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花艺景观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39-02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居住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资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建设文明的时间、方式、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又称为“有形文化”,包括历史文物,城市建筑与建筑群,文化遗址等历史遗存的实体。非物质文化是指各地域人民代代相传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非实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俗、表演艺术、宗教、民间工艺技艺等。
(二)地域文化景观。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一词最早见于《景观的形态》一文。作者Sauer认为“文化景观是通过文化群体作用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环境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地域文化景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环境内,受该地区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景观环境,它是对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活动历史的记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景观设计依托于特定的地域与场所,它是地域文化得以体现的载体,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身处其中的人不仅能感受到它合理的物质性、功能性,更加能体现人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舒适心理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景观设计表达出来的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便造就了景观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创作源泉,通过对地域环境与文化的研究获得设计灵感。
地域文化景观及其所构成的景观环境,会使得置身其中的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一种新的文化素养,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推动原有地域文化的创新改造与文化发展。而新融合的地域文化又孕育新的景观环境,形成新的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之间的互动性,推动着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景观的不断延续、演进与发展。
三、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现代文化主流的入侵,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在统一的景观建造技术,相同的建造材料,相似的结构环境下,导致国内的景观设计存在大量的西方化、标准化、概念化、图纸化等文化趋同现象,景观地域性特色丧失的现象十分突出。一大批生硬的毫无特色的环境景观在城市、乡村和旅游景区中泛滥。而随着城市的大建设,历史遗留或保存下来的那些极具地域特色、蕴含文化韵味、充满地域生活情趣的环境景观被逐步破坏,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传统在景观设计建造中趋于边缘化。
在如此的现状下,越来越多千人一面的城市、建筑、与景观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对地域文化的回归问题。对地域文化景观进行单纯的复原与重复,那不是回归,也无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相融合。需要透过对地域文化的梳理与挖掘来掌握传统的脉络,进行有取舍的传承和创新。
四、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表达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区的历代先辈层层传递,一代一代累积沉淀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渗透在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景观设计中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首先必须探究该地域的历史与现状,对历史留存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归纳与提炼,同时要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与价值取向,协调好人与地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最适宜的设计方法和途径,使得地域文化景观能与体验它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联系和认同感。
地域物质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采用模仿、还原、归纳再创新等方法来体现。地域非物质文化的景观表达则比较抽象,需要设计师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有深刻的理解,从中提取出该文化形式的核心内容与物化的代表符号,最终使用景观设计的语言来呈现。2006年落成开馆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继承苏州古城文化的一个力作,整个新馆的景观设计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手法十分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为我们如何建设地域性文化景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设计新馆的设计原则,整个博物馆既有苏州传统园林的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
贝聿铭对江南民居构架进行抽象与再现,采用规则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组合,造就了高低错落的坡屋顶,十分完好的体现了传统的江南“错落有致”的斜坡顶的建筑特色,与周边的苏州古民居的融合度很高。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花岗岩片叠瓦的形式,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材料,下雨后是黑色的,天晴时则是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江南粉墙黛瓦的地域符号相呼应。同时花岗岩材料的耐久性更好,弥补了传统苏州古民居屋顶材料“小青瓦”的密实度不够、耐久性差、需要经常更换的缺点。既传承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又进行了创新。
新馆的选址与拙政园一墙之隔,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经典名园,新馆的造景手法提炼自拙政园的传统园林造景精髓,两者相呼吁相延续,显示了传统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处“山水墙”,借着与拙政园共用的一面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高低错落排砌了片石假山,片石颜色由黄色调过渡到灰色调,颜色和肌理层层退晕,意境深远,又借了拙政园高大葱茏的绿植,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传统的造景艺术手法在新馆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主庭院的水池如一面明镜,作为空间实体上的留白,却可以产生万端变化:水中的倒影随人的走动而不时变化着,微风撩动水波人影荡漾,形成别致的一道风景。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新馆中的窗具有多重功能,不只用来采光,更多的是借景和框景功能,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运用的最为精到。窗户的形制有四边形、六边形、花形、雕刻镂空窗,以及灵活多变的开窗方式,使得景与景之间相互交融,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真正做到了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造园境界。庭院池水中设亭,通过直线石桥与曲折石桥连接,起到“隔景”的作用,园景便更觉深远了。这些小桥、凉亭、假山、相互呼应的竹林、水池与平台组成了新馆独特的园林景观,在空间的编排上运用现代设计中的点线面构成法,成形成组,结实有力,与整体建筑十分和谐,具有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五、结语
景观的地域性是景观的本质属性,如何使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特色,如何建造当地人民认同的景观环境,首先要对当地优秀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发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寻求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从尊重与弘扬当地特有的地质、文化特点出发,创造出体现地域文化的现代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赵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J].新建筑,2003.
[3]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
关键词:建筑 景观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社区,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当前形势下,建筑和景观的统一是研究的热点。
1建筑和景观统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尤其是外部环境的建设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能没有的,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但是,环境污染、让人失望。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根据人们的心理需求,回归自然,加强宣传的外部环境建设,以实现统一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住宅景观,园林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红极一时,在我国,人们不只是看中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关注生活环境,人的愿望是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随着人们对景观的向往和追求,景观设计学在我国应运而生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仅仅是完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然而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景观设计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视(只有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设计方案(为了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广泛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它将景观规划与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学及风景园林相融合,从而达到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相呼应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适性及整体的艺术性(它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为服务对象,关注人的使用,强调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是广义的建筑学。
在景观设计上的规划,建筑,景观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设计思想,而现代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园林,顾此失彼的现象很多,今天的建筑师,设计师通常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主线,对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在中国,设计基本过程如下:第一,确定位置和建筑的总体布局,然后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最后是由景观设计师的设计,然而道路建成,建筑已完成规划,景观设计的剩余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有通过景观师见缝插针,用简单的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是由于景观设计不重视,景观设计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缓慢,没有特色,遵循相同的模式,因此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着严重差距。
2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
建筑中融入景观设计 要实现建筑景观的统一,必须使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景观设计是进行微观的空间设计,而建筑设计是进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当今设计中,很大一部分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进行,甚至忽略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陪衬,进行简单设计(例如种些花草设计个喷泉,运来个雕塑等等)还有很多都是建筑完成后才做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全局而是重视局部效果,对交通、消防及停车等硬性技术指标也置之不理,从而最终将导致问题的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要想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不可能游离于外部环境而存在,它必须依附于外部环境来体现它自身的意义;同时,建筑所具有的特性不仅要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更要通过周围环境来衬托,加之景观设计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么简单,重要的是体现当下的思想及精神文化,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统一,使精神文化得以表达。总之,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一体化设计不仅使建筑功能和作用得到完善和扩展,也使得建筑更具整体性和舒适性。
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进行建筑和景观一体化设计时必须结合自然,结合自然进行设计,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保持生态性原则,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尽量发挥美观实用的功能;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原貌;领用当地自然水,尽量不用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人工的介入;做到可持续性和生态性,避免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效果,将建筑与自然融合最为最终目的,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文化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总之,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是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节约用水用地、新能源的应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设计趋势。
建筑和景观一体化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在今天的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必须符合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和尊重人的地位,它涉及的问题,真正属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对人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当地的设计不容忽视,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不仅是一个口号,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景观设计的对象是有关的人类生态系统整体,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与景观建筑师服务对象的终极目标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该理解自然,万亩相互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和人类,自然和人文系统保护,人与自然的利益协调,使两个达到最佳平衡的设计概念,所谓的以人为本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中,是寻求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占用太多的发展;强调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能深刻地反映在人们在具体设计范围内的照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结语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入是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还是到景观设计,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手法,景观设计中体现建筑设计意图,才能真正达到建筑和景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吴琨,韩晓晔,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低压管灌;设计;问题;建议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的一种工程形式,通过一定的压力(工作压力≤0.20Mpa),将灌溉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由给水栓进入田间沟、畦进行灌溉,其特点是出口流量大、出水口所需压力较低(0.002Mpa),管道不易发生堵塞。
