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书法的发展史范文

书法的发展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书法的发展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书法的发展史

第1篇

[关键词]书法艺术;唐代楷书;“初唐四家”

[中图分类号]J2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101—02

南北朝时期,以长江为界,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在南北对峙的169年间,我国的书法史亦分为两派:南派沿袭东晋二王的典范,擅长帖学,一些士大夫与帝王贵胄都雅好书法,相与赏玩评鉴,从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遗憾的是,年代久远,留下来的真迹寥寥无几。相反,北朝特别是北魏刻碑之风盛行,大量的碑刻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作品风貌各异,不但显示出楷书演变的痕迹,同时正因为其不成熟反倒流露出不同的意趣和风韵。

隋朝在我国楷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所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隋代是南北朝书法的交汇融合与发展时期,也是唐代楷书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的书风从总体上来看是实现着从拙朴向精美、从荒率向规整的转换,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日趋成熟;同时,也正是由于转换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隋代书法有着较大程度的自由和选择空间。从流传的隋碑如《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启法寺碑》、《苏孝慈墓志》等来看,楷书已相当成熟,初唐书家莫不受其影响。

楷书自隶书蜕化而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演变,至隋朝已渐趋成熟,其标志为:一是逐步摒弃了富有隶意的波捺,而采用了楷书回锋收笔的方法;二是形体由略扁转为方正;三是字形变得整齐妍美起来。隋朝书法上承汉魏六朝之余绪,下开唐人楷法之先河,从其流传的碑刻来看,隋人对方笔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结字的匀称、平和、严谨已趋于完美。六朝时期,隶楷错变,无体不有,面目各异,其体质拙朴,意态奇变的现象至唐代已达到完美成熟的境界,唐人楷书法度森严,结字匀称,笔意精到,章法和谐,骨肉相称,文质相谐,刚柔相济,为世人树立起“法”的典范,这种现象往往与其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初唐楷书,承魏晋六朝之遗风,皆以劲健为尚,以瘦硬为美,提倡一种内在的沉劲骨力。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世人称为“初唐四家”,虞之圆润丰美,欧之方劲刻厉,褚之清腴端雅,薛之瘦练疏通,虽风格各异,但皆注重法度,点画精到细腻,结字端庄雅正,为后世楷法树立起历史的典范。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省)人。虞世南书承智永,得二王法,其书端肃静穆,舒卷雅逸,用笔“圆浑温润而不露圭角”,“内含刚柔、立意沉粹”,“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清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曾对欧、虞两家书风进行了比较:“昔人评欧阳率更书如金刚怒目,大士挥拳;虞永兴能中更能,妙中更妙,二家之书,余实未敢定其优劣。涿鹿冯铨谓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此言非也。欧亦刚柔内含,学欧而不得其笔,乃有露骨之病;学虞而不得其笔,又岂无肉重之失耶。”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的代表作,此碑书法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字字珠圆玉润,体现了虞书含蓄生动的特点。在用笔上外柔内刚,笔力遒劲,气力沉厚,有千钧之力,点画之间,信手拈来,顺乎天然,通篇井然有序,其完好的整体效果令人赞叹不绝,这是书家注重精神内容的体现。清冯班《钝吟书要》云:“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清刘熙载《艺概》云:“学永兴书,第一要识其筋骨胜肉,综昔人所以称《庙堂碑》者,是何精神!”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湖南临湘人。欧阳询博贯经史,经常与李世民切磋书艺,其学书笃志专精,书名远播。询初学王羲之,后又汲取了北朝峻拔淳朴书风而自创风格。欧阳询的楷书以险劲刻厉见长,法度严谨,清劲秀健,苏轼评其书谓:“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原名仁寿宫,隋文帝时建,在陕西麟游县西5里天台山中,为唐太宗避暑胜地,因乏水源,某日,太宗偶然发现“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大喜,因勅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碑,以记盛事。是碑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因是奉勅所书,所以写得特别严谨,一笔不苟,点画工妙,沉静入骨,结字稼纤得度,意态精密。王澍《竹云题跋》评此碑曰:“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醴泉》乃其奉诏所作,尤是绝用意书。”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人。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楷法,贞观初,太宗出内府金帛征求二王遗墨,世人进献甚多,但其中真伪杂陈,褚为之鉴定,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褚遂良初学虞世南,后又上溯二王及汉隶,楷书自成家法,点画遒劲瘦铄,结字清远萧散,微杂隶意,古雅绝俗,有“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琦”之态,言其用笔清雅婉逸也。《唐人书评》谓:“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传世楷书作品亦各具风貌。

第2篇

一、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的劳动的工具。6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制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

二、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第三阶段是在国家“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目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所掌握的五轴联动数控技术较成熟,并已有成熟产品走向市场。同时,我国也已进人世界高速数控机床生产国和高精度精密数控机床生产国的行列。在CIMT2003上,中国内地共展出机床700多台,在600多台金属切削机床和近100台金属成形机床展品中,数控机床分别占75%和54%。这既体现了中国机床市场的需求趋势,也反映了中国在数控机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国占据市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型产品上,而在中档、高档产品上市场比例仍然很小,与国外一先进产品相比,在可靠性、稳定性、速度和精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三、数控系统中的新技术

(一)网络化数控系统平台

1.网络化数控系统平台的基本结构。

(1)系统软件。机床网联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以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他机床机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通过开放式的CNC同环球网的连接,车间能够从跟踪到收集机床生产情况等更多的信息。Pro/Engineer北航海尔CAXA等CAD/CAM软件能够依据零件CAD轮廓生成相应的加工轨迹,生成数控代码程序。这些代码通过网络发给机床进行加工。网络数控通过网络将制造单元和控制部件相连,活将制造过程所需要资源(如加工程序、机床、工具、监测监控仪器等)共享。

(2)系统硬件。系统硬件包括组成的各种物理实体。系统硬件对外部的表象和接口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通过设备驱动程序使之与操作系统分隔。系统硬件各部分通过信息管理网络和开放设备及网络互连,传递命令和数据信息,并行完成数控任务。对于数控系统硬件来讲,开放性主要是指其计算机、网络、伺服系统及I/O逻辑控制等单元应该具有统一的标准,以实现互换性。要使其硬件具有互换性,全球所有数控系统制造商都认为应该采取现场总线技术。

2.未来数控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人机协同的新型数字化制造模式,它把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引进来,创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能充分发挥“人的智能”和“及其智能”的分布式人机系统工作模式。车间数字助理(Shop Floor PDA)和新型数控系统构成了这种新型制造模式的两个核心环节。这种专业化的数控PDA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和上网,获得车间或单元服务器乃至CAD/CAM技术中心的支持,因而极大地增强了数控系统的功能。

车间数字化是企业制造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环节,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难点。企业排除人的参与,完全依靠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把当前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引入到制造业中,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和人机沟通,把人的智能和及其的智能无缝的结合起来,形成以一个人为中心的人机协同的制造模式,将为实现这种崭新的制造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控机床智能控制技术

1.数控机床智能控制技术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系统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CNC向多变量智能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数控机床的智能控制技术有:神经网络,模糊控制,人工智能控制。

第3篇

关键词 数字电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08-02

在当代,数字电视技术已经越来越普及,它的发射、传输、接收等一切环节都依靠数字电视信号来进行传播,从而大程度上减少了其他电视技术的局限性,即加强了信号传播速度,又减少了“有线”带来的浪费和污染,从而也降低了经济成本,降低了其维修难度。数字电视是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后的第三代电视。因其多功能以及普及方便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数字电视技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当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相应的都已经抛弃了传统的电视技术,这也给数子电视技术带来了蓬勃的发展机会,但也导致人们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如何提高数字电视技术的质量,其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就成为了一项热门话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经验,从其概述、业务、卫星信号、内部系统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使大家能够看清其现状与发展的趋势。

