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汇总范文

初中化学汇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化学汇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化学汇总

第1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期中考试已圆满结束。今天,学校决定召开初三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为的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振奋精神,齐头并进,促进同学们加快发展,更快地提高成绩,争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突破。

这次考试,整个初三年级共有名同学参加。大家严守考纪,诚信考试,用心答卷,全面检查了平常所学,较好地反应出了真实成绩。经过老师们的认真评阅,考试成绩已出,全校最高分是初三班的他考取了分,首先让我们向他表示祝贺!此外,这次考试全校考取800分以上的人,700分以上的人,600分以上的人,500分以上的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那些取得优异考试成绩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优异成绩的取得,靠得是良好的学习方法,主动的学习精神,自觉的进取意识,靠得是老师们的精心施教,细心辅导,靠得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支持。在这儿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那些为同学们的进步和成长无私奉献的老师和家长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在当前形势下、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知识是最宝贵,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基础,是你成就未来的基石。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不学无术永远没有立足之地,终难适应社会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发展,传统产业越受冲击,利润率越低;那些高价值的产业,无不是科技含量高,由知识支撑起来的产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应好好学习。特别是在整个社会靠知识进步,靠技术吃饭,靠专业成长的今天,我们更应好好学习!知识要靠积累,学习永不会错。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就是我们学习新知,谋求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任何一个同学,都要有这样的雄心和壮志,到高一级学校去,到更高学府去,求取自己的发展,争取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到那时,学校为你高兴,同学为你喝彩,父母为你叫好!

要如此,我们就必须有足够的准备,现在就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全面、认真、积极地学习。我们的老师在你的学习中,一定会给你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和精心专业的学习指导,帮你进步,助你成长。我们的教师集体是一个专业精湛、极富责任、活力旺盛的群体,我们学校的发展,验证了这一点,说明了这一点,是完全可以放心,永远值得信赖的。希望全体初三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为学校负责,为学生负责,为自己的负责态度,发扬已有的精神与作风,尽心努力,敬业工作,为同学们的进步,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职场生涯,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教书育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处世立身的根本。面对竞争的社会,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将来能够立身,我们也应练就一身绝活,能够精通教书,做到育人出色。

老师们,同学们,为了学校的发展,也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总复习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其内容虽然不多,但具有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因而在新课结束后进行化学总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提高初中化学总复习的质量,取得满意的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具体复习措施

1、思想正确。在教学思想上,应面对绝大多数学生,针对中下等学生。初中阶段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同时又为走上社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授课时切不能只看到几个尖子生,一切只为几个学生服务而放弃大部分学生。在学生思想上,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复习不仅要讲提高题,而且要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处处在为自己着想,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2、目标明确。在教学目标上应紧抓教材,不能放弃书本而让学生在“题海”中漫游。不能把知识任意延伸,也不能把较高要求的内容作为复习重点,如果这样做,只会事半功倍。在学习目标上,应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目标,每周有总体的目标,每一节课有具体目标,而不应陷入“教师讲学生做”的机械模式中。

3、方法灵活。在教学方法上,不能简单的归纳为看―――练―――讲―――考,应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多做实验,除必做的实验外,同时还可组织学生收集沼气、收集锌片、配制药液给植物消毒等,激发学习兴趣。作业设计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再现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增加练习难度,降低考查测验难度,讲得难,考得简单,使学生看到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树立信心。

4、重视解题的科学性、严密性,不放过“细微末节”。如在复习物质的鉴定、鉴别时,要求学生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述的正确性,必须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物质得出结论,而不是根据被鉴定物质的性质来叙述实验现象。注意计算的准确性、注意正确使用单位,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性。教师在平时教学板书中,一定要规范、工整、切不可随手写写画画,容易给学生带来片面影响。

二、洞悉课标,注重基础

首先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紧扣课标。以课程标准为纲回归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其次,在全面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课改的新教材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就无法灵活运用,是难以准确完成中考试卷的,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复习时要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应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三、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细,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知道答题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4.注意心理训练。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三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四、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细,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知道答题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五、重视讲评不要就题论题

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的过程。试卷和习题的讲评是总复习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讲评工作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知识的查漏补缺,对教师来说是一次不断改进教学的起点。讲评不要逐题讲,应选择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能力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讲深讲透,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重犯。还要讲出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切不可就题论题。同时还要归纳出一题多解方法中最佳方法予以推广,以提高解题速度。讲解中要结合典型试题善于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善于从一道题中延伸出其他知识,让学生去联想。

总之,复习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道者,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样,通过系统复习,化学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汉语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学习系统性学习汉语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键途径,在新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进行基础的汉语语言知识讲授,还应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价值,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汉语语言水平,从而改善整体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有大量的经典名家作品,由于语言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这些优秀作品中通常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或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素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和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着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情况加以运用,合理的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使他同步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中国石拱桥》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先研读课文内容,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文章以独拱石桥的代表赵州桥和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为例,这两座石拱桥都世界闻名,具有显著代表性和典型性令人信服。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渠道搜集关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视频等材料,通过多媒体教学身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他们面前。在图文并茂中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知识,使他们集中注意力研究我国的石拱桥文化。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积极转变学习方式,深刻解读传统文化

自从新课程改革颁布和实施以来,大力倡导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他们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方式得以广泛应用,使其自觉主动性大为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以及知识结构的积极构建者。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汇总传统文化渗透,教师需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吸引他们踊跃学习语文知识,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深刻解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乐趣。

