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体育锻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体魄综合素质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85
众所周知,体育从小学以来就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可见学校体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上好体育课能让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而这些不仅仅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对健康人才的要求。所以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对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他们身体素质、协调能力、意识潜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用心设计体育教学,用心去教,这样高中生就会不自觉地爱上体育课,从而加强体育锻炼,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表面上是为了强身健体,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其实,体育锻炼的作用不仅于此,它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提高反应速度,开拓思维和视野等。正如,约翰・格霄所言:“身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高中生正处于性格活泼好动、学习任务繁重的阶段,如果一直处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塑造,还可能会让高中生厌学、恐学,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反过来成绩下降又会使压力更大,如此恶性循环对高中生来说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学会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消除疲劳,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样体育锻炼就达到了高中体育的教学目标,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二、合理的体育锻炼,能让高中生的个性得以塑造
德国体育教育专家海克尔说:“体育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参加体育运动,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各种可能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保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并能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中很好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重中之重。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体育竞赛、游戏活动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反复的体育活动,起到心理暗示、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要靠自己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去发现、去强化、去塑造,教师也要给学生心理暗示,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表扬,让他们在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加自信,坚定个性。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个性是我们教师教学目的之一,也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大有裨益。
三、合理的体育锻炼,能让高中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复习,而把体育锻炼抛在了脑后。其实,这对学习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没有合理的放松、锻炼机会,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不但身体吃不消,学习效率也会大大下降。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紧张的备考状态下,不忘锻炼。要让学生明白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提高脑力工作的效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合理的运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让学生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四、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塑造高中生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锻炼;分析研究
强化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体质,而且对整个民族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因此强化这一群体的体育锻炼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根据2015年底抽样调查显示,高中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较之2014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有52%的学生坦诚自己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有27%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缺乏持续性。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在课余坚持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状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一是缺乏锻炼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他们认为只要不生病就是身体好,对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功能认识不足,没有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将体育锻炼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缺乏坚持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二是缺乏吃苦精神。体育锻炼活动是一项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无论是跑步还是打球、游泳等,对体能都是一次挑战。许多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锻炼中没有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例如,跑步锻炼里程稍长一点就气喘吁吁,或是春秋两季尚能坚持,烈日炎炎的夏天或寒风凛冽的冬天则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激情和动力。三是缺乏充足时间。高中阶段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为紧张的阶段,不仅学习压力较大,而且学习时间的运用也非常紧凑,甚至达到点滴时间都被各学科的教学所“瓜分”。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学生长时间地进行体育锻炼,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缺乏了充足的时间作为支撑,许多高中生平时也就懒得进行锻炼,久而久之,体育锻炼就离他们越来越远。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高中生体育锻炼人数少、时间短,既有客观条件上的制约,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
二、因地制宜地提高课余锻炼的实际成效
在高中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将身体素质锻炼作为重要内容,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课余锻炼的成效。引导学生明白锻炼的重要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通俗易懂,但并非所有学生能深刻理解和领会,所以教师要通过生理学、运动学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介绍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体育锻炼不仅是塑造完美体型、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锤炼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从而使他们爱上体育锻炼。指导学生针对性地制定锻炼计划。高中生时间很紧张,所以要周密制定锻炼计划,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制定锻炼方案,既要考虑到运动的方式方法,又要兼顾到运动量,突出每一位学生重点需要锻炼什么。学生需要锻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需要锻炼耐力,有的需要锻炼爆发力,有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完美体型,有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防御疾病,等等,无论哪一个方面都要在个性化锻炼计划中充分体现出来。要求学生见缝插针地实施锻炼。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在制定锻炼计划时一定要强调见缝插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锻炼的方式方法、锻炼的动作等进行调整。例如,早饭前的时间可以进行几分钟小慢跑,睡觉前可以在床上做一些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时上下楼的时候注意速度,这些方面对学生而言也是锻炼。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点滴时间,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始终处于一种有紧有松的合理状态。培养体育骨干,营造班级运动氛围。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的班级里爱好运动的同学如果同时号召力也强的话,那么整个班级就会呈现良好的运动氛围,反之,个别同学出现扭捏情绪时也会带动一大部分同学抵触锻炼。因此,培养优秀的体育骨干对高中生的课余锻炼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传授学生锻炼的技巧方法。体育锻炼活动在学生的生活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体育锻炼也要讲究技巧,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辅导,例如慢跑快走等方式都可以达到有氧运动的效果,对减肥的帮助非常明显。当然,早晨空腹进行跑步也可以加大能量消耗,这些方面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锻炼技巧,从而在实际训练中提高机体机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课余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让他们锻炼身体,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巧,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他们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对于高中生而言,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当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运动就会长久下去,他们的身体状态就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三、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锻炼量不足、锻炼兴趣低下等问题,广大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从内心重视体育锻炼,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锻炼,以便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者:魏春燕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 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88
Abstract Under the pressure of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the situ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is worry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the author uses a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high school in Tongliao City,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nalyzes its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physical activity.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体育锻炼是高中生在课外采取各种体育手段以增强身体素质、保持健康体魄等的重要活动之一,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受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令人堪忧。长期以来,教育者大多关注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体育教育。一些学校不仅体育教育资源不足,甚至经常出现挤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来教授文化课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学生未得到应有的体育锻炼,不仅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体院锻炼意识也随之下滑。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拓展与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如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等。为了解当代高中生的体育锻炼现状,笔者对通辽市某高中开展问卷调查,在反映该校高中生体育锻炼现状的同时,提出了改善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改善高中生体育锻炼现状有所裨益。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通辽市某高中在校学生。
