所以说‘我国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是因为我们目前老龄化问题面临的‘两大特点’与养老现状的‘四大薄弱’――这是我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归纳出来的。首先说‘两大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我国老龄人口的‘高峰期提前’,而我们的战略准备期却太短。这形成了一种无法忽略的矛盾。”范利教授开口便切入了她的话题,随后,她列举了一组数据来支撑她的观点,“我国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用了不到20 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50年到150 年才到老龄化的过渡阶段。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1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已达1.7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3.7%。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年人。按照这一速度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那时老年人将增加到3.28亿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这组数据说明,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时间老人留给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才不到短短的20年时间……这是我所说的‘两大特点’中的第一个特点。”
谈到这里,范利教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国老龄化的第二个特点是‘未富先老’,而且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巨大!”范利教授边说边举起右手往下一挥,随之加重了语气,“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的状态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约为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则高达2万美元以上,但我们整个社会的老龄人口比重和社会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负重,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急剧上升,由此便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
逻辑清晰地介绍了她所说的我国老龄化的“两大特点”的立论依据后,范利教授回过头去归纳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提前’,而我们的战略准备期却太短;社会呈现‘未富先老’的状况,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巨大。这‘两大特点’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社会问题。”
我国养老现状的“四大薄弱”软肋
范利教授谈完她归纳出的“两大特点”后,随后即谈到了我国养老现状的“四大薄弱”软肋。
“我所说的我国养老现状,实际上可以用四个字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老缺所养’!”范利教授进一步解释说,“根据我的调研,我国‘老缺所养’的养老现状,具体可以归结为‘四大薄弱’软肋。这‘四大薄弱’首先是养老机构社会化薄弱。‘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养老文化和养老观念,在这种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下,中国人浓厚的亲情牵挂和孝文化氛围,使‘不离家养老’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期盼;因此,我国老人99%靠居家养老度尽晚年,真正像西方国家那样,能够进入社会养老机构安度余生的老人比例仅为1%。但是,受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如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我国大多数家庭人口结构,目前已经呈现为4∶2∶1的‘倒金字塔’模式。‘4∶2∶1’的家庭结构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对养老而言更是如此。这种家庭结构中的一对中青年夫妇需要赡养两对老人和抚养一个子女。这样的状况,致使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了我们的必然选择。但是,一项调查表明,在当前,全国有近70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看护照料或康复服务,但目前我国老年养老服务机构仅有4万多家、约200万张养老床位。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的养老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我国目前仅达到了0.9%,仅养老床位的缺口就达550多万张。另外,即使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也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养老的巨大需求。”
范利委员继续介绍说:“我国养老现状的第二个薄弱环节是‘养老人员职业化薄弱’。尽管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但目前社会还未把‘养老工’作当成一种职业来对待,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培训的人员;同时,由于从政府到民间不约而同地忽略‘养老工’这个特殊的、新兴的群体,致使‘养老工’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这一问题又导致了养老服务人员的大量流失。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仅有两万多名,这相对于我国现有的700万老龄人群而言,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几乎没有语气上的停顿,范利教授扳着手指随即进入了下一个对话环节:“第三个问题就是我国‘养老行业产业化薄弱’。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普遍特点是‘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尤其是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相当滞后。据调查,我国老年人总的服务需求满足率仅为15.9%。”说到这里,范利教授又扳起了一个手指,“我国养老现状的最后一个薄弱环节是‘养老管理科学化薄弱’。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监管、实施的‘路径’绝大部分是:管理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医疗服务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而长期照料服务却没有明确的部门组织实施。这其中,全国老龄委、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与养老服务机构和行业条块分割、职责权限很不明晰,缺乏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管理和监督机制。”
农村养老,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范利教授从宏观上谈完了她针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面临的养老问题之后,又触及到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群体――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他们是中国老年人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养老问题无法绕过的一个群体。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预计这种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可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
范利教授接着说:“在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自我劳动收入和子女等亲属供养是老年人主要的收入来源。以前,我们总有一种惯性认识,农村老人一般都儿孙绕膝,老有所养,大部分都可以在家里安享晚年,似乎不存在社会养老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农村养老同样面临着城市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计划生育和人口价值观念改变等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赡养脱离,即使养了儿,也难以防老,这是农村几千万留守空巢老人面临的普遍难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现象会更加严重。从今后的发展来看,随着农村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农村老年人‘老难所养’问题将更加突出。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报告,我国目前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的老年人达283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中近五分之一需要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需要护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占9.9%。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空巢化,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和专业化照料与护理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公立的农村老年福利机构通常只面向传统意义上的‘五保老人’,并且一些机构建设因财政投入不足而严重滞后,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而民办养老机构则主要集中在城市,高档化、舒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偏离了农村老年人群的实际需要。”
范利教授接着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展,农村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特别重视的新问题,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体系,也同样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政策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一口气说完她所归纳的我国养老现状、尤其是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之后,范利教授进一步总结说:“以上我所讲的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两大特点’也好,我国养老现状的‘四大薄弱’也罢,还有农村养老面临的严峻局势等等,这些问题纠结在一起就说明:我国养老服务缺乏国家整体规划,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在社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方面都十分薄弱。因此,抓紧制定国家规划,提早进行战略部署,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把“养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此前据记者了解,范利教授从事老年心血管专业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长达40余年。在临床研究和诊疗方面,她的专业主攻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防治等研究工作及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研究,有着丰富、独特的心血管专科诊治和急救经验。范利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曾成功地进行了数百名重危病人的抢救。由于职业的原因,使她更多地接触到了老龄患者,并无数次诊治过老年患者, “零距离”感知着老年人的喜与忧,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她参政议政的视野,才从专业的平台出发,更广阔地触及到了我国老龄人群的“老有所养”及“老缺所养”的大问题。
