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骨折手术后的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30-02

1 引言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内骨折中一种较严重的疾病,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对膝关节的稳定性、 完整性和活动性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使患者早日康复,不但与骨折类型、手术方法有关,也与此类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有关,因此加强术后护理也很重要。选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后康复护理的方法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47例,女患者31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43岁。骨折原因:车祸伤33例,高处坠落伤27例,其它18例。开放性骨折29例,闭合性骨折48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20例,Ⅱ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11例,Ⅴ型7例,Ⅵ型9例。

2.2 治疗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78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尽量恢复胫骨关节面的平整,并根据骨折情况给予坚强内固定,必要时予以植骨。

2 结果

78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最短住院14d,最长住院43d,平均住院22d;骨折愈合时间最短2.5个月,愈合时间最长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3.4个月;78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中有2例发生皮肤坏死,1例感染,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在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处理后症状缓解。

3 术后护理

3.1 常规护理:

患者术后6到8小时后可采取低枕平卧,暂禁食、禁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术后第1天可半靠坐起。密切注意患者伤口的血液循环情况,当发现患者伤口有渗血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记注意敷料包扎的松紧度,不可过松或过紧,并密切注意患者伤口周围的皮肤张力、患肢感觉以及运动功能。术后疼痛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在临床中可采取双氯芬酸钠1粒塞肛或曲马多注射液100mg 肌内注射,观察效果。患者长时间卧床有可能导致压疮的产生,因此应在患者的腰下垫小枕,并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建议并嘱咐患者多食用高纤维易消化、高蛋白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2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应调动起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使患者主动参与机体康复训练。首先应向患者耐心详细地讲解病情,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并对患者宣教明确、有效和积极的疾病预后信息,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示范指导,多鼓励患者,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3.3 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

在患者手术完回病房后,将患肢抬高置于功能位,小腿处垫一软枕,膝关节屈曲5度,等患者麻醉消失并清醒后,确定患者可以锻炼时,即指导患者做以下恢复训练,如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环转足趾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的锻炼。每天活动3至4次,每次锻炼时间10至15 min,每次运动限度以患者适宜为准,不可过度锻炼,以免加重患者的病情。应逐渐加大患者的锻炼限度,如第一天初始角度-15-0度,终止角度10-30度(一般以患者能忍受最大角度为宜),时间60 min,2次/d进行锻炼;次日可根据的患者的病情以及使用度适当的加大锻炼限度,活动角度增加10-20度,时间频率不变。第3天后对病情良好且适应的患者加大活动限度,活动角度增加10-20度,以此类推。检查活动是否有效的方法如下:可以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方,感觉到髌骨向上随肌肉收缩而移动,也可以用手推动髌骨,如推不动,说明收缩股四头肌方法正确。

3.4 术后中期的功能锻炼:

把患者术后4天到术后2周称之为术后中期,本次研究中在患者的术后中期,采用CPM机被动训练关节活动度并辅以主动功能训练为主要的功能锻炼方式,帮助患者骨的矿物质沉淀,使骨坚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骨的愈合,同时可避免假骨的形成。减轻疼痛、肿胀,最大限度增加关节活动度。

3.5 术后晚期的功能锻炼:

把患者术后3周以后称之为术后晚期,在此阶段可以逐步加大运动幅度,引导患者在锻炼时提高活动限度到膝关节完全伸直和屈曲60度至90度,对关节僵硬的患者可以辅助理疗促进瘢痕软化,从而缓解膝关节僵硬。术后8-10周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若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可以扶拐在无痛下负重行走,粉碎性骨折和术中行植骨的患者开始负重的时间适当延长1-2个月,直至愈合后再进行练习。术后12-15周且患者经X线证实骨折完全愈合后,可以进行负重训练,但应谨记循序渐进的原则。

4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除及时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如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早期功能锻炼、中期功能锻炼、晚期功能锻炼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赵晓鸥,郑光新,何宁.骨折内固定对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22(12):1051-1052.

[2]朱,杨卫新.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膝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634.

第2篇

1 术前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护理

手术对患者而言,是个很大的刺激,患者常会精神紧张,坐卧不安,害怕麻醉意外,害怕手术失败落下残疾。不少患者会问手术中是否会疼痛,手术后疼痛剧烈怎么办;担心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害怕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有的患者听到或见到过手术失败或发生医疗事故的事例,希望手术由技术水平高的医生主刀等等。手术前夜尽管服用镇静安眠药,但多数患者仍难以入睡。手术前的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得不到缓解,将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耐心、有水平,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手术情况。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差异,合理、恰当地向患者解释手术前的准备,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后采取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精神有所放松,增加其安全感。对手术前需留置尿管或胃管的患者,需向患者说明。对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在交谈时应了解其焦虑的原因所在,应突出介绍该患者手术的有利条件,介绍手术医生和麻醉师的情况,树立医生的威信,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骨科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可以介绍其询问同类手术患者情况及信息,这对术前患者情绪影响很大,可以增加其安全感。经过术前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很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很有益的。

2 术后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护理

术后患者最急切想了解手术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用关心、体贴的语言告诉患者一切正常,手术很成功。因为此类患者一般不采用全麻方式,手术过程始终是清醒的,所以患者始终精神很紧张,此时被告知手术很成功,患者又见到自己的家人,此时心情才放松,应该让其安静休息,保存体力。

术后患者,身体很虚弱,情绪烦躁、易怒,睡眠不好,应注意保持环境整洁、安静,病房空气清新,减少探视,减轻不良情绪刺激,治疗操作应集中、轻柔,争取患者家属配合。

随着力渐失,疼痛逐渐加剧,引起患者紧张、恐惧,应当理解患者的心情,耐心观察其疼痛反应,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精神放松;允许其,分散其注意力,适时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疼痛。对精神紧张的患者采用暗示疗法或放其喜欢的音乐也可减轻疼痛。

第3篇

体会进行总结,以期望提高临床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共收集病例56例,为本院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入院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41-88岁,平均69.5岁。

1.2术前护理:患者入院后常规宣教,依据术前患者的整体状况做术前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对术后的生活进行适应性练习,如在床上解大小便,卧位进食等。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及恐惧感,对患者耐心解释老年人骨质特点及术后康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术后护理奠定基础,术前常规备皮,留置尿管。措施如下

1.2.1术前健康评定:手术是否成功与病人的全身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术前要进行全身的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存的疾病,使身体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这样可提高病人的手术耐受力亦可促进机体更好的康复。

1.2.2心里护理: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和经历不同,对手术引起的心里反应也有个体差异,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最大限度的心里支持以消除他们的焦虑、紧张情绪与患者交谈时讲解手术的意义及方法,使其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护理,耐心的等待手术。

1.2.3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份丰富的食物,以利骨组织形成,多饮水防止发生便秘,食物色、香、味俱全易消化以适应老年骨折患者。

