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
就业是人生的转折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剧了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在职业活动中,个体从落实工作到胜任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我们平时说的就业能力指的是一般就业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基础。可以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党政机关、国企等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最受企业的重视。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恰恰体现在这几种能力上。
1.职业目标不明。
一些高校学生当初报考学校和专业都是家长的意志,自己没有什么想法。虽然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主要是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因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所以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2.基本工作能力缺乏。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岗位要求高,缺乏对岗位的热爱,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应有的基本工作能力。
3.专业技能掌握不牢。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这种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它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实践不足,动力能力不强,在就业过程中屡遭困难。
4.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在大学生找工作及以后的工作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三、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不是弱势群体,其就业不应成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复杂,不仅与当前经济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还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但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其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
1.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大学需要密切联系市场,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确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与企业合作,对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来作为大学生提升能力的目标。相比而言,我国很多高校还未建立用人单位联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够,难以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2.用人单位向高等教育传导需求信号的能力也非常欠缺。比如,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普遍缺乏对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对职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缺少明确的标准,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信号紊乱。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学历、性别、年龄与证书等因素,忽视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能力水平。教育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直接后果是教育的产品――大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职位的需求。
3.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办学规模,师生比过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斩培养对策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般说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应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让他们及早地思考自己的前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方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要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大学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
3.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就业能力较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1)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校园内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任命高级管理者,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发掘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2)加强就业指导,努力建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在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3)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着重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
4.大学生要进一步完善自我。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培养艰苦创业的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高校要面向市场,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落实各方面工作,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1.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培训与教育,2005,(6):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厘定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从就业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或从部分社会实践中得到,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一个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首先他的就业动机必须正确,其次,他应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满足岗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差异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具备基础能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只有基础能力足够,才可能顺利就业。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了差异性能力才能从顺利就业最终走向自我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厂都面临着倒闭破产,“隐量”“存量”待就业人口巨大,加之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就业难。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很多大学在考量大学生时,采用的是学分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学分积累,而忽略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身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而通常学校也不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很多高校都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其实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学,而不是仅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上面。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很难快速熟知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与业务,造成上手慢的局面,而单位看重的则是员工每天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由此可见,学习能力不强将严重阻碍学生就业。
3.实践能力低。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还得从新学习,而很多企业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这些大学生,这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会影响其实际就业。当然,创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后期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要想把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从学校这个源头上着手。对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逐步改革、不断完善。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来设置专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当前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2.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最终就业的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就业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引导时要分层辅导,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引导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有个性。要经常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而且还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铮.人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2-01
一、就业能力的概述
就业能力是一种隐性素质,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能力,至今仍无定论。在国外,Law.Wong&Mobleye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第一,个人适应性;第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第三,职业身份。在国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它是一种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更加理性、自主、务实和多元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总体素质不高。首先是综合素质不高;其次是人文素质不高。当前,用人单位往往将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起来,许多大学生不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2.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就业能力的高低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对与就业相关的一些核心能力就相对欠缺,比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3.就业技能不熟练,求职能力欠缺。有些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出现了不能在面试中充分展示自我优势、盲目从众等现象。
4.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低。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在完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上的心理准备程度。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择业意识形成时间较晚;其次是就业过程中显出极大的依赖与被动。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
1.深层次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带来的就业持续下降。我国目前各产业吸收就业的结构还不合理。第一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最差;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将减弱;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2.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影响就业岗位的缩减。由于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部门、地区和垄断性行业出台了一些就业歧视、壁垒性政策。
(二)高校的教育体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1.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相对滞后。首先表现为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其次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最后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系统教育和指导体系。其一,教育方式和手段还很简单;其二,高校就业指导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完成信息等事务性的工作,忽视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其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机制还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学生自身因素制约着就业能力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其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其二,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存在普遍过保护的现象;其三,某些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推动,构建以高校核心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和开发体系,具体的途径主要有:
(一)政府要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创造条件
1.国家要培育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监督、调控功能,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并完善各类职业教育的中介机构,为大学生求职、职业发展服务。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时健全法规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使大学生就业政策更好地得以落实;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应通过公共培训机构培训失业的大学生,转变大学生的技能结构,提升就业能力,使其有能力重新获得就业机会。
2.国家应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同时在大学生中推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落实各项创业政策,通过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
(二)高校要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1.高校应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学科结构。2.高校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教育质量考核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影响教育的提高。3.推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必须不断推进就业指导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应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的数量,以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4.建设阶段性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对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高校应配套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众志成城,搭建常态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全员动员、广泛参与,就业工作有机联动
(1)领导重视,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体系
