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利水务信息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国税务管理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成功建成了一大批信息应用系统,税收信息应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地提高,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极大改善了税务管理的工作流程,有效提升了税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税收工作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税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税务管理信息化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呈现出信息化发展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税务管理规程的制定没有信息管理及数据管理的相关知识作为支撑,而信息技术部门也极少参与税务管理的决策,因此税务管理规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税务管理的模式有待提高,其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支持的力度不足。其次,信息较难实现共享,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地域差异、税收业务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方面的影响,税务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应用的系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缺乏整合沟通,数据信息较为分散,致使资源共享的难度较大,共享的程度不高,难以对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功效,对其加以综合利用,税务信息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再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不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知识及税收业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维护计算机、处理数据异常情况、网络维护及税务管理的需要,而现行的税务管理系统中,复合型人才的比例不高,信息中心的从业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税务管理知之甚少,而税务管理人员多是税收及会计专业毕业,缺乏计算机相关的系统知识,信息化技术没有充分运用于税务管理服务当中,税务管理及信息技术的联系遭遇断层,极大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制约了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信息化手段对税收服务的支撑作用不明显,税收信息化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税收服务工作及效率有待提高。针对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业人员只有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税务管理中的作用。
二、提高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举措
1.加强税务管理体制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提高税务管理规程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扁平化、集约化的税务管理组织机构,强化税务管理机构内部各项工作职能的专业化分工,设置集中化的信息处理中心,最大限度地降低税务管理的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由于税务管理的内容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因而税务管理规程的制定需要紧密配合信息化知识与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对管理的支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以信息管理及数据管理的相关知识支撑税务管理规程的制定,使税务管理规程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让税务管理部门参与到管理信息软件开发中的各项工作,提出管理需求、分析需求、测试并推广运用,使信息应用系统能更好地适应实际税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实现税务管理与信息系统的闭合对接,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与体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效益。此外,还需结合税务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升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规范信息化运行机制,构建适应信息化背景的税务管理岗位责任体系,为税务管理信息化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2.完善一体化的税务管理信息建设。本着一体化的思想进行税务管理信息建设,组建能得到全体税务人员支持的网络组织模式,包括建立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技术支持系统,逐步改善由于税务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应用系统缺乏整合引发的信息分散,提高数据资源利用率,实现信息共享。在不影响现有税收管理业务及计算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数据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技术手段整合各种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及各类税务业务数据,深入挖掘并分析这些数据,实现数据的整理、筛选和优化,改变长期以来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利用技术手段对信息数据的业务逻辑关系加以归整,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与广泛共享,减少冗杂的功能,提升信息数据的加工能力和使用效率,提高数据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准确的前瞻意识把握住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推进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依托开放性及先进性的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发展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及要求,不断重组并优化税务管理业务及工作规程,打破项目壁垒,将税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及安全策略,规范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平台,使系统中的数据结构统一规范、代码体系统一、功能齐全且不重复、数据接口标准,全面解决诸多应用系统互不兼容的状况,提升税务管理信息共享、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税务信息处理的效率。
关键词税收 信息化 管理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30-01
随着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所有经济部门的基础,税务部门税务信息化的应用内容,从简单应用逐步走向全面应用,信息处理方式,从分散逐步走向集中,对外关系,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
一、税务信息化的阶段
税务信息化大致发展经历了三种阶段:
(一)1983――1990.4,应用内容以会、统、票为主,应用方式为单机,硬件平台是PC机,软件操作系统是DOS,软件数据库是DBASE,通讯方式为点对点。
(二)1990.4――1993.12,应用内容以征管、会统为主,应用方式为局域网,硬件平台是以太网,软件操作系统是NT,软件数据库是FOXBASE,通讯方式为文件服务器。
(三)1994.1――至今,应用内容以征管、综合为主,应用方式为广域网,硬件平台是客户/服务器,软件操作系统是NT、UNIX,软件数据库是SYBASE、ORACLE等,通讯方式为TCP/IP。
二、税务信息化的内涵
税务信息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将税务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通过税务部门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达到为纳税人提供税务信息和社会管理服务,为税务机关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实现税收工作现代化管理。
三、税务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税务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税务人员信息化观念还未树立起来
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冲击,有些税务人员看不到信息化建设对税务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上产生了巨大变革,他们还没有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理解信息化对税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约束,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
(二)业务规范程度需提高。
税务信息化管理税务业务,在制定管理规程时,缺乏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的知识,制约了税收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简洁性,使税务管理信息无法适应税收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行的管理制度同信息系统的运行脱节,造成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管理混乱,数据利用率低。在数据处理、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应用程序不够完善。
四、税务信息化的管理
税务信息处理的基本工作,就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和控制。税务信息化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规范化、标准化是税务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
建立税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这里,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编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都是二进制代码“1”和“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编码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有惟一的代码,以便于系统的识别和处理。
税务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对应的编码要有惟一性,要对代码格式规范化,编码要便于记忆,便于使用,编码应尽可能方便操作人员的工作。
2、报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税务信息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报表很多,因此在实施信息系统过程中,必须对现有的报表进行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如申报表的内容设计详细,项目要规范统一、通俗易懂,让纳税人都能看得懂,并且便于计算机处理。
3、处理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计算机的处理不同于人工处理,它要求业务必须规范清晰,否则难以用计算机来实现。如信息录入及方式,信息存储格式及方式,信息显示格式及方式等均按一定的规范来进行。
(二)税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税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主要是指在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基本完成之后,依靠制度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运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系统运行管理的目标。确定信息系统运行目标。
2、系统运行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各类人员的构成、各自的职责、主要任务以及其内部的组织结构。
3、 基础数据的管理。包括对数据的管理、计量手段和计量方法的管理、原始数据的管理、系统内部各种运行文件、历史文件的档案管理。
4、 运行规范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操作规程、系统修改扩充堆积、系统定期维护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以及系统运行状态记录和日志管理等。
5、运行结果的管理。包括对信息系统运行结果的统计分析预测,以辅助领导层决策。
(三)税务信息管理工作要以应用为中心
税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收税,基层征管第一线的信息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征管业务。此外,抓应用,抓效果的原则还体现在不脱离实际,始终把能够用起来作为检验好坏的标准。
(四)税务信息管理工作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税务信息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中,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加速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进程式,信息系统在税务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现有的人员,对财税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信息素质难以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因此,普通信息技术与知识,培养财经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税务信息管理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公司;价税分离;信息化
根据财税[2016]36号、财税[2016]46号文件的要求,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称:营改增)。“营改增”不是简单的税种变化,对财务公司的产品设计、经营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都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财务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和核算系统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启动“营改增”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的“营改增”全面落地。
1营改增信息化工作的意义
营改增后,财务公司应缴纳税金的计算方式发生了变化。以贷款业务为例,缴纳营业税时,每月应交税金的计算可以直接用当月累计实现的贷款业务利息收入乘以相应税率计算得出;缴纳增值税后,需将实现的利息收入逐笔拆分成不含税收入和销项税额,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销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税率这就决定了营改增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意义,在于逐笔实现业务收入的价税分离。
2财务公司增值税价税分离实现方式
