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技术与管理范文

农业技术与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技术与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技术与管理

第1篇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农技推广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技推广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推广先进适用、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农业技术,增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高产创建、旱作农业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补助资金,以及国家政策确定的其他相关补助资金。

第三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支持原则:

(一)突出生产应用。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解决生产环节应用主推技术的制约因素,调动农民使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切实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二)突出区域优势。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布局,科学确定适用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应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三)突出安全环保。科学评估推广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推广技术中新品种、投入品等管理,农作物新品种需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确保推广技术安全环保,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第二章 补助范围和对象

第四条 农技推广资金支持的技术与服务:

(一)有效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繁育、改良、种植、养殖等。

(二)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主要农产品储藏、保鲜、干燥、包装初加工技术等。

(三)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和动物疫病防控中高效低残留药物施用,农业生产投入品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残余物资源综合利用等。

(四)有效提高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水平。包括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开展公益,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等。

第五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主要支出范围:材料、农资、小型仪器设备等技术物化投入品的购置补助,推广服务、宣传培训、技术咨询等费用补助,以及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其他支出。

农技推广资金不得支出的范围: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基本支出,购买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的支出,建造办公场所、购置车辆和通讯器材的支出,基础性农业科研等支出,以及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补助对象是主推技术推广承担者、服务提供者和实际使用者,主要包括事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等。

第三章 资金分配和拨付

第七条 综合考虑各省耕地面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增加值、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实行资金切块分配。

第八条 中央财政将农技推广资金分项拨付到省级财政,省级财政按照农技推广资金补助对象的预算级次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九条 农技推广资金的补助方式可采取现金补助、实物补助、定额补助、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先建后补等。

第四章 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十条 农技推广资金实行省级项目管理。省级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资金规模,按照财政部、农业部相关工作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确定当年支持项目,组织指导项目实施。

第十一条 省级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范围和规模、实施内容、补助对象和标准、管理措施等。

第十二条 农技推广资金项目的申请者应当编制申报文本,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市场需求、效益分析、投资构成以及管理制度等。

第十三条 农技推广资金实行省级和部级绩效评价。

实行省级绩效评价的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资金绩效评价办法,按年度对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效果等组织绩效评价。

实行部级绩效评价的资金,由农业部商财政部制定绩效评价方案,分省实施。

财政部和农业部对各省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抽查。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予以通报,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强化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情况,并于次年4月底前向财政部和农业部报送总结材料。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者应当建立健全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和项目形成的资产管理,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农技推广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和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2篇

1.1 管理和推广投入过少

经费不足是当前农业管理和技术推广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部分地方的乡镇地区所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工作人员,会因为资金不足等因素停止推广,或者难以保持持续性宣传,进而导致技术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加上推广形式比较单一,技术不高,也很难获取理想的宣传效果,无法与农民生产、作业的需求相匹配。

1.2 农民的整体素质比较欠缺

技术的推广和宣传效果与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关,大部分农民的接受能力较差,无法理解到宣传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新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农业科技的应用效果不佳。根据本地资料的收集发现,大部分农民的年龄较大,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样的劳动力结构水平同样限制了农业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而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则选择外出打工,这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大缺失,也是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另一大阻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无法完全接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不具备先进的市场意识,进而导致整个管理工作缺乏后劲。

1.3 科技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不符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提升农业推广技术,扩大农业技术的宣传范围和效果,就是为了让农民受益,农民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应用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结果的受益群体,因此,在推广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观察和了解当前农民的需要,才能将宣传的农业技术转变为发展农业的推动力。农民的需求是科技推广的效益所在,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样也需要获得多样化和高效化的生产技术,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全面的管理技术和应用技术需求更为迫切,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的推广形式和方法均较为枯燥和单一,没有对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管理,也说明了与农民的生产需要不符。

2.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对策

2.1 提升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工作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在固定的时间内在农村工作,也需要与农民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考察和分析过程中,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实际的指导工作中,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体现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指导的核心要求;因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具备全面的发展素质,才能够处理好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合理、有序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做好全面的指导和推广工作。

2.2 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水平

农田农业生产是一线的生产场地和实践过程,工作人员只有具备足够的生产指导技术,完备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具有生产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如果宣传和指导工作人员的指示不明确,或者指导失误,那么,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很大,甚至会造成农业生产研究的损失。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十分重要。

2.3 做好工作人员与农民的关系

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在开展基层实践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国家布置的推广和宣传任务,而且还要做好服务农民的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走进农民生活,主动与农民搞好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作用的同时,也要增强农民的信任,才能保证农业技术宣传、推广工作真正到位。比如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工作人员应该主动了解实际情况,并参与到问题的针对性解决中,进而提升人民的信任感;制定解决方案时,也要与农民保持充分的交流,在共同协助下获得最佳解决效果,而与农民保持良好的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农民所需,农民所急,进而适当调整整体的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方案,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工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保证农业生产得到稳定的发展。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农业信息化管理 硬件建设 软件建设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业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指导、气象信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够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精确化运行以及科学化设计,增加和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下文从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管理中应用效果的措施。

一、从硬件建设方面强化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1.完善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建设

从分布情况上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点多、面广,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工作量非常巨大,而且管理效率也不高。通过完善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在建设农业数据库系统方面,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我国的各种农业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并通过网络通信进行汇总、分析、分类以及相关处理之后成为建设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农业数据库系统是我国进行农业管理的重要信息依据,因此要求其信息要具有丰富性、实时性和准确性。“丰富性”主要是指农业信息应该涵盖我国的所有农业区域,而不应该出现疏漏;“实时性”主要是指农业信息应该与农业变化情况保持同步更新,如果用两三年之前的数据来作为今年农业管理的数据依据,则很难保证各种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主要是农业信息在采集、传输、汇总、分析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失真,否则必然会误导农业政策的制定。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完善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实现系统的技术化、智能化、知识化以及社会化,以利于充分发挥其作用。

