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中的归纳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点。“全面发展”的提出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而化学教学也必须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易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前提和理念,并运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情感、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体现其有效性,归纳法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运用归纳法的原因
归纳法即通过若干个别事例,并从中找到一个具有概括性的通用规则。此种方法是将既有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最终总结出一个较为概括的结论。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没有秩序的,而是在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可循,这些规律、秩序具有可知性,而不是完全不可知。这种现象决定了面对各种事物要采取“归纳”的思维方式,逐个地认识事物并将它们归纳总结,同时形成一定的核心思想。
对化学这门学科来讲,与其他理科相比,化学的知识较为零散、系统性也不强,具有一点“半文科”的性质,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也不利于系统化的形成,使得学生当时弄懂但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因此,归纳法在化学教学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方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化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中显得极为重要。
三、归纳法的基本思路
归纳材料之间的有效性主要指的是从外在的一致性到内在的一致性,也可以说是由偶然的一致到必然的一致。归纳法所要寻找的就是隐藏在必然的一致之下的宇宙本体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充分的必然性自然会使本体更加暴露。这样,人们认识宇宙本体和事物本质的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
人们在从事归纳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也是在“表现—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有根据”的假设,只是假设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已。
四、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归纳法的运用
1.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教学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正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理科,归纳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分类,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规律,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高中的化学课本中的很多定理和内容都可以通过归纳法进行说明,特别是基础理论。因此,归纳法同样是编写新的教材的重要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思路,让学生学起来简单,而且容易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运用归纳,效果还应更好
一节课程是否完整,除了有良好的开头和精彩的过程以外,还需要有精简的小结。小结是对整个一节课精髓部分的提炼,是对课堂内容的归纳,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可见其重要性。
为此,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提炼能力,我们可以将课程小结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通过此节课,您学习到了什么知识?
(2)您学得到的知识对您有用吗?
(3)难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问题?
(4)通过这次课,您觉得还能延伸出什么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积极思考,所谓众人力量大,笔者认为正是如此。
3.归纳法运用到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效果更佳
关键词:初中化学;归纳法;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92-1
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它是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十九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对归纳法作了第一次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穆勒五法,推动了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穆勒五法”即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求同求异法。现就前三种方法分别举例说明。
一、用求同法实施基本概念的探究教学
求同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用探究的方法获得基本概念可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在探究什么是“化学变化”时,教师可先行呈现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石蜡燃烧”、“铁丝生锈”等实验,找出这些变化的共同之处――产生了新物质,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定义;再如在探究“基本反应类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行呈现若干个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寻找共同之处,从而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初中化学中其他许多基本概念均可采用此法实施教学。
二、用差异法实施有关“条件”的探究教学
差异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确定在这两个场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个不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能够运用差异法的条件。
初中化学中有关“条件”的探究有很多,如“催化剂的作用”探究、“燃烧的条件”探究、“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等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可这样设计:
用一组5个铁钉在五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锈蚀的实验。
试管①:铁钉所处的介质是酸、水、空气。试管②: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氯化钠、水、空气。试管③: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水、空气。试管④: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水(迅速冷却的沸水中氧气极少)试管⑤:铁钉所处的介质是空气(生石灰是干燥剂,除去试管中的水)
讨论:①④⑤对比有什么不同?①②③组均生锈,它们相同的有哪些?①②生锈速度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呢?在③中何处锈最多?
实验结果:试管④没有生锈,而试管②中铁钉生锈的速度明显快于试管③。
实验结论:通过该实验,介质与结果的比较,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即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并且酸与氯化钠等物质的存在能使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速度加快。
在此教学设计中,氧气、水作为被考察的对象,在“是否生锈”的不同情况下实现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其他类似探究也可参与同样的方法。
三、用共变法实施探究教学
共变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确定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一个情况发生相应变化,如果是,那么这个发生了相应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该方法即通常所说的“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被普遍应用。如“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教学:
设计三组实验
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g,分别放入5mL水中,振荡,静置,观察;
2.食用油分别滴入少量水和汽油中,振荡,观察;
3.3g硝酸钾加入5mL水中,_______(能、不能)完全溶解;若不能完全溶解,加热。
引导学生归纳
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相对比较零散,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概念。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
一、归纳法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无规律,难记难学,再加上从初三到高一化学知识梯度较深、跨度较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觉知。
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我首先告诉学生本节内容采用归纳法来讲授和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从大量的例子和事实中发现、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将1―20号元素作为个体,分别画出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因为学生参与了发现规律,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此过程获得了成功,感受到自己也能从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此外,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规律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归纳法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的运用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我们应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应作适当的引申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地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如学习了化学平衡一节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我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来归纳出它还有那些表观特征,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使学生互相促进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最后,我归纳出了九个表现特征:(1)反应混合物各组分质量或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2)气体混合物各组分浓度、分压保持不变。(3)同一物质,消耗速率=生成速率。(4)同边物质逆向速率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异边物质同向速率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5)反应物的转化率或生成物的产率保持不变。(6)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当衡温、衡容时,气体的总压强不变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7)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当衡温、衡压时,气体的总体积不变或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8)对于吸热或放热反应,绝热体系的温度不变。(9)对于有颜色气体参加的反应,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三、归纳法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三;化学学习;归纳法;总结
到了高三阶段,在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时,其实更多的是知识总结,所以运用有效的总结方法是决定知识运用效率的重要前提。归纳法是依据事物所具备的一种性质,对其所有性质进行推理并总结的方式,归纳法的运用也是发挥我们学习自主性的一个重要依据。为了提升高三化学学习效率,文章中对归纳法在其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一、归纳法思路
