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

智慧教学反思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智慧教学反思

第1篇

一、教学环节反思

我们通常将教学环节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大类。

1.教学目标。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课堂目标多元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特征,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就是教师科学、艺术地处理教材的过程,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可以作反思的地方。

3.教学过程。首先,根据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根据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最后,重视课堂的引入和结课。

4.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

二、教学行为反思

这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1.教师教的行为

(1)显示行为。包括讲述行为、板书行为、音像显示行为和动作显示行为。讲述行为主要内容有:语音准确,词语恰当,语流清楚,语速适中。板书和音像显示行为主要内容有:板书布局的合理性、板书的适时性和根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生特点、媒体的功能与特点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显示媒体或媒体组合。动作显示行为主要内容有:选择恰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重复示范和演练,使动作达到熟练化、精确化的程度。

(2)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问答行为主要内容有:问题清晰,针对性强,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根据学生回答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理答策略。讨论行为主要内容有: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科学、合理地划分讨论小组,帮助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

(3)指导行为。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2.学生学的行为。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注意、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行为。

(1)注意。可以看学生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

(2)参与。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学等。

(3)交往。我们可以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也可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还可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4)思维。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

(5)情绪。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之中。

3.师生互动行为。可参考弗兰德斯师生行为互动“十项分类法”分类进行反思,十项分类法为:(1)接纳学生的感情;(2)表扬或鼓励学生;(3)接受或采纳学生的意见;(4)提问;(5)讲授;(6)给予指导;(7)批评或维护自己的权威;(8)学生应答反应;(9)学生自发提问;(10)安静或混乱。

三、教学问题反思

教学问题有别于教学事故,是可作探讨的问题。可从学生的角度、听课教师角度和自我反省角度进行。

1.学生的角度。一般来说,学生课后的情绪、作业的正确程度、后续课中对前一课知识的再现程度,都能反映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都能找出上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找不同类别的同学进行访谈,在访谈中直接寻找问题进行反思。

2.听课教师的角度。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尤其是来自一个教研组同行的评价。上公开课固然重要,然而评课比公开课更重要,不管是对执教者还是听课者,其收获更大。当你刚完成教学公开课后,一场“评课风暴”对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这些观点中,你会找出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寻找出反思的问题。

第2篇

教学反思教学智慧生成

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拥有教学智慧成为所有新时代教师渴求的理想与愿望。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完全是天生的,也不是轻易得来的,教学习惯、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知识不良或欠缺常常制约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一、教学反思和教学智慧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从词义分析来看,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是以对“反思”的理解为基础的。对反思或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首先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他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

(1)问题性。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思产生于“问题”或“无知境界”。

(2)自觉性。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愿、自发、自觉的行为,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内驱力”来激发、维持、评价、调控行为的进行。

(3)实践性。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事件,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4)发展性。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具有过程性,在反思过程中,不同教师可能经历或达到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智慧的内涵

《辞海》把智慧解释为:①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②犹言才智、智谋。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国内学者徐继存(2001)认为:“教学智慧是一种关于教学饯行的知识,并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饯行为自身的目的。”

(四)教学智慧的特征

(1)情境性。即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需要教师以经验与技巧为基础的创造。

(2)内隐性。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思维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习惯中。

(3)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对于教师的理解与把握来说是复杂的,而且还指养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和方法是复杂的。

(4)实践性。教学智慧是一种教学行动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正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作用。

(5)独创性。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即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

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促使教师个体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教师智慧不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或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就可以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而是要不断地反思个人的所学、所看、所知、所感而逐渐积累并在突然间迸发。没有反思的理论学习是学不到理论意义的,缺乏反思的实践经验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充其量是一种肤浅的见解。

(1)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反思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2)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课中反思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和偶发事件。

(3)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教师上完课后,通过分析重要教学细节,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分析预设与生成的变化,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智慧属于内在观念的范畴,更多地是要依靠个人的领悟才能获得。因此,对教学实践行为的反思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最可靠最直接的途径,反思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智慧的关键。

三、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

(一)立足一线,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知性教学智慧

知性教学智慧是对教学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录像获得。

观摩别人的教学录像,尤其是一些同一主题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对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专业引领,学习理论文献提升理性教学智慧

理性教学智慧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学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专业引领,升华自我。这里的“专业引领”,是指请专业学者或教研人员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反思是教师经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反思途径。它往往在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三)自我塑造,结合行动研究感悟实践性教学智慧

实践性教学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和自我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它是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行动之中的。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通过师爱,在协作和反馈中升华情感性教学智慧

情感性教学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

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教学智慧,师爱是教师情感教学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性教学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笔者根据上面的论述,也不妨大胆地“山寨”一回,认为: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John Dewey(1933).How we think, D・C・Heath and Company,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973.

