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

第1篇

Abstract: Land is root of the people which determines the n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land polic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easure a country's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土地;管理

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land;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F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10-01

1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与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概念和政策口号,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其现实背景则是转型中国深刻的变革及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现时期。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虽然这些都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但我们丝毫不能掉以轻心。这就要求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资源管理

2.1 统筹城乡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增加,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大,土地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土地资源配置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及其合理程度,则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增长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运行效率,实现土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加强土地的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城乡土地二元化结构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土地征用与使用、出让与转让、交易与抵押、价值和价格等方面。改革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的内容是: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统筹城乡用地布局,搭建农村建设平台。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土地制度,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先行先试,循序渐进。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推进一些基础性的制度改革。通过改革,使城乡土地资源、资金和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权和财产权,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积累资金提供空间。这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

2.2 统筹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近些年来,国家各级城市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管理,较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配制土地资源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土地扔需求量仍然较大,各项建设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紧缺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伴随各类用地需求的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约束在不断加大,政府土地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突出,土地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在宏观调控中,政府可动用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价格、土地税收等。其中,土地供应计划是最基本的、经常性使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适时适度地调整土地供应计划,可以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是综合协调资源供需矛盾,统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长期空间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工具,根据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编制、修订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全局性、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土地用途管制尤其是对农地转用的管制,是以规划为基础对重大用地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城镇化进程、区域分工等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土地价格和土地税收,是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引导产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重政策工具。

2.3 统筹人与土地的协调发展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大的全球性问题,随着人口的骤增,由此而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等问题益发受到注目,我国人口、土地、粮食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状态。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坚持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分析了我国人口形势与土地资源之间矛盾和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协调发展的潜力后,应该着重注意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对策。在土地管理中统筹人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就要全面实现土地资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重新建立起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首先进入竞争机制,推动土地整理运作的市场化。打破过去单纯政府操作的行为,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重新建立估价体系,使占用土地者付出代价,才能使土地管理工作达到公平和效率。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的管理对创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易丽琦.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管理观察,2009(3).

[2]王娜,许传刚.论土地资源管理[J].辽宁经济,2009(1).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科学管理;规划应用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土地作为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比,具有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报酬的递减性等特点。因此,科学管理与规划应用农村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现状

2.1 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经营 多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着农业耕地的广种薄收,过度垦植的现象。由于毁林、毁草、弃牧、围湖和围海开垦等原因,加之有些建设项目,只重视工程本身建设,而对土地资源保护不够,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在土地利用方面重用轻养,肥料不足,过耗地力;对林地过量采伐,滥砍滥伐,重采轻造,造而不营;对草原资源利用则是靠天养畜,过载放牧,使天然植被退化;对水源的过量捕捞,竭泽而渔。这种滥垦、滥伐、滥牧、滥捕的结果,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资源枯竭。

2.2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不重视土地管理,使土地资源使用管理比较混乱。在宏观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单纯追求开发利用的速度和规模,而对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重视不够,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条块分割的弊病,产生了边开发,边破坏的现象,结果使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工业建设、城市发展、修筑道路和农田建设等各项基本建设中,对农业耕地侵占、滥用和浪费非常严重。据统计,在最近20年里,我国被侵占的耕地每年以16.6%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基本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500万亩,20年耗用耕地5亿亩。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肥沃的耕地。

三、如何科学管理与规划应用农村土地资源

3.1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理化性状也是千差万别。因而各地在土地利用上都有优势和劣势。因此,必须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特点及各地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用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潜力,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3.2 统筹兼顾,统一规划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要贯彻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制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农村各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土地资源状况,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农、林、牧、渔业和乡镇工业、交通运输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并协调各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3.3 节约用地、集约经营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工矿企业不断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我国土地少、人口多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珍惜土地,节约用地,集约经营。节约用地是指,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防止空闲荒芜,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坚决制止乱占和滥用耕地。集约经营是指,要讲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消耗获得较多的物质财富。就乡镇工业而言,其用地的集约经营是指在通常的经济、技术、场地和常规生产经营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取得较多的经济效益。

3.4 保护土地,防治并重 保护土地是扩大农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不少地区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草种粮以及广种薄收、过度放牧,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的现象日趋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认真贯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同时,要节约用地。我国人多地少,节约用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注意节约用地,任意扩大基建用地和房屋建筑用地,就会加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四、结语

在农业中,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改造自然,集约经营的经验,创造了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好的方面,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对于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大力改进,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我市土地资源和开发利用概况

(一)资源概况

20*年末,全市辖区土地总面积56.98万公顷。其中,农用地45.24万公顷,建设用地为7.96万公顷,未利用土地3.78万公顷。在农用地中,耕地19.20万公顷,园地5.97万公顷,林地11.14万公顷,其他农用地8.94万公顷;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57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354.8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8401.12公顷。

(二)建设用地情况

20*年,全年上报省政府批准各类建设用地20051亩,其中省政府下达给威海市年度用地指标6800亩,额外争取到国家、省预留用地指标3605亩,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解决指标7668亩,占年度用地的38.2%。

20*年,全年报批建设用地22264亩,其中,省下达给威海市的用地指标6700亩,额外争取指标7*1亩,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解决指标6740亩,占年度用地的30.3%。

(三)当前用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用地需求逐年增加。20*年,报批各类建设用地20051亩,20*年,报批建设用地22264亩,成明显递增趋势,今年,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全市用地需求预计超过40000亩,供地压力很大。

2.上级下达指标逐年减少。20*、20*年,省下达我市的用地指标均为6800亩;20*年,经多方争取,在各地市指标大幅削减的情况下,我市保持基本持平,为6700亩,但仍呈现减少趋势;2009年省里实行“点供”政策后,指标将大幅度减少,单纯依靠用地指标解决用地瓶颈问题的道路越来越窄。

3.未利用地少,后备开垦资源不足。我市耕地可开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未利用土地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15,可开垦的荒草地不到未利用土地的1/3,其中又有4/5以上的荒草地坡度超过25°,只适宜改造成林地,不能开发成耕地;剩余可用于开发成耕地的荒草地,仅占全市未利用土地的4.77%,占土地总面积的0.32%,且因分布较为零散,面积较小,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依靠开发未利用土地换取用地空间的潜力非常有限。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破解用地瓶颈的最佳出路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以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换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1.从当前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举足轻重。20*年,全市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解决用地指标7668亩,已经超过了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占当年用地指标的38%以上;20*年,解决用地指标6740亩,也超过了分配的用地指标,占年度用地指标的30%以上。

2.从长远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巨大。我市目前农村居民点总面积28138.82公顷(422*2.3亩,包括宅基地、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和空闲地面积),人均面积213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的标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土地的潜力巨大。

