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欣赏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欣赏教学

第1篇

摘 要: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常见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以语言替代音乐的语言型, 单一音乐欣赏的只听型,过多地灌输许专业知识的学院型等,已不能适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突破传统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教学模式。作为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特别要重视教育观念和新教学模式的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很多,笔者和大家一起讨论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它们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主体型,运用现代媒体的媒体型,以活动激发兴趣的活动型等。

关键词: 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

情感对于一个健康人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的,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作用,越来越被公众所认识。而音乐,是最能够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和增加丰富的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于人的作用,不象语言和文学,要通过词句和篇章,要通过概念和逻辑,音乐是“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是的,音乐不象文字那样能够表达准确的含义,甚至不能像绘画那样表达清晰的情景,但是音乐所能够表现的人的情感的涟漪、人的心灵的悸动,又是或语言或文字或美术或戏剧,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表达、无法转译的。音乐对于人的情感、气质、修养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上个世纪之初伟大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就曾说过:“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以及发展想象力,陶冶情操,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它用非说教式的感性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愉悦和亲切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它又极富有理性思索,从深邃的哲理内涵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都显示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所以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共识。于是有关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多起来,但即使再多教学方法的出现也掩盖不了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以枯燥、单调的分、合为基本手段;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在“欣赏者”而不是“鉴赏者”的地位。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欣赏课也仅仅注意到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不是从本质上去改进、指导教学。当我们为达到某些局部目标而欣慰时,却没想到自己的辛勤却培养了一批思维上的懒子。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而无边的概念,很多老师感到无从入手,笔者愿意和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如何突破传统音乐欣赏的教学,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来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

几种常见传统的教学模式浅析

语言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以此来让学生听懂欣赏的音乐。笔者以为这种课型不符合音乐自身的特点。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还有聆听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它是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看不见,尽管有人用色彩来引发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也是非语义的(不是一种确定性的语言)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也达不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目的。

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形成语言替代音乐的原因较为很多,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如:文学底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即:以语言替代音乐。一部分教师属于此类,另一类教师由于并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无奈之下大量地按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向学生“介绍作品”。

只听型

与语言型相对的另一种是:只听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音乐欣赏课以单一音乐欣赏为主。这种单一的课型是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的。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非专业音乐的音乐教育,这种普通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基本能力和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综合教学的能力。一般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都是由多项教学内容构成的和侧重一个方面的综合课。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根据上述原则,单一的音乐课型不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同样“单一欣赏课型”也是不利用学生更好的赏析音乐的,这样单一的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我们知道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我们学生们经常说的“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据调查统计,这种“单一型”的音乐课,是造成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就说单一的音乐欣赏课也是让学生们普遍感到没有兴趣,疲劳,这种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肯定是只听音乐没有其他的设计所造成的。实践证明,那种“一听到底”,“一唱到底”,“一舞到底”各种单一内容、形式的其他音乐课型也是不好的教学模式。

诚然,现在的高中《艺术欣赏》课程,各地的教材均分为《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两部分,就《音乐欣赏》来说,是否就是以单一欣赏课实施教学呢?实践证明,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归纳以下:普通高中的学生仍然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 普通高中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有自己的感受,并更多的寻求能结合自己已掌握的各种知识,(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因此,执教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高中学生已基本度过了变声期,这个年龄的学生有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欲望,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他们将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走近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甚至创造音乐。笔者认为在每节课上完全可以给一点时间,让高中学生学一点歌唱方法,唱一些力所能及的歌曲和合唱。这样,不仅对学生是终身收益,也有益于我国业余合唱事业的发展,而一个国家的业余合唱状况如何,往往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国民音乐教育优秀程度。

遗憾的是,尽管教材的编者(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在《高中音乐课本》的,《教师用书》的使用说明)再三提示:“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前面我们讨论过“音乐欣赏当然应以聆听为主,但是,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等等,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对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片面理解,使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走入误区。把课上成了单一的欣赏课。

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用单独上欣赏课,并上得十分专业。此外,有些教师是因为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如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多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扬长避短”的单一课型。

学院型

既把大专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中小学课堂的模式。教师常常以自己在大学读书时的感受,并以大学教师教学的模式照搬行之。过多地灌输许多音乐的专业知识。

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音乐课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认识“do、re、mi”,会唱一二首歌曲了。现在的音乐课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和乐器的演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进入了课堂。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层次有限,以及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不同,使得音乐欣赏课比起其它的课更为难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赏的情趣。如何使音乐欣赏课上的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欣赏课不像唱歌、舞蹈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音乐想象能力。如:欣赏苏联作曲家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童话故事本身入手,将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启发学生叙述故事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童话故事主题的理解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我还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精选好音乐作品入课堂。人们都知道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试想在一个校风差,校风歪的学校里,学生将如何健康接受教育?这又何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作为老师,对社会的大环境,我们难以改变,但可以在这个音乐小堂里,精心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除了要让学生欣赏分析一些好的歌曲、乐曲外,还经常播放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浆》、《闪闪红星》等佳品,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党的崇敬和热爱,感受欢快活泼的气氛,使学生的高尚情操等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我播放有关新疆风景的一些画面,还让学生欣赏新疆的一些乐器,好听的歌曲,优美的新疆舞蹈,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 以欣赏为主,将唱歌、乐理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融会贯通。欣赏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把欣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欣赏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歌唱和乐器演奏对欣赏起到一个再认识的作用。同时,将基本乐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训练融于欣赏、唱歌练习和乐器演奏之中,这样做是对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欣赏歌曲《小白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的画面,接着我在用钢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后在通过播放歌曲《小白船》的旋律,这样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使学生更加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主旋律的记忆,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美。

三、“听、看、唱、想、动、说”全方位引导,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方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而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从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看”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视觉的结合来感受美,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里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来实现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观看动画、绘画、剪贴画及情景表演进行直观欣赏教学。其次,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而“想”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是有抽象性、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接着“动”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与美术相结合使学生动起来。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正当地添加美术成分,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的音乐情景,培养他们的情趣、动手、动脑能力,有效地将美术融入音乐中,让学生从声音、图像两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最后“说”就是让学生说出了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我们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使学生的欣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3篇

1.1教学内容专业性太强

通常为了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师会在欣赏教学前为乐曲划分章节,对各章的曲式结构等进行讲解,以此加强小学生对歌曲结构的理解,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唱和欣赏歌曲。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音乐知识,但是也给小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障碍,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小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感受,片面强调了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巧,给小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担。

