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道德建设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道德建设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道德建设教育

第1篇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孔孟为儒学奠定了基础: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在总结中国古典仁爱思想和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仁学;孟子又为义学的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儒学的奠基之作,是世界上最好的伦理学论著之一。它是中国伦理学和法学的基础,是调整人们生活、生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礼”。

伦理道德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伦理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大力弘扬道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一个适应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体系迫在眉睫,在此关键时刻,学校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伦理道德启蒙再教育工作中去。

应该构建怎样的伦理道德体现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当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儒学便是其中之一。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在今天,儒学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保留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里的积极的部分,道德建设的一切措施,只有当其能普遍促成人自觉自愿地遵守道德规范时,才是充分有效的。而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强化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大力进行道德教育,将现代社会具有公德意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民众的自觉行动,使外在的强制力量逐渐内化为公民的积极认同和自觉践履,这才是现代道德体系建构的重要措施,这才是真正适合国情的伦理道德体系。

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的必要性

道德重在养成,重在把遵守道德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习惯,主要靠主体的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要靠个人的良好道德意识,自觉地规范约束自我行为。一个社会自律意识越强,力度越大,这个社会的秩序就越好。道德教育是道德养成的基础,进行道德教育,一要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二要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着力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法规的意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等。

投入伦理道德启蒙再教育的途径

大量采购伦理道德方面的书籍 校办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时,要大量采购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伦理道德启蒙思想的著作和其他社科类书籍,为学生受道德思维的熏陶创造条件。

大量举办伦理道德启蒙再教育讲座 学校不仅要抓好教学大纲安排的伦理学理论教育,还要制订详细的介绍伦理道德启蒙教育学说的业余讲座规划。在伦理道德启蒙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在校人员进行儒家伦理规范的补课。把各家伦理道德启蒙教育理论学说的讲授任务分别落实到学校有能力讲课的每一个人身上,安排他们认真学习,安排他们做好讲座。由于学校能力的局限,学校除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外,还要请当地社会名流系统讲授伦理道德理论。还可以实行校际交流,即以省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学校系统中的精英人才,在全省或全市流动讲课。同时动员所在学校的教师和优秀学生参加理论讲座,营造一个全民学习理论的良好气氛,为理性社会的建设作出学校应该有的贡献。

利用自办简报介绍伦理道德知识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办简报和固定的宣传橱窗等载体,介绍伦理道德知识,培养国民高尚情操,培养国民的理性思维能力,为社会管理和国民自我约束创造条件。

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介绍伦理道德知识 教育系统有全国联网的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学校办好传播投入伦理道德启蒙再教育的讲座极大地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可以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在线视频讲授,并可以把专家讲座存入数据库,方便读者随时调阅。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工程无空间、时间限制的优势,大力传播以投入伦理道德启蒙再教育为核心的各类西方社科类理论,培养国民理论学习的热情,塑造一个理性的民族。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利用多媒体和多功能厅介绍伦理道德知识 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设施、视频观看设施、多功能厅等设施和场所介绍伦理道德知识。既可以利用视频播放专家讲座,又可以邀请讲授人举办现场讲座。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教育 精神文明 价值观念

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怎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守法纪、讲信誉、讲公道的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摆正位置,掌握正确的善恶标准,使之成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重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本文通过探讨当前职业道德建设中思想道德滑坡的表现以及原因,从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一、当前职业道德是思想滑坡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加上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职业道德观念淡化、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滑坡。其主要表现有:

1.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在职业道德领域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四处蔓延,索、拉、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普遍存在。

2.价值取向比较庸俗。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部分人认为市场竞争就是金钱、利益的竞争,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道德现象见多不怪。特别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还讲什么道德,只要有钱就要得,将人际关系庸俗化为裸的金钱关系。

3.道德评判出现偏差。表现在职业道德上,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对那些靠钻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些人将其敬若神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舆论宣传上的推波助浪也导致是非不分。而职业道德评判上的是非不分,造成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行业和部门,占山为王,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把职业道德置于脑后。

4.社会道德心理失衡。表现在职业道德领域是部分职工对主人翁地位出现失落感,认为过去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人们当家作主,现在则是单位领导是“老板”,“主人”变成了雇工,没了地位,少了保障,现在还谈什么职业道德,还谈什么“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于是心里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岗,不捞白不捞。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一些人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钻改革的空子,一心为个人捞好处。造成不正之风盛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横行,为了一个钱字,牺牲起码的职业道德、良心和信誉。

二、导致职业道德思想滑坡的主要原因

职业道德建设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既有体制转换过程中道德规范尚未成形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道德思想混乱和道德信义动摇而造成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导致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混乱。

2.对权利异化滋生的各种腐败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道德思想。

3.宣传舆论缺乏明确定位的正确导向,也是引起人们职业道德思想混乱的外部原因。

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政策,然而少数人却认为致富就可以不择手段,一所谓的“改革能人”尽管他的道德品质恶劣、政治素质很低、生活作风败坏,只因为机遇钻政策空子有了一点“成就”便受到了各方面层层保护,舆论不加分析地大肆吹捧,给公众树立一个只要能捞钱,其它都是小节,不值得计较形象。于是表现在职业道德上,产生一种畸形的道德价值观,只要能赚钱,管它是投机还是冒险,能骗则骗,能捞则捞,捞了钱就是硬本事,管它道德不道德。

4.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滞后,使人们的社会道德责任失落。

三、防止职业道德思想滑坡应采取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思想道德滑坡,必须从道德思想教育上、行为规范建立上、道德观念确立上,多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长远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

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教育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2.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道德评价的力量,严厉谴责和批判违主义道德原则的不良行为