在我校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院就业领导小组,督导并建成了学院班主任、系支部书记、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一体化的就业通报联动机制,把握契机,群策群力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形成了浓厚的全员参与的就业氛围。
(2)党员示范,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
发挥教工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围绕就业工作开展教授、班主任、全体教工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就业指导团队。召开多场党政联席会议和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就业工作研讨会,推动学生国防就业、高端就业;号召全体教工党员继续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每名教工党员指导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加强就业的过程指导和目标指导。
2.提前规划、互帮互助,生涯指导扎实推进
(1)积极引导,就业能力稳步提升
面向本科生群体开展:向左走&向右走--选择的智慧主题讲座;与教授对话--教授工作日活动启动;与班主任对话--师生座谈会活动;"群英会谈"--研、本学生座谈会;锻炼表达--挑战主持人大赛;"对话明天,点亮人生"--院友访谈主题教育活动。面向研究生群体开展:职业论坛之"职场早知道";职业论坛之"闪亮就业之路";模拟招聘会--"职场全体验"。推进了对学生的生涯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生主体,互帮互助主动就业
就业不能单靠学生个人。就业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作用,形成学生自我服务的就业团队。每周一期的就业心得集锦、每日一期的就业简报、每天多条就业讯息也帮助年级学生及时了解到校内外各类就业讯息,引导学生自发总结和思考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就业心得,提升就业能力。
3.搭建平台、分类指导,人职匹配深谋发展
从普惠式生涯教育、协助式生涯辅导、自助式生涯服务、个性化生涯培训四个层次搭建了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体系。为健全培优育人机制,拓宽职业生涯指导模式,需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活动质量,结合学生发展诉求,多管齐下,分层次,有重点,全力推进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高效开展。
4.巩固学风,关注学困,促进升学提升就业
学分绩点的高低对学生是否能到理想的单位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投入大量精力关注招聘的同时,我们尤其注重学院学风的巩固,特别是动员一批有能力的同学读研再深造,提升就业层次。各学院领导特别召开了考研动员会,在考研宿舍布局及其他环境等方面为该群体做了充分的考虑与支持。安排学生联系人定期汇报学生的考研状态,不断鼓励坚定信心。为毕业生的升学率提供了保证。
二、发挥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多管齐下,加强多元化多路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校友合作,开拓就业渠道
学校积极挖掘外部校友力量,梳理校友信息,加强校友联系,健全校友网络。邀请杰出院友来校开设讲坛,设立奖助学金、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榜样魅力,树立鸿鹄之志。
2.院企合作,增添就业合力
学校老师利用暑期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走访活动,探寻校企合作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就业资源,探索更高效、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增添就业合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同心同力,发挥普惠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保障作用
通过就业意向调研,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确信自身已具备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但在实际求职环节,学生比公司声誉、比薪酬待遇、比工作岗位、比就业地域的盲目行为屡屡发生。在职业定位教育上,部分家庭未能发挥理性引导作用,不切实际地希望子女回原籍工作、继续深造、找高薪职业等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定位和择业观,阻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在新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家庭因素对于学生去向的选择影响比重原来越大。很多学生对满意工作的定位为"钱多事少离家近",许多学生家长也都盲目的要求孩子回到原籍工作。基于此类现象,如何做到既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又能避免学生"啃老"、如何做到既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顺利就业,又能避免因家庭所在地的原因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是我院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此,以事业为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高效的沟通与无缝连接,发挥教育正能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制定完善《学生就业情况家长联动规范》等操作指南,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发掘就业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家长的能动性和对就业的正确导向作用。力争实现充分联动单位、学校、家庭的资源与作用,形成学院搭台、单位唱戏、教师引导、家长关心、学长身范的全员育人、事业引领的工作机制。
完善家校桥梁的搭建,强化落实安全稳定。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渠道实现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扫除交流距离障碍。
(1)辅导员建立家长飞信群。通过飞信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就业考研情况,落实安全稳定工作。
(2)推行家长QQ群,加快信息的双向传递。建设学院学生成长网络平台,及时学院专业信息及年级学习生活信息。
(3)假期给家长的一封信。结合学生概况和专业整体情况,再话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将依据历年就业调研分析结果,继续做好重点比对,综合分析,剖析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大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特点以及岗位要求分析工作。第一、针对考研学生、学困生、立志国防就业学生、社会企业就业学生、创业学生等各类应届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人职匹配实施横向上的分层分类指导。第二、就业指导不仅在毕业班,更需要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因此,在加大面上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任务,帮助学生在纵向发展上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素养的稳步提升。第三,就业工作人员尤其是处在一线的辅导员也将继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积极参加与就业相关指导培训,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8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良好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生就业能力到底是什么?高校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呢?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劳动力过剩,所以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增至631万,2011年甚至多达660万人。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就职岗位十分有限,形成了“狼多肉少”的局面。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了。
(一)就业心态不端正
1.追求面子和高收入: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他们不再是想着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而是想要获取高额的收入或地位,对企业仅仅几千元的实习工资不屑一顾,更不愿从基层做起。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于是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过分追求专业对口:部分毕业生执意认为就业就得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才能物尽其用,实现自身价值。这样使得就业渠道变窄,就业难度增加。
3.对职业认识有偏差:毕业生对某些职业的了解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盲目听从社会舆论,盲目从众,选择大众口中的“热门职业”,缺乏对该职业规章制度、职业素质、就业意识等的了解,导致就职时发现现实与传言差距很大;或者职位供不应求,导致求职失败。
4.对社会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成熟,带着较多的想象成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性,大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体验,往往把社会想象得过于美好,因此就业期望值过高,脱离现实,导致求职失败。[1]
(二)专业技能不扎实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现阶段大学生专业能力普遍不强,由于大学生学习态度普遍不端正,学习散漫,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其次,部分学校考试要求较低,达不到企业应用标准,学生拿到文凭却缺少相应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比如,学校考试只需达到60分便可通过,大部分学生以通过考试为目标,仅仅学习60分的内容,考试之后很快便忘记了。长此以往,毕业生上完大学发现什么也没学到。
此外,有的学校知识更新慢,课程内容陈旧,专业设置滞后,难以满足时代需要,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内容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因此被企业淘汰。比如,机械专业的小王,在学校将学校所教的手工画图和CAD二维画图软件学得很好,却发现手工绘图已经基本被社会淘汰了,就连二维画图的应用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三维的Pro/E、Inventor等画图软件,学校所教的内容早已过时。
(三)缺乏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由于大学的大部分课程是理论课,小部分的实习课和金工实习难以满足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需求。再加上有的学校不认真对待金工实习,将本就稀少的操作课给去掉,换为观摩学习;以及学生对待实习和金工实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更和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于是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往往还要对其进行几个月的上岗培训才可将其入职,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不愿雇佣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原因了。[2]
(四)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将其实现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处在职业生涯中的探索期,对职业选择还未确定,因此,进行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他们未来的就职和发展很有必要。
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想做职业规划,却不知如何进行;2.怀疑职业规划能否实现;3.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规划的必要。对于这些现象,学校有必要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相关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者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三、缺乏职业素养和创业意识
职业素养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素养包括诚信、团队精神、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职业道德等。由于功利主义不断滋生,已经渗透大学这个神圣的学府。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很成问题,在工作岗位上也受其影响,他们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得很不成熟。
创业意识的缺乏也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创业意识就是指使创业者有创业欲望的个性意识,包括创业的需要、兴趣、动力、理想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当今社会岗位有限,大学生创业不仅使自己就业,还为他人提供了岗位,更实现了人生价值,是值得鼓励的事。但是,当前的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创业意识,没有创业精神。[2]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求职时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找到工作。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从课程入手,课程设置不仅要保证其科学功能,还应重视其社会功能,要锻炼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应了解社会和专业的发展,并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的前沿知识,与时俱进。
(二)加强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缺乏,一直是大学生求职的硬伤。要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就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开展实习课程,落实加强工科的金工实习课程。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并适应社会。比如,可以建立培训基地,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实战演练;还可以和有关单位合作,组织学生进入单位实习。注意进入单位实习并不只是看看,还应加入岗位工作,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需重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开展相关课程和互动。如:邀请创业精英进行学术演讲;开展大学生创业论坛,邀请专家传授创业经验;开设创业精神选修课;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等。老师还要注意为创业中受挫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延续其创业热情。通过培养创业精神,让大学生毕业后择业渠道加宽加大,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3]
创业门槛过高,也是大学生难以创业的原因之一。普通家庭的孩子,难以拿出巨额的注册资金,更别说日后的维护和运营的费用了。就算能拿得出,一旦出现小额亏损,以应届毕业生的资产背景,也难以承受。因此,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还应该落实具体措施和政策。比如,成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提供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举办大学生创业交流会等。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刚创业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完善职业规划指导
高校应重视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开展落实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鼓励贯彻落实该计划。可以开展模拟就业等活动,并引进相关教师教授,进行就业指导培训。还可以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供学生们借鉴。最后还可以引进科学的职业评测系统,通过点对点指导评测,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和针对化。[4]
(五)提高受挫能力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企业对求职者的受挫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受挫能力弱,在遇到挫折时便会消沉、抑郁、迷茫,甚至走向极端的道路。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受挫能力也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很大帮助。要培养受挫能力,可以在大学生受挫折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开展挫折承受讲座,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训练处理社会矛盾的技巧。同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失败,只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挫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挫折的信心。
三、结语
在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大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每一所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去做的事,也是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通过以上的讨论,希望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所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2).
