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经济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09年是贯彻落实“粤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第二之年。要加快发展步伐,关键在于扬长避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要利用全面建设生态示范县的机会,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效益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次,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再次,要坚决搞好社会管理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空间。特制定出几项工作计划如下:
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我镇将成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的领导。要适应形势发展,大力引进农业优良品种工作力度,逐步淘汰原有的产量低、质量次的品种;要适应入世新形势,善于打破常规,打破自给自足、满足现状的思想,树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发展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巩固和发展原有的青榄基地。落实上级有关“扶贫到户”政策,鼓励农民有计划、成规模地发展种养业,帮助农民挂靠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销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销促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加快工业发展
首先要继续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水电企业的作用。镇要把拦河闸电站这个项目当做今年的头等大事来抓,帮助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确保电站正式运转。其次,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在巩固同成工艺公司、春燕玻璃厂的基础上,扩大其辐射带动力,并创造条件,以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文明安定的治安,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加强与外面的沟通和联系,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引资水平,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不断完善镇区域的建设,抓紧完善各村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村村通公路。其次,水利方面,要尽快动工改造水渠,完善水沟、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第三,要不断美化村容村貌,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
四、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要认真抓好殡葬改革工作,要多想办法、采取强硬措施,采取宣传教育与打击震慑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殡改执法巡查,加强综合治理,确保遗体火化“一刀切”,坚决制止二度土葬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把殡葬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教育与打击刑事犯罪两手联动,共保稳定,继续深入开展以打击利用“”赌博活动的专项行动,保持对“”赌博活动的高压态势,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三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把计生工作做好,巩固和发展几年来计生工作的成果。四是要认清发展形势,全力做好社保工作,发动群众自觉参加社保,确保群众老有所养。五是警钟长鸣,落实责任,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工作。六是积极妥善化解基层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七是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彻底解决群众“病不起、看病难”的问题。
上述四点为2009年工作计划,各领导一定会严格按照计划带领群众共发展、同致富。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经验;中国
Abstract:Theenvironment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veryclose.Ontheonehand,economicandsocialenvironmentisanimportantconstraintontheotherhand,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ntheenvironmentandimprovethedemandisalsoofgreatsignificance.Alongwiththeprocessofhumandevelopment,environmentaldegradationissuesarereceivingincreasingattention.Forboththecurrent,suchastheUnitedStatesandotherdevelopedcountries,stillarisingstarsuchasJapan,SouthKorea,ChinaTaiwan,aswellassomedevelopingcountries,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willhaveexperiencedtheenvironmentalproblems.Havehadtheexperienceandlessons.ThisisChina''''smodernizationprocessisaveryimportantreferencevalue.
Keywords:environment;socio-economic;developmentexperience;China
引言
环境是1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逐步被认识的。环境问题也是逐步被认识、重视和解决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而转向对于环境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生态发展”的概念;1980年UNEP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会,指出这4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制和互相促进的,新的发展战略就要处理好这4者之间的关系。1982年2月,《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了新“环境”概念。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发表。到目前环境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幸福和未来。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1.环境问题
人和自然环境是1个复杂的对立统1整体。1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1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1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1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们认识。
1.2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1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10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1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1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出现了环境恶化等问题。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先发展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1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目前的初步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1.3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3.1.由于认识不足。
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1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
1.3.2.从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们可以把1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0,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1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1.3.3发展过程中1些客观限制
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1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
1.3.4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1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1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
另1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1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
1.3.5制度失灵
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1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1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过程
2.1.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治理过程
在当时的开发年代,包括发达国家都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心,主要在1972年如开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后。
美国1899~1948年期间,环境污染在美国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加上联邦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这1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管制职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各个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时期,1948年颁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联邦政府开始真正介入环境保护。1970~1980年时期,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取得成效。1972年颁布了净水法。由于财政经费充足,加上美国各界对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
手段大大强化,进1不提高了环保系统各层次措施的协调配套能力。但是,巨额环保开支成为美()国财政赤字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厉的管制措施对整个经济也产生了1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关注。
韩国60年代开始“汉江奇迹”,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人们陶醉于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时代,虽然也有1部分舆论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占压倒多数的立场反倒人为经济增长才是维护环境的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增长国家和个人才能富裕起来,只有富裕了,才能维护环境。进入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1边倒政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国民也开始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大体上处于“相抵消”(trade-off)的关系,这时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到了80年代末,才开始初见成果。到了90年代,环境意识在国民之中极大高涨起来。但韩国的环境保护,总的来说仍只停留在“改良主义”的水平上。
日本和台湾也大致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所以我们分析,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1个“试验和失误”(trialanderror)。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2.2.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美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就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1定的经济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等。
日本现在强调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首先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计划中明确社会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第2,把环境考虑纳入政府的政策、计划和重在公共项目。第3,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综合决策。第4,日本民众和NGO的参与及其综合决策活动。
台湾的对策有:1、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2、对城市与重点经济区、工业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3、推行“清洁生产”。主要措施: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2、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积极治理污染,加快环境保护建设。3、加强以立法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规,强化法治。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处理。
从这些国家治理和管理环境的手段、方式来看,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中不尽相同,有各个国家的特色。
3、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参考意义
3.1.必须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如资源禀赋,人口众多等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其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采用适合我们国情的环境策略,处理好我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2.采取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地位的政策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大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将环境问题放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综合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3.3.注意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可以参考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管理方式。在目前应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1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用行
政管制手段,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经济主体的特定行为。如最低技术标准、排污限额或指标。另1方面,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创造1定的刺激方式,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从而间接地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排污收费、污染税、生态环境补偿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等。
3.4.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也即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3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
3.5.政府和民众1起行动。根本在于人们的效用偏好,人们真正认识和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效用的影响。
3.6.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中,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那就是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目标上,追求单1的经济近期高速增长逐渐转换成追求近期与长远相统1、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拼资源、上规模扩大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内容上,应该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夏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金炯国,《经济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现代韩国的经验》,《当代韩国》第4期,1994,
张俐萍,《美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0期,1994,
张茂法,《论台湾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5
××乡是××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石腊它,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08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4003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和全乡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乡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有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387人,外出务工人员2402人。人口出生率6.22%,计划生育率98.88%。全乡总耕地面积14845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1万元,其中,集体投资完成77万元,私人投资884万元,已完成我乡全年指标任务。全乡经济总收入13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70万元,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514万元,畜牧业收入480万元,林业收入34万元,渔业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5元。
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培训力度逐年加强,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全乡粮经比例明显趋于合理,以香蕉、冬早蔬菜和果蔬为主的产业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规模经济。目前,香蕉种植5000余亩,冬早蔬菜种植8000余亩。仅2009年大春作物种植14845亩,其中粮食作物8668亩,经济作物6177
