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65-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担负着向各个学前教育学校输送幼儿教师的重任,学生水平直接影响学前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大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是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 推行教学改革,加强基础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与普通教育专业相比较,更具有特殊性,培养的毕业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工作对象是思想白纸一般的幼儿,这些孩子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合作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等诸多能力,而这些能力是由基础理论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转化来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好基础理论知识,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中职学校要依据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心理学等方面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结合专业课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使学生学习的教材不单纯只是文化课,这样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中职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加强专业知识培养,提升专业技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家长更加注重幼儿素质的培养,希望孩子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重要的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加强说、唱、跳、画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必须在学校加强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不仅对学生进行英语、计算机、语言、书写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也要注重音乐、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等课程的开设,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用竞赛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所须具备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师爱,增强职业道德素质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工作对象是年龄很小的孩子,担负着幼儿健康发展的重任,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师爱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作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必须有一颗热爱幼儿的心,只有热爱幼儿,才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但是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不理想,才进入中职学校,多数有自卑心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应该将大而空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见习活动,对幼儿教育进行初步感知,增强学生热爱幼儿教育的热情。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优秀毕业进行经验交流,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具有良好师爱的职业道德。

四 加强园校联合,在实践中成长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才能,也才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园校合作,通过园校合作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园校合作要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断修正,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快速成长。中职学校可以把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幼儿园工作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内容与方法,使以后的学习更具有目标和针对性。

总之,中职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并通过园校联合的方式进行实践运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幼儿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 《幼儿教育学》 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1]。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的桥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这从反面强调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2]。这就对中高职的学前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学》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对于本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研究3至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学科,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对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起核心作用。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任务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理论,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任务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条线并举,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把教师的讲授、辅导和学生的自学,讨论、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的同时,形成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幼儿教育观,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促使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幼儿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幼儿教育观;(2)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3)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4)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5)了解幼儿园课程;(6)了解幼儿园如何与家庭、社区合作及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情感目标:(1)培养职业素养;(2)培养对幼儿和幼儿教育的责任心。

能力目标:(1)培养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2)培养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师幼观、幼儿教育观、教育评价观,在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新趋势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了解体、智、德、美目标在幼儿园的体现,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2)了解中外幼儿园的发展;(3)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师幼观、幼儿教育观、教育评价观,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4)知道家庭、社区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家园、社区共育的策略与技巧;掌握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5)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新趋势(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6)了解幼儿入学前应做的准备,掌握幼小衔接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情感目标:(1)培养职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培养对幼儿和幼儿教育的责任心。

能力目标:(1)培养自学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2)培养小组协作的能力;(3)培养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分析和评价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评价幼儿园具体教育案例及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幼儿教师专业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强调实用性、基础性,共有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教学内容与要求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贯通。因此,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两条线并举,共九个章节,每个章节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实践应用打好理论基础。

讨论法:该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理解知识要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内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发展思维。

见实习:学生以班集体为单位到幼儿园进行幼儿园见实习。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应案例或让学生收集相关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评价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综合测评和卷面考试相结合。其中,综合测评占50%,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评价、平时作业、实践操作三个维度进行;卷面考试占50%,主要是期末考试。

(一)综合测评主要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具体的考核内容与分值分配:课堂评价20分、平时作业40分、实践操作40分,共计100分,折算计入总评。

(二)卷面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能力,形式为闭卷,分值100分,折算计入总评。

(三)期末成绩=综合评价×50%+卷面考试×50%。

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单凭试卷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操作的训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体验。

通过对中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要求与内容的研究,找到中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的侧重点: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注重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胜任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强调实用性、基础性,够用即可;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贯通。

参考文献:

[1]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

第3篇

【关键词】学前专业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大块:文化课、艺体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科目,这些都是学前专业的必修学科,对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困难越来越大,甚至有种说不出的尴尬,如:学科地位、教师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老师缺乏教学信心、教学改革跟不上时代步伐、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差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未来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在越来越提倡和注重职业素质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反思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存在困难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理论课教学重新回归正常轨道。

一、基础理论课教学困境原因探析

学前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偏离或放弃最初选择的职业方向,导致学生淡化甚至忽视基础理论课学习。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教育幼儿为职业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即幼儿教师,专业方向定位明确。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做一名称职幼儿教师的理想,选择幼师专业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在:有的学生对学前专业不了解,只是为了应付中、高考失利后的继续教育;有的学生不希望成为幼儿教师,只是为了到职业学校来学一门技能,如画画、跳舞等;有的学生仅仅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将来干什么不在考虑范围;还有的因为幼儿教师待遇低下,放弃幼师的职业方向。如此等等。尽管幼师基础理论课是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必修课,但学生们会因为专业思想不确定,淡化甚至忽视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2、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导致对基础理论课学习缺乏动力、消极敷衍。

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效果显现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它不象艺术体育课在为学生获得利益方面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权衡利益得失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更多地追求眼前利益, 而忽略对未来长远目标的考虑。时下,一些学校的做法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认识。有的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有偿文艺演出,学生也乐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获得回报。诚然,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展示出来甚至转化为经济效益,既能为就业拓展空间,又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利益面前,有的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不能平衡学习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节目排练和商业演出方面,心气儿变得比较浮躁,沉下心来学习基础课的意愿淡化了,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再是他们的努力目标,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大大降低了对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热情,甚至有部分学生放弃了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3、认识偏差,认为学而无用,导致学生不愿学习基础理论学科。

由于对幼师职业特点的认识不清楚,部分学生认为幼师的学生只要能唱会跳,能弹会画就够了,学不学理论课没关系,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认识、缺乏认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在基础理论课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卧倒一大片、睡倒一大片”的不良现象,课堂“陪坐”现象比比皆是。

4、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认知水平偏低,导致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困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学前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偏低,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虽然他们很想学,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习很吃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付出极大努力而依然不能获得较好效果的时候,他们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师方面