果然,记者把自己的猜测说给范利教授之后,她刚才十分理性的话语,立即变得感性起来:“是啊,我以前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是老年患者。很多老人无数次地给我倾诉过他们的担忧。他们忙碌一生,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曾经朝夕相处的儿女长大后又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甚至在外地或海外,于是,很多老年人的家庭就成了‘空巢家庭’。‘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心理的孤独和生活上缺乏照顾是这些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老难所依’、‘老缺所养’、‘老难所安’是他们普遍的困惑。多年来,关于‘空巢老人’猝死、自杀和他杀的事例时有发生。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国家的重视,实现‘老有所养’这一基本需求,养老社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尽快制定整体战略规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这就是我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尽快制定社会化养老国家战略规划的建议’的初衷。”
长舒了一口气之后,范利教授接着说:“我在这份提案中,首先建议国家要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力度,并建议通过三项措施给予实施。措施之一是‘政府引领,整体规划’。政府应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制定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及时产业信息,鼓励老年用品研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方便群众养老消费。措施之二是‘民办养老,市场运作’。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改变政府包办包管机制,采取民办公助的市场运作模式,尽可能多地将养老服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性机构去办。措施之三是‘打造平台,试点推广’。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加强管理等措施,推进‘个性化、广覆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试点,对试点成功的养老社会组织机构进行连片辐射、连锁经营和统一管理。”
“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没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队伍,任何措施都是空谈。所以,我在提案中还建议从三方面加紧养老人员职业化培训。”范利教授继续介绍说,“首先,要制定一个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养老服务劳动准入制度,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其次,要设立养老服务员工作岗位。养老服务人员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包括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的能力,接受心理咨询的能力和医疗护理专业的能力,在养老机构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再次就是要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结合国家下岗再就业政策,将养老服务岗位纳入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予以支持,免费为下岗职工提供养老护理的专业培训。各级政府要确保养老服务人员的各项保险费用的及时足额缴纳,同时还要加快养老行业产业化进程。老年产业在国外被称为‘银色产业’。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老年产业市场和就业空间潜力巨大,亟待政策激活和市场培育。最后,是要加强养老行业科学化管理。养老服务管理要把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的衔接整合,从而实现养老服务管理的主动性和养老服务质量的可控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清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与养老服务机构、行业的责权利,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组织机制、社会养老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和社会养老服务监督机制。”
谈完了她提案中的主要建议内容,范利教授继续说:“社会化养老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在以小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的赡养主要靠家庭承担。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赡养老年人的责任自然就由家庭逐渐转移到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促使经济日益繁荣,物产日趋丰富,服务性行业和部门日渐增多,这些也为老年人的赡养由家庭转向社会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采访到最后,范利教授感慨地说:“那首流传很广的歌曲《春天里》有几句歌词非常能够体现‘老缺所养’这一老龄群体的普遍心境,我印象最深的几句歌词是‘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这些歌词,再加上演唱者苍凉沙哑的歌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老无所依’者的悲凉心情。何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到那时,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都将是老年人,如果没有一种战略性的应对措施,‘老无所依’的群体将会急剧扩大;而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改变,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因此,尽管在社会化养老的问题上,我们的战略准备期十分紧张,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地给予高度重视。当我们把社会化养老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再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坚信还是能够早日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的……”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城镇养老服务业 指数平滑法 GDP支出核算法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在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目前,我国处于加速老龄化阶段。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1.78亿,占比已达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资源由丰富走向短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增大;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任务: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等。养老服务业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个人等服务主体围绕老年人所开展的各类服务的集合。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养老服务业包括围绕老年人的吃、穿、住、医、行、娱乐、保险等所有相关产业,具体来讲有:老年用品制造零售业、养老房地产业、居家养老服务业、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业、养老保险理财业、养老教育服务业、养老精神文化娱乐业、养老人员培训业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养老产业;狭义养老服务业专指为老年人生活保障和生活照料所开展的服务业,通常指民政部门所开办或监督管理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其中包括一部分由政府主办,专门为“三无”、五保老年人服务的纯福利性质的养老事业(徐铁南,2010)。本文所指的养老服务业是指广义养老服务业。在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建立一种GDP支出核算法和指数平滑法的组合方法来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及其对GDP的贡献进行测算,探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的影响。
研究现状
养老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我国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我国学者对养老服务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如龙书芹、风笑天(2007)、焦亚波(2010)和周宇(2010)等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唐咏(2010)、王婷等(2007)、曹煌玲(2011)、王佳(2011)、刘珍益(2012)等对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及其对策性建议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对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如顾国爱等(2010)研究表明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投资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甚微,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有待提高。辛本禄、高和荣(2012)研究表明要大力发展以物质和服务消费为导向的老龄消费产业,从扩大消费内需入手,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重要增长极。
当前关于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集中研究我国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模式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是集中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其对策性建议。而对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着眼于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创新方法或建立模型进行测算和评价的实证研究则更为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GDP支出核算法和指数平滑模型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的产值及其对GDP的贡献进行实证测算,在建立一种综合预测方法的同时,分析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及全社会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
(一)GDP支出核算法
GDP支出核算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用C表示)、资本形成总额(用I表示)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用NX表示)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GDP=C+I+NX
本文选取GDP支出核算法对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的产值及其对GDP的贡献进行实证测算,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涉及进出口业务,所以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的产值可简化为城镇老年最终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资本形成总额之和。而城镇老年最终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资本形成总额则需要指数平滑法进行测算。