2.建设我国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网上专家系统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有必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涉及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与网上专家系统,以便利用现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经济预警和政策模拟,制定调控决策方案等[1]。

系统设计应该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技能按照作物、地域和农时季节进行分类和排序,使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电脑提供的多媒体图象与声音,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2]。第二,建立网上专家咨询体系,把专家的宝贵知识、技术、经验按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季节进行科学集成,使不同区域的农民按照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产过程随时向电脑进行技术咨询,利用电脑的虚拟环境获得具体的技术操作指导。第三,利用在线通信功能,让农民在网上向专家提问,专家在网上解答问题,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使网络成为专家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3]。第四,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地膜等生产资料的性能等信息,为农民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提供支持,提高农民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4]。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

1.培养大量的信息科技人才

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在进行管理。除了大量培养具有各种农业专业知识的人才之外,还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竞争力。具体措施主要有:对目前的农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信息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操作各种信息设备的能力;强化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信息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地划分;提高服务于农业的意识;增强获取农业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节能培训,保证信息获取的准确性;重视对信息服务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不断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除此之外,必须从现在起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备方面需要的各层次的专业人才[5]。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同时注意选派科技骨干出国考察、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学术会议等,学习国外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建立人才竞争机制以及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吸引国外信息科技人才回国工作[6]。

2.培养广阔的农业信息市场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和辽阔的国土面积,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非常的不均衡,进而导致我国的农业信息市场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市场广阔、活跃而且应用程度高;但是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则表现得比较弱势。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该积极行动,将国家农业信息市场作为引导全国农业信息市场发展的火车头,重点建设区域性的农业信息市场,并为基层农业信息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进而实现我国农业信息市场的全面、均衡发展。农业信息市场能够为农业生产者、购买者提供交流和互换信息的平台,让农业产品更快地实现其市场价值,或者让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因此,培养广阔的农业信息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信息市场不仅仅为农业生产者、购买者提供交流和互换信息的平台,更能够促进农业信息价值的达成和实现。有鉴于信息市场的重要性,为了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市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依照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合理的信息市场组织构架,例如,可以根据生产季节、农作物品种、经济作物与非经济作物等来农业信息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来编制市场信息交易模式。其次,构建完善的信息市场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坚持加快农业产品交易、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则,在具体操作方式,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符合农民的操作习惯。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和价格体系。一定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在信息市场的信息应该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并对信息者的有效身份进行核实,避免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出现。在价格方面,需要参照全国的统一标准,并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进行价格指导,防止出现价格过低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或者价格虚高欺诈农民的情况。

由于信息市场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因此,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农业信息市场的发展蓝图,促进信息市场发展的多元化,例如,除了必要的信息沟通交流服务之外,还应该提供农业技术转让服务、信息中介服务、新产品和新成果的引进与开发服务以及各种农业项目的拍卖服务等等。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市场存在秩序混乱、垃圾信息过多、缺乏管理的法制依据和理论依据等问题,因此,想要促进农业信息市场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快农业信息市场科学化发展、法制化发展以及标准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艳芹,李为超. 徐州市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科技信息,2009,(28) :188-189.

[2]郑红剑,薛飞. 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为例[J].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01) :109-111.

[3]郑怀国,谭翠萍,孙素芬,张峻峰,赵静娟. 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J]. 安徽农业科学,2008,(13):105-106.

[4]吕晓燕.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4):158-159.

第4篇

关键词:水利灌溉模式节水措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096-02

1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1.1渠道防渗技术模式

渠道防渗技术模式的基础是把各级输水用的渠道进行防渗处理,目的是减少输送水的损失、同时能够控制地下水位,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当前在我国,渠道防渗技术模式的利用是灌溉农田的主要模式与输水方式,应用也比较广泛,同时也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研究对象。防渗衬砌的材料相对较多,不用加工的材料譬如譬如灰土与砌石、需要加工的材料譬如水泥土、沥青混凝土以及复合土工膜料等。使用较为广泛的材料是混凝土材料。大量的科学实验资料表明,渠灌区的干流与支流以及斗与农渠通常是用粘土夯实的方法来预防渗透的,这种方式减少渗漏损失量的力度较小,通常在45%左右;如果利用混凝土来衬砌防渗,效果比较明显,减少渗漏损失量能达到75%左右;如果利用塑料薄膜来衬砌防渗,渗漏损失量更小,通常在80%左右;大型灌区渠道防渗能够大大提高渠系的水利用系数,减少渠道的渗漏损失,通常能提高0.2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减少输水损失的主要技术措施就是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大力提高渠系防渗,这样的输水灌溉模式具有节省地、节水以及输水快的特点。

1.2喷灌技术模式

喷灌技术模式就是喷洒灌溉,其原理是首先用水泵对灌溉水进行加压(也有大自然形成的落差),在水压的作用下,灌溉水进入管道,然后运送到田地里装设的喷头上,喷头打开后便将灌溉水以水滴的形式喷射四周,相对均匀地洒落到农田上,这样农田得到了灌溉。喷灌技术模式优势很明显,首先能少占耕地,其次是节省人力,同时灌水也是均匀的,无论何种地形,都能使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譬如设备投资相对较高,受风影响大。我国的喷灌技术模式大体上有下列三种模式:(1)固定管道式喷灌。就是在整个喷灌系统中,只有喷头可以拆卸,其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灌溉季节是固定不动的,甚至常年都这样。固定管道式喷灌的水泵、动力机械部分、附属的干管和支管等都是埋于地下的,而装设在竖管上的喷头可以拆卸,在各个田块中均可应用,固定管道式喷灌优点明显,不但操作管理容易,而且生产效率大相对较高,同时,方便实行自动化控制的程度,但缺点也明显,就是前期投资相对很大;(2)半固定管道式喷灌模式。半固定管道式喷灌模式的系统构成是与固定式灌溉的模式一样的,水泵与相关的机械部分、输水的干管等也是在灌溉季节维持不动,所不同的是其支管与竖管以及喷头都可以进行拆卸,都能装设在不同的田地区间进行喷灌。这种模式是综合了全固定和全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的优缺点,管理与操作上也不困难,在我国农田灌溉中也很普及;(3)全移动管道式喷灌模式。全移动管道式喷灌模式系统构成与固定式灌溉模式也是一样的,其不同之处其水泵与其机械部分以及各级管道与喷头等构成部分都不是固定的,都能进行拆卸与安装,这种模式优点明显,首先设备利用率很高、投资也相对小,但缺陷也多,譬劳动强度很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在设备维修保养下的功夫较大。