对各项业务收入进行的增值税价税分离改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实现,包括手工分离、通过第三方外挂软件管理、直接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开发,各种方式的优势、劣势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三种方式可以看出,手工分离的方法适用于业务量较少、处于初创期的财务公司。通过第三方外挂软件进行增值税管理的方法,关键是做好数据传递的接口,适用于对税务管理标准化、专业化需求较高的财务公司。直接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开发的方法,需结合公司自身业务处理特点进行设计,适用于信息化研发及维护能力较强、一体化管理要求较高的财务公司。下文将重点描述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开发的方法。
3核心业务系统价税分离主要内容及做法
3.1增加销项税基础设置功能
在核心业务系统中的基础数据设置中,新增“价税分离设置”功能,进行收入和销项税规则设置,以便操作人员在核心系统中办理业务时,系统自动识别后对利息计提、结息、贷款收回、中间业务手续费等进行收入及增值税销项税的管理。财务公司通过核心业务系统进行价税分离操作,需要分离的业务类型及分离方式如下:贷款计提利息=原计提利息/1.06+增值税销项税额贴现利息=原利息调整/1.06+增值税销项税额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原结手续费/1.06+增值税销项税额
3.2配合会计处理新增文本识别功能
根据公司业务流审批特点,找到区分每一笔业务的“唯一识别码”。例如,每一笔交易以“合同号+放款单号”为唯一识别码,复核并生成会计分录后,系统将根据“价税分离设置”记录判断当前交易是否需要进行价税分离,若需要进行价税分离则根据设置定义的规则对会计分录进行加工操作,并视情况对客商辅助核算进行加工。
3.3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与资金平台系统的价税分离对接
在财务核算系统中,增加增值税相关科目,将资金管理系统中价税分离后的会计分录信息对接生成SAP中的记账凭证,并在SAP系统中准确、完整体现。每月向成员单位公示合并抵消明细,与集团合并报表实现无缝衔接。
3.4创建增值税会计核算管理
在价税分离项目中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用于记录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产生的增值税额;设置“应交税费—计提销项税”科目,用于记录因财务核算与税务管理中收入确认时间差异而导致的、按照权责发生制计提的、但尚不满足税务确认销项税条件的税金。3.5实现价税分离查询功能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对做过价税分离的凭证进行查询,通过关联业务单据及设置信息,同时可以查询出业务日期、客户名称、增值税类型、是否需要开票等信息。
4完整的增值税信息系统功能
完善的增值税信息系统需实现增值税基础管理、进项税管理、销项税价税分离管理、税务核算、纳税申报、销项税发票管理及打印、开票子系统等功能。其中,销项税价税分离管理需通过财务公司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开票子系统通过航信或百旺税控系统(国税指定)实现,销项税账务处理通过核心业务系统和财务管理软件接口改造实现,进项税管理中进项税发票认证通过抵扣联信息采集系统来实现,其余功能通过财务管理软件或其外挂税务管理系统来实现。
4.1基础管理
定义增值税税务相关的基本参数,包括纳税主体、交易对手、税种税率、产品设置、税务日历、开票维护等参数的维护功能。其中,销项税的基础管理设置在公司核心业务系统中通过销项税价税分离实现。
4.2进项税管理
进项税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功能:(1)通过建立与抵扣联信息采集系统的认证接口,接收增值税发票认证结果;(2)建立进项税认证电子台账,记录进项税发票的认证情况;(3)进项税额计算,以及进项税款额转出的计算;(4)提供进项发票的对账功能,满足稽核要求;(5)提供进项税发票的过期预警功能。
4.3销项税价税分离管理
考虑到财务公司报表要与集团报表进行合并抵消,价税分离系统上线前,通过建立贷款明细台账,对贷款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增值税进行逐笔核算。对实际收到现金的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对计提的利息收入,计入应交税费—计提销项税科目,待实际收到现金后由应交税费—计提销项税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每季度按照应税收入与免税收入的比例进行进项税转出核算,由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Z].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金融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46号)[Z].
1污水处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概述
污水处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设备进行自动处理污水的管理过程。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得各种信息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最佳的污水处理方案,再结合自动化的快速高效特点,达到污水处理的结果。企业生产中,污水处理是生产的最重要工序,考虑到成本问题,企业往往选择既减少投入,又能有效处理污水的方案,设计污水处理系统时,应本着高效、适用、经济、环保的原则进行方案的设计,对于处理工艺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处理过程的影响,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分析,获得处理方案,而对于处理污水的自动化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对自动化的有效控制,保证污水处理的高效有序运作。污水处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针对工厂与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两者污水处理规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段处理污水,对于工厂及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污水处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际作用
2.1保证准确、有效的数据采集
污水处理的信息化过程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这是进行污水处理的重要准备前提。在污水处理前,获得有关污水的准确数据,对其中所含有害物质和有害物质的数量进行科学上的精确分析,确定处理时对污水处理净化物质的投放量,确保整个处理环节的经济、高效。
2.2形成一套便于操作、集中高效的污水处理体系
信息化的手段是保证系统各部分有序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信息化对各处理阶段的分析,保证自动化处理的有序运作,使污水处理的每一阶段都能达到处理方案所估测的水平。信息化手段简化了污水处理过程,通过对数据的精确把控,大大减轻了人工工作量,提高污水处理的整体高效。
2.3保证污水处理质量
通过信息化技术控制自动化进程,严格把控每一处理阶段的统一性,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处理结果的差异,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系统能保证每一次污水处理结果都达到排放标准。
3污水处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手段
3.1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
污水处理往往是自动化运作的过程,自动化包括处理设备的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污水处理设备自动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机械完成污水处理,人工在处理污水过程只是起到操纵的作用,自动化过程主要由处理自动化和监控系统组成,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自动化监控系统、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与管网在线监测系统构成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监控系统,这套监测系统能有效监控污水的整个处理过程,包括泵站的运作、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污水处理质量情况都能做到监控,对污水处理起到把关的作用。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结合信息化数据分析,通过污水处理前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科学的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运作,根据准确、完整的数据,实现自动化设备的有利使用。基于一套适用于处理的程序,自动化设备连接程序的各个方面,将处理过程的数据转变为一套可参考的模型,实现污水处理的改进与创新。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不具备完整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数据可以作为企业形成自动化处理体系的参考,大大缩短了企业探索研究的时间,让企业初步实现污水处理的自动化,使企业的污水达到正常排放标准。
3.2污水处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管理层对于污水处理起到重要作用,污水处理企业的生产与设备的采购都是通过管理层决策而实现的,在在管理污水处理中,对于生产信息的实时把控是管理层做出相应决策的重要依托。一套完整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由处理设备、监控系统、污水地理信息、水质数据库、管网厂站维护组成,通过这一系统,管理者能准确的把握污水处理整个过程,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生产管理系统最核心是监控系统,包括数据的监控、设备的监控、结果的监控,这些可以实际观察的地方,能真实反映生产的整个过程。通过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及时、准确、直观的掌握污水处理的生产状况,对污水处理结果做到充分的把关。
3.3污水处理企业服务的人性化
污水处理企业的服务人性化是企业外部信息沟通的重要保障,这套服务系统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主要由客户服务呼叫中心、企业信息网站、企业邮件接收和信息传递系统组成,这一系统的运作,主要是由客户服务呼叫中心接收外部事故预警,了解事故的处理过程,通过企业信息网站实时的处理结果,通过企业邮件接收问题的反馈和回答,再通过信息传递将回答反馈给问题提出者,通过这一系统的有序运作,企业可以很据需要设计调整日常工作内容。建立这套系统的关键在于整合污水处理企业各部门,变分散为统一,使每个部门人员都参与到服务系统当中,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工作。在这套信息化服务系统中,包含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岗位和信息,企业的每名职工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污水处理生产信息,使职工对于自己所属工作范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阅读信息库和视频信息切实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
4结束语
通过近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初显成效,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信息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税务信息化管理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税务信息化体系不统一、软件重复开发、软件相互兼容性较差;实践应用及税务业务流程不规范,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缺乏创新性,管理体系同应用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矛盾,严重制约了税务管理信息化进一步的发展。
(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共享度比较差由于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税务、财政、国库、审计、工商、劳动、公安等部门间各自为政,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备,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一直客观存在,并日益成为制约部门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各应用软件之间代码体系和标准体系不统一、应用系统间相互封闭、应用系统林立、软件功能交叉、运行平台不兼容等,造成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中,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共享度比较差。
(三)税务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税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税务机关人员整体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不高,税务人员思想更新和知识更新与信息技术更新存在差距,税务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此外,税务信息化软件、硬件、网络故障较多,缺乏软件开发和硬件维护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四)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严重税务信息化信息系统运行效率较低,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比较突出,无法发挥税收管理系统在税收管理、税源监控、事务处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支持作用,具体表现在数据准确性欠缺;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滞后;垃圾数据的清理不及时等方面,此外,没有对历史数据及当前运行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导致信息丢失,这也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税务信息安全受到挑战由于税务信息化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有害信息的入侵、网上信息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都可能给税务信息化带来种种安全隐患,加之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其信息安全关系到政府工作和国家安全,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预防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税务信息安全问题始终是税务信息化最核心的问题。
二、加强我国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税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的信息化运行机制税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严谨、周密、科学的系统工程,标准是行为的依据,建立完善的税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税务信息化的起始点,严格的标准体系既是节约税收成本的需要,也是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税务信息化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规范管理的信息化运行机制。相关税务部门需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整体规划,二是要集中开发,三是要分类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分层进行,在内容方面,可以按照集中数据和决策服务等分步骤推进,通过分设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总体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立长效机制。