2 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本次研究。参考相关文献编制高中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向该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98份,有效回收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97.5%,并通过SPSS 22.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1)年级:高一139人,高二137人,高三112人,缺失2人;(2)性别:男174人,女215人,缺失1人;(3)所学科类:文科生129人,理科生258人,缺失3人;(4)家庭住址:城市168人,农村220人,缺失2人;(5)是否为寄宿生:寄宿生227人,非寄宿生159人,缺失4人。
3 调查结果
3.1 高中生体育锻炼所选择的项目
高中生体育锻炼时所选项目从总体上看较为广泛、多样。根据表1数据显示,高中生体育锻炼时所选项目超过15项,涵盖了传统、现代等体育运动项目。其中,排在前五位的体育锻炼项目分别为跑步(62.2%),羽毛球(57.3%),走步(49.9%),骑车(37.3%),篮球(33.9%)。这是由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高中生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多样化。然而就个体选择来看,高中生体育锻炼所选项目仍然相对单一。
3.2 高中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
高中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相对较少,这与赵少雄①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表2数据显示,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次数“不锻炼”占13.1%,“1~2次”占40.3%,“3~4次”占24.1%,“5次及以上”占22.3%。“不锻炼”以及每周体育锻炼维持在“1~2次”的高中生人数超过一半(53.1%)。根据表3数据显示,高中生每次体院锻炼的时间“不锻炼”占9.0%,“0~20分钟”占46.7%,“20~40分钟”占28.5%,“40~60分钟”占11.5%,“60分钟及以上”占4.1%。体育锻炼时间低于20分钟的高中生人数超过一半(55.7%)。可见,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较少,这一方面受高中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兴趣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和体育设施不够健全所致,这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3.3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强度和心理体验
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强度较低,心理体验层次较低。根据表4、表5的数据可知,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强度“没有感觉”占3.8%,“微微发热”占17.9%,“微微出汗”占38.5%,“中等出汗”占28.5%,“大汉淋漓”占10.5%。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心理体验“没有感觉”占13.8%,“有一些放松”占38.5%,“充满活力”占27.4%,“身心愉悦”占19.5%。由此可知,高中生的体育锻炼的强度较低,良好的心理体验不显著,这主要受高中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影响。
3.4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中生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根据表6数据显示,高中生“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占35.1%,体育锻炼习惯维持在“0~6个月”的占31.5%,“6个月~1年”的占10.0%,“超过1年”的占22.6%。体育锻炼习惯低于6个月的学生人数占66.6%,大多数学生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与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关,也是导致高中生身体素质较差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3.5 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常识了解情况
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常识了解程度不高。根据表7数据显示,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常识“非常不了解”的占5.9%,“不了解”的占21.3%,了解“一般”的占62.8%,“了解”的占7.4%,“非常了解”的占1.3%。由此可见,90%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常识了解程度不高,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疏乎,这直接降低了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意愿与效果。
3.6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态度
高中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积极,对体育锻炼呈现出了较强的意愿和兴趣,但缺少实际行动,少部分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消极。根据表8的数据显示,“非常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的高中生人数占2.8%,“不愿意”的占6.7%,“一般”的占52.3%,“愿意”的占27.2%,“非常愿意”的占9.7%。根据表9数据显示,“非常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占2.3%,“不喜欢”的占5.6%,“一般”的占54.6%,“喜欢”的占56.2%,“非常喜欢”的占10%。由此可见,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意愿和兴趣。然而,高中生的实际体育锻炼次数、时间、强度都较低,这可能受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此外,仍然有一部分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意愿和兴趣,这有待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善。
3.7 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
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认识到高中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却缺少相应的体育锻炼行动,且仍有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认知偏差。根据表10数据显示,认为体育锻炼“非常不重要”的高中生占1.5%,认为“不重要”的占1.8%,认为“一般”的占24.6%,认为“重要”的占50.5%,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0.5%。根据表11数据显示,认为高中生体育锻炼“非常不必要”的占2.6%,“不必要”的占2.3%,“一般”的占26.4%,“必要”的占44.6%,“非常必要”的占23.1%。由此可见,大多数高中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高中的体育锻炼实际行动却与之相去甚远,显示出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不一”的情况,这与邱远②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来自学校、家庭以及高中生自身的影响。仍然有部分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错误认知,认为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不重要,也不必要,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矫正。
3.8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目的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多样。根据表12的数据显示,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目的涵盖了“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宣泄烦恼”、“减肥健美”、“交友社交”、“被迫应付”、“促进学习”、“表现自己”等诸多方面。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休闲娱乐”(59.9%)、“强身健体”(55.0%)、“宣泄烦恼”(41.9%)、“减肥健美”(37.2%)。这既反映了当前高中生体育锻炼需要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也与高中生爱玩、爱美、情绪不稳等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体现了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3.9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意愿和兴趣
影响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样的,既包含主观因素,又包含客观因素。学习负担重、课程紧张,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场馆和运动器材的不足以及缺乏指导成为限制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根据表13数据显示,在影响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当中,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62.1%),“学校课程紧,安排的锻炼时间少”( 54.5%),“运动场(馆)不足”(37.4%),“运动器材缺乏”(37.4%),“不知道该如何锻炼”(26.8%),“无人组织指导”(22.9%)。由此可见,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场馆和运动器材的不足以及缺乏指导成为限制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这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重点指明了方向。但也不容忽视部分高中生因体育锻炼太累和自身兴趣、缺乏锻炼伙伴等原因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4 对策建议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重视体育教育,加大体育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使之适应当前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需要。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优质丰富的体育锻炼器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支持。要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监测与评估,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甚至是杜绝挤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现象,为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个集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从宏观上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2)学校在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高中生的体育教育。要加强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完善课程内容,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常识、体育锻炼方法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及课外锻炼实践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动机的激发,加强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和认知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③要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校应切实贯彻落实学生减负工作,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国家规定的正常的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要完善体育设施,提供丰富的体育器材,因地制宜的开发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
(3)高中生应自觉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生应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休闲娱乐、排泄烦恼、减肥健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自觉培养自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愿,自觉选择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要敢于吃苦,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高中生应改变自身不正确的体育锻炼认知,切实提高自身的体育锻炼素养。
5 总结
体育锻炼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保证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高中生自身等多方的共同参与。为此,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调动多方力量,来促进高中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以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 赵少雄.杜秋香,黄天雄.海南省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9-81.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 锻炼意识
体育锻炼,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生体育的锻炼意识呢?
