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科护理改善项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I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6-013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linical pathway of bronchial pneumonia in high-quality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110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pneumonia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55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high-quality care, 55 childr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high-quality care. The nursing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health education,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Bronchial pneumonia; Pediatrics; High-quality nursing; Nursing satisfaction

小儿支气管肺炎为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气促、咳嗽、发热及呼吸困难等[1-3]。为了进一步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对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5~7岁,平均(4.1±1.2)岁;病程1~3 d,平均(1.3±0.5)d。观察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1~8岁,平均(4.4±1.3)岁;病程1~4 d,平均(1.5±0.3)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环境护理:注意保持病房清洁、安静、舒适,温度保持22℃~24℃,湿度为50%~60%[4]。将病房布置的富有童趣,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②密切病情监测: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一旦患儿出现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刻报告医生[4]。要对患儿衣物及时进行更换,保持衣物及床上用品清洁,嘱家属让患儿多饮水。③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属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让其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知识,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治疗与护理依从性。④心理护理:注意关爱患儿,对患儿及家属的焦躁、恐惧、不安等情绪及时进行疏导,积极安慰患儿与家属。⑤呼吸功能护理: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对患儿进行定时调整。对呼吸困难患儿,取半卧位,指导家属拍背,以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在拍背时要把患儿直立抱起,拍背手蜷起,轻拍肺脏上中下各叶。

观察组患儿按照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路径开展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各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5],内容主要为护理方案的选择、进入路径的标准、疾病观察指标、特殊与变异记录、健康知识宣教及治疗护理处置等。②护理人员培训:成立领导小组,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并就护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应改进措施进行探讨。③护理实施: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的要求,对护理项目逐一进行实施。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胜任力[6]:以Meretoja量表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应急能力、评估干预、健康教育、人际交流、沟通合作5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胜任能力越强。②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治愈:7 d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临床体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7 d内,患儿体温降低,临床体征、症状明显改善;无效:7 d内,患儿体温恢复、临床体征、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③以卫生部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8]。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22.0软件包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胜任能力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后护理胜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

2.2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

2.3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除护理技术水平外,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为儿科常见病,多发于冬春交替,因小儿免疫力与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再次感染,再加上小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对护理的要求比较高[9]。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护理模式,针对特定患者及特定目标进行详细描述、说明及记录[10]。研究显示[11],在儿科优质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较为理想。

本研究中,除应急护理外,观察组其他项目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

第2篇

1.1研究对象选取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为观察组,共154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73例,年龄为1.5~14岁,平均年龄8.5岁,住院天数5~29天,平均14.7天;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为对照组,共147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68例,年龄为1~13.5岁,平均年龄7.4岁,住院天数4~32天,平均16.3天。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家属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家长对儿科护理的需求,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集中度高的项目,同时结合自身临床护理经验及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护理方案。人性化护理方案包括:

(1)改善现有病房的住院环境,注意保持儿科病房干净、整洁,在规定允许范围内增加适合儿童的装饰能够帮助患儿适应新的环境,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2)注意加强患儿与家长的沟通。患儿由于处于智力的发育期,语言表达能力差,对治疗承受能力不强,传统的护理方式常引起患儿对治疗的抵触,不利于治疗。

(3)定期进行相关疾病及护理知识的科普宣传,鼓励患儿参加交流。通过相关疾病知识的交流增强患儿家属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提高护理能力。并通过患儿间的沟通交流树立其勇敢、配合治疗的信心。

(4)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知识培训、儿童心理学培训、医患关系培训等。在提高其基础护理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综合护理能力。在2014年收治的患儿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案,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及医患纠纷统计。与2013年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对护理水平、沟通效果、病房舒适程度、患儿配合度、家长放心度的调查,共20题,每题采用1~5分制,由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我们认为分数大于60分的为满意,低于60分的为不满意。

2结果

患者满意度2013年为85%,2014年为91%,医疗纠纷或患者投诉率2013年为6%,2014年为1%。2014年护理质量显著优于2013年(P<0.05)。可见,在儿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3讨论

第3篇

关键词:绩效奖金考核管理;儿科;优质护理服务;效果

绩效考核属于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客观依据与基础,良好绩效评价系统可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充分采用绩效奖金考核予以奖金的二次分配,以建立一套具竞争性、激励性的,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兼顾公平、效率优先的体系,这对护士自觉履行职责具备强大驱动力[1]。优质护理服务开展至今,本科于此目标的指引下,与儿科护理特点相结合,针对护理人员的绩效奖金支配体系予以探索与改革,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且取得一定经验与成绩。但是因为护理工作岗位与项目较繁杂,加之分红量化相关标准无系统定位,于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共32张床位,共分成两个护理单元,一病区18张床位,二病区14床位,责任护理人员共16名。护理人员年龄21~43岁,平均(25.42±2.72)岁,其中主管护理人员2名,护理人员3名,护师11名;文化程度:具有专科学历8名,本科学历者8名,以上病区护理人员于学历、职称、人数及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方法

1.2.1考核表设计及研究思路 管理上着重强调以制度为纲,质量为本,患者满意与安全为抓手。起点公平、考核要素的权重分配及量化指标合理化。调查分析护理人员在不同岗位的绩效奖金差距比例,不同班次最合理分值、质量考核的细化标准及工作量化相关评估指标。开展APN排班,相关责任护理人员全面分管负责患者,按照护士临床能力的不同分层,确定绩效奖金系数[2]。专科考核指标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分别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工作数量、超常工作予以百分制评分、量效益。

1.2.2绩效奖金考核分配 夜班护理人员收治新的患儿夜间门诊与住院输液皆给予以奖励, 前者每位奖励2元,后者每位患儿奖励2.5元。由患儿家长或者患儿点名要求予以静脉穿刺护理人员,或者护士长点名要求协助予以静脉穿刺护士,成功穿刺每次奖励5元。按照住院患儿及其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情况,予以每月“服务明星”称号的护理人员奖励10元。经护理小组审核后予以为科室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护理人员奖励。奖金分配=科室护理奖金-护士长奖金-奖励奖金;岗位奖金=分配奖金×30%/总系数×此护士系数;满意度奖金=分配奖金×5%/总满意度分数×此护士分数;护理安全与质量奖金=分配奖金×15%/总安全和质量分数×此护士分数;护理工作量奖金=分配奖金×50%/总工作量分数×此护士分数;护士奖金=满意度奖金+岗位奖金+护理安全与质量奖金+夜班奖金+工作量奖金。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绩效考核实施前后质量指标(专科护理指标、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及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χ2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绩效奖金考核实施后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健康教育掌握度、输液红灯及感染患儿住院时间质量指标较实施前均显著改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绩效奖金考核管理可有效提高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绩效奖金考核管理使得全体护士均明确其自身工作内容与组织目标,并强化岗位安全意识与职责,起到自我加压、自我控制的作用[3]。同时评估护理管理质量与工作质量,针对存在的不足可予以持续质量改进,从而有效提升人性化护理服务与专科内涵的建设。实施有效的绩效奖金考核管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护理人员依据工龄职位得到相应的回报状况,有效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及整体素质。

