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营销文化的含义范文

营销文化的含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营销文化的含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营销文化的含义

第1篇

体育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内涵

(一)积极的励志精神

体育运动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汗水的肆意挥洒,更多的是体育运动给人带来的各种积极正面的感觉。体育本身自它诞生之初就拥有了很多正面的精神,而到了现代,体育更多地朝竞技方面发展,体育身上的励志精神就更加明显了。体育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则将这种励志正面的因素发挥到了极致。武术的练习者的武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很多武术的练习上,跟许多传统体育运动一样,不仅仅要付出很多汗水,还需要有积极的心态。体育运动,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体育是全球化的运动。中国的体育电影和体育运动,除了在保持自身的特色之外,还需要不断吸收外国体育文化的精髓。在现在的很多体育电影中,武术的踪迹和武术表演的成分越来越大,将武术与体育电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体育电影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体育运动和武术身上所蕴含的深刻的积极的励志精神,更是让电影在内容和主题上有了更好的诠释,也让电影拥有了更高的文化价值。电影属于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如今的电影,具有了更多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社会在不断进步,电影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不得不说,无论这个社会怎么进步,体育电影展现出来的精神是亘古不变的。大多数的体育电影都是能带有励志成分,能够让人在逆境中找到一丝慰藉,带来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推动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体育电影中的武术文化也在社会的不断变革中逐渐发扬光大。在反映中国羽毛球的纪录电影《洁白的羽毛》上,体育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内涵中的励志精神发挥地十分突出。众所周知,体育项目基本上都具有竞技这一特性,羽毛球运动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耐力。在这部纪录电影中,仍然可以感觉到武术文化的精髓。羽毛球队员每抛出一个球,每次的跃起,都有武术的技术和含义在里面。在全民都热爱体育运动的今天,体育中的武术文化也越来越突出。电影中明显的励志成分,不仅让电影中的主人公显现出极强的性格特征,也加深了人们对体育武术文化的理解。

(二)浓厚的文化语境

中国的体育文化和武术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语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体育电影的主流价值观的走向。体育电影基本上都是通过个人或一个小集体的成长历程来反映出体育身上的正面精神。现在很多人都会将武术融合进体育运动中,这不仅是体育与武术运动的新形势,也让二者在电影中找到了合作的节点。在很多体育电影中,很多电影的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十分突出鲜明,这样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不会太遥远,会让人觉得很强烈的亲切感。体育电影呈现出一种团结共进,朝气蓬勃的氛围,展现出现代体育极高的职业操守。现在的导演将生活中的很多元素都融合进体育电影中,通过精巧的人物情节设计,让电影体现出更多的武术表演成分和浓厚的文化情结。在很多的电影中都会涉及体育和武术,武术和体育,有着不一样的缘分。很多导演都会将武术的元素融合进体育项目中。大多数人对周星驰电影的第一印象都是觉得十分无厘头,无厘头是周星驰电影的突出特色。在他的一部反映足球的电影里,更是将无厘头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这部电影就是《少林足球》,电影中除了对体育项目———足球的诠释之外,在由赵薇饰演的角色上,我们就能发现武术的影子。赵薇饰演的角色是一个相貌丑陋非常自卑的女孩,但在平时做馒头时,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领。电影对赵薇饰演的角色做馒头这一过程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赵薇做馒头时,周星驰就将中国传统的民族武术巧妙地融合了进去。赵薇的一招一式,跟传统的武术动作十分地相似。虽然在电影中,周星驰对这种武术动作做了夸大的处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部体育电影中展现出的武术文化精华,是影片中非常大的亮点和精彩之处。将武术融合进体育电影中,是对电影的重新演绎。也展现出非常浓厚的文化语境。

(三)深刻的人文价值

第2篇

关键词:翻译 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一般认为包括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思想意识系统(ideational system)、技术经济系统(techno-economic system)和语言系统(linguistic system)四大部分。其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三个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但它与其他三个系统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其他三个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语言才能表达和存在。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反映文化的演变,又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故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可有须臾的分割。而什么是翻译?纽马克认为:通常,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原作者所意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全的表达出来;茅盾认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以上几种翻译定义大同小异,都是对具体翻译行为的客观描述。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甚至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主要一些。译者事实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可见,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正确性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应有意识地关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英汉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环境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因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而人类的出现首先就是分地域的,而且互相隔绝,因此地域不同而导致文化差异。汉语中常见赞美“东风”的文句,英文中不乏歌颂“西风”的语句。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联系。