3.从政策导向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化,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改革与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农村土地政策转变成为推进农业改革、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20*年,国家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目前天津、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等省市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推广。同时,面对保18亿亩耕地红线和促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双重挤压,推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开拓新的用地空间,成为国家提倡的、解决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4.从社会效益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举多得。一是能够增加耕地面积,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20*年,我市异地购买的占补平衡面积已经达到了占用耕地总数的44%,今后,在国家和省严格限制异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要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和耕地占补平衡任务有较大的难度,而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以集中复垦出大量的耕地,大大缓解我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二是能够提供充足的用地指标。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指标,可由当地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使用,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置换的土地应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但考虑到我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巨大潜力和并不旺盛的集体建设用地需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仍然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用地指标。同时,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能够优化城乡发展布局,提高农业、农村配套设施水平,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良载体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当前,由于农村居住人口、农业从业人口的双向减少,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流失和空心村问题日益显现。我局在20*年对文登市5个乡镇的45个村庄进行了抽样调查,被调查的45个村中,有19个村的空置面积超过居民点面积的25%,空心村比例占被调查村的40%以上。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逐渐失去生机,农村现有日益老龄化的居民对于村庄建设不再积极,单靠农村内部的发展与自我更新,很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实行农村拆村并点,集中建设农民住宅,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出路。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村并点建设农民住宅楼,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空心现状,使分散的土地集中耕作,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进而吸引居住和就业人口,防止人口和劳动力流失。在重庆、天津等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拆村并点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往周边镇村居住和就业的“人口逆向流动”,实现了农村活力再造,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

四、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拆村并点的主要方式

一是实行“村并村”。即对地处偏僻、分布零散、规模较小的村庄进行合并组建大村或强村兼并弱村,集中建设中心村。重新规划布局土地资源,科学划分村庄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由镇政府或强村统一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并按成本价出售给合并后的村或被兼并村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民,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合并或被兼并村原村庄土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经批准,归合并后的大村或实施兼并的强村所有,并根据规划合理利用。搬迁村民原有宅基地上的房屋,可由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适当补偿。

案例:文登市龙山办事处金岭屯村,地处城郊,交通不方便,经济发展滞后。全村共有81户250人,土地面积850亩,耕地面积556亩,人均耕地2亩。居民点面积51亩,其中宅基地103宗22.4亩,村内空闲地12.2亩,空置住宅1.3亩,闲置面积占居民点面积的26.5%,属空心村。村集体几乎无经济来源,村民生活水平不高,主要靠年轻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4000元。20*年9月经文登市政府批准,该村被其临近的经济发达的西楼村兼并。兼并后,西楼村本着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对两村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规划,以西楼村现村庄用地为基础,采取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将原金岭屯村村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西楼村原村庄边上,集中建设新型农民公寓,合理安置原金岭屯村村民。原有村庄建设用地被复垦成农用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原有的集体资产和户籍也全部转入西楼社区,村民住房、医疗、养老等逐步享受与西楼村同等待遇。20*年,合并后的村经济收入达到1.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

二是实行“镇并村”。即把镇驻地附近的村庄纳入中心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小区。打破村界,按规划将农民住宅小区需占用的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镇集体所有土地,由镇政府统一建设“一楼多户”的住宅楼,并按建设成本价出售给本镇需要建房且符合条件的村民,办理分户、分摊面积的宅基地审批手续。对过去已经拥有住房现拟到集中区购买楼房的农民,允许其在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宅基地使用权并拆除地上建筑物的前提下购买,其原宅基地上的房屋,仍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合理补偿,挂钩增减整理出的土地,仍分配给原村农民进行耕种。

三是实行“城并村”。即将原有的城郊村纳入城市规划,以单个或多个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改造和综合开发,统一建设住宅小区,逐步与城市融为一体,同时将原有建设用地视情况复垦为城市规划区内的耕地,如有需要可依法征为国有。新整理的耕地在随后的城市建设中被占用完毕后,再对新产生的城郊村开展新一轮的增减挂钩与拆村并点,以“村地统筹渐进”的模式,取代“征地弃村”的模式,避免产生新的“城中村”,避免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阻力和高额拆迁负担。

四是实行“企并村”(好当家模式)。即一些实力较强的本土企业,为拓宽发展空间的需要,兼并周边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村,重新规划整合土地资源,统一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合理安排农民生产、生活,以强带弱,实现双赢。打破村界,由强企统一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有计划地集中拆除原有宅基地,对农民实施拆迁安置,原有宅基地上的房屋,由强企给予合理补偿。被兼并村原有的土地产权仍为被兼并村所有,但使用权可交付村民继续耕种,亦可由强企根据规划和发展的需要,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利用。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配套措施

(一)必须由政府统一规划论证

首先,应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资源、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用地。其次,要本着量力而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扎实稳步地进行改造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和村容村貌,杜绝急功近利、追求形式、盲目推行、大拆大建等现象。第三,对在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的农民公寓式住宅和农民普通住宅,应严格控制户型和面积,可参照经济适用房的户型和面积,坚决制止建设大户型和豪华型公寓;同时还应严格控制供应条件和范围,严禁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完全市场化销售,以谋取不合法利益。第四,在实施过程中,应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特别是对村庄合并、兼并、拆迁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应及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在未通过前,不得强并强拆强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应立足现有法律框架,制定地方性政策和实施意见,逐步推行试点和创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种新的土地统筹利用和管理模式,其主要法律依据是20*年10月21日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天津等五省(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第一批试点的批复》。虽然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法律空白。例如“镇并村”需将土地“村集体所有”变为“镇集体所有”,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妥当,目前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所建房屋对全镇范围内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民出售,是否完全按宅基地管理,对于*、*等城市化程度很高的镇,其他无房人员是否亦可购买,也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强企、强村兼并弱村”,强企作为经济实体,是否能代表和行使被兼并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否需要新建村庄;已“转非”强村,土地为国家所有,被兼并的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转非村”是否能代表和行使被兼并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等等,都是法律的空白,也是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在具体的推进工作中,我们应以现有法律法规为框架,以项目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农业布局、拓展建设空间为目标,小圈试点,大胆创新,争取走出一条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村庄改造的新路。

(三)程序公开,效果公平,分配公正

在增减挂钩工作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相对农民而言,又处于强势地位,因此“保证公权不被滥用,防止暴力拆迁,防止非法、过度汲取农民利益”,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天津等地的试点,虽然也是以此为宣传,但实际上仍然受到一些农民和媒体的质疑和反对,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做到其宣传的“政府不盈利”,使农民和媒体质疑其“为了新农村建设”只是一个幌子。按照天津华明镇的操作模式,置换土地的1/3用于安置农民,1/3出让给开发商,换取农民安置资金,其余1/3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这样一来,政府虽然没有资金入账,但实际上获得了土地,仍然相当于获得了相当多的利益。因此,“能否真正平衡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是能否破局的关键,这一点在具体操作中应尤为谨慎。同时,在农民分配内部,也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并要尽量遵从农民生产、生活意愿和习惯,既不搞“分配特殊化”,又不搞“上楼一刀切”,防止“上楼致贫”现象的发生。

