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管理导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教育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平台。2004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界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借鉴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从大三开始组织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布置调研任务、推荐阅读材料,到大四上学期,对学生论文的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学院负责本科论文工作的领导、应对教师完成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奖惩机制方面,除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之外,还应对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缺乏责任心、指导的多数学生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教师予以惩罚。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中职教学中运用新式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除了多增加实践课题和话题讨论之外,要不断创新旅游酒店管理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式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PPT模版以及GIF动画和FLASH动画,增加中职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旅游酒店管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加强中职教学的课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课后交流作为新理念下中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不仅要在课上教授学生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建立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QQ群,创建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主页与博客以及公共的邮箱等,都是鼓励和促进学生在课后学习交流的好方法。
完善专业中职实习,加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素养培训
在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有很多仍然处于迷茫时期,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其进行书本知识的讲授,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生活上的帮助。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课程论文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从而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素养教育和培训,培养学生耐心的专业态度。另外,在旅游酒店管理中职教育中,专业的实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专业课程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完善学生的专业实习环境,改善学生的实习情况,为其创造丰富的实习内容。
例如,增加与全国各地的旅游星级酒店场所进行协作性实习,多为学生去类似场所进行实习而努力,有能力的话,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国实习机会,从而增加学生实际管理的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管理能力。
完善学生就业指导,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中职教育作为重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中职院校要为学生的就业渠道进行多方指导,尤其是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不断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鼓励、给予信心,让学生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另一方面要多进行学生就业方面的座谈与交流,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迫在眉睫。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应是介绍中国文化, 吸引国际游客。然而,属于应用翻译的旅游翻译大多以功能目的翻译理论为主导理论,为了迎合目标读者,实现旅游翻译等效的文本功能,旅游资料所蕴涵的中国特色文化信息被大量删减甚至曲解,违反了旅游对外文化宣传的宗旨,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以秦皇岛旅游资料的景点翻译为例, 探析旅游对外宣传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二、文化因素对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制约
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中国旅游资料中的很多文化信息在外国游客的认知语境中是空缺的,有时甚至与其认知语境中的文化概念是相冲突的。例如,老龙头景区名称中“龙”的文化联想意义在中西游客的认知语境中截然不同,中国的龙是善的,高贵的象征,西方的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译者该如何处理这种文化冲突现象?在处理旅游宣传资料中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往往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为满足国外游客来华体验异域文化的需求,翻译时译者需要尽量保留中国旅游文化特色,采用异化的文化翻译策略。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时如果一律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由于译本所含源语文化信息过多,容易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拖沓嗦,从而损害旅游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因此,面对旅游宣传资料的文化差异, 译者该如何做出抉择, 作出抉择的依据是什么? 笔者认为,关联理论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理论,可以给旅游资料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从而为译者处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提供一个决策的依据。
三、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文化翻译策略
(一)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Dan. Sperber (法国认知科学家)和 Deirdre. Wilson(英国语言学家)在其合著《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 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在其著作中这样阐述: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者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标准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明示就是说话人明白直接地传达自己的信息,推理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说的内容,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等相关信息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力,对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推断。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听话人在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语境效果越好, 所付出的努力越小,那么关联性就越强。交际的目的是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D.Wilson的学生E.A. 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现象的解释。Gutt 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认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交际过程,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性。翻译过程中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 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 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 ”,“译文必须表达清楚自然,不应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以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充分的关联”。