1.2.4牵引护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大多数术前牵引2-5天,这样既能起到固定和复位的作用也可减轻疼痛。牵引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1)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30°保持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5kg在牵引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状况,感觉及皮肤温度的变化,防止应牵引或绷带过紧而压迫血管导致青紫、肿胀、疼痛、麻木和运动障碍等。(2) 老年患者由于感觉较差对疼痛不敏感,护士必须细心观察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时调整牵引或绷带的松紧度。(3)住意观察有无足下垂的情况并检查骨突出处等部位有无受压。

1.3术后护理

1.3.1术后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患者多合并有心肺等内科基础疾病,加之老年人器官系统机能减退,血压、血糖等调节能力降低,术后血压、血糖容易发生波动。因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尤其是血压,药物治疗,术后监测随机血糖,防止血糖过低或过高而发生意外。

1.3.2切口的观察与护理:术后第一个24小时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透情况,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术后引流管要保持通畅固定、搬动或翻身应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倾倒引流液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检查切口发现切口异常肿胀及有青紫瘀斑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医生第一次常规更换敷料后,及时查看医生的操作记录,对于红肿有渗出的切口要严密观察。术后密切观察导尿管的引流量及尿液性状,引流尿液过少及时报告医生。术后24小时后关闭导尿管,间断恢复膀胱功能,常规导尿管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术后48小时拔除尿管,嘱其自行排尿,冲洗尿道。

1.3.3术后心理护理 :粗隆间骨折手术后常面临较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患者不能生活自理,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因此对患者要进行必要的心里指导,针对病人因手术后疼痛及对手术后果的忧虑,应做好心理指导,主动与病人接触关心病人,耐心解释和提供有关保健康复知识。说明骨折及老年人本身的机体特点,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必要的康复训练,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甚至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影响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

1.3.4并发症预防: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术后应有针对性的采用合理措施。对患者讲明咳痰的重要性及意义,对于自主性差的患者每日给予拍背、排痰,并注意痰液较多者要常规备吸引器,防止大量痰液涌出发生窒息,必要时行超生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帮助排痰,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指导病人按摩腹部增加肠蠕动防止便秘,术后臀部 及患肢关节部位加软垫,定时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皮肤局部的血液循环,并嘱患者主动变换,防止褥疮的发生,术后指导患者做早期的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注意倾听病人主诉,观察患肢感觉运动功能,有无下肢神经损伤,感觉障碍、肢体肿胀等情况并经常按摩肌肉,应用抗血栓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1.3.5术后康复训练:术后床铺要舒适柔软早期应用“丁”字鞋保持患者外展中立位,外展20-30°或行下肢皮牵引避免收外旋及髋部活动度大于80°,严密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术后依据病情开始康复训练,训练前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的愈合及对位切口,训练早期进行活动练习。由相邻的关节运动开始,首先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然后进行髋关节的小范围屈伸,轻微旋转及收外展动作,并嘱其不可反复进行同一动作的长时间练习,防止发生新生骨质的应力性断裂。术后4-6周进行负重练习,在家属及医护人员的辅助下进行站立、跨步等行走练习,辅助拄拐,防止肢体过度负重,康复训练开始及训练过程中,耐心同患者说明康复训练的意义及方法,防止患者抵触康复训练及过度训练,尤其在负重训练时防止患者过度负重,说明其可能造成骨折处断裂,防止康复训练过程中意外的发生。

2讨论与体会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髋关节骨折类型之一,DHS系统为粗隆间骨折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固定系统、与上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其特殊设计使髋部螺钉可滑动,在负重时使骨折端加压而负重,由于此类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使其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人多伴有心肺等其他器官的内科疾病,在护理工作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工作的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要给予足够的护理支持及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心里特点不同于年轻患者,对自理能力的变化非常敏感,常对手术有过多的顾虑,并对手术有过高的期望值,在手术前后常产生巨大的心里反差。因此,要给予充足的心理护理,改善老年患者的心里焦虑、忧郁、抵触等状态,防止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康复方案,影响治疗效果。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绝大部分伴有骨折疏松,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时间上要相对延后,负重练习要给予必要的力量辅助,要循序渐进,防止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生骨折处断裂,影响术后的肢体功能。

总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不同于其他骨折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护理要从基础护理到心里护理,从心里护理到整体护理真正体现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及效果。通过我们精心治疗和护理本组病人均未发生并发症,并且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第4篇

外伤引起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的患者必须尽快手术,才能有效地稳定脊柱。颈椎前后路联合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骨折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现将我院2001年3月~2008年6月收治的56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的患者进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行椎管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8~68岁,平均48岁,高处坠落伤37例,摔伤1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高位裁瘫患者19例,颈椎骨折不全瘫37例,患者随诊时间7~36月,Frankel分级A级11例,B级18例,C级27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颈椎骨折患者由于多为瞬间意外造成损伤,患者及家属有强烈的心理应激,存有恐惧心理,顾虑手术后瘫痪影响工作、学习,因此心理负担重,需要责任护士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对待伤残,耐心地介绍现代医术的发展及手术后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以增加患者的信心、理解与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由于颈椎前路术中须将内脏鞘牵引向对侧,才可显露锥体前面,此动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因此术前应向患者反复强调此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训练。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枕头垫于肩下,头稍后仰,训练者站在患者右侧,用2-4指指端顺气管右侧,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推移,开始用力尽量缓和,频率为5次/min,推移5~8 min后,用力稍加强,尽量把气管和食管推移超过中线,第1d一般为3次,每次为15~20 min,每次间隔2~3 h,由轻到重,一直增加到每天4次,每次1h左右,而且不发生呛咳。

2.1.3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戒烟,练习深呼吸、咳嗽、排痰。防止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方法:(1)吹气球练习:鼓励患者一次性将气球吹得尽可能大,放松5~10 s,然后重复上述动作。每次10~15 min,3次/d。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2)有效咳嗽练习:患者先深吸气,然后连续小声咳嗽,将痰液咳至支气管口,最后用力咳嗽,直至将痰排出。

2.1.4 术前准备 手术前一日给患者洗澡、备皮,备皮范围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 cm以上,并剃净头发,备皮必须彻底、清洁。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进食,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前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的伸屈上下肢,持重与手足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2.2 术后护理

2.2.1 的安置与护理 患者手术后回监护病房,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搬运于病床上。搬运时要保持头颈部中立位,禁忌扭转、过伸、过屈,安置好后戴颈部围领,保持颈部制动。颈部用颈托外固定制动,侧卧时注意将头垫高与脊柱保持同一水平,变换时采用“轴型滚动式”翻身法。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将患者安置到监护病房,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3 L/min;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术后应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的动态变化。术后24~72 h为危险期,注意观察口唇、甲床、耳廓有无发绀等缺氧情况,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spO2,同时进行SpO2动态监测,一旦发生变化应及时同时医生。每15 min巡视患者1次,加强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自行咳出气道分泌物,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糜蛋白酶4000 u,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4万u超声雾化吸入,2次/d。指导患者作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患者呼吸肌无力排痰者应做好吸痰护理,从而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2.2.3 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一般术后当天引流液为红色血性液,量大于100 nd,属正常情况,第2、3 d引流量应逐渐减少,量少于30~50 nd,此为术后3 d拔除引流管的指征,若切口渗血较多,注意患者的面色、呼吸、血压、脉率情况。