1、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基础理论课。

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影响很大。不良的教学方法,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致使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一些理论课教师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没有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满足于书本,对幼教理论的讲授和理解缺乏具体、生动、实际的素材,教学内容贫乏、陈旧,无法用亲历的体会来展示专业理论课的魅力,这就使得学生觉得理论课无味、无趣、无用,从而对理论课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下降。二是教法、学法老套 、单一,理论课课堂模式主要是粉笔对黑板,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理论化太强,太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2、理论课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逐渐失去教学信心。

从学生方面讲,学前专业的艺术体育课程尤其是艺术门类学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艺体课教师广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而理论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好像可有可无,并不那么重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看,理论课教师很少有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学科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师地位得不到重视,基础课教师逐渐失去教学信心,教学研究少了,教学改革积极性低了,使得理论课教学陷入恶性循环。

3、教学投入少,教学资源缺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幼师专业设备、资源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艺术体育课程的教学方面,理论课教学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甚至完全没有,教学资料如影像资料,专业杂志等相对有限,再加上有的教师缺乏开拓精神,教师上课全凭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太枯燥,太抽象,太空洞,课堂少了生动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多 样性,教学活动中无法展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案例,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和用实践来验证专业理论的教学环节,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必要的媒介,课堂缺乏活力,因此,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应对困境的主要策略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明确职业方向。

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学前专业的最基本的培养目标,这是专业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职业选择,不能把幼师生等同于专业画家、音乐家或舞蹈家的培养,课程学习的目的要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学专业,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使学生明白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幼师专业的职业特点所要求的。凡是立志要在幼儿教育岗位作出一番事业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把握专业的职业特点,不要轻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这是进行幼儿教育活动的前提。对于想放弃最初的职业选择而有心从事纯粹的文艺工作的学生,可以寻找新的政策支持,采用类似于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技能细化分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不同的出路,但同时也要告诫学生,在当今社会,多学一点、学好一点便多了一份本领,多了一份谋生的技能,这样学生对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

2、提高对基础理论课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学生对基础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明白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中的价值,要转变学生对学前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态度。首先,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学科地位。学前专业基础教育理论是幼儿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幼儿教师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幼儿教师只有就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懂得幼儿教育的规律,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凡是有志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学生都必须过好理论学习关,保证幼儿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成绩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这是学生最实际的要求,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教师自己能唱会跳,能弹会画不是目的,只是教育的手段,具备这些本领是为了帮助幼儿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得到适宜的早期教育,发展其潜力,是为了更好地按照幼儿的特点去组织活动,去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发展,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掌握基本的音乐舞蹈美术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懂得幼儿心理规律、幼儿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幼儿教师职业体现出它的专业性,这是其他专业难以替代的;其次,提高学生对 理论学科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科价值观。学前专业的基础性理论课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和工作特点最一般、最本质的认识和反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人们长期积累的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工作原理、规则和方式方法。学好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在幼教岗位上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管理到位、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寻求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和运用理论成果的成就感,从而发现理论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第三,转变急功近利的思想,摆正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兼顾两者,既可以发挥自己文艺技能的优势走向市场,获取较好的物质利益,又可以在幼儿教育的岗位上得心应手,做出自己的成绩、一专多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3、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对学生来讲,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艺术,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理论课教师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兴趣,注重因材施教,教学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富有感染;教师要大胆处理教材,精简课程内,删除现有课程内容的繁杂部分,删减陈旧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那些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内容,增加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幼儿园教学一线的宝贵教学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还 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教育理论最生动的注解和说明,贴近幼儿教育实际,体现“够用、实用”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好处,从而产生学习理论课的需求。教学要从趣味与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着手,寻找教师要求与与学生需求一致的切入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4、加大 教学投入,争取政策支持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 舞蹈课程 幼儿舞蹈 创新性学习

如今,幼儿教育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育者的主体,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的舞蹈课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目前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授课基本采用的是继承性的授课模式,它关注的是过去,很少考虑现实与未来。我认为,学前教育应把握住高职教育要求的从“继承性学习”的观念向“创新性学习”的观念转变的契机,明确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让专业舞蹈教育、幼教师资的舞蹈教育、幼儿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展能力?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灵活、开放、科学的教育模式?这是一系列值得学前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我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围绕学生全方位学习的教学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其他院校的舞蹈专业训练课不同,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单一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上,在兼顾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修养的前提下,就必须有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课程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并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提高设计、指导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能力。

(一)舞蹈基础理论学习。

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几乎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这使得他们在接受舞蹈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教学初期要十分重视学生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特征、性质和不同舞种的风格特点;熟悉舞蹈基本术语,掌握舞蹈记录的基本方法,掌握舞蹈创作基础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作为技能学习的基础。

(二)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基础训练是一门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是各种舞蹈训练的基础。通过舞蹈基础训练可以训练学生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自然体态,解放肢体,获得必要的技术、技能和规范的动作形态,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舞蹈年龄相对偏大,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肢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可塑性减弱,加之舞蹈课时间相比专业舞蹈院校又少得多,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降低对软度、开度、弹跳等方面的难度要求,坚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三)儿童舞蹈知识技能的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的职业,其对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院校的专业训练相比较,其针对性更强,它是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训练课。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对儿童舞蹈知识的学习、掌握。

(四)儿童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教师在教会学生舞蹈基本技能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设计、组织、指导幼儿开展舞蹈活动等目标要素。具体做法是: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出发,设计儿童舞蹈活动,创编舞蹈小节目;指导学生从儿童舞蹈活动特有的教育规律出发,设计活动方案,开展舞蹈编排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组织舞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儿童舞蹈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明确活动的基本要求,掌握活动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从而让学生把握指导幼儿开展舞蹈活动的基本教学原则。只有这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技能开发”向“智能开发”的转换。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较强。由此,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一)概念先行,以概念指导教学。