第4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公共政策学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旨在探讨政策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战后,政策科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政策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政策科学过程方法,使公共政策学课程更加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加强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建设,充实土地政策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 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悠久的历史现象,作为公共权力、公共职能和公共责任的伴生物,自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产生起,公共政策事实上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是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之一[1]。国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公共政策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公共政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D·拉斯维尔(H.D. 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 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政策科学研究者托马斯·R·戴伊(T. R. Dye)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决策理论研究者詹姆斯·E·安德森(J. E. Anderson)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我国的政策科学是在80年代以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1992年,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得到国内许多人的认可和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加快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学科化步伐。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来讲,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机构在其职能范围内,在对社会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按照某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中选择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行之有效的法令、策略和办法的总称[2]。

90年代之后,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为名的科研教学机构,在未被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之内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在其他专业名目下,招收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分析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政策科学培养人才。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党政部门工作的需要,也在党政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政策科学的课程[3]。目前,全国大多数院校都已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一部分高校在政治学、行政学或其他专业范围内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政策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政策科学的学科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教学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导论、政策系统篇、政策过程篇和政策分析方法篇四大部分。(1)导论:主要讨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包括政策科学的兴起,政策科学的“范式”,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范围和方法,以及中国政策科学学科的建构等主题。(2)政策系统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与政策系统、政策行动者、公共决策体制和公共政策工具四个主题,涉及公共政策的内容与实质,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划分,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政策行动者以及思想库,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比较,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等内容。(3)政策过程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控、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五个主题,涉及政策过程研究的各种途径,政策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中西方政策过程的差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经验等内容。(4)政策分析方法篇:这部分内容涉及政策分析的过程及步骤,政策分析的各种模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政策分析过程各种常用的方法、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系统分析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等内容。最后是对这门课程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讨论如何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问题。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国内不同大学根据其特色,分别制订了适合本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综合起来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受过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

基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土地科学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公共政策范式的发展过程,包括政策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决策方式、实施手段等内容,这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土地管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根据这一决策,2003年以来,中央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5]。但由于土地宏观调控是一项全新的举措,其运作机制和理论框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的不成熟,给实践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首先,如何建构一个比较系统的土地宏观调控理论体系,要回答土地宏观调控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土地政策为什么能够参与宏观调控;二是土地政策如何参与宏观调控;三是土地政策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运作机理和操作模式以及提高土地调控有效性的具体路径,从而构筑比较系统完整的土地调控理论体系。

其次,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土地宏观调控中的诸多理论难题,包括土地调控的理论框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操作模式、土地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搭配应用等都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土地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相互配合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策略等。

再次,实践中在研究土地调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土地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应用路径和措施等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土地调控政策措施。

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很强,要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特点,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讲授政策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及政策分析方法,同时针对目前土地管理和政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总结我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介绍国外的土地政策,探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文献阅读、案例教学法、对比法、自学指导法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和启迪学生学好这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3.1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教师应承担“传知识、教做人”两大任务,首先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把教师培养成为学者、教育者、交往者和决策者,要使教师成为土地科学领域的专家,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为了推进教学改革,除了有赖于教师个体素质的增强,更有赖于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和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和成长,事关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青年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人师表,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辨证、睿智的思维方式,而且要具备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要带领青年教师到实践中进行锻炼,通过承担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技术等灵活应用到具体实践环节中。

3.2 努力优化教学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公共政策学的教学,要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一个“用”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适当引进新的科研成果,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城市化进程,紧密联系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把土地供应、土地征收和征用、土地补偿、耕地保护、房地产调控等主要政策内容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调查等工作环节充实到课程讲授中,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授课时,结合各章节的内容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并让学生查阅相关书籍和报刊。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另外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公共政策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多途径丰富教学方法

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根据公共政策学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学习与讨论交流、模拟实践等有机结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特色。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尽量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公共政策学在每一章的课堂教学中,均围绕各章的核心内容,可以设计一些有较强针对性、关联性、概括性和可讨论性的问题,通过启发、点拨和引导等方式,吸引学生去思考、分析、讨论和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思考、分析和回答问题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章节的关键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法

政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为讨论法授课提供了比较好的素材。讨论式教学法旨在为学生提供自学、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已基本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对现行土地政策进行思考的学习阶段。这种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3)案例教学法

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在保留传统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土地供应、土地征收或征用、土地补偿、耕地保护、房地产调控等土地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现行土地政策作为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情景模拟、辩论会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及多媒体技术,可以吸引学生紧紧围绕公共政策学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展开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较法

可以采用对比法,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和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授课教师再进行归纳。这样举一反三,反复对比,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通过对比法讲解,化复杂为简单,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能够收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5)自学指导法

由于公共政策学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内容非常丰富,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因此除了在课堂上讲清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外,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和报刊,如《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中国国土资源报》、《资源科学》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读书报告,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真正感受到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公共政策学教学中要善于将政策科学理论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政策实践环节,并加大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力度,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能力。结合现行的土地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活动,利用寒署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学习政策经验,增强政策科学课程的现实性。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从中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能力,训练和提高科研写作水平。

总之,政策科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教学必须采取与现实政策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要以学生为本,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指导,结合公共政策学的课程特色,在传授必需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土地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建军,武玉坤,姜国兵.公共政策学[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吴江.国外政策科学研究与我国政策科学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1999,(12):30—33.

第5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83-1

1 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发展一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固发展。现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矛盾;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农田耕地与建筑用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便可能严重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可谓是密不可分,在当下,土地资源管理要想取得成绩、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把各项资源、利弊等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预见性

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对耕地、建筑用地等的控制具有强制性,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问题,但是把重点全部放在耕地上面便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现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对用地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2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实用性

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就出现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只执行统一方案的问题,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能因地制宜。

2.3 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不到位

如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到位,比如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农民的土地、耕地,再加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规划没能得到协调,计划仍是按照需求来确定供给,从而增加了规划的难度,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计划失控、区域规划不健全、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规划与上述规划不同步,这极易使土地资源管理出现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3 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3.1 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便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土地资源管理是未来我国土地划分的重要依据,应该充分体现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在现实之中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大多是管理者的主观观点,同时还是一种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单纯为获得个人利益的观点。在这些落后、错误的观点下,土地资源管理很难有效进行,有的还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定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规划,这样的无特点的发展,是无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因此,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而后用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一定要避免那些为了政绩、为了高位而大批量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还要坚决抵制只追求地区经济发展而完全抛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误行径。

3.2 让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之中

土地资源管理应该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从基层做起,将政府决策彻底转变为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只有群策群力、和谐发展,才能够使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

4 结语

学习、践行、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落实、实施,还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和良好品质,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中科,袁春,段起超,刘宪权,柴书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

[2] 方世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3] 于正林,周为吉,汤惠君.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4] 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欧名豪,王洪卫,吴克宁.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4).