同时,绩效奖金考核提高患儿及家长满意度,护理人员经绩效考核最终结果反馈了解自身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增强服务意识与责任心,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患儿及其家长认可度[4]。且绩效考核标准不但可确认护理人员绩效状态,而且可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升临床护理管理效率[5]。本研究结果显示可进一步证实,绩效奖金考核实施后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健康教育掌握度、输液红灯及感染患儿住院时间质量指标较实施前均显著改善。临床护理人员与护理管理者共同评价护理工作中成效和不足,根据考核结果与搜集不同方面意见予以考核具体分值和指标的调整,积极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有效预防发生护理缺陷[6]。

科室刚实施绩效改革时,依据为患儿所提供的护理服务耗费量与技术含量,逐项确定不同量化分值与质量标准,如护理患者数量、护理危重病数量、化疗人数、输液数、换药数等项目[7]。护理人员按照服务的数量予以统分,经组长确认后签字,但因各种不易量化的评估因素,如不同的治疗方案、健康教育、护理风险蕴含系数及护理责任心差别等无法具体化分值与护理人员统计值,因此此统计量化法实施几月后被取代[8]。

综上所述,绩效奖金考核管理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效益,而且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并促使护理人员转变其护理理念,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海燕.绩效奖金考核管理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85-2087.

[2]闫俊荣,翟淑芳,权艳华,等.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绩效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36-38.

[3]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0.

[4]朱颖,张久春,陈长香.绩效考核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7):22-23.

[5]闫洁.空姐式服务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31(01):66-67.

[6]张蕾.中医儿科病房护士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光明中医,2014,15(06):1333-1335.

第4篇

目的:探讨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在儿科采血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儿科两个病区作为研究对象,一病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二病区实施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干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和家长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儿科;采血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88-01

作为儿科采血管理重要组成部分,采血意外事件预防是指避免护理人员在患儿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发生护理差错而造成意外损害或投诉[1];采血意外事件可影响疾病诊断治疗,易引发患儿家长不满,恶化护患关系[2]。如何有效预防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几率,改善护理满意度已成为护理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次研究以我院儿科两个病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干预,比较两组临床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和家长临床护理满意度,探讨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在儿科采血管理中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儿科两个病区作为研究对象,一病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二病区实施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干预,设为观察组。两组2013年1月-2013年12月分别采集血液标本1825例,其中男1267例,女558例,年龄15d-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给予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干预:建立持续护理质量优化管理小组,由护理部及医教科拟定组长、组员及监督员名单,制定详细持续护理质量优化计划;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整理检验科通知、手册及采血试管资料,避免采血差错发生;改革采血工作流程,由以往只在采血前查对改为采血前后均行查对[3];努力加强护理人员真空采血、静脉采血技术改进,定期组织培训,总结操作过程中存在差错,由高年资护理人员给予纠正指导[4]。护理人员在采血之前需要详细了解患儿年龄、病情等资料,并交代家长采血注意事项,如需要进行特殊检测项目且不能常规保存血液标本,还应当告知运送标本人员储存方法[5]。

1.3 观察指标:

①采血意外事件主要包括采血量不足,标本丢失、凝血及采血试管选择错误等;②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拟定《儿科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于采血后发放并由专人回收,包括服务态度,基本护理技能及专业操作水平等,总评分≥90分判定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筛查采用Epidata 3.02软件,而数据处理则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学方法选择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儿科患者因血管细小,不易穿刺抽血,故为采集足够量血液标本用时较长,易发生血液凝固[6];而其自身病理状态亦会引起机体水分丢失增加[7],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采血意外事件多有发生。持续质量优化理论(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管理模式,其主要针对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加强技术操作及管理过程监管,减少对于个人惩罚[7],通过循环往复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及工作质量。儿科采血护理工作中建立持续质量优化管理小组,对日常工作中存在问题定期总结讨论,探讨问题改善方法,保证质量优化顺利实施,最终降低儿科采血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程度。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参考文献

[1] 高海霞,陈京立,高洪莲,等.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53-54.

[2] 刘云,孙琳,胡容,等.成立不同护理管理组提升护理质量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8,8(2):26-29.

[3] 黄云丽,叶永青,黄寒明.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桡动脉采皿时疼痛和生命体征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6(4B):1-2.

[4] Ohgoe K.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patient misidentification and specimen mismanagement with blood collection [J]. Rinsho Byori, 2013, 61(8): 739-744.

[5] 牟群英,饶钒.三种不同采血方法对婴幼儿采血效果的比较[J].护理杂志,2008,25(9A): 19-20.

第5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儿科;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不断在转变,同时当前的独生子女制度,父母都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因此对儿科的护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儿童患者不同于成人患者,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熟练的护理技术,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心理知识,要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时期能够更加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早日康复。

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对其中部分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为双亲,且患者父母学历均为初中级以上,经临床初步诊断,患儿智力均正常,无听力、语言以及精神障碍,能够正常进行交流沟通。随机将120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范围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4±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5.6±3.2)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基本资料上午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利用我院儿科的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如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患病期间相比平时会更加依赖父母和任性,部分儿童甚至会形成“病获益”的心理,即平时得不到的玩具和食物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从而认为生病是好事夸大实际身体情况等。对于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仅要充当护士的角色,还要充当阿姨甚至是母亲的角色,尽量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儿童进行疏导和安慰,多为患儿讲他喜欢的故事或唱一些儿歌,同时多表扬和鼓励患儿,能够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加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利用儿童行为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内以及出院前2d内的护理进行效果,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3评价方法

本文所用儿童行为量表主要是从CBCL的第三部分(行为问题)中摘录的5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0、1、2三个等级,累积所有项目的得分即为总得分,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行为问题越大,反之则问题越小。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则采用文献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结合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分别为(76.5±3.6)和(78.1±2.9),出院前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则分别问(41.7±4.2)和(56.3±5.7),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与出院前2d相比具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一个健康的人在患病之后,由于病痛的折磨、陌生的环境和人等,会产生许多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掌握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感官,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患者处于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儿童由于其心智等还未完全发育,在患病之后,心理状况变化十分复杂,如果稍有不顺心,就会不配合治疗和护理,严重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对于儿童患者,心理护理显得更加重要。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在出院前2d内患儿的行为量表评分要低于仅适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中适当辅以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以华,李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企业家天地,2013(06):78-79.

[2]孙虹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1):110-112.

[3]夏蓓君.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10):873-875.

[4]黎娟,彭燕丽.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71-172.

[5]曹芳莲.探讨优质护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17):144.