亩。利用热区优势,开发热区资源,抓特种养殖,抓规模养殖,常抓市场检疫。仅2009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生猪出栏达8363头,牛出栏达1104头,羊出栏达5946只,大牲畜存栏达9475(头、匹)。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五年来,全乡共完成了17个扶贫整村推进工程,投入资金255万元;投入573.96万元,完成302户的扶贫易地搬迁;投入24.26万元,完成513户节能灶改造。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克难奋进,按质按量完成“8.30”地震民房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以及全乡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乡212户重建户已于年前全部搬入新居。平田、所所卡两个统建点附属后续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中;中损792户、轻损1332户修复加固全面完成。村委会、机关单位、民政福利设施及其它恢复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截止目前,民房恢复重建已兑付救灾资金670.7万元,涉及农户2331户。共接收到的大米8吨,三色彩条布100卷,铁丝38圈,铁钉8箱,棉被150床,衣服300袋,夹克衫150件,毛毯280床,家庭包100包等各类物资已及时发放给受灾农户。
文化市场监管逐年规范,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大力弘扬傣乡民俗文化。认真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四月八”民族传统节各项活动。完成2009年36个自然村622户(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工作。完成2009年东坡村农家书屋建设(现存各类书籍及科普光盘1661册(盘),总价值2万余元)。积极引导和鼓励东坡老年文艺队编排《双换亲》等优秀花灯剧目报县级文化部门。申报了全乡55个自然村2358户9107人的20户以下及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覆盖规划。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得以提升,看书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协调发展、和谐并进。至2008-200年,全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校点13个。在校学生1606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649人,毛入学率100%,辍学率2%;小学在校学生9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在校生辍学率0.2%;全乡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8年。目前,全乡在职在编教职工109人(其中中学39人,小学70人)。校园占地面积29237平方米(43.83亩),生均1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209平方米,生均6.98平方米;危房面积5289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4234㎡)。
卫生工作积极健康发展。切实做好以白马口二号病老疫区为主的监测管理工作,积极认真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和母婴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对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培训和防控工作,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大食品卫生督查力度。近年来,我乡没有发生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孕产妇死亡病例及食物中毒事件。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减免工作。仅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享受减免人12021次,累计减免补偿金额138496.86元。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步运行。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积极推动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切实搞好护林防火工作。目前,全乡森林管护面积有17954亩。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明显深化,积极深入推广丘北经验、落实白路试点工作经验,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抓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包保责任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多年来,我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综治方面,仅今年上半年,共处理刑事案件4件,治安案件10件,排查出各类纠纷60起,调解成功55起,调处成功率92%。开展“四防”检查8次,排除各类隐患38起。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增强公民道德规范意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向乡人大主席团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纪委的纪律监督,认真办理乡人大主席团交办的议案和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建设有关规定,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禁毒防艾工作得到广泛宣传,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和谐有序,全乡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乡党委政府下步工作思路
1、争取实施建设一个集民族文化广场和冬早蔬菜批发市场。
2、争取重新规划小学校点布局新建东坡乡中心小学。
3、积极争取省、州支持对宗教复杂地区进行综合治理,使宗教复杂地区的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群众素质有较大转变。
4、在以赤叨、水口、达卧三个村委会海拔1500米以上种植发展核桃产业。
5、以东坡、所所卡、以赤叨、东甸、白马口五个村委会坡地、旱地为主大力发展玫瑰茄产业。
6、进一步发展壮大香蕉种植业,全力打造东坡香蕉品牌。
7、依托元谋热区经济作物市场,积极开发以白马口、东甸、所所卡、庄房为主的热区冬早蔬菜种植产业。
8、争取实施路其干及莽草坝的4000余亩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关键词:社会经济;财务;会计目标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探究,明确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趋势,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要放到企业工作的日程上来。
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财务会计目标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财务会计目标必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财务会计目标要提供相应的符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的会计基础信息;其次,设立的财务会计目标要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可以使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果等。
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也不断地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路线,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影响,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主要是通过第三种身份对企业的经营资产状况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统计,进而了解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性经济的作用下,财务会计目标中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弱化,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有待提高,从而使得财务会计目标的整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将对企业发展有用的,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作为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重点。而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力的风险信息,对潜在的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将企业中传统资金成本的流向表以及企业资金负债表进行研究绘制成表,因此,对财务会计信息报表的研究也是财务会计目标设立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对于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研究将会更加严格,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统计出企业的所有资产情况,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对于这些财务会计信息的整理是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主要趋势。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首先是要确立财务会计目标体系的内容标准,从而使得“公共契约”和“私人契约”能够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符合我国政府的政策要求,在当代社会经济背景下,国际性的金融体制目标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与此同时,国际金融上的积极发展也影响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影响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近十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影响了我国货币的总发行量,在现代社会的经济背景下,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现象,因此,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和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社会经济中股票行业、信托期贷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的经济市场体系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改变,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也要考虑社会经济背景中各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
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需要更加创新化的发展,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根据企业总体规模的大小,以及各种企业组织形式上的不同,进而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企业结构不同设立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形式也不同,所以在财务会计目标设立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而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使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能够创新化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自身要树立创新精神,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无论是在企业的经营中还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过程中,都要使财务会计的行为符合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要使企业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进行更好地创新,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企业领导的支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环境同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并改进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发展环境,结合先进性理念进行研究,企业中各管理部门都要加强重视力度,从而完善企业中各财务会计信息整理的环节,在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及时解决,并且做好问题预防工作,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创新工作朝着科学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也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工作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娟.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215
如何合理地协调地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从政府角度出发,首先,要做好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预测。地质灾害预测除除技术手段外,还应有经济研究内容。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经济评估,可以有效地掌握地质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并且有充分地时间来避让地质灾害。其次,完善地质灾害检测系统。用科学的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检测预防,建立必要的群测群防体系,设立专门的监测部门,并通过开展综合研究,提高地质灾害检测的准确性,将地质灾害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三,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由于自然规律或人类活动而发生的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及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一步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总之,经济发展始终贯穿于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预防和治理的全过程。对地质灾害不同阶段的经济投入可由政府负责,运作方式为市场化,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地质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山东半岛为例
2.1山东省自然地理状况
山东省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和平原,全省面积约为15.71万平方千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内陆地区优越。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全省光照充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山东省也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大省,矿种齐全,储量总量大,储量丰富。其中金矿、石膏、自然硫等8种矿产列我国首位,全省各种矿产资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山东省也是我国能源基地之一,全省油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电力资源充足,据统计,2010年底全省发电量达到3091亿千瓦时。总之,以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地质矿产资源为山东省乃至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2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采取了多重促经济的政策,先后向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派遣经贸团,大力加强与国外发达城市的交流合作,吸引外资。此外,山东省还大规模地与日韩以及欧美企业的驻华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邀请他们参加各种商谈会和展示会,加强交流,随时了解投资动向,改善外资企业的投资环境,扩大企业服务。这些创新性的政策,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发展,完善了整体的经济格局。山东省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其他省市提供了发展空间,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2.3山东省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在遵循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同时,要按照自然环境规律进行协调,全面考虑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在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将自然资源和地质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进去,三者科学的调整,相互协调,最终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数据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山东省的东营、淄博、潍坊和日照地质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显著。因此,未来在决策中,就要提高这些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而相比之下,威海、烟台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今后应重点发展。经济发展方面,青岛市近几年发展快速,而日照、潍坊等地较慢,威海、济南、东营、烟台和淄博等地发展平稳。为了实现山东省各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就要协调好经济与地质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在城市建设当中,不仅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还要遵循地质生态环境规律,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作为一项基本准则,科学地调整好发展与保护的步伐,及时预测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确保可持续发展。
3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资源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Abstract: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resource situation restric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duces increasingly serious damage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refore, only the comprehensively utilizing of resources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finding best poi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economy.
