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景园林和景观园林的区别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长春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系统;保护与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风景园林遗产为城市旅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形象和特色的形成。人们对风景园林遗产的认知,也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原有的导示方式和方法已难以满足人们的认知需求,特别是在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很多区域的文化导示系统具有通用性,导致各个区域文化导示系统千城一面,不但阻碍了风景园林遗产自身特色的彰显,难以形成知识产权层面的保护优势;同时,文化导示系统的相对滞后,会影响风景园林遗产的特色性保护,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阻碍人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消费和体验价值的实现。
基于这样的原因,以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的研究,探讨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利于彰显风景园林遗产特色的文化导示形式。为其他城市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参考,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 长春风景园林遗产现状调查
《佛罗伦萨》指出“历史园林应是以其历史性和艺术性被广为关注的营造兼园艺作品” [1],同时它应被视为历史古迹。长春仅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风景园林遗产历史相对较短,但其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权时期建立的风景园林遗产;第二类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发展时期的文化景观;第三类是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
1.1时期建立的风景园林遗产
1.1.1 时期的历史建筑及景观在保护与再利用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争论的焦点。作为警示性文化遗产,时期的风景园林遗产备受关注。长春的净月潭是日伪政权为溥仪修建的人工园林,距城市中心12公里,景区面积为96.38平方公里。净月潭森林面积逾100平方公里,潭水面积430公顷,50年以上的人工林约8000公顷,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场[2]。净月潭1934年始建,是为了迎合溥仪建立政权而人工修建的园林。由于净月潭保护较好,现在成为长春旅游的重要景点,长春本地人更是将净月潭作为休养地点。
图1 时期建立的水塔(南)
1.1.2 御花园是政权设立皇宫基础上配建的园林。处于原“部”,即八个政权分设机关轴线的末端。占地规模较小,园区内绿化丰富,园林内的建筑物为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的修复建筑,御花园向公众开放,目前作为城市公园进行使用。
1.1.3 时期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的水塔、标志物也成为城市景观中的内容(如图1),这些景观作为警示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1.2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文化景观
长春电影制片厂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被现代人所关注的是长影世纪城、长春电影城等人文景观。这些借助老长影声望而发展起来的人文景观,凭借老长影的影视文化积淀,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对特殊需要的景观环境的营造。有关数据表明,长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电影节期间,人们参观长影系列文化景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过亿元。
1.3 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
尽管长春城市历史较短,但在自身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景观的形式比较丰富。以宗教性质的文化景观为例,长春清真寺是晚清时期进行修建的,其景观雕塑及庭院布局都保持原汁原味的晚清时期风貌。除此以外长春的文庙、天主教堂都是晚清时期进行修建的,在孔子纪念日及礼拜日,都会有大量游人对其文化景观进行参观。每年孔子诞辰,文庙会举行大型的祭孔仪式,挂满仿刻碑文的文化墙、孔子雕刻石墙等一系列文化景观展现在参观者面前,成为长春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工业性质建立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文化景观,以商业性质建立的长春鼎丰真的文化景观等等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组成(如图2-3)。
图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文化景观 图3 长春鼎丰真文化景观
初步统计,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两处,文化景观十余处,每处遗产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国内外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对于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再利用已经得到专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对于其文化导示性的内容,却没有随着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的提升得到更多的重视。在文化导示的应用过程中,甚至出现多个城市,多个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导示形式与内容趋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会制约风景园林遗产在文化产业层面的提升,限制文化知识产权的优势。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内国外已经有了探索性的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化导示系统的研究和借鉴,更好地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在文化导示系统建设及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大展。
2.1国内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2.1.1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图册
风景园林遗产一般规模比较大,需要相应的文化导示图册进行导示。对于一些具有文化背景及文化故事的遗产,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性说明。北京在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导示的过程中,由清华大学专家编制了《北京颐和园》系列导示类图册,满足参观风景园林遗产的游客在文化认知涉猎层面的需求。图册附带导示地图,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导示。
2.1.2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地图
