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级财会实操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

第1篇

税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体现在法学教育上,更是针对财务类专业的学科,所以税法也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会类专业中的必修科目之一,而我国针对注册会计师和税务师资格考试当中,也明确了税法所占的份额,这充分的体现了税法课程对财会专业的重要性。面对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在税法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有目的的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这对于将来学生就业后的实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财会税法理念的教育,所以当前我国税法科目的教学正处于一个需要改革的时期,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理论外,对于纳税筹划等方面的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日后走向就业岗位的时候,养成更加严谨的财会意识,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二、当前高校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税法科目的教学是建立在理论结合实际之上的,其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而税法同时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这对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在科目的教学安排中,教师需要重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以此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手段,在课堂内外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在我国的税法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主要是老师授业,以老师的讲述内容为核心教育方式,同时对于学生的实操能力相对忽视,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以以后就业的实践,而是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当然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对于课程没有什么求知欲望,仅仅是以老师讲述的内容为主进行学习和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比较消极的情绪,没有创新意识。 

1、课堂以教师为主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税法的教学大多遵循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都是整堂课由老师一人进行讲解,而学生则是安静的在课堂上听课以及记录重点,而这种从头到尾的讲述教育方式,是比较枯燥的,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任何影响,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也很少提问,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学生走神的情况,更不必谈什么课堂的气氛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利用老师的思想去替代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仅仅是听课记錄,而他们对于理论所产生的原因,完全无法理解,更加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引入。 

2、理论教育为主 

目前税法的教学还是以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为主,老师自身并不重视实践教育,在课程讲述分析当中,老师给学生进行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分析,并不会过多的去分析关于税法的实务性工作,更会做一些延伸内容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工作能力,甚至学生通过学习仅仅掌握理论,而对于实操则是一概不知,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生以及财会视野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旦走入工作岗位,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便会无法适应。 

3、考试是学习的目的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当中已经喊了十多年了,但是作为高等院校,在教育问题中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以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那么税法的教育也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学生和老师上课的目的都非常的单一,那就是考试能否过关,双方对于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情况都不是非常的关心,学生上课主要是不同的记录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而老师在课堂上也是讲解考试的重点,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没有好的影响的。学生用功背诵难点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这样的成绩和实操能力是不成正比的,对于未来走上财会岗位的学生,没有什么价值。 

三、高校如何提升学生纳税筹划能力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有超过90%的院校有开设财会类的专业,而财会专业也是目前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和报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100名高校学生,就有10人是学生财会类专业的,这个比例在本科生当中会更加高一些,当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也越来越低,而财会类专业的就业更为困难,本科生的就业甚至低于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类学校。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生源越来越多,而实际的财会专业培养教育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导致学生在几年的高校学习阶段,并没有掌握实际的工作能力,往往停留在理论的掌握上,这样的学生在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我们都很清楚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通常会更加倾向有工作经验的人,来为公司创造更加高的价值。甚至会有些公司高薪聘请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做纳税筹划。所以高校在进行税法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纳税筹划能力。 

1、初级会计师职称 

目前的高校院校通常的教育方式还是教学为主,学生在毕业时会需取得初级会计师职称,而职称也是高校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我们都知道会计工作能力是建立在纳税筹划的基础之上。在当前的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环境当中,所谓的专业能力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所以很多会计从业人员还是以专业技术职称来作为衡量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检验标准,这样的衡量标准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来界定。因此,初级会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不仅是指学习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专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培养的同时,需要树立实操为主的教育目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建立纳税筹划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2、增强实践能力学习 

在学生每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中,纳入实训的时间,从学校到教师都应该讲实操的能力放在教育内容的重点,学生在学期内可以安排一些实际工作的内容,将纳税筹划实训纳入整个税务学习的教学当中,当前中国有一个关于税务执法的资格考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税法期间进行专门的学习来完成资格考试的准备。是学期内实训的工作安排可以使综合的纳税筹划的相关工作,可以安排去政府事务部门进行学习,也可以安排到关系的企业去进行实习,这样也是为了学生提前准备,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外语、计算机技能 

当前的工作需要全面型的人才,所以财会专业的学生也要不断的增强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外语和计算机的水平。我们都知道在目前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外资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越来越大,除了英语的通用语言外,还有些小语种的学习,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加入部分其他语种的培训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术语。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也非常的重要,目前高校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国家也有相关的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这也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特别是如今网上纳税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所以纳税业务导向已经开始变化,财会专业的课程也更要与时俱进,未来的纳税业务学习更需要加强计算机的学习。 

纳税筹划工作具有综合性特點,所以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纳税筹划相关的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在教育时需要综合的考虑各种因素,以企业实操为主,利用专业知识着眼未来的企业利润增长,通过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工作,在税法规定的合理合法范围内,为企业减轻税负。树立学生未来工作的正确观念和方向。跟学生强调进入工作后,需要保证纳税筹划的合法性,合法的规避纳税风险,同时不断的增强税法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更加会计法律知识。 

四、结语 

高校的主要教育目的还是为了社会和企业在服务,上文中我们提到财会专业的学生通过目前的教育在实操方面的能力是十分缺乏的,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很难应付走上岗位后所需要面对的工作,所以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在课堂更应该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税法课程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课堂上以理论教育为主,而实际工作中则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应对实际的能力,所以学校在税法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纳税筹划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让同学们通过大学的教育能够掌握更多专业内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李晓红,谢晓燕.会计之友(下旬刊). 2010(10) 

[2]高校法学税法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吴莉萍.经济研究导刊. 2010(25) 

第2篇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无锡 214044)

摘 要:为适应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形势,对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以便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实用人才。本文揭示了当前职业技能训练的流程设计存在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流程设计的五步走模式,进一步探索了技能比赛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13-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邵明珠(1985-),女,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财会教学研究。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举办技能大赛,就是要引导广大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通过大赛带动教学,评价教学,在检验各学校的技能教学成果和选拔优秀学生的同时,引导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课程模式的更新和育人理念的确立,确保中职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目标指引下,形成良性循环,保持健康发展。通过多层次、全覆盖地举办技能大赛,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师生齐参与,全国有大赛”的局面,覆盖到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名学生,从而快速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和技能。

作为学校财会专业技能大赛的教练员,针对本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对我们的专业技能培训流程设计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1、本校技能训练存在的不足与分析

学校为打响品牌,树立在广大师生和家长心中的良好形象,必然要求能在各方面有所建树。针对本专业,不仅要有较高的会计从业资格通过率,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技能大赛成绩,因此技能大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技能培训时采取了“三步”模式。(图1)

“三步”模式明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大赛主办方下发参赛文件时,学校推送出来的名额较为仓促,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没有充分的选拔培训过程下,不能选出有代表性的选手;二是学校进行培训时没有充足的资源,对于主办方的各项用具都不是很清楚,信息滞后;三是教练员实施培训时都是单兵作战,由于平时还要兼顾上课,精力有限,学生的起点较低,与需要大量的集中性训练相矛盾。那么,开展技能培训应该采取怎样的流程设计模式,这是摆在我面前的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财会技能培训的流程设计模式

学校财会技能培训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包括:需要确认、培训计划、教学设计、实施培训和培训反馈等五个组成部分。(图2)

学校财会技能培训流程设计“五步”模式是建立在管理学基础理论之上的,因为管理“四要素”—计划、组织、管理、控制较多地体现在这一模式。具体细分及分析如下:

对应于管理第一要素的是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要进行培训需求确认和培训计划确定。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求确认主要包括:需求调查、需求分析、需求计划、需求确认。学校财会技能培训计划确定主要包括:需求计划(参赛人员)、确定培训项目、确定培训人员、确定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时间、核定培训费用、确认培训方式、选择培训的组织管理负责人、确定培训地点。

对应于管理第二要素的是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表或教学安排,对培训内容进行分析,对培训人员进行分析,购买教材和参赛用品,并确定培训方法。

对应于管理的第三要素的是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要实施培训,主要包括:对教练员的挑选,选拔选手,在建立教练团队的基础上按项目单独培训,并及时进行考勤登记及对学员成绩的动态记录。

对应于管理的第四要素的是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要培训反馈,包括通过大赛得到的成绩与其他院校对比之后对教练员、选手和学校各方面的考评,最后进行培训总结和资料的归档。

3、财会技能培训的流程设计模式的实证分析

按照财会技能培训的流程设计的“五步”模式,开展对本校学生技能培训的流程为:第一:需求确认:由学院带头,由班主任和专业任课教师报送训练学生名单,确定培训需求。第二:培训计划的落实:由主任负责拟出培训计划,再由五项训练内容的教练员各自根据自己的需求结合其他项目的练习共同研究确定方案。第三:教学设计,在日常教学中除了给予正常难度的教学之余,利用空余时间展开对技能比赛的专项练习,包括初级会计甚至是中级会计职称难度的教学。第四:实施培训,常规内容由本校专业技能突出的教师指点并进行一对一的指正和训练。更专业的内容,聘请外校的专家或是提供比赛软件的专业单位或是组织比赛的出卷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单项进阶训练。除了有日常的授课外,还要增加每日练习与每周测试,每周都有排名,让学生在训练中竞争,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并能时刻保持比赛的状态。第五:培训反馈,通过历年技能比赛的试卷,按照比赛设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将每一次测试的成绩都登记在册,做成曲线图,从直观的角度就能反映出学生的水平变化和进步情况。

4、结论与启示

本文揭示了当前本校技能大赛培训的流程设计存在的不足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开展技能培训需要创新流程设计,提出了技能大赛培训的流程设计“五步”模式及其28项细化内容,并在后续的训练中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通过细分流程化以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有清楚的指标和监督以后,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既训练了技能,又训练了速度,还训练了心理,使他们在比赛中发挥出了良好的水平和状态,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廖晓群.关于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5).

[2] 王定育.提升财会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3).