1 数字电视技术的概述

在本质上,传统电视技术与新兴的数字电视技术有着根本区别。无论是摄像录音,还是节目后期剪辑制作,每一项工序之间都摆脱了原有传统模式的束缚,现有的数字视频信号与传统的模拟视频信号相比,其性能更加稳定,传播速度更为快速,质量更为清晰,而且其功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提升。业务和内部系统也得到了具体化的完善。

1.1 业务的提升

在这个信息膨胀、爆发的时代,人们早已不满足从单一渠道获取知识量的传统方式,而以一种平台只传递一种规定的信息模式也渐渐被人们所抛弃,现有的传播技术当中,以网络传播方式为主要手段,其信息快、信息量广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第四大主流传播方式,而数字电视技术正是看准这点,结合网络,做到了以前电视没有做到的许多事情,彻底提升了电视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包括视频通话、医疗服务、观看网络视频等等,这不仅是其业务的扩展与提升,也是其自身发展自身的有利保障。

1.2 内部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的诞生以及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良好影响,其内部系统也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以卫星为主导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通过卫星为中间媒介,播放室发送信号,“机顶盒”接受信号,以最快最省力的模式转播到广大用户的家庭当中。2)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数字广播系统。其无线电波为主要传播媒介,使手机、PDA、笔记本等电子技术,都可成为数字电视的终端,大大加强了其广泛性。3)以有线传播模式为主要形式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这也是比较传统的数字电视技术,现在正被新型技术所取代。4)以电视塔为主要形式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它通过电视塔发射信号,用户用天线接收,使其可以“移动”的观看电视节目,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出租车、公共汽车等方面,但是信号的清晰度以及画面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2 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

2.1 数字电视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有关数字电视的使用数量调查报告显示:在2012年年底全球已有10亿人在使用数字电视这一新兴的电视模式,也就是说全球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人已经使用上了这种技术,这标志着数字电视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电视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发展的新兴技术,由美国人开发,并在1994年6月在美国本土使用,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数字电视覆盖技术已经得到了系统性的完善,超过90%的地区被数字电视技术所覆盖。而时隔两年后也就是1996年,法国也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商业当中,以商业模式带动其发展,为数字电视技术的新兴带来了有力的保障。1998年英国也相继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采用了电视塔发送信号的技术,使其能够“移动”应用,而且在英国,数字电视的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使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数字电视的方便与快捷。2003年日本,也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在2011年关闭了模拟电视技术信号。

2.2 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亚洲大国,并且也是亚洲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国家,早在2000年中旬,就开发了第一个以数字电视技术为主的广播电视台,虽然相比欧美等国家,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起步较晚,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覆盖率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已然超出了有些国家的覆盖率。可惜数字电视技术虽然覆盖了千家万户与许许多多的企业以及部门,但是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因为那时的数字电视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引进了发达国家的数字电视技术设备,在技术方面我国还欠缺的很多,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且现有的一些数字电视技术设备都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或者是在技术上与其共同研制的,缺少自我研制的技术是我国当时的数字电视技术设备的一大弊端。这种问题直到2002年才得到彻底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任何事情与科技的更新换代都是让人目接不暇的,在时隔两年后,上海、广州等地率先完成了数字电视技术的更新,并在同年播放信号,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彻底的改善了我国当时数字电视技术依靠外国的弊端,直到今天,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研制的技术设备,技术等级可与国际接轨,这与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3 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现阶段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下面我们就针对其技术设施以及发展的现状来具体的谈一谈它的发展趋势。

3.1 通过卫星来进行电视直播

通过相应的卫星来传播信号实现卫星电视直播,这种直播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覆盖性广泛。而且通过DTH业务,还可以收看到许多精彩纷呈的国外电视节目。在2008年,我国的“中星9号”广播电视卫星成功发射送入太空,这颗卫星彻底解决了边远山区以及农村无法收看到电视节目的弊端,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电视信号的覆盖率,也显现出了卫星传播的强大性,随着经济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我国的高速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人们对信息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如果想让电视这种传统的主流传播媒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依靠卫星传播是其主要的方式之一,不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覆盖,而且还能收到国内国外许多电视,这对人民了解国内外形势,了解新闻动向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也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3.2 数字高清电视

传统模拟电视技术与数字电视技术最大的差别不是在其覆盖率上,而是在两者的清晰度上,传统模拟电视的画面清晰度根本不能与现有的数字电视技术相比较,所以如何提高数字电视的清晰度是其当下发展趋势的主流之一。普标、标清、高清是数字电视清晰度的三种表现形式。在当下的社会中,生活压力普遍增大,人们在工作之余需要对身体以及精神的双重放松,才能使其在心灵上得到愉悦,所以普清电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这也是传统的模拟数字电视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如何改善电视的清晰度,使其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是数字电视能够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3.3 网络电视

单一的电视节目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所需的要求,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更多时候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时网络电视应运而生。它利用pc端插口,可以与电脑以及网络端口直接相连。通过电脑和网络的在线观看功能,可以轻松的进行转播、直播、插播等一系列的有效观看手段,使人们可以随时观看自己想看的节目,不仅提高了电视的收视率,还解决了人们无法及时观看的这一难题,所以网络电视的新兴也是现有数字电视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4 手机电视

手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手机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频接收终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移动着接收信号,虽然音质画质不如普通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电视、车载接收机、笔记本、MP3以及MP4等,其接收和传送的业务不仅仅局限在电视节目、音频、图文以及数据等方面,如手机电视。由于手机的普及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手机观看数字电视,其在网络上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手机电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它也成为了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生活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数字电视技术这种新兴的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密不可缺的重要伙伴,针对数字机电视技术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如何提高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覆盖率,如何加强数字电视技术的更新程度,如何完善其技术设备,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积极的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依照其发展趋势来看,走卫星大面积覆盖化、数字电视高清化、网络技术连接化、手机电视移动化这四种路线,是现有的主流发展趋势,所以笔者呼吁,作为现代的数字电视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完善自身实践技术技能,以科学是第一发展力为前提,不断的在这一条道路上进行摸索与实验,最终通过集体的努力,摆脱依靠外国技术这一弊端,开发属于我国本土的高科技数字电视技术,不仅为我国人民创造福利,还为我国在数字电视上的技术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彭松.中国数字电视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信息,2011(24).

第4篇

模式转变

传统的防火墙通常都设置在网络的边界位置,不论是内网与外网的边界,还是内网中的不同子网的边界,以数据流进行分隔,形成安全管理区域。但这种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恶意攻击的发起不仅仅来自于外网,内网环境同样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而对于这种问题,边界式防火墙处理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防火墙产品也开始体现出一种分布式结构,以分布式为体系进行设计的防火墙产品以网络节点为保护对象,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需要保护的对象,大大提升安全防护强度,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形式的变化,而是象征着防火墙产品防御理念的升华。

防火墙的几种基本类型可以说各有优点,所以很多厂商将这些方式结合起来,以弥补单纯一种方式带来的漏洞和不足,例如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既针对传输层面的数据包特性进行过滤,同时也针对应用层的规则进行过滤,这种综合性的过滤设计可以充分挖掘防火墙核心功能的能力,可以说是在自身基础之上进行再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过滤方式是带有状态检测功能的数据包过滤,其实这已经成为现有防火墙产品的一种主流检测模式了,可以预见,未来的防火墙检测模式将继续整合进更多的范畴,而这些范畴的配合也同时获得大幅的提高。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防火墙的信息记录功能日益完善,通过防火墙的日志系统,可以方便地追踪过去网络中发生的事件,还可以完成与审计系统的联动,具备足够的验证能力,以保证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采集的证据符合法律要求。相信这一方面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很大幅度的增强,同时这也是众多安全系统中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功能扩展