(二)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又称指数加权平均法,是由美国学者布朗(R·G·Brown)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加权的移动平均法,它是选取各时期权重数值为递减指数数列的均值方法,克服了移动平均预测法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序列的全部数据的信息和对参与运算的N个数据等权看待的缺点(吴小华,2007)。指数平滑法通过某种平均方式,消除历史统计序列中的随机波动,找出其中主要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且过程清晰、计算便捷,在工程、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预测中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指数平滑法包括一次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和三次指数平滑。本文根据数据特点选取二次指数平滑法,用S表示指数平滑值,第t期一次指数平滑值记作St(1),二次指数平滑值记作St(2),计算平滑值的递推公式如(1)式所示。
(1)
其中,Yt是第t期指标实际值,α是平滑系数(0
在第t期的一次、二次指数平滑值都计算出来之后,要计算二次指数平滑的预测值,则还需要算出两个参数at和bt,其计算方法如(2)式所示。
(2)
于是,便可利用线性预测模型计算出第(t+T)期的预测值Yt+T,如(3)式所示。
Yt+T=at+btT (3)
指数平滑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数据特征选取指数平滑法。一般可根据原数列散点图呈现的趋势来确定。如呈现直线趋势,选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如呈现抛物线趋势或经二次指数平滑处理后仍有曲率时,应用三次指数平滑法。
其次,确定初始平滑值。时间序列的观察期大于15时,初始值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很小,可以第一期观测值作为初始值;若观察期小于15,初始值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大,可以取最初几期的观测值的平均数作为初始值,通常取前3个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再次,确定指数平滑系数α。平滑系数α介于0到1之间,当时间序列呈现较稳定的水平趋势时,应选较小的α值,一般可在0.05-0.20之间取值;当时间序列有波动,但长期趋势变化不大时,可选稍大的α值,常在0.1-0.4之间取值;当时间序列波动很大,长期趋势变化幅度较大,呈现明显且迅速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宜选择较大的α值,如可在0.6-0.8间选值,以使预测模型灵敏度高些,能迅速跟上数据的变化;当时间序列数据是上升(或下降)的发展趋势类型,α应取较大的值,在0.6-1之间。实际应用时,需根据具体时间序列情况,在大致确定额定的取值范围后,取几个α值进行试算,比较不同α值下的预测标准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选取预测误差最小的α。
最后,预测计算。根据确定的初始平滑值和平滑系数,应用选取的指数平滑方法进行预测计算。
城镇养老服务业对GDP贡献的指数平滑预测
(一)指标选取
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人均资本形成额、人均最终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人口三个指标,根据2003-2010年的数据,通过指数平滑法测算出其在“十二五”期间的数值以及我国GDP的预测值。然后,算出我国城镇老年资本形成总额和城镇老年最终消费支出,并进一步根据GDP支出核算法,求出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值及其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各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含义,如表1所示。
其中,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最终消费支出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二)我国GDP的指数平滑测算
1.指数平滑法的选取。对2003-2010年我国GDP数据画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GDP有着明显且稳定的上升趋势,所以对于“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指数平滑测算选取二次指数平滑法。
2.指数平滑系数α的确定。由于我国GDP呈现上升趋势,根据指数平滑系数的选择方法,选取0.6、0.7、0.8和0.9进行二次平滑预测,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的α取值经平滑预测所得的结果精度相差很大。随着平滑系数α取值的增大,平滑结果越来越趋近于实际值,即误差越来越小。即随着α的增大,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取α=0.9对“十二五”期间我国GDP进行二次指数平滑测算。
3.“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测算。按照(1)式的指数平滑递推公式,对我国GDP进行二次指数平滑测算,其计算结果及误差如表3所示。
由表3中可以算出,当α=0.9时,时间序列预测的误差百分率平均值为4.68%,预测效果可以满足要求。根据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3)式,可以得到我国GDP的预测公式:Y2010+T= 400910.0+54539.8T,如2011年的预测值为Y2010+1= 400910.0 +54539.8×1=455449.8。因此,可算出“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预测值,分别为455449.8、509989.6、564529.4、619069.2、673609.0亿元。
(三)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对GDP的贡献预测
参照我国GDP的指数平滑测算步骤,分别求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人口,根据GDP支出核算法对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值及其对GDP的贡献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出分别为30966.71、37603.47、44883.37、52806.39、61372.53亿元,占当年GDP的比率为6.80%、7.37%、7.95%、8.53%、9.11%。可见我国养老服务业在GDP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且有明显的递增趋势。随着我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养老服务业产值也必将快速增加,逐步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长期稳定的产业,应对老龄化的同时也在支撑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及建议
综合运用指数平滑法与GDP支出核算法预测的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在我国GDP中占有较大比重,并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以及老龄产业的不断发展呈现递增趋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因此,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重视,养老服务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实证结果也表明,发展养老服务业不应是被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之视为国家发展的负担。相反,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以社会化方式推进,以产业化模式来实现,能够在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增加就业,并形成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与投资养老服务业,无论对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还是家庭、个人等是一个挑战的同时,无疑也是一个不错的机遇,需要整个社会的协作。
另外,本文是通过间接的指标数据进行测算研究的,无论是研究指标、数据的获取还是测算模型的选择均有较大限制。而随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养老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制定专门的统计指标与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便学者对其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引导发展,这对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徐铁南.城镇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效应分析[N].2010年民政论坛—论坛报告,2010-11-19
2.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1)
3.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9)
4.周宇.养老机构发展呼唤创新—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机构的调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5)
5.唐咏.从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J].甘肃社会科学,2010(3)
6.王婷,李珏玮,张英.公办养老院存在的必要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12)
7.曹煌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D].东北财经大学,2011
8.王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武汉科技大学,2011
9.刘珍益.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和产业化[D].浙江财经学院,2012
10.辛本禄,高和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消费产业研究—以老龄产业为例[J].西北人口,2012,33(4)
[关键词]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79—06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 简称LTCI)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长期护理保险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与保费价格相关;二是年交保费与投保年龄、等待期间、保险金额等相关;三是保单必须是保证续保的;四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条款规定不没收价值条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老年护理保险应运而生,并在保障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缓解老年化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彰显了重要作用。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后,老龄化程度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然而我国护理保险事业一直发展缓慢。因此,借鉴国外经验,为有效解决老年护理难题提供思路与建议,进而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老年人日常护理多以家庭护理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作为制度安排不仅捉襟见肘,护理服务资源也相对短缺,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相比之下,国外关于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相对成熟,护理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研究成果也都集中在微观层面的预防、康复等操作细节上,特别是长期护理保险需求、长期护理费用、长期护理筹资、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与现状、长期护理保险的精算技术等方面,研究得出老年护理需求将在21世纪保持高增长的趋势;长期护理费用需多方投资;家庭护理将难以为继;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财务风险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占领市场就必须加强精算研究(彭荣,2009)。国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介绍国外护理保险制度之上,从必要性上提出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老年人护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需求分析、运行模式研究(黎建飞,2009;荆涛,2011)、筹资模式、管理模式(荆涛,2011)上进行了研究成果的积累,但关于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在商业健康保险运作模式(何玉东,2011;孙东雅,2012)下的新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对此,本文以美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运作模式为中心,具体诠释了由年金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形成的混合型保险产品的运行现状与未来发展动向,深刻剖析了商业健康保险运作下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的成败原因,力求对我国老龄化社会所遭遇的护理服务资源不足、商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缺失等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与警示作用,也期待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政策上的参考性建议。