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要大力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让那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法分子遭到社会的痛恨和鄙视。同时要大力宣传好典型,树立良好的公众道德形象,使人们学有榜样,让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深入人心。

3.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变革过程中深层次原因外,主要是道德思想滑坡所致,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也是由于没能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缺乏新的正确的职业道德原则所造成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要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内涵,明确公平、公正竞争原则与行业、部门的垄断行为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不相容的。尤其是与权力进入市场腐败现象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要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新观念,懂得运用法规,契约,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来规范市场、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行政策和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党的风气和党的形象。

第四,我们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的行为特点制定可行职业道德公约和守则,真正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规范行为。继承和发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第3篇

关键词:道德 师德 幼儿教师师德

“师德”是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爱”是师德的草根。教育根植于爱,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爱。

我们主张只有喜欢孩子的人才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很无奈的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如果教师的道德自律很脆弱,就有可能出现职业道德败坏的现象。

他律到自律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规范管理是前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一、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是前提

没有堤岸无以成江河,有了堤岸,江河才能自由的奔腾,对幼儿园来说,这个堤岸就是规则,就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教师之所以任性随便而为,甚至作出违背教师师德的行为,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是非不明,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二是:没有自律意识。三是:主观上有约束意识但行动上仍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举例)因此:建立规则意识,进行规范管理,实施“他律”,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一步。

心中装着规则的老师,做事比较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用心对待家长和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

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习惯成自然”,如果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幼儿园的工作就是一件自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二步。

我们在师德建设中,曾经做过一个小游戏,老师们用筷子夹豆豆比赛,体验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一开始老师们习惯性的用右手拿筷子夹豆豆,大家非常自如而迅速的完成了所有动作,鼓掌、欢呼声一片;然后,让老师们用左手拿筷子夹豆豆,结果,大家突然间变得笨手笨脚了,完成后满头大汗,也没有了鼓掌,也没有了欢呼声。这就是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老师迅速的完成任务,为老师们带来成就感,那么,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带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安全、有序;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促进团队又好又快的发展。怎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呢?

1、每位教师要认真执行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中的职责、标准、流程、要求,这些职责、标准、流程、要求,一定要写下来并加以规定,保证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每天都按照所写的内容去做,对所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此负责任。

2、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确保各项工作不出问题,即使有问题,可循着这条线路追溯过去,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3、园领导班子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职工督促、检查。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约22天,对成人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人而异。

三、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能力。纵观师德缺失的幼儿教师,都是缺少自律的人,她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带着不良情绪上岗 ,关注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三步。

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从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做起。

1、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

整洁通常和有序连在一起,做到了整洁,便是有序。把事物都放在正确的位置,这就是有序,整洁的幼儿园培养出有秩序的教师。

一是:还原意识的培养,各种物品都要注意还原,如抹布、拖把用完是否放回原处;

二是:环境保持干净请洁,教师的衣着、鞋子,桌面等是否干净清洁;

三是:工作是否条理性,即使是一张纸,一支笔也要看到有管理;

四是:拿到公共场所去的东西要完美,如贴出去的文字性的东西,不能有错别字,页面要干干净净等等。

2、读书习惯的养成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引导教师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读书,“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通过读书,养成沉稳的性格,避免偏激性格的养成,对自律精神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四、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神圣的大爱,是我们幼儿教师之魂。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幼儿,应该成为我们幼儿老师们教育教学的灵魂,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搭建活动平台、培植教师们的“爱”。

我们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植“爱”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1、“妈妈老师”评选活动;由全园家长参与评选,以不计名投票的形式,公平、公正的评选出孩子心目中,家长心目中的“妈妈老师”。为大家树立了更好的教师形象。

2、“师爱无限”演讲活动;宣传一批爱岗敬业、深受幼儿、家长、同事欢迎的优秀教师典型,教育、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楷模,强化师德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明确责任使命!

3、“付出我的爱”研讨活动;老、中、青三代教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谈怎样为孩子付出爱心,怎样赢得孩子的爱。

4、“身边的榜样”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步:寻找榜样――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反省自己的内心;学习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榜样――不断进取,发挥带头作用。

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使教师提升了职业素养,陶冶了高尚情操,增强了团队向心力。

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生态教育;渗透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9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报告,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报告又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决策者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在心灵中播下生态道德的种子,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1]。因此,在这场触及人类心灵的思想变革中,以生态观培养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生态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生态教育的渗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保护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和谐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接受。与此同时,为响应党和国家的积极号召,在各地中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开始普及了生态教育。实践证明,这些措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小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植入了“生态保护”这一文明理念。倡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生态教育的忽视,其带来的教育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致使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规范意识弱化。基于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这为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生态教育的渗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作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上,提出了“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为此,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上,无疑也就要求渗透生态教育。举例来说,人教版九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本书的第四课第三框,便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开篇就向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客观现象:“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有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显然,这是在向我们的中小学生告知,节约资源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三)生态教育的渗透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也不断涌入,严重冲击着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必然。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3-25周岁,正是生理、心理、人格走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他们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将会对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时期应该借助教育的力量,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价值观,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这不仅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也事关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生态教育渗透的对策分析

(一)学科渗透:拓宽学生的生态知识层面。当前,基于各地中小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知识还显得很欠缺,甚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生态”这一词。生态教育,顾名思义,其涉及的领域广,涵盖的知识多,包括了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因此,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应有知识以外,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拓宽自身生态教育的专业知识。“思想品德课的生态观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生态知识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 。当然,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并不是意味着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抑或是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而是要吸取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中关于生态教育的精华内容,再适当地增减,从而融合到整个思想品德课程中。