2.2.4 严密观察患者四肢感觉及运动情况每天上午、下午各检查一次,与前1天作对比,观察患者恢复情况。检查的方法:触摸患者四肢,让患者活动双手双脚,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是否有感觉,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感觉和运动障碍,若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功能减退,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2.5 体温异常患者的护理高位截瘫患者由于汗腺失去了交感神经的支配,易出现高热(39.5℃以上),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必须选用其他有效的降温措施。严密观璩体温变化,每2 h测量体温1次,保持室温在20~22℃。头部置冰袋冷敷,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同时在腹股沟、腋窝、窝大血管流经处置冰块,及时更换,加强观察,严禁发生冻疮。体温持续不退者,用4℃的冷盐水100~200 ml保留灌肠,或者用10~15℃的温盐水保留半小时也有同样的降温功效,且避免了过低的水温引起的肠道痉挛、腹泻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天给与2500~3000 ml的液体入量,可犒患者所需液体至于冰箱,待温度降为0~10℃时取出用棉套保温,输入患者体内,其降温效果显著。对于肺部、泌尿系感染所致的体温升高,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由于患者失去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作用,体温有随环境变化的特点。体温低于26℃以下时,引起患者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甚至心跳停止,嗜睡、甚至昏迷。将患者置于空调或暖气室中,保持室温在24~26℃,静滴温热液体,保持输入液体的温度在37~39℃之间,对热敏感的药物忌用此法;体温难以回升者可用纱布蘸消毒后的石蜡油擦拭患者全身,因为液体石蜡油不易挥发,用其油浴后覆盖于全身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可有效减少散热使体温迅速回升。注意加温过程中必须监控患者的所有状况,加温速度不能过快,以防引起心率不齐和休克,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预防并发症

预防褥疮的发生,可应用电动气垫床,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每1~2 h翻身按摩骨突受压处1次,骨突隆处用棉垫垫起;护士定时给拍背,鼓励咳嗽,深呼吸,防止坠积性肺炎;保持大小便通畅。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排尿量,尿道口每日用新洁尔灭棉球擦洗2~3次,每周更换导尿管,集尿袋每日更换,尿袋低于膀胱区,密切观察尿液的性质、颜色及尿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每隔4~6 h开管一次,训练膀胱的感觉及收缩功能;便秘患者鼓励多食粗纤维素食物,增加床上活动量,大便困难的患者可用开塞露40ml保留灌肠。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每天按摩肌群2~3次,被动活动相应关节,必要时配合针灸、理疗等。

4 出院健康教育指导

第5篇

【关键词】 康复护理;骨折;自理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73-01

骨折是一种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因素导致骨质出现部分或者完全断裂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骨折部位出现压痛、肿胀及瘀斑,严重者甚至部分或者完全丧失肢体功能,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1]。我院通过对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在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手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骨折患者180例,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8.6±2.8岁。骨折部位:胫骨骨折42例,股骨骨折35例,肋骨骨折34例,肱骨骨折28例,挠骨骨折18例,指骨骨折14例,其他骨折9例。随机将180例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计划。

1.3.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聆听患者的主诉,消除患者的焦虑与不安等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向患者的家属讲解患者治疗过程中家人的支持与安慰的重要性,满足患者的爱与归属感。

1.3.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建立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促进机体的愈合和康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叮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防止便秘的发生。

1.3.3 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用易于患者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疾病的预后。指导患者听音乐或看书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保持合适的卧位,如平卧位或健侧卧位,采取有效的制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处的疼痛和肿胀[2]。

1.3.4 预防并发症 术后给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合理使用弹力绷带,防止过紧或过松。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更换伤口敷料。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1.3.5 康复训练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手术后前期可采用理疗如热敷、冷敷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术后1-3周,主要进行制动休息,可以小范围的按摩、被动活动,不宜进行关节活动。术后3-6周,可逐渐的进行主动锻炼,如关节屈伸活动、肌肉等长收缩等。术后6-8周,可进行负重练习、旋转等运动[3]。

1.4 疗效评价指标 通过肢体功能评分和生活自理功能评分来评价患者自理能力。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观察指标差异明显,P

3 讨论

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和不适,还会给患者带来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预后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对骨折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很有必要,但是由于骨折患者的特殊性,只采用常规护理并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康复训练在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方面意义非凡,直接影响着患者术后的自理能力[4]。

综上,康复护理在促进骨折手术后患者早日康复和自理能力的恢复方面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9B):2398-2399.

[2] 李群.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膝部骨折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20:158-159.

第6篇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从而造成静脉内出现阻塞性血凝块[1],对于严重的DVT患者可继发为肺动脉栓 塞,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应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为积极探索有效的下肢骨折手术后DVT的预防对策,本文将进一步做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52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标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6±2.3)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4例,股骨干骨折8例,髌骨骨折4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4±2.7)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7例,髌骨骨折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科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如下护理干预。

1.2.1术前健康教育 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危害及预防治疗方法,增强患者对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提高防护意识,尽量消除高危因素。

1.2.2术前功能锻炼 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功能锻炼对于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练习术中的配合、术后肢体运动的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运动,以增加血流速度,促进静脉回流。

1.2.3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颜色、肿胀、静脉充盈、指端血运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肢体肿胀、皮肤发紧及活动受限则提示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2],此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深静脉血栓主要分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范围较小,往往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当血栓延伸到髂股静脉时,局部可产生持续性疼痛,患肢肿胀超过健侧3cm以上,浅静脉出现曲张,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若患肢出现疼痛、肿胀、潮红或发绀应警惕包扎过紧或血栓形成的可能。

1.2.4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术后多饮水,饮食应以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纤维为主,尽量减低血液粘滞度,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便秘造成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4]。

1.2.5功能锻炼 术后指导患者在床上做主动及被动运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等,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5]。护理人员应亲自指导患者如何完成动作,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幅度、力度,必要时可进行示范,让患者正确掌握,正确锻炼,以达到预期目的。

1.2.6输液护理 患者术后输液应尽量选择上肢浅静脉穿刺,尽量避免下肢静脉操作,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同一穿刺部位持续输液时间应少于48h。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输液不畅时应避免挤压,以免加重血管内膜损伤,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1.2.7用药护理 多数患者术后需要应用抗凝药物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特性、药理机制、作用、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等,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血尿、牙眼出血等[6]。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必要时采用留置针,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1.2.8生活护理 嘱患者避免过度屈髋、用过紧的腰带、穿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并做好患肢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要求患者出院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嘱患者戒烟,防止烟草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发痉挛。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嘱患者保持心情的愉悦,以促进术后的恢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8%,且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可见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因素主要为:血流速度缓慢、静脉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加之骨折手术后限制活动,使下肢静脉血液流速降低,可导致静脉血管壁受损[7],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肺疾病或长期吸烟,且与围术期上述高危因素相叠加,因此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严重影响到了患者术后的恢复,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丧失,甚至继发肺栓塞,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注意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先兆,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的术前宣教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术后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工作,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宋金兰.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66-572.