二、美国商业保险运作下的长期护理保险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
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之迅速,使各国不得不引起对老年问题的重视。表1“中美日韩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为13%(中国8.9%,日本23.1%,韩国11.1%),与1980年数据相比,美国上升2个百分点(中国3.7,日本12,韩国7.2),各年数据详见表1。从过去和未来的进展速度上看,老龄化比率在整体上升,但较为突出的是日本和韩国两国老龄化进展速度最快,我国与美国进展速度相对趋同,所以,借鉴美国的相关实践,对我国会有更多的启示。
美国的各种类型商业健康保险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尽管险种出现较晚,但在美国却受到美国公民的普遍欢迎,这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优点是保障覆盖面宽,被保险人的收益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所销售的长期护理保险,既重视居宅式护理和社区式护理,又重视护理服务的等级划分,同样也重视实务给付的方式。其保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提供税收优惠,并多以对团体进行销售的方式进行。其缺点是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医疗费用攀高。
这种商业健康保险在美国颇受欢迎,其保险费用的支出已经成为美国健康费用总支出的主要来源。2010年美国健康费用总支出的72%都来自于商业保险运作下的健康保险,个人的直接支出仅占12%。商业健康保险、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人群的联邦——州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是美国健康保险制度的三大支柱,其中商业健康保险在这三项保险中所占份额最大,一般达到美国健康保险总支出的45%—50%,而其他两项由政府举办的保险支出的比例略低于50%。
美国以商业健康保险形式运行长期护理保险,但在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起,却一直把护理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之一,由政府来具体实施。该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立法手段来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通过商业健康保险的运作,目的是通过投保长期护理保险,来保证那些难以维持日常生活或重度痴呆的投保受益人,获得必要的护理服务及护理经费。也就是说,投保人投保商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当投保人符合护理服务的要求时,保险的受益人就能得到相应的护理费。其条件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如饮食、排泄、移动、入浴、换衣及抑制排泄等,至少有2种以上的行为,自己难以独立完成的被保险人,就可以作为受益人得到保险公司支付的护理费用。如果是重度痴呆,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痴呆症等需要有人对其健康和安全状态进行看护,保险公司也有对应的具体措施。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养老话题日益突出。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就代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①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被重视,南京市在创新养老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城市家庭养老;老龄人口
当前,南京市已进入老龄人口快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明显超过全国老龄化水平,如何创新养老模式,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己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家庭养老模式实施背景
家庭养老的主要概念是老龄人在家庭中居住生活,大部分的赡养义务由其子女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由于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家庭人员的独立意识,大部分欧美等发达国家不选择家庭养老。但中国、日本等国家,家庭养老仍然占主体地位。
从南京市的人口情况看,老年人口数量大,2011年末60岁及以上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数为1111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689%;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南京市老年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较2010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已经处于全国前列。②南京是全国第四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比全国进入老龄化提前了10年。因此家庭养老模式能否维持下去?怎样能够科学合理的持续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后必须要面对和讨论的问题。
二、南京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的弱化
家庭养老模式是否已经弱化,国内的专家学者们的看法比较一致,大部分专家学者们认可这种说法。首先,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现象急增了养老方面的需求,以小型化为核心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养老的供给方面力不从心。其次,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意识的不断侵入和年轻一代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代际之间的经济和伦理关系发生了分化,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因此,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很少③。
(二)政府与社会在家庭养老方面的支持不足
在城市养老保险方面、老年收入保障方面、医疗救助制度方面、以及社区服务体系等环节,政府与社会执行的力度不够,使家庭养老模式的维系和发展产生了较的问题。近日公布的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之后,养老保险“亏空”将超过3000亿元。同时,老龄化问题也制约着中国医保的发展。例如,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进程快,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25%的参保退休人员用了整个医保资源的60%,因此医疗基金支出压力持续增大。其次,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人口流动性增强,现行医疗保障体制和政策难以完全适应。这都说明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家庭养老模式不能很好的发展下去。
(三)相关法律制度使养老责任落实缺乏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其家庭,其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人,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将属违法。法律虽然规定了家庭及其成员的养老义务,但相关政策对家庭养老环境支持不到位,使家庭养老成为家庭与子女想要承担而又无力承担的一项责任。经调查显示,“常回家看看”并非容易之事,“竞争大、高成本、有假无绩效”等现实问题成为了“绊脚石”。④有专家称,目前最需要做的是要把已有的休假制度落实到实处,由于“探亲假”并不属于强制性休假制度,因此可以考虑将“探亲假”与“带薪休假”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公平的强制性休假制度。同时,相应部门应加强监察,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单位,要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三、完善南京城市家庭养老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使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与家庭养老模式相结合
把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使政府把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与家庭养老模式结合起来。例如:由政府对70岁以上在家养老的老人给予一定的养老津贴,这样做不仅节约政府的投入成本,而且对老年人感情和精神慰藉方面照顾的效果更好一些;还可以在将来的住房分配政策方面对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子女给予优惠政策等。⑤
(二)由政府和社会发展老年社区服务起主要作用
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在社区兴建基础服务设施更贴近老年人生活,使老年人不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得到社会的服务,并保持与家人、邻里之间的沟通,增加其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在社区为老年人兴建尽可能近便的老人服务中心和救助设施平台,对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也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和支持。⑥
(三)发展“虚拟养老模式”――实现政府、老人、企业三方共赢
虚拟养老模式主要针对家庭养老服务,其实质是运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在养老服务中心与老人家庭之间搭建一个呼叫平台。老人需要何种服务,给呼叫平台一个电话,呼叫平台就会指派相应的企业上门服务。服务需要收取相应的费用,而政府根据老人的经济和家庭状况给予一定补贴,并监督服务质量。据了解,秦淮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已经正式启动“虚拟养老模式”,目前有542名困难独居老人将享受一定的免费服务,而一些低保困难老人将享受低偿服务,对于家庭经济较好的老人,会根据市场变化,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虚拟养老院实现了政府、老人、企业三方共赢。政府投入较少的成本,使最广大的老人得到了服务;老人得到了政府补贴,住在家中就可以得到专业的生活照料,也弥补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也使得为虚拟养老院服务的企业有了更多的服务对象,能得到较好的收益,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难题。或许“虚拟养老院”将成为中国老人家庭养老的发展新范本。(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注解:
①蔡P.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9―82.