(二)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异化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者具有对其所处认知环境的认识能力,其认知语境是动态的, 表现在:交际双方以一定的认知语境为背景,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新的经历添加到潜在的语境中,构成新的语境,用来处理新假设的语境实质上是旧假设的子集,其和新假设一起产生多样的语境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旅游文化专有项”时,我们应首要采用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 即使用非标准的语言形式在目标语中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某些异质性。这些异质性虽然使目标读者作出了更大的认知努力去理解译文,但同时从中获得了更大的语境效果即体会学习了中国旅游特色文化。异化翻译主要方法包括音译和直译。异化翻译即Gutt提出的直接翻译,意在努力达到原文和译文完全相似的阐释[5]。为了增加译文的关联性,译者应在音译和直译的同时加以注释或释义。例如, 山海关著名景点老龙头通行的译名为“The Old Dragon’s Head ”, 由于在中西读者的认知语境的不同,如果用dragon来翻译中国的“龙”不但无法使外国人了解老龙头长城所具有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不可替代的军事地位,相反会使外国游客产生不好的联想意义并失去前去旅游的兴趣。因此,笔者建议将其直接翻译为:“The old Loong’s head” (龙Loong --symbol of royalty)。
(三)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归化翻译策略
黄友义教授在谈到我们怎样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化问题时说道,“第一,要知道自己文化当中的精华是什么。第二, 要了解对象国的需求, 介绍本国文化的时候要了解外国人的习惯、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精华用最通俗最直接的语言、人家最容易接收的方式传达出去。”笔者认为,在中国旅游文化对外宣传翻译时,既要力求通过异化翻译策略保留原汁原味的汉语文化个性, 又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反映,当采用完全的异化无法使译文读者取得和原文读者一样最佳关联的理解时,译者应只保留与译文语境具有足够关联性的原文信息,采取读者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归化翻译即Gutt提出的间接翻译:译文只求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对原文的表现形式作较大的改动,只求达到译文和原文在相关的方面达到充分的相似性[5]。归化翻译策略具体包括意译、增译、减译、仿译、释义、改写等翻译方法。例如:
所谓怪楼,即奇石而异趣:暗道重门、倒行逆设、镜中结缘、歪门邪道、走投无路、扑所迷离、目不暇接;所谓奇园, 移时而景殊、柳暗花明、曲径通幽、高峡悬流、湖水拍岸、芳草萋萋、七彩梦境、枫叶流丹、彩灯夜照、晶红亮绿、五色交辉。怪楼奇园以其标新立异之风采, 笑迎四海嘉宾。
Peculiar Chateau smiles to welcome the tourist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its unconventional characteristic. It is called Peculiar Chateau because it has very strange and interesting rooms, such as the rooms with many back doors, topsy-turvy, mirror world, dead-end walk, unreal vision which are too much to see. It is called Odd Garden because people can see different views when they walk. It also has many attractive places such as omnifarious area, colorful lights in night.
原文作者大量的四字词语,工整对仗,音韵和美,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景点的独特怪异。然而考虑到中英不同的思维模式及交际方略、风格及语篇风格,译者采用了释义、省略及改写的方法将原文信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使译文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最大的语境效果。
四、结语
旅游宣传资料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旅游翻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
世界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势头最强劲、服务特色最明显的产业之一。据 WTO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在就业形式多元化、供需市场不断调整、行业人才要求高标准的背景下,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就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状况:基于2个案例分析
(一)访谈对象
分别选取1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1名在校生进行访谈和分析。
某高校2012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小嘉(女生),广州人,现在某美容美发公司做助理(半年)。曾在某国企做过后勤服务(1年)、某房地产公司担任办公室助理(1年半),毕业三年跳槽2次,皆因企业经营困难结构性辞退员工。三份工作按月薪酬(含各类福利)分别是3000、5000、4000。
某高校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小张(女生),韶关人,现在大二第二学期,在学校期间曾获得三等奖学金1次,担任班长,学生会秘书部副部长,已考取导游证,有1次带团经历;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马”比赛志愿者。
(二)访谈内容
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展开访谈。
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小嘉毕业临近三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三个行业,可以看出职业选择不太稳定,当被问及本人时,也承认“大学期间有做过一些职业规划,但就业时受到挫败就很快就被,然后现在陷入了没有规划,迷茫的状况”;小张大一期间上过职业规划课程,也参加过职业规划大赛,因此她“准备以后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电子商务行业”,目前也朝着这一方向在学习充电,不过小张也坦言“不清楚目前的规划到毕业时能否找预期的工作”。
关于专业认同感的问题。小嘉和小张高考填写志愿时“旅游管理专业”都不是第一选择,但对这一专业也不反感,随着大学期间学习的深入,逐渐对专业有所了解,认同感也不断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成绩也不断提高。
关于就业与实习的问题。小嘉毕业后,没有选择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和职业,原因是“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不广以及对专业能力要求不明显”,因此,她情愿选择办公室、后勤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行业和职业。小张也曾到旅行社带团实习,发现旅行社和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很严重,旅游从业者门槛低等问题也很突出,影响她今后的职业选择。
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小嘉目前从事美容业,她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今后还是希望考取公务员,但不考虑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认为这一专业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并且薪酬不够吸引人。同时,通过小嘉了解其同班同宿舍同学,发现该班级30人,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仅5人,大部分都所学非所用。经随机调研,部分毕业生也认同小嘉的说法,认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突出,且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随快,但市场不完善,准入条件不明确,影响了就业信心。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小嘉对自身职业能力、就业目标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认为求学期间对专业既能掌握不够熟练,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毕业时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和就业认知度也不够,导致就业质量不高。而小张也认为目前参与到旅游管理的实习体验还不多,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今后是否在本专业发展信心不足。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反而有所下降(具体见表1、表2),表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间存在严重错位。
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旅游业的广袤发展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适应意识;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注重理论教学,毕业生缺乏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旅游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也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以及行业发展不健康这两类“双输”局面。如何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
二、脱离市场需求: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相脱轨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设置时,主动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更多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较少考虑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职业期望关注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与就业市场脱轨,也与学生发展期望值相脱轨,当学生毕业就业后,未能顺利从事本专业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相脱轨