一、营造学校体育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的场所,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宣传是实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定期开展各种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不能只局限于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毕业后坚持终身锻炼的习惯,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能使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体育现象,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学生坚持终身锻炼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采用针对性强的教材、注意理论传授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以多渠道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体育理论课突出以学生终身受用的体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感到有知识可学,用得上,有兴趣,愿意学,并切实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借以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重视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学生中起着良好的表率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在积累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努力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自觉地加入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行列之。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要有终身体育教学思想。过去不少体育教师把教学的任务都局限在传授运动技术与锻炼学生体质上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思想,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学生传授"三基"锻炼学生的体质与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有机地联系和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要广泛宣传终身体育的深远意义。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提高,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课堂内容,变换课堂形式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鼓励他们提高自学、自练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学、自练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随时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不但提高了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以及完成动作的质量,而且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与助人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另外,同一个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必要时应考虑到男生女的强度分配,个别动作要分开练习;当学校的体育器材不够或出现损坏时,可以启发学生自制一些简单的器材。丰富多样的体育课堂能让学生们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关键词 高中生 体育 自我锻炼 终身锻炼
一、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高中生大多处于15岁到18岁之间,正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的青年初期,从心理和心理上趋于成熟。特别是在形态和身体机能上都处于最佳的状态,有效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高中生又处于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有很极重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高中学校的教学也都以高考为中心,一味追求升学率,造成了体育课时越减越少,甚至到高三的时候,体育课几乎被取缔了。再加上学生也很少从另外的途径获取体育知识,以至于学生没有固定锻炼的时间和欣赏体育运动的能力,学生自身也不愿意上体育课,认为会影响学习或者受伤。所以,随着高中生年级的增高,许多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也不喜欢体育课。
另外,高中的体育课堂活动形式相对单一,运动环境并不是太好,场地器材不齐全、卫生和安全条件不达标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对体育教学现状不满,从而导致对体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不感兴趣等,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更有甚的会引起学生很多的心理问题[1]。另一方面,高中体育老师体育教学观念滞后,过分强调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把为“竞技而锻炼”的体育教育理念放进自己的课堂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对考试项目的测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及能力,忽视体育运动的过程。加上有些体育老师不能很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一情况常常发生。
二、培养学生锻炼的意识
固本尚需浚源,针对我国体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体育教师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就是疏浚高中体育教学之源。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建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当学生走出校园,也不会终止体育锻炼。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无论是在机能和力量、骨骼柔韧性上来讲,高中是学生处于身体的“黄金时期”,然而,众所周知,现在的高中生中“小胖子”越来越多,“眼镜生”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学生肺活量、心率等平均指标令人担忧,高中生的体质正在逐年下降。这些表明,无论是学校还是体育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放在工作得重中之重。
学生自我锻炼,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形成体育强身健体的自我需要意识。在体育锻炼中能运用已具备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开展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活动的一种本领[2]。
高中有着自身特殊性,虽然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压力也随着每一次考试加大。但从高中也会有相应的课间活动,课间操活动和一星期两节的体育课上来讲,体育教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不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的课程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实施过程,每一节课程,教师都应侧重讲述自我锻炼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体育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同时,还要十分留意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团体、小组合作等方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质,还能促进同学间感情的交流。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需把课内外相结合,把课堂上教与学和活动课上的学与练及余暇体育的自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术转化为相应的自我锻炼能力。
(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对体育教师来讲,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仅只是关注于学生的在校期间的阶段性的锻炼,还要看到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学生的发展。体育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特别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感兴趣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
师生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开展每个新项目的体育课之前,可以先上室内课,给学生讲一些该项目的基础知识、有关的人物和故事等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3]。比如讲些篮球明星,介绍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辛苦锻炼成长的历程,最后取得成功的不易。再比如例如在教学生打球时,教师进行动作讲解后,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学生投篮,如“不错”、“好”、“厉害”、“OK”等调节语言,增强学生信心。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用鼓掌等肢体语言表示自己的赞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树立体育课堂上的自信,与之同时他们也能学会几种体育锻炼的“技能”。比如说在体育课堂中掌握打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的技术,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惯性锻炼。另外,体育教师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面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好的锻炼习惯。这样双管齐下,才是培养确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军.高中体育教育中的体育欣赏教育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5.