文化导示地图是文化导示中的重要内容,区别与以往形式的地图,现代通过电子数码等技术,通过手机、网络等便捷形式就能够实现多功能的文化导示地图展示。电子版的文化导示地图需要有实体的地图进行配合,并具有便于识别、易于携带等特征。哈尔滨历史建筑旅游地图是比较早进行制作的地图,其内容和形式可以为其他城市的风景园林遗产导示地图的设计和制作提供参考。
2.2国外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2.2.1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标志物
1.导示标牌
进行风景园林遗产的形式很多,步行、自驾以及观览车的形式都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与交通形式相结合,导示性标牌也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以巴黎和德国为例,无论是驱车还是徒步,都会有详细的说明导示需要导示人所在的位置及目标位置。标牌便于识别和判定方向,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导示。
2.导示网站
建立健全完善的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的网络系统,增强网络导示的文化辅助功能以及其他文化导示产品的使用说明。欧洲国家在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面向大众的官方网站,能够有效地为风景园林遗产的参观提供文化导示支持。
2.2.2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组织
1.预约制度
对于重要的风景园林遗产,为了保护其风景园林风貌,法国采取了一些列保护措施。对于风景园林遗产观赏的游客需要提前进行网上预约制度,没有预约不得参观。并严格限制参观的人数,对于孩子和老人需要进行特殊说明,以此来保证风景园林不被过多人数的参观而受到破坏,或者由于管理的疏忽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2.文化纪念日
根据风景园林遗产的纪念日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日活动,如德国的葡萄酒庄,在每年葡萄成熟的时节会举行葡萄酒节。参观者不但可以参观百年历史的酒庄、葡萄种植园,还可以亲自参与造酒,赤脚踩碎葡萄等多种活动。这种形式的纪念日组织,能够在保护风景园林遗产的同时,增加人们对其文化的认识,并促进多次旅游的动力,扩大风景园林遗产的知名度。
3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
3.1 文化导示系统中的保护与再利用形式建设
索尔在定义文化景观时认为非物质的文化是文化景观产生发展的原动力,他对自然载体产生作用,从而形成了文化景观[3]。保护文化景观的景观文化是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中的内容之一,文化导示系统在建设时,须将文化性进行着重保护。文化路径的组织、文化背景的挖掘、文化资源的利用都是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文化导示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将区域位置较集中的文化景观进行靠近组织,例如长春建设的长影世纪城,位置与净月潭相靠近,便于人们进行净月潭和世纪城的顺序游览,及多次重复游览。
3.2文化导示系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建设
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景观的文化导示形式在便于流通,易于推广的条件下,也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导致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基于这样的原因,应在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保护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过程中,增加通过体验所带来的价值,如旅游护照,每参观一处景点可在护照上进行特殊图案的文化景点LOGO盖章,这样旅游过程结束,各人行为的轨迹能够比较好的进行保存,其导示意义也能够得以实现,使侵权行为失去或降低模仿的意义。
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的手段,对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参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串联。比如参观了若干文化景观景点,电子地图上进行了记录,参观完成后,到指定地点可以将参观的地图打印到T恤上。这样不但能够增加游览的乐趣,也使游览具有独特性,保护文化导示知识产权不受破坏,促进风景园林特色性保护和再利用。
3.3文化导示系统中的文化导示内容组织建设
文化导示系统中的导示内容组织应具有多样性。仅仅通过实物进行导示的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文化导示的需求。加入二维码技术、自动定位跟踪技术、网络传输等技术进行配合,给需求者多种形式和内容上的选择,才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导示行为的需求。
借助多种多样的文化纪念日和节日,组织文化导示特色性的内容,实现文化导示系统的完善,支持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4 结论
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保护与再利用,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缺少文化导示系统的协助,会使文化景观在组织和游览过程中出现混乱或者文化阐释不深入的现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原有的文化导示系统需要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完善。事实证明,越是能够突出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特色的文化导示系统,越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只有风景园林遗产自身特色得到彰显时,才能吸引大量游客进行城市旅游,通过城市城市旅游的消费,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得好,文化产业便会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支持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
[2] http:∥.cn
[3] 邬东.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J].文化景观,2011(3):2.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Landscape、概念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直以来景观设计的概念都存在争议,风景园林等同于景观设计还是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等同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的概念的混淆使得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出现了混乱在我国高校多个学科门类中都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如:2205020风景园林设计、5604050建筑室外环境设计、5604020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7605030环境艺术在以上的专业教育中都有景观设计方向的教育,理清和界定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指导教育实践和设计实践之基础和必要。
景观要从四个层次去理解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大部分园林学者则持“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艺术设计学者认为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科学是片面的,景观设计是艺术的、至少不能称作科学的。