[2] 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西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渠道;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洪环,泉州师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87-03
就业关系到民生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是否稳定发展。一场全球性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倒闭,在职的工人下岗,应届毕业生更失去了应聘的机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600万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难题,高校的教育事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倒闭,大学生人数增多。就业问题凸显严峻。中小型企业裁员、停工、倒闭,造成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金融危机几乎波及到全球的各个行业,中国企业倒闭的现象也相当严重,“日前,中国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今年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倒闭,一些面临考验的企业力求生存,也进行裁员,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流失。而部分家族企业以自家家族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企业实行全面控制,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和主要经营权,在观念上、安全感、保障性上造成家族企业对外来人才的抑制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大学生,一方面要求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普通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达到了2700万的规模,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从200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100万(103.63万人)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密切,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缺乏主人翁精神,上课不认真,下课玩游戏,看小说,考试作弊,专业素养不高,造成知识结构缺乏,难以形成系统性;加之,实践操作机会少,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和水平。由于平时的沟通比较少,整天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和网络打交道,应对能力比较薄弱,造成心理素质差,遇事恐慌,缺乏创新精神。面对社会复杂的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准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就业观方面对就业要求高,一般只寻找白领阶层或者是企望在企事业单位里工作,不愿到基层,缺乏基层锻炼,一心只想往高处走,缺乏从小事做起、从基层锻炼起的精神,形成了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高校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市场需要存在距离。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服务,发展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才作为高校生产的活的产品,不但要在思想道德方面符合社会要求,同时要储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学有所用。而目前部分普通高校的学习侧重于理论方面,除了工科等学科需要进行教学实验以外,在校生普遍缺乏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与社会连接的条件,造成理论知识偏多,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市场的要求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这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个人品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代需要的是技术性、综合性的人才,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其进行应聘的资本和筹码,缺乏良好的素质,难以保证其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把专业基础打牢,提高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拥有一技之长,用技术和实践水平证明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树立个人的质量品牌,为就业提供机会。如师范类的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授课技能,在实习期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寻找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在大学几年来所学的知识用到刀刃上,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把教学的技能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以应对应聘工作,并且利于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提高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社会阅历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勇于挑战困难。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就业门路,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扬长补短,不断地完善自己。
(二)高校应利用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要加强与人才市场的沟通,“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课程,列入大学阶段关键性教育任务,制定‘社会实践’的标准、制度、流程,建立‘社会实践’档案”。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明白在大学时代应该要干什么,选择自己的道路,瞄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前各个高校普遍有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机构,校方应该充分利用社团的作用,加强对社团的资助,通过学校社团让大学生与社会产生联系,通过社团的中介作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的寒暑假输送一批大学生进行有实质性的社会实践,可以到公司实习,或进工厂锻炼,使大学生接触社会,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为其走上就业岗位提供一个舞台。
(三)高校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投资,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上购物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手段。有调查显示,“我国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已经达到该年龄段人数的49.3%”网上购物,一方面促进了网上营销数量,扩大了网上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营销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具有学历高、计算机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同学之间人脉资源广的特点,加之网上注册商店具有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的特点,适合大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投资演练。大学生可以借助身边的资源设备如电脑等,在空余的时间里进行网上营业,先熟悉网上购物的程序,了解市场需求,通过网上广告进行推销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且要防止黑客侵入,确保网上营销的顺利安全进行。网上营销,最重要的是联系商家和货源,寻找一个商家为搭
档,商定价格,进行网上销售物品,为从事销售行业打好基础。由于互联网传播和更新的速度快,涉及面广,如果经营得当,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其实网上创业是大学生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让大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大舞台。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契机
(一)政府应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了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倒闭,使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政府拓宽就业渠道,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美国上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之一便是建设公共事业工程,提供就业门路。目前面临的金融危机,政府应该发挥调节作用,在平衡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员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员就业,在第二产业可以解决1.7个人员就业。”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纳就业数量多,收益显著的特点。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政府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是改善就业状况的措施之一。
(二)校企联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证。校企联合就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创造新型联盟关系。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纽带作用,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机制,设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随时调配生源,这样既利于企业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率。泉州地区有许多中小型企业,如品牌鞋店。可以与艺术院校的鞋设计专业联合。
关键词:大学社团;就业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这一问题使得当今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要严重脱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要求十分严格,对于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很看重。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使得他们缺乏核心竞争力,“高不成低不就”,不能迅速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颖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显著。高校社团是理论教学的扩充和延伸,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当今大学生社团形式各异,包括服务类社团、体能类社团、学艺类社团、思潮类社团等多种形式,它们在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拓宽大学生视野,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研究总结,得出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升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人是世界上沟通和交流活动的主体,交流活动最主要的载体便是语言。现代社会,网络带来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偏向于网络交流和沟通,性格趋向于内向发展。很多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内网聊、打游戏,不热衷于参加实际的社团活动,缺少了很多在现实中与大家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实际场合中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或者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就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和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的影响。很多社团都是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爱好而自发形成的组织,社团气氛大多比较活跃,团员之间友好热情、平等、不拘谨,社团成员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观点。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帮大学生展现并发挥自身的特长,结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这种积极的社团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学到很多课堂以外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增强他们的自我表现欲,在平时与成员或服务对象相处中会学会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而这是都是在课上很难学习到的,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累积形成的。同时这也是现代职场员工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是很多毕业生面试时必定会用到的一门技能,良好的交际能力会给企业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对大学生获取应聘的成功非常有利。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