[3] 刘文俊.对中职财会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11).

第3篇

关键词:新课证融通;现代学徒制;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21世纪以来,现代学徒制作为世界各国应对日益严峻的技能危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正在不断被研究和应用。以20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开创的双元制教育为先河,继而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六国输出其人才培养模式;英国1993年宣布其培养方案,至2004年改革并实施新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同时澳大利亚的新现代学徒制完成并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工厂用工的零障碍。这些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才培养到生产力转化的完美衔接,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速率,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并面临诸多问题。其一,关于什么是现代学徒制,在实践界还比较模糊,也搞不清其本质特征,在实践中无法把握;其二,在我国,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是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的参与不足与国外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强烈对比。[1]现阶段,我国中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号召,普遍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改革,其采取有课证融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各种新形式,本文从课证融通这一角度发现我国中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问题,并提出新的探索方向。

二、我国中高职院校课证融通现状

在我国,为了满足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推动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中高职教育普遍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由国家或其他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认证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因此,我国中高职院校普遍将职业资格技能考核作为必修学分,融入学分制计划,由学校组织实训,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

此外,中高职院校组织各专业报考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并进行相应实训或培训,以确保各专业通过率,如财会专业必须通过国家或地方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核;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旅游行政部门的导游证考核;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安监局(或人社厅、电监会)的电工证考核;市场营销专业通过人社厅的营销员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等。

一般职业资格证书内容都包括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一部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不管是理论考核还是实操考核都是以卷面的形式进行测试,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知识和案例分析,如营销员职业技能证书;另一部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是采取理论考试与面试或实践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如导游证的面试和电工证的实践接线。

然而,不管是书面的笔试考核还是实践动手操作,或者面试形式的考核,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考核,由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实训或培训,个人或学校统一报考,整个过程完全没有企业参与和认证。

三、课证融通的目标

现代学徒制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德国实施,直至今日西方各国大规模应用,其根本目标是解决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的二次培训问题,以及传统学徒制和工厂用工的矛盾。因此,要适应企业用工的需要,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和考核内容的制定。

以车工证为例,普通车工初级操作技能考核相对很注重实践操作,考核按机械图纸中零件加工要求进行实践操作和评分。从表面上来看,该职业技能考核应符合企业用工的需求,无需进行二次培训。然而,从走访调查来结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中高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即使具备职业技能证书,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企业再培训,才能达到企业用工的需求,主要原因不是理论知识的缺乏,而是实践经验的严重缺乏,基本达不到现代学徒制的目标,因此,如何加强企业参与的课证融通是实现校企无缝衔接的关键。

四、新课证融通探究

由上文综述,课证融通是为现代学徒制服务的,现代学徒制又是为企业用工服务,因此课证融通必须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苏格兰艾尔郡学院将资格证书的授予和当地的企业相结合,让受训者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与当地特恩贝里旅游胜地,授予餐饮业资格证书,受训者可以完全通过工作场所的实践获得苏格兰职业资格证书(SVQ)二级到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2]英国将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NVQ)挂钩,分为青年学徒制、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五个等级;法国和荷兰也采用了类似英国NVQ 等级的学徒制体系,学徒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通常采用“2+2年”或“2+2+2年”的模式。[3]

从英国和苏格兰的职业技能证书机制的成功应用中,发展中国现代学徒制下的新课证融通,可以采用分级式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机制,该机制的建设需要证书审核部门放权或授权企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首先,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核由国家各行政部门负责,各高校组织实施,培训或实训内容以职业道德、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结合初级实践操作和必要的实操进行考核;其次,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由各高校和当地企业联合工作实践,在企业工作场所进行更高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认证;第三,国家或地方审核机构放权或授权地方企业,使企业根据企业内部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对受训者进行更高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审核;最后,被授权企业要通过国家或地方审核机构相应资格认证,才能获得中级、高级甚至更高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审核权限。同时,整个过程各高校要做好基础知识、初级实践操作的培训或实训任务,并做好监督第三方监督和保障受训者权益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2]University of Stirling,UK.Modern apprenticeships in Scotland[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04, Vol.19 (2).

第4篇

毕业生要开始投递简历来找寻工作了,那么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要找会计会计工作,要准备什么样的简历呢?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2021会计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大全,欢迎阅读。

会计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一)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

民族:汉族

最高学历:大专

现居住地: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到岗时间:随时

身高:

婚姻状况:未婚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出纳,会计,统计

应聘行业:不限

期望工作地区:

期望月薪:面议

其他说明

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工作认真,获得一二等奖学金,被评为优秀干部等。

我肯吃苦,肯奋斗,踏实,肯干。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做的更好。

自我评价

本人个性执着,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

教育背景

__-7至__-9

__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会计电算化

取得学历:大专

校内活动职务描述:在校期间担任班干部,组织班会等学校的各种活动,获得了老师及同学的一致好评。担任礼仪队队长,负责学校的各种接待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均在学校及系晚会上有精彩演出。在校期间学习优秀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学金。

在校获奖情况

__-7 被评为__年度__省三好学生

__-1 在__—__学年动感地带杯“和谐校园”元旦联欢会获先进个人

__-9 在__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

__-2 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在校实践

__-5至__-7

__厂

所在部门:财务部

所任职务:会计

实践描述:通过这次实践,使我更加清楚了会计工作操作的具体流程,知道了网上报税的方法及步骤,更加懂得了怎样当一个好会计,这些都是在学校中不能学到的知识。

会计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二)基本信息

名:

别: 女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婚姻状况:

高:

重:

籍:

现所在地:

毕业学校: __大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会计学

毕业年份: __年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财务/审计/税务-会计

职位名称: 会计; 出纳

工作地区:

待遇要求: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其他信息

自我评价: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熟悉用友、管家婆等财务软件。

发展方向:珍惜机会,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发挥自身价值,为公司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公司作出了贡献,自然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会计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三)个人信息

名:

别:女

族:汉族

出生年月: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未婚

高:

重:

籍:

现所在地:

毕业学校:__职业技术高级中学

历:中专

专业名称:会计

毕业年份:__年

工作年限:一年以内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全 职

职位类别:金融/财务/保险

职位名称:会计助理;会计文员;文员

工作地区:

待遇要求:可面议;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良好;

综合技能:实操、办公软件基础应用、纳税申报、工业企业实操技能。

计算机初级证书、45字以上/一分钟。

获得普通话证书二级乙等。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__年9月 - __年6月 __职业技术高级中学 中专

其他信息

自我评价:能吃苦耐劳,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团队意识较强,性格温和,平易近人。

勤于学习,做事务实、对工作认真、细心、谨慎。

不断提高自己,为人真诚、友善、乐观,为能做一个专业、优秀的财务工作者而不断学习和努力!

会计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四)姓名:__

性别:女

婚姻状况:未婚

出生日期:19__年生

户口: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性质:全职

期望从事职业:财会/审计/统计、

期望从事行业:耐用消费品(服装服饰/纺织/皮革/家具/家电)、广告/会展/公关/市场推广

期望工作地区:__

期望月薪:1000-2000元/月

目前状况:应届毕业生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会计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性格稳重,踏实,并且很有责任心。对财务行业有浓厚兴趣,我目前已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一定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刚刚从校园走出来的我,希望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成长的空间,一个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机会。希望能够成为贵公司的职员,走上我人生的转折点,展现我的能力与潜力。

教育经历

20__/09 --20__/07:__大学__学院 会计 本科

在校实践经验

20__/7 -- 20__/8:街道办事处

工作期间,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社区所有住户的资料全部准确无误的输入电脑。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已打字的速度和准确度,更磨炼了自己的耐性。

20__/1 -- 20__/2:__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了某厂倒闭后关于资产的分配。其中本人主要负责按员工提供的凭证核算应发给其的资金数额,并核对此金额与其要求发给其的资金数额是否一致。这次实习,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还让我明白了诚信和谨慎的做事原则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证书

20__/06:会计上岗证

证书说明:该证书由中华人民共合国财政部制,由__省财政厅签发。

语言能力

英语:读写能力良好|听说能力良好

会计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五)个人基本信息:

名: __

别: 女

出生年月: 19__年_月2_日

户口所在:__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族: 汉族

高: 150 cm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

E-mail: ____@__.com

教育背景:

20__年9月——20__年7月

就读于__省__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会计

专业技能:

英语水平:能熟练的进行听、说、读、写。并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于一般的商业信函以及商业资料能够运用一定的技能将其及时的翻译出来。

计算机水平: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精通办公自动化,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E_cel、Powerpoint、Word等应用软件。

专业技能水平:已取得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合格证书,能熟练使用本专业要求的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等管理信息系统。

获证情况:

计算机VFP二级 珠算证 会计电算化初级证书 英语四级证书 普通话乙级证书

获奖证书:

文艺优秀奖 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奖

社会实践:

20__年就__保暖内衣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做调查分析

20__-20__年间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曾做过家教、促销

20__年利用寒假曾参加宁波__超市的实践活动

20__年5月-6月在宁波__电器有限公司进行会计实习

20__-20__年在校内多次进行会计模拟实习

求职意向: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第6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素质 会计专业毕业生 问卷调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胜任职业的会计人员,即培养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对陕西省大学会计教育的不足和为提升陕西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供帮助和建议。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

(一)调查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关于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重要性方面,二是关于对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方面,三是对学校教育需要改进提出建议以及对学生自身提高专业素质提供建议方面。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将调查对象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教师;二是实际会计工作人员,包括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三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调查方法: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问卷相结合。

(三)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包括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剔除没回和无效的,实际有效问卷384份,样本数据如下:

按职业,会计教育或研究人员30人,会计实务人员212人,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52人,大四学生58人,其他32人。

按学历,硕士及以上51人,本科234人,大专99人。

按从业时间,0年的58人,0-1年的69人,1-5年的114人,5年以上的143人。

三、调查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分析

结果分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知识;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对于会计人员最重要,而知识最不重要。按评价结果看,受访者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不太满意;其中,对知识素质最满意,而对职业判断能力最不满意。

