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利水务信息化范文

水利水务信息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利水务信息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水利水务信息化

第1篇

(二)深化财务信息系统功能开发程度

如前所述,现状下水利财务信息系统功能开发程度还有待加深,为了使水利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便需深化财务信息系统功能开发程度[9-10]。比如,在会计核算模块,需对报销申请、财务审核、银行资金变动等为一体的完善系统闭环结构进行构建,与此同时,促进各项功能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使人工作业量大大减轻。在报表和分析模块当中,则有必要和会计核算模块的数据及功能对接联通,并让模块内部数据与表格的钩稽、链接有效打通,在财务信息系统当中,合理应用SQL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对内置数据及分析需求功能持续优化,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提取、分析处理。此外,需重视功能健全、信息完整、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使财务信息系统功能开发程度逐步加深,进一步提升大数据背景下的水利财务信息化建设效益。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作用,在水利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期间,需重视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合理科学使用。一方面,对于水利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有必要充分重视智慧财务建设工作的开展,实现无接触、无现金报销模式,通过研发移动财务报销APP,实现无纸化报销,并在无减免审批及无接触审核的基础上,使一键式支付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另一方面,对于报销工作人员来说,则可以及时进行报销申请,对报销单直接扫描、拍照,然后上传到系统当中。对于部门领导来说,则可对报销申请进行随时随地审批,不需要和领导面对面开展会议,可通过报销工作人员传输过来的电子单据,严格审核。并在系统中,以审核规则作为参考依据,使智能化审核功能有效实现,这样便能够为财务工作人员提供很大程度的便利,使单据审核处理的效率大大提升。此外,单据审核之后,以自动的方式与银政直联系统进行对接,使资金支付的效率、准确性、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

(四)加强财务与信息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使水利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具备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障依据,所以加强财务与信息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11-12]。一方面,在人才选拔方面,采取择优录取模式,录取懂大数据、懂财务信息化技术的相关人才,并针对招聘进来的人才进行岗位业务能力培训,使其能够快速适应水利财务信息化建设相关岗位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在岗的水利财务工作人员来说,则需加强自主学习,与时俱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促进自身工作单位水利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升。比如: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合理使用云计算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等,使水利单位资产管控云平台有效构建,进而使资产大数据可视化及资产数据共享等功能得到有效实现。此外,对于水利财务部门财务工作人员来说,需结合自身财务工作需求,设计出符合部门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加强自我管理,使水利部门财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结语

第2篇

一、未能及时转变财务预算职能

在现阶段财务管理职能转变过程中,转变过程不明显,导致工作人员缺少信息化工作认识,没有严格要求对信息化程度。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使用者,水利事业单位要严格要求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增强财务预算管理对整个财务管理的作用,通过对整个资金流动情况的预算和整理,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的掌握程度,做到“科学使用资金,高效使用资金”。预算工作需要核算工作的帮助,要保持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在现阶段,水利事业单位主要利用人工传递数据的方式来保持预算工作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加了财务部门职能转变的难度。

二、提升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措施

提升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集合大量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基本包括:财务管理信息、经济管理信息、银行客户资料管理和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信息,只有集合处理这些信息,才能保证信息共享,提升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财政信息化宣传建设信息化财政系统的目的是服务现代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要通过加强财政信息化宣传,提升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这种宣传不应停留在书面宣传和口头表述上,要保证会计人员能认清信息系统功能,丰富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仔细分析当前财政管理中的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重视对工作流程的控制,重点控制业务流程,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连接,实现数据共享。整个过程就是系统研发的基础。整个过程需要不断加深工作人员对财政信息化的认识,保证工作人员能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引发财政管理工作方式的变革。

(二)注意工作流程的管理和创新在设计信息系统过程中,要以当地水利事业单位的具体需求为基础,保证设计工作程序化,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要规范部门之间的管理程序,不能出现以专栏的形式传递临时性工作的现象。以财政报表为例,在施行信息系统之后,可以将原本年度、季度财政报表细化到月报,并保证三者之间格式、要求的统一,规范财政信息。上级部门不需要通过打电话、下文件等传统方式传递处理信息,可以通过系统网站相关信息,改变传统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方式,使上级部门能节省出大量的通知时间来解决其它问题。要避免出现信息系统成为摆设的情况,要制定相应制度提高信息系统利用效率。例如,在考核中可以添加财务信息传送考核等。也可以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上级管理部门信息方式,硬性规定位置,提升信息平台在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的使用情况。

(三)确定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方式部分水利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中没有采用严格集中管理的方式,并不严格控制预算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方面,各级预算单位都是相互独立的事业法人;另一方面,财务管理部门与各级预算单位之间职责不一,不能形成联动。在财政部门工作期间,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需要根据自行界定数据共享范围,其他部门中的各项业务与财政指标的需求不同预算工作不能准确反映每项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在确定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数据获取流程。一般情况下水利事业单位财政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会计人员通过获取各个部门的具体资料,再进一步开展财政信息处理工作,避免出现各项业务与财政指标的需求不同预算工作不能准确反映每项指标的情况。其次要结合当前水利部门财政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数据拓展进一步的数据采集工作,优先处理重点问题,保证工作的科学性。最后,要注意数据准确性分析,工作人员所采集的数据不可能是百分百的正确,只有通过大量的收集和调差,减少数据的误差性,最大程度上服务于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财务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之间的区别在财政管理中,很多人都认为财政管理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不一定要反映在信息系统中。会计电算化要解决核算过程中的自动化过程中,整个过程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多的是依靠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实现财政信息的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二)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数据共享问题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信息的传输和分享。在现阶段财政部门数据共享过程中,要界定清晰的数据共享形式和范围。其次,财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具体项目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最后,要注意处理会计人员管理工作中与人事管理中的重叠部分,注意保护财政部门的独立性。

(三)与其他信息软件链接问题整个财政信息处理软件必然会与其他功能软件相链接。在当前,水利事业单位所使用的报表软件达10余种,涵盖了我国水利管理财政运行的全部内容。这些报表全部依靠手工输入,并且没有解决与会计核算系统之间的接口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解决财政管理信息与应用软件的接口问题,意味着国家要改变软件方案,不但提高了国家政策成本,也会消耗大量政府时间,因此本文不倾向于解决财政信息系统与各报表的应用系统接口连接问题。

四、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妥善做好水利工程的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是能够保障整个水利工程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将现代一些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以及相应的软件设施进行相关的协调配置,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管理的工作更加的方便,进而达到异地通讯、自动化以及远程通讯等信息处理方面的功能,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效率。

一、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信息化方面的现状

我国在水利工程的信息化有关建设实施的情况比较早,通过近代以来的不断完善以及不断改进,在整个水利的各项领域之中都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进展以及突破,可是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说,水利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的方面还是不够完善,虽然能够在部分领域落实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可是在其他诸多方面依然还是应用数字化形式的管理模式。而且有关信息化方面的管理规范也还不够健全,在实际进行信息化共享的工作方面,有关信息的应用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其中还有些根本无法切实的达到信息上的有效共享。因此在整体上来看,我国在水利工作方面的发展情况还只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基于我国国土十分辽阔,在有关行业的发展之中时常会发生东好西差的情况,在水利工程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基于地缘的相关因素,导致了我国水利发展的具体状况相差非常大。

(一)有关信息的获取

在实际开展水利信息采集的工作方面,对于我国的水位监测数据以及就雨量监测数据在相关的收集工作方面有半数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并且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工作,与此同时还在对周边的有关流量以及其他信息进行积极的收集。可是片面的发展无法代表其整体的进步,这些相关的信息系统在总体的构建之上还不够健全,在有关信息采集的过程中无法做到规范以及系统的收集整理,而且直接应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还要更加的稀少。就整体的工作量在收集方面的具体状况来看,不能切实确保收集的次数,同时在精准度方面也不能做到一个更好的保证。总体来说在整体的收集量之中信息收集量的相关比例严重低下。

(二)传输手段的不足

当前有关水利工程单位都已经开展了部分岗位职能的有效信息化,并且切实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信息方面的网络。虽然所收获的成果非常的明显,但是在现实的运用之中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之处,如果整体网络在传输信息方面的能力非常弱,不能够覆盖大范围的距离,这种情况使得整个业务范围都无法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的水利信息网络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怎样才能强化信息传输方面的手段,它的进展状况已经非常严重的限制了我国整个信息网络的提升以及发展。

(三)信息数据储存库

当前在我国的诸多水利业务都切实建立起了有关的数据库,高效的将所有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可是由于数据库在建立的方面还没有一个完善、统一的模式,从而导致了在建立的形式上多种多样,相同点亦或是能够实现有效共享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数据库的相关功效仅仅就是该水利工作信息方面的保存,同时在技术方面的差距更是非常巨大。

(四)水利工程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最主要的几点问题

虽然我国在有关水利业务的方面都已经在大范围应用了信息化的相关管理手段,将水利信息之中收集到的一些有效的信息进行信息化的建设管理,但是实际效果却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状态,其整体的进程以及进度都非常的缓慢,各等级单位的发展状态不够均衡,同时在信息的共享方面还没有有效的全国范围的网络共享平台。