Keywords: resourc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由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证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社会经济发展是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可靠保证.如果人们继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进一步采取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效措施,那么除“ 江山留与后人愁” 以外,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体系崩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回顾历史,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三者关系的失控和失衡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最严重的失误;面对现实,发民经济,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展望未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环境,是2 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课题。
资源状况制约着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之初,总认为大自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财富。肆意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大自然不但资源耗费殆尽,而且引起了气候变化。台风暴雨、山体滑坡、赤潮等等,无不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惩罚性的回应。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大国和资源大国,也是一个存在经济发展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紧缺问题的国家。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已经不再是孤立的经济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是名副其实的“经济、环境、资源综合症”,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资源和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怍用。
从土地状况来看.我国国土面积大,但农业用地少,现有耕地只有946百万公顷,约合14.4亿亩,占国土面积10% 左右,加上森林面积和可利用的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46%,比世界平均的63% .美国的74% ,独联体的68% 都少。我国可开垦的荒地资源也不多.适宜农用的只有3千多万公顷。由于退耕造林还牧、工商企业和住宅基建盖房,耕地还在减少,而人口一直在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已经剩下不到1.3亩,只及美国的1/9。土地过分使用,又将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质恶化,水土严重流失,使土地承载能力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土地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必然制约着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从淡水资源来看,我国实在也是一个穷国。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而拥有的总水量只居世界第六位,总共2.8万亿立方米,论起人均占有量,则退到世界第88位,仅占世界平均量的1/4,为日本的1/2。堂堂的首都北京,人均占有淡水量只及被世界讥为“日本沙漠”东京的1/10,在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和主要城市中排列在百名以后。淡水的危机已经威胁到人民的生存,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平均每日缺水1240多万立方米,有150个城市处在严重缺水之中,农村则有5000多万人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用水问题没有着落.靠地下水生活的北方以掠夺的方式:盲目超采,竟然在北方地下造成40多个大漏斗,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致使城市下陷,海水侵蚀,水质恶化.淡水的危机同样威胁到经济建设。
从其它主要资源看,我国的矿藏虽然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许多重要的资源探明量居世界前列,但贫矿多、富矿少.优质富矿尚未发现。更重要的是,不少资源都远离工业、商业和人口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例如,煤炭主要产地在长江以北的山西和内蒙古,水力丰富的地区是西南纵深地区,石油多藏于新疆和青海盆地以及东北地区大瞌架,增加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推进“北煤南运、西电东送” 计划的负担。紊有“绿色金子” 之称的森林状况又如何呢?我国森林覆盖率只达到13%,人均拥有林地面积在世界排名第120位以后,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8左右,人均木材消耗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9.4%,目前森林的采伐和生长量年赤字已达1亿立方米。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或再生速度缓慢,一方面与人口增长速度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与满足社会和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
可以说,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特别严竣.正在拖社会经济发展的后腿。不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越来越被动,不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工作,就将铸成不可挽救的大错。“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我国再也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速度,换取表面的社会经济繁荣。
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状况的破坏日益严重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患了一种共同的短视症―― 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惜牺牲子孙后代未来的生存权利,因而不断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和惩罚。人们由此随心所欲,忽视了生态系统自然参数的制约,大胆掠夺自然资源.肆意污染生存环境,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追求丰富的物资产品,以满足不断繁衍的大量人口无止境的需求,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变得越来越脆弱:人类在拼命搜寻耕地、牧场、建筑材料和木材燃料的同时,无计划地毁林,林木的采伐量大于生长量,加之有毒气体和酸雨数十载的污染、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影响,在过去的20年中,全世界森林爱盖面积减少l亿公顷左右,而林术越短缺,价值越昂贵,就诱使人们更多地采伐,
形成地球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即原始森林和人工造林大面积地消失,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沙漠化不断扩大,气候逐步恶劣,万物失去生态基础,人类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地遭受干旱、暴风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轮番侵袭。
人类任意捕杀残害陆地上和海洋里的动植物,致使每年有数万物种在灭绝或涉于灭绝,而对每一种动植物灭绝给总的生态平衡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无知,又促使物种灭绝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物种多样性被破坏了,生物链失调了,再也没有很多自然物种为人类提供必要的服务:对有机废物进行再循环;降低化学污染物的危害性;净化土壤与水源;对谷物、牧畜的改良提供所需的基因物质⋯⋯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气雾剂、氮肥⋯ ⋯ 使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急剧增加。大气中不断增加的这些气体不但污染了生存空间,导致人类呼吸道患病率大大提高,而且吸收
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红外线,破坏了臭氧层,引起了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造成地球表面和低空大气层的温度上升,从而促进两极冰雪消融,使海平面上升,将会侵蚀大部分海岸线,淹没沿海陆地,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饮用和农业灌溉。
人类实行”围海造田”、“ 围湖造田”之后.虽然一座座新的城市耸立了,一片片工商企业建立起来.但是,自然的合理布局和天然的水量调节区受到破坏,沿海环境受到污染,湖泊大面积“死亡 .湖水变质,鱼无法生存,水位太浅,船舶无法航行,甚至出现一片黄沙绿草,使周围一带的气候越来越恶劣,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
一方面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膨胀,工厂烟囱林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可避免地导致“热岛现象”,把人们终年闷在废热气罐里。另一方面,城市柏油路面上的沥青,经太阳光照射后,缓慢释放出一些密度较大的有害气体,沉淀在地面上,与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橡胶轮胎和橡胶、皮革、塑料鞋底与地面沥青摩擦产生的有害尘埃、气体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的。超低空污染 ,严重伤害了人体的健康。
如此种种,人类在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界的胜利中,是否也清醒地看到了为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付出何等巨大的代价?上述资源和环境恶化的现象在我国亦是现实地存在着,而且相对世界平均状况,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问题在于,现在的形势是否已经糟到不能再糟的地步。 如果人们继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进一步采取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效措施,那么除了“江山留与后人愁”以外,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体系崩溃、重蹈玛雅文明毁灭的复辙吗?
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协调一致,并驾前行
以上分折似乎表明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了,必然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反之,保护了资源和环境,必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要么发展社会经济,牺牲资源和环境保护,要么保护资源和环境,放弃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二者必居其一。实则不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可以协调一致,并驾前行。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
深刻的剖析环保形势的问题,提出针对的措施,当前环境形势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矛盾和问题,如何实行对立的统一,辩证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实行经济与环境的科学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环保、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的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的问题,在实行三个转变、科学发展的同时,必须严格环保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实行责任追究,一票否决。
再是要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中,必须贯彻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参与的社会分工原则,在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的问题上,除了对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环境责任,还要动员和号召社会团体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社会监督,履行环境责任,参加环境公益,提高环保道德,做好身边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2、综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资源综合利用行业采用高效、环保的先进技术,对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主料、辅料和伴生料综合利用,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既可以缓解资源匮乏和短缺问题,又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是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防治污染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这个涉及领域如此繁杂的行业,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需要重点推进。
一是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需要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提高石油、煤炭等能源矿产的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重点开展黑色、有色、贵金属和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共伴生资源的多元利用、梯级利用和高值利用,发展非金属矿产伴生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二是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其重点在于排放量大、堆存量大、污染严重的固体废弃物大宗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继续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尾矿、脱硫石膏、磷石膏、冶炼废渣、建筑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强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及余压余热的回收利用。