②南京城镇化率首破80% 亟待加快进城农民市民化http:///2013-04/15/c_115384049.htm.
③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2007,(1)(下半期):34
④潘强.“常回家看看”有点难.人民日报,2013-07-05
⑤童欣.中国家庭养老方式的演变与选择.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04-14
⑥杨志英等.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1996(6): 49-50.
参考文献:
[1]蔡P.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9―82.
[2]南京城镇化率首破80% 亟待加快进城农民市民化http:///2013-04/15/c_115384049.htm.
[3]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2007,(1)(下半期):34
[4]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5):48
[5]潘强.“常回家看看”有点难.人民日报,2013-07-0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 问题 对策
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我们通常按照国际标准来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可以定义为老龄化国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中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13.9%,而65岁以上人口高达1.19亿,占人口总数的8.9%。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判断,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相关学者预测,在未来的50年内,我国的老龄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按这个速度计算,我国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变成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来看,表现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大,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等一系列特点。
2.1 老龄化速度和进程加快
在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1996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接近国际老年化标准。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国际标准线7%。此后,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开始越过国际标准线,并以递进速度上升。201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重达到8.9%,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我国近十年来的老龄化进程速度可以知道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老龄化,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也越来越快。
2.2 老年人口绝对数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根据2010年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88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60岁以上人口达1423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3%。而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118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8.9%,60岁以上人口共185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3.9%。由此可知,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近2%,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近3%。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老年人口比重很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数量也在增长。
2.3 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在迈入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福利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因此人们的生育率会有所下降,再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的大大降低,人口寿命的延长,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从这个分析流程可知,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成正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个体、群体上,有政策、制度上的。但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加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重大原因是:一是我国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再加之国家医疗设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这直接提高了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提高,最终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老龄化趋势越演越烈。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4.1 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相对提升出生率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上个世纪就开始贯彻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生率相对其他国家较低,这影响了人口结构比重的划分,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因此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老龄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国家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必要将人口老龄化放在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兼顾好老龄化问题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从人口长期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
4.2 区别对待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老人小孩留守农村,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大高于城镇比重。但是,目前我国老龄化的主要保障政策是针对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老年人所获得的养老保障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区分好城市和农村的老龄化问题的差异,区别对待城乡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解决城乡老龄化问题的方法手段。全局出发,制订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全面分析、评估和预测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分步骤,分重点解决老龄化问题。
4.3 建立社会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会养老新格局,调整和改善养老机构的功能和布局,逐步完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在老年人出现自理能力缺陷时可寻求养老机构帮助。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养老功能机构的分散范围,将其分散化、小型化,布局于各社区周围,实现老年人的就近养老,对经营性的养老机构进行规范化,使其在政府的管制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向老人提供各种个。二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政府以政策支持、资源调动、宣传倡导及监督监管等方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将养老服务推向社会,实现政府“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宏观管理体制。
4.4 积极开发利用老人人力资源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越来越有限,这也就引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议题。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思路: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和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另外,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经营性的养老服务,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也是应付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全民性的工程,必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部门和群众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性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
[2]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学,2007(6).
[4]李秀丽,王良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解研究[J].西北人口,2008(6).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
0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37%的速度持续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亿以上,约占我国总人中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速度快,具有突发性,超前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必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老龄化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已经表现出来,诸如“当代老年人虽长寿,却并不健康”,“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支出增大,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赡养系数提高,养老保障的需求加大,劳动力不足,国家积累下降,在职人员负担加重,代际交换矛盾突出,生产者数量下降,消费者数量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等[2]。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 国外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现状及研究
对于老年健康的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就开始重视起来,并制定了相应政策。如加拿大的“加拿大人健康新展望”(1974年),美国的“健康公民计划”(1979年),欧洲的“大众健康”(1978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促进渥太华”(1986年)[3]。世界卫生组织于1996年发表了促进中老年体育锻炼的《海德堡方针》,各国也制定了老年体育发展计划,这些计划的共同点是鼓励和奖励老年人参加小强度体育运动,有关政策及计划见表1[4]。
2002年4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化会议别强调了老年体育在“社会贡献”方面的意义,并将“社会贡献”作为21世纪老年体育的关键问题加以定位[5]。
日本提倡老年人形成“主动的、运动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高质量的长寿生活,人人都能成为“积极老人”。日本对老年体育的研究重点现在已从宏观转入微观,重视研究老年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比如适合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有的研究在数据分析时按体育参与状况将老年人分为“继续组”、“再社会化组”、“脱离组”,同时分析体育运动给老年人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影响。
德国在开展老年体育工作和开发设计老年体育活动时,往往要依据“全身性理论”、“激发理论”、“年龄竞争模型”、“决策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比如通过实施一些针对性计划来普及体育运动的理念,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在美国,1998年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发表了一份题目为《中老年人运动和体育活动》的现状报告,其中强调了老年人经常参加活动的好处。研究发现运动对改善以下几项功能有好处:心血管功能,肌肉力量,体态控制,柔韧性,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水平。
总之,目前各国都很重视老年人体育活动,并在制定政策和具体实施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研究对我国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研究有许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 国内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现状及研究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对老年人自身的角色,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等也会带来变化。城市老龄者由于自身时间的增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通过体育活动维持和增进健康、充实生活已为人们所共识。
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体育期刊杂志的相关研究和运用互联网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有关信息与资料后发现,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从各个层面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体育锻炼进行了研究分析:
李日邦、王五一、谭见安等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并预测了它的发展趋势。李静、刘贺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开展老年人社区体育服务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张滨、刘倩在《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与体育》(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着重分析了我国老龄化和老年体育的一些特点如积极性高,自愿性,带有明显的健身目的性,并对今后我国老年体育的开展提出了建议。曹士云、白莉在《21世纪初中国老年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对北京、浙江和新疆等16 个省市自治区老年体育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进入21 世纪中国老年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主要趋势,为更好地推广和开展适合老年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促进老年体育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郭晓斌、郭德全在《当前我国老年体育事业发展中应该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就当前发展老年体育事业的一些错误认识,老年体育的组织建设责权不明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思路。贾淑荣在《老年人的生命与运动的关系》中对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身体和心理保健作用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指出体育活动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刘凤轩在《加强老年体育科学指导,努力提高生活生命质量》讲到普及老年体育科学知识和加强老年体育科学研究、宣传和指导的必要性,进而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使老年健身体育活动科学有序、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胡先进在《老年人常见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特征与对策》中对老年人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特征作了描述,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特殊心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松涛在《61-65岁老年男子健身锻炼适宜运动强度的研究》中对老年人运动强度的个体化和动态化原则进行了阐述。严进洪博士在《中国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与娱乐》一文中归纳了中国最近在体育活动,娱乐和老龄事业方面的进展。提出“活跃的,娱乐性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延长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王凯珍,王庆锋,王庆伟在《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调查研究》中对我国现有的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剖析,得出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国内老年人体育活动作了分析,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3 结语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奋斗目标[7]。因此,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一系列的问题予以充分注意和关怀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地分析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广大老年人再创人生第二个春天,实现“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安度晚年”[8],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尧耿,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网,2004.
