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治理与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先说一句爱因斯坦的话,他说“不可能用造成这些问题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我们现在出现这些问题的思路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我们能不能还用这些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呢?爱因斯坦说不能,也许我们说能,创造奇迹吧。
其实我们现在面临的既有城市化又有去城市化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说是我们进入了一个资本过剩的阶段,此前我们是资本短缺,大家都知道在发展主义导向的发展中国家,无论何种主义,何种党派,只要你面临经济基础领域中的资本短缺,政府都会亲资本,这都是必然的。而只要你引入外资,就会按照外资的要求来构建该国的上层建筑,也因此必然造成对外的负债,这几乎是无一例外的。因此不论何种主义,意识形态固然重要,但在经济基础这个决定性因素面前似乎就退而居其次了。只有告别了资本短缺时代才有可能出现战略性的政策体系调整。现在我们进入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都过剩的时代,也因此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等相应提出,这本身就是回应阶段性变化的产物。第二个阶段性变化也得提,这里面没有写,我在内部的会议上和一些国外的会议上提了,这个会上概括性引述一下。出于政府善意,我们在2003年10月份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是好事,但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刚才陈锡文主任讲到日本是长子继承制,我们土地承包法规定的今后永远不再分地制度比长子继承制有过之而不及。乡土社会过去赖以生存的机制,其中的一个是分家析产机制,因为分家析产不至于产生严重差别,因为分家析产需要劳动力维持,但这两个东西都在带有政府善意的法律出台之后都不再存在可能了。因土地不能再分而使得现在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在自我阶级化、自我政治化,这也逐渐演变成了新的变化,也就是重大的社会结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变成了新的工人阶级,因为他不再是过去的农村小资产者。以前为什么叫“打工者”,他家里都有一份产,我们叫做“小有产者”,他们部分劳动力是小有产者派生的打工者。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收入,以防止小农经济不足以扩大再生产,你把这部分挡住的时候,这一部分人就变成了新一代的工人阶级,对抗性矛盾将在今后一段时间主导社会结构变化,这一点我们必定会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不如讲新故事。同理,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不是也有了自我阶级意识,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自觉的阶级了呢?多大程度上能够从政府经济中自我异化独立成一个阶级,这需要过程。当这两个对立阶级都成为独立的阶级的时候,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将会出现经典意义的变化。
重大矛盾在于历史阶段性变化,我们已经应该告别亲资本的政策体系了,应该变成亲劳工、亲贫困,这个变化正在发生,但因原有利益集团很难被调整,因此出现了变化。需要讲到,这个阶段恰恰是人类安全、社会安全最容易产生矛盾并且爆发的阶段。最近社科院的报告有关方面的分析认为最近十年中国中产阶级的人群将从1.3亿上升到7亿左右,相应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说这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因为尽管中国会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但始终是金字塔结构的,因此中国仍然在未来可见的十到二十年内还是一个劳动力总量不断增加的国家。我们每年相对能够解决的新增就业大约在1千万以下,我们新增的就业恐怕不在这个数之下。未来2010年之后中国会有9亿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主义,任何体制、任何制度、任何政治能解决9亿以上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我接触过的所有的西方人士也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我跟他们说,能不能搬用你们的体制解决我们的问题,他们说千万别,你们还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吧。我们看,现在中国人有8亿劳动力,当我们讲到第二个重大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演变成直接威胁所谓社会安全和人类安全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再用微观的机制来分析,就很难解释这一些重大的宏观社会结构变化了。
这一点可能还得再讲一下,中国的农村条件本身不足以养活这么多的人。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在地理位置上和西亚北非干旱带相似的地区,中国有季节性的降水,有所谓的灌溉农业,如果把村舍文化破坏掉,就没有村舍这种理性;没有村合理性,灌溉农业就无法维持,非灌溉与灌溉之间的产量差别是70%。如果我们只用所谓现代农业的方式,增加现代要素投入,其结果一定会造成农业成为高污染的行业。大家知道最近刚刚公布的全国污染普查指出,农业是第一大面源污染的来源,占全部的47%,超过了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这是我们以有限资源追求高产量必然带来的结果。农业问题绝不是简单的过去说法,我们面对的新问题是如何使农业不再成为一个过度污染的领域。怎么解决,因此中央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这个我不多讲了。
农业另外一个问题是越多的农业就越贫困。从世界各国的分布图中看,这似乎是发展主义导向下难解的一个问题。只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就都是贫困的国家,当然以工业为基础的国家是中等发达国家,以城市为基础的国家是高度发达国家。我觉得讨论最好复杂一点,这张图告诉大家,上面那个打圈是农业国,属于高度贫困的国家;这一部分(中间)是所谓工业化的国家,正在转型的国家;(左下角)这部分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国家,不贫困的国家恰恰是工业化、城市化搞得好的国家。我们到底怎么走,我们的城乡二元结构就产生于我们追求工业化的过程,无外乎是两大资源的流出:第一就是劳动力,计划经济也是大规模使用劳动力替代资源稀缺的资本;第二就是通过以乡为单位的成规模发展规模农业,使中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进入了工业化。同时因为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过程,使得工业化内生机制导致了排斥农业发展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间,不仅农业提供了剩余,而且农业承担了工业化过程因大起大落带来的问题。中国自1949年以来已经有了七次金融危机,每次都等着“三农”软着陆,他就软着陆。我们现在面对巨大的问题是严重的不安全,因为我们大量的原材料、能源要靠进口,从2002年以后中国的食品也出现贸易逆差了,也就是进口大于出口,所有的进口基本都在严重不安全地区,而我们又没有任何保障中国原材料和能源进口的能力。美国靠霸占军事基地,他的军费占了世界军费支出的一半,我们不知道靠什么,这不是我研究的领域了,比较麻烦。为什么内部社会安全问题也很严重呢?是因为大量的积累,从“三农”积累,导致农民生存所需要的要素大幅度减低,即使能够随工业化增加,也不过从过去零点几公顷提高到现在两公顷,这意味着中国老百姓说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这绝不意味着改善。放弃那个梦吧,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典范。
我们看,当这样大量的资源流出的时候,农业剩下的剩余是否可以足以支撑现代上层建筑。这些事情不仅今天,百年来历朝历代、历党历派没谁解决好过乡村治理问题。到我们这儿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乡村问题更严重?财政占比在1993、94大规模推进经济改革的年代下降到最低,11.3%,连城里的干部都无法养活,更遑论支撑乡村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80年代以来的三次圈地,90年代来以地生财,当代的曲线很小了,那是因为50%以上不报,违规违法征占,现在叫“以地套现”。三次圈地各有各的特征,第一是生产性的,第二是消费型的,第三转变成负债性的,现在有多少万亿的土地负债谁也说不清楚
>> 试论我国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 试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试论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 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试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推进策略 试论我国社区协商民主的困境及对策 试论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试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试论我国果树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试论我国果树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我国股份制高职院校的组织治理与发展 论我国西部新农村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发展 论我国网络社会的秩序与治理 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 试论我国住宅的未来发展 试论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 试论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 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王德祥,罗艺.近10年中国农村建设的成就、经验及存在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5.