1. 管道规划
1.1 因地制宜地选择管道布置形式
1.1.1 布置形式
在一个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管道布置形式根据地下固定管道与地面移动管道所占的比例(即平均密度)不同,可区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一级固定式管道和移动式4种。根据管道在平面上的几何图形特征,又可区分为树状管网和环状管网2种。
1.1.2 布置形式的选择
①单井出水量小,控制面积小,特别是深机井,寿命不长,井水含砂量高,宜选用移动式。②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宜选用半固定式。③当经济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较大,灌水时同时开启2个或2个以上的给水栓,并分别由2条或2条以上管道同时供水时,宜选用固定式,布置成树状管网。④当经济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不大,只由1个给水栓放水时,也宜选用固定式,但选用分支状管网还是环管网要进行具体的经济比较;对设计流量为40m3/h的典型地块,按4个典型井位,布置8个分支状管网和相应的8个单环环管网(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把设置给水栓的管道叫“工作管道”,其它管道叫“连接管道”,二者的比值称为r),2种管网均用薄壁PVC管,将工作管道相同的2种不同管网进行经济比较后认为:当r≥2,环状管网较优,当r=1时,分树状管网较优。
1.2 根据地块形状与井位布置分支状管网的固定管道
平原区机井灌区,大部分适宜长方形地块,对6.67 hm2左右的地块,由于井位的不同,半固定式一般有“-”、“T”、“L”字形3种布置形式;固定式一般有“工”、“土”、“圭”、“F”字形4种布置形式。无论半固定还是固定式,667m2均管道长度均与井位关系甚大,其中井位选在地块中心最优,其667m2均管道长度最短,管道最大输水距离也最短。其中机井位于地边中部管道的一端(半固定式)或管道的连接管线上(固定式),667m2均管道长度较短。当然管道布置不能局限于比较固定管道长度一个指标,还要比较土垄沟与移动管道的长短,耕作及灌水运行管理是否方便等。新打或改造机井时,井位布置与管道规划相结合,可有效地节省管道长度,如一井灌区,配套机井15眼,地块大部分300m×200m,管道双向控制,667m2均固定管道长度195m,比一般管道长度减少10~15m,仅此一项节约资金18万元。
1.3 给水栓移动管道及畦田的规划
当前,我县境内的低压管灌,大部分采用聚乙烯软管做移动管道,其规划布置与固定管道的方向有关,当固定管道平行于种植行时,一般固定管道间距100m左右,双向控制,给水栓间距40~50m。移动软管由给水栓垂直种植行铺设,单向或双向分水灌地,软管长一般小于50m,20m左右一节,畦田一般宽15m,长25~50m。当固定管道垂直种植行时,给水栓间距一般也是40~50m,软管一般平行种植行铺设,长50~150m,其节长与畦长等因素有关。若长畦双浇,畦长20m左右,宽3m左右,则每节软管长40~50m;若方畦双浇或长畦单浇,畦长10m或20m,畦宽6m或3m,则每节软管长20m左右。
2. 管道设计
2.1 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
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即管道正常工作时首端最大的工作压力,它等于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与局部水头损失之和,再加减管道两端的高差。管道的设计工作压力,是选择管材、管径、调压排气装置和井泵的依据之一,在平原地区,一般小于5m水柱高,通常为2~3m水柱高。
2.2 管材的选择
目前,用于低输水灌溉的管材主要有薄壁PVC塑料管,再生塑料管和预制混凝土管,其次是地埋塑料及现场连续浇筑管。薄壁PVC管和再生塑料管强度高,抗渗性能好,搬运方便,施工简易。缺点是材料较贵,单价较高,适合于经济条件好、工期紧、日工资较高和单井出水量小于40m3/h的地方。混凝土管原材料丰富,价格低廉,通过研制管机,改进制管工艺和材料配合比,提高了预制混凝土管的抗渗性能,已基本上适应低压输水灌溉的要求。其缺点是接头较多,施工要求较严。适用于单井出水量的40m3/h以上的地方。
2.3 管件选择
彭阳县应用的管件主要是给水栓,安全保护装置和连续装置,给水栓又分为固定给水栓和移动给水栓2种,移动给水栓由上栓体和下栓体2部分组成,上栓体一般每眼井只需要2个,浇地时临时套在下栓体上,连接移动管道。管道密度大,浇地启闭频繁,经济条件、社会秩序好的地方,一般选用固定给水栓,否则选用移动给水栓。在管道运行中,为消减或避免突然开机或停机与开关给水栓产生的水击,排除管道中的气体,需在管道首端设置安全保护装置,宁夏南部应用的安全装置主要有:GD空气阀,调压排气阀和调压排气井。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设计的审美心理中包含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两个不同方面。意境是客观存在和创作者的主观表达连结在一起的产物,实现了情和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在绘画中,把以客观事物为参照,加入创作者自身的情感领悟、审美情趣,加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就称为“意境”。中国画特别强调以“意境”作为创作的灵魂,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形容的那样,我国艺术家们所变现出来的是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自然美景之间的相互交融,描绘出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也成就了艺术之所以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妙意境。可以说,意境一直是中国绘画非常看重的一点,追求所描述的事物的意境美是我国独特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绘画特征,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能不能恰当地表现出意境美直接体现了绘画者水平的高低。
(二)景观设计的意境美诉求
景观设计是指对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道路、桥梁、河边、绿地等所有生活区、工商业区、娱乐区等室外空间和一些独立性室外空间等所有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以及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包含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景观设计是人和自然关系的调和者。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与设计是相通的。一方面,它们都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用于艺术,同样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运用到设计之中。中国绘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追求物象的真实,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表现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意境美的追求。因此,中国画的意境美与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要求非常契合,如果能把意境美的精神运用于景观设计之中,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充分显示出景观的新颖性和独创性。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景观设计不能只是对西方景观设计的照搬,它必须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中国画的意境美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设计灵感,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
二、中国画的意境美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情景交融”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情景交融是指内心的感情和客观的景物相互融合在一起。只有通过情景交融才可能产生我们追求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正如明代王世侦所言:“气从意畅,神与境合。”此种境界也可以用李可染先生曾经的描述来形容:意境是艺术追求的灵魂所在,也是客观景物精华的集中表现,再加入人的情感的熏陶和大脑的加工重塑,经过精巧的艺术创作而达到情景交融,进而表现出来的就是艺术的意境,诗一般的美幻意境。在注重情景交融的作品中,意境美有时强调客观,偏重自然美的流露;有时又倾向于主观,强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之后再进行主观情感的表达。不管是强调客观,还是偏向主观,情景交融都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景观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它的观众,所以如果设计出来的作品能打动人心,使观者产生共鸣,产生心理的愉悦感,设计作品的初衷就能达到。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的成品看做“景”,那如何能使观者在欣赏的时候产生“情”,就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景”能不能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景观的“情”。当然,应该强调的是,地域不同、经济水平差异、受教育水平高低等因素会影响到不同人群的审美价值。因此,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根据景观所服务的人群进行设计。这样,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能被广泛接受,也更容易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不似之似”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不似之似”作为中国绘画的一大准则,是很多绘画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行与意的关系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科技与思想而进一步总结出来的。中国绘画作品不仅有极具欣赏性的画面,而且意在其中、神形兼备是其一大特点。著名山水画画家黄宾虹对这点有深刻的感悟,他这样总结道:“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并不追求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原模原样地呈现在画纸上,而是经过大脑的筛选、重塑、加工,先转化成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画面形状,然后经过绘画的过程产生表达情感的意境。而这种创作过程更讲求“神似”之美,这便是绘画家们一致追求的目标之所在,这种“神似”也赋予了中国绘画不一样的魅力。不似之似的神似要求绘画创作具有神韵、意境、趣味、精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现代设计的某些要求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景观设计中,也同样需要这种“不似之似”的韵味。在这一方面,沈阳建筑大学的实践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学习。用东北稻作为客观的景观设计素材,根据不似之似的韵味这一原则设计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稻田。在这片校园稻田中,因时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田园风光,同时在不同的方位角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读书台,使得稻田都拥有书香四溢的意境,夏夜三两个好友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意境好不自在,其借助普通的、贴近生活的,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材料,重现了我国延续至今的农耕文化的故事,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不似之似”之美。这样的例子在设计界不在少数,中国画这种“不似之似”的意境美,已经被很多设计者成功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是对他人作品进行模仿,对国画“不似之似”的意境要因时因地,更要灵活地运用,这样才能将国画魅力更好地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设计出体现设计者自身设计水平的景观设计作品。
(三)“虚实相生”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的意境美还体现在它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中国传统绘画非常注重虚实相生,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就是用虚表实的体现,画面中空白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者会有不同的领悟,亦天,亦水,亦地,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产生无限的美感。中国绘画讲求虚实相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哲学理念在塑造个人品格的同时,也为绘画创作带来了中国人特有的理解。“虚”和“实”原本是一对矛盾的范畴,体现在绘画中则变成了一对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元素。“虚”和“实”在绘画中实现了“和而不同”,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意境美。目前,中国景观设计出现“同质化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只顾着向西方学习,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中很多对景观设计有益的东西。这一点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反而被外国的设计者运用,其设计者设计的作品反过来销往中国,抢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鉴于此,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要突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多在设计上下功夫。其实,中国的景观设计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如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就是运用了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技巧。在空间层次感上,园林的设计要求是不仅可以显得空间很流畅,而且还需要有空间阻隔感,变在其中,难以一眼穷尽,借以激起观赏者无尽的想象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对园林这种虚实结合感的最好阐述。园林中的各处景观相互映衬,诠释着虚与实奇特的美妙之处。庭、井、院等景观之间或是由围墙相互阻隔了视线而不能一览通透,或是由建筑物将其分割为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部分还有山石、植物等景物相互衬托,形成了相对内敛安静的空间形态。在高处,还分布着众多的亭、台、楼、阁,有着开阔的视角,以一种“登高望远”的心态欣赏周围的山水、植物景观以及建筑景观,可以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视觉效果。
三、总结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绿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TU- 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64-1
1 概念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解释道: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赋有感彩的理念。
城市的环境绿化景观,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绿色文明的程度,同时还标志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可持续发展。因而,城市的环境绿化并不是简单地植树栽花种草,还应当按照其生态习性和园林美学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配置,而形成多姿多彩,层次丰富的园林绿化景观[1]。
在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对建立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会为具有重大的意义,环境作为城市绿化景观的主要构成体,其空间形态关系也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因地制宜则是根据各个地方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类别相适应,环境艺术在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们的感官更清晰的看到城市的美感。
2 城市绿化景观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特色
坚持因地制宜是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天津滨海新区是北方海滨城市,位于渤海出海口,以盐碱地为主,土壤改良式盐碱地绿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多年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越来越成熟,植物种类的应用也越来越丰富,逐步从绒毛白蜡、柳树、国槐、桧柏等向白皮松、黑松、悬铃木、紫薇等转换,大量新树种进入滨海新区城市绿地。天津滨海新区全面启动2010-2011今秋明春立体绿化工程,将新建和改造提升11个公园,对5条高速公路、86条主次干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与改造提升,新建各类绿地1025万平方米,并对城市建筑进行垂直绿化。滨海新区将按照“3公里内有市、区级公园,10公里内有大型风景区”的绿化服务半径要求,加大城市绿化建设,从而改善北方风沙天气对城市的影响以及绿化景观给新区人民带来海滨城市的美感[2]。