1.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模式

低压灌装就是低压管输水灌溉技术模式的简称,就是输送水的工具是低压管道的形式,取代了明渠。灌溉水是通过低压输水管道输送形式送到田间来灌溉作物,低压管输水灌溉系统通常由水源、水泵以及附属的机械部分、输水管道、配水装置等构成。运用低压管道进行灌溉有众多优点,首先管理上很方便、向田地里输送水速度也很快,同时也省工省时、机耕和养护也相对容易,此外,这种模式对在输送灌溉水的过程中水的渗漏与蒸发也有良好的效果,据相关资料,这种输水的效率基本上能达到95%。运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模式这种模式还能少占地,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文资源相对严重超采,如果采用井灌区的形式,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应该大力应用,新建井灌区更应该应用输水管道来灌溉农田。

2我国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利设施不完善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多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其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都是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劳建成的、工程简陋,更没有科技含量,导致这些工程标准相对较低、配套不完善、质量相对较差、设备严重落后。当前很多大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下降问题严重,尤其是作为农田水利灌溉系统中重要的设施——水库,缺陷严重,在旱季起不到灌溉农田应有的作用。

2.2灌溉渠道淤积严重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是灌溉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是否良好,大大影响灌溉效益的大小,通常灌溉渠道都是随地开挖而形成的土质渠道,常年受灌溉用水的冲刷和雨水的冲蚀,很多灌溉渠道淤泥沉积愈来愈多,导致灌溉渠道不畅通,灌溉效率大大缩小。

2.3管理相对薄弱,投入相对不足

我国当前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存有很多缺陷,首先是产权不明,再次维护管理责任通常得不到落实。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大幅度增加,平均降雨量相对偏少等原因,导致水利工程的储水量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国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也严重滞后,据有关资料,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水利投入相对较大,能占到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7%左右,而近几年来,投入严重不足,仅占到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不到3%。

3节水灌溉的措施

通常说的节水灌溉就是可持续发展与科学的灌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以及管理措施。

3.1工程措施

工程节水措施通常分为三个内容:(1)防渗渠道区的工程建设,譬如: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把明渠改成管道输水,配套完善渠系、管道上的各种闸、阀,安装水的量测计量装置等。(2)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设施的建设,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方法,改进沟灌、畦灌、淹灌等传统地面灌水技术,推广使用注水灌等点灌抗旱保苗措施。(3)蓄水工程的建设,譬如兴建水池、水窖、山塘、水库等水源工程,扩建地表蓄水工程和桥类、涵洞、水闸、渡槽、跌水、倒虹吸等各类水工构筑物。

3.2农艺措施

(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譬如:在某些干旱的年份,减少水稻、小麦等耗水量大的植物的种植面积,增加花生、红薯等耐旱节水品种;(2)对耕作覆盖加强措施,比较常用的覆盖方法有秸秆覆盖与塑膜覆盖以及砂石覆盖等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3)大力施用化学保水剂,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其它耕作技术等等;(4)耕作保墒技术。就是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中耕除草、免耕少耕;(5)水肥耦合技术。就是以肥调水、以水调肥;(6)筛选技术。就是大力运用节水技术与高效种植制度来抗旱节水、提高品种产量;(7)化控节水。就是运用保水剂或者复合包衣剂、多功能抑蒸抗旱剂、ABT生根粉等化学反应的应用来抗旱来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

3.3管理措施

就是依据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对灌溉节水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1)调整水价,用经济当作杠杆促进人们节水行为;(2)用节水型的灌溉制度指导灌水,达到科学利用水源;(3)完善基层用水管水组织,健全节水规章制度,落实节水责任制等;(4)加强节水宣传,经验交流,举办培训班,普及节水知识,提高人民的节水意识。

4节水技术措施的几点思考

4.1必须建立完善的节水技术体系

农业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无论是那一种节水灌溉模式或节水灌溉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改善当前我国缺水状况。农民为抗旱,增加亩产量,井越大越多,越打越深,并且不断的扩大灌溉面积,资源型节水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在技术上要到水利部门、农业不能以及气象部门等的支持;在研究推广上得到科技、教育、宣传等部门支持;在资金投入上要得到财政、银行部门支持。这样多个部门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密切配合,紧密协作,建立适应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4.2科学搞好农灌规划和配套设计

农业灌溉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体规划的重要规划之一,必须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方便管理,提高运行保证率,做到农业灌溉最佳设计选型配套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农田要要确定灌区规模,要建立适应现有河网水系;(2)灌区规模需符合客观实际和适应形势,建立起现阶段最佳农业灌溉模式;(3)渠系布置及泵站(电灌站)、渠道设计要配套,提高灌溉经济效益。

4.3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田相关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节水工程投资大多数是靠国家补助建设,也有少部分是集体出资或者农民筹资。但是国家补助资金相对较少,而很多农村还不富裕,很难出资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导致相关的水利设施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水利工程加大资金投入,譬如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节水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同时要推进农田水利的相关体制改革,譬如要明晰产权,实行灌区企业化管理、改革和完善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改革水价制度,建立合理补偿机制等措施。

5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业的发展不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关系到农村的稳定。然而节水灌溉农田技术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其发展既要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与整体农业发展规划,还要适应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及单位水量产生的粮食产量和价值为根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其利用效率,达到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的目的,让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让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晶伟.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迫在眉睫[N].中国经济时报.2006-07-26.