(二)建立信息共享制度税务管理信息化涉及税收征管的每一个环节,税源的经济性、社会性、动态性等特点决定了税务信息化的有效运作不仅仅是税务部门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和政府各部门的相关配合和支持。因此,各个部门要有大局观和总体观,必须密切协作,共同建设和管理,国税和地税之间应尽快实现网络横向互联,资源共享。在现有基础上,一方面需要对税务系统内部网进行优化和完善,尽快建立系统内的信息共享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沟通联络,依靠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依托网络架构,实现与工商、技术监督、房产管理等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相关信息在部门之间充分共享,建设共享的信息交换平台,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有效实现税源监控、提升税收业务流程的完全自动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充实和培养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实现税务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只有培养一支既懂得税收知识,又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税务信息化,科技加管理的工作思路才能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渠道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全面掌握业务知识,成为既懂得税收知识、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从大专院校和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懂得税收知识、财务和会计知识的人才,不断充实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从业队伍。
(四)重视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税务信息化是基于数据大集中之上的,为确保税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精密性,从系统建设开始就必须高度重视数据问题,严格把关数据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提高数据采集质量,规范制度化基础数据的审核、录入和检查工作,不断拓展数据应用空间,对填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建立数据问题的责任制制度,保证数据责任到人,相关责任人负责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同时,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及时对垃圾数据进行清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利用数据仓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重视保护历史相关数据,充分发挥税务信息化数据资源的优势和功效。
(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建立健全信息化的安全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数据集中后,安全成为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化的安全制度建设是信息化安全的重要保证。
1、建立数据存储的安全体系。
按照操作权限利用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功能备份各类业务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使系统免遭破坏。
2、信息运行安全管理。
建立数据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各类数据的修改和使用;建立运行日志登记制度,登记各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以提供系统运行分析的数据;设置操作权限设置,要做到各环节互相牵制、互相审核,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记录和监控税务信息,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保证税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加强网络安全。
针对网上安全问题加强技术防范措施,在税务系统中引入成熟的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防范技术和CA认证等,保障税务部门网络、涉税信息和重要信息设施的安全。
三、结语
一、未能及时转变财务预算职能
在现阶段财务管理职能转变过程中,转变过程不明显,导致工作人员缺少信息化工作认识,没有严格要求对信息化程度。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使用者,水利事业单位要严格要求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增强财务预算管理对整个财务管理的作用,通过对整个资金流动情况的预算和整理,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的掌握程度,做到“科学使用资金,高效使用资金”。预算工作需要核算工作的帮助,要保持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在现阶段,水利事业单位主要利用人工传递数据的方式来保持预算工作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加了财务部门职能转变的难度。
二、提升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措施
提升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集合大量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基本包括:财务管理信息、经济管理信息、银行客户资料管理和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信息,只有集合处理这些信息,才能保证信息共享,提升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财政信息化宣传建设信息化财政系统的目的是服务现代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要通过加强财政信息化宣传,提升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这种宣传不应停留在书面宣传和口头表述上,要保证会计人员能认清信息系统功能,丰富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仔细分析当前财政管理中的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重视对工作流程的控制,重点控制业务流程,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连接,实现数据共享。整个过程就是系统研发的基础。整个过程需要不断加深工作人员对财政信息化的认识,保证工作人员能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引发财政管理工作方式的变革。
(二)注意工作流程的管理和创新在设计信息系统过程中,要以当地水利事业单位的具体需求为基础,保证设计工作程序化,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要规范部门之间的管理程序,不能出现以专栏的形式传递临时性工作的现象。以财政报表为例,在施行信息系统之后,可以将原本年度、季度财政报表细化到月报,并保证三者之间格式、要求的统一,规范财政信息。上级部门不需要通过打电话、下文件等传统方式传递处理信息,可以通过系统网站相关信息,改变传统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方式,使上级部门能节省出大量的通知时间来解决其它问题。要避免出现信息系统成为摆设的情况,要制定相应制度提高信息系统利用效率。例如,在考核中可以添加财务信息传送考核等。也可以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上级管理部门信息方式,硬性规定位置,提升信息平台在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的使用情况。
(三)确定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方式部分水利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中没有采用严格集中管理的方式,并不严格控制预算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方面,各级预算单位都是相互独立的事业法人;另一方面,财务管理部门与各级预算单位之间职责不一,不能形成联动。在财政部门工作期间,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需要根据自行界定数据共享范围,其他部门中的各项业务与财政指标的需求不同预算工作不能准确反映每项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在确定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数据获取流程。一般情况下水利事业单位财政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会计人员通过获取各个部门的具体资料,再进一步开展财政信息处理工作,避免出现各项业务与财政指标的需求不同预算工作不能准确反映每项指标的情况。其次要结合当前水利部门财政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数据拓展进一步的数据采集工作,优先处理重点问题,保证工作的科学性。最后,要注意数据准确性分析,工作人员所采集的数据不可能是百分百的正确,只有通过大量的收集和调差,减少数据的误差性,最大程度上服务于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财务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之间的区别在财政管理中,很多人都认为财政管理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不一定要反映在信息系统中。会计电算化要解决核算过程中的自动化过程中,整个过程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多的是依靠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实现财政信息的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二)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数据共享问题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信息的传输和分享。在现阶段财政部门数据共享过程中,要界定清晰的数据共享形式和范围。其次,财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具体项目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最后,要注意处理会计人员管理工作中与人事管理中的重叠部分,注意保护财政部门的独立性。
(三)与其他信息软件链接问题整个财政信息处理软件必然会与其他功能软件相链接。在当前,水利事业单位所使用的报表软件达10余种,涵盖了我国水利管理财政运行的全部内容。这些报表全部依靠手工输入,并且没有解决与会计核算系统之间的接口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解决财政管理信息与应用软件的接口问题,意味着国家要改变软件方案,不但提高了国家政策成本,也会消耗大量政府时间,因此本文不倾向于解决财政信息系统与各报表的应用系统接口连接问题。
四、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 税务数据管理 对策
随着国内税务系统的不断完善,国家开始加大国内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力度,从而对税务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合理的更加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处理和管理,实现国家税收、信息一体化。众所周知,税收数据信息是税收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而对税收数据信心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纳税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汇总统计、税票核对、金库对账以及税收会计账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 国内税收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1.1 缺乏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
目前,国内税务管理部门在税收数据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方面欠缺认知度,“重环境建设,轻实践应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在计算机信息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在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方面严重缺乏认知度,仍然存在耗费大量人力进行数据信息的管理工作,无法对税收数据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更无法充分发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后的作用,难以体现当代信息化对提高税收业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优势。
1.2 缺乏对税务数据信息设备进行系统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信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化发展逐渐被应用到国家税务管理工作中,然而,国内税务部门由于对计算机信息化发展存在认知度不足的情况,导致许多税收业务信息设备没有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专业的数据信息管理人员,以致国内当前税收业务数据信息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数据信息记录、管理阶段,再加上税务部门缺少既是计算机信息专业又深知税收业务流程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更为国内税务部门建设数据信息化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内税务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当前阶段,国内税务部门的信息数据管理工作人员多为计算机专业的人员,由于对税收业务流程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税务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税收管理人员熟悉税收业务流程,但是缺乏计算机数据信息化管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税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1.3 缺乏税收数据信息管理规范
国内当前税收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在对税收业务的数据信息有效采集的过程中,缺乏管理规范,存在管理漏洞。再加上对纳税人的指导程度不够,使纳税人在进行身份记录以及申报纳税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个人信息填错的情况,最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为税收业务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埋下误差隐患。
基于国家税务部门能够对纳税人进行准确缴税,就要求在负责初始申报与纳税核定工作方面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然而,国内税务部门存在税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掌握的业务标准不统一的状况发生,再加上个人素质的欠缺,致使在给新的纳税人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无法对企业所属行业、财会制度、应缴纳税种进行准确的申报和记录,最终这些存在误差的纳税人信息不断进入税务部门信息中心的计算系统中。
2 加强计算机信息化在税务数据管理的应用对策
2.1 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的应用管理