1.2教学过多地以灌输为主

在现在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以老师讲课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少相应的主动性,一味地采用教师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积极性,这样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师灌输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往往来自于老师,很少存在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悟,音乐欣赏变成了单调的填鸭式知识教学,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音乐。在课堂上教师习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音乐背景以及思想情感的介绍,学生对音乐缺乏自己和思考和体会,使得音乐欣赏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成为一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1.3忽视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审美能力,而部分教师过多地在课堂上讲授创作背景和人物故事上,使学生关注的重点成为音乐背后的故事而对音乐欣赏本身丧失了兴趣,这样削弱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目的,没有发挥音乐教学应有的作用。

2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2.1以时代背景感受音乐内涵

为了更好地把握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思想,必须先了解音乐创作的特有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比如说一些抗战革命歌曲《松花江上》具有特定的时代历史意义;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唱祖国》等歌曲则是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造时期创作的,用来歌颂祖国和幸福生活。从歌曲创作的地域环境上,我国各地区的曲风节奏都有所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北方民歌粗犷豪放,江南蜀地民歌则轻盈婉转、细腻含蓄,西北民歌语言朴实、贴近生活、思想明练、手法多变,东北民歌则整体上接近自然、节奏鲜明、富于感染力。通过对各种地域和时代背景有了框架性的了解,就会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许多教材中都有的《游击队歌》,由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于年代,讲述了游击队员与敌人顽强抗争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必胜的革命信心。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历史情境再现,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

2.2通过实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

只有使学生亲自参加音乐实践,才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知,增强学生给你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实践方式,包括演奏、歌唱以及音乐游戏等。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音乐教学可以抓住这一点使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通过实践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巨大魅力,点燃学生的音乐学习激情,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比如音乐教材中的《丰收歌》,其歌曲节奏明快动感,旋律优美自然,真实再现了劳动人民欢欣喜悦庆丰收的场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跟着歌曲轻声哼唱,使学生感受音乐传达出的喜悦情感,然后通过歌唱、舞蹈等实践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能力。(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2.3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内涵

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传递和表达歌曲中的情感,然而通过歌词更能加深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如《我和我的祖国》歌词优美、结构工整、节奏舒缓、旋律雄壮,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可以使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深爱过热情。只有从歌词上领会和把握歌曲,才能理解音乐的深入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

3结语

第4篇

我是这样认为的,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它必须调动起每一个人(欣赏者)所掌握的全部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社会生活处处有音乐,欣赏音乐已成人们精神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而中学音乐教育主要任务更重要的一层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音乐欣赏者来更快提高全民素质发展,而非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素质的表演者。歌唱或乐器演奏是运用一定音乐技能来展示人们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而音乐欣赏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音乐学习的程序总是先有音乐的吸收。然后才有音乐的表现,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以欣赏为主导,而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无论是音乐作品创作、演唱或演奏都是人由于情感的激发而进行一度、二度创作。而观众则是通过作品欣赏体验其中感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音乐审美、鉴赏与及音乐中的心灵交流的培养过程,则是先进行作品创作,继而进行感情升华。因此,音乐活动(教学)为终极。

综合上述,无非是要告诉大家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及欣赏教学在整个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中心位置。当然欣赏教学是没有固定模式遵循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师的教学侧重会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多样,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由此带来的往往是教育者无棱两可的尴尬:学生在音乐欣赏学习中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审美意识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导中遵循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以应然的社会文化普遍性来传授知识的矛盾。简单通俗说是: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本体与教师作为社会代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教师本位(或叫社会本位)的矛盾。

其实引发出这种教育价值观的矛盾由来已久。一方面,我国传统教育价值趋向要适应社会现状的人才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教育应该去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社会的稳定。显然这是中庸、保守的表现,长久以来导致了一代又一代故步自封的国民思想,怪不得国人老叹息国内至今仍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另一方面,瞬息万变的社会国际形势强烈地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现实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自然、社会科学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发明中来。在教育观念上激烈提倡:今天儿童是明天的主人翁,是未来社会价值和价值观的缔造者,他们的个性表现应倍受尊重和保护,神圣不可侵犯,教育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条件让他们实践个性。当然,我认为个体价值观念被极端地提倡时很容易演变为一种“迷信”,它的危害也是显然易见的。

2001年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举了安徽淮北煤炭师院周雪老师所介绍的一个例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授课老师以讲故事导入新课,接着又运用投影放映标题和图画伴随音乐播放,再加上自己优美的舞蹈和丰富的表情及委婉动听的描述,这一切用意让学生浸在这一文化氛围中而能够准确地,被受感动地理解作品,结果呢,有人认为好,更有人认为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分散、被转移掉了,音乐整个形象被录音放送得断断续续而变得支离破碎,而图画、舞蹈、讲解更是用有限的框框束缚学生们无限的想象力,使之僵化凝固。难怪有人发出“清炖鸡汤要放辣椒粉吗?”的慨叹。我们再来看看,以发展学生创造性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生本位教学如何:教师对乐曲不作任何解释,只告诉大家:“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名叫《梁祝》,结果听后,同学们果然议论得百花齐放:什么《凉竹》是凉爽的竹子随风舞;什么《量猪》是卖猪的讨价,买猪的量猪还价等等好不热闹,请问,这难道就是咱们所要看到的目的吗?当然,这时会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那位老师不懂得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所导致的,但我认为:这所谓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单方面执着的学生本位或教师本位的思想认识,那么还将继续在这二元矛盾中徘徊。

针对这一教学上的矛盾,我认同从科目结构着手,把儿童(学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体现统一在教学课程安排之中,完善学科现代化,走学科为本之路。

音乐欣赏是音乐艺术学科的一个科目。科目结构包含文化结构和儿童(学生)心理结构,音乐欣赏教学走学科为本之路即从音乐欣赏教学文化结构和儿童欣赏时心理结构状态研究出发,把个性心理发展和社会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在欣赏教学中体现。值得留意的是科目的基本结构----文化结构层----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点和方法等这些应深入探讨、杜绝陈旧观点,并溶入现代化观念、观点,以避免课程相对文化的滞后。另一方面,走学科为本之路把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价值系统起来,是说明社会与个体实际上是统一的。而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实现也应该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如果脱离了这一整合价值取向,终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效应,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弊端正好说明,而如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提倡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入思考社会价值和社会现有文化结构对学生、儿童、心理结构发展的平衡影响。 转贴于

