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花艺景观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39-02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居住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资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建设文明的时间、方式、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又称为“有形文化”,包括历史文物,城市建筑与建筑群,文化遗址等历史遗存的实体。非物质文化是指各地域人民代代相传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非实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俗、表演艺术、宗教、民间工艺技艺等。
(二)地域文化景观。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一词最早见于《景观的形态》一文。作者Sauer认为“文化景观是通过文化群体作用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环境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地域文化景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环境内,受该地区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景观环境,它是对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活动历史的记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景观设计依托于特定的地域与场所,它是地域文化得以体现的载体,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身处其中的人不仅能感受到它合理的物质性、功能性,更加能体现人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舒适心理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景观设计表达出来的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便造就了景观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创作源泉,通过对地域环境与文化的研究获得设计灵感。
地域文化景观及其所构成的景观环境,会使得置身其中的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一种新的文化素养,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推动原有地域文化的创新改造与文化发展。而新融合的地域文化又孕育新的景观环境,形成新的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之间的互动性,推动着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景观的不断延续、演进与发展。
三、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现代文化主流的入侵,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在统一的景观建造技术,相同的建造材料,相似的结构环境下,导致国内的景观设计存在大量的西方化、标准化、概念化、图纸化等文化趋同现象,景观地域性特色丧失的现象十分突出。一大批生硬的毫无特色的环境景观在城市、乡村和旅游景区中泛滥。而随着城市的大建设,历史遗留或保存下来的那些极具地域特色、蕴含文化韵味、充满地域生活情趣的环境景观被逐步破坏,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传统在景观设计建造中趋于边缘化。
在如此的现状下,越来越多千人一面的城市、建筑、与景观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对地域文化的回归问题。对地域文化景观进行单纯的复原与重复,那不是回归,也无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相融合。需要透过对地域文化的梳理与挖掘来掌握传统的脉络,进行有取舍的传承和创新。
四、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表达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区的历代先辈层层传递,一代一代累积沉淀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渗透在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景观设计中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首先必须探究该地域的历史与现状,对历史留存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归纳与提炼,同时要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与价值取向,协调好人与地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最适宜的设计方法和途径,使得地域文化景观能与体验它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联系和认同感。
地域物质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采用模仿、还原、归纳再创新等方法来体现。地域非物质文化的景观表达则比较抽象,需要设计师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有深刻的理解,从中提取出该文化形式的核心内容与物化的代表符号,最终使用景观设计的语言来呈现。2006年落成开馆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继承苏州古城文化的一个力作,整个新馆的景观设计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手法十分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为我们如何建设地域性文化景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设计新馆的设计原则,整个博物馆既有苏州传统园林的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
贝聿铭对江南民居构架进行抽象与再现,采用规则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组合,造就了高低错落的坡屋顶,十分完好的体现了传统的江南“错落有致”的斜坡顶的建筑特色,与周边的苏州古民居的融合度很高。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花岗岩片叠瓦的形式,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材料,下雨后是黑色的,天晴时则是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江南粉墙黛瓦的地域符号相呼应。同时花岗岩材料的耐久性更好,弥补了传统苏州古民居屋顶材料“小青瓦”的密实度不够、耐久性差、需要经常更换的缺点。既传承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又进行了创新。
新馆的选址与拙政园一墙之隔,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经典名园,新馆的造景手法提炼自拙政园的传统园林造景精髓,两者相呼吁相延续,显示了传统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处“山水墙”,借着与拙政园共用的一面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高低错落排砌了片石假山,片石颜色由黄色调过渡到灰色调,颜色和肌理层层退晕,意境深远,又借了拙政园高大葱茏的绿植,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传统的造景艺术手法在新馆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主庭院的水池如一面明镜,作为空间实体上的留白,却可以产生万端变化:水中的倒影随人的走动而不时变化着,微风撩动水波人影荡漾,形成别致的一道风景。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新馆中的窗具有多重功能,不只用来采光,更多的是借景和框景功能,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运用的最为精到。窗户的形制有四边形、六边形、花形、雕刻镂空窗,以及灵活多变的开窗方式,使得景与景之间相互交融,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真正做到了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造园境界。庭院池水中设亭,通过直线石桥与曲折石桥连接,起到“隔景”的作用,园景便更觉深远了。这些小桥、凉亭、假山、相互呼应的竹林、水池与平台组成了新馆独特的园林景观,在空间的编排上运用现代设计中的点线面构成法,成形成组,结实有力,与整体建筑十分和谐,具有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五、结语
景观的地域性是景观的本质属性,如何使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特色,如何建造当地人民认同的景观环境,首先要对当地优秀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发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寻求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从尊重与弘扬当地特有的地质、文化特点出发,创造出体现地域文化的现代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赵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J].新建筑,2003.