国内税务部门应加强计算机信息设备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双重发展,不仅要加强设备的引进,还要对计算机技术及其专业化、系统化的人才进行综合培养,达到既掌握税务业务流程又能根据自身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税务数据信息进行税务数据信息采集、数据信息转换、数据信息分组、数据信息组织、数据信息计算、数据信息检索、数据信息排序等相关工作,将所采集的纳税人个人信息严格按照税务数据信息管理制度进行日常管理,并且将数据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够接收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组管理,并有效整理,通过整理后的纳税信息进行相关数据信息处理,有效结合计算机自信息技术将纳税信息保存起来,以便后续工作的使用,然后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分类进行排序。
2.2 完善工作机制
国内税务部门应加强工作机制管理的工作,在实际计算机信息化应用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数据统一管理、具体工作各执其责又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由于计算机的操作广泛性,使每个使用者都可以从系统中进行输入、输出操作,因此,国内税务部门应加强税务信息管理使用者的操作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使其明确自身工作的职责,并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税务数据信息的管理不能单单只靠部门去管理,发动全员进行有效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2.3 加强计算机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
国内税务管理部门应加强计算机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而且要以税务业务为整合核心,将相关的征税、缴税、纳税的信息数据通过计算机信息进行有效的数据整合,并制定相关的整合标准,以此标准为重要操作基础,建立和提供一些列的数据信息,从而便于税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便于数据复制和嫁接工作的进行。须知,系统整合需要分层次、阶段进行,因此,要加强应用软件、信息技术和管理制度上的交换和共享,实现应用系统与新型应用系统的整合。将纳税人信息查询、管理以及储存进行一体化建设,并有效保持其应用的稳定性,从而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现有系统相对比较独立、数据共享差和整体效益不高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国内税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 结束语
现阶段,国内税务数据信息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成为国家税务部门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国内税务部门应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引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设备,招收既了解税务业务流程又具有专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税务业务工作的作用,从而推动国家税务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葛飞.税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左志刚.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2.
[3]潘相琳.我国税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9.
一、税务信息化建设安全的重要性
税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宏观调控的效率。涉税信息是进行制定税收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否拥有足够的信息是宏观决策与调控能否成功的前提。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将改变税务信息生产方式,提高税务信息的生产效率和精确程度,这样,一方面能为税收政策的制订提供更为充足的信息,另一方面能改善宏观调控中的传导机制,并实现调控效果的及时反馈。
通过信息化的安全建设,使得增值税复杂的管理性和操作性要求得到支撑,使得增值税税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整个新税制在中国运行良好。此外,通过信息化的安全建设,有效实现了上级对下级的监控,制约了自由裁量权,一方面执法水平提高、各项税收政策更加落实,另一方面税务系统内部上级行政管理的要求更加落实。
二、当前,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税收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从税务部门来看,些税务局没有备用服务器,外部备份设备少,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造成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随着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的大范围应用,数据的接收、传送很容易传染计算机病毒。
(一)部分税务人员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随着税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电脑技术、电脑知识技能的日渐普遍,广大税务人员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不少税务人员对税务信息的安全意识还比较弱,缺乏全面、深刻的领悟能力。突出表现在:他们不了解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冲击,看不到税务信息建设的安全重要性,认为税务信息的安全与他们无关,甚至有透露里面重要信息的人员,以为仅仅是一些数据无关紧要。由于对税务信息安全建设的认识能力不够,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也就直接导致拉在实际的工作中,税务信息安全建设问题频频出现“人为”的漏洞。
(二)计算机中出现的各种硬件问题,为黑客等网络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税务部门来看,有些税务局没有备用服务器,外部备份设备少,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造成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随着局域网、广域网、取TERNET的大范围应用,数据的接收、传送很容易感染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可能被破解,有些密码机制不够安全等。诸如这些对计算机的外部、内部保护不够力度,会直接导致网络黑客们利用这些电脑漏洞来作案。
(三)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有限
要使税收管理电子化的开发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效,要使得税务信息的管理能安全有效地运行,就需要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和技术人才,必须对税务管理的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至少能够站在一个地区的税收总体工作要求和经济发展要求的角度,就需要对税收工作和税收管理电子化的开发及发展趋势有一个相对超前的认识,对税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有个全新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同步,管理队伍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缺乏符合市场机制的足够的激励机制。对于配备完善的税务安全信息产品,由于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的技能有限,不能完全认识、运用这些安全信息产品,不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完善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化策略
如何成功处理信息安全问题,使国家税务系统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保障系统的安全,对税务系统建设具有极大意义。信息安全的建设涉及到信息赖以存在和传递的一切设施和环境。
(一)做好“四防”,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注重“人防”。要提高全体税务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构建牢固的信息安全内部防范基础。落实“制度防范”。加强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建设,规范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提高技术防范的能力”,合理地运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合理地运用当前高新技术,提高信息安全全方位防御能力。保障“物防”,保障信息安全工作中设备、资金的投入,确保经费到位,设备到位、后勤保障到位。
(二)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易。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流动性、隐蔽性、数字化的特点。交易不涉及现金,无需具收支凭证,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传统的实物交易和服务被转换成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和交易,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成本。但是也对税务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新法律法规,将有关电子商务的一些特定内容,纳入法律法规的规范范围;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加快税收部门自身的网络建设,尽早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网上用户、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的连接;利用电子商务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务管理。
(三)建立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安全体系
解铃还须系铃人,计算机中出现的各种漏洞给了网络黑客们可乘之机,税务部门应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一般税务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安全架构模型如图所示。
网路级别的安全体系建构,可以采用数据备份恢复、数据日志、故障处理等对策功能,保护纳税信息的安全,以适应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系统级别的安全建构可以从计算机技术这方面加强管理,用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拒绝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和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避免系统遭到破坏,防止系统数据被窍取和篡改。
物理级别的安全体系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采用具有容错功能的服务器和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有适当的应急措施;第二,采用数据备份恢复、数据日志、故障处理等系统故障对策;严格执行并切实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管理,健全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采取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验证、访问限制、防火墙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安全管理,保护纳税信息和办公信息的安全,以适应当前税收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定运行的需要。
(四)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及员工队伍的安全与责任意识
第一,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安全认识的问题。解决了领导的认识问题实际上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规划和力度的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告诉发展、知识经济大爆发的时代,作为税务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很显然,原来的知识结构,甚至思维方式已明显不相适应,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知识更新,转变观念,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否则就要落伍,甚至给税收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面对迅速变化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如果各级领导干部不能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要搞好信息化安全建设是不可能的。第二,加强队伍素质能力的建设。目前整个税务干部队伍的科技素质较低,特别是干部队伍的信息安全意识比较弱,且整体的安全防范水平低下。基于这种情况,要加强多层次的安全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队伍及员工队伍对税务信息安全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精细化
当前,电子计算机在科学计算、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管理信息的处理,形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财务体系建设、日常业务管理、资金保障供应、监督检查等环节,全面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并深入开发与转化利用,全面提高财务保障供应效能,进一步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财务信息化的内涵与分析
在综合分析财务信息化建设要素的基础上,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建立财务信息化保障体系,研发可视化、智能化的财务保障供应系统。这个系统不但能够处理有关财务信息,实现信息化保障供应,而且还应具有分析功能,即这种信息处理系统能够运用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财务保障供应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从而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当前,在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上,一是财务会计核算、经费管理等软件基本上实现了通用性,应该说财务信息化水平是初步的,但智能化程度不高。二是财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化,就是要在独立领报经费的单位实现财务信息互联、互通。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财务信息的网络化。
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
目前,财务管理在用的业务软件处于分散开发状态,财务系统软件还不够完善、不够稳定。缺乏事先统一的计划和综合管理平台,现有的财务软件有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银行现金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虽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存在着财务系统软件过于分散、财务信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统一管理的问题。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增大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负担,使财务软件操作难度增大,数据上报更加复杂。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各单位在财务工作中为维护财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活动的有效性和资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电算化管理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财务信息化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财务信息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革给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控制带来更严峻的考验。目前的内部控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建立与完善。