三是推进废弃电子电器、废旧轮胎(橡胶)、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旧零部件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区域经济;辽宁省;发展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地区化趋势的出现,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已普遍为世界各国所重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求高校必须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当前,辽宁的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辽宁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低碳经济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这就要求辽宁省高校积极参与地区发展,更大程度地融入辽宁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之,区域经济是区域高校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高校提供物质条件,是高校发展的支撑与引导因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区域经济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区域经济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校的办学理念、层次结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就业形势等方方面面。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对区域高校的制约和影响更为明显。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高校发展建设的主要动力。
(二)高校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项主要职能。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对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区域性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经济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高校不仅在知识生产、传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科技研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库”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二、高校促进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辽宁省高校发展现状
辽宁是高等教育大省,目前已建立起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且整体发展趋势良好。2010年,辽宁省普通高校112所,分布在全省的14个城市。[1]2007年底辽宁省高校总数量位居全国第10位,本科院校数居全国第4位。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50344人,居全国第11位。其中正高级职称的教师6232人,副高级职称的教师15926人,均位居全国第6位。[2]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辽宁省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展学科覆盖领域和服务方向,以其拥有的人才、学科、科技优势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辽宁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助推器、科学技术进步的孵化器、文化繁荣的辐射源。此外,一些原中央部委属高校划转到辽宁管理后,也使辽宁与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部委所属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在服务辽宁区域经济的过程中,这些高校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为提高辽宁省人口素质,实现“教育强省”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辽宁省高校促进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高校在辽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国家和辽宁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新机遇、新问题、新要求,高校必须认清自身在促进辽宁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1.办学理念相对滞后,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
高校服务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从高校管理层面到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意识不强,程度不够。多数教师固守脱离实际的校内教学、科研工作,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较差,很少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大部分高校和所在区域政府尚未建立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压制了高校和高校教师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积极性。正如王旭东(2007)指出的那样,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没有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追求规模、层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追求大而全;在科研研究上不联系实际,只关注课题、论文数量。[3]
2.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各要素之间互动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与区域企业缺少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沟通渠道尚不顺畅,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区域政府未能很好地发挥牵线搭桥的协调引导作用,致使高校的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为:传统体制下的政府以计划配置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各要素的方式仍未彻底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互动机制缺位;现有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较为薄弱,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欠理想;政府在科技信息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方面尚需完善;科研成果不能面对实际需求,科技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由于渠道不畅,相当一部分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而高校注重理论研究,存在着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现象,无法供给企业需要的具有市场前景和高附加值的科技成果。
3.高校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脱节,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高校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一些课程的设置不能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许多高校不明确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所承担的育人责任,不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筹划学科建设脱离区域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当地文化资源状况。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高校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人才培养与经济需求的错位和脱节,不能很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4]
4.高校科技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高校的主要工作偏重于教育功能的发挥,较少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别是大部分区域高校科研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科研力量过于分散,未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流高校缺失,高校、科研院所机制不活,关键技术领域重大突破少,与生产和优势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等。致使高校运用科学理论解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咨询服务,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建设的引领、支持程度不够。
三、高校促进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用,努力将高校的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辽宁高校应努力提升自身发展质量和水平,在辽宁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创新办学理念,多种形式服务区域社会经济
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辽宁高校办学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的指导思想,采取开放式办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创新办学理念,服务区域社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和使命,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发展的出路也在于服务社会。当前,教育科技正在发挥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辽宁省高校作为辽宁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培养创新基地,要创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全方位地融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去。
(2)树立开放式办学思想,借助文化辐射促进区域文化建设,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高校应以开放性的大学文化建设模式向区域辐射先进文化。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要积极利用高校在引领和传承先进文化方面的优越条件,引导校内先进文化向区域社会转移。 [5]
2.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互动机制,创新体制机制
(1)实现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必须建立高校和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互动机制,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就地方政府而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树立为高校和区域发展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桥梁和引导作用。制定倾斜政策,鼓励高校与社会加强联系与合作,协调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为高校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统筹规划高等教育,加大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就高校而言,要积极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与交流,主动承担起促进区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职能。充分认识“企业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关注企业亟需的具体技术问题,以赢得地方的信任和支持,在服务中求支持、求发展。就区域企业而言,要赢得区域政府的支持,主动寻求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优势,企业在资金和设备上的优势,使各自的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促进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高校与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形成。
(2)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创新要素,建立有利于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文化生长的制度环境,把蕴藏在广大科技人员中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使高校真正有效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建设,促进人才、教育、科技、产业的良性互动。
3.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产学研合作通过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体系所需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辽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要走出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和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高校的科研项目发展方向及专业设置,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实际相脱离问题,使科技成果更加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结合辽宁省现状,辽宁省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可采用松散的产学研合作、大学衍生企业、入股型产学研合作、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多种模式共存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强辽宁省高校与地方的联系,以项目为牵引,开展社会服务、引领区域创新,形成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4.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和区域发展的有效对接