当前大学教育在课程的安排设置上有待改革,大学课程知识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并不科学合理,教学方式老套、枯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对于接受专业知识、发挥自身创造性方面积极性较差。学生社团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弥补陈旧的大学教育模式。大学生社团中聚集的大都是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环境宽松、自由,是当前教学模式的延伸和创新。很多专业性质的社团是大学第二课堂的重要成分,具有专业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它将一些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交流、学习,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其实践能力。一些大学生社团比如机器人研发社团,很多机器人研发爱好者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为了共同的爱好而不断努力,这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使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团项目的研制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研制成果往往成为了这些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块敲门砖。
三、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
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很少接触到社会事务,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十分欠缺。学校社团有着各自的原则和制度,每项活动内容都由学生亲自制定和完成,每一位社团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社团活动,活动的策划问题、实施问题、财政问题等也都由社团成员交流讨论并通过实践来解决。这就对于社团成员职业精神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团队协作能力是职场中的另一个必备因素。学校社团中,汇集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社团活动的提出和具体实施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每一位社员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来完成。一个优秀的社团组织,必定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着明确的分工,清晰的执行流程和负责制度。这种活动形式与大学生即将在职场上遇到的人际交流与合作形式比较接近。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制定并完成任务的职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应聘和就业起到了有利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职场中更好地发展。
当然,目前的大学生社团在组织管理和水平发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团成员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活动资金有限、宣传力度不大、影响范围较小等等。在当前的就业模式和教育模式之下,学校应加大对社团在资金和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对于一些优良的社团应大力扶植,给他们提供场地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提高对于社团的关注度。社团成员应该积极努力,进一步挖掘社团活动的发展潜力,把社团做专、做强、做大,使之为理论教学产生坚实的辅助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行为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积极正确引导、扶持社团的发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某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卢丽华.社团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王桂香.从大学生就业难谈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S1)
[3]陈淑娟.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关系教学;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1-0121-01
一、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公共关系学科的不断发展,高校研究者和教学者进行了公共关系学科的探索,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在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是停留在理论探索上,并没有发挥公共关系学科的实际指导作用,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将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详细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融入公共关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只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局部融入了公共关系,但是应用并没有收到太多成效。虽然公共关系教学者从教学方面对公共关系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只是局部融入,并没有将公共关系教学应用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能力获得的成效也比较低,没有将人际交流常识和技巧与自己走上社会相结合。
(2)高校并没有对公共关系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给予足够重视。首先是公共关系理论教学方法重视不够,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方面来看,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很难在专业课程中出现,公共关系学科的普及率比较低。其次从公共关系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二者的结合方面来分析,很多院校还是将二者分开,前者属于纯理论教学,而后者属于技能实践,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成效比较低。
二、提升公共关系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应该赋予公共关系课程新的理念,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给予补充,从而使公共关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1.破冰阶段。公共关系课程一般作为大学通识课,所以开课时应该突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安排破冰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可以进行案例讨论,让学生针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危机公关事件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还可以举办课堂辩论,如,企业发展和个人工作中遇到的争议性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内在气质,对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非常大的作用。
2.课后实践阶段。公共关系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公共关系教学要想更好地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就必须加强课后实践,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知识进行实际锻炼。比如,可以进行公众调查和公关活动调研,针对某个企业的公共活动进行分析,了解活动的背景、内容和效果,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找到合理的方法给予解决。其次,还可以举办公关礼仪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举办的类似活动,公共礼仪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可以说是外在形象的主要途径,从而让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其中得到提升。
(二)具体对策分析
本文认为除了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发挥公共关系学科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
1.加强公共关系学科对大学生形象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形象是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而公共关系学科应该教会学会如何注重个人的穿着打扮,从而塑造完美形象。公共的核心就是形象,很多细小的方面都会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录取,而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改变自己的形象,用恰当的方法来展现自己。
2.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现代社会并不是孤立的,大学生走上职场后也不是单打独斗的,合作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因此,公共关系学科在教学中也要以集体主义为主旨。另外,公共关系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具备团队意识和精神,能够进行组织内部的协调与沟通,营造和谐的团队关系,加强与他人的真诚合作,实现互相帮助,为集体的提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共关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大学生走上职场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危机事件,而如何将危机转换为组织发展的机遇成为公共关系教学的重点。本文认为公共关系教学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积极预防危机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争取主动去解决。公共关系在危机事件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决策应该以向公众负责为基本原则,采用最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危机事件。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公共关系学》课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87-188.
关键词:大学生 企业要求 就业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发展的中间力量,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自我发展,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但是从历年数据统计和现实状况来看,随着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却是很多企业打着高薪的灯笼却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或是很多中小企业招不到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素质和企业所要求的能力存在的差距。也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某一阶段的产品和企业无法对接。因此,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企业需求
在当今毕业生中,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大约能占到60%左右,所以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研究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企业在越来越广的空间内正面临着革命式的挑战,而人才是决定这一成败的关键所在。企业主认识到,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就是企业急需的人才。那么,企业究竟具体看中的是什么呢?