[2]杨丽丰,何宏谋,梁志勇.西北内陆河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效果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1):66-70.

第5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分析

引言

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溉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其中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目前我国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膜上灌、膜下灌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地区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大、中型灌区适宜推广渠道防渗技术,井灌区和小型灌区宜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经济条件好的果园、菜园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区适合发展微、滴灌,西北干旱地区应推广雨水集流、水窖滴灌技术,南方水稻产区则应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各地要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技术方案。

1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1.1 农艺节水技术

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适雨种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早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节水管理技术,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作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

1.2 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1.3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农田灌水技术上,仍属于地面灌溉类,它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系统的一种工程形式。灌水时使用较低的压力,通过压力管道系统,把水输送到田间,灌溉农田。目前主要用于输配水系统层次少(一级或二级)的小型灌区(特别是井灌区),也可用于输配水层次多的大型灌区的田间配水系统。其工作压力相对于喷灌、微喷灌等较低。

1.4 喷灌技术

喷灌是把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达到灌溉的目的。一般说来,其明显的优点是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强。主要缺点是受风影响大,设备投资高。

1.5 滴管技术

滴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方法,一种新型的低压节水灌溉技术,它利用专门设计的小口径管道配合预先镶入其中的精密滴头,将水和养分准确地供给作物。自以色列耐特菲姆在1965年发明该技术以来,其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节水、节肥、省劳力,从而缓解用水矛盾,还能大幅度地提高各类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同时由于地埋式滴灌用的输水管道大多埋于地下,不必象漫灌中占用大量耕地块修建田间水渠,更不必对地形有特殊的要求,对落差在20-30M的地块也能正常应用,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及范围,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也随之提高.

2 节水灌溉存在问题

当前,农业水利节水灌溉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节水灌溉使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范围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仅仅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项目,有待于在更大范围推广。二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可行性论证不够,规划编制较粗,缺乏针对性,致使有些节水工程难以发挥正常效益。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已建成的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四是农民受经济利益影响,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方,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五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配套化,标准化、系列化程度较差,维修服务跟不上,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 加快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的措施

3.1 继续完善节水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对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因素,由政府统筹考虑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同时依托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续建配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农业节水科技示范园, 调动农民参与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3.2 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或根据补给方式和开采强度确定区域内开采布局。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当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个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投资一次性投资较大,而当前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脆弱,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农业节水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

3.4 推行农业节水奖惩制度

认真执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3.5 加快节水灌溉设备的产业化

根据发展节水灌溉的总体规划,扶持和培育相应的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形成规格化、系列化,做到配套齐全,价格低廉,服务及时,为发展节水灌溉提供可靠的保证。

4 结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因此在农业水利灌溉方面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是摆脱水资源危机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第6篇

1.农业大数据帮助相关企业増强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日益趋近与规模化、企业化,这样的趋势不仅可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还能使得农业大数据可以尽可能的为更多人服务。而对于农业大数据来说,它在农业企业中的应用就是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

根据相关可以发现,我国农业企业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分别是提供服务的农资企业,生产农产品的农业生产企业,加工农产品的农业加工企业以及进行产品流通的流通企业。这四种农业企业基本上涵括了我国目前所有的农业企业类并且对于这四种类型的农业企业来说,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这四类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在这个形势下,农业企业中的问题会被逐渐的暴露出来,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些问题对于农业企业的发展来说往往是致命的。比如说,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农业市场的变化较不敏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技术更新较慢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大大降低。而为了使得农业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得农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相关企业必须尽快的将农业大数据运用到企业发展中来。

农业大数据在农业ik业的运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首先,农业一般是存储在系统的数据之中,这样就使得企业在查阅相关数据时的效率明显提高,并且使得农业数据的滞后性大大降低。这是因为相关企业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只需要根据权限登陆数据库系统,然后通过简单的查询就可以将数据直接调用出来,与此同时,数据库中的分析软件、预测软件还能够帮助企业对数据进行使用,使用的报告可以直接给企业的上层决策者提供支撑。而这个过程都是通过系统中的软件“一步化”完成,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数据使用过程中数据传递等过程的时间与成本消耗。其次,农业大数据能够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提供支撑。对于农业企业的发展来说,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技术”。而农业大数据的使用不仅可以给企业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最新的资料,还能使得企业技术的发展朝着社会需要的发现进行。最后,农业大数据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市场的动态。农业企业想要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更好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对农业市场的变化有更为准确的把握。而农业大数据来源正是农业市场变化的收集工作,因此,想要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农业大数据的使用必不可少。

2.农业大数据帮助相关企业与部门更好的进行预测与决策

农业经济管理中除了农业企业之外,我国政府中农业部门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农业部门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则主要通过宏观的调控。在农业大数据的使用中,相关部门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得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还能够从这个大的方向中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进行预测。与此同时,农业大数据还记载了国内外农业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果,这样就能够给我国农业部门进行宏观据测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尽可能的少走“弯路”。

3.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植物新品种;转基因

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所起的进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人们对生物技术与植物新品种的期望与我们面对的现实迫使我们再次思考科学技术“双刃剑”及其法律规制问题。生物技术将为最终解决食物、能源、资源、环境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对加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生物技术在诸多方面异于传统技术,让传统法律制度备感为难。强化抑或淡化生物技术领域的发现与发明颇具争议;尤其是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最初只涉及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后来又蔓延到了社会、政治和伦理等领域,并由此引发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至于许多国家纷纷修改现有的规章、法规,或进行政策的相应调整,甚至重新立法,以迎接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由技术创新而引发的市场失灵,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给技术创新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霾。至此。迫切需要政府履行其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总之,世界各国一方面强化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的管制,各国开始针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性管制。形成了保护与管制并存的农业生物技术立法局面,这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立法有着重要的启发。