第3篇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实的生活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只有当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争辩、反思、改进的思考过程中,才真正赋予数学知识“生命”。这样的学习与反思过程是鲜活的、真实的、有价值的,能够达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反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时机进行培养和训练,即反思时机。何为反思时机?恰当的反思时机是指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有目的而存在的反思环节。其特征是针对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自己在学习进度、学习心理方面进行的自我监控和调控。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创设反思时机的几种途径。

学生的反思能力需要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中有利时机进行培养和训练,以达到促进和形成的目的。

途径一: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地方进行反思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如果割断了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则磨灭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痕迹。平均数的计算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代表,尤其是在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中就显得更为突出。如设计这样的表格:两个小组的人数不同,两个组跳绳的次数也不同,请学生评说哪个组的成绩好。有的学生说:“我们比较跳绳的总次数”,马上就会有反驳的意见:“这样不公平,因为人数、次数不相等。”当学生讨论出以各组平均每人跳绳次数为标准进行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针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为什么在人数不相同、次数也不相同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学生发现,现在研究的问题与以前的不同,在于次数、人数等条件都是不均等的,所以要“创造”出一个在限定的条件下均等的平均数来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途径二: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反思

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学生研究图形的主要内容是“边”与“角”,而到了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图形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进行反思性的提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你们认为除了边和角,还要补充研究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反思问题,使学生明确研究内容的目的性,这里的反思起到的是提示、回顾、引导的作用。学生在调出原有知识储备的过程中,思考对于图形的学习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概括出“观察、分析、比较”的图形学习方法,这一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了研究类似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在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上进行反思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很多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不了新问题,教师抓住这个反思的时机,帮助学生梳理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就不能再用此种方法,两个知识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这里的反思起到的是比较、区别、建构新知识网络的作用。

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进行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回忆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再延伸到三角形、梯形等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教师出示新问题,圆的周长如何进行计算?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由于圆本身具有的特点,学生如果再用线段的长度相加显然是不行的。在此进行反思——“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和长、正方形等在特征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4倍的关系上使学生受到启发,疑问就此产生,圆的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到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问题解决阶段,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只有通过“曲变直”这样的转化才可以同以往的知识建立起联系。

有了多种“经验”,在遇到类似的新问题时,学生就能进入一种主动思考的状态,正确选择思维方向,这远比学生单纯解决问题的意义要大。在上述对比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思考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而且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经验、反思学习过程的好习惯。

途径四:在比较容易出错的问题上进行反思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剖析问题的原因,以错引正。

第4篇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在做有关智慧教育的相关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韩国注重学生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韩国的企业三星、LG、SKTelecomden等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终为智慧教育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计划实施推动了中学教育向着信息化发展,同时有这样的企业作为范例,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影响这样的因果联系,最终真正地实现了智慧教育的真正含义。在这样良性循环作用下,信息技术必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学校对待智慧教育的认识也必然更加深刻。反思我国中学教育,可能部分地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推动智慧教育的阻碍,而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个别地区的水平也在提升与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全国智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勇于将智慧教育与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想在信息科学的推动下,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突破,同时中学教学对老师教学方面也会有更大提高,对中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二、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教师教学的思考

美国智慧教育的推进,是从企业和政府联合入手,采用学习、评价,教育设施等方式出发,关键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中学教师的退休人数多于新教师的上岗人数的现有情况下,有很多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经历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单单经历体验已经不再是当代教师从教育人的唯一途径,得更多经历体验的教师就会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就会越好么,答案不是绝对的,重要一点还是如何能够把这种经历体验以一种发人深思、富有情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收效甚少。那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经过教育反思就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了学生,最终可以说是误导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但是这条预定的轨道有些时候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应该规定的范围,一旦重复教育,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存在误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深受影响。作为年轻老师,在教育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放松。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时这些还不够。智慧教育的层面是将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教育技术和技能也提到了教师从教的日程上来。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应该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导向影响学生,并能收到预设的教育效果的德行影响。对于当代年轻教师,缺乏对学生品行的实际指导,如我们是不是在就餐时自己肆意浪费,而教育学生时还夸夸其谈,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淡然处之,认为粮食危机不会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我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是否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现代的初中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个人、企业去关注与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与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最有智慧的教育。

三、结语

第5篇

剖析一:导入脱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

[现场]

教师:大一班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举行跳绳比赛,每个人都精心准备了跳绳服饰,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套服饰?(孩子们有的穿着民族服装、有的穿着长长的公主裙、有的头上戴着挂着长长穗子的帽子、甚至有一个幼儿头上戴着一个很重的大头娃娃等)

幼儿1:漂亮

幼儿2:好玩

幼儿3:我喜欢这样的服饰

教师:我们来找一个空地方进行跳绳比赛,看看你穿的服饰是否影响你的跳绳?幼儿在教师哨声的指挥下开始跳绳。

[分析]

应该说这个“开局”教师还是精心设计了的,为了更好的凸显合适的运动服装给运动带来的方便和安全,教师有意让孩子选择长裙、丝巾、大头娃娃帽等一些不适合运动的服饰来进行体验,目的是让孩子获得运动时要穿合适的服装、鞋袜的经验。但是反观这样的设计我们是否有画蛇添足之感,大班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了将近三年了,他们在幼儿园参加过无数次的体育活动,做过不计其数的体育游戏:在家庭中也一定参加过踏青、爬山等各类远足活动,应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参加运动的相关经验。而且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已开始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试想哪个幼儿会傻到戴着重重的大头娃娃帽来参加跳绳比赛呢?幼儿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陈鹤琴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这种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设计而进行的设计不仅不能激活幼儿的思维,反而会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僵化、呆板的状态。在这个设计中,孩子们仿佛只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个“道具”而已,叫你出场就出场。

剖析二:活动过程中的提问肤浅模糊

[现场]

教师:你们对第一次跳绳的成绩满意吗?

幼儿:满意。(幼儿齐声回答)

教师:到底满不满意呢?我请小朋友一个一个的告诉我。

幼儿1:有点不满意

幼儿2:不满意(是在教师引导下表达出来的。)

教师:现在我们举行第二次跳绳比赛,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东西阻碍了跳绳就把它取下来。(幼儿把装饰在运动服上的裙子、挂饰等解下来。)

幼儿开始第二次跳绳比赛。并把第二次跳绳成绩也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教师:第一次跳绳心里有什么感觉?