(一)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学习潜力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所需专业知识逾来愈专、愈精。因此,专业知识及工作能力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教育训练、自行培养人才的趋势下,新进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已不是企业选择人才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该人接受训诫的可能性,即学习濳力如何。
(二) 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
近来,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工作态度及敬业精神,是企业遴选人才时应优先考虑的条件。对企业忠诚和工作积极主动是企业最欢迎的人,而那些一山望比一山高,内心中总想着跳槽,不安心工作的人,则是企业雇主最不欢迎的人。如很多的外企公司,他们的老总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起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另一家外企的薪水比我们的企业高,你去不去”。回答去的和反应之后再回答的人,会立刻被拒绝。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脚踏实地,忠诚的员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稳定才能发展的道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标准和当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提出以下培养方式;以长期和短期方式进行培养:其中长期培养方式包括: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验和特长的培养;学会掌握更多的资源培养。而短期的培养方式是:学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市场及企业的动向,做好定位,以实战和模拟积极准备面试。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大学阶段应不断地培养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善待周围的人,讲求文明礼貌,注重仪表,气质和细节。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具有责任心。并能够向周围的人表达出来。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在求职面试的时候,就会与众不同。要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在参与社团活动以及整个社团工作的组织过程中,都会涉及到与社团内其他人员的沟通问题。积极担任学生干部,很多企业在面试和需求的时候都会问及是否为学生干部。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数能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时具有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的作风。并且在参与大型活动时,培养了组织,协调,合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经验和特长的培养
现今企业更多的是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加盟。而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在校期间不但要积极从事实验和实训工作。或是在业余时间进入企事业单位,了解单位工作状况,掌握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能够加强他们的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够在返回课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而特长的培养更是在就业时的一个筹码,比如人们时常说的符合型人才。据了解,美国大学的教育模式是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第一、二年度接受通识教育,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逐渐具备学科内交叉、跨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结构;从第三年开始,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社会需求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位。在国内很多高校也鼓励学生深造第二学位。成为两面手。企业更希望花同样的钱,雇佣到能够创造两个人的价值的员工。还有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得更多的资格证书。
(三)学会掌握更多的资源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学校强不强,要看校友强不强。所以很多高等学府就业很好,就是因为毕业生在社会上做的出色。给学校创造了品牌。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认识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资源。据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介绍,在他们找工作过程中,是因为很多校友的推荐和帮助,让他们很轻松的寻觅到了合适的职位。所以要通过不同渠道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校友同学等。除了学校资源,可能还有家庭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所以对大学生来讲,要积极的掌握更多的资源,已被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对于短期的培养就是,积极了解近一年或是几年来企业需求以及企业用人的标准。有方向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企业需求。积极准备面试,了解企业面试的技巧。掌握不同行业的面试规则。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求为根本,通过长期和短期的培养模式,一定会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时空系统
就业能力简而言之,是个人成功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得晋升的能力,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近年大学生就业人数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是大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共性难题。大学生就业群体在整个社会就业群体中占有相当大比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家庭美满幸福的关键因素。要走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满足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高校和大学生本人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认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深远意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高校培养目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现实的社会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不足,因此,重新认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从学校维度,高校作为培养教育机构,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将会有力地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高校通过对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当前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要求,从中发现自身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从学生维度,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规划,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在学校的引导下明确社会需求和就业现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学设置学业目标和就业发展方向,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做好职业准备,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同时从社会维度,提高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是人才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研究解决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人才战略的实施和人才高地的构建,化解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有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因此,高校对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走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科学界定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和任务
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基础能力,阅读、写作、计算的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就业能力结构呈现出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相应的能力培养不是单一层面能够解决的,需要打造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完善和发展虽由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个人等综合决定,但是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体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培养手段无法取代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一定要尽快转变到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轨道上来,克服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弊端,使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从实践中加以创新超越,在职业上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架构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系统,实施全程式生涯规划和指导
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涯设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就业工作不仅要前延还要后伸。
1.引导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教育学生将生涯规划同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目标结合起来,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高校应该尽早为学生安排就业指导课,并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及早进行职业倾向探索,使他们“在大学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始终以职业生涯设计为核心,针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个人与职业之间的适应关系,最后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岗位上。
2.每学期定期开展职业社会认知教育,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社会认识的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外部环境的职业社会的认识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必须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没有对于职业特征具体把握就不可能产生职业倾向。可以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具体职业的当前状况模拟、前景展望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的理解,产生就业自主意识和紧迫感,对有兴趣的职业产生认同,认清自我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方向。
3.加强学校与毕业生联系,了解用人单位不断变化的需求。对近年毕业的学生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流向,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为高校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科学指导。
4.鼓励踏上社会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积极创业,为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四、架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空间系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
1.学校内部找准定位,转变办学理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诸多不适应,专业知识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专业适应面窄、工作实际能力欠缺、社会知识贫乏都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高校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需求动态,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培养方案,把专业改革和建设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提前进行社会人才需求预测,进行课程设置调整,转变高校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学生。
2.学校育人走复合型、宽口径、厚基础道路,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上植入就业能力培养的因子,把一系列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大纲特征融合所有专业,继而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转化与转移。负责就业能力植入的教师既是专业课老师,也兼任就业指导教师。
教材选择上从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着眼,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广泛收集与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扩展和补充教材,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目的。课程体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着力体现素质教育,在综合性以及创造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使课程体系更科学,更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要求。
教学方法上,一改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或者其他单一形式的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方式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的相互组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3.学校内部与外部资源融合,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首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健全实践性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工业见习、野外实习、工程技术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临摹写生或创作作品等,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设立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专项基金,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资金投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保证所有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其次,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组织起来面向社会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诸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志愿者服务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和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学校外部要着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实现高校自主、政府支持、企业尽责的联动机制。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促进就业的政策调控,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健全实习及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大财政投入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如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和政策优惠,为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牵线搭桥。其次,高校要鼓励人力资源机构介入校内职业教育,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入高校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倾向。鼓励教师亲身参与企业实践,深入企业实习最新的技能,弥补理论知识的盲目性,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大力度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工作,使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感受企业组织文化。再次,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改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校、企、生”三赢。
5.学生个人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寻求个人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开始,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利用多种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寻找社会工作机会,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井昊.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完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5.