音乐欣赏教学走学科为本之路的基本观点:

一、确立欣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通过独立欣赏获得精神愉悦从而能幸福生活的新一代。

在这里,要说明是“获得精神愉悦”是欣赏活动的目的和结果;而独立进行欣赏及通过精神愉悦而拥有幸福生活是体现个体的主动性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欣赏教学过程中强调和发挥创新和创造文化职能。

音乐从美学角度看是人的情感艺术,从物理学角度它又是声音和听觉的综合艺术,由此决定了音乐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殊性:音乐具有不可对应性和可理解性。一方面,音乐语言不能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与之一一对应,另一方面音乐作为情感,可以通过欣赏审美手段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感情交流,但由于学生各自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由此一来学生在欣赏中就会产生各种不同感受,甚至创造性地发挥种种大胆新颖构思。对此教师应以重视和尊重个性发展为前提,正如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说:“教育必须使智能发挥作用,借助个人超越自身的社会世界的文化方式,去开辟哪怕是些微的新局面,创造出自身文化来。”

当然,教师也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任何的认识都符合规律,都适合让学生学习把握,我们必须体会到认识结果中“知识”和“意见”的本质区别,并告诫学生“知识”才是适合学习、掌握的。

三、欣赏教学拓展开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教育目标不仅追求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学科间,甚至学科内各科目被割裂开来,造成学生知识联系性不足,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每况越下,严重影响智力发展。欣赏是综合能力的运用,包括学科内不同科目知识及学科间丰富多彩的知识。在欣赏教学中广泛联系各学科知识协同审美,将有助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四、重视学习掌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结构;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和使用;重视应用发现学习法。

重视学习掌握音乐欣赏教学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选择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而重视欣赏教学学生直观思维的培养则有助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重视应用发现学习法,则有助于知识更快、更牢固地内化进学生心智。

第5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6-01

音乐欣赏,是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欣赏教学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完全脱节,没有真正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就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了几点建议。

一、现阶段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现阶段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它也应该是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与感知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某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仅只是体现了他自身的审美修养,还应该是考察这个人文化底蕴的一个显性的标志。我们通过对音乐进行有效而又冷静的欣赏,往往能够使学生获取到丰富的音乐知识,这种手段也会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丰富,对于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培养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与希冀,使他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完善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措施

1、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实施音乐欣赏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16岁至18岁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向逐渐成熟的方向发展,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情绪变化很大,若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会产生错误的、不健康的审美观念,如刻意追求新潮、时尚,认为当下最新潮的歌和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高雅的、最有品位的音乐艺术。而且在上课时发现,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小学和初中基本没有受过音乐教育,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上无任何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未知事物积极主动地探索,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迎合、迁就、放任自流,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欣赏艺术音乐。

2、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欣赏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活泼、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实践,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高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组织课堂创作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一般有预设之中和预设之外的生成。音乐课教学中“创作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音乐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也是音乐课堂生成的一种的重要途径。创作教学作为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验,我们可以作为一节课中的一个环节来实施,结合教学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用即兴的方法进行简短节奏的创作;进行简短曲调、歌曲的创作;用声音模仿与创造;还有运用包括音乐、诗歌、戏剧或舞蹈的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少替代,这种活动的创设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4、注意情境渲染,发展音乐感受与情感体验

感情,是伴随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为而出现的心理体验。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中职学生由于学业上多数不太成功,在情感方面则比普高学生更为敏感,体验入微。而作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真挚感情的需要更为强烈,而音乐欣赏正是要求欣赏者通过音乐的外部形式与内部情感的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音乐鉴赏恰恰可以满足提高他们的审美需要。因此,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具有鉴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有能力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5、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欣赏高雅音乐

在适当地听一些流行音乐的同时,还要大量地欣赏中外古典音乐。教师要设法创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如每天通过课余时间在校园里播放古典音乐,并由播音员讲述音乐家故事、创作背景以及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表现手段,这样在全校范围里,学生们共同欣赏,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耳濡目染,使欣赏艺术音乐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总结

音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来说音乐创作者赋予音乐特有的情感联系,从而音乐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特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不一样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音乐欣赏在对提高人们对音乐鉴赏力,艺术审美力和思维拓展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 华. 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 2011(07).

[2] 李萍萍.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 丝绸之路. 2010(22).

[3] 徐小凤. 浅谈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 2011(05).

第6篇

    一、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应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如,在欣赏《雪绒花》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之声》的影片片段,同时倾听《雪绒花》这首乐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进行中职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所欣赏的乐曲进行一定情境的创设来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这种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是通过音响动画、音乐渲染,也可以是语言描绘以及实物演示等。如,在进行《故乡的云》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音画创设一个情境,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给学生讲述或是请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人物、事迹和景观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思乡爱乡之情油然而生,在欣赏歌曲的时候继续创设情境,将思乡爱乡之情升华为游子的爱国之情,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音乐欣赏

    1.选择适当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

    不管是普高学校的学生还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喜欢流行音乐,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课本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流行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但是应该注意一定要选择健康向上的时尚前沿的流行音乐。如,选择周杰伦的《龙拳》让学生欣赏,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RAP的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以及文化。

    2.营造音乐欣赏氛围

    在中职音乐欣赏中,各种中外的古典音乐仍然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点。所以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让学生时刻受到音乐的熏陶。如,利用课间时间为学生播放古典音乐,或者向学生讲述音乐的表现手法,或者向学生讲述音乐家的故事,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群体效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在给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灌输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欣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歌手大赛、合唱比赛、器乐演奏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和其他学科进行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作的,能够真实地反应一个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讲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如,在欣赏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聂耳是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对社会和战争发出的沉重的控诉,是时代的号角。结合历史倾听音乐,潜移默化地渗透音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提高美术素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和美术之间有着很大的相通性,只有将美术和音乐进行合理的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所以,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通过美术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启发。如,在欣赏《大海》的时候,为学生展示莫奈的印象派绘画《印象日出》,让学生能够生动地认识到印象派的风格,认识到印象派追求的都是瞬间的印象和感受,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容量较大、知识面较广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外,还需要讲解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乐队组成以及作品的曲式分析,展示乐曲谱例及相关图片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流辅助手段。