3 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和创新
(1)“亮化、美化工程”的地方特色及艺术手段,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照明艺术设计体现城市人文景观的现代感。城市中开放式的园林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此类“城市绿洲”的景观照明设计也同样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位置。深化设计过程中,各场景的景观照明设计必须紧扣总的设计理念,在不同环境分析的指导下,按照景观节点的主次、景观照明的强弱、被观察的先后等关系进行设计[3]。(2)城市小品(雕塑、街牌、公共市政设施)的艺术设计。城市小品是环境艺术的精髓所在,城市小品如同城市绿化景观的点睛之笔,它能唤起市民对美好时光的记忆,让外来游人多点眷恋的理由,它是城市的一个符号,更是城市的灵魂。因此在设计的同时融入当地文化色彩才能突出绿化的美感,城市的独特所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世博会的绿化景观与各国标志性建筑的合理搭配,正是城市小品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是环境艺术设计之于城市绿化景观完美结合的产物[4]。
综上所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富有特色的优美城市景观。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把城市景观建设视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景观设计、建设、管理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也都在努力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城市特色。但多年来,一些城市住宅盖了不少,却缺少足够的公共空间:道路修了不少,却很少考虑环境的审美和人的需求;高楼大厦建了不少,却往往忽视了建筑物的公共空间和整体环境:因此城市景观不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理法,而且应因地制宜,把环境艺术理念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去,天津滨海新区正处在起步阶段,随着9大功能区的成立,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应积极应对塘沽老城区的绿化改造工程以及新城区的绿化定位,充分利用环境艺术设计想象思维,建设具有北方海滨城市特色的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李尚志,李发友.城市环境绿化景观[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3.
[2] 赵菲予.天津滨海新区冬春大规模绿化工程启动[N].中国建设报,2010,12,16.
[3] 李鑫.景观照明设计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疗体系;经济管理;医疗物资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经济管理措施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各领域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技术的强大支持下,经济管理领域出现了颠覆式的变革,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在医院经济管理中亦不例外,其不仅使经济管理工作更科学化,同时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度,下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展开探讨。
二、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已有较多医院管理者意识到传统经济管理手段和模式严重滞后于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原来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概念不清、信息不全、数据不精、速度不快”等顽疾,必须得到“根治”。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信息化建设引起了越来越多医疗行业管理者关注。相较于传统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模式,信息化管理具有高效、准确、清晰、快捷和全面等优势,能有效避免人为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等问题。在实践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符合信息时代需求,有益医院管理创新。在医院发展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其将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学习新技术、应用新科技、推广新经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影响因素。而基于医院经济管理新模式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管理模式中效率低、失误多、周期长等缺点,使得医生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服务,更好的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服务”的医院服务理念。但是需要指出,现代医院的建设和改革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单纯地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并不意味即是管理模式的变革,也不一定等同于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因医院的现代化改革涵盖面很广,包括经济管理、物资管理、技术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在这其中经济管理又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以推动医院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在于经济管理模式的整体创新。
2.就医系统网络化管理,提升医院社会形象。在信息技术尚未如此发达之前,医院的宣传能力十分有限,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医院的各项服务职能并不熟知,而医院也受制于宣传手段的匮乏,无法将自身的服务职能和特色信息传达给外界群众。同时,就医过程从预约、挂号、就诊、化验、检验、拍片、诊断到取药,十分繁琐且耗时,而对于住院的患者来说,家属可能需要每天都上下楼取药、缴费和照顾家属进行各项检查等,任务更加繁重。再加上医院规模的越来越大、就诊病人越来越多,医院在每天的医疗活动和管理工作中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而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引起信息的混乱,不仅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还容易引发各类事故。在信息技术诞生之后,医院便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如,引入电子商务形式让患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挂号和缴费等活动。由于信息技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常小,能为就医者提供极大的便利,不仅将医生的时间还给了患者,简化了看病就医的程序,有助于提高医院病床的使用率,还省却了大量候诊时间,为就医者提供极大的便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声誉。此外,规范信息化管理,优化就医程序,还能够帮助医院信息化平台日趋完善,将诸如挂号、病床周转等工作都通过电子平台来进行,让计算机代替病人、医生和护士进行周转和工作的交接,进一步推动医院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信息化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1.在就医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医院的信息管理工作贯穿病人就医、临床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信息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正如前文所述,通过先进技术与科学理念的结合,能够实现最理想的管理效果。通过引入信息平台,让患者通过网上交易平成挂号、买药等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挂号、候诊、取药排长队的现象发生;医院的管理层也可以依托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医院的信息系统,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和辅助信息系统等,对医院的各项日常活动比如药价的划定与执行、收费和支出的清单等,进行更为全面的、有力的监督,从而进一步推进医疗体系现代化改革。
2.在医疗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物资管理涵盖范围甚广,包括药品管理、库房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卫生耗材管理等。但应用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药品是医院医疗活动中应用最多、必不可少的物资,对药品的供给、运输、销售和管理历来是所有医院物资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医院成本支出中占比非常高的部分,因此,如何对药品进行合理的管理是经济管理环节应长期重视的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医院的物资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管控,以期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客观问题,为此,医院必须及时了解政府对各类药品的限价措施并作出相对应的调整,而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发改委等上级主管部门作出的药品限价规定作出响应,确保公平、合理定价;其次,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加强药品库存管理,对规模较大的医院来说,仓库里通常存有大量的药品以满足日常医疗活动的进行,在此前提下,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无法避免药品的入出库和统计等各项工作出现偏差,影响工作效率,而信息化管理则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药品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在药品扫码入库的前提下,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其准确度可以精确到每一盒药品。同时还可以实现药品的时点时发,也可以周期性地统计每一种药品在周期内的使用量,为医院日后的药品采购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医疗器械作为医院医疗活动的必要工具,也是物资管理的主要对象,医疗器械的采购、报废、折旧等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亦能够提高对医疗器械的管理效率,减少资金的无谓浪费,有助于医院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毫无疑问,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财务管理并非简单的收费管理,而是结合医院运行过程中各项业务的需要,逐步理顺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效率更高、准确性更好的系统平台实现对医院的账务、临床业务、病床的周转和使用、收缴费以及医院管理层的经济决策等工作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杜绝财务管理工作中漏账、跑账等现象的出现;同时有利于提高医院内部各科室成本核算效率,帮助医院管理层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此外,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设置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和消费环境,即网络消费;或依据“B to C”经营理论搭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门急诊和住院收费等各项财务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管控。
四、总结
综上,虽然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具有高效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安全风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即医疗信息遭致泄露、篡改、破坏等,这些都将给医院及相关当事人造成威胁。而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同步采用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对信息资料双方的交易信息进行加密设置,以保证交易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正常进行,同时以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等手段来核实交易双方的身份,防止用户的信息受到盗取盗用,以切实发挥信息建设作用,有效推进新医改的实施,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莉.论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3)
[2] 杨小燕.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北方药学,2013(08)
关键词: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规划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的目的是创造出美丽舒适的游憩和生活环境,在对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不仅要体现艺术美感,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闲、娱乐的需要。
1 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工程,是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园林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防灾避难;同时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又能防风降噪,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园林绿化中,园林植物景观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具有美化、保护、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部署,园林植物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显。在园林建设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视觉美感,还要促进环境质量的优化,在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中,利用园林植物具有的美化、净化等特性,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旅游环境,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作用。
2 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的注意事项
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是简单地对植物进行栽种和布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植物景观的美观性、艺术性和实用价值,设计者应尽量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2.1 应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园林植物生态学是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中最为基本的条件,不同气候地带和地区的植物的生长习性是不同的,如果忽视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是一种不科学表现。所以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在体现设计的空间艺术美感的同时必须考虑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即植物生长必需的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立地条件,充分分析植物的耐性和适应性,科学栽植,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设计规划需要遵循四个原则:统一性、调和性、均衡性以及韵律性。统一性的形成不仅要保证相似性的实施原则,还需要促进多样性发展,保证不同植物形状、线条以及比例的和谐性与统一性。主要的调和方法为互补色与冷暖色,所以,需要对植物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还需要按照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设计手段促进其均衡性,这样不仅能保证景观设计的稳重性,还需要促进一定的韵律性。