现在的防火墙产品已经呈现出一种集成多种功能的设计趋势,包括VPN、AAA、PKI 、IPSec等附加功能,甚至防病毒、入侵检测这样的主流功能,都被集成到防火墙产品中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分辨这样的产品到底是以防火墙为主,还是以某个功能为主了,即其已经逐渐向我们普遍称之为IPS(入侵防御系统)的产品转化了。有些防火墙集成了防病毒功能,这样的设计会对管理性能带来不少提升,但同时也对防火墙产品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产生了影响,即性能和自身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的意见是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来做综合的权衡,毕竟这个世界暂时还不存在什么完美的解决方案。

防火墙的管理功能一直在迅猛发展,并且不断地提供一些方便好用的功能给管理员,这种趋势仍将继续,更多新颖实效的管理功能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例如短信功能,至少在大型环境里会成为标准配置,当防火墙的规则被变更或类似的被预先定义的管理事件发生之后,报警行为会以多种途径被发送至管理员处,包括即时的短信或移动电话拨叫功能,以确保安全响应行为在第一时间被启动,而且在将来,通过类似手机、PDA这类移动处理设备也可以方便地对防火墙进行管理,当然,这些管理方式的扩展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还是如何保障防火墙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不被破坏。

性能提高

未来的防火墙产品由于在功能性上的扩展,以及应用日益丰富、流量日益复杂所提出的更多性能要求,会呈现出更强的处理性能要求,而寄希望于硬件性能的水涨船高肯定会出现瓶颈,所以诸如并行处理技术等经济实用并且经过足够验证的性能提升手段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防火墙产品平台上;相对来说,单纯的流量过滤性能是比较容易处理的问题,而与应用层涉及越密,性能提高所需要面对的情况就会越复杂;在大型应用环境中,防火墙的规则库至少有上万条记录,而随着过滤的应用种类的提高,规则数往往会以趋进几何级数的程度上升,这是对防火墙的负荷是很大的考验,使用不同的处理器完成不同的功能可能是解决办法之一,例如利用集成专有算法的协处理器来专门处理规则判断,在防火墙的某方面性能出现较大瓶颈时,我们可以单纯地升级某个部分的硬件来解决,这种设计有些已经应用到现有的产品中了,也许未来的防火墙产品会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祈祷这种状况最好还是不要发生。

第5篇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波分复用技术;光纤接入技术;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系统

中图分类号: S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经济飞速进步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通信行业的基础性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众多行业需要通信为其提供信息沟通和实现控制的功能,在社会发展加快和行业竞争加大的局面下,对通信提出了速度、质量和服务上的要求。光纤通信技术以高速、高品质和高可操作性成为通信行业新时期广泛应用的技术,是通信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在各领域的应用面积越来越广泛,在各行业的应用程度将越来越深远,成为通信的基础性的重要技术。光纤通信是依靠光纤为骨干,目前波分复用技术和光纤接入技术是当前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相信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光纤通信将向着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系统、光联网、新一代光纤和新型光纤接入方向发展。通信行业应该对光纤通信技术有高度的重视,技术人员要了解光纤通信技术的概况和历史,对当今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重点有所知晓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未来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达到促进光纤通信技术在通信行业的普及和其他领域应用的目的。

1光纤和光纤通信技术的概述

1.1光纤的定义

在通信行业,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是指:利用光波发生全反射原理,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达到传输光线的传导性工具。

1.2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是指:在以光纤为主要架构的通信体系和网络中,以光波的波长、频率和谱系为信息加载对象实现信息交换和信息控制的通信方式。

1.3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研究在光纤通信中材料的分类、光纤的用途、光纤的工艺、光波的处理、光波的加工等基础性通信工作,使光纤通信达到更高速度,更好服务的技术。

1.4光纤通信技术的优点

首先,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的优点。其次,光纤通信技术具有信号串扰小、保密性能好。其三,光纤通信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传输质量佳、无辐射、难窃听、安全性好等优点。其四,光纤通信的光纤尺寸小、重量轻,便于施工的运输和敷设。其五,光纤材料来源丰富,有客观的的环境功效。最后,光纤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寿命长。

2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2.1WDM(波分复用)技术

WDM技术是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达到扩大带宽资源的基本技术。WDM技术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物理性质不同,将光纤的低损耗区域划分成若干个通信的信道,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体,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将这些不同物理性质的光波实现传输,使他们相互独立、互不干扰,达到一根光纤内多路光信号传输的目的。

2.2FTTx(光纤接入)技术

根据光纤到达位置的不同,光纤接入技术由FTTB、FTTC、FTTCab和FTTH等不同的应用形式,目前FTTx是国内光纤通信技术发展重点也是技术难点,如果FTTx技术取得突破和商业化运营,将会为广大通信用户,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用户提供速度更快、频谱更快,更为理想的光纤接入方式

3光纤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3.1向超高速系统的发展

超高速系统的光纤网络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超高速系统可以增加通信业务和通信传输的容量,特别是对宽带业务和多媒体业务,超高速光纤网络系统为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在北美和西欧以及日韩地区,超高速光纤系统成为建设和研发的重点。

3.2向超大容量系统的发展

应用波分复用系统可以扩大光纤网络的系统容量,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资源,节约大量光纤和再生器,实现网络交换和恢复达到智能网络的功能。

3.3向光联网方向发展

在光纤网络中实现分插功能和交叉连接功能,扩大光网络的容量,实现网络的扩展和业务量的增长,实现灵活组网和网络可重构性,实现网络的透明性,确保快速恢复网络状态的能力。

3.4新一代的光纤

研发新型光纤已成为开发光纤通信技术的重点,目前出现了非零色散光纤(G.655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全波光纤),是这一趋势的应用。

3.5光接入网

接入网中采用光接入网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维护管理费用和故障率;开发新设备,增加新收入;配合本地网络结构的调整,减少节点,扩大覆盖;充分利用光纤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建设透明光网络,迎接多媒体时代。

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通信行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推出,通信为个人、社会和其他行业提供更高速的信息传统、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和更多层次的选择成为通信发展和壮大的基本。光纤通信技术以高速、高品质和高可操作性成为通信行业新时期应对各种更高层次需求的基本技术,是通信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和通信行业革命的重要标志,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在各领域的应用面积越来越广泛,在各行业的应用程度将越来越深远。目前波分复用技术和光纤接入技术是当前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是降低损耗、利用资源和推进实际应用的关键性技术,通信行业应该迅速推进上述技术的研发和商用工作。于此同时,通信行业也应该牢固掌握光纤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步伐,通过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系统、光联网、新一代光纤和新型光纤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把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达到促进光纤通信技术在通信行业的普及和其他领域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中满.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2]王凤武.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1)

[3]刘晓静.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J].科技资讯.2011(06)

第6篇

[关键词]测控技术;电路;计算机基础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59

1现代测控技术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测量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很多智能仪表,这些仪表在微电子的基础上,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得基于仪表的测量技术渐渐演变,成为一门包含机械、电子、计算机的独立的学科。

2测控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控技术在追求仪表智能化的同时,对其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也不断提高,相应地,随着技术发展,测控技术大量应用高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测控技术的技术指标与功能不断提高。作为代表,测控仪器仪表单元微小型化、智能化日趋明显。

测控技术两个方面,一个是测,另一个是控。“测”是依靠传感器和信号传输电路,即测控电路;“控”则是依靠现代计算机的计算处理能力,根据数据得出相应结果,通过反馈等方式控制整个系统。

计算机已经成为测控技术中的中坚力量,于是,网络技术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测控技术满足实际需求的关键支持。但是不可否认,测控电路依然是测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测控技术的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不但使现代测控技术在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加快了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测控技术朝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网络化、虚拟化等方向发展。同时,现代测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既包括硬件、软件的设计,又包括系统的集成,随着其在国防、工业、农业等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它将为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技术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新型传感器技术、现代测控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远程测控技术、测控系统集成技术等,都是这门涉及广泛的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1)新型传感器技术向微型化、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几个方向发展。

