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化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化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能够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战略国策,教育信息化是达成该战略国策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随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2010年5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华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0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其目的是探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与前沿技术。为此,我们要制定高校有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利用信息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全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当前高校内,许多二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由于原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各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目光短浅,功利氛围较厚,对不能在短时间见成效的就比较缓慢,如软件。而对短时间内有成效就快,这种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的信息化建设表现非常明显。其实,软件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不少高校开始搞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软件真正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因原系统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信息之间难以交换,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学生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和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人事部门统计的教职工人数和财务部门统计的人数等有较大的出入,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和互操作性、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对学校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需要经历需求计划、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系统应用四个过程。应该说这四个过程缺一个都不能说已经成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信息化建设道路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规划要全校各部门与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统一方案。

(二)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现在高校一般设有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技术部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高校,这些部门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作为综合管理部门,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三)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校全体人员,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每个教师、学生,而且特别强调学校各级领导的参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提升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学校应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安排教职人员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二是加紧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

(四)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高校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学校自己原有的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索方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故步自封,不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自己的技术力量很难成功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很可能半途而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建设模式是与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的开发建设方式。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思想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高校间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以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的优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合理的手段,坚决突破制约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08.4.

[2]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蒋兴东.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设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8.

第2篇

关键词:医院;审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知识的时代已经来临。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在医院的财务核算、经营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在医院审计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医院的经营业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措施已经完全由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无论从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来看,都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因为审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的设施、理念等现实问题,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当前并不理想。因此,通过研究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根据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医院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审计信息化已经成为当期审计工作发展的主流。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审计继续发展的比如要求。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区别于传统审计的审计方式,因为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审计工作更加完善、安全和高效。医院审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医院内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账目都是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经营管理活动的网络化、财务核算的自动化、内部控制机制的系统化等等都因为信息化而形成。而医院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变化也使得其审计工作的环境、对象和内容等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审计工作性质的巨变也就导致传统的审计方法不适用于当前医院审计的现状,所以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当前医院审计的必然趋势。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质量和独立性

医院审计信息化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医院的办公、信息采集和数据传递等信息化流程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了医院审计业务的进步。医院审计信息化确保了审计的质量,提升了审计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的独立性。所以说医院审计信息化提升了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三.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进展

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审计信息化的基础,没有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审计信息化无法建立。目前,医院审计工作进程中基本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基本的硬件资源,并且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各个环节之间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医院管理部门之间建成了内部信息网络,各部门之间通过内部网络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医院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对财务资料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审计信息化的进程。

2.审计系统软件的出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硬件不断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计算机软件的创新速度。医院审计工作除了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资料处理外,还开始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审计进行管理。医院审计软件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登录软件对审计项目进行审查。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软件不仅仅可以审查审计项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还可以对过去的审计项目进行查询。该软件的使用能够帮助医院审计部门提升审计效率,促进医院能够继续平稳发展。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在医院审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存在着思想层面的阻碍,这些阻碍导致医院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医院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因为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其审计工作则并未被管理层所重视。医院管理者并未将审计工作作为当前需要迫切进行改进的问题。另外,不仅是管理者,医院内部财务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并未熟悉审计信息化手段。因此在管理层并不够重视审计信息化的条件下,财务人员不会深刻意识到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所以医院若想提升其审计信息化进程,首先要解决医院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观念问题。

2.医院审计部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和医院整体经营管理方面的促进作用。医院队伍信息化的了解仅仅在于将手工做账改为了计算机进行记录,甚至有医院为了进行表面的信息化,而需要进行手工和计算机同时进行工作。这种方式就完全违背了审计信息化对于提升医院审计工作效率的目的。

3.虽然目前医院已经基本实现了内部联网进行沟通,但是对于审计方面的网络建设依然不够成熟,无法实现审计数据的信息共享。目前医院审计工作的各个流程依然是比较分散,审计工作所搜集的信息也无法实现各个流程之间的传递。并且在医院目前的经营过程中,许多信息仍旧是以纸质的形式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这样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使得医院审计信息化进程缓慢。

4.医院审计人员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根本无法对所搜集的审计数据进行专业的审计分析。甚至有的审计人员根本没有对审计知识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从而根本无法进行审计工作。对于这些缺乏审计专业技能或者无法对计算机进行熟练操作的审计人员,他们对审计信息化的进程也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四.医院审计信息化对策

1.消除观念上的阻碍

首先医院的管理层需要对审计信息化引起重视,带来审计工作人员采取措施推进审计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审计信息化最先需要引起医院人员观念上的重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审计信息化,才能继续进行审计的下一步进程。其次医院管理层需要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观念,引起审计人员对信息化足够的重视,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观念上的阻碍。

2.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缺乏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低已经成为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阻碍之一。医院首先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相关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因为审计信息化需要审计人员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医院也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审计人员符合既具有专业审计知识又了解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才能够提升医院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整体提升医院审计信息化水平。

3.建立审计软件系统

审计软件系统是适合医院审计工作的软件。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商用审计软件和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两种审计系统。无论选择商用审计软件还是医院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都会对医院的审计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审计软件系统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财务现状和其所使用的财务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审计软件是否能够满足医院审计工作的数据搜集、汇总、整理、筛选及应用等方面的要求,医院都需要进行考查。选择与医院现有财务软件对接的审计软件是提高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关键。

五.结论

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因为审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的设施、人员素质等现实问题,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当前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根据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玮,李龙.对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2011(3):112-113.

[2]顾晨,昂慧,林秀兰.对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2013(17):185-187.

[3]沈相根.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医院审计问题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9(19):346.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9-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这种体制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推动高校对学生思想、观念、模式等创新的新型模式。这项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产物将教学的内容传播出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教学内容、课内外活动的管理服务进行统一的整理,构成协调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深化,最终可以达到推进教育系统进入完整的信息化体制的目标,增加学生创新的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对于近年来我国高校逐渐的进入信息化教育,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于教学过程中可用的电子设施包括计算机的采购工作,改变传统校园内枯燥的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进行正式的推广使用。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网络信息化应用到办公系统内[1],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并且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初步的实现信息化教育。第三阶段,近年来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已经步入了最后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校应该从其整体的发展状况出发,更加全面地考虑学校进入信息化的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9年,重庆曾召开过关于高校信息化的推广会议,教育部经研究指出,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几年来已经在逐步的完善中,发展前景非常可观。现在网络系统已经覆盖到了全国的各大高校,各大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经过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基本的网络设施已经达到了接近普及的状态。我国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体系也相继地进入了全国100多所高校,在基础设施已经完善的情况下,对于各种优质的资源共享和属于公共服务项目的一些系统的使用,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趋于完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手段已经被人们所认同,所以教育单位会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实践,但是在不断的尝试中仍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阻碍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对信息化没有足够的认识

现代的信息化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学校对于网络的推广,主要由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落实实施,所以要加快校园信息化的速度。加快速度的关键是需要相关的推广人员对这项制度有着正确的认识,信息化绝对不仅仅是对网络技术的一种提升,更是对现代化的整体意识的推广。

(二)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不全面

由于我国社会的网络科技发展较快,校园网络技术也随之进行更新,所以对于学校要达到信息化的目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信息化进入了瓶颈阶段,所以我国高校实现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革新。作为管理信息的校园部门领导,对于信息的筹划、规定和目标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管理工作的作用体现在学校行政和后勤的服务中,对于信息管理的这项定位也使其地位从根本上得到了提升,使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实现主动的权力,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使高校的信息化进入良性的发展阶段[2]。

(三)信息化的规划缺少整体性

现在高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规划缺少整体性,由于高校中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分院和院系,所以在对这项制度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制度的分散现象,每个个体依靠自己的想法进行信息化的推广,造成了使用软件、数据标准的不统一性。

(四)标准化程度低

高校在信息化建筑设中会出现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每个部门对于信息的推广平台和推广方式有所不同,也造成了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极大浪费,进而出现了投资数量大且回报少的现象,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利。

三、解决阻碍高校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师生对进行这项技术推广的认识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于全校师生们思想上的一次革新,使师生们摒弃掉传统的理念,以新时代的思想共同见证信息化教育的完成。

(二)建立完善的机制

统一的信息资源、统一的管理制度和一定信息技术的升级,是高校进入信息化必须要完成的基本体制。高校要制定出合理明确的各项体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三)建立整体的信息体制

将学校整体的建设思想和主要推广内容进行整合,要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分工明确的管理层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高校的信息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

四、总结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的推广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这种新型的模式已经成为教育单位即将发展的一种必然方向,目前,仍然有许多新的观念和技术在高校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在革新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但是经过教育部门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教育事业会快速地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并且经过不断的创新使教育事业达到一个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蒋东兴,郭清顺等.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27-30.