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所呈现的一致性其实是从外在一致性转化为内在一致的过程,其中外在一致性具有偶然的特点,而内在一致性则是必然的。我们在对化学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归纳法的运用其实是对各个知识点的本质进行确定,也就是各知识点一致性下面所蕴含的内容,必然一致性越是充分,本体暴露程度也就越大,我们对它的认识越深入。一般我们在运用归纳法进行化学知识总结时,首先提出假设,即在此表现――发现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将其作为假设,然而它也只是假设而已,并没有获得证实。经过证实的假设便进阶为思想,是对化学知识予以反映的载体,同时也是培养举一反三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归纳法在高三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1.运用于新课知识点的学习
为了对学习效率进行保证,我们必须要使用有利于知觉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将归纳法加以运用。虽然高三阶段以复习为主,但是也不乏一些新课的学习。由于归纳法与我们的认知规律相符,在实际运用时更加方便[1]。同时,高三时期的化学课程已经进入到选修阶段,在学习时主要将知识进行总结,这时归纳法的作用便得以凸显,特别是化学知识的理论部分。由此可见,归纳法可以作为知识点总结的关键思路,对化学各个单元的知识加以复习,通过问题的体验与总结,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并运用于今后的化学问题中。
比如,我们在进行《醇酚》一课内容学习时,其中涉及到了“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如果我们运用归纳法,一般是通过相应的实例进行知识的发现与归纳,从中总结规律;随后,把1~20号元素视作独立的个体,将其核外电子的排布状况画出,从中总结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由于我们之前已经对各个元素之间的规律加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所以接下来我们可以对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加以总结。在这期间,我们能够对各个个体当中存在的规律进行总结,从而提升化学分析水平。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时,我们需要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实现化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2.运用于知识点的复习
知识点的复习是高三阶段主要环节,将归纳法运用其中,必然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恰当,也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知识点复习可以促使我们掌握归纳与反思的能力,通过对化学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2]。针对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在课堂中对自我加以反思,比如这节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对于知识有无问题、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否联系到其他知识等。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法加以解决,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对不理解之处进行补充。步入高三阶段后,我们已经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例如我们在对金属物理通性与化学通性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时,便可以运用归纳法,方便日后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运用。物理性质通性主要包含了金属光泽、导热性、导电性以及延展性,这几种基本属性属于外在必然,也就是一定会隐藏在内在一致中,这里涉及到的“内在一致”也就是化学键类型的一致性,即其内部均蕴含了金属键。而化学通性即其中蕴含了还原性,隐藏于核外电子排布形似性中。所以,我们在运用归纳法进行化学知识复习时,最为重要的便是符合认知特点,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并归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化学学习效率。
3.运用于化学知识的总复习
为了提升化学学习水平以及知识的运用效率,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将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从而不断提高化学学习效率。进行化学知识的总复习时,更多运用的是归纳法,将化学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分块,归纳每一块的主题。而具体归纳的方式与内容,需要我结合自身知识理解水平加以确定。其实复习的过程也就是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次进行归纳与整理,这样做主要是为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通过归纳与总结学会运用。归纳并非是将相似的知识堆到一起,而是要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找出其本质联系,从而实现归纳法的本质意义。
三、结束语
高三阶段的化学学习以复习为主,因而归纳法的运用十分必要,我们只有正确认知归纳法本质,熟练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意义,提升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国庆.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学习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29.
【关键词】化学教学;归纳法;有效教学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在化学教学中一直采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法。实践证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可以使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素质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归纳法是人类必须、也只能采用的认知策略。具体到化学这个学科,因为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归纳法,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可以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况且,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来体验、感悟科学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把知识和方法都变为学生自己的,达到 “授人以渔”的目的。
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似无规律,难记难学,再加上从初三到高一化学知识梯度较深、跨度较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觉知。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我首先告诉学生本节内容采用归纳法来讲授、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从大量的例子和事实中发现、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将 1――20号元素作为个体,分别画出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因为学生参与了发现规律,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受到自己也能从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规律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的运用。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 “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为此,应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等。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课堂总结既要求学生唱主角,又要求教师适时的引导,而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否则,会使归纳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如学习了化学平蘅一节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为此,我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来归纳出它还有那些表观特征,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生 --生互动合作,不仅能使学生互相促进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还可以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的运用。教师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复习课,更应多归纳,而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归纳。归纳那些内容、以何种形式,都应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而不能由老师包办。
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 “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高三复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1)整理笔记的方法。如:复习元素化合物的章节,按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来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做到对本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按金属、非金属来归纳,金属元素又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非金属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来归纳。(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列表比较四个概念,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6)题型归纳法。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贺湘善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化学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化学教学有效性归纳方法运用
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得好不好,如果没有收获,老师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等都得到发展我们的重要课题。自己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归纳法对认识宇宙客观事物的作用
归纳是人类认识茫茫宇宙万物的方法之一,为什么人类面对这个茫茫宇宙必须采取归纳的思维方式呢?因为 “这个宇宙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某种内在的结构、秩序、规律;并且这些结构、秩序、规律对于人类来说是可知。即是说,宇宙内部自在地存在着某个起决定作用的“本体”,它有秩序有规律有一定结构性地“操纵”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但是,对于人类以追求掌握这个“本体”的认识活动来说,宇宙的这个“本体”却只能体现在无数个个别事物中,而不能整体地裸现自己。这就决定了,人类在这个宇宙面前必须首先采取归纳的思维方式,即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事物,再把这些个别性的认识归纳起来,形成一个反映宇宙“本体”的核心思想。
具体到化学学科,因为比较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大,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因此运用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归纳法的基本思路与内涵
归纳材料之间的一致性总是由 “外在的一致”而到“内在的一致”的,外在的一致性也可以认为是“偶然的一致”,内在的一致则是“必然的一致”。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在归纳法中所要寻找的宇宙本体与事物本质,正是潜藏和表现于这个“必然的一致”之下,这个必然的一致越充分,这个本体也就越暴露,人的认识也就越能够发现它。