辽宁省高校的战略“定位”一定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高校自身的条件,坚持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找准与企业、区域发展的利益共同点,紧密围绕辽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和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调整学科布局、专业结构和培养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与升级,解决专业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以适应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提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高校服务能力是指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教学服务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信息咨询能力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6]辽宁省高校作为辽宁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应当为辽宁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辽宁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在辽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辽宁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思想库作用;在全面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中,加快提升高校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自身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这就要求辽宁省高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创造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及时更新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和科技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 2010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省略/secpage.htm?actionType=viewjsp&id=13661.
[2]辽宁省教育厅,2007年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Z].
[3]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任培秦.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3.
[5]许立.大学文化是城市精神的缩影[N].大连晚报,2010-09-25.
[6]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8.
从2007年到2012年,广西地区的生产总值在短短的5年中,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8%,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除此以外,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金融结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方面多出现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最多的年均增长为51.9%,最少的年均增长也达到了18.3%。这种经济数据的增长和翻番,说明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市官员的管理下,企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保障和基础。通过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社会贡献了GDP,促进了广西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因子分析法是对相关矩阵进行的数学处理,必须将原始数据通过矩阵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现有A个地区,B个评价指标,于是在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时就需要建立 这样的矩阵。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矩阵R。
(4)对相关矩阵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据所求解的特征值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下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三大特征根,它们分别是6.665,1.755,1.026,选取这三个特征根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871%,满足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主分量编号,分别为F1,F2,F3,针对这三个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各个因子载荷进行有关处理,比如在结构上进行简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载荷因子在反映数据时更加明显和清楚,在提高简洁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这个区间内,而主因子能够对这个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效果。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4.2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战略定位和措施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广西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放眼于未来,制定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措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利用东引西联战略和南北钦防等战略,吸引沿海地位的企业进驻广西,一方面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引进人才,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以外,广西应不断创新和探索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优势重点继续发展,薄弱环节及时改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广西应注重铁路、港口、旅游、边贸这四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全球经济迅猛发展这个契机,打造出新的广西,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高广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关键词】甘肃;近代社会;左宗棠
同治五年(1867年)以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在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时出任陕甘总督,在督办新疆军务的同时出于对西北战事的考虑,有计划的对西北,尤其对整个甘肃的经济进行了颇具规模的开发与建设。他对近代甘肃社会的开发历时最长,领域最广,计划非常周详,同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对农业的开发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进程中,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农业被封建统治者最倚重的。左宗棠对甘肃的开发同样也是从最重要的农业开始的。
左宗棠年轻时,就特别重视农业,视之为“人生第一要务” [1]但当他入关之后,满目荒芜,尤“甘肃省久遭兵燹,遗黎仅存”,[2]社会经济一片狼藉,农业废弛,物价飞涨,“麦面一钱一斤,人之粮糗,马之刍豆,举待给予数千里之外。” [3]致使军粮无从采购,影响整个战局,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安危。以此他便决心从恢复农业生产秩序入手,重建甘肃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左宗棠在甘肃每收复一地,即慎选官吏,招抚流亡,赈济饥民。鼓励军民因地制宜,大兴屯田,官民一体开发建设。同治八年(1869)五月,左宗棠在《遴员署理府州县办理赈垦抚辑宜折》中称:“此即分拨官军,渐次移营进驻。一面遴选甘肃人员署理州府县各篆,招辑流亡,计口散粮,以延喘息,并给籽种农器,督劝丁壮及时耕种,以规久远。择险隘为兵屯,统领、营官主之;就堡寨为民屯,府州县主之。均因其地之所宜。按节侯播种粟、糜、荞、麦诸种,督课军民,日事锄垦。耕牛不能多得,则以古昔区田、代田之法示之。冀或有秋,重谋生聚。难民归来者渐多,择赈粮渐增;垦地渐广,则籽种亦渐费。凡所规画,诸是草创。” [4]军屯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压力,疏散和利用了大量空闲劳动力,客观上缓解了甘肃人多地少的矛盾。左宗棠还从甘肃牧区较多的实际出发,认识到畜牧业对西北地区的重要性。“牧利又以羊毛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5]这些措施确实给一向落后的甘肃经济注入了一丝新的生机和活力,而甘肃制呢局的建设和投产不能不说是左公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的成功范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左公针对甘肃农业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曾一度强调:“甘肃治法,以均赋役,兴水利为首务。” [6]对兴修水利,他的方法是:“西北素缺雨泽荫溉,禾稼蔬棉专赖渠水。地亩价值高下,在水分之多少,水足则地价贵,水绌则地价贱。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不易之理。唯修沟洫,易次分第,先干而后支,先总而后散;然后条理秩如,事不劳而利易见。” [7]左公对水利设施的扩修增强了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了农业的收成。道路既是交通命脉,又是一条经济命脉。左公在西北筑路修桥,是随同其挥师西进路线一起向前推进的。这条路横贯陕甘两省,完全凭人力来凿山架桥。据左公事后总结:“甘肃内地自遭兵燹之后,千里萧条。东路各属地居要冲荒废尤甚。如会宁县之翟家所、张家堡、安定县之王公桥,隆德县之六盘山,固原州之三关口等处,均为著名险隘。其间沟涧深窄,河道沮於,道路桥梁率多倾塌,夏潦冬冰时有阻滞倾覆之患,农商行旅均以为苦。” [8]但是经过左公的治理,道路难行问题已大部解决。左公修桥筑路,首先是出于西北用兵、巩固边防的军事需要,但也是治国安民的政治需要,同时更是发展经济与文化事业的需要。这条路的建设,无疑对甘肃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牵引和拉动作用。
长期以来西北地区以旱地为主。“耕十亩,不获一亩之利。”针对这种情况,为改进耕作技术,左公在甘肃推广“区种法”,提倡精耕细作。他说:“开井,区种两法,本是一事,非凿井从何得水;非区种何能省水。但言开井不言区种,仍是无益。” [9] “区种法除不耗地力外,最大的好处是灌溉省水,可防风摇撼,不为蝗伤,便于按量施肥,是省工便捷之法。” [10]左公入陇后,见民间种植的谷物只有大小麦、黄白粟、糜子、油麻、包谷等几种,而且产量较低。但他发现南方稻谷“利以倍之”,在平凉试种成功后加以推广,“只要平川足水之地,都可播种旱稻,生长期需六七十日,每亩可收四百斤左右。” [11]鼓励西北农民种植水稻,这些做法,大大的解决了军粮难采的问题。他还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注意栽培经济作物,尤是大量引种桑树,发展丝织业,左公初入陇时,看到这里“民苦无衣甚于食,老弱妇女多不蔽体” [12] “今甘凉一带及筓之女且无襦裤犹如昔时。” [13]痛感西北桑利未兴,便决心以“教种桑棉为养民务本之要。”大力提倡植桑。以鼓励百姓在可栽桑树处大力植桑,并满怀信心地说;“十年之后,可衣被陇中矣,幸何如之。” [14] “此事为甘肃开万年之利,……将来政绩可书,功德无量。” [15]经过两年努力,大片的桑林终于生长出来,缓解了当地人的缺衣问题,增加了甘肃农业的种类和收益。
陕甘两省原不产罂粟,后,农民贪图重利,纷纷种植。“遂将宜谷腴土栽种罂粟,废嘉禾而植恶卉,不但流毒无穷,且乱后耕垦无多,民事军粮尤虞不继。”不仅如此,陕甘“贫民小户因吸食而成瘾者几于无处不有。”鉴于此,他提出一整套禁烟倡棉的计划。“论关陇治法,必以禁鸦片为第一要义;欲禁断鸦片,先令州县少吸烟之人;欲吸烟之人少,必先禁种罂粟;欲禁种罂粟,必先思一种可夺其利,然后民知种罂粟无利,而后贪心可渐塞也。弟之劝种草棉,以其一年之计,胜于罂粟,因其明而牗之,不欲用峻法求速效,致插格不行,高明必能鉴及。” [16]同时通饬陕甘两省严禁种植鸦片,违者惩处,地亩充公。刊发告示《四字谕》,晓谕军民,“庶期拔除祸本,以厚民生。” [17]在左公的不懈努力之下, 甘肃的社会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作为晚清的倡导者之一,左宗棠在西北对于学习西方,锐意求强的洋务举措同样是热情贯彻,不遗余力。他于同治十年在兰州创办了西北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兰州制造局。即以后的兰州机器制造局,以精通西洋枪办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然后又积极筹集资金,招募技工,增添机器设备加以扩建。在他的努力之下,1872年7月,兰州制造局在兰州畅家巷正式落成,并开工生产。在落成的最初几年里,主要生产枪、炮、铜帽、火药等军事产品,如仿德国螺丝炮、后膛枪等。此外,改制劈山炮、广东无壳枪,以及铜引、铜帽、大小开花子等。关于质量,左公曾无不自豪地说:“俄人索斯诺斯来兰,每夸其火器之精。弟徐语以新设制造局亦能制造枪炮,于贵国布洛斯(普鲁士)相近,渠笑而不答,及使人导视,归后询问以如何,索使及同来诸人齐声赞好,惟诧铁质精莹,意必由西洋购来,比告以系土产,以为大奇。” [18]兰州制造局的创设的确为西征解决了枪炮供给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在闭塞落后的甘肃首创了机器生产之先例,同时也在平定西北,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左公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致力于民用工业。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建则完全是左公根据甘肃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甘肃的求富之举。他于光绪四年创立西北第一个运用西方大机器生产的兰州织呢局。1878年,通过上海采用局补道胡光镛与上海德商泰洋行达成购买机器、招募工匠和聘请技师的协定。然后,从德国购得机器六十多架。从1878年起,这些庞然大物从遥远的德国开始向兰州转运,直至1880年5月才全部抵达。除机器设备外,左公还从德国雇佣了翻译、工匠和技师等十一人,组成领班,统一管理。又从陕甘士兵中挑选一些聪颖俊达者学习织呢,以备培养将来堪用之才。终在1880年9月正式开工生产。使之成为甘肃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机器工业,也是中国第一个机制毛纺工业。
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时期,开发了甘肃的农业经济,给甘肃的农业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创建了甘肃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军事工业和第一家民用工业。促进了甘肃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定西北边疆的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13]、[16] 左宗棠全集·书信(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6:439、379、445.
[2]、[6]、[11]、[14]、[17]左宗棠全集·札件 [M].长沙:岳麓书社,1986:458、525、499、508.
[3]左宗棠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6:193,194.
[4] 左宗棠全集·书信(四) [M].长沙:岳麓书社,1986:109-110.
[5] 左宗棠全集·批札·卷七 [M].长沙:岳麓书社,1986:30.
[7]、[8] 左宗棠全集·书牍 [M].长沙:岳麓书社,1986:40-43.
[9]、[12]、[15]、左宗棠全集·书信(三) [M].长沙∶岳麓书社,1986:277、464、595.