中国位于东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英国地处西半球,是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部分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也正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英国在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成语与海以及航海事业相关。例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这使得两种语言在一些表达方式上受到了影响。比如:两种语言在比喻铺张浪费,大手大脚方面,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二、风俗习惯差异

在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例如,“龙”(dragon)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龙”是吉祥动物,能带给人光明和希望,因而汉语中有着许多由“龙”组成的成语,例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然而在英国,“龙”指的是一种喷火的猛兽,因而在英语中,“dragon”常用于指残酷成性的人。《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又如“dog”(狗)在英国被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所以在英语成语中,“dog”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lucky dog (幸运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top dog(重要的人)等。而在中国人却在心理上厌恶这种动物,因而在汉语中,“狗”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例如:狗急跳墙,狗崽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再比如称谓上,汉语中有:“伯伯”、“叔叔”、“姑父”、“姨夫”等称呼,英语中只有一个词“uncle”。求助于别人时,汉语中常用“师傅”、“同志”、“大姐”、“伙计”、“朋友”等词语称呼对方,英语中却不这样说,这种情况一般用“Excuse me”。中国人常用“哪儿去?”、“吃了吗?”等来打招呼,西方人常会谈论天气以此表示问候。中国人对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往往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往往用“哪里,哪里”;“不行,不行”之类的词来表示谦虚的品德,英美人则会大方地回答“Thank you”。中文书信称呼人常用“尊敬的”,“敬爱的”,英文书信则用“Dear”(亲爱的)等等。以上这些差异都是英汉两国语言因风俗习惯的不同在文化上的体现。

三、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渗透到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英语中都有相应的词汇,但由于它们所蕴涵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应值得注意。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中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中的“龙王”、“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是应予以充分的考虑。

汉语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习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想译成英语并非易事。因为它源于中国的佛教,而英语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不同的宗教反映出的文化背景不同。英美人无法理解“和尚”一词的概念,也找不到对应的词来翻译,用现成的英语习语套译为: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s.意思虽差不多,却无任何文化信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views combined equal to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表面意思可以了,却反映不出这个典故的意义。西方文化中的“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形容人”非常穷”。若直译为“像教堂的老鼠一样穷”,中国人则看不懂,不理解“穷”与“教堂的老鼠”有什么关系。若译成“一贫如洗”,意思出来了,却失去了源语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进行中英文互译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注意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色彩,否则会严重损害原文的整体意义。翻译不仅是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而且是不同文化沟通的理解方式;它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平等的对话,也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合作。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之所以要保持平衡,原因就在于翻译的使命:文化交流和借鉴。翻译是一种相遇、相知和共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冲突,有矛盾。正如哈马斯所言,在社会领域中只有通过平等交往,才能找到合理的存在方式。在翻译领域,也只有通过合理的碰撞和交融,才能找到合理的建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彼此的文化差异确实造成了很大的翻译障碍,翻译难就难在这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翻译,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文化差异的问题,主动寻求更好的翻译方法,减少和消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难,尽量使译文在文字意义和文化韵味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入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开拓视野,促进语言文化交流,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宁.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J].外语与翻译,1998,(2).

第3篇

中国古人皆重视人伦规范,所以孝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从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孝治天下”来看,还是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百善孝为先”或者个人教育启蒙中的“首孝悌,次见闻”的观念来看,孝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已渗透进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将之升华到国家政治的高度,并与“忠”产生联系,忠孝并提。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孝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被周边少数民族所民族化、地域化而加以利用乃久已有之。但是孝既是一种思想伦理意识,也是行为表现。这种意识和行为,作为孝文化的两个方面,如果要加以传播,并使之在社会产生作用,就不能用抽象的说教方式。所以,孝文化在传播中,出现了文学欣赏性很强的、以董永为主人公的传说故事,并通过翻译而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在相关少数民族中传播。

彝文文献中的《赛特阿育》,是对历史上董永行孝传说的翻译。彝族孝文化长诗《赛特阿育》,加上译者自序,从勤劳善良的赛特董哲安和釜史妮妮求子,到董伏安时来运转,一共有一十三个部分。在译者的自序中说:

彝家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但都成了过去。现在汉文化占了统治地位。我阁尼舒叔,虽然没有明说,心头总是在想。现将书上看到的一则故事,改编后用彝文写一下来,让后人,尤其是有知识的后辈,从中领悟作者的用心,发扬彝家的固有传统,把自家的父母孝敬好。

这里说的“改编”,其实就是翻译,只不过是这种翻译表现出一种民族化、地域化的“再创作”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翻译。这里所说的“一则故事”,就是董永行孝的传说。但是作为孝文化的载体,有关董永的传说版本较多,文体除诗体外,还有散文体的传奇,剧本等。《彝族传统孝文化载体研究》的作者,对流传于汉区的孝文化载体董永传说的各种文体、版本与彝文文献中的《赛特阿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后,锁定了文本源为评讲《大孝记》和宝卷《天仙配》。

彝汉两族的社会生活是有差异的,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不同。《大孝记》和宝卷《天仙配》的创作,都是以汉区文化为基础的,反映的是汉区的社会生活,如果丝丝入扣地将它们直译介绍到彝区,就会因为文化基础的原因而达不到传播的目的,也没达到译者关于“从中领悟作者的用心,发扬彝家的固有传统,把自家的父母孝敬好”的翻译目的。所以,翻译者在将董永行孝传说的相关文本翻译成《赛特阿育》时,进行了相应的民族化,以便在彝区有效传播。《彝族传统孝文化载体研究》一书的作者,对译者为了董永行孝故事在彝区的有效传播的民族化手法进行了认真研究。首先在作品主人公的姓名上,就汉文文本中的《天仙配宝卷》而言,依次出现的人物有:1.董善,他是后来董永的父亲;2.冯氏,董善之妻,即董永的母亲;3.董永,乳名永生子,是董善夫妻之子;4. 教书先生尤文显,是董永仕途的重要人物;5.富豪尤华,是解决董永葬母费用的关键人物;6. 老妇人,尤华之妻;7.玉皇大帝,天上、人间的最高统治者;8.日月游神,其职责为受玉帝之命察看人间事象;9.因偷王母胭脂而等待发落的七神姑,即其他异文所说七仙女;10.王母,玉皇大帝之妻;11.尤家的老管家;12.尤大公子;13.赛金,尤华之女;14.尤二公子;15.邓天君,玉皇大帝的使臣;16.店主李梅及妻姚氏;17.宰相赵京善;18.赵金定,赵京善之女,董永之妻;19.御史;20.皇帝唐太宗;21.董仲书,董永与仙女之子;22.董仲义,董永与赛金之子;23.陶贵生,与董仲书一同读书的同学;24.袁天罡,算卦先生;25.五个冤魂;26.阎王。

在《赛特阿育》中,依次出场的是:1.赛特董哲安,他是董永的父亲;2.赛特懂哲安之妻釜史妮妮,她是董永的母亲。3.举祖,他是相当于玉皇大帝的最高统治者,在文本中表现出仁慈正义;4.天神微察鲁特汝、杜那沓、恒诺布,其中的微察鲁特汝为赛特阿育的投生者;5.赛特阿参,赛特董哲安和釜史妮妮的儿子,后来读书时老师更名为赛特阿育。6.教书先生,他是赛特阿育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人物。7.色特阿治,当地富豪,文本所述不是为富不仁者;8.仙女伦霓,她是天君举祖的爱女即七仙女;9.阿治汝额,赛特阿治的大儿子;10.天臣诺娄则;11.阿治嫩念,赛特阿治的爱女;12.阿治汝鸠,赛特阿治的二儿子;13.阿育董伏,董永和仙女之子;14.皇帝;15.武帖呷,与董伏一同读书的同学;16.鬼谷子,算卦先生;17.五个冤魂,皇帝错杀的五人;18.翁祖,管理阴间的最高权威即汉语中所说的阎王。

姓名虽然是一个符号,但这种符号是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的,是确认文化主体民族身份,从而决定自己是否和这些文化主体认同,进而是否认同这些文化主体所负载的文化。所以,译者将汉文文本中的相关人名彝化为彝族人姓名,其作用显而易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