旅游行业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特色性,要求从事旅游管理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综合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受到学时的限制、教学条件的制约等,高校每学期对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开设的课程数量、学分数、教学形式都过于理论化、大班教学化、应试化,无法针对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培养方案与企业以及行业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导致学生走出社会后难以学以致用,屡遭挫折。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相脱轨
当前,不少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未摆上重要议程,简单的一日游、一周实习以及在学校周边地区简单参观作为实践教学,导致原本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一些高校受到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局限,有些高校尚未建起酒店管理模式实验室、旅游讲解实操室,也较少组织学生到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等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导致培养的学生更趋向理论型、知识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较少,由于实践能力的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未能成为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人才,因而脱离旅游行业从事其他行业,导致旅游业的巨大损失。
(四)高校旅游管理学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相脱轨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求学学生中,相当比例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并非第一志愿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自身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不够强。此外,社会和媒体一些关于旅游业、旅游导游的一些负面新闻媒体等对学生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从求学开始就存在消极、抵触甚至消极情绪,要么寻求转专业,要么学习不主动。还有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认为旅游管理就是做导游、在旅行社或酒店工作,就是负责吃喝玩乐,或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面广、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进入门槛低、晋升渠道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决策。事实上,这些肤浅活片面认识都与旅游管理就业不相符合的。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接触,都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期望有所差异,因此,部分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性由此而生。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活动与就业相脱轨
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更多通识教育和校园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等,这固然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偏少,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不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理论,缺少机会运用理论,对专业的认知仅仅来源于课堂,第二课程较为乏力。例如,模拟导游、旅游管理突发事件技能大赛、旅游文化战略调研、旅游规划调研等创新创业类主题实践活动,都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更与就业相结合,这些偏偏是高校目前所缺乏的。
(六)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就业相脱轨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国旅游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或转行而来,并且高学历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教师和专家较少。部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历与科研,不注重教学或实践,导致教师难以胜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旅游教育。例如,有些高校专业教师从来没有考取导游证也没有从事过旅游管理的实践实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理念、制度、机制到教学实践等,都要进行改革创新,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个案访谈,以及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进行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决定行动,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病,当务之急是要从深层次的理念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旅游管理职业技能为主线,开展教育模式理论创新。换言之,要改变学科型、纯理论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旅行社、新型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旅游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以旅游管理实践为特色、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切勿把旅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化,也切勿把旅游管理打造成旅游专业,缺乏高端化。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型极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也需要足够的实践平台和资源。因此,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可采取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三位一体”。课内基础实践阶段主要包括旅游管理知识课程演示、课堂体验、课堂互动,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外实践强化主要包括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竞赛、课堂作业课外化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文化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深化阶段主要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定期见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三段渐进式”实践环节紧密,学分互通、学时互用、学习互动,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要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畅通互惠互利的渠道,引导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建设一批常态化的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总之,要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真正在实践教学中增强见识,提高职能,整体上形成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协同创新培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目标。要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遴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订单式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作为培养主体,共同选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进行素质培养,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引导,以行业为引领,确保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人才适应性强,用得上、留得住,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更为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提供突破口。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为注重的是标准要高,资源要好,切勿把学生当作企业的实习生和临时工,否则,培养的人才只打上某个企业的烙印,而并非旅游行业优秀人才的标签。例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同时兼任中旅学院院长)的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年大学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各个部门顶岗操作,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的潮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旅游行业大有作为,因此,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社会和国家政策,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体验。要立足大学的学校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组织动员、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等方面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一是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概论》《商业计划》等选修课,开展创业大讲堂、创新与创业论坛、创业咖啡沙龙,对旅游创业理论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介绍;二是培育创业竞赛文化,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时,鼓励学生结合旅游行业新常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优秀项目要进行一对一导师制的培育。三是推广创新创业实训,为有意向落地、创新特色较为明显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时代特色,鼓励旅游管理学生开展新型旅游方式创新,打造新的旅游行业模式。