高中生正处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学校是其学习乃至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何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不仅是降低辍学率所应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广大学生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课题。学校疏离感(alienationfromschool)常常与青少年不良行为如暴力、辍学等行为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该时期学生学校疏离感特征,并尝试性寻找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rown(2003)认为学校疏离感是指学生感到由于自身与他人存有隔阂和距离而产生的痛苦感或失落感,对学校的疏离感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校是不完整的。具有学校疏离感的学生面对生活和学校的期望有一种无能为力感。倪凤琨(2005)认为学校疏离感是学生与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学校规范、老师、同学等对象之间,由于关系变得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孤立、无意义、无力、无规范等消极情感。总体来说,可以认为学校疏离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并且产生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因为疏离感主要是一种不良的情感体验,学校疏离感的产生有特定的场所要求,所以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方向,停留在现象学的讨论上。很少有研究提出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对学校疏离感进行干预。但众多体育锻炼身心效益的实证研究为这种干预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体育锻炼对众多负性情绪改善作用的研究。
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保护意义,尤其是不良情绪引起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失眠等。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压力、降低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体验、改善睡眠质量、提升认知能力,甚至已经成为有情绪障碍个体的自助式疗法(孙延林,2014;Tsiantoula,2012;陈凯华,2015)。目前,运动心理学领域正在探讨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机制。虽然结果尚待统一,但整体而言,体育锻炼的效果至少不是负面的。进来兴起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而形成的(温煦,2015)。这里的认知不是狭义上的认知,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叶浩生,2011)。体育锻炼的具身性是个体认知加工的重要载体,同时,身心交互理论认为身体与心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本文假设体育锻炼的具身效益会影响高中生学校疏离感,体育锻炼量越大学校疏离感越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施测方法
随机选取某高中四个班级进行集体施测,问卷发放前严格宣读指导语并告诉学生此次调查的意义以最大限度获取学生的配合。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完成有效问卷被试的年龄为16.58±0.87,其中男生分别为94、130名。高一83名,高二141名。
2.2研究工具
2.2.1体育锻炼量表
体育活动量的量化采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1992)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纬度考察个体的运动量。量表为5点计分,总分为三个纬度得分的乘积,得分范围为0-100。运动量评定标准为:≤19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为大运动量。该量表广泛运用于体育锻炼量的评定,重测信度为0.82。
2.2.2学校疏离感量表
学校疏离感采用倪凤琨(2005)编制的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该量表共22个题目。分为无意义感、无力感、无规范感和孤立感四个纬度,无意义感指学生能否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有意义性;无规范感用于判断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等是否愿意遵守方面的感受;无力感在于判断学生能否应付自己的学习压力和把握自己的未来等;孤立感了指学生在学校是否感到很孤独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如何。问卷采用4点计分,四个纬度得分总和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意味着疏离感越高。
2.3数据统计与处理
首先对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体育锻炼、学校疏离感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的性别差异,最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学校疏离感及其各个纬度的影响。统计显著性水平为a=0.05。
三、研究结果
3.1体育锻炼及学校疏离感特征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该校学生体育锻炼量处于中等水平(21.33±22.18),男生体育锻炼量显著高于女生(p=0.00)。学校疏离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72)。学校疏离感各个纬度平均数与标准差如下:无意义感(14.14±3.25)、无规范感(11.51±1.86)、无力感(12.58±2.19)、孤立感(9.58±1.68)。学校疏离感各个纬度中无意义感和孤立感不存在性别差异,无规范感和无力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09;p=0.09),详见表1。
3.2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量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1**),与无意义感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99**)。在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详见表2:
表2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及其各个纬度的相关分析
类别123456
1体育锻炼1
2学校疏离感-0.21**1
3无意义感-0.299**0.61**1
4无规范感0.040.39**-0.19**1
5无力感-0.020.51**-0.040.18**1
6孤立感0.030.38**-0.060.110.031
3.3体育锻炼对学校疏离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依据PARS-3对体育锻炼量的划分标准,将体育锻炼量划分为三个级别:低≤19;20
表3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学校疏离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类别1(143)2(54)3(27)FP
学校疏离感48.65±4.0845.98±4.5246.81±5.118.25**0.00
无意义感14.82±2.8013.17±3.9212.48±3.079.74**0.00
无规范感11.48±1.7611.44±2.2211.81±1.640.410.665
无力感12.83±1.9611.78±2.4612.93±2.465.03**0.007
孤立感9.57±1.709.50±1.559.78±1.890.250.78
注:1=低体育锻炼量;2=中等体育锻炼量;3=高体育锻炼量;
四、讨论分析
4.1变量特征及差异分析
该校总体体育锻炼量不佳,达到中等体育锻炼量的不足50%,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较为吻合(袁贵勇,2015)。一般而言,男生比女生体会到的疏离感水平高。Trusty和Dooley-Dickey(1993)的调查结果显示:四至八年级男生体会到的疏离感程度高于女生;然而,本文并没有发现学校疏离感的性别差异,这也与倪凤琨的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出入。原因可能是男女生人数差异造成的。本文发现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女生的无规范感体验显著高于男生,这与Shoho(1996)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原因可能是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生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更多地将压抑了自己对规则不满的观点,从而与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形成了较大隔阂。
4.2相关及方差分析结果
体育锻炼量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无意义感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在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无意义感可能是导致学生产生学校疏离感的重要因素。高中生正处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该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较多的无意义感,比如感觉学习无意义、生活无意义等会导致学生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降低,与学校的疏离自然就会远。