1 生物技术的内涵

生物技术是匈牙利工程师Karl Ereky于1917年提出的。近年来,各国对生物技术的内涵有了较统一的界定。美国商务部把生物技术定义为用生物体或者它们的细胞、亚细胞或者分子成分来生产产品或者修饰携带特定性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技术。包含基因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其他领域发展出来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动物和植物驯化技术、发酵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日本特许厅也有类似的生物技术定义,不仅包括发酵、杂交在内的老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生物技术。

在农业领域运用的生物技术被称为“农业生物技术”,是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边缘科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通过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打破物种间遗传物质转移交换的天然屏障,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主要限于植物新品种、转基因农作物两大领域。吴汉东教授把农业生物技术直接集中在转基因动植物领域,认为“农业生物技术很长时间以来重点研究开发的是转基因动物和植物”。

2 欧美立法经验

2.1 欧盟农业生物技术立法经验

2.1.1 植物新品种

20世纪50年代,荷兰和德国先后建立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并促进《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形成,在世界范围内肯定给予植物新品种育种者以知识产权保护;植物育种技术进步迫使公约不断修改。1978年修改的文本规定联盟各成员国可通过授予专门保护权利或专利权,承认本公约规定的育种者的权利。1991年的文本对成员采用何种方式以及以一种或两种方法保护植物品种未作任何规定,实际上为用专利方式或同时兼用专门方式保护发了“通行证”。其保护水平接近专利方式,进一步强化保护商业育种者利益,对于农民权利加以限制,植物育种发达国家力推的UPOV方式。保护水准更高。

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力推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成员国知识产权保护设立最低保护标准,如果达不到该标准,将受到贸易制裁。协定第27条第3项(b)规定:WTO成员国应当以专利或有效的专门制度,或两种制度结合,给植物新品种提供有效保护。

2.1.2 转基因技术

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规制可追溯到1990年的关于转基因微生物的封闭利用的第90/219/EEC号指令。其后,颁布了系列关于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食品零售商必须在标签上标明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对具有高度风险的生物技术产品应禁止其进行市场开发、其他转基因产品的运输和销售要使用专门的包装和标志、关于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添加剂和调味剂的食品和食品成分、对转基因产品的上市后强制性监测和风险管理等问题的规定。

欧盟在转基因方面的立法具有3个特点:管理机构多重化、管理态度严格化、管理模式纵深化。

2.2 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立法经验

2.2.1 植物新品种

美国1790年的《专利法》认为生命形式的生物体是自然界的产物,属于“发现物”之列而不授予专利。1930年的《植物专利法》。打破了植物繁殖者和工业发明者之间的藩篱,扩充了专利物质的定义。是第一个以专利形式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的。虽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农业品种主要通过有性繁殖获得。但在刺激农业新品种的创新和发展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美国农业发展政策的分水岭。

随着农业科技的深化发展,美国受到欧共体和日本等影响,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对以有性繁殖方法培育的植物新品种、野生植物、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其他植物品种进行保护,并由美国农业部植物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审查。反映了对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社会需求,顺应了全球对于植物新品种的立法潮流,体现了“阳光之下的任何人造之物都可以获得专利”的哲学理念,形成了专利法保护和专门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双重格局。

2.2.2 转基因产品

美国是最早展开生物技术安全研究和立法的国家。1976年美国颁布了《重组DNA分子研究总则》,1986年又颁布了《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是生物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迄今为止,美国尚未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进行专门立法,只是在2002年5月,《转基因农作物和动物农民保护法案》、《转基因食品知情权法案》、《转基因生物责任法案》被提交国会讨论,内容涉及可能因转基因种子、植物在经济上受到危害的农民提供保护,标识制度,针对转基因生物造成的损害确定相应的责任。

美国在转基因方面的立法也具有3个特点:管理机构多重化、管理态度宽松化、管理模式水平化。

3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保护现状

3.1 我国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现状

根据《专利法》第25条,不论是用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培育的植物新品种,还是通过基因工程的DNA重组技术或现代杂交技术得到的转基因新植物,都不给予专利保护。只保护育种方法,但育种方法却很难得到有效保护,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些杂交制种方法即使获得了专利权,专利权人还是担心一旦出售父母本,别人很容易利用父母本去繁殖销售种子,而人民法院甚至包括专利权人很难判断他人繁殖销售的种子就是依专利方法生产的。尽管修改后的专利法规定,方法专利可延伸到依该方法直接制得的产品,但对植物品种来说,仍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对于杂交种。他人可以只用专利权人培育出的亲本与其它亲本生产杂交种,而不一定非要按照方法专利所保护的生产技术去操作,从而达到既不侵权,又可无偿使用他人成果的目的”。只是对于符合条件的植物新品种,植物育种者可以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进行保护,取得植物新品种权。这种保护方式降低了植物新品种的保护门槛,与欧美等国的保护力度存在差距。

3.2 农业转基因技术规制立法现状

随着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关注和重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专门立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以促进中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推动技术创新。“这些立法从适用范围、主管机关和协调机制、安全评价制度、安全措施制度、标识制度、报告制度、许可制度、资料存档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就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做出了规定”。标志着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国在农业转基因立法上具有如下特点。

3.2.1 法律、法规方面

①立法层级低,停留在行政法规、规章的层面上。效力远远低于法律,影响了执法力度,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②我国还缺乏一部全面、专门、完整的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

3.2.2 管理方面

①管理制度不完善。综合性专门立法的缺乏反应到管理制度上,出现了诸如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多头管理,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现象。②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评价体系滞后。管理法规运作机制薄弱。③必要内容欠缺。“例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转基因食品仅包括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食品,但不包括使用转基因生物原料加工的食品。该《条例》中没有规定对这类食品应当如何管理。此外,法律责任规定的缺失也屡见不鲜”。

4 建 议

4.1 顺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立法趋势

关于植物新品种的立法保护模式,既有单轨制的专门立法保护,又有双轨制的保护模式,UPOV的双重保护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接轨成为不二选择,早在2000年修订专利法时就有学者提倡应当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专利保护。