第6篇

【关键词】 有限资源; 土地管理制度;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居住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科学、高效的利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划分清楚政府管理职能与国有土地的经营职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中央的精神,反思我国土地管理体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既负责土地管理,又负责国有土地经营。经营是市场主体的活动,具体到国有土地的经营,就是要保值增值,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把这个作为政府的职责,客观上使各级城市政府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是我国土地管理失控,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制度根源。我国的土地出让制,主要是借鉴香港的土地批租制。但香港的土地管理与土地批租(即经营),分属不同的部门,并且把政府的土地收益纳入基金管理,杜绝了支出使用的随意性。我们的做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建立以前形成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应当成为改革的重点。有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如荷兰,政府的土地管理十分严格,法律规定,凡土地买卖,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同时,法律还规定,政府不得通过土地获取任何收益。政府购买土地的目的,是控制房价,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香港和荷兰的经验表明,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同时又是市场经营主体。我国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经营性土地的地租即土地收益不能取消,但获取方式必须改革。

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国有土地公司等经济组织,把需要经营的国有土地交给他们参与市场运作,或转让,或出租,或联营,或入股,负保值增值的责任,并向国家财政上缴土地收益。这些经济组织作为市场主体,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接受政府的调控和监管。由于是国有公司,必要时也要服从国家的要求,承担一定的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责任。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土地收益的使用支出,也要严格规范,杜绝“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把经营土地的职能分解出去以后,各级政府就可以集中精力加强土地管理。其核心职能,一是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二是平等保护各类土地产权,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三是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耕地保护是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实施,地价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是土地产权保护的延伸,也都需要加强。为了保证土地管理各项职能和工作的落实,还必须加大土地督察和监察工作的力度。

至于非经营性的国有土地,例如划拨供地、低价供地等,作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仍由政府负责运作,对此应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程序,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合理衔接改革国家规划体系和土地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由各部门分别编制相关的全国性规划,这些规划最终都要落在土地上,因此必须与土地规划相衔接。但是,由于各部门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各自制定不同的土地分类标准,并分别开展相关资源调查,编制各自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致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各部门规划,不能与土地规划很好衔接,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混乱并造成极大浪费。

鉴于此,需要对国家规划体系作出调整。当务之急,是制定全国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废止部门标准,以利各类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下一步,可借鉴世界多数国家的经验,由一个部门负责开展资源调查,并编制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供各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使用。各部门不再开展普查性资源调查,不再编制各自的地理信息系统。最终,要理顺国家规划体系。第一,编制国土规划作为国家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空间布局(包括功能分区),生产力布局(包括国家重点投资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国土整治项目,等等;第二,现行的经济社会五年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发展的近中期规划;第三,土地利用规划作

为落实以上两个规划的保障性规划,发挥具体衔接各部门规划的龙头作用。各部门依据以上三个规划,把工作重点放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上,不再编制部门的全国性规划。

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由政府组织编制,并允许政府按照编制程序修改规划。结果,不少地方政府在规划颁布实施不久,就要求修改规划,使规划的严肃性和制约作用形同虚设。客观地看,在较长时期内,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处在起步布局阶段,不可预见的因素多,又缺乏经验,规划调整频繁的现象难以完全避免。但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几年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利用矛盾日趋尖锐,有必要对城市的扩展加以严格限制,促使政府和社会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因此,有必要将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上升为法律,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颁布,政府只有实施规划的义务,没有修改规划的权力。人大制定和修改规划,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三、土地统一登记是加强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世界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土地登记,普遍的做法是将土地及其附着物,如房屋、树木等纳入土地登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别登记,房屋由建设部门登记,树木由林业部门登记等。即使是土地,也没有做到统一登记,例如林地、农地、草地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登记。这种现状,给市场产权主体带来不便,甚至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社会热议的物业税,要求定期对物业价值进行评估,但在部门分割登记情况下,物业评估就很困难。2007 年实施的《物权法》已明确要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因此,国家应当把土地统一登记,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抓手和打破部门分割局面的重要突破口,提到改革日程上来。

首先,要改革登记体制。成立专门的国家土地登记机关,把现在分散在各部门的土地、房屋、林地、草地、农地的登记工作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登记。各部门不再负责相关登记工作。土地统一登记,也要求实行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

其次,改革地籍调查工作。为了切实保护土地产权,需要对登记信息,例如土地面积、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权属、历史变更情况等,进行调查。国外的地籍调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政府组织调查;一种是由产权人自行委托中介机构调查,后者对调查结果承担法律责任。第一种做法财政负担重、耗时长,后一种做法容易产生法律纠纷。为了推进土地统一登记工作,我国今后可以考虑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方法。这样,可以加快土地登记进度,早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国家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科学、高效的利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00-03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土地管理事业,中国向苏联派出一批留学者,并从苏联引进了土地规划科学,在当时的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等高校设置了土地规划专业,此后,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近专业在许多高校相继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仅开设硕士点或博士点的高校在内,目前中国已有90余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及3S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当前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严峻的形势,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受高校扩招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就业与升学压力问题,而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学识水平是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不同高校开设该专业的学科基础或背景各不相同,同时也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许多新办该专业不久的高校学生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及考研相对困难。因此,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土地管理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升学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成为当前本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教育体系,以求提高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测绘与信息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新专业,于1999开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截止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土地管理高级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紧密结合3S技术及测绘与信息技术背景,积极探索专业人才教育体系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力求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得到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其他高校及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位不利于差别化人才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文、理综合且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其专业知识范围及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学习基础、个性及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均存在差异性,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差别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江苏师范大学作为地方师范类高等院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测绘学科和文理教育而设立的,因而其培养方向侧重于工科类的普适性教育,而在经济、管理、制度等偏经济管理类方向相对较弱,这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全面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偏爱于经济管理类方向的学生培养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师范院校基础文理、计算机基础、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房地产)经济与管理课程群为主线的5大课程体系,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侧重于工科,其课程设置更多偏重于工科类课程,如建筑概论、土地力学与建筑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摄影测量与遥感、GIS二次开发等,而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方面,如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然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仅涉及到测量、GIS等工科类课程,而且涉及到资源与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经济等方面,而在本科教育阶段仅侧重于工科类不能适应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可开设的专业课程众多,而本科四年的培养时间很有限,但课程体系中除政治、数学及英语这些公共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性较弱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建筑概论等,这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挤占了专业课学习的时间。

第8篇

1新体制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土地利用量大,供应压力大在经济制度的影响下,土地利用量较大,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增加,土地资源供应压力较大。我国的国土资源量虽然面积较大,但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利用制度支持,国土资源的浪费现象也会随之增加。

1.2非法乱采滥伐,土地使用不合理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均土地占有率低,拥有土地的人又很少考虑土地的科学利用,降低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1.3执法力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执法力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在管理内容上也不够明确,甚至也存在着执法人员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