在这里,仍然以《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教师可使用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的课堂学习方式,在课前设置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为讨论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部交流和讨论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色,探究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信息,促使他们自主感知到石拱桥的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在相互讨沟通过程中,可以总结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并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揣摩体会到说明文语言周密和准确的特点,他们可以感受到石拱桥的艺术美,在互动中深度解读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从而深化理解。

三、不断创新学习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理解文化精髓内涵的关键前提,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可向他们传授丰富的汉语语言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新颖个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想陶冶和精神享受,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借此实现汇总传统文化的深入渗透。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诗词原创大赛”活动,鼓励他们按照古诗词的平仄押韵进行自主或合作创作。像在进行《钱塘湖春行》教学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在课前为比赛做好准备工作,在朗读与背诵过程中了解和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在课堂上对古人写景抒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产生进一步认识,初步知道如何借景抒情,启发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以诵读为基础描写景物和抒发心情,进行诗词创作比赛,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强化体验。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汇总传统文化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理念,还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并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和创新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攀.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教学形式

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这是许多初中化学教师共同的感受。只有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才能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彻底在身心上解放学生,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中获取真知。也只有这样传统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殚精竭虑学生学业无成及师生一起陷入苦教、苦读的境地的尴尬局面才不会再现。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下定决心更新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形势的要求,积极尝试适合本班学情的新型教法。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师生的关系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互补的关系,教师所有的设计和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服务的。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要看他们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效果而定。更进一步来说,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效果要在很大程度上看教师的引导。换言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效果要视教师是否巧妙采用新型教学形式而定。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堂课学什么、怎么学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内容和形式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先是通过自主学致了解本堂课的知识要点,了解化学现象,弄清变化原因,获得化学知识,掌握相应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化学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基础之上,教师组织学生提交、汇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对这些疑难分门别类,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突破。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提升了学习效率,这样就不会出现像传统课堂那样的教师不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对学生已掌握的东西唆重复的局面。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更有针对性。事实证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是真正体现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是尊重学生学习能力,是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豪感,促进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方式,是值得所有初中化学教师尝试、施行的。

二、动手操作,活动中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边学边做的学习方式取得的效果最好。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堂都讲究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合理、有效、有趣的方式合作、探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特别是化学作为一门特别讲求注意科学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注重科学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真知的科学,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多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此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初中化学课程安排有许多的化学实验,化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教师演示实验替代学生动手操作的不良教学习惯。要对学生有充足的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做好实验,不必怕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把实验课程做足、做好。

以“酸的性质”章节教学为例,教学大纲给我们的要求是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可是不少教师会担心学生不认真对待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实验事故,因此就取消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只能是观察,其效果是他们自己动手实验所无法比拟的。而实际上,只要化学老师交代好注意事项,讲清楚实验的操作步骤,特别指出如果不按正确步骤操作的危害,学生是完全能够独立把这个实验做好的。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教师授课轻松自然,自然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酸的性质有最为感性的认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在这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初步解决学习障碍并产生疑难,为下一阶段合作探究创造可能。在这里,自主学习效果决定了合作探究的结果。自主学习效果越好,合作探究的深广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我们之所以提倡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就是因为这是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习可以自行决定学习的方向。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独特性,进行思维的有效互补,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范围并最终充实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得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得很好的,特别对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办法。如学生学习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知识后,对于这一系列知识往往会有所混淆,掌握得不是非常好。这个时候,化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建立起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使得这些知识系统化,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对这些知识混淆。

参考文献:

[1]余柏志.“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0.

第5篇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以理论为主

初中化学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所以要求以实验为核心展开教学,以使得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是,落实到具体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己操作化学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之后严格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展开实验,使得化学实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也无法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缺乏兴趣

初中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由于实验教学理念没有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就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化学实验难以产生兴趣。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包括准备环节、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环节、对实验数学做好记录,这些内容在化学实验中都已经模式化,很难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高度热情。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其一,化学实验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师让学生针对化学理论知识展开研究,为实验分析创造理论条件。比如,在酸碱盐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盐酸和碱的化学反应以及各种反应式等等都要进行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实验环节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就可以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寻求化学实验规律,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起到巩固作用。

其二,对化学实验中所遇到的难点要进行分化,以对酸、碱、盐的化学反应规律深化理解。比如,在溶液实验教学中,就是对溶液的性质进行分析的,包括溶液的导电性,对溶液中所含有的离子采用电离的方式使其自由移动并分离出来。之后,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将电离方程式写出来。

其三,探索酸碱盐的本质。学生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可以对酸碱盐的本质进行探究,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更为系统,并形成知识框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中,要根据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分层次展开,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就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化学知识,将酸、碱、?}的共性以及在化学反应中所存在的关联性进行总结,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对于所遇到的问题独立解决的能力。

(二)构建教学情境展开实验教学

面对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化学教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知识需求角度出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构建教学情境展开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方法塑造教学情境,使得实验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模式呈现出来,诸如视频形式、动画形式以及图片和文字的配合,都可以避免让学生接触高危险性的实验,而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整个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要点展示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让学生对于实验深化理解,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比如,初中化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酸碱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与实验有关的样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这些样品充分熟悉,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予以掌握。之后,教师就以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将化学溶液以及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就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进行知识对比,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存在偏差之处,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

此外,在教学情境中,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当学生观看完实验课件之后,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对化合物做出判断,属于是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还是盐、氧化物,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验内容。

(三)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化学实验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联性,可以引导学生打破从书本中学习知识的单一化学习方法,而是懂得从生活中寻求化学知识、分析化学知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在化学实验教学汇总,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即知识抢答实验教学、分组讨论实验教学等等,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升。