(二)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调查中显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太满意。会计人员知识陈旧、懒得学新知识,跟不上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更替,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和处理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会计的工作质量。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企业往往账实不符,出现问题;有的对参加继续教育不够积极,主动考取专业职称和会计师证书的意识十分淡薄。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完善。目前,陕西省大学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侧重知识理论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如设置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等课程,而忽视对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中教师较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帮助其进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也较少插入具体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在实践方面,学校学习与单位实习结合较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时的综合素质。

3.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添加案例较少,与学生互动少,使得学生学习被动,知识变得抽象和枯燥,难以发掘其主动性。很多院校的会计实践课很少或者没有,导致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学以致用,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就造成了会计毕业生综合能力较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强,毕业从事会计岗位的职业素质自然就低了。

四、对于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建议

(一)调整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好专业教学计划

大学会计教育应该定位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强调应试教育。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中,要强调综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仅就科论科,而应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运用。因此,老师应该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总让某些老师长时间带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应定期给老师换课,使其知识充分。老师应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具有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为他们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力度

在教学改革中,要合理安排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分布,增加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会计实训模拟、会计实操训练、电算化操作、会计案例分析、毕业实习等;在实训课程中,可以邀请校外的会计、税务、审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与讲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业务水平。同时,行业或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应引入学校的课程中,使职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毕业时同时拿到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三)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法结合运用

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启发式和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学生来讲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加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内容,强调培养职业判断意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慢慢养成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

(四)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习

学校应在学生大三或大四期间抽出时间安排其参加实践学习。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习单位或者学校选择某一实习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学生到实习单位兼职会计相关岗位,可以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以运用,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学校要把课程学习时间和实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可以分开并各自集中在某些周进行,也可利用周末或长假时间安排实习。

(五)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首先,各级部门和单位要重视继续教育这项工作,将其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把继续教育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时间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切实帮助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会计人员应当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财经法规及审计、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柳青.关于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J].财会通讯.2009(02):51-53.

[2]何太明,付巧云.谈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进――基于23所高等院校的调查[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05).

[3]万晓文.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新会计,2011(03).

第7篇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需求;就业;调查

一、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们就青年失业原因、影响因素及大学办学特色等方面有许多相关研究。如Colless(1980)指出青年失业的原因是其不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Avshalom等(1998)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个人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青年就业或失业的因素。实践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培植与工程、科学及数学直接相关的文科”发展策略。在将高等教育与地区发展相结合的探索中,已有成功范例,如美国斯坦福科学园、麻省理工学院与军队合作、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公园等。

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就业难性质、大学办学特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如邓微(2007),杨河清、赵曼(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属结构性问题;周大平(2004)认为,学生同质性强,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张建华(2006)提出理工大学发展文科应重视学科交叉,着力特色发展;陈晓芳等(2008)对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周平、陈俊生(2007)研究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刘彩霞、孙杰(2007)认为区域高校的专业设置没能随区域经济发展而调整;林伟连等(2008)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从多层面揭示青年就业与失业的内在机理,实践上也成功探索了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路径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在我国,有关青年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研究并不少,但针对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欠深入。本文通过调查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就业状况,在把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基础上,研究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定位并提出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策略。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就业状况,把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笔者通过问卷抽样调查了某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应届本科毕业生,收回有效问卷241份。问卷设计为:职业规划、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信息、工科特色三部分。主要从就业落实、就业起薪、就业影响因素、求职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研究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大多受访者认为毕业初期对工资的期望值为2 000~3 000元,认为毕业时候找工作的过程一般难或较难。大多数表示刚毕业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职业规划中设想的工作基本吻合或存在落差,但可以接受。

(一)职业规划

1.职业决策时考虑的因素。调查显示,单位目前经济效益并不是受访者最看重的,受访者密切关注个人发展机遇,因此,个人薪酬、发展空间、单位发展前景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工作地区和环境也很重要,可能是由于地区和环境会创造发展机遇;专业对口放在较次要地位,可能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关;满足家庭需求和期望、单位经济效益放在最后,反映了80后的毕业生希望接受社会磨练,开创新天地的想法,见表1。

2.适应工作主要依靠的能力。适应工作主要依靠哪些能力?调查显示,勤奋学习、踏实肯干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专业知识过硬、动手实践技能强;再次是管理能力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还有人际关系好、组织协调能力强这几种能力。刚工作时,哪种能力的缺乏让人最困扰?结果依次是创新、沟通、领导、执行等能力,见表2。

3.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首先,受访者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方面,比较模糊的有42%,很清晰或比较清晰只有28%,其它的则是不清楚。这不得不使人深思: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要加强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其次,在自我深造的规划方面,受访者从高到低依次选择为: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出国深造;有志于学术研究,但同时,也有15%表示没打算。这反映了部分受访者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模糊不定。

(二)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信息

为了解受访者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素质是否能较好地对接第一份工作,问卷调查了以下信息。

1.关于社会对应届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方面。问卷列出专业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商务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几方面。调查显示,占据比较重要或很重要地位的依次是:动手实操能力(100%)、语言表达能力(91%)、专业实践能力(89%)、计算机应用能力(89%);团队协作能力(87%)、商务交际能力(72%)。这反映出社会对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与人文素质要求的并重。然而,调查还显示:(1)只有66%的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比较重要或很重要;(2)认为组织协调能力比较重要或很重要的占53%,认为一般的占47%;(3)认为文字写作能力一般的占77%,只有23%认为比较重要或很重要。这反映出大多数财会类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操作能力和基本业务判断能力是必备的,而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都非常重要,但需要在以后工作中不断体现和历练。

2.就业的影响因素。问卷列出了下列因素:交际能力、所学专业、社会关系、大学期间担任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实践经历、学历、形象气质。调查显示,占据比较重要或很重要地位的依次是:学历(92%)、交际能力(91%)、所学专业(89%)、专业技能(89%)、实践经历(89%)、社会关系(79%)、大学期间担任的社会工作(66%)、形象气质(62%)。

3.初入职场时,不够熟练的财务技能。调查显示,受访者不够熟练的财务技能依次是:纳税申报、报表编制、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账簿登记、凭证编制,见表3。这反映了如下信息:(1)学生对会计账务的基础内容,如账簿登记、凭证编制等掌握较好。(2)会计电算化由于教学是实务的模拟,或是实务中财务软件品种繁多,刚工作时有个适应过程,但受访者普遍反映都能够较快适应。(3)报表编制方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难度不大,主要问题在于现金流量表编制。教学中常将业务细分后一点点地传授,而到工作中一下子面对的是整体业务,要靠独立判断,所以有个衔接的问题。另外,由于学生较习惯权责发生制模式的账务处理,而现金流量表转向收付实现制,有点不适应,尤其是现金流量表间接法的编制是个传统的难点。(4)纳税申报方面,教学中开设的相关课程有《税法》、《税务会计》及《税收筹划》,学生们对税法要点掌握得最好,不少人能在毕业时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税法考试。但是,税务会计将税法和会计结合起来,如何在账务处理时体现税法和会计的差异就成为一个难点。此外,由于没有开设纳税申报实务的专门课程,纳税申报通常放置在报表编制课程或电算化实验中作为附带内容,因此,学生较好地掌握纳税申报主表内容,但可能对附表填写及其与主表的勾稽关系较模糊。

4.刚毕业时,你认为哪些专业知识是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调查显示,按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见表4。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的专业知识学习,以便和社会需求对接。

5.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素质缺陷。问卷列出了:心理素质、社交、知识面、口才、专业技术、外语、计算机应用等,按从高到低排列如表5。表5显示:(1)专业技术不是最重要的缺陷,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专业技术已有较好积累。(2)工科院校较重视工科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能力较强。(3)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能积极面对就业形势,调整好心态,即便第一份工作不尽理想,都抱着接受挑战、通过努力在未来改变现状的想法,这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还是不错的。(4)主要问题反映在知识面、口才等方面,可能是由于四年学习过于注重专业素质培养,而在人文素质学习方面有欠缺,导致知识面较狭窄,如对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的知识积累较少。口才方面,财会类学生可能由于课程特点,较多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相对社会实践或交流则较少。因此,在择业过程中,知识面、口才这些问题就突显出来,值得深思。

6.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对从事的工作有帮助的。受访者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按比例从高到低主要有: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汽车驾驶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商务英语资格证。其中,对从事的工作有帮助的,排列顺序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汽车驾驶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商务英语资格证。在调查中,受访者均认为十分需要有针对性的为会计考证考级设置课程,以便适应社会需求,结果见表6。

(三)工科特色

工科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是否具有一定工科特色?经调查,多数受访者表示与财经院校相比,有一定工科特色,但不明显。主要观点有:(1)学习的数理知识较多,有助考研;(2)注重工业会计;(3)强调动手操作;(4)工科院校拥有强大的工科教育资源(如工科课程,师资力量,实验设施,生产实习等),但其与财会类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

多数受访者在财会专业设置适当的工科类选修课程,有助于对生产制造流程的了解,有益于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的培养及就业。主要理由有:(1)综合知识充分,可以促进专业知识掌握;(2)了解工业生产制造流程有助于了解资金流通线路;(3)与文科院校比有相对优势;(4)对生产制造有更多的了解,以后对企业进行具体成本核算有直接作用;(5)对想进入制造业的毕业生有帮助;(6)有针对性培养人才,避免模式化。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策略

(一)在专业素质方面,着重加强经济业务判断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培养

受访者普遍有较好的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在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方面有94%认为是一般,财务分析能力方面则有83%认为是一般。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尝试:一是加大财会实务、财务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二是基础知识考核用闭卷形式,整体认知以综合设计形式考核。三是突出综合设计,提高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可采取老师设计整体框架、学生设计实施方案并优化,也可提倡由学生自行设计,设计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四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给予学生联想、创新启迪。