第6篇

【关键词】 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对策

Causative Analysis of 86 Nursing Disputes in Pediatrics and Managing Coutermeasures CHEN Yan.jiao,ZHOU Lin.Yiyang City Central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Yiyang 41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nursing disputes occurred in pediatric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nursing disputes in pediatrics in recent 5 years in 6 urban hospital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nursing disputes occurred in pediatrics,and association between dispute presence and proffessional title and working age of the person involved.Results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jor cause of the nursing disputes was decreased nursing service level of the nursing staff in which lacking in responsibility of the work represented 26.7%,indifferent service attitude 23%,and infavorable intraveous puncture(bleedback at one needle)15.1%,too high expectations of the family and increased medical cost accounting for 16.3 and 10.5%respectively.And it showed that the nursing staff of the low length of service and proffessional title was more prone to trigger the nursing dispute presence than those of the high length of service and proffessional title.Conclusion Renewing the nursing concepts,improving the service attitude,strengthening the patient.nurse communication,laying stress on the elevation of the nursing integrated business quality,augmenting the training and elevation of nursing skill level of the younger nursing staff in pediatrics,emphasizing the high.risk factors for pediatric nursing care,controlling strictly the nursing quality,popularizing the education of legal knowledge,and increasing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are the main measures taken to reduce the pediatric nursing disputes.

【Key words】 Nursing disputes in pediatrics;Causative analysis;Countermeasure

护理纠纷是护患双方对医疗护理后果在认识上的意见不一致所发生的争执或争议,必须通过相关部门或负责人进行调解方能解决的护患纠葛称为护理纠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护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1],特别在儿科,若医疗护理服务与患儿家属需求存在差距,很容易导致纠纷发生。现对我市城区六家医院儿科近6年来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分析,并提出护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对我市城区各级医院儿科护理安全进行调查,采取查阅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各医院护理部、党办、院办的纠纷记录,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1.2 方法 列表分析纠纷发生时间、发生原因、纠纷涉及护理人员护龄、职称及当时在岗护理人员数、职称比例和护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结果

2.1.1 护理纠纷发生原因(见表1) 依次为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冷淡、家属期望值过高、技术欠娴熟、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法律意识淡薄及护理管理不到位分别占26.7%,23.3%,16.3%,15.1%,10.5%,4.75%,4.7%。

2.1.2 护理人员和纠纷涉及护理人员在职称中的分布见表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χ2=7.674)。

2.2 原因分析

2.2.1 工作责任心不强 有的护士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对医院和科室规章制度未严格执行,工作欠认真,粗心大意,造成打错针、加错药、输错液体的现象时有发生,输液时巡视不及时,病情观察不细致,未准确地执行医嘱,从而引发纠纷。

2.2.2 服务态度冷漠是引发纠纷的主要原因,个别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或发生的疑问置之不理或态度冷漠,言语生硬,目无表情,甚至不耐烦,偶有训斥患者的现象。

2.2.3 患儿家属期望值过高及护理技术欠娴熟是投诉的另一主要原因[2],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及我国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相当一部分患儿营养过剩,甚至肥胖给静脉穿刺等护理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旦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增加患儿痛苦,家属难以承受,甚至认为是把孩子当实验品,与输液要一针见血、注射无痛、药到病除的期望存在差距而引发投诉和纠纷。同时还由于儿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病情易反复,病床周转快,使用率高,静脉加液频繁,有时患儿呼叫不能及时到位或赶到后匆忙操作,加之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经常处在紧张工作中,一旦思想不集中,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很容易发生的差错。

2.2.4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诊断手段日趋先进,各种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引入临床,各种新药、贵重药和一次性用品的广泛应用,给患儿家属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因此家属对医疗收费特别敏感,绝大多数家属不能承受高额度的医疗支出,使欠费成医院的一大顽症,催促家属交费成护士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家属对收费存在疑问或对医院收费不能理解,就会引发纠纷。

2.2.5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知识欠缺,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不能沉着冷静,更不知道怎样取证,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来,新闻媒体在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方面进行大量报道,过分渲染医疗行业中的个别消极因素,加剧医患紧张,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纠纷增多。

2.2.6 护理管理不到位 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得力,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医院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管理者无预见性和洞察力,护理记录对病情的记录不客观、不真实、不准确、不及时,护士和医生未告知患者病情,有关治疗用药、治疗措施和治疗目的以及临床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等而引发纠纷。

2.2.7 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成为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2],表2、表3显示护士职称低、护龄短者纠纷率相对较高,其原因可能与年轻护士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儿科疾病知识不熟悉和儿科护理技术不精湛等有关,另一方面年轻或护龄短的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技巧和交谈艺术,又缺乏足够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当家属埋怨或不满时,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只是尽可能地避免与家属发生正面冲突,这样家属又认为其态度冷漠,故意回避矛盾而加重不满情绪导致纠纷。

3 管理对策

3.1 更新护理观念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服务观念、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是医院走出纠纷困惑的第一步[3],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让护理人员认识到宾馆式服务时代已进入医院,每位护理人员均要树立竞争意识,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3.2 加强护患沟通,重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难以沟通,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各级学会举办的护理新理论、新知识培训,各级护理管理部门组织儿科护理人员学习护患沟通技巧、儿童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3 强化儿科护理技术的培训及提高,减轻患儿痛苦缩小与家属期望值的差距。针对年轻护士纠纷率高的特点,加强、加快年轻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她们的技术水平,对毕业5年以内的护士进行规范培训,设定标准,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强化训练。由年资高的主管护师进行传、帮、带,督促检查每班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发现偏差及时纠正。认真抓好在职教育,搞好岗位培训,促进年轻护理人员稳步快速成长。在人力资源配备上儿科护士不宜更换过勤,保持相对稳定,护士占的比率不宜太大,既防止工作的忙乱无效率,又要防止一旦出现应激状况无人出面协调解决问题的情况。

3.4 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编制,减轻儿科护理人员的压力,做到老中青搭配合适,保证5年以下护士比率不过高,同时针对儿科患儿多,护士长期超负荷运作,儿科护士应适当增加编制,缓解岗位压力;制订各种激励机制,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倾斜;合理安排人力做到科学排班,做到“闲时有人歇,忙时有人顶”。对儿科发病高峰期,提前制定相应计划。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优先考虑使用先进的护理设备,提高效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满情绪的发生。

3.5 强化医疗收费的规范意识,提高收费透明度,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收费制度,认真执行合理的收费标准,按规定收费,不巧立项目,每天下发患者一日一清单,让患者明白消费,高兴买单,将科室的所有收费项目张贴在醒目处,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患者有疑惑时能及时答疑,以此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遇到新药、进口药及昂贵的一次性用品时要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及时告之费用使用情况,让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增加收费的透明度。还可采取座谈会的方式,主动征求患儿家属意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目的是为患者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3.6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发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应组织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做到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手段来处理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4 结论

由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近年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个别纠纷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医院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处理纠纷。因此防范护理纠纷对稳定医院医疗秩序有重大意义,儿科护理纠纷重在预防,若出现纠纷,不回避矛盾,尽早化解矛盾,纠纷便可在科室内部得到妥善的解决。同时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杜绝纠纷发生,并在处理各类纠纷中积累经验,应用于实践中[4]。

参考文献

1 钟仕萍,黎雪梅.对护理服务质量投诉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护理学杂志,2001,16(8):506.