(二)氛围营造: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生态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育人氛围。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力求达到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听得认真,学得开心,在温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到更多的有关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而增强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此外,在进行生态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相关情景,引导学生融入其中,亲身体会到人与自然的那种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通过开展一系列新奇的趣味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这样既达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效果,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也会引起学生对于和谐环境、和谐文化的喜爱。“环境育人的效能不言而喻,教育史上有“孟母三迁”的佳话,现代也有名校多出人才的诸多范例,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渗透生态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育人氛围必不可少。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采用书画展览、植树造林等形式,为同学们展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绿意的美丽校园。徜徉在这样一个宁静和谐的绿色校园里,必然会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美化学生们纯洁的心灵。

(三)实践开展: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活。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尚且显得孤单力薄,还“必须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青少年的生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生态教育的接受和认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对此,在教学中开展生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积极性,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这里,体验式教学对于生态教育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诸如进行春游、实地考察周边的自然环境、参观附近的工厂排污情况等。在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写调查报告、观看心得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破坏自然的后果,了解到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教师也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周’、‘爱鸟口’、‘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中懂得爱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等”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生态教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确定专人抓好落实。

公司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结合企业实际,在3月6日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对公司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宣传和详细部署,制定了工作计划,对工作及活动均作了安排。通过宣传动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各部门、项目部工会小组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目部由工会小组长负责,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此活动落到实处。

二、区分层次务求实效。版权所有

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公司分别以部门、项目部为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知识有奖问答,公司职工踊跃参加积极竞答,有效扩大了宣传面,强化了宣传效果。同时,公司党委还组织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习和宣传,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或者晚上下班回家自学,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有关党报、党刊的内容。通过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公司宣传科在党委安排部署下,精心制作了“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栏、采编内部刊物《成都安装》的“公民道德建设”专题等,加深了职工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认识。

公司各项目部以“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现场诚信宣誓、民工夜校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相关资料的发放等,引导项目部广大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项目部职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诚信”成为项目部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树立了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了和谐建筑企业的建立。

第6篇

为了进一步落实好市国资委党委《关于在市国资委所属企(事)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升企业文明程度和文明形象,提高广大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使广大职工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今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期间,我公司切实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专人抓好落实。

公司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结合企业实际,在3月6日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对公司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宣传和详细部署,制定了工作计划,对工作及活动均作了安排。通过宣传动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各部门、项目部工会小组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目部由工会小组长负责,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此活动落到实处。

二、区分层次务求实效。

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公司分别以部门、项目部为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知识有奖问答,公司职工踊跃参加积极竞答,有效扩大了宣传面,强化了宣传效果。同时,公司党委还组织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习和宣传,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或者晚上下班回家自学,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有关党报、党刊的内容。通过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公司宣传科在党委安排部署下,精心制作了“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栏、采编内部刊物《成都安装》的“公民道德建设”专题等,加深了职工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认识。

第7篇

会计人员后继教育,又叫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二、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对会计系统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会计的基本假设有了变化,会计核算的重心发生转移,会计计量模式得以改进等等,这时需要有高度适应力的会计人员,同时也需要他们的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是民创先进人的标志,无论走到哪里都需要创新思维来适应环境,适应潮流,树立创新思维已经是无用置疑的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终身学习确有其实质上的必要,欲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终身学习的生活是不可少的。

2.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实施分层次教学。培训内容应根据会计改革的变化不断调整,并保证培训的及时性,让会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改革的最新内容。对不同层次、岗位、职位的会计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对于初级职称会计人员,应把培训重点放在对会计理论和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上,并加强日常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交流探讨;对于中级职称会计人员,应重点放在会计制度的难点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内容;对于高级职称会计人员应主要放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不仅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等。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重视培训的同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自学积极性,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录象等形式组织学习;充分发挥会计学会或单位的组织作用,通过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当中,绝大多数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坚持原则、兢兢业业,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会计造假案件越来越多,造假的数额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常面临与职业道德相冲突的情况。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少数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把会计行业诚信为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抛在脑后,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追求私利、监守自盗,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为追求私利,不惜以身试法,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贪污、挪用公款,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走上了犯罪道路。近年来,会计人员假账不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忽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源之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靠几天的培训不能解决,需要常抓不懈,财政部门、各单位应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树立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会计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陶冶,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惩治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适度增加对会计造假、信息失信的经济惩罚力度,使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造假收益。建立配套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阶段的教育。在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学习内容中,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从事会计职业之前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二是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使会计从业人员时刻牢记职业道德,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实现由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转变,把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逐步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从而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格。

第8篇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由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先决之地,在青少年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便是哺育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摇篮。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阵脚,智力教育被父母看作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点。有些家长甚至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购买各种智力玩具等,然而却忽视了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其结果确实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却使孩子在性格上出现了问题。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失衡,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埋下隐患。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光是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缺乏道德品质教育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因此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过多的呵护。然而就是在这种过分的溺爱下,致使许多孩子对良好道德品行的认知匮乏,道德情感默然,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接人,对青少年教育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塑造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起点,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重塑与灵魂美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明显会更加乐于助人,心智也更加健全。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方面,父母更要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品德得到完善,情操得到陶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社会要和谐发展,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2、父母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亦是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将会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孩子一出生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是非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的身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凡具备如为人友善、待人诚恳、有社会责任心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父母,其孩子也具备此品质。尤其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了青少年,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就陪养孩子的仁爱意识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只有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把孩子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接班人才算真正的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3、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规范作用逐渐被削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重塑传统道德体系的规范作用,重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中华民族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充满时代文明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实际体验和感受蕴育其中的高尚品德。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鼓已经敲响。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要积极构建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中国脊梁,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要充分发挥好对青少年的指路人作用。家长要把教育人、引导人、关爱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品质高尚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发挥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 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第9篇