2.2 应遵循功效性与实用价值的统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想确保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与植物景观设计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期内,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刻意减少观赏性植物的栽植,改为种植经济类蔬菜、果树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过度的单一植物品种的栽植导致了生态发展不均衡。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植物景观设计才逐渐向改善生态环境的良性方向发展。科学人员指出,城市中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与城市的绿色空间、地表植被设计等存在密切关系[2]。每种植物对废气、扬尘、化学物质、水体等都有不同的吸附和净化能力,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不能为追求某些植物的个别功效而单一种植某种植物,而应该科学考虑植物的功效性和实用价值,多样性栽植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3 进一步加强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是居民游玩和休息的重要场所,对人们的观感体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城市建设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应城市发展的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和规划方式,引入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保证所设计的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能够得到受众群体的广泛认同,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1 尊重居民的生活需求,在O计规划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主要是为城市中的居民服务的,景观设计质量对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城市居民作为园林园艺植物景观审美主体的客观性,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和规划原则,保证所设计和规划的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和游览需求,从而获得城市居民的认同。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在进行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适当的融入与当地风土民情相关景观元素,增强城市居民对景观的认同感,达到植物景观最大限度的为人服务的目的。
3.2 适当的增加乔灌木的栽种比例
城市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仅仅依靠“见缝插绿”是无法完成的,要想保证设计和规划质量,还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对城市园林园艺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保证城市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用地的供应量,切实解决城市绿化问题。同时,在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乔灌木的栽种比例,形成群落性的植物景观,使城市整体生态效应得到有效的强化,对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因地制宜,选择乡土树种
在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为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在实际设计和规划时还应该注意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乡土树种,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突出植物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效果。如针对满洲里地区建设“自治区级园林城市”的发展要求,在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中就可以适当的选择栽种榆叶梅、丁香、樟子松和糖槭等适应当地环境植物,并对植物栽种进行合理布局,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生机盎然的景观设计效果,为将满洲里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4 总结
加强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生态的多样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发突出。在未来发展中,要促进植物景观设计的综合性发展,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保证在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向生态性、艺术性、服务性方向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广.园林园艺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31):1969-1970.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涵;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23-0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成为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企业文化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为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创造以及管理企业文化的能力,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努力创造企业文化管理的新境界。
一、企业文化管理内涵的厘定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由企业管理者倡导的,在大部分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感觉氛围、企业形象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满足与战略系统相匹配的要求和与组织能力系统相匹配的要求。在这个定义中,企业文化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涵: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决策者主导和倡导的,支撑企业发展的使命、宗旨、核心价值观、战略愿景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价值主张;共同的行为模式——共同的行为模式包括由共同的行为意识、行为能力、行为实践构成的行为习惯和相应的行为结果;共同的感觉氛围——组织群体共同的心理契约,形成了大家习惯的感觉氛围,这个氛围也是我们通常讲到的文化氛围;外在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感受和认识。在共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下,企业的组织特征也会以其特定的企业形象向外部展示,向企业的客户、供应商、其他利益相关者展示。
二、优化企业文化管理的意义分析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更加汹涌澎湃,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和企业间的兼并进一步加剧,企业要在新的形势下谋求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没有更加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
1.优化企业文化管理有助于企业价值增加。首先,企业文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企从企业文化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看,企业文化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不确定性;可以节省有限理性;有利于释放压缩的信息;有利于遏制机会主义行为。从企业文化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看,企业进行有意识的企业文化管理,确立一套价值观体系,并通过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使之得以外显,从而使得企业在进行外部交易时,外部交易主体就可明确地感知到企业的价值体系,因而面临较少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面临更少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节省了外部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诱使其也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大了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可能,并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其次,企业文化降低单位价值创造的转换成本,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团队个体成员的实际生产率及获取合作效益,从而有利于团队生产率的提高。
2.优化企业文化管理有助于激励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文化从物质层中的“企业为员工创造的工作环境”,到观念层中的“企业精神和宗旨”,再到精神层中的“预期、价值观” 等,都对员工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优秀的工作环境和良好心理预期会使企业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企业文化的作用正是通过激励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由于它迎合了人的需要,适应了人的本质,因此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比他任何形式都更有效。
3.优化企业文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指导与凝聚力。企业文化中包括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的共有价值观,这些都对员工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如企业宗旨指导着员工努力方向,企业规范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共有价值观指导着员工的态度。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员工跟随着公司的轨道前进,与公司共发展,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能更好地融入工作去;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中,员工之间会有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态度。它是一种极强的粘合剂,能从各个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这种向心和凝聚作用,员工就会把个人的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与企业其他员工成功与否联系起来,所谓“上下同欲”就是指思想、信念的一致,这是深层凝聚力的来源。
4.优化企业文化管理有助于凸显企业特色价值。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与其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企业经营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不同的企业从创立、生存到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各不相同,各个企业采用的推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各有差异,企业经营者的经历、认识和价值理念也迥然不同。因此,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各具特色,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特征。
三、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建设可取路径的提出
将现代的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以文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实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才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企业文化管理的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实步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理念能够落地生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理念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生根,深深地植根于企业广大干部员工心目中,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也就无法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应重点做好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工作,立足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的发展特点,将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捆绑在一起,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达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质量的目的。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激活企业活力。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管理的成败。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各种要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物的价值则次之。实行文化管理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情感、需求、潜能和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协调。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就要把精力投向人,理解人、关心人。要从员工的企业主体性地位出发,充分肯定每个职工的个人价值,认真考虑员工的需求,为他们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共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求得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摩托罗拉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是:尊重每一个员工作为个人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各自最大的潜能。这就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魅力,也正是企业文化管理构建所要追求的。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媒体宣传,并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才能让广大员工认识其重要性,才会从心里去接受,达到真正的共识。宣传和教育可以采用报纸、广播、电视、书刊、网络、会议等现代传播媒介,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分层次、分领域、有重点地宣传;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形成规范化、人性化的约束机制,为企业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并强化企业的群体价值观。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要找出几条主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中。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突出企业个性、创新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共性,它需要通过一个个企业的“个体文化”表现出来。每个企业应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才会有吸引力,即有个性才有生命力。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只有充分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深谙个性文化色彩之道的企业管理者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都十分注重构建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都十分注意彰显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魅力,使其企业文化的特质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面向未来的成功企业创建出一种新式的、有别于一般现有组织机构的扁平式学习型企业组织,这有助于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企业组织具有五种技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创建新型的学习型企业组织,就能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树立崇高的信念与使命,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不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的企业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跃上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升华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张向前,刘佳,黄种杰.和谐社会企业文化管理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2).