舞蹈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能课,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实践课,强调过程与实践。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传统的舞蹈教学多以学生模仿动作学习为主,这是由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学习舞蹈的最佳年龄为十一二岁,其模仿能力强而理解能力差。但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较强而模仿能力较差,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的重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舞蹈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为主。由此在教学时,我以讲授动作概念为先导,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先理解动作概念,继而以概念为指导,通过教师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来帮助学生领会舞蹈动作的规格要求,再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感受、体会动作的要领、方法。这种以概念指导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授精准,重视实践练习。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通过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的表现能力,使其身体能够运用自如地传情达意,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蹈技能的形成是从身体能力的积累到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贪图快和多,力求准而精,坚持稳中求进地推进技术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身体表现力。由此,在教学中应坚持“语言讲解精炼、动作示范准确”。首先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讲清楚动作的规格、要求,再以身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其感知动作,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实践练习,采用教师口传身授,学生主体参与,以集体、分组、个别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领会动作的要领、方法,解决动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而掌握动作、完成动作。

(三)“练讲”结合,“学教”相长。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是培养未来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具有舞蹈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的专业技能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授舞蹈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训练、练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于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教师进一步讲解、示范或是组织学生分组相互观摩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进而完成动作。这样在“练”和“讲”的过程中,使学生既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动作名称、要领、方法步骤,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每次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动作技能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授舞蹈知识的能力,使“学”“教”相长。

三、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因此舞蹈课程应重视所授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具有一定舞蹈技能后,针对大学生会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进行创作练习,以创作幼儿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等舞蹈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体验,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舞蹈知识技能,提高舞蹈编排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综合能力。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将喜爱舞蹈艺术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舞蹈表演队,通过学习、排练优秀的舞蹈剧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等活动为契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自创舞蹈作品。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引导他们制定排练计划,商定节目形式,明确排练任务和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将作品以一个个节目的形式展现出来;根据作品的需要,完成制作服装、道具,设计舞台形象,合理安排舞台灯光等环节的内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完成整场演出。这样既帮助学生明确舞台演出各个环节的内涵,掌握艺术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又帮助学生积累文艺演出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真正体现学有所用、学为我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树立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是一门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坚持舞蹈教学应帮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能力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上,以掌握“双基”与注重儿童舞蹈编导与教学能力提高为主线;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以“以概念指导教学,降低训练难度”与“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为具体操作手段;针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使本专业毕业生成为新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志涛.舞蹈卷――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第5篇

一、“双基础”教学模块

不同于其他高校的舞蹈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和设计能力。所以在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文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的前提下,应重点放在开设幼儿舞蹈活动和设计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各类舞蹈的典型材料,从中获取设计和指导舞蹈教学与编排的创新能力。在此设想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双基础”教学模块。

(一)舞蹈基础理论

舞蹈基础理论学习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舞蹈教育,他们在舞蹈知识方面几乎是空白。导致他们在接受舞蹈教育上有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在教学初级阶段专门的学习舞蹈教学的理论知识,了解舞蹈的基本技术条件与基本方法,掌握舞蹈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基础训练是培养舞蹈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基础舞蹈训练对学生的肌肉能力、舞蹈技能和运动模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专业的学生身体灵活性、兼容性和可塑性对比儿童时期弱,舞蹈课程安排比专业舞蹈院校少。因此,对学生的训练应降低难度的要求,应坚持从浅到深的训练原则,尝试借用现代舞的训练手段作为切入点,并结合正确的姿势提供顺序组合运动,提高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运动协调性。

(三)学习儿童舞蹈知识与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都将从事幼儿园教育的职业,因此他们的幼儿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突出。在舞蹈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幼儿舞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具体做法如下: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鼓励学生大胆创建组合与舞蹈,通过课后作业组织学生设计儿童舞蹈活动计划并实施方案。这样就通过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掌握儿童舞蹈知识的能力,为未来的舞蹈教学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四)少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少儿舞蹈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设计、组织和指导幼儿园舞蹈活动等内容,我们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发展的特点出发,在不同年龄阶段参加少儿舞蹈活动,编制小舞蹈项目,引导学生从特定的教育规范中开展舞蹈动作,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组织舞蹈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多样性

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和舞蹈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发展丰富舞蹈教学活动。

(一)教学手段的理念指导

初学舞者的年龄特征决定传统舞蹈教学以运动的学习为主,最佳的舞蹈年龄(11~12)阶段模仿能力强,理解能力弱。然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很好,但创新能力却很弱。所以通过教学手段的理论指导,教学的重点是增强学生实践以及运用的能力。所以,教学中更多的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理解舞蹈动作的标准要求,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运动的要领。

(二)准确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对策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以人体运动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表达能力,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蹈技能的形成是身体能力的积累到改善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不仅要追求速度和数量,更要追求准确和完美,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的表现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作者坚持“语言的简明解释和运动的精确示范”。

(三)“教”与“教”与“教”与“学”的互补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针对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进一步的讲解和示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进一步完成运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结束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教学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教学互补。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6篇

1.1教学课程安排失衡

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的理论课程与训练课程比例差距甚远,多集中在每学期、每节课时中对学生健美操套路的训练,虽然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几种套路,但是持久性较差,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的掌握健美操的内涵、本质、韵律和流畅性的表现能力,还不利于在理论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1.2教学形式单一

在学前教学专业健美操的教学现状中,还普遍存在以单一的模仿式教学为主,教学气氛沉闷,缺乏活跃轻松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通过设立成套动作的学习、成套动作的评价体系,严重限制着学生的创新拓展和个性发展。

1.3教学评价落后

现行的健美操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合理性,评价内容集中在对学生的成套操种掌握和身体素质的考核水平上,而考核方式是监考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成套训练表现给出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认定性,不能客观、公正地评定出学生的真实成绩,同样也违背了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相脱轨,根本不能完成终身体育能力的教学目标。由上述在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可知,健美操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在健美操教学中始终贯彻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2.1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教育中的定位