【关键词】彝区;乡风文明;关键环节

昭觉是全国最大少数民族聚居县,地处川滇黔结合部的乌蒙山片区,集革命老区、彝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封闭自守、不求进取、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使区域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交织。昭觉县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昭觉县目前广大农民仍未脱离温饱线,如何加强民族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对实现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与管理民主”,道德建设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动力。彝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的特殊性,其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内容、形式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必须充分结合彝区实际,客观分析并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道德的提升的现实路径。

一、教育对凉山彝区新农村乡风文明道德建设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由于经济条件、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存环境等不相同,形成了本民族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如尊老爱幼、互相帮助、扶贫济困等优良传统,其特点具有自发性、淳朴性、民族性和权威性。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如《论语》《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在孩童启蒙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彝族也有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彝文典籍,如《玛牧特依》《勒俄特依》《尔比》《妈妈的女儿》等,作为彝族家庭教育启蒙性的传统教育经典,广泛传播于婚嫁场所、家支集会地等[2]。

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意味着许多事物,就其中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看,它的涵义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墓去延传至今的东西[3]。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要弘扬民族传统道德中所包含的文明、勤劳、善良、诚信、团结、和谐等精神,形成适应时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农村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积极探索、创新,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提高新时期农民的道德素养,创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乡村文明,挖掘道德资源,包括对家规家训的重释与对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转换[4]。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传统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凉山彝区道德教育路径选择

(一)开启家庭教育的启蒙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传统道德教育首先要通过家庭教育的启蒙来实现,通过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共同活动、人际交往中,践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孝顺父母、礼让宽厚、互助友爱等传统道德元素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同时,对孩子品格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5]。

(二)注重学校教育的实践性

学校教育是践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者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案例研究、辩论会、视频图像、故事会、课堂讨论等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人文价值熏陶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拓展、挖掘、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传授具有传统道德内涵的戏曲、谚语、歌谣、碑刻铭记、民间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和娱乐活动等口头故事,让受教育者在充分了解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基础上,培养乡土感情,以达到发扬传统道德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力求建立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德育教学体系。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熏陶氛围,在走廊、教室、宿舍、办公室等铭刻历代先贤们践行传统美德的华美诗篇或动人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教育者在乡村学校举办历史事件演讲、优秀古诗文朗诵、征文、歌咏、摄影等比赛以及民俗技艺训练、参观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组织电影和宣教片的观看等相应的以传统道德教育为旨的文体、社团或其他课外活动。其次,道德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适应,将传统道德的继承与现代文明的渗入相结合,赋予忠诚勤劳、理解谦让、诚信和睦等传统道德元素新的内涵;最后,要发挥传统道德教育的世代延续性,在潜移默化地熏陶下使其深入人心。

(三)延续乡规民约的传承性

民间风俗如农谚、传说、民谣、地方乡村谚语、歌诀以歌谣谚语、民众读物等文学形式,乡规民约、风俗习惯、信仰文化等制度与非制度形式,民众娱乐、传统活动等系列活动形式,融于乡村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乡村德育的载体。乡规、村规、族规等道德规约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习惯法作用。村规民约在维护农村生产经营秩序、稳定公共秩序、移风易俗、推动乡村道德建设等方面都起到独特的作用[6]。

三、凉山彝区道德教育关键环节

第10篇

【关键词】工会宣传;职业道德

一、发挥工会宣传的优势,利用正反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强化职工职业道德在现代市场中重要认识

强化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依靠工会的宣传教育为主。各级工会组织要长期不断的发展宣传,拥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图书室、广播、专栏、信息网络、黑板报等宣传教育阵地,为职工提供各种宣传的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工会的宣传阵地优势,利用正反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利用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正反事例,提高职工职业道德。事实证明,职工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我们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上创信誉、树形象、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会组织必须把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工会工作的的全局中来考虑,充分发挥工会的宣传阵地优势,以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为突破口,以市场需要为重点,全面推进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为企业更好地闯市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了使干部职工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职工教育:首先,我们要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并切贯彻和落实“以德治国”在方略中的重要性。我们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推行好了,可以有效培育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职工队伍,这样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在市场发展中的必要性。企业员工如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就能为保证企业信誉不受损坏,提高企业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最后,要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紧迫性。市场发展中我们要建筑施工企业能够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战略。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发的形象,从而不断拓展我们的在国内市场的空间。

二、发挥工会的组织网络的优势,加强管理与建设相结合,保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全面发展

工会有健全的组织系统,从上到下,网络贯通,与广大职工有着广泛的紧密联系,可以从组织上确保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人头,引导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闯市场的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员高度分散、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这给我们组织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此,工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网络优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全面推进。首先,我们要建立专门的工会组织机构,分层次有重点的对职工职业道德进行教育与培训。通过建立相应的活动组织机构,全面负责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安排、信息传递、情况收集、汇报总结等工作,把上级下达的文件和领导要求,及时有效的利用先进技术传到外部施工项目部,与基层工会组织经常保持联系,做好上传下达信息收集的工作,从组织上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全面开展。其次,有效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对于工期紧的项目,每天工作时间长,晚上没有时间组织教育学习,我们要有效利用下雨天组织企业职工进行学习。对于处于收尾阶段和搬迁阶段的工程项目,我们就利用施工间隙组织教育学习。干部职工外出,我们要求干部职工带上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最后,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特点,制定职工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是职工工作的行为准则,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第11篇

我校地处小县城,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校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目前学校有留守儿童15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30%。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突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我校致力于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利用QQ群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从而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

过程描述:

1、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1)利用表格的方式,请各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表格如下:

这份表格主要是针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要求表格的每一项都必填。当时考虑到有些家长受条件限制,不一定有条件上网,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会上网,可能没有QQ号,想着怎么让家长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管理,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临时去学习一下上网,申请一个QQ号。但真实进行下去发现,时代变了,手机也能上网了,而且随身携带。很多家长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没文化。这样一来,留守儿童的文字档案就建立好了。