1音乐文件播放快捷方便

音乐欣赏课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资料。传统存储媒体是录音磁带和录像带。由于我们每一堂课所需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盘磁带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顺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带上存储资料的顺序。上课时,要找到我们所需的音乐作品或重复播放某一音乐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磁带进行快进或快倒,这往往会因为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影碟机和光盘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乐素材,但音乐欣赏课分析音乐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乐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机仍然会明显感觉到不便。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通过利用计算机播放器的数字计时和播放进度条可轻松、快速地对任意一个文件进行快进、快倒、片段播放等操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无限次地重复播放,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乐片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播放和处理音乐文件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音乐欣赏课往往会同时用到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在上课之前不得不派学生将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和音响等设备搬到教室,下课后又得将这些设备搬走。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带上教案和存储课件的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即可。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板书和教师口头讲授,但由于板书的容量有限,且书写比较费时费力,有很多内容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尴尬局面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会存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字信息,有效地扩大了教学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从而能够有精力更为集中地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细节。

3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能更好地引发同学们的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以声音为其物质材料基础,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不可能对某一客观实体或它的运动过程做出规定性的、明确的、不容误解的描述。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语言不可能代替音乐,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对音乐的解释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将音乐与非音乐的因素相结合,就可以实现通过音乐来描述外部世界的目的,它们带给人的认识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如:与文字标题、诗歌结合的歌曲,与人体动作结合的舞蹈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歌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电影音乐。因此,如果我们利用编辑软件给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图片或字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单一的听觉感受变为了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与创造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音频、视频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复使用,下一轮上课前不必再整理众多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只需打开课件即可快速熟悉讲课内容、完成教案编写,进而轻松地完成备课。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真可谓“一劳永逸”。

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会被发现。任课教师只需在课后根据课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件进行调整或修正,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使课件设计越来越完善。由此看来,使用多媒体课件上音乐欣赏课可以使我们获得越来越理想的课堂效果。

5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生的学习

一些复杂的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往往涉及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如Photoshop),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如CoolEdit,AdobePremierePro,UleadVideoStudio等),动画制作软件(如AnimatorPro,3DMAX,Flash等)和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方正奥思等)的操作,单独完成困难较大。这就需要多位老师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使教师们在课件制作中得以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一些积件式课件信息量大,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应用于教学。对于拥有校园网络系统的学校而言,可以将这些课件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其他内容,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6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提倡老师们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否则很难体现出自己的意图和教学特点,只能充当“课件放映员”。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终究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非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我们应该根据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和媒体的特性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第三,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授课进度,突出重点和难点,否则即使是精心制作、功能全面的优秀课件,也容易使学生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第四,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既是课件的操作者和使用者,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件能非常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整体思路,但由于所有的内容和走向都是事先设定好的,所以它在教学中显得比较被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的播放会使学生变成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了讲稿演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课件以外自身主导性的发挥以及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调节。

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很多,但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毕竟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直至成熟运用还需一个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明确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设计出扬长避短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高效音乐欣赏课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更新之路。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审美观;欣赏品味

目前,在初中的整体教学氛围中,音乐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上,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抱着一种很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在音乐课上表现得十分散漫和不经意。造成这种教学局面,除了有教学大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初中音乐教师自身的因素,很多音乐教师自身对于所从事的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认为只是其他主课的一门附属课程,这就不免造成上散下松的局面,另外,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课堂上花费绝大多数的时间来讲解音乐作品,空泛的理论讲解与陈述让学生不厌其烦,即便是有音乐作品的欣赏也是流于表面,听听而已,一带而过,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因此,要想切实做好初中音乐教学,除了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改变之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要加以改变。

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几个部分之一,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给予欣赏教学以充分的重视,通过有效的欣赏教学首先将学生的关注度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接受音乐的教育。

一、注重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有生命的,音乐更是如此,每一段音乐作品如果单纯地从音乐理论角度去讲解的话,不免将学生带入音乐学习的死胡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音乐知识的缺失和音乐学习兴趣的丧失,这都是与初中音乐教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要时时注意让学生去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去用心地聆听。因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既是一种听觉的感受,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感受。教师要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心灵震撼,进而和音乐作品相互交融,产生共鸣,从其中得到艺术的满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体验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播放同一段音乐作品,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听后的感觉,讲述一下音乐片段所描述的画面和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由于初中生的好胜心理很强,主观能动性非常强,其中的竞争必然会十分热烈,课堂氛围很容易被带动起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组成表演小组、歌唱小组等等,同样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之中有效地完成音乐课堂教学。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目前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除了因为教师主观的不重视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用的难度较大。在欣赏课上,教师播放一段音乐作品,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来感受其中意境,但是毕竟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十分有限,较为流畅的施行这种教学方式尚显困难,多媒体的介入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多媒体通过有形的画面能够快速地将学生带到音乐作品中来,加速学生进入音乐意境。

多媒体的应用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形的音乐画面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学习便利。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来模拟一些乐器,让学生自行地编制一些音乐片段,给学生在课堂上创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其自主地发挥。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视频、音频的制作软件,让学生自主地去制作一些有形的音乐画面,或者是制作一些视频内容来自行地选择配乐,这些都是欣赏课的延伸,但是这些有效的延伸能够很好地反作用于音乐欣赏课,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音乐作品的真实含义,才能有效地应用这些音乐片段,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欣赏和实在的理解音乐作品,才能自行地编制出属于自己,并且能够反映出自己情感和感受的音乐作品来。

三、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实践和参与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主题之一,对于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音乐是一种感觉,它是无形的,其教学的成果表现出来是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的一种感觉。因此,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课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因为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述和指点,则学生很有可能会记住,但是却很难去理解,更难去形成自己的感受,所以说在欣赏课的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以足够的实践和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发去探寻音乐之中所包含的意境,自发地去感受其中的心灵震撼。

四、注重欣赏的外延。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低俗的音乐作品肆意横行,其中的不健康因素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艺术的特殊性,其流行性非常之广,其对初中生的影响也十分之深,我们不能让学生与这些低俗的音乐作品隔绝,但是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品位,以提高学生对于这些低俗作品的免疫力,保证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发育。

在欣赏课上,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音乐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低俗音乐作品的免疫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音乐欣赏的导向,让学生不为表面的旋律所迷惑。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的音乐审美多数的时间还是在课外的学习生活和实际生活之中,教师无法加以控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习惯和音乐欣赏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音乐广播氛围,以思想性和统一性为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作品的选播,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品德。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欣赏教学来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在优美的音乐作品之中感受其中意境,体味音乐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除此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欣赏课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内在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黄林丽.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体会[J].成才之路,2010(11).