二、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相关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大力开发水利信息的相关资源,初步建立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水利信息网以及有关的安全体系,全面构建水利信息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信息化的运行管理方面的体制,统一标准以及规范,强化在人才方面的培养工作,营造一个能够妥善保障水利信息化的环境。

中期目标。加大力度开发水利信息方面的资源,完善水利信息有关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水利信息化方面的保障环境,大力推进一些重点业务的实际应用。

远期目标。在我国全面实施水利信息化。整体提高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实现稳定均衡发展,在信息共享方面创建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网络平台,从而进行有关水利信息的共享,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高效、稳定发展。

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相关建设目标的实施原则

依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我国在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方面一定要遵循几点原则:

(一)保证重点建设

将水利信息资源的有关开发利用作为核心,将水利信息网以及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等一些非常重点的工程建设工作作为突破口,在进行统一规划的有关指导之下,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工作。

(二)加强保障措施

多种渠道共同筹集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求的资金,妥善处理水利信息化建设在分布不合理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经过水利信息化完成标准化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安全体系建设以及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彻底打破业务应用在建设工作之中的条块分割,清除一些以部门、地域以及专业等作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在切实满足需求的有关条件之下优先运用国产的软件以及硬件,完善推进系统建设、托管模式以及运行维护的外包,积极创造一个优良的水利信息化的相关保障环境。

(三)充分运用资源

充分的运用已有的资源,包括我国的一些公共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及有关行业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现有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相关作用,强化信息资源在数字化方面的力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资源整合,加强信息共享,加大水利信息资源的有关开发利用能力以及整体社会服务水平。

当前水利系统之中的每个部门都有许多信息化的相关应用系统正在投入运用并且发挥着高低不同的效用,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对已经具备的应用系统资源实施整合的工作,从而确保已有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

(四)注重建设以及管理的相关工作

在大力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对现有系统在运行与管理方面的工作,经过对于制度以及人才队伍的相关建设等手段持续、高效的发挥其整体效益。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成为了重点工作之一。水利部门要对信息管理系统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有关的工作任务给予充足的责任心,对工作的内容认真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以及更加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胡四一.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J].中国水利,2008,(19).

[2]邓坚.贯彻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近期重点任务[J].水利信息化,2012,(01).

第4篇

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水利实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水利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水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在信息化的作用下改善信息采集到服务的运行方式,使得所有信息处理的过程均具备智能、自动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运行的效率。我国将现代水利信息化作为目前的重点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水利系统的运行现状,在保障水利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预警、调度、速报等功能。我国在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提出了相关的目标,要求水利部门监督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化实现100%的覆盖率。我国地势辽阔,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必须要平衡我国各个区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以此来实现均衡发展。近几年,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水利建设中各个信息化的系统基本投入运行,但是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大,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期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建设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趋向于缓慢,先要处理好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才能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价值。

2.现代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

根据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分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到位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并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建设期间面临多项因素的干扰,虽然信息化体系建设不断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始终跟不上体系发展的速度,表现出严重的落后缺陷。基础设施不到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水利部门已经建成了信息服务网并投入运行,但是后期运营中受到服务器的阻碍,下属单位的服务网连接困难,通信质量差,进而影响了这些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导致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局限在区域级别,不能实现全地域覆盖。

2.2建设人才不专业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才不专业也是一项较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得水利信息化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集中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设包括诸多技术方面的支持,需要专业的人才处理,如果人才缺乏专业性,即会在系统服务和技术操作上出现失误,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度。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实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普及,阻碍水利行业的发展。

2.3缺乏信息化业务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建设速度缓慢,无法达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预设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底,投运信息系统共计863套,其中省级水利单位占到87%以上的比重,这863套信息系统仅包括政务、管理、公式信息等内容,严重缺乏信息化的业务,2011年中旬,我国水利信息系统增加了6%,并未呈现出过大的增加幅度,信息化业务水平仍旧偏低,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化办理。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已经表现出业务缺失的情况,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3.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合理分配工农业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我国水利事业应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与积极的支持态度,并且也在积极协助完善基础设施。国家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水利信息建设基础设施的实际状态,制定财务方案,适当增加投入资金的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主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制定拨款计划,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标准,积极筹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或者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实行政策性支持,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优惠条件。

3.2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方面,应该采取有针对的培训方式,目的是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满足水利行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人才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持,必须保障人才能力,才能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出规范性的培训方案,可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要求建设人员选择新型的建设技术,以此来强化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基础,除此以外,水利部门还可组建相应的人才队伍,通过培训、学习的方法在人才队伍内灌输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知识内容,促使部门内部具备骨干人员,辅助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升建设人才的技术能力,也可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或学习,强化水利部门内的人才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后备资源。

3.3拓宽信息化业务

现代水利的信息化发展,必须拓宽信息化业务,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水利信息化业务需要结合水利事业所处的环境,按照环境的需求设计信息化业务,实际在拓宽信息化业务时,还要加强建设管理,确保信息化业务与水利建设的相符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模块,不能只体现在表面,还要深入水利信息化的内部,一方面拓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新型的业务模块,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多元化建设。业务信息化的模块比较多,需要3S技术、电子技术等多项技术支持,主要是落实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倡导水利信息系统多元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业务的应用效率。

4.结束语

第5篇

这次会议是在水利发展与改革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要求,总结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分析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着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刚才,上海市沈骏副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一会儿,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还将作专题报告。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逐步深入。特别是2003年第一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力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第一,信息采集和网络设施逐步完善。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各类信息采集点约2.7万个,其中自动采集点占47.5%,信息采集的精确性、时效性、有效性以及工程监控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利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部门均建设了局域网,其中62.5%的单位专门建立了政务内网。水利信息广域网不断扩展,骨干网络与地市水利部门联通率达到63.1%,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实现了区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水利通信网逐步完善,基本建成包括1个卫星主站、500多个卫星终端小站的全国防汛卫星通信网。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日趋完善,各级水利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单位达460多个,部分省市联通到区县甚至乡镇水利单位。

第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逐步深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建成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119个,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完成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任务,显著提高了防汛抗旱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科学决策水平。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成2个流域监测中心站、13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00个分站,开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空间数据系统,有效支撑了水土保持科研、规划、监测评估、监督执法和治理修复等工作。在全国18个省级行政区的24个城市开展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建成水资源监控调度中心10多处,中心站、各类监测点337处,开发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有力提升了水资源调度和配置能力。结合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在29个灌区开展了信息化试点。采用“集中开发、分别部署、个性化定制”策略,按照“1+7”模式建成了部机关和7个流域机构统一技术架构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开发了综合办公、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管理等电子政务系统,促进了行政职能、办公方式和服务手段的转变。

第三,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加强。目前,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在线运行数据库469个,数据量约14457G,数据内容覆盖水利业务方方面面,一些单位还初步构建了数据中心。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水文信息采集站网,采集水情、雨情、水质、地下水、水土流失、供排水等各种信息,并依托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政务内网进行信息的报送和传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组织开发了1:2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并向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以及部分直属单位分发,为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重要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四,水利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健全。在安全管理方面,完成了水利部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并获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最佳实践奖;制定出台了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大多数省级水利部门成立了负责信息系统安全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员,制定并落实了安全管理制度。在物理环境安全保障方面,全国约3/4的水利单位建设了专用机房,大多数机房配置了专用设备,采取了安全措施,水利部机关及部分流域机构建设了标准屏蔽机房。在网络安全运行方面,水利政务外网骨干网采用了冗余技术,配置了各类安全防护系统;各级水利部门及时对网络主机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提高抗攻击能力,不少单位对关键服务器采用双机或多机系统。在系统和数据安全方面,建立了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统一的政务内网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及电子签章系统,保障水利信息数据传输安全,超过半数的省级水利部门建设了集中备份恢复系统。

第五,信息化新技术应用逐步扩展。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水旱灾害监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的水利空间数据建设、管理和业务应用迅速展开,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下地形及部分河道、蓄滞洪区以及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得到实际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在防汛抗旱远程会商和指挥调度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可视化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流域和水利对象的跟踪、模拟展示与管理,越来越多的数学模型、分析软件在水利工作中得到应用。

第六,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逐步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不断加强,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北京、河北、上海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水利部已颁布水利信息化行业标准22项,82项信息化标准列入2008年新修订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水利信息化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水利部陆续出台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制度和指导意见,不少地方水利部门和流域机构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水利信息化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渐趋合理,业务技能稳步提升。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明显加强,部机关及直属单位运行维护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规模逐步增加;各地也多渠道落实运行维护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防范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抗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北京奥运会供水安全保障、解决太湖蓝藻暴发供水危机、水土保持科学考察等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水利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党组,向长期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信息化意识淡薄,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体制还未理顺。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有的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能较弱,难以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三是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刚刚起步,规划与项目实施之间的衔接还不够,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开发利用效益不高。四是管理维护比较薄弱。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稳定的运行维护经费投资渠道,导致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也使运行管理单位背上较重的包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务必引起各级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一,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当前,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逐渐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信息技术正演变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全球信息化正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强调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水工程”(即水利信息化工程)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十二金”业务系统之一。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只有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才能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水利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提高水利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部党组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作为带动和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然不高,水利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有效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技术较为落后、管理较为薄弱的状况,推进水利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民生水利工程点多面广,要确保工程建成管好、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作支撑。目前,民生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类民生水利工程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建设尚未启动,信息化网络在覆盖范围和容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民生水利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小型水库普遍缺乏自动监控系统,大部分蓄滞洪区通信设施比较落后,山区防御山洪灾害的信息化手段严重不足。必须针对民生水利工程的特点,积极研发推广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应用系统,加快建设覆盖城市农村、大中小流域的基层水利信息采集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安全运行、日常管理等各类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提高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利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第四,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既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水平,又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证水资源永续利用和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涉水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对水资源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得治水思路、方略和决策建立在更为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充分发挥技术、知识等新的生产和管理要素在水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各类水利应用系统,建立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应对和化解水旱灾害和突发性水利事件,不断提升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第五,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进入信息社会,政府的公共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履行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利作为公益型和信息密集型行业,在信息时代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加快水利信息化,必然带来水利部门现有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推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利于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加强水利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助于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项目、流程和规则的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水利信息化,建立支持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平台和协同运作方式,有助于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促进团结治水、合力兴水。