本研究发现,不同锻炼量的学生在学校疏离感总分及无意义纬度、无力感纬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基本验证本文所提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学校疏离感的假设。可能是原因有两个:其一,体育锻炼的参与会增加个体“走出去”的概率,加强其对周围环境亲近,依据纯粹接触效应认为个体与其所生活环境互动越多,则对该环境的喜爱程度越高。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学校疏离感较低;其二,无意义感与无力感可能是体育锻炼影响疏离感的机制。无意义感,甚至对生活绝望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体验。体育锻炼具有抗抑郁性(Tsiadoula,2012)。情绪唤醒能降低无意义感,对生理功能的唤醒能够降低无力感。因此,体育锻炼唤醒作用可能是产生效果原因。
关键词:体育锻炼 青少年心理健康 重要性
一、研究目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高中生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本文选择了“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旨在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广州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广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共发放问卷2009份,回收1968份,回收率达98%。去除无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1936份,内容效度为8.43,问卷调查效度较高。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通过对136位学生像个两星期的反复测验,r=0.957,(P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以得到丰富文献资料及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4.测试对象。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6-19岁的学生,广州地区的969名16-19岁的学生,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三、结果与分析
1.京广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1.家庭,2.学业/功课,3.考试,4.同学关系,5.师生关系,6.朋友关系,7.生理问题,8.金钱/经济,9.个人前途,10.情感问题,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按地区来看,北京和广州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表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广州之外,其余项均是广州学生得分高于北京。两地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表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2.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表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表3是广州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3 广州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北京和广州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广州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
2.建议。(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应适当增强青少年体育运动锻炼,促使其身体和心理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3)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梁燕:《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J].检察风云,2006(8);
[3]欧阳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4]胡宜华:《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究》[J].科技信息,2007(6);
【关键词】 高中生;体育;锻炼;自我
高中体育教学要充分践行新课程要求,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不断优化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提高高中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一、引导学生转变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目前高中生在体育锻炼上存在着不正确的态度,没有将体育锻炼活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再加上目前的高中教育将升学率作为主要目标,不注重强调体育活动,使很多学生忽视了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参与体育活动上存在态度消极的问题,并且错误地认为体育锻炼是耽误时间的行为进而逐步丧失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动力,也影响到了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对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转变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并针对这一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纠正学生态度,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讲座,使学生深化对体育课程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讲座为学生宣传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和作用,进而让学生全面认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帮助学生扭转态度,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定科学的体育锻炼目标,并坚持体育锻炼,在坚持的过程中将体育锻炼变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逐步形成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相关的体育锻炼视频,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体育训练项目,学习体育名人的光荣事迹,让学生受到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对体育训练的态度,让锻炼身体成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高中生自我体育锻意识应该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开始,有目的和计划地实施科学的高中体育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体育锻炼习惯,将体育锻炼变成自觉活动。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运动必须讲究科学性,只有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够确保锻炼效果,否则盲目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会影响到锻炼成效还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在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将科学的锻炼方法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实践应用当中深化知识的掌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人体结构进行了解,进而掌握各个器官的功能,学习关于体育锻炼的常识,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如何对人的生理造成影响。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合理的生理负荷以及锻炼程序能够取得极佳的锻炼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并掌握如何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等。最后,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体育锻炼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训练活动,通过不断地强化体育训练促使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意志力,鼓励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反复实践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以及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时要制定科学全面的训练计划,全面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教学的要求和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坚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开展高中体育个性化分层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关键词:体育锻炼;方法;健康