幼儿穿公主裙不好跳、第一次没有准备好等。

教师:第一次跳绳心里还有点不高兴,有点着急,是不是?

幼儿:是的。(齐声回答)

教师:第二次比赛你们穿什么衣服?

幼儿:穿运动服。

教师:心里感觉怎样?

幼儿:高兴。(还是在教师引导下说出来的,同样的问题提问了多名幼儿,答案都是高兴。)

[分析]

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名教师、特级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堂中提问的设计。只有教师问的智慧,幼儿才能答的精彩:没有教师精心预设的问,哪来幼儿动态生成的答呢!可是提问简单、随意、模糊等现象在目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还比较常见。教师往往注重内容的预设,而不注意问题的设计,张嘴便是一个提问,信手拈来也是提问。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没有多少思维含量的问题,幼儿无需动脑就能脱口而出,如好不好,对不对、满意不满意等,表面看上去很热闹,实质上毫无价值,使幼儿的思维处于一种动嘴不动心的“浅表思维”状态;有时教师的提问又比较模糊,幼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如:第一次跳绳心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呈现出来,幼儿的思维扔停留在关注服饰的层面而没有转换到心理的体验上来,而且体验的表述语还比较贫乏。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如果幼儿出现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表述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情景,那就说明这个问题,激起了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点燃了幼儿智慧的火花,打开了幼儿情感的闸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所应追求的艺术境界。

剖析三:结束部分场景变换过于频繁。

[现场]

教师:特殊的运动需要特殊的服装,我们一起来看有哪些特殊运动。(多媒体展示多种运动项目,画面定格在击剑上。)

幼儿:击剑。

教师:击剑有什么不安全?

幼儿:剑不安全

教师:我们今天请来了一位击剑运动员,一起摸摸头盔、衣服。(一教师扮演击剑运动员全副武装的上场。)

幼儿:依次摸击剑运动员的头盔和服饰。

小结:击剑运动员的衣服厚厚的,比较重,剑刺不到身体。

教师:又来了一位运动员。一幼儿滑冰入场(全副武装),为什么轮滑运动员要穿成这样?你们想不想轮滑,就穿运动服行不行?

幼儿:不行,要摔伤的。

[分析]

第6篇

那么,教育教学反思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反思自己的成功“亮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免不了和学生打交道。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每天的工作结束之后,应及时地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成功亮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例如,今天的某个学生情绪表现有些消沉,自己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与其谈心,帮助他解开了心结,重新点燃了他奋斗的激情;又如,某一堂课结束后,我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课堂导入新颖巧妙,教学思路清晰流畅,教学环节完整科学,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设计重点突出,板书设计条理分明、新颖独特,情景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的总结发言条理清晰,本班某某同学对某一问题的见解独特,值得借鉴等等。针对这些亮点,我及时通过写反思日记记录下来,并将这些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予以梳理,作为丰富以后教育教学的有机养分,对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二、反思自己的失败之笔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教然后知不足。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难以全面预见课堂的方方面面,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略显单调,预设的目标没有完全达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练习为什么会出现较多的错误等等。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进行回顾,客观地找出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及时并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积累经验,不走或少走弯路。通过反思,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便会越来越完善。

三、反思学生的问题与创新

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困难,甚至也会出现一些教学中的“意外事件”,不可能每节课总能如老师所希望的那样达到完美的效果。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另外,课堂上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精彩回答,有时不仅能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好的良启迪作用。所有这些,都是老师应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都可以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四、反思自己的“再设计”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汇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的作用不容小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职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习动机、习惯、方法和兴趣相对较差,学习效率不高,且知识断层、信心不足和语境缺乏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英语难学,甚至厌学、弃学,在词汇学习中出现如下问题:

1. 词汇量少,难以达标。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有明确要求:学习2 200个左右单词(含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词汇),同时学约400个左右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能根据构词法自主扩展词汇量。但目前中职生的词汇量总体偏少,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与大纲基本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2. 记忆困难,遗忘普遍。

大多数中职生学习单词的方式是死记硬背,且忽视遗忘曲线规律。由于记忆方法不当,许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单词,效果却并不理想,或者记不住,或者记住的单词容易忘,更谈不上运用。因此,学生感觉压力大,学习英语的信心受挫。

3. 学不致用,能力薄弱。

由于语言环境缺乏,学生所学词汇难以在听说中得到再现和强化;又因为在记忆时没有综合考虑英语单词的音、形、义、词性和搭配等方面的结合,并且受到母语或方言的影响,语音语调甚至句法都受到干扰,学生在使用英语词汇时经常出现读写错误或混淆词义等情况。

三、中职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

1. 注重语境,创设情景。

若要避免教法单一和枯燥,巩固教学成果,教师就必须利用多种方式呈现与再现单词,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创设语境和情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掌握词的音、形、义和搭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呈现新词汇和重现旧词汇,将其有效融入语篇、练习和游戏,让学生注意到词汇的各种功能和相互联系。

2. 强调深入,重视拓展。

词汇教学不能停留于表面,而要善于延伸和挖掘,扩大词汇的内涵。因此,教师应多查阅资料找出与词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典故,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将看似孤立、枯燥的单词记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情景。