2新体制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对策

2.1坚持主动服务、主动作为宏观把握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情况,统一规化,严格土地利用制度。建立相关土地利用制度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科学利用土地。加强对土地项目用地建设的审核,规范土地报批制度,严格实施,规范管理。政府与土地利用商协调配合,在审批程序、用地方式、税收政策上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为科学利用国土资源作出贡献。不断改革更新土地管理制度,加大对基层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或个人团体解决土地利用的现实困难。

2.2坚持规范管理、规矩办事加强对土地的规范管理,严格实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分配对农用土地与非农用土地的利用,保持土地利用的平衡程度,在土地占用上规范建设。对于浪费土地的现象,规范惩罚制度,对于严重破坏土地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在批地、用地等各个程序上的制度。认真对待已批未征、已征未供、已供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科学筹划,规范利用。

2.3坚持好字当头、用好资源国土资源的利用要坚持以好字当头,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了解国土性质,选择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另外,要加强对土地保护的宣传,普及土地利用常识。同时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提高科学利用率,汲取历史上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开创优秀土地利用评比制度,为践行我国土地利用好字当头作出贡献。

2.4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在我国的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同样在国土资源的建设中,我们也应当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土地,本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在我国的国土资源的建设中,保护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现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土地利用知识,加强对国土的统筹和科学规划。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 建设 实践教学 误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42-02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近年来,有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逐步增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专业定位方面,有学者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出现了文科化的倾向,部分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有偏差,偏离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应该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性质。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方面,学者认识较为统一,主要将其归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学者们普遍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特别是突出实践教学。不少学者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议能够形成精干的教学团队,提升师资水平。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希望能对该专业建设有所裨益。

一、对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认识

(一)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主要集中于农业类、理工类、地质类、经济类及综合性大学。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各有异同。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但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一,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正逐步改变该专业的建设格局。这些人才多数从本科起就接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能够带动本专业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其二,各类高校也在不断调整,在人才引进、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力求全面发展,突出优势,弥补劣势。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各类高校间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确实存在,但这种差异正逐步缩小,且不影响专业的发展,不需要被看作突出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高等学校公共管理学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全国高等学校土地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和中国农业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了15本专业骨干课程系列教材。但是据学者对各高校开设课程的研究,这15本教材在各高校的课程开设率差异明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赞同多数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由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定期指导,对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进行规范。因为从国家设置本科教育的理念来看,着重理论上的通识教育,而非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更应该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宗旨,让学生广泛涉猎本专业的各类课程,从中找出兴趣点,为后期的硕士、博士教育奠定基础,也便于学生寻找就业方向。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对各高校目前设立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进行适当的调整,要求各方向均开设至少一门专业必修课,而专业选修课则视自身特色自行选择,这样既能够保证对各类知识的学习,也能够突出自身优势。

(三)实践教学认识上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实践教学环节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可,实践教学使枯燥的知识与鲜活的实际土地利用相联系,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类实践教学形式,如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教学、土地资源管理软件综合应用、土地调查综合实践、土地资源遥感应用等正逐步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方面,笔者认为一些误区需要警惕。

误区一,实践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做横向课题。这样的实践教学看似很受学生欢迎,与就业市场对接较为紧密,但细细分析起来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扭曲了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认识。不少学生干脆放弃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一门心思找实践机会,甚至直接逃课打工赚钱。不利于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有悖于本科教学的宗旨。二是过多参与横向课题,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没有帮助。很多学者认为,横向课题的完成过程并未用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并未激发学生对土地问题的深入思考,造成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误区二,实践教学就应该侧重技术应用。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遥感、计算机制图、软件开发等手段大量被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高校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倾向于技术应用。而笔者则认为,实践教学除了有技术应用,还应该突出土地管理、土地政策方面的社会调查以及管理程序、方法的实践。因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应该是管理领域的人才,应该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从与现实的联系来看,我国各级各类的土地管理部门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与土地相关的管理事务,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某类土地应用技术。

误区三,对毕业设计环节重视不足。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个别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历史较长的高校外,多数学校对毕业设计环节不够重视。一是毕业设计选题随意。高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教师给定范围或学生自拟题目这两种方式,毕业设计的题目趋同性很强。二是学生毕业设计粗糙。本科生临近毕业最关心的是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事情,往往将毕业设计放在最后考虑,选择突击完成的居多,质量普遍不高。

(四)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的短缺

高校争相上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背后是师资队伍短缺,结构不合理。与部分学者的看法不同,笔者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短缺不是绝对数量的短缺,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短缺。其一,公共管理学科下,不少非土地科学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开始转行,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挤占了部分师资岗位。其二,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科研业绩,忽略人才的专业成长背景。其三,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范围较广,不少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挤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岗位。

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教育是解决从“不会”到“会”的问题。因此,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最大限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以便从中选出学习的兴奋点。针对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强化主干课程

专业课要根据本专业人员在业务上的特殊要求设置,应当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设置多方向,增加信息量。其中,特别需要强化主干课程设置,将尚未开出的主干课程补充完整,有条件的情况下辅之以选修课程。

2.尽快形成一套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的开设主要受制于各高校的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的发展定位,存在差异性在所难免。但从学科的发展来看,还是需要形成一套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保证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也便于监督专业的建设。至于各类高校的差异性,则由核心专业课程之外的选修类课程体现。

(二)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对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避免走入误区。

首先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把它看作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工具。其次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全面性,尤其要补充社会调查类、公共部门管理类的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情况下应当借助管理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最后应特别强化毕业设计环节,改变当前应付了事的局面,具体做法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师资选拔方面应充分考虑各方面要素,特别是专业成长背景;在师资培养方面应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和以课程负责人为首的教学梯队,为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合作创造条件,全面提升师资水平;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课时奖励、教学能手评比等措施鼓励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应逐步改变仅靠科研业绩进行职称评定的做法,将教学业绩融入考评机制。

三、结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由于其建设历史较短,在专业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本研究表明,当前各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此种差异会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逐步缩小;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主干课程的设置,形成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各院校不要因片面地强调特色,忽视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身的内在需求;要警惕教学实践环节的误区,实现实践教学的合理布局;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路径

作者简介:王兆林(1979-),男,山东沂南人,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助理研究员。(重庆 400067)张婷(1984-),女,重庆永川人,重庆永川中学校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二级教师。(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项目编号:1302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38-0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依据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教育部于1998年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并颁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因此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该学科体系复杂,同时该专业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也给缺少具体土地管理工作经验及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学习带来了不小难度。因而如何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成为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关教学有效性内涵,理论界对此有两种定义,余文森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1]孙亚玲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2]认真分析上述定义发现,余文森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定在学生身上,这是必要和必需的。他强调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也是合适的,但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片面性。因为课堂教学固然主要应关注学生,但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有效性学习是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学生的发展以及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者是有机统一,且都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其外延还应包括该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外实践教学有效性以及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低效表现及原因分析