第6篇

关键字:初中化学 教学 实验探究

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时代,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经路径,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道路上,作为传播知识的老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中化学作为青少年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扇门,它奠定了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也是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面对过往呆板的化学教学,学生已经逐渐开始排斥,所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化学教学是新时期下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重视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也就不会具有探究的欲望,所以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才会有探究的欲望与动力。情景创设教育是当今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种教育方式,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情景创设来灵活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有意创设或富有立体感的情景中时,学生会情绪高涨,富有想象空间和超常的思维能力,进而表现出以往所没有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和真实情景,用化学本身的科学魅力去吸引学生。

(一)用实验设立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被广为应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展示所讲内容的内在魅力从而设立相应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设立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

(二) 用实验创设真实情景

一个真实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纳知识。例如在学习“木炭铁丝硫粉在氧气中燃烧”这一课时,木炭铁丝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教材里面是有给出的,但是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是难以信服的,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反应,操作如下: 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到发红,移开盛满气体的集气瓶口的玻璃片,慢慢地把坩埚钳插入到瓶的底部并观察木炭在氧气燃烧的现象。待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观察现象。根据化学反应的现象学生可以整理得出这是生成了CO2的缘故。这时再向学生分析木炭铁丝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和方程式便能使学生更容易入手了。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二.强化学生实验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整教学重点,发挥化学实验的中心地位。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理性选择进行实验的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借此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人教版的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每一章书结束后都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动手实验,由此可见,学生动手实验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有些学校因为条件有限的原因,化学设施等并不齐全,对于普及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很困难。面对这样的不足,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实验来解决设备不足的困境。例如,在“溶液的酸碱度”一课学习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然后每个学生一张pH纸,每个同学对不同的液体进行测试,测试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pH值进行汇总,并完成实验报告。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节约时间和pH试纸,也能够增广学生的知识面,对各种溶液的pH值也能够得到初步了解。老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带动学生提出溶液为什么会显酸性,为什么会显碱性或者中性等问题。问题提出后,带领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问题答案。那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进能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喜悦,还能有助于他们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加强,从而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拓展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外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积极性,大胆创新意识。例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分别将无锈铁钉放在:①自来水中,露出一半;②浸没在自来水中;③食盐水中,露出一半;④浸没在色拉油中;⑤煤气灶上方;⑥用棉花包住与干燥剂一起密封,放置两天。然后观察观察铁生锈的情况,进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当有食盐存在的条件下,生锈速度加快。这些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得出结论后再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由于是同学通过自己亲身一步步的搜集材料和仪器来完成实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了解而到铁生锈的条件知识,还能进一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于此同时同学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

改变传统的单一机械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教学进行探究,不断开拓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殷古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由这个情景引发出课堂上需要讲授的知识和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迫不及待地去思考、探索,并且从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个情景可以是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一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轰动一时的时事新闻,还可以是一位化学家的生平纪事.总之,只要可以引出要讲授的课堂知识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为课堂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课堂之中,有利于课堂内容的顺利进行.

二、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积极思考从而学到知识

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去激励、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具有学好知识的信心.所以,教师需要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去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去鼓励学生,使学生具有能够学好的信心.只有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主动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要太多,要精,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去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将知识于无形中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课件教学几乎在所有有条件的中学都得到了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声音、图象、文字共同存在的新的教学天地.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讲课负担,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有效地增大教师每一堂课教授的知识容量,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和时间,提高了讲解的效率.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生动的图象、文字、声音的信息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认识.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初中化学是一门比较注重实验的实践性课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化学实验中有一些实验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如果在操作中出现错误步骤,很有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这些实验是很难让学生自己操作的,而仅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就突出了明显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需要的仪器,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且看到实验现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并从中学到知识.这样无疑就大大减少了教师的讲解时间和学生的理解时间,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效率.

四、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会所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和思考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比较注重实验的实践性课程,实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项目.这些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将实验时间与教授理论知识的时间调节好,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所学知识的得来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和思考.这种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的方式可以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能很好地接受一些显而易见的真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间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这门课程是很贴近生活实际的,大多数的化学知识都与生活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化学课应该会为学生带来快乐.因此,应该将化学课堂变成每个学生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而小组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开放性问题,使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资源共享,最后对小组的问题进行汇总,这样就扩大了提问对象的范围,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发掘了每个学生的潜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要想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从每个细节考虑,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的教学素质与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同时提高,从而共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努力付出,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效率[J].科学大众,2011(7).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实验、

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成为人的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特别是初中化学这一科学性较高的学科,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不仅要累积知识,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学习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拥有更多的热情。而兴趣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增加其化学学习的热衷。

一、化学与其他科目不同

由于富有极强的科学性,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只进行理论讲解,还需要进行实验,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过于追求考试成绩使得教师将全部注意力放在理论知识于与习题解答上,忽视了实验教学,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导致学生没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验,即使在实验课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也很难有真正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

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实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探究实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创新演示性、能力性、知识性、操作性化学实验等。初中化学教师在运用探究实验进行教学时,其教学过程可由猜想假设、提出问题、验证实验、设计方案、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内容组成。化学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探究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达到强化学生化学研究意识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上,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只是在一旁观摩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及空间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初中时期的学生,应该快速发展自主意识,必须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因此,要想改变传统、落后的化学教学思想,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的位置转变为主动探索,摆脱依赖教师的思想观念,学生只有亲自动手进行化学探究实验,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乐趣。在学生进行化学探究实验的时候,教师要从旁进行指导,对于实验中的疑点在讲课时要明确指出,特别是实验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实验中容易出错的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化学问题,让学生对化学实验结果产生好奇心和内在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化学实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化学教学的思想。