(三)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人才是事业之本、管理之本。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强优良的财务人才队伍。目前,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情况看,学历结构不合理,懂得信息化的人才少。以这样的现实状况,要想全面完成财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
三、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财务信息标准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覆盖了财务工作主要业务领域。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也一直在持续开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新时期财务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开始由分散、孤立向综合集成发展,为了将财务信息资源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实现财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和数据的互连互通,这就必然对财务信息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二)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是要开发控制系统。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经费预算、使用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单位财务管理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二是要加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控制。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下转第79页)(上接第76页)控制,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主要包括实体安全控制、硬件安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和病毒的防范与控制等。三是要加强对人员的职能控制。通过计算机舞弊的人员大多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程序员兼计算机操作员。财务信息化所要求的完善的人员职能控制制度就是适当分工,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以防止对处理过程的不适当干预。财务信息化工作岗位包括基本工作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前者有会计主管、出纳,后者有系统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审查和数据分析、档案管理、软件开发等。各单位财务部门应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文件程序管理等职务予以分离,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互不兼任,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四是要加强系统的操作控制。操作控制包括对财务活动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
随着信息化在财务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也将同财务专业技能一样,都是财务人员必备的基本功,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信息人才队伍,一是要通过高等财经院校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业务培训班,使财经专业人员尽快掌握信息技术;二是选拔信息技术骨干到高等财经院校进修财经专业,使他们在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接触财务工作,并灵活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要对财务信息化普及有足够的认识,重视财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合理使用,从各方面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复合型”人才队伍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 财务信息化;合理避税;主要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64-2
一、财务信息化在合理避税中的主要应用
(一)信息化在合理避税中的主要作用。企业如何利用信息化进行合理避税首先必须明确法律上的概念,即企业进行合理避税需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内,才真正称得上为“合理”。企业合理避税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还可以运用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利润。利用信息化进行合理避税的主要作用如下:
首先,财务信息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领域的“细胞”,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身盈利的最大化。税收作为国家将社会资金进行重新分配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开展各方面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就与企业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所“违背”。企业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进行合理避税,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承担,还可将必须缴纳的税款做好计划,以便全面减少企业支出。
其次,财务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利用财务信息化进行合理避税,要以企业自身明晰关于纳税的各类法律条款为前提,并对企业自身经营实际作出相应规划,制定详细的纳税方法等方式实现减少税费的最终效果。这也客观上要求企业加强自身经济管理能力,协调财务部门、法律部门以及借贷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以最终实现法律范围内的合理避税,进一步达到企业增加利润的目的。
再次,财务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涉税法律体系的建构。涉税法律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保证我国财政税收的稳定,也可以更好地维护纳税企业的合法利益。企业在研究税收法律的同时,利用财务信息化和税收法律尚未“禁止”的方面进行合理避税,一是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法律经营理念;二是可以推动我国涉税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加快我国涉税法律的建构进程。
最后,财务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质量。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纳税人,出于企业盈利逐利的本质,必然会有效运用政府提出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进而调整企业的经营项目以规避本身税收,同时仍然选择那些具有税收优惠政策的项目作为企业再次发展的动力。利用财务信息化合理避税迎合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方向,提升我国资源优化配置的质量。
(二)合理避税的主要方法。一是巧用从业人员流动进行国际避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代表就是跨国公司出现,大多数国家在税收征收法律中都对纳税人的界定有明确的划分,例如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中,将征收对象定义为如果没有住所且在国内居住一年或者拥有住所的人,在境内或者境外的收入所得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在我国境内没有住所或者没有居住一年的人,在国内所得的收入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现如今,很多跨国公司巧妙利用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方式来达到避税的目的,企业在今后的人员业务往来中可以运用此方法来避开税收的缴纳。
二是利用财产转移或延期获得收入来避税。财产或者收入的转移是企业或者个人合理规避税收的又一重要手段,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规避人员或企业不进行跨越国境的财产或者收入的转移,也并不进行国籍的改变,而是通过他人在国外成立诸如公司等来进行财产和收入的转移,来规避财产所需缴纳的税款。延期获得个人收入的避税方式比较适合那些收入并不稳定的人群,因为收入的高地段与税收征收额度相对应,个人可以在自身收入较高时期延期获得收入,将这部分交稿说如纳入到较低收入的时期,可以在承担税收义务的同时减少税收的缴纳额度。
三是更为全面地应用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正处于积极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对于那些低能耗、高生产以及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优惠政策数目很多。例如,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企业税收政策中规定,在产业区内的技术企业可以减15%的税率缴纳税收;而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可以在税费上享受二年的免征所得税;对于那些美化环境,利用废品作为原料的技术企业更是可以在五年之内免征或者减少所得税的征收;为此,企业应该提高对税收法律以及相关政策的认识,更为全面地应用税收优惠政策达到减税和避税目的。
四是借助定价转移和分摊费用实现避税。定价转移的避税方式广泛应用于在税率上有差异的关联企业之间,其在相互联系密切的商业活动中为了实现利润的转移或者平摊,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并不遵循市场价格,而是出于维护企业利益的目标进行产品定价。分摊费用也是企业避税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在其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中会将期间形成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方式摊入企业运营成本之中,而费用分摊是让企业在支持刚性费用支出的前提下,能够在企业账目中保持平衡,最终使费用的成本更多地最大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二、合理避税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税务征收的信息化为国家顺利征收、企业方便纳税提供了诸多好处,反过来对经济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税收信息化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以期更好地为企业和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一)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和有效部署。科学有效地规划和统一的战略部署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我国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开发”的问题。例如从我国非常发达的省份广东省来看,省级层面有一套税收信息化系统,这就使得在税收征管工作中上下、平级由于系统限制,浪费了行政投入资金。在税收信息化专业要求上也不一致,有的系统建设专业强度很高,而系统之间的融合度并不高。虽然目前各个地区对税收信息化建设比较重视,但统一的大局意识还是不足。在税收具体的行政执法部门与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提升。
(二)标准化信息共享机制仍未建立。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建立标准化的税收信息共享机制,阻碍了合理避税信息化的利用。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现存的地税系统与国税系统信息不能共享。在我国的税收征收体制中存在着国税与地税两种体制,两种体系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就造成了对纳税人的监管上缺乏相互合作的机制;另一方面在税收系统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机制,税务部门也没有与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信息挂钩,这就导致了纳税诚信未能与企业或者个人的银行信用进行挂钩,从而不能更好地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监管。
(三)数据转换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不足。我国税收工作部门中的信息化水平,在与其他部门的对比中总体上还是很高,但是在将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与需求的知识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能力不足问题。广东作为我国税务工作比较发达的省份,但仍存在问题,一是面临着信息管理能力提升的挑战。在税务系统管理中信息技术主要由信息中心进行具体管控,而具体的业务则需要各个内部部门来负责,这就使得税收数据的搜集、到处理再到形成有用参考信息分散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中;二是在信息系统运作和整合方面还很不足,经济形势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税收业务,这些业务如何能够更好融入到现有的税收信息体系中,还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开发。
三、合理避税信息化的建议
一是在重点院校中成立研究部门,注重税收信息化的知识普及。重点院校是培养知识的摇篮,将税务信息化纳入到重点院校进行研究,可以将税收业务领域内较为专业的学者前来授课,传授较为实用的税务信息化知识重点,并在条件成熟时将税务信息化知识成立为专门的研究专业,定向培养专业的税务工作人员,扩大税务信息化影响。
二是加强网络数据监管,提高资源优化利用率。在税收信息化的具体工作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如录入信息不准、数据存在真伪等问题,从而导致数据资源浪费,进而产生工作错误;另一方面也是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在对数据信息审核等方面“蒙混过关”;再有就是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败坏,故意将数据弄错。为此,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要加强税收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保证信息录入工作的完整准确。
三是加大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效能。税务信息化建设应该基于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统一部署和基本要求,而不是“各自为政”。在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具体要求,加大信息化的具体操作进程,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积极协调建立与现实工作要求相符合的信息共享机制,将税收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李广舜.国内外有关税务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2008,(2).