总之,我们要以放眼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宽广视野,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建设现代水利的宏伟目标,充分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发展的优先领域,推动水利信息化实现新的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三、进一步明确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有序推进,搞好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架构,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良性运行,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今后3至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基本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扩展全国水利信息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范围,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国家、流域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实现水利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水利卫星通信网建设,增强水利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完成所有地市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三是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成全国重要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着力做到“五个转变”:

一是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面推进转变。信息化建设初期,为了满足局部工作和部门业务的需要,单一局部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是适宜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为战、信息分割等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对水利业务应用的一体化、全局化及水利信息服务的公开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水利信息化必须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全面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统筹流域区域、东中西部、城市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布局,协调不同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实施顶层设计,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二是从信息技术驱动向应用需求带动转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贪大求新,盲目追求高标准和套用先进技术的现象,既加大了建设投资,又增加了系统复杂性,还浪费了系统资源。要深入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紧密围绕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需求,建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先进实用的业务系统,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息化瓶颈,确保需要一个建设一个,建成一个用好一个。

三是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共享利用转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和资源由各个管理部门分别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系统的作用和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信息化发展和业务应用水平提升。要采取有力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与业务分割,充分考虑软硬件在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规范技术标准,加快系统集成,加大资源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对行业内部要最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对社会公众要最大程度地开放公共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互联互通,政务公开透明,促进信息系统效能最大化。

四是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信息系统建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随着应用需求、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进行升级完善,管理也就成为建设的延伸,这是信息系统的最大特点。面对水利业务工作对信息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面对水利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对水利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和运行维护尤为重要。必须深入研究各类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强化日常管理,使水利信息系统建得成、用得好、长受益。

五是从注重应用向统筹应用和安全管理转变。在日趋严峻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下,网络攻击、病毒入侵和信息泄密防不胜防,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可能对正常应用甚至国家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积极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根据水利工作和应用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技术安全体系和严密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网络安全、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四、全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广泛、门类众多,加快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作用和效益。加快前期工作,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拓展覆盖广度和深度,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灾害事件频发且破坏性增加,干旱缺水影响加剧、损失加重且越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聚集、人水争地日益严峻且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等形势,更加关注灾害的综合防控以及灾情分析、方案评估等环节,更加关注极端天气及多重因素叠加等复杂情况下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快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流域或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中央、流域、省级三个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对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和排水,以及大江大河省界控制断面、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进行实时监测,为水资源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撑。在系统建设的技术层面,要涵盖采集传输、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业务协同等五个方面;在服务对象层面,要涵盖水行政主管部门、科研规划设计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取用水户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五个方面。

三是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各级水利部门水利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发挥水利政府网站作用。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要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管理创新的要求,与政府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着力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从独立运行向按需协同互动转变、从提高办公效率向提升政务效能转变,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

四是加快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开发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等10个主要业务应用模块,建成覆盖水利部机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大型灌区、重点农村供水单位的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架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水利信息网等现有资源,着力加强原有系统升级改造和整合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数据库和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管理信息网上处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把系统应用融入农村水利主管部门日常工作,加强信息采集和规范数据上报工作,同时要在统一的技术架构下着手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一期工程效益,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实现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为所涉及的流域监测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分站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和传输设备,建立数据库与应用系统;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点、观测场配置观测和试验设施。要结合工程建设和应用,加快开展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加强水土流失预测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技术方法研究。

六是加快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投入运行。启动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着重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信息汇集和服务中心,实现全国移民管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一建设,实现各级移民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后期扶持基本信息和水库工程信息的覆盖率达到95%,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95%以上,实现移民日常工作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快捷、高效报送。同时,要推进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畅通移民诉求渠道。

七是加快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尽快启动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流域、地方水利数据中心节点建设,以基于空间的信息融合为基础,整合重构各类水利信息资源,向水利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中,涉及全局的基础信息应统一建设,如1:25万、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基础水文、基础工情等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必须统一,各级节点通过交换平台根据权限进行共享。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据及时更新。

八是加快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快建设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完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2009年首先完成水利部政务内网改造工作,2010年完成流域机构政务内网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确保水利重要信息万无一失。

五、着力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必须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向前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把水利信息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权威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部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监督和技术服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要建立或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理顺水利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把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成效列入单位和领导绩效考核的内容,保障水利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保障。要研究制定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水利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要紧密结合拉动内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相关建设内容,努力提高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要加强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强化项目科学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招投标、政府采购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维护。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规范标准体系和资金来源渠道。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模式和方法,重视顶层设计,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绩效评估等制度。要切实加强运行维护工作,依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建立专业运行维护队伍,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维护手段,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四要进一步完善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严格各级权限管理。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开展信息安全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加强对管理维护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要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强化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维护水利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快,软硬件更新快,业务需求变化快,必须认真研究并及时把握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律,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研究和科研能力建设。要认真分析研究下一代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水利工作特点,及时或超前提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方案,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和适度超前性,为水利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结合水利业务和信息化的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应用协同互动和信息共享利用。

第6篇

这次会议是在水利发展与改革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要求,总结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分析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着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刚才,上海市沈骏副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一会儿,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还将作专题报告。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逐步深入。特别是2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力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第一,信息采集和网络设施逐步完善。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各类信息采集点约2.7万个,其中自动采集点占47.5%,信息采集的精确性、时效性、有效性以及工程监控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利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部门均建设了局域网,其中62.5%的单位专门建立了政务内网。水利信息广域网不断扩展,骨干网络与地市水利部门联通率达到63.1%,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实现了区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水利通信网逐步完善,基本建成包括1个卫星主站、500多个卫星终端小站的全国防汛卫星通信网。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日趋完善,各级水利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单位达460多个,部分省市联通到区县甚至乡镇水利单位。

第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逐步深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建成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119个,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完成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任务,显著提高了防汛抗旱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科学决策水平。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成2个流域监测中心站、13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00个分站,开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空间数据系统,有效支撑了水土保持科研、规划、监测评估、监督执法和治理修复等工作。在全国18个省级行政区的24个城市开展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建成水资源监控调度中心10多处,中心站、各类监测点337处,开发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有力提升了水资源调度和配置能力。结合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在29个灌区开展了信息化试点。采用"集中开发、分别部署、个性化定制"策略,按照"1+7"模式建成了部机关和7个流域机构统一技术架构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开发了综合办公、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管理等电子政务系统,促进了行政职能、办公方式和服务手段的转变。

第三,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加强。目前,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在线运行数据库469个,数据量约14457G,数据内容覆盖水利业务方方面面,一些单位还初步构建了数据中心。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水文信息采集站网,采集水情、雨情、水质、地下水、水土流失、供排水等各种信息,并依托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政务内网进行信息的报送和传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组织开发了1:2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并向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以及部分直属单位分发,为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重要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四,水利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健全。在安全管理方面,完成了水利部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并获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最佳实践奖;制定出台了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大多数省级水利部门成立了负责信息系统安全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员,制定并落实了安全管理制度。在物理环境安全保障方面,全国约3/4的水利单位建设了专用机房,大多数机房配置了专用设备,采取了安全措施,水利部机关及部分流域机构建设了标准屏蔽机房。在网络安全运行方面,水利政务外网骨干网采用了冗余技术,配置了各类安全防护系统;各级水利部门及时对网络主机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提高抗攻击能力,不少单位对关键服务器采用双机或多机系统。在系统和数据安全方面,建立了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统一的政务内网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及电子签章系统,保障水利信息数据传输安全,超过半数的省级水利部门建设了集中备份恢复系统。

第五,信息化新技术应用逐步扩展。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水旱灾害监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的水利空间数据建设、管理和业务应用迅速展开,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下地形及部分河道、蓄滞洪区以及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得到实际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在防汛抗旱远程会商和指挥调度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可视化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流域和水利对象的跟踪、模拟展示与管理,越来越多的数学模型、分析软件在水利工作中得到应用。