二、让学生撰写“化学日记”

让学生在积累中实现反复探究,教师要让学生写“化学日记”。这个日记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平时学习中的“难点、易错点”,让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把平时练习中出错的习题进行汇总并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这个日记可以一周一记,也可以在每单元的学习之后进行记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让教师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又可以让学生在反思日记的记录中进行又一轮的反思,让他们自觉思考自己出错的原因、出错的步骤,然后用正确的解法完成解答。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此外,初中化学的很多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很多“化学模型”。很多学生都有被蚊虫叮咬的经历,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处理蚊虫叮咬的,有的学生是用花露水,有的是直接用水冲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没有想过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止痒。”学生因为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同时又觉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如果把学习化学比作一种新游戏,那么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学习能力就相当于游戏最初的简介和体验,而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兴趣,在提升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达到教育与实验两不误的根本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全面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会成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始。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初中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初中是化学的启蒙阶段,引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是教师基础教学的核心。微粒观的构建可以让学生从微观视角思考宏观世界的化学现象,学生才可能正确地认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形成完整清晰的化学知识系统,为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化学;微粒观;教学研究

微粒观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分子、原子、离子是来自看不见、摸不着、无感觉的微观世界,他们缺乏认知的感性基础,难以理解这些抽象又模糊的概念,另一方面,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负担重,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在脑海构建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系统,给后续的高等化学学习增加困难,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将微观的知识点宏观化,使学生获取更加深刻形象的直观感知,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打造高效课堂?本文将以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为例,浅谈一下帮助初中学生构建微粒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整体认知微观世界

(一)化学微粒观的建构应该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有整体观念意识,分清每单元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问题,明确每章教学的目的性,“由整到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先让学生对微粒产生—定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观念上去分析和解决微观问题,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微观思维能力,最后“由分汇总”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知识,构建起“微粒观”。

(二)微粒观的基础概论是学生进入微观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微粒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运动越剧烈,物质现象就越明显;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性质就不同,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也不会减少。

二、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的方法和策略

(一)用宏观的化学实验现象,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存在和特性。化学是一门神奇又充满奥秘的学科,教师要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实验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体验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技能。例如,在进行分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中分别加入墨水,很快可以观察到墨水慢慢扩散开来,并且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更快。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就能感知分子的存在,了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相对的,分子运动越快宏观现象也就会越明显。在学习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知识时,设计趣味实验:在一张铜版纸上滴一滴红墨水,用玻璃棒一端轻轻触碰红墨水,慢慢移动,便可以拉着这滴红墨水在纸上到处游走,红墨水不会散开也不会渗透到纸里面去。这个趣味实验既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合理设问,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接受过程一般是:观察肯定和否定例证一找到共同属性一形成概念一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运用概念一概念之间的辨析,基如此,在进行分子概念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合理设问,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通过上述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学生就可以根据宏观现象感知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冰是固体,水是液体,二者的形态差异这么大,为什么化学性质却一样呢”,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接着教师可以再引导:“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水分子里面含有氢原子,那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氢气分子里也含有氢原子,水和氢气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体(气体),形态也不相同,但化学性质却相差这么大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思考物质由分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只有分子可以保持,学生就能充分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合理设问可以引起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把化学现象与化学概念联系起来,在脑海中逐渐形成分子的概念。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类比法和模型法为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化微粒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类比法和模型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主动地进行删选、加工和整理,从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进入微观世界的学习时,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但是想象需要直观的载体做引导,才不会毫无头绪。例如在给学生介绍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时,教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剥洋葱的事例,让学生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及电子是如何围绕着原子核分层排布这一微观现像有更直观的感知。再比如在学习“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个微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用海绵做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

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学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教师即可以自己动手构建模型,也可以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结构进行模拟,制作教学带,例如在学习《离子的形成》章节时,教材是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但光通过课本上的教学图,学生并不能真正的了解离子的形成是怎样,这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影片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观看到钠原子最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转移到了氯原子上,两者的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变成8,使原来都不是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同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通过模型教学,不仅更形象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化学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化学符号是宏观物质对微观世界表述的缩影,它从微观层次上科学、简明地表达了宏观物质的变化规律,成为了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事实的桥梁。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又无法用常规方法感知到,更加无法直观地认识微粒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教师在初中化学微粒观教学中要发挥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各种化学符号对宏观物质和微观含义的形象传释,帮助学生借助化学符号“走进”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世界。比如CO2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如果学生对化学符号比较敏感,一看就知道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再例如碳与氧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中,如果碳燃烧充分就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C+O2=CO2),如果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2C+O2=2CO),从化学方程式可以很直观的表示出物质之间的转化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理的,之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不是微粒的数量减少了只是微粒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组成结构变了性质也变了。

(五)善于挖掘教科书资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图帮助学生梳理整合所学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的知识除了正确性外还应该是有规律、有代表性,条理清楚、思路清晰的。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生理解消化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

例如通过上表简单的罗列学生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到这几种原子的结构情况还可以快速的发现其中的规律: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同一个原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三、归纳汇总为后续微粒观的应用学习做铺垫

(一)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由浅入深,帮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观。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首先,教师在讲述这些抽象的微观知识时,要尽量做到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内容宏观化,方便学生获得形象生动的直观感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构建起微观世界的框架;其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深入剖析,合理设问,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微观粒子的概念;第三,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类比法、模型法),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的抽象知识,构建微观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现象的微观实质。并且辅以化学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性质、运动规律以及溶液中各种中和反应、复合反应的实质;最后,教师要运用图表、知识点大纲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并且进行各种梳理总结。