[2]王大中,王庆伟.论体育与老年人生活质量[J].体育与科学,2003:24(3):23-25.
[3]2006年世界卫生报告.全球化世界中的健康促进[J].世界卫生组织,2006.
[4]陈琳.国际老年体育对策及日本老年体育现状[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3.
[5]熊必俊.制定新世纪老龄行动计划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J].老龄问题研究,2002,6:28-33.
[6]中国民生系列报道.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J].中国金融网,2005,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房地产
步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已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解决养老问题。解决养老问题,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准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举,也是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老龄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养老问题能否有效解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中国于1999年成为了老龄化的国家。从2002年进入老龄化时期,此后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截止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2.5%,而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13.49%;预计2020年为18.07%,2030年为24.98%,2040年为31.3%,2050年为33.45%。2009年底,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2.5%。一些远离大都市的地区,一般而言,外来的流动性人口比较少,同时交通也落后,但是却自然环境先天非常优越,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生存压力小,精神上也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这一系列因素无疑变相增加了人的寿命,造成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偏高。而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而老龄化程度却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打工的年轻人口的涌入造成了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下降。如大陆某省会城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占省内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40.6%。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外出人口则相对不多。另外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比较深的城市,大量剩余劳动力输出以及经济发展的落后,是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如商洛在2009年的统计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2.34%,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2]。
自从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以来,生育率下降很快。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均使的空巢现象变得更加严重。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另外,根据相关统计,2009年靠家庭供养的老龄人口约有29509人,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58.11%。以往依赖家庭养老的模式正在遭遇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挑战,这就迫切的需要社会和政府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二、养老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养老房地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它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而又存在诸多发展困难的新型产业。目前国内的养老房地产业运营模式还谈不上成熟,投资风险还存在很大,投入与产出之间绩效问题存在不稳地现象。
养老房地产发展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
1.前期资产投入要求高。由于养老衣、食、住、行、用、医疗、娱、学、保险、通讯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卫生保健、生活照料的用品、设施和场所提品和服务的各个行业、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要求养老房地产所需土地处于商业、医疗土地价值比较高的地段。另外加上其对附近要求临近设施健全,必然导致前期投资高,开发商不愿意设计。
2.中国长期以来延续的“养儿防老”观念,导致多数老人同儿女同住,这一观点拟制养老房地产的消费。另外,目前多数人认为养老就是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导致政府对于养老房地产的土地往往位于交通闭塞的荒僻地段,场所狭小,设备落后且种类单调,自然使得入住率较低,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全国老龄办的报告指出,目前的民间养老房地产,处于负盈利状态的占到约35%,基本保持盈利的约占到11%,而约54%的机构处于收支相抵的状态。
三、发展养老房地产的对策建议
1.政府出台政策,带动养老房地产发展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对养老房地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政府应更积极的发挥其作用,引导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为养老创造社会经济基础。这就要求,第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全部覆盖,而飞快发展的经济,也使老年人的离退休基金逐步上涨,近几年,养老保险金一直在上涨。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老龄人的实际购买力上升;第二,抓住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黄金机遇,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招商引资,对发展养老房地产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并予以技术帮助和扶持,加快企业产业化进程。
2.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养老房地产
各地依据自身区位优势,努力研发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产品,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政府在引导养老房地产发展时,要注意的是,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需要差异化发展本地养老房地产;企业在建设养老房屋的时候,要力争研发出服务老人生活、关爱老人需求的产品。如骊山(西安市),这些地区在发展养老房地产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特色,积极研发出适合老龄人群的方便散步、交流、讨论的休闲场所。
3.成立养老房地产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2010年1月30日,中国养老房地产协会成立于北京。养老房地产协会主要职能有:第一,代表老龄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第二,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要求,同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第三,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第四,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第五,受政府委托,进行资格审查、签发证照、如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发放产地证、质量检验证、生产许可证和进出口许可证等等;第六,对老龄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结果,开展对本国老龄行业国内外发展情况的基础调查,研究本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出版刊物,供企业和政政府参考。所以,应尽快成立地方养老房地产协会,将“夕阳”产业变成朝阳产业。各地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在省行业协会的带动下,促进养老房地产的发展[7]。
4.采取积极老龄化政策
1999年是国际老人年。在这一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的思想理论观点,是国际社会理论界积极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晶。所谓“积极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积极”是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不仅仅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在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使老年人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提高预期寿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保障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积极老龄化要求国际社会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应对措施,采取积极行动,使社会保持活力,实现和谐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改变,而面对来势汹涌的老龄化大潮,我国必须采取积极老龄化的政策。
参考文献:
[1]统计局.2006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51-252.
[2]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121-125.
[3]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2-33.
[4]杨宏.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房地产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11):65-75.
[5]张纯元.养老房地产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4):14-16.