(二)加强职业指导,注重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

首先,更多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其次,开好就业指导课,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个体指导。再次,建立更多的实训基地,增加毕业生实践经历;最后,根据社会不同需求分方向开设不同课程。目前,专业课泛而不精,建议有方向性地培养。

(三)增强人文素养的培育

人文素质课程包括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思维类课程。不少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不仅选修人文素质课程不积极、人数少,而且课外宁可无谓消耗时间也不愿阅读人文书籍和报刊。有的连礼仪、沟通技巧都了解甚少,困惑于与集体、个人的和谐相处,因此,他们的创新、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和影响。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养成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四)以工科背景为支撑,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注重工科与财会类学科的融合。国外高校往往都经历过由单科到文、理、工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并在院系设置上十分注意各学科间的联系。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应增设与工程技术工作相关的应用课程,以提高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工作能力。其次,把工科大学科技优势与企业的科技需求相结合,要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中发挥财会类学科的价值驱动、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作用。再次,课程增设工科特色模块。结合工科院校历年财会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结合学校优势工科领域,如机电、材料、化工、自动化、计算机等,按照产品知识、产品工艺、产业发展、现场操作等四个专题进行组合,设置对口的课程体系,分析其具体内容。

(五)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对接

首先,分析本区域目前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如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等,强调具体领域的应用模拟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形势及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科研方向。其次,开展校企合作、会计及财务咨询服务、业务培训多种途径加强与服务区域联系。再次,建立社会实践新机制。如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库及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文理交叉、多学科的综合性实践队,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

(六)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首先,加强财会类学生对现代化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掌握。如深化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科学技术发展史等课程内容;加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语音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举办科普专题讲座等。其次,教学方法创新,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再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采用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

四、结论

工科院校的财会类专业依托较强的工科背景,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是工科院校制定培养计划前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知识、人才的“加油站”,区域经济发展又反哺带动地方高校发展,地方高校如何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就成为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在对财会类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研究,并作出相应的策略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 Colless,M.PM slams school for youth job problems .The Australian,15 January 1980.

[2] Avshalom Caspi,B radley R,Entner Wright,and Terrie E.Moffitt,1998.Early Failure in the Labor Market: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Unemplov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1.63,No.3.

[3] 邓微.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开发与保障.//杨河清,赵曼.面向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促进.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周大平.失去特色的大学[J].望新闻周刊,2004(15) .

[5] 张建华.重点理工大学如何发展文科[J].中国高等教育,2006(9):41-43.

[6] 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5):122-124.

[7] 周平,陈俊生.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J].改革与战略,2007(10):98-101.

第8篇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设置较低,教学内容不完善

据了解,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与学生是否能拿到会计上岗证直接挂钩,而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则是会计上岗证的其中一个考核内容,这导致老师们被动地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定为帮助学生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为考试而教学,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虽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但却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走上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2.师资水平制约电算化教学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单单是计算机和会计的结合,而是一门结合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然而,好多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由于没有系统的受过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熟练的解决会计电算化出现的一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问题;而大部分计算机教师,不能在讲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联系会计。对于电算化这种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复合型的教师,而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缺乏,成为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瓶颈。

3.教学设施跟不上,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足够课时的上机实验环节,是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的。但是,不少中职院校由于经费、场地等问题,没有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而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用计算机房,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实训。再者,财务软件用的是教材配送的教学版,稳定性实用性大打折扣,且与企业使用的软件存在差别,致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立即适应。

4.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学手段单一,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学生根本很难理解所学知识。会计电算化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财务软件来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基本上每个环节、步骤都要依靠计算机来进行处理,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根本就很难掌握抽象深奥的理论,更不要说掌握这门技术了。

5.教学评价不客观明确,难以准确评价学生

教学评价不客观明确,评价教学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的技能能力的评价不够重视。目前有些技校仍采用理论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的掌握情况,单靠这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片面的,而应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岗位,利用电子计算机与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的账务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考察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掌握程度。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对策

1.加大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软、硬件的投入

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会学生在掌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能够拥有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并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领导在学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重视会计电算化教学软、硬件的投入。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设备设施有所改善。当前我市众多的中职学校都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了电算化实验室,添置了与国赛对接的“用友”软件,但机房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课时,布局也不合理,设备也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应付危机的能力不强,导致很多学校的电算化实验室没有起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实验能力和实验效果的不理想,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无法真正培养出实际操作力强的学生。因此,当前在着重加强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的同时,购买紧跟时代潮流并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会计电算化软硬件,实验室的设备应与当前市场保持同步,建立一个符合教学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仿真性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从而有效地保障高质量教学的需要,不是“为比赛而教”,才能使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为考证而教学”的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出发,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迎接会计工作而努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具体操作如下: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

3.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要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更新教学知识,主动学习,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系统操作技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熟悉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并解决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第二,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并在日常中软件的维护。为实现此目的,学校可以派教师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班,如用友财务软件公司、金蝶财务软件公司等举办的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班,以此来提高学校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教学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实习,以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在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4.制定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

第9篇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模拟实习教学缺乏真实性、趣味性(1)模拟实习教材内容枯燥且脱离实际。会计教材内容过于广泛,考虑的因素过多,明显脱离了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不像是模拟实习,更像是一本习题集,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模拟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盲目的根据理论知识去套,并没有真正学习到企业实用的操作与工作流程。(2)教学方式方法死板,缺乏真实性、趣味性。以前进行模拟实习教学时,只是把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分组练习,没有把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流程体现出来。在进行核算时,各小组的内容和要求都是一样的,没有模拟到经济业务的往来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这种分小组的模拟只是一种学习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操模式。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并且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需求为中小企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初级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但目前中职会计课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过于广泛,过于偏重理论性,课程内容脱离现有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并且学习难度也增加了,同时还开设了只有大学才会开设的课程,例如审计、公司理财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无法强化,学生也由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变为理论型,但理论性不平又不够高,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建立等级化的评价体系会计考核应该是重视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快和准为标准,将实际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并举,同时评价也应采用等级制。财会专业中有大量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集操作和智力技能于一体的,大多数偏重于智力技能,比如:算账和记账,这两项涉及面较广,对于他们的考核不应当只看结果,更应注重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态度考核。2、加大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必须对实验室有所要求:高起点、设备新、现代化。创建一个现代化、高质量的会计专业实验室主要包括:会计岗位手工模拟实验室、货币和票据陈列室、税务局保税模拟室、银行办理业务模拟室、电子商务实训室、证券理财模拟室等等。实验室的设备必须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并且使用CIA课件教学方式,在引进教学软件时最好是引进企业普遍采用的用友财务软件、金蝶ERP软件等。3、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拥有了教学设施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培养和提拔青年教师时应注重几个方面:(1)为了更好更快的培养青年教师,应该选定优秀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带、帮、学"。(2)为青年教师安排一些适当的教学课程,课程内容不能过多,并重复任教一门课程2-3年,让青年教师有一个反思、总结和提高的过程。(3)经常开展理论学术性的研讨、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等,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考核。(4)对于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营造教师积极治学的氛围。并组织教师走出学校,深入会计工作的一线,真正做到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会计工作实践接轨。4、转变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中小企业实际要求,将"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教导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在教学管理中以"实践能力评价"为导向,力求学生学习到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进入职场后能够迅速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之路必须进行改革,同时,作为会计教师就应该具有敢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这一目标为己任。

作者:王辉 单位:湖南省娄底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10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岗位能力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信息化能力,还需要具备实操技能和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全过程,具有更加过硬的职业素养。面对社会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为满足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新需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福建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于2015年印发《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福建省现有高职院校50所,在校生30余万人,专业数338个、专业点数1685个,其中财会类专业数33个、专业点数348个、在校生超过7万人,无论从专业数、专业点数,还是从在校生数量上看,财会专业在全省高职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高职财会专业中推行现代学徒制,无论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从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建设内容

(一)以合作共赢为原则,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1.深入开展调研与商议,遴选适合企业合作。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开展合作的前提是用人企业与学校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基础、迫切的人才需求和一定员工规模。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企业才能与学校有良好沟通互动,进而构建人才培养双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与项目组成员需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与商议,探讨交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意义、解读相关政策,经过遴选,确定合适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其中,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泉州市宏兴记账有限公司开始“宏兴班”,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和企业合作开办“会计永辉班”、“会计恒信班”、“事务所班”,毕业生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在全省高职会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校企合作经验。2.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体现校企育人双主体。本着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为保障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合作企业和职业院校要签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协议》,协议中应对双方合作内容和权利义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具体包括招生管理机构和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特色教材的选用、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经费、管理人员聘用、试点项目的政府专项经费补助申请等方面内容。以厦门地区为例,作为计划单列市,厦门民营经济活跃,多变的贸易环境对相关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更高要求,作为以培养本土人才为主的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和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为更好对接企业需求,均开展了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和合作企业共同形成双主体育人,凸显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由传统的院校“单一培养”转变为“校企协同培养”,企业根据会计岗位实际需求,主动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能有效解决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不一致难题。

(二)以企业需求为基础,制定校企共同保障机制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协调解决。同时成立试点项目工作小组,由试点项目所在系主任、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具体负责试点项目的实施与管理。2.成立校企共同管理团队。除校内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以外,还聘请企业教师定期到校,共同做好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对参与管理的企业教师,按校内同岗位相关待遇给发放津贴。3.共建教学保障机制。根据会计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教学的实施、学生评价和教学研究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以培养结果导向,构建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育人体系,实现校企育人。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为确保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企业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与教材建设、企业教师课时费、企业管理人员津贴等;合作企业每年安排一定的项目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的生活补助和企业教师补助等。同时利用好政策,力争拿到各级财政补助,为试点项目顺利运行保驾护航。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共同管理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计划执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由校企协同开展的管理模式。