第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3-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整体现代化方式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自实施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于改善教育状况,促进人才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资源方面。首先,各级学校积极响应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不断完善基础性硬件环境构建,从计算机的购置到网络环境的布置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当前学校网络已由最初的校园网建设发展到了今天对数字资源的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次,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不少学校通过加快校内网站资源建设,以及不断丰富校内专业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并分派专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使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得以提升。

1.1.2 培养了大量信息化人才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由于很多高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因此,使得信息技术专业性知识得以不断延续和开拓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实现新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地区性应用水平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东部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上取得了较大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层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因整体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上也较为落后,从硬件设施的购置到软件环境的构建与东部地区相比,均还存在一定差距。

1.2.2 信息化资源建设不合理现象

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现硬件设施的不断配置完善,还需要在这个平台山,不断开发实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但在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兼顾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开发适应和满足当下教育状况的软件资源。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就理论而言,确实是当下我国教育中需要亟待开发的项目,但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往往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开发者并没有在开发前通过了解学校这一较小的教学环境,在合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

1.2.3 信息化资源的安全问题

部分地区或学校在进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往往更偏重于信息化资源的内容,这种缺少安全保证的开发方式,是极不利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和长远性发展的,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也起到了一定阻滞作用。

1.2.4 评价体系缺失现象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往往各自为阵,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方式,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来看,是极不科学的。而同时,由于对教育信息化水平并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进行测评,使得学校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愈加稀少,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

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2.1 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趋向平衡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东、中、西地区只有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平衡化发展,方可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真正提高,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以不断缩小中西部与我国东部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加快实现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2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将不断趋向合理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断科学合理,将改变旧有的较为盲目的开发模式,而充分遵照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合适宜的开发,避免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使得开发的信息化资源理论过深或者实用价值不大,对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裨益不大。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实现很好的衔接。资源开发后应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具体应用,避免信息资源开发后出现闲置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开发前切实做好调研工作,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后的即时价值。

2.3 信息化资源将更有安全保证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与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步进行。仅重资源开发建设而忽视安全问题的现象,是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趋势的,缺乏安全保证的信息资源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被淘汰,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2.4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建立,唯如此,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互不交流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学校之间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为信息化整体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确立提供较好的依据。

3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实现在各地区建设程度的趋向平衡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不断趋向合理化、信息化资源更有安全保证,以及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以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第5篇

关键词:物流行业;信息化;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6

1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性的交际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在这个大环境下,商品物流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商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商品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在质量、规格、客户需求等方面都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外物流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物流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影响。

2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信息化水平低、差异大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国内物流行业对信息化发展已经提高了重视,但是由于资金、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国内物流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存在物流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差异大的情况。许多物流行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在功能应用、统一标准等方面水平较低,制约着物流行业的发展。

2.2 商品信息识别技术普及率低

商品信息识别是提高商品信息交流以及促进商品运转的重要技术,目前商品识别技术主要以条码和射频技术为主,虽然这在我国商品识别中应用比较早,但是并没有广泛普及,多数商品在储存、运输等环节都没有很好的应用单元条码技术,这直接导致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效能低下。此外,由于商品信息识别没有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物流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流障碍,影响商品信息的有效交流,难以形成共享平台。

2.3 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水平低

为了提高全球物流效率,提高信息交换成为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我国行业信息交换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能力开发数据交换技术,无法与国际互联网互通互用,影响了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此外,物流企业的网络信息应用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物流企业只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简单的商品信息采集与交换,无法形成局域性或者大互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交换,影响物流业务深度拓展。

3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也离不开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给予这种发展以来要素,笔者认为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3.1 物流行业信息网络化、自动化

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突出表现为商品能够在全球国家快速的流动与销售,而物流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订单业务,就需要快速获得信息、快速形成物流,这其中物流信息网络化平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发现、交流物流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接洽订单,促进物流业务开展。因此,物流企业将来的发展将会在条码和射频技术应用方面有所提升。

3.2 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集成化

由于物流行业环节较多,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如果衔接不通畅,就容易造成物流滞后,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建立物流信息标准,能够有效保障商品在运输、装卸、储藏、保障、流通等各个环节信息无缝对接,物流企业间也能够快速识别商品的全套物流信息,便于提高物流识别效率,有效促进商品全球化;另一方面,物流信息集成化重点在于整合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由于物流企业从接订单到送达订单,中间经历诸多环节,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各类信息需要在统一的平台上集成化运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物流信息使用效能的提升,为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帮助。

3.3 物流行业信息全球化

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化,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全球化,承接物流业务需要面对全球的消费者,需要获取消费需求信息,跟进物流服务,拓展全球物流信息品牌,以保障物流行业能够不断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此外,物流信息全全球化更容易了解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能够从中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各类风险、商机,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物流行业的安全发展。

4 结语

物流行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是一种趋势,也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机遇,物流行业应该对信息化提高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重点倾斜,突破自身障碍,形成信息化系统运作,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夯实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中,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行业,占据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工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形势。从目前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来看,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中,机械工程技术正在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某些产品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工程教育中引入了信息化的理念,不但提高了机械工程的教育效果,也促进了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对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机械工程技术的特点分析

1、机械工程技术的先进性特点

(1)灵活(2)高效率(3)能源消耗低(4)无污染(5)产品性价比较高。

2、综合考虑设计与工艺的特点

在机械工程技术方面,设计与工艺紧密结合十分重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场的工艺进行合理的设计,使设计一次性成功,这就是经常所说的并行工程。

3、全面考本文由收集整理虑工业应用的特点

对于机械工程技术来说,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制造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在设计之前详细了解市场,针对工业应用情况进行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等,使该技术能够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这样的机械工程技术才算是成功的。

三、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考虑到机械工程的特点,在机械工程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手段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出于提高机械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机械工程教育开展过程中,及时的引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手段,主要包括cad教学、网络化教学等,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机械工程引进了国外技术的先进理念,形成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保证了机械工程能够持续快速的发展。从目前机械工程教育的开展来看,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了机械工程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相信在未来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范围更广,应用效果更加突出。

2、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采用了网络化发展的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机械工程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但提升了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质量,还提高了机械工程教育的整体效果,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从目前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网络化的发展模式为其带来了资源共享的便利,丰富了现有的教育内容,提高了教学实效性,为机械工程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这一角度来看,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了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机械工程技术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质量。