(2)问卷调查

利用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典型,确定思想道德教育个案研究对象。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QQ群

申请一个QQ群,并将留守儿童的亲情QQ号加入其中。制定“留守儿童之家”群内章程,要求必须是本校留守儿童的家长或老师才允许加入。加入后必须更改名片,写清是几年级几班XX同学家长或老师,方便交流。

3、确定“亲情日”

平时,只要家长或老师认为有需要,就可以在QQ群里交流孩子的情况或者留言给对方,方便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QQ上的交流既方便又实惠,想象一下如果是打电话交流,大概长途电话费都不少,老师不愿打,家长估计也舍不得打。为方便孩子与家长联系,学校特别规定,每周五下午为留守儿童亲情日,这天是孩子们与家长交流的日子。孩子们可事先跟老师预约,老师在网上留言给家长,约定好网上见面时间。在其他孩子上电视课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的留守儿童就可以用老师给他们带来的电脑通过QQ视频与家长见面,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诉说自己对父母的想念,说说自己在家的困难,向父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殊情况,也可以给孩子特别安排时间。相信每周有这样一次对话,孩子们的心里会感觉更安全,父母的心里会感觉更踏实。

4、利用QQ群空间,绽放留守之花

在空间里,有群相册。孩子们在学校的点滴生活,班主任拍成照片上传到空间。同样的道理,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照片传到空间,让孩子有机会了解家长的生活。在空间里,有群论坛。老师把孩子们写得好的文章传上去,告诉孩子们,只要写得好,传上去,爸爸妈妈就能看到,就像爸爸妈妈在家里一样。作文传上去后,家长还可跟帖对孩子的作文进行点评,对孩子进行鼓励。这样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QQ空间,就好像是孩子们的一方天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同时也让他们在这虚拟的空间里,感受到父母的真实。

实效综述:

这项活动在我校开展已有一年了,得到了广大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好评。三(13)班的黄XX,经常不交作业,父母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又管不住,老师多次做工作,由于家中缺乏监督力量,效果不佳。老师在QQ群里与家长谈到这个问题,给家长与孩子安排了一次网上见面。在这次网上见面过程中,父母按老师的方法,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等过年回来,爸爸妈妈会给他买一辆玩具赛车作为礼物,要求孩子在家要好好表现,要听老师的话,听爷爷奶奶的话,认真听课,按时交作业。还别说,见面后孩子为了他的赛车努力着,真的交了作业。六(4)班袁XX非常调皮,经常欺负同学,不是打这个,就是骂那个,父母不在家,奶奶经常对着这个孙子哭,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在网上跟家长沟通后,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决定回家带孩子。家长回来后,有了家里的监督,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活动开展后,有留守儿童说:“每个星期,只要想见,我就能在电脑里见到爸爸妈妈,跟爸爸妈妈在家里一样。我要在家里好好学习,不让爸爸妈妈担心,让爸爸妈妈挣好多钱,回来买房子,以后就不出去打工了。”有个家长说:“这个QQ群真好!让我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看到孩子写得《我的妈妈》,我都忍不住哭了!”有几个家长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回到家里干起了小买卖,让留守的孩子不再留守了。一年来,我校的留守儿童身心都非常健康,学习成绩也有一些进步。

案例评析:

第12篇

1.学习贯彻《纲要》对推动学校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道德建设是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青少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人群,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精神,首先学校党政领导、党员教师、"两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做学习的表率,以身作则,带头学好领会《纲要》精神。要针对师生员工的不同特点,通过开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主题团会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黑板报等媒体,在宣传橱窗举办以"努力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在校园主干道两侧悬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标语牌。组织知识竞赛和读书教育活动,以"贯彻《纲要》,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征文演讲比赛,努力营造学习贯彻《纲要》的良好氛围,使《纲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对《纲要》的理解,全面掌握《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抓住重点,力求实效:一是学校领导清正廉洁,发挥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二是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用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三是学生要以德修身,通过教育和自身的体验践行,把道德规范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则。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培育"四有"新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

把《纲要》渗透到课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并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统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纲要》的要求,整体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

2.1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

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增强课程的渗透性。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纲要》对公民的道德建设要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融入进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做一件弘扬"三德"的好事,设置"文明储蓄本"和"文明登记薄"及时记录学生所做的好事,不断积累自身的精神文明财富。继续抓好行为规范的检查和评比工作,优化值日班制度,进一步做好文明达标班级的评选活动,提高校园的文明水平,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对是非、美丑、善恶的道德判断能力,树立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2.2 要认真开展好"三月文明月"和"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用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3 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

把军事训练、社区服务和劳动技术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并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和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便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4 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支持,共同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组织学生当好义务宣传员,向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宣传《纲要》,把20字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带入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本学期家长学校的活动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组织《公民道德思行录》、《家庭:德性的摇篮》、《让道德观深入我们心中》等系列讲座,向家长寄发《成功家教启示录》和《失误家教警示录》两本家教书籍。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座谈、交流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经验,切实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实效。加强和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及公安、交警、法院等共建单位的联系,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青少年学生在健康向上、和谐优美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

第13篇

[关键词]师德;教师专业道德; 教师专业化

当今世界,无论是从公民个人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利益的需求看,教育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也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新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而师德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学生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简单的从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师德建设已明显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我们需要拓展师德新的内涵,寻找师德建设的突破口。

实际上教师“专业化”在不断提升教师自我的专业特性和品质。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职业道德不断向专业道德转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对教师的培养兼顾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只重视知识技能培训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一、专业道德内涵探微