[2] 刘桂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6):99.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19-02
一、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和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提出“知识社会”观点,认为工业社会终会结束,而在后工业时代,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同时工业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是工人,而知识社会的主要劳动者便是知识工作者。随着知识社会的不断延伸,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已成为培养知识工作者达到社会要求素质的基本途径,大幅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逐渐成为知识社会的劳动主体,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其问题根本在于:逐渐成为知识社会劳动主体的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并未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
早在1998年欧盟《就业指导方针》就指出,欧洲就业策略的第一要素就是“提高就业能力”,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状态。就业能力不仅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更主要的是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国内在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上侧重于制定和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等,但存在着研究对象过于宽泛、与高校教育模式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二、高校关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第一,艺术类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加大了高校就业能力培养的难度。目前,几乎所有的综合大学、师范类高校都设置了艺术类专业,甚至理工科院校、独立学院也纷纷上马艺术专业,造成毕业生源过剩,而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和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很多学校不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不具备应有的教学条件,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1]。同样,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加跟不上艺术类大学生人数的增长,甚至有的高校并未将就业能力教育课程纳入培养计划。
第二,就业问题并未得到艺术类大学生本身的充分认识,使得就业能力培养在艺术类专业中未受重视。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日益重要的教育环境中,艺术类专业之所以异于其他专业领域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艺术类专业学费高于其他专业,倾向于选择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家庭环境相对较为优越,其中不乏有充分条件无需顾虑就业问题者,也普遍造就对于就业等相关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的心态;其次,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方式活跃,常忽视现实基础,有一定浪漫色彩,因此缺少独立规划意识,常常不屑于与未来就业能力培养相关。
综上所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其他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有难度,更需建立适合艺术类大学生具体的、非程序化的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三、高校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1.高校教育。从2005年1月在伯明翰举行的主题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培养”的第九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研讨会上交流的内容来看,现阶段就业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如何与相关课程或领域结合提高就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培养就业能力等[2]。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高校教育更具指导意义。高校教育不仅可以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就业能力培养,完善大学生能力培养结构,更能联结社会,使艺术类大学生及早适应,从而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已成为就业能力研究中的重要目的和研究趋势。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由于专业的实践性,更应将社会实践纳入为高校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美国在就业能力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从中小学就开始进行相应的通用能力或基本能力的就业能力培养,在大学期间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就业能力培养[3]。对比美国长期系统的就业能力培养,我国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从实践训练出发,从而弥补之前缺少的基础性就业能力教育。
3.自我认知。在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不容忽视。在就业期望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存在过高的心理预期,常忽略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等现实基础,追求不切实际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在就业胜任方面,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盲目的自信与自卑:自信主要表现在其相较于其他专业大学生所特有的艺术专长,自卑主要表现在其文化课程及基础技能的不尽人意;在就业取向方面,随着艺术类专业扩招,选择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很多并非热衷于该艺术专业,而是通过此途径得到大学学习的机会,对于未来就业无所适从,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方法。
四、高校关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1.教学(专业)策略。高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以及选择教学方案等方式,创建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高度相关的教育模式,主动高效提升其就业能力。英国高校在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例如,Luton大学将就业技能的培养分为三个级次:第一级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其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第二级和三级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在毕业后的工作及生活中所需的各项技能,并对其建立评估方案[4]。因此,应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建立逐层深入的教学(专业)策略:第一阶段帮助其了解专业、探索自我;第二阶段培养艺术专业基础能力;第三阶段培养其相关就业技能。
2.实训策略。应改善艺术类大学生培养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定期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可通过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大力建设社会实践基地,以专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从社会需求、市场信息出发,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或通过开设工作室进行实践研究,让艺术类大学生尽早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更准确更客观地自我定位,规划职业生涯以及未来发展;或通过组织实践训练团队,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建立关键的就业能力,为适应艺术专业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3.心理策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过高的心理预期,可通过帮助其了解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等现实基础等方式,克服不切实际的心理预期。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盲目的自信与自卑,帮助其学会审视自我,通过指导其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对自我进行客观定位,避免过高或过低的主观评价,从而建立健康自信的就业心理。另一方面,有规划、系统地在艺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其他基础课程,不仅可以使艺术类大学生全面发展,也可为不擅长艺术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其他专业培训的机会,并予以指导选择其他的就业途径,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吕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60-61.
[2]徐中意.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报告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55-158.
[3]陈均上.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63-68.
[4]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2):90-95.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就业;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素质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必将全面深化,大学生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提升大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为此,高校应采取积极行动,切实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毕业就业后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动力。
一、素质教育和就业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多重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技能创新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近些年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从单一的应试型培养模式过度到自主型模式,使大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适应现实社会环境,认清自己的前途和发展机遇,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就是完善人的综合实力的教育。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是: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体现
创新创业活动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平台。这一形式,是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信息、追求真知的方式,又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显著加强。创新创业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既可以确定来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对某一项研究进行深入的探索。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设计方案与对策,理论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巧。在项目中创新是衡量项目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杠杆,学生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会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自然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尤其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在团队的共同协商探讨下完成某一课题,并通过现场答辩的方式判断项目的可行性。现场答辩要求学生用精准简洁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创新型和独特性,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素质拓展活动的锻炼,语言技巧得以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此外在团队的合作配合下,通过社会实践,调研走访以及访问会谈等方式,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能够面对陌生环境中的人群,加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适应现实社会环境能力的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源泉。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践证明,素质拓展活动能够使学生加强适应现实社会环境的能力,体现在对就业竞争压力意识的增强,面临困难风险时信心的增强。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压力,提高学生的危机感。他们会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上进,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妥善处理危机和困难,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同时,活动的激烈竞争可以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增强自信心,并有毅力去坚持完成项目,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陌生多变的社会时灵活适应。
三、素质教育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是基本一致的。按照的观点,全面发展是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教育是统一的。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得到全面的发展,借以讲解文化内容,教育出健康、有知识文化,并且拥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1.素质教育认真开展落实创新素质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创新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它可以使大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去获取,并积极融入到就业环境当中。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素质培养,认真开展创新素质教育。要改变人才质量的评判标准,要把人才质量由过去主要根据其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转向不仅从其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且要特别注意从其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角度来衡量。
2.素质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当以市场和就业作为导向,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与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教育团体也应当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些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83-03
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和英国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在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英美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国际竞争激烈,各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世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毕业生在为工作奔波。美国度过2010年的经济复苏后,目前再次面临经济疲软风险,失业率高达9.1%,用人机构在雇人方面格外谨慎挑剔,整体就业市场萎靡不振。201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逾1600万,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只能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平等竞争,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辍学或没有大学学历及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无法找到工作。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机构CERI最新统计,相比前两年,2011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首次出现回暖。就业机会仅限于某些针对服务业的专业: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其他专业学生没那么幸运,纯文科专业最糟糕。针对这种状况,美国正酝酿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扩招最直接后果导致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02年度毕业生中,67%的人找到全职或兼职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毕业生数量膨胀等因素,近年来毕业生求职越来越难,获得学士学位与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学士学位求职者优势不再,多数学生毕业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10年11月23日数据显示,2010年英国第三季度18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20%,较前一季度增长1.03%。2008-2010年间,英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申请进入大学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数量急剧上涨及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使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平均每70人竞争一个岗位,2010年毕业生中将有接近1/10的人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成为17年来就业最不景气的一年。