[2]任志庚.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D]重庆市渝中区国税局,2010.
[3]殷召利.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存在问题浅析及建议[J].财税纵横,2008.
[4]袁凤冰.浅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
关键词:信息化;国企;物资管理;管理水平
企业的物资管理往往与企业多项工作内容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国企单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相对较为复杂,且自身规模以及物资需求量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充分扩大,因此,国企单位如果在物资管理中仍采用传统的方式,显然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的物资管理效率与水平,这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往往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国企的物资管理中来优化国企的物资管理工作,已成为提高国企物资管理水平与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
1我国国企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1.1不重视物资管理信息化
我国大多数国企的物资管理水平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未给予物资管理工作及信息化充分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企业仅重视自身主营内容的发展与管理,而未就物资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这导致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无法与现阶段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且对物资管理的不重视也往往造成企业内部物资管理混乱与不规范,在管理中极易造成物资的采购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合而造成成本的浪费。也正由于企业对内部物资管理的不重视,因此,未能为物资管理提供管理条件充足的场所,导致各类物资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管理,这对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着一定不利影响。
1.2未能开发完善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就目前来看,信息化在国企物资管理中运用的时间仍不充足,因此,在物资管理方面其系统功能往往还有待完善。目前,国企物资管理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主要缺乏以下几项功能:首先,无法充分分析物资的价格以及近年来的涨幅趋势;其次,未能充分分析物资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再次,未能充足分析企业自身业务实际情况与物资之间的关联性及资金情况;最后,未能针对企业内部的物质管理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等。
1.3未就企业的物资管理实施相应监管工作
未有效针对企业的物资管理实施相应的监管工作是现阶段造成国企物资管理水平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监管工作的不完善导致国企在物资管理工作中无法预警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导致物资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无法实时跟踪处理各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物资管理的效率,对国企的发展有着不利影响。
2以信息化促进国企物资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
2.1提高领导对物资管理中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国企领导对企业物资管理中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是确保信息技术能充分有效运用到企业物资管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要求提高国企领导对企业物资管理中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亲自参与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推行中,并明确企业各部门在物资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能;另一方面,为实现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企业领导还应重视对企业内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强化培训,以提高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考核制度来调动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国企领导还应根据企业物资管理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管理软件的选择,并要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为依据不断优化更新管理软件,以从根本上促进物资管理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2.2将信息化融入企业物资管理的各环节中将信息化融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各环节中是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关键
首先,针对物资采购工作的信息化,要求国企的物资管理工作人员从物资需求的信息搜集开始充分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企业各部门的物资需求进行统计与记录,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计划成本合理规划物资的采购数量;其次,针对物资的管理要求将物资管理工作者采购的所有物品进行编码并纳入企业的信息系统中,以对物资进行及时的跟踪管理并以此作为物资分配的有力依据;最后,针对物资的分配要求物资管理工作人员根据各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且每次分配都必须出具相应的单据并纳入信息系统中,以为今后的物资盘点提供数据依据,并就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物资损失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2.3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在物资管理方面的联动性
企业的物资管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为切实有效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来提高国企的物资管理水平,要求国企领导在物资管理工作中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工作的联动性。就现阶段来看,国企内部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且各部门所需的物资及物资消耗情况也大不相同,如果仅依靠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统计显然大大降低了企业物资管理的效率。这要求国企单位领导针对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性,要求在各部门设置专门的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统计自己部门的物资使用情况,并将数据纳入各部门的物资管理系统中,以便企业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汇总统计。除日常必须的消耗品之外,各部门的物资管理人员在数据统计中还应提交非消耗品的置换缘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国企物资的管理水平,同时对杜绝企业各部门的浪费现象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2.4合理规划物资的管理方案
国企要提高自身的物资管理水平,要求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合理规划物资管理方案。首先,国企的物资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预测企业物资的需求趋势,要求其能随时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并把握市场整体物资价格的变化情况,以确保在物资采购中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供货方;其次,国企的物资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预测市场的产品需求量,并以此为依据合理控制物资采购量,进而在满足市场实际需求量的同时能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以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
3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极大程度上转变了企业的运营模式,受信息化的影响,国企要在国际化的竞争趋势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信息化技术充分运用到企业的物资管理中,通过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整体水平来促使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得到优化与完善,进而从企业运营的各环节出发合理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盈利最大化的目标,以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菁颖,薛靚,李秀娥.信息化物资管理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医疗卫生装备,2011(7).
[2]廖志斌.关于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3(7).
宝鸡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为主线, 以建设满意地税为发展愿景,以陕西省地税征管业务系统(秦税工程)为依托,秉承服务是第二税源的管理理念,以依法治税为基础,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多元化、信息化服务为手段,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目标,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聚合服务合力、潜力、活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将纳税服务纳入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努力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零距离、人性化的服务。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纳税服务体系。笔者就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一个平台,两极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特别我们陕西省地方税务局近两年税收信息化建设达到飞速发展,特别以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为契机,在实现了数据信息全省集中后,税收信息化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我们在推广应用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深感利用信息化加强了税收征管,但是与此同时信息化中的人机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究其原因有一下四个方面:
一、纳税服务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
当前,各地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虽然服务措施和服务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大多局限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局限于对税务人员工作作风进行要求,最普遍的做法就是要求税务人员热情服务、文明征税、礼貌待客等等。其实,这种纳税服务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的服务,即只有纳税人上门纳税时才能够享受到这种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建立在税务机关是管理者的基础之上的,突出表现为纳税人提出之后,税务人员才予以实施。
让纳税人真正理解支持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向纳税人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可以描述的服务,这种服务对纳税人而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应当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而不是局限于纳税人上门纳税的环节。应该在征管软件的设计、办税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利益,我们纳税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得到实惠。
总之,税务信息化将把重点之一放在为纳税人服务方面。如何减少纳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应成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之一。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只要有益于提高企业的办税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那么,纳税人一定会理解和遵从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税务机关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
现阶段基层地税机关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各级地税税部门虽加大了计算机教育培训的力度,但只能缓解计算机操作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燃眉之急,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有人员难以形成学好、用好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竞争激励机制。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运行以来,地税干部中能认真钻研计算机知识,有一定操作和管理水平的人,基本上都在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各个岗位上、纳税申>!