1.专业教材过于陈旧

我国在2000年前后组织国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些著名的老专家,如王万茂、韩桐魁、叶公强等针对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编写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如《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等。有些教材首次出版的时间甚至比现在一些在校的本科生年龄还要大。尽管这些教材奠定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显然一些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如刘耀林主编的《土地信息系统》中演示的软件Arc/Info、ArcView等软件,早已被更为先进的Arcgis软件所替代。学生对于旧版软件学习兴趣不高,而对新版软件Arcgis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2.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且不成体系

有些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将“城市规划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等课程亦纳入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尽管这些课程都是建立在土地资源科学基础上的,但是这是课程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有关专业问题有难度,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本来该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该专业绝大所数大四学生尽管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甚至不知道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具体内容。

3.专业实践教学缺乏

如前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脱离实践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但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如在“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空间数据编辑以及数据库的理论,若不结合具体的上机实践操作,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由于有些高校该课程没有设置上机操作部分,使得老师讲授该课程感觉异常费力,学生学习也更加吃力。

4.专业研究性教学不强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教学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土地资源专业的课题研究与,将该领域最新的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有关课题研究与专业论文撰写,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当然两者能够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实际上,该专业有些教师由于参与有关科研任务不多,对于教材理解有限,无法举出恰当的例子将先进的学科知识应用到理论教学领域,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本科生由于缺乏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无法通过课题实践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因而如何将学生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部分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肯不肯教好;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会不会教好;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方法影响着能不能教好。在利益驱动下,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一心谋“第二职业”,而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能维持就不错了,哪谈得上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教学过程简单化,完全是我讲你听,等等。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也会导致教学失去预期效果。

三、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1.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方案的制订,应依据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与当前土地资源管理热点与难点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开设特色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把课程体系中具有某种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几门课程的小集群划分为同一模块,具体遵照“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主干课程”递进式分层。具体讲,首先依据各学校的实际,遴选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学科中可开设的备选课程,并由此通过学科交叉、内容重组组织主干课程;其次为了协调课程体系内部结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及功能的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本文参照吴壮金、严志强等人的研究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资源模块、经济模块、管理模块、技术模块、应用模块、选修模块等六个模块,并在选修模块中,根据研究方向的差异又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四个系列。[3]

2.更新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和激励专家教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编著新教材,并按照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更新与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将自身或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要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中心,五个系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即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子系统、教学实验子系统、专业实习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培训和锻炼。[4]

3.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不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流程让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提出一组相关课题,再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制订流程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甚至是共同学习者。因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拓展并检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院校依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工程设计、文艺创作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研究性”教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制”师资建设、考核评估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体系。[5]详见图3。

4.改良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教学与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此处的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软件设施以及教师队伍等内容。当前很多院校缺少土地资源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教学资源,因而各院校有必要加大校内实验室投入,特别是软件资金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来择实验项目,使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再如,当前一些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以封闭式学习为主,较少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与校外实践,学生对当前学科前沿问题根本搞不清楚。有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考察,如组织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本学科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参观实习,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校外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6]最后针对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要在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深造的机会,还要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定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并与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广泛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1):24-25.

[4]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68-69.

第11篇

【关键词】成阳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核心技能;课程体系

一、咸阳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咸阳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始于1998年的国土大专班,两年后(1998年)改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招收专科学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18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已具有稳定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土地一资源一环境一生态为研究对象,以测量与制图技能、资源管理与评价技能、土地估价技能和土地信息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培养。

二、咸阳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优势

1、师资力量雄厚

本专业现有专人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在专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有5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共有5人,学士学位3人。有多位教师是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和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如中科院寒旱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有硕士生导师1人,校内教学督导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青蓝人才1人。

2、学科发展优势凸显

依托咸阳师范学院开办的测绘工程专业形成了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调查(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地质)、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调查的学科优势。依托本校开办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形成了土地资源数据库建立、地图编绘及3s集成分析的学科优势。同时,依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优势形成了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估价等方面的学科优势。

3、实验条件良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有测绘与地图实验室、GIS和遥感分析实验室,有专职技术与管理人员2名。实验室现有面积约341O,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71.3万元,主要的实验仪器274台(件),目前实验室主要承担《地图学》、《测量学》、《地籍测量》、《控制测量》、《GPS原理及应用》、《GIS软件应用》、《遥感原理及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等课程的实验和实训任务。

4、实习基地广泛,学生的就业面广

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与铜川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秦都区土地资源管理局、咸阳市土地局、西安天穹勘测信息有限公司、陕西恒达不动产估价公司、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和杨凌龙翔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习,一方面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获得专业的土地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实习单位的直接接触,增加了其就业的机会。

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各级土地管理局、房地产开发公司、测绘公司、土地估价公司、土地复垦公司、土地整理公司、城市拆迁部门、高速铁路的测量部门、高速公路的测量部门。

三、咸阳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2001年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因此,咸阳师范学院是一个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故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上,我们确立了以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而不能像办学历史悠久和综合实力极强的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那样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测绘学、土地规划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A知识,具有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制图、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不动产估价、土地规划、地籍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4)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5)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管理的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咸阳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结构分析

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由以往的“注重学历”开始逐步转变为“注重技能”。Ⅲ在此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就业领域不再是以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唯一的就业领域,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包括土地管理部门在内的土地整理公司、土地测绘与信息公司、土地规划公司、房地产估价机构等中介与技术服务机构。相应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比以往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

为了准确凝练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我们对陕西恒达不动产估价公司、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西安天穹勘测信息有限公司、杨凌龙翔公司、秦都区土地局和咸阳市土地局等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同时,还对徐州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池州学院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行了调研和交流。通过调研和交流,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即土地资源管理既要关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外,还要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做到土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重视传统测绘方法的同时,更要突出“3s”技能的培养;在重视土地资源现状管理的同时,更要重视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

针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结合上述学生培养目标,基于咸阳师范学院开办的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度相关性,并结合学生的就业领域,我们制定了咸阳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四大核心技能――“土地信息技能、测量与制图技能、土地估价技能、资源管理与评价技能”。

五、咸阳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土地信息技能

土地信息技能主要目的是土地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提取和分析,为土地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土地信息技能的课程体系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和GIS软件应用五门课程。

2、测量与制图技能

测量与制图技能主要目的是土地资源的调查、测绘与成图,为土地资源的普查、详查和专题调查提供技术支持。测量与制图技能的课程体系有:测量学、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GPS原理及应用、遥感概论、航测与遥感应用技术、土地资源调查、地图学和计算机制图。

3、土地估价技能

土地估价技能主要目的是土地、房屋、建筑物、构筑物、机械设备、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性投资和企业价值等的评估,为资产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土地估价技能的课程体系有:不动产估价、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资产评估学、房地产估价实务与案例。