3、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机械工程的教育应尊重书本内容,应以现有技术为基础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教育,对先进技术的引入缺乏必要的手段。考虑到机械工程传统教育理念的缺点,以及计算机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机械工程教育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对机械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这一判断,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始朝着新技术引入和新技术应用的方向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机械工程教育的实效性,满足了机械工程发展的现实需要,提高了机械工程发展的整体质量,为机械工程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4、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技术的先进性

通过采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机械工程的教育效果得到了持续的提高,为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质量。同时,教育信息化手段的采用,保证了机械工程技术的先进性,使机械工程技术能够及时的引入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为我国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目前机械工程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技术的先进性,为机械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从促进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对机械工程教育信息化手段有深入的了解。

第7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策探讨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总体状况

(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我国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由此进入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据中心和教育网络等方面有着较为良好的建设情况,学籍管理信息的建设、校舍管理及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采集系统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二级部署、五级应用模式的进一步部署实施后,基本完成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数据采集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尚未完成教育系统基础数据的建立,缺乏其应有的统筹力度,出现了数据采集不完整、数据造假和数据重复收集等情况,不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也抑制了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教育部门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情况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不难推测,在我国一些网络信息较为发达的城市,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更为迅速,自然比网络信息落后的地区有着更快的发展。另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能够统筹一些信息系统,其支撑队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国家系统和自建系统如何完成有效对接仍然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部分中等发达地区在网络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经费的不充裕、模糊的管理机制和支撑队伍不强仍然是导致其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无法加快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

现阶段,人们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是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只是成为一种口号,人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这一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执行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网络之于教育的作用仅仅是“方便、快捷”而已,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学决策、教育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教育管理信息化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落后的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缓慢的发展速度,缺乏攻坚克难的决心,最终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与绩效导向。虽然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开始了一段时期,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传统教育时期的落后体制仍然在使用,例如: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缺乏对基础落后的学生的鼓励及对进步学生的肯定;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将学生成绩看成重中之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进行成绩的评定。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它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基础,忽略了对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譬如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标准的要求,但学生已经尽力做到最好,此时,如果学生这些努力被教师所忽视,并最终将学生成绩定为不及格,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在我们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下,结合教育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教育管理中的业务需求,我们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顶层设计来完成总体框架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责任框架的建设,进而帮助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构建“双主体”评价机制,让学生和教育执行人都能参与评价。不似传统教学评价,即只注重结果(成绩),而忽略过程(学生的努力程度);教育管理信息化前提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需考虑近期教学的显性因素,还应考虑长期教学的隐性因素。基于上述说法,当下教育执行人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执行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将教育执行人的自我评价,学生、教师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评价,既能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实际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前提下,将其从教育运转中抽取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监管和社会评价,完善政府的监督职能,实现自主办学。因此,快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当前时代条件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4-0020-03

1信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一五”以来,我区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增速不断加快,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

加强。

1.1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按照《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总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档次”的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主要发展目标进展顺利,全部目标超额完成已成定局。主营业务收入2010年实现248亿元,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65.3%,2010年是2005年的6.5倍,年均增速45.1%。工业增加值2010年可完成70亿元,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133.3%,2010年是2005年的5.9倍,5年年均增速42.7%。2009年实现利税15.6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利税目标。出货值预计2010年可完成36亿元,是2005年的7.4倍,年均增速49%。

1.2产业格局不断优化

在产业体系方面,在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产品、电力自动化、应用软件五个领域有相对优势和特色,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在产业布局方面,形成了北海市以计算机为主、桂林市以通信产品为主、南宁市以应用软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形成了贺州铝电子加工、梧州基础电子元器件、柳州汽车电子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在企业结构优化方面,形成了桂林NEC无线通信有限公司、北海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北海石基信息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9家。

1.3三大产业基地辐射带头作用显现

经过十一五期间建设,桂林、北海、南宁三个产业基地成效已经显现。2009年,南宁、桂林、北海3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之和占全区总销售收入超过90%。特别是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2008年引进中国电子科技开发集团,建设中电北海产业园后,相继引进了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大项目、大企业,使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起来。

2重点产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已确立全区推进方案,并不断加大投资推进力度,工业企业信息化得到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普及率接近95%,85%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了局域网、互联网站或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研发设计、企业管理、过程控制和营销物流等重要环节,以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得到有效推动。

2.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

2.1.1推进行业“两化”融合示范

重点推进制糖、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两化”融合。

制糖行业:针对制糖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在制糖企业推广成熟适用的生产工艺管理系统、生产计划调度系统、设备及能耗管理系统、物料均衡、决策、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供应商及采购管理系统、订单销售客户关系和配送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生产调度指挥系统。

工程机械行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发展。重点支持柳工建设面向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体系,从采购寻源到采购协同、供应链优化,形成一套适合离散制造业的、精益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利用柳工在行业、地区范围内的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势,培育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汽车行业:重点支持五菱联发公司在统一规划企业业务流程数据的基础上,建设独立系统,控制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及工作流,实现对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系统、PDM系统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现有系统间数据的管理及交换,最终适应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软件平台,集成后续实施的各类系统。

2.1.2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示范

2010年,自治区工信委、财政厅联合下达“两化”融合项目43项,总投资94592万元。其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项目6项,总投资27449万元;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项目4项,总投资3857万元;节能产品及产品信息化项目6项,总投资6970万元;信息技术产品项目8项,总投资9585万元;企业研发设计、管理信息化项目13项,总投资34319万元;产业链两化融合项目4项,总投资2282万元;“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项,总投资50万元;港区信息化和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项目1项,总投资10080万元。

2.2“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2.2.1组织汇编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

出台了《第一批“两化”融合推荐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为我区各级主管部门和工业企业推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

指南。

2.2.2启动创建100家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示范企业工作

工信部将广西都安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列入首批60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将桂林立白日化有限公司列入45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重点关注的企业名单中。

2.2.3支持建设“系统能源技术推广平台”项目

支持CSIP广西分中心的“系统能源技术推广平台”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帮助广西流程工业企业实时获取能源动态信息,有效降低能耗,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构建起政府和企业之间能源管理的桥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随时了解重点企业的能耗状况,对促进广西流程工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启动广西“两化”融合门户网站建设

委托e-works开发建设广西“两化”融合门户系统。该项目开发、实施时间约半年,建成后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包括:介绍国家和广西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和相关措施,建立广西“两化”融合知识库与交流平台、提供对广西18个重点工业产业的介绍,收录广西工业企业的网站信息,提供广西制造业产品搜索引擎,为广西制造企业提供“两化”融合知识库、案例库、产品和解决方案库,进行项目在线申报,实现供需对接服务等。

3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3.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综合通信能力持续增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截至2010年,全区光缆总长度达到32.3万公里,电话用户数29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7.8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数330.1万个,实现电信业务总量779.2亿元,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380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567.1万户。

固定电话网:至2010年底,100%乡镇通达光缆,达到“村村通电话”,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08.9万户。

移动通信网:至2010年底,移动网络覆盖全区所有县(市、区),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214.5万户,普及率达到45.6%。

互联网:互联网已延伸到广西所有的市县及绝大多数乡镇,省际出口带宽具备400G以上能力。至2010年底,广西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93.9万个,网民人数1226万,网民普及率达到25.2%。

3.2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初见成效

电子政务:全区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水平,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联网的电子政务骨干网络,实现了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自治区部门横向和自治区到市、市到辖县的纵向网络带宽分别为100、622、155兆。广西电子口岸、劳动力市场、科技、公安、人口计生与卫生等一批大型业务信息系统专网已建设应用。市级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南宁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县/区均接入了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了政务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柳州市建设形成了“党政一套网络,一个管理机构,一套管理办法”的工作