关键词:老龄化,特点;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正确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其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认真对待,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依据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但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另一人口大国印度由于其生育水平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其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但是由于未来6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与现行生育政策无关,虽然中国老年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但中国依然是世界老年人口数量第一大国,2050年比届时的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仍多近1亿老年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加之计生措施降低了出生率,使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了老年人口相对增加,少年人口相对减少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常住人口为13.8亿人,其中,0―14岁人口为2.79亿人,占总人口的20.2%,比2000年降低了6.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1亿万人,占总人口的11,O%,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05亿万人.占总人口的7.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1老少比为37.5%,比200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32.1岁,比2000年提高5.7岁。
参照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国际划分标准,从上表中几次普查的数据看出,198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只有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一项略高于标准,1990年已开始进入初期成年型,2000年仍属成年型,但0-14岁人口比重已低于成年型标准3.7个百分点,2010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老龄化标准。
放在世界人口老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人口老化的进程,其老龄化速度之迅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老化的水平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1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过了世界人口老化的平均水平。联合国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会趋于老龄化,但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是空前的。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出现增长的拐点,即由平稳加速转向急剧加速。从2010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彻底分道扬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是发展中国家的近2倍。
将中国与其他三个人口大国(其中两个是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日本,另一个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对比,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愈加明显和独特。目前,日本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即达到了7%,1994年已经超过了14%,其间仅用了24年,远远短于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为45年、美国为65年和法国115年。从联合国预测结果看,中国人口将是世界人口大国史上继日本之后的又一个老龄化速度极快的国家。不仅大大快于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而且,还快于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老龄化水平还不及日本,但在整个人口老化速度上并不亚于其上世纪的人口老化速度。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 据统计,许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要经历50-80年,而我国从1990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7.6%只用了20年。我国由7%上升到17%,只要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一般要花费80多年,有些甚至在100年以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偏快,并呈逐步加快趋势。从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04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10年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每年0.1个百分点,而2000年至2010年10年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每年0.22个百分点,到2030年3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0.33个百分点。
2.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同工业化、城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03年只有1334美元,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3.老年人口中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将老年人口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类:65―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的为中龄老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构成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预期寿命延长而发生变化,低龄老人比重逐渐降低,中高龄老人比例在不断上升。低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中龄老人中70-74岁和75-79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2010年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7个和1.9个百分点,高龄老人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上升1.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在迈入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趋势也在日渐显露。高龄老年人口是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需要特殊照顾,如何关心和爱护这个弱势群体,使得高龄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到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使抚养系数上升,增加劳龄人口赡养负担。抚养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我国老年
人的扶养系数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达30%以上,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30个老年人,如果再从劳龄人口中扣除实际未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和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则实际负担人数将大大超过该抚养系数。总抚养系数也相应上升,最高达到60%以上。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消费人口相对增加,加大了劳龄人口的扶养负担,如此沉重的负担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逐渐老化。劳龄人口的平均年龄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33,7岁上升为2010年的36,5岁,2020年将达到41.3岁。这种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也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增多将相应增加对老年社会保障的支出,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然而老年社会保障在农村还比较落后,农村的老年经济保障基本依赖子女、依靠家庭,由于农村中的收入普遍较低,这种保障质量较低,往往只能达到温饱水平,这使得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4.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老年人口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目前的老龄产业、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住宅、社区和环境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的生产亟待加强。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力增强,就会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
2.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适当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具有双赢性,既可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又保证了人们工作的权力,同时工龄的增加,还能增加职工的个人收入和退休金收入。为避免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必须循序渐进,可以采用每年延长两个月方法逐步推进,也可以针对女性退休年龄偏低的现实,先延长女性退休年龄。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公司;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中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压力也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承担起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任,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帮助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75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的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1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传统型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绝大多数是由家庭解决的。但是,与老龄化社会发生同步变化的是,现代家庭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在家庭中老年人占多数,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形成了“4—2—1”结构。因此,家庭养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老年人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减少、工作与身体状况的变化,导致中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老年人除了退休金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在农村,老年人不但没有养老金,甚至还要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基本没有“退休”的可能。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不少老年人还要程度不同地负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三)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 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养老金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
(四)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企业 社会”、“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三个阶段,在保险方式上从“社会统筹”到“统账结合”,保险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完善,在稳定社会和保障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却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短缺,导致支出远大于收入的矛盾日益加剧。
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存在着历史欠账,新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的“老人”需要相当数量的养老金支出;二是在就业压力下,一部分劳动者提早退休;三是人均寿命普遍延长;四是企业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五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狭窄等等。因此,具有条件享受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金不断增加,而政府和社会在社会保险支出方面无法实现同比例扩大,二者之间形成矛盾体。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且每年以1 000多亿元的规模在扩大。直接的后果是离退休老人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最终将制约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纵深推进与健康发展。
二、商业保险公司具有解决养老问题的优势条件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关心老年人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解决养老问题,关键是要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积极的姿态和得力的措施去应对,要让老年人在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感受到幸福,使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有能力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保险公司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发挥作用
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下发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作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挥着“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该文件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需求不断增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意义上,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保险公司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发挥作用,要求保险业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是保险业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商业保险公司应尽的一种社会责任。商业保险公司必须立足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着力解决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体现出独特的作用。
(二)国家积极支持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一个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从客观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在2006年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对于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彻底向社会资本开放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加快向养老服务业渗透的步伐,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
(三)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应该包含养老服务内容