学生静坐在教室、实验室,低头弯腰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中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才能使精力充沛。自我身体锻炼的主要特点在于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制定出短期与长期的自我锻炼计划。同时,既要用规划去约束主体行为,又要在实践中调整和充实锻炼计划,这是自我身体锻炼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但是,由于有些中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知识,违背了科学锻炼方法,进行锻炼时,要因人、因时、因地,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工作与学习特点,自身的健康状况,安排锻炼的时间和进度,充分考虑到季节、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对锻炼效果的影响,运动量、运动强度也要由小到大,并在锻炼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好适宜的运动量,以期达到自我身体锻炼的最佳效果。不顾人体的生理特点,一味地追求大运动量,不按人体各器官不同的最佳发育期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不注意全面发展的锻炼,扰乱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生物规律,运动没有规律;不注意运动环境和运动卫生;心血来潮,不能善始善终的突发性锻炼等等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锻炼方法,应及时纠正和避免,因为身体锻炼是增进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如果锻炼方法不当,违背了人体发展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中学生身体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为了情感宣泄,有时是为了健身,有时是为了从紧张和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有时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和技巧,有时是为了病后康复或生长发育,有时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总之在选择身体锻炼的手段、方法时,要考虑到自身的特殊需要,做到则其所用。例如:为了娱乐可选择游戏性体育活动;为了宣泄情绪,可刺激性强的运动项目;为了克服心理应急和消除神经情绪紧张,则可选择游泳、日光浴等运动方式。在此,介绍几种锻炼方法:
有氧锻炼法。是指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没有负氧的情况下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这种锻炼方法运动负荷适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血管和呼吸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并能减少脂肪的积累。如长跑、竞走、游泳、骑自行车、耐力体操及节律操、徒步旅行等。
娱乐消遣法。是指为了寻求生理上的放松,欢度余暇而进行的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没,运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劳的特殊功能。这些活动有利于体质较弱者来选择,终身坚持活动能够促进集体的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如散步、旅游、郊游、踏青、登山、日光浴等。
保健养生法。如气功、导引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健身强体上流传至今,深受广大锻炼者的喜爱。这种锻炼方法讲究内外统一,神形兼顾,要求身体的外部活动与内在气血运行一致,使身体与卫生保健结合,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实际,要科学的锻炼:早操人们习惯认为早晨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现在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早晨锻炼并非良辰”。首先,早晨的空气并不新鲜。加上早晨空气扰动小,致使烟尘杂质不易扩散到高空和周围去,造成近地面层空气加重。其次,从生理学角度讲专家们对人体生物钟运转的节律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早晨是肝脏中含糖量最低时期,若在这段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运动的能源糖,将主要靠脂肪分解供给。脂肪作为能源物质进入血液后,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地利用其中的游离脂肪酸,因而导致血液游离脂肪酸浓度显著增高。有关学者曾对心脏病史的病人调查发现:清晨不仅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也是猝死最多的时刻,发病率占61.3%。比下午1点钟左右要高三倍。这主要是因为早晨血液粘稠,容易形成血栓,进行较强烈的运动,也容易造成碰、撞、扭伤等。对中学生来说,每天早晨起床后坚持10-15分钟负荷比较小的运动,仍是极其有效的,可以消除一夜睡眠后人体组织的“淤滞”现象,使整个有机体承受能力得到增强,焕发一天学习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如进行广播操、健美操、慢跑、打太极拳与练武术等都是很好的锻炼项目。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的锻炼。根据人体生物钟节律,最佳时间是下午5点钟和接近黄昏的时间。此时,绝大多数人体力、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准确性以及适应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而且,人体内的糖分也增至最高峰,进行各种健身运动时,不会产生能源代谢紊乱和器官机能运转超负荷的现象。研究表明人的体温在黄昏时最高。
睡前的身体活动。睡前锻炼也收效甚佳。这是因为,睡前身体活动的作用,能在睡眠全过程中得到维持,尤其是做一些加深呼吸的运动,如活动膈肌或扩胸动脉。这种运动能使人体整个系统充氧,处于较好充氧状态的人,不仅睡眠好,而且对解除白天疲劳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使身体得以很好的恢复。特别是对失眠的人,睡前锻炼可治愈失眠症,很有必要。睡前活动给身体带来的热量排放不仅能调节全身的代谢,而且运动后的良性疲劳会通过一夜的睡眠得到恢复。特别是睡前锻炼后洗个淋浴,将使你非常舒服地进入梦乡,这对有神经衰弱的患者无疑是最好的入睡良方。锻炼项目如散步、做操、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等。
把握好运动的强度更有利于自身的锻炼。下面介绍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控制运动强度。每分钟脉搏在16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80%;每分钟脉搏在14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70%;每分钟脉搏在12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60%;每分钟脉搏在110次的锻炼强度大约为50%;研究证明,锻炼强度小于50%的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大于80%的属于运动训练的强度。对于一般人来讲,身体锻炼时脉搏控制在(110-160)次/分之间为宜。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对自己较合适的运动活动和时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育兴趣组织教法积极性
在高中任教十余年,我一直带体育课。高中生畏难,在体育课上害羞、懒动、怕脏、怕晒、怕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我认为,高中生体育课的内容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全面身体锻炼,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向。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采用启发、鼓励、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发扬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我在高二女生中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排球、篮球,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田径、足球。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生喜欢运动量不大,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
我在高二年级女生体育教学中选用了排球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选用排球作为主教材?