学前教学专业的未来职责是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努力和贡献,作为幼儿基础教育的未来人才是开启幼儿创造和想象能力的教育家,因此,要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性教育能力,在学前专业的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提出改革性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十分必要。

2.2纲领性教育文件对幼儿教育人才的要求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第五条明确规定:“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启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中发展个性。”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幼教事业和健康发展的的重视力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未来花朵的健康发展。

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改革的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始终贯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力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和能力,并以培养学生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和工作的指导、组织、管理能力为主的多重教学目标。针对幼儿教学的特殊性,在健美操的教学中要挖掘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技能水平、知识领域宽广、综合素质较高的发展原则,制定出学前教学专业健美操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健美操的理论、技能、技术、身体素质;学生的幼儿教学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灵活运用健美操项目开展幼儿锻炼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尽职尽力并热衷幼儿教育事业。”明确的健美操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方向,从而为幼儿教育事业培养出专业能力、技术水平、理论体系、教学实践、社会适应能力都较强的综合性人才。

3.2合理调整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2.1丰富理论课程的实用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的理论课程内容安排中,在保持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外,要善于结合实用性与幼儿适应性较高的健美操理论内容,从而丰富健美操理论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可增设:矫正身姿、瘦身塑形、营养和健康评价、幼儿肥胖症减肥操、与健美操相关的健身美体等相关性理论知识,在丰富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积极生活和广阔的知识面。

3.2.2丰富实践课程的时尚性

教学改革的依据原则之一是根据时代特征的不断更新来调配教学内容,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健美操教学改革应紧随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融入女性比较关注的健身美体等操种,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欣赏能力;另外,在掌握健美操训练基本技能上,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融入幼儿成套操种、幼儿啦啦操、幼儿拉丁健美操、幼儿椅子操、街舞等元素;在课程结束前也可放松学生的神经加入瑜伽、形体操等,来调节学生的轻松心态。

3.3改革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3.1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常用的模仿式教学方法外,要组织学生自由分组,由小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变换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自主教学能力;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合作进行健美操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团结、沟通能力;在评价体系中善于发动小组的力量进行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评,最后教师进行典型的纠错和指导实例点评,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同时得到快速进步。

3.3.2课堂下的教学形式创新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余健美操辅导俱乐部,在满足学生强烈的健美操兴趣之外,辅导其他学生参与到健美操锻炼过程中来,在辅导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训练计划、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创编新型健美操套路等,充分挖掘学生的健美操潜力、组织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形成团体,参与到校内外的表演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健美操锻炼机会拓展到校外、社会的空间中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表演舞台,使学生及早地与社会相接轨,学生在提高健美操表演技能、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培养自信心。

3.4评价方式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态度进步

第7篇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涵义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有教育、保育、保教反思能力,具备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弹(弹琴)、唱(唱歌)、舞(跳舞)、说(儿歌、故事创编)、画(画画)、做(手工、玩教具制作)等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较宽广的艺术基本知识,形成扎实的艺术技能,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并能将艺术素质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我国目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师和幼教行政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后两者社会需求量少。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来说正是教育的启蒙阶段,身心具有可塑性,这个阶段,他们喜欢唱歌、跳舞、绘画、游戏,幼儿教师对幼儿具有指引和示范作用,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3.随着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家长认识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幼儿教师只起到照顾儿童的看护者作用,而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热爱幼儿,开发幼儿潜能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4.学前教育阶段,因其针对的对象是可塑性模仿性最强的幼儿,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情感的发展异常丰富而迅速,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良好的艺术审美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唤起、激发、感染的作用,更能够为其日后个性、人格、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幼儿音乐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效发展幼儿的听觉和肢体运动协调能力;美术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有效发展儿童的视觉和双手操作能力等。为此,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拥有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当然,因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在幼儿园课程中并没有像音乐、舞蹈、美术等单纯的艺术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活动是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进行的,在活动的构想、游戏的环境创设、组织、引导等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并激发幼儿兴趣,培养才能。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艺术教育技能的培养策略

1.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改革力度。新纲要对幼儿园教育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将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单独领域提出来,在对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等的阐述中,不仅赋予幼儿园艺术教育新的理念,而且对幼儿教师艺术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改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大艺术课程的比例,将艺术教育课程贯穿于学习全过程;优化艺术教育过程,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以满足幼儿园艺术教育要求为原则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整合的综合艺术素质课程;加大艺术教育技能的训练力度,制定严格的艺术教育技能考核制度,建立学以致用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技能。

2.整合艺术类课程,突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如音乐课程的设置,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只是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所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因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应根据现实需要及课时少、学生多、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整合,加强音乐学科内各课程的综合,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以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优势,将专业课程中有关教育、心理等理论知识纳入音乐课程的视野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价值观,密切与其他艺术课程的横向联系,从而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达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3.重视艺术课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学前教育专业必要的教育内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幼教一线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的师资。艺术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乐器演奏、声乐、舞蹈、音乐素养基础、绘画、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获得一定的乐理知识,掌握钢琴、歌唱、舞蹈、体操、绘画、制作玩教具、童话剧表演等技能技巧,具有向幼儿进行弹、唱、跳、画、做、说、教、表演等综合艺术教育教学的能力,再加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专多能的多元化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满足幼教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应用型”“艺术型”“双师型”“现代型”“创新型”特色类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做好课程规划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理论素养较强实践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能在各幼儿园从事学龄前儿童保育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但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规划上还存在弊端,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较多,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保教能力和幼儿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确定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培养目标上应由专业理论型向实际应用型转变,在艺术技能课程的设置上应由课堂理论传授向指导实践锻炼方向转变,科学规划设置课程内容,做到各艺术学科理论学科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合理调配理论和实践课程比重,着重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基础性、启蒙性和教育性,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艺术专业理论知识,科学进行实践锻炼,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目标的具有特定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幼儿园教师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教师,他们不仅担负着传授幼儿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的责任,而且还是幼儿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指导老师,心系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是保证其科学指导幼儿身体锻炼的必然要求。该文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其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切入点,结合其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其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思路。