[3] 李书进.浅析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缺失[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4] 宋媛.浅论ERP系统的实施与企业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1).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园景观,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
校园景观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雷同化和单一化现象,在校园景观材料上忽视了对本土材料的利用,在文化上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内涵的表现,亲和力明显不足,不能给学生带来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成了地域和乡土文化的“外来者”。
一、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文化原义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在《中国造园论》中将文化定义为“人们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7)乡土文化,又称地域文化,是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乡土文化是在本土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存在于乡土自然风貌当中,存在于乡土特色建筑当中,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当中。充分了解校园所在区域的本土文脉、地域特征,挖掘乡土资源,从乡土文化中寻找设计语言,是设计出优秀的校园景观的前提。
校园景观作为本土形象和气质的显性标志及感性形象,是一个展示学校自身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平台。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使它既融合于当地环境又能凸显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外地人了解这个学校和地域的“名片”。
二、新校区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的运用
1、项目概况及所处地域文化特质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校区基地原本是一个农村,到处是农田和农家,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成了场地固有的记忆。在其景观设计中,保留了场地原有肌理,显现了场地原有记忆。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利用乡土文化,挖掘乡土特色,保护乡土资源,尊重场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全国首创的“农村原生态”校园景观。
2、对乡土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某些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6)。同样,校园景观中文化的展现也需要有它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是必要的。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农田密布,山水秀美,对此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利用是设计的一大重点。校门入口处种植两簇芦苇映衬左右,采用乡土化和艺术化的方式处理,别具一格;校园里有层层梯田、鱼塘,田园景观成了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冬到春,青青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从夏到秋,黄澄澄的麦穗、稻子和各色菜蔬。其设计有机的生长在原本的自然景观中,而原本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乡土文化内容,使得其景观也显得与众不同、趣味十足。
3、对乡土建筑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重庆民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地域特色,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的景观亭、廊、架等都采用当地民居的形式,从乡土建筑形式上抽取和提炼设计元素成了其设计的亮点,使其有机的融合于自然的山水、农作物之间,充满了乡土气息。
4、对本土生活和生产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利用当地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塑造趣味雕塑和进行景观细部处理,是其景观设计中营造乡土氛围的关键手段。校内大量运用了本土原生态石材和生活用具中富有特色的陶罐以及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等乡土材料,通过艺术化处理,将不同元素调和在一起,将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有机的呈现了本土生活和生产文化,体现了乡土景观的艺术美。基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设计师还通过恢复、再现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激发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通过景观雕塑和返聘农民继续在校园内生活和生产劳动,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乡土生活和生产文化,设计出生动形象的乡土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一种田园式的氛围。
三、乡土文化对校园景观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利用是校园景观凸显特色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景观彰显生命力的本质原因。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元素的使用,使校园景观呈现年代美和时代美,凸显人性美和生态美,彰显地域文化。
1、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呈显年代美和时代美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乡土文化,多以乡土材料来表达乡土文化的内涵,如木材、石材、陶罐等。这些本身来自于大自然的乡土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积累,形成一种具有古老感的艺术美,在逐渐附上青苔或者经过天然的风化的同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耐人寻味的年代美。在这个工业化批量复制景观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景观、乡土景观和生态景观的的追求,利用乡土文化设计出具地域乡土特色的校园景观,彰显着时代的审美特征,具有时代美。
2、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凸显人性美和生态美
利用乡土文化塑造的校园景观是融合于土地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它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维持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它是人类化的自然、家蓄化的景观、驯化的景观、温顺的景观(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 编.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它是顺应自然界的生态景观,不但没有让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变化,而且还使自然素材和土地条件得到活用,体现了景观的生态美。它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以人的归属感为出发点,是扎根于人性化空间尺度的景观,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具有人性美的特征。因此,这样的校园环境具有亲和力,能让师生感觉亲切,产生舒适感、怀旧感和安定感。
3、乡土文化使校园景观彰显地域文化
利用乡土文化元素设计的校园景观,是让人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景观。它将本土所具有的各种要素积累、沉淀,增强了地域的个性色彩。它是扎根于地域风土基础之上的设计,灵活运用乡土材料传递着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等信息,彰显着地域的文化。这样的校园景观才能起着辅助教学功能,才能作为地域的“名片”,才能在整个景观体系中起着指引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异质性;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heterogeneity,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has been the focus of landscape ecologists'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oncept, causes, and spacetime features of heterogene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terogeneity and landscape stability and persity are studied.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heterogeneit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particular, the building of scenic and historical resorts with unique feat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不同的学科范围内有着不同的定义。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为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界和设计师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类似于风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1]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开始重建对自然界的新观念和价值理想,并倚重生态科学来使人与自然回归和谐。[2]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将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规划更趋于合理,以求得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存,是景观设计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景观稳定的源泉,也是提高景观美感的重要途径。
一、景观异质性的概念与产生机理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生物种类或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其理论内涵是景观组分或要素如基质﹑廊道﹑动物﹑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空间矿质养分等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当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对于某些地区景观的变化更是起到了控制性的作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3]
景观异质性可降低稀有内部物种的丰度,增加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景观要素及边缘物种和动物的丰度,因此可增强总体物种共存的潜在能力。对景观视觉吸收来说,景观的实质承载力提供了发展及维持其原有视觉特性,视觉穿透力和景观的复杂性程度影响这种承载力。有两种景观的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视觉穿透力之程度和景观的复杂性。视觉穿透力(即你可于一处观看景观中的远景)受植被和地形影响。穿透力越高,景观之视觉吸收发展力及维持其原有视觉特性之能力越低。同样,景观中视觉复杂性越高,视觉吸收力越大。视觉品质即视觉的重要性,给予景观一个以文化价值与景观本体物质性的判决。当许多因子贡献于一个视觉品质时,可以将之整合成三个标题——生动性、完整性和统一性。[4]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家在探讨景观异质性的发生、发展、维持机理以及温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景观异质性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当前景观异质性研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对此做进一步研究。
二、景观异质性的特点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属性。人类和动物均需要两种以上景观要素的事实也证明了异质性存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对景观异质性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
(一)景观异质性的时空特点
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对于异质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景观及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上,如对于空间组成(生态系统类型﹑数量及面积比例)的统计;空间型(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景观对比度)及空间相关性(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度)的计算和分析等。然而,景观异质性不仅体现在景观及其组分的空间结构变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它们的时空动态上,即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和时间异质性(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于空间异质性而言,多数指二维平面空间异质性,如城市中的建筑物﹑河流﹑湖面﹑街道绿地的平面分布。其实,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例如,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参差不齐,城市大气中的尘埃﹑二氧化碳﹑有害金属离子含量随高度的变化,植物的高低层次等。以上二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三维立体空间异质性。同时,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耦合作用而产生了时空耦合异质性。[3]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二维平面上的异质性是不够的,目前,许多景观设计人员还存在着过于注重平面形式的错误观念,对于景观素材尤其是植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的考虑和运用还不够充分。
(二)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
空间尺度通常是指观察或研究的物体或过程的空间的分辨度。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空间尺度指的是作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尺度越大,分辨率越低,反之亦然。异质性与尺度是紧密相关的,尺度越大,景观的细节分辨率就降低,看起来就越模糊,景观就越趋于同质,也就是说,对于一异质的景观或景观要素,如在更大一级的尺度上去观察,它就成为同质的;相反,对某一尺度下的同质的景观或景观要素,如在更小一级的尺度上去观察,则为异质的。因此,异质性取决于尺度大小,也就是说异质性是绝对的,同质性是相对的。例如在对城市绿地的研究中,如果从大尺度的角度来讲,各类绿地可看作是同质的,各类绿地以不同的大小、形状分布于城市的每个角落,但是,如果从小一级的尺度来分析,作为绿地的斑块,由于种植布局的不同,它们所形成的景观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有异质性的存在,比如疏林﹑密林和草坪,或是由于植物种类不同,它们在形态和功能及美学特征上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