(五)加强师资建设,建设“双师型”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学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一、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
二、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49-02
一、高职高专“旅游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旅游经济学”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旅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旅游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解决旅游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实际上,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内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经济学”的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课程定位不够准确,旅游经济学学科特性不够明显;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践,现有教材大多机械地移植了经济学基本框架,内容则流于空泛;教学方法手段落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不能达到教与学“共鸣”、“共振”的效果。而且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这既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有悖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念和目标。
“旅游经济学”这门课程自设立以来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戴斌、厉新建研究了学科体系的构建以及教材的建设;汪季清、唐建兵等探讨了旅游经济学教学改革;瞿华等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本教学中的应用;刘俊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国家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设定以及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经济学”课程组教师团队,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研究积累,尝试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希望抛砖引玉,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高专“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1.师资培养和培训。师资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和基础。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更好地进行“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课程组教师一方面先后赴旅行社、酒店、景区等行业企业挂职学习;另一方面,课程组教师先后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相关授课方法与学生培养模式的学习。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
2.教材选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旅游经济学”这门课程以来,尝试采用不同学者编著的旅游经济学教材,但是教学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教材虽然框架完整,体系完善,但是太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从2006年开始,本门课程采用厉新建、张辉和厉新权主编的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系列教材《旅游经济学》。此教材思路清晰,知识完备,而且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传授知识,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非常适合高职高专旅管专业的学生使用。学生反响良好。
3.教学内容的设置。本门课程在考虑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没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因此在章节内容上进行了补充。与此同时,为便于学生清楚地把握旅游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对每章内容设置详略有度,有些章节需要详细讲解,而有些章节则简要介绍一下。具体内容主要有:第一章导论(详讲),主要讲授经济学概述、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旅游需求基本理论(详讲),主要教学内容有旅游需求概述、旅游需求基本规律、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旅游需求的衡量指标等;第三章旅游供给基本理论(详讲),主要教学内容有旅游供给概述、旅游供给的影响因素、旅游供给规律;第四章旅游供求矛盾的调节(详讲),主要教学内容有市场均衡理论及其运用、旅游供求矛盾的价格调节、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第五章旅游消费行为(详讲),主要教学内容有旅游消费概述、旅游消费行为决策、旅游效用最大化;第六章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发展(略讲),主要教学内容有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旅游目的地容量;第六章旅游产业(详讲),主要教学内容有旅游企业组织、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旅游产业的一体化行为;第七章旅游经济影响与衡量(略讲),主要教学内容有旅游经济影响定性分析、旅游乘数与旅游卫星账户;第八章旅游发展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战略(略讲),主要教学内容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行业管理与政府主导。
4.推进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项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本课程在进行基本知识讲授的同时,根据每章的内容,如旅游需求基本理论、旅游供给基理论、旅游供求调节、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经济影响等,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参与的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加深了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针对旅游需求基本理论,师生共同设计一份“大学生旅游需求”调查问卷,以小组为单位对青岛市几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得出结论。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
5.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旅游经济学”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授课效果,可以考虑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在本门课程的讲授中可采用项目驱动法、案例启发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同时结合一些视频资料,提高授课质量。案例分析法是本门课程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每个章节都有一些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第一章导论,案例有“经济生活中的黑色幽默”、“我国对汽车征收燃油税对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第二章旅游需求基本理论,典型案例有“到巴黎去做乞丐”、“焦作现象”、“汽油价格与汽车需求”、“泰国2010年政局动荡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第三章旅游供给基本理论,典型案例有“北京如何解决奥运会期间的住宿问题”;第四章旅游供求矛盾的调节,典型案例有“昆明酒店过多,逼出价格联盟”、“黄金周”、“菜贱伤民、洛阳纸贵”、“旅游景点导游演双簧骗游客”、“黑车黑导占据京郊旅游半边天”;第五章旅游消费行为,典型案例有“世界正在等待中国”、“欧洲公路游与深度游”;第六章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发展,典型案例有“丹霞山、兵马俑景区之生命周期”;第七章旅游产业,典型案例有“美国运通旅行社的扩展之路”;第八章旅游经济影响与衡量,典型案例有“乡村爱情火了一个村”、“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的变化”。
6.教学效果。自2006年以来,课程组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广泛与旅游行业企业进行接触,重新选定教材,设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之教师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教学效果逐年改善,无论是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效果,满意度都在96%以上。发展至今,“旅游经济学”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欢迎和认可。