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体育知识与能力构成

1.1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从自身身心发展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要求,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熟悉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一是体育与运动文化有关的知识,如田径、篮球、排球、运动会等项目的文化知识,竞赛规则、体育欣赏等;二是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包括健身安全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多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相应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

1.2体育运动技术实践能力

体育运动技术实践能力包括各运动项目的专项运动技术、动作原理等,如,田径、篮球、健美操、武术等运动技术与动作原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以游戏、简单的操类动作、跑步等活动为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运动技术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发展身体素质的体育技能,如,跑步、跳跃、游戏、基本体操等;二是拓展性的运动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健美操、啦啦操、球类运动等。由于幼儿只能从事十分简单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的运动技术水平要求可以不高,但是尽可能宽泛,这样有助于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此外,由于幼儿主要以模仿为主,也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指导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示范。

1.3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体育教学能力是指按照体育教学的程序与技术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核心能力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学计划制定、运动技术的讲解与示范、体育教学评价、动作保护与帮助的基本方法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组织与指导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中,同样存在体育教学现象,如,各种操类动作的教学,跑步、跳跃动作的组织与示范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然不要求同专业的体育教师一样具备高水准的体育教学能力,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一些相应的体育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观察、指导与帮助能力、口令能力、示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这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掌握是其指导幼儿体育活动与锻炼必备的基础。

2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

2.1体育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学年开设体育理论课在4学时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40%,4~8学时的占调查总数的45%,8课时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15%[1]。可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较为欠缺。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很多教师说有理论课,但实际却很少有独立设置的理论课,大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穿插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此外,理论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很少有针性地对体育健身知识、锻炼方法的教学,足见其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难以保障其全面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2.2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缺乏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

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就目前而言,很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仍旧是传统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宏观引领与理念指导的缺乏,是导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采用传统的体育课程标准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因。因而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体操类、游戏类、基本身体活动等体育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缺乏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难以提高其学生所需的运动技能,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

2.3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提升环节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通过学习要掌握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形成相应的会教、会学的能力。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中根本没有安排体育教法或学法实践的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仍旧是很单纯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根本不重视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缺失,会不断地影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阻碍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

3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设计

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以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大学生,他们学习体育不仅是满足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其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不仅要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会应用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其体育教学内容要形成体育理论模块、运动技能模块、技能实践模块为主体的内容结构。

3.1体育理论模块要“重基础,显应用”,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更好地运用体育知识参与健身和运动,也是其科学指导幼儿体育活动与锻炼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要着重体现“学与用”的结合,主要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体育运动与健身知识、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运动项目知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等,可开设相应的理论课,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与熟悉;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可以穿插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更易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3.2运动技能模块要“扬共性,顾个性”,有重点地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内容

基于职业要求与自身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其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发展身体素质类,主要包括跑、跳、投、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等发展学生体能、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这类技能是所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技能,它是组织与指导幼儿体育活动必备的基础性技能。二是拓展运动技能类,包括健美操、啦啦操、形体、球类等运动技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加强和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每个学生都应该熟悉2项及以上的拓展运动技能,有助于指导发展较好的幼儿的运动技能学习。

3.3技能实践模块要“强自主,促发展”,在实践中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教法、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游戏创编、体育健身指导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立足在实践中学与用,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操作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模块内容不仅要在发展身体素质类课程内容中体现,也要在拓展运动技能类课程中体现,要穿插在运动技能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如在进行基本体操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自学、自教,以及进行队形创编,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发展性。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对象是幼儿,在技能实践模块中需要加强情景与情境的设计,以及现场教学实习与实践等教学内容,确保掌握的教学、组织技能等,适应幼儿教学的特点。

4结语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体育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与普通学生“质”的区别,使其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以及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要凸显其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重基础,显应用,联系实际设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扬共性,顾个性,有重点地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强自主,促发展,在实践中设计技能实践内容,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要以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与职业技能同步提高为核心基础,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晓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1):45.

[2]涂涛,瞿堃,刘革平.教育技术应用教程[M].重庆出版社,2006.

[3]许红梅,马玉霞.教育学[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

关键词 学习 幼儿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42.13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教育学的内涵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教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我们教育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学。

2学习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性

(1)学好幼儿教育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这一伟大工程必须从幼儿抓起。幼师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现代中职教育自身的追求。

(2)学好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师的有力武器。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应当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了解我国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了解幼幼儿个体发展的现状、潜力和可能性;必须懂得幼儿敦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分析、独立思考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等等。

(3)学好幼儿教育学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形成基本的教育观念。只有学好幼儿教育学,才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幼儿教育、什么是幼儿的发展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学习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等;才能了解幼儿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对教育的本质、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怎样学习幼儿教育学

3.1纵向深入

笔者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的第一步是认真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结构,这是读书学习的重点。除教材之外,其他参考书籍的广泛阅览也是重要的。一要反复推敲、弄懂并吃透教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渗透在其中的重要观念、教育思想,并弄清楚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二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派幼儿教育理论的实质、内容、价值等,并尝试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和比较。

独立思考、切磋讨论是学习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又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对教材和前人的结论、对流行的观点和看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必为传统的观念和结论所束缚,人云亦云。勇于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是提高自己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过,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凭空臆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和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看法,讨论切磋,让不同观念相互碰撞,能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火花,帮助你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理论。

3.2横向联合

(1)联系幼儿教育实际。幼儿教育理论是为幼儿教育实际服务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必由之路。在校期间联系实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到幼儿教育机构进行见习、实习,访问优秀幼儿教师,开展社区、家庭的幼儿教育调查,尝试设计和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做一些教育小实验,对一个或几个幼儿进行观察研究以及参加各种有关的专业活动等等,都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2)联系相邻学科和有关知识、信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幼儿教育学也是在不断吸收和综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善的。与幼儿教育学相关的学科很多,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外幼儿教育史、教育管理以及其他科学。相关学科的学习有利于从多种角度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幼儿教育学的理论,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拓展,有利于有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相互迁移、相互补偿。