[8]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10):19-25.
[11]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3):56-73.
[12]陈剩勇.村民自治何去何从――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现状的观察和思考[J].学术界,2009(1):42-50.
[13]张小劲.民主建设发展的重要尝试:温岭“民主恳谈会”所引发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3(1):21-25.
农业的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随着平凉市的发展,耕地严重短缺。截至2006年年底,平凉市耕地减少418.5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80.67公顷,占全市耕地总减少量的67.07%;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8.67公顷,占耕地总减少量的6.85%;生态退耕占用耕地87.25公顷,占全市耕地总减少量的20.85%;因耕地弃耕、修建农村道路和生产道路等造成耕地减少21.91公顷,占耕地总减少量的5.23%。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各种建设是引起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耕地减少。随着农村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比耕地资源的短缺更为突出。平凉市水资源总量约16.6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7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只有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另外,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全市泾河等主要河流1086.5公里中,六类、五类水质河长达30.1%。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这无疑给平凉市本就不富裕的水资源雪上加霜。水资源短缺成为平凉市农业发展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
生态的恶化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也不断恶化经过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平凉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初步控制缓解,但生态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生态恢复的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生态要素人工化趋势加剧,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功能不明显。水资源短缺,生态平衡失调,农村面源污染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环境,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条件。以农村能源为例,由于煤炭价格较高,大多数农户无法长期负担,新能源又未普及,所以广大农民“就地取材”,将村前村后的植被“一扫而尽”,以便节约生活生产成本。如平凉市的静宁庄浪两县,年均铲草皮面积占“三荒地”面积的74%,约有13%的农户要常年收拾柴火,每年约有90万吨秸秆被焚烧。燃料紧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平凉市水土流失面积约9859.6平方公里,年泥沙流失量约7471万吨[3]。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形成“广种薄收粮不够,山大草稀牲畜瘦”,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环境污染平凉市农村环境污染除了城市、乡镇工业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农村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生活废弃物之外,农业自身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突出,最主要的是大量无机物投入耕地之后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平凉市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的污染。近几年经过治理,化肥施用强度已经降到了266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0.45公斤/公顷[4],但还是超出了在一些发达国家被认为的化肥使用的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顷。因此,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同时也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这就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平凉市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
㈠加强环保宣传,转变农民观念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保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做好农村环保工作的主力军。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通过宣传转变农民观念。可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制作播出专题片、刊登公益广告、设置户外宣传牌、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展出宣传牌、编发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结合实际,引导农民把环保工作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制度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使农村环境管理有法可依,就要建立涉及农村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产品生产安全和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环保机构,要设置专门机构,充实环保人员。同时,积极培育民间环保组织,有利于环境控制与监督,节约管理和监督成本。农村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则要求创新环保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
㈢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政府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投入有限,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增加投入。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使其有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无公害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树立自己的品牌,对于发展农村环保事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创新环保融资机制,引导社会参与,建立与公共服务筹资相联系的财政保障体系,可以解决部分资金。再次,依照“谁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污染责任和收益权利,通过市场交易获益权和排污权,可以补偿遭受外部污染的农业和农村。最后,增加针对农村地区和乡镇企业的研发投入,降低污染和消耗,从而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
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应用无污染、无公害和节地、节水、节能等农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区域内的循环发展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资源使用率。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