第六,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逐步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不断加强,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北京、河北、上海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水利部已颁布水利信息化行业标准22项,82项信息化标准列入2008年新修订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水利信息化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水利部陆续出台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制度和指导意见,不少地方水利部门和流域机构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水利信息化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渐趋合理,业务技能稳步提升。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明显加强,部机关及直属单位运行维护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规模逐步增加;各地也多渠道落实运行维护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防范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抗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北京奥运会供水安全保障、解决太湖蓝藻暴发供水危机、水土保持科学考察等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水利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党组,向长期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信息化意识淡薄,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体制还未理顺。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有的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能较弱,难以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三是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刚刚起步,规划与项目实施之间的衔接还不够,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开发利用效益不高。四是管理维护比较薄弱。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稳定的运行维护经费投资渠道,导致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也使运行管理单位背上较重的包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务必引起各级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一,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当前,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逐渐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信息技术正演变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全球信息化正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强调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水工程"(即水利信息化工程)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十二金"业务系统之一。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只有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才能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水利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提高水利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部党组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作为带动和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然不高,水利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有效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技术较为落后、管理较为薄弱的状况,推进水利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民生水利工程点多面广,要确保工程建成管好、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作支撑。目前,民生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类民生水利工程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建设尚未启动,信息化网络在覆盖范围和容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民生水利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小型水库普遍缺乏自动监控系统,大部分蓄滞洪区通信设施比较落后,山区防御山洪灾害的信息化手段严重不足。必须针对民生水利工程的特点,积极研发推广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应用系统,加快建设覆盖城市农村、大中小流域的基层水利信息采集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安全运行、日常管理等各类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提高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利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第四,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既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水平,又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证水资源永续利用和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涉水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对水资源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得治水思路、方略和决策建立在更为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充分发挥技术、知识等新的生产和管理要素在水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各类水利应用系统,建立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应对和化解水旱灾害和突发性水利事件,不断提升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第五,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进入信息社会,政府的公共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履行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利作为公益型和信息密集型行业,在信息时代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加快水利信息化,必然带来水利部门现有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推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利于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加强水利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助于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项目、流程和规则的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水利信息化,建立支持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平台和协同运作方式,有助于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促进团结治水、合力兴水。

总之,我们要以放眼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宽广视野,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建设现代水利的宏伟目标,充分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发展的优先领域,推动水利信息化实现新的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三、进一步明确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有序推进,搞好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架构,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良性运行,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今后3至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基本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扩展全国水利信息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范围,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国家、流域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实现水利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水利卫星通信网建设,增强水利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完成所有地市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三是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成全国重要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着力做到"五个转变":

一是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面推进转变。信息化建设初期,为了满足局部工作和部门业务的需要,单一局部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是适宜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为战、信息分割等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对水利业务应用的一体化、全局化及水利信息服务的公开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水利信息化必须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全面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统筹流域区域、东中西部、城市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布局,协调不同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实施顶层设计,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二是从信息技术驱动向应用需求带动转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贪大求新,盲目追求高标准和套用先进技术的现象,既加大了建设投资,又增加了系统复杂性,还浪费了系统资源。要深入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紧密围绕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需求,建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先进实用的业务系统,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息化瓶颈,确保需要一个建设一个,建成一个用好一个。

三是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共享利用转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和资源由各个管理部门分别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系统的作用和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信息化发展和业务应用水平提升。要采取有力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与业务分割,充分考虑软硬件在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规范技术标准,加快系统集成,加大资源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对行业内部要最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对社会公众要最大程度地开放公共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互联互通,政务公开透明,促进信息系统效能最大化。

四是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信息系统建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随着应用需求、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进行升级完善,管理也就成为建设的延伸,这是信息系统的最大特点。面对水利业务工作对信息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面对水利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对水利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和运行维护尤为重要。必须深入研究各类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强化日常管理,使水利信息系统建得成、用得好、长受益。

五是从注重应用向统筹应用和安全管理转变。在日趋严峻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下,网络攻击、病毒入侵和信息泄密防不胜防,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可能对正常应用甚至国家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积极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根据水利工作和应用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技术安全体系和严密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网络安全、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四、全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广泛、门类众多,加快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作用和效益。加快前期工作,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拓展覆盖广度和深度,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灾害事件频发且破坏性增加,干旱缺水影响加剧、损失加重且越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聚集、人水争地日益严峻且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等形势,更加关注灾害的综合防控以及灾情分析、方案评估等环节,更加关注极端天气及多重因素叠加等复杂情况下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快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流域或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中央、流域、省级三个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对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和排水,以及大江大河省界控制断面、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进行实时监测,为水资源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撑。在系统建设的技术层面,要涵盖采集传输、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业务协同等五个方面;在服务对象层面,要涵盖水行政主管部门、科研规划设计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取用水户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五个方面。

三是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各级水利部门水利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发挥水利政府网站作用。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要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管理创新的要求,与政府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着力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从独立运行向按需协同互动转变、从提高办公效率向提升政务效能转变,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

四是加快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开发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等10个主要业务应用模块,建成覆盖水利部机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大型灌区、重点农村供水单位的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架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水利信息网等现有资源,着力加强原有系统升级改造和整合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数据库和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管理信息网上处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把系统应用融入农村水利主管部门日常工作,加强信息采集和规范数据上报工作,同时要在统一的技术架构下着手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一期工程效益,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实现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为所涉及的流域监测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分站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和传输设备,建立数据库与应用系统;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点、观测场配置观测和试验设施。要结合工程建设和应用,加快开展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加强水土流失预测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技术方法研究。

六是加快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投入运行。启动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着重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信息汇集和服务中心,实现全国移民管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一建设,实现各级移民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后期扶持基本信息和水库工程信息的覆盖率达到95%,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95%以上,实现移民日常工作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快捷、高效报送。同时,要推进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畅通移民诉求渠道。

七是加快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尽快启动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流域、地方水利数据中心节点建设,以基于空间的信息融合为基础,整合重构各类水利信息资源,向水利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中,涉及全局的基础信息应统一建设,如1:25万、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基础水文、基础工情等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必须统一,各级节点通过交换平台根据权限进行共享。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据及时更新。

八是加快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快建设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完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2009年首先完成水利部政务内网改造工作,2010年完成流域机构政务内网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确保水利重要信息万无一失。

五、着力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必须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向前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把水利信息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权威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部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监督和技术服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要建立或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理顺水利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把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成效列入单位和领导绩效考核的内容,保障水利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保障。要研究制定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水利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要紧密结合拉动内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相关建设内容,努力提高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要加强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强化项目科学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招投标、政府采购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维护。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规范标准体系和资金来源渠道。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模式和方法,重视顶层设计,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绩效评估等制度。要切实加强运行维护工作,依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建立专业运行维护队伍,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维护手段,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四要进一步完善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严格各级权限管理。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开展信息安全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加强对管理维护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要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强化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维护水利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快,软硬件更新快,业务需求变化快,必须认真研究并及时把握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律,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研究和科研能力建设。要认真分析研究下一代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水利工作特点,及时或超前提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方案,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和适度超前性,为水利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结合水利业务和信息化的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应用协同互动和信息共享利用。

第7篇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 简要介绍 形式 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水多了又会成为洪水猛兽,水少了不够喝要闹水荒。

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简要介绍水利信息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进一步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1.1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旱灾害又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时空分配不均、致使全国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尤其是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水问题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构成严重制约。

1.2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有效的防汛减灾服务、高保证率的清洁水源以及保护和谐水生态环境的重任。建国以来,为解决水问题,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并且在抗御洪水、提供水源和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的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必须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移,追求治水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流域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是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水利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适应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进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2水利信息化目前面临的形式

相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而言,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对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形势,特别是距离全面建设小康,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水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照“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要求,水利信息化发展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2.1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2.1.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信息化建设,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由于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已将“金水”工程列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优先实施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强调“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2.1.2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已建设完成的一批水文自动测报和其它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使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已具雏形,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框架初步形成,数据库的建设、更新、运行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初步经验。已开发的一批专用业务应用,经过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检验,也积累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为进一步开发、完善其功能和进行系统整合与集成奠定了基础。一批国家和水利部确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为全国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1.3水利信息化的行业管理得到明显加强。水利部和部分单位分别出台并落实一系列与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使得水利信息化的行业管理得到明显加强。

2.2水利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2.2.1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有的信息采集体系还很不完善,信息的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以及时空搭配不合理,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水利工程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利通信网在覆盖范围和容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水利通信网络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小型水库普遍缺乏通信保障,大部分蓄滞洪区通信手段十分落后,各流域机构普遍缺乏应急抢险通信能力;山区防御山洪灾害的通信手段严重不足;水利信息网还没有覆盖全部地市级单位,网络应用缺乏,能够提供网络共享的信息较少,安全保障不够,网络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支撑水利各类业务应用的综合性支撑平台和提供综合信息共享服务的数据中心建设尚未启动,系统及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薄弱,严重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整体效益的发挥。

2.2.2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规范性依然较弱。由于水利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脱节,各级水利业务部门按照业务需要分别开发的应用系统标准化程度较低、功能相对单一、系统协调性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导致系统开发与应用的不规范和多样化,难以构成系统化的综合性应用成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低,业务系统相互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限制了系统能力的发挥,增加了建设与运行管理和维护的难度。相当多的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直接投入实际应用,制约了业务应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面向公众服务、协同监管和决策支持的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为全社会提供水利信息服务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2.3技术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依然滞后。由于技术标准的编制与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实践的积累,加之限制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体制仍然存在,致使技术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远跟不上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加上前期研究力度较小,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2.2.4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仍需改进。现行的各级水利部门信息化领导工作方式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部门间协调工作量大,难度高,行政管理难以到位、建设与运行维护脱节,建设分散无序,盲目建设导致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严重。对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运用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关键性认识不足,导致投资难以筹措,运行管理费用不落实,维护与更新没有保障。