一、 “Landscape ”以及相关名词在翻译中的混淆现象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一词,来源英文“Landscape” 一词,“Landscape”在英语符号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复杂,大多数学者接受的 Landscape演变路径,“最早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1] “Landscape在古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地区”,到了十七世纪,“Landscape”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进英语,意为“描述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3]可见“Landscape”一词在英文中最早是关于美的,确切的说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r von Humboldt)将landschaft引入了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表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的”的科学术语。
《英汉辞海》中对Landscape的解释是:
①风景、风景画、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色的画面或绘画;风景画法、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
②地球表面,特指由地质力产生或改变的集合体中的一个区域的地形;在依次观察视野所及的地区;能够看到一致景色的多种地形的组合。
③[动词]使成为风景;从事庭院布置工作。
二、 “景观设计”一词如何翻译
在我国的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中,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我们取其任何一种意义译成英文如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中的“Landscape”是否包含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Gardening及Landscape Planning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风景园林”或者还有学者指出译为“风景建造”或“园林建造”比较合适。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景观设计”与“ Landscape Design”并不是一组对等的可互译的词组。问题出现在各自的学术背景的区别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解不同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翻译的区别。
三、汉语“景观”、“设计”的来源及意指
由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暧昧性,景观和设计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义。汉语中本无景观一词,景观属外来语最早出现于日本学者对德语Landschaft的翻译。景观被国内学者接受源于1936年由日本学者著《景观地理学》被翻成中文。80年代国内的园林界逐渐有意识的使用景观一词,有“景色、景物、景象”之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设计和“Design”的使用遥想对应。“现代设计的概念最早是二十世纪初建立的受日本的影响,其概念中包含大量美学和视觉艺术的意义。”[4]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设计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设计广义上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狭义上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四、当代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解释
关于景观设计的混淆主要出现在景观一词,景观一词的暧昧性赋予了她太多的含义和内涵。学者们就此纷纷撰文发表观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刘家麒先生认为“landscape 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5]李金路先生认为“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6]刘滨教授则认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风景建筑”并指出“风景建筑学是一门包含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精华的新学科。”[7]俞孔坚教授坚持认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1]景观是视觉美的、是可供人栖居的、是生态的、是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理想得符号。
五、景观设计概念析义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landscape是自然美的田园的语义上拓展出视觉艺术上的自然美,具有引申的地理学意义,最终演化成为包含具有视觉美的自然及人工环境。
而汉语中的“景”和“观”有看的意义。景为可见的一切。观与看区别在于,观不仅是动词还有名词如: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的尺度上比看要更大,又引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为证。
由上可见landscape和景观在元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景观设计的概念必须是以视觉美的、艺术的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理想的载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出发点必须是生态的、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是以空间、场地设计为基础、形式美为手段、以植物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学科为学术支撑的。甚至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同物异名而已,这样“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广义上就包含了以上学者们提出的所有概念。如非要对于艺术和科学的侧重有所去别,在汉语语境中“设计”一词含有更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侧重的;注重形式感、审美情趣的景观还是以“景观设计”命名比较恰当。侧重科学理性的;注重科学推理、工程的景观借鉴梁思成先生的提法为“景观营建”为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01
[2]吴静娴《对Landscape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知网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
[4]刘家麒 《对“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一文的审稿意见》[J].中国园林2004 /07
[关键词]风景园林 理论基础 学科特色 研究领域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7]曲娟,米淑红,付晓云,等.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50-352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