[10]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 [M].长沙:岳麓书社,1984:242,24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
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与其目标定位息息相关。服务于社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每个市级地区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服务地方经济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必然的使命。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外,能否充分有效利用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各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作为新建立的实训基地,主要的功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资源闲置现象比较严重,如何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发挥多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各种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互联网+时代,对技术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中心,加以调整与变化,为地方劳动生产、经济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稳得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是支持地方行业与企业发展。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担负着直接为“三农”服务以及“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能,使传统农民实现技能多样化、专业化,转变为技能型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四是实现地方教育向均衡化、专业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限制
相对于国家示范校或者行业院校某些专业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技术设备落后,无法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实训条件、环境急需改善,并且由于新技术变化比较快,学校资金有限,无法及时更新软硬件设备。
(二)师资队伍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较少,虽然很多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但是实际操作技能有限,教学中更重视理论,轻视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水平有限,而高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兼职时间少,不能满足教学的时间要求。
(三)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运行模式的不同带来不同的效果。
(四)企业参与度不高
学生顶岗实习难以进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严控成本。学生在实训中很难接触实际工作任务,实践技能的培养无从谈起。
(五)实训基地没有发挥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功能
(六)思想观念
通过调查显示,南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强于北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强于普通院校。
三、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的对策
(一)资金保障与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
资金投入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实习实训环境条件的改善,实训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引进先进的高新技术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训基地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各种条件是做好实训工作的前提,既有利于培养在校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吉林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调研发现,完善与充实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具有必要性,只有加强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使实训基地更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目前很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引“智”,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技术力量;二是假期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挂职等;三是派遣专业教师参与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的国培计划;四是出国学习;五是每年很多高职院校都举行校内技能大赛、参与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措施。
(三)探索适宜的实训基地运作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建立特殊的服务模式,加强校、企、政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运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与运用上述的运营模式。高职院校的各种专业实训基地都具有某一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所以在完成实践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闲暇资源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有效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创新实训管理和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在实训基地管理上,一是要引入企业实际管理经验,可以寻求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二是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按照国家的政策积极与政府协调,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建立能够调动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度,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狠抓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在学生培训、鉴定与考核严格纪律,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考核,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技能,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五)提升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为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起到积极引导和打基础的作用,为大学生在实训基地创业落户创造积极良好条件,从而增强实训基地服务能力以及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温床,搭建了与相关企业合作的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创业保障。
(六)宣传、引导与支持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
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离不开解放思想观念,高职院校就是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存在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二要行业企业的参与;三要高职院校主体作用的发挥,解放思想顾虑,勇于承担责任。
四、结语
在国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转型、经济全球化受阻以及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大国工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技术技能,未来高职院校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积极为行业、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其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庆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功能实现与效益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22~24
[2]王芙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三角高职教育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31:229~232
[3]陈宇.内蒙古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4]哈满林,吴一鸣.试析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J].职业教育研究,2010,29:207~209
[5]屈红.高等职业教育与衡水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12,30:83~85
[6]娄娟,周军,蔡国伟等.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思路及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118
[7]罗金彪.浅析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
关键词:社会法;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本位;公共利益
一、社会法中的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法律关系是社会法的调整对象
社会法是国家为了平衡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权利,通过国家机关及有关主体干预、调节社会特定关系的立法。社会法自产生以来,关于它的调整对象以及性质就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发展到今天,对于社会法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社会法是区别于公法和私法的第三法域;第二种认为社会法是调整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其调整对象而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法调整的对象也在不断地扩大,主要有狭义说、中义说和广义说三种不同的学说。依据狭义说的观点,社会法仅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义说认为,社会法调整的范围除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外,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例如残疾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广义说则认为,除狭义和中义之外,还包括了环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法律关系已经成为了社会法调整的对象之一。
(二)作为社会权的环境权
社会权又称生存权或受益权,它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社会所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经济权,受教育权和环境权三类。对社会权的概念进行剖析,可以看出社会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社会权是公民“对社会享有”的基本权利,社会权只能在社会中实现,也就是说公民有依法从社会中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二是社会权以国家积极作为为价值诉求,社会权对应他人、社会和政府的负担。在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公民有权要求国家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社会权不同于民法中的人身权等绝对权,排除他人干涉。相反,它要求国家能够积极作为,为公民实现社会权提供条件,充分保障公民享有的社会权。环境权是社会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指人类或其他有关主体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由此所承担的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义务。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生存权的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权,它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的。环境权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公民,还包括国家与法人。我国目前的立法对于环境权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宣布,但已有对于环境权的法律规定。那么,为了保障公民、法人以及国家的环境权,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就必须注重整合国家、法人企业和公民等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各个主体享有的环境权,创造良好、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民对于生存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逐渐演变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如何更好地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一方面,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关乎社会的发展,也已经成为社会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使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生存的美好环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的更大进步贡献力量。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的文明进步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随着社会文明成都的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也为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如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必将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技术不断地更新,才能促进环境保护,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为实现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因此,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必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社会法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法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法的宗旨,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维系民生。随着社会法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法律部门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它本身立足于社会,是关注社会问题的法律,所以,社会法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社会法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类社会向前飞跃了一大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从立法层面来看,近年来,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不断出台。由于环境法律关系是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之一,所以,这些法律都属于社会法的范畴。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为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立法依据,使政府各部门、企业以及群众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能够及时地预防环境污染,加快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另外,社会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民主社会。这就要求正确地处理好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关系,而社会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本位,尊重公民个人权利,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解决社会问题主要依靠,社会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和谐社会相契合。总之,社会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立法保障,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必然发挥关键的作用。
四、社会法视阈下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涌现出来。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社会法的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在社会法的视角下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不仅要坚持权利本位;又要坚持社会优位,处理好社会整体和公民利益的关系,确保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坚持社会本位,着力解决环境问题
社会本位原则是社会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社会本位,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另外,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兼顾,使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推进社会和谐,真正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
(二)保护公民环境权,切实维护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权作为社会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必须受到足够的保护。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必须重视公民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人民在环境良好的社会中生活创造条件。另外,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对于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要及时处理、化解。对于侵害公民环境权的行为,要运用民事和司法途径加以救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三)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环保新机制
社会法是国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力救济的法。政府干预是社会法的特征之一。因此,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要进行政策上的引导,鼓励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外,保护环境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立法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公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大潮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新型环境保护综合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环境保护的最大合力。
五、结语
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既对立统一又可以协调发展。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社会本位原则,树立社会整体观念和社会全局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另外,在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是要充分地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总之,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监督指导,更重要的是发挥群众的力量,使人民群众和各个企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地行动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这一社会问题。我相信,在当前建设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只要社会各个阶层都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必定会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2]董保华.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吴晓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代营销.2012(10).
关键词:人口特征;人口基数;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2
一、引言
基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普遍具有与其相对应的人口特征,而人口特征与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均存在着联系,尤其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人口基数、综合素质、年龄结构、人口的流动性、人口性别比、人口的区域性分布、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因素,均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
二、人口基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基数的大小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模式、规模以及速度。就我国来说,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一方面对资源消耗的需求旺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应,这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成本具有较大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庞大的人口基数,却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一般而言,对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经济,尤其是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外向型经济而言,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巨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分享了庞大的人口基数红利,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足,而劳动力的价格非常低廉,生产制造的人力成本较低,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这样的人口红利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显现出它的优势,在外向性的加工制造型经济模式中,这种人口红利就具备了特定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创新型的高科技或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那么,这种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于创造人口红利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如:美国有3亿多人口,经济以高科技,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导,其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的2倍;而中国人口基数13亿,比美国多出10亿,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产业,且经济规模虽然快速提升,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4(是指提升速度还是其它?),所以,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红利因素也仅限于特定的经济模式。抛开经济发展模式,单纯谈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无从谈起。
三、人口年龄化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年龄化结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人口基数庞大可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如果人口基数中人口的年龄化结构不合理,这种庞大的人口基数红利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中间最主要的就是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质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调统筹问题。[6]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之多,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说明劳动力人口在相应减少。虽然从绝对数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仍将在一定期限内,具备人口红利的巨大价值。但是,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化社会,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社会保障、社会负担增加,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老龄化人口比重过大,将直接造成劳动力人口不足,社会成本支出过大,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类似的,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口特征,还有人口的性别比。就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来说,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性别比的失衡,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容易造成后续新生劳动力的不足或延缓新生劳动力的供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持续而长远的影响。
四、人口的综合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但综合素质或人均素质不高。人口基数庞大,但综合素质较低,那对于宏观的经济发展而言[1],只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需要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低。对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而言,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这些高端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正是基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人口,创造了快速发展的规模庞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产业。而外向型加工制造产业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主导产业。虽然我国的人口素质近几十年来一直呈现快速提升之中,但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基数而言,总体的素质提升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如上所述,人口的综合素质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五、人口的区域性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观的结果就是,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劳动力相对更为充足,反之则劳动力缺少。但这一结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只能建立在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之下进行分析[2]。如果对应的产业资源不足,过多的劳动力人口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在我国的四川、河南等人口过多的省份,以及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人口充足,但可供分配生产资源不足,就造成了劳动力过剩,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口负担,对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如将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人口,流动到沿海生产制造产业相对集中、发达的地区,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人口就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对经济发展形成正面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同时,如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对经济的平衡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口流动是主观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3],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可分配生产资源的再次分配,通过人口流动促进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是“势利经济”(人的趋势性和趋利性导致的人员向易于产生财富的时间,地点集中的经济行为)造成的一种合理的人口分布策略。人口流动较为集中的区域通常经济活力强,经济发展快;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流动出现区域均衡的状态,则说明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决定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六、人口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化进程也基本上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一条发展脉络,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越快,经济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同样也会加快,反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进程[4]。人口城镇化的比重加大,对经济发展很显著的一个促进作用就是城市人口越多,商品的消费量也就越大,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大,消费增加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就很容易表现出来。目前,中国的经济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三驾马车以出口和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而消费是三驾马车中最弱的一匹,之所以最弱,是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低的原因,我国目前城市化人口比例较小,农村人口比例大,而农村人口总体来说收入低,消费能力差,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消费能力不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我国来说,推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加快城镇化建设,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已从卖方市场时期进入了买方市场时期,卖方市场时期是生产能力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要发展经济,主要是提高生产能力,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一个国家进入买方时期后,要想达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社会就业量的最大化,就必须寻求商品消费量的最大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仍有6亿7千多万农村人口,农村人口消费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商品消费量向最大化发展。同时,在农民身上存在着自产自消的行为,而这些自产自消的物品,因为不是通过货币购买消费的,因而不是商品消费,产生不了商品消费的作用,从商品经济的角度上,称农民自产自消的物品为“无效消费品”。
七、总结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存在着密切的必然关系,结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口特征分析,以上所述的结论同样存在,这是宏观经济学中人口特征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从微观层面而言[5],基于客观条件不同,以及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上述人口特征在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作用也会存在着略微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影响宏观研究的结论,但却可以从细节处加强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全面性研究和导向性研究。本文就微观层面和特定层面的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不多作分析,上述仅从宏观角度对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粗浅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收入及收入差别的影响――三论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04):38-42.