教师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展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属于教师自我发展序列的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概而言之,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应当独具的道德品质,大体包括了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

第一、专业责任。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专业道德的基础,培养教师高度的专业责任感是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专业责任对教师来说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常常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来规定教师的专业责任。规范要求教师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对工作满怀责任感。以美国的全美教育协会(NEA)制定的《道德规范》为例,其中不仅表达了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工作者承担着维护最高道德标准的责任;要求教育工作者保护教与学的自由;确保所有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工作者明确以上重要责任与教学过程息息相关。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人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1]这些规定,表明了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第二、道德品性。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在与人交往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态度及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品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道德品性首先表现为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所应具备的完整人格和道德素养,而这些都将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正所谓“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然,教师的道德品性不仅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营养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国外已经使用“品性”一词替代“态度”,来阐述教师的专业道德。“品性是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的行为中产生影响的价值观、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它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品性受知识基础、信仰和态度的引导,这些信仰和态度与关爱、公平、诚实、责任、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有关。”[2]道德品性更多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在把握教师的道德品性时应当注意避免主观臆测。把道德品性作为师德的标准之一,是对传统的以专业能力为起点的教师教育的升级。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来说确实很重要,但还要有运用知识、技能的积极态度。因此,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融合,个人道德是教师的道德基点,职业道德将教师的道德底线进一步提升,因为每个教师不仅要对自我负责,还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在极大程度上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第三、专业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专业,教师要与人的灵魂打交道,那么社会自然要求教师具有专业发展所必须的职业理想、信念以及投入自己的情感。在教师这份工作只是职业还没有上升到个人事业时,热爱这份职业和乐为教育献身的专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师还应该有专业自律的精神,这关系到职业责任的树立,它包含了教师对职业认定,以及教师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而不断进行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内在的道德规约,教师的专业自律精神不是限制个体自由,而是教师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动力,这是在为个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教师这一群体在一种自律、自主、和谐的精神导引下,在教育活动中感受着工作带来的乐趣、体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幸福。

二、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第一、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要求。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出与教师专业化进程密不可分。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持续维持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公共业务。[3]这是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了教师专业化。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我国已开始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全民教育正在变成现实。但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急待改革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更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技能,看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成败。教师师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中,单单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德才兼备发的人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通畅。为了解决问题,我国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这也使得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需教师具备划分更加细致的专业知识外,更需教师有较高的师德,以求从学识和品性上对学生形成双重影响。只有在教育对培养经济人才和现代公民构成重大价值之时,或者教育大众化知识,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化才开始出现,教师专业道德随之要求产生。[4]教师专业道德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专业化的教师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精神,而专业道德强调从教师的专业特点出发,更显清晰而明确。第二,教师对自身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对提高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愿望。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使得教师有欲望和途径去主动升级学习,专业道德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发展的精神诉求,它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的外化。第三,社会转型期人们开始丢失信仰,社会道德底线不断下降,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教师未能免俗,专业化进程不免要满足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需要,专业道德也必须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

第二、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特性不明确的回应。事实上,社会上对于教师道德的要求是大而论之的道德规范,从某些方面来看,与其他职业的道德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如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等等。即使有一部分特别针对教师制定,属于教师应遵守的规则,如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但是和其他职业标准相比,这些标准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只是单纯将动作对象换成教育所涉及的对象罢了。哪怕在各类具有法典意义的规范性文件中,对教师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规定,可是仍然没有显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往往只是几句空泛的阐述语句,并没有建立与教师专业技术相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深刻感悟到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就只能靠自身对社会的感受来对师德的标准进行把握。这样导致了师德虽有一定规范,但可操作性很低,对教师很难进行道德上的管理和精神上的约束。

第三、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社会转型期师德理想重塑的要求。在21世纪,学校的教师队伍已过渡到以70后80后为主体。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伴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因此他们的思维习惯以及生活理念和工作方式与前辈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他们在知识能力、学术视野、创新精神等方面比中老年教师有优势。但也存在着问题,如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之间不平衡,缺乏职业理想,敬业精神不足。另外,当今社会能够适应国情变化的师德体系尚未根本建立起来,这就使得有的教师,缺乏精神追求,更多考虑的是物质上得满足,出现了道德理想的迷失。基本表现为:抄袭剽窃,粗制滥造;吹嘘与炒作,滥用科研基金;伪造学术履历;科研低水平重复,单纯以挣钱为目的等等。乱象丛生的大学学术现状呼唤重塑师德,说明加强专业教师道德建设和提升专教师业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

第四、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需要。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验证对象,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特质就无法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转变。当社会结构趋于复杂的时候,各种文化之间就会发生接触和碰撞,而各种文化发展不能很好的融合时,就产生了冲突和矛盾。我们从小对学生进行的是传统教育,但是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今的多元文化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当循规蹈矩的中学生走进象牙塔,强烈的猎奇心理会驱使他们更容易去接受新鲜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由于对传统教育与多元文化的理念不能融会贯通,就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混乱,进而对固有社会共同认同的精神准则产生质疑,导致道德意识减弱甚至颠覆伦理道德等问题。学生长期在这种价值混乱之中摇摆,就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骤变或是情感上的极度失落。受影响的不仅限于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固有的传统观念在教师本人的身上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社会对教师的认知和容纳也在不断调整,面对升温的外界压力和物质诱惑,高校教师该何去何从,是继续保持象牙塔的纯洁品质,还是随波逐流金钱第一,整个世界似乎和学校面临的是同一问题。当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渐渐进入了教师的队伍,在为高校教师队伍增加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产生了像与老教师在工作方法有严重分歧等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变得就更加迫切,进而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第一、科学合理制定教师专业道德规范。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道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在承认教师道德专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伦理基础、能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师德规范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