(三)以优势互补为导向,共建校企教学团队

构建由校内教师、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校内教师讲授,岗位实践和会计技能操作由企业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共同完成,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相统一,达到了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目的。学校为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专家按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发放课酬,企业为指导师傅按指导人数发放补贴。

(四)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校企双重评价体系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核心,形成用人单位和学习共同评价的双重评价机制。如: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不仅有理论考核,还有实操考核,评价不仅来源于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企业教师和企业也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这种综合评价的方法,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导向。会计岗位技能课程则和会计职称考试评价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计初级职称考试,为就业做好准备。通过建立校企双重评价评价制度,实现单一评价到校企共同评价的转变。试点项目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合作企业会将最新的会计行业制度和标准、会计行业动态等相关内容第一时间融入到专业课程或学生时间操作中,以用人企业的视角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检验,最终做到学生毕业后能符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二、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办学热情,加强学校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校企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创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形成了可借鉴、可移植的经验。目前,福建省商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设立)、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和部分中职学校,均开展了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

(一)创新了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是共同投入。突出合作企业育人主体作用,通过学院实施学费减免优惠政策,投入专项经费进行专业建设;合作企业对试点项目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添置实训设备,承担学生的实训耗材费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等,实现学校单独培养到校企共同培养的转变,大大提高企业介入人才培养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共同管理。形成校企共同研究开设专业、建设专业,共同制定试点项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执行教学计划,参与学生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的协作进行管理模式。三是共同教学。通过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实行工学交替、实岗育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四是共同评价。由传统的“学校单一评价”转为由“校企共同评价”。引入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标准,从“需求端”的角度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岗位要求。

(二)深化了校企合作层次

建立了校企“人才共育、师资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校企利益共同体,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校企沟通和合作更加顺畅,校企合作层次更加深入。校企双方不仅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还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服务与研发。

(三)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深产学合作关系,通过融合校企优势资源,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近两年,试点项目学生在福建高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持续获得好成绩。通过校企共同培育后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也很突出,毕业即可上手,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四)促进了校企人才队伍的成长

通过共建校企教师团队,进一步打通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的沟通渠道。校内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收集整理典型教学案例,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有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2020年,实施会计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的教师在福建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教学能力大赛中大都获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相关专业学生在全国和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也有斩获。同时,企业教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进行梳理,也为企业内部培训培养了人才。

三、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成果的创新点

(一)创新了校企协同育人理念

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围绕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以课程整合和教学改革为纽带,携手合作企业创新企业与学校双主体、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双重教学、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同时取得为主要特征,以培养企业真正用的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具备职业岗位素养的毕业生为主要目标的校企协同育人新理念。

(二)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

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牵引,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化、实战化的课程体系,组建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师傅团队,将教师和学生置于实际项目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训)中,培养项目开发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提升学生技能,也为学校培养了具有实战能力的教师。

(三)营造了校企协同育人环境

试点项目学生通过置身于学校学习环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岗位技能课的学习,感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文化、双重管理和双重评价,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创新了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育人环境。

四、福建省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是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对人才培养的人才储备的认识,在谈到校企合作时,只谈招工不谈招生,只想用人不愿培养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推行。需要学院高度重视,深入企业进行广泛宣传。社会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整体宣传推广不到位,企业对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得到认识不够,导致出现学校热企业冷不对称的情况。二是福建省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并同步出台了相关经费保障措施,即:“省级财政采取奖励补助、政府购买等形式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对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徒由企业给予生活补助,政府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经费补助企业,从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补助学校”。然而,没有明确具体补贴标准和向何部门申请补助,难以落实。同时在经费和相关政策方面,需要有更加明确的配套措施。三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办学的学校,存在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员工数量不多等现实问题,现代学徒制试点难以在一个企业连续实施,造成计划无法完成,需要行业协会介入整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四是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将多数精力放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职业素养的学习相对比较薄弱,需要企业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进行更多的教育,培养企业“用得上、能放心”的专业人才。

五、结语

在当前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展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院校数量还有待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后带来的校企协同育人、课程内容与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实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施政.福建省“二元制”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启示[J].林区教学2017(6):23-24.

[2]谢金生.深化闽台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8(5):274-275.

[3]陈景琳.“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3所高职院校为例[J].机电技术,2020(5):103-106.

第11篇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会计核算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操作发展,是我国会计领域正在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会计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通过对常用的大型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账务处理技能运用于实际会计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学生电算化水平达到或接近中级水平,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的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业务支持,即能在变化的新情况中创造性的解决会计新问题。

基于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这种定位,我们应以科技教育为目标导向,用现代科技给我们创造的条件和种种便利,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扎扎实实的做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一个一线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电算化教学工作经验,下面就中职教育中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教材不规范,教学标准不统一。

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缺乏系统、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大多是以学习编写会计核算程序为主要目标,往往要求读者熟练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和不切合实际的事,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2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又没有系统的学习财会专业知识,也适应不了教学的需要。教学上需要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师资队伍的不足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3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实训课时不足。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特别是中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很多学校因为实验设备、资金实力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没有完善的会计多媒体教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1.4传统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只局限在校园和教室内,教学范围和教学信息量小,往往是一本教材,一套软件,纸上谈兵,实操性不强。不重视岗前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5教学方式固定。

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和黑板式教学模式一样,不能展开多元性案例研讨,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描述归纳来讲解。教学过程仍然是一个老师对一班学生,不能因材施教,没有充分运用实践性教学、会计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1.6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过低。

1.7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的衔接性差。

2.解决中职电算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中职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当中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自编电算化实训教材。

现有的教材往往是先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概论、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内容,然后再进行软件的操作。在这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将理论部分置于课程的开始部分,而有关理论形成过程等部分内容置于后面。这实际上和人认识事物的顺序是相反的,试想,向没有吃过苹果的人去描述苹果的味道是很一件困难的事,但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即让他品尝一个苹果。所以在没有使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之前,让学生就去分析甚至开发一个系统是困难的。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前先自编电算化教材,将教学内容的顺序做出调整,将财务软件的使用放在最前面,在体验认识了什么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如何操作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白行分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如何进行信息的处理的。让学生在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其自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概念性、规律性的理论内容,然后再对理论部分进行讲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效果也非常不错。

2.2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

以前我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是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计划中增加一门《计算机应用》课和一门《会计电算化应用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该课程中只是学到一知半解,将来毕业后在单位如果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就会无所适从。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后来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始增设下列课程:

(1)计算机应用基础。

(2)计算机网络使用基础。

(3)会计电算化应用。

(4)会计软件的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

(5)数据库语言的基础应用,学生应具备用数据库语言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

(6)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课程。

2.3增加电算化实践教学课时。

原来只是开设一门《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每周6个课时,课堂教学与上机的比例为2:1,从实效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不能兼顾会计软件的实训,上机时间远远不够。于是我们进行了改革,一是增加了电算化相关课程的设置;二是增加实训的强度,将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分为两个学期上,增加上机的时间,比例调整为1:1,同时在第六学期专门开设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和考证工作。

2.4实现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模拟实习。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单单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会计作为以“数字”为主要表现的一门管理技术,只有经过强化训练,经常进行会计实战模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拟企业一个月从初始化设置到会计报表

转贴于

整个账务处理流程的案例操作,才能促使学生对“数字”,对企业会计操作产生一定的“敏感度”,“熟能生巧”便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强化训练过程中,要有计划和针对性的搜集、组织案例材料,及时进行上机指导,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好课堂的演示教学,以化解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目的的逐步提高案例的难度和复杂度。目前我们采用用友财务及企管软件uferp-m8.25及安易财务软件演示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帐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同时为了让广大学生对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的操作有更全面、更感性的认识,我们实现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在教学中将财务会计手工实习资料用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当中。通过实习让学生深刻认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联系与区别,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

2.5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我校投资约十万元,建立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从软、硬件系统、数据系统、运作过程,都全真模拟企业,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2.6 加强是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要提高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

2.6.1派员参加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培训。

相继派出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班;用友财务软件公司、安易财务软件公司、金蝶财务软件公司等举办的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班。还专门派出两位会计专业教师到院校脱产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半年,来提高我校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教学水平。

2.6.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实习,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我们与南海智勤会计师事务所、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佛山市辉煌不锈钢有限公司等进行合作,经常派老师去讲课或到公司兼职,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生源除本校学生外,还面向社会招生。

2.6.3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通过以上措施使我校的财会教师拓宽了知识面,让其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大大提高了我校的电算化教学水平。

2.7创新学习模式,进行会计电算化社会调查。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 经办人员 专业化 持证上岗

本文所指的社会保险经办工作专业化,是指社会保险的业务经办必须由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政策和业务教育和培训的人员来承担,具体由专业学历、从业资格证、执业资格证等来体现。简言之,即社会保险业务实现持证上岗,由专业人员来承担。

一、社保专业毕业生难以进入社保系统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越来越广,据人社部官方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0427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53641万人,还不包括近些年急速扩大的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庞大队伍。可以说,我国已经构织了一张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险网。按理,对社会保险专业的需求也应急速增长。但是,社保部门和经办机构较少招收社会保障专业毕业人员,造成了极大的社保教育资源浪费,同时也难以培养社保管理和经办人才。

据有关研究,我国在各行各业从事劳动保障的工作人员大约有100 多万人,1/3 的工作人员学历在大专以下。但是,大部分人员是“半路出家”,劳动与社会保障科班毕业的不到1/100。(安华、张笑会,2007) 但该文章发表于2007年,数据有点过时,同时统计口径也比较宽泛。为此,笔者选取了国家以及北京、天津、湘潭三地2013年人社系统招考计划进行分析。先说国考,人社部共招9人,专业中无一要求社会保障,只有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参公事业单位)招收1名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北京的情况稍好,约1/3的区县人社局、社保中心相关岗位的专业要求社会保障,另有3个街道办事处也作了要求,全市共面向社会保障专业设置了19个岗位。天津和湘潭的情况则比较糟糕。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共招26人,作为具体经办机构竟无一岗位要求社会保障专业。湘潭人社系统共招收7人,也是无一要求社保专业。