传感器是信息时代的三大支柱之一,目前新的智能化传感器层出不穷,微处理器和网络与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快速发展,新型传感器在测量仪器仪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可以说,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新型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测控总线技术具体包括了GPIB、VXI、CPCI、PXI、USB、IEEE 1394、现场总线和LXI几类总线,USB在现代的应用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总线技术。

测控总线是测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总线标准不断推出和发展。现代测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标准总线计算机平台、功能强大的软件及应用总线技术的模块化仪器设备的有机结合。这将极大地增强自动测试设备的功能与性能。在现代测控系统中,测控总线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测控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中,选择好的测控系统平台总线,不仅有助于系统最终以较低成本满足更高的性能要求,而且可以使系统更加容易扩充、升级和保护用户的投资效益。

(3)虚拟仪器技术包括LabVIEW和LabWindows/CVI,包括开发环境和虚拟仪器设计。

虚拟仪器系统是测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从根本上更新了仪器的概念,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传统仪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说虚拟仪器技术是现代测控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虚拟仪器由计算机和数据采集卡等相应硬件和专用软件构成,既有传统仪器的特征,又有一般仪器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在现代测控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远程测控技术是现代通信网络、远程测控系统的基础。

随着测控任务变得日趋复杂以及大范围测控要求的日益增多,进行远程测控、组建网络化的测控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网络技术也必将在测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有力地带动和促进远程测控技术的发展。采用远程测控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测控系统的成本、实现远距离测控和资源共享,而且还能实现测控设备的远距离诊断与维护,大大提高测控的效率。

(5)电子设备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包括现代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硬件需求分析、硬件集成、接口设计和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以及现代测控系统软件设计(包括采用COTS的软件集成、软件组态和集成的标准化)。

采用系统集成技术解决测控系统的合理构成正成为测控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测控系统的规模和功能各异,且存在各种模块的集成以及在异构和分布环境下设备互连、互操作、数据传输和通信等诸多问题,测控一体化系统集成应运而生。测控一体化是当今测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它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组件技术将标准总线、硬件模块或仪器单元和相应的测控软件等进行构建,同时贯彻实施一系列系统集成标准体系,使之成为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强的测控系统。

测控一体化要求实现测控系统的集成,其目标不仅包括测控系统的体系结构集成,还包括功能集成、信息集成和环境集成,同时还要符合相应的系统集成标准。

(6)自动测试设备(ATE)及软件设计。现代电子装备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密集,为了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及使用成本,使得装备测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易于重新组合,装备的测控及维修通常采用自动测试设备(ATE)来完成。

ATE系统的测控软件就是系统的生命,ATE的软件平台是整个ATE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它是联系测试资源和被测对象的软桥梁,其体系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自动测试系统的性能。

参考文献:

[1]童佳明,高丽媛远程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4(9):59

[2]曹亮,周炜,沈文超远程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3).

[3]历维,张明关于测控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14).

第7篇

【关键词】通讯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在日常生活中,现代通信技术往往被当成是一种单一的电信通信、数字通信、IT产业及电子产品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通信,往往忽略了关于通信的本身特质。其实,类似邮政通信,也作为现代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只不过邮政通信通过实物传递作为基础以对文字、图片和实物的空间转移传递信息。 虽然当前的现代通信逐渐成熟,但是随之也带来一些不足。

一、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无线通信作为通讯技术的一项重要表现方式,在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的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益信息化,人们需要借助通信来实现创新型的工作和管理,因此加强通讯技术的的支持是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主要是指一种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现在广泛使用的3G服务,能够让我们消费者享受到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3G主要存在三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根据网络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的3G及以上的用户已然达到了25.93亿,这个数据占了全球移动用户的41.40%。其中2G及以下用户为数据为36.70亿,占了全球移动用户的综合比例下降到了58.6%。预计到2015年,在亚太地区将超过欧洲,成为全球3G用户最多的地区,估计用户将达到全球的39%;跃居欧洲列第2位。

二、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对于服务的多向控制

在未来,对于通信系统的相互交互性将发展并表现得更加彻底,对于参与通信的任何一方都可发出控制请求并得到系统的响应。这将为广大用户带来实时性的功能和多元化的立体的信息通信,这将从原始的人类的自身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功能跨度到现阶段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满足人们多功能的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享受。在未来市场的进程过程中,我们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需求和提出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这就对于我们加强通讯技术的仿真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对于数据、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还原,让我们在技术上有了新的思考。在未来,对于通信系统在实现信息的及时性和仿真性上有着巨大的要求。

(二)无线网络技术不断发达

现阶段,无线通信范围内的各种新型的技术为大家带来的互补性越来越明显。如何加强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洪,给众多的企业配置优越的无线资源,不断推进不同类型的技术对于相关频谱的规划和应用工作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毋庸置疑,未来的无线网络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并将逐渐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作为我们企业也将不断加强对于自身通信的要求和规划,加强对于现有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在未来NGN的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综合网络平台。在这个高效能的平台之上,我们将看到各种接人手段会成为网络的触手,向各个综合的领域里延伸。 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尤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综合上述可见,对于通信技术的无线发展趋势,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在各种关于无线技术的互补上将更加注重发挥各自的优点,努力做到取长补短,尽可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让我们的通信技术朝着多元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发展,逐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进程,从宏观上形成网络技术的大融合,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4G时代全面到来

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所具有的最大的特点是有关于数据的传输的速度和效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4G时代的到来,4G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将使得我们的通信网络的传输速度得到大幅度地提升,我们对于享受高速网络带来的快乐已经不远了。通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从单一的电话、发短信等,逐渐过渡到综合性的一体化进程,让各种功能都得到统一的实现。未来对于4G通讯技术的应用,将使用高速的网络为基础,加强了对于我们个人的身份识别功能和低定位功能,同时还将逐渐取代银行的电子支付等附带功能,让不同的客户享受到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服务。这使得我们的通讯设备的功能不断强化,同时也让拥有通讯功能的产品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为来的通讯技术将广泛运用到眼镜、书包、手表等一些列生活用品中,通过高科技的电子芯片的植入,让各种产品也同时具有通讯的功能。

三、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越来越发展,通信业务不断扩大,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我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信技术同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相结合已然成为了这个通信时代的典型性标志之一。未来的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日益走向数字化、综合化的趋势,功能日益强大、融合和个性化。未来的通信技术和设备将不断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其在兼容性方面将达到更加平滑,同时能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从而进一步为广大消费者实现更多、更加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让我们的信息化社会进程迈向新的阶段,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余勇生. 浅谈当前无线热点技术和无线通信发展趋势[J]. 中国水运(下半月刊). 2010(10)

[2] 王书达,牛继来,潘庆和. 蓝牙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3] 张海津. 无线通信技术的改革趋势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13(04)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图像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41

计算机的特点在于能够处理各种数据,数字图像能够经过增强、复原、分割等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的数字图像技术具有图像处理多样性、精度高、图像的再现性好、处理量大的优点,本文主要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所谓图像处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像的过程,主要是实现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像数字化、图像增强、图像还原以及图像分割等。数字图像处理最早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报纸业,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随着太空计划得到很大的发展,最具有典型的例子,是对月球照片的处理。

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随着计算机断层扫面(CT)的出现得到发展,在以后的时间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1975年EWI公司研究的CT装置获得诺贝尔奖,目前数字图像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