第二、保证专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一个成熟的教师具有很长的养成期,即使教学技能提高,教学经验丰富,而专业道德也不一定会有质的变化。教师专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应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根据角色转换可划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那么,师德教育也应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但是,我国的教师教育系统目前在专业道德培养上存在问题很严重,有两个方面表现:一方面,在教师的职业教育中,我们要么根本没有设置专业道德教育环节,要么即使教育中含有专业道德教育内容,但大多是声势很大,实际很少;或是把道德教育当成技能培训的附属物,只是形式主义,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师范教育时或在教师入职前,专业道德教育基本上无人青睐,师范学校只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却没有针对专业道德做具体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想要改变专业道德这种现状,使师德教育能够贯穿始终,我们的教师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深入改革。

第三、完善专业道德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评价比较细致,对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却不是很明确,这样一来,道德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就难以发挥。威廉·达蒙认为:“任何评价都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裁判,由于人都有推己及人的天性,所以评价‘品性’需要清晰的、严格的标准,以防偏见。”[5]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即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又对教师的专业道德进行评价。评价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需要制定较为清晰的评价标准,更加客观的对专业道德进行评价。例如,可以在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配合下,制定不同的试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判定教师个人的专业道德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当然,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完善的过程,对教师的评定应当定期进行,以便随时掌握教师群体的变换。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 2005,( 1) : 48- 51.

[2] 张建桥.美国教师教育之“品性”标准探微 [J].比较教育研究,2011,2:46-49.

[3]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Z] .1966

第14篇

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并不是全新的,共性的内容还需要得到贯彻和深化,但由于在职培训教育特殊的要求,新的内容需要突出和强调。根据国内外伦理和教育学者关于道德构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把道德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种经典的构成外,还比较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道德区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

1.1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

道德理想是指具有激励功能的最高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目的是给教师队伍的整体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都是相通的。它的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力争专业卓越、保持最高水准的伦理品行和道德表率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对于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激励功能,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个体发展和整体建设有一个足够高的上限,拉动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达到“乐业”的最高理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建设,就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上述道德要求对教师的引导,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践行最完美的道德行为。必须承认,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的化身,但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崇高特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必须得到确立并强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具体到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应当强化前面提到的具体的责任感,使教师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与学生将来可能的岗位任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教师尽量做到站在教学以外看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单元,从而提升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和工作成果成就感的认识。

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

道德原则是指具有指导功能的道德指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中级要求,体现了所有教师能够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道德准绳。比“乐业”稍低,它要求教师做到“敬业”,即对教育工作有忠诚的义务,要按照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标准,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教育事业和自身专业发展有一颗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方面,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有大量工作可做。前述对在职培训教育学生特点的敏感性、对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行动力,都可以纳入职业道德原则的范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深刻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与学生的顺畅交流,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同时,这些要求也都是通过院校适当措施和教师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师要成为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育转型,其内涵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是职业道德的转变和深化。

1.3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

道德规则是指具有约束功能的具体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也可称为职业道德底线。它低于“乐业”和“敬业”,要求教师做到“尽职”。要求低不等于重要性低,作为一种“底线”,具有强制性,一旦突破,职业道德就不复存在,职业资格就名存实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功能,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不能随意变通。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业道德规则往往是最为核心、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讲,职业道德规则以否定的形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的核心就是不能出现与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相悖的行为,包括不得无准备上课、不准旷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任的言行、不歪曲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得贬低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恶意干涉同事的专业行为、不准衣冠不整行为粗俗等。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出于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其职业道德规则还应包括不利用学生任职背景谋求个人利益、不通过非难式渠道向学生所在单位透露学生学业表现、不压制学生对个人掌握的实践知识的表达、不通过泛泛而论应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我国文化中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比较忽略规则层次,甚至出现过“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现在已有转变,但仍有欠缺,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平衡处理理想、原则和规则三层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激励、指导和约束功能,利用转型契机,进一步突出规则和原则层面的建设,打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底层根基,为推动职业道德教风的不断上升提供坚实基础。

2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第15篇

实际上教师“专业化”在不断提升教师自我的专业特性和品质。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职业道德不断向专业道德转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对教师的培养兼顾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只重视知识技能培训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一、专业道德内涵探微

教师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展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属于教师自我发展序列的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概而言之,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应当独具的道德品质,大体包括了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

第一、专业责任。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专业道德的基础,培养教师高度的专业责任感是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专业责任对教师来说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常常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来规定教师的专业责任。规范要求教师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对工作满怀责任感。以美国的全美教育协会(NEA)制定的《道德规范》为例,其中不仅表达了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工作者承担着维护最高道德标准的责任;要求教育工作者保护教与学的自由;确保所有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工作者明确以上重要责任与教学过程息息相关。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人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1]这些规定,表明了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第二、道德品性。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在与人交往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态度及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品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道德品性首先表现为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所应具备的完整人格和道德素养,而这些都将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正所谓“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然,教师的道德品性不仅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营养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国外已经使用“品性”一词替代“态度”,来阐述教师的专业道德。“品性是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的行为中产生影响的价值观、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它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品性受知识基础、信仰和态度的引导,这些信仰和态度与关爱、公平、诚实、责任、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有关。”[2]道德品性更多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在把握教师的道德品性时应当注意避免主观臆测。把道德品性作为师德的标准之一,是对传统的以专业能力为起点的教师教育的升级。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来说确实很重要,但还要有运用知识、技能的积极态度。因此,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融合,个人道德是教师的道德基点,职业道德将教师的道德底线进一步提升,因为每个教师不仅要对自我负责,还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在极大程度上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第三、专业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专业,教师要与人的灵魂打交道,那么社会自然要求教师具有专业发展所必须的职业理想、信念以及投入自己的情感。在教师这份工作只是职业还没有上升到个人事业时,热爱这份职业和乐为教育献身的专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师还应该有专业自律的精神,这关系到职业责任的树立,它包含了教师对职业认定,以及教师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而不断进行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内在的道德规约,教师的专业自律精神不是限制个体自由,而是教师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动力,这是在为个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教师这一群体在一种自律、自主、和谐的精神导引下,在教育活动中感受着工作带来的乐趣、体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幸福。