第10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幸福课堂 幼儿教育学

构建幸福课堂离不开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学行为。[1]实施有效教学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幸福课堂的根本途径。幸福课堂是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课堂,是快乐而开放的课堂,是求实创新的课堂。幸福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理想境界。它拥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和真诚,能焕发出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2]如何通过实施有效教学构建幸福课堂呢?现结合中职《幼儿教育学》学科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树立“幸福课堂幸福人生”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内核。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中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追求高升学率,而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幸福人生负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站在“为莘莘学子终生发展奠基”的高度,又要立足当前的现实状况去实施教学;既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幼儿教育学》,又要让自己幸福地工作,在努力创建幸福课堂的同时享受幸福人生。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幼儿教育学是中职幼教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对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幼儿师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是,在刚接触教材之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把它当专业课看待。为了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种,我不仅让学生了解城市幼儿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差距,还把永川区举办第五届、第六届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文件精神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六届大赛增加了我的教育观、教育案例、教育理论知识答辩项目,认识到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会唱、会跳、会弹、会画,还要具有比较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不管是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还是我的教育观,都与幼儿教育学理论息息相关。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对自己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作细致的剖析,深化学生对幼儿教育学的学习和认识。许多学生感悟道:“学习幼儿教育学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学好幼儿教育学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凡是课堂教学,无论成效如何,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但是,只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所产生的场效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为了使课堂气氛和谐,我十分注意自己说话时的语气、语调、面部表情和沟通的方式,尽力维护学生的尊严,不去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以免激起她们的逆反心理;而且努力做到情绪饱满、信心十足,不失师者风范,不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挖苦、讽刺、羞辱学生,不用轻蔑的眼光打量学生,即使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也能心平气和、理智地对待学生,让学生产生信任感、愉悦感。

2、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1)活用教材。用好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教师通过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吃透教材的知识点后,可采用增加、删减、整合、分解等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合理地对知识进行拓展和重组。如,现行《幼儿教育学》增加了“婴儿教育”这一章,编排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之后。假使按教材编排顺序教学,就存在着“幼儿教育-婴儿教育-幼儿教育”的断裂现象,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我在教学时,就把婴儿教育提前到第一章进行教学。又如,“保教结合”、“一日生活活动”在幼儿园教育和婴儿教育中均有所涉及。我将之整合,,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仅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区分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的不同之处,还加深了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这一规律的理解。

(2)活用教法。幼教专业全是女生,她们喜欢鲜活的课堂教学。我就充分发挥她们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长,将游戏、讨论、表演、案例、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能深入浅出、活化知识的方法,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如,在教学“教师与幼儿沟通”时,我采用了表演法,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一个扮演幼儿,一个扮演老师,进行反复的模拟演练后,再做汇报表演和现场点评,学生受益匪浅。在讲授“一日生活活动”时,我指导学生把教材对幼儿的一日活动要求,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呈现出来,学生易学易懂。在讲授幼儿园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等学生难以理解、难以产生想象的内容时,我就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融为一体,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3)讲透概念。概念是知识的基本单元,概念教学是知识教学的基础。[3]讲透概念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概念,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应用这个概念,解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幼儿教育学是一门集教育基础理论和幼儿教育应用理论为一体的综合理论课程。只有老师讲透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学生才能弄懂幼儿教育涉及到的二级概念。如,在讲解“广义教育”的概念时,我先问学生受了多少年教育,以前受过哪些教育,正在接受什么教育?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引导学生对身边各行各业的活动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紧接着让学生给教育下定义。再讲中国古代对“教”和“育”的分析以及西方教育词源的分析,学生初步了解到教育是一种活动。随后,我又问:“动物也有教育吗?”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动物的代际经验传递活动与人类经验传递活动的异同,明白了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此时我又进一步追问:“教育活动与农民种庄稼有何不同?”然后结合案例,分析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进而得出广义教育的概念。学生理解了广义教育的概念后,再学习狭义教育、幼儿教育和婴儿教育的概念,就是顺藤摸瓜,轻而易举的事了。

3、有效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幼儿园体育、科学、美术、语言等学科教材教法都是中职幼教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我不但利用教材教法中的资源,帮助学生把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具体化,而且与这些课程的执教老师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将幼儿教育理论应用到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和试讲中去,提高教学技能,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实习期间,我通过蹲点、电话咨询、Q聊等方式加强学生教育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初步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多向幼儿园的实习指导教师请教,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另外,我还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利用网络、图书了解当前幼儿教育取得的新成果,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幼儿教育理论、用幼儿教育理论的意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

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课堂成为幸福的载体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是正向心理状态的持续。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幸福。然而,失败的学习经历,缺位的家庭教育以及片面的人才价值观,让中职生更多地体验到痛苦、焦虑、忧郁、自卑等负性情绪,有的甚至形成了难以抹灭的心理阴影,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定位近乎灰色。幼教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样如此,有时还伴有无名的情绪低落感。这让学生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为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如,教授“幼儿教师”这一内容时,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态度。在讲授积极性原则时,我针对学生当前的情绪状态,开展了“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破解情绪密码,掌握调节情绪的法宝,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为幸福人生添砖加瓦。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追求有效教学无止境,构建幸福课堂暖人心。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P131。

第11篇

为了比较全面真实反映幼儿园英语师资现状,笔者整理了中国知网上近三年来所有关于幼儿园英语师资现状调查文献,并从中选出最新和最具代表性的15份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教师数量匮乏。

很多地区幼儿园的兼职或外聘英语教师达超过50%以上,其中天津市和常德地区的幼儿园中兼职或外聘的英语教师高达75%和96%。如此过高比例的兼职或外聘教师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教师学历不高。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学历以大专为主,虽然有的幼儿园也有较高比例的本科学历英语教师,但大多数是后来进修获得的本科学历。此外有的地区幼儿园如西安市和常德地区还有20%和25%的高中或中专学历。