可以看出,各级人社系统都很少招收社会保障专业背景人员。那么,我们想了解,他们都需要哪些专业呢?天津市社保中心2013年要求的专业包括医学、药学、经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财会、审计、统计、法律、计算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专业的协作,招收这些专业也无可厚非。然而,如此众多的专业,竟然没有包括直接对口的专业——社会保障。是不是往年已经招够了社会保障专业人员?公告显示,天津社保中心大规模招考主要是2007年和2008年,两年共招考150人,2011年开始纳入公务员统一招考计划,当年招49人,2012年招40人。遗憾的是,这些年没有一个岗位要求社会保障专业。

为什么会这样?当前政界、学界主要在关注一些宏观制度设计,而忽略了这个“小问题”。与取消“双轨制”、社保基金入市、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新农保等热点问题相比,社保经办人员专业化似乎显得有点小儿科——社保经办机构只需要招人落实政策即可,能完成具体的实务操作即可,计算机、会计、统计、医药、法律等专业的人员就足够应付了。因此可以想象,这些工作人员只会机械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而缺乏对社会保险事业的深入思考。由于专业性不强,也就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的事业成就感,形成长远职业生涯规划。最关键的是,这种管理和经办体系下,实务工作中就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社会保险管理、投资及精算等方面人才,这将损害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社保经办人员不专业

由于难以获得企业社保经办人员的详细数据,笔者走访了北京某城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这里是企业经办人员的聚集地。据介绍,该区每月都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没能按时缴纳社会保险基金。2011年全区托收未及时到账金额共计90492万元,医疗保险和其他四险的欠费单位分别达到27581家、27030家。同时,该年各项社会保险因银行托收不成功,所造成的退票达51000多张。

而这些托收不成功或退票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经办人员非专业化直接相关。退票的几种原因,包括账户未授权、交换号弄错、账户与户名不符、票据与企业登记信息不符或与银行名称等信息不符、单位在社保中心或银行所登记的信息错误等情况,或多或少都与企业经办人员不熟悉业务有关。

经办人员不专业导致社会保险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直接损害的是员工的利益。如一个公司员工,家庭困难,长期患病,自付部分的负担也很大。然而由于经办人员没有及时跟进银行的业务调整,造成当月医保托收不成功。直接导致该员工的社保卡不能实时结算,只能全额垫付,然后再进行人工报销。冗长的报销程序,还需要垫付高额的费用,无疑是雪上加霜。更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员工看病无法报销、工伤待遇无法支付、失业待遇无法享受、生育津贴无法领取,等等。不仅给参保个人带来严重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一些震荡。

企业也摆脱不了影响。北京市规定,如果企业当月未能通过银行托收、缴纳社会保险,应当于次月中旬到社保中心通过柜台缴费,这将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更糟糕的是还要缴纳滞纳金,《社会保险法》第86条规定:用人单位未能及时缴纳社会保险形成欠费的,每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费数额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对社保中心来说,则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这将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作量,因为欠费补缴不是一个小数目,近年该区一直保持月均1800家单位,前来办理补交业务,使长期超负荷运转的他们苦不堪言。同时,不能及时收缴,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而言,损失也是巨大的。

为什么企业社保经办人员不专业?究其原因,很多企业认为社会保险业务的专业化主要是社保经办机构的事,而企业缴费就行了。这没什么专业技术含量,一般的员工熟悉一段时间都可以胜任,没什么必要限定专业背景,更不用说持证上岗。正是这个认识误区,导致很多企业社保经办人员不专业,缴费不成功。经办机构的专业化,并不能代替企业经办人员的专业化。近年我国社保卡及其信息系统正在完善之中,很多基础性数据、具体流程还需要企业经办人员来完成,否则将来可能面临很多本可避免的纠纷、诉讼。

三、社保经办工作专业化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社保经办机构发展的主要趋势,是逐步走向独立于或半独立于政府部门、更具专业性的执行机构。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在,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通过社保专业人员采取标准化流程,减少工作的主观性及其导致的相关纠纷。比利时政府中约60% 的公务员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而这个国家最忙碌的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律师。(朱梅,2011)在日本,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已经细化到每一项工作,厚生劳动省开设的职业资格考试多达100 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劳务士、职业训练指导员、社会福利士和福利护理士等。(王洪春 2004)再看看美国,由于奉行“小政府、大社会”,很多公共服务都“外包”出去了,但一线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是不能“外包”出去的,只能由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因为这涉及个人隐私保护、信息化操作,需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此外,专业的企业社保经办员还可以发挥很多功能。首先,可以在企业内发挥政策咨询的作用。当前,企业员工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尤其是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买房买车的社保证明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经常咨询一些相关权益享受的细节问题,专业社保员在这方面可以大有所为。其次,社保员还可以扮演企业与员工之间协调人的角色,比如缴纳社保争议、工伤事故纠纷处理。最后,社会保险业务政策性很强,需要长期关注并随时调整企业业务。当前,一些地方社保政策经常调整,例如区县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具体措施,银行的托收办法,等等。有些政策变化,可能涉及企业较大的利益,比如刺激经济时期、经济过热时期,政府可能会调整相关社保政策,这就需要社保员及时为管理人员当好参谋。

社会保障专业,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为了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培养社保人才,特意开设的一个专业。根据中国教育信息网统计,目前全国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的高校达到108所。如此培养规模,每年都有大量的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离校择业,然而专业对口的却寥寥。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社保相关岗位的毕业生,可谓凤毛麟角。很多企业没有设置社会保险方面的岗位,有的企业设置了岗位,但是却没有专业的限制。专业毕业人员难以获得事业成就感,也就难以在岗位上长期发展,流动性很强。于是,大量的社保毕业生放弃专业,另觅它途。不能不说,这是社保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方案设计

最理想的方案,是建立社会保障职业资格证制度,即设立社会保障员的从业资格证,以及初级、中级、高级社会保障师的执业资格证。并进一步规定,企业经办人员必须获得从业资格证;同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中,社保员、社保师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比例。社保员可以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主要考查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法规政策。初级、中级社保师则需要考试合格,并登记注册。初级侧重考查实操知识,中级则需全面考查知识理论、政策水平、实务操作能力。高级则需在中级的基础上,考查科研能力,可以以评代考,也可以暂缓设立高级。对于中高级的社会保障师,将来还可以考虑由其受理或协助受理社会保障的相关案件。很多发达国家,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并在司法部门建立了专门受理社会保障案件的法庭。

鉴于建立职业资格制度还需要较长的讨论、论证时期,也可能未能获得支持和肯定,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替代选择。其一,同人力资源师考试制度相结合。具体结合方式,可以在当前人力资源资格证考试中,增加社会保障的相应科目。各个阶段增加的具体考试内容,参照以上方案。其二,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出台规定,要求经办机构相关岗位、企业社保经办人员需要具备社保专业教育背景,在岗人员则需定期参加一定的理论、政策和业务培训。当然,高校社会保障专业也需增加实操的内容,以适应实际业务开展的需要。这样可以作为一个过渡措施,待时机成熟后,再设置职业资格证制度。

参考文献

[1]安华,张笑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开发,2007(7)

第13篇

调查了浙江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并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社会需求;会计人才;高职;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调查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能够帮助高等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1浙江省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调查情况总体

说明基于浙江省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大多为省内中小企业这一前提(根据4所省内高职院校历年毕业生回访表统计),课题组将调查对象范围设定为浙江省中小企业,主要调查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问卷主要请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来回答。调查问卷共计发放400份,按下面3种方式发放:①通过高职院校(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4所高职院校为主)会计专业的往届毕业生向其所在单位进行调查;②通过高职会计专业在校生向其实习单位进行调查;③直接向部分省内中小企业发放;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共计收回289份,问卷回收率为72.25%,收回问卷中有效问卷共计275份,有效率为95.15%。此外,我们还对一些担任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的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也走访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取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获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对我们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2浙江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2.1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岗位的需求收回的问卷涉及到制造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也可以看出浙江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覆盖行业广泛、但多数企业业务单一,会计核算相对简单,所以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出纳岗位和一般会计岗位(包括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纳税核算、往来结算、资产管理、银行结算、统计等岗位)。而对高级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较少,则一方面因为人才的金字塔效应,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可能会较多考虑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这个调查结果表明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中小企业的需求区间存在较多交叠,这为高职会计人才向中小企业的渗透提供了很大可能。

2.2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学历和职称的需求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学历和职称的需求与具体会计岗位有关,会计岗位级别越高对学历和职称的要求也相应越高。①从学历的需求统计来看,浙江中小企业对专科学历的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最大,约为66%,这与浙商务实、理性的特征相符合。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浙江中小企业不注重文凭,而是这些中小企业更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不高估自身的人才需求,这样既可以节约人力成本也更容易培养企业留得住人才。这个调查结果也与我们历年的毕业生回访表统计情况是吻合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会计高职毕业生的去向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也愿意接纳高职会计毕业生。②从职称的需求统计来看,多数省内中小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初级会计职称或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可,具体统计数据为初级及以下会计职称需求合计约占到81%,可以说,中小企业会计人才职称需求方面还是给高职会计毕业生留了很大的空间。比如: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职会计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前提是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为有这样一个硬性要求,学生基本可以在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另外,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在教材选择上尽量与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材趋同,以助力学生通过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因此,这两个证书对高职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来说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取得的。