4.2 有选择性的双轨制保护模式

西方国家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轨制,即采用专门法进行保护;另一种是双轨制,即专利法+专门法进行保护,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专门法的单轨制模式,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双轨制保护模式,把部分植物新品种专利列入专利法,拓宽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4.3 建立健全的转基因产品法律法规体系

提高目前的法规的效力层次,制定统一完整专门的生物技术安全法,称作《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技术安全法的目的、原则,保障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坚持协调、促进原则与风险预防原则;建立基本的法律制度对农业生物技术进行规制;确立以国务院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委员会为最高管理机关的生物技术安全管理体系。

第8篇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全球的6%,而人口却占全球的23%,因人口众多,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200m,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计的15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21位。并且还被列为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水的利用率还有很大潜力,中国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7kg,远低于发达国家2kg以上的水平,农业又是用水大户,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因此,为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发展农业节水特别是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是一种必然选择。节水灌溉是指在农田灌溉中,掌握科学的灌溉技术,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以取得省水、增产的效果。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2水灌溉的工作模式简析

(1)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2)喷灌技术。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输水管道代替输水土渠将水送到田间灌溉作物,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一般由水源、水泵及动力机、连接保护装置、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及其他附属设备(如量水设备、排水阀、逆止阀和田间灌水设施)组成。一般可分为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移动式是除水源外,机泵和输配水管道都是可移动的,特别适合与小水源、小机组和小管径的塑料软管配套使用。固定式是包括机泵、输配水管道、给配水装置等建筑物都是固定的,水从管道系统直接进入沟畦进行灌溉。半固定式的机泵、支管和给水装置都地埋固定,而地面灌溉管是可移动的.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同定管道将水输送到计划灌溉的地块,再通过给水栓供水给地面移动管进行灌溉。

3综合节水技术措施研究

(1)工程节水措施。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2)农业节水措施。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塑料薄膜覆盖及保护地栽培,发展设施农业,普及良种和使用抗旱保水剂。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

(3)覆盖保墒技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l%~4%,节水20%~30%,增产30%~40%。

(4)管理节水措施。①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经分析处理后配合天气预报,对适宜灌水时间、灌水量进行预报适时适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含水量,节水、增产。②节水高效灌水制度。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以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的转化,以及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③灌区优化配水技术。根据灌区各级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和灌溉农田及作物分布情况,按照水源可供水量和作物某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水分生产函数,以输配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较小,而增产值较大为目标,应用系统工程手段,编制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方案,合理调配灌溉水量。④灌溉自动信息系统管理技术。采用电子技术对河流水库、渠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抽水灌区的水泵运行情况等技术参数进行采集,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最优方案,控制各个闸门的开启度或调节水泵运行台数,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实现最优化川水管理。

(5)考虑农业种植结构。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据已有的资料,山东省冬小麦生育期间水分蒸发约为2250m,夏玉米2700m,通过农业节水措施减少这部分水分蒸发,在相同产量水平下水分生产率会大有提高。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山东省在曲阜市吴村建立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范区,就进行了果树的秸秆覆盖试验,获得成功。

(6)加强节水工程管理。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其效益就高。东营广饶、肥城潮泉等地成立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作用。

第9篇

随着人们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水资源出现了严重匮乏的现象。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节约水资源,同时要加强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力度,引入先进的水利灌溉设备和节水技术,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

1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优势。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1]。我国有75%左右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生产,但是只有35%的水资源被真正利用,其余的水资源都在灌溉过程中蒸发了。实施节水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资源的蒸发量。因此,要加强对节水技术的有效利用,确保农业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当前农业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一些种植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给实际工作造成了诸多问题。地表水多的地方会忽视地下水的合理运用,地下水多的地方又会忽视对地表水的运用,使得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如新疆地区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模式,已经限制了农业的持续性发展[2]。新疆地区的地下水开采率仅为6.5%,如果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运用新的发展模式和先进技术,地下水的开采率会高达45%。但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同时,部分地区节水技术的有效实施缺乏先进的设备,严重影响了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有效实施。当前农业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若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应用

3.1喷灌技术

农业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喷灌技术。固定管道喷灌要在种植前设置好喷灌区域,确保喷头可拆卸、其他装备固定不移动。该灌溉技术的应用非常便捷,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解决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但前期投入较高,还需要工作人员定期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多方位的巡视及检查,以确保设备的平稳运行[3]。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移动式的管道喷灌方式,该模式和固定式的工作模式是相反的,管道和喷头都是可以移动的,不仅有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在多个地区循环使用,但只适用于小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固定式喷灌,将前两种技术和设备有效结合,喷头和竖管都是可以拆卸的,结合了移动式和固定式喷灌技术的优点,实用性较强。

3.2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节水效果比较好,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可将水直接输送到农作物的根部,水资源利用率较高。但实施该技术时要考察周边的地形,只有在符合滴管技术的要求和标准时,才可以进行网点布设。管道设置要整齐,以聚乙烯管为地下管道。

3.3渠道灌溉技术

渠道灌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工作中,该技术在传统灌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改良及优化,通过防渗技术防止水资源流失和蒸发。在修建渠道时要使用混凝土,以防止水资源在后续使用时出现流失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述评