3水利信息化发展

实现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要深化改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建全水利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管理制度体系,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和制度保障。

3.1加强制度建设。

3.1.1完善机制、健全机构。随着水利信息化各类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的雏形已经形成。需要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本特点,参照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成熟体系,进一步健全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行业管理体制;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完善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和验收与评估制度,强调水利系统网络的互连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协调信息化项目与新建、续建、改建与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的相互关系,保障以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水利能力建设的有效推进。同时,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完善现行的水利信息化行政和行业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组织机构,做到责任明确,职能到位,避免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按国家行政管理和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机构设置的方式和人才培养、引进与流动的策略与实施办法。

3.1.2统一标准、各负其责。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架构,科学划分和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水利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事权。特别是应充分考虑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系统化和全局化需求,以及信息化工程长期运行、维护和更新的实际需要,统一技术标准,努力避免建设的局部化和低水平重复,产生新的信息壁垒和不必要的浪费。水利信息化工作不但涉及水利行业内部的方方面面,还需要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建立信息共享体系。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内外的协作,特别是行业内各级各部门间的协作,各负其责,关系到水利信息化目标能否实现,进而影响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3.2深化体制改革。

3.2.1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与试点。在充分研究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包括行政行业管理、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基础上,选择一到两个合适的流域与省级单位,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

3.2.2建立水利信息化质量保障体系和技术认证与准入制度。研究制定水利信息系统质量评估与管理规定和技术认证与准入规定,建立一至两个国家级水利信息系统与技术验收认证与评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以模块和系统测评为基础的水利信息化验收评估与行业信息技术准入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规避信息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引发水利业务关键应用产生失效或错误的风险。

3.2.3建设水利信息化技术发展保障体系。制定水利信息化核心技术发展策略,建设一至两个水利信息系统产品化研究开发基地和核心与前沿技术研究基地,对核心产品和前沿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品的核心技术与产品系列,逐步建成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系,支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2.4研究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研究各类水利业务应用运行维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运行管理政策与技术规范,积极研究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为效益的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费用资金来源、支付政策与管理体系,促进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并研究制定在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前,已进入正常运行期的业务系统运行维护费用的应急投入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水利信息化概论,2003

2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2003.4

3李芳.水利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广东水利水电,

2002.4

第8篇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温暖的鹏城,共同迎来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论坛"。这是水利部第二次举办水利信息化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总结交流信息化工作经验,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支撑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在这里,我代表水利部和陈雷部长对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参加论坛的各位代表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就水利信息化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于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分析当前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从机遇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对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加快信息化发展,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也再次阐明了信息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年5月印发的《*-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行动和保障措施,为加快全国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推进全国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党的*报告针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无疑对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必须以政府业务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开辟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倾听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新渠道,使信息化成为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打造诚信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以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三)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良好局面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把水利纳入重点支持的领域,随着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稳定和增加水利各项投资成为可能。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水利,水患意识、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为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实践不断取得进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跨越,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水利改革逐步深入,水利科技不断进步,水利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增加了更大的动力。多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和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培养了大量人才,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水利部党组关于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总体部署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水利部党组准确把握水利工作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在充分总结治水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明确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水利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是创新和提升水利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水利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途径,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的重要支撑作用。陈雷部长在最近召开的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上指出:要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和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同时,还明确提出:要通过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管理薄弱的状况,推进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水利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问题,研究和探讨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切实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推动水利现代化。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的水利信息化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技术在水利行业的整体应用水平还不高,水利信息化对水利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业还比较弱;水利部门对推进水利信息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平衡,部分地方和单位重视和推进力度还不够;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战略、思路等重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战略和思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水利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依托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水利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以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需求为主导,深化业务应用,通过管理创新推动水利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以重点项目辐射和带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注重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努力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注重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完善标准、政策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行业管理,搞好横向和纵向统筹,实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确立的战略目标,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业务应用,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效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当前,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水利信息化的工作重点要向加快和深化业务应用方向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特别是水利工作者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全国水利系统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等方面已经建设了一批相应的信息化系统,我们要加强对已建业务系统的管理,强化这些业务系统的应用,使其充分发挥系统效益,提高决策支持水平;在机关内部,要积极推行网上办公,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便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同时,还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管理创新,推动水利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信息化的本质是管理的创新,信息化工作的最大误区就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化,忽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其主要表现就是"重硬件建设,轻应用创新",对于硬件设施舍得花大钱,而对于应用设计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关注不够,往往造成耗费巨资建设的硬件网络上没有数据"跑"、建成的网站也少有人光顾,开发的软件并不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或者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新开发的应用系统不能正常发挥效益。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要按照技术服从和服务于应用的要求,切实以应用为核心,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解决面向应用的问题。

(三)加强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开创水利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要围绕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农村水利、行政办公和应急管理等关键业务,进一步组织好重要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动一批重要的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发挥效益。要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要在试点建设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的作用,加快二期工程设计与建设;要认真总结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成果,扩大试点范围,并积极开展农村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工作;要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增强水利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有序推进不同业务系统之间、水利部与地方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要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规范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进信息公开。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保障水利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认真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和安全通报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从实际出发,建设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体系,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三、对策和措施

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近期应重点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组织体系。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构,抓紧研究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要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信息化工作机构、信息化应用部门和管理维护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上的权责,形成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信息化政策和标准体系。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要主动研究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紧跟国家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研究制定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对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遵循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水利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对必要性不大的要予以调整,对内容相近的要合理归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完成各单项标准制定、修订任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不同网络系统间互联互通,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三)建立良性的水利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机制,是水利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尽快完成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的制定,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纳入部门预算。要建立完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制,提高信息系统维护管理水平。要提高信息系统的监控和应急反应的能力和手段,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9篇

为了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水利信息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的3~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将围绕三大主要目标。

首先,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基本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扩展全国水利信息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范围,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国家、流域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实现水利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水利卫星通信网建设,增强水利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其次,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完成所有地市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

还有,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成全国重要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的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水利信息化建设需从各个具体环节扎实推进,其中,必须着力做到“五个转变”。

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面推进转变。信息化建设初期,为了满足局部工作和部门业务的需要,单一局部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是适宜的,但同时也带来7各自为战、信息分割等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对水利业务应用的一体化、全局化及水利信息服务的公开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7水利信息化必须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全面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统筹流域区域、东中西部、城市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布局,协调不同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实施顶层设计,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从信息技术驱动向应用需求带动转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贪大求新,盲目追求高标准和套用先进技术的现象,既加大了建设投资,又增加了系统复杂性,还浪费了系统资源。要深入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紧密围绕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业务需求,建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技术服务业务的科学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先进实用的业务系统,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息化瓶颈,确保需要一个建设一个,建成一个用好一个。

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共享利用转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和资源由各个管理部门分别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系统的作用和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信息化发展和业务应用水平提升。要采取有力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与业务分割,充分考虑软硬件在不同系统问的兼容性,规范技术标准,加快系统集成,加大资源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对行业内部要最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对社会公众要最大程度地开放公共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互联互通,政务公开透明,促进信息系统效能最大化。

第10篇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和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水文[*]475号文件);总结交流近两年来的水利信息化工作,明确“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目标;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应邀到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水利信息化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下面我就水利信息化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特别是*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努力实践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落实*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等项目的深入开展,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如:全国水文测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51%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

二是水利信息网初具规模。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部完成了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现了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建成了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的异地会商系统;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北京、辽宁、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河南、陕西、广东、江西等13个省(直辖市)也已建成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的宽带计算机广域网络,有的甚至已通达县市水利部门;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的政务内网已实现互联,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互联正在实施。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网正逐步形成并发挥效益,为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网络传输与共享等各类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试点等专业数据库建设;正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由国家发改委负责规划并牵头组织建设的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水利部将承建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建设内容由水文、水质、水资源、水利设施(空间)、土壤侵蚀、农田灌溉、水能资源调查、农村水电等方面的8个专题信息库、8个专题信息产品和16个综合信息子库构成。这些水利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取得实效

一是全面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业务应用之一,是先期启动建设的水利信息化“龙头”工程,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批复,其概算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核准。利用应急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在多次全国性会议中应用,异地会商系统在抗御*年淮河洪水、*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及防御今年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建成的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气象、水情会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汛情监视系统等已成为各级防汛部门进行防洪减灾决策的最重要支撑。今年10月11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标志着一期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二是积极推进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大部分单位、部门内部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公用平台软件已基本开发完成,综合办公系统即将上线调试,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正在进行需求调研和招标准备。

三是抓紧实施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以黄河、海河、太湖、辽宁、江苏等为试点的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首都、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等一批水资源调配工程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务管理能力,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统一调度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区内与区外水资源,水利部启动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年和*年共安排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个试点城市,中央补助资金达5500万元。

四是基本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该项目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

五是大力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年,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和中日合作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的实施,正式启动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河北省石津为代表的全国30个大型灌区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建设,试点灌区内部基本建成计算机局域网;30个灌区共建成自动信息采集点300处(其中水情遥测49处),水位监测418处,闸位监测138处,雨量监测7处,泵站流量监测488处;试点灌区还根据工作需要,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系统。