三、纳税人人员素质的局限
就企业领导层而言,现有企业的很多法人代表是老国有、集体企业的负责人,有些是外出务工归来投资置业的,他们受原有税收征管模式的影响,认为税收信息化给企业带来较多的不便,只要把税交了还要增加那么多的麻烦不必要。从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来看,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是老国有、集体企业的会计下岗再就业,他们中很多人员年龄偏大,一方面新的财务会计知识没有更新,另一方面对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不太适应。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及以下地区,财会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中小企业就职,缺少新的专业财务人员是众多企业,有些较熟练的财务人员一人要兼职五户以上企业的办税人,这种现状无疑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带来消极影响。当然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这部分人员的纳税服务就更加困难了。
四、税收应用软件内在功能不全,信息化的集中和整合能力不强
现有的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的信息系统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都是针对我们地税机关内部的。虽然现在做到了省级二级数据集中,的确在我们税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仍旧在我们系统的外部循环,不能通过网络这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身份认证后查询到自己企业或者所需求企业的税务机关提供的企业地税信息。这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数据集中了,但是数据的利用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更好的依托网络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
税收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与服务中,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要利用税收信息化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笔者认为要做好一下几点。
一、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标准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办税服务厅、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和多元化申报方式、电子缴款、12366咨询中心、税务,以及文明用语、礼貌用语,限时服务,政务公开等等,但这些项目尚不系统,服务的层次和标准还比较低,并未将纳税服务融入到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去,与国际意义上的纳税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纳税服务的层次比较低,全国税务系统没有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形式,从而各地纳税服务形式千差万别。纳税服务也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文件上的服务,以为纳税服务就是微笑服务,而不够重视服务措施落实与否,服务效果好坏,纳税服务流于形式,缺乏长效发展机制。应该在已经作过的这些尝试取得效果的,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量性考核。考虑开发一个纳税服务管理系统包括排队管理和评价管理两大子系统,通过实时记录业务类型、业务办理时间、纳税人流量等信息,自动生成对每一位办税人员的业务考核、质量考核、效率考核
等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办税人员的科学考核管理。为局领导和征管部门较好地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数据化的决策分析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二是功能更趋完善。新系统除具有排队叫号管理、优化纳税申报秩序功能外,还具有服务数据明细查询、服务数据统计、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员工考核、服务星级评定等五个功能模块,实现了服务测评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实时监控,使每季服务明星的评比有了更加真实的依据、更加公正的考核,减少了人为因素,可谓是前台税务征收人员隐形的监视器。
二、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元化申报服务。申报服务是纳税服务中最常见、最基础的服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由于受科技手段的限制,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基本上采取的是上门申报,这种单一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办税厅往往人满为患,纳税人常常要排长队等候。随着税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征管改革的深化,以电子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申报势在必行,通过推广电子申报、电话申报、银行网点申报、税务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可以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每位纳税人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选择最为便利的方式进行申报纳税,极大地缩短了办税时间,提高了办税效率,方便了纳税户办税。
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新《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税务机关有无偿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的义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纳税人毕竟不是税务专业者,难以及时掌握税制变化和征管改革的新要求,在履行纳税义务中要做到纳税无差错,不遭受额外的税收负担和经济损失,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税务机关必要的帮助。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备的税收咨询体系,让纳税人随时随地能了解纳税有关情况。各地应重视加强税收咨询网络建设,拓宽咨询渠道,如电话咨询、查询台查询、税务网点咨询等形式,为纳税人提供免费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应开展网上咨询、电子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服务。完善信息交换平台,推进财、税、库、银、企的一体化建设,拓宽申报缴税渠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三、建设完善网上税务局
网上税务局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技术平台,建设完善网上税务局旨在为纳税人提供多功能、方便、快捷的智能化纳税服务。过去的税务网站,大多只是宣传税务机关形象方面的内容,随着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在建设税务网站必须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一方面,税务网站不仅要有各种涉税资料,而且应该实现网上自助网上报税。网站可以设置qq聊天室,纳税人可以和税务干部在网上交流。通过e-mall,纳税人可以进行具体涉税问题的咨询和解答。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网站通知,等等。
四、加强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网络互联
1.跟进国家税务信息化发展
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工作一直受到了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994年“金税工程”成为包含金关、金卡和金税的“三金”国家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之一。9年期间,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规划并实施了“金税工程”一二期工程。实现了覆盖全国的税务系统网络信息化建设。2016年在“金税工程”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金税三期”工程整合分散单点的税务系统,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成为我国政府各部门中信息化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行业系统之一。
国家税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可预见,未来税务信息与工商信息、银行信息进行互联互通,税收监管将在更加透明的环境中实现。
2.满足国家税务精细化管理需求
随着国家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税局对企业的税务合规要求也将进入到精准把控的阶段。近年国税总局进行的“千户计划”,将税务管理前置到业务层面。而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2009年印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更加详细的对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各种纳税行为进行详细要求。
3.解决税务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协调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革新,数据化业务、数字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共识。然而,企业税务未能与其他业务一样同步信息化发展,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使用财务系统完成涉税会计科目合算,纳税申报、所得税管理、纳税数据统计等的税务管理工作手工完成,其他税收文档和涉税信息散乱无序。人工取数、手工操作,以及税务人员变动较快,不仅导致税务工作效率较低,更令企业面临很多管理风险。
大型企业对企业状况的全面了解,快速的决策性需求日益增加,税务的原有依赖于财务核算,依赖于手工统计,依赖于人为判断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公司管理层对税务信息的决策需要。已然影响企业管理自身的均衡全面发展。
二、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现阶段
在国家税务信息化逐渐完成各地区各分散系统的数据统一,使国家对企业的税收监管越发全面。尤其在发票认证、抵扣全面网络化,电子发票计划全面推行,各纳税申报系统接口开放,以及税局对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指标评估,等一系列推进信息化成果利用的举措后,各行业企业均开始重视立足于企业内部税务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对各企业的税务信息系统的考察,目前企业税务信息系统基本能够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1)实现企业涉税信息的管理
其功能主要完成涉税基础信息管理,尤其是对于集团型企业,其成员企业数量多,组织结构复杂。各下级企业使用不同的财务核算科目体系,核算办法,甚至是不同国家税法等。其基本内容包括纳税主体国别、适用税收制度、纳税主体名称及税号、主管税务机关、适用会计科目等等,税务视角的企业组织架构等信息。
涉税信息的收集梳理成为分层管理的系统权限设置的基础条件,实现不同层级的税务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划分。
(2)实现全税种业务的系统化
此功能是税务工作基层人员对税务信息系统最核心的需求。包含日常发票的开票、认证、抵扣,各税种税款计算及纳税申报,所得税预缴、汇算清缴计算等内容。
通过信息系统的与税局的发票的开票、认证、抵扣等系统建立接口,在面对用户的唯一的平台中完成发票的流程管理;通过与人力、采办、销售及财务系统间建立数据接口,采集涉税相关数据,基于税收法规自动计算或半自动计算应纳税款;通过获取纳税申报所需的业务或财务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法定的纳税申报表。在不同经营地国家税务系统开放的情况下对接纳税申报系统,实现月度、季度及年度纳税报表自动申报;通过系统自动或半自动判定税务与会计差异,实现对所得税费用的准确核算,辅助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及汇算清缴计算及申报。
(3)实现税务工作流管理
借助信息系统的工作流工具,将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和税收法规要求的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实现全企业的税务流程统一及全流程控制。便利的办公方式,节约涉税事项的处理时间,防止不合规的审核顺序或审核遗漏。
(4)实现多层级的税务数据集中
按照税务角度的组织结构,可进行全企业的全税务信息收集,实现分国别的数据口径统一。并通过自行定义,进行各类汇总计算,结构化信息展示。如实现按行政区划、成员企业、税费种类、业务板块等多维报表展示、时时查询应交税费、实缴税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等;实现集团内各企业纳税信息的横向分国别对比;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的税务信息参考。
(5)实现涉税法规信息提供
信息系统将涉及本企业涉税业务的各项税务法律、税务法规纳入至系统中,形成可查阅的税收法规知识库。为各层级涉税人员提供可靠的税务参考信息。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的文档整理收集,提供方便的查?路径;也可能将法规固化到税务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中,对系统进行更精确的管理。
三、技术引领的税务管理创新
企业税务信息化的初步成果,已经可见的对税务管理变革进行了有效推动,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以及经营环境四个方面总结如下:
(1)税务管理理念创新
税务管理理念的颠覆,是信息化带动的最根本的变化。将税务管理从老旧的以“搞好政府关系”为手段,以“不让税局查出事儿”为最高目标的潜意识里拉出来。真正将税务管理作为以企业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而自上而下的进行管理改革。正视“创新性破坏”对税务管理传统的彻底粉碎重建。
理念的变革将税务管理拉到与财务管理同等的高度看待,企业也将用知识管理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对税务管理进行重新审视。
(2)税务管理手段创新