2.3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经验的需求无论是问卷中取得的数据还是访谈中获取的信息都表明中小企业很重视会计人才的工作经验,即多数中小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要有一定时间的实务操作经验,最好不需要培训或者简单指导就能直接上岗工作,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企业的培训时间和成本。问卷显示,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约95%的企业希望会计人员能够有相关工作经验,至少应当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经验,其中1年~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最为受欢迎。但是工作经验这一需求对高职应届毕业生来讲是获得首份会计工作的最重要制约因素,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加大实训和实习的力度,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4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10项会计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和编制记账凭证、税务申报和纳税筹划等涉税处理、财务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编制和报送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核算、融资、审计和内部控制、投资、会计档案管理。然后根据选项被企业选中的次数进行了排序,不出意料,审核原始凭证和编制记账凭证等基本的做账技能还是最受企业重视排在了第一位;财务软件的使用和维护也日益受到重视排在了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业很重视会计人员处理税务业务的能力,税务申报和纳税筹划等涉税处理这一专业技能排在了第三位。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只重视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税务实训课程的改革程度仍然不够,多数还是倾向于理论教学,使得毕业生独立办理税收业务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也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今后必须重视的地方。

2.5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10项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选项,包括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爱岗敬业及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操作办公、财务软件、计算机能力、财务预测和决策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英语交流能力。然后根据选项被企业选中的次数进行了排序,前三项均被选中比例为100%,排在了前三位,这说明中小企业注重会计日常建账、记账、报账等业务处理能力,强调岗位的适应性,这一调查结果与第三点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是相符合的。而对职业道德有较高要求则是由会计工作的自身特点决定的,但是高职会计教学中对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却还有待加强。团队精神及沟通交往能力被选中的比例也都在60%以上,说明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这些能力非常不容易在高职教育当中直接体现出来,因此,也往往被忽视或者人为放弃。这些隐形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中以后需要特别加强的地方。

3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3.1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根据前面的调查和分析,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责,高职会计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于:“培养在单位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针对浙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培养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会计日常核算操作技能,能胜任不同会计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想要提高高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培养他们过硬的自身素质。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我们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高职毕业证书挂钩,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行业的敲门砖,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会计从业资格教学团队来确保会计从业资格的通过率;再比如我们设立了奖学金制度,额度从800元~1600元,奖励在校期间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学生,越早通过考试则拿到的奖金额度越高,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通过高职学生素质养成计划,开设了点钞、小键盘、常用计算机软件操作等微课程,以定期比赛和参加竞赛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保障会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条件,打造其核心竞争力。

3.2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改变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状,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除了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还需要配备多媒体实验室,在硬件上和空间上满足教师教、学、做同步进行的要求。建议理论课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除了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还可以采取措施激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3.3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①校内综合实训可以两条腿走路,就是对企业某个月的会计业务既采用多人分岗位训练,培养岗位意识和团队协助精神;又采用单人全过程训练,培养全局意识和独立处理业务的能力。②可以在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采用双轨制,既采用手工模拟记账,同时又采用电算化模拟记账。这种方式更符合目前浙江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的现状。而且问卷中“财务软件的使用和维护”选项在企业最重视的技能中排名第二,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对会计操作的需求,教学内容上还要增加会计电算化操作训练,对中小企业常用的会计软件进行反复演练。此外,要进一步增加税收相关课程的实训力度,由于最近几年税收法律、法规变化较多,对教师要求较高,在师资不足情况下,可聘请税务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做校外导师。还应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在不同课程当中穿插采用微课程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不错的选择,既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4校内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①条件具备的院校可以引进“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虽然该实训平台所需实习场地较大,费用较高,但该实训平台内容丰富,与实际联系紧密,其包含了多个企业、社保局、税务局、工商局以及商业银行等单位,既可模拟企业总经理、文员、财务、采购、销售、仓管等内部岗位的实训,相当于校园内的顶岗实习。此外,也可以成立自己的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从而改善会计学生实习困难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条件,使学生从原来的模拟实训转为真账实操,可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努力,争取与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可以将目前的“2.5+0.5”的培养计划,改为“2+1”的培养计划,并加大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这样学生正式毕业时,就可以拥有一年的顶岗实习经验,大大弥补了前面所说的会计高职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经验上的欠缺。

3.5优化高职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使教学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高校的招聘特点是倾向于高学历人才,由此形成的教师队伍也是高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因此,可优先考虑引进具有会计或者审计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②也可采取物质激励手段鼓励专业教师考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或执业资格,促进教师知识更新,鼓励产学研相结合;③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但实践教学经验往往不足,可采取措施轮流到企事业单位或会计事务所兼职,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并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担任实习导师或兼职教师,这样会给教学带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夹姝慧,崔建新.基于会计行业社会需求的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会计师,2014,(3).

[2]郑晓青.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J].财会通讯,2011,(16).

[3]夏滨.论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J].商业会计,2012,(22).

[4]张冬艳.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5]麻育胜.基于区域人才需求的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财会通讯,2014,(1).

[6]刘青华.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7]凌世寿,石勤.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化 教学体系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紧跟形势全国各地院校陆续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然而众多院校往往按照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造成职业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社会对该类人才的期望出现了较大的落差。为此,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亟待改革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信息化发展环境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然而大部分院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普遍出现将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混为一谈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有何区别提出疑问,但是高校自身甚至是专业内任课老师也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就是院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到底培养哪类人才的目标没有明确。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等同于会计专业的比比皆是,有的院校直接将会计专业改称会计电算化专业,采用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才培养。

(二)课程设置欠合理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体系区别于本科院校总课时数是有限制的,为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挑选出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课程体系设置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院校直接沿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的院校采用电子商务专业课与会计专业课共同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也有院校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会计基础课程而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由于这些课程体系不是根据会计电算化人员的职业岗位性质、岗位任务要求、岗位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等内容进行分析设置的,因此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不能有效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

(三)师资力量不匹配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当代会计领域的新学科,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随着ERP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普产生大量人才需求而出现的新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综合性不断提高,它的综合性决定了教授这个专业的教师必须精通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将学生分为文科和理科,造成了院校内任课教师其自身偏科的教育背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师资可分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会计专业教师两类,真正既懂会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匮乏。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制约着专业的人才培养,众高职院校产生了要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而没匹配的师资任课的矛盾。

(四)实践条件较落后

由于众多高职院校直接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等同与会计专业,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直接引用会计专业的实训材料和实训场所,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训环境,或者是要与院校其他专业共用电脑机房等实训场所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直接抑制了本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部分条件较好的院校有自身实训设备,会采购一些常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但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公司向院校销售的院校版系统多为已经淘汰的旧版软件,最新版的企业软件往往不向高校出售,这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就业,毕业后还必须再接受企业的二次培训。

三、改革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明确具有信息化特色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期望,除了是具有会计核算能力,还可能要处理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ERP应用中的一些维护与技术问题,其就业方向既包括企业会计、会计事务所等传统会计专业就业方向,也包括企业技术维护部门,软件公司等新的就业方向。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传统会计专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演变而来,因此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应既兼容体现会计专业传统,也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电算化的特色,但绝对不能直接将之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同。

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坚实的信息化处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实践应用技能,能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财会工作实施中,并能进行基本的会计信息化数据维护处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依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素质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的会计、出纳、会计信息维护、审计等岗位。本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在软件类企业从事业务顾问,销售顾问,实施顾问等岗位,在培训教育业从事电算化会计培训工作,在会计事务所从事记账,审计助理等。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三年人才培养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应该依据职业岗位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务求学生毕业能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无需企业再培训直接上岗。

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三年的人才培养中建议采用工学结合分阶段进阶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既具备会计从业能力也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区别于传统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学生第一年除学习基础必修课,在专业上主要学习会计基础课程和数据库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基本会计从业资质才能为电算化的就业做好充分和可靠的准备,在课程上可实行以证代考,考取从业资格证作为相关课程通过的标准,此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

在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素质类基础课程大量减少,此阶段学生专业课时增多并且已具备基本的会计能力和数据库入门知识,就可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难度进阶的会计类课程,要求学生考取初级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电算化领域学生应学习较为复杂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并同步掌握这些系统配套使用的1~2个大型数据库应用,以培养学生具备在就业中对会计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设置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配套模拟实训,工学交替,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有机会单独进行项目实操实训。

在进阶式培养的第三阶段,在学生学习完会计核算技能后,可开设审计学,ERP技术、税收筹划等课程,还可针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开设银行类、金融类课程作为选修课。此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择业,因此应加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增加会计与数据库综合业务实训让学生具备综合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开设的实训区别于第二阶段的单项模拟实训,应用企业真实资料实训为主,使学生具备从会计核算,信息处理,数据维护等一系列业务的处理能力。

三年的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但具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具备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的职业素质,熟悉会计流程,也能从信息技术层面处理会计流程,具备解决会计电算化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从事会计行业还是软件行业都具有优势。

(三)建立综合型师资团队

前文所述,目前各高校既掌握会计知识也掌握电算化知识、数据库知识的教师十分匮乏,大部分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都是会计教师,即便有“双师”素质,也是具备会计师与讲师双重资格,其师资力量只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需求会计类课程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应建立综合型的师资团队。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既有会计类专业教师,也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还可以多聘请在企业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做专业实训的指导教师。

(四)建立专业数字化综合实训环境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决定着本专业需要一个专用的数字化综合的实训场所,独立的专业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边学边练,摒弃传统在课室授课的理论教学模式。该场所提供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环境,能进行手工会计业务实训,同时配备四五种常用财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ERP系统,和大型数据库1~2个,中小型数据库1~2个,能满足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训、数据维护实训等各项实训需求。

第15篇

【关键词】 人才评价体系 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 职业能力

一、引言

作为国务院简政放权,废除准入门槛,搞活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2014年第27号),取消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其中就包括财会人员比较熟悉的“注册税务师”,这预示着未来没有法律依据,只有政策依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将被逐步取消。