3. 关注系统,查找关联。

英语词汇量虽然庞大,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循,掌握基本的构词法,更容易突破单词记忆的难关。词根(root)、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是构成单词的三个元素,他们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钥匙。教师可有意识地传授指点,让学生对词缀、词根有充分的了解,利用单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拓展记忆渠道。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词汇之间的系统与关联,注意同义词和相似词的辨析记忆,并将单词进行科学归类,不仅有利于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兴趣。定期归纳和总结可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比如可将与“帽子”相关的词汇归结为hat,cap, beret, bonnet, bowler等,而“走”可以是walk, pace, step, creep, stride, march, stroll, limp, stagger, rush, crawl等,并对他们进行比较和辨析,加强应用和记忆。

总之,词汇教学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只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和学情,不断摸索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创新、巧用、活用与词汇教学相关的教学法,一定可以让学生从词汇出发,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使中职英语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 [M]. Hove,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侯敏华,林周婧. 依托语境潜移默化地学习词汇[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6).

[3]张韵斐.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汪榕培. 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我院的育人理念是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确定“311”的课程体系,“3”指的是计算机、外语、中文应用写作三门交往工具的熟练使用;第一个“1”指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性应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并学会应用。但由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深奥、实践性强,所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门课程难学的共识。作为成本会计的教师如何应对呢?我认为首先要认清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然后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性强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精神,针对应用型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及特点而编写《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既重视对基本理论的分析与概括,又注重实务的应用操作,能同时满足课堂教学和自学的需要。《成本会计》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成本核算的其他方法,作为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与成本考核,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

 

(二)实践性强

 

成本会计知识来源于实践。 从成本会计的产生来看,成本会计产生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并伴随着复式记账法的出现而形成, 一般认为成本会计产生于 16 世纪,而第一本关于成本会计的著作是 1885 年美国的亨利?梅特卡夫出版的《工厂成本》一书,该书提出了有效的成本归集方法。可见,成本会计知识确实来源于实践,实际上是在实践中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是具有抽象性。 而从人们的认知角度来说,抽象的东西往往难以理解,而形象的东西相对来说更易于接受。

 

(三)专业性强

 

成本会计课程需要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已学完以后开设,成本会计需要以这些课程的知识为基础,否则学生就没法学习成本中的内容。成本核算有一定的程序性,核算程序的概念在基础会计学习后就应该有所认识,比如说各项生产费用的归集再分配是成本核算的关键,如果在成本会计学习以前就掌握了将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并分配结转的概念,那么学起来就会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四)系统性强

 

成本会计主要围绕制造业成本核算展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就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完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计算。成本核算是按照顺序完成,各环节紧密联系。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即:“①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④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五)计算方法多

 

成本会计在进行费用归集与分配时,与其他课程相比涉及的计算方法比较多,比如说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就有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以及计划成本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就有定额比例法,定额成本法,约当产量法等六种方法,并且这些计算涉及很多计算公式。

 

三、针对我们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成本会计的特点,改进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的有效措施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知识内容要讲透

 

高职学生普遍基础差、自学能力弱、对计算比较害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给学生设计几个为什么,围绕一个知识点解答了多个为什么,学生才能对理论的精髓具体掌握。比如平行结转分步法,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要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然后要让学生清楚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广义在产和最终完工的概念,然后在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划分完工与在产,直到所有步骤都结束,然后在把每一个步骤的完工产品的成本进行累计,就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因此理论一定要精讲,还要深入浅出,要让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为成本会计知识的实际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的核心:教为主导,学位主体,以为主轴,练为主线。教为主导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学为主体即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要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

 

疑为主轴即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既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是创新教学的关键。通过解答一个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个知识点。更多地安排课堂讨论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练为主线即通过“问题”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但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练习,学会运用知识、巩固消化所学,并在练习中进一步检验教学效果。比如说在顺序分配法的教学中,一个问题结束就提出下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同一个问题不断深入的思考,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问题式教学是通过老师有目的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所掌握的资料,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成本会计理论的同时适当举一些恰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更好的掌握理论。比如,以某上海某生产企业为例适当罗列一些该企业有关成本管理的措施, 让学生来思考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措施是否合适,如何改进成本管理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当然,案例教学不能离开书本,去搞纯粹的案例教学,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四) 定期技能检验

 

技能检验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测试内容上, 不是简单教学内容的重复, 也不是单纯的章节片断内容的重现。而是多个章节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 原材料费用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把它放到成本核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中作为综合技能去考核,这样学生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成本会计教师既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作为高职成本会计专业教师,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9篇

一、提出问题的原因

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它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自我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密切相关的。所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决定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就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言,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理论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离不开“笔记一考试。的应试方法;再次在教学评价上,重视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反思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思为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反思、改进、提高的教学模式。

二、提出问题的理论依据

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反思与我国古代所倡导的静坐冥想式的内省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放松独处,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常常需要个体间的通力合作,是伴随整个活动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就个体发展来说,存在着两个支点:一个是个体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另一个是个体所具有的实践经验。经验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验本身并不能作为个体成长的决定因素。个体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同时借助于反思,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反思是联系两类知识的桥梁,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关键。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

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是教师教育意识的核心,它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学生不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会思考的个体。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中的首席(威廉姆・多尔),从外在于学生情境的控制到与学生情境的共存,是师生交流和对话的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同时要树立新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即师生之间不仅是业务关系――基础关系,而且是伦理关系――社会关系,还是情感关系――心理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借助反思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学会反思。