(二)利用“微粒观”的形成,顺利组织微粒观的应用学习。教师通过以上层层渗透微粒观的教学,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微粒观”的框架,那么对于后面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溶液,特别是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反应(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时,学生就会相对容易接受和掌握微粒观的应用学习。例如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这一部分知识时,由于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帮助学生形成了微粒观,在讲解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的复分解反应时,学生就能自主分析这两个反应的实质,即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变成碳酸钡沉淀。学生就能顺利完成微粒观的应用学习,这也为后续向高等化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中的化学知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他们深入高等化学学习的基础。微粒观的建构是贯穿整个基础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立足微粒观认知的化学教学是应当以“有形建构”来促进“无形建构”,为学生另辟蹊径,使学生避开毫无头绪的表象,从本质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微粒世界的各种物质的区别、联系、规律。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严谨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黎绮芬.助初中生构建微粒观的有效教学对策[J].师道:教研,2012,(11):412-413

[2]李翠华.例谈帮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观的策略[J].初中化学,2012,(12):335-336

[3]袁.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4,(4):123-124

[4]于昌凤.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分子”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4,35(9):447-448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操作能力;探究

一、利用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加强生活化教学

很多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总是举棋不定,觉得能够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章节有限。其实,这多是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几乎每个章节都能够与生活实践之间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实现与教材的师本对话。教师对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应用教材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教材“吃透”,要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并寻找其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例如:学习了金属腐蚀这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做练习,饭后帮妈妈刷锅,第二天再观察昨晚刷的锅,会有红色物质出现,红色物质是什么?产生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有机合成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真假金银,“真丝”与“人造丝”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二、注重学生参与,在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因此,借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获取课本中所没有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或者实际动手操作中,培养他们思考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去设计探究式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学生起初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考虑,首先,他们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用这种化学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Na2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称重量法;电池导电法;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2)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3)生物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三、让学生撰写“化学日记”,让学生在积累中实现反复探究

教师要让学生写“化学日记”。这个日记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平时学习中的“难点、易错点”,让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把平时练习中出错的习题进行汇总,并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这个日记可以一周一记,也可以在每单元的学习之后进行记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让教师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又可以让学生在反思日记的记录中进行再一轮的反思,让他们自觉思考自己出错的原因、出错的步骤,然后用正确的解法完成解答。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要想创新初中化学课堂,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构建一个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探索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实验室不足

地处农村的乡镇初中,远远比不上城里的初中,无论从校容校貌,还是从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两者相差甚远。很多乡镇学校只有一间实验室,所有的实验课都只能在那间实验室进行。因为场所不够,因而极少安排实验课,又因为不是专用的化学实验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充分

这里所说的设施配套不充分,不是前面所说的化学仪器短缺或化学药品稀少,而是一些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的用水是靠镇里的自来水厂来供水的,如遇到停电、水厂设备出现故障等,就会出现无法供水,甚至连续几天停水的问题。短时停水的情况,有时一天也出现好几次。如果遇上供水不畅的那天同时几个班级上实验课,那简直就是大灾难。一个班级实验完了,遇到停水时仪器不能及时清洗,势必造成对下一个实验的影响,直接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工作。

(三)学生缺乏实验兴趣

对农村学生来说,做不做实验,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又因为学生平时动手操作少,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往往不是很愿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案和途径,而是把实验步骤定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中的结论而已。这样的学生实验,少了探究的乐趣,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实验效果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也就提不起兴趣来。在笔者学校,发现有教师在讲解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时,许多学生在下面闹腾,如任意摆弄仪器、药品,同学之间聊天、打闹嬉戏,用手机听歌、玩游戏等。出现这些情况,均因为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所致。

(四)教师重视不够

现在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自认为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评选优秀不透明等,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怠工行为。现在很多乡镇初中的化学教师基本不安排学生实验,有条件的不安排,没条件的就更不用说了。更为严重的是,在初中化学教科书里有50多个演示实验,大部分乡镇初中的任课教师只做几个与中考有关的演示实验而已。

(五)领导监督不力

做任何事情,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化学教师不上学生实验课,若是校长过问,教导处督促,相信怠课情况会有改观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有的学校最近几年从来没有上过学生实验课,学校领导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笔者认为,领导监督不力是实验课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改进乡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一)领导重视,配齐教师及设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只要上级领导重视,教学质量就必然得到提高。对实验员、化学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校的情况配足配齐。对于化学仪器短缺、化学药品稀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各级学校每个学期结束时,实行列册汇报,由主管部门统一统计,统一汇总,统一采购,统一配发。领导重视,供给保障,就能顺利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二)启发教学,培养兴趣

针对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不愿做化学实验的情况,首先,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对不做实验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力求从评价上促使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再次,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验开始,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制取汽水的实验等。

(三)教师主动,尽心尽职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支燃烧自己的蜡烛”。要让这些灵魂工程师充分燃烧自己,体现神圣职业的人生价值,领导就得多关心教师,设法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主动了,就会尽心尽职,努力搞好教学工作。

(四)创造条件,社会支持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情境探究;兴趣激发

一、衔接的必要性

初中化学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要求学生“知其然”,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因此知识体系不完善。初中化学的特点:一是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知识零、散、乱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如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初高中化学知识脱节太大。二是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比如溶液中离子的检验,二氧化碳的检验等等。三是初中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比如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等。四是初中阶段很大程度上记忆性的东西比较多,学生死记硬背,欠缺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化学的特点:高中化学式探究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编排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同时,高中化学教学不但需要加强形象思维,还需要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来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比如说: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等。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要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通过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说学习了碱金属、卤素,周期表,接着再通过周期表知识学习氧族和碳族,这些知识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层次要求更高。但如何搞好其中每两个阶段化学教学的“衔接”,却有很多事情要做。