景观规划设计的范围有大有小,导致在研究的尺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就决定了在规划和设计时所要考虑问题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表1)。
三、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几种特性的关系
景观本质上就是—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才导致了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因此,了解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其他特性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景观异质性对景观美感的塑造、景观稳定性的增强及景观多样性的维护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美感
对于“景观”一词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等各种成分的综合体,这样理解时,景观的概念就很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这些术语;第三种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的理解,景观在这里是指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从“景观”的三方面含义来看,景观美感是景观不可缺少的特性,也就是说,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从美学角度来看,美的形式有其一定的法则:如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然而,美的最高法则则是多样统一(又称“和谐”)。“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均衡﹑比例﹑均匀﹑节奏等,“多样统一”体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对立统一的规律。[5]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异质性越高,其内部生境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必然带来生物的丰富多样,从而形成景观的多样性,也使景观更趋于稳定;稳定也就是秩序,通过秩序,景观也就达到了自身的和谐。可见,异质性与景观美感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二)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是一种有规律地绕中心波动的过程,反映了一个景观抵抗和适应干扰的能力。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生物正负反馈不稳定性可导致种群区域隔离,增加景观异质性,从而减少干扰的传播;反过来则有利于景观的稳定。另外,资源斑块的内在异质性有利于吸收环境的干扰,提供一种抗干扰的可塑性,而均质性一般可促进干扰的蔓延,不利于景观的稳定,促使景观发生变化。另外,景观异质性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实际观察和模拟研究均显示:景观异质性有利于景观的稳定。尽管表面看来异质使景观显得好像是杂乱无章,但这种状态和交替恰好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变化,而使之趋向一种动态稳定的状态。[6]
(三)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它反映在景观生态学中即是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均是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和植被内源演替的结果,对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的流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但景观多样性描述的是景观结构、功能、动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类型的差异,类似于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代表的是景观镶嵌的空间复杂性,是土地镶嵌固有的特征,存在于任何尺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结构基质。
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异质性创造了边界和边缘,因此可以增加边缘种,但却相对减少了内部种,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动物的迁移、植物种子的传播等过程,进而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景观异质化程度愈高,愈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反过来讲,景观多样性的保存也有利于景观异质性的维持,由于多样性造成的不同斑块间的差别创造了新的生态过程,影响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进而又会对异质性产生促进或抑制。
四、景观异质性在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中的重要性体现
景观异质性研究是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也是自然保护区区划的基本原则之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对景观的异质性有了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对景观要素的数量、比例及时空配置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整和管理,使景观中资源组合在结构和功能上接近或达到优化;而且景观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分配、干扰的传播以及景观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对景观整体功能及生态过程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景观设计、规划和管理应是为发展和维持优化的景观异质的,即景观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应该是景观设计、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风景名胜区是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一些大型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幅员辽阔,所占地域包含了多个相邻城镇,因而在历史演化进程中,依托各城镇自身特点逐步发展形成了地缘相近邻、景观风貌相类似、地域文脉相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子一级风景名胜区。在该类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发展定位,突出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对于区域风景资源开发和整合、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及各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地缘相邻的风景名胜区而言,为突显风景区资源优势,构建风景区自身特色,“同中求异”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对风景区内各类景观资源要素进行异质性对比分析,即通过对风景区内不同类型景观资源分布及分级对比分析,挖掘地缘相邻风景区之间的本质区别特征,从而科学提取风景区典型景观风貌特征,为风景区特色定位的确立提供有利的依据。[7]
五、小结
景观生态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景观异质性的基本属性的分析,探讨了它与景观的几种特性的关系,结合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深入地分析了景观异质性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对规划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发展是在生态理论研究的初期,它还不够成熟,不能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因此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2]姜艳,陈超.景观设计的“四维”价值体系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791.
[3]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5):453461.
[4]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生态学杂志,1998(1):7072.
[5]司有仑.新编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81182.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由于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持续深入,为了能够改善在乡村中的生活、生产需求,不断改造乡村的风光、建设自然的乡村景观,进而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风景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开始使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规划乡村的景观,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提升乡村的环境,进而让乡村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1 乡村景观的概念及构成
一般来说,乡村是代表不属于城市的地区,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较为独立、有着独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的区域。乡村和城市由于原始部落的发展不断产生,可以按照聚居的情况,对景观进行分类,有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与都市景观。从景观的特点上来讲,乡村景观和都市景观相比,更加自然,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较少;而和自然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人文的氛围。从地区的特点上来看,乡村景观指的是在都市之外,有着人类聚居的区域。乡村景观的特点就是依靠农业进行生产、具有田园文化,可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在乡村景观的构成中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乡村人文景观、一种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大都表现在农业为主要的生产和村庄的景观,表现着在这地区中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乡村自然资源是代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基本的条件,是代表乡村地区中低于特点的景观。
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景观及教育功能等多种作用,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原则:
2.1 规划与保护原则
在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保护乡村景观。比如农村耕地是乡村景观中的重点,也是国家的主要资源,因此,在其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损坏耕地。乡村景观中很多河流、山川等自然资源或者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受到了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所以,在规划和实际中要做到规划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2 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应该是社会共享的资源,应是被人们享受的资源。所以,要保证乡村景观的开放性,使其能够观赏、接近、享受,避免出现个人或者家庭式景观。
2.3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需要把乡村景观和人文、自然等因素相结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环境、生产、社会发展、旅游等相关因素,更深入地规划和设计放乡村景观,同时保证乡村景观的特点。
2.4 历史性的与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不同的历史性的和地域性。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的特点,保证地区中乡村的特色。
3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时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动态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丰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第四,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其中包括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的科学调节、乡村资源和景观环境的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绿色发展、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塑造品牌产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结论
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和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需求,乡村尽管已经开始成为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产生新的思路,促进规划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 学,2006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景观环境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所居住的城市环境越来越重视。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就是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城市的必经途径。而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对于城市景观环境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是城市景观环境的核心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景观。只有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充分体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最终建成可持续的、生态的城市。
1.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内涵
1.1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内容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是建立在合理的城市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它要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即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就是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城市所包含的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并使设计符合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内容所包含的组成要素主要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道路、园林、广场等,所要处理的景观环境元素既包括新旧建筑的设计、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公共空间和使用设计以及随季节和时间而变化的景观环境等。城市景观环境规划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充分的使用、安排和设计,使之既可以发挥城市的特色,又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善的城市景观环境体系。