二、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第一、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要求。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出与教师专业化进程密不可分。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持续维持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公共业务。[3]这是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了教师专业化。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我国已开始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全民教育正在变成现实。但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急待改革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更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技能,看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成败。教师师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中,单单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德才兼备发的人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通畅。为了解决问题,我国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这也使得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需教师具备划分更加细致的专业知识外,更需教师有较高的师德,以求从学识和品性上对学生形成双重影响。只有在教育对培养经济人才和现代公民构成重大价值之时,或者教育大众化知识,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化才开始出现,教师专业道德随之要求产生。[4]教师专业道德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专业化的教师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精神,而专业道德强 调从教师的专业特点出发,更显清晰而明确。第二,教师对自身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对提高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愿望。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使得教师有欲望和途径去主动升级学习,专业道德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发展的精神诉求,它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的外化。第三,社会转型期人们开始丢失信仰,社会道德底线不断下降,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教师未能免俗,专业化进程不免要满足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需要,专业道德也必须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

第二、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特性不明确的回应。事实上,社会上对于教师道德的要求是大而论之的道德规范,从某些方面来看,与其他职业的道德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如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等等。即使有一部分特别针对教师制定,属于教师应遵守的规则,如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但是和其他职业标准相比,这些标准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只是单纯将动作对象换成教育所涉及的对象罢了。哪怕在各类具有法典意义的规范性文件中,对教师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规定,可是仍然没有显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往往只是几句空泛的阐述语句,并没有建立与教师专业技术相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深刻感悟到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就只能靠自身对社会的感受来对师德的标准进行把握。这样导致了师德虽有一定规范,但可操作性很低,对教师很难进行道德上的管理和精神上的约束。

第三、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社会转型期师德理想重塑的要求。在21世纪,学校的教师队伍已过渡到以70后80后为主体。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伴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因此他们的思维习惯以及生活理念和工作方式与前辈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他们在知识能力、学术视野、创新精神等方面比中老年教师有优势。但也存在着问题,如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之间不平衡,缺乏职业理想,敬业精神不足。另外,当今社会能够适应国情变化的师德体系尚未根本建立起来,这就使得有的教师,缺乏精神追求,更多考虑的是物质上得满足,出现了道德理想的迷失。基本表现为:抄袭剽窃,粗制滥造;吹嘘与炒作,滥用科研基金;伪造学术履历;科研低水平重复,单纯以挣钱为目的等等。乱象丛生的大学学术现状呼唤重塑师德,说明加强专业教师道德建设和提升专教师业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

第四、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需要。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验证对象,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特质就无法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转变。当社会结构趋于复杂的时候,各种文化之间就会发生接触和碰撞,而各种文化发展不能很好的融合时,就产生了冲突和矛盾。我们从小对学生进行的是传统教育,但是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今的多元文化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当循规蹈矩的中学生走进象牙塔,强烈的猎奇心理会驱使他们更容易去接受新鲜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由于对传统教育与多元文化的理念不能融会贯通,就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混乱,进而对固有社会共同认同的精神准则产生质疑,导致道德意识减弱甚至颠覆伦理道德等问题。学生长期在这种价值混乱之中摇摆,就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骤变或是情感上的极度失落。受影响的不仅限于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固有的传统观念在教师本人的身上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社会对教师的认知和容纳也在不断调整,面对升温的外界压力和物质诱惑,高校教师该何去何从,是继续保持象牙塔的纯洁品质,还是随波逐流金钱第一,整个世界似乎和学校面临的是同一问题。当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渐渐进入了教师的队伍,在为高校教师队伍增加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产生了像与老教师在工作方法有严重分歧等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变得就更加迫切,进而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第一、科学合理制定教师专业道德规范。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道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在承认教师道德专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伦理基础、能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师德规范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

第二、保证专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一个成熟的教师具有很长的养成期,即使教学技能提高,教学经验丰富,而专业道德也不一定会有质的变化。教师专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应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根据角色转换可划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那么,师德教育也应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但是,我国的教师教育系统目前在专业道德培养上存在问题很严重,有两个方面表现:一方面,在教师的职业教育中,我们要么根本没有设置专业道德教育环节,要么即使教育中含有专业道德教育内容,但大多是声势很大,实际很少;或是把道德教育当成技能培训的附属物,只是形式主义,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师范教育时或在教师入职前,专业道德教育基本上无人青睐,师范学校只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却没有针对专业道德做具体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想要改变专业道德这种现状,使师德教育能够贯穿始终,我们的教师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深入改革。

第三、完善专业道德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评价比较细致,对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却不是很明确,这样一来,道德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就难以发挥。威廉·达蒙认为:“任何评价都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裁判,由于人都有推己及人的天性,所以评价‘品性’需要清晰的、严格的标准,以防偏见。”[5]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即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又对教师的专业道德进行评价。评价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需要制定较为清晰的评价标准,更加客观的对专业道德进行评价。例如, 可以在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配合下,制定不同的试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判定教师个人的专业道德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当然,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完善的过程,对教师的评定应当定期进行,以便随时掌握教师群体的变换。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 2005,( 1) : 48- 51.

[2] 张建桥.美国教师教育之“品性”标准探微 [J].比较教育研究,2011,2:46-49.

[3]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Z]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