[2]黄海艳,方玉琼.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2):146-148.

[3]Turpie AG, Bauer KA,Eriksson BI,et a1.Fondaparinux VS enoxa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ameta-analysisof 4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ies[J]. Arch lntem Med,2006,16(2):1833-1840.

[4]魏桂菊,曾妙弟,魏秋玲,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6):976-977.

[5]罗艳艳.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4,35(7):1544-1545.

[6]王俊.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137-140.

第7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是深静脉中的血液由于各种原因多发生的异常凝结,是下肢骨折后比较常见并发症,大多发生在下肢手术后的3-5d,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炎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1-3]。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可导致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甚至会发生肺栓塞,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若对患者术后进行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肢体功能的丧失或残疾,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5]。本研究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采取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干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2.6±6.8)岁;骨折类型:胫腓骨折36例,股骨干骨折24例,股骨颈骨折15例,其他骨折11例。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及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并将抬高患肢,组织小腿的深静脉发生回流;鼓励尽早进行小范围的自主运动;对患肢的肤色进行密切关注,测量患者下肢的周径以确定患者是否出现肿胀;并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即抗炎和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为:(1)足底按摩护理。对患者进行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治疗,以达到加速下肢静脉血流的目的,深静脉扩张受到抑制,保护静脉内膜,减少静脉阻滞,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2) 心理护理。由于进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的创伤较大,且疼痛明显,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患者在术后担心治疗效果而进一步加剧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应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并告知其术后如何进行预防,可减少DVT的发生,增强患者的信心,配合护理。(3)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饮食以清淡、高蛋白、低脂饮食为主,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并避免使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因Vit K可诱导血栓的形成。(4) 功能锻炼。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床上的自主活动,进行简单的屈伸及收缩运动,以减轻患肢肿胀。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动作的幅度、力度,在患者正确掌握情况下进行锻炼。

1.3 观察指标

(1) 对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

(2) 对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出院患者复诊依从性进行比较。 ① 依从性好:患者完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方案。② 部分依从:患者部分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方案。③ 不依从:患者不配合医护的治疗和护理方案,仅在偶尔或病情加重时配合。

(3)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非常满意护理工作记作10分,不满意护理工作记作0分,通过评分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下肢肿痛

腓肠肌压痛

超声检查阳性

发生率

观察组

43

1

1

2

9.3

对照组

43

3

2

4

20.9

χ2

7.593

P

0.024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的比较(x±s, h)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下床时间

观察组

43

13.7±2.2

2.8±1.0

对照组

43

18.1±2.9

2.1±0.7

t

6.893

3.734

P

0.021

0.043

2.3 两组患者依从性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出院患者复诊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的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服药依从性

健康教育依从性

出院患者复诊依从性

观察组

43

35(81.4)

40(93.0)

38(88.4)

对照组

43

26(60.5)

32(74.4)

30(69.8)

χ2

6.942

6.673

6.721

P

0.022

0.025

0.023

2.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3.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43

27(62.8)

14(32.5)

2(4.7)

95.3

对照组

43

17(39.5)

19(44.2)

7(16.3)

83.7

χ2

5.483

P

0.027

3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的损伤有关。(1) 血液高凝状态:由于下肢骨折后,患者往往处于长期卧床的状态,从而导致血液处于异常的高凝状态,而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伤,又可使得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同时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及其活化剂的抑制水平升高,引起纤维蛋白溶解减少。(2) 血流速度减慢:术中患者的制动状态可使周围静脉发生舒张,而术后的卧床休息,又会使得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减慢,从而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最终形成血栓。(3) 血管壁的损伤:肢体、血管的牵拉可直接造成的股静脉局部损伤,造成血管壁的损伤,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6-8]。而综合护理干预是对患者病情整体掌握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护理干预,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温暖,并能够进行积极的配合,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9-10]。

因此,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两种方式进行,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9.3%)明显低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20.9%);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明显短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出院患者复诊依从性明显高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3%)明显高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83.7%)。由此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以减少血管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和提前进行简单的自主活动,提高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Jia W, Liu J, Tian X, et al. Tempofilter II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 and proximal deep vein thrombosis [J]. Diagn Interv Radiol, 2014, 20(3): 245-250.

[2] 江晔, 华志朋, 陈辉.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10例[J]. 临床急诊杂志, 2013, 14(4): 182-183.

[3] 唐旭.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6): 1082-1083.

[4] 罗淑娴.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应激原因的分析及干预[J].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1, 25(4): 301-303.

[5] 李军, 侯凯, 田维华, 等. 下肢骨折围术期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20): 231-232.

[6] 邱海滨, 赵学文, 刘妍. 下肢骨折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诊疗策略[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12): 1073-1075.

[7] 林小燕.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4): 134-135.

[8] 刘宝红. 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6):1003-1004.

第8篇

关键词:创伤骨折;深静脉血栓;持续护理质量改进(PDCA)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前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DVT已成为创伤骨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1-2]。本研究采用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手术前后的患者,且入院24 h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评分≥3分的高危风险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创伤骨科收治的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创伤骨折手术的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评分≥3分;年龄36~75岁;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非手术骨折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近期使用皮质醇激素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6~75岁,平均(55.1±4.01)岁;疾病类型:股骨干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0例,骨盆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7例,脊柱骨折4例。对照组:41例,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56.9±3.14)岁;疾病类型:股骨干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9例,骨盆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6例,脊柱骨折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1.2.1常规护理模式 ①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口腔、会阴清洁;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做好术前备皮、禁食禁水等术前准备工作。②心理护理:护士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手术配合性。③专科护理:下肢骨折牵引护理,脊柱、骨盆骨折常规护理。④伤肢的观察及局部皮肤伤口的护理。

1.2.2 PDCA循环持续质量管理模式

1.2.2.1护理前准备 对原有DVT预防护理情况进行分析,以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根据分析,我院目前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前后导致DVT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①护士对手术前后的患者DVT风险评估不够准确、客观,评分记录容易低于患者的真正风险。主要原因包括是由于护士对DVT风险评估表不了解。②DVT发生风险高的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护士对预防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前后DVT发生风险意识薄弱、DVT监测指标关注不够、预防DVT的知识掌握不足。③患者及家属对DVT知识了解较少,不掌握DVT的预防方法。

1.2.2.2建立持续改进护理小组 由研究者担任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的负责人,同时纳入科室主任、科室护士及医生共计18人。其中研究者为护理小组组长,科室护士12人为小组成员。将42例患者分为4组,每组10~11例;并从12名护士中选取出4名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护理分小组组长(分别记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组长);其余护理人员为责任护士,分管不同的患者,具体落实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