二、英美各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
面对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英美各国很早就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实践对缓解就业压力成效显著。
1.英国关于就业能力的认识。曼斯菲尔德认为,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于1909年提出“就业能力”的说法;波拉德1998年阐述的“就业能力”,指个体所具有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1997)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沟通、计算、IT和学会如何学习),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The Dearing Report(1997)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需具备的关键就业技能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或评价、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英国高校公认的就业能力包括:(1)评判性(或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能力;(3)有效沟通能力;(4)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能力;(5)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力;(6)遵守本领域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和反思性的实践者,并能有效地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与别的学科展开互动。
2.美国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的诠释。“把学生训练成实践能力较强的有用公民”是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的一系列能力,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包括8种具体指标:见表1。
二、英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比较
(一)美国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美国采取教学、学习和支持“三位一体”的就业培养策略,如图1所示。
1.教学策略。第一,根据需要增换专业,课程设置反映社会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视对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预测,以学生就业、服务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专业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和访谈雇主,及时增设或撤换专业。第二,注重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提供科学、技术及人文基础知识。理学学生须完成包括科学、数学、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等课程,科学和数学专业学生要完成化学、生物、物理、微积分、实验课及科学选修等课程;开设融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加大人文课程分量,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密执安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要求人文、艺术和社科课程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16%、15%和13%。另一方面,开设占课程比例60%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第三,课堂教学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把企业真实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设计或实验、调研,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举办就业讲座等;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培养就业能力。
2.学习策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策略:(1)自主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自我管理能力;(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做中学”,为解决问题和组织能力创造机会;(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承担学习任务;(4)反思式学习。有助培养解决问题、创新创业和自我管理能力。
3.支持策略。第一,政府提供服务平台。措施有:一是制定相关法规使就业能力培养有法律保障。美国政府1994年通过《学校与就业机会法》,把为年轻一代建立学校与就业系统作为施政目标之一,把让毕业生具备必要知识、技能及学习在生产部门所须工作经验作为学校教育一项重要工作;二是统计局等国家机构对就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做定期预测,使高校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政府特别拨款协助学校与雇主建立伙伴关系,实行工作本位训练。第二,企业提供交流实践平台。企业高管进高校授课,介绍对人才需求、公司创立及运营过程;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实践机会。第三,中介和家庭提供协助平台。最大中介机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目前吸纳近2000多所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为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名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家庭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高校提供就业信息及实践机会,不干涉学生择业自由。
(二)英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秉承“让大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理念,形成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和企业)――国家(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第一,(个人)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1世纪初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在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结合自身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发展规划。
第二,组织(高校和企业)联手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
1.高校落实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把“就业能力”培养置于战略高度,设置专门机构并建立评估部门;根据“就业能力架构”要求教学大纲须具备7个必要特征:自主学习的改革性发展,技能发展(智力、学科、职业、核心技能),个人发展规划,反映外部环境的活动技能,在不同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参与从工作中学习,以及两个可选特征。必要特征在每个专业设置中都要有所体现;专门设立创业中心,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做法是评估创业创意、提供资金协助和提供有相关背景的指导老师,孵化创业项目;Luton大学将就业技能培养细化为三个级次并形成包含细分为13项技能的就业技能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Leicester大学提供可选择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建立具有观念开放性、内容实践性、方法研究性、管理动态性、评价双向性等特征的开放式质量管理体系。
2.针对学生特长与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Birmingham城市大学和Dundee大学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本科课程绝大部分专业都开设“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Birming ham城市大学建立功能强大的职业服务中心;Harper A dams学院在保证课程协调配合前提下安排课程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力求通过各学科专业教学持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3.(用人单位)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高校将企业高管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信息,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经营所需技能,增强学生按照企业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国家(政府和社会)为鼓励学生创业提供支持。英国政府实施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如三明治项目、国家实习计划和培训券等项目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为威尔士一项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计划提供1700万英镑资助,要求中小企业及其他单位为学生提供工读实习机会;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UKCES)特别强调工读课程和实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工读课程或实习基地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多就业经验和技能;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承认通过工读进行实践学习的价值;政府制订税收激励政策,鼓励股权投资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英国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每年提供大约38%的创业投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三、借鉴英美经验,培养我国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明确高校定位,建立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明确高校在高教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及教学目标;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符合劳动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个人”――“高校”―“用人单位”――“国家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具备社会所需要各项技能的毕业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二)拓展“就业能力”内涵,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与创业、规划与组织、自我管理、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会学”――“能用”――“善管理”――“能创新”的就业技能。
(三)进行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培养
把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变“琐碎、阶段性、不系统”培养方式为“个性化、全程化、系统化”培养方式;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和档案,对学生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就业指导中心从侧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成品包装”职能转向注重系统培养就业能力的“个性化产品设计”职能,进行全过程、多方位就业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品质特征和专业兴趣, 制定全程化、个性化能力培养计划, 协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实践课程形式,借鉴英国“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改革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修读;课堂上创设工作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工作环境;设置与专业技能有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采取自主、体验、合作、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注重实践、善于合作及提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实践平台
聘请企业高管定期到校讲课, 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从事公司创立及运营所需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各类实训基地, 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
(六)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配合,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税费优惠和政策支持;政府加强与各行业协会、职业信息中介及拥有与就业相关特色项目的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保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G2110024)。]
参考文献:
1.高虹.特写: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回暖.路透社新闻,2011.6.22
2.肖毅.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3.李嘉.英国毕业生就业也挺难[J].21世纪,2005(4)
4.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5.马廷奇,付珊珊.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6.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4)
7.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9.姜乃强.英名校高管:让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中国教育报,2008.1.31
10.王劭弥,任强.英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1.刘桂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6)
关键词 就业指导 模式改革 就业能力 培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加之部分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导致大学生无法实现良好就业。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1 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1.1 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来自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总量大,选择方向窄,这无疑增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因此,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模式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2 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目前,在大多用人单位看来,认为大学生在求职期间存在盲目性,对于职业还没有构建起合理规划,同时综合就业能力欠缺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实现良好就业。这造成对于大学生求职者和社会用人单位而言“双输”的局面。因此,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3 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目前,就业率成为高校间竞争生源的重要标准之一。优质的就业率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给高校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金支持,有利于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责无旁贷。因此,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模式改革,改变单一的就业指导模式,优化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1.4 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提高,生源质量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有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周忠科指出:“我国大学阶段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现在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的学校较少,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总体上缺乏经验、技能,知识空泛、且缺少针对性。”①因此,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模式改革,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就业能力。