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目前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在遥感航空航天方面,不少国家都派出了侦查飞机对目标地区进行空中摄影,进而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来分析照片,节省了人力、物理,也能够从图片中得到其他的有用信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家发射了资源遥感卫星,由于成像条件非常差,因此图像本身的质量也不高,需要采取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如采用多波段扫描器进行扫描成像,图像分辨率为30m,这些图像转变为数字信号传送下来,再经过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各国的应用中已非常广泛,如用在森林调查、灾害监测、资源勘查以及城市规划中。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最早来源于医药方面,因此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发挥出了巨大作用,除了上文所讲述的CT之外,还有一些显微图像处理技术,主要是识别红细胞、白细胞以及染色体分析等,在医学诊治方面X光肺图像增强、心电图分析以及超声波图像处理技术等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在通信工程方面,目前通信主要的发展趋势为综合性的多媒体通信,也就是将电视、计算机以及电话联合在一起在数字通信网上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地方集中在图像的处理中,比如说,彩色电视信号速率为100Mbit/s以上,想要传输出去就需要压缩信息的比特量,因此技术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编码压缩。目前国家正在大力研发的新的编码方法,如小波变换图像压缩编码以及自适应图像网络编码等。

在工业和工程方面,主要的应用集中在自动装置配线中检测零件的质量、弹性力学照片的应力分析以及邮政信件的自动分检等,另外在智能机器人中也有应用。在军事、公安方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导弹的精确制导、侦查照片以及图像的传输和显示方面,在公安方面,主要应用在鉴别人脸、识别指纹以及图片复原方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除了以上所讲述的应用领域之外,在电视图像的编辑、服装设计、发型设计以及文物资料复原等方面也有广泛的使用。

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数字图像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低成本硬件相关技术的发展可以想象数字图像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一些诊断、图像压缩编码以及目标识别等方面,但是还没有广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会向着高分辨率、立体化、超高速以及智能化等方面发展,下面具体讲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思维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将会进一步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重要感觉器官是视觉,目前研究的开放话题集中在理解和识别三维应力,将会应用在军事勘察、危险环境作业以及家庭服务等方面,目前人们对于自身的视觉了解的还非常少,因此在计算机视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还会向着虚拟现实发展,所谓虚拟现实就是使用计算机构成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这项技术的发展是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提高方面提出的,人们应用机器人身上的摄像机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所在的环境,进而操纵机器人的行为,另外网上虚拟现实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人们在完成社会生产中往往习惯使用自身的认识和工具,将这些掌握在自身手中,因此目前时代的发展趋势就是将原来二维的东西向着三维发展,如三维重建技术在地图方面的使用,在军事方面能够使用电子沙盘实现任意角度的转化和计算,也能够真实的直观的反应两点之间的障碍物等,还能够实现模拟飞行路线,为作战指挥带来极大的便利。在计算机中进行三维重建目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在图像压缩、识别以及分割方面,目前已取得很大的研究进展,目前图像处理面临的新的问题主要是图像专业压缩算法、图像识别算法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和主要的应用领域,进而研究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如在网络、手机等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还会不断得到进步,这些还需要更多的人努力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孔大力,崔洋.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2(04):11-14.

[2]陈炳权,刘宏立,孟凡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63-70.

[3]吕戈静.浅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3):8035-8036.

[4]丁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与发展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246+270.

第9篇

1.影响削球打法的不利因素

1.1 在技术的研究上,一是没有呈现出当年进攻打法落后时所研究的力度;二是没有像以前研究削球那样继续去做深入的研究。其次,在器材的研究上,近年来新发明的底板、海绵、胶皮、胶水都是适合快攻及弧圈型打法的,却没有适合削球打法的。第三。没有将削球打法像快攻打法那样的重视,没有持之以恒地对削球打法进行系统培养。

1.2 培养削球打法选手训练上需要更多的精力,在训练的种类和数量上,削球选手要练习和掌握的技术比快攻及弧圈型打法的选手要多很多,致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他们不愿多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

1.3 战术意识不明确。有的削球手以攻为主,以削为辅,有的以削为主,以攻为辅。何时攻,何时削,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发展削球打法的技战术思路至今还不明确,缺乏整体的辨证思考和系统的策略意识。

2.提高削球打法技战术的建议

2.1 削球手的进攻。朱世赫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对我来说,攻与削达到平衡是最理想的,当然作为削球手削的比重还是应该大一些,但攻球也必须达到相应的水平,协调发展。”从中我们应该得到启示,削球是第一得分手段,攻球只作为配合扰乱,这种意识需要改变――削球是得分手段,攻球更是得分手段,但须有主次之分。现代削球手应改变发完球之后就是退台削的陈旧模式,应建立发球抢攻的主动意识和技战术能力。除此之外,削球手还应具备反攻和对拉的能力,近台反攻较凶,易选择高点击球,杀伤力较大。中远台反攻可以改变对方的节奏,为自己争取主动作准备。

2.2 削球手的防守。至今削球技术仍然应是削球选手的看家本领。如果没有稳削作为基础,削球手就很难有好的反攻机会,而且也不可能具备全面的攻势。当然还要有“反控制”能力。例如同样是搓球,主动搓大角和被动搓就不一样;同样是削球,主动削底线或逼大角和削在中间、不长不短就不一样;削球主动搞转与不转和被动搞转与不转效果也不同,积极防御和被动防御也不一样。可见削球的防守是其基本的“生命线”。

3.技战术应用艺术

3.1 特点分析。有人总结削球手取胜的经验简要概括为“发球绝,快攻准,削球稳”这三大法宝。其实其本质在与“变”与“应变”一个优秀的削球手的发球有转与不转的变化;有强下转与无旋转的变化;有忽攻忽守的变化,攻球时有忽高调忽前冲的变化;接发球有忽挑击忽搓短的变化。总之。只有变的意识和应变的能力较强,能够因球、因时制宜的采用各种技术,才能取得胜利。

3.2 打法的分析。削攻型打法具备了“变”与“应变”的优势。一般的说,近台快攻型打法具备变的优势,防守型的打法具备应变的优势。削攻型打法综合了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所以有利于“变”与“应变”的战术的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美术国画 油画艺术 视觉艺术 建设问题

油画艺术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和中国现实需要结合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当大的社会作用。中国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努力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油画艺术。他们遇到的问题是:①如何在钻研西方古典油画技巧与适应中国民族审美趣味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②如何在西方主流艺术已经疏远了古典油画甚至整个油画这一表现样式时,继续保持对油画的浓厚兴趣和热情;③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正在给写实的油画提供广阔的市场,艺术家们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而失去探索的锋芒与锐气。其实市场问题不仅涉及油画,也关系到中国画与雕塑。中国画市场的混乱造成艺术市俗化倾向的发展,在技巧普遍有所提高的同时,艺术格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降低。雕塑面对城市公共环境的需要,成为当前的热门艺术。但雕塑的艺术质量问题很使人们忧虑。主管城市雕塑的政府官员和一些艺术家急功近利的心态,严重影响着城市雕塑艺术的健康发展。看来,城市雕塑要真正做到宁缺毋滥,阻力仍然不小。近几年来,美术教育尤其是新兴的设计专业发展很快。各高等美术学院纷纷扩大招生,每年名额成倍地增长。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样做的背后还有经济的考虑,因为学生人数越多,学校收入越丰,而目前国家的拨款往往使学校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可是,美术院校招生如此大规模的扩展,势必影响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的素质,这不能不说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一个隐患。看来,像整个国民教育一样,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当作一种产业对待,而应视作或应主要视作国家的公益性事业。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作品要靠在一定的场合中展示出来,以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影响人们的精神素质。这展示的空间主要是美术馆。美术馆的功能主要有两项:长期陈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和展示当前的美术创造成果,而前一项是主要的。美术馆往往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艺术创造成果的凝聚,代表整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水平。有数千年文化艺术遗产的中国,至今没有一个系统陈列古代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大的憾事。所幸的是,陈列20世纪以来我国美术成就的中国美术馆的改建和扩建工程,已经列为国家计划,可望几年内完成,我们希望系统陈列我国古代美术的美术馆的也早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第11篇