二、知识内容的衔接是根本

要做好知识内容的衔接,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在初中化学已经基本解决的知识内容是哪些;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是哪些;需要在高中教学中拓宽和加深的是哪些。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不再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许多知识内容仅仅是点到为止,而这一些知识正是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通过对教材的整合,结合教学的实践,形成盲区的知识点如下:

(1)高中教材中未出现但须做要求的.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2)必须掌握但学生任然容易遗忘和混淆的知识。一是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对组成物质的元素和构成物质的原子任然含糊不清或出现遗忘的情况,尤其是1-20号元素的符号的书写和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的表示从很大的障碍,导致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出现困难,要衔接清楚金属和非金属最外层的电子数目的特点和简单的原子示意图。二是物质的分类中初中化学提到三酸两碱,常见盐时,没有对酸碱盐从组成上下定义,淡化了酸碱盐概念、原理的文字分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多元酸、多元碱、酸式盐和正盐等重要知识点要补充讲解。

(3)高中化学需要加深和完善的知识。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更要做好化合价方面的衔接,熟练化合价口诀,补充化合价的概念,增加化合价的练习,讲清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之间的关系。二是电离方程式。在初中阶段只是说某些固体物质在水溶液中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电离方程式在初中没有涉及,盐的溶解性和电离方程式的衔接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奠定基础。

(4)化学实验的衔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类型、原理等知识点要结合氯气的实验制法,从化学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气体收集方法、相关注意事项等四大方面加以归纳总结,使验证实验自然的过渡到探究性实验。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是重点

(1)认真专研教材的整合,熟悉初高中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点的衔接性,适当进行对比、分析和筛选,合理的安排和调整教材衔接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深化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2)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化难点,突破重点,讲练结合,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潜能,求得乐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记忆的东西多,但理解的东西相对较少,所以在衔接的过程中应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4)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错了没关系,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动的参与课堂,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合作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积极合作,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学法的衔接是关键

(1)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力,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都要把知识带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该学什么,以及该如何学。

(2)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小组合作总结,小组内进行汇总,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时,让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总结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即从“欲学”到“会学”,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共同成长和进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3)教会学生学习的时候分析平时的学习得失,建议学生准备错题笔记,比如对每次考试的错误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分析知识点的应用,分析解体的思路,总结类似的习题。对每次自己解题或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是自己成长的关键。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指导应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于是,教师还要花时间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及时整合,使他们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五、教学感悟

(1)学生虽然扎扎实实的学习了初中化学的内容,化学的好多用语在初中已出现,在进行元素符号的教学时,发现铜“Cu”、铁“Fe”等,学生易写成“CU”“Fe”。一些酸根离子的写法如“SO42-”、“CO32-”等,学生易写成“SO42-”、“CO32-”。所以在衔接中还要反复练习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强调用化学用语表达时要弄清楚是写元素名称还是写元素符号,写离子符号还是原子符号,写物质的名称还是写物质的化学式。初中能把这些化学用语严谨地表达出来,到高中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离子反应等化学用语时,学生就能够看清要求准确地表示出来。

第13篇

【关键词】:高效 课堂 复习 备考 效率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学生普遍感觉内容庞杂,无从下手,复习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真正意义上做到“减负”、“提质”和“增效”。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能获得充分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的。那么,构建高效化学课堂,提高复习备考效率,该如何着手呢?

首先,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激情成就梦想,爱心创造未来”。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学情又是一切课堂决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关心学生,走近学生,做个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的教师,激励学习热情,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克服为难情绪,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其次,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制定好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化学知识与相关的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实际的联系,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适当考查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复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要转变观念,更新方法,研究命题思路和特点,把握命题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设计合理的复习进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教会学生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规范化科学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改变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做法,全面落实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第三、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众人智慧做好以下几点:

(一)确定复习思路和策略

在复习中要加强针对性、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复习工作有的放矢。具体思路是:立足起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不留盲点、强化热点、关注亮点。其策略为:基础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考点化,考点知识习题化,习题知识能力化。

(二)加强集体备课

初中化学知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所以复习时要以《考试说明》为导向,立足新课标,全面构建讲、练、析三维体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群体优势,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力争向45分钟要质量。“抓点、连线、建网”---着重整理知识点,将其按板块汇总,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将其串成“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抓本质,促兴趣,探方法、求效率,让教师快乐的教,让学生快乐的学。

(三)整合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可以优化教学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减少学生学习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依本、质疑、合作、共进”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学情和媒体的特点,正确定位,扬长避短,进行有效整合,制作出一些精美的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化学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使其辅助功能发挥最大化,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注意化学实验设计的高效性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又是理解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要提高实验的高效性,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实验,还要精心准备实验,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必须清晰可见。尤其是要学生做的演示实验更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教师的意图等。

(五)努力上好试卷讲评课

讲评课的质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应当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学生思维的启迪性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评要点睛,评是考的继续,练的补充,试题评析应科学正确,评出试题特征,有利开阔视野,启发思维;讲要升华,讲思路要突出抓住关键题示,找准突破口,使之逐渐升华为技能方法。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透彻领悟,使其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均有较大提高。

总之,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提高复习备考效率,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