2 席淑华,周立.15起急诊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1,37(1):42.

第7篇

【关键词】 儿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要成为一名优秀儿科护士,除具有扎实全面的医学理论基础,精湛的临床操作技术外,还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由于儿科护士职业的特点,特殊的工作环境压力,长期超负荷工作,许多护士在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紧张体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儿科工作护士共60名,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5.1±2.31)年,文化程度:中专3名,大专48名,本科学历9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24名,护士23名,婚姻状况:未婚15名,已婚45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0名儿科护士使用症状自证评量表(SCL90)以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问卷调查填写,SCL90按5级评分,内容包括躯体化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流量表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自觉症状特点,从不同侧面反映3名职业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将SCL90测评结果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3 讨论在临床工作中,儿科患儿因年龄关系,各项护理操作不配合,由于患儿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使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当家属对求医过程、治疗结果、治疗费用及各种护理操作不满时,容易将怨气发泄在当班护士身上,包括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面对各种各样的患儿及家属,护士不可能满足其所有要求,可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即使责任不在护士,来自社会、上级和患者的压力都会使护士困惑[3]。如果这些不良情绪未能及时得到疏导就会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造成紧张、焦虑、甚至孤独自卑。

由于儿科护士夜班倒班频繁,加上夜班用药治疗多,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使护士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而睡眠不足对人的认况能力和神经行为影响是严重的,主要表理为注意力下降,反应速度减慢,睡眠型态致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疲乏无力,以及情绪低落,兴趣变淡等症状,严重影响护士的生活质量。

儿科护士劳动强变、技术难度大,抢救任务重,同样的护理和治疗工作,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量往往比成人病房护士高出2掊甚至更多;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得不到患儿家属的公平认可,加上报酬比其他科室低,使护士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认为做更多的工作也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严重影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心理健康[4]。

综上所述,儿护护士群体的健康不容乐观,应引起护士自身及护理管理者的关注,首先应重视解决儿科护士群体的疲劳问题,其次应特别关注儿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其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缓解身心疲劳状态,从而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4.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正常人SCL90评运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3):260.

第8篇

[关键词]风险防范;儿科护理;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儿科患者通常年龄较小,不具备较高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隐含着比较大的护理风险[1]。儿科疾病通常情况下具有变化快、发病急等特点,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具有较大的护理难度。此外,部分患儿依从性较低,无法遵守医护人员的嘱咐,易发生临床不良事件[2]。风险防范式护理是对具有高风险的患儿予以全面分析,并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该文择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做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儿科收治的94例患儿,根据患儿及其家属的个人意愿划分为防范组和常规组,每组47例。常规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范围1~12岁,平均年龄(5.21±0.24)岁,防范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范围1~13岁,平均年龄(5.23±0.27)岁。两组患儿及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且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风险护理:①心理护理;②环境护理;③用药护理;④饮食护理;⑤机体锻炼;⑥风险管理:在患儿入院后对其进行宣教,促进患儿的遵医行为,治疗后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在患儿出院前告知其监护人相关注意事项。防范组患儿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防范护理主要是从制定预防措施、强化药品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相较于常规风险护理的单纯处理风险,在源头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避免出现风险。(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构成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要对近几年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调查,查找原因和发现风险,评估每个护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2)科学排班,强化重点:风险的高发时期就是患儿患病高峰期、夜班时段和节假日等,因此应当在这些时段加强风险防范。在护理中,要安排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监督和指导新护士,避免出现临床不良事件;(3)规范制度建设: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查对制度进行强化,保证各项操作能够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有序进行。定期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方法、风险防范方法等,根据风险防范守则全面排查常见的护理风险。若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风险,要及时制定紧急预案;(4)药品强化管理:在儿科的治疗中会涉及多种药品,患儿因其年龄较小,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极易出现医疗事故,因此要强化药物管理工作,降低每个环节的药物风险。在日常护理中增加用药管理环节,避免出现用药差错。对于常用的儿科药物,要及时补充、更新,避免药物过期。定期对药物进行核对,如药物的品名、有效期、数量和厂家等,在存放药物处安置警示牌,发放药品时要将相关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告知患儿家属,保证用药安全。(5)风险管理:制定预防护理措施:①保证患儿安全,一名护理人员对应一名患儿,保证治疗的全程安全和病床安全性,预防患儿出现坠床现象,密切关注患儿的体征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在患儿进食时要避免患儿出现呛咳现象,全面评估存在的风险,制定对应方案;②健康教育,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进行疾病健康宣教,对患儿及其家属施以心理辅导,体现人文关怀,缓解其负性情绪如紧张和焦虑等。帮助患儿家属树立治愈信心,并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及早期康复训练指导。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例数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我院自制评分量表,共4个项目: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以及治疗性护理,每个项目0~100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佳;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非常+一般,使用该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共10个问题,分别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应急能力、定时进行病房巡查、注意事项解读、病区相关内容介绍、辅助治疗、疾病相关内容介绍、沟通情况、病房环境、饮食介绍,每个问题10分,总分91~100分为非常满意、71~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1.4统计方法该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n(%)]、(x±s)表示,行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防范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的科室中,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临床依从性较差且发病较急,隐含着较大的护理风险,因此患儿家属也较容易产生不满意的情绪[3]。护理工作就是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进行有效维护,护理风险指的是患者在接受护理时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这也是导致医患、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4]。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就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内容,近几年我国医疗业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也逐渐加强[5]。风险防范护理也因此成为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相关文献报道[6],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为缺乏护理知识、技术不熟练、沟通不畅、意识薄弱、药品管理不严等,所以在防范护理中要准确评估风险,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良事件。该研究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曾倩[7]和周文娟[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风险防范护理中的弹性排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压力,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相较于常规风险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娟.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4):290-293.

[3]李晓燕,马玉兰.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8):187.

[4]薛庆凡.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8-229.

[6]张艳华.细节管理与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0):1476-1479.

[7]曾倩,刘经飘,曾秋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7):3471-3473.