1.组织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事实证明,个体的成长必须以大量的反思性活动为基础,因此,要不断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使其充分认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掌握反思的内容、过程、模式、方法和途径,学会反思;通过不断地吸收、掌握新的理论知识,结合有效的反思教学方法,进行思想状况的自我反思,不断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健全成绩评定机制,提高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客观、公正、科学的教学评价是调动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的自我反思,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的直接动力。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就要更新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过程评价;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把学生对知识经验的自我反思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调整评价手段,实行各种技能的综合评价;充实评价方法,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因为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个体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尤其是对自我的不断否定,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三)反思可采用的具体方法

1.案例反思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即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方法。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被作为剖析的对象,以书面的形式被展开,师生共同参与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和寻求对策等工作。其步骤为:

第一,阅读分析案例。要求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自居案例中当事人的角色地位,设身处地的分析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及对策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合理的解决手段。

第二,分组讨论。个人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研究、分析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小组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认识及对问题提出见解的机会。要求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要简单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

第三,反思总评。案例反思的最后环节是反思、总评,要求每一个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释疑等,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做出全面总结。这也是反思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

2.临床诊察法所谓临床诊察法是将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两个术语相结合而形成的。就是教育研究者、协作者与课堂教师一起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一种课堂教学诊断方法。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理性的观察、调查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结合自身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为:

第一,诊察前讨论。教师应首先深入社会实践,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理论,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意识,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诊察计划,制定诊察重点和记录诊察结果的方法。

第二,社会诊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调查和访谈并做有关记录,共同分析和学习在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讨论和制定改进策略。

第10篇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矗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 教学反思 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51-02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反思的意识,对反思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被理论证明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据统计,经常进行反思的教师只占30%左右,大部分教师没有把教学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生活之中。有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考虑他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做,但是一般不参加正式的反思过程,也少将他们自己的反思记录成文。

(二)缺乏反思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审视和自我分析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思考的对象是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必须首先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状态。但有研究发现,目前有很多教师很难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找不到教学反思的切入点,常有教师感慨自己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也不知道反思的东西是否有价值。

(三)反思方式单一,反思水平较低

目前,教师的反思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反思方式单一,教学反思水平较低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反思的视角单一,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方面,而对教育观念的反思、学生问题的反思、专业发展的反思、个人成长的反思等方面的反思较少被作为反思的内容。而这些恰恰是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社会性软件分类

社会性软件是能够“支持人们在线交流、协作或建立社群,能够联合、分享、重用、重组以及促进联合,能够让人们容易的学习和利用他人知识与行为的软件”[1],具有个性化、参与、人际关系、对话和群体等特点。国内研究者毛向辉指出,社会性软件意味着“个人带着软件成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2]。

目前,典型的社会性软件有微博、博客、IM(即时通讯软件)、维基百科、社会性书签、社会性网络服务、播客、标签等。根据不同的社会性软件在教师教学反思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对社会性软件的分类见表1。

教师必须把教学反思、经验反思作为自身发展的手段。“做中学”,在教学中反思和探究、在反思和探究中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总之,在社会性软件为教师的创作与反思,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供了更广泛灵活的解决途径,促进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化。社会性软件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一个多维的良好空间,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社会性软件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环境的构建

在某一特定情境中,教师经由关键事件的触发,外在的一些影响因素与原有的教育信念、知识等内在结构的冲突,可以引发教师对各种作用因素关系的反思。教育困境是教学反思的前提,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学反思环境需要支持的核心,教学反思活动是由作为反思工具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资源和案例、反思实践共同体、反思支架和反思评价等要素共同支撑的,并且在一个有利于反思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同时,强调教师个体的独立反思与群体协作反思的结合,而技术的支持融入在教学反思活动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技术的支持使支撑环境更加坚实,使文化环境更加和谐。

(一)教学反思活动

教学反思活动是整个教学反思环境的核心。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是贯穿于教师的教学、学习和科研的全过程之中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与关键。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从反思主体来看,主要有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大多是个体反思,围绕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的。个体反思的主要形式为个人撰写教后日记或教后札记,群体反思的组织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听评课以及校内外观摩等活动。

借助于社会性软件,更有利于教师的群体教学反思,如E-mail、BBS论坛、QQ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及专门开发的网络协作反思工具提供的较为有效的技术支持工具。

(二)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支撑环境

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才能实现最好的学习,这是人所共同的,教师发展同样也应是如此。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作为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学习和发展活动中。

在我们构建的网络反思环境中,提供的教学反思资源主要是有关教学反思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类教学反思案例。这些资源目前主要是由作者从网络、印刷书籍、刊物等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有关教学反思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教学反思案例。

在教学反思资源的设计方面,我们特别强调建立和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教学反思资源和案例库与应用资源与案例库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比简单的应用更有价值。

(三)反思实践共同体

以社会性软件构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分享和经验的交流,促进个人知识的显性化,打破对于传统的信息隔离。通过社会性网络连接个人、群组或组织,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知识的分享与创新。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对话、实践的历程以拓展专业视野。

在社会性软件的支持下,共同体成员在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互动、共同研究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Meredith G.Farkas.Social Software in Libraries:Building Collaboration,Communication,and Community Online[M].Medford:Information Today Inc,2007,1:.

