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们通常将教学环节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大类。
1.教学目标。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课堂目标多元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特征,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就是教师科学、艺术地处理教材的过程,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可以作反思的地方。
3.教学过程。首先,根据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根据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最后,重视课堂的引入和结课。
4.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
二、教学行为反思
这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1.教师教的行为
(1)显示行为。包括讲述行为、板书行为、音像显示行为和动作显示行为。讲述行为主要内容有:语音准确,词语恰当,语流清楚,语速适中。板书和音像显示行为主要内容有:板书布局的合理性、板书的适时性和根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生特点、媒体的功能与特点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显示媒体或媒体组合。动作显示行为主要内容有:选择恰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重复示范和演练,使动作达到熟练化、精确化的程度。
(2)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问答行为主要内容有:问题清晰,针对性强,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根据学生回答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理答策略。讨论行为主要内容有: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科学、合理地划分讨论小组,帮助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
(3)指导行为。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2.学生学的行为。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注意、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行为。
(1)注意。可以看学生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
(2)参与。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学等。
(3)交往。我们可以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也可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还可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4)思维。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
(5)情绪。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之中。
3.师生互动行为。可参考弗兰德斯师生行为互动“十项分类法”分类进行反思,十项分类法为:(1)接纳学生的感情;(2)表扬或鼓励学生;(3)接受或采纳学生的意见;(4)提问;(5)讲授;(6)给予指导;(7)批评或维护自己的权威;(8)学生应答反应;(9)学生自发提问;(10)安静或混乱。
三、教学问题反思
教学问题有别于教学事故,是可作探讨的问题。可从学生的角度、听课教师角度和自我反省角度进行。
1.学生的角度。一般来说,学生课后的情绪、作业的正确程度、后续课中对前一课知识的再现程度,都能反映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都能找出上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找不同类别的同学进行访谈,在访谈中直接寻找问题进行反思。
2.听课教师的角度。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尤其是来自一个教研组同行的评价。上公开课固然重要,然而评课比公开课更重要,不管是对执教者还是听课者,其收获更大。当你刚完成教学公开课后,一场“评课风暴”对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这些观点中,你会找出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寻找出反思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智慧生成
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拥有教学智慧成为所有新时代教师渴求的理想与愿望。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完全是天生的,也不是轻易得来的,教学习惯、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知识不良或欠缺常常制约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一、教学反思和教学智慧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从词义分析来看,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是以对“反思”的理解为基础的。对反思或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首先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他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
(1)问题性。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思产生于“问题”或“无知境界”。
(2)自觉性。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愿、自发、自觉的行为,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内驱力”来激发、维持、评价、调控行为的进行。
(3)实践性。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事件,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4)发展性。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具有过程性,在反思过程中,不同教师可能经历或达到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智慧的内涵
《辞海》把智慧解释为:①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②犹言才智、智谋。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国内学者徐继存(2001)认为:“教学智慧是一种关于教学饯行的知识,并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饯行为自身的目的。”
(四)教学智慧的特征
(1)情境性。即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需要教师以经验与技巧为基础的创造。
(2)内隐性。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思维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习惯中。
(3)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对于教师的理解与把握来说是复杂的,而且还指养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和方法是复杂的。
(4)实践性。教学智慧是一种教学行动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正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作用。
(5)独创性。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即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
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促使教师个体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教师智慧不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或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就可以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而是要不断地反思个人的所学、所看、所知、所感而逐渐积累并在突然间迸发。没有反思的理论学习是学不到理论意义的,缺乏反思的实践经验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充其量是一种肤浅的见解。
(1)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反思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2)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课中反思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和偶发事件。
(3)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教师上完课后,通过分析重要教学细节,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分析预设与生成的变化,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智慧属于内在观念的范畴,更多地是要依靠个人的领悟才能获得。因此,对教学实践行为的反思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最可靠最直接的途径,反思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智慧的关键。
三、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
(一)立足一线,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知性教学智慧
知性教学智慧是对教学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录像获得。
观摩别人的教学录像,尤其是一些同一主题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对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专业引领,学习理论文献提升理性教学智慧
理性教学智慧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学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专业引领,升华自我。这里的“专业引领”,是指请专业学者或教研人员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反思是教师经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反思途径。它往往在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三)自我塑造,结合行动研究感悟实践性教学智慧
实践性教学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和自我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它是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行动之中的。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通过师爱,在协作和反馈中升华情感性教学智慧
情感性教学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
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教学智慧,师爱是教师情感教学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性教学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笔者根据上面的论述,也不妨大胆地“山寨”一回,认为: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John Dewey(1933).How we think, D・C・Heath and Company,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973.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实的生活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只有当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争辩、反思、改进的思考过程中,才真正赋予数学知识“生命”。这样的学习与反思过程是鲜活的、真实的、有价值的,能够达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反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时机进行培养和训练,即反思时机。何为反思时机?恰当的反思时机是指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有目的而存在的反思环节。其特征是针对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自己在学习进度、学习心理方面进行的自我监控和调控。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创设反思时机的几种途径。
学生的反思能力需要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中有利时机进行培养和训练,以达到促进和形成的目的。
途径一: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地方进行反思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如果割断了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则磨灭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痕迹。平均数的计算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代表,尤其是在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中就显得更为突出。如设计这样的表格:两个小组的人数不同,两个组跳绳的次数也不同,请学生评说哪个组的成绩好。有的学生说:“我们比较跳绳的总次数”,马上就会有反驳的意见:“这样不公平,因为人数、次数不相等。”当学生讨论出以各组平均每人跳绳次数为标准进行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针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为什么在人数不相同、次数也不相同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学生发现,现在研究的问题与以前的不同,在于次数、人数等条件都是不均等的,所以要“创造”出一个在限定的条件下均等的平均数来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途径二: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反思
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学生研究图形的主要内容是“边”与“角”,而到了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图形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进行反思性的提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你们认为除了边和角,还要补充研究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反思问题,使学生明确研究内容的目的性,这里的反思起到的是提示、回顾、引导的作用。学生在调出原有知识储备的过程中,思考对于图形的学习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概括出“观察、分析、比较”的图形学习方法,这一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了研究类似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在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上进行反思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很多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不了新问题,教师抓住这个反思的时机,帮助学生梳理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就不能再用此种方法,两个知识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这里的反思起到的是比较、区别、建构新知识网络的作用。
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进行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回忆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再延伸到三角形、梯形等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教师出示新问题,圆的周长如何进行计算?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由于圆本身具有的特点,学生如果再用线段的长度相加显然是不行的。在此进行反思——“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和长、正方形等在特征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4倍的关系上使学生受到启发,疑问就此产生,圆的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到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问题解决阶段,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只有通过“曲变直”这样的转化才可以同以往的知识建立起联系。
有了多种“经验”,在遇到类似的新问题时,学生就能进入一种主动思考的状态,正确选择思维方向,这远比学生单纯解决问题的意义要大。在上述对比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思考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而且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经验、反思学习过程的好习惯。
途径四:在比较容易出错的问题上进行反思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剖析问题的原因,以错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