第9篇

【关键词】六西格玛原理;头皮静脉输液;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28-02

西格玛(希腊字母8)是统计学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可用来衡量一个流程的完美程度,西格玛的数值越高,失误就越低[1]。为提高本科护士头皮静脉注射水平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和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我科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引入到常规儿科护理工作中。将儿科静脉输液作为一个工作流程,运用六西格玛原理,寻找静脉输液可能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各个环节,通过设计数据收集表,分别找出流程的质量关键点,确定现有流程的能力,分析找出影响质量关键点的主要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9月在我院儿科就诊需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215例,男106例,女109例;年龄6-18个月,(平均10个月)岁。并选派经过培训的6位护士,其中护士2位、护师4位,护龄2-14(6±0.13)年,如实详尽地记录关于影响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数据。

1.2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采用六西格玛系统的5个步骤: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分别找出流程的质量关键点,确定现有流程的能力,分析找出影响质量关键点的主要因素,针对性的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无法彻底解决的则制定控制措施,以期使不良影响最小化。

1.3 测量:建立数据收集计划.验证测量系统,收集数据。先通过设数据收集表并经过预试验找出不足并针对性改进后设计出新的数据收集表格,将每项测评内容给予1~5个答案,l~4分值。项目的选项有明确的定义,剔除了人为的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头皮静脉注射不满意因素215例患儿家长不满意因素有一次穿刺是否成功、形体语言运用是否得当、注射操作是境是否过长及环境因素的好坏。

2.2 各因素与家长满意度的关系215例患儿家长对一次穿刺是否成功、形体语言运用是否得当、注射操作时间是否过长及环境因素的好坏而产生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制定改善儿科护士行为的理论依据六西格玛理论在提高儿科静脉注射水平科研实践中的研究并取得预期效果。在以往的护理管理活动中,解决护理问题和护理矛盾往往带有主观性和经验性。本文运用六西格玛的原理,通过科学的论证,在215例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表结果说明在儿科静脉穿刺中,护士的行为比其他选项更为重要,而护士的行为中又以护士的技术为最重要。规范和过硬的静脉注射技术和水平,是满意度的首要保证。护士的态度和服务同样对满意度十分重要,仅次于护士的技术,排在第2和第3位。据此,必须制定改善护士行为的一系列具体方案和措施,以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3.2 提高儿科护士的头皮静脉穿刺水平表l显示,在一次穿刺成功的患儿中,有93.2%满意,仅有6.8%不满意;而在一次穿刺不成功中,有84.0%不满意,16.0%满意。说明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一针见血是满意度的重要保证[1]。以往护士在静脉注射时,对一次穿刺成功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血管显现不清楚及充盈度差等静脉难寻找的患儿,也未能寻求一些方法来改善,仅凭经验及感觉来完成此项操作,其结果是导致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为此,笔者通过总结本院多名年长护师的多年实践工作中,总结出在遇到这种情况下可采取“一看、二模、三按、四拍、五揉挤”的方法。看,要仔细观察血管,静脉多呈蓝色或浅蓝色.血管壁薄,易压瘪;摸,就是凭手摸的感觉摸清血管的走行,Ⅲ度营养不良患儿可摸到头部骨缝有柔软感即沿骨缝边穿刺,此处有静脉走过;按,有时凭经验,在血管走行的方向,通过按压可稍看到一条浅静脉;拍,失水患儿或病情重的患儿可通过轻拍使血管充盈;揉,也就是凭经验,在血管走行的方向,拇指和中指在血管的两头向中间揉推,可见稍隆出皮肤一浅静脉。以上方法可任选一种或几种结合应用,可使穿刺成功率增高。在穿刺部位的选择总结为: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选用头皮静脉,3~12岁小儿选用四肢静脉,慢性疾病由远心端向进心端选用,抢救时选用头皮静脉、肘静脉、大隐静脉,一般性治疗选头皮静脉和肢端静脉,钙剂、50%葡萄糖、20%甘露醇及升压药选用头皮静脉、肘静脉及大隐静脉;静脉采血选肘静脉及股静脉、颈外静脉等,在此基础上对《基础护理学》中的静脉注射操作流程进行补充和改良,增加了操作前护士对患儿的安抚及与陪护家长的沟通,因患儿紧张、恐惧时会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导致周围血管收缩[2],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失望等则使痛阈降低[3],会使患儿觉得疼痛而惧怕注射;增加了年龄、注射部位对针头型号的选择要求;增加了不同注射部位的固定要求;增加注射完毕对患儿口头表扬和鼓励及分发小黏纸、小红花的要求。并对儿科静脉穿刺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譬如家长情绪反应激烈或患儿过度不配合等突况都有针对性预案并对儿科所有护士进行全方位培训指导。

3.3 改善服务态度:护士的表情和态度等形体语言与家长满意度密切相关。表1显示,形体语言运用得当者,99.0%家长满意,1.0%不满意;而形体语言运用欠妥者,57.1%不满意,42.9%家长满意。说明护士良好的服务和沟通,与家长满意度密切相关。为此,请心理专家讲授儿童的心理特点、患病家长的心理状态、护士的职业心理及如何面对困难,调节压力;并针对性的加强自我沟通、礼仪服务等方面的培养。在注射室的环境布置上体现温馨、可爱,并配备卡通人物及各式玩具、各种不同的迷你型听诊器、注射器、血压计等物品,以减轻患儿对注射的恐惧感。需制定规范用语和服务要求,如:接待患儿及家长、面对家长的提问、各种操作等。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对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及对应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尽可能地形成新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参考文献

[1] 张齐放,王健,徐莲瑛,等.六西格玛原理在提高儿科门急诊静脉注射息儿家长满意度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7,24(7B):10-12,35.

第10篇

关键词:门诊; 儿科输液; 风险控制;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28-01

儿科输液室是医院门诊重要的窗口单位,也是高风险科室。特点是人群相对集中而且流动性大,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复杂性。输液流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缺陷,引发纠纷。2009年10月,我院在门诊全面使用一卡通电子病历和银江无线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它的应用解决了目前门诊输液流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缺陷,护理差错发生率、患者等候时间均较以前大大减少;护士工作效率大有提高;改善了输液环境和就诊秩序,提高了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传统的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风险

1.1环境:儿科输液室病人密度大,患儿同名同姓或名字音同字不同较多,由于环境嘈杂,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加上家长此时的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注射的孩子身上,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易造成核对困难。

1.2输液流程

1.2.1无法准确核对医嘱和药品信息:手工病历书写简单,个别医生字迹潦草,药物的英文,拉丁文书写欠规范导至辨认困难。由于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品种繁多,部分医生对药品的规格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选用不当(儿童/成人、进口/国产)造成用药困难或经济浪费。护士手工方式生成输液单和输液袋标签需要用人工核对的方式才能找到对应的病人,容易产生核对错误,工作效率低下。

1.2.2无法及时应答病人求助:病人输液中如有不适反应、接瓶或输液完毕均需要大声呼喊护士,造成输液厅环境嘈杂、在输液高峰或遇多位病人同时呼喊时,护士无法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有时甚至发生遗忘及病人位置确认错误等安全隐患。