4、资源管理与评价技能

第12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问题;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现今,我国人口不断扩大,土地资源不容浪费。但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严峻的问题。现代土地资源管理的观念在改变,引进现代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和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的无规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切实的做好土地资源的管理,高效利用现有的土地。用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与健全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土地的分配和规划,促进土地利用和开发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努力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一、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方面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影响土地科学合理利用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进行土地管理的部门过于松散,没有紧密联系和密切配合,在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时无法统筹全局,集中力量,从宏观上调控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配置土地资源,和谐城镇发展。这种从管理层方面的体制的缺失导致了土地开发的无序无规律,很多的用地规划与时展趋势不符,土地管理的不全面不细致,在城建中不断发生拆除再建的浪费现象。第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监督体制不健全,土地规划分配的公开透明度不够,而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拥有支配权,大量的土地隐形交易产生,真实有效的土地信息被掩埋,很多的由此而生,国家对土地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无法付诸实施。第三,土地资源征地补偿配套政策不健全,土地配置机制不完善,与民众生活的协调性不够。在市场化经济下,管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很多土地的配置罔顾自然环境,罔顾人民的利益,造成土地的利用与社会发展脱节,造成了社会矛盾,群众上访、闹事、拒迁、暴力维权,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严重损害社会的健康稳定。

2、土地利用率低

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占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真实国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步入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各项事业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为了使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符合国情,我们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化使用土地,而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用地问题,城市集约化与农业集约化。打造集约型城市,发展高效用地新城市,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新时期,做好对于城市用地的规划十分重要,而目前我国的集约型城市用地仍处于构想阶段。另外,关于农村土地使用,保护耕地资源,保证粮食产量显得十分重要。农村土地利用率主要是因为耕地摞荒或是闲置,缺乏指导。有些地区的农作物可以种两季,却只种一季,面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符合集约用地的政策出台。

3、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行为屡禁不止

在城市建设中,建设规划滞后、违章建筑、超标准用地、乱搭乱建现象屡屡发生,屡禁不止。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缺少清晰的规章制度,没有加强对明文禁令的宣传,在有些小城镇很多合理规范的用地标准不为大众所知或者是重视。其次,对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行为执法不严,打击力度不够,特别是城郊和农村有人违法建筑交点罚款就可以了事,而执法人员趁机可以攫取利益,执法松懈,使得这类问题一直禁止不了。最后一点在于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中宏观调控乏力,土地配置机制不完善,土地资产运作中出现漏洞,许多违规用地暗地有权力支持,滋生钱权交易。违规建筑与非法用地往往会造成城市发展的无序,西拆东建无疑是劳民伤财,而地方政府往往是重视罚款高于重视防患于未然。

4、土地资源污染问题加剧

土地资源污染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无疑是牵引着广大百姓的心。一个好的土地资源管理意味着对土地的保护和惜而用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面向第二产业的外资注入,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土地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约有 1.5 亿亩耕地受污染,固体废弃物占农地200 万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尽管我国每年会投入以亿为单位的环境治理费,可是土地资源的破坏难以禁绝。

5、土地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

土地浪费现象与土地紧缺无疑特别矛盾,可是二者却是我国很多地区土地利用的现实。首先是城市土地利用,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市容市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行政的干预下没有走得更加健康。地方政府为了提升业绩,地方官员为了提高政绩,盲目地招商引资,甚至前任领导更改建设方案,使土地资源利用陷入混乱,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其次是农村土地利用,耕地与住地交错,零碎的土地上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耕作,也限制了农村交通的发展,无法为农村经济助力。

二、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存在的问题的相应措施

1、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土地资源管理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部门,关键时刻不推脱,健全和完善土地统一管理机制,实行政府土地专项部门负责制,建立严格的土地供应机制、强化土地监管的监管机制、统一土地规划审核机制、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土地利用的法律体系,加强对违规用地的处置力度,加强对不奉公守法官员的处置力度,提高违法用地的经济成本,提高违法乱纪的经济成本,严肃处理违规使用土地案件,严厉处理土地贪污官员,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也要设立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人员,提高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监督考核。将土地法的切实执行具体到第一线的发现举报,到第二线的执法打击,发挥法律的效力和监察的威力,从根源上避免违规土地利用的发生。

2、做好土地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

合理科学的土地规划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下我们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核心所在。当前立足土地实情总体的规划,是意味着各项土地建设利用事业沿着可持续、促进城市的健康,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协调各个行业的发展的方向前进,不可以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重视私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做好土地规划要虚心学习而不盲目照抄照搬,国外城市发展比我们成熟,吸取借鉴合理先进的规划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国外学理念,从中国找现实,在进行类似旧城改造时,不可以胡拆乱建,杜绝劳民伤财。在进行新城开发时,合理规划,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另外做好规划方案要经得起检验,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公开,经得起大众监督,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聆听批评欢迎指正,反复修改,努力做出最佳的最科学的城市规划。

3、加强对土地管理法规和土地利用标准的宣传

土地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科学的土地利用利国利民。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保护耕地,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面向百姓普及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和土地利用标准,一方面让人民有监督意识,一方面让人民有守法认识,避免因为不知道而违规。对于宣传层面,我们可以使用电视媒体、报纸、广播、公告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名人效应,邀请名人进行讲座,让土地利用准则深入人心。还可以通过事例进行宣传,对违章违法建设的进行曝光,将处罚政策进行曝光,对土地利用好的典型进行宣传,让国土资源的使用和保护都靠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4、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宣传科学发展观

经济水平提升,工业化的进展不一定非要拿土地的污染作为代价,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问题,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保护措施做在前,经济与环境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也是如此。一是要相关企业安装治理污染的设备,减轻对土地的直接伤害,承担对污染土地的责任,禁止在上面进行农作物培植,造成二次伤害,威胁人的健康。二是要提倡全民参与,树立环保意识,虽然乡的土地利用有差异,但是全民参与可以提高对土地的重视,农村可以尝试使用科学合理的耕种方法,保持水土的肥沃,不乱耕乱垦,城市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5、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标准

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的主体还是在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入手就需要将土地管理官员的重心放在干实事,做对事上,将考核政府行政政绩的标准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上,避免为了单纯的追求GDP,追求大建筑数目而造成的土地浪费和城市破坏,因而,将科学宏观调控土地作为考核标准之一是必要且可行的。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科学的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利用,优化用地配置,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措施对于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也有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成磊,张林,陈建叶,王彩霞. 丘陵区土地整理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06)

[2] 梁留科,曹新向,汤蕾. 土地意识与土地道德建设初探[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3] 阳艳弟,王力,陈宵,钟正和.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4] 马发生.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思考[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第13篇

关键词:保护       保障      发展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坚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并重,是国土资源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保护资源、不保障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观;同样只保障发展、不保护资源,也不是科学发展观,两者均不可偏废。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国土资源,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解决耕地资源保护不严、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国土资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使国土资资源优势在团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惜地”与“用地”的关系,即守住耕地底线与经济建设占用土地之间的关系;二是“占地”与“补地”的关系,即各类建设项目占一块耕地与补一块耕地之间的矛盾;三是“管地者”与“用地者”的关系,依法依规管地带来的是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地秩序的良性循环,是规范用地者的用地行为,也是依法保护用地者合法权益;四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依法依规用地、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等,促进国土资源的永续利用。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抓好国土资源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才能实现“双赢”。