三、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开展实践教学是该学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此,运用协同创新理念,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
协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导论
“协同创新”最初应用于企业组织内部,依靠共同的目标、沟通渠道和内在动力等因素构建资源平台,建立分享机制,以促进内部成员的协作发展。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引用协同创新理念,在新时期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即高校应加强与同类院校、企业的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只有理论和实践并重,完善课程设置,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通过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高标准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高校与其他同类院校的协同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具备一线岗位的实际工作技能。显然,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开辟多种实训、实验和实习的渠道,创建多种实践平台,才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
2.1开展实践教学是应用性学科培养目标的要求
按照学科设置,大多数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都涵盖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方向,因此开设的课程也都围绕这些大类展开。按照这样的模式,学生就业的对口行业是去酒店、旅行社、景区或者其他相关的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该行业不同领域的理论板块,但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学生就无法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的问题。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显得尤为迫切。
2.2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从目前来看,各个高校普遍越来越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可究竟何为创新人才,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毋庸置疑,创新人才一定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多地接触到业内的技能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通过一系列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在企业实习等途径,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3开展实践教学是旅游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
最新《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披露,预计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规模将达到6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数据显示,我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操作技能,才能使他们在就业时具备一技之长,以实现自我价值。
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3.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的教师大多都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课堂教学和课堂管控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旅游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另外,高校有些青年教师,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就直接应聘进入高校从教,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这样的师资现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接触到具体的业务操作环节。
3.2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紧缺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应该具备模拟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行业的基础业务操作的能力,满足学生模拟开展各项工作的需要。这样就对实验室的场地、设施设备要求较高。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课时大大超出实训课课时,导致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室建设也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设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高水平的训练操作。实验室建成后,内部的设备不及时更新,无法跟上最新的行业发展要求。这样也导致学生在实验室操作时积极性不高,单一的操作过于乏味,久而久之实训课的安排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3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大多分散进行,包括课堂模拟教学环节、实验室专项操作演练、短期实训等,这些一般穿插安排在各个学期,课时长短不一。校外专业实多安排在大四期间,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习单位,或者学校推荐实习单位。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也较符合大学课程的安排,但是实习效果却很难保证。一方面,校内的实训课比较分散,而且学时较少,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受学校实训基地条件限制,也未必能真正模拟旅游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另外,该专业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和自己专业对口的是去各大旅行社、酒店或者景区等从事一线工作,这些岗位对学生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企业在学生入职前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因此校外实习单位往往不接收短期的实习生。而高校往往将校外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这个时期学生又面临找工作或考研的压力,实习效果很难保障。
3.4校外实习缺乏统一管理
实践教学除了在校内开设一系列的实训课,校外实习也必不可少。旅游管理专业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技能,只有通过系统的校外实习才能获取。高校在安排学生校外实习时,如果只是向毕业生推荐一些对口的旅游企业,而不去实地考察这些企业的经营现状、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企业资质等情况,就很难切实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项利益。同时,学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也比较盲目,由于对实习岗位不了解,未必能真正找到自己满意的实习单位。而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掌握,也仅局限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而实习报告未必能真实体现学生的实习情况。要想切实掌握学生实习的情况,有必要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统一的规划,并制定完善的考核方式。
4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策
4.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动手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邀请旅游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来学校做报告,给同学们分享业内的最新资讯,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度。其次,可以不定期的安排学校的老师去旅游企业学校培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另外,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给学生开展实训课,使学生了解这些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为校外实习做准备。最后,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如果学校允许,可以鼓励老师在旅游企业任职,培养“双师型”教师。
4.2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内实践课程,必须依赖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如客房实验室、中餐厅实验室、西餐厅实验室或者3D景区模拟导游实验室。通过实训,可以让学生模拟客房服务,模拟操作中、西餐厅的摆台,或者模拟导游讲解。实验室建设必然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场地,因此,在规划实验室建设时应充分调研论证,保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符合实训课要求。近几年来,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因此实验室的设备也要“智能化”,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的配备也应到位。同时,应制定实验室管理条例,确保实验室的可持续使用。