(1)中国女排在世界上辉煌成绩的影响。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曾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女排队员们奋力拼搏的场景,他们的每一次矫健的跳跃,娴熟的挥手,振奋人心的呐喊,热泪盈眶的拥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排球运动的特点,排球练习时运动量不太大,强度可以随时调整,没有大量的奔跑,和相互的碰撞和冲突。
二、 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节课如果教法组织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即使是铅球等一些枯燥的教学课。反之,如果教法组织不当,即使是游戏等一些学生爱玩的运动,学生练习起来也如同嚼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精心设计好一节课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进行围猎游戏,两组进行一组投一组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其次,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调查反映,虽然高中学生在初中有的已经学过排球,但是他们并没有排球基础。因此,我在给高二女生教排球过程中,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不满足,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技术。如在高三教排球扣球以后,有些同学就不满足四号位扣球,要求进行快球进攻学习,而且兴趣很大。
第三,注意考试的运用。巧妙地运用考试,也会对技术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排球学习垫球时,很多女生怕痛,而且没垫几个就飞了,积极性下降。这时我要求进行排球垫球考试,以试代练。
三、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
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多接触、了解、关心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因此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用激励的语言。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学生,寓情于教,循循善诱。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有些学生在练习排球时,垫球很差,产生不想练的想法,我就说以你的条件一定能够练好的,注意动作节奏和动作方法,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去尝试一下,别人能行你为什么不行呢?在我的鼓励和激励下,那些不想练的学生又恢复了信心,提高很快。
(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特别是高中生,他们感情细腻丰富,又羞涩,对男教师即渴望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男教师在和女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
(三)参与到学生中练习。高中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运动特点。在教学中我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四、 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
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首先,在练习中我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其次,注意发展学生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多运用学生示范,教师就是要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人的兴趣不是与生就有,它是需要一定的基础上,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而使体育学习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一年半的排球学习,学生的各项素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了很大的提高。高二(302)曹润同学在小结中写道:“说实话,以前初中体育课是最让人害怕的。尤其是初三,整节课都是跑步。到了高中上排球课,这两个学期以来,我对排球由陌生到逐渐熟悉再到有兴趣练球,我们全班同学都喜欢上体育课。”。高三(274)赵宇晨同学写道:“通过学习排球,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体育课也变的生动多彩,更吸引人了!”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2008年1、4期)
一、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
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得如何,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的领导对体育工作不重视,学校体育器材添置和体育场所建设工作就会滞后, 体育教师的地位很难被认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从师资、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培养高中女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从上好体育课开始。大多数学生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即体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丰富的理论知识、教高的文化素质、教强的组织能力,还应幽默风趣、开朗积极地和学生们一起运动。因此,教师本身应主动加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上体育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搞好现有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培养具有高素质、应变能力强、创造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三、合理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高中阶段,可以考虑男女生分班上课,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学,发展并培养她们的兴趣爱好,力求把课堂组织得科学严密、生动活泼。在课的主体部分的教学中,除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再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合宜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因材施教,让她们感受学这些技术不但不会难反而容易有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可通过教学时与学生一起活动、找时间与学生聊天等方式来了解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体育教师健美的体魄本身就是一种感召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锻炼身体的好处。拥有心情愉快、积极喜悦的心理,能使体育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德体育教学专家海克尔在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时提出了两条简单的标准:一是“出汗”,二是“笑”。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个性,提高创造力,我们体育教师都可以用自己快乐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使教学气氛生动活泼,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高中体育 趣味性 安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10
近几年,关于大学新生在军训期间晕倒的新闻屡有报道,这充分说明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这一现状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交通都变得越来越便利,减少了人们生活中的活动量。而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课后时间大多用于文化课学习,仅剩的一点时间又被用于玩各种电子设备,所以几乎不花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升学率,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在不少学校形同虚设,忽视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首先,青少年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个人身体素质,利于以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其次,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一、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体育成绩不纳入升学成绩,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都不重视体育课程,这给体育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首先,体育的课时本来就少,而用来上文化课是常有的事情,这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工作。
其次,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加上自身的体质比较差,光学习文化课就已经相当疲劳了,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一种负担,这就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够积极,比较懒散,即使勉强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动作也很不到位,稍一运动就喊累,锻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最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不重视带领孩子参加各种运动和劳动,甚至反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学习。但又希望孩子有一个好身体,于是一个劲地买各种各样的营养品给学生补身体,结果使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胖墩”,既没有提高身体素质,还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教学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要有新意
学生乐于接受各种新事物,喜欢赶“潮流”,与传统的体育项目相比,啦啦操、健身操、广场舞等新式运动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体育的教学工作就要作适当的改变,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学习的体操、舞蹈作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由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既可以由老师亲自指导,也可以让擅长相关项目的学生做示范,还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帮助,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起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知识的原动力。虽然高中生中有不少的体育迷,但都是停留在电视节目上,看喜欢的体育节目,在同学之间说起来头头是道,就是不花时间投入到相应的体育活动中去。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让“电视迷”变成运动达人,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强,追求自由,排斥任何形式的约束,加上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考试,一听到“考”,学生的抵触情绪就上来了。反正体育成绩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那么体育教学中就可以少一些硬性的考核,尽量使体育课变得轻松、自由,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给学生带去快乐,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
活动的形式既要联系实际情况还要赋有趣味性,学生之间体质的差异比较大,活动的项目要照顾不同体质的学生,项目的难度不能过高,要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满足、快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还要改变活动的形式,尽量使活动变得富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例如,跑步本来是一种能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方式,但是跑步这一运动又比较单调,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跑圈,几圈跑下来,学生必然会觉得累,一累学生自然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就教师需要改变一下形式,或变成“放风筝”、“丢手绢”等其他活动样式,或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接力跑比赛,引入竞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相同,运动技能也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运动技能比较强的同学,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小组,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或集体运动,或分组比赛。老师可以抽出时间指导那些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不仅要进行专业的指导,指导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运动中去,勇于克服困难,对学生的正确做法及时予以肯定,对学生的错误要持宽容的态度,同时,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表扬,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