[2]朱传耿.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流动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5):549-560.
[3]周毅.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8(03):83-91.
[4]王凤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90-93.
[5]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5):87-92.
现下提倡的是绿色消费,作为长久的利益来看,绿色营销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绿色营销是在全民实行了绿色消费之后,可以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新颖的市场营销会带动市场的激活与蓬勃的发展。现在我国的人口在增长,就业形势严峻,环境影响也越来严重,最近的雾霾天气就是一个热点,所以推崇绿色营销是当务之急并且刻不容缓的。在了解了社会经济与市场的绿色营销的关系,从而去发展这中的关系,达到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且必须探讨、研究的课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消费者、企业、政府都应该以身作则,将环境保护下实行营销,消费等政策手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久模式。
二、什么是绿色营销
(一)绿色营销的概念
绿色营销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提出来,并且90年代行使在国外,后来经过文化的交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了要建设友好社会,这其中就必不可少的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就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建设绿色文化,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所匹配,将满足生态又满足消费者观念的一种营销手段或者方式。企业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是,都是用的绿色消费作为主旨,通过自己的产品的健康,有利于环境的绿色消费观念来宣传打广告。比如很久之前的,橡果国际,一个绿色的标志很是醒目,就是亲近大自然,亲近消费的绿色消费观念。橡果国际是一个电视购物,宣传的就是一种方便、减少人们开车出行的一种营销模式,它的产品,像背背佳之类的,都是一些环保材料做成的,比如背背佳的材料使用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材料,特别是改进的U9产品使用的进口的潜水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分解的。这样的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就深入人心,环保又符合消费者的口味,这样的营销也就是一种绿色营销。
(二)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异
传统的营销,就是一般的营销,主要是宣传产品为中心,要消费者接受产品,而不是绿色营销的迎合绿色消费而来的绿色营销。传统的营销更加的强调双方的交易,达到交易的目的,这就是宗旨。他们唯一的相同都是在介绍产品的特性,但是在传统营销方式中,它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习惯,毕竟绿色消费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一种新的概念,以前所没有接触到的新名词。在传统营销中,在营销的过程中,消费者能够直接地感受到产品的特性,产品的作用。而在新的绿色营销当中,顾客感受到的可能没有那么直接地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方式和态度,以及产品的一种环保健康性,会更多地引导消费者趋向于健康的消费,合理地消费。因为绿色营销的特殊,所以营销的方式趋向于一对一的模式展开,贴切地设身处地为着消费者着想。绿色消费是为了社会利益着想,为了全社会的利益,为了科学发展观而考虑的。而传统的消费是仅仅地为了盈利是目的,通过产品、价格优惠来达到促销的目的。而绿色营销是指的通过产品的节能环保的特性,在产品定位就是选择了绿色、健康、环保等,从服务上,从品质上为客户服务。
三、绿色营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是现代企业的必要选择必要的“绿色”理念
现代科技推崇创新、绿色的消费模式,很多消费者喜欢的都是适合自己,自己需要的,健康的产品。市场有需求才会产生消费,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就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这样的模式是一种双向的选择模式。绿色营销是一种带着健康色彩的“绿色”的代表,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消费者直观感受到的那种营销模式,更多地有其他心理的暗示,维护的是生态的平衡。因为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家对环保,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块非常地重视,所以企业必须拥护政策,不然就会被强制地抵触。绿色营销具有鲜明的标志的,它是融入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市场问卷、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全绿色生态化的一种过程,重视环保,提倡环保。前不久的风靡一时的“柴火鸡”推崇着一种吃健康野生鸡,柴火鸡让人可以回味小时候味道的理念深受消费者钟爱。而且是现场杀鸡,新鲜,直观得给了消费者的信任,表明这鸡是健康的,没有短斤少两。但是不久,就被环保部门所停止营业,因为在烧柴火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不仅不利于健康,而且还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特别是今年力抓空气质量的改善,PM2.5的指标。但是这柴火鸡就违背了这个,所以生意做不长久。所以一个企业的生产理念,一定是要围绕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并且适宜的,健康的一种绿色营销方式,这样的经营才会长久,才会经得起时间,与社会的检验与监督。
(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绿色消费,有需求就有市场,现今的人们是越注重自己的健康的。自从柴静因为自己的女儿出生生病,开始了对雾霾的研究,在这里要探讨的是,现代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自己的身体也是越来越重视,每天体检的人数都在增加。这种增加,一方面是意味着人们现在很关心自己的身体,同时环境的改变,怕自己受到现在不是特别健康的环境的影响。有这样的想法,就有这样的需求,一开始很多企业都开始对一些日化产品做出了改变。很多细节的改变,给予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产品的质感就不同,很多产品的包装,采用纸质类的,顾客买东西,一摸就知道这个产品的高品质的,如果换成的是塑料的,就没有那种质感,就觉得这产品是廉价的,甚至于说是不好的。这样的也促进了产品的销售量,从而也达到了环保的作用。还有很多电器,电力的开发是不容易的,会有煤等物质来的,虽然有了新的能源,但是基本还是靠着煤等物质来供应。很多电器就采用了节能的技术,变频空调,节能冰箱,既环保又省电,很多消费者就愿意消费这类产品。再说到吃的方面,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运用到绿色的营销方式,是事半功倍的。举个例子,比较流行的养生汤锅,比起火锅他更健康,适用的人群更广,老人、小孩、青年、中年、妇女等不同阶层都钟爱,也是看中了健康饮食这一个理念,与其说是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是一种商机。这样的健康消费方式,是顾客钟爱的,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是整个经济的带动,长远持久下去的根本。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产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远的目光,我们在地球生活,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供应,要的是人类的繁衍,千千万万代地继续发展下去。所以环境的保护是必须的,绿色营销必将是一种市场潮流与方向标杆。实行可持续发展观,就要注意到产品,生活,加工场所对于环境生态的影响,所以,持续发展的比较产物,就是绿色营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早时期,开始,就开始地发展着工业,但是那个时候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的保护,直到后来才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虽然那个时候,提高了生产力,提高了竞争力,但是影响了环境,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冰箱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路程。以前的有氟冰箱,大气层的严重的破坏,后来因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会有人对技术的改革发展。到现在的无氟节能冰箱,没有给环境增加负担,并且技术得到了提高。意味着,这不仅仅是时代的改变,也是一种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还有之前的皮草衣服,受到追捧,残杀动物的行径,是违法的,后来禁止了这一行径。就有了现在的人造皮草,这就是人类的智慧,人类的自我觉悟,技术能力的提高,就是这样而来。无可置疑,绿色的营销模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是刺激市场流动的。
四、如何地做到绿色营销
(一)政府与企业的通力合作
宣传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权利,如果政府与企业合作,一起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并且使之深入人心。通过各级的宣传力度,在村、乡、镇、县、市、省等大力宣传,影响力就像柴静的“穹顶之下”一样的影响力。政府和企业应该先告诫人们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人类影响有多大,生态环境对于我们大家来说的重要性,其次再开展绿色教育等,绿色教育地开展宣传,不仅仅是生活社区中,还有工作学习中,企业给员工宣传,老师给学生宣传,深入心理根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新闻等媒介来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可以坐结合企业产品的公益广告,这一是个双赢的方案。这样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模式,还是一种自然的形态,社会的终将趋向,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二)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就要运用到绿色的消费理念
我国的额企业有些还滞留在如何更大地争取利润上,这样的绿色消费是深入到经营者的经营理念里去的,所以对于企业的经营者绿色的宣传是重要的。要让企业自觉地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所以这就需要公众的力量,监督与督促。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售,以及售后服务,全一体化的绿色模式。对于“绿色”的认识解,而是把其做为“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绿色的营销组合,不要追求眼前的利益,目标要放长远。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CEO要有敏锐的视觉,将绿色营销灵活地运用在每一个环节,从绿色产品,从绿色价格,从绿色渠道,从绿色促销……将其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绿色营销才能永续。
(三)从形式上就要将企业转变
在商标上就要主打绿色的环保意思,广告中,品牌中,这不仅仅是在给企业做绿色化的洗礼,也是在做大自己的品牌效应。在广告上,不要一味地说着产品的直观属性,从侧面给予顾客一种健康的心态,做出公益广告的效果。特别是有一些广告词,广告标语,一定要醒目地说出产品的特性是跟生态的保护,和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树立好一个企业的绿色友好形象,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广泛、直接地将绿色信誉传送到细分市场,这里是促销所达不到的,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与绝对的优势。
五、结语
就目前来讲,社会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格局下,经济逐步向全球化迈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密切,在此基础上,民商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各项法律法规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以便提高立法质量。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以及《物权法》等一系列民商法在进行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出社会经济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价值体系上的发展与变化