4.3建立“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明确各个实践环节的详细标准。比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对各类实践课程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实验室教学的具体安排、实训课的具体安排及校外实习的安排,针对课程的课时和内容,制定相对应的考评体系。特别是校外实习,在学生实习之前就对学生进行规划,提升学生对校外实习的重视程度,并且综合考虑学生的意愿分配岗位。在对校外实习进行考核时,设立企业打分和学校打分的比例,明确考核标准,对不达标的同学取消学分,并要求重新实习。完善严谨的考评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4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校内实训课、实践课等,校外实习也不可缺少。要想开展校外实习,必须深化校企合作。首先,寻找对口的实习企业。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大类,可以找一些景区、酒店或者旅行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这样,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和实习单位的岗位需求是对口的,学校根据实习单位所提供的岗位,灵活调整教学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就业岗位。其次,邀请企业的负责人来学校开展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提前了解这些实习单位。再次,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即学生可以申请意向的实习单位和岗位,企业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面试,一方面尊重学生的选择,另一方面兼顾企业的用人需求。最后,完善考评制度,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不仅让学生提交实习报告,企业更多的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及考核,建立完善的考评指标,考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不足、改进技能的重要环节。
作者:宋亚培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俊清.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内蒙古高校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11).
[2]满超燕.关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6(2).
关键词:创新能力;项目训练;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29-02
一、实施创新能力实践学分项目训练的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教育就是在“做”上学,在“做”上教,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也不能“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子似地一味灌输,而应“教”、“学”、“做”三者合一,寓教于乐。他说:教学做的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1]。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把“教”、“学”、“做”三者合一,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做”这个实践过程中得到良性的运作,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
2.“过程模式”理论。“过程模式”理论是斯坦豪斯(L.Stenhouse)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中提出的。过程模式强调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内容,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3]。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施创新能力实践学分项目训练解决的现实问题
1.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国发(41)号文件)中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 我国将围绕这两大战略目标,积极推动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建设旅游强国,创新性旅游专业人才是根本保障,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的专业技能;拥有对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的获取、处理和灵活运用能力;具备多学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的职业敏感和超前的预测和决断能力。
根据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构建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完成实际工作的专业执行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需要涉及面宽且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其中,持续不间断地开放自由的实践教学尤其重要。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大多集中于为期3~6个月的毕业实习,很难满足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基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而达成创新能力的转化。因此,除了安排集中的教学大实习之外,应在四年的本科教学期间,搭建一个能吸引学生、训练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平台,设计形式多样的旨在培养专业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课外系列实践训练项目,通过不间断地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经过几年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8个固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能力实践学分以专业训练项目为实现载体,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锻炼及时对接,适时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并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有所创新。使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开发创新潜力,为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学分项目训练的内容及实施形式
2009年,在宁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根据《关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宁大校发【2008】75号)文件精神,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创新活动,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必修学分,这8个学分由学生参加导游技能训练、旅游公关活动策划、企业创意文案设计、旅游营销方案设计、旅游市场调研与统计分析、区域旅游业发展调研、饭店服务技能培训、旅游项目开发设计、中英文导游词创作、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等创新实践项目之中的4~8个项目修得,并将有关要求固化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实现了创新能力训练进学分、进计划、进方案、进项目、进实训,实现了创新能力培养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
1.各训练项目内容设计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学分项目的设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因素:首先是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其次是知识经济发展对旅游人才创新意识的要求;第三是适应旅游行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的要求;第四是要求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因而,在训练内容设计上应符合如下原则:前沿性;动态性;灵活性;开放性。
2.各训练项目的实施形式。通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活动形式、实践经费、实践基地等资源的整合,将创新能力训练项目与校内外各种文化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结合起来,搭建了一个基于广泛教育教学资源的、可使大部分学生受益的、可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具有一定深度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平台。在各个项目的实施中,除了引读精讲、讨论之外,还利用个案研究、小组学习、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实操训练、班级讨论、个人或小组汇报等,形成了以下几大类训练形式:学科竞赛;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科研训练。
实施创新能力实践学分项目训练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专业执行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培养学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是理论知识得以经验转化和能力提升的的根本路径,也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理论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通过系列专业项目的实践训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改进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5.