第12篇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基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即为我的几点做法

一、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第13篇

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并不健全,其中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必将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瓶颈。就当前来看,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十分重视,但是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发达国家的创业率约为20%-30%,而中国2013年大学生创业率为2.3%[1];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各级机构落实不到位,让政策变成了一纸空文,大学生创业依然面临不少困难等诸多问题都与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现存不足

通过对大学创业教育授课教师、企业高管的采访以及实地发放1900份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并总结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高校创业教育“软硬件”水平偏低。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输出者,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作为接收者的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吸收,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创业教育本身在教学目的和方式方法上就有别于传统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仅仅是给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很难发挥其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走访发现有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教学任务是由班主任、辅导员担纲,辅之以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几乎很少有从事创业的社会经历,缺乏指导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创业教育亟待提高之处。

在硬件方面,对创业孵化园等较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的占比约29%。很多创业孵化园并没有有效利用起来。有些只是建立起来,后期宣传和经营不善导致无人问津。还有部分创业孵化园只是吸引了一些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创业计划进驻。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是由团委和就业指导中心共同负责创业教育的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确而且还容易形成管理的真空地带,大幅度的降低了创业教育的效率。

(二)企业的参与热情太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的支持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政府,各高校和企业等主要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十分有限。这样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很大负担,还浪费了其他社会资源。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培训和创业孵化等方面是高校力有不逮之处同时也是迫切需要社会机构帮助的环节。倘若无法得到企业的支持,难以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2]。国外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投资商对此都十分重视,会把注意力投放在大学生创业项目运行的各个阶段。而国内的项目投资商却恰恰相反,对大学生创业大赛重视不够,极少数关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企业也仅仅是在比赛结束后才开始选择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并且许多别具匠心的创业计划由于缺乏企业的支持而无法展现其真正的市场价值。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还会使社会创新的进程有所减缓。因此,大学生创业大赛虽然每年都有举行,但是比赛结束后创业计划就会被搁置,创业大赛没有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应有的作用。

(三)创业资金支持不足且渠道不够丰富。有39.33%的受访者认为资金支持不足。尽管各地政府都有发放一次性补贴,并且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都有优惠,但还是有大量的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受制于资金而对创业望而却步。在欧美等创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大学生可以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来支持其创业,而在国内除了教育部确定的部分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能够获得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外,大部分院校只能依靠自筹的方式,显然无力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

虽然各级政府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但是申请条件比较严苛,审批程序也较为繁杂,资金到位也不及时,而且需要公职人员或财务进行信用担保,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启动扶持资金少的仅有几百元,最多也就几千元,主要是给大学生创业以精神上的鼓舞,实际帮扶作用并不大。与此同时,资金支持范围也比较窄,大多只局限于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4]。创业的前期投入得不到有力支持。因为大学生大多信用等级较低,银行“惜贷”成为普遍现象。

(四)政府关注点单一,政策执行力度不佳。近年来,政府在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部和团中央设置了创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国家和各省市的教育部门及劳动就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创业政策从行政审批、税收、贷款、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学生一定程度的优惠,增强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心。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大学生们对创业政策还是相当关注的,对现在的政策出台力度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政策执行力度不高,金融、教育等系统之间缺乏联动和呼应。政府颁布的创业支持政策关注点大多在创业初期如何获得资金和减免相关费用之上,而在之后的经营阶段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五)各系统相对孤立,欠缺配合。现在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金融机构有各种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金融产品,政府也在不断推出新的政策以适应大学生创业的需要。然而学校、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互动不够,信息传递速度较慢,无法做到信息的及时共享,整个社会没有没有建立起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跟踪服务系统。有时候,各部门之间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一造成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无所适从的窘境。更加令创业者头疼的是由于各系统配合不力导致的真空地带会给创业过程平添许多艰难和障碍。

(六)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各种创业大赛的实践意义十分重大。缓解就业压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只是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把创业打造成推动人力资源升级的动力源泉和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传授,教会大学生们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然而当前,很多高校仅仅是把创业教育消极的看待成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并没有把其看作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创业教育的后续支持保障工作不到位。学校和政府、社会机构之间的沟通、互动不够,整个社会没有形成集培育、指导、孵化和服务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对创业成功与否的定义太过片面,有些急功近利。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社会舆论环境还不存在。

二、完善我国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想

(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创业孵化园利用率。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自身应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专业素养。同时,高校应当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担任客座教授。一方面可以向大学生们传授经验,避免大学生创业者走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也为本校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创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期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所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当包括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

大学生创业基地的普及程度较好,但是利用程度不高。创业基地不是单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场地或者厂房,更重要的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模拟实战的气氛。所以不妨给创业基地配备不同学科的教师,来指导大学生创业。创业基地也要建立竞争机制,保证真正优秀的创业团队与其创业项目获得所需支持。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政策法规。创业教育仅依靠政府的专项基金或高校自筹经费是很难维持的,这就要求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可借鉴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由政府出面设立主要面向大学生的“创业专项资金”,同时,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方面应当制定特殊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准入门槛,采取更加灵活的担保方式提供无息或低息的中小额贷款。另一方面,可以设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机构,吸收民间资本,积少成多,使其有力量进行创业投资。同时,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创业资金吸收模式,加快完善像校企合作、社会公益基金等多种融资渠道的开辟,通过股权转让或公司上市等途径减少风险投资中资本的流失率,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融资体系,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5]。