六是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水利系统许多单位和机构均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部分网站还开设了网上行政审批业务,促进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水利政务透明,提高办公效率。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

(三)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先后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明确了本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投入。

二是加快了水利信息化标准制定。信息化标准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年颁布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经过近3年的努力,标准体系中已有9项标准颁布实施,3项标准正在报批,22项标准正在编制或立项过程中。

三是重视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在工作中注重队伍的技术培训,引进了一些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充实了信息化的工作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保障。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河海大学联合举办了信息化工程硕士班,现已举办三期,共50余人参加;举办了《水利系统通信业务导则》等多个水利行业标准学习宣传贯彻培训班。一些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采用多种形式举办了各类信息化培训班。

(四)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有序推进了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的指导下,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化规划已初步完成;*年11月,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组织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思路报告》,并已正式报国家发改委;今年又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部信息办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是切实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认真实施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近两年来,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水利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以及部在京直属单位的一批信息化项目,都严格按照《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了审查、批准。为了加强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管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根据《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制定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等有关制度。一些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结合各自具体情况,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规章制度。例如:黄委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和《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北京市水务局出台了《北京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办法》,上海市水务局颁布了《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水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等,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信息化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组织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会,总结推广了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交流展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汇编出版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论文集》。首次在水利系统开展了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评选活动,会上对荣获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奖和大会奖的单位进行了表彰。

四是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年7月,部信息办组织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调研,调研组分赴安徽、江苏、河南、黄委、淮委和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长委等地进行调研,编写了调研报告,指出了现阶段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五是重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年4月,部信息办开始印发《水利信息化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至今已印发32期。部信息办今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的通知》,建立了通讯员联系制度,通过网站、报纸和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为水利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时期水利工作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切实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新形势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1、国家信息化建设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为加快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国家级的政务网络资源开始整合,一批“金”字工程的信息化项目和四个国家级的基础信息库相继启动建设,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研究项目开始实施,基于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政务信息,我们开始步入政务公开和服务社会的轨道。这些都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新时期水利工作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部党组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并将水利信息化列入了到201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利信息化已成为防洪抗旱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增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实现水利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管理有待加强,运行维护机制亟需完善

虽然大部分单位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实际上存在着管理职能不明确或不落实,统一协调较难,行业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成果管理相对较弱,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缺乏统一组织等问题,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一批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而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已建项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建设资金渠道不畅投入相对不足

多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资金渠道无保障,投入分散,导致系统建设难以形成规模,系统开发成本高,共享困难,建设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与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匹配,投入相对不足,规划或计划中的建设内容难以落实,效果难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的落实更为困难,已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

3、信息资源不足整体应用水平不高

一些应用系统开发验收后,由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难度较大,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又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应用系统成为“演示系统”,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此外,由于一些水利业务部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4、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但由于全局意识不强,缺少“一盘棋”思想,加之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项目来源多样、项目成果归属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软硬件环境统一利用困难、应用分散、无整体优势等现象,规模效益相对较差。尽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信息资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系统,没有形成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难以提供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整合难度较大。

5、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互联互通困难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其建设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信息采集、数据库、支撑平台、系统架构、应用规范等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性指导不够,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系统互联互通困难,信息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6、人才资源缺乏激励机制不全

水利信息化工作成功与否,人才队伍是关键。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一支信息化队伍,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人才,但离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分层次技术培训不够,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较少。

(三)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认真落实以下措施。

1、理顺投资渠道落实管理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否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资金投入是前提。信息化工作既要有项目建设资金,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水利信息化要与水利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其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合理安排资金。要设法将建成投入运行的系统维护管理经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2、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以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支撑平台技术,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施各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整合,积极开展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体系、交换体制、管理办法等方面,研究建立水利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面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资源服务。

3、加快技术标准建设规范信息资源利用

要按照部信息办和国科司的统一部署,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抓紧编制水利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重点是制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有关标准和重点应用系统的技术开发标准。

4、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建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保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部门的作用。同时应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组织与管理,落实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相应部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要求,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使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5、加强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要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完善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骨干队伍。要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网上教学和网上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业务应用系统培训以及技术交流、技术考察等工作。

三、水利信息化近期工作要点

“十五”即将过去,“十一五”即将来临。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近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编制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事关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改革与发展大局,已纳入水利发展“十一五”的专项规划。部信息办已组织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交本次会议进行讨论。《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原则、建设任务和主要内容。各单位要在已完成的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好本单位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各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报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部备案。

2、加快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

加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在应急工程和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中的水情、工情、墒情、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测站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积极开展网络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建设。同时,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全面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做好二期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扩大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

抓紧实施水利部至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及其安全系统建设,各流域机构要加快进行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建好政务内网,为内网互联做好准备。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公用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综合办公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早日实现水利部机关与七个流域机构一体化的综合办公应用。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要在完成需求梳理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建设。

配合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国家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库项目,积极开展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加快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以及大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等项目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框架内,将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与保障环境有机地共同推进,为水利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创造条件。

3、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有效解决水利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环境,水利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今后的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理顺关系,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4、高度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利信息资源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各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托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水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共享应用,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的业务部门较多,各单位要加强协调,统一组织实施,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倡导信息资源共享,规范相应的数据格式,制定相关标准,大力实施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水利系统内部及水利部与其他部委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制定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开放相应的水利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水利信息共享服务。

5、尽快颁布施行《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年颁布施行的《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流域机构、各省市有关单位对暂行办法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强化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部信息办提出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请各位代表充分研究部信息办提交的办法草案,会后,要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并尽快颁布施行。

6、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为提高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水平,要积极推广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制定水利信息系统功能、性能和风险测评规范,建立水利应用软件的测评与评优工作程序,继续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果和优秀应用软件的评选、应用与推广工作。

7、加强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保障

水利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确保信息快速准确传输、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网络管理,保障网络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水利部近期将出台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检查和监督,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8、加强宣传表彰先进

第11篇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so-called water information, is to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level of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on resources application and sharing degree, thus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and benefit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standards, the necessit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y.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紧密结合新时期水利实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急后缓,注重实效。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因为它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提高水资源管理决策水平的需要,也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1.水利信息化是实践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关键因素

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到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要求要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按照这一新的要求,水利部在全面历史地总结治水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水利新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时期治水战略目标,必须大力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加速水利信息化建设。

2.推进水利信息化可满足提高防汛决策指挥水平的需要

水情和工情信息是防汛方案编制的依据和决策的基础。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监测和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预测、预报的速度和精度,降低灾害损失。

3.推进水利信息化可满足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的需要

水利作为传统行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任务十分繁重。通过推进水利信息化,可逐步建立防汛决策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测、评价、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等,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4.推进水利信息化可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通过组建水利系统水利信息化专网,可以实现水利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行数据、语音、视频的网上传输,非机密文件、资料的网上交换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水利互联网站的建立,可以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招标公告,公布水利政策法规及办事程序,普及水利知识,也便于社会各界更加有效地监督水利工作。

5.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先导

水利现代化 ,就是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增强水的安全性,加强水环境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与生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前提。 6.水利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取决于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信息化的程度。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不但水利事业要超前发展,而且水利信息化也要优先发展,适度超前。这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也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水利部门要向各级政府、相关行业及社会各方面及时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譬如,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工程的信息,洪涝干旱的灾情信息,防灾减灾的预测和对策信息等等。。因此,水利行业必须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 市、区) 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2.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于2003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3.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为目标, 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其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工程的龙头工程, 目前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了22 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另外各级雨情实时监测系统、防汛信息查询系统、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系统正在全面建设之中, 这些系统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水情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2)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初步设计已通过审查。目前水利部已完成了水利电子政务一期项目, 实施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 实现了部机关与在京主要直属单位的内网互联, 建成了水利部网站和水利部办公自动化系统, 各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也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传输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 市、区) 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3)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依托水利公用信息平台, 建立包括7大流域和31个省(市、区)分布式的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 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为水资源数据的实时查询、评价与预测、优化管理和调度、统计分析和决策、水利电子政务等提供支持, 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一些流域机构和地区部门建立了相关的系统。

(4)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体系, 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科学评价防治效果, 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5)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经过水利部水环境行业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成了基本覆盖全国水系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水利部、各大流域、省、地区水质中心可定期水质公报, 对全国水系水质进行评估, 这些建设成果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有的水质信息系统在监测站网、水文水质数据共享、信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为了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与评价、提高水环境管理水平, 有必要在实现全国水质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开发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

(6)水利数字图书馆。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工程》目前已完成项目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 并已通过该项目的审查验收, 为后续工程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水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为改变目前水利系统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落后现状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三、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着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工程设施和管理手段,保护现有的各项投资。引进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成果,坚持强化技术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结合水利行业的特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应用产品,在应用工程方面应注重保护现有工程,积极采用系统升级技术,推进水利设施体系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对我国水利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信息化工程,集中力量,重点保证,以此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各项目工作的开展。加快水利信息化工作中的规范建设进程,完善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制度,坚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并重,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利行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并在开拓知识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构成先进可靠的现代化防洪保安工程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撑水利基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正常有序运行服务,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成各级水利、防汛业务主管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相互间的宽带高速通信传输骨干网络,实现话音、数据和图像等综合数据业务通信,满足全天候全方位通信交换、数据传输、视讯交互和信息共享的需要。