(三)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专业主要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及少数艺术、中文等专业,毕业于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师资寥寥无几。这样的教师不是缺少幼教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就是缺乏英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

(四)英语教师教龄短,教学经验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很多幼儿园英语教师的教龄都在5年以内,而且教学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这说明高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已经滞后,未能更早、更多地为幼儿园英语教育提供更优秀的师资,致使幼儿园英语教育质量低下。

(五)英语教师性别比例不合理。

当前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男性英语教师及其匮乏,很多幼儿园男性英语教师的比例为零。这种现象不利于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英语教师在幼教及英语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比较欠缺,同时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和英语教育理论知识的英语教师的比例只有20%左右。这样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储备显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需要加强的英语知识有词汇、语法及英语文化等,需要提高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听力、阅读及写作等。虽然统计结果显示天津、武汉及西安等地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和英语口语相对较好,但从其他调查数据看,情况并非乐观,比如宁波市幼儿园只有18.3%的英语教师认为自己的英语语音语调标准,常德地区40.8%的幼儿园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不满意,61%的幼儿园园长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不满意。由此可见,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仍然非常必要。

二、加快高校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幼儿英语师资

(一)科学制定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是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格。针对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素质不高、能力低下的现状,高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应该将其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学前教育及英语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胜任幼儿园及幼儿教育机构的英语教学、管理及教科研工作的新型高等专业人才。

(二)合理设置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前幼儿园英语教师在幼儿教育理论、英语语言学、幼儿英语教育理论、英语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均匀不同程度欠缺说明以往简单地将幼儿教育与英语教育的课程混搭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师资的。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1.思想道德、文学、体育、心理健康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职业情感和人文素养等;2.学前心理学、教育学,英语语言学、幼儿英语教育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夯实学生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3.英语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与修辞、英美文化概况、英语视听说、英语泛读、英语精读、英汉翻译、英美文学、幼儿英语歌曲与表演、幼儿英语活动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4.摄影、书法、营养与健康等专业先修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技能;5.专业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教书育人能力。

(三)改革创新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模式

当前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低下、教育教学能力不足除了与他们在学校受教育时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关,还与其受教育是所用的传统、低效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科知识体系为顺序、学科内容为载体、学校教室为空间”这一教学模式密不可分。为了确保培养出优秀的幼儿园英语师资,高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应该革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健康发展和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交际法、情境教学法、社团学习法、任务型学习法及多媒体、网络等多样性教育教学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高校教育和幼儿园实践为纽带,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新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四)合理提升培养层次、扩大招生规模、调整生源性别结构

鉴于目前幼儿园英语师资学历不高、数量不够、性别失衡的现状,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学前英语本科及研究生层次教育,并根据社会对幼儿园英语师资实际需求和办学能力合理扩大招生规模及男性幼儿英语教师比例,从而为促进幼儿园英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英语师资。

(五)积极开展职后培训,提升在职幼儿园职业素养

第12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经验积累

近三十年教学生涯,诵读了不少名言警句,近来咀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则别有一番感悟。

三尺讲台上年复一年地手执教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若总是机械地重复教学,势必会让人越教越困惑茫然,越教越没有激情。反之,若能在课堂教学之后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想想教学重难点是否有效地突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规范,课堂小结是否到位……这样,回顾教学过程则会感受到得失利弊,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而点点滴滴的不断反思,正是教学经验不断积淀不断积累的源泉,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一、在反思中捕捉教学亮点

《幼儿文学》教材根据该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规定本学科的任务是使幼师专业学生认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进行幼儿文学写作训练,具有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幼儿文学》的课堂教学要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依据基础知识和作品选读配置练习,进行鉴赏训练和改编创作训练,使学习基础知识和阅读作品、练习写作紧密结合。

所任教的幼师专业班使用的《幼儿文学实用教程》分为上、下编两个部分。上编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文学基础理论的讲解、幼儿文学作品的文体知识和经典作品的导读分析;下编则侧重于幼儿文学作品表达技能技巧的指导和训练。由于所任教班级《幼儿文学》课程授课课时少,即要在不到40个学时的一个多月里完成原定76个课时的内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认真领会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难点,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调整教学进度,规划教学步骤。鉴于此,笔者在通读了教材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教学进度,将教材下编“幼儿文学作品表达技能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中的内容分解到上编相应各章节教学之中,旨在缩短教学时数,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在完成第二章节“儿歌 幼儿诗”的教学之后的教学后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在指导学生理解领会了相关概念及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儿歌与幼儿诗经典作品,同时自然穿插儿歌、幼儿诗的朗读、态势语等表达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将基础理论知识与表达技能技巧训练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较好地整合了授课时间,事半功倍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段教学后记捕捉住了这个章节教学内容的亮点,同时也为后面章节教学内容的整合提供了备注式的提示作用。

二、在反思中发现学生个性

在平常的教学中,尤其是文科类学科教学中,教师即使是要求学生以开放式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去思考与解答某个问题,学生也总是“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启发,从而达成“共识”,定位在所谓的正确答案上,这样的教学活动久而久之便泯灭了学生的学习个性。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过程是师生敞开心扉交往、相互接纳对方观点、共同发展的过程,正如古人所云“教学相长”。

笔者在以《儿歌和幼儿诗的阅读》为课题开设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中,就试图以学生相互点评的方式,打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课堂教学中首先由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诵读儿歌《洗手》和幼儿诗《小弟和小猫》,并要求这位学生在诵读之后试着分析儿歌与幼儿诗在主题表现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总体而言,这位学生的回答已经基本符合要求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直接归纳总结儿歌与幼儿诗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加以板书,完成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然而就在此时,课堂上有位同学举手发言,我便调整了教学设计。这位同学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过于笼统,她认为语言特点方面除了音韵、句式外,二者明显的区别还体现在儿歌更口语化,更通俗易懂;幼儿诗则可以更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表述,而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二者的阅读对象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的。从这位同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她确实是认真地将教材内容仔细阅读并予以思考,有她自己的理解而且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在这堂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如今任课教师普遍报怨课堂上都是教师说了算,一言堂既成事实。而在这堂公开课上这位同学能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亮出她的观点,实在是难能可贵,她的发言至少是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是她个性化思维的结果(课后听课的同事也这么评说)。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努力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让她们真正融入到热烈的学习氛围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再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令人欣慰。