[3]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
关键词:建筑 景观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社区,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当前形势下,建筑和景观的统一是研究的热点。
1建筑和景观统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尤其是外部环境的建设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能没有的,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但是,环境污染、让人失望。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根据人们的心理需求,回归自然,加强宣传的外部环境建设,以实现统一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住宅景观,园林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红极一时,在我国,人们不只是看中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关注生活环境,人的愿望是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随着人们对景观的向往和追求,景观设计学在我国应运而生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仅仅是完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然而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景观设计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视(只有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设计方案(为了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广泛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它将景观规划与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学及风景园林相融合,从而达到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适性及整体的艺术性(它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为服务对象,关注人的使用,强调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是广义的建筑学。
在景观设计上的规划,建筑,景观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设计思想,而现代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园林,顾此失彼的现象很多,今天的建筑师,设计师通常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主线,对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在中国,设计基本过程如下:第一,确定位置和建筑的总体布局,然后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最后是由景观设计师的设计,然而道路建成,建筑已完成规划,景观设计的剩余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有通过景观师见缝插针,用简单的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是由于景观设计不重视,景观设计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缓慢,没有特色,遵循相同的模式,因此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着严重差距。
2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
建筑中融入景观设计 要实现建筑景观的统一,必须使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景观设计是进行微观的空间设计,而建筑设计是进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当今设计中,很大一部分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进行,甚至忽略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陪衬,进行简单设计(例如种些花草设计个喷泉,运来个雕塑等等)还有很多都是建筑完成后才做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全局而是重视局部效果,对交通、消防及停车等硬性技术指标也置之不理,从而最终将导致问题的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要想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不可能游离于外部环境而存在,它必须依附于外部环境来体现它自身的意义;同时,建筑所具有的特性不仅要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更要通过周围环境来衬托,加之景观设计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么简单,重要的是体现当下的思想及精神文化,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统一,使精神文化得以表达。总之,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一体化设计不仅使建筑功能和作用得到完善和扩展,也使得建筑更具整体性和舒适性。
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进行建筑和景观一体化设计时必须结合自然,结合自然进行设计,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保持生态性原则,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尽量发挥美观实用的功能;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原貌;领用当地自然水,尽量不用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人工的介入;做到可持续性和生态性,避免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效果,将建筑与自然融合最为最终目的,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文化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总之,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节约用水用地、新能源的应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设计趋势。