格局。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上交易安全体系等相关配套环境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食糖、有色金属、农产品、医药等建立了专业化或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城市信息化:主要城市信息化水平较高,其中:南宁、柳州、桂林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分别在城市管理、企业信息化和旅游信息化方面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并分别荣获自治区城市信息化突出贡献奖和优秀成就奖。

农村信息化: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得到大力推进,互联网宽带网络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已覆盖全区行政村,信息服务终端部署到位率达90%;“三农”信息服务已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并通过电话、电视、电脑进村入户。

4结论及建议

广西目前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已不允许广西再走老式工业化振兴经济的道路,而是要走一条以信息化为科技依托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而信息化则是新经济发展的引擎。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新经济。

参考文献

[1] 常明.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J].中国西部科技,2010,(10).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系统;健康监测系统;建管养一体化

1前言

桥梁管养信息化,是通过搭建桥梁信息数据库,对桥梁的定期检查结构及技术状况评定等级进行整理,再结合桥梁规模,定制针对性的养护维修计划,最终实现对维护资金和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2桥梁管养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桥梁管理系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最开始的简单存储既有桥梁的信息到具备制定维护策略、提供辅助决策的专家系统阶段。1968年,美国联邦公路总局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桥梁管理系统“国家桥梁档案库(NBI)”,之后世界各国也都相续进行了这一方面的开发研究工作。例如荷兰DISK系统、芬兰的DANBRO系统等。我国桥梁养护管理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各桥梁管理单位结合自身管养桥梁的特点,定制开发了多个桥梁管理系统软件。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桥梁管理系统软件已经实现由C/S架构(客户端/服务器)向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的转变。同时,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系统还实现了移动终端应用功能(APP),桥梁养护人员能够通过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实现桥梁病害录入和信息查询,使得系统变得更加灵活便捷;另一方面,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一些桥梁管理单位开始依托BIM技术建立了建管养一体化的桥梁管理系统,通过BIM技术,实现了将各管理方集成在一个连贯有序的数据组织中,加强项目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以及信息传递,使管理平台变得更加简捷有效。然而我国桥梁管养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标准化检评管理、关键部位及构件4D可视化展示、养护方案比选与辅助决策、结构风险预测与安全性能评估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较低,以人为经验判断为主。同时,BIM技术在我国桥梁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现有的应用以设计、施工为主,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建立桥梁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共享,难以为桥梁的科学养护决策提供依据[1]。

3桥梁管养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3.1移动互联网技术下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呈现新面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桥梁管养逐步实现了文档的信息化,产生第一代桥梁管理系统,形成了现代桥梁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架。发展至今,桥梁管理系统从初代的简单存储桥梁基本信息,逐步发展为具备桥梁基础数据存储、结构状态评估、性能退化预测、经济效益分析及优化辅助决策等功能的新一代桥梁管理系统。我国的桥梁管理系统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管理需求,开发了桥梁管理系统,发展呈现三阶段。第一阶段:对既有桥梁的信息进行存储,并对桥梁静态信息进行检索与统计。第二阶段:在存储既有桥梁的静态信息基础上,实现对桥梁检测数据、评定等级、维修历史等动态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具备制定维护策略,提供辅助决策的专家系统。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桥梁管理系统的运营模式,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使其向着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化人工巡检系统的方向演进。基于此,桥梁管理将有诸多的提升。如通过设定角色和权限,分工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工作,加快了工作效率;在现场实现对构件的实时定位和监测数据查询;实现服务器与现场数据的共享,有利于快速决策。在未来,还可以通过损伤的图形化录入,实现病害参数智能识别,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2]。

3.2基于“大数据”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被寄予厚望

材料更新、技术进步驱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在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构健康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桥梁,加拿大ConfederationBridge、日本AkashiKaikyoBridge、中国的青马大桥、东海大桥、苏通大桥、润扬长江大桥等,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如今,健康监测系统目前已实现实时动态采集,获取并储存海量数据;但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对桥梁状态评估有用的信息,实现对桥梁的安全监管与有效维护。在经过数据预处理(信号降噪、异常剔除、冗余删除、数据压缩等)后,如何实现数据的深层挖掘是未来真正实现健康监测系统价值的所在。建立基于静态测量数据和动态测量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确定损伤位置及程度,合理预测结构的剩余寿命;同时,选择合理的预警指标及阈值,建立可靠的预防及养护加固机制,这也是未来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近年来,基于大数据进行结构的损伤识别和状态评估成为当前SHM研究的核心内容(图1),形成了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前者对理论模型的精度和监测数据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后者研究监测数据本身的变化规律及概率分布以识别结构状态的变化模式。但实现损伤识别的实桥案例仍然少见,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传感器性能不足,桥梁尚未出现明显的损伤,仍缺乏识别结构微小损伤的理论与方法等。最新研究显示,基于“大数据”的结构分析通过数据预处理、数据融合、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可视化等来实现,而深度学习、云计算等将可能为SHM大数据研究打开局面。随着桥梁逐步经历由“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乃至“管养为主”的转变,基于健康监测系统、运维期桥梁管养系统中存在的各方信息缺乏整合、养护信息共享闭塞、信息传输方式非常零散、系统之间缺乏数据互用性等问题,未来实现监测、管养的有机结合、监测项目集成化、人机交互、数据共享是发挥该系统意义的重要途径[3]。

3.3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平台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依托BIM技术建立了建管养一体化的桥梁管理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许多工程领域,已经逐步实现了已有工程结构的“BIM化”。基于工程建设阶段的纵向信息和基于运营期数据的横向信息,将成为基于BIM的桥梁建管养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基础。可以预见,BIM技术在未来将成为桥梁建管养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它将逐渐改变我国已有的设计、施工、管养模式,使得桥梁工程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同时,BIM与VR、AR技术的融合在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桥梁管养信息化的建设中,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健康监测系统、建管养一体化平台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目前数据深层次挖掘不足致使桥梁的安全监管与有效维护并不到位,而在数据信息结构化、标准化的融合、共享过程中又急缺规范文件的指导,导致养护信息共享闭塞、信息传输方式零散、数据交互不便等问题。所以,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BIM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建管养一体化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项海帆.世界桥梁发展中的主要技术创新[J].广西交通科技,2003(5):1-7.

[2]屈青山,张新艳.推行项目信息管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2):34-36.

第10篇

关键词:烟草行业;烟草信息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026-03

作者简介:常威(1985-),男,湖北荆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0 引言

随着烟草行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应用的不断深入,烟草行业的经营模式已经由传统模式逐渐向网络模式转变,信息化对烟草行业运营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广东烟草商业系统作为烟草流通强省,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一直高度重视并保持行业领先,在近10年的发展中,其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应用已达到较高水平。

1 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发展现状

以广东烟草商业系统为例,重点分析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1.1 计算机网络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优化调整、灵活可靠”原则,广东烟草商业系统构建了“省―市―县”架构模式的计算机网络,如图1所示。其中省公司核心层网络至地市层网络采用MSTP模式链接,设主备两条线路,链路带宽为10M,地市层网络至县区层网络也采用MSTP模式链接,设主备两条线路,链路带宽为2M或4M。各网络层级之间基本上都是选用中国电信光纤线路进行链接,也有个别地级市为了保障通信稳定性,将主备线路中的某一条选用中国移动或其它供应商的光纤线路进行链接。

在这种三层网络结构中,地级市网络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重要,也是网络安全工作的重点。一般而言,各地级市负责管理和监控本级及下属单位的局域网网络运行,网络管理平台、入侵防护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均部署在地级市,由地级市企业信息中心负责管理。县区层网络的安全防护工作相对较少,主要负责本级局域网的病毒入侵防范,维护网络通信稳定,设专职信息管理员进行管理。