    创新举措,着力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实际能力,建立、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着力在节约集约用地上见成效、出成果,以此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由传统化、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型转变。在政策导向上,敏锐地把握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深化对土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用地观,始终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保障发展的重点。树立以发展促集约、以集约促发展的理念,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矛盾的有效途径、守住耕地红线的根本举措,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力度: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安排兵团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将有限的用地指标用于团场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节能减排项目。及时排出大项目、好项目,多头多路想办法向上争取兵团“点供”用地。二是严格土地规划管理。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在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及投入产出评估的基础上,依法合理调整各类建设用地空间。三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团场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四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五是实行定额管理。确定 工业 项目容积率一般不低于0.7,建筑系数不低于30%,绿地率不得高于2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六是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集中建设一定比例的多层标准厂房。七是强化建设用地跟踪管理。坚持建设用地许可公示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强化用地合同管理。

    突出重点,下决心解决 影响 科学发展的问题。从国土资源系统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看,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形势严峻。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国情、省情,是一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土资源大量耗用,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二是护地惜地意识淡薄。当前,一些地方浪费土地、粗放用地、乱占滥用土地现象比较严重,重用地、轻保护,重项目征用、轻复垦开发,重新增新占良田、轻存量土地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土地的粗放廉价使用作为优惠条件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土地违法违规现象较为严重。每年违法违规用地都时有发生。违法违规用地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部分闲置土地、征而不用等。同时违法违规用地往往坑害职工利益,引起涉地信访投诉增多。四是国土资源管理的自身能力和方式不能适应需要。“一家管、大家用”,管理方式粗放、精细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标准规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执法力度不够,参与和配合宏观调控能力差。土地管理方式、机制、措施、效果以及队伍的素质、作风和服务水平等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要抓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保障 科学 发展 还需重点抓好以下六项任务:

(一)加大土地 法律 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增强全民土地基本国策意识。继续加大土地法制宣传力度。抓住“土地日”、“地球日”等,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当前新形势下的土地新政策、新法规和依法集约用地先进典型,曝光违法用地案件,特别要加大对师、团级级主要领导的宣传,进一步转变团场干部群众的用地观念,营造更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个不准”。将各团行政一把手列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将耕地保护目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 内容 ,列入团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耕地保护责任到位。进一步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争先达标”活动,落实基本农田管护有效措施。 

第14篇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第15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现状;措施;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country continues to make the land and resources related laws that allow the use right of land and resources on compensatory transfer and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transfer,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platform, but excessive blind in the transfer of land resources worsen the crisi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planning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land resources; Planning manage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mea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P285.2+3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土资源是国家领土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森林、矿藏、草原、渔业等自然资源的载体,是国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空间,也是国家重要的资产之一。国土资源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的标志,包括他国不可神圣侵犯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等。国家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和有规划的转让和使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政策不断放宽,使得许多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开发项目层出不穷,特别是对集体土地(主要是农业耕地)的进一步蚕食,直接导致我国农业耕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国土规划管理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国家积极开展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制定相关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律措施,严控国土资源的使用限额。国家为规范国土资源的有序、可持续开发使用,严令各省市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国有土地规划、管理,促进节约、有偿用地,确保土地使用权转让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执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防止国土资源的肆意转让、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的分散管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步集中管理及其后续的集中统一管理过程。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使用始终存在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之间的矛盾;加之,我国土地资源质量逐渐下滑,粮食产量和安全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和谐统筹发展,国家必须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实现国土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2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加之国家对国土规划重视不足,相关人员和机构涣散,很难对我国国土资源开展科学、有效的、完备的统筹规划,当然也不能对规划体系的层次和法律效能进行科学恰当的界定。尽管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和《国家国土纲要》等规范,只是针对国土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和初步规定。较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过时,面对政府职能部门间用地冲突协调、跨区域建设协调、农业发展瓶颈、国土保护和新兴产业扩大用地需求的问题显得无能为力。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完备的国土规划法律规范,严重制约我国国土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2.2 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体系落后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很难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老旧的规划管理理念很难实施和开展工作,很难适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事件的力度不足;国土资源市场化的配置比例偏低;违法用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执法监察的力度不足;规划管理技术和措施落后,严重制约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有序进行。

2.3 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的强制力不足,致使后续规划管理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土资源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空间开发和规划布局无序日益突出。城市、城镇的不断发展和扩展,大量吞噬国土资源,使现有发展空间凸显不足。国家相关规划职能部门没有对国土资源全局的、统筹的规划和监控,致使城市化肆意扩张,盲目、无序占有农业耕地和破坏区域环境。

由于缺乏约束力和监管制度,直接导致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协调性差,实施力度差,规划混乱,权责不分,很难开展科学的、统筹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加之法律等硬件措施的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强有地的强制性力量作为后盾,很难科学的、详细的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一些国家宏观长远的发展规划得不到重视和实施,致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持续、不健康,综合资源利用率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3 国土资源的科学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

国土资源最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护,并拥有强制执行力,从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统筹规划管理,达到最优化的效能。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土地、矿产、海洋、环境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法律体法规;科学统筹研究制定我国的《国土规划法》和《海域使用法》;逐步修订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等国土资源相关的法律,逐步形成系统性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确定国土资源的强制力和权威,科学、完备制定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划要求,确保土地的使用、开发有法可依。

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法律约束经验,加强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执行力度和充分体现法律强制约束力,并组建国土资源规划和实施团队,尽可能的贯彻和落实国家级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3.2 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要突出重点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以提升国土资源的现实和潜在效用,以提升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逐步推进我国政策和统筹城乡规划的发展、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统筹安排,逐步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并将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权力赋予每一个公民,强化国土规划的执行力度,并将国土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向民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监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开发战略,科学分区,明确目标和方案,以点带面,统筹空间、规模、结构和环境的协调,促进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和协调发展。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国土资源规划的主管机关,积极履行对国土资源的管控职能,统筹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各项国土资源专项规划,并随时将国土资源规划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中,提升国土资源规划的综合利用效益,并开展时序性监管、空间布局等重要规划着力点建设,提升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地位,努力为促进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共同责任机制和综合管理模式提供基础性指导。

3.3 加强国土资源的技术支持,完善规划绩效考核体系

在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应不断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规划管理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系统的平台;积极组织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技术技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信息获取技术和信息管理能力。

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具有长期性和非经济性的特点,科学建立并落实国土资源规划绩效考核制度,因地制宜,明确利弊,避免部门之间的冲突,确保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的顺利、有序开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重视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要求下,国家职能部门积极制定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律规范,并积极探索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道路,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努力解决国土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农业耕地等之间的矛盾,寻求一条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不断迈向的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莹,王玉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03).

[2] 张赶社,张德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J].党史博采(理论),2009,(02).

[3] 章叶飞.浅谈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09,(10).

[4] 范德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