人们在从事归纳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也是通过这样的 “表现--发现”的过程而获得的“有根据”的假设,只是假设作为假设,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已。得到证实的假设就是“思想”,它反映宇宙本体及事物本质,并在人类精神中建构起一个类似于客观存在世界的主观存在世界。思想与知识不同,思想同宇宙本体、事物本质一样,具有普遍性、无限性与唯一性,而知识只具有个别性、有限性与多样性。通过唯一的思想去掌握众多的知识,即通过“一”掌握“多”,是自然赋予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
三、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归纳法的基本策略
1.在新课教学中应用。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况且,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来体验、感悟科学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把知识和方法都变为学生自己的,达到 “授人以渔”。
2.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运用。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 “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为此,应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等。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课堂总结既要求学生唱主角,又要求教师适时的引导,而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否则,会使归纳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
关键词: 思维的切入点 思维品质 思维的自主性 演绎与归纳
新课程的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
一、思维的切入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曾自信地这样说。怎样让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达到深刻的领悟,需要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这个支点就是思维的切入点。归纳知识,解决问题都需要准确地切入,切入点准确,效率就高,反之就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给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就要培养学生发现切入点找出解决问题关键点的能力,提高敏锐度。
例如,有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运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比较薄弱,原因就是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不深,归纳不够,书写方程式生搬硬套、死记硬背,配平用时很多。其中有许多切入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发现。如偏铝酸钠和酸的反应,如果这个反应不加以分析,学生写方程式肯定存在思维障碍。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该反应可以看做是较强的酸制取较弱的酸的反应。该反应怎么配平,配平的切入点是酸碱的元数。氢氧化铝作为酸是一元酸,作为碱是三元碱,那么1mol偏铝酸钠和1mol氢离子反应生成1mol氢氧化铝。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切入点是氧化剂还原剂化合价的变化,而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切入点则是酸碱的元数。
这种思维切入点的引导,具有化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运用
布鲁纳和奥苏倍尔是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他们的理论在现代教育论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们的教学观点,特别是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奥苏倍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两种教学方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的顺序、学的顺序不同,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向也不同。
那么哪一种理论适合高中化学教学?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归纳与演绎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法。“归纳法”由学生自己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知识,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功能较强。但学生如果不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则较难适应,课堂上花费时间多,所定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把握。演绎法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容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容易驾驭,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索意识培养不够,直觉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两种教学法各有优缺点,但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采用前者,有些则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再看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三册教科书以陈述性语言为主,栏目为辅助内容,表述方法以演绎法为主。而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叙述,增加了设问、自问自答等,用栏目展示的形式来表达主要内容,表述方法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体现了两种不同方法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归纳”、“演绎”的特征非常鲜明。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把各块知识内容中的重难点作为背景,选择不同的思维激活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设问。
我曾在不同班级进行过多次同一教材不同教法的对比尝试。
三、强化几类意识,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1.分类意识
分类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分类方法,客观世界就是杂乱无章,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分类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苏教版必修(1)中第一单元第一节就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是“物质的分类”,它们都对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突出了分类的重要性,也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分类意识,这既对学生作出要求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分类”贯穿于教法和学法之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使得知识的逻辑层次更清晰,记忆更牢固。分类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有序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2.实验意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衔接过渡
一、初高中化学的差异
1.1 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和计算方法,而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则属于较深层次的要求了。而高中化学则是在初中化学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现代技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深化和发散,通过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1.2 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初中化学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因此,学生学习化学以记忆和模仿为主,而高中化学侧重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更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1.3知识系统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在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出发,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其知识系统主要为:感性认识归纳总结理性认识。而高中化学则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侧重于对学生化学知识系统的构建,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高中化学相比于初中化学,更侧重于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其知识系统主要为:观察生活现象开展化学实验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学习化学探究方法摸索和总结化学规律。
二、初高中化学主要内容的过渡和衔接方法
2.1 化学反应规律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化学主要学习两种化学反应:①置换反应规律;②复分解反应规律,学习盲点在于:单支、氧化物和酸碱盐相互关系及其反应规律。高中化学在学习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化学反应: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②离子的放电顺序规律;③强制弱规律;④相似溶解规律;⑤等效平衡规律;⑥燃烧规律;⑦有机反应规律。
例1、运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式是否成立?
①Ag2SO4+2NaCl=2AgCl+Na2SO4 ;
②2NaCl+H2SO4(浓) Na2SO4+2HCl;
③HCl+CH3COONa=NaCl+CH3COOH ;
④NaOH+NH4Cl=NaCl+NH3H2O ;
2.2 化学实验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实验方法如下: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常见仪器的认识、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和物质的分量等;②物质性质实验,包括氢气的性质实验、燃烧条件的性质实验等;③物质制备实验,包括氢气的提取、氧气的提取等。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方法: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试纸的使用、物质的保存方法和物质的分离提纯等;②物质性质实验,包括主族元素单质、氧化物等的性质实验;③物质制备实验,包括CH3COOC2H5;④定量实验,包括酸碱中和滴定、燃烧物的滴定等。
2.3 化学计算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计算主要侧重于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包括:规范计算步骤和掌握利用比例关系计算的方法。而高中化学主要侧重于进行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主要包括:①求化学式和分子式的计算;②多步反应式的计算;③混合物的计算和反应热的计算。主要的计算方法有:①差量法;②守恒法;③比例式关系计算法;④特值法。
三、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过渡和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主要以化学知识的记忆为主,因而学生学习化学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高中化学则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概括和运用,因而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应在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法、归纳法和实验法。
3.1类比学习法
高中化学阶段涉及的知识点远比初中化学多,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性质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新物质的时候,应该采用类比法,从已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探讨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例2、在初中化学中,我们知道Na2O+CO2=Na2CO3反应能够发生,如果Na2O和Na2S、CS2与CO2的性质和结构相似,则Na2S+CS2的化学反应式是什么?