1.2.2.3健康教育 由小组成员及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制定创伤骨折手术前后DVT发生相关知识的阅读材料,并由本院专家审核,印刷成册,由责任护士分发给患者阅读,以使患者及家属掌握DVT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4]。

1.2.2.4 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实施 ①早期肢体锻炼:护士床旁指导患者行床上主动肢体锻炼,主要对健侧下肢进行抬举、外展、内收等动作,早晚各1次,每次10~15 min。②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尽量避免膝下垫枕,由护士和家属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③机械预防:采用气动压迫或使用分级压力袜,来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回流至心脏。④药物干预: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或抗血小板活性的药物等治疗。⑤总结与反馈:由研究者对DVT风险评估及护理预防为护理查房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每周进行DVT护理管理总结与反馈,?K总结护士履行DVT管理的职责情况;?L护士进行DVT护理服务的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标准;?M患者对DVT预防及控制的效果及护士工作质量进行总结。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护理计划。

1.2.2.5检查阶段 研究者将DVT风险评估和护理干预作为护理查房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护理分组组长负责检查落实情况;研究者负责检查1次/2 d,对各组DVT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措施落实及记录情况进行抽查1次/w。小组成员每周五下班前组织进行预防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前后DVT的小结,并对在此之前的护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得出处理办法,形成下一步工作计划。

1.3效果评价

1.3.1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 两组患者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由同一医生用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测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检测数值在多普勒系统的电脑屏幕上读取。同时观察DVT发生情况并记录。

1.3.2患者满意度评价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自编问卷,包括病房环境及设施、服务态度、知识技能3个方面共25个问题,每个问题1~3分,满分75分。对83份有效问卷进行李克特量表常用的折半信度检验,信度系数0.874。

1.4处理阶段 根据评价标准所反应的效果,找出护理实施中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及时加以改善,以完善持续质量改进的模式。根据结果,发现给患者的DVT阅读册内容过于专业化,文字繁琐,图片较少,患者难以看懂。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改进,阅读材料中增加了图片,减少了繁重的语言,使期更加通俗易懂。另外,护士在记录DVT发生风险时书写过于繁琐,占用较多的护理时间,在召开小组会议后,修改、简化了记录单的书写内容。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组资料的组间比较行独立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DVT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为2.38%,对照组发生率为26.83%,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DVT是创伤骨科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卧床时间、年龄、肥胖、创伤、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而调查显示,血管内皮损伤、血流速率减慢和血液成分改变是DVT发生的前提条件,而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①肢体骨折同时伴有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血细胞易于聚集。②骨折手术前后患者需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使下肢静脉减慢。③创伤和手术等应激反应致使机体将动员一切凝血机制,以阻止失血,加之止血药物的应用等,致使血液成高凝状态。④创伤失血,使血容量减少,血黏度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常规的专科护理来预防,但由于抗凝药物易造成出血等并发症,故采用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预防创伤骨折患者手术前后DVT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①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②PDCA循环持续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淑君.3种方法预防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1):154-156.

第9篇

【关键词】 骨折;围手术期护理;康复护理;髌骨

髌骨骨折是外伤中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伤后除了及时有效的外科治疗,正确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康复护理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院于2007年4月—2008年5月共收治髌骨骨折27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9例,年龄15~63岁,平均41.6岁。其中粉碎性骨折17例,横行骨折10例,均为单发性。急诊手术10例,择期手术17例。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1年,经过功能锻炼,绝大部分病人肌力达4~5级,关节活动度达80°~100°,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平均达125°,恢复了无痛和理想的关节活动度。1年后关节功能未完全恢复2例,1例为车祸伤,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1例为术后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治愈。

2 护理

2.2 术前护理 通过宣教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疼痛,对术后恢复充满信心。预防感冒等对手术及术后恢复不利的因素,对择期手术患者加强床上排便的训练。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肿胀一般从术后2h开始至36h达到高峰,所以需要患者持续抬高患肢,膝下垫一软枕,高于心脏水平15°,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1]。石膏固定:钢丝内固定者石膏固定3周,如果患者能严格遵守医嘱,配合好,可不做石膏外固定,将患肢置于伸直垫高制动。丝线内固定和髌骨切除者用石膏固定4周。一般术后2天均有轻度发热,不超过38℃,可采取多饮水,必要时用温水擦浴或乙醇擦拭大血管处等物理降温的方法退热[2]。

2.2.2 疼痛护理 髌骨骨折术后多数均有膝关节的肿胀疼痛。需要区分是术后切口疼痛还是敷料包扎过紧引起的疼痛。若术后切口疼痛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如果是术后肿胀导致绷带包扎过紧的疼痛,给予止痛剂往往疗效不好,应该松解绷带,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很多患者松解绷带后疼痛迅速缓解,也不需要用止痛药。术后疼痛一般以第1天最明显,第2天开始逐渐缓解[3]。

2.2.3 功能锻炼 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伤情,分阶段进行。术后l周内,局部组织创伤未愈合,患肢肿胀疼痛,可应用超短波、红外线、低中频电疗等物理方法以利消肿。术后第2天即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先在护士的指导下练习健侧,然后患者根据自己的感觉练习患侧。(1)卧位练习股四头肌的方法:仰卧位,两腿伸直,适当抬高,保持3~5s,再慢慢放下,反复练习,一般500次/d。(2)坐位练习股四头肌的方法:患侧小腿绷沙袋练习(重量为1.5~2kg)。开始练习时先协助托起患侧小腿,然后移开双手,嘱患者保持患腿抬高3~5s,再轻轻放下。一般为每小时5min。根据情况左右推动髌骨,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术后2~4周,拆除石膏托,骨痂已逐步生成,骨折较稳定。可指导病人利用肢体重力加强肌力锻炼和关节活动度。病人坐床边,小腿下垂,做膝屈伸活动,循序渐进,以主动屈伸为主,辅以适当被动活动。加重肌肉的按摩,并逐步在踝部上悬重,用指推活髌法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术后4周开始负重锻炼,粉碎性骨折可在4~6周后进行。可加强肌力锻炼,增加关节稳定性,例如扶物站立,扶持床边下蹲与起立,扶双拐负重行走,或上下楼梯。下地时以健侧足尖托住术侧足跟,以臀部为轴心,转向床边下地。病人双手使用拐杖,双拐与健肢成三角形。站立时用手腕的力量支撑向前行走。术后第4周患肢负重占身体重量的50%(前足踏地),第6周占身体重量的100%,此时术肢仍需用单拐。第7周可弃拐行走。如果出现疼痛或不适感,可适当推迟负重时间[4]。进行功能锻炼要根据病人年龄、体质及前一段功能练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计划,逐渐增加练习强度幅度并密切观察防止摔伤及其他部位的骨折。

3 讨论

髌骨为人体最大的籽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的作用,尤其对膝关节伸直的最后15°~30°范围更为重要。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应贯彻解剖复位、加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原则,以尽快恢复关节面平整,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髌骨骨折术后早期行髌骨推移和按摩,能促使肿胀消退,预防关节粘连和避免肌肉纤维化。股四头肌的主动收缩促进血液循环更有利于消肿,避免肌肉萎缩,为膝关节的屈伸和下床活动打好基础。对于髌骨切除者,股四头肌的锻炼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实施科学、系统的护理及处理,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并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氏缓.创伤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30-132.