1.2 信息系统应用

在稳定顺畅的网络平台支撑下,广东烟草信息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覆盖了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如表1所示。

在众多应用系统中,主要的业务系统都是国家局或者省公司统一部署,且绝大多数系统架构采用B/S三层模式,基层单位作为终端用户,仅需设置用户界面。这种统筹部署的模式,有其自身优点:①有利于集中资金、力量进行信息系统开发,避免下属企业各自为政、自行开发造成资源浪费;②在较高的层面上统一部署、集中管理,既统一了各单位的业务流程,又减少了基层单位在系统开发、实施、运维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让基层单位更专心做好系统的应用推广;③系统集中部署、数据集中存放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和数据共享度。

1.3 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建设意义

基层烟草单位在行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定位非常重要,原因在于基层单位数量众多。就广东烟草商业系统而言,下属地级市公司就有20家,下属县区级分公司也达95家。就终端用户数量而言,基层单位信息化应用在整个烟草行业占主导地位。烟草信息化发展成果能否被充分利用依赖于基层单位信息化推广力度。同时,基层单位庞大的终端用户数量也给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越大,防护也越难,行业内网都是互联互通的,某一个单位的安全防护出现问题可能会波及到上层网络,省域网甚至是全行业内网。因此,烟草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基层单位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

2 基层烟草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广东烟草商业系统基层单位的工作实践中可知,基层单位在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化建设模式上存在弊端

(1)“上层开发、下层使用”模式造成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脱节。基层烟草单位很多信息系统都是在国家局、省局的层面统一部署建设,这种建设模式有一定好处,但也存在弊端。因为有些系统在开发阶段并没能周全地考虑到基层单位的业务流程细节,导致开发出来的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实际要求。

(2)系统众多但集成度不高。就广东烟草商业系统而言,已经开发了众多的MIS系统,但是各系统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数据交流,成了信息孤岛,各环节的信息和数据无法进行汇总和分析,如财务软件和营销大集中系统就没有整合在一起,导致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能完全融合。该问题在不同层级上部署开发的信息系统之间更为突出,如全国烟草行业的资金监管系统和全省的财务管理系统,两套系统之间没有接口,业务处理出现断层,给用户增加了额外工作量[1]。

(3)基层单位主导或参与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尤其是大型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太少。虽然这有利于基层单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系统的应用推广和信息安全管理上,但是对基层单位IT人员的技能发展尤为不利,没有经过项目实践锻炼,IT人员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就少。长远来看,对烟草行业IT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2.2 行业特殊性质带来不便

烟草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烟草专卖制度,因而我国烟草专卖局(公司)具有政企合一的性质,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正常运营;另一方面也作为政府职能机构,负责对整个烟草行业的管理和控制。在信息化工作中,很多烟草企业都面临着行业内和地方政府信息平台不对称的问题。如广东烟草商业系统构建了卷烟零售许可证管理系统,并要求各基层单位要在该系统内完成许可证的审批、归档流程,但是很多地方政府行政中心也部署了网上办事大厅,要求在地方政府信息平台上完成行政审批流程[2]。两套系统位于不同的信息平台,且没有接口,窗口办证人员只能在2套系统中各走一遍流程。信息系统原本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但在这种情况下反而造成工作上的不便。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人事管理、公文处理等诸多方面。行业内和地方政府信息平台的不对称,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基层工作带来了负担。如果不妥善解决,会导致基层单位对信息化工具的反感情绪,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2.3 信息化发展不协调

如果说烟草行业就是一颗倒立的树状图,那么越往下个体差异性就越大,基层烟草单位在信息化发展水平上呈现出步伐不协调也就可想而知。有些基层单位在基础建设、应用能力、技术手段、管理手段上都比较成熟,有些基层单位相对落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对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尤为不利,尤其在信息系统化的推广和整合上比较明显。

2.4 信息化技术水平整体比较落后

信息技术是一门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的学科,只有与时俱进地采用并推广新的信息化技术,企业信息化工作才能充满活力,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提升。在诸多基层烟草单位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一直停滞不前。比如有些基层单位尚没有建设门户网站,有的甚至仍然使用早已过时的HTML静态页面编辑技术;Offic 2007功能较03版本要强大很多,但是在很多基层烟草单位却推广不起来。就当前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安全防范手段来看,其离金融行业、通信行业还有较大差距。

3 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发展对策

3.1 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根据行业内某些基层单位的先进经验,有两项安全措施值得推广:一是实行内外网分离。行业内局域网与互联网或政府网实行物理上的隔离,从光纤进入至终端用户,行业内网与其它网络没有任何连接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病毒入侵几率,有效保户业务系统及重要数据[3];二是在行业内网部署桌面终端管理系统,有效监控和管理终端电脑。桌面管理系统是基于电脑桌面端的内网安全管理软件系统,其以安全管理中心策略控制为核心,以终端安全为基础,通过对现有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制定安全管理措施,使得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对终端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从根源上有效抑制终端对信息安全的威胁,最终达到防止内部用户及外部用户攻击的目的。主要包括终端计算机资产管理、用户操作行为监控、网络和应用访问控制、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和补丁分发等功能。

3.2 开展行业信息工作标准化

基层烟草单位众多,信息化发展步伐不一,要协调发展,就必须推行标准化[4]。2013年,全国基层烟草企业都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贯标工作,通过实施标准化,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可以考虑将这套方法移植到信息化工作上。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并了很多有关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烟草行业也加快推进标准规范的转化与对接,形成了一套使用烟草行业的标准体系并加以推广。在实施中采取硬措施,通过达标评审规范基层单位的信息化工作。

3.3 科学合理开展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项目建设也是一项投资,也要讲究收益,切忌盲目。一方面,烟草行业要站在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好信息化项目建设,尽量在更高的层次统一部署项目建设,尽量在原有系统上进行集成整合。要避免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另起炉灶,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为了避免与基层单位所处的地方政府信息平台出现不对称,在开发过程中要尽量沟通协调,妥善处理数据接口问题。

3.4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导入

目前,就各基层单位信息系统开发与运维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还是依赖于外部供应商,行业内技术人员在自主开发、自主运维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人才培养与技术引入相互关联,二者要一起抓。实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今后可以考虑采取与外部供应商合作的模式进行信息项目建设,让行业基层单位的IT人员在项目开发实施中学习新技术,同时,促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4 结语

正确引导和规范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工作对于推进数字烟草的战略部署至关重要,也是一项极为系统的工程。总体而言,要从信息网络与信息应用两个方面着手,以推进标准化,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协调基层烟草单位的信息化发展。本文对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对制定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展,佘娜.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7):4232-4234.

[2] 曾向阳.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烟草专卖零售许可的影响及调整[J].经营管理者,2014(11):190.