3.2归纳学习法
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更侧重于归纳法的学习和运用。很多初中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中仍需进一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中同时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初中和高中化学中的相同知识点,但是运用归纳法可以总结出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在此知识点学习上的侧重点不同:①初中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相关概念;②高中化学,从化合价升降或电子得失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相关概念,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3.3 实验法
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属于基础性实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均处于初级阶段。学习高中化学时,学生在学习教材上的实验的基础上,应加强课外实验的探索,并加强自身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初中和高中化学均存在较大差异。为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过渡和衔接,教师应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使学生运用归纳法、总结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尽快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节奏,以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红莲. 浅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5).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新课标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6-0034-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演示实验法引入新课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这一课,我先表演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魔术一:将一洁净的玻璃棒在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中醮一下,然后在酒精灯上碰一下;魔术二:将手帕浸入50%的酒精溶液中,均匀湿透后取出,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同学们观察到酒精灯被玻璃棒点燃了,而手帕没有被灯火烧掉。他们感到很惊奇,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那根玻璃棒为何能点燃酒精灯?那条手帕为什么没有烧掉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
2科学探究法体验过程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历提出问题,收集论据,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概括,交流报告等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燃烧和灭火》中学习燃烧条件时,我安排了如下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然后让学生作出猜想:要有可燃烧的物质、要点燃、要有氧气……,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计划,并收集资料和证据。然后设计实验:
[实验1]如右图在一大烧杯中注入约4/5体积的热水,并在热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上一片满铜片,铜片上右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左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的水的白磷。
[实验2]如右图用导气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经过动手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作出结论,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本课教学中我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讨论交流法活跃课堂
所谓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从而获得共识,辨明是非,提高认识能力的方法。通过讨论,激发学生踊跃发言,陈述己见,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用这样的方法获得知识,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并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1.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白磷能燃烧而红磷却不燃烧呢?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不能燃烧呢?通过讨论,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4分析归纳法总结规律
化学相比其它理科学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
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于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归纳如下:
物质燃烧必须的三个条件:
(1)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2)物质必须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规律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来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和方法都变为学生自己的,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最终教学目的。
5启发提问法引导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一讲完燃烧的条件,我先启发学生: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然后才提出问题:根据燃烧的条件,你能推导出灭火的原理(方法)吗?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准确回答。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三种灭火原理(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印象不深,很快就遗忘了。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了,记忆会很深刻。
6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这些要求就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循善诱,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对科学、自然和社会的热爱。
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在讲到燃烧的危害时,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可燃物的燃烧可能会引发火灾。我问学生,如遇到火灾,你如何逃离火场(学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讨论起来。然后,我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发生火灾时的自救》,学生看得很认真。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还学到了遇到火灾时自救的诸多方法,使学生受益终身。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对科学、自然和社会的热爱。
7调查研究法培养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调查研究是化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从教学策略上就是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决策以及创新等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课堂教学完成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课后实践活动:
(1)上网查阅有关消防器材的资料。
(2)调查与研究,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发现化学美 学生 爱学 化学
化学果真没有美可言吗?其实,化学蕴含比诗画更美丽的境界。化学的真谛不仅是拥有真理,而且也拥有美丽的风景,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化学通过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进行推广。让学生在这个美丽的花园体验酸甜苦辣,如果你认为这是枯燥乏味,那只能说你站着这个花园的外面,没有领略到化学这个花园设计实验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协调、做实验形式的对称与和谐、记录内容的丰富与深刻、分析方法的优美与奇特等等一系列的美妙。这就需要老师的授课帮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欣赏化学之美,不断的通过实验现象的表现化学的美,让学生自己发现美,从而爱上化学。
一、先入为主,让学生听出化学的美
“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给我们智慧”(傅鹰语)。每一个化学知识、规律和理论背后都有一个化学故事,这些化学故事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的好素材。例如,改变中国化学历史的侯德榜先生的故事。面对外国资本家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他凭着“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的信念,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介绍维勒用无机物氰酸铵成功制备出尿素,完成了人类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壮举时,也告诉学生关于维勒错过了发现“钒元素”而留下的遗憾。 我们应该干净利索,言简意赅的把知识生动的讲,要绘声绘色、生情并茂,在必要的地方给予生动的比喻,风趣的语言让课堂气氛活跃,可以使学生精神集中,如沐春风,从而让学生喜欢化学,就可以发现化学蕴含的美!