一、引言

估计和评价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多数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引起的全社会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效应是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经济增长又可增加就业进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将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进行述评,藉此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推导并测算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张保法(1997)把结构变动因素纳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方程,将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部分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在各行业所占比例的不同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第三部分是各行业的产出占总产出比例的变化带来的经济增长。第二、三部分分别从要素投人和产出的角度,说明了经济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就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胡永泰(1998)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GDP增长分解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然后再将TFP的增长又分为劳动再配置效应和净TFP增长,依据相关统计资料计算得出:劳动力再配置提高了GDP增长率,使之在1979-1993年增长了0.9%-1.3%,占TFP增长的37%-54%。蔡和王德文(1999)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做出了较全面的解析,它将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未被解释部分,未被解释部分又分解为劳动力配置效应和技术进步,通过测算得到:1982-1997年,中国经济8.01%的平均增长率中劳动力配置效应达1.62%,贡献份额为20.23%。潘文卿(1999)首先将总产出增长率分解为劳动力增长率、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以及它们两者的乘积,然后再将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为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和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由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减去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得出。依据统计年鉴数据得出:总体来看,1979-1997年,中国GDP年均递增9.8%,总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6.7%,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为1.6%,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贡献分别达23.4%、15.9%。潘文卿(2001)利用同一测算方法得出:1979-1999年,在9.59%的GDP增长率中,总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6.68%,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为1.69%,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贡献分别达19.92%、13.89%。徐现祥和舒元(2001)在总结劳动结构效应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潘文卿(1999)二部门测算法推广为N部门劳动结构效应测算法,并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分别测算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农业非农业产业间和广东非广东省间流动所产生的经济效应:1979-1998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为7.8%,在农业非农业产业间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为11.4%,在广东省和非广东省间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为1.5%。

考虑到劳动结构效应的时间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还有学者分时间和区域测算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李勋来和李国平(2005)借鉴Chenery(1996)计算方法,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进行测算发现:1978-2003年,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1.9%,对总量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为2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9%;从时间维度看,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2.1%)大于90年代劳动力转移效应(1.4%),劳动力转移的资源再配置效应有递减的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劳动力转移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为2.2%,中部地区为1.7%,西部地区为1.5%,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区域差异。张广婷等(2010)利用1997-2008年全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发现,1997-2008 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和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33%和1.72%;分地区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和GDP提高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益最小。

也有学者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徐现祥和舒元(2001)构造了一个简单的劳动结构调整模型,证明在劳动结构调整过程中,边际劳动结构效应递减,总劳动结构效应呈倒“U”型;计量分析支持该结论,且发现:劳动结构效应的大小因劳动结构划分而异,我国产业间的劳动结构效应还未达到最大值,总劳动结构效应在经济增长中也呈倒“U”型变动。胡兵(2005)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引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由此建立带有就业结构变量的经济增长计量模型,并使用1980-2003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1980-2003年间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7.26%,超过了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85%。

而关于经济增长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很少,程名望和史清华(2007)使用我国1978-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岭回归方法发现: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总体经济增长每增加1%,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0.2654%。同时发现,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性评论及启示

总之,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学者们在理论推导、效应测算和计量分析上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对于经济增长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也有学者给予了经验上的支持。但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双向互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经验上,似乎还无人关注,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保法.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

[2]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J].经济研究,1998,(03).

[3]蔡,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 经济研究,1999,(10).

[4]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J].统计研究,1999,(04).

[5]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03).

[6]徐现祥,舒元.劳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1,(02).

[7]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03).

[8]张广婷,江静,陈勇.中国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

[9]徐现祥,舒元.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J].世界经济,2001,(05).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保养;维修

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门化生产工具,一般进行作业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使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差别较大。同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正常磨损而引起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到正常使用。所以,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维修保养这个环节。本文就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中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1、从农业机械维修的技术方面,无维修设计是其理想的目标,即使需要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基本上不花费时间费用。但现实情况不能兼备理想的设计制造工艺、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无维修设计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对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技术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前由于农业机械基本是由各级国营农机站掌握和使用的,维修体制基本沿袭前苏联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大修或更换部件,而维修周期都是基于过去的统计数据确定下来的,所以又叫定期维修。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且诊断的技术及设备日益全面和简单。如以前测试拖拉机功率用水力测功率,随后又发展到简易机械式测功仪到便携式电子测功仪,使很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结论,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费。这种根据状态进行维修的方法叫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它与定期维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以时间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一个是以现状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预知维修较预防维修有以下4个优点:一是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二是增加了运转时间;三是减少了维修时间;四是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方面看,即设备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就是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急剧上升,就必须进行修理,这样才能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循环,费用就较前一次上升一些,运转周期就短一些。经过数次循环后,就必须考虑更新设备。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农机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维修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纠纷和质量事故,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外,农民在对农机进行维修时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常见事故如下: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坏出血。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完好的修理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有的乡村维修网点,没有起码的维修设备,照样进行大修业务,形成修理事故隐患。如某乡农机站修理一台农用运输车,用小千斤顶和麻绳将485型柴油机抬上驾驶室,还未等固定,千斤顶滑脱,整个发动机向后倒去,麻绳根本拉不住,正砸在后面一修理工的手上,手指被砸断。深刻教训告诉我们,条件不具备不应接收大修理的业务。

结语:从以上农机修理事故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出现了故障要及时进行排除和修理,绝不能怕花钱而让机器带病作业。要机手记住,这样做是很危险的,若等事故发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机具使用中发现异常后要立即停机,查明原因并确认已排除后方能重新投入生产进行作业。遇到自己排除不了的故障,要找专业人员帮忙解决和修理。因此,应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设备的完好率、出勤率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第12篇

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并且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工具,在使用中常常会因为磨损而导致机械使用性能的下降,严重影响了生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仅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还要注意技术保养与维修,保证机械的使用寿命,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增收作用。本文就农业机械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保养内容与维修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问题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般来说,只要是机械就会因为结构复杂、使用不当等因素造成零件的磨损等问题,降低机械的使用寿命,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定期的对机械进行保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时刻做到“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保证农业机械使用的持久性。首先,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保养说明书,对机械动力机、燃油性等方面进行周期性保养和检查。同时还要按照农业机械相关部门规定的内容,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高级保养过程,根据对机械保养细致的检查,从而充分保证各部件运转的正常,状态良好,确保机械保养起到预期的效果。

按照保养内容规定,对于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机器各方面保持干净,还要注意柴油、汽油箱口以及加注口等密封严实,保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同时,配套的农具也要进行常年的修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促进生产活动的进行。