第9篇

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全面感受欣赏课内容

对每一节欣赏课我都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制作课件,把需要欣赏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视觉”“听觉”多方位感受欣赏作品。

首先,既然想利用多媒体,就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的计算机知识,并且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卡座、音响、投影仪、放像机、影碟机等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令其为教学服务。然后,下载质量比较好的视频音乐作品,按常规教学方式查阅大量资料,准确地掌握乐曲的音乐背景,并设法将音乐知识不失时机地穿乐曲的欣赏之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项工作,即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工作量较大的项目。要在较短的45分钟内完成这一音乐内容的欣赏无疑是很紧张的,仅仅放乐曲的时间就是20多分钟。因此就需要教师课前工作做得非常充分。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具备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为了能给学生示范演唱,我在不断研究民族、通俗、美声唱法的同时也学习原生态唱法、戏曲演唱,一些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好多都属于原生态作品,而戏曲作品几乎每册教材都有涉及内容。因此在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后,在视觉、听觉的感召力下,教师进行一定量的模唱,要求学生也试着唱几句,不要过多,我反倒感觉学生很有新鲜感,主动模仿试唱,增加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记忆及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通俗歌曲进课堂,借助学生对通俗歌曲的高度热忱,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欣赏内容

好多教师家长都认为通俗歌曲孩子要少接触,领导更不能忍受通俗歌曲进课堂,因为给大家的感觉通俗歌曲都是唱感情的歌曲居多,或者孩子会盲目追星,最少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我看不然,好多通俗作品也非常适合学生演唱,并且学生的兴趣浓厚;好多学生为了心中偶像也会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劳累之余,听一听通俗歌曲也是非常放松愉快的,可以减轻疲劳,增加学生的模仿、演唱能力。记得讲一节欣赏课主题是“主题音乐”。在欣赏过几首名著的主题音乐后,我补充欣赏了一首音乐作品歌曲《北京欢迎你》,当时正值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70几天,这首作品是距北京奥运会100天举行的大型活动的主题音乐。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欣赏后,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主动要求学习这首歌曲,因此在欣赏完这首歌曲后,我又把它作为演唱歌曲设计了一个课时,没想到全校学生都在主动学习演唱,包括平时不爱唱歌的学生都主动学习,歌声满校园。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经常引进一些对我教学有意义的通俗作品给学生欣赏或演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多通道;自主性

1. 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鸟叫、蛙鸣、暴风的呼啸、雨水的唰唰等等。

(1)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幼儿倾听、表现生活中的声音的方式。 小班的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常会被周围有趣的声音吸引住。例如:掠过的飞机隆隆声、下雨的哗哗声。教师对于幼儿这一特点,立足于让他们倾听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声音。教师在这时候要注意将幼儿收集的这些声音进行适当的归纳,例如属于动物的叫声归为一类;属于大自然的声音归为一类;属于日常活动的声音归为一类。让幼儿对声音的归属进一步明确,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去收集他们的声音门类,激发其倾听、欣赏的欲望。

中大班幼儿在倾听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的基础上,教师可激发其用适合的乐器进行表征活动。不仅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表现声音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乐器的音响效果贴近生活中的这种声音。例如:青蛙叫,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找找“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象青蛙叫呢”经过一番筛选幼儿发现响板、双响筒的声音很象青蛙叫,于是就在这两种乐器上贴上青蛙的标记。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一个故事配上乐器,使故事表演生动化。例如:森林里举行音乐会了,听谁来了,教师出示一个动物让幼儿用乐器伴奏,增加故事的生动性,有效地利用乐器的声响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声音、节奏的美妙。

(2)教师灵活采用教学形式,促进幼儿有效的体会、表现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欣赏水平及引导的侧重点,来选择教学的形式。在小班阶段,在培养幼儿倾听的乐趣,可选择平时自由活动的时间,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给予他们收集各种声音的时间和机会。也可发动家长在家里多让幼儿听听周围发出的好听的声音。到了中班阶段,由于要将各种乐器与生活中的声音相联系,可在区域活动中开设音乐区,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乐器,发现他们与生活中声音的相似点。大班阶段的幼儿在中班幼儿对乐器的认识的基础上,与故事相结合进行乐器的串联活动,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方便教师的观察引导,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倾听、表现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看似与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没有本质的联系,但却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幼儿只有学会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乐于用乐器去表现生活中的声音,才能有兴趣欣赏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音乐,尝试用表现生活中声音的方式去理解体会音乐的美妙。

2. 营造适宜宽松的情境,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作品协调的情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音乐,充分感受音乐。

(1)给幼儿充分想像、主动创造的空间。 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创作出作品,而是让幼儿通过音乐作品能把握形式所蕴含的意味,让幼儿能用整个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让幼儿在倾听音乐的同时有大胆想像、主动创造的自由,让幼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应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幼儿,更不应要求他们必须按教师的观点理解音乐。孩子对音乐作品往往有他们独特的理解。心理学家吉尔福在分析创新能力时,有一个维度是“独特性”,即个体产生新思想的能力。孩子们的想像正说明了他们在参与、在创新,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2)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动作和游戏。 音乐欣赏活动通常会让幼儿反复倾听音乐,但是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实际上,音乐欣赏不单单是听觉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用口唱或用耳朵听,更是综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用动作、舞蹈或语言来表达是孩子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教师如能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表演自己创编的角色动作,并自主游戏,会更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充分发挥。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 我们强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只有把教师的指导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为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一般会有许多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把布置游戏场地与制作道具的机会提供给幼儿,让幼儿参与到设计者的行列中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例如在欣赏乐曲《大森林的故事》时,可以创设包括土堆、猎人的房子、草地等在内的游戏环境。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布置环境,然后再进行游戏。对自己布置的环境和制作的道具,幼儿不仅使用起来较为熟练,而且通常会十分感兴趣。

3. 激发幼儿大胆地想象,培养幼儿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 故事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儿有丰富的故事体验。教师可将音乐欣赏与故事相结合,使音乐欣赏不仅局限于纯艺术方面的体验,而是与语言领域相结合,增加音乐欣赏的趣味性、个性化。教师在引导幼儿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幼儿充分地感受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为创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幼儿故事创编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空洞编造,它必须建立在对音乐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的风格来想象音乐中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结构,与故事密切相关。