建筑和景观一体化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在今天的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必须符合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和尊重人的地位,它涉及的问题,真正属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对人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当地的设计不容忽视,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不仅是一个口号,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景观设计的对象是有关的人类生态系统整体,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与景观建筑师服务对象的终极目标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该理解自然,万亩相互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和人类,自然和人文系统保护,人与自然的利益协调,使两个达到最佳平衡的设计概念,所谓的以人为本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中,是寻求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占用太多的发展;强调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能深刻地反映在人们在具体设计范围内的照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结语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入是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还是到景观设计,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手法,景观设计中体现建筑设计意图,才能真正达到建筑和景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吴琨,韩晓晔,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低压管灌;设计;问题;建议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的一种工程形式,通过一定的压力(工作压力≤0.20Mpa),将灌溉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由给水栓进入田间沟、畦进行灌溉,其特点是出口流量大、出水口所需压力较低(0.002Mpa),管道不易发生堵塞。
1. 管道规划
1.1 因地制宜地选择管道布置形式
1.1.1 布置形式
在一个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管道布置形式根据地下固定管道与地面移动管道所占的比例(即平均密度)不同,可区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一级固定式管道和移动式4种。根据管道在平面上的几何图形特征,又可区分为树状管网和环状管网2种。
1.1.2 布置形式的选择
①单井出水量小,控制面积小,特别是深机井,寿命不长,井水含砂量高,宜选用移动式。②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宜选用半固定式。③当经济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较大,灌水时同时开启2个或2个以上的给水栓,并分别由2条或2条以上管道同时供水时,宜选用固定式,布置成树状管网。④当经济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不大,只由1个给水栓放水时,也宜选用固定式,但选用分支状管网还是环管网要进行具体的经济比较;对设计流量为40m3/h的典型地块,按4个典型井位,布置8个分支状管网和相应的8个单环环管网(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把设置给水栓的管道叫“工作管道”,其它管道叫“连接管道”,二者的比值称为r),2种管网均用薄壁PVC管,将工作管道相同的2种不同管网进行经济比较后认为:当r≥2,环状管网较优,当r=1时,分树状管网较优。
1.2 根据地块形状与井位布置分支状管网的固定管道
平原区机井灌区,大部分适宜长方形地块,对6.67 hm2左右的地块,由于井位的不同,半固定式一般有“-”、“T”、“L”字形3种布置形式;固定式一般有“工”、“土”、“圭”、“F”字形4种布置形式。无论半固定还是固定式,667m2均管道长度均与井位关系甚大,其中井位选在地块中心最优,其667m2均管道长度最短,管道最大输水距离也最短。其中机井位于地边中部管道的一端(半固定式)或管道的连接管线上(固定式),667m2均管道长度较短。当然管道布置不能局限于比较固定管道长度一个指标,还要比较土垄沟与移动管道的长短,耕作及灌水运行管理是否方便等。新打或改造机井时,井位布置与管道规划相结合,可有效地节省管道长度,如一井灌区,配套机井15眼,地块大部分300m×200m,管道双向控制,667m2均固定管道长度195m,比一般管道长度减少10~15m,仅此一项节约资金18万元。
1.3 给水栓移动管道及畦田的规划
当前,我县境内的低压管灌,大部分采用聚乙烯软管做移动管道,其规划布置与固定管道的方向有关,当固定管道平行于种植行时,一般固定管道间距100m左右,双向控制,给水栓间距40~50m。移动软管由给水栓垂直种植行铺设,单向或双向分水灌地,软管长一般小于50m,20m左右一节,畦田一般宽15m,长25~50m。当固定管道垂直种植行时,给水栓间距一般也是40~50m,软管一般平行种植行铺设,长50~150m,其节长与畦长等因素有关。若长畦双浇,畦长20m左右,宽3m左右,则每节软管长40~50m;若方畦双浇或长畦单浇,畦长10m或20m,畦宽6m或3m,则每节软管长20m左右。
2. 管道设计
2.1 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
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即管道正常工作时首端最大的工作压力,它等于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与局部水头损失之和,再加减管道两端的高差。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是选择管材、管径、调压排气装置和井泵的依据之一,在平原地区,一般小于5m水柱高,通常为2~3m水柱高。
2.2 管材的选择
目前,用于低输水灌溉的管材主要有薄壁PVC塑料管,再生塑料管和预制混凝土管,其次是地埋塑料及现场连续浇筑管。薄壁PVC管和再生塑料管强度高,抗渗性能好,搬运方便,施工简易。缺点是材料较贵,单价较高,适合于经济条件好、工期紧、日工资较高和单井出水量小于40m3/h的地方。混凝土管原材料丰富,价格低廉,通过研制管机,改进制管工艺和材料配合比,提高了预制混凝土管的抗渗性能,已基本上适应低压输水灌溉的要求。其缺点是接头较多,施工要求较严。适用于单井出水量的40m3/h以上的地方。
2.3 管件选择
彭阳县应用的管件主要是给水栓,安全保护装置和连续装置,给水栓又分为固定给水栓和移动给水栓2种,移动给水栓由上栓体和下栓体2部分组成,上栓体一般每眼井只需要2个,浇地时临时套在下栓体上,连接移动管道。管道密度大,浇地启闭频繁,经济条件、社会秩序好的地方,一般选用固定给水栓,否则选用移动给水栓。在管道运行中,为消减或避免突然开机或停机与开关给水栓产生的水击,排除管道中的气体,需在管道首端设置安全保护装置,宁夏南部应用的安全装置主要有:GD空气阀,调压排气阀和调压排气井。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