关键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发展策略

为了加强与香港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广东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下,2013年11月有幸前往香港大学图书馆和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参观学习。对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作简要介绍。

一、香港大学概况

根据现香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冯平山图书馆馆长尹耀全博士的讲解及实地考察,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HKU,俗称:Hong Kong University),前身是成立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医院。大学于1912年开课,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学及科研并重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医学、文学、科学、工程、法律、建筑、牙科、经济及工商管理、社会科学及教育10个学院。现有27000名学生,外地学生人数近年显著增加。在2013年世界大学评估排行QS TOP Universities 居26位;英国2013年《泰晤士报》居43位。

1.图书馆简介

香港大学图书馆建于1911年香港大学创立之时。现包括总馆(文史哲、建筑、科技、工管、艺术、社会科学等等)和六个分馆(冯平山图书馆、牙科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法律图书馆、教育图书馆、音乐图书馆及东方语文图书馆),还有位于田湾兴伟中心的密集书库和文献保护与修复中心、位于坚尼地城坚尼中心的技术服务部,面积共约24 124平方米,其中余振强医学图书馆2 639.66平方米、吕志和图书馆1 038.90平方米、牙科图书馆719.94平方米、教育图书馆200平方米、音乐图书馆340平方米。工作人员约有215位,其中有34位专业馆员。

2.图书馆藏书简介

图书馆现有电子图书3 502 923册;纸质图书2 960414册;电子期刊55 484种;现刊8 600种;电子资料库691个;本馆自行研发的资料库29个,另有1个香港大学学术库(机构典藏)HKU Scholars Hub(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现有读者126 489位(含53 749位校友)根据2012年借阅统计数据,共外借800 000册书籍,馆内阅览170 000册。图书馆网页点击量达1.01亿次,电子资料使用6 682 969次。13731人次参加了图书馆培训班,图书馆参考咨询为读者处理了118 911条参考问题。

二、香港科技大学概况

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陈丽霞女士的讲解及实地考察,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间于1991年10月,有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5个学院、20个学术部门、48个研究中心。538个教员人数,学生12 584人(含8640个本科生、3944个研究生)。曾经连续3年在亚洲顶尖300所大学中排名第一。

1.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馆舍面积12 350平方米,读者座位有3241个(含户外),自修室有62个。现有工作人员93人,其中有25位专业馆员。馆藏书籍710 000册,电子期刊37 600册,缩微资料357 000个、视听资料38 700个,电子书231 000册,电子资料库293个。图书馆在每年考试前几个月都会延长开放时间,实行24小时开放,这在全国内地图书馆中是罕见的。在学生的调查评估中,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来到图书馆从未如此的兴奋。”

2.图书馆馆员培育

在2012年、2013年二年中,图书馆共培育馆员1467人次,其中,图书馆自办361次,大学主办14次,香港高校图书馆联盟主办80次,非正规培训598次,提升技能92次,参与组织发展及会议322次,平均每位馆员培训了近16次。

三、观感

香港地域有限,寸土寸金,不可能有很宽敞的地皮来建规模宏大的馆舍,因此馆舍紧张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反而更加注重空间共享、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

图书馆数字资源比例大大超过纸质文献,相对应的是十分发达的现代化服务手段,馆内不仅提供充足的、免费使用的电脑,而且有数台彩色打印机通过联机供读者随时使用。这种技术手段的普及为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纸质文献基本不存复本,使得狭小的馆舍可以存储更多更丰富的种类。

图书馆内为读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舒适的环境,知识导航中心(KNC)、研修室提供一站式服务,除提供检索电子资源外,还安装各种软件,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等,读者登记预约后免费使用。由于图书馆有了最先进的一流基础设施,学生可以很容易查阅各种各样的电子资料,方便准备论文和做研究。视频剪辑丁作站更是允许用户进行视频剪辑和唱片创作。图书馆还非常注重读者意见,经常开展对文献资源、服务工作的各种调查;定期举办与时事、热点事件有关的主题展览;大量开设各种内容的读者培训,以及注重特色资源与机构知识库建设,注重国际合作和区域间合作等等,都值得内地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廖剑岚.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策略及其启示.情报探索,2011(10).

[2]杨瑛.关爱合作创新:香港大学图书馆见闻.新世纪图书馆,2012(04).

[3]林碧霞.规范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介绍香港大学图书馆的经验.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01).

第12篇

【关键词】语音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语音识别是一门交叉学科。语音识别研究经历了50多年的研究历程,经过50多年的积累研究,获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20年来,语音识别技术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并逐步的走向市场。在未来的日子里,语音识别技术将应用更为广泛。

一、语音识别技术概述

语音识别是解决机器“听懂”人类语言的一项技术。作为智能计算机研究的主导方向和人机语音通信的关键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一直受到各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研究的突破,其对计算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以语音识别技术开发出的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声控电话交换、信息网络查询、家庭服务、宾馆服务、医疗服务、银行服务、工业控制、语音通信系统等,几乎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行业和每个方面。

广泛意义上的语音识别按照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4个方向:说话人识别、关键词检出、语言辨识和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技术是以话音对说话人进行区别,从而进行身份鉴别和认证的技术。关键词检出技术应用于一些具有特定要求的场合,只关注那些包含特定词的句子,例如对一些特殊人名、地名的电话监听等。语言辨识技术是通过分析处理一个语音片断以判别其所属语言种类的技术,本质上也是语音识别技术的一个方面。语音识别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以说话的内容作为识别对象的技术,它是4个方面中最重要和研究最广泛的一个方向,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二、语音识别的研究历史

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Bell实验室开发的Audry系统是第一个可以识别10个英文数字的语音识别系统。

1959年,Rorgie和Forge采用数字计算机识别英文元音和孤立词,从此开始了计算机语音识别。

60年代,苏联的Matin等提出了语音结束点的端点检测,使语音识别水平明显上升;Vintsyuk提出了动态编程,这一提法在以后的识别中不可或缺。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重要成果是提出了信号线性预测编码(LPC)技术和动态时间规整(DTW)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语音信号的特征提取和不等长语音匹配问题;同时提出了矢量量化(VQ)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理论。

80年代语音识别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HMM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在语音识别中成功应用。1988年,FULEE Kai等用VQ/I-IMM方法实现了997个词汇的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SPHINX。这是世界上第1个高性能的非特定人、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进入90年代后,语音识别技术进一步成熟,并开始向市场提品。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以及IBM、Apple、AT&;T、Microsoft等公司都为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化开发研究投以巨资。同时汉语语音识别也越来越受到重视。IBM开发的ViaVoice和Microsoft开发的中文识别引擎都具有了相当高的汉语语音识别水平。

进入21世纪,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嵌入式语音处理技术发展迅速[2]。基于语音识别芯片的嵌入式产品也越来越多,如Sensory公司的RSC系列语音识别芯片、Infineon公司的Unispeech和Unilite语音芯片等,这些芯片在嵌入式硬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软件上,目前比较成功的语音识别软件有:Nuance、IBM的Viavoice和Microsoft的SAPI以及开源软件HTK,这些软件都是面向非特定人、大词汇量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三、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

语音识别技术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目前已经发展到了接近实用的阶段。在实验室环境下,大词汇量的朗读式连续说话的宽带语音信号的平均识别率可以达到90%以上。正式有了如此高的识别率之后,语音识别技术慢慢地从实验室演示系统逐步走向实用化商品。以IBM Via Voice和Dragon Dictation为代表的两个听写机系统的出现,使“语音识别”逐步进入大众视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由于校对和更正识别的错误很麻烦和浪费时间,这样便降低语音识别的优势。同时,由于使用的环境或讲话口音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语音识别的内容大大降低,识别的内容不能达到100%的正确,所以很多人认为目前的语音识别系统还无法满足实用要求。

目前,AT&T和MIT等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在一些有限词汇的特定任务上,如电话自动转接、电话查询、数字串识别的任务中,当讲话的内容是系统所存储的内容存在的,且使用环境的声学特性与训练数据的声学特性相差不太大时,语音识别的正确识别率可以接近100%。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则会对识别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国的语音识别研究一直紧跟国际水平,国家也很重视。国内中科院的自动化所、声学所以及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在从事语音识别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国家863智能计算机专家组为语音识别技术研究专门立项,并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我国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制的非特定人、连续语音听写系统和汉语语音人机对话系统,其准确率和系统响应率均可达90%以上。

四、语音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语音作为当前通信系统中最自然的通信媒介,语音识别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人机交互技术。随着计算机和语音处理技术的发展,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性将进一步提高。应用语音的自动理解和翻译,可消除人类相互交往的语言障碍。国外已有多种基于语音识别产品的应用,如声控拨号电话、语音记事本等,基于特定任务和环境的听写机也已经进入应用阶段。这预示着语音识别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随着语音技术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将为网上会议、商业管理、医药卫生、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带来极大的便利,其应用和经济、社会效益前景非常良好.