1.2.3无法规范输液室管理:病人输液位置有随意性,秩序混乱;部分家长因担心孩子哭闹擅自带领正在输液的孩子离开输液室,使得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导致药效降低;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由于小儿心肺功能发育未完善,同时缺乏理想的合作性,外出输液过程中因速度改变出现不良反应时有发生[1]。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同时对位置占用的计划和统计也无法合理进行。

1.2.4无法准确考核护士工作量:护士的工作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报表,需要整理纸质文档;医院管理缺乏输液室的数据资料,无法确实了解输液室的实际工作现状,无法准确考核输液室护士工作。

2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2.1全程数字化:与传统的门诊输液流程相比较,一卡通电子病历的使用从医生开处方、药房发药、输液单打印、患儿身份识别和药物核对全程实现数字化,从而确保医嘱准确无误的表达。移动输液系统由无线网络技术、条形码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呼叫技术组成[2]。输液前,护士扫描患者的输液单并打印附带条形码的双联输液标签,使患者身份与药物产生唯一关联标识,在患者接受输液或换瓶前,护士使用移动数据终端(MC50)进行条码扫描以匹配患者身份及药物,可以实现快速而准确的识别。输液中,护士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患者的求助信息并及时响应;当患者输液结束,再次扫描核对患者身份条码,确保输液正常完成。

2.2安全:通过电子扫描核对条形码的双联输液标签,保证了输液病人身份的准确性,药物信息提取的准确性,病人和药物匹配的准确性,病人呼叫信息显示的实时性。从而彻底绕过人工判断和识别的环节,有效地保证输液治疗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2.3安静:振动伴低分贝的呼叫音,护士及时应答呼叫,改善了输液区环境。

2.4为护理工作的量化考核提供依据:MC50不仅能显示需要服务的患者的具体座位号,还能显示患者呼叫的具体时间、护士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时间,医院管理部门对护士是否及时为患者提供服务了如指掌,考核起来更有依据。

2.5系统自动生成工作量分布图:为实行弹性排班提供准确依据,大大提升了输液室的管理水平。

3讨论

根据儿科输液的特点,引用信息化管理对加强输液风险管理和流程优化有如下积极意义:

3.1确保输液安全:移动输液管理系统中的智能识别技术,设置了查对控制程序,在整个输液流程中可以自动完成高效的信息匹配,实现护士对病人身份和药物的条码核对,确保输液治疗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杜绝交叉输错液体的发生[3]。

3.2对座位进行有效的管理:传统的输液流程是家长可随意选择座位进行输液,且占位现象高达30%左右,使有限的座位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时甚至家长为争抢一张座位而发生纠纷。建立座位管理系统后,在接药窗口生成病人身份条码标签的同时,系统已自动分配座位号,以确保每位输液患儿对号入坐。输液结束后座位被自动激活,使座位的利用率达100%。同时护士可通过MC50显示屏及时了解座位的实时占用情况,既方便护士的管理,又使输液秩序明显改善,占位和离位现象已很少发生。

3.3及时准确应答求助信息:当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反应或者有接瓶、拔针等需求时,家长只需按动座位上的呼叫按钮,呼叫信息会及时发送到MC50上,护士能随时随地获取呼叫及输液信息,并作出及时准确地应答。保证了人性化的服务,营造了安静和谐的输液环境。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声誉。

3.4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轻护理工作量:传统的输液流程只在注射、接瓶、拔针前需人工核对患儿姓名、年龄以及药物,并在医嘱单上签署执行时间和护士姓名。为了防止人工核对出错,还增加了家长确认患儿姓名并签字的流程。用于人工核对每位输液患儿的信息以及签字所花费的时间大约1-2分钟。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免去了护士在医嘱单上签字以及家长确认签名的环节,大大缩短了人工核对所占用的时间。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儿或家长沟通交流,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3.5统计护士工作量,分析输液患儿流量,提升护理管理水平:移动输液系统可自动生成工作量统计表,统计表包含护士姓名、操作项目以及执行时间等内容。以数据资料为依据,时间准确,责任明确,并与护士个人奖金挂钩,加强了绩效管理的透明度,促进了护理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4]。系统自动生成工作量分布图,通过对不同季节、时间段门诊输液患者的流量分析,为实行弹性排班提供了准确依据,实现了输液管理智能化[5]。

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中,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开创了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型输液护理服务新模式,真正实现了患者手动、信息移动、医患互动的新格局[6]。

参考文献

[1]林转云.儿科输液速度情况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1年11月下旬刊(专科版):143-144

[2]高树芹,林嘉辟,沈崇德. 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需求及信息化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15-16

[3]凌云,李忠丽,金雅琴.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1-112

[4]肖光,徐风,张文龙.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应用及进展[J].国际护士学杂志,2009,28(7):868-870

第11篇

【关键词】护理;提示卡;应用

儿科患者多为6岁以下的儿童,年龄小,意外事件多,责任风险大,在服务范畴属于弱势群体,且病情变化快,护理项目多,在入院评估后有病情变化时需要随时记录。另外,由于语言不能很好沟通,代之的只是家属或陪护人员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有些工作是用特别的方式才能影响到家属的信任。为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护患纠纷,在不增加护士工作负担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病区的特殊需要,自行设计了温馨提示卡,减少了安全隐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方法

1.1温馨提示卡的制作

护士长与院宣传科协调,由护士长设计好内容、注意事项,选择防水塑胶粘纸,做成彩色卡通图案,图案不拘一格,有动物、人物、儿童图案,上面内容针对护士办公室、抢救监护室、输液处置室、热食间、走廊、电视室、治疗室、配药室、儿童游乐场所等;内容包括:1)这是我的卧室,请你不要大声说话;2)为了我的健康,请你不要吸烟哦;3)为了你的安全,请你不要坐在走廊上;4)到时间休息了,请把电视机关好;5)加药前后,你做到三查七对了吗?6)为了你的安全,请你务必用平底锅热食;7)小心滑倒;8)你做好办公室的清洁了吗;9)打针前后,你洗手了没有?10)外出病人回病房后请及时告诉护士;11)请你不要自行调滴速等。

1.2温馨提示卡的应用

应用范围为监护室、普通病房、走廊、特殊用药的病人,做好温馨提示卡后,由护士长张贴到特定的明显的地方,让家属看到,图画颜色鲜艳、美观,让家属在病房里一目了然,引起各班护士及家属的注意。

2体会

2.1温馨提示卡突出了人性化

儿科温馨提示卡的应用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特点,即各科需求不同,让护士在进入病房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责任心,更加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杜绝医疗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2.2有利于医护沟通

通过张贴温馨提示卡,使医生更主动参与到我们的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利于沟通医生护士的共同点。

第12篇

①心理咨询师:经过培训并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②辅助人员:主管护师职称及以上的护士,并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共2位导师,1位是我院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门诊医生,1位是护理部副主任。