(2)以小组的形式根据音乐创编故事。 这一部分是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环节。教师通过幼儿的小组活动能够更充分观察幼儿,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要首先吃透了解曲子,找出故事创编的重点,加以突破。依据音乐的旋律结构引导幼儿创编故事,让幼儿以创编故事的形式深入了解欣赏乐曲。

(3)提供幼儿展示各组欣赏成果的机会。 对于幼儿欣赏的成果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其展示给大家看。幼儿都创编完故事之后,都以绘画的形式将每一部分的故事画下来,以绘画的形式展示自己音乐欣赏的成果,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和直观的需求,而且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将音乐故事化,是建立倾听表现生活中声音的基础之上,只有熟悉了生活中这些美妙的声音,才能与音乐的旋律联系起来,创编故事。此外,音乐故事化又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在充分了解音乐旋律结构的前提下才能创编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故事,实现音乐欣赏能力的飞跃。

第11篇

音乐欣赏是否需要给抽象思维留有位置,对这个问题,有些中学音乐教师的认识是不确切或不明确的。他 们通常把学生失去欣赏音乐的兴趣归咎于用抽象思维的方式思考音乐,认为欣赏音乐只是感性体验的事,中学 生年龄段不适宜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应突出直观性。他们讲述音乐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按图索骥。有位教师讲解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精确 到指明第一小节第二拍第三个16分音符升Fa处冰雪开始融化。另一位教师不无自信地宣称,《梁祝》的每一小 节他都能讲得出故事。一些老师喜欢这样提问学生:“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于是,在语文、数学等课上表现得思维老到的高中生,不无幼稚地答道:“我听出了河流”,或者“一片树叶掉在水中激起了涟漪”。这 让人想起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中讲到的原始人,他们没有硬、软、热等抽象概念,只能用石头、月亮、太 阳这类具象的客体来比拟。然而,从《沃尔塔瓦河》中听出河流和从《水中倒影》中听出水中倒映的物体,就象杜夫海纳所指出的,从德彪西的《大海》中听出波涛,这种对音乐的理解与不懂音乐的音盲的理解并无差异 ,而与音乐审美力却相去甚远。

苏联教育学专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现代心理科学并没有为“儿童思维要具体”的结论提供任何根据。他并不否定直观在小学生思维中的巨大作用,但他认为不能把直观形象的表象看作是学龄初期儿童思维的主导成分。相反,他指出只有抽象和概括方面的进步,才能首先表明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里所发生的变化。小学生尚且需要克服思维中固有的片面性, 高中生为何就该在音乐学科中轻视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呢?

诚然,形象思维是音乐欣赏的重要思维方式,人们欣赏音乐时往往不很明确但却敏锐地感到音乐形象中有某种东西、某种意义打动和吸引自己,这是一种美感的直觉能力。但这不等于说音乐欣赏只需要单一的思维方 式。思维科学告诉我们,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结合为用的,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其生理依据是人类左右脑半球之间有两亿条排列得很规则的神经纤维,每秒钟之内可以在两半球之间往返传输四十亿个神经冲动,共同完成思维活动。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分为共时性的三个阶段,在其中第三阶段即“纯 音乐的阶段”里,听赏者“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科普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 面欣赏音乐……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在《怎样欣赏音乐》一 书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篇幅是在讲述音乐的表现手段。

各门艺术都有其形式结构方面的要求,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在这方面最为突出和严格。对音乐形式因素 方面的思索评价当然是逻辑思维。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形式因素并不仅仅是感性材料,而是经过 理性的组合后成为审美体验的载体,这种载体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非形象的。自律性的音乐更具抽象性, 但比那种负担着表象效能的他律性音乐在诉诸人的感受性方面毫不示弱,甚至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斯特•拉文斯基甚至指出,在音乐理解中,只存在着对“手段”的理解,而无有他哉!

这种观点是否失之偏颇姑且不论,至少它强调了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审美教育实 践与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能用概念性的音乐术语正确描述音乐的结构逻辑的学生,比只会随心所欲地用具象的 客体比拟音乐的学生,在对音乐表现手段的关注上要更投入,因而对音乐的理解有更多“音乐的”凭附。在审 美观照的活动中,他们往往可以超越音响的客观实在和表面形象,把握住充溢着生命的音乐内涵的独特传达方 式,感受到充分反映出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珠联璧合的境界,不正是音乐欣 赏教学所追求的吗?

二、如何看待审美的主观性

俗话说,趣味无争辩。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在黑板上抄了一个公式:审美逻辑=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另一位老师给中学生听各种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后让他们描述音色感受,结果如其文章所写:“由于 听觉上的差别,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主观评定’。”这一切似乎告诉了我们,审美感受是纯主观的,欣赏音乐本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到审美个性的存在,这丝毫没错。问题在于,如果音乐欣赏中根本不存在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唯个人对个别音乐作品的体验为是,那么,音乐欣赏教学岂非在浪费时间?

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并不是一种清晰可辨的物体,也不像理论文章中的概念、范畴那样具有逻辑的严格规 定性,它往往是多义的、朦胧的。因此,它可以召唤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作用不应被无限夸大。

第12篇

一、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主动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其次,教师要苦练“内功”,广泛地听赏音乐,特别是经典作品,再次,教师还要广泛地阅读书籍,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课前要对音乐作品作比较透彻的了解,把要欣赏的音乐作品多听赏几遍,自己先弄懂、弄通,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更形象地创设情感氛围。因为教师如果不能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当然就谈不上引导学生欣赏了。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形象”这条主线,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启发、引导、议论都不离开音乐的情感内涵,就会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谈。

教师还应蹲下身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到的感受与见解,善于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二、教给学生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

音乐是最能深刻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它通过听觉直接和我们的心灵接触。比起其他艺术形式,音乐更能深入人类的情感,影响人类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除聋人之外,人类都具备欣赏音乐的本能。然而,单凭这种本能去领会音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些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概括起来,一方面是关于乐理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旋律、节奏、拍子、速度及乐谱读法等。有了这些知识,即使是很简略地知道一点,也会有助于更好地欣赏音乐。另一方面,力度和音色也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力度越强,音乐就越紧张、雄壮;力度越弱,音乐就越缓和、委婉。音色好像绘画中的颜色,是音乐中极为吸引人、能直接触动感官的重要表现手段。特定的音色跟内容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听懂音乐就要努力做到:提高辨别各种乐器的音色特征的能力,提高对各种乐器结合在一起的混合音色的理解能力。