[2]陈宏毅.实用主义教育与“生活教育”——杜威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之比较[J].求索,2003,(4):178-179.
[3]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http://省略,2009-12-03.
关键词:大类招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大类招生的缘起和现状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合并,进行学科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的复合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升格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专业。新的专业格局厘清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内涵,拓宽了专业口径,为各高校实行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奠定了政策基础。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旅游大类的4门核心课程,强调了旅游管理类下设专业的区分度与融合度相兼顾的原则,为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提供了国家标准。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和教育部政策导向的背景下,我国部分旅游高等院校应势而为,结合各自原有的专业基础,积极开展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总体来说,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各学校的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均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普38遍性、共识性的模式和机制,在分流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提升。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困境
通过对目前已经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院校进行访谈调研,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整理,目前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分流时间较早,学科基础不扎实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专业分流前接受通识基础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分流后接受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教育。因此,专业分流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后续发展。目前,我国率先实行旅游管理类大类招生的高等院校规定的专业分流时间多集中于第3学期,即学生在大一接受旅游管理大类的统一培养,大二分流后按专业进行培养,仅有部分学校将分流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见表1)。从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大一阶段基本为思想政治、数学、英语、计算机等通识能力课程,仅开设了旅游学概论专业导论等1一2门学科课程,学生对旅游管理学科的认识较为粗浅。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早进行专业分流,不仅会造成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更无法达到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专业教学脱离行业,实践能力较薄弱
旅游产业涵盖酒店、旅行社、景区、娱乐等多个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呈现出行业内部不断深化、行业之间日益融合的双重态势。因此,《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在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不仅要强化学科基础,注重下设专业间的融合度,更要强调与行业接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反观大多数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旅行社门市管理、传统现场导游服务等内容上,而针对当前OTA运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行业快速发展的领域却鲜有涉及;酒店管理专业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前厅、客房、餐饮等营运部门的服务与管理,而对于酒店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收益管理等前沿领域,却由于相关师资缺乏而仅有极少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要载体,课程的设置无法紧跟行业发展态势,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匹配行业发展需求,职业后续发展受限。
(三)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学生发展无特色
虽然部分学校实行了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沿袭了以往的做法。学生分流前按照大类招生的班级进行统一培养,分流后按照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培养,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是一个班级一个教室、一套课表、一套师资,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地独立运转[1]。另外,目前“00后”学生的大多课余时间都沉浸在智能手机、电脑的个人世界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差,多为被动地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较少主动寻求个人的特色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管理虽然整齐划一、简便易行,但其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为“标准化产品”,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也无法形成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普通髙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特征[2]。在该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当前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及人才培养中的困境,本文构建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通”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特征,以大类招生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旅游管理大类的学科基础和属性,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通识能力和学科素养;“专”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以分流培养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旅游、酒店、会展各专业的区分度和专业特质,保证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遵循重应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胜任具体旅游职业的实践应用能力;“特”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创新性特征,以特色发展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特长,保证人才的持续发展要求,遵循个性化、差异化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个体差异的核心竞争力(如图1所示)。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对接了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符合“学科一专业一学生”的人才培养逻辑,主要解决了当前旅游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复合性不髙、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通专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特色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色,实现学生在旅游及相关行业的高位就业和良好后续发展。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结合当前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基于“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注重学科融会贯通,夯实学科基础
国家实施学科大类招生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一定要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学生在专业分流前的学科素养。基于此,不宜过早进行专业分流,建议学习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著名旅游院校的做法,将专业分流时间放在第5学期。在分流前的大一、大二培养阶段,学生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通识教育方面,学生以学习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信息时代通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教育方面,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可依托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奠定学生的学科基础。同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结构为“4+X”。因此,在前两年的大类统一培养阶段,应有序安排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等4门旅游管理类学科专业课程,为后续的分流学习奠定坚实而宽泛的学科基础,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分流提供充分的决策时间和决策依据。
(二)专: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具有典型的实践性,重应用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学生分流后的专业培养中,一定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交流,实现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尤其加强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行业前沿课程的开设,通过开展课内实训、独立实践、顶岗实践等环节,实践课程总课时比重不低于30%[3]。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除了导游、餐饮、客房等传统操作型实训室外,应适应现代需求增设电子沙盘、虚拟现实模拟等智能化实训室,充分满足学生课内实训教学、课后实训强化、技能大赛集训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在行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满足学生认知实践、独立实践、顶岗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需求,应通过校企协商,使学生的实践岗位不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服务岗位,还应保证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基层运营管理,提高实践综合能力。最后,强化双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很多旅游院校由于缺乏相应课程的师资,因此无法开出某些行业前沿课程。对此,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放补助、职称考评等方式让校内教师走出学校,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获取行业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荣誉聘任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担任部分课程内容或专题讲座的兼职教师,将行业前沿资讯、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实践感知,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职业自信。
(三)特: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实现个性发展