第11篇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会计只有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提高其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职能,提升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财政部2009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体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1.以会计学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2.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全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实现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等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4.会计信息收集、提供、处理、比较多元化。通过信息接口,可以收集来自单位内外的各类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任一会计期间多种形式的会计信息,运用复杂的数字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比较和决策。

5.实时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不论内部数据,还是外部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进行相应的分类、汇总、计算、分析,实时主动的反映单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很多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基于其以上特征,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会计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高校的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形成高度契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向校内外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初步实现了制单、记账及报表生成的“会计电算化”,将广大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但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它距离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能全面地涵盖会计信息化实质和内容,最多只能说是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一旦单位建立了计算机处理账务的系统,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出具报表,我们即可认为该单位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即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

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会计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组成的新型系统,它较会计电算化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是一个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运用综合知识与技术处理信息的系统,更多强调的是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侧重的是单位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已经建成了自己的财务局域网络,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有的学校还开通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网上缴费等功能,使校园网内的用户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后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和办理业务,方便教职员工的工资查询,学生的学费缴纳和奖助学金发放等,可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真正的实现高校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行业协商一致的标准才能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被更快捷地采集、汇总和运用,才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和利用率,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判断。

我国的会计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数量众多,但标准不统一、平台各异、软件之间没有统一接口,进行数据通讯和转换等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其次,校内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通用接口。信息不能共享利用,需要数据利用只能通过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进行传递,相同的信息需要不同部门的重复输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出错的概率,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三)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对外不能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税务、银行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对内不能与校内其他部门和师生进行及时沟通,不能与非财务信息及时交流共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无法满足管理部门和校内各部门对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这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与校内外其他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彼此共享信息资源。

(四)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在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短期内不可能全面实现。要实现会计全面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宏大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和加剧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从区域来讲,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部委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高于一般地方院校,公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一般高于民办高校。

四、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理念

理念决定发展,会计信息化理念对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引作用。

会计信息化理念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将服务、管理、决策融为一体,向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字准确,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无误的决策。有用必须满足三个方面:一是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是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三是为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着力构建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指,为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关于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活动的结果。会计信息化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2011年,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成立,其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制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要求会信标委应于2012年拿出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然后制定各项具体标准,稳步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造成目前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依据需求自行建设,难免会多走弯路和造成巨大浪费。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云集,所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较企业会计制度而言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基础,可以率先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标准化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局限于财务部门,与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共享或共享不充分,难以发挥协同管理作用。

首先,完成财务系统与自身各业务子系统的缝衔衔接。比如:账务系统与预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等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仅会减少数据输入的出错率,同时也会大幅度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上来。

其次,部门协作,共同建设,实现与人事、教务、学生、资产、后勤等管理部门系统之间直接的数据传递。建立通用接口,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率。

再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预约报账,即采用网上提交报销单据、自助生成打印报销单、自动生成报销凭证、现场提交报销内容、完成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积极拓展“银校互联”平台的建设,实现无现金报账、电子转账等基于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的开展,使资金结算更加便捷、安全,资金的监控更加有效。

(四)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和选拔一支既精通会计,又熟悉技术,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财务数字信息较传统手工会计资料更容易被篡改或泄密,其舞弊的隐蔽性也更大,因此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库及编程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会计人员往往除了熟悉财务软件、计算机操作外,对其他的业务技能掌握甚少;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知识比较缺乏,不能很好的解决和处理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和满足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第12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70-05

一、“十二五”期间全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州抢抓国家“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筹措经费2亿多元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我州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与支持,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信息化网、《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省、州级媒体关注;恩施州教育信息网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评为“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地市级五十佳”;“恩施州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州教育局以“用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题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教育信息化推进会上介绍经验;特别是我州探索的“同体式”、“支教式”和“协作式”三类同步课堂效果明显,其模式被收入国家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中国的路径和经验》一书中,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予以介绍。

1.领导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氛围愈加浓厚

恩施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州委书记王海涛同志对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州长杨天然同志在全州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教育信息化。全州六大产业链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州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的整体战略进行部署,州政府将“新建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纳入年度为民承诺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建州以来规模最大的教育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对推进全州教育信息化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县市按照全州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加大了在州内外媒体及学校内的宣传,全州教育信息化影响力明显提升,良好的发展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2.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明显增强

恩施州教育局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在经过“搭班子、建机构、摸家底、访高端、看前沿、学示范”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州教育局结合实际和未来趋势,拟定了以“政府主导、企业营运、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编制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确定了39所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和恩施、来凤两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全州通过国家、省级项目支撑及本级投入,快速推进“三通一中心”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州、县市、学校三级教育网络中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1)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VPH虚拟教育城域网。全州有582所学校光纤接入互联网,占47.59%。其中,21所高中和12所中等职校全部光纤接入互联网;136所初中有129所光纤接入互联网,占94.9%;548所小学有371所光纤接入互联网,占67.7%;506个教学点有50个光纤接入互联网,占9.9%。

(2)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全州各县市依托“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加强“班班通”多媒体教室建设,全州9891间班级教室有7188间已建多媒体(5691间投影模式多媒体,1497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72.7%。其中,21所高中的858间班级教室有642间已建多媒体(493间投影模式多媒体,149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74.8%;12所中等职校的448间班级教室有271间已建多媒体(183间投影模式多媒体,88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60.5%;136所初中的2341间班级教室有2291间已建多媒体(2196间投影模式多媒体,95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97.9%;548所小学的5370间班级教室有3519间已建多媒体(2748间投影模式多媒体,771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65.5%;506所教学点的874间班级教室有465间已建多媒体(71间投影模式多媒体,394间电视模式多媒体),占53.2%。

(3)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加强州、县市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网络中心133个(其中,21所高中建有门户网页的有19所,占90.5%;12所中等职校建有门户网页的有10所,占83.3%;136所初中建有门户网页的有57所,占41.9%;548所小学建有门户网页的有47所,占8.6%。有教师用计算机8580台,学生用计算机15537台)。积极开展网络中心教育宣传、信息、政务信息公开、公众互动、网上办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政务网站绩效作用。

3.应用驱动,教育信息化显著优势逐渐显现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双向融合,关键思路是贯彻应用驱动。我们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化应用。

(1)试点探索“三类”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在恩施市、宣恩县探索三类同步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一类是破解没有教师、开不了课的难题,实施“同体式”同步课堂。“同体式”同步课堂将教学点与城镇优质学校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结为共同体,通过在线互动教学方式,点、校班级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实现教学点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梦想。第二类是破解教师紧缺、开不齐课的难题,实施“支教式”同步课堂。将义务教育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对,利用同步课堂,解决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学科师资缺乏的困难。第三类是破解教研水平不高、开不好课的难题,实施“协作式”同步课堂。学校与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管理,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

(2)重点抓好“班班通”的应用。州、县市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课资源应用库”、“课内网云教育平台”、“班班通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推进“班班通”的管理和应用,促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各县市和学校出台制度将“班班通”的应用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州教育局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作为对各县市教育局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3)全面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政治任务。州、县市以帮助教学点教师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教学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为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采用骨干培训与校本全员培训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设备操作能力、网络资源获取能力、资源加工处理能力和教学应用能力。

(4)试点探索“电子书包”应用。分别在清江外国语学校、来凤县实验中学、来凤县民族小学、鹤峰县实验中学、鹤峰县实验小学试点探索“电子书包”应用。通过试点探索,大家认为:应用“电子书包”能够有效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基于问题的学习、差异化学习、自主性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

(5)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应用。开展各种师生电教装备活动,促进电教装备设备应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4.任重道远,教育信息化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

“十二五”期间,全州教育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认识程度尚待提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教育信息化所需投入较大,使用维护成本较高,且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需要财政大量持续的投入。对于财政状况较好或是学生数较少的县市,依托国家、省级相关项目的支持,本级财政配套投入难度较小,但对于情况相反的县市来说,推进教育信息化则是典型的“烧钱”工程,该部分县市和学校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等、看、靠”的思维仍然存在。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但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认识不足,习惯用老经验、老办法,对信息化运用热情不高。但这场变革浪潮迟早要来,清醒者将永立潮头,昏睡者必困于沙滩。可以预测,落后者若固步自封,不思创新,区域不平衡局面将进一步扩大。地方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上还需要“胆子大点、步子快点、方法多点”。