2团体心理辅导方法

将护理部自行设计的心理压力调查表发给28名儿科护士填写,调查统计出排名前4位的压力问题,见表1。根据压力问题确定每周的单元活动主题。一个周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分4次,每周1次单元辅导,时间定在星期日19:00,每次活动时间2h,具体方案见表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团体心理辅导对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状况的影响

护士的心理压力状况直接影响其日常的生活及工作,尤其是儿科护士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心理压力处于较高水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状况不容忽视。对我院28名儿科护士采用自制心理压力调查表统计出的前4位压力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体现在护理工作平凡、繁重、琐碎。现在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忽视了其重要性,护士的工作往往得不到患者或家属的认可,疾病诊疗的成功多归功于医生,护理人员普遍缺乏“职业价值感”,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最迫切需要护士的照顾,而护士往往还要分管其他患者,未及时做出反应,容易引起护患冲突。儿科患者多数住院周期短,出入量大,从而导致护士的工作量、劳动负荷增加,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和家属,站在与疾病斗争的前线,极易导致身心疲惫。一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所有的护理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它是一个集体性工作,而儿科护士平时工作中都比较忙碌,缺乏交流沟通,下班后又没有合适的沟通渠道,久而久之,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张,相互不信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本文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后,28名儿科护士的自制心理压力调查表:项目4同事间人际关系紧张、项目5职业倦怠、项目7护患沟通障碍、项目8护患冲突这4个压力源得分显著下降(P<0.05),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有效。患者周转快工作强度大这个压力源得分下降无明显差异,可能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科室工作量大这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作用不明显。

3.2团体心理辅导对儿科护士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

第13篇

完成工作如下:全年共收治病人1120人,完成业务收入2710498元, 西药费1331808元,治疗费853996.63元,床位费95261元,氧气费56336元,其余各项收入均较前有所增长。 科室各项设备,物资运行良好,鉴于我科的工作特殊性,在过去一年里我科工作人员吸取前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善科室各项工作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并制定相关工作考核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我科室医生护士分批次至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各方面不断地进行改进,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与改善。

1、对重症患儿尤其是对早产儿、低体重儿的诊治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明显降低了我院入院患儿的死亡率。

2、规范合理用药,减轻群众的负担,我科药品使用比例较去年大幅降低。

3、巩固基本技能,强化医疗护理技能训练。按年初制定的

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坚持每月进行技能操作及考核。每周二为业务学习时间,全科人员共同参与,受教育面达100%。每月一次护理查房,人人发言。

4、加强科室感染管理工作,重视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1)加强工作人员消毒隔离意识,对各种消毒液及无菌物品及时更换,杜绝过期使用,避免各种输液反应的发生,培养良好习惯。

(2)加强科室环境卫生学检测,物品分类放置,标识明显,强化治疗室及监护室卫生的保持。(3)医疗废物的分类放置与管理。

(4)消毒器械、一次性用品的管理。

5、监督费用管控,通过每天核对遗嘱、清单,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纠纷。取消不合理收费,拒收病人家属红包及物品。

6、实施了责任制整体工作模式,要求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专业的护理服务。采用了绩效考核奖惩细则,强化各班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显提高了我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与同志们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7、加强各种药品的管理,尤其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制定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定点放置、标识清楚、专人管理,防治临床用药过程中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不良反应。

8、通过继续加强缺陷管理检查,提高了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增强了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服务意识。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深入病房,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宣教,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信

任与支持,降低了医疗纠纷、患者投诉率。科室劳动纪律,工作秩序和环境卫生得到一定的加强,增强全员安全防范意识,质量、竞争、忧患意识。

9、根据科室特点及人员结构,实施弹性排班,我科工作人员通讯工具始终保持畅通,能够做到随叫随到。

10、每天坚持床头护理交接班,详细床头卡内容,做到对每个患儿病情的全面掌握及护理侧重点。

11、帮助其他兄弟科室完成疑难护理技术操作。

12、每天核对护理记录单,完善病例的书写与管理。

13、积极学习院信息化管理系统。

存在问题:

1、个别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无菌观念不强。

2、责任制护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3、护理文书书写欠规范。

4、护理人员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差。

5、与患者之间缺乏交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6、工作中大多只是简单的执行任务和做好常规性的工作,创新精神和争先意识不够。

7、对新进人员的管理欠缺。

8、病房管理尚不足。

2017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医

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为病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工作质量标准,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因素时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医疗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长鸣。

2、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合理搭配值班人员。

3、加强重点病儿管理,把危重病儿作为科室晨会及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重视。

4、时刻提醒工作人员,严防错换、丢失婴儿。保证患儿安全,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严格落实新生儿查对、探视制度,规范出入院流程。

5、强化经营意识,增收节支,规范诊疗服务计费项目,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增加科室收入。

6、强化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对科室硬件设施的常规检查意识,平时加强对性能及安全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持设备完好。

7、充分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调动工作积极性,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管理。

8、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生、轮转人员、新入科人员等,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她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

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带教。

9、完善护理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定期进行护理记录单缺陷的分析和改进,避免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

10、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1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率。

1、责任护士真诚接待新入院患者,主动向病人家属做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加强基础护理,了解病人病情、用药效果及反应等。

2、认真执行临床处置前后的告知程序及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尊重患儿家属的知情权,解除患儿家属的顾虑。

3、每月召开公休座谈会,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对服务质量高的工作人员给与表扬鼓励,对服务质量差的人员给与批评教育。

4、完善回访制度,尤其是对早产儿及高危儿的回访及后续宣教。

三、保持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进行质量检查,

新生儿科个人工作总结二2017年已接近尾声,一年的工作也将结束。现在我将本年度儿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请院领导对我科的工作予以审议,请予批评指正。

认定自已的路,并且一直这样走下去。近一年来,我在院领导及护理部领导的指导与帮助下化压力为动力,让儿科护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室现有的护理人员清楚各班岗位职责,并按制定的儿科工作细则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已。护士长进行不定期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对待;第二,对抢救药品和器材,每周清理一次,做到规范化管理;第三,深化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护理工作。安全护理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儿科病人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每位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教育,做好安全护理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要点。为此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患者的入院宣教与注意事项宣传。在岗工作人员掌握病重病危患者病情,尊重病人及家属,关注病人及家长的心理变化,重视心理护理和精神关怀,及时解决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问题。巡视病房,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同时对病室的各种设施、物品加强安全管理。20XX年全年无一例因安全事故引发的纠纷,无一例重大差错事故。第四,做好护士长环节质量控制,落实护理质量督查,从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了解并掌握科内