1.2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特点和意义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具有空间向度和时间的特点,是对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也是基于历史的演变过程的设计。同时,它还必须要满足所服务的对象的身心需要。做好城市景观环境规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可以展现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地方特色,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建设水平。
2. 建筑设计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2.1 地域性建筑设计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环境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类建筑或建筑群是人们对一座城市最直接的印象,也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城市景观。因此,建筑设计的优劣状况对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作用在中小城市中是尤为突出的。城市的建筑设计要根据美学的原则来组织环境景观元素,从城市的整体出发来创造出具有清晰格局的景观环境结构。基于此,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者们在做环境规划时,要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把每一个建筑视觉要素都看做城市景观的一个基本点,从而可以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在视觉上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同时,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到我国不同城市和不同地区的特色设计,保持和发展其原有建筑设计,充分体现特有的民俗和城市文化。在长久的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意象,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形态和构造形式等。这些极其符合地方特色的建筑使得很多城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景观风格。因此,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要充分注意地域的特点,结合地域性特征做好建筑设计。例如,地处南方地区的浙江省的自然景观是以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因此,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的景观植被一般是以落叶乔木为主,其建筑要能与植被进行合理的融合,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建筑物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城市的整体景观环境中。这就要求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建筑设计既要与城市自然景观保持一致性和整体性,又要体现出自身的地域特点。
2.2 建筑设计在城市景观环境整体规划中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种类型、充满创意的建筑创作层出不穷。但是在很多一味追求“新、奇、特”的建筑设计之后,存在着不够关注人文和环境的问题,对于建筑物所处的城市环境考虑的较少,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整体景观环境。这种虽然充满创意和优秀但却给城市的景观等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建筑设计作品也是有很多的。例如,在北京长安街上的每栋建筑单体都是由最优秀的设计师设计的,但是这种设计却重在突出个体的个性,而忽视了周围的整体环境,导致了整个景观环境的不协调,引起了建筑设计行业内的争执和批判。而位于希腊爱琴海上的伊特拉小岛,就是一个建筑设计与整体景观环境相协调的典范。这个小岛上的建筑都没有高于三层的,布满了结构样式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而且所有建筑外面的颜色都统一是白色的,形成了一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设计理念。伊特拉小岛由此也被人称为艺术家之岛。由此可见,建筑设计对于城市景观环境的整体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整个景观环境的设计效果。
2.3 合理设计居住区,体现城市景观环境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居住区是城市建筑的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居住区建筑的设计对于与周边景观环境的统一性和景观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了居住区的环境,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则是构成这些环境的基础。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建筑群体设计既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又可以确保获得优质景观环境价值。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主要由实体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组成的,其中,实体要素包括人、建筑、植被、道路、设施等,精神文化要素则主要是指所处环境的历史、风俗等。城市景观环境是人们观赏和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主要是能够符合大家的审美情趣和体现出所在地的场所精神。目前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一些开发商仅仅从谋取更大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只能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但是这种从表面上看比较整齐划一的住宅设计对于城市景观环境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整个景观环境体系显得比较呆板、生硬和突兀,根本就不可以体现出城市景观环境的价值所在。因此,在住宅区的建筑设计中,要真正使建筑的设计与周边的景观环境进行自然地融合,同时要更加注意到要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使所设计的建筑实际的能源消耗达到一个最低值,实现城市建筑和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4 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场地设计的影响
场地的设计问题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根据基地的现状和条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设计来使场地中的要素达到和谐状态。其中,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场地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建筑物,在设计中要注意使建筑物与其他的设计要素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场地设计所产生的具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场地设计的工作内容上。场地设计的工作包括单体建筑设计外的其他所有的设计,如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建筑物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设计,更是影响着整个环境规划和景观效果。一座城市的景观环境规划既要充分展现出城市美观的风貌,又要充分结合地域性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环境系统。建筑作为城市的主体部分,对于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要以建筑的设计为出发点,将建筑设计与景观环境体系进行自然地融合,充分体现出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张强. 浅析小城镇景观环境规划之建筑设计[J]. 安徽建筑,2010,02:19-20.
【关键词】西安;历史文化遗迹;城市景观
1前言
城市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到世界遗产当中。城市景观主要的侧重点是: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改造和再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文化还是外在的街道建筑,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在我国拥有深远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的文化遗迹却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最大阻碍,因此,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的改建成为了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课题当中的城市建造和改建主要问题。这自然也是历史古都西安所在面临的问题,这座独具特色的自身发展历史,城市的设计是主要部分,但是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将如何在城市设计当中维护历史文化遗迹,又如何在文化历史遗迹当中发展城市设计等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对象。
2对西安历史文化景观和遗迹的探究
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另一个城市的独有的特色文明,其一般包括:艺术作品,风俗传统,学术思想,工艺技术,文学著作等人类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一个城市对于文明的记忆,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的表现,是城市景观以建筑的形式对历史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许多的历史文化已经慢慢消逝了,许多历史遗迹需要修复还原,例如:西安的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墙,在明代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经过西安改造和开发,成为了西安城市官的代表性建筑,还有小雁塔,寒窑遗址公园,大明宫等一些经过原地遗迹修建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都成为了西安城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可以看出在西安的城市设计和改造中,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被保护,只有通过修复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运用现代的景观建筑观念来设计,以景观讲述历史表示场景,才能够让前来参观的人对城市的文化传承有很深入的了解,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3西安历史文化背景及现状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形象,是一个城市提搞精神品质的最佳辅助,西安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遗迹颇多的城市,身为十三朝古都,历经周、秦、汉、唐两千年岁月历史的冲刷和演变,依然能够看见留存的建筑风格和风俗文化。因此在西安城市景观的设计上,要以其特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天赋、大气的人文精神以及目前城市基本情况和客观的发展规律为前基础,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众环境,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创造、保护、展示的基础上将西安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在国际旅游特色与历史特色的大文化背景下,西安定制了统一计划改建设计,即在发展现代建的筑理念当中坚守文化传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修复古城墙,改建护城河,将汉唐格调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构建,在地面上改造鼓楼广场,将商业空间置于负层,这是西安风貌设计的基础定位与重点保护。并在其遗迹保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改造南大街商业街,西大街商业街,保护和开发大雁塔曲江桥的旅游区等工程,将修复和改造设计贯穿于整个西安城市,设计出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建筑,例如对汉城湖,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圆,唐城墙遗址公园的开发设计,充分展现了秦汉古韵的城市文化景观,收到社会的一致赞赏。
4探究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今城市景观运用
因受现今环境的不佳以及城市的快速变化与改建等影响,人们开始着重保护自身生活的城市,面对城市中历史遗迹的修复和改建。不管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文化传承的问题都是设计者多多考虑的方向,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简单历史修复与保护,而是一个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层面,是城市风貌、物质空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城市内在特色的物质表现,在时代的不断更替当中,西安城市景观一直在努力探索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的问题,例如西大街城隍庙改造项目,具有六百多年沧桑的城隍庙,一直都是道教的胜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历史的迁移,逐渐被各种商店百货占据,于是在2003年3月份,西安市政府出巨资把庙中的商业区迁移出去,将庙回归历史,交由道教协会。跟随对西大街改造工程将城隍庙做了全方位位的重修规划,修复了城隍庙当年的英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设计的元素在总体上是按照改造、恢复的新颖思路来实行,将道家文化元素和古建筑的抖拱结构作为主要表现文化景区,西大街的大牌坊与山门便是新景观表现。截止日前,其项目工程已经竣工,西大街标志性建筑除了改造设计的大牌楼和山门作为“点“单体之外,还恢复了周边历史环境基调,从风格色彩、街坊形式以及高度体量等方面和钟鼓楼的广场相互呼应,完成了城市景观对历史遗迹维护的要求,成为了西安古城一道靓丽的景点。除了西大街城隍庙改造外,在西安还有天郎大兴综合设计的项目。此项目以公寓、商业、住宅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开发,继承了汉文化的精华,将文化建筑的风格作为城市区域建造开发的助推器,其设计旨在建立休闲娱乐、商业居住等特色主题,在园林的山、水、屋、树等元素中巧妙将汉代元素融入其中,深刻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探究。总而言之,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与改造是城市景观设计主题的主线,通过继承设计将历史文化景观激活,体现出城市深沉而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有因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城市景观,要学会将二者灵巧运用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就像西安一样设计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用城市景观表达历史文化遗迹,让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景观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詹秦川,王婕弘.大尺度空间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体验性探究[J].艺术评论,2016,14(9):172~174.