2 卢淑琴.髌骨骨折护理要点.中国骨伤,1994,7(6):20.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性占有37例,女性有25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在(37.82±11.13)岁之间。执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Frankel分级标准,18例A级,12例B级,7例C级,11例D级,14例E级。所有患者均属于全身麻醉,行CsS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运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向患者详细阐述手术治疗方法、用药指导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把握度,予以患者常规检查,指导其行俯卧位训练与针对性行为训练,放松全身肌肉。针对术前高度紧张患者而言,可予以镇静剂,及时消除负面心理情绪。另外,强化呼吸系统功能锻炼,予以深呼吸咳嗽训练指导,于术前3d开始进行,3次/d,每次持续20遍。另外,强化唤醒试验练习,可及早发现患者脊髓损伤;(2)术中护理:加强体温保护,于患者入室前半个小时合理调节室温,促使其在25℃左右。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进行手术,及时予以心理扶持,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准确安置,保证静脉通路通畅,避免管道出现脱落或扭曲等现象。在术中,强化唤醒试验,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脊髓神经损伤,避免滑动。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证呼吸通畅,防止胸腹壁压迫,掌握出血情况,及时观测远端静脉压,预防静脉癖血;(3)术后护理:术毕后清洗伤口血迹,行常规按摩,搬运时动作保持轻柔,告知患者手术结束,并送至病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显效:血压、心率正常,心理与生理指标得到有效控制,脊柱活动与神经功能均得到有效恢复;(2)好转:血压、心率偏高,心理与生理状况稍微好转;(3)无效:以上临床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上,由于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时间长,且特殊,患者易发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诱导深静脉栓塞、呼吸功能异常、椎间隙感染、脊髓神经受损、脑脊液漏等。由此可知,针对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而言,必须要强化手术室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减轻其心理性与躯体性应激反应,及时消除患者心理恐惧,避免出现生理创伤,有助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6.77%)明显优于对照组(77.42%),提示舒适护理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究其根源,由于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患者易发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发挥,对麻醉与手术形成干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患者舒适护理,以患者心理与生理舒适要求为出发点,尊重患者隐私,合理调节室温,予以下肢按摩护理,可减轻其心理负担与焦虑程度,提高疼痛耐受性,增加术后恢复可能性。从本质上来讲,舒适护理作为现代新型护理模式,护理内容明确,护理发展方向清晰,显著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强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与生理指标,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脊柱活动与神经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第1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骨科在本院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的护理资料,年龄30~62岁之间,平均年龄39.5±4.3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股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13例,椎骨骨折10例,手部骨折6例。

1.2 方法

将60例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焦虑抑郁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性的外科手术护理,如协助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及其他针对性治疗等。

1.2.2 研究组

1.2.2.1 防止感染准备

术前准备:于术前给予研究组患者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到手术时要求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防止发生手术期感染,对于手术时间长的患者给予追加抗菌药物。术时:对开放性骨折手术应用肥皂水、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聚维酮碘等依次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然后再常规碘酊、乙醇消毒皮肤。

1.2.2.2 疼痛药物干预

在术前对疼痛原因清楚、性质明确的患者,如手术切口疼痛,应采用预防用药和定时用药。如给予骨科患者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联合超前镇痛方案;硬膜外间隙预先置管, 术后定向硬膜外间隙注入小剂量长效局麻药或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

术后用镇痛药物前, 应观察和检查手术局部情况, 以明确疼痛的发生原因。术后需要应用镇痛药者, 应首先采用非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联合应用, 尽量不用或少用麻醉性镇痛药;对于术后镇痛药物, 首先从最小有效剂量, 通过肌肉途径给药;且用药间隔长,用药次数少;用药时间应短, 通常镇痛药的应用不应超过48h。

1.2.2.2 心理干预

主要对骨科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性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1.3 数据处理

记录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分析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在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第10d,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别(P

3 讨论

第12篇

[关键词] 鼻内镜术后;复查换药前;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33-02

Evaluation and nursing of the patient before reexamining and redressing them after the operation with inner-nose mirror

BAI Suping, XU Wei, XU Haifeng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li,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Shenzhen51802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ow to evaluate and nurse the patients before reexamining and redressing them after the operation with the inner-nose mirror. Methods: After we evaluated and nursed 80 patients before reexamining and redressing them after the operation with the inner-mirror, we suggested that attention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key-points in evaluation, request for the diseases history of the patient, close observation of all the details of the patient, such as the tolerance of pains and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o their fears and worries, and effective and careful resolutions to the above problems in evaluation. Results: We helped the above 80 patients to prevent and lessen their pains and sufferings when they were being reexamined and redressed. Therefore, doctors could redress them easily. Conclusion: Although patients suffer greatly and react badly when they are being redressed with the inner-nose mirror, effective nursing and treatment may prevent and lessen their sufferings and have their positive reaction and doctors can redress them at ease.

[Key words] After the operation with inner-nose mirror; Before reexamining and redressing; Evaluation; Nursing

鼻内镜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最主要治疗手段,鼻内镜手术复查换药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疾病治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查换药常规是向鼻腔喷洒1%麻黄素和1%地卡因表面混合液后再用鼻内镜详细检查,清除鼻腔和窦口窦腔内的凝血块、分泌物干痂等,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和鼻腔,并用吸引器吸除,以保持术腔的清洁状态,有利于黏膜的恢复[1]。此种换药方法有时会引起鼻心反射及鼻肺反射,导致患者发生心率减慢、颈动脉压增高、咳嗽、打喷嚏。低血糖者发生头昏、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不良反应,且症状较重,此种反应多发生在身体体质差、患有特殊疾病、耐受疼痛差、恐惧焦虑的患者。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0月鼻内镜手术后复查换药80例,每次换药前对患者快速评估,采取相应护理干预、预防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不良反应,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复查换药患者共80例,本科室手术47例,男36例、女11例,年龄17~56岁;其他科室手术后来本科换药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18~49岁,均为鼻内镜术后。

2 换药前对患者快速评估的内容及护理

2.1 特殊疾病史的评估及处理

寻问特殊疾病史,因为换药刺激鼻黏膜可引起鼻心反射及鼻肺反射而引起相应的心血管及呼吸道的不良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变慢,咳嗽、打喷嚏加剧。常规询问有无高血压史及心脏疾病,有无服降压药,测血压了解血压情况,血压高者告知医生建议暂且不换药,降至正常再换。同时测一分钟脉率及心率了解有无心率异常,有异常者,还要做心电图。另外,有低血糖者一定要进餐,以便换药时做到心中有数。预防不良反应发生。本组有2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换药中出现头痛加剧,及时给予休息及降压处理,症状缓解。