动态,记录在案。就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晨会或护理例会当中通报以杜绝再次发生。第五,了解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强化“三基”训练,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每一位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跟上时展的需要。加强专科业务学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内、院内业务学习及三基理论考试和操作训练;第六,加强护患沟通,定期组织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及家属的建议,以便护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第七,坚持护理部安排的夜查房,对当天病危病重病人做到病情及护理问题心中有数,必要时做出相应处理。第八,每月召开科内护理会议,针对当月护理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与办法;对临床当中发现的药物相互作用及某些疾病护理的注意点进行通报,以不断提高。最后,护士长是科室的理财人,应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杜绝浪费;我要求全体医护、工勤人员,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开始,从自我做起,严格控制科室支出,对一切浪费的现象,及时发现并提出意见,对浪费严重的还进行严厉批评,必要时辅以经济处罚,虽然这样或许会得罪一些人,但我知道,加强经济核算,降低医疗护理成本,讲究经济效益与医疗护理效果,都是护士长必须做到的。

此外,我知道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学

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适应这竞争、改革的大潮,在这任职的一年中我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另外还积极参加党课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2017年我科在院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儿科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全年收治病人总数为( )例,病人总量较13年有上升,全年平均床位占用率为( )%。因场地有限,收治患儿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但在医疗与护理水平较前有提高。医生、护士在床位周转率高,病人住院更新快的情况下,化压力为动力,认真谨慎地工作,全年无一例重大差错。

成绩是可喜的,但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的开展,让我充分认识到我们存在的不足。比如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医疗文件书写不够规范,医患纠纷仍时有发生等等。在2017年的护理工作中,我将更注重院内感染管理,规范病历书写。同时就2017年发生纠纷的原因分析来看,尽快解决场地问题引发的纠纷,同时进一步改善医护的服务态度,以降低医患纠纷。

第14篇

实行护士责任包干制护理:实行护理程序的护士责任包干制后,重新制定护士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对护士实行扁平式合理使用,整个病区为1大组,3小组6个责任护士,每位护士管7—9张床,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一起对所管病人实行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即从入院时护士的入院宣教、病区环境和制度的介绍,疾病健康教育、治疗、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文书书写、健康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并负责,使其真正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1]。

加强护理礼仪、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至2012年元月起,我院为深化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得好、群众满意。医院进行护理礼仪培训,规范护士行为和服务用语,护理部组织护士进行十七项基础护理操作和二十项操作技能培训,本科对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每月进行,因为过硬的护理技术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并实行人人考核过关,不合格者与绩效挂钩。

树立榜样,激发热情,每月由患儿及家属评选出最好医师和最好护士,均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同时在医院月刊上进行公布,科务会上交流优质护理服务体会,激发了护理人员争创先进的热情,通过以上学习评比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争创先进的热情。

儿科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增强,入院时热情接待,巡视病房及时,加强了对危重、特殊患儿的观察和护理,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积极主动落实患儿的基础护理,患儿家属表扬信和感谢信明显增多,本年度实现了零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提高,规范了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流程,对患儿及家属实行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各环节热情接待、耐心讲解、细心观察、诚心帮助、温馨送出、爱心回访等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链,从而我科的满意度在98%以上。

第15篇

【关键词】关键接触点;优质护理;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8-02

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我院开展已有10个多月,儿科做为医院首批示范的三个病区之一,在前几个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时间点均为接触点,但最能“打动患者的心”以及影响患者下一次就医选择的时间点为“关键接触点”[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关键接触点”的护理,可使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8―12月儿科住院的有认知能力的患儿及家属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110份,其中家属92例为患儿母亲,18例为患儿父亲,首次住院89例,再次住院21例。

1.2 要求填表者每项内容只填一个分值,否则作为无效

所患疾病83例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为消化系统疾病,5例为病毒性心肌炎,3例为小儿肾炎,1例为过敏性紫癜。其护理项目内容依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制定。

2 方法

2.1 关键接触点的调查。问卷由16项内容组成,根据测试者对16项内容的在乎程度,分为:很在乎、在乎、一般、不在乎、很不在乎,然后将患儿及家属所填护理项目中百分比高的8项内容进行排列[2]。

2.2 关键接触点的提取。患儿及家属问卷百分比前8项的内容,依次为:护理操作技术娴熟,讲解所患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所需检查、化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讲解所用药物知识,所患疾病的健康教育,护士的服务态度及沟通技巧,介绍病区环境及各种安全事项,饮食喂养知识。

2.3 制定护理对策

(1)强化护士“三基训练”进行岗位练兵,护理部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考核并举办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1次,对儿科常用的技术操作: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暖箱和光疗技术等要求熟练掌握。对新入科的同志加强业务培训,使其在操作上精益求精,静脉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减轻患儿的痛苦,尽量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为患儿创造舒适的内外环境,使其早日康复。

(2)加强健康教育。在护理小儿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护士还应向患儿家属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使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使患儿和家属了解所患疾病各种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用药、饮食喂养和疾病的预防护理措施,减轻了心理压力,能积极配合治疗。

(3)强化基础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护理的效果,也直接关系着患者康复的进度[3]。我们打破了以往由家属或护工完成的基础护理工作局面,同时简化了各种护理文件书写,做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严格按分级护理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使患儿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得到帮助和关心。科室有专人提供开水到床头,护士为患儿洗头、剪指甲、换尿布等,食堂根据饮食原则提供可口饭菜。尽量做到使其感到舒适、满足,并减轻家属的负担,做到陪而不护,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4)运用沟通技巧,改善服务态度。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无论执行任何技术或步骤,沟通在护理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4]。尤其在小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多与家属交流,共同理解孩子的需求,对较大的患儿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护士应注意仪表端庄,面带微笑,使用通俗易懂,简单明确,并规范使用礼貌用语,如“小朋友不要怕,不痛的,给屁股上画个月亮,你很勇敢”等语言,给予心理支持。要以爱心、耐心、细心、温馨的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放心,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

(5)加强入院宣教。患儿入院后,家属和患儿进入陌生环境,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护士应按护理程序及时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和安全告知等,使其尽快熟悉周围环境,消除紧张感,尽快适应病区环境。

(6)提供喂养和饮食指导。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并鼓励母乳喂养,正确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对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正确指导人工喂养方法及辅食添加的顺序。对幼儿、学龄前、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少年的饮食应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3 结果

在优质护理中运用关键接触点进行护理,分析患儿及家属重点护理项目中的关键接触点,针对关键接触点采取护理对策,通过每周的行政查房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使住院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4.1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质量是医院管理的生命线,若护理管理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往往导致护理人员对质量不够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5]。关键接触点是一种进步的、实用的、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在优质护理中实施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管理意识。它促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更符合患者的需要,实现了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责任护士为所负责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有了亲切感和安全感,通过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儿家属和社会的理解、尊重。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科室的知名度,达到患儿、家属、社会的满意。

4.2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使护理人员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了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知识学习有了原动力。能积极主动参加科室和医院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和自学考试。在2011年4月份医院组织的技术操作考核中护理人员的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少明.金朝霞.涂议军.“零缺陷”管理与医院接触点服务质量的探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5):10―12

[2] 苑江清.“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关键接触点的应用效果及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7(26):16―17

[3] 周文敏.影响护理质量的诸多因素.按摩与康复.2010.9(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