[2]徐晓晨.大尺度空间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体验性探究[J].现代园艺,2015,22(24):179.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主要是通过对空间方面的规划以及其自身对艺术方面的构想来对环境设施以及相关的材料色彩等制定相应的计划,而且其对于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显示出了独特的多样性。
1、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1环境艺术的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环境加艺术或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科技手段,使人生活的周围环境不但能满足人的休憩、工作、交通、聚散等物质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审美、参与、安全、隐私等社会心理需要。环境艺术是整合的艺术。它把环境构成的诸多要素一建筑、山水、树木,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创造性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着眼点始终是兼顾环境的不同特点,既要展望未来,又要尊重历史、民族、宗教等文化特性;既要巧妙利用环境,又要善于保护环境系统,使人与环境建立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环境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环境的品质,对建筑室内、室外及城市环境进行的一种整体的、美学的艺术再创造。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等,这些都是围绕环境艺术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环境艺术更广义的概念和范围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设计领域。
1.2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它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和现代文明的集锦。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极为丰富的信息,它通过空间的组合秩序,实现生活环境等的协调,以优化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减轻人的生活负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多学科的相关内容,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领域,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创造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品味的环境为目标,研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使环境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激起人们的美感,并且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和调节心理情绪等,所以在“环境艺术”中,人的主观因素至为重要。
1.3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综合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里,人与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元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讲究生态环境。环境,从广义上讲,是围绕大自然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当然,人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因素,而大自然中的陆地、海洋、空气、植物、水则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对象,人们对原生态的环境进行探索与研究,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通过造型、光色、尺度、比例、材料、质地以及形式美的法则去营造一个适宜功能的环境,同时还要研究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因此,“环境艺术”既要有视觉的因素,也要有听觉的和嗅觉的因素,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主客观融合的创造。(3)建筑是环境的重要载体与体现者。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境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4)环境艺术是“情”与“景”的完美统一。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把选景升华到营造意境,最终达到环境与人的统一、真实情感与真实环境的统一。(5)环境艺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深入地考虑人的生活方式,并对时间、空间、气候、季节、地势及社会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不断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以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状况
2.1我国环境艺术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人民的物质需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一个个开始注重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具体表现在对于环境艺术的追求上。“绿色建筑”是当时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提出的口号,认为“绿色建筑”能够极大的满足其内外的审美舒适度,而且还从通风、环境污染以及噪音隔绝的角度出发,力求做到室内环境优良,室外交通便捷、绿化美化的目标。而人们最希望的还是能够是建筑物和自然间的环境相结合,这样就达到了其心中做重要的美感。所以以如今我国对于艺术设计的追求热情来看,这项事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全国的各大高校也开始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大师。
2.2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展望
环境艺术设计随着时代而产生,属于经济和艺术的结合体,两者缺一不可,发展到如今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当代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相应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随之不断的爆发出来,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当今时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开始飞速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其中的数字信息技术也开始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出现了一种网络虚拟的三D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在电脑上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建立其虚拟的方针模型,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尽相同的复杂性设计,而且设计师能够在上面随心所欲的进行修改和描述,这就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而且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实现了较高规格的现代化、个性化以及服务化的转变,开始想着节能、绿色、环保等方向发展。
3、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是整个艺术界所讨论的焦点,而且现在的市场环境对于新的设计理念也形成来看一种迫切的需求。物质生活饱满的人们已经厌倦了统一风格的设计风格都对全新的设计理念产生浓烈的期待。有很多设计师其设计的作品确实都是通过一些教材进行生搬硬套的设计,其设计出来的风格大同小异,根本看不出其独特的个性在里面。不过,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的独特的设计风格,开始摆脱一些程序化和概念性的束缚,很多设计师根据这一理念都找到了独特的设计创新点,使其重新认识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方式。个性化的设计使得设计师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加的深刻,同时达到了能够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出其内心对于大自然的感悟,这就相当考验一个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共同发挥。所以,环境艺术的设计者应该严格的遵循其自身的审美价值观,要相信这就的创新理念,不要对一些大众喜爱的设计作品进行盲目的模仿,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设计作品。
结语: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艺术形式,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人们主动的去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创作出独具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而这,也是每一位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姚芳芳.对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达”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09:214-21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属于科学和艺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综合类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采用的是物质与精神相互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而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就是指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本着弘扬历史和本土文化的设计原则,通过借鉴一些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吸取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精华,让设计出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本土风情。然而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的内涵不同于普通的标新立异,而是要结合本土环境让作品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美。所以我们在进行个性化设计的时候,不能因为过于凸显个性而忽略了艺术作品与环境的协调性。
1环境艺术设计和个性化设计的内涵
(1)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环境艺术设计是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进行整体设计的综合性艺术活动。环境艺术设计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室内空间的设计。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相互协调的关系,还特别注重各种各样的审美特征,并将外界的环境特色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2)个性化设计的内涵。我们所谓的个性就是个别性,是指某一种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质。个性化设计的内涵的核心内容就是“美”,但是又和普通的独树一帜有所区别。我们现在所说的个性化设计就是将设计的素材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然后再采用一些艺术手法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出别出心裁却又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艺术作品。但是我们在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反而应该把外界环境和艺术作品的协调性作为个性设计的核心内容。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
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还能展现出一个设计者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而逐渐形成的设计风格。可是有时候由于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隐喻性的表现手法,导致环境艺术设计者所设计出的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表现的并不是十分明显,所以需要我们经过细心观察和仔细琢磨才能发现其中别样的“美”。其实,只要我们常常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我们将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是一种强调外界环境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协调关系,讲究艺术与科学互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方式。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很多环节,有时甚至连一件艺术品的摆设都要经过仔细考虑。所以,每一位优秀的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都会把业主的设计想法加以润色,然后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艺术处理。另外,在这个极具个性的环境艺术当中,在进行个性化设计时,我们还应该坚持改善环境、尊重自然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争取为绿色艺术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因为如果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拥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破坏,最终会造成我们的生活环境渐渐恶化,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地球的毁灭。
(2)提高空间的使用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不仅注重环境质量,还在艺术和技巧等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在当今社会中,在进行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环保意识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时不仅要注意环境与艺术品的协调性,更应该尽力满足业主的实际需要。而环境的空间使用功能会因为不同业主的个人习惯和工作性质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即使是相同的空间,采用了不同的设计风格,空间的使用功能也会有所差异。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进行科学的空间规划,采用最有创意和实用价值的设计风格,在提高空间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展现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
(3)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化。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见解的最真实的反映,有些时候个性化设计是抽象的认知的过程,有时候又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掌握的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环境艺术设计者能够设计出极具个性的室内装修方案,绝对不是设计者浪漫主义的自我展示,反而绝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设计者极具新意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设计者为了摆脱庸俗的设计想法,追求充满创意的设计的具体表现。对于众多环境艺术设计者来说,在数以万计的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更大的空间而必须采用的一些艺术方法。而在城市和人们居住环境的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设计者经常会注重城市的设计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中的文化形式的表现方式。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为了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往往会在设计的过程中添加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尽力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民风民情和风俗习惯。另外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促使设计者们不断创新,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
3结束语
环境艺术并不仅仅像人们理解的那么单一,实际上环境艺术是指在一定的领域,利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和技术手段,帮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增添一些艺术意境的艺术形式。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伴随着环境艺术的发展才刚刚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协调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构建绿色生态环境的必备条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加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也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着,渐渐地形成了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所谓的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就是利用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让设计出的艺术作品具有自己特色,不求标新立异但求别出心裁。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协调人与空间环境还有利于实现城市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从而美化我们生活的空间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伟亮.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实现[J].华章,2013(09).
[2] 胡议丹,胡佳.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现代情报,2004(03).
[3] 于卫华.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