税务的传统管理以事前强制,事后惩罚为主,通常企业以行政命令下达,自查任务摊牌和强制管理上报等形式进行税务管理,其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的岗位职能划分和职业道德。这样的管理手段,效率较低,不确定性大,主观能动性差,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管理沟通上。
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减少重复工作,取消纸质审核,降低手工操作的同时将管理理念在日常工作流中固化,将管理信息收集去人工化。将硬性管理手段内化为软性管理手段,以企业管理需求为核心内容,围绕“人”的体验,追求“企业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共赢的现代管理新模式。
(3)税务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建立企业统一的税务管理系统可以推进集团企业的税务管理的组织结构更新,集中的管理要求渗透,和高度的数据集成,决定了集团税务管理的高度集权。其集权不是行政手段的集权,而是表现为管理理念的统一,工作流的统一,数据结构的统一。
进而税务管理的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发生变革。在纵向分工上,领导层进行税务管理的统一分析规划、风险的统一管控,而业务层集中在完成日常工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在横向分工上,税务与其他业务间的跨部门管理更加权责明确,部门间更能良好的?M行合作共享,而不是认为税务管理在对其进行“指手画脚”。
税务管理的向上转移,将涉税决策与税务实际业务分离,可能产生更多的部门内部优化,税务业务操作的系统固化,税务专业知识的信息化传递,可促使基层单位将税务和财务人员进行合并。
关键词:信息化;水利行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以网络为核心的各项信息技术,冲击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消费方式,是人们的消费已经变得网络化和全球化。以此同时,信息技术也使水利行业的财务管理发展的巨大的变革。如何从传统的手工做账方式进行财务管理,转换成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财务管理是这次变革的关键,本文我们将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信息化技术条件下,水利行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一、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管理方法理念的创新
在信息化环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利行业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不断的进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和优化。首先,要对行业财务管理的环境进行改变,使其能够更加实用经济环境的变化、适应现在管理技术环境的变化、适应金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适应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是进行财务管理技术方法、职能、理念革新的重要前提,其直接影响着水利行业财务管理变革的效果。然后,做好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创新,确保财务管理的能够结合网络技术进行创新,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同时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做好财务管理的再生、财务管理的柔性化管理以及进行网络虚拟财务管理。最后,做好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进行思想、理念和价值的创新,确保财务工作能够根据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实现合作竞争、目标协调、风险意识和知识管理等多种理念相统一。
二、以会计点算化为基础,实现内部核算和管理的有效连接
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进行会计核算,也就是以货币作为核算的计量单位,对公司的各项业务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确认、计量。其中公司的主要业务有:收入成本的核算、原材料购买和领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收付、资金的筹集和投资、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等。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应该符合财务管理的各项要求,确保会计核算获得的数据能够为财务管理提供充分的数据和信息。
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以会计电算化作为核算的基础和起点。用会计点算化核算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核算方式,获得电子形式的会计核算信息。并且将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确保财务管理系统在第一时间能够获得来自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数据,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实施。进行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建立内部核算和管理有效连接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还能够极大的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真正高效的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效果。
三、以预算为中心,实现预算执行控制前置
预算是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预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公司最终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如果预算数值相比实际数值较小,可能导致公司在筹集资金或者购置原材料的数量不足,面对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公司不能很好地抓住机会,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如果,对于市场前景的预测过于乐观,可能导致公司资金筹资和设备购置过多,最终导致公司的筹资成本和分摊到产品上单位固定成本过高。因此,进行合理有效财务预测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水利行业从事的都是国家的大型水利项目,进行有效的财务预测更是和公司的筹资及其融资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如果筹资不足会使公司失去或者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和施工时期。如果筹资过多可能导致公司的资金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导致浪费现象的发生。传统上都是采用手工方式进行财务预算工作,这不仅会使工作的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调整,是整个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且效率低下。将采用电算化技术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并将这些预算决策进行前置处理,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而且还能够使水利行业合理有效的进行资金的筹措和项目的投资安排。总之,进行财务预算信息化和前置化处理能够确保投资于最佳的项目,获得各部门所需的充足资金。
四、创建信息化互动平台,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监督
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这一单一部门的工作,其和公司的其他所有的非财务部门存在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自身的任务和责任,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监督执行。这就需要公司建立信息化的互动平台,使公司的各个部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个清晰的了解,知道公司的每个部门的每一笔钱是花在什么地方,这些钱给公司带来的怎样的收益和回报。实行公司财务数据的公开化,通过互动平台让每一个部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其他部门资金花销存在问题的,发现问题的部门可以予以监督,将问题汇报给财务管理部门使其对这个问题进行审核和处理。
通过建立信息化互动平台,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对于像水利行业这种机关单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的降低公司资金花销不明的现象,提高公司资金的利用率。
总而言之,面对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实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进行技术到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要结合会计电算化系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公司各项管理及其各个部门的有效结合。实现高效管理和相互监督管理。确保水利行业的财务管理能够在全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筹资和投资的合理规划。适应新技术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和变革,为今后行政机关部门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出行;服务水平
1、突出“以人为本”的交通信息服务理念
河南省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通过整合省已有的、分散的公众服务信息,建立一个面向公众的交通公众信息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既能够从交通数据中心的数据库中采集各类交通业务信息,也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取铁路、民航、气象和旅游等其他部门相关数据。该服务系统根据公众的各种需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通过统一的交通服务信息平台,依靠网站、呼叫中心、短消息平台、情报板、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信息服务媒体服务信息,改变原有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内容单一,信息源不统一、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交通服务理念,向公众提供交通基础信息、交通动态、交通旅游、交通气象查询和出行策划等实用的出行交通综合服务信息,使公众充分享受这些信息和服务带来的便利,全面提升河南交通对公众的信息服务水平。
2、全面覆盖实时信息和基础信息
根据信息的变化频率可将公众出行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信息,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快的变化,例如交通流量信息;另一类是静态信息,这些信息一般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的比较缓慢,如公路地理信息。
目前我省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包含的实时信息主要包括实时路况信息、气象信息、公路客运票务信息、临时汽车车次信息以及GPS数据等,便于公众准确判断选择出行路线及方式,同时能了解出行相关实时信息。静态信息主要包括道路信息、隧道信息、桥梁信息、加油站信息、旅游景点信息、站场信息和固定汽车车次信息等。
3、准确分类服务对象,选择多种服务方式
作为一个以公众出行为主题的信息平台,通过详细分析服务对象需求,我们将服务对象分为三类:
(1)自驾车出行者
自驾车出行者需要了解道路条件、及时路况信息、施工占道、突发事件、路桥收费信息、气象信息、停车信息、加油站信息、车辆维修站、检测场信息、救援信息等。
(2)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者
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者包括乘坐道路客运车辆及城市公共交通乘客。长途客运汽车的出行者需要了解长途客运场站、长途客运线路信息、长途客运票务信息、长途客运乘车规定信息、长途汽车临时变更信息、长途客运场站附近城市公交设施等信息;乘坐城市公共交通乘客需要了解公交线路相关信息、公交换乘信息。
(3)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和单位
公众信息服务除出行信息外,还需要面向社会公众、从业人员和从业企业提供诸如信息公示、信用评价、行政许可、资质认证等信息服务。对这类服务而言,需要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以及业务应用系统如信用管理系统等,从而提供全面、统一的信息服务。
4、服务民生取得良好效果
我省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自去年上线运行以来,目前已经累计近26万访问量,约为19万人提供了出行信息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方便公众出行,提高交通信息服务质量。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更好的满足了公众的出行需要,改善出行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提升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水平。公众在节省大量时间和费用的情况下,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交通信息服务。同时利用实施交通信息,交通参与者可以做出相应的交通行为的调整和决定,对车辆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减少总出行时间或形成,减少延误,减少乘客和货物的在途时间,不仅带来整理路网容纳能力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也提高了道路交通的安全可靠性,极大的改善了交通信息服务环境,提升了政府服务便民的优良形象。
(2)加速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行业综合管理水平。通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系统性的分析梳理了交通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加速了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同时引导各单位发现信息缺乏的薄弱点,分析可以提升的管理环节,直接带动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