(2)体制机制尚待健全。一是缺乏制度保障。教育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人多、事杂,必须由地方政府牵头,否则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目前,全州仅恩施市成立了政府层级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目前全州教育信息化机构尚不健全,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州教育局虽然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目标仍无法实现。二是缺乏经费保障。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县级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给予了相应配套,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使用、资源应用、设备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还需大量资金,亟需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予以支持。如宣恩民族实验中学,2011年配置的30套班班通设备现已全部老化且不好使用,这些设备只有2年的免费维护期,仅靠学校无法进行设备维护与更新。根据《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目标,全州未接入互联网的135所农村中小学、456个教学点要实现“校校通”,2703个班级教室需配备“班班通”设备,57个教学点277个教学班需配备“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或实现同步课堂,还有584所学校没有门户网页,乡镇以上学校需各建一间网络直播和录播教室。同时还有州、县市、学校三级信息化平台亟待建设,要完成这些目标,共需资金2亿多元。三是缺乏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的设备维护、平台管理和教师培训,以及衍生出来的诸如教育质量监测功能、校园视频监控功能、班班通实时监控功能等,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来提供支撑。全州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学校没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应用维护与管理队伍,且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广。目前全州对教育信息技术岗位的设置、人才的招聘、技术人员的业绩考评等没有相应的制度。

(3)应用能力尚待提升。由于我州缺乏大规模和深度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很弱,尚停留初级使用阶段。无专业的人才队伍,加之大多数教师认知不够、学习不够,教育信息化远未达到其应有效果。目前,试点总结出的“三类同步课堂”模式影响虽大,但尚未大面积推开,受益学生覆盖面很小。

二、“十三五”期间全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立足恩施州情,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应用为核心,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带动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抢抓机遇,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形态之一,特别是大数据、“云”概念的诞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革命性行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据有关资料统计,2013年全国教育信息化消费超过2000亿元,随着教育投入地不断增长和“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的实施,教育信息化市场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湖北省今年2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提出通过信息消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也把教育信息产业作为湖北战略型新兴产业进行打造。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将信息化作为六大产业链之一进行重点打造,恩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只有抓住这个机遇,才能有效破解恩施教育资源不足、资源不优、城乡不均、教育不公等现实问题;才能实现全州上下教育理念新的转变和教育模式质的变革;才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显著提升和专业化成长。所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既是恩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恩施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只有抓住教育信息化在恩施发展的良好势头和机遇,不断增加紧迫感,乘势而上,才能有效缩小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为恩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科学规划,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从战略角度去科学规划该项工作,确立教育信息化在我州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013年,州政府出台了《恩施州信息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教育信息化有所提及,但从整体布局、协调发展上没有系统阐述。我们建议州政府组织专业团队对恩施州的教育信息化进行详细调研,制定出《恩施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方案。方案要和我州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和国家、省级层面规划和正在实施的项目对接,有效整合资源和力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争取用5年时间达到“基础设施再上新台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促进机制更加灵活”的目标,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丰富、有效的数字资源,大力提升全州教育信息化水平。

3.创新机制,建立多方参与共享共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巨大的、可持续的投入。目前我州财力有限,教育经费基本用在“保基本、保运转”上,本级财政专门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极少,做大做强做精教育信息化还存在巨大困难。全州现有基础教育段学校师生54万多人,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潜在信息化消费市场。如何利用好这个市场?这需要我们真正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要突破仅仅依靠政府项目推动的传统路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等多方参与、共享共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县市和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探索中已摸索出较好的经验,既汇聚了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力量,又缓解了政府投入的资金压力。要让这种多方参与的建设模式广泛应用,必须进一步突显州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加强对教育、广电、通讯、经信等部门的协调,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真正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数字资源建设共享机制、运行维护服务机制、教师应用能力提升机制”等多种机制健全的格局。

4.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全州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双向融合,关键思路是贯彻应用驱动。州、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研部门要及时跟进,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形态、教育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等),结合学科教研活动,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要继续抓好学校“班班通”的使用,进一步深入推进“三类同步课堂”。要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重要条件,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整体推动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更广泛深刻的应用,达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

5.加强领导,创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提供有效保障

(1)加强领导。州、县市政府要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该工作的推进与发展。要明确州、县市政府为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实施主体。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和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有效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

(2)保障投入。州、县市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20%~30%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用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把办公经费的1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3)培养队伍。州、县市政府要增加用于教育信息化的专业人员编制,解决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岗位设置、工资待遇、绩效考评等问题。要积极通过现场培训、校本研训和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要进行教育技术理念以及信息技能的培训。

三、“十三五”期间全州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使恩施州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形成满足教学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双向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恩施州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带动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使每个教师都能自如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好课,使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健康快乐成长。

1.实现五大目标

(1)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普及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化终端设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

(2)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能得易得、适用好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资源。建好州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研发、汇聚、应用和管理机制,提升资源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

(3)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做好州、县市、学校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工作,创新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职能转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服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 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建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试点校,形成丰富多样、扎实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

(5)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开展多方合作,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我州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2.完成五大任务

(1)提升学校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水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数字鸿沟。重点支持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乡镇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做到硬件设备先到位,优质资源先输送,为教学点开齐开好规定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到2020年,全州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全面普及,宽带网络全面通达各级各类学校。

(2)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恩施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公益性资源,以市场为依托提供个性化资源。通过“区域结对、学校结群、教师合作”等方式,推动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建机制;通过“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购买”的方式,拓展资源应用主体的选择空间,形成有效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到2020年,优质资源全面覆盖州内学校,形成具有恩施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3)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课堂教学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有效融合,形成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层变革。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泛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和协同教研,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第13篇

会计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各种会计信息资料的加工、传输和应用,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资料信息,以方便企业进行决策管理,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意见。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集成、动态等特点,虽然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已经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信息化会计理论研究滞后

现阶段,很多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都没有落实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他们片面的将会计信息化认为是解放会计人员繁重劳动力的手段,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会计劳动效率和信息输出速度的新途径,而并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联系;一些企业甘于现状,不认为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发展,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盲目开展会计的信息化,相关措施落实了,可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管理措施等却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提升;更有甚者是一些企业的高层,他们认为会计电算化就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因此,再落实会计信息化就是一种“资源浪费”;高层的不重视,导致企业整体对会计信息化不重视,会计信息化难以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目标。

信息化会计理论研究滞后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的会计理论很少将信息化网络技术考虑进去,然而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忽略电子信息技术会严重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具体的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延不断变化,企业的主体形式越来越模糊,落实会计的信息化缺乏清楚的界限;第二,新时代中,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会计的时间界限被大大的缩短;第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会计需要突破速度问题,实现财务管理由静到动的转变。

(二)财务资源和数据等难以实现共享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落实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想要单纯依靠财务部门管理或是相关财务软件实现“三流”的有效控制,是极其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有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实现自身业务信息与软件管理的有效融合,将软件的功能真正的落实进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实现财务系统与其他系统资源的有效共享,也才能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让信息真正成为企业决策的良好后盾。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来,很大一部分的企业缺乏管理意识,加之资金短缺、人员缺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根本不能落实管理的一体化,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更是难以实现。

现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财务信息的传递依靠网络,因此,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可靠又成了会计信息化中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除此之外,网络信息的使用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对企业信息使用者而言,不当的信息使用,会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继而导致信息滥用和信息泄密,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我国会计领域高尖端的人才缺乏,中低档人才供给过剩。具体的表现在于手工记账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被科学合理的应用进会计工作,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缺乏必要的条件。虽然近些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毕业生很难实现“学以致用”,更难以满足社会的根本需求,继而导致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想要全面落实,必须从企业领导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企业领导阶层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为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活动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尽可能的取得国家的认可,在国家宏观政策下推广会计管理信息化,号召全民参与。具体的措施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第一,企业高层需要纠正自身的观念,从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出发,正确思考会计信息化的意义,要明确自身不仅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更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受益人;第二,结合以往经验在企业内部落实会计信息化的全面认识,使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都拥有建立会计信息化的迫切愿望。