虽然语音识别在过去的20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可靠性。语音识别技术需要能排除各种声学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比较嘈杂的公共环境中,人的意识会有意识的排除非需要的声学环境因素,这对语音识别系统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语言常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比较随意,并带有明显的言语习惯。这同样会给语音识别系统很大的识别麻烦。目前,在提高语音系统在不同环境中的可靠性,同时要应用现代技术让语音识别系统更加智能化,掌握人们语言随意性的部分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识别效果。

2.增加词汇量。系统可以识别的词汇的数量是系统能够做什么事情的一个重要度量。一个语音识别系统使用的声学模型和语音模型如果太过于局限,当用户所讲的词汇超出系统已知的范围时,则语音识别系统不能准确的识别出相应的内容,比如,当突然从中文转为英文、法文、俄文时,计算机就会常常输出混乱奇怪的结果。但是,随着系统建模方法的不断改进、搜索算法效率的提高以及硬件资源的发展,未来的语音识别系统可能会做到词汇量无限制和多种语言混合,这样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不必在语种之间来回切换,这样就能大大减少词汇量的对语音识别系统的限制。

3.应用拓展。语音识别技术可以用于把费脑、费力、费时的机器操作变成一件很容易很有趣味性的事,比如,当人们出现手忙、手不能及以及分身无术的场景时,通过语音识别系统的模型构造,则能够在象驾驶室、危险的工业场合、远距离信息获取、家电控制等各个方面,语音识别技术可能带动一系列崭新或更便捷功能的设备出现,更加方便人的工作和生活。其应用的范围和前景非常广泛。不仅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会带来生产方式的革命,是下一代智能化控制的基础。

第13篇

发展趋势如下:

1、随着近50年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液压技术已成为包括传动、控制和检测在内,对现代机械装备的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技术和基础学科。

2、随着近20年来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液压技术不仅是一种传动方式,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控制手段,作为连接微电子技术和大功率控制对象之间的桥梁,成为现代控制工程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国外百分之九十的数控加工中心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自动线都采用了液压传动技术。因而液压传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4篇

据国外有关机构研发报告表明,全球数字印刷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即1995年增幅为1%,2000年为4%,2006年为16%,2010年为19%。数字的对比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下,数码快印可以占据的中端市场还是空白,中端市场,服务面广泛商机无限。我国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数字印刷产值占印刷总产值的比重要超过20%。这就表明,我国数字印刷的市场潜力巨大。正因为我国数字印刷的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更不能忽视它的发展前景,需合理的在数码印刷市场找准它的位置,充分来实现它的价值。

传统印刷到数码印刷的变革,无疑带来了激动人心的新体验,当多数人把目光聚焦于这个引人注目的大变革之上时,另一个伴随着数码印刷的发展而悄悄崛起的新领域――数码印后正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印后加工是印刷业中劳动力使用最为密集的一个领域,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快速飙升,熟练技工短缺和人力成本上升的现象都越来越普遍,甚至已经影响到企业原有的生存方式。降低对“人”的依赖,减少中间重复、低效、体力的劳动,投资到数码印后的技术进步中,将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现在的“分工”,减少工艺流程中的“中转”、“搬运”、“规格调整”等时间和劳动,从而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劳动成本,来配合数码印刷带来的新变化。以机器代替人力,可有效解决目前持续高涨的劳动力成本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

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印后不再是可以忽略的部分,企业迫切需要将印后提升到和印刷、印前相配套的水平线上。适当投入、逐步改变和适应数码技术带来的业务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大部分有实力的印刷企业的最优选择。如今印后设备百花齐放,选择设备时要注意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综合分析生产的产品、产量、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注意设备的功能扩展能力等,以此来选择符合实际生产又物美价廉的数码印后设备。

数码化、自动化、模块化、联动性的趋势不可逆转,原先客户更加注重印刷质量,印刷服务商认为只要买一台好的印刷机就能解决问题。在印刷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客户已经开始更加注重最终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因此,印刷服务商需要向客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做出客户真正想要的产品。以前是给客户印一个“单张”,现在是给客户做出他们想要的“产品”,这使得人们对印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关注。

与此同时,印后技术的发展将继续向数码化方向迈进。例如以JDF格式读取设定数据,实现可变印后,进行不同活件的同批次处理;触屏操作,实现印后全流程自动化;配置自动检测系统,规避个性化工艺可能的错误,提高自动化的精准度;自动打包,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人工成本等。将数码化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甚至可将印刷至印后全线工序整合在一起,一人一套全线设备,能够最大程序的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提升印刷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另外,使用自动化的工作流程,帮助客户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人工损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环保理念。

第15篇

关键词:关键词:3D技术;优缺点;3D电视节目;真正的3D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什么是3D电视

3D电视是三维立体影像电视的简称。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这称为双眼视差,大脑会根据这种差别产生物体的距离感,人眼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3D电视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当前3D电视的关键技术:

(1)利用人眼的双眼视差;(2)在一个荧屏上显示左右眼需要的信号;

(3)左眼的信号送到左眼,右眼的信号送到右眼;通过以上三个关键技术,就能够实现3D显示。

    人演的双眼视差如图所示:

    

3D电视和3D电影的技术原理是相同的, 3D显示技术可以分为眼镜式和裸眼式两大类。

2. 眼镜式3D技术

在眼镜式3D技术中,可以细分出三种主要的类型:色差式、主动快门式和偏光式(不闪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色分法、时分法、光分法。

 

2.1色差式3D技术

色差式3D技术,英文为Anaglyphic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动式红-蓝(或者红-绿、红-青)滤色3D眼镜。这种技术历史最为悠久,成像原理简单,实现成本低廉,,但是3D画面效果也是最差的。

2.2主动快门式3D技术

主动快门式3D主要是通过提高画面的刷新率来实现3D效果的,通过把图像按帧一分为二,形成对应左眼和右眼的两组画面,连续交错显示出来,同时红外信号发射器将同步控制快门式3D眼镜的左右镜片开关,使左、右双眼能够在正确的时刻看到相应画面。这项技术能够保持画面的原始分辨率,很轻松地让用户享受到真正的全高清3D效果,而且不会造成画面亮度降低。

优势:主动快门式3D技术有残影少、3D效果突出的优点,而且该技术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屏幕成本较低,不论是电视、电脑屏幕还是投影机,只要更新频率能达到要求,就能导入这个技术,因此现在市面上大部份即将上市的 3D产品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技术。

缺点:(1)亮度大打折扣,带上这种加入黑膜的3D眼镜后,实际亮度差不多降低一半左右。

(2)限于3D眼镜的工作原理,还会引起所谓的“Crosstalk现象”,即“串扰现象”,即眼镜快门的开合与左右图像是否完全同步。

(3)观看角度问题,由于液晶电视面板和3D眼镜都是采用液晶分子材质,因为偏转角透光的特性,佩戴3D眼镜观看3D影像时只能水平观看,不能倾斜,否则就欣赏不到3D效果。