三、在反思中规划“再教设计”

第13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G642.3

2011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进指出:学前教育应该摆在教育的中心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开展终生学习的基点,是促进国民教育环境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多,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低下成为主要问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非专业毕业,上岗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不了解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不会手工制作、弹琴绘画、唱歌跳舞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甚至是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简单的哄孩子,或者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较为严重。或者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了幼儿园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联系。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应当

是指: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地掌握社会生产或者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相对之前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型”,则更应突出“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性”的特点。那么“理论型”和“技能型”该应如何平衡?

(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一是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沿袭传统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技能课程所占课时较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一样,是学生必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二是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参照中职或高职等学前教育

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技能课程,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深度不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发展性和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的特征是“应用”与“创新”。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实践环节课时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匮乏;三是校外见习、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流人才,高校就应该对实用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现如今,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往往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而实用型人才的就业率却达到了75%以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就应该及时转换培养思路,注重实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学业标准的规定,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区分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集中表现在系统化的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五个方面。可见,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是必要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具备“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线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立足地方,能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与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本着“宽基础而优专长,厚理论而显技能”的课程设置思路,参阅《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大板块。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将学生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组成个性化的选修模块。

(四).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课堂教学中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及时更新、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教育见习应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一周;第六学期进行集中

教育见习,见习时间不少于2周;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第七、八学期,时间不少于三十二周;教育调查可安排于假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可与教育实习交叉同步进行。

(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前专业教师既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需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应以下方面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培B现有的教师到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老师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提高老师的实践技能。

二是聘请幼儿教育机构中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来校任教或指导学生见习、实习。

三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学前教育机构参加保育、教育教学、管理等实践工作(如一年)。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位、待遇,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如在职称评定、选拔人才时给予双师型教师政策倾斜;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阅历作为提薪、晋升的重要

条件等。

参考文献:

[1]王晓丽.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2,21:105-106.

[2]薛可.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57-160.

[3]朱陶,范元涛,李艳艳.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7:108-110.

[4]李英姬.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方向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67-168.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第15篇

关键词: 农村 幼儿教育 新天地

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由于受基本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园舍基本设施、师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立足于当前农村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出农村幼教的一片新天地呢?

一、充分开发与利用农村幼儿教育资源

从我国农村幼儿园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设备简陋、资金不足、幼儿多、玩具少等不利因素,因此,应注重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例如,在农村有着大量的空地或小树林,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小朋友在这里做各种游戏,如:过家家、木头人、石头剪刀布、贴膏药等;发动家长帮忙制作各种玩具,丰富游戏资源,如:请做木匠的家长制作木头积木、请做裁缝的家长制作沙包、人形木偶等;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增加设施资金,丰富幼儿活动设施;自制幼儿活动设施,如:在两棵树中间固定几个旧轮胎,让幼儿玩“钻圈”的游戏;利用坚固的大树制作秋千;利用各种斜坡制作滑梯;自制简易的跷跷板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就可以充分开发与利用农村中的各种资源,并克服在农村实施幼儿教育的众多困难,大力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

二、努力改善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条件

地方政府应注重加强当地的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争取每年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条件较差的幼儿园的建设和维修,逐步建立“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体,以校办、村办、户办幼儿园为辅”的幼儿教育体制,还应在切实落实和贯彻政府扶持措施的同时,加大对农民企业家和专业大户的鼓励,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资改善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幼儿园建设的落后风貌。

三、改变传统的幼儿教育及教学方式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是一种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中心内容在于“做”,尤其注重培养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这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相符合。因此,幼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质疑、调查和探究活动。在改革农村幼儿教育体制时,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在尊重幼儿人格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幼儿的基本需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意在提倡创新与创造。所以我们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解放孩子的双手与头脑,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获得真正的教育。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改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尊重每一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拓展课堂教学手段,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幼儿兴趣,真正促使每一位幼儿都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经常组织幼儿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究与探索,在勤于动手和动脑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幼儿教育队伍,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是稳步提升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幼儿教育的对象主要是3~6岁这一阶段的幼儿,根据这一阶段幼儿的特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教师的根本素养,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热爱幼儿教育工作,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教师应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高效性。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幼儿教师除了接受师范院校的培训与进修外,还要建立相应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培训中心,经常组织幼师参加乡镇级的培训活动。相关教育部门应对在职的幼儿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对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条件的教师进行限期培训,对新进的幼儿教师实行幼师资格准入制度。此外,还可通过幼儿教师聘任制度,由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招聘与培训,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杜绝农村幼儿教师招聘中的不正之风。同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的要求,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行列,使得农村幼儿教师顺应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五、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幼儿教育和管理水平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办园和建设方面的管理,明确办园主体,规范办园行为。对于民间办理的幼儿园机构,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资格培训、表彰奖励、职称待遇等方面应与公办幼儿园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中小学可以附设幼儿教育,让5~6岁的幼儿入学跟读一年级,但是在学习要求方面不能等同于一年级,应低于一年级。意在使幼儿在有意无意中接触一年级课程体系,熟悉小学生活,从而在进入一年级后不再有畏惧情绪,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此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吸取民间经济力量,鼓励社会人士开办幼儿园,为幼儿教育工作大开绿灯。

总之,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更好地保障农村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勇于尝试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农村幼儿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乔刚.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8).

[2]王晓青.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3]姚文峰.乡镇中心园发展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