参考文献

[1] 《2013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与考试说明(化学)》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由于多年承担初中化学教学任务笔者—直在思考初中化学到底该给学生什么?我们怎样教授化学?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化学教育要帮助学生了解重要的化学事实、化学理论,学习化学实验等实践技能,更要帮助学生逐步认识科学、领悟和体验科学的真谛,形成科学的精神、态度、道德伦理,提高科学素养,养成科学品性。

《课程标准》则给了这样的论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要体现出启蒙性和基础性。—方面课程学习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出发,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将以下5个方面作为工作重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故而抛砖引玉,渴望同行能介入这一实际问题的讨论中。

1、形成正确的化学科学观

近年来,化学成为了“污染”、“有毒”的代名词,化学品简直就是“毒药”的同义词,人们产生了化学恐惧症,这是任何一位化学科学工作者都痛心的。为何人们会如此错读化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点不容置疑:我们在教育中忽视了对化学科学价值观的探讨,忽视了对化学研究目的的关注,忽视了化学与人的关系和化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生活在化学社会中却将自己置身于化学之外”,这种片面的化学观与片面的化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开始就向学生展示了化学之美。而有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并认为是化学之过的实际难题却在回避。科学技术本身有其两面性,它是改造世界的一种力量,是造福人类的工具,也可被人利用成为危害人类的手段,这是不矛盾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合理的引导,学生才会认识化学、欣赏化学之美。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当今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需靠化学科学来突破并解决。

以NaNO2为例,教材在《生活中常见的盐》中提到了误食NaNO2会引起中毒,许多学生都会联系到火腿肠中含有NaNO2,它是非法添加剂吗?这样的问题是学习的契机,应给予充分的拓展。既解答了学生心中之惑,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建立化学物质观和辩证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那么就很有必要让他们树立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

目前已知的100多种元素能组成3千多万种物质,而这些物质又仅由三种基本粒子构成!“结构一性质一应用”的模式是研究物质的一般规律,这也是化学学科学习的方法之一。如金刚石与石墨、CO和CO2,等物质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规律。从元素到微粒再到结构,反映了人们对化学物质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遵循物质研究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体会到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乐趣,体验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有序性。

初中学生形成元素守恒观,认识到这是反对从“点石成金”到“水变油”等历史伪科学事件最有力的武器,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通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形成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相应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辩证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能继续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发挥重大作用。

3、深化分类思想

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按组成和性质对学过的物质整理分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深化物质知识的学习,但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分类的依据,导致同一类物质具有相似性的本质以及类别之间的关联。

如九年级化学的酸、碱、盐的组成特征可以用图1来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图1,不但获知了酸、碱、盐的组成特征,对中和反应等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也会有所悟。

4、阐释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最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有了这一坚实的基础,才有今天的化学科学。初中学生应理解以实验为基础的涵义,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学会几种基本的实验方法。

4.1 学会观察和质疑

2007年9月,在中国化学会组织的活动中,北京景山学校吴兰老师在甘肃省酒泉中学展示了“观察与描述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观摩课。在课堂上学生先独立观察,老师把学生看到的现象在黑板上汇总,对结果进行归纳、延展,再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察角度并重新实验,最后归纳出观察的方法和注意问题。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去思考“怎样观察”,为今后的化学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堂课让笔者联想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片尾:孩子们拿起自己喜欢的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各写一个字,汇集起来就能认识很多字。

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演示实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不能只表现在对实验本身蕴育的知识的归纳和挖掘上,更应该在实验设计中隐含矛盾。一堂好课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中延展的。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倡导学生对异常现象的发掘和分析,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机会。

4.2 形成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九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依然是感性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建立起生活与化学的联系,进行合乎情理的猜想、假设。否则这种猜想与假设会很随意和盲目。以下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的两个实例。

例1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引导实验:

①将一枚打磨光亮的铁丝放入5 mL CuSO4溶液中;

②将一根光亮的粗铜丝两边绕成螺旋状,中间用细铜丝拴在铁架台上,使两边保持平衡,用酒精灯在一边灼烧(如图2所示)(被灼烧的一端会逐渐下沉);

③点燃—支蜡烛(蜡烛在逐渐变短)。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例2 “铁的锈蚀和防护”的教学

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找一件生锈的钢铁制品,并注意观察它所处的环境。

课堂上,笔者首先列举了以下三个实例:

①星期一做过值日的同学有体会:刚打开水龙头时流出的水为黄色的;

②雨后校园的铁栅栏锈迹斑斑;

③铁质菜刀切完咸菜如不及时清洗,一夜之间就会生锈了。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铁生锈了?

以上实例中面对多种具体的实验情境和生活经验,结合引导性问题,学生可进行针对性、合理性的猜想,形成相应的假设。

4.3 掌握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变量控制能够排除研究对象所受的其他干扰因素,更好地暴露主要矛盾之间的联系,能使我们较为容易地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初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好的理解变量控制的切入点,如燃烧条件的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等。充分利用这些题材,使学生领悟到化学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感受科学方法的魅力。

对比的方法也是在科学认识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丰富想象力,具有创造性。当人们对有关事实还没有充分掌握时,当人们还没有现成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时,只能运用对比的方法从较熟悉的已知事物中推知研究对象的有关情况,从而得出新结论、提出新假说、建立新理论。在化学教学中从不同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变化的本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是思维形成的起点。同时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形成异中求同的思维,参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5、延续化学学习的兴趣

九年级学生是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进入第一堂化学课的。笔者忘不了这样一幕:当笔者在课堂上制出一瓶O2时,全班同学都处于亢奋中,一位女生更是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流露出了对化学由衷的爱。可这位可爱的女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竞越来越低迷,中考考得很不理想!