(4)眼镜成本太高,而且各个厂商推出的3D眼镜并不能通 用3D眼镜无论是讯号的接收,还是两边液晶的闪动都是要耗去电力的,因此主动式快门眼镜还要不时的充电。

2.3不闪式3D技术

也称为偏光式3D技术或偏振式3D技术,配合使用的是被动式偏光眼镜,价格比较便宜,大多数影院都是采用这种技术。

优势:(1)没有闪烁,能体现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不闪式3D没有电力驱动,可舒适佩戴眼镜并且全然没有闪烁感。因此可以尽情享受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看实际测量闪烁程度的数据就能知道数据几乎是零,不会有头晕的状态出现。

(2)可视角度广,观看不闪式3D电视时只要是在推荐距离内,在任何角度观看,它的画面效果、色彩表现力都不打折扣,可以在没有角度限制的情况下去享受完美震撼的3D影像。

 

    (3)能够用轻便舒适的眼镜享受3D影像。不闪式3D眼镜轻便、价格合理,还可以使用夹套眼镜让配戴眼镜的人也能舒服使用。

    

3. 裸眼式3D技术

裸眼式3D可分为光屏障式(Barrier)、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技术和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三种。裸眼式3D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摆脱了眼镜的束缚,但是分辨率、可视角度和可视距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3.1光屏障式3D技术

光屏障式3D技术也被称为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其原理和偏振式3D较为类似,是由夏普欧洲实验室的工程师十余年的研究成功。光屏障式3D产品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但采用此种技术的产品影像分辨率和亮度会下降。该技术利用了安置在背光模块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在立体显示模式下,应该由左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右眼;同理,应该由右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左眼,通过将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使观者看到3D影像。

优点: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

缺点:画面亮度低,分辨率会随着显示器在同一时间播出影像的增加呈反比降低

3.2柱状透镜3D技术

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技术也被称为双凸透镜或微柱透镜3D技术,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柱状透镜3D技术的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

优点:3D技术显示效果更好,亮度不受到影响

缺点:相关制造与现有LCD液晶工艺不兼容,需要投资新的设备和生产线。

3.3指向光源3D技术

指向光源3D技术搭配两组LED,配合快速反应的LCD面板和驱动方法,让3D内容以排序(sequential)方式进入观看者的左右眼互换影像产生视差,进而让人眼感受到3D三维效果。

优点:分辨率、透光率方面能保证,不会影响既有的设计架构,3D显示效果出色

缺点:技术尚在开发,产品不成熟。

3.4立体电视节目的拍摄

3D电视节目的获取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直接进行3D内容的获取,如立体拍拍摄,3D蓝光盘节目和3D动画片;另一种是将原有的2D视频转成3D视频。

目前存在的问题:前者拍摄与制作设备价格昂贵,复杂三维场景的实时获取与表示能力不足,已有视频内容利用程度低。后者技术不够成熟,立体效果较差。

立体摄像机具有两个镜头和两个摄像器件,用来模仿人的两只眼睛摄取图像。两个镜头的间距及其光轴的汇聚夹角等参数须模仿人的两个眼球的动作 ,随着拍摄物体的距离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使拍摄的两个图像信息与人眼直接观看的信息相同。

   

3.5立体电视节目的制作

    立体影像系统采用双路画面实时操作方式,可以实时看到左右眼画面,也可以戴上眼睛实时观看最终放映的效果,便于对两个画面的同步、色彩、曝光、景深等进行匹配,便于修饰闪烁、畸变等各种立体瑕疵,便于调整两个画面之间的视觉夹角。如图一所示

 

                   图一

    电视后期制作设备利用处理器的强大处理能力,修正两台摄像机在位置、转动方向、光轴、色彩上的偏差,实时合成准确的3D影像,简化拍摄准备过程中的摄像机调整工作,并对摄制完成的影像进行处理。

3.6立体电视节目的传输

     主动式立体信号传输主要针对采用快门式眼镜的立体电视收看方式。快门式眼镜立体电视主要原理是需要在显示屏幕上交替地显示左右眼图像,这就要求立体信号作为左右眼视图的交替帧进行编码。

    由于立体电视传输的是左右眼双路视频信号,为了实现每只眼睛都可收看50Hz的高清信号,高清立体电视信号的传输就需要达到100Hz。该信号可以像传统的二维100Hz高清电视信号那样被编码,为了减少传输比特率,编码过程中可以采用视差补偿预测方法,以去除左右眼视图之间的冗余。采用这种方法,在传输过程中所需的比特率仍然远高于一个传统50Hz高清电视信号,但会比双路信号独立传输方式的比特率低一些。国外相关实验证明,在实现同样分辨率图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传输的高清立体电视信号所需的比特率是普通二维高清电视信号的1.7到1.9倍。另外,需要对当前的高清电视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才能承载这一信号,传输播放所需的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而立体信号将呈现传统的高清电视的分辨率,帧速率达到100Hz。

    为了实现更高的压缩比率,减少传输的比特率,可以采用时间可分级的编码方式。这样,左眼视图就是基础层面,作为一个传统的50Hz的高清电视信号被编码,而右眼视图分别进行帧内的MCP预测和帧间的DCP预测,并将二者相结合。  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降低了传输的比特率,并且左眼视图可以由传统的二维图像解码器解码,并通过二维显示器显示,实现立体电视的后向兼容。基于上述技术,若想观看立体视频内容,观众需要一个工作在100Hz的可分级的视频解码器,搭配一个能够接收和显示100Hz视频的显示器以及一副同步的快门眼镜。

  

4. 真正的3D电视

活动视差(Motion parallax),是指人在判断目标景物之间的前后关系时,会主动地移动自己的头部,通过向左右活动从而获得有关的信息。比如说,当你看不清楚两个并排物体的前后关系时,走到旁边就看清了。这种活动视差是自然的,如果没有活动视差,人倒是觉得不自然了。有没有活动视差是衡量一个显示系统质量的指标之一。目前大多数立体电视是没有活动视差效果的,而真正的3D就应当有活动视差效果。这同时也说明了,立体感并不一定要双眼才可以产生,只要有活动视差,单眼也可以有3D效果的。只要把实物现场中的光线分布(光场)复制到眼前的空间,那么人就应当像在现场一样,看到栩栩如生的景物(除了大小和原形不同),包括活动视差等3D关系(你甚至可以走到后面去看)。因此,有活动视差的显示才是真正的3D电视。双眼立体(Stereoscopic)只是3D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真正的3D电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的双眼立体电视系统中较差的图像质量和缺乏统一的广播标准,阻碍了将3DTV迅速推向市场 ,如果观众感受到的图像质量和观看的舒适性可以与传统的电视相当,则3DTV将取得巨大的成功。另外,3D TV技术应该与目前的二维电视兼容,以确保一个系统向另一系统的逐渐过渡。

    总的来说,立体电视的发展方向是可以提供用户从任意视角自由观看自然的、高质量的图像。未来的真正的立体电视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1)一个可行的为家庭观看的3D TV应该是自动立体显示。需要佩戴眼镜在家庭环境中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电视通常是随意观看的,如会伴随有电话打断、谈话、做饭或者从事其他的活动,而电视则作为一个背景的行为。

   2)立体电视应该能够为多个观看者提供高质量的立体图像,并且允许观看者在房间内自由走动而同时保持足够的立体图像质量。对于个体差异和不同观看者的不同偏好,应该可以控制获得的深度量。

     3)3D系统应该具有、但最好能优于当前2D电视同样的图像质量。

从长远来看,下一代电视的发展目标必将是3D立体电视,随着图像处理摄像和显示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对三维感知的理解不断提高,3D 电视将会实现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