创新性是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中面对行业发展瞬息万变、人才培养同质化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旅游人才培养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实施本科导师制。在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以后,实行全员导师制,加强分类指导。导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成立工作室,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导师及其工作室。每名导师负责5—8名学生,在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学习、发展规划、各类竞赛、论文写作、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导师工作室下的不同年级学生还可以加强交流,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二是实施卓越成长计划。在第4学年,结合学生前几年的学习表现,针对具有突出兴趣特长、明确学业规划、较大发展潜力、强烈成才愿望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升学访学、跨境交流、创新创业、科学研究、行业实践等定制化课程模块,实施定制化的卓越成长计划,突出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目前“双一流”高校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已成为未来招生模式的主流。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契合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专业要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构建“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实施路径方面加以落实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96-900.
为了让学生尤其是新生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热爱所学专业,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做到自律、自理、自立、自主、自觉、自强,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统一认识,齐抓共管,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列入校院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运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前提下,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专门人才上来,充分发挥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旅游企业等各方在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企的全过程。
尤其要注重新生入学、学生毕业的两个关键环节,并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各学期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不断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为达此目的,可以把专业思想教育开设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如开设“学科导(引)论”课等,由校院领导或专业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对专业背景、前沿动向、师资、设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毕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做专门的讲述,让学生从主观上认可职业方向,从客观上符合职业要求,充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过渡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
二、充分发挥教学名(导)师和学长引领导航作用,夯实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旅游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要讲明旅游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把握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看到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广阔,人生更加辉煌;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社会需求质量及专业发展趋势等,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发挥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等教学名师的引领导航作用,开展系列讲座,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建立人生目标,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所学专业,提早接受学术熏陶,提升文化品位,充实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大学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发展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并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拓宽思维面和认识面。还可邀请学长或校友作现身说法,畅谈学习和工作后的体会,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其他关心的问题,为在校生释疑、示范、引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成功的欲望。同时,配合学校学分制管理,实行专业指导教师制,指导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网上选课,帮助学生进行选修、辅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校生活的全方位咨询等,让学生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去了解熟悉本专业,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更好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确保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三、优化师资队伍,重视教学环节管理,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在现代高校旅游教育中,要优化师资队伍,采取顶岗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把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心理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灵活的课程体系,坚持由企业界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设置课程,并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调整课程,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法、参观体验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操作示范法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如投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旅游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采取主题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建立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并按照旅游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使学生时刻感到身临其境;改变过去落后的、静态的、封闭式教学为动态的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在取得学位证的同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深化专业思想教育
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坚持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专业思想教育密切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将旅游专业元素融入学生活动,增强专业敏锐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保证学生管理的“专业化”。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在大学生涯中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手机、E-mail、QQ群等通讯手段和网络媒体,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为其排忧解难,使之树立学好专业课的自信心;常与授课教师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各专业课中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便配合授课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专业知识面;阅读专业资料,帮助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教师的设计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增加自豪感。注重收集整理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在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收集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收集国家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内容随时充实到学生专业教育中去,使学生了解到毕业生所走过的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把旅游专业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
五、加强校企良性互动,生动促进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要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弥补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理解的局限,弥补学校缺乏的实践和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生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旅游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职业色彩要求其专业教学服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强化校企联系,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适时调整教学组合,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讲座或座谈、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知悉旅游业界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参与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旅游企业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旅游业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改变其传统偏见,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精旅游”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亲自感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学会对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业态度和技能、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评价,让其具备旅游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能、专项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专业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要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指导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看作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结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同时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在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理想、专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为此而认同自己的专业,巩固专业思想;重视和强化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工作作风,做到人格健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渗透在细节中,要求专业全体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在教室、宿舍等创造旅游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