二、农业机械使用管理的维修工作

农业机械在日常使用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保养问题,延长使用的寿命,同时当出现突发故障或者问题时,就要进行及时的排除和维修工作,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

1、预知维修

在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故障进行的诊断维修被称之为预知维修。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预知维修成为最主要的维修方式之一,他从根本上防止了农业机械维修的盲目性,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机械的损坏零件,减少因为机械故障引起的不良影响,提升了农业机械的工作运转速度,在节省人财力消耗的同时,大大的提高的生产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机械设备不断完善,诊断技术也日益全面,预知维修正式在这种发展状况下应运而生,进一步的取代了定期维修与后期维修带来的诸多弊端。但是对于预知维修来说,也是在一定条件限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一旦在机械出现故障时缺乏诊断方式和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这几种情况下就不适合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维修要以经济寿命为依据

农业机械维修工作也要在一定经济方面下进行,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以及技术更新都是要以经济寿命为依据。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机械设备即是拥有一定的经济寿命,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设备零件的有形以及无形的损耗,降低了设备的生产使用率,造成使用经济性的下降,也就是经济寿命的减弱。农业机械设备使用到一定的年限,由于损耗的加剧,成本费用方面就会不断上升,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就必须在合理的使用费用支出下对机械设备进行修理,保证能够正常使用,实在存在不能修复或者成本较大的情况,就必须重新更换设备,确保生产作用正常运行。

3、分析评论为维修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除了要注重农业机械维修经济寿命等方面的因素,从经营管理方面来看,农业机械使用管理技术的维修也是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经济效益而开展的。因此,在对机械进行维修时就要采用一定的原理和方式作为依据,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及时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并进行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保证维修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三、农业机械使用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第1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经济学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2.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实践。项目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项目开发的成败也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技术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以及涉及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和管理层越来越复杂,投资者必然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三、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

第14篇

一、增强农业技术档案利用的法律意识

农业技术档案真实记录了农业技术管理的过程,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查考农业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档案人员在履行农业技术档案工作的服务职能中,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的意识,遵守农业技术档案利用工作纪律,按照档案法律法规,进行档案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档案归档制度。将技术档案工作纳入有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凡是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材料,都应按要求归档保存,任何个人和部门不得擅自处理或自己保存。农业技术人员调离工作前,应将本人借阅的档案和在工作中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进行整理,向档案室及有关部门退还和移交,否则不办理调离手续。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管理人员依据相关部门审批的利用需求,向各内设部门、业务人员、外部监管部门提供档案利用。有需求查阅人员经农业技术管理机构负责人审批同意后,可查阅本人的农业技术业务档案。档案工作人员要正确处理利用和保密的关系,在开展利用工作时,既要积极主动提供档案为各项工作服务,又要坚持保密原则,正确维护和协调农业技术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所涉及的内容。再次,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档案借阅制度。实行进入库房履行登记手续,档案移交入库时,必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移出、销毁必须严格按规定办理审批、登记、签字手续。最后,在农业技术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旦有意外情况,一定要及时上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处理。

二、增强农业技术档案利用的信息意识

农业技术档案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覆盖民生领域的专业管理工作。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农业技术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档案人员应增强对其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辨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农业技术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农业技术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要树立现代技术意识。市场经济的建立形成了一套激烈竞争的机制,追求信息的快速传递,发挥时效,是信息竞争的重要措施。实现这一目的的条件就是档案人员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档案服务工作,大胆地进行设备更新,努力学习现代化技术,比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制作技术等,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

三、增强农业技术档案利用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档案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档案人员应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为农业经济服务。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竞争机制,档案人员要使档案信息有效进入市场,要有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要根据需求优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开发含金量高的农业技术档案信息,并及时把能产生极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档案信息推向信息市场,使农业技术档案信息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找准位置并发挥其作用。农业技术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建立和健全各项监督体制,以保证有效地发现并纠正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四、增强农业技术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

第15篇

一、增强农业技术档案利用的法律意识

农业技术档案真实记录了农业技术管理的过程,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查考农业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档案人员在履行农业技术档案工作的服务职能中,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的意识,遵守农业技术档案利用工作纪律,按照档案法律法规,进行档案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档案归档制度。将技术档案工作纳入有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凡是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材料,都应按要求归档保存,任何个人和部门不得擅自处理或自己保存。农业技术人员调离工作前,应将本人借阅的档案和在工作中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进行整理,向档案室及有关部门退还和移交,否则不办理调离手续。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管理人员依据相关部门审批的利用需求,向各内设部门、业务人员、外部监管部门提供档案利用。有需求查阅人员经农业技术管理机构负责人审批同意后,可查阅本人的农业技术业务档案。档案工作人员要正确处理利用和保密的关系,在开展利用工作时,既要积极主动提供档案为各项工作服务,又要坚持保密原则,正确维护和协调农业技术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所涉及的内容。再次,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档案借阅制度。实行进入库房履行登记手续,档案移交入库时,必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移出、销毁必须严格按规定办理审批、登记、签字手续。最后,在农业技术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旦有意外情况,一定要及时上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处理。

二、增强农业技术档案利用的信息意识

农业技术档案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覆盖民生领域的专业管理工作。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农业技术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档案人员应增强对其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辨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农业技术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农业技术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要树立现代技术意识。市场经济的建立形成了一套激烈竞争的机制,追求信息的快速传递,发挥时效,是信息竞争的重要措施。实现这一目的的条件就是档案人员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档案服务工作,大胆地进行设备更新,努力学习现代化技术,比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制作技术等,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

三、增强农业技术档案利用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档案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档案人员应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为农业经济服务。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竞争机制,档案人员要使档案信息有效进入市场,要有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要根据需求优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开发含金量高的农业技术档案信息,并及时把能产生极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档案信息推向信息市场,使农业技术档案信息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找准位置并发挥其作用。农业技术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建立和健全各项监督体制,以保证有效地发现并纠正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四、增强农业技术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