2.建成水资源综合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实现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水质、水保、水环境等各种涉水要素和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监视监控,为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水环境快速监测评估、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洪涝灾情超前预报分析提供基本信息资源,满足水利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需要。

3.建成各级水利、防汛业务主管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相互间的计算机网络和网管中心和网管分中心,构成骨干、地区、园区、局域多层次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加强网络安全和出入口管理,并连接国家和地方政府信息网,实现水利、防汛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

4.建成水利计算机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农村水利、防洪减灾、水利建设、水利政务、水利经济、水利科技、水利人事等综合业务信息资源的集中控制和自动管理。 5.建成水利综合业务管理服务系统,实现数据自动分析处理、信息实时查询服务、方案自动生成执行、工程在线仿真运行、管理动态监视监控、状态越限预报告警、调配辅助决策支持、效益及时评估检验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6.建成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完成洪水预报调度、灾情评估分析、水资源优化调配、防汛异地会商、地理信息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等应用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实现由人工决策分析向计算机辅助决策分析的转变。

7.建成水利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水利、防汛业务工作信息交互、公文运转、公务处理、组织安排、计划实施、业务管理、技术交流、工作协调、项目跟踪、资料查询、数据检索、计算分析等办公自动化。

8.建成水利计算机网络安全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结合水利信息应用、交互的业务特点,制定运行管理和安全保密制度,规范信息交互的行为。

结语

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务实、创新,使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早日步入良性循环阶段,使水利行业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运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2篇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继蒸汽机和电力以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水利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摆脱传统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向现代水利管理迈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水利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即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利活动的融合,用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一、信息技术与水利现代化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观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长期以来的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和农田水利的服务方式,使水利当前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水利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善于用信息方法来解决和处理水利活动,即把任何一项水利管理活动,概化成水利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通过水利信息的高效处理,来调节和控制水资源的流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来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处理速度,增强水利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各类水利数学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各项水利活动的决策支持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全面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速度,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利办公自动化和水利决策科学化,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即水利人与自然界、水利人与水工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水利人与水利人之间的联系。

 

(1)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实现水利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信息技术是目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而且今后还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最主要的力量。我们水利人要通过充分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卫星通讯等信息技术,加强对降雨规律、河川径流规律、水质、水土流失、农作物及经济社会用水规律等情况的实时自动监测,不断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能力,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同时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地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2)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联系,实现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水体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水利人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以实现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我们水利人首先要确保各类水工程的安全,要通过利用远程自动化监控等信息技术,实时获取水工程信息,根据水工程运行状态自动作出安全判断和分级报警,保证水工程的安全。同时要加强管理,广泛应用灌区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水利信息化系统,全面提高水利事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现有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使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良性互动。

 

(3)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全方位满足社会公众对水利信息的需求。水利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要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建立以水利门户网站、网上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公众服务系统,广泛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资源、水环境、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水利信息的查询手段,宣传水利知识,提供行政审批和涉水事务办理的电子窗口,提供水事活动的应急服务,打造吸纳民意和便民服务的公众信息平台,充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利人的联系,全面提高水利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水利工作繁杂、涉及面广,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联,有些工作还要讲究整体的互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沟通方式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泛的协同工作平台,全方位拉近12万水利人之间的距离,实现水利人之间的整体互动。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水利人能够远程和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增强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方便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考核手段,杜绝“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全面提高水利人的整体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的实现

 

3.1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1)运用网络与通信技术,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各地水利部门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局域网,纵向连接水利部、水利厅、市州水利局,部分已延伸至县(市、区)。横向联接了国家防总、省政府、省军区、省气象台等部门,实现了水利信息实时传送。

 

(2)运用信息采集和监控技术,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水文、水土保持、水质、工情、墒情和旱情等信息采集点,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

 

(3)运用数据库技术,深化了水利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数据库内容覆盖了防汛抗旱、防洪工程、水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和水利文档等方面,实现了大中型水利工程特征数据、水利报表数据及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为水利信息资源的积累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数据中心平台。

 

(4)运用决策支持技术,增强了业务管理能力。一批应用范围广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防汛抗旱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功能不断完善,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防汛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5)运用电子政务技术,改变了传统水利管理方式。大多数水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是对外宣传水利、发布水利信息、开展网上办公、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办公系统的应用在增强水行政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公众服务水平等方面效益显著。

 

3.2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按照水利部信息化总体思路和要求,水利信息技术应用近期应着力推进以下九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以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促进水利现代化。

 

(1)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存储、交换、挖掘等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服务。同时,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水利信息网络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满足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随时实现水利系统远程视频会商,协调防汛抗灾、水利建设和管理,优化配置各类水利资源,全面提高水利信息的传输效率。

 

(3)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按照水利信息和水利业务分类,包括水利空间信息采集系统、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采集系统、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信息采集系统等。

 

(4)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利用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综合政务信息处理为基础,实现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行政资源和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各级各部门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提高水利行业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5)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接收处理、实时汛情监视、信息查询服务、洪水预报和调度等方面的建设,改善防汛抗灾指挥决策环境,为防汛抗旱调度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旱灾害损失。

 

(6)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利用自动测报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反映供水、用水、排水、水质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建立以3S技术、计算机仿真、专家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评价和优化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7)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自动采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水土保持信息高速处理、实时传输,实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促进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8)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建设。依托水利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计算机网络,掌握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由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动态监控管理和河道监控管理等组成。

 

(9)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电资源需求预测、分析、模拟优化等数据模型,为编制水电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合理配置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决策管理水平。

 

四、 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的束缚,丰富了水利工作手段,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将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但是,由于水利是一个传统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道路还很艰巨而漫长,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发展。

 

作者:李奇林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6年9期

第13篇

水利文献信息的内容管理是水利文献信息管理的另一个方面。人们利用水利文献的核心就是对其信息内容的利用。水利文献信息内容极为广泛,其涉及水利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水利理论、技术、经验、法规、历史等等。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区分开来,为水利文献利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是一个难点和重点。笔者认为对于水利文献信息的内容管理不能单纯以内容管理内容,而应考虑到实体管理的管理者———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他。实际上这几类管理者管理水利文献各成体系,这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待水利文献。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管理系统的产生,这一隔阂也慢慢消减。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从信息的这一大视角将各种水利文献信息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形成水利文献信息的系统性。通过提取水利档案文献、图书文献、文物文献等各种水利文献的通性进行资源聚合利用,从而形成水利文献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如此一来,一方面保证了水利文献专业化管理,文献信息在更大程度上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在确保了水利文献在档案、图书、文物等各自专业领域与其他文献保持有机联系的同时,保证了自身的系统性。总之,水利文献信息管理需要各方进行深入研究后,才可能真正实现水利文献信息管理的系统性。

二、水利文献信息服务

1.传统水利文献信息服务

传统水利文献信息服务主要提供水利文献实体借阅利用。这类服务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比较大,往往只能针对某一时间或地域的人群进行服务,而且其消耗时间比较多。但这类服务最直接也最具挑战性。因为这类服务要求服务人员要十分熟悉馆藏,能及时提供利用者所需水利文献,且要求服务人员能应变利用人员的各种咨询。同时,这种服务使得水利文献实体的丢失或损毁的可能性增大。因此,需要提高水利文献管理者的专业意识、服务意识和应变能力,也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水利文献意识。水利文献信息服务应该转被动于主动,在提供原有水利文献查阅利用的同时,开展水利文献专题展览、水利文献专题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在现有服务基础上将传统服务提升一个层次。

2.对于现代水利文献信息服务

现代水利文献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全方位、全时段水利文献信息服务。通过建立相应的水利文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水利文献信息整合的同时提供水利文献信息的查阅、研读等服务。对于现代水利文献信息服务,主要是数字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笔者认为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水利文献信息服务,需要进行以下努力:

(1)加快原有纸质文献数字化的数量和规模,同时确保质量。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应该是各单位的常态工作,不能只有当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时才进行数字化,而应该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保证其数字化进程。

(2)开展多方位合作,要加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信息化的同时协调各单位的数字资源,通过相邻地域数字资源相互整合达到全国数字资源整合。

(3)建设更多水利文献中心,提供优质的网上服务。

三、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水利档案 档案服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255-02

传统手工管理环境下的档案服务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求,档案服务已进入以信息化管理为背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阶段。当前,水利档案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并进一步对档案信息服务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水利的基本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并满足对水利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

1 水利档案服务职能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进程,水利档案服务工作要创新档案服务理念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求。一是水利档案管理部门要有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在向各部门提供咨询以及信息服务方面,档案部门的做得不是很好。随着我国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信息和技术交流等活动中,水利建设的技术市场流入了各种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并受到使用者的亲睐。水利部门应树立服务创新意识,使自己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得到发挥,对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对服务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二是档案工作服务职能创新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字类信息是传统档案馆唯一能提供的,在大数据时代,利用者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其中包括声音、图形、文字、图像和数字视频等,这时档案信息也为利用者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提升。电子文件归档、接收和档案信息库建设必将对档案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原有的档案工作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对档案服务方方面面的需求,为此,水利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加快档案服务职能的创新。