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就业指导机构不完善
(1)缺乏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就业指导失效性不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机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就业服务水平,但由于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性不强,资金的不足,就业指导工作仅局限于开办就业讲座,接见用人单位,有限的提供一些就业信息,这对大学生实际的需求和社会对与大学生这一实际“产品”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2)缺乏专职专业的指导人员,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虽然不低于1:500,但整体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大多来源于党务、政工领域,熟悉学生情况,拥有一定的用人单位资源,但他们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工作的经历,对于不同工种的选择,难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3)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整体性不强。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社会上“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②同时,许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重点放在方法和技巧上,忽视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功利心强的现象较为普遍。
2.2 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1)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和不及时。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信息制度不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落后。表现在网络链接打不开、内容更新慢、时效性不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至于学生方面,缺乏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的主动性,错失了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而且学生没有养成及时向学校反馈意见的习惯,以至于学校无法切合实际的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2)就业指导方式方法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大多停留在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举办讲座、组织大学生现场招聘和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调查:“高等学校中大约有一半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满意。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问学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鸭’。”③因此,高校的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3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3.1 实施就业指导“综合模式”,抓好就业指导课和“三实”教学
就业指导“综合模式”,是指第一课堂的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课以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第二课堂,在校内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第三课堂是指校外的社会实习、实践、实训(三实),如创业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等。
(1)构建课程设置体系,抓好第一课堂教学。首先,高校整合学校资源,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变革。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考虑自身的特点,重视学科的内涵调整与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其次,高校应该创新创业教育,深入钻研专业教学内容,规划出几门优秀的创业教育课程,打好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再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努力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质来制定职业规划,有的放矢。
(2)构建素质提升体系,重视第二课堂作用。首先,高校以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的主题活动:第一,举办关于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讲座或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二,举办科技文化节,提高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第三,开展演讲、辩论比赛以及征文比赛,以锻炼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第四,开展各种素质拓展训练,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其次,高校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增强自我调节功能。同时,大学生应摒弃传统的择业观,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以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应该多去基层锻炼,以退促进,逐步积累自己的工作能力。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这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基层、社区急需人才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作用。对于校内实践活动,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比如教授助教、调查人员等,适当增加“三实”教学比重,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实”教学是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寓于实习、实训、实践的教学活动课程之中,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对于校外实践活动,首先,高校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老师可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假期兼职,比如家教、做暑假工等。再次,高校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构建大学生创业资助体系。
3.2 实施就业指导“参与模式”,重视优化学校资源
就业指导“参与模式”是指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主动参与高校就业指导和培训,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或其他中介结构的联系,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中心与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邀请相关组织参与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切实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1)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首先,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高校应把当地企业作为良好的社会资源,邀请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到校参观、考察,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时,高校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利用合作项目的机会,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使高校大学生及早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2)高校应整合本校优秀毕业生资源。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往届优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优势,邀请他们回母校进行就业指导,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利用往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优势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实施就业指导“介入模式”,政府经济介入
就业指导“介入模式”是指政府就业政策引导,介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政府划拨专项费用,用于政府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培训服务等,且形成鼓励投入和重点扶持的机制。同时根据就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对就业政策加以调整,为毕业生营造公平、合理、鼓励竞争的就业环境。并加强对政府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使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政府就业指导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观念;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更好地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2)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消除政策壁垒和体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加大人才使用和储备力度,积极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
注释
① 王阳.企业谈大学生就业及能力开发.2013-12-12.
无边界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组织雇佣观念和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无边界职业生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营运而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广泛响应。无边界职业生涯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各级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在教学实践中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1994年由Arthur在《组织行为》杂志上提出的,具体指能够超越单一雇佣范围设定的相关工作机会,也就是说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单一组织内,而是与多组织、多职业、多岗位相对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时展进步的必然产物,符合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在理论上重点强调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无线可能性以及关注取得职业成功的机会。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传统的学生就业能力界定很难科学的反映出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全部特征,所以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含学生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而且还包括必要时的二次择业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储备。因此,可以科学合理的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的概括为初期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和职业转换就业能力三个重要的基本类型,主要分布在理论研究中的学生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工作方法能力三大领域之中,构成了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模型。
三、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
(一)做好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应该在教学中明确职业锚。职业锚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职业发展倾向性,是学生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以及自我天赋认识等,体现了个体意识中的“真实自我”。职业锚对个体职业类型与工作单位类型的选择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明确职业锚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正确认识自设职业抱负,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其次,明确职业生涯的具体发展方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应该与自身性格、兴趣以及特长相适宜,在求职过程中尽量选取自身职业方向与现实可能性的交集点作为正确的求值方向。同时,这一交集点受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具有一定可变性。
再次,设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受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大学生在职业锚的正确指导下,应该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成功标准进行正确认识,在最求工作晋升的同时重点关注工作的意义和满意度等,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最后,制定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质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与多元化的岗位、组织和事业相对应,而同一个职业生涯的形成目标也存在着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所以学生应该构建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为自身的未来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觉培养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学生就业软实力在学生就业竞争中现实出了强烈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就业软实力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一般能够通过常规的学习和能力拓展活动获得。研究界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总体上说,一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学生的个人特质,如社会适应力、情商、应急反应力等;其二,学生的核心能力,如交际能力、计算能力、倾听能力以及关键性分析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其三,学生的过程性技能,如商业知识储备、计算机技能、政治敏感性、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在国际研究界的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中,明确指出能够受到雇主认可的学生就业能力基本包含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我激励、团队协作、可靠性、口头或书面交际、自我约束管理等25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学生在相关研究中也发展对于我国就业市场来说,学生的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就业软实力更为受到社会企业的关注。总结起来,在教学中高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五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培育社会资本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就业资本主要指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获取就业机会,引导其合理运用自身各种社会联系的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应该充分挖掘并应用社会资本,为自身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人际关系保障。社会资本作为大学生自身的关系型人力资源,在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在我国社会现实的影响下,这种作用表现的最为明显。它仅仅根植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进程当中,随着社会总资本的不断叠加而产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尽管学生的社会资本在极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严厉、势利因素的介入,但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公平有所妨碍,但是从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上来看,学社给社会资本的积累对于学生就业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趋利避害,实现自身就业理想。
四、结语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新增了职业转换能力,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各级高校应该在教育中关注学生职业转变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芳.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5):80-82.
[2]王茜.关于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探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