一直以来,中国保险业在“经济补偿”与“资金融通”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但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的功能需要不断完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面对的是保险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这一主要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要求保险业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发展社会和人民急需的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这些要求,找准了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既明确了保险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是保险业延伸服务,实现服务功能完善的必然要求。
鉴于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开始把商业保险作为解决养老和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社会对于保险的需求,是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决定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必将不断拓宽。保险业应该也必须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高度谋划工作,针对养老方面的保险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目前,在解决养老问题上,保险业拥有自己的产品,但是解决的也仅仅是养老金的问题,对于养老的服务问题还没有真正触及。在现今和未来社会,依靠子女提供养老服务的可能性日益减少,而原有的养老机制也在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成立商业养老保险服务公司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可行选择。
三、抢抓机遇,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实现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一)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中国统一
目前,党和国家对于保险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期望越来越高。国务院相继召开会议进行专项研究并下发《若干意见》,系统阐述了保险业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的保险业发展模式将逐渐形成,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应该讲,保险业已经进入到又一个充满希望的“黄金时期”。
在保险业加快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商业保险公司要主动抓抢机遇,巩固好业已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地位,在服务的广度、深度和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发展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恰好符合这一发展思路。
在我国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轨时,老年人口增长引发的对其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消费在社会总体消费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将影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化,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了解,目前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预计 2020年将达到2.4亿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
按照人生成长特点来讲,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是一生财富积累最丰厚的时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应该有能力支付养老金。商业保险公司向养老服务领域拓展,可以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又快又好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目标的实现。对于庞大的老年人口来说,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周到、完善的保险服务。对于投资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盈利机会和盈利空间。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既拓宽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实现商业保险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突破常规思维,以超常规的措施来保证和促成。在全社会都在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而积极努力的情况下,抢抓机遇,加快向养老服务领域拓宽,是商业保险公司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商业保险公司具备向养老服务领域渗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改革释放的活力正在成为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在市场地位、服务网络、财务实力、人才队伍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具备诸多优势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积极满足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内含价值高的业务,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不断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转型。要确保商业保险已形成的竞争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并在公司内部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公司向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完善服务的能力。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和资本运作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三)建议商业保险筹建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设想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商业保险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应该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议采取参股、收购、策略联盟等多种形式,筹建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在保险产业链条中增加老年服务产业,这也符合商业保险公司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定位上,要突出养老和敬老的主题,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以满足、改善和丰富老年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出发点,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在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为老服务”的宗旨。
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可以有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国家相关的专项老年人社会保险基金;二是公司运用自有资金;三是有养老服务需求并有能力支付服务费用群众的消费资金;四是吸纳社会上有爱心人土的捐款资金。同时,还可以针对农村与城市老年人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资金筹集方式。如,对于农村老年人,可以将其个人使用与经营的责任田转让给土地经营组织,形成责任田养老资金,发挥“责任田”的养老保障作用。对于城市贫困老人,可以将其拥有的房产作价入股到养老服务机构,以此作为养老资金的来源(此观点来自于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田雪原)。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兴办产业的选择上,可以采取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可以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具体运作模式上,积极争取政府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集中辟建高标准的老年社区为着眼点,投资参与社会养老公益建设。老年社区建成后,可以采取会员制租住、产权发售及公寓式整体出租等多种方式。对于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有较高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可以有偿提供公寓式养老服务;对于具有较高消费水准的老年人,尤其是以“侯鸟式”异地养老的特殊人群,可以为其提供购买产权、短期租住、长期预租等多种选择,建立乡村度假屋,满足其阶段性自由灵活入住的需求。只要这些新型养老项目配套设施完善、经营理念先进、服务功能健全,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老人的养老需求,市场供求将相当大,必将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2.
[2]李宝库.老龄社会和孝文化[j/ol].人民网,2006—03—07.
[3]田素雷,李惠子.中国感受到人口老龄化压力[j/ol].新华网,2006-02—23.
[4]李鸥.社会养老保险:理论导向与制度安排[j].社会保障制度,2005,(11)。
[5]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税务总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s].2006.
关键词:需求;保障体系;农村资源整合
1前言
1.1农村养老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缩小,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养老需求成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傅双喜,王婷等通过调查了全国28各省五千多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并且从生理与安全、交往、认同、自我实现探索老年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特征。本文结合上述研究,将农村居民养老需求界定为:农村老年人口为满足基本生活水平及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所需要的东西。
1.2农村养老资源
养老资源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养老”和“资源”两个概念的有机结合。首先,养老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解决养老问题不仅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要有源源不断的养老资金的供给,而且更离不开适合老人安度晚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都属于老年人所需要的资源。那么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这些资源就应该称之为养老资源。
1.3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农村养老保障,就是家庭、社区、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它包括物质上的供养、精神上的慰藉,生活上的照料三个内容。沈毅认为养老保障体系是养老保障各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总体,由非缴费型的津贴制度和多方负担的保险制度组成的居民养老系统。综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以各种养老模式为基础,建立的一套满足农村老年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一个制度系统。
2农村养老需求相关研究
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人口老龄化一直在急速发展,形势日益严峻。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压力更为突出,而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养老需求。安增龙,罗剑朝(2004)则认为农民对于养老保险存在潜在需求,但支付能力很低。
3农村养老资源及其整合
张胆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三方面探讨我国养老资源的社会配置问题,他提出养老的经济责任主体是自己,国家有责任提供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用社会生活照料资源是解决养老生活照料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对农村养老资源进行整合的研究很少,且基本上都是从定性方面来对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出整合的对策建议。
4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
4.1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蓝霞等认为在目前我国面临巨额养老金缺口的情况下,尤其应该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朱劲松结合对老年人存在的价值与需求的分析,认为自我养老是农村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促进这种模式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4.2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国外各国依据自身的社保条件,纷纷建立了自身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法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主要依靠其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法国众多社会保险制度的第二大支柱,政府财政及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对其有较大支持,新加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保险等是必要的补充。已有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对策建议。
5结语
国外关于养老的研究多关注制度模式、政府责任、人口老龄化影响,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资源、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较少,但其成熟的理论、方法、技术对本文养老需求分析、养老资源整合、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具有参考价值。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需求,而对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尚无统一界定,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特征、作用、政策、体系,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则大多局限于存在问题、对策分析、制度设计等政策层面的定性分析,对分散的、未充分利用和挖掘的养老资源及其整合关注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梳理文献后了解到目前农村养老资源、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及产生原因,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非试点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借鉴城镇养老保障模式,整合规划农村可利用养老资源,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支柱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最后提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傅双喜,王婷.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及其增龄效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57-2060.
[2]沈毅.中国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供求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0.
[3]安增龙,罗剑朝.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和供给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72-76.
[4]张胆.我国养老资源的社会配置问题[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4):129-133.
[5]蓝霞,王伟.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完善中国现行“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59-62.
[6]朱劲松.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9(8):79-81.
[7]蔡红华,杨娅婕.国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