二、视觉是享受,感官上的美
高中化学课堂上,物质的颜色美、实验现象的表现美,活灵活现。充分发挥化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幻灯、影像等手段,充分展示化学的美。如红色的铜、黄色的三价铁、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溴水、苯酚颜色反应的紫色、钠离子焰色反应的黄色等等。在如晶莹华贵的金刚石、夺目光彩的红蓝绿宝石、无暇透明的水晶,桂林芦笛岩、肇庆七星岩、云浮龙宫、阳春龙洞,巧夺天工、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笋、石柱,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展示让学生感叹这一切无一不是化学物质的有机结合和外在表现。通过这些形象之美,给学生形成一种视觉美,进而在美的享受中享受知识,掌握知识。当学生以审美的心境去接受和处理知识时,学生就会充满乐趣,最终喜欢化学。
三、让学生在思维中发现化学之美
化学之美不仅是美在形式,还美在思维中。化学的思维过程不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更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特殊审美的过程。学习的本身就是探索美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探讨过程中,用心去发现美、感悟美,领略美,欣赏美,也是一个提升学生审美心智的过程,在思维的过程中,一次一次把人的智力推向新的境界。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意识,教学设计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是这门艺术的设计者和演讲者,它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准备,而且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这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是”备课”的全部过程。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艺术享受,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素质。本文将在讨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定位及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独特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意识
1.1 创新意识是搞好化学教学设计的动力
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首要的是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说,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探索精神,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化学教师在其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教学一定是乏味、机械、刻板的,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教学才能充满活力、欢乐、效率。所以,只有在强烈的化学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师生才可能在解题探讨中产生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有所突破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师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探索者,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绝不能满足于和局限于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要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搞好教学设计的动力。
1.2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对每个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新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否创造性的完成工作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这种潜能,把学生的创新欲望调动起来呢?在教学中,我们在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通过教学设计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中好多性质和原理都是通过实验教给学生,而学生对化学实验又是最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充分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使设计的问题水落石出,形成系统知识。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是一个纯技巧问题,更不是仅靠课堂提问就能达到目的的。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心理素质、表达能力、教学经验,尤其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师应正视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始终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化学,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真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研究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有不同角度,本文从方法论角度提出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经验归纳法教学设计,经验归纳法教学设计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要符合认识规律、符合教学规律、符合逻辑思想、强调学法指导、引入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体现自身的教学特色。经验归纳法设计是以大量的化学教育教学经验为依据,从教学经验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经验归纳法设计需收集大量的各种教学经验,仔细研究这些教学经验,归纳出其中的先进经验要素,然后,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并以它们为依据,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例如,突出初中化学”硫酸的性质”教学重点的设计。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借鉴一些先进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自己特色的突出重点的方法。
突出重点要处理好系统与重点的关系。所谓系统性是使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网络层次分明,能够体现出各知识点的地位、从属关系和彼此间的联系。在教学里有了知识系统才容易学会,也便于在使用的时候进行检索。所谓重点是必须掌握的要求较高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重点不是“孤点”,重点要寓于系统之中,在系统里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重点如果脱离了系统,就不容易找到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会使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受影响。在处理系统与重点的关系时,也要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方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才比较容易。一般情况,如果系统处理得好,就会使重点容易突出,因为重点寓于系统中,显得主次分明,条理性强,更可烘托共重点。据此可设计如下的系统:
在上例中,把硫酸的整个性质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通过板书来突出重点,同时,系统里的其它部分做烘托,显得主次分明,条理性强。最后,又以实验和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
参考文献:
[1]贺湘善,吴俊明.化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2000.7.
[3]赵福岐,董丽花,刘一兵.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116-118.
所谓归纳法,它是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推理。它能将零碎的化学知识,复杂的化学原理,不同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化学学习更简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运用。
一、对比型归纳
比较归纳既可以强化对知识理解和应用,也可对求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1.求同型归纳可归纳出知识的相似之处,可强化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如在学“碳,一氧化碳,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归纳成是有“可燃性”,“还原性”在学“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种气体的性质时可归纳成都具有可燃性,点燃前都应检验纯度,在氧气中燃烧都可放热。
2.求异型归纳对相近的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本质的区别可防止知识间的混淆,同时加深知识的理解。
如“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可归纳成,氧化物是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是两种或多种元素的差别。金刚石和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差别较大是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生铁与钢是含碳量不同。
3.类比型归纳通过对同类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可用现有知识进行类推,先从理论上认识,再从实践中理解。
如先通过对“硫酸”,“盐酸”性质的学习可归纳出酸的通性。
(1)酸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5)盐+酸新盐+新酸
二、特性归纳
对物质的特性归纳,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为浅绿色,含有铁离子的溶液为黄色,含有铜离子的溶液为蓝色。
三、知识要点归纳
对学习的知识用简明扼要的字词或韵语加以概括,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1.谐音型归纳,可增强记忆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把握知识要点
如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可将步骤归纳成:“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地壳中含有的元素前三位氧硅铝―谐音“养闺女”
2.字词型归纳,化繁为简,加强记忆。
如电解水实验,可归纳成:“正氧体―能助燃;负氢体二能燃烧。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可归纳成设、方、关、比、算、答。
四、网络归纳
这种方法即有知识内容又有主体框架,能理清逻辑关系。能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掌握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复习课中必用的方法。(略)
五、解题方法、技巧的归纳
在学习中可将解题技巧与方法加以归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联系可有效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1.公式型归纳,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可操纵性,能把抽象的事直观化,复杂的事简单化在学习金属与酸反应定量问题时可归纳成
反映消耗的金属质量×表现出的化合价数
H2的质量=
相应金属等相对原子质量
如判定等质量的铝、镁、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多少就可利用,Mg:2m/24=m/12.Al:3m/26=m/9.Fe:2m/56=m/28.Al>Mg>Fe
在学习酸碱盐之间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时可归纳成:溶液质量=可溶性固体质量+液体质量-气体或沉淀质量
2.精炼的语言型归纳。这种方法的掌握和使用,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和质量
在学习金属与盐酸溶液反应时可归纳成:“前置后、盐必溶、钾钙钠不行”。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他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除外)
在学习金属活动性探究时可归纳成:“一中间、二两边。”如设计实验证明Fe、Cu、Ag的活动性顺序。即按金属的活动性把金属的位置排号在确定方案
①金属取Cu(即一)溶液取CuSO4\AgNO3
②金属取Fe、Ag(即二)溶液取CuSO4(即一)
六、发散性思维归纳
这种方法可以将同种事物从各角度去理解它,可加强知识间的同步联系,又可使零散的知识融化它
如化学式可以表示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种元素的种类;表示一个分子中个原子的个数;表示分子中个原子个数比;
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表示物质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七、数字型归纳
这种方法能无规律的知识有序化,知识要点量化细化增加记忆效果,具有条理清晰任务明确的特点。
1.化学知识中,最多的归纳数字是“三”。
实验基本操作中有“三不准”,即不能用手直接拿药品;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能把鼻子凑到瓶口闻气味。
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
三种可燃性气体即氧气、一氧化碳、甲烷。
三大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
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即质子、中子、电子。
2.化学知识中有时用几个数的组合来表示。
在过滤的实验中归纳成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液面低于滤纸边。三靠:倒液体的烧杯靠紧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以较长的一面靠紧烧杯内壁。
初中化学知识可归纳成以下内容:
一个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两种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
两种推断:元素、物质的推断
三种常见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三种图示:原子及离子结构简图,基本仪器,实验装置图。
三个规律: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物质间反应的规律。
三种计算:根据化学式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
三种元素:(H、 O 、C)及其单质,化合物性质。
五种关系:化合价与化学式,无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性质与用途关系;溶液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五个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化学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法,物质性质描述的判断。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科学方法教育 减“负”增“效”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严格执行“三项规定”、“五个严格”,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相比以前,化学课时少了许多,化学老师纷纷感到课时不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专家也提出了新形势下提高化学教学效益的策略:走减“负”增“效”之路,减课不减效,减量不减质,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那么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教什么”呢?