政策支持作为导向性工具,支持力度可以适当加大一些。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时可以充分结合区位因素,适度延长税费减免的时间,调整行政审批程序使其相对简化。政策出台后的贯彻和落实尤为重要。因此,还需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以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三)找准定位,相互呼应。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中,高校应处于主导地位,毕竟高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自身组织和制度建设,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综合教学体系中,构建课程体系,改良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满足创业学生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知识技能需求;注重在学科交叉点或者不同领域的边界进行探索。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尝试以课程共建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还要加深校企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将社会力量集结起来注入到创业教育中去,形成一股合力。政府在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中要发挥导向作用,在宏观上为大学生创业以及高校创业教育把握方向。同时,还要在整个社会支持体系中协调各方关系,起到纽带和剂的作用。由于创业教育中高校和政府提供的技术和信息支持能力有限,而且企业更加接近市场,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所以需要从企业处获得相关技术和信息作为支撑。企业还可利用生产设备将概念迅速转化成产品。所以说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必须以高校为主导,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支撑。

第14篇

“绍兴市音乐美术学科教改项目中期交流暨研究者联盟活动”在绍兴县实验小学举行,我校的几位美术教师在孙校长的带领下,有幸地参加上午的听课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是绍兴县实验小学的吴副校长和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孙副校长为大家献上两堂优秀的美术课,听了两位名优教师的课,思绪澎湃,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脑海,现撷取孙校长课堂的精彩片断和大家一起探究与反思。

二、教学实例

案例一:开始上课时,孙校长走到黑板后面,把自己身体的一半藏在黑板后面,身体的另一半露在外面并作夸张的动作,请学生上台做两边一样的动作,全班学生一起做,教师提醒学生动作再丰富一些,大胆想出各种两边一样的动作,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做的各种动作并提问:左右一样的动作形象采用了什么方法?如果要把它剪下来应该怎么剪?学生及时回答了这是对称的剪纸方法,要剪出这种形象只要将纸对折就行。教师板书:对称。而后教师拿出大张纸边剪边解说:左右手配合,左手推纸,右手行剪刀。当场剪下一个大头红娃娃,(图1)将它粘在了展板上,然后师问:“你们能像老师一样,大胆地剪出一个红娃娃吗?剪好的同学也把它展示在这里。

教学反思:教学的导入部分,孙校长运用了肢体语言很好地抓住了《巧折巧剪》这课的主要剪纸方法:对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既形象又有趣。

案例二:说来真巧,有位美术大师叫吕胜中,他去大西北,跟老婆婆们一起剪小人,老婆婆们夸他剪的小人头上的小辫儿剪得“美得很”,从此,他就不停地剪小人,剪了成千上万个,出示吕胜中的小红人(图2),你看这就是吕胜中先生剪的小红人,(板书:小红人)请比较,吕胜中的小红人与我剪的小红人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说像青蛙,很壮,很胖,辫子不同等等。教师引导:肚子大,脖子细进行比较,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夸张的方法。教师板书:夸张。教师继续引导:让你剪怎么剪?学生回答:粗壮些、头大些。教师请学生剪出“我心中的小红人”,补充板书:我的小红人。学生在剪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提醒能不用铅笔直接剪吗?教师拿两张不同的小红人给学生看,提醒学生动作要有不同等。

教学反思:1、欣赏剪纸大师吕胜中先生的作品,给学生亲近大师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红人在大师手中尽能如此的壮观,重重叠叠的效果会震撼每个人的心灵。2、激发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剪出我心中的小红人。

案例三:出示《抓髻娃娃》(图3)与小红人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添加眼睛,头顶上也剪出了头发,身体上增加了花纹。教师补充:手、脚上加上火,增加威风,也可以增加其他的物件。抓髻娃娃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教师示范剪《抓髻娃娃》,边示范边提问:手上加什么呢?谁帮我想想,学生回答:铜钱、鱼、鸟、鸽子(象征和平)、糖葫芦。教师剪好了《抓髻娃娃》举起来问:还缺什么?学生回答:缺眼睛、鼻子等。

教师示范:挖空怎么挖。教师将剪好外形的《抓髻娃娃》放在投影仪上示范挖空,师边示范边说我这招是跟剪纸大师学来的,里面的纹样用的是月牙纹,剪好后给大家展示。又问:你能剪出你心中的抓髻娃娃吗?请动手吧!

教学反思: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从简到难一步步深入,这样的教学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

附学生作业:(图4)

总结反思:

1、运用肢体语言,展示教学。

(1)肢体语言具有极强的快乐性,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孙校长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就形象地运用肢体语言,很好地抓住了本课的主要剪纸方法:对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既形象又生动有趣。

(2)肢体语言具有易模仿易操作性,能有效地运用在课堂上。只需神似,且易辨别,同时不需要借助任何教具,简单易操作。在本课导入部分,孙校长站在黑板后面,只露出半个身子做动作,然后请学生上台做动作,请全班学生一起做两边一样的动作,并提醒学生动作再丰富一些,大胆想出各种两边一样的动作。这一环节教师就运用肢体语言具有模仿性的这一特点,请学生模仿老师动作,然后提醒学生夸张、大胆地去创想其他动作。学生们学的很开心,在老师的鼓励下,创作出许多比老师更丰富的动作,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的效果。

2、利用大师作品,少而精。

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孙校长在本课中巧妙地引入了剪纸大师吕胜中先生的作品,出示一个“小红人”,给学生作比较,引入吕胜中先生成千上万个“小红人”,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红人,在大师手中尽能如此的壮观,重重叠叠的效果竟会震憾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在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当今深受欢迎的剪纸大师吕胜中的明星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感,为本课的成功做好了铺垫。学生从表演到剪小红人,拉近了和剪纸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剪小红人不再有距离感,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3、层层深入,倡导低碳。