2.2 患者一般情况的观察及处理

观察的包括面色,营养,精神状态。面色蜡黄,精神疲惫,营养不良,一般体质较差,对疼痛及不良刺激耐受不好,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诸如面色苍白、头昏、心悸、出冷汗、体力不支而发生虚脱症状。针对此种患者就要询问有无进餐,夜间是否休息好。此种小诱因都会加剧对不良刺激的反应。未进餐,待餐后换药;休息不好,建议患者充分休息再来。提醒医生针对此种患者换药时动作一定要轻柔,换药中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预防不良反应发生。本组有3例患者突然出现头昏、面色苍白、脉快而微弱,经平卧、吸氧、口服高糖,症状缓解。之后经了解患者上夜班一宿未休息而未如实告知医务人员。换药后告知患者生活中加强营养,注意进补和休息,换药中才可以耐受不良刺激,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2.3 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及对策

换药中最主要的不良刺激是疼痛,因为个体差异,有人对疼痛耐受好,有人差,一旦了解患者疼痛耐受力差,就要考虑用喷洒麻黄素及地卡因棉片添塞中鼻道,上鼻道前端及鼻丘表面麻醉10 min左右,这种方法可以使鼻腔神经和黏膜得到充分的麻醉,而常规麻醉方法大部分麻药流入咽喉部,麻药不能很好地与鼻腔黏膜及神经接触。另外换药前注射曲马多或安定,可以起到镇静和镇痛作用。对疼痛耐受好,可考虑常规换药。本组有3例患者疼痛耐受差,给予注射曲马多及填塞喷有表面麻醉剂的棉片,患者未诉疼痛,顺利完成换药。

2.4 观察患者的恐惧及焦虑反应并及时给予心理干预

仔细观察和了解患者惧怕疼痛、恐惧及焦虑的心理反应,在言行上、感情上认可患者的主诉,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对患者热情、诚恳、关心、体贴,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消除负性心理,提高正性积极情绪,紧张焦虑可影响患者的疼痛耐受力。过分紧张患者,护士可以拉住患者的手,减少其紧张情绪。本组2例患者特别紧张、恐惧的患者,通过以上心理干预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消除,配合医生完成换药。

3 体会

鼻内镜手术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各级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最主要的方法。但是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后术腔完全上皮化,治愈一般需要3个月至半年的时间[2],这中间需要多次的术腔清理换药。所以术后内镜下的清理同手术一样重要,它可以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疾病的治愈率。但是我院是一个二级医院,承担着当地片区大多数劳务工的医疗,面对的是四处流动的务工人员,他们整日忙于工作,疏忽身体的照顾,身体素质差,换药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但是每次换药前作好患者的评估及护理,换药中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最大限度地预防及减轻患者痛苦及不良反应发生。每次换药前的评估及护理已经成为我科门诊内镜下换药一种常规而必不可少的护理程序,它是换药必不可少的护理环节。特别是承担流动人员大的基层医院,就显得更为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锦文.鼻内镜手术后复查换药的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5(1):19-21.

第13篇

【关键词】 骨折;深静脉血栓;原因;护理;预防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下肢部位[1]。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栓子脱落可导致肺栓塞,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患者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33~78岁,平均66.4岁。其中股骨颈骨折术8例,股骨干骨折术7例,胫腓骨骨折术4例,髌骨骨折术2例,膝关节置换术1例。发生部位:左下肢16例,右下肢6例。患者术后2~8 d开始出现下肢突发疼痛、肿胀,伴行走困难,其中1例下肢出现高度肿胀,青紫、红斑、水泡。均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中央型9例,周围型8例,混合型5例。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0例,糖尿病5例,既往有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2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给予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措施。其中尿激酶溶栓治疗12例,肝素抗凝治疗22例,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为辅助疗法,22例应用华法林维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经有效的综合保守治疗后,临床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3 护理干预

3.1 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DVT常识宣教,使其了解和掌握自我监护要点,嘱其忌选择患肢静脉穿刺并讲解DVT常见症状及术前训练、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尤其对术后易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如高龄、女性、吸烟、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等[2]患者更为详细讲解血栓形成的原因、症状及后果,以促使其引起其重视并主动配合治疗。

3.2 常规护理 保持患肢制动,禁止按摩、理疗,注意患肢保暖以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血流淤滞。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并观察切口部位出血情况或局部有无血肿,同时保持有效负压及引流管的通畅以防止引流管扭曲、堵塞形成局部血肿而诱发DVT发生。尽量不用止血药。预防褥疮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3.3 病情及患肢的观察 加强对患者观察,如发现患者有胸闷、胸痛、气紧、呼吸困难、咳嗽或咯血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对症处理。遵医嘱应用尿激酶、肝素、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药物。抗凝治疗时应密切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有无紫癜、出血点、咳血、血尿及血便等,同时检测血凝系列。定期测量患肢周径的变化并同健侧肢体比较,做好记录。严密观察患肢远端血管搏动、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等末梢循环。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搬动有石膏、夹板固定的患者时应避免移位而影响固定效果。

3.4 功能锻炼 护士或家属在麻醉清醒前被动按摩患者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麻醉清醒后即鼓励患者开始主动作踝关节的早期及被动屈伸运动及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调动肌泵的功效,促进血液回流。其方法是让患者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如此反复20~30次。同时向患者讲解早期活动对预防DVT的重要性以取得密切配合。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下肢静脉压迫系统对DVT有预防作用,通过可充气的长筒靴间隙性充气使小腿由远向近按序受压,以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及下肢DVT的发生。

3.5 饮食指导 讲解饮食与DVT形成的关系,注意平衡膳食,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避免使用含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作用,多饮水并指导患者每日行腹部环行按摩,保持大便通畅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免因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吸烟嗜好者劝其戒烟并远离吸烟环境,防止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

4 讨论

4.1 DVT形成原因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的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3]。本组22例下肢骨折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分别有高血压病史3~11年,糖尿病病史5~10年,合并有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和血流缓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DVT的形成风险,而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高血脂、血小板功能异常及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纤溶活力减弱,使血液粘滞性增加,血流缓慢和红细胞聚集加速,导致血液高凝状态[4]。总之,下肢DVT的形成是局部和全身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过程。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中,既往有血栓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慢性静脉炎或心血管疾病者,DVT发生的概率更大。

4.2 DVT的防治 近年来,DVT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与饮食结构有关。DVT起病急,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致肢体坏死,若并发大面积肺栓塞则可危及生命,疾病后期则破坏深静脉瓣膜造成深静脉血液反流而形成后遗症。DVT的形成根本上讲是体内凝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之间的失衡[5],其治疗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本组22例DVT患者经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有效综合治疗后,临床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为减少患肢DVT的发病率,应积极预防。首先应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尽量减少卧床时间,进行功能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大便通畅,防止血管痉挛收缩,必要时给予预防性口服阿司匹林也是减少DVT的发生的有效方法。对吸烟患者应向其反复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劝其戒烟并告诫烟中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可使血小板黏附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增加。

总之,下肢DVT是骨科大手术的危险并发症,骨折后引起DVT的原因也是引起骨折其他大部分并发症的原因,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DVT形成,同时也有效预防了其他并发症,确保了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秀芳.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7):6.