现行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科学方法。教师应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更加强调科学方法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其中,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同时科学方法一旦内化为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能促进智能发展。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对素质的提高具有更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新教材内容,进行化学科学方法教育,从而实现减“负”增“效”。
然而,目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科学方法教育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把科学方法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二,科学方法教育的功能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我对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究,试图从“教什么”角度探究初中化学课堂减“负”增“效”之路。
2.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建构
科学方法作为化学认知活动的中介,是连接化学现象与化学知识的纽带,在化学理论的发展中起着桥梁作用。也就是说,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必须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有可能上升为知识形态。不仅如此,化学理论的应用,同样需要科学方法的参与。应把方法视为知识的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基于此,我提出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中心的化学教学理论,其表述形式为如下的化学知能结构图:
3.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把其中隐藏的主要科学方法明朗化、显性化,从而提出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3.1化学模型方法。
化学模型方法是在已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化学事物进行扼要、近似、形象的摹写,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抽象方法。例如科学家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先后提出的“西瓜式”、“行星式”、“电子云式”等原子模型,从而不断深化了对原子结构本质的认识。
3.2类比法。
类比是指从两类研究对象在某些属性的相似而推论它们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借助于原有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上,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出未知的结论,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在“分子”一节中,可以利用“酒精与水混合”和“石子与沙混合”两个过程产生的“混合后总体积都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这一相似现象,引导学生类比推出“物质都是由许多小微粒构成的、微粒间存在空隙”的结论,从而为引出分子的概念打下基础。
3.3化学假说方法。
化学假说方法是根据已知的化学原理和化学事实,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一种假定性说明的思维方法。其结果表现为是一种尚待检验的化学陈述。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氧气与燃烧现象相互联系的事实,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3.4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事例中归纳概括出一般的结论或原理,这一方法在初中化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是采用归纳法编排的,许多重要的结论如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酸、碱、盐的通性等,都是运用此法得出的。
教材中还涉及到其它科学方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4.科学方法教育的功能
4.1获取功能。
掌握科学方法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科学方法,才能快捷地获取化学知识。同样,借助科学方法,可使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根据上图,把这种路径表示为:化学现象科学方法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获取,就适用于此路径。
4.2建构功能。
科学方法是化学知识的脉络,是化学知识的神经。它具有把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形成结构的功能。根据上图,把这种路径表示为:科学方法与上、下、左、右四个邻区都发生联系,它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知识领域之中,使不同知识相互联系并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科学方法,客观存在的化学知识结构才能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学生通过对化学新知识的加工、组装、简化,记忆、系统化重建及应用环节,把原有的认知结构演变为更加清晰、牢固的新的认知结构。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学会通过科学方法把大量的化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编织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结构或网络,就无法不断接收、容纳新的信息。
4.3培养功能。
科学方法还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桥梁。根据上图,把这种路径表示为: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延伸应用。只有把学习过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一定量的科学方法训练,形成借助于科学方法获取化学知识的心理定势,才能用科学方法迅速地抓住问题的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5.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
化学教学不仅仅是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掌握并生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在不同的情境中自觉正确地采用不同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
5.1充分挖掘教材,汲取其中所反映的科学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但并未直接出现科学方法的名称,而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知识载体,结合某些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过程来体现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努力钻研教材,从每章、每节教材中提炼出相应的科学方法,并选择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适宜教学内容。如: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通过课题讨论和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再如:许多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化学概念,就应采用对比方法教学:像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等意义相近,而像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意义恰好相反。只要能深入钻研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无处不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应用。
5.2创设合理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科学方法得到训练。
合理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欲望,引导学生探求化学问题的解决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类比法、归纳法、假说法、模型法等方法去解决问题。
5.3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特别是生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逐步、缓慢的过程。
初中化学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计划地逐步引导,以使学生生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将其迁移到陌生的情境中。由于科学方法并不由学科的知识内容直接表达,而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因此科学方法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所以,化学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即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样的教学,把科学方法体现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推进教学,让学生了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可以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化学知识的内涵,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之,科学方法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贯穿于整个知识领域之中,使不同知识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科学方法的参与,使客观存在的化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科学方法的掌握,使学生能很快地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师应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逐步渗透科学方法,把这种方法意识长期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学生就会逐渐熟悉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研究,1990.9.
[2]廖正衡.略论化学思维方法.化学教育,1996.1.