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使欣赏者了解音乐的外部形式,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欣赏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三、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

人是音乐形式的创造者,同时又是音乐作品的主体,音乐作品常常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描绘。在现实生活中,人不但有喜、怒、哀、乐和恐惧、犹豫、嫉妒、冲动等情绪,而且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及情感世界。音乐具有强烈的摹情摹音的特点,在表“情”方面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比拟的能力。我们知道,当心情愉快时,我们的呼吸平稳,仿佛有一条徐缓均衡的宽阔波纹在心中流动;当我们激动或愤怒时,就会觉得呼吸急促了,心中就会觉得有一条急促狭窄而不规则的波纹上下跳动;当我们忧伤时,我们的呼吸是深沉的,心中似乎有一条不规则的浊波散漫沉浮地漂流。这一条条“宽阔的波纹”、“急促狭窄而不规则的波纹”、“不规则的浊波散漫沉浮地漂流”,恰似作曲家作曲时心情和节奏由一个个高低不一的音符构建的旋律线。语言难以描绘的心理感受,音乐却能表达出其时其景下的复杂感情。因此,音乐是富有表情的艺术。在欣赏这类作品时,注重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注意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并与音符所编制的感情旋律碰撞共鸣,无疑会加快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生通过这种声情并茂的感情体验,乐曲音乐形象渐渐地明朗起来,它是那么鲜明、具体、生动,乐句到处充满着滴滴泪、声声情。有人曾把音乐比作“人类感情的速记”,还有人认为“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表现的地方”。音乐作品中的“情”是多彩多异的。音乐的旋律,足以引导人们走进灵魂的秘镜。“情真就是美感”,这就是美的最终体现。音乐欣赏教学从“情”入手,让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与激越跳动的音符所塑造的情感相碰撞,以自己的体验去领悟,印证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 欣赏教学;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79-01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基于以上的理论,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1.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对所提的问题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笔者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2.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3.以兴趣和爱好为动力,在课堂上选择适合的曲目

学生们普遍喜欢"网络歌手"以及"偶像派歌手"演唱的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易于上口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在日常教学中,在课堂上,除教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欣赏的"规定曲目"外,其间有计划、分单元地穿插普遍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作为辅助欣赏曲目,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如:著名歌星周杰伦"亦唱亦说"带有rap风格的演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对其演唱的歌曲情有独钟,课间同学们相互传唱,同时对其从事演艺事业的有关报道较为好奇,对此,我们在课时安排上,可预留几分钟时间,或欣赏有关歌曲片断或与学生相互交流、互动,这样一方面可引导对流行音乐关注的学生,课后关注了解当今乐坛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就有关作品的内容、风格、节奏等作简单总结、点评,以巩固有关课本的知识点。总之选择辅助欣赏作品应建立在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同时兼顾把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融汇于欣赏的作品中,使学生学得轻松。

4.品内涵,"提问法"和"对比法"不失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提问法",即教师在欣赏音乐前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且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首先教师讲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然后欣赏全曲,接着提问有关乐曲的情绪、节奏、速度等,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全神贯注,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之对此曲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比法"就是对作品进一步深入的欣赏,这也是音乐欣赏的方法之一,对学生而言通过对比,能够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可在同一作品中对比,也可在不同的作品中进行对比。在教学中灵活适当的对比,使学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

5.激励音乐创新

音乐欣赏教学要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励音乐创新。老师要为学生探求学习、创新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让学生感性地接触音乐,再进行理性的想象,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设计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创造能力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音乐欣赏就是进行音乐教育强有力的手段。

6.培养情感体验

坚持以感受音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声音艺术,在表现内容方面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表达人类丰富的内心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造诣和文学修养,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要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对音乐欣赏所作的提示应精练而生动,语言要富有诗意和美感,要使人很容易就对音乐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长亭惜别》与《楼台会》两段音乐,采用的都是大、小提琴对答重奏的演奏形式,旋律也都非常优美而伤感,但表达的情绪情感却大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用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提示学生:《长亭惜别》表现的是一种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旋律缠绵委婉、深情而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音调时断时续,形象地表现了祝英台想吐露真情而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态。因此,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的情感表现力是令人无法抗拒的,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7.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引发学生音乐想象

第14篇

[关键词]音乐 欣赏 兴趣

欣赏,广义的来说,除了听他人的演唱、演奏外,也包括儿童自己的唱歌。学生们唱一首歌,同时也在欣赏这首歌曲的美。但由于儿童受唱歌技能、生理条件、理解能力等限制,这种“欣赏”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指的“欣赏”是“狭义”的欣赏,即能常所说的听他人演唱比他们自己唱歌技能高、难度大、节奏复杂的歌曲,以及演奏自己不能演奏的器乐曲。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声乐、器乐优秀作品,凡是适合于中小学生听的都可供欣赏。

兴趣的培养是上好欣赏教学的第一步。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在指导儿童欣赏时,往往借助于画面的形象来启发和诱导学生。比如问学生:“你们听了这段音乐好象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音调的起伏引起联想。学生凭借各人的所见所闻,会说出许多|“我好象看到……”的感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随之活跃。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想象,另一方面要用生动的音乐基本形象语汇加以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们感觉到音乐并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是有趣味的“活动图画”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又有且于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让儿童听一些直接模拟的音响,如描绘自然界的鸟鸣、马蹄、流水、风吼等的乐音模拟声;听一些形象鲜明的音乐,尤其是活泼、轻快的旋律。这些形象都比较接近儿童的性格,便于他们接受。别外,还可以将两种不同形象的作品对比起来欣赏,如雄壮的曲调与抒情的旋律的对比;庄严的与诙谐的对比;欢乐的与悲哀的对比等等,使学生对这些基本音乐形象的音响有较深刻的感觉。