2 夯实档案基本业务建设,创建档案信息服务手段

2.1 夯实档案基本业务建设

档案服务工作是对前期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的评价与总结,档案馆(室)藏的丰富、档案资料收集与整理、开发档案信息等流程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为此,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档案基本业务建设。

(1)优化档案馆(室)藏结构。现阶段,“三多三少”现象是馆(室)藏档案中普遍存在的,即总结报告、会议记录多,政治性材料和政策性文件多,一般性政务工作的材料多;很少有反映水利经济工作、生产技术活动的档案材料,少专业档案、科技档案材料,很少有单位的业务类活动档案材料。这些都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严重影响。因相对单一的馆(室)藏档案内容结构,使得提供给科技、水利经济等领域的信息就相应地减少了。所以,提高和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原有档案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以及大信息、大服务、大档案意识的树立和优化馆(室)藏档案。

(2)对档案业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强化。水利档案部门要与时俱进,对本单位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整顿薄弱环节,认真做好档案业务管理基础工作。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等服务环节中,要完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标准体系,使水利档案的管理、归档和利用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水利档案部门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电子数字和网络技术条件下档案管理、指导、与监督工作,保证各种载体的水利档案完整、准确与安全。例如,在收集档案时,建档工作要延伸至水利经济建设一线,收集并及时归档各种形式和各种载体的所有有保存价值的水利档案文件资料。对电子文件管理执行前端控制手段,在生成电子文件前采取控制措施,使电子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破坏的风险得到降低,以确保电子档案归档的质量。

(3)对水利档案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使服务领域更加宽广。档案部门不仅要提供传统的实体档案利用,还包括提炼加工档案信息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服务,要深层次开发档案原件,以更高层次地服务利用者。随着水利科技改造和科技活动的增多,记载产品和设备的科技档案需求越来越大,水利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所保管的专项水利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并分析研究,以更加科学、合理、系统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对零散无序、形式各异、内容交叉渗透的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以形成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从而实现信息增值,提高效用。

2.2 创建现代化档案信息服务手段

(1)实现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随着水利单位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水利档案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项目等信息实行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通过将文档管理电子化所取得的电子文件收集、著录与分类和管理人才培养等经验,运用于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统一标准,最终实现在统一平台上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保证信息上传下达,实现水利单位各部门的快速响应,能够为水利建设经营管理者提供更具体、更科学、更有时效的决策支持,全面实现水利单位档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为创建现代化化档案信息服务手段奠定基础。

(2)开展档案信息在线服务。加大力度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特别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实现电子文件的在线利用服务。通过档案信息化平台,水利档案部门要实现档案信息数据库化、资源数字化,以及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例如档案部门可以提供数据库查询,在水利档案信息平台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电子借阅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在线交流,方便利用者获取档案信息。

(3)借助档案网站优势,提供档案信息服务。随着近几年来档案在水利建设、经济活动、员工生活、工作与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档案利用的关注度逐年增加,档案信息利用与服务工作也不断推出新的方式用于不断发展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档案网站服务就是其中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不少水利单位档案馆(室)当前为单位以及社会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开展网上服务。档案网站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档案信息查询,为扩大档案工作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水利档案能够借助这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工具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3 创新水利档案信息服务观

提升水利档案的服务水平,最关键的是水利档案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为水利建设各项工作服务的方向,增强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树立人性化的服务观、开放化的服务观和立体化的服务观。

(1)人性化的服务观。整个档案服务过程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人文始终是档案的本质。而“利用者第一”是其核心价值观,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则是其最终目标,最大的可能为利用者服务是其实现的途径。人性化的服务应表现为:一是以满足利用者一切需要为前提,方方面面都要为利用者着想,只要是合理的,尽管利用者的一些要求超出了规范,也要尽可能实现。“服务不是僵化的条文,也不是冷漠的循章办事,而是面对活生生的利用者,投入相当的情感和思考,对各种规范之外的需要,要给予富于人情味的关注和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应对”,由此可见浓郁的人性化特色。二是对每个利用者要尊重,平等对待,不能因身份、地位等方面而厚此薄彼或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基层人员以及外单位人员,不能看不起人或轻视,相反的,还要更加尊重和重视,服务得更加周到和细致。

(2)服务观的开放化。通过信息技术从封闭的馆(室)藏到面向水利单位内部开放的档案,开放自然也就成为现代档案室的重要特征。开放化的服务内涵丰富,则就需要档案在服务对象、服务空间、服务时间、管理等方面呈现出开放局面。以开放服务作为经营理念,则服务效益显而易见。

(3)立体化的服务观。水利档案管理部门,从馆长到档案管理员都是利用者服务的提供者,“只有利用者才是档案真正的主人,管理人员是利用者永远的仆人。”利用者提出需求的时候,要直接或有责任服务,或者进行指导,但不能推脱。就流程而言,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利用者服务。从效果来看,档案管理部门的每道工序、每个人,都对档案服务的质量以及效益有直接的影响。

4 注重档案信息服务人才机制的建设

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就开发信息资源的角度来说,档案人员不单纯的是保管员了,而是拥有和提供档案信息财富的人;档案馆(室)也不再是简单的收藏机构了,而是聚集、交流、利用档案信息的中心。在不断深入发展档案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以适应迅猛发展的新技术对档案工作的需要,使档案事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还能使档案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得到更好的激发,从而为水利的精神文明、生产建设和各项经济活动做出贡献。通过水利档案服务人才机制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意识、职业素质、业务素质。

(1)坚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仰是职业素质对档案人员的要求。档案人员政治立场要明确,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有职业操守,保持档案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本着对社会、对历史负责人的态度。

(2)档案人员履行职责的技术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就是业务素质。相应较高的专业知识是档案人员需具备的,不仅要对档案学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还要对和档案工作有关的理论与科学技术、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心理学、文史知识、统计学、传播学、情报学、社会学等,尤其是从事编研和信息开发工作的人员必须是“通才”或“博才”。档案人员不但要对传统档案工作理论继续掌握,还要对档案工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具备通过先进技术解决各种的能力。

(3)信息观念是信息意识对档案人员的要求。在社会已全面步入信息时代的当下,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就包括档案。对此,需要增强档案人员对信息的认识程度,并使其信息处理的能力得到提高。档案人员在开展档案服务工作时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影视制作技术等,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进一步使其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得到提高,以满足水利单位各个方面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水利档案服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过去手工服务和被动服务,不能将档案信息服务局限在档案阅览与文件资料复制上,而是要借助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水利档案进行信息加工,能够迅速、准确地为水利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进而推进水利档案信息服务大发展。

5 结语

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服务,在档案工作中服务也是占据首要位置的。水利档案服务能力的提升涉及到档案实践工作的许多方面,针对水利档案服务工作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利于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效能建设,在推动水利档案工作的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水利档案服务工作就是档案界通常所指的“利用工作”,档案服务思想来源于档案利用工作的实践,通过档案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水利系统和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本身价值。档案服务理念存在局限,档案服务手段落后,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不足,档案基本业务建设滞后和档案专业人才缺乏,均影响水利档案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水利档案服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之上,也不能局限于档案的阅览与复制上,而是要借助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水利单位馆(室)藏档案进行深加工,并能迅速、准确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信息资源,进而推动水利系统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蓓华.浅谈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J].档案天地,2011(1):49-50.

第15篇

天津水务志在编修过程中,充分抓住我国信息发展的机遇,利用互联网这一窗口,依托天津地方志网和天津水务网站,将纸介的志书建成网络版,在网上运行,展示水务志书的编撰和研究成果。

第一轮编修水利志我局出版志书17部,计590余万字,编修工作基本沿用传统的人抄编辑材料,用时约二十年,费时费力;第二轮修志工作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至今大部分初稿已完成,约1000万字,已有6部通过专家评审,2部正在评审中,除此之外,还积累了很多天津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文献资源,编辑了大量的水利行业发展、单位历史及现状、历史文献等资料。这些资料和文献,已成为天津水利发展建设的财富,它对天津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是天津水文化建设的见证,同时它也成为天津水务志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修志工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水务志和水务年鉴等编撰的信息资料、信息资源,还有待逐步开发。

现就建立水务志信息系统、深度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水务志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中央、本市和局有关修志工作的文件,领导同志讲话,以及有关文件规定;及时天津水务志编办室的工作动态、工作通知等管理信息。

2、建立水务志信息资源系统。没有高效率的信息交流,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科研成果;没有广泛的资源共享,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实现管理手段自动化,对水务志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才能为科研、教学、局领导和决策部门等提供迅速、准确、完整的信息服务。

3、建立水务志书数据库。将已经编撰出版的水务志书、年鉴,建成天津水务志书数据库管理系统,随着志书的出版,不断添加,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天津水务志书数据库管理系统。便于读者查询、资料保存,使志书的编撰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4、统一平台建设,实现一站式服务。要实现用户在所在水务志的网站这一平台,可以一站式查询、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同时,向大众展示天津水务志编纂的成果,让大众了解天津水务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和成果,弘扬水文化。

5、打破资源封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水务系统内纵向、横向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建设,提高水务志工作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制定相应的制度,使得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工作规范化。

6、关注天津水文化历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天津作为九河下梢,靠水繁衍生息,具有6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水工程建设和发展是天津历史文化见证。我们应该在网上充分利用志书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