[3]姜龙祥.在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物理教与学,200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
一、科学不可能得到“真理”很多人都认为,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但科学是否能追求到真理却是个古老的疑问。在科学的黎明期,弗朗西斯·培根认为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即从大量实验中归纳出理论。但是大卫·休谟却对归纳法本身提出了质疑,即归纳法是不合乎逻辑的,有限的个例不能证明一个全称判断。例如我们看到一百只天鹅都是白的,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是合乎逻辑的,即(1)证明了定理在N=1时成立,再证明(2)如果定理在N=n时成立则在N=n+1时也成立,那么对于任何自然数N,定理都成立。但是在科学中任何实验都只能证明理论在N=1,2,3……(有限个)时成立,却证明不了上述数学归纳法的(2)的部分。现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即虽然无论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只要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证伪”这个说法。所以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通过“证伪”把确定为“假”的理论除掉,剩下的就是“可能为真”的理论。这是个非常令人沮丧的结论:即使我们手中握着“真理”,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它就是“真理”。这就让我们怀疑科学是不是应该追求“真理”。爱因斯坦与波普尔都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人类的“发明”而不是“发现”。或者说,在自然界背后并没有隐藏着“真理”等待我们“发现”,科学理论是人类的创造物。但是,对于“发明”没有“真”、“伪”可言,人们发明了汽车,只考虑它能不能跑,不会考虑它是“真汽车”还是“假汽车”。事实上越“真”的理论可能反倒越没有价值,例如“将来会下雨”和“明天北京下雨”这两句话,前者肯定是“真”的,后者很可能是“假”的,但前者是废话而后者有用。从历史上看,“真理”是一个宗教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如果我们相信世界是上帝有意创造的,那么在创造时想必是依据了某种理念,因而上帝心中的这个创世的“蓝图”就是货真价实的“客观真理”。但如果神创论不成立,人创造的理论就没有真伪的参照物。所以在宗教不流行的中国,古文中并没有与“真理”相对应的概念,“真理”是一个外来语。
二、科学追求什么样的理论如果科学不可能追求真理,那么科学追求什么样的理论呢?科学追求“好”的理论。“真理”往往给人一种“靠得住”的感觉,而且真理是唯一的,与真理不同的理论都可以宣布为谬误。但是“好”却往往因人而异,你说好的我可能说不好。科学能够追求“好”的理论,关键在于在科学内部有一致的评价准则,使得好的理论大家都说好。波普尔的学生沃特金斯总结了评价科学理论的三条准则:深刻、统
一、预测。就是说科学追求更深刻、更统
一、更有预测能力的理论。只有有预测能力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人类要想成功地进行有目的的行动,必须事先知道行动的结果。任何现象都可以有无数种解释,但只有可以用于预测的解释才是有用的理论。例如对于月蚀可以用“天狗吃月亮”来解释,但这个理论不能预测下次天狗什么时候再来吃月亮,而用牛顿定律却可以计算出下次在何时何地发生月蚀,所以“天狗”不是科学而牛顿定律是科学。关于UFO有很多解释,但是没有一种解释可以告诉我们下次在何时何地可以看到UFO,所以关于UFO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科学。科学的统一性又称为内部一致性,它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不同的推理路径所得到的结论应该一样。否则,同样运用科学理论,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预测结果,那么就得不到确定的预测。历史上的“燃素学说”认为木炭里含有“燃素”,燃烧时燃素从木炭里跑出来,但是铁在燃烧后重量反而增加,导致测定出燃素的质量是个负值,这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相矛盾,所以燃素学说很快就被氧化学说代替了。现代科学对于一个新理论的起码要求就是与现存的基本科学理论不矛盾。深刻性与统一性密切相关,开普勒定律是天上行星运行的规律,伽利略定律是地上落体运动的规律,牛顿定律把二者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更深刻的理论,从牛顿定律可以推导出开普勒定律和伽利略定律,因此是更深刻的理论。深刻的理论对统一性是很好的保证,又更为简单(符合思维经济原则),而且还能进行更大范围的预测,所以深刻性也是重要的评价准则。如果科学追求真理但又不可能得到真理,难免导致不可知论或怀疑论的悲观论调,况且我们一旦得到真理,也就等于宣布科学的终结;但如果科学追求好的理论,我们对科学的看法就非常乐观:现在我们手中有迄今为止最好的理论,但将来还可能有更好的理论来代替它。
关键词:课堂小结;有效教学;近因效应;形式;魅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3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堂完整的、精彩的课尤其是记忆繁多的化学课应该是“有头有尾”的,不仅要重视新课的导入,也要重视课的结尾。但奇怪的是:教师的导入扣人心弦尤其是公开课的情境导入更是绞尽脑汁,整节课学生热情投入,问题设置也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而临近下课却草草收场:要么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要么教师的两句话一带而过,要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等套话,让人感到虎头蛇尾,课堂效率无形中打了折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小结能称其为“精彩”?如何精心设计出精彩的课堂小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 重视课堂小结的原因
繁杂的化学学科特点决定着课堂小结的重要性。首先,课堂小结有助于发挥近因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的劳动量约少一倍。根据这个理论,精彩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其次,化学的知识点多而杂,课堂小结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就某一节化学课而言,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掌握得比较零散和不牢固,另外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又比较多,易混淆的知识点也不少,当前化学教学中不少学生共同的反应是化学“学得会,记不住”“相似概念易混淆”,慢慢地就滋长了畏难心理,而概括性较强的精彩课堂小结恰恰可以去繁就简,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中获取的各个知识重点加工、转移和储存,使其与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有序的结构,达到帮助记忆、突出重点、辨析明理、理顺思路之功效。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容易与旧知产生联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巧妙的课堂小结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画龙点睛,不容轻视也!