第15篇

关键词:具身认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04-02

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通过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指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实务课程要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学者认为目前社会工作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专业属性不够明晰,培养目标缺乏指向性;(2)教学有效性不高,教学模式单一,难以适应社会需要;(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素质有待提高;(4)实习制度缺陷,实践教学不如人意;(5)对西方经验照搬照抄,对本土经验的关注严重不足。这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要求是不符的,也不能适应本专业的特殊社会需求,对培养适应社会工作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非常不利。因此,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师不断探索出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具身认知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的契合处

1.认知的身体参与性。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认知对象由认知主体通过身体捕获的。人类绝大多数的认知信息,都是有由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构成的感知系统捕获。此外,身体的物理特性决定认知的方式和步骤,身体所处的状态影响认知状态。情绪对认知主体的知觉、注意、记忆和对策等均有不同程度影响。积极的情绪促进认知,过度消极的情绪对认知有负面影响。

由于受教学效率和教学秩序导向的长期影响,传统课堂对学生身体的抑制以及对学生身体活动的剥夺的现象处处可见。具身认知视角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课堂应摒弃这种做法,身体若带上“枷锁”,思维又如何能够自由呢?

2.体验的情境性。心理学家Wilson(2002)总结出了关于具身认知的六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点便是:认知是情境的。认知活动发生在一个真实世界环境的情境中,并且内在地涉及知觉和活动。认知主体通过身体体验具体的情境而获得认知。当人的认知脱离了具体的情境,成为一种离线认知时,其认知活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根据具身认知这一观点,当不具备相应环境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师可以人造环境,即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情境教学为个体学习的身心体验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具身认知为情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情境教学注入了活力。强调教学的情境性,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成为符合具身认知的必然教学方式。

3.师生互动的身心融合。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教学,教师有着独特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每个学生也有其特殊的个人生活史实、自我感悟,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学生通过身体与环境以及作为环境一部分的教师(或其他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逐步生成或涌现新的认知。因此,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或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都会影响各自的认知发展,由此新的体验和新的认知不断生成。教学过程由单向的知识流动,转变为双方的交互过程,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身心体验,不仅能够达成学生的学习成长,也促进这教师的生成学习。

三、具身认知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应用的具体策略

具身认知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应用方面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

1.构建身体自由的空间环境。基于具身认知的课程教学需一个身体自由的学习环境。构建具身认知的动力环境,首先教师需要突破对限制身体的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师授课的地方――“讲台”是与学生的听课区分离的,讲台是教师的空间,是权威的体现,这样的身体空间限制,必然导致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影响课堂效率。身体是认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身体自由,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增加学习效率。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重视对社工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完善社工实验室的设备,比如活动的桌椅,从硬件设备上满足学生课堂身体自由的需求。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在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讨论时,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座位甚至是身体姿势,站或者坐。给予了身体上的自由,学生可以占据教室的各个空间,其自主性和平等性得到极大的肯定,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创设体验丰富的学习情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创设融身于境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多媒体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上的感官刺激。这是目前课堂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模式。身在具身性课堂教学中,学生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到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全感官参与,学生用身体去实践,去参与。例如,在《社区工作》课程中讲述居民委员会选举时,由于学生们未曾亲自经历过,所以对文字展开的想象并不圆满,对所描写的场景不甚了解。这时,如能恰如其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及解说,播放相关教学录像,能够使学生对于选举程序及操作细节有直观立体的了解,切身感受到选举现场的氛围,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设置情境角色模拟活动。情景角色模拟是在假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主题,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按照角色的需要去思考和活动。例如在《个案工作》教学过程中讲述个案会谈的技巧时,教师给出预设的情境,如“网瘾大学生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初次会谈,要求运用所学的实务技巧”。学生分组预演并展示,分别扮演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教室和其他学生进行观察评价。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把自己的身体代入他人的身体中――“案主”和“社会工作者”,让他人的身体变成自己的身体,对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想象,从而进行声音、表情及动作等活动,这种全身心的移情,使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种情境,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案主或者社工的语言及心理。

3.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1)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态度。教学双方有效的互动交流,需要双方的热情与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性源自教师诚挚的态度。一位优秀教师和一位普通教师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学生的感染力以及面对学生的错误、问题与成绩的不同态度。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身体接触与互动,比如眼神的互动,轻拍学生背肩部给予鼓励,促使学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投入双方互动中。(2)其次,在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课堂上应注重反思及分享过程。例如在前文所述《个案工作》情景模拟的例子,在进行情境模拟之后,通常会进行评价反思,这也是社会工作实务中必不可缺的一步――“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者情景模拟中的“社工”可以进行引导提问,可以遵从以下四个方面:Fact(事实)、feeling(感受)、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事实是指学生运用其敢感受器官所观察到的周围情境,如所见、所闻、触摸到的等等;感受则是指学习者对所处情境的一种真实体会和感受,即所感;发现则是学生在综合考虑事实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而获得一种认识,所思所想;未来则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指导,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可以用于我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这样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分享,促进其理论和技能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引发多视角思考,生成新的知识。

结语:

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授课目标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会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知是在身体与环境的联系中获得的外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只有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姚曼.内地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的调查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任敏.西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状况及特点[D].兰州大学,2013.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Master of Social Work from the Embodied Cognition

XU Yun,CHEN Sha-sha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Hubei 43007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