在儿童对音乐产生一定兴趣后,接着可按声乐、器乐的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一一介绍给他们,以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在欣赏过程中,一般说来先声乐再器乐;先民族再外国音乐;先独唱独奏再合唱合奏;先音乐小品再较大型体裁的名作。当然,这些仅供选材时参考,不作刻板的规定,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交叉进行的,要按不同对象的接受能力而定。如我们可先安排听一些有特色的民歌,象陕北的信天游、湖南的花鼓调、江苏的田歌小调等,再听一些用民歌改编的、形象比较鲜明的器乐曲,象笛子独奏《今昔》,二胡独奏《奔驰在千里草原》等。在这基础上再介绍一些名曲,象《百鸟朝凤》、《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这样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的接触一些我国的民族音乐,仅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并为今后学习与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打一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有目地让学生欣赏中外名歌名曲的同时,有意识地教他们哼唱并背诵其中主题旋律是很有必要的。久而久之,学生们不但积累了很多音乐语汇、熟悉了不同作家的音乐风格,而且在这些优美音调的熏陶下,音乐修养自然地会有很大提高,随之精神上也会有一个飞跃,“高尚情操”将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了。另外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器乐作品还可简单介绍一下乐器的构造与性能,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运用“多通道参与模式” 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以《挪威舞曲》的欣赏教学活动为例,根据乐曲的性质、内容和欣赏目的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一、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乐曲的内容。

让学生懂得这首舞曲是挪威作曲家里格由原来的四手联弹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合奏曲,乐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初步了解该伤口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内容。

二、给喾生提供完整的乐曲听觉形象、让其初步的感受乐曲及乐曲中不同力度所造成的不同音乐效果。

1.初听全曲。让学生讨论全曲的总体印象(即速度较快、强弱变化较明显)。

2.再听全曲。使学生对全曲的结构层次有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对乐曲的不同力度感受。根把所听的分析乐曲结构。

三、继续提供完整的听觉形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1.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

2.形体动作。

3.模仿动物。

这一环节学生由静逐渐进入到动。特别是模仿动物这一环节,学生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一会儿做兔子跳;一会儿学鸟飞;一会儿是老虎;一会儿变狗熊……学和跟着音乐反复用动作描述,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更加深了对乐曲初步感受的印象。

四、提供部分听觉形象,使学生精细地再感知和了解乐曲的其它特征。

1.老师用钢琴分段弹奏,让学生分片断欣赏音乐作品,要求学生根据音乐中所表现的不同情绪、节奏和力度变化,创作出具有一定想象和情趣的儿童画。

2.中小学音乐教师负有指导欣赏的重任,势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是刻不容缓的了。教师除了有系统的进修外,还可利用一切条件进行自修,在网上收集一些关于美育及音乐方面的文章;欣赏一些音乐名曲;观摩音乐会;看有关中外音乐史的书籍,熟悉各个历史时期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名作等等。总之,要首先提高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使自己具备必要的指导音乐欣赏的能力。

第15篇

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含义

学习情境指任何影响学习者或学习过程的条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更能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更易于接受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我运用故事、图画头饰等一系列教学媒体,创设与乐曲情绪及表现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些具体形象的情境感染下,调动学习主动性。如《春天来了》是一首旋律流畅、歌词优美的歌曲。本课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在演唱这首歌的同时,体会春天带来的快乐,备课时我意识到,这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好的一课。上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大的春景图片:有青翠的草地,多彩的花朵、成片嫩绿的树林、即将融化的残雪、出洞的小动物,等等。然后问:“画中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得知是春天呢?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景色?”让学生自己找春天,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中的景色,表达对这幅图的情感,朗诵歌词时,带着对春天无比喜爱的情绪。我感觉到孩子们对春天有了直观、亲切的感受,刚要引入歌曲教唱时,有一名学生突然举手,提出了疑问:“戴老师,歌词中‘春姑娘躲在那朵花苞里’的‘春姑娘’是谁啊?”说完,学生都看着我,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心想:是啊!春姑娘……怎么解释呢?没想到他们的心会这么细腻……我灵机一动,先让孩子们想一想,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整理思绪。学生在座位上纷纷交流起来,我也陷入深深思索中。这时,只见又有一个学生将小手高高举起,说道:“戴老师,我知道!”全班立刻安静下来。“春姑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小树绿了,小花开了,那就是她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高兴地点了点头,笑了笑。他话音刚落,接着,许多学生站起来说了说看法:“春姑娘一定是热爱地球的仙女,她一来世界就变美了……”“画上面树枝飘动着,一定是春姑娘吹动的,还有小动物也出来了,一定是春姑娘用手轻轻拍拍他们,告诉他们春天来了……”

孩子们带着对春天的直观美感,不仅置身于歌曲的诗情画意中,还对歌曲中演唱的“春姑娘”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的回答充满了童真和对大自然美妙意境的理解,那春天不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在孩子们的心里吗?

下课后,我再回头想想这节课,真正感觉到新课程实施后给音乐课带来的变化,把感受音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注入了课堂,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孩子们的心是那么纯洁、天真,但愿世界少一些不和谐,多留给孩子们一些美丽。

音乐课教学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总以为就是哼哼歌曲,其实通过听听、唱唱、跳跳等活动形式,师生多沟通、互动,不仅可以带来乐趣,而且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寓乐于教,让人受到思想熏陶,从中受益。对于这点,我在音乐教学中有所感触。

二、发展想象,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引导儿童通过生活联想,发展想象,使他们完成从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使音乐形象描绘的情景出现在儿童的联想和想象中,从而正确领会内容。由于儿童的联想适合与音乐、生命运动同时进行,因此音乐形象的展现过程是儿童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的过程。如《丹顶鹤的故事》,这是一首动人心弦的叙事歌曲,抒情婉转地向人们诉说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全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旋律深沉流畅,运用同音反复、级进的手法和口语式的音乐语言表达了歌曲的深沉意境。第二部分曲调的色彩变得明亮开阔,歌曲以拟人的手法、反问的语气谱写了一曲天地之间的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轻诉说。”歌曲的结尾处用“假声”演唱的华彩段,是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假声应用方法,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在这里表达了丹顶鹤为女孩伤心哭泣的悲痛心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性、互根性,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整首歌曲充满了人性美,把无生命的自然景观视为有生命的整体,音乐在流动的音符中震撼人们的心灵,拓展学生的想象。

三、启发创造,巩固对乐曲的理解

学生听懂了乐曲不等于欣赏教学就可以画上一个句号。应适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因为创造是欣赏教学的高级阶段,只能欣赏美怕不能创造美,那么这种欣赏肯定是肤浅的。

欣赏活动中我启发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听到的音乐。如欣赏教学《歌唱美丽的家乡》,课前做好课程引导,把学生引到合唱教学中。在课中注重听,听中分析音乐要素,如情绪、速度、音乐结构等,要突出音乐的本体。突出学生的自学,尤其是齐唱部分,基本是学生通过听学会的。难点解决通过辨听、教师范唱、分组唱、录音学生评价等方式进行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