很多学生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学习化学的,但渐渐地开始厌倦化学。这里面有化学学科相对抽象等学科特点(九年级学生多数对元素、分子、原子等有恐惧感),也有化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年开设这样一个特定的阶段等因素。但更多的是我们没有去保护和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激情湮没在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中,湮没在因为赶进度或其他原因而取消的那次实验课上,湮没在一次小考失利后老师的一瞥中,湮没在过早进行的中考复习的题海中……殊不知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体现在学生的平时学习中,是动态的,是螺旋式上升的。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初涉一些化学研究的方法,体会知识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持对化学科学的激情。许多当时无法理解的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很容易理解了c当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了,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也将会更和谐。托拜厄斯说:教育所能给予成长中的孩子最大的帮助是鼓励他们去发展能够激励自己的方法。教育要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来自兴趣的动力是前提保障。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精讲多练;小组探究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识

在现实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观察,并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得出结论,由于很多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不够了解,认识不足,阻碍了他们的化学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化学很深奥,只有进行实验才能涉及到,所以觉得化学很难,产生了抵触心理,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之中。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重要性形成正确认知,而是想此种教学目的的有效方式便是依托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笔者在化学课程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化学问题进行认真观察和思考,进而依托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实现对此类现实问题的解决,如此一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并非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重要的生活实践技能,从而效度化地提升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增进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比如,课堂上我会提问,为什么很多钢铁都会生锈,什么状态下的钢铁生锈速度更快?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跟水接触过的钢铁跟空气接触后便会加快生锈。由此,我引出了铁与空气作用会生成氧化铁,在纯氧气中能生成氧化亚铁的课题,再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以上过程,学生们便了解了钢铁生锈这一实际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以及发生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

二、注重构建化学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创设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点的精准理解与应用。结合以往的初中化学课程授课经验能够发现,对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其养成细致观察、缜密思维以及大胆创新的能力,而欲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则化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具体而言,教师应当注重对化学知识采取精讲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领会难点知识,同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亲身实践操作的契机,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实践,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的习得与内化。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过碳元素的知识内容后,为学生演示了氧化铜还原实验,在实验中分别应用了氧化碳与碳进行还原,并将二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而加强了学生对碳元素化学性质的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组成了初中的化学知识。比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面很广,跟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以及诸多的化学方程式相关联,根本不可能单独讲授某个知识点,那样的话不仅教师传授不清楚,学生更是学不明白。如果将他们结合起来,找出他们的关联以及差异,而后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思路清晰,掌握知识更有成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进行不断的摸索、创造,将知识点进行总结、补充,对化学实验进行提升、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实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检验结果。有的课堂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对化学有更近距离的认识。由此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以及自学的能力。大量的实践说明,正确安排知识系统,而后精讲多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觉、主动。并且集中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够有效找到学习的疑难点,进行突破,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三、小组探究,有效提高群体的总体学习质量

(一)分层次分级编组

要进行分层教学,就一定要摸清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在课堂提问以及平时测试的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各方面情况汇总,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将实验班的学生分成含有好、中、差学生的层次学习小组,为了避免由于分级分组造成学习不良学生受歧视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采用班级内异质分组做法,这种分组不打破学生座次,不宣布学生等级,只宣布每组学生姓名和对每组人员的分别要求。这样的分组法避免了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让优生没有了骄傲自大的情绪,中间生没有敷衍了事的想法,更不会打击差生,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更产生了学习的荣誉感,激励各组之间相互学习和竞争。让学生之间加强学习和沟通,鼓励学习进步的学生,适时调整进步大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升对其要求,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注意力、意志力等。

(二)按级定标异步达纲

教学目标要具有客观性和可测性,教学过程才能更加全面、科学的展开。制定分层目标具有三个必要前提:对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对教材的透彻分析、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要明确好层次目标,从教材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记忆性目标、理解性目标以及运用性目标三种。在制定目标时做到保“底”而不封“顶”,保证每位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改变过去“一刀切”、“一步到位”的做法,及时掌握好每类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化学底子不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掌握好几个基本金属如铁、锌、镁的性质,金属的活动顺序要熟记,教材中的化学方程式要能书写下来;对中间生,要求他们能够理解更多的金属与酸、盐、氧气反应的性质,可以进行活泼金属和盐酸作用产生氢气的实验,化学方程式熟练书写;化学学习的优生,不仅要学习好以上知识点,更能经过自身实验,将金属的活动顺序排列出来,如用铁、铜、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来检验铁、铜、银的活动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得他们可以掌握好自身所能够承受的学习重量,让每个学生学习起来都游刃有余。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良好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让化学教学产生趣味,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多媒体介入化学的教学当中,有的知识就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就更加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更加轻松、快速。多媒体还具有娱乐的功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使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到知识的学习当中。例如,在《自然界的水》中涉及到“水的电解”,在实际进行的电解水的实验中,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就是水在电解时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并不能了解电解时水具体发生的变化。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水在电解时发生的肉眼看不到的变化过程。可见,多媒体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以及变化过程,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更加积极的学习化学。

作者:黄厚永 单位:福建省罗源县鉴江中学

参考文献:

[1]孙燕萍.优化问题链,提高化学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1).

[2]孙信军.浅谈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1).

[3]高建萍.学到高效课堂——浅谈新课程标准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6).

[4]李木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7).

[5]李灯发.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试析[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2).

[6]张瑞科.浅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张允岭.激情——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体现[J].理科考试研究,2016(12).

[8]温会敏.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园,2016(7).

[9]康忠逊.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数理化学习,2011(8).

[10]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11]徐志强.初中化学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Z1).

[1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