要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还要重视构建平等、亲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尽量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
(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锻炼是一种生活习惯,只有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才能真正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就学生在学校期间而论,应该每天组织学生做课间操,既锻炼了身体,还消除了学习带来的疲劳。
三、进行宣传,改善学生课后运动的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其实是有所提高的,但由于学生、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主观上认为体育锻炼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岂不知长时间埋头在书桌前,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学习一样需要劳逸结合,才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陕西省咸阳市陕西科技大学附中303名高中学生,其中男生153名,女生150名。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在陕西科技大学附中,对高中各年级男女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收卷。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91.8%。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锻炼态度情况
在受访的学生中,喜欢运动的占57%,不喜欢运动的占27%。由此可以看来,咸阳市高中生还是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的。可从男女生对比来看,女生在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主动程度方面却明显低于男生,这也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体育锻炼行为情况
(1)频度。在受访的学生中,一个星期不运动的占27%,一个星期运动2~3次的占55%,一个星期运动4~5次的仅占8%,一星期运动5次以上的占10%。由于学习压力大,大部分学生时间都用来学习,很少有时间有规律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但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学生都能保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2~3次,这说明多数学生还能在紧张学习的情况下,抽出时间来进行锻炼。(2)时间。在受访的学生中,每次运动半小时的占52%,每次运动1小时的占了18%,每次运动1~2小时的占了25%,每次运动大于2小时的占了5%。由此可以看来,中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少,且多集中于半小时内的锻炼,超过两小时的寥寥无几,这与高中生课业负担较重有很大关系。(3)项目选择。在所有受访的学生中,常做球类运动的高达53%,而常做田径的与体操(单双杠)的分别仅占了10%与9%。据观察,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球类项目作为锻炼项目,各有一成的学生分别选择了田径和体操来进行锻炼。另有近三成的学生没有相对固定的锻炼项目,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略显盲目。
3.影响因素
在所有受访的学生中,40%的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强身健体,而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中,30%的人是怕影响学习,30%的人是因为体育锻炼太苦太累或其他原因。
(1)主观因素。调查显示,意志薄弱、怕苦怕累以及体育锻炼功利化是咸阳市高中生不愿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主观原因。①意志薄弱,怕苦怕累。高中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表现得懒惰、脆弱,缺乏毅力,没有恒心,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另外,生活水平提高,长期的营养过剩造成身体肥胖,使学生不愿意多运动;交通的发达给学生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减少了学生步行的机会;电视、网络日趋普及,诱惑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些因素致使学生在面对体育锻炼时怕苦怕累。②体育锻炼功利化。调查显示,学生平时很少运动,快体育考试的时候,才练习800米立定跳远等考试项目。学生坦言,参加体育锻炼也只是为了分数。这样体育锻炼就被功利化,活动内容也受到了限制。(2)客观因素。根据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得知,时间被学习占用是咸阳市高中生不愿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客观原因。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身体锻炼;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而疲于学习,以致没有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咸阳市有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喜欢体育运动,并且有超过七成的高中生能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但仍有近三成学生不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甚至有一成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少,且多集中于半小时内的锻炼。高中生由于学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功利化等因素,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动机都受到了影响,制约了他们正常的体育锻炼行为。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31-0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表现在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身体锻炼以及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锻炼的自觉性、目标程度、内容以及方法,独立处置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等能力,是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那么,下面我就重点谈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
能力的重要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管教师如何努力进行课上教学,但是常常是课堂几十分钟下来,学生在课堂上热火朝天,而学生在课下对教师的课下练习任务置若罔闻,因此当下一堂课进行检测的时候,学生的成绩与教师和学生自己对成绩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另外,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生们普遍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没什么关系。很多学生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教师体育课中知识的传授以及动作示范,对课外锻炼也不够重视。有部分喜欢体育的学生,却因为缺乏课下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得锻炼热情逐渐降温。因此,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能力,认识它对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也是教师有效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师把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选择有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身锻炼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是新课标的要求。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
能力的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的欲望和满足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1、在课堂上高中体育教师要从不同的层面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欲望。高中阶段的体育课除了要满足高中生身心发展,还要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放在首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可以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课下自我锻炼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能够设计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环节,并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能够拥有自我锻炼的意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释放出来,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体育课中,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安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环节,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如精彩的体育赛事会让学生欣喜若狂,那么教师就可让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学生参与体育得到了满足感,就能在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中寻找到自我锻炼的动力。动力决定行动,那么,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师要认真理解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层次指导,使想参与自我锻炼的学生,能够得到技能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自我锻炼的热情更强。而针对倦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教师就要想办法提高这类学生上体育课以及自我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具有自我锻炼的动力。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2、教师要实现目标管理,密切师生感情。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密切师生感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体育课和进行自我锻炼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对自我锻炼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锻炼。如在耐力跑的训练中学生想中途退出的时候,教师可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同时让学生懂得毅力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何等重要。耐力跑是高中生磨练意志力的良好途径。这样,当教师和学生感情密切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就会非常容易接受,也会自觉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灌输体育课以及体育锻炼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首先就要有强健的身体。学生明确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就会自觉锻炼身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目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管理,激励学生自觉锻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
炼态度等做出正确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坚持训练,抱有锻炼的热情。教师只有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有可能将课堂教学任务有效转化为自我锻炼,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在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到锻炼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掌握到运动技术的喜悦,从而进行自我锻炼,强化运动技术。
3、在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会学、善学,尽快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途径。在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贯穿常规教学始终。高中体育教师在完成技术教学时,要加强学生对体育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拥有了自我锻炼的热情和兴趣,还需要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并能够在掌握锻炼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各种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如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设置不同远度的练习场地,由学生自主选择有把握跳过的地点进行跳跃。这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学生的成绩稳步上升,逐步树立起了自信。教师要让学生逐步认识自身体育锻炼的特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制定符合自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