国务院27号文的第二天,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针对取消注册税务师资格许可事项发文强调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工作正在进行,将“注册税务师”从职业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以财会职业为例,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法律规定的从事财会职业的职业准入类资格证书,是合法从事财会职业的必要条件,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证则是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证书,是评价财会职业能力水平的依据之一。

上述两则新闻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于身在职场的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体系的关注。人才评价体系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成长、薪资待遇、名誉地位等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选拔、定岗、调薪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也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主题。

学者萧铭政(2009)认为,人才评价体系包括人才评价对象,人才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人才评价制度。笔者基本认同以这五方面作为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职财会教育的教师,着重从上述五方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尝试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二、严格限定的人才评价对象,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前提

“人才”概念涵盖的范围和维度很广,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级别、不同岗位所对应的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机构、评价方法等既有共性,也有较大的差异。同时,人才评价是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应适用不同的评价要素内涵。本文将评价对象定位于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评价的时间跨度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入学至毕业阶段。

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群体有自身的特点。第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较明确,就是就业,专升本的比例不大;第二,财会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且普遍选择长期从事本专业范围或专业关联度较高范围内的工作;第三,中小型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需求方;第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长期从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同时也长期反映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普遍受到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困扰,只能通过试用期或者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考察,才能对毕业生们有较全面的认识,但也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和成本,如果毕业生不合适应聘的岗位,还需要进行调岗甚至辞退,前期付出的成本更是回报无期。因此,将人才评价对象限定于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对提升所构建的人才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破解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困局都将起到积极的、现实的作用。

三、多元并行的人才评价机构,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

在现行应届毕业生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几乎是唯一的人才评价机构。高职院校任课教师通过课程考核,辅导员通过日常观察,最终形成的毕业成绩单和综合评价几乎构成了人才评价的全部内容。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评价机构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它们为了毕业生能有较好的求职砝码,在人才评价时有一定的正导向性,因此毕业成绩单和综合评价不一定能代表毕业生的真实水平。

随着高职院校双证制的推行,毕业生在毕业时除了要求拥有毕业证,还要求拥有至少一本职业资格证书,例如财会专业要求毕业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从而政府也被纳入到人才评价机构的行列。全国性标准化考试能一定程度上公开公正地评价毕业生的部分能力,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但是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和政府都不是人才的需求方,而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竟然在毕业生的评价机构中无一席之地。笔者认为人才评价机构所提供的评价结论应该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能在允许范围内供社会参考。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员工时通过笔试、面试、试用期考察等方法参与到毕业生的评价中来,但评价的结果仅供招聘单位内部使用,如果毕业生被录用,评价结果对用人单位未来规划和安排毕业生的工作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毕业生未被录用,评价结果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份应聘记录沉淀到招聘单位的历史文档中,对人才市场上其他单位以及毕业生无法产生任何作用,辛苦的评价换得接近于零的使用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应该在人才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与潜在员工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评价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例如提供给学校,帮助学校了解和分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学的改革;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和差距,促进学生的成长。更进一步的是,一部分优质的用人单位凭借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建立了社会公认的人才评价标准,无形中介入到人才评价市场,例如微软认证工程师、思科认证工程师;另一部分用人单位则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建立了受到政府和行业认可的人才评价标准,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

近年来,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机构也纷纷参与到人才测评中来。它们既面向普通求职者,包括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性格测评,也为用人单位、学校定制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具备专业的人才评价团队、精心设计的人才评价模型、丰富的人才评价经验,可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双方的匹配度和满意度,也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国内知名的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就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基层员工校园招聘人才测评方案”,帮助用人单位快速、精准挑选优秀毕业生,节约了成本和时间,提升了面试准确率。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的财会教学软件供应商,凭借其多年来对财会教育的深入研究,也投身人才测评领域,研发出“财会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填补了国内岗位能力测评领域的空白。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行发展必将促进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全面,促进人才、用人单位和学校更高效地实现合作共赢。本文引言中提到的两则新闻也可看出,政府在人才评价领域的导向是将人才评价的主导权更多地交给行业、用人单位来行使。只有社会化的、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才符合国家人才整体开发的战略目标。

四、恰当明确的人才评价标准,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目标

人才评价标准不是千人一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者周媛认为“人才,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那些具有良好素质,并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和某一岗位竭尽全力,为人类进步或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从中笔者归纳以下几点人才评价的标准。第一,“在一定条件下”说明了人才的时代、地点、行业、岗位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不一定相同,曾经,愚公移山的精神备受推崇,如今,创新精神价值凸显,但勤奋好学的品质则历久弥新。第二,“具备良好素质”是成为人才的核心评价标准。承接第一点的限定条件,不同行业、岗位的良好素质不同。本文是以高职毕业生作为评价对象进行探讨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有自身的特点。高职毕业生与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参照学者周宏等笔者提出的会计能力要素框架,笔者认为高职财会类毕业生的会计能力要素的应用性特点分别在知识、技能、价值观三方面体现,详见表1。

五、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路径

人才评价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需要寻找可执行的路径,也就是评价方法和程序,而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的实施现状尚不科学规范。

首先,人才评价方法存在重标准化评价和静态评价,轻非标准化评价和动态评价的问题。

学者严权认为教育评价方法分为诊断性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三种。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时点性评价,主要用于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例如前述能力要素中的知识方面,评价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证书考试,企业或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组织的毕业生职业能力综合测试。形成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非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例如前述能力要素中的技能和价值观方面,评价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技能和价值观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校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实习单位指导教师通过观察、沟通、合作、面试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编写评价报告形成理性认识。

标准化评价方法是人才评价市场的主流方法,学生将时间精力都花在追逐具备标准化答案的考试分数和各类证书上,用人单位却经常评价毕业生高分低能。非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过程性评价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方法。财会专业的应用性要求较高,要求毕业生的实操能力较强,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形成的评价标准还是重定量的标准化评价,评价结果都是分数或等级,即使有部分定性的非标准化评价,评价结果也往往是学习勤奋刻苦、团结同学等较空泛的表述。

同时,当前的人才评价方法普遍采用静态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只能代表学生过去一段时间学习实践的成果,而且可能具有偶然性。期末考试是最明显的例子,学生考试结束后一段时间就几乎忘记了考试前复习的内容。证书考试也只能证明过往一段时间学习的成果,不能代表日后职业能力是增长了还是减弱了。

其次,人才评价程序存在学校评价、政府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各行其道、相互脱节的问题,也存在重评价、轻反馈和持续跟踪的问题。

以财会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过程为例。学校评价是按照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也是较成体系的规范的评价程序。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是政府评价,考试内容分散于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不同课程中,课程分散于不同学期,课程教学大纲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为了迎考,经常需要参加额外的培训。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也都另起炉灶,执行各自的程序。评价内容有一定重复率,评价程序互相独立,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

现行的人才评价程序几乎都是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评价结果就是终点,被评价人无从知晓形成评价结果的原因,有时甚至不知晓评价结果,之后的持续跟踪改进更无从谈起了。财会专业学生在校参加各门课程的考试,得到的评价结果就是成绩,至于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永远无法得知。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功能的学校尚且如此,政府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更无法保障反馈和持续跟踪等机制了。

因此笔者建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从评价方法和程序上寻找突破口。

首先,人才评价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要求财会专业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开放式、偏重实务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训练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分析实务案例的能力,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建议性的评价,而非结论性的评价。财会专业也应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用人单位指导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件件具体工作、带领学生参与一个个真实项目,观察学生、及时指点学生,最后形成建议性和结论性相结合的评价报告,反馈给学校和学生。动态性评价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有效便捷地实现。例如,财会专业的实训软件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线上实训考试一般都是基于一定的题库资源的,学生每次考试的内容都不会完全一样,同时是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次申请参加线上实训考试,既可以检验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成绩,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网中网公司开发的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则更进一步,学生的职业能力越强,在测试系统中就能走得更远,能更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否则测试过程很快就结束。由于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是供财会专业学生免费无限次使用,学生可以自行根据学习和实践的计划,经常性检验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成果。

其次,人才评价要形成“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反馈――持续跟踪――再评价”的良性循环。网中网公司开发的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能为被评价人提供详尽的评价报告,学生可以根据报告规划学习方案,即使毕业后仍可以有目的地接受再教育,然后再参加测评,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也为下一阶段学习指明方向。学校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平台,更需要形成良性循环的评价程序。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课时安排紧凑,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考试的反馈和跟踪,几乎无法实现,因而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例如财会专业筛选出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同一教学团队持续三年共同实施教学,评价、反馈、持续跟踪都在有计划、有书面轨迹的情况下开展,当然这需要资源配置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现阶段,较可行的改革方案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在原有的财会实训软件和配套题库的基础上增加分析功能和自学导引,将自觉性测试和阶段性强制性测试相结合,将根据测评分析自主学习和基于学生总体测评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开展的针对性、分层次短期面授相结合,弥补师资、学生学习时间等资源不足的缺陷。

六、统筹兼顾的人才评价制度,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保障

人才评价的长期健康发展,要求建立具有开放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评价体系,需要有人才评价制度加以规范和保障。人才评价制度需要把前述的人才评价对象、人才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固化,并推动其有效执行。人才评价制度也要求政府、学校、用人单位都强制性地参与到毕业生的人才评价中来,中立的人才评价机构通过竞争也可以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制度的建立是系统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各个人才评价机构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先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评价个体制度,才能期待未来形成贯穿全社会的人才评价总体制度。

绝大多数高职财会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时的目标就是就业,但他们同时却对自己是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表现得较为迷茫,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评价体系,供用人单位精准选才、知人善任,供毕业生们较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寻找工作时扬长避短,也能成为自己后续能力提升的依据。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也需要全社会将人才评价作为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步骤地系统推进。

【参考文献】

[1] 萧鸣政:人才评价机制问题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9(3).

[2] 严权: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观[J].教育与职业,2010(8).

[3] 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4] 周媛:浅析人才定义[J].科教文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