二、 各种巧妙的课堂小结形式
怎样才能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呢?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发现课堂小结其实大有文章可做,而且不同类型的小结形式有着各异的功能和操作要求,其类型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教师的个性等变量的不同而调整。
1. 串联法
串联法小结就是运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新学知识形成系统或纳入已有知识的系统中。这个方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学习别好用。一般建议抓住化合价的变化为主线,从单质出发,依据新学的有关物质之间的化合价变化关系串联成线。如《化学1》中“氯”、“氮”这两节的小结,我都是让学生以化合价为主线将各物质串联起来,然后根据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写出反应方程式。这样零散的知识就被串成一个小网络,而方程式的书写也变得有规可循,推导写出,不用死记硬背。而且一旦教会学生这种方法,他们就可以自己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做好归纳整理。
2. 悬念法
悬念法小结:在概括新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延伸,从而巧妙地引出某些既与新课联系,又与下一次或以后授课内容有关的新问题,让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从而巩固本节内容又为以后的教学创设悬念,埋下伏笔。例如《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讲完原电池后,可作如下结尾:“通过本节课的学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反过来讲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叫什么呢?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么的呢,和原电池工作原理有什么不同呢?下节课咱们好好来研究研究。”程度好一点的学生听完这段小结岂能罢手?
3. 首尾呼应法
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讲课也是如此。在新课的引入时设置一些有思考价值的主问题或趣味实验,但是不要揭示答案,而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自己找到答案。于是学生自然带着兴奋、迫切学习,新课快结束时,学生个个抢着来揭秘,尤其是揭秘趣味引入实验,学生更是开心。例如在《化学1》“离子反应”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先以三国演义中“绝路问津”的故事引入(本故事由老师绘声绘色讲出,不必打出,目的激疑,设置悬念),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但又故做神秘状“欲知详情如何,请听本回分解!”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想通过这节课学习把谜底找出来。上完新课后,首尾呼应,“我们已经学完离子反应,现在谁可以揭开“绝路问津”故事里的谜底,超越诸葛亮给我们指点迷津呀?”学生个个摩拳擦掌,抢着回答,课堂效果相当好。这样既强化了重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还带动了课堂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4. 共性归纳法
共性归纳法就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各知识点的共性,方便记忆和理解。化学的知识比较零散这是总所周知的。例如:有机化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系统性虽然比无机化学要强得多,但教学刚入门时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混乱,尤其是烷烃、烯烃、炔烃、醇、醛、酸、酯等分子通式学生老是搞混,导致分子式、结构简式推导不出。老师如果能和学生一起通过分子模型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有一个双键(碳碳双键、碳氧双键都行)或成一个环,该分子的氢原子就比烷烃少两个。”并示范一两类物质,那学生很快就可以自己推出其它类物质的分子通式了。再如学习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时,通过从各类反应中归纳小结出化学键的断开和形成的共同点,理解和运用就不难了。
5. 断键归纳法
对于有机化学反应的学习,方程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其实如果学生弄清楚了反应中有机分子的断键位置,书写反应方程式就非常轻松了。如《选修5》“醇”的学习,反应类型很多,是所有有机物中反应类型最多的,所以学生容易混乱。上完新课后,补充一道练习题,及时对化学键的断键做一个归纳小结是非常有必要的。
练习:乙醇分子结构式如右图所示:根据乙醇化学性质及所发生的反应,填写下列断键情况(用序号):
(1)置换反应:与活泼金属Na等反应。断键 ;
(2)氧化反应:与O2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反应。断键 ;
(3)取代反应:与酸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酯。断键
;
与浓氢溴酸共热生成卤代烃。断键 ;
与浓硫酸在140℃下生成醚。断键 ;
(4)消去反应:与浓硫酸在170℃下生成乙烯。断键 。
6. 谐音归纳法
所谓谐音归纳记忆法[2]是指所记忆的对象,跟其它事物之间是彼此相连续地被感知着、表象着或思考着的。当其它事物的一个熟悉的知觉、表象或思想的出现,与所要记忆的对象谐音时,就可以用来把记忆的对象记住。如选修4中讲到中和滴定时介绍了三种指示剂:酚酞、石蕊、甲基橙,学生只有熟记它们的变色范围和酸碱色才能完成滴定实验的考查。但偏偏很多学生总是记不住变色范围和颜色,导致实验题失分。如果讲完实验后利用谐音联想进行归纳小结,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就记住了这个难点,中和滴定实验题自然顺手了。石蕊变色的pH值范围为5-8,可联系为:石雷(蕊)有把吗?答:无把(即5-8)。酚酞的pH值变色范围为8-10,可记忆为:老酚太太高寿?已八十了(即8-10)。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为3.1-4.4。可这样归纳记忆:“假的秤准不准?请三姨(3.1)来试试(4.4)。
7. 讨论小结法
离下课几分钟,设置短时间的讨论、争辩,不仅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辨析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如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讲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节内容时,可最后5分钟设置几个问题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争辩:(1)增大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加快?(2)增加任一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一定加快?(3)增大液体的体积,反应速率加快?引导学生抓住影响速率的因素进行辨析,自然越辩越明。这样既无形中把影响因素中易出错的知识点归纳出来,又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8. 口诀法
口诀法是指把难记忆难理解的某些知识点规律归纳小结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盐类的水解”这些知识点那里这个方法很好用。指导学生用口诀的方式归纳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搞定: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弱酸弱碱强弱比较等题型。
9. 对比小结法
化学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比较相近,学生易混淆,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比较辨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对比小结法是不错的办法。例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教学、离子键和共价键、电离和水解。
三、 几点体会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小结能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化学课堂小结远不止这几种,且不是固定不变的,笔者只是在抛砖引玉。课堂小结教学要想做好,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把课堂小结的形式、内容和时间安排备好,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不至于被“正课”挤掉。这样课堂小结会更丰富多彩、更有魅力,更具实用意义,何愁课堂不高效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