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使的社会中各种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民商法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得以诠释,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民商法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以便更加有效的解决社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冲突,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对民商法产生了诸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民商法价值的影响
对于社会经济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民商法的价值产生的严重的影响,科学有效地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生产和效益的提高。对于传统的民商法范畴来讲,它的安全价值主要体现在从属性地位,在社会经济中,民商法在不断的演变和调整,在安全价值上产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过程中信用安全、信息安全、交付安全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信息安全对交易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现金交易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信息安全问题,对于非同时交易而言,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面对面交易更具有安全性。在传统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欺诈性问题,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可以通过预期违约,还可以通过不安抗辩权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对于传统交易来讲,不仅仅是交易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信用安全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原因为,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对于双方来讲,都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所以,在信用上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由此可知,对于传统的民商法调整来讲,其安全价值并没有成为重要调整对象。对于网络技术虚拟环境中,必须通过信息的传递方可实现交流价值,因此,信息的安全程度就取决于网络的安全性能,在网络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各种虚拟技术的不断加入,给网络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在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民商法在调整的过程中,对于安全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安全性在民法中的基础性价值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民商法价值体系的调整和构建
对于民商法价值体系来讲,一般包括平等、效益、自由、公平和安全等一系列内容,对于民商法来讲,其制定与调整的根本目的就为自由;对于平等来讲,不是单纯的体现在目标意义上,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工具性价值更为显著;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平等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安全来讲,其在民商法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价值,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重要;对于效益来讲,它同样属于基础性价值范畴,在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传统的民商法来讲,其安全和效益在价值体系中的实现和发挥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和效益在价值体系中实现和发挥的矛盾得以平衡,进而促进了两者科学平衡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基本原则上的发展与变化
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其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安全价值和效益矫正越来越显著。
(一)在意思自治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意思自治原则有所变化,与以往相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商法其范围不但得到了扩大,在内容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充实,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对于发生的民商事行为,当事人可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实现相应的行为,如此以来,充分展现了意思自治原则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在平等中立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所谓民商法的平等中立原则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民商法要求在交易的过程中,每一个主体在参与民商事行为中需要对有关条件要保持相应的中立,绝不能出现偏爱现象,更不能出现维护行为,无论是在相关技术方面,还是在有关交易平台上,都要保持绝对的中立。对于平等中立原则来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的综合性产物。下面我们就以电子商务法为例,简单说明一下平等中立所表现的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在技术方面的平等。其平等主要体现在加密上,无论什么样的密钥和加密方法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从而避免了各种歧视问题的发生。其二,在交易介质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通信上,无论是有线传播,还是无线传导等,都是平等对待。其三,在实施上的平等,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来讲,不能单纯依靠电子商务法的实施来维护经济的发展,还要平等对待其它民商法的实施;与此同时,在民商法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我国电子商务,还是国际电子商务都要平等的对待,不能出现任何偏爱行为。其四,在保护上的平等。对于电子商务法来讲,无论是对营者,还是对消费者,都要采取必要平等的保护。
(三)在安全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对于安全原则来讲,它是全部民商事行为中将安全设置为最基础的立法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安全的各种要求。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原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理解上,还是在范畴上都展现的更加深刻和广阔。对于民商法来讲,安全原则不是单纯的实施目的,而是在民商法制定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当今社会是经济和信息同步发展的时代,高速快捷的发展必须要以安全为基础方可实现,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安全问题最为重要。对于安全原则来讲,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一,对于网络来讲,在物理设置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或丢失;其二,在一些恶意散发病毒的攻击或非法侵入下,已经存储过的信息或者正在传播的信息都会无原无故的被修改。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形势下立法过程中,网络物理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应不断加强设置,以便网络物理安全的实现。
(四)在效益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立法和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法律是一种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相应的经济基础影响,进而展现出不同阶段不同统治者的利益诉求。对于我国来讲,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主人便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那么,在制定各项法律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人民的权利保护和价值的体现。就目前来讲,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民商法从效益视角出发,必然要求民商事活动中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真正体现出民商法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效益和价值观念。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范畴和制度上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使民商法的改变,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民商法科学有效的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所产生的新问题新冲突。对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讲,它所影响的不仅仅体现在价值体系和基本原则上,它对民商法的范畴和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民商事在权利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对于民商事法律体系来讲,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内容和法律事实所展现的基础条件。社会在发展,促使民商事法律体系范围不断的拓展:首先,体现在信息库的专用权上。当前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化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所以,信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民商事活动的主要内容,就目前来讲,绝大多数的民商事活动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提供和开发上。所以,在民商事立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赋予在信息库开发和投资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民商事权利,以便有效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进而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信息专用权的尽美尽善。其次,体现在网络用户对信息数据的控制权上,在此方面主要体现在作品和网络信息上,例如录音、录像等一系列方面。在进行立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作品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保护,进而加强权利人行使和保护自身的民商事权利。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民商法调整对象进行了有效扩大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与以往相比在调整对象上进行了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许多新信息关系,都陆续被纳入到民商法调整范围内。对于网络来讲,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此以来,为信息的有效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信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善,信息价值得到了不断的升华,进而上升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信息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民商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在民商法立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以便民商法更好的调解社会新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