(二)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建设理论体系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可以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在建立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协调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部门是信息化发展的引导者和协调者,通过宏观管理来落实会计信息化发展,其主要作用有四:第一,对组织信息管理、财务会计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健全信息化管理理论体系;第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全面落实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第三,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认证标准,完善市场竞争;第四,建立快捷、安全的网络环境,为信息的共享、传输提供保障。

(三)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

现阶段,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管理意识。相关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意识的为各个部门储备人才,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化的相关培训,提升员工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为企业储备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为建设会计信息化创造条件。组建企业自身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继而落实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除了以上三点,企业想要发展会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从网络安全建设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的优势,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服务指导。

第14篇

关键词: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改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农业信息服务就已迈入网络化时代。2002年,辽宁农机设计了推广信息网,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平台,设置了专业的办公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1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楼已经建成,相应的农业平台也加大了建设。迄今,辽宁省的电信光缆总长度已达24万km[1],而全省规范的行政村也保证移动及固定电话的接通率能达到100%。“农民上网工程”能同时使200万农民应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工作,尤其是网上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已达到50亿。目前,在开发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辽宁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服务队伍也在持续扩大,农村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农村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今日,辽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2辽宁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问题

2.1服务对象

以往农业信息服务一般是服务农业科研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因此信息上升非常多,出现下沉的情况比较少[2]。但由于科技进步及农业发展,为领导提供数据统计的农业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已经不再适用。现今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严重缺乏服务农村及农民的主动性,特别是农民对供求以及生产等信息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2.2服务意识

针对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来看,运营商不愿投资,农民也不愿意选择成本较高的信息服务形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服务在农村的发展。现阶段,农民最满意的服务方式是专业技术组织。

3辽宁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业

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中,农业信息服务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融合电信、电视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3],也是未来我国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中的特点。现在农村信息服务中对服务内容最为关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此能从各个角度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给农民,使农民能因此获取更多市场、技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上移平台,下移服务,给农村提供最为便捷的智能化信息,这也是目前农村发展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

3.2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

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运作的高新科技,我国必须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及传统媒体,以此形成一个多层次、形式的信息窗口。还要相应配合网络,有效提升信息的工作效率。

3.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形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非常需要的一种形式。目前,网络广告、推广以及信息的等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农产品的信息需要达到标准化,以此形成一个农产品管理系统,为农产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交易平台与渠道,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对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需要从扶持政策以及加大投入资金量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快。

3.4农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责基本是由几大重要农业单位承担,而在这4个单位中也会有自身单位的信息服务范围以及服务的优势,所以会存在资源分散及重复等问题,所以,全省中农业信息资源必须要进行相应整合,形成人才、信息、农业科技以及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网络共享,不断提升辽宁农业信息中资源共享的功能。

3.5应用简单服务途径

辽宁省农业信息发展中还存在农民对信息及路径的获取存在困难的情况,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应用一些网络技术,建立一些简单的服务途径,使各大网站数据库中的信息能轻松进行统一处理与整合,关于登录也可设置单一的登录系统,使全部用户能获取信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持续加快信息农业的发展速度。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再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使辽宁农业信息化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春艳.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作用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12)

2张明.辽宁省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6)

第15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实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完整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媒介,集业务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并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我国理论界自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我国大中型企业初步实现了从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软件过渡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初期,信息化软件的功能主要是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软件的使用者只限于内部财务人员,会计信息化系统独立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此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并满足一些财务的基本要求,但是其缺乏对企业整个业务流的监控,同时难以满足更精细化的核算要求。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大中型企业开始逐步推行管理型软件,会计信息实现了与企业业务流的链接,使得会计信息系统具备了整体性、系统性等一体化特征。就具体业务而言,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成本管理模块、应收账款管理模块、应付账款管理模块等分别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链接,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中,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首先,网络技术改变了原来静态的会计核算方式,在现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例如生产、营销、采购等等都可以实时的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距离的远近不再是会计信息传递的制约因素,业务信息和会计信息逐步趋于一体化。其次,会计信息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在企业内部,通过一定的权限设置,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为其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在企业外部,企业也可以通过实现同重要客户、供应商或者合作银行的部分信息共享,优化配置企业资源,达成共赢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的前期准备不足

现实中,可以经常见到某些企业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就仓促上马会计信息化系统,导致信息化系统运转混乱、信息失真的案例屡见不鲜。总结这些案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一套成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必然是建立在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科学梳理和改造的基础上的,企业前期必然需要进行深入调研,找出存在的组织和流程缺陷并加以分析,从而确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立的思路。只有这样,会计信息系统才能规避以前出现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流程,大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以及会计信息质量。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缺乏系统规划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综合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必然需要做好长期规划。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构建信息系统时,各个职能部门按照现实需要各自开发,具有很强的分散性,极有可能造成部门之间信息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中断和失真。另一方面。缺乏系统规划性还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未事先预留升级改造的便捷接口,随着企业的发展,当需要升级新的功能时往往十分困难,改造成本巨大,甚至有可能推倒重来,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认识还不很全面,以ERP系统为例,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只要启用了该系统,企业运行流程自然就会规范,无需再投入精力抓制度建设,对于ERP系统产生的会计数据也不加验证的盲目采信,这种对于技术的过于迷信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实际上,ERP系统的实际操作者是每名员工,其是否严格按规范操作会直接影响ERP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成功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必然会建立完善的ERP系统操作和监控制度,通过培训、督导等多种方式,将ERP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考虑不足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ERP系统中对不相容岗位的监控不够,例如采购和验收、出纳和银行对账等岗位往往都是同一人操作,造成系统控制的隐患,若当事员工法制意识薄弱,自律性不强,极有可能利用此漏洞作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2、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查询和使用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企业内部使用会计信息的部门众多,若内控措施不到位,有可能会发生会计信息泄露或恶意篡改事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科学立项、深入调研,做好会计信息化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而前期准备工作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化系统未来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我国企业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认真做好会计信息化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例如科学改造组织结构、梳理流程节点、全覆盖式的人员培训等等。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使会计信息化系统更好的与企业相结合,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二)、系统规划、整合资源,实现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一体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要树立一体化思维,将会计信息化系统与生产、业务等信息系统有机链接,稳步推进财务信息与生产、业务信息的有效交流,从而保障财务部和企业其他部门实现高效的跨职能合作。同时,企业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时要具有长期规划性,充分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预留系统升级和改造的接口,提前扫除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障碍,使得会计信息化系统保持高度的改进空间。

(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要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制度必不可少,企业管理层必须保持高度的重视,督促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尽快建立。在建立制度时需要广泛收集企业员工的意见并科学论证,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正确性。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颁布前,需要组织面向全体员工的培训,保证制度宣贯到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一旦实施,各部门必须严格遵守,充分保障制度的刚性,从而使员工逐渐养成习惯,进而形成自发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构成良性的信息环境。

(四)、完善信息系统内控机制,强化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后,企业应该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相关要求,对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系统权限进行科学梳理并加以控制,不相容岗位必须进行调整,以达到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还需引入科学的信息安全手段,加强对系统主数据的保护,防止针对会计信息的恶意窃取和破坏。

参考文献:

[1] 孙思梦. 会计信息化应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的探究[J]. 商情,2013,(4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