[2] 喻英.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实用骨科杂志,14(12):764-765.

[3] 陶宏兰.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 临床合理用药,2009,2(7):77.

第14篇

关键词: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

作者:李贞,戎娜,赵晓娟

随着近年来我国交通、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由车祸、高处跌落等外伤因素导致的骨折发生率逐年递增,而对于满足手术指征的骨折患者临床一般推荐进行手术治疗,尽可能的达到解剖学复位以及妥善固定,使患者骨折康复后尽可能的恢复正常骨骼结构形态与功能[1,2]。但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往往存在局部疼痛等症状,不仅对患者心理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骨折术后的康复进程或导致不良结局的产生[3]。疼痛管理是近几年临床应用的新兴学科,其旨在通过药物、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或疼痛敏感感知,而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是一种基于现代护理与传统医学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在骨折、肿瘤等疾病的疼痛控制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本文通过对80例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5.2±8.4)岁;其中四肢骨折22例,椎体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3例。观察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6.1±9.0)岁;其中四肢骨折24例,椎体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部位1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骨折,均满足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1.3、排除标准

已排除继发性骨折、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

1.4、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骨折住院护理干预,包括常规住院指导、药物护理、术后管理、生活护理与心理护理等,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必要情况下结合止痛镇痛药物进行疼痛控制。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中医情志护理。采用中医情志护理积极疏导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利用中医情志的情志相胜、陶冶情志、顺应四时、疏导调神的特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2)中医膳食管理。鼓励患者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若老年患者可在食材中添加山药、大枣、百合、冬菇、丁香等制成药膳,改善患者消化功能与营养状态;(3)耳穴压豆疗法。选择患者的膝关节、神门穴、皮质下、肾上腺及交感等耳穴进行压豆,首先对穴位进行消毒,并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固定于穴位上,按压穴位3~5min,自觉疼痛加重后再持续按压3min,患者每日按压2~3次;(4)穴位贴敷。选择患者的命门、关元腧、腰阳关、肾腧等穴位进行贴敷,中药材选择肉桂、吴茱萸、槟榔、丁香按照1∶1∶1∶1配比制成药粉,应用姜汁调制成糊状并应用透气小敷贴贴于穴位上,每次贴敷30~60min,每日贴敷1次。

1.5、评价标准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d、3d、7d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疼痛情况,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记录2组患者术后主动康复训练开展时间、计划康复训练量完成比、初次主动训练有效维持时间并比较;评价2组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其中优:患者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且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康复后无后遗症;良: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但存在轻微障碍,无后遗症形成;可: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后遗症,且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生活受到影响但基本能够自理;差:发生严重并发症,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计算2组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结果。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护理前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1、3、7d后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组患者干预后骨折康复训练开展情况比较

观察组主动康复训练开展时间、计划康复训练量完成比、初次主动训练有效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2组患者骨折术后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骨折患者术后由于局部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等特征导致其术后生活质量往往较为低下,并且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早期康复阶段需要绝对制动、卧床静养,患者长期卧床会导致焦虑、烦躁情绪的产生,不仅降低患者术后康复期的生存质量,同时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远期预后结局也将产生不良影响。而长期处于疼痛状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着严重、不良的影响,近年来针对负性情绪与疼痛的研究结果显示[4],持续、长期的疼痛感觉会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与加重,而持续的负性情绪发生也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对疼痛的敏感性,而对骨折患者术后有效的疼痛控制以及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具有积极作用[5]。

第15篇

【关键词】 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75

骨科创伤手术后可能导致患者血流停滞及静脉损伤, 同时会增加血液粘稠度, 对下肢静脉回流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 在患者术后要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 而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要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 避免产生肺血栓栓塞症或者影响患者下肢功能[1]。为探究在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治疗中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9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1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56.8±6.1)岁, 其中2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6例为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10例为股骨骨折术;对照组男27例, 女22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56.7±6.4)岁, 其中2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4例为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11例为股骨骨折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预防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而观察组在术后给予预防性措施, 具体包括:①基础预防:在进行手术时, 要保证动作轻柔, 对患者盆腔周围及四肢的静脉进行有效的保护, 避免伤及静脉内膜。在术后, 将患肢抬高, 以有利于静脉回流, 在患肢垫高时要防止血管被压迫, 对其回流产生影响。对患者进行指导, 使其加强下肢训练, 增强下肢肌肉收缩, 将肌肉泵功能增强。指导患者深呼吸, 使其胸腔负压, 对静脉回流起到促进作用[2]。②药物预防:在术后12 h, 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 若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障碍, 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 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 并对其肝肾功能进行监测[3]。

1. 2. 2 诊断方法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是其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肺栓塞产生及静脉曲张, 足部肿胀、色素沉着及溃疡, 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 以便尽早治疗。其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特征及症状, 再加上辅助检查来诊断, 其症状为患肢肿胀、疼痛, 间歇性跛行, 发热及心跳加速等, 血栓位置深压痛。应用彩超对患者下肢静脉进行检查, 对其血流量、流速、方向进行观察。也可用螺旋CT进行静脉造影, 对盆腔及腹部静脉情况进行探查[4]。

1. 2. 3 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方法 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 首先要将患肢抬高, 患肢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 促进肌肉主动收缩, 一旦无效, 应用以下方法:手术方式:将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 适用于抗凝治疗禁忌证患者, 并与手术取栓同用。导管内溶栓方法:以血栓形成位置为依据, 进行静脉穿刺插管, 并将静脉泵进行连接, 泵入50 U/24 h尿激酶, 根据患者凝血功能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调节尿激酶用量[5]。药物抗凝治疗为, 口服华法林, 1次/d, 30 mg/次。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判定标准:当患肢肿胀不明显, 恢复劳动力为显效;患者下肢沉重感减轻明显, 肿胀有所消退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4.29%(7/4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02%(25/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骨科创伤手术后, 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 其发生率高达45%~60%。如果不进行预防及有效的治疗, 会发展为肺栓塞, 甚至会造成急性呼吸衰竭,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发生血栓的患者小腿部会产生皮肤色素沉着, 形成溃疡, 也会造成间歇性跛行。

总之, 给予有效预防措施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在其治疗中采用导管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方法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志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5):2606-2607.

[2] 程海松, 吴亚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6):240-241.

[3] 亚俊, 马志坚, 廖鹏, 等.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0):25-27.

[4] 李炎炎, 